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2:29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通信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本課程安排在大學三年級第二學期進行,而這個階段學生大部分時間和精力主要放在準備考研或者開始聯系實習單位上,學習時間和精力得不到保證。同時考慮該學期時所有專業課幾乎基本學完,光通信原理課程中部分專業知識已在之前開設的不同專業課程中有所涉及,盡管在不同專業課中強調的學習重點不同,但畢竟和其他課程還是存在一定的交集。因此在這種狀態下,只依靠課堂將光通信的知識全面而系統地講授給學生是比較困難的,學生聽到學過的內容就會自然而然開小差,這對未學習的知識也會產生消極的影響,從而影響整天的教學效果。
2教材選用方面
目前,該課程的上課講義主要是根據清華大學袁國良老師編寫的《光通信原理》,再結合其他通信類的參考書編寫而成。該書對光通信原理的介紹雖比較系統,但是書中很多章節存在混亂的現象。如第三章介紹光纖的基本特性,但在第五章中再次介紹光纖溫度特性和機械特性。光電檢測器件也存在類似的現象,在第四章中介紹光電檢測器的工作原理和主要要求以及光電檢測器的工作特性,而第五章再次介紹光電檢測器件,雖然兩章節中介紹內容并不重復,但是這樣授課過程中學生會覺得有些亂。雖然在實際課堂上已將內容調整并對其內容進行了擴充,但是畢竟沒有配套的講義,學生學起來還是有些不方便。與此同時,光纖通信領域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這本書缺少該學科最新的研究方向和前沿熱點問題的介紹,如藍光信息存儲技術和白光照明等目前的熱點問題。這顯然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3課程改革舉措
結合學校2012版培養計劃,根據我校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的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該課程的現行教學體系和內容應做必要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也要進行必要的改革,從而保證課程教學質量的有效提高。
3.1整合課程內容,調整課程結構
首先以形象的圖像介紹整個光通信系統的組成部分,讓學生了解光通信的系統結構。其次簡單介紹光通信系統組成的每個部分,先講解光通信中的主要有源和無源的光器件,光纖的組成和傳輸原理,然后把通信的光端機、光調制等基本內容盡可能地縮小課時快速介紹完畢,這樣可以盡量避免與其他課程的重復,從而讓學生產生新鮮感。然后重點集中討論數字光通信系統,闡述如何設計光纜線路損耗預算和怎樣考慮光纜線路中的各種類型的噪聲源,多向學生介紹電信、數據通信方面的新發展、新思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這些改革為我們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提供了保障。同時鑒于袁老師課本中存在的章節混亂的情況,我們擬調整課程結構。課程的新結構首先從光通信的整體出發,從宏觀上使學生了解光通信整體的基本知識和要求,把握零件和整體的關系。從簡易的連接入手,到復雜網絡為課程重點,把握各種光通信的特點,為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奠定良好基礎。
3.2分層實踐教學,構建實踐平臺
光纖通信原理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及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隨著光纖通信與實際應用的結合越來越密切,僅僅在課堂上講授基本的理論知識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必須加強和改進光纖通信課程的實踐環境教學內容,突出本課程重實踐、強能力的培養特色。實驗建設和實驗教學的重視和完善,有利于培養和提高通信工程類大學本科生的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首先,實踐教學過程中采用了分層次的實踐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理論知識學習情況及動手能力分組分層進行教學。動手能力一般的學生完成基礎實驗訓練,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增加綜合設計型、創新型實驗教學內容,逐步構建了“基礎型、綜合設計型、創新型”的三級式分層次實踐教學體系。其次在學校的相應經費支持下,鼓勵學生根據所學內容搭建小型的光通信系統,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整個光通信系統的組成并了解實現通信需要注意的事項,如光纖損耗對中繼距離的影響設計,色散對中繼距離的影響等主要影響光通信性能的因素,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尋找評價光通信性能的指標等內容。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地提高光纖通信原理課程的教學效果。
3.3探索新的評價體系,改革考試模式
學生學習評價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知識、技能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發掘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的需要和發展優勢,增強學習的自信心。評價還要客觀、全面地反映教學的實際情況,為改進教學提供真實、可靠依據的作用。結合學校2012版培養計劃,根據我校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的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新的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的評價體系:(1)豐富評價內容。改變過去只重視知識,忽視綜合素質和個性發展的評價。應從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在考試試題的內容上減少死記硬背的題目,增加實際操作技能、實驗技能的考察。(2)改變評價方法。改變過去那種考試、測驗的單一評價方法??刹捎糜^察法、調查法、報告法(提供相關學習參考資料,讓學生撰寫筆記或學習報告)。(3)增加操作性和實驗性評價比重。在“光纖通信”的實驗課評價體系中我們要注重學生操作過程和規范性的評定。測驗考試評價應增加考核學生的應用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權重。
4結語
高校協同創新是以高校為牽頭單位的新的協同創新模式,以人才、學科、科研為核心,以實現教育與經濟、科技、社會的融合為手段,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科技創新水平,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關鍵是打破行政部門和資源壁壘,加強高校、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資源整合,激發創新活力,實現科研成果產業化。另外,還需要在高校、企業、科研院所合作的基礎上,吸引政府機關、中介組織、金融機構、風險投資等相關主體形成創新網絡,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有效銜接和深度融合,產生非線性疊加效應。2011年4月24日,同志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紀念大會上特別強調:“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項目引導,鼓勵高校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促進資源共享,聯合開展重大科研項目攻關,在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成果,努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積極貢獻”。講話精神很快轉化為國家政策,各級各類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自2012年5月7日計劃啟動至今,分別于2013年國務院認定實施的協同創新中心共14所,2014年國務院認定實施的協同創新中心共24所。
2協同創新與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關聯性探究
在當前的高校教育教學中,灌輸型教育依然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應試之風,這些瓶頸制約著創新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開展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是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對于高校良好學風的形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隨著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深入開展,如何提高實效性的問題日益凸顯。有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課外科技活動,由于部分教師的研究領域和實踐經驗的局限,加上高校場地和設備的限制,制約了科技創新項目的研究向更高層次發展。就經濟內涵而言,大學生科技創新產生的科技成果理論上可以直接用于生產中并產生經濟利益,但實際的成果轉化率卻很低,因為很多科技創新項目大多以理論為主,進行簡單的實驗,有的只經歷了小試,卻沒有經歷中試及以上階段,使得其實用性較低從而導致轉化率不高,還有不少科技創新項目只停留在理論階段。隨著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推進,這些問題就顯得愈加突出,直接制約了當今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向縱深發展,這些問題亟待解決。協同創新高度契合了大學生科技創新的治理需求。協同創新的核心是協同,必然涉及多個方面、多個領域,通過跨學科、跨部門、跨單位的合作,高校與企業、科研院所創新資源整合起來,為大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搭建了學習和實踐的完整平臺。正是因為多種創新主體能夠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優勢互補和資源整合,協同創新在科技與企業之間搭建了一條橋梁,既減少了高校與企業交往過于直接而產生的文化、機制等的不適和矛盾,又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有效的知識、場地、設備等資源,促進了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發展。與此同時,協同創新并不局限于高校與企業、研究院之間的聯系,也體現在高校內各職能部門之間的聯系,大學生科技創新體系的構建同樣依賴高校的內部環境,協同創新讓高校各職能部門聯系成為一個有機結合體,從線性模式逐漸發展為網絡模式,為大學生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提供了廣闊舞臺。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條塊分割已經完全不能適應科技創新的要求,必然要求在協同創新背景下建立全新的大學生科技創新體系,在頂層設計、組織領導、運作機制、條件保障等方面進行全面規劃設計,以推動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深入健康發展。
3當前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和活動存在的主要問題
3.1大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興趣不高、意識不夠、氛圍不濃
受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的影響,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學術氛圍還不夠濃郁,部分學生缺乏對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深刻理解和認識,加上有些高校沒有組織專業人員對大學生科技創新作系統的講解,部分學生不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科技創新活動中去。參加科技創新活動有足夠的興趣并且在科技創新實踐中嶄露頭角的學生所占的比例較小,沒有足夠的影響力帶動課外科技活動良好氛圍的形成。有些高校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重競賽、輕普及”的短視現象,科技創新覆蓋面較窄,沒有為大學科技創新活動搭建足夠的平臺。
3.2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和激勵機制
部分高校還沒有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建立專門的管理制度,有的僅僅是在其他的規章制度上提及大學生科技創新。有的高校為某個科技創新活動如“挑戰杯”活動成立了臨時管理機構,但卻缺乏嚴謹規范的管理制度,直接導致很多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都沒有制度保障,使得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受到限制。除此之外,資金和場地的支持也是重要保障,但有的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在人財物方面投入不足,大學生科技立項經費來源主要是臨時性行政撥款,沒有設立專項研究基金。有的高校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陣地人均可使用面積較小,專門用于學生開展科技創新的設施和設備的數量也較為有限,無法保障科技創新活動順利進行,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大學生科技活動層次與質量的提升。激勵機制的缺失導致大學生缺乏參與科技活動的動力,不利于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深入開展。
3.3隊伍建設機制不夠完善
大學生科技創新隊伍建設主要包括管理隊伍、指導老師隊伍和學生隊伍三個層面。在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中,有些高校隊伍建設力度不夠,沒能整合學校內部資源,相關部門沒有真正參與其中,甚至有的高校僅僅依賴團委在負責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單個部門的力量比較有限,不利于大學生科技創新機制的完善與發展。在指導老師方面,有些指導老師與指導的科技創新項目并不完全對口,指導效果大打折扣,難以將大學生科技創新提升層次,從而使導致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出現停滯現象。部分優秀學生可以提出較好的研究思路,但由于缺乏有實踐經驗的教師指導,不能將項目研究推向深入。
3.4科技創新項目缺乏實踐性,缺乏市場實用價值
有些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僅停留在理論研究層面,或者停留在參加比賽層面,并沒有實現成果轉化。由于缺少科技創新轉化意識,一旦項目完成,便束之高閣,不少項目能做到小試階段就很不錯了。有的項目由于缺乏條件、缺少場地和設備導致無法做到中式階段及以上。所以,不少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不過是“點到為止”。有些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的課題是指導教師的研究項目,與市場需求聯系不大,缺乏市場實用性,做完用不上就直接丟掉了,非常不利于大學生科技創新的轉化和推廣。
4協同創新背景下大學生科
技創新體系的構建與實施對策根據系統論、協同論和協同創新有關理論,分析協同創新及其背景下的大學生科技創新的主客觀要素,分析其相互作用的整體性和動態性,通過其結構與功能、運行機制與環境的優化,構建和實施協同創新背景下的大學生科技創新體系。
4.1提高思想認識,樹立全員科技育人意識
科技創新能力是高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是高??萍紕撔履芰Φ闹匾M成部分。大學生科技創新并非某一個部門的職責,高校所有職能部門都有支持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義務,因此,在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的過程中要樹立全員育人意識。無論是科學技術發展院、研究生院、教務處、學生工作處、財務處,還是校團委、工程訓練中心、圖書館,都需要聯合起來,實現高校內部的協同。高校應定期開展關于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學術講座,幫助學生培養科技創新興趣,幫助教職工提高科技育人意識。此外,高校還可以邀請企業的技術員工或者科技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來校開展科技項目和科研方法的介紹,提高大學生對科技創新的意識和興趣,推動高校、企業與科研院所的外部協同。高校還可以定期組織師生去企業和科研院所參觀實習,例如分批次組織學生去武鋼進行現場參觀,現場觀看武鋼科技創新項目,提升師生員工科技創新意識,加強科技素質的培養。
4.2健全組織體系,加強對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的組織領導
組織體系的建設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發展,在協同創新的背景下,要建立健全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組織體系。成立大學生協同創新中心,由校領導擔任協同創新中心管理委員主任,選任教學科研突出的教授擔任專家委員會主任,研究生院、科學技術發展院、教務處、財務處、學生工作處、校團委、工程訓練中心、圖書館等部門的負責人以及校外企業、科研院所負責人擔任中心管理委員會成員,定期召開工作會議,研究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的重大問題,解決大學生科技活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將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吸納到高校中來,聘請他們擔任科研導師,邀請他們定期舉辦學術講座,指導大學生開展科技創新項目研究。
4.3理順運作機制,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管理效率和水平
4.3.1企業與高校聯合舉辦科技文化藝術節科技文化藝術節以其生動性、互動性、科普性,吸引了廣大師生的積極參與,成為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有效載體。從目前情況開看,科技文化藝術節主要是以學術講座與沙龍、科技發明制作、校園學術競賽等為基本形式開展,大都局限于校園內部。由企業和高校聯合舉辦的科技文化藝術節正是協同創新在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中的體現,可以拓展科技文化藝術節的內涵。例如汽車學院與東風汽車公司、化工學院與武鋼、城建學院與中建公司、醫學院與天佑醫院等聯合舉辦活動,將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拓寬大學生的視野,為大學生提供了解企業的機會,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創造良好條件。同時,學生也有機會到企業中進行實際操作,可以提升他們的實踐動手能力。
4.3.2將科技創新基金基地建設與企業生產經營緊密結合依托企業建立科技創新基金和基地,使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與企業科技創新結合起來,更加強化了實踐環節。從立項選題到中期檢查再到結題驗收,鍛煉了大學生的實驗和科研能力,這一過程離不開科技創新基金和基地的支持。而將科技創新基金基地建立到企業中去后,學生可以從企業的角度思考問題,可以直接參與企業科技創新項目,突出了項目研究的實踐性,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除此之外,企業的設備相對齊全,具備了中試試驗及以上的條件,有利于更加有效地完成項目試驗,可以使科技項目的成果轉化率大幅度提高。
4.3.3與企業聯合培養學生參加國內外科技創新競賽各級各類科技創新競賽為大學生培養創新實踐能力提供了廣闊舞臺,以其競技性、科技性、大眾性特點,吸引了青年學生廣泛參與,成為大學生創新活動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是,由于場地、設備和知識的不足,制約了學生參賽作品水平的提升,即便是有很好的作品,也往往只停留在參賽層面上,難以實現成果轉化。瞄準競賽與企業聯合培養學生,可以提高參賽學生的競爭力,也可以為參賽學生提供必要的設備和場地。在賽事結束后可以將比賽項目成果直接用于企業生產經營,大大提高了成果轉化率,可以助力企業發展,實現共贏。
4.4完善保障機制,為大學生科技創新開展創造條件
要想把大學生科技創新辦成廣泛持久的活動,必須以完善的體制機制為保障,必須建立規范的制度體系。主要包括政策法規保障、經費保障、設備場地保障三個方面。
4.4.1政策法規保障政策是推動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的關鍵,國家、地方、高校出臺相應的政策、法律法規,為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國家可以出臺促進這一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設立官、產、學、研合作機構為協同創新下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提供制度支持。
4.4.2經費保障任何一個科技創新項目的開展都離不開經費支持,科技創新活動深入開展必須要有經費保障。可以設立國家級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可以和企業聯合設立企業科技創新基金,專門用于企業和高校聯辦的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學校的協同創新中心也可以設立校級協同創新基金。
關鍵詞:統計學;教學模式;EXCEL
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市場化步伐的加快,社會對新知識的需求日益增加,無論是國民經濟管理,還是公司企業乃至個人的經營、投資決策,都越來越依賴于數量分析,依賴于統計方法,統計方法已成為管理、經貿、金融等許多學科領域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育部也將《統計學》課程列為財經類專業本、專科專業的核心必修課程之一。力圖通過《統計學》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探索各學科內在的數量規律性,并用這種規律性的解釋來研究各學科內在的規律。同時,由于統計學所倡導的尊重客觀實事,通過調查研究用實事說話,這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事求是的學習、工作和科學研究精神。
一、《統計學》課程教學面臨的挑戰
1、內容日益豐富。長期以來,在我國存在兩門相互獨立的統計學——數理統計學和社會經濟統計學,分別隸屬于數學學科和經濟學學科。20世紀80年代以來,建立包括數理統計學和社會經濟統計學在內的大統計學,逐步成為我國統計學界的共識。1992年11月,國家技術監督局正式批準統計學上升為一級學科。國家頒布的學科分類標準已將統計學單列為一級學科。隨著大統計學思想的建立和統計學在實質學科中的應用的需要,大多數學校和老師在財經類專業的本、專科專業《統計學》教學過程中,除了保留社會經濟統計學原理中仍有現實意義的內容,如統計學的研究對象方法、統計的基本概念、統計數據的、平均及變異指標、總量指標、相對指標、抽樣調查、時間序列、統計指數等;同時也系統的充實了統計推斷的內容,如:統計數據的分布特征、假設檢驗、方差分析、相關與回歸分析、統計決策等。這一變化使得《統計學》的內容更適合相關實質學科的發展需要。
2、學生的學習難度加大。首先、結合《統計學》的課程特點——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間的關系十分復雜、公式多且計算有一定難度等。如果學生不做必要的課外閱讀、練習和實踐活動,是很難理解和掌握的。對于財經類專業的本、??茖I的學生來說,本身的專業課學習負擔已不輕。其次、對于財經類專業的本、??茖I的學生來說,由于其本專業的課程體系要求,使得學生的數學或者數理統計的基礎不是特別好,對于專科學生來說更不用說,推斷統計將是他們學習的困難。再說,《統計學》作為專業基礎課,一般安排在一年級或二年級第一學期,在這個學習時段也是大多數??粕捅究粕τ谟嬎銠C課程和英語課程的考證時段。如果以犧牲授課內容和降低要求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顯然有悖于《統計學》課程的教學和相關專業的發展要求。所有這一切對于學生學好這一課程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
3、教師的教學難度加大。授課內容越來越豐富;課程難度太大可能導致學生興趣下降;在倡導學生自主性學習的背景下,授課時數大為減少(一般安排一個學期共17~19教學周,每周2~3課時);高等教育擴招后,由于師資力量一時沒有跟上,大多數學校,授課班級學生人數越來越多,一個教師跨越不同專業授課不再新鮮。這要求授課教師必須深刻領會授課內容的核心和相互關系,學會控制和駕馭課堂教學,學會激發學生的興趣,注重統計學在不同專業領域的具體應用等等。作為這門學科的授課教師特別需要認真考慮該怎么辦?
二、《統計學》教學的發展趨勢分析
1、統計學從數學技巧轉向數據分析的訓練。在計算機及計算機網絡非常普及的今天,統計計算技術不再是統計學教學的重點了。統計思想、統計應用才應該是重點。現代統計方法的實際應用離不開現代信息處理技術。統計軟件的使用,不僅使統計數據的計算和顯示變得簡單、準確,而且使統計教學由繁瑣抽象變得簡單輕松、由枯燥乏味變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統計教學過程中,大量的內容只需要給學生講清楚統計基本思想、計算的原理和正確應用的條件、正確解讀計算的結果,而對大量復雜具體的計算可以交給計算機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計算量非常大,沒有計算機軟件的支撐,是很難教學實際問題分析的。現在我們只要講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判斷有無條件誤差,而原假設又是K種不同水平下總體的理論均值是否相等,檢驗結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計算量的工作讓計算機去完成。
2、通過統計實踐學習統計。也就是以學生為中心,通過課堂現場教學、引導學生先讀后寫再議、模擬實驗、利用課余時間完成項目、利用假期時間,通過參加學校組織的某些團隊、小組或自己組織去開展一些與專業有關的活動,如社會調查、專題研究、提供咨詢、參與企業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比如依同學們在設計調查問卷和調查方案的基礎上,讓他們組成若干調查小組(如以寢室為單位),在校園內真正進行一次統計調查活動,從具體調查對象和單位的確定,樣本的抽?。ú灰欢ㄒ艽螅?,問卷的發放、回收與審核,數據輸入與資料整理,估計與分析,一直到調查報告的編寫,調查總結或體會的形成,全部由同學自己來完成。這樣,同學們就親身參與了統計調查、統計整理和統計分析(含統計推斷)的整個過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統計學》教學設想
如何從煩瑣的數理統計技巧轉向數據處理的訓練,同時還要使學生容易掌握并有機會輔之于實踐。教師的導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須選擇容易獲得而且普及性比較強的統計分析軟件,并在課堂教學和引導學生實踐中廣泛采用。
(一)微軟公司開發的EXCEL軟件無疑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專業的統計分析軟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強大,統計分析的專業性、權威性不可否認,但是對于沒有開設統計學專業的院校這些軟件并不常用,如果學生要進行自主性學習也比較難以找到相應的工具,此外專業統計分析軟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讓中國人用起來不是很順手。微軟公司開發的EXCEL軟件作為一款優秀的表格軟件,其提供的統計分析功能雖然比不上專業統計軟件,但它比專業統計軟件易學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統極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隨處可見。對于《統計學》這門課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統計函數和分析工具,結合電子表格技術,已能滿足統計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統計學》教學設想
1、在教學內容上,依據EXCEL的函數功能、電子表格功能、數據分析功能,結合統計學原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整合教學內容。比如傳統的統計學原理教學過程中,對統計數據的搜集主要強調統計報表制度,在EXCEL環境應該更注重抽樣推斷,EXCEL提供的隨機抽樣工具使得抽樣調查不再是十分復雜的技術,統計圖也可以被廣泛運用于對數據的描述;再比如現有統計學教材很多都講根據整理的數據計算平均數時,都用加權平均的方法,當用組距式變量數列計算平均數時,用組中值作為各組的代表值進行計算。我們知道,組中值作為各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組變量值在組內是均勻分布的,如果實際數據與這一假定相吻合,計算結果比較準確,否則誤差比較大。事實上實際數據往往就不是均勻分布的,因此用組中值計算的平均數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資料編制的不同變量數列計算的平均數還不相等。其實為了編制變量數列,我們必須輸入原始數據,EXCEL的有關程序可以得到準確平均數,哪里還有必要按加權算術平均的方法計算近似的平均數呢?那么有沒有必要編制變量數列、特別是組距式變量數列呢?有沒有必要按加權的方法計算平均數呢?我們認為有必要,但是組距式變量數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計算資料了,而是用于表現資料的分布狀況和進行分析用;加權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紹和要求學生掌握加權平均的思想,用于綜合評價分析中。
2、案例教學成為《統計學》課程的重要內容。案例教學法不僅可以將理論與實際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接觸到大量的實際問題,而且對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有幫助。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精選案例教學,比如對于金融專業的學生可以設計用幾何平均數計算投資的平均收益率、運用標志變異指標考察投資組合的風險大小等。對于經管專業的學生,精選抽樣推斷、假設檢驗、方差分析對于控制產品質量,經營決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淺出地介紹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進行分析。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擴大了學生的視野,也使統計學的課堂不再是教師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張嘴巴就能將一門專業課程從頭講到尾。
3、改革考試方式和內容,合理評定學生成績??荚囀墙虒W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評估教學質量的手段。對于《統計學原理》的考試,多年以來一直沿用閉卷筆試的方式。這種考試方式對于保證教學質量,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著缺陷,離考試內容和方式應更加適應素質教育,特別是應有利于學生的創造能力的培養之目的相差較遠。在過去的《統計學》教學中,基本運算能力被認為是首要的培養目標,教科書中的各種例題主要是向學生展示如何運用公式進行計算,各類輔導書中充斥著五花八門的計算技巧。從而導致了學生在學習《統計學》課程的過程中,為應付考試搞題海戰術,把精力過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記硬背上。這與財經類專業培養新世紀高素質的經濟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為此,需要對《統計學》考試進行了改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考試內容與要求不僅體現出《統計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運算以及推理能力,還注重了學生各種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創新能力。二是考試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閉卷考試外,還在教學中用討論、答辯和小論文的方式進行考核,采取靈活多樣的考試組織形式。學生成績的測評根據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程度、學習過程中提交的讀書報告、上機操作和卷面考試成績等綜合評定。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在學好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注重技能訓練與能力培養。
參考文獻:
謝安邦.高等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賈俊平.統計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1.尊重并滿足大學生的利益訴求“一種意識形態是否具備吸引力和凝聚力,取決于該意識形態所代表的利益訴求?!雹苓@啟示我們,大學生的利益訴求不容忽視。他們在校園中的關注點不僅僅限于學習成就這一傳統利益。對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的關注,容易引發他們關注社會現實,關注自身權益。我們對他們施行核心價值觀教育,要充分尊重和滿足他們的利益需求,將他們的社會利益與個體利益、長遠利益和當前利益結合起來,努力提升他們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度。
2.激發并堅定大學生的情感歸屬情感歸屬問題在當代青年大學生群體中是一個突出又普遍的問題。大學生情感熾熱、飽滿,但缺點是容易沖動和喪失理智。如果處理不好情感歸屬問題,將會對其個人甚至是社會都會造成一定的困擾。我們希望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激發他們的精神力量,形成飽滿的熱情和堅強的信念,從而推動他們對認知的踐行。具體到激發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可以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愛國熱情,也可以培養他們向往自由、平等,喚起他們對核心價值觀的深層次情感。
3.接受并幫助形成大學生的價值共鳴“人們能接受某種意識形態而不是其他意識形態,并不是隨心所欲或者是隨機偶然的,而是因為這種意識形態正好能夠表達人們心目中的價值期盼,并且給予人們的價值企盼合法性或者合理性論證。這就使人們很自然地接受這種思想觀念和社會主張?!雹葸@就表明,任何一種意識形態要想獲得大學生的普遍認同,就必須立足于符合大學生心目中的價值期盼這一目標。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發展階段,并不具備成熟穩定的價值觀,接受并幫助對大學生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共鳴,要切實考慮到這一問題。只有充分反映大學生群體的意志,才能激發大學生的思想和價值共鳴,進而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二、外化于行提升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為自覺
1.協調課外實踐與課堂實踐多樣統一目前高校的實踐模式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課外實踐模式,主要包括參加社會兼職、校園社團、勤工儉學崗位等活動形式;一種是課堂實踐形式,包括師生之間的互動討論、專題辯論、學生自主授課等形式。這兩種形式各有千秋,都表現出一定的優缺點。大學生課外實踐的目的相對來說比較傾向于賺取一定的勞動報酬,鍛煉自己的工作能力,優點是自主性強、獨立自由,缺點在于花費時間太長,隨意性大。課堂實踐則需要在老師主導下,鼓勵學生參與,優點是不受時空、經費、人數等條件限制,缺點在于學生參與度低,甚至被動參與、主動性不夠。二者各有優缺點,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相互補充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對于課外實踐,學??梢赃m當地加強參與度,配合學生,并為其量身打造能夠提升其價值觀認同的實踐機會。不少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仍然停留在自發的實踐活動這一層面,沒有站在教育意義上去理解。我們要改變這種固有的觀點,以實踐課程規律為指導,盡可能科學詳盡地設計實踐教學的內容和方法,建立適合大學自身特點的實踐方式。重要的是,學校要對實踐基地的創設和選擇做出指導,可以與政府、學校等單位合作,提供帶薪實踐,在吃苦耐勞中體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提高敬業、誠信、友善等思想品德水平。對于課堂實踐,學校要重點增強課堂內容的吸引力,并輔之以核心價值觀教育,加強師生互動。在內容的選擇上,最好選擇與大學生生活貼近的一些話題。例如,之前的中央電視臺舉行的“家風”討論,發生在大學校園中的消防安全事故,都可以作為與學生互動的話題,學生在參與中不知不覺地加深了對我國愛國觀念和法制觀念的了解,也就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教師可采用不同的互動方式,例如提問或討論,學生自主授課,研究性教學等等。
2.平衡職業教育與專業教育互有側重職業能力素質拓展是近年來迫于就業壓力而備受大學生歡迎的項目。各個高校也鼓勵大學生在學習期間考取各種職業資格證書,為將來的就業提前做好準備。但是,如果學校的鼓勵過于強烈的話,則會給大學生“就業比學習重要,考證比學習重要”的錯覺。同時,還會助長實用主義、金錢主義等不良作風,給大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產生不良影響。因此,高校大學生職業教育和專業教育要各有側重,不應過分偏頗。在職業教育中,不能只教授大學生職業技能,還要給予他們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適當引導??梢詫⑸鐣髁x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敬業”的職業道德培養和良好行為習慣養成作為重點,通過個人層面價值觀的培養來提升大學生的道德素養、約束大學生的道德行為。2)在專業教育中,也不能只是以專業課教育為主,要適當地輔助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具體操作中,我們可以將思想道德教育與專業課教育將結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思想指導和踐行目標,去指導大學生的專業課學習;同時在專業課的學習過程中,也要注意認真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踐行。
三、結語
1.創業教育理念觀念落后
當前,高校創業教育存在這樣幾種落后的理念和觀念:“政府包辦論”,認為創業教育是政府的事情,政府機關為主體提供“錢糧政策”;“學校包辦論”,認為創業教育就是學校的事,學??梢园k一切;“解決就業論”,急功近利地認為創業教育就是解決就業難問題等;“企業創辦論”,認為創業教育僅僅是教會學生怎樣創辦企業或公司,受益面很窄;“第二課堂論”,認為創業教育就是第二課堂活動,組織學生參與創業類社團、創業計劃大賽等活動。這一系列的落后理念和觀念,導致了創業教育主體不明,活動目的不清,最終使得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學習脫節,難以形成合力。
2.創業教育目標定位不清
大多高校仍將創業教育定位為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有效補充,學校創業教育僅僅是就業指導的一個分支,既無專項經費也無專人指導,其教育內容單純是創業方法和途徑的教育;有的認為只有求職能力弱的學生找不到工作才需要創業,將創業弱化為畢業生謀生手段和提高學校的靈活就業率的方式;更有甚者認為,創業教育是國家由于經濟壓力大、就業環境不好,為了甩包袱而讓大學生去自謀職業一種教育形式。這些有關創業教育的定位都是不科學的。教育部辦公廳下發的《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指出,創業教育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創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熟悉創業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創業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激發學生的創業意識,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促進學生創業就業和全面發展”。
3.創業教育網絡化聯動機制不暢
近來在創新型國家的建設中,創業教育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大家認識到創業不是一個部門一個單位的事情,而是整個社會的責任。但由于歷史和社會的原因,政府、市場、學校、社會和個人還沒有真正聯動起來,沒有有機融合方方面面的優勢共同服務大學生創業。目前還缺乏健全的全民創業配套制度、常態的長效機制和學校、企業、行業、政府、資金支持的多方聯動機制。具體表現在:各方對創業教育重大問題聯合攻關的協作聯動不暢;高校之間創業教育聯動不暢;高校創業教育與政府的政策扶持、資金投動不暢;高校與企業項目合作、技術推廣等聯動不暢;各方在資源整合、工作交叉、人員合理利用上聯動不暢。因此,需要真正構建集學校、企業、行業、政府、資金支持為一體的創業教育立體網絡化聯動的有效機制。
4.創業教育利益風險分擔不明
創業教育的發展需要多方聯動,但是由于利益和風險分擔的職責不清,導致在具體工作中相互推諉。具體表現在參與創業教育組織的人員可能來自不同單位,他們代表的參與協同的各單位利益訴求和追求目標不盡一致,很容易誘發矛盾和分歧。如政府需要社會穩定經濟增長,企業需要經濟效益,社會資本需要利益最大化,高校需要培養學生全面綜合素質等,這些利益分割問題制約高校創業教育的發展。其次是創業風險往往被美好的成功創業案例所掩蓋,大家往往只看到創業者成功的一面,而忽視了風險的存在。因此,創業教育組織各成員間需要根據職責合理承擔風險,避免將風險直接嫁接在創業個體上,使得創業教育有風險機制的保障,讓創業成功的小概率事件發揮其無限的覆蓋作用。
二、構建基于協同創新視角下的大學生創業教育新模式
1.構建大學生創業教育理論體系
一要更新大學生創業教育觀念。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為價值取向,緊緊圍繞培養善于創新、敢于創造、勇于創業的創新型人才為目標,密切結合專業特點,努力激發大學生創業意識、構筑創業知識結構、提高創業實踐技能,全面提升大學生產品研發和技術服務創新素質,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有效發現機遇、把握機遇、成功創業。二要建立大學生創業能力“錐狀體模型”。該模型由大學生創業所需的學習能力、溝通能力、抗壓能力、應變能力、自控能力、領導能力、創造能力、策劃能力、營銷能力、理財能力和機會能力11項能力構成。其中,處于錐狀體底層、覆蓋人群較寬泛的是通識能力,包括趨于隱性的學習能力、溝通能力、抗壓能力、應變能力和自控能力;居于錐形體中間的是以領導能力、創造能力、策劃能力、營銷能力和理財能力5方面顯性的專業能力,這個層面的五邊形面積較小,覆蓋人群相對較窄;在“錐狀體”頂端、引領創業活動方向的是機會能力,這表明在各項能力的基礎上,必須把握機會且優先行動,最終實現優質創業。創新協同創業教育體系就是要以創業能力錐狀體模型為基礎,以通識能力和專業能力的兩個錐度體建設為依托,以大學生自身發展訴求為出發點,潛心基礎,精心謀劃,提高大學生獲取機會的能力,當機會出現時一舉實現成功創業。同時大學生創業教育需著力打牢創業基本知識,培育創新意識,強化創業實訓,謀劃創業項目,為大學生實現成功創業增添內動力。
2.構建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體系
(1)差異推進,協同創新,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
一是提升創業通識能力,整合教育教學資源。在大學生創業通識能力提升階段,強化高等學校內部各職能部門協同,有效整合教育教學資源:協同人文社科類相關學院,開辦“創新管理”“創業理財”“大學生創業實踐”等創業教育課程,建立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協同教務和團委等部門,設置課外創新學分;協同教務、學工、科技和物資等部門加強創業通識能力實踐課程的建設。二是提升創業專業能力,整合實踐實訓資源。在大學生專業能力提升時期,需進一步推進高等學校與社會各方面的協同,有效整合各類實踐教育資源,搭建各類創新創業實訓平臺。協同學校和人社部門成立創業學院,建立起創業實踐“可配置、可視化、可交互”的實訓模塊;協同學校、社會創業培訓指導機構、科技部門等組織,重點構建SYB創業實訓平臺。三是提升創業機會能力,整合社會環境資源。協同大學科技園、創業園和各類產業園,分類引導有市場潛質的創業項目深度孵化;協同風險投資機構,為大學生的創業活動籌措資金;協同政府相關部門,為大學生爭取、落實各項創業優惠扶持政策,為創業項目提供快捷的“一站式”服務。
(2)層級推進,資源整合,打造大學生創業能力培育載體
遵循大學生創業的基本規律,以“創業實踐基地”為主體,構建以“創新創業活動—創業訓練營—創業實習基地—創業實踐基地”為主線的創業實踐鏈,有序推進,環環相扣,為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提供有力支撐。一是建立創業教育載體,培育創業知識。需加強建設創業能力為主的課程如創新管理、創業理財、大學生創業實踐等基礎專業實踐課程。成立大學生素質教育中心,設置課外大學生素質拓展學分,引導學生參與學校認定的各類學科競賽、小發明小創造等活動,統籌大學生素質發展特別是創業發展活動。二是打造創新訓練載體,培養創業精神。將專業知識、創業能力和社會發展緊密結合,通過實踐教學使聯通學校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實訓得以實現。創新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機制,進一步在工程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工程創新意識,提升工程實踐能力。三是創新模擬實訓載體,提升創業技能。以各級大學生“挑戰杯”賽事為牽引,通過立項支撐,構建起“學?!獙W院—班級”三級參賽的創新創業教育模擬競賽體系。引進ERP模擬沙盤系統,打造“創業訓練營”“網絡創業一條街”等平臺,為學生創業的個性化發展提供高效模擬實訓的機會。四是運行項目實驗載體,選育創業項目。多媒介立體推薦大學生優質創業項目信息,引導大學生提升創業層次。全面培育大學生創業項目,通過組織學生按照真實企業創辦流程,模擬企業運營全過程。組織創業導師通過評審將可操作性強、效果優、有市場前景的項目引入各類園區進一步孵化。
3.完善大學生創業指導服務體系
協同社會各界,全力為青年大學生創業服務,著力構筑大學生創業指導服務中心(Center)、大學生創業項目孵化基地(Base)、大學生創業學院(Department)三大核心陣地,最終打造大學生創業CBD,建立完善大學生創業服務體系。一是打造大學生創業指導服務中心。爭取人社、經信等政府部門提供政策資金,重點為創業青年提供信息交流、資金對接、導師指導、項目推介等服務,開展青年創業BRT、青年創業融資“風險池”(由政府出資,以基準利率貸款幫助大學生創業)、青年創業導師“1+1”、大學生創業項目會等活動,打造以集聚創業青年和對接創業資源為主要功能的核心樞紐。二是建設大學生創業項目孵化基地。依托高校的大學生創業實驗室、工作坊、一條街等陣地,建立大學生創業苗圃,輔導大學生創業項目入圃加速培育;引進社會專業項目孵化機構共建創業孵化基地,作為省市級創業孵化基地,享受扶持政策,指導大學生創業項目加速成長;引導具備產業化條件的項目進入產業園區加速發展,實現對大學生創業項目從育苗、孵化到產業化的全過程服務。三是開辦大學生創業學院。協同人社部門提供創業培訓資金,由高校免費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入門、成長、加速三個層次的創業培訓課程并穿插創業典型事跡報告、創業考察交流等活動,進一步凝聚、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創業意識。四是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和風險分擔機制。做到高校與政府共建的創業園獲得政府經費扶持或各級榮譽利益共享,做到高校和風司扶持大學生創業收益獲得利益共享,做好風險投資公司、擔保機構、高?;蛘摌I大學生之間風險防范預案工作。通過利益共享機制和風險分擔機制的建立,更好地完善大學生創業服務體系。
4.協同創新,解決創業瓶頸問題
新世紀以來,我國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并把協同創新作為實現科技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提出,將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打造成“以政府為主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各類科技創新主體緊密聯系和有效互動的社會系統”。其中,“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并將其作為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突破口”,“建設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有機結合的知識創新體系”,是現階段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重中之重。2011年,在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提出,“要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項目引導,鼓勵高校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促進資源共享”。這些闡述對我國校企協同創新提出了新時代的要求,也為大學教育改革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協同”成為現階段引導我國校企合作發展方向的重要思想。在促進校企協同創新網絡發展過程中,需要逐步深化協同創新思想,將協同思想落實到具體的網絡行動中,并形成具有持久、穩定、有效運作的協同發展機制,在網絡合作目標、合作資源、創新管理等各個層次上實現協同發展。在合作目標上,要實現任務分配平衡、運營目標協同與戰略手段協同。在資源層面上,要實現人力、物力、財力與信息等資源的協調。在創新管理上,要實現組織研發、交易協調與成果分配的協調發展。
二、深化對校企協同創新網絡的理解與認識
事實上,“協同”的思想在我國早已有之,特別是軍事家在論述作戰方略時特別重視“協同”作戰的重要性,如《孫子兵法•九地》篇中有“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的論述。按照協同學理論,“協同”是指要素對要素的干擾能力,表現了要素在系統發展中的協調與合作特征。“協同創新”是把協同的思想引入科技創新的活動之中,各創新要素在獨自發揮作用的同時,基于機制性互動形成系統整體效率實質性提升。較早就“協同創新”的意義進行探討的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彼得•葛洛(PeterGloor)。他認為,協同創新是由具有共同愿景的人員,借助網絡進行思想、信息與工作交流,合作實現共同的目標。校企協同創新是指企業、大學等基本創新主體投入各自的優勢資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中介、金融部門等相關主體的協同支持下,共同進行技術開發的協同創新活動。其中,政府主要通過法規、政策進行創新引導,科技中介主要進行科技信息服務,金融部門提供創新資金。通過協同創新,能夠實現知識、技術與思想在創新主體間的共享,從而彌合各創新主體現有創新能力與所需創新水平之間的差距。從發展路徑上看,協同創新包括成果轉讓、委托研究、聯合攻關、共建基地等多種形式。與傳統創新模式相比,協同創新更具整體性、動態性特征。為促進校企協同創新的發展,進一步發展具有實質意義的協同創新網絡,需要從網絡發展理念、發展目標、發展形態、發展路徑等多個方面進行努力,形成有助于網絡構建、運行、持久與優化的發展環境。校企協同創新網絡是國家創新系統的一部分,與國家創新系統中的其他網絡相比,校企協同創新網絡突出的是以大學、企業為關鍵主體,同時包含政府、金融機構、中介機構等多元主體,基于創新活動所形成的復雜網絡。校企協同創新網絡因其結構特征的獨特性,形成與國家創新系統的特殊關系及其在國家創新系統中的獨特地位。
三、通過深化大學教育改革促進校企協同創新網絡發展
從全球協同創新網絡發展看,美國的硅谷不僅是世界創新的典范,而且以斯坦福大學為創新源泉形成了獨具優勢的校企協同創新網絡。從大學教育發展的角度看,斯坦福大學獨特的辦學模式和教育理念,使它能夠在很短時間里孵化出大批高科技企業,與蘋果、谷歌、思科、惠普、英特爾等龍頭企業形成校企協同創新網絡,從而締造了科技與財富神話。從我國大學教育發展和校企協同創新實踐看,我國的大學教育應在以下方面進行改革和調整。
1.通過改革發揮大學教育的比較優勢。
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的大學分為部屬高校和地方高校,這種通過行政手段調控大學教育發展的方法已經成為影響我國大學教育發展的障礙,并且從更深的層次上影響了我國校企協同創新網絡發展。我們認為校企協同創新網絡發展從根本上要發揮大學和企業的比較優勢,這對大學教育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大學教育不僅要成為知識的源泉和人才的搖籃,而且要成為發揮知識和人才等方面的比較優勢,與企業的市場和資本優勢密切結合,成為創新網絡的關鍵主體。
2.大學要與企業共建校企研發中心。
大學要加強與大型企業、骨干企業、上市公司等大企業的科技合作,與重點行業大企業形成戰略合作伙伴,布局共建校企研發中心。校企研發中心可聯合攻關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強化企業技術創新,培養企業領軍創新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通過加快培育一批創新型企業,助推中國經濟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
3.大學要與企業共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圍繞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重點支柱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聯合企業以市場為導向,以股份制、理事制、會員制等多種形式,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進創新鏈上下游的對接和整合。
4.設立校企聯合創新基金,鼓勵合作開展科技攻關。
在政策和管理方面進行制度創新,鼓勵大學教師更多地與大企業建立長期緊密的產學研合作關系,校企聯合設立創新基金,允許大學教師自由申請,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新能力,持續滿足企業創新需求。大學要主動整合校內外技術資源,努力對接國際科技前沿、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區域產業發展規劃,重點圍繞國家及區域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布局,以校企協同創新方式進行聯合攻關,爭取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和行業產業發展的核心共性問題方面取得實質性的研究進展。
5.加快大學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鼓勵校企共同開發教學課程。
【關鍵詞】大學新生問卷調查統計分析
為準確把握學生實際,從提高新生入學教育的系統性和針對性出發,依托科學理論與方法,深刻分析大學新生的特點,找準新生問題的癥結,幫助新生明確職業生涯目標,使大學新生盡快適應新環境,進入新角色,我們在我校2009級新生中開展了一次問卷調查。本次調查以班為群,按整群抽樣方法,隨機抽取16個班進行全面調查,共發放問卷860份,回收有效問卷740份(占新生總數約12.5%)。按照調查設計,樣本容量、樣本的代表性能滿足統計分析要求,所反映的信息和得到的結論都通過統計檢驗,具有較好的統計意義。
一、新生基本信息
1.1新生個人基本信息
從新生來源看,46.9%的新生來自農村,25.3%來自鄉鎮,來自城市的新生占27.8%。調查表明,52%的新生家庭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統計檢驗顯示,城鄉收入差距顯著。具體看,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家庭占比,城市家庭為66%,鄉鎮家庭為53.5%,而農村家庭僅占34.2%。
觀察家庭經濟收入來源,打工收入、經營收入、工資、出售農產品,依次成為新生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本題為多選題,740名新生共選了1388次,說明平均來看,每個學生的家庭收入來源有1.87即接近2種渠道。
家庭環境無疑是影響子女成長的重要因素,為此,我們也對父母親文化程度和職業分布狀況作考察,結果發現,報考我校的新生,其父母親多為中等文化程度,具有大學以上文化程度者占比較低。另外,企業主、教師、公務員家庭的子女,占我校新生比例很低。
1.2新生高中階段基本情況
新生的高中生活,很大程度上影響其大學期間的學習和生活態度。了解他們的高中表現,有助于新生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各方面表現的分布狀況看,我校新生總體上在高中階段是相當優秀的,他們學習成績優秀,有學生干部經歷,有雄心壯志;他們還有自己的理想信念。
對“認為對自己有激勵作用或感染力的各類人物”的調查結果顯示,受父母親、老師、同學激勵和影響的同學最多,可見這三類人在學生成長過程中起到更為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受學者影響的學生比例僅為8%,這一情況應引起大學教育工作者的關注。
面對緊張的高中生活,他們也有各式各樣的困惑或煩惱。在這些諸多困擾因素中,個人情感、家庭環境、經濟狀況的影響面分列前三位。個人情感的影響如此之大,多少有些出乎我們的預料,看來新生情感教育和心理輔導在大學生活中必須受到足夠的重視。
二、大學之前和大學之初
2.1對大學和專業的選擇
學生對就讀學校、專業的不同態度,往往長時間地影響他們的大學生活。從學生在選擇學校時對相關因素重要程度的評價比率不難看出,學生在填報大學志愿時,更注重現實,他人建議受到的重視程度并不高。體現了嚴峻就業形勢左右了新生的志愿填報,也凸顯90后學生自我意識強、個性趨向張揚的特點,同樣的結論也體現在專業志愿的填報中。
進入大學前對大學生活的了解程度,有2.7%的新生表示十分了解,18.1%的新生表示比較了解,表示很少了解的新生占71.5%,有7.7%的新生表示一無所知。相關調查數據還顯示,98%以上的新生表示有信心盡快適應大學生活。
2.2初入大學之感覺
新生進校后,對入讀學院和專業的態度,調查資料顯示,學生對學院的滿意程度高于對專業的滿意程度,但調查數據還顯示,面對自己不太喜愛的專業,56.8%的新生表示會積極應對,并通過選修或輔修獲得喜愛專業的知識;32.2%的新生表示接受現實,并努力培養對本專業的興趣;消極對待、被動接受的占2.2%,有8.9%的新生申請轉專業的想法。
對比分析發現,新生進入大學前受情感困擾較多,而進入大學后擔心更多的是學習、就業等方面的問題。體現了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們變得更加理性、更為實際。
分析得知,老師、同學、家長或親友在幫助學生適應大學生活、解除心中疑慮、傾吐不快等方面具有首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應該努力營造校園和諧氛圍,增加同學間的交流與溝通,加強老師對新生的幫助和引導。
新生在行為、動機方面對自己所作的評判,前三項是正向陳述,后四項是負向陳述(為盡可能得到真實答案,問卷中正負向陳述是交錯布局的,這里作了歸并處理)。由此表不難看出,當今大學新生總體上講,自信心強、辦事目的明確,具備一定的行為調適、情緒控制能力,但在具體行為活動、計劃實施、時間安排等方面,相當部分學生明顯感到欠缺。
三、大學生活規劃
3.1大學教育與人生目標
對大學教育作用的認識,影響著對人生目標的評判。表3告訴我們一些“意外”的信息:上大學最重要的作用竟然是“建立人脈網絡”,這應該是在網絡信息時代及市場經濟大環境下形成的認知;價值體現和追求卻排位靠后,這或許是由于大學擴招,大學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轉化的結果;由于我校是一所升本時間不長的教學型院校,進入我校的學生在對大學教育作用的認識上比較中肯、現實。
那么,新生在進校伊始,在大學學習和職業方面是否有目標或計劃呢?據我們調查,29.6%的新生有明確的大學學習目標或計劃,59.1%的新生表示有目標或計劃,但不太明確,11.4%的人沒考慮過。在職業規劃方面,有明確目標的新生占27.2%,表示目標不夠明確者占51.1%,另有21.8%的新生表示沒想過職業目標問題。
經驗及研究告訴我們,學生在大學期間如果有明確的學習和生活計劃,以及一定的職業規劃,那么他的大學生活將是充實的,學習成績會更優秀,綜合表現也會更加出色。因此,引導新生制定合理的大學生活計劃和職業規劃,對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顯得非常重要。
3.2大學期間課外生活打算
上大學做什么?這個看似無謂的問題,其實是大學生個體價值取向、理想與追求、興趣愛好、自身素養等諸多方面的綜合反映。根據填答情況有針對性地對新生進行指導,必將提高高校人才培養的效率。問卷分析顯示,在各類學生組織中,新生選擇比率最高的是團學組織(74.5%),其次是學術類組織(57.3%),第三位是服務類組織(51.9%)。說明我校新生在希望加入學生組織鍛煉自己的同時,還具有較濃的學術意識和服務社會、服務他人的意識;同時也反映我校新生勇于面對現實,希望在大學期間通過實習、考證等獲得更充分的就業準備。
3.3職業發展需求
大學期間希望獲得或增強哪些方面的發展能力?表4的調查結果確實讓我們多少感到一些“意外”:溝通協調能力排位最前,而決定個人發展潛能方面的能力卻排到后面,這個結果與表3類似。
新生對大學教育的“理解”帶有某種明顯的“功利”性,這應當是現實社會經濟條件下的一種自然結果。正如表2所示,學生在選擇大學志愿時,就業前景、職業發展已成為最重要的考慮因素。
那么,在就業指導與職業規劃方面,新生們最想得到學校哪些支持呢?調查表明,對于當前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形勢,新生們普遍有心理準備,而更多的是需要得到提升就業競爭力、就業推薦等方面的幫助。調查數據顯示,幾乎所有新生(占比95.9%)希望得到學校在職業規劃方面的指導。
四、幾點結論
從以上數據分布情況及其分析,我們不難得出以下一些主要結論:
⑴我校新生生源質量較優,多數學生對入讀我校相當滿意,普遍接受所錄取專業。從我校09級新生在高中階段的表現看,70%以上的學生學習成績位居中上等水平,擔任校級或班級干部者占68%,94%的學生想上重點或較好本科院校。對于入讀廣東金融學院,88%以上的學生表示滿意或非常滿意,不滿意率低于5%。至于對所錄取的專業,72%的學生也是感到滿意或非常滿意的。90%以上的學生表示,即便對入學時的專業興趣不大或不了解,也會采取積極態度,努力培養專業興趣,當然也有少量新生有轉專業的想法。
⑵考生填報高考志愿多為自主分析選擇,更注重現實。就業前景、學校師資及學校招生分數段等直接影響錄取、學業和就業的現實因素是考生重點考慮的問題,而其他一些相對較“虛”的因素考慮的不多。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家長和老師在內的他人建議,對考生的影響不大。可見,現階段,抓好畢業生就業推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乃高校吸引高考考生的主要舉措。
⑶當今學生獨立傾向明顯,做事目的性較強。根據當今大學生性格構成狀況,大學教育宜應當抓大放小、因勢利導。具體講,就是要在宏觀方面指引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合理制定職業發展規劃,而不必過多地拘泥于一些細小環節。有了恰當的宏觀目標,并將之分解為階段性計劃,學生的成功成才也就有了希望。事實上,據調查,約80%的大學新生對于職業目標和學習目標是有所考慮的,其中一些人甚至有相當明確的計劃。
⑷大學新生有較強的心理調適信心和能力?,F今大學生面臨諸多現實問題,給他們帶來了種種困擾,有的學生甚至產生嚴重心理障礙。但我們的調查顯示,對于能否盡快適應大學生活,68%的新生表示信心十足,30%的新生覺得信心不是很大,表示無信心的僅占2%。根據新生在行為動機方面的自我評判結果得知,90%以上的新生表示了解自我、懂得責任、信心飽滿、能夠調適情緒。因此,對學生的心理問題既不能忽視也不必過分渲染,必須恰當掌握和分析,并加強個性化輔導。
⑸尋求多元化發展是多數大學新生的心愿。調查表明,團學、學術類、服務類、文體類學生組織對新生有著很大的吸引力,僅有2%的新生不想參加任何學生組織。許多新生想通過參加各類學生組織獲得鍛煉機會,提高綜合素質,培養溝通協調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F在高校中各類學生組織繁多,良莠不齊。高校應該加強對學生組織的管理和指導,充分發揮各類學生組織的育人育才作用,使學生真正得到鍛煉和提高。
⑹建立良好人際關系是新生的重要人生目標。在對大學教育作用的認識上,90%的新生認為其作用主要是建立人脈網絡,并將之作為一種重要的人生目標。而獲取專業知識和技能、成為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專家或企業家,受重視程度相對較低。在對各種能力培養需求的調查中,溝通協調能力牌位第一,而學習研究能力排末位。這些調查結果給出了一個值得注意的信號,也向教育工作者們提出了當今學校教育如何與青年學生的想法和社會環境相銜接的沉重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