時間:2023-03-22 17:42:34
序論:在您撰寫小學品德與生活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在《試析<品德與生活>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實施》一文中曾經強調:“對《品德與生活》課堂教育的深入實踐,通過安排實踐性活動以突出目的性,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邊玩邊實踐。”這一論述充分表明,將思想品德教育與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生活角色的轉變中去學習知識的便捷性和重要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將課本上的角色移植到生活中去,在生活實踐中體會這種角色的變化和意義,在體驗中理解文本所要傳達的內容和意義,成了我們駕馭《品德與生活》課的重要手段。例如:小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主題是“我的角色與責任”,這一單元的內容主要包括“我是誰”“我的角色”“我能做好”。這一單元相關的內容都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親身接觸的,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很多小學生在回答的過程中就是簡單的一句話“我就是我,我就是一個名小學生。”為了讓學生更全面更直接地理清自己的角色,在教學中,我們就通過設置各種生活場景或者直接到生活場景中去體驗。很多學生在體驗中就會意識到:在家里,我是爸爸媽媽的孩子;在學校里,我是一名學生;在商場購物的過程中,我是一名顧客;在法律知識宣傳的過程中,我是一名宣傳志愿者……還有一些角色是學生所不能意識到的,如“在莊嚴的五星紅旗下,國歌響起的時候,我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通過制作PPT,設置個性場景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在不同場景中的角色定義。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主題是“成長的快樂與煩惱”,這一單元主要告訴學生要積極樂觀應對挫折和困難。而實際上,在學生的生活中,很少有能稱得上是挫折的問題,他們所謂的“挫折”不過是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小煩惱,自己解決不了的一些小問題而已,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就采用班級討論會的形式進行學習和教育。這一堂課主要圍繞“我成長過程中的快樂與煩惱”這個主題,讓學生通過講故事,講生活中遇到的小問題,然后其他同學進行談論,尋找解決這些小問題的策略,化解心中郁結的手段等等。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即興演講的形式,告訴大家,面對成長中遇到的小煩惱,我們應該怎么積極勇敢地去面對等等。這樣一堂課下來,學生不但談論熱烈,學到了該學的知識,樹立了一種積極地面對生活的態度,并且從此喜歡上了這種學習的形式。
更多的內容是讓學生通過一些簡單的生活中的實例來明白一些小道理,學到一些小知識。但這并非課本的全部內容,還有一些內容相對來說理論化比較強,那么,對于這一部分內容的處理,我們采用了情景模擬的形式進行學習,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掌握應該掌握的理論知識,并為自己所用。例如:小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主題是“尋路與行路”,在學習這一單元的時候,我們通過場景設置的方式進行。將學生帶到鳳凰公園中去,首先跟他們講明白這一堂課這樣學習的目標和規則,然后借助公園里的迷宮,進行一個分組小游戲,學生通過走迷宮的過程,就逐漸掌握了尋找路線的要領和方法———會看路線平面圖,識記東、西、南、北的方向,注意路線上的標志物,在行路的過程中注意做好標記,并且要注意避開路上的危險地等等。一堂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可,讓他們在快樂的學習和實踐中收獲了很多。另外,在講授“做一個誠信的小公民”的時候,讓學生搜集與之相關的小故事進行講述,并且還通過現場情境模擬的方式:如一次課堂小測驗結束了,有的孩子取得了比較優秀的成績,有的孩子成績不是太理想,老師要求將檢測結果回家反饋給家長,有一些檢測成績不太理想的孩子礙于自尊心的表現,不想告訴家長真實的檢測成績,面對這樣的情景,讓學生進行自主選擇,選擇結果統計出來之后,老師進行點評,學生在反復思考的過程中,逐漸完成了思想教育的升華。
三、將課本中的活動課外化讓學生更好地內化品德課的內容
一、小學品德教育生活化設計的創新性價值分析
素質教育強調小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文化課不再是學習的唯一重點,高分數不再是學習的唯一目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及時轉變思想,調整心態,引導學生體驗學習過程,在自然而然的狀態下形成健康的學習動機。在生活實踐中將抽象的品德知識具體化是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價值所在。知識源于生活,將思想道德教育滲透到日常生活中,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可以有效加強學生對良好思想品德的理解,端正小學生的價值觀。結合小學生善于模仿的年齡特點,他們會在理解的基礎上對生活中一些正義的行為進行模仿,使知識行動化,并以實際行動號召更多的同齡學生行動起來,正面擴散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實際效應。教師應該及時了解品德教育生活化實施的規范性與科學性,把德育知識點滲透到實際生活情境之中,通過實踐性任務培養學生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勇往直前、團結友愛的道德品質,美化學生心理與人格。所以,品德教育生活化會是小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一筆寶貴財富。
二、小學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實施策略
品德教育生活化與小學階段的學習特點相吻合,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的細節中改變自己。結合自身實際教學經驗,筆者認為,為實現小學生品德教育的實效性與科學性,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出發。
(一)注重生活實踐,感悟德育精髓
大量的知識點共同構成了生活這一巨大的集合,對生活的留心感悟是學生德育提升的重要途徑。品德教育的生活化設計,強調生活實踐操作,讓小學生全面參與到生活實踐之中,在實踐操作中把握與學習德育知識點,加速學生對知識的感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此同時,品德教育生活化符合國家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為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質量的要求,必須加強對小學生的品德教育。相較于課堂類教學,此種教學方式更加靈活,便于學生在人性化的學習模式中拉近與德育知識點的距離。例如,教師應鼓勵學生多關注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及時幫助老人抬水、洗衣服、打掃衛生,與老人聊天。靈活地把可操作性強的活動作為每周末的實踐類作業。讓學生用日記的方式自行記錄所做所感并上交教師審核。對表現出色的學生給予高度的表揚,并提供一些獎勵,調動學生做好人好事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持續的實踐活動中找到認同感,擁有一顆柔軟的內心,對自己多一份責任,對社會多一份關愛。
(二)教師積極引導,端正學生思想
教師應該立足實際教學經驗,強調優秀品德對人生的重要意義,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實踐。強調品德教育的生活化是一種最為有效的品德教育形式,因為很多品德知識點都是來自于我們的日常生活,那么就需要回歸到生活之中,讓小學生切身去體會小學品德教育的魅力所在。例如教師應利用空閑的時間與小學生交談,也可利用班會時間,對社會性的熱點問題、道德問題展開討論,并制作成經典案例來供學生欣賞。在班會中,為強化品德教育效果,教師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實現品德教育。比如在引入春晚小品《扶不扶》作為一個教學資源時,教師以“扶不扶”作為班會討論的重要話題,讓學生觀看小品,在小品中感悟人性。然后,教師向學生提問,以引導學生的思維?!巴瑢W們,如果你在路上遇到一個老奶奶跌倒在地,你會不會幫忙把她扶起來?”有位同學當場回答“會”,教師對此豎起了大拇指,全班爆發熱烈的掌聲。所以,教師應該鼓勵小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并積極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選擇。在此過程中,有效端正小學生的價值取向,對小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產生積極影響。
(三)重視家庭教育,營造健康氛圍
家庭教育在品德教育生活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心智不夠成熟,缺乏獨立的思考能力,對一切事物也充滿了好奇心。而且,小學生容易受到外部人為因素及社會環境的影響,出現心理與人格上的變化。所以家長重視對孩子德育素養的培養,督促孩子在平時的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比如見到長輩要行禮、主動幫助殘疾人與孤寡老人、捐贈圖書等。培養孩子熱情好客、團結友愛和樂于助人的良好品質。
論文摘要:生活是一切的源泉,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注重教育回歸生活,讓學生在實際的生活中感受、體驗,總結社會原理,進而豐富、充實自我,提升自我素養。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應結合新課改,在教學過程中凸現生活性特點,借以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誘發學生在生活中感悟品德教育。
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規定: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是以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為核心,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的課程。在此,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一下在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中凸現生活性特點的策略,以供同仁參考。
一、教學內容以生活背景為主
隨著素質教育的普及,新課改的實施,小學品德與生活教材內容大都以生活為題材,以實際案例來引導學生感受、領取其道德觀念,進而來誘發自身情感的產生,約束自己的行為,形成自身的品德、觀念。因此,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將教材硬性的東西轉化為學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件,將生活與教材相銜接,幫助學生加深對品德課程的理解和認知,進而豐富學生內在精神的需求。
二、以學生生活背景搭建教學情境
小學生年齡較小,容易受環境的影響,其原因主要在于他們的思維還處于以形象為主要形式的思維環節,腦海中抽象的道理、原則和概念較為缺乏,作為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來搭建教學情境,借以讓學生從實際的生活中真正體會、了解品德規則等。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一些具有童心、樂趣的生活情境為背景,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進而產生一定的情感體驗,有助于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三、以學生生活設計教學活動
活動是小學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內容,尤其品德與生活教學中有許多實踐性的活動與學生發展都息息相關,作為教師必須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的實際情況來設計不同的、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富有道德觀念的活動,借以讓學生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增強對思想品德教育的認知。因此,教師要以學生生活實際來設計教學活動,進而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我,最終形成一定的道德觀念和信仰。
總之,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應凸現其生活性特點,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體驗、感悟道德教育,從而形成主動意識,最終將外化教育轉化成為學生固定的道德觀念,實現在生活中發展的教學目標。
1997年,__老師懷著激動、喜悅、憧憬走上了小學的三尺講臺。轉眼間,她已經在這塊土地上耕耘了十年。回顧短暫的工作歷程,她癡心于教育事業,熱心于品德教學研究,精心于班級管理,始終無悔于當初的選擇,堅信教師工作平凡而又崇高,艱辛而又充滿樂趣。面對孩子們的期盼,她努力學習,大膽嘗試,勇于創新,在教育這塊園地樂此不疲地求索。
師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因為這種愛是無私奉獻的愛,是不求回報的愛。作為一名教師,必須是愛的藝術家,讓學生在愛的海洋中成長。她滿懷激情地寫下:站在學生幸福的立場上,讓學生自由地生長,作為她的座右銘。十年來,她熱愛教育事業,對工作有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處處以身作則,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她總是經常深入學生中間,與學生打成一片,走進孩子們的心靈,摸清每個孩子的脾性,在孩子的喜怒哀樂中把握學生的思想發展動態,因事因人施以關懷幫助,給予教育引導,在密切的接觸中,和班上的同學建立了和諧的師生關系。她總是以朋友的身份對待學生,以期待鼓勵的眼光賞識學生,以淵博的知識引領學生,以健康的人格影響學生。她先后獲得鎮優秀教育工作者、優秀輔導員、優>!
工作以來,她一直以飽滿的熱情投身于教學改革之中。為了改進工作,她請名師,求教于身邊的同事。為了提高自身素質,她堅持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收集最新教改信息。葉圣陶、陶行知、魏書生等人的專著,她常常閱讀,反復揣摩。在課堂教學中,她強化學法指導、自主探究;注重優化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媒體最佳功效。她的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所需、師生互動、充滿人性的課堂。她對學生充滿仁愛之心,對學生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般呵護、欣賞和寬容;她追求真實有效互動生長的教學課堂,善于營造一種生動的教學情境,一種平等的對話情境,尊重學生的經驗和個性理解,憑借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社會閱歷感染影響學生;她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需求,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展示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多年的不懈追求,使她的課堂日臻完美,學生愛上她的課堂。她曾獲__市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比武《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一等獎、__市《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堂教學一等獎、__市第二屆青年教師育花獎競賽《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二等獎,2006年,她被授予__市首批教壇新秀,2007年,她又被授予__市第四批教壇新秀。
教師的成長,離不開學習。她先后參加小學教育大專和本科函授學習。為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她的書桌上就多了些教育教學專著和雜志,如《小學德育》《小學教學參考》《輔導員》等。讀讀、摘摘,博采他山石,琢為自家玉。她在學習管理經驗中創新工作思路;她在解讀課改案例中增強教改信心;她在追蹤名師成長足跡中激發工作熱情……學習給她激情,給她營養,使她執著,促使她漸漸走上一條幸福之路。平時,她還常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聽課,聽講座,學寫論文,取他人之長,補已之短。正所謂一份耕耘,一份收獲!論文《教育是一種榜樣》發表于《少先隊研究》、《無痕的教育》發表于《少先隊活動》、《活化古詩文教學》發表于《__教育》、《紋絲不動一詞教學》發表于《__教研》《創新作文的分步教學》發表于《小學教學參考》;課件《》《國慶風景線》獲__市二等獎;論文《讓孩子有話可說》《讓自信伴隨孩子的成長》等在全國、省和__市、__市評比中獲獎;指導學生多篇習作發表于《作文報》、《__日報》報刊雜志。
__老師就是這樣一位在平凡的崗位上,為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勤奮耕耘、孜孜不倦、勇攀高峰的好老師。她在教育這塊土地上播種希望,播灑青春,她的青春在進取中閃光……
【關鍵詞】品德 生活 活動 基本理念 價值追求
小學低年級學段的孩子具有好動性和對周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的的特性,針對這一學段的學生學情,品德課究竟該以怎樣的方式呈現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材作為載體怎樣能更充分的發揮其作用是本篇文章重點研究的內容,除教材內容之外,還可以結合地方特色和學校特色開展哪些助益于品德養成的活動。對低年級學段的教材認真研究,吃透教材理念,把握其價值追求,研究豐富多彩的實踐形式,希望對小學低年級學段的品德課的實踐提供有效的幫助,對于一線的品德教師教學有所啟發。
一、教材編寫理念與價值追求
1.生活性
人教版品德課將小學低年級學段和高年級學段的教材版本分別命名為《品德與生活》與《品德與社會》,可見生活性是低年級學段品德課的最根本特性。《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品德與生活課程定義為“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具有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 教材內容例如《我的一家人》《家人的愛》都充分地體現這一特性。
2. 活動性
《品德與生活》以活動單元分類,每一單元下再分設小標題。旨在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體驗和感悟,讓活動成為中介,分析教材學生的活動主要為問答式,常識性問題涉及較多,關注于兒童的自理能力和基本的生活知識儲備,主要涉及家庭、自然和同伴關系。
3. 綜合性
以一年級下冊《走進大自然》為例,讓學生通過尋找春天,喜歡春天的什么并畫下來,開展種植小實驗,觀察光影,將品德與繪畫、科學常識有效地結合,并力求貼近于學生的生活本身,親近生活。
二、 《品德與生活》教學實踐問題
1.學校教育和生活實踐容易脫節
在《小苗快快長》一課中,同學們都表現出對于植物種植的樂趣,并紛紛表示愿意回家開展種植小實驗并會把小苗的生長過程記錄下來。但半個月后,能夠記錄并把小苗帶到展示會的學生并不多。 由于處于低年級學段,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薄弱,無法對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行有效的監控,對于老師課堂上布置的任務很多學生放學回家后就已經拋諸腦后。大部分家長也未能對孩子在家中的品德實踐進行及時地指導幫助和監督。對于過程性的活動,家庭和學校還是處于脫節的狀態,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教育合力。
2. 評價機制過于單一,遠離生活
在小學低年級學段的品德檢測進本上都是常識性知識的檢測,在起始的一年級階段,有的學校甚至沒有檢測的環節,這樣對品德課的實施情況沒有一個很好的考量,對于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形成不了有效的監督?;跁嫘问降目己?,也很難對學生的品德素養進行有效的考核。書本內容也很多脫離了生活本身,呈現出一種知識體系,主要以學科的知識形態的呈現,在教學上不能很好地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內心感受,強調概念地講解和道德知識的灌輸和概念的傳授。學生主要表現為對于知識點的死記硬背,卻缺少實踐這些道德要求的機會。
三、 提高學生品德素養的有效策略
1.教學目標的制定可操作化、生活化
“我們一開始生活 ,我們就開始教育自己了。[1] 生活的教育當然包括道德的教育 ,或者說道德的教育占有很大的比例。真正的道德學習必須在社會生活過程中進行, 在小學低年級階段,由于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具有好動性和注意力不集中的特性,在設置教學目標時,應注意其應適合低年級學段學生的身心特點,盡量設計一些易操作的活動,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為這些活動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案和指導策略,避免過多的常識性和邏輯知識的教學,教師眼中有兒童,讓孩子在活動中,在生活中成長,在活動中提高品德素養。
2.家校結合,使用多種方式對學生活動監督、評價
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應更注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2]我們的品德課的考評方式需要改革,很多老師抱怨過程性評價難以量化,可操作性不強,這就需要教師發揮其智慧,例如學生作品檔案袋地制作,學生在校外開展的活動,可以利用家校互動平臺對學生活動成果進行展示,教師也可將具體明確的要求發送給家長,這樣有效的家校合作,能夠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監督并且提供有效的幫助。
3.開發多種資源,豐富學生實踐形式
現階段教師的教學主要以品德課本為依托,但每個地區每個學校都有其特色資源,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注重這些資源地開發,[3]并有意識地和品德課進行有效地整合,開發出更具有特色的品德課程,例如蕪湖地區的奇瑞汽車、傻子瓜子這些資源都是品德課教授可以利用的地方特色資源,并且學生對本土的課程資源都有著很大的興趣,并樂于接觸了解。
總而言之,品德課終究應當植根在生活的土壤中,這樣才會有源源不斷的養分,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實踐中成長,讓品德課高效有趣起來。
【參考文獻】
【1】盧梭. 愛彌兒【M 】.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78(13)
一、“精品課程”:構建教研新模式的平臺
借鑒高等教育精品課程建設的經驗,廣東省中山市于2004年率先啟動了區域性基礎教育精品課程的建設工作,并成功地申報為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規劃的重點課題。這一課題旨在為進一步推進區域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而可持續地提升區域性基礎教育教學質量探索和開辟新的有效路徑。在此,“精品課程”指的是借助“課程資源庫”“教學方法群”“骨干教師網”和“管理策略集”等構成的系統來建設優質高效且具有很強輻射力的示范性課程。依托中山市“精品課程”的平臺,我們的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從自身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開展精品課程建設,實現了教研模式的轉型與創新。
(一)基于“精品課程”的教研活動理念
傳統的教研活動以優質課的聽評為主要方式。這種方式具有重視教學、突出教法的優點,同時也有忽略課程的豐富性和系統性的不足。針對此,我們進行了基于“精品課程模塊”開發的教研方式變革。所謂的“精品課程模塊”開發指的是以知識單元或特定的綜合性主題為基本研究對象,以資源、內容、策略(方法)、過程、評價為基本集成要素的動態性建設?;诖?,我們的教研活動方式由優質課的打造轉向為更具綜合性和整體性的精品課程模塊開發,進而使得教學研究由關注“上好一節課”拓展到重視“上好一個模塊的課”,由關注“課堂中上好課”提升為全面關注“課堂前中后上好課”,由關注教師把課上好轉向為關注學生把課學好。
(二)基于“精品課程”的教研活動實施
基于“精品課程”的教研模式主要包括兩大方面的工作:其一是研究和開發精品課程模塊;其二是運用和推廣精品課程模塊。
就前者而言,我們首先將課程模塊按不同標準進行劃分,《品德與生活》主要以知識單元來分模塊,而《品德與社會》以綜合性主題來分模塊。這樣的劃分能夠保證課程模塊的大小合適。例如,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的《品德與社會》教材中,每冊教材都只有3個單元。如果以單元劃分,每個模塊的容量就相對較大,不利于教師教學。
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維度來建設品德與生活(社會)的精品課程模塊,它包括開發精品課程模塊規劃書、教學課例選、教研經驗集和課程資源包。由此,整個教研活動的展開,無論是在研究內容還是研究方法上,都大大超越了此前的優質課聽評模式。以課程模塊規劃書為例,它要求教師們能從課程整體(如學段、學期等)上對某一模塊進行考察和規劃,包括教材分析、學情分析,總體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及相關策略,課時安排等。模塊規劃制約著精品課程模塊開發的整體水平,引導教師從教學實際出發對教材和學情等加以分析和把握。例如,大涌鎮旗南小學教師在編制“我心中的老師” (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快樂的學校生活”主題五)精品課程模塊規劃書時,有的教師通過分析教材發現,教材中缺乏關于尊師的名人故事和名言,提議加以補充,也有教師結合課程標準中所倡導的“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選取學生生活中真實可信的生活事例”的生活德育理念,提出應引導學生通過自己與教師交往的真實生活而不是抽象的道德要求去愛師敬師,認為這才是教材的編寫思路。經過大家的討論和辨析后,最終確定選擇后一種思路作為大家的共識來編入精品課程規劃書。事實上,編制規劃書是我們所追求的,但它不是唯一的,畢竟這樣一種教研活動方式更強調以實際教學為根本導向,而這一討論、辨析和研究的過程更是教研活動所關注的目標。
在研究和開發了課程模塊后,我們采取各種活動將獲獎的精品課程模塊資源包在網上向全市教師推薦,進而引導和鼓勵其他教師結合自身的實際,充分運用這些優秀資源來開展教學。同時,要求教師們在運用過程中,盡可能地提出評價意見和改進建議,以供研發者進一步反思與改進。例如,我們組織了一次三區聯動的精品課程“研”“用”結合交流活動?;顒又?,東區朗晴小學的陳慧老師,運用石岐第一城小學研發的《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多姿多彩的傳媒世界”精品課程模塊資源包,上了該模塊的“怎樣看電視”一課,而南區良都小學的陳莉江老師,則運用東區朗晴小學研發的《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做誠實的好孩子”精品課程模塊資源包,上了該模塊的“誠實的孩子人人夸”一課。整個活動充分體現了精品課程“研”“用”結合的教研新思路。與此同時,教師也建構起課程的“雙重身份”,既是精品課程的研究和開發者,又是精品課程的推廣和享用者。
(三)基于“精品課程”的教研活動成效
沈麗萍,蘇州市吳江區教育局教研室小學品德教研員,蘇州市名教師、蘇州市小學品德學科帶頭人,執著于小學品德教學與研究工作,積極探索道德實踐在品德課程實施中的有效作用,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實踐體驗教學模式”。其課堂教學視頻和教學研究成果在江蘇省中小學教研室“教學新時空?名師課堂”直播。近年來,已有近30篇論文在《中小學德育》《基礎教育參考》等刊物發表,曾獲第八屆“新世紀園丁論文大賽”一等獎。主持多個省市級課題,擔任《觀課議課問題診斷與解決》系列叢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分冊主編。
學科結緣:懵懂中的選擇
與品德課程的結緣源于1992年在盛澤實驗小學舉行的一次思想品德評優選拔活動。那年,上崗未滿三年的我在校級選拔中勝出并被推薦參加吳江縣級評優課活動,雖然評選結果僅獲二等獎,但已經是莫大的鼓勵。因為剛適應小學教師崗位的我,對品德課程的教學還處于懵懂之中。之后,學校開始有意識地讓我在品德學科上發展,在各種公開展示中頻頻亮相。記得有一位老教師曾經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我們學校對品德這么重視真難得,你如果以后選擇走這條路,相比選擇語文數學無疑就是一條捷徑,因為小學科好比是一條冷僻的小路,但是堅持走下去的話往往也可以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來。”帶著品德課程帶給我的最初榮耀,我走上了這條小徑。
隨著教學的深入,我發現品德課雖然每周只有一節課,屬于名副其實的“小學科”,但卻是系統地對學生進行道德認知、情感激發和行為引導的平臺。同時,在教學實踐中我還發現學生特別愛上品德課,首先是因為課堂較之語文、數學更加生動,學生在生動的故事、真切的案例、多樣的活動中得到體驗,獲得感悟。其次,品德課后沒有書面作業,處于零負擔狀態。但是,“小學科”的研究與發展也有很多的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精力分配問題。同時擔任著低年級班主任和語文教學工作,我時常感覺自己對于品德教學研究顯得力不從心。除非要比賽或上公開課,對于日常的品德教學,往往照搬教參上的教案,每次能應付過去就行了。再者,由于學校專注于研究品德學科的教師相對較少,可以交流學習和借鑒的經驗也非常缺乏。另外,由于品德學科配套材料的缺乏,加之90年代初期網絡資源的缺乏,能夠利用的教學資源少得可憐。在重重困難前,我感覺到無奈和無助,也一次次產生了疑問,這條路我能走得下去嗎?
1995年,我被推薦參加吳江縣“首屆百名上好課教師”的評選活動,憑著品德學科的冷門,我又一次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再次點燃了我對品德學科的熱情和執著,也堅定了前行的方向。我除了積極向校內有經驗的老教師學習,更多的是利用好每次外出學習或展示參賽的機會。尤其是抓住每次賽課的時機,逼迫自己一次次磨課、一次次修改。無論是賽課還是公開課,我都自己動手設計制作課件,記得當時課堂教學信息化的標志就是使用幻燈機。為努力將教材內容通過幻燈形式形象地呈現,我努力開發利用課外資源,豐富品德教學內容。我經常自己設計好課件內容,然后請美術老師幫忙在透明的幻燈片上加工繪制。而每次上課的音像材料也多是我自己錄制,從配樂故事錄制、學生生活情景捕捉與攝錄到兒童歌曲選擇我都全程參與、精心準備。其中不少的兒歌還是自己創編的。我覺得這個參與的過程是一種特殊的研究過程,讓我更明晰了教學目標,更善于分析學情,為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提升打下了基礎。
在隨后的日子里,我努力平衡語文教學、班主任工作和品德教學,也逐漸體驗到兼課帶來的優勢。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對班級孩子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班集體建設情況等了解得更深入更全面,這些都為品德教學的針對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撐,豐富了活動內容。我先后代表學校參加吳江市級、蘇州市級比賽,獲得評優課一等獎、基本功比賽、錄像課一等獎,在思想品德課程實施二十周年紀念活動中,我還獲得了省優質課獎。相對于競爭激烈、人才濟濟的語文學科,我發現我選擇的這條捷徑雖然難走,而每每都讓我得到意外驚喜與收獲,讓我相信,一路向前,定能領略無限美好!
適應變革:實踐中的累積
2003年,我從一名普通的一線教師成為區教研員,人生角色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時值第八次課改剛剛啟動,品德課程更是進行了徹頭徹尾的變革?!镀返屡c生活》《品德與社會》逐漸取代了原來的《思想品德》和《社會》教材,全面進入小學課堂。課程性質、課程目標、課程理念也有了極大的調整和改變。在嶄新的工作崗位上,面對全新的品德課程,我感覺一切都應該回到起點,我需要在教學研究與實踐中重新去認識、研究這門課程。
是一門課程,更是一種生活。在研究中,我對品德課程的性質、特點越來越明晰。品德課程是一門立足學生生活的課程,它基于學生的現有生活,注重生活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要做好學生生活問題的解決與生活能力的培養;品德課程是一門活動課程,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探究,在活動中得到感悟與提升。品德課程還是一門綜合課程,從內容上看,它有機融合了原有的思想品德、社會學科的內容,還有機整合了小學科學、地理環境教育、歷史與文化、品德與規則教育等,因此要求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多元。同時,它還是一門指向于學生未來的生活課程,引導學生過有道德的生活。雖然品德課程在課表中每周僅占兩課時,但是對學生現在、未來乃至一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這就需要我們能夠從更高的視角去審視、研究并實踐品德課程的改革?;谡n程的生活性特點,我提煉了關于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思路,即“一組二引”,通過重組教材、引生活進課堂、引學生到生活的策略,有效開發和利用學生的生活資源,同時將課堂作為對學生進行生活指導的場地,將生活作為學生實踐和行為檢驗的平臺,進行有效地教學拓展。
是一次教學,更是一項活動。隨著對課程的深入研究與了解,我也形成了自己對這門課程教學的獨特思路,即生活是品德教學的源泉,體驗是品德教學的途徑,活動是品德教學的載體,互動是品德教學的策略,成長是品德教學的目的。根據這一思路,我提出了“讓學生動起來,讓品德課活起來”的教學策略,并從教學內容的動態化、教學時空的開放化和教學方式的探究化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將游戲、討論、展示等活動引進課堂,通過前伸、后延、整合等方式進行時空的拓展,將多樣的探究性學習作為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通過研究,我認為,品德課堂應該是生動而開放的,有開放的教學內容和空間,教師的教學設計應該是以學生自主參與的活動為主,通過有效組織和評價,使學生在豐富的體驗中得到認知與情感的提升,從而內化為道德行為。
是一次整合,更是一種雙贏。作為區小學品德教研員,我還身兼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研員的工作。在課程研究中,我發現兩門課程具有相同的性質,即都是綜合課程;具有相同的課程內容,即以學生的生活為主要內容;還具有相一致的課程價值取向,即不以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為主要目標,而著眼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由此,我面向全區小學開展了“小學品德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整合可行性”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兩門課程具有整合的獨特優勢,具體表現在師資配置上的一致性。不少學校已經意識到這兩門課程的相近之處,在師資配備上已經有所整合。而且,調研中發現教師駕馭課程的能力正在逐步提高,對課程的綜合性、生活化、主題化和活動化特性有了較深的認識,這樣兩門課程的整合有了師資的基礎,認識到兩者具有相同點,可以整合。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我帶領區骨干教師團隊申報了江蘇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規劃青年立項課題“優效視閾下小學品德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的實踐研究”,并從課程資源的整合、教學目標的整合、教與學的整合、學習方式的整合等多方面開展實踐研究。課程整合作為一種趨勢,更是一次雙贏,推進了兩門課程的有效實施。
提煉聚焦:鞭策下的奮發
區域品德課程的發展也給我帶來了夢想中的成績,2008年獲評蘇州市學科帶頭人,2010年獲評蘇州市名教師,成為蘇州市名師發展共同體成員,2012年被推薦為江蘇省特級后備區級第一梯隊成員。接踵而至的榮譽、更高的發展平臺無不鞭策著我在品德這條路上勇往直前,并不斷審視自己的教學情況,在教學風格與特色上進行有效提煉、聚焦。
確立方向。作為課題的主持者,我帶領課題組教師開展文獻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理論材料。在實踐中,我更認識到科研只有與教研有機整合,才能真正體現其實效。由此,我將課例研究引入課題研究,在小課題的帶動下積極探索與研究課堂教學。根據品德課程的性質與特點,基于我區課程整合的前期研究,我將“道德實踐”作為自己研究的重點與方向,積極探索品德課程實施中學生道德實踐活動的有效組織。通過資料檢索與學習,我充分認識到無論古今,不論中外,實踐在道德或品德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道德本身就是實踐的。實踐是學生品德發展的基礎,也是品德課程的基本性質。根據選擇的這一方向,我開始探究道德實踐活動在小學品德課程中基本操作方式、有效的活動類型,提出主動實踐、有效實踐、深度實踐的基本策略,只有通過實踐才能使學生獲得豐富的體驗,最終實現品德教育知行合一的目標。
建立模式。作為教研員,我也經常開設公開課供老師們評析與研究,并力求在課堂指導中實踐自己的研究成果。高年級的品德與社會教材,由于內容整合了歷史、地理、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使好多老師望而卻步。對于高年級的品社課是否可以形成一定的模式供老師們借鑒呢?我在六年級《隔海相望》一課的教學中,根據教學目標,嘗試將綜合實踐活動引入品德課堂,通過學生課前實踐、課堂交流體驗、課后延伸實踐的教學思路,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度,以“實踐學習單的形式”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對臺灣的了解,用自己的眼睛審視,用自己的心靈感受到大陸與臺灣是一家的事實。經過反復實踐、修改完善,我的“實踐體驗教學模式”形成了,并制定了初步的教學流程,可以作為高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程其他主題教學的參考與借鑒。很快,我區幾位青年教師運用這一模式在高年級品德與社會《自然資源取之不盡嗎?》《科學技術的喜與憂》等課的教學中進行運用,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我想,這種模式可能有局限,但是帶給老師們的應該是一種導向,那就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實踐,在實踐中獲得的感受和體驗才是最真切的。
樹立旗幟。多年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持續不懈的聚焦與提煉,使我的課堂教學和研究不斷提升,在省、市各級品德課程研究領域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在蘇州市教科院組織的各級教研和培訓活動中,我作為教研員代表進行評課析課、為老師們作專題講座,受邀指導兄弟縣市區域的品德教學工作,自己的觀點與研究成果得到老師們的肯定。2014年,省教研室杜文艷教研員應邀參與我區課程研究,并聽了我的研討課,對我的課堂教學特色和教學研究成果給予了較高的評價。10月初,我的課堂教學視頻與教學研究成果在江蘇省教學新時空.名師課堂進行展播,教學視頻還被推薦在教育部網站展出,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學習資源。三十多篇教學研究論文也相繼在《中小學德育》《基礎教育參考》《江蘇教育》《江蘇教育研究》等雜志發表。
教研相長:轉型中的引領
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師生角色、關系的重塑與變革,同樣,在學科教研活動中,教研部門與一線教師也不再是上傳下達或檢查評定的關系,而需要重新定位,教研方式需要轉型與創新。
小學品德學科教師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多為兼課老師,主要任務是語數外學科的教學,兼課直接影響著品德教師的發展,使他們在精力投入、專業引領、同伴協助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的現實問題。作為教研員,我覺得自己不僅是學科的引領者、實踐者,也應是學校和老師的服務者。
服務者。小學品德學科教師以兼職教師居多,他們的初始專業以語文、數學為主,要引導他們的專業發展由其他學科意向轉向品德學科意向,首要的就是給他們創造在品德學科教學領域的成長機會。為此,我以“一轉三式”讓他們獲得成長的體驗,從而把品德教學和教研視為一種必須、一種生活?!耙晦D”就是引導一部分教師把專業發展意向轉向品德課程,或者轉為品德專職教師,把發展的興奮點轉移到品德課程,成長為品德教學的骨干,在全市以及學校教研活動中起引領作用?!叭健眲t是對具體對象分類、分層,并加以引導培養的方式。一是“天女散花式”,就是面向全體的品德教師,圍繞小學品德教學的各個方面開展主題教研活動,為每一位教師的發展創設平臺;二是“錦上添花式”,即面向骨干教師,組織開展以總結、提煉骨干教師經驗、教學特色為主的教研活動;三是“雪中送炭式”,面向某些在業務上存在不足的教師,采取缺啥補啥的辦法,助推他們成長。根據教師發展程度,我們分別成立了核心組、中心組、協作組三個不同的發展團隊,每一個團隊成員都制定了個人發展的目標和方向,根據教師發展需要我們提供不同的發展平臺。
督促者。對于忙碌于日常教學任務的一線老師,如果不給予指點明確的研究方向,不布置一定的“作業”是難以達到發展的目標的,因此在每次教研活動,尤其是中心組、核心組活動中,我都在活動前布置一項“作業”,即根據本次活動的研究主題做好前期思考,并形成書面交流材料。通過活動中的交流共享,老師們的思維會更加開闊,也更能激發老師們寫論文的欲望。記得南麻小學唐妹老師這樣說過,“每次沈老師布置的作業都給了我一個寫論文的方向,也激發了我寫論文的熱情,這幾年我的論文幾乎都是圍繞我們每次教研活動的主題來寫的,我覺得選題小而具體,案例充足,老師們的交流還能讓我借鑒和補充,我覺得寫論文沒有以前想象的那么可怕了?!崩蠋焸兊某砷L是需要鼓勵的,借助教研活動的機會,定期給他們一點“壓力”,就會給他們帶來無盡的動力。
創新者。為切實改變小學品德教研中存在的粗放化、隨意性的問題,我努力轉型并創新教研方式,力求做到教研活動“三精”,使教研活動更精致。一是組織精心。教研活動要實現有效,需要我們教研員精心組織,選擇恰當的活動方式與內容。比如我在組織品德學科核心組教師活動時多以論壇、沙龍的形式,圍繞某一主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進行個性化闡述。而對于青年教師則多采用案例式、同課異構等研討方式。先進行研討課的現場觀摩,再進行教學設計、教學組織、教學效果的點評。二是過程精細。我精心設計活動,引導教師全程參與。活動前,要求教師提前熟悉聽課的內容,如提前分析教材、了解課時目標等,并根據活動主題做好相關材料的準備工作、了解這一研究主題目前獲得的研究結果、存在不足等?;顒又?,以分組交流、教師代表交流或每人填寫聽課評議表的形式,為每位教師評課議課提供機會。在活動后,利用QQ、論壇的形式對本次活動或研討主題開展后續討論,彌補現場研討時空和參與人數不足的劣勢,有效拓展了教研空間。三是思維精深。一次好的教研活動是老師們思維碰撞、認識提高的過程,而要獲得提高,必須積極思維、深入鉆研。在活動中,我跟老師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們關起門來是一家,所以不說兩家話。”引導老師深思熟慮,評課者做到善于追根溯源,善于歸因,就聽課活動中發現的問題展開思索,并結合自己的經驗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授課者在接受建議后能做到行為的跟進。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團隊成員之間的互助、合作是教師發展的驅動力。吳江小學品德教師團隊,以“四聯”,即聯手、聯校、聯片、聯區為抓手,形成協力,不僅組織好校內、區內教師的互助與協作,還積極與兄弟縣區教研室建立長期友好協作關系,牽手成長、共同發展,實現發展的共贏。在主題導航、精致過程、共享共贏的協力教研機制下,吳江區小學品德教師的發展成果是喜人的。十年間,已從僅有一名區(縣)級學科帶頭人發展成為有市、區各級帶頭人以及區級能手、新秀的骨干梯隊,其中市、區名教師各一名、市學科帶頭人四名,區級學科帶頭人七名。多名教師獲2A級課或學科能手等稱號。教研方式的轉型推動了課程和教師的同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