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2:17
序論:在您撰寫支農服務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焙燒污水治理技術自最初引進國外技術,經過國內多年生產實踐及實驗研究已趨于成熟,國內已先后建成6套系統。本次焙燒污水治理工程總結吸收了已有企業生產經驗及實驗成果,設計時對流程中的部分環節進行了針對性改進,改進后的污水處理流程已于1998年10月投入運行。
一、污水的來源及水質
處理的污水由陽極焙燒煙氣洗滌塔排出的部分洗滌液和成型機瀝青煙氣凈化系統噴淋洗滌瀝青煙氣排出的廢水組成,污水總量為20m3/h。
1、焙燒煙氣凈化洗滌污水水量及水質
污水量:17m3/h
F-:470mg/l
SO2-4:2058.8mg/l
焦油:294.1mg/l
粉塵:823.5mg/l
2、成型工段瀝青煙氣處理污水水量及水質
污水量:3m3/h
焦油:340mg/l
混合污水水質:F-:400.01mg/l
SO2-4:1749.98mg/l
焦油:301mg/l
粉塵:699.98mg/l
二、污水處理機理及處理流程
1、處理機理
煙氣凈化污水處理采用化學沉淀法,投加化學反應劑CaCl2和助凝劑PAM及Fe-Cl36H2O,污水中所含F-及部分SO2-4轉化為溶解度較小的CaF2和CaSO42H2O,在不同性能的兩種助凝劑作用下,形成絮凝團沉降。(略)
三、系統及運行操作要求設計改革
本次陽極焙燒污水處理工程針對以上分析,在流程配置、防腐、藥劑使用、廢水回用、運行管理等方面進行了以下改進:
1、增加污水預處理
由于污水中含有大量焦油及粉塵等易沉物,直接進入化學處理系統,不但增加藥劑用量,而且將會降低處理效果,同時焦油會增大箱式壓濾機的維護工作。故在污水進入反應槽之前,增加預處理設施非常必要,本次設計污水首先進入沉淀池,設置撇油刮渣設備,同時設置旁流除油污水過濾器進一步除油,為后續化學反應提供較單純水質,減輕負荷。沉淀池污泥燃值較高可返回生產工藝流程或鍋爐焚燒。
2、助凝劑使用
采用近年使用效果較穩定的兩種助凝劑PAM及FeCl36H2O代替單一的PAM助凝劑。
3、貯罐、劑量泵、管道防腐
由于FeCl36H2O溶液及CaCl22H2O溶液腐蝕性較強,系統又要求在中性或弱酸性條件下,本次設計在防腐處理上進行改進。FeCl36H2O溶液、CaCl22H2O溶液以及PAM溶液的計量泵在與設備廠聯系后確定分別采用HastelloyC型、HastelloyB型和1Cr18Ni9Ti型材料防腐。貯罐(槽)采用5mm厚的玻璃鋼防腐,管道采用鋼襯聚丙烯復合管,閥門采用聚氯乙烯閥門,管道、設備連接均采用特制法蘭連接,接口處嚴格密封,以充分保證防腐質量。
4、廢水回用
經處理后的廢水考慮返回焙燒煙氣凈化洗滌塔循環使用,以避免廢水的二次污染。由于廢水因用為首采用,運行中可能存在預計不到的問題,設計中廢水按可回用及直接排放兩套措施設計,以保證正常生產。
廢水回用可能存在的問題:廢水回用將使陽極焙燒煙氣凈化整個系統(含煙氣洗滌循環系統)總鹽份增加,使處理系統必須重新建立污水污物、水處理使用藥劑量與水處理排出污泥攜帶污物相互之間的平衡,形成平衡后的循環水質,該循環水質對系統的影響尚須在實際生產中逐步研究。直觀分析處理后廢水水質遠優于煙氣凈化系統自循環水質,該部分廢水將可以用于循環使用。
5、污泥壓濾系統改進
過去設計當中污泥直接泵入壓濾機,壓泥管無回流管,由于泵與壓濾機能力的不完全匹配,易出現壓濾機冒槽現象。本次設計設置污泥泵送泥返回管路,污泥由泵可直接送壓濾機,也可部分或全部返回泥漿槽,可隨意調節壓濾機上泥量和上泥壓力,從而保證壓濾機PLC控制系統運行更可靠。
6、運行要求
由于系統在去除氟污染的同時,考慮部分去除硫化物,為提高處理效率和有利于廢水的回用,要求系統必須在中性或弱酸性條件下運行,而焙燒煙氣凈化洗滌系統循環用水希望PH值高,實際生產中需要逐步摸索,確定合理的運行PH值點。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外科住院的患者100例,男57例,女43例,年齡26~40歲,其中66例屬于骨外科、泌尿外科等外科手術的住院患者,34例外科重創手術的住院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和試驗組均為外科手術患者33例,外科重創患者1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服務,如患者入院時的登記工作,測量體溫、血壓等常規的生命體征檢查,同時保持每周1次的血壓測量和每天早晚2次的體溫測量。另外,針對患者病情為其提供正常給藥、換藥等基本醫療操作。試驗組患者給予優質護理服務。所謂優質的護理服務,即在滿足患者需求的常規護理基礎上,為患者提供更加適宜的環境、、心理護理、飲食關照等。
1.2.1舒適的環境
醫院的環境是影響患者身心舒適的重要因素。試驗組患者均安排在距離護理工作站比較近的房間,室內光線較好、通風換氣情況良好,溫度和濕度適中;墻壁裝飾采取溫馨的家庭式壁畫,暖色調窗簾,根據患者的要求搭配,為其提供最大程度的舒適。對照組患者安排在普通病房,其環境條件相對較弱。
1.2.2合適的
患者在醫療護理或平時休息時,采用適合的臥床,且需根據患者的治療情況與病情特征進行相應的調整。在臨床護理中,應熟悉不同患者的要求與方法,協助患者采用舒適安全的正確。對待特殊的患者,采取溫和的態度與患者進行交流,讓其充滿信心,盡早恢復健康;幫助患者轉移病痛帶來的注意力,減輕患者疼痛,同時與患者家屬溝通,使其共同配合護理。外科住院患者中常有肢體受傷需要打石膏的患者,需抬高腿部使靜脈回流通常,減輕腫脹情況。農村地區醫療資源較少,醫療信息來源不足,醫生就是農村患者最全面的醫療護理信息來源,所以需要具備更專業的護理知識和水平。
1.2.3心理護理
農村醫院因其醫療條件略欠缺、設備不齊全等情況,應給予患者更多的心理護理。我國臨床護理制度發生的變化是調整“以疾病為中心”至“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對護理患者強調身心統一的形式,通過優質服務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促進其早日恢復健康,作為臨床護理的重要目標。對腫瘤外科患者來說,需對其實施心理護理,減輕患者在忍受身體痛苦時承受的精神壓力,因此護理人員應認真傾聽患者的感受,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同時對患者進行適時的安慰,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1.2.4合理的飲食
外科患者大多有嚴重的傷口或手術傷口,護理人員需在飲食方面與患者家屬做好溝通,避免患者食用影響傷口恢復的食物,如辣椒、醬油或花椒等刺激性食物,以避免不利于傷口的愈合。另外,飲食宜清淡,注意營養的搭配,所選食物也要有充足的蛋白質,利于傷口愈合,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1.3效果監測
通過觀察兩組患者的滿意度、出院率、住院時間來判斷不同護理服務的效果?;颊邼M意度:對兩組不同患者通過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從患者心情、護理質量、服務態度等方面,了解患者對護理服務的評價,分為不滿意、較為滿意、非常滿意3個層次。出院率及平均住院時間:對每組每例患者的住院時間進行記錄、統計,并進行對比分析。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對比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患者滿意度比較
給予優質護理服務的試驗組患者,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住院時間和出院率調查
試驗組患者在30d內的出院率為94.0%(47/50),而對照組患者在30內的出院率為72.0%(36/50)。試驗組患者100d的出院率為100.0%(50/50),而對照組患者100d的出院率為96%(48/50)。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一)開展網上銀行服務項目
進入信息時代的農信社,必須把握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趨勢,積極探索傳統銀行業務與網上銀行業務的整合,拓展銀行服務的渠道,延伸銀行服務的領域。一方面,通過IT技術的通道可以分散一部分服務,網上銀行、電話銀行以及終端支付設備的增長,實現網上產品資訊服務、電子支付服務、客戶遠距離操作及結算(如電子信用證)等。網上銀行業務的開展,還可以對傳統金融工具進行電子化改造,提高傳統業務的辦理速度,提高客戶服務質量,降低經營管理成本,提高農信社的收益率。
(二)開展預約服務項目
對于一些時間比較長的業務,銀行業需要培育客戶的預約。預約是節省時間、提高工作效率的工作方法?,F在通信技術非常發達,較為復雜的業務或超過15分鐘的業務,均可通過預約得到滿意的服務。預約服務形式,可以使服務的提供與接受方都能實現時間管理的計劃性,農信社在復雜產品或者針對高端客戶時,通過預約服務可以獲得客戶較高的滿意度。
(三)提供增值服務
農信社要積極開展與非金融企業的合作,為客戶提供廣泛的增值服務。目前,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使農信社需要與高新技術企業合作,積極尋求協同發展,為客戶提供多樣化的增值服務。從國內的實際情況看,銀行理財產品和股票、基金已基本形成了個人理財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公司理財成為繼個人理財之后銀行拓寬中間業務的又一增長點。如何為客戶提供超值的服務,就成為贏得競爭的一大法寶。
二、開展客戶關系管理
(一)按照80/20法則管理大眾客戶與大客戶
1.兩種客戶不可偏廢
銀行的業務開展,要讓大眾客戶與VIP客戶都滿意。大眾客戶即多數人(80%的顧客),是“有用的多數”(usefulmany),沒有這些人,銀行會遭受損失,但仍能生存下去。VIP客戶即少數人(20%的顧客),是“關鍵的少數”(vitalfew),即使只失去少量這部分顧客,銀行也會陷入困境。無論是大眾客戶與VIP客戶,均是銀行的“衣食父母”,不能偏廢。如果僅僅把注意力集中于“關鍵的少數”,并逐漸放棄其他顧客,這會導致信用社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當客戶需求改變時,信用社就會自食其果。如果只專注“關鍵少數”,放棄大眾客戶,那么,不僅當初的開發工作失去價值,而且一旦再想把他們爭取回來就需要花費雙倍甚至多倍的力氣,得不償失。
2.理性看待大客戶,實施動態管理
在現實中,農信社一方面受內部存、貸款及利潤目標考核的強勢激勵和鞭策;另一方面,農信社加強信貸風險管理一般要直接追究到責任人,有的甚至受到下崗清收等處罰,而大客戶的信貸審批權一般在上級管理部門,一旦發生風險,因層層審批,責任被“分化”,一般很少直接追究到個人。再加上信貸風險尤其是大客戶的信貸風險,具有隱蔽性、滯后性和長期性的特征,很少即期暴露。如果不顧自身對客戶的了解和把握,一味的跟“風”,爭搶大客戶,無論企業曾經給信用社有過多大的業務回報均難以彌補在其破產倒閉時給信用社造成的損失。(二)實施數據庫營銷
1.數據庫營銷可以正確區分有價值的客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對于已在農信社開戶的大客戶和潛在客戶來說,農信社可以根據收集到的信息將客戶給信用社帶來的收益,以及信用社為維護客戶交易及客戶關系所付出的成本計算出來考核該客戶對信用社的貢獻——客戶貢獻度,以此作為劃分信用社大客戶的依據。在這種劃分方式下,那些對信用社利潤貢獻度處于上升的企業,則是信用社應該予以特別關注的企業,信用社要積極主動與他們建立友好關系,加強合作,幫助企業發展壯大。對于尚未同信用社建立關系的大客戶,信用社也可以進行收集相關行業或企業信息,同樣利用數據挖掘方法,從收集到的數據中,抽取出有效的、新穎的、潛在有用的數據。再通過這些數據分析行業前景,預測行業發展的生命周期,主動與處于上升階段的企業進行聯系,將他們培育成信用社的大客戶。每個行業和企業都要經歷一個由成長到衰退的發展演變過程,即行業的生命周期——初創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和衰退階段。因此,信用社在對大客戶進行有效識別后,還要選擇適當的時機進入企業,對發展前景明朗,有潛力的企業進行重點營銷。分析企業的理財需要,制定出真正的個性化服務,以達到客戶滿意度為出發點,推出更多產品和服務,以強化價值定位,實現在客戶利益最大化下的信用社效益最大化。
2.差異化營銷傳遞農信社品牌
在信用社數據庫營銷資源持續挖掘的基礎上,可以不斷地為客戶提供其特定需求的服務項目,和客戶結成長期的、相互信賴的關系,用網絡的在線服務來發展客戶與信用社之間新的連接交往,傳遞農信社品牌的文化、價值和個性,使客戶享受到滿意和超值的利益。由此,使得品牌植根于客戶中心,客戶反過來又會賦予信用社品牌某種人格特點,強化對品牌的信任和口碑傳播,形成其他商業銀行難以模仿的核心競爭能力和可以獲取收益的無形資產。
(三)開展體驗式營銷
1.體驗營銷帶來農信社的核心競爭力
它將客戶的注意力從產品轉移到消費過程中,在所提供的難忘體驗中確立自己的獨占領域,為農信社樹立核心競爭力。而留住客戶的根本是使客戶對農信社的忠誠度。因此,農信社應努力發現并且力圖符合那些帶來的高額利潤的客戶的要求與期望,讓他們感受到農信社的特別關心與照顧。
2.網站體驗營銷
網站體驗營銷應該包含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瀏覽體驗。瀏覽體驗主要指用戶瀏覽網站所產生的心理感受,主要取決于網站的版面結構、色彩搭配、文字排版、圖片等網面要素。二是交互體驗。交互體驗指用戶在網站的訪問過程中所產生的心理感受,這里的交互體驗不同于瀏覽體驗,瀏覽體驗更注重網站的外觀,而交互體驗更注重網站的功能、流程等。三是真實體驗。由于網站是比較虛擬的產品,這就要求農信社網站在用戶的訪問過程中給予其真實性,讓用戶在感到與網站的交互過程就像在與真實的人交流一樣。
在產品與服務越來越豐富的環境中,人們對營業環境、服務設施等高度雷同的條件已經不再敏感,而產品或服務所帶來的心理上的效益卻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所以,農信社服務品質的提升,遠不止是簡單的客戶感受產品和服務,而是給客戶一種感覺,一種情緒上、體力上、智力上甚至精神上的美好體驗,換句話說凡是以農信社產品為素材,以優良的服務品質,傳遞農信社品牌的文化、價值和個性,贏得客戶的感官體驗和思維認同,使客戶享受到滿意和超值的利益。農信社在為客戶制造出值得回憶的美好感受的同時,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優質品牌的無形資產,并為自己的產品找到新的存在價值與空間。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奮斗目標,十七大再次強調要統籌城鄉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強農村公共服務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是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要求生產發展,同時更應重視經濟社會文化事業的全面協調發展。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和水平不僅關系到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滿足,而且也事關農民基本文化權利的實現,因此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是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
新農村建設視野下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
公共文化服務是由社會公共部門和準公共部門共同提供的,為滿足社會公眾基本文化需求,實現公民基本文化權利所必需的文化環境與條件的公共產品和服務。它具有公平性、公益性的特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受益對象是全體農民,服務內容主要包括農村娛樂、科技知識、文化信息。農民公共文化需求的滿足程度,農民文化素質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程度是衡量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效益的根本尺度。隨著黨和政府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視提高,及由經濟發展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轉變,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但由于長期以來城鄉發展的不平衡,農村文化建設投入不足造成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嚴重缺乏,農村公共服務效益低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先經濟后文化,造成當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工作邊緣化
目前,經濟發展是各級政府首先追求的工作目標,認為在農村發展資金有限的情況下,由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時間長且見效慢,理應優先發展經濟。同時由于各級政府政績考核也存在重視經濟效益,輕視社會效益,重視GDP的增長,輕視文化成果建設的傾向,以至于公共文化建設缺乏動力、對思想文化發展缺少引導,造成農村公共文化投入嚴重不足,公共文化產品嚴重缺乏,直接影響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
(二)重送文化輕種文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非所需
隨著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視,各級政府紛紛開展了文化進基層、文化下鄉等活動,建立了流動文化車、文化小分隊,電影放映隊,提供各種形式的文化服務。這些活動豐富了廣大農民的文化生活,緩解了農村文化服務及產品不足的矛盾,但這種自上而下單向度灌輸性的文化供給方式,缺少農民的參與,忽視農民的情感表達,往往表現為城市精英文化對鄉村文化的改造,遠離了農民的日常生活和鄉風民俗,沒有了純樸的農村氣息,導致適合農民欣賞風格和消費水平的文化服務和反映農民現實生活的文化產品寥寥無幾,且缺乏多樣性,難以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造成農村公共文化供給和農民文化需求的嚴重錯位。
(三)農村文化生活匱乏,腐朽文化死灰復燃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閑暇時間逐漸多起來了,私性文化迅速發展,農民對文化服務的需求不斷提高,但目前農民的主要活動還是看電視、上網、打牌、打麻將、聊天,活動內容少,形式單調,一些偏遠山區農民幾乎沒有文化生活。由于對農村文化缺乏積極引導和管理,一些腐朽沒落文化出現畸形的發展,比如農民熱衷于興建廟宇,燒香拜佛,修建祖譜等活動,由于文化生活缺乏,一些人精神空虛、信仰迷茫、價值觀缺位,造成賭博成風、封建迷信盛行、地下猖獗等不良現象出現,引起了農村社會治安的混亂,違法犯罪活動的增加,直接影響新農村和諧社會的實現。
(四)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基礎條件差,不能滿足文化發展的需要
由于資金投入不足,鄉鎮雖然建立了文化服務站,但有的連基本活動場所都沒有,有的房屋破舊急需修建,且活動設施陳舊短缺。一些村建立了圖書室,但提供的書籍少,且農民看得懂用得著對農民致富有所幫助的科技類圖書少之又少。圖書室開放時間短,有的甚至只是在應付檢查時開放,圖書室成了擺設。同時農村文化工作人員也面臨短缺的局面,由于工資少待遇差難以吸引具有高素質的文化工作者到農村來,然而一些有專業水平、懂管理的鄉鎮骨干人才卻紛紛跳槽,留下的專兼職人員年齡普遍偏大,知識老化,專業水平低,這些影響農村文化活動的開展。鄉村民間文化藝人是活躍于農村中的一支重要隊伍,他們扎根農村,有著深刻的農村生活體驗和濃厚的鄉土氣息,有些甚至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他們為農民所熟悉和喜愛,但由于缺乏專業藝術指導和資金支持,活動隨意性大,缺乏文化藝術創新,沒有充發揮地方文化生力軍的作用。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理念創新
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職責是提供公共服務,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要改變文化發展明顯落后于經濟發展,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不均衡的現狀,必須首先樹立與人為本科學發展、經濟與文化統籌發展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理念,用先進的理念指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
(一) 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理念
以人為本是人本觀在當今社會的繼承和發展。以人為本就是黨和政府要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立足點,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文化需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理念,也就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要貼近農村、貼近生活、貼近農民,以服務廣大農民為宗旨,以滿足農民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對文化的渴求越來越強烈,因此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中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理念首先必須明確以滿足農民的文化需求為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也就是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的根本文化利益,切實解決農民文化需求中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這就要求政府應提供更多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滿足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切實保證讓農民享受到文化發展的成果。
其次,要重視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的根本就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不僅要著眼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而且也要著眼于提高廣大農民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技文化水平。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中通過文化宣傳擺脫封建迷信思想和小農意識束縛,通過普法教育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通過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提高農民農田科技水平,增強發家致富能力,從而實現文化服務的雙重目標,不斷促進農民的全面發展。
最后,要堅持尊重農民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重視農民的創造性。應鼓勵農民積極投身于農村文化建設中,支持農民開展各種群眾性的文化活動,引導農民在公共文化建設中自我創造、自我管理、自我發展,同時虛心聽取農民的意見建議,以農民滿意不滿意,喜歡不喜歡作為評判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堅持經濟與文化統籌發展的理念
就是要在大力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重視文化事業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需求,把加快經濟發展與促進文化進步結合起來。在過去很長時間我國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目標,忽視文化事業的發展,造成文化事業明顯滯后于經濟發展,并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文化對經濟建設的影響作用越來越顯現出來,文化既是生產力,又是競爭力,現如今文化發展已深深融入經濟之中,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同時文化產業作為新興產業,不僅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而且日益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因而,政府應把發展文化事業納入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中,統籌安排,大力推進經濟文化互動融合,把經濟文化的協調發展有機統一起來,走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由于文化事業發展具有周期長、見效慢,不能立竿見影的特點,因此在文化建設中不能急功近利,而需長抓不懈,不斷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我國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
特別是在新農村建設中,一方面要通過發展經濟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障和資金支持,另一方面通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逐步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不斷創造出更多面向農村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的文化需求,同時大力推進文化內容和服務的創新,增強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實現鄉風文明,提高農民整體素質,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因此應把經濟和文化建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統籌經濟文化發展,努力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奮斗目標,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三)尊重農民的文化權利且堅持均等化理念
文化權利是民主社會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它包括選擇和享受文化成果的權利,參與文化活動的權利,開展文化創造的權利以及文化成果應受保護的權利四個方面內容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必須滿足這些要求。尊重公民文化權利既是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也是和諧社會的基本任務。公民文化權利的核心是公平性,因此在強調公民文化權利時應堅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原則。所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是指全體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機會均等,結果大體相等,同時尊重社會成員的自由選擇權。目前我國公共服務均等化還處于初級階段,強調的是底線均等,即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應當將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定位在實現區域基本公共文化均等化上,同時加快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兼及居民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由于城鄉二元結構長期以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存在嚴重的不均衡性,城鄉差異大,因而在公共文化服務上要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建立城鄉一體的、統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工作中應重點突出農村,國家政策資金應向農村傾斜,公共文化服務更多地面向農村、面向基層。同時充分利用有限的文化資源建立城鄉文化互動機制,比如通過流動圖書館、流動文化小分隊、流動放映隊等形式,實現城鄉資源的共享,確保廣大農民群眾享受和城市居民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除此之外,還要重視流走于城鄉之間的廣大農民工的文化權利,由于他們長期離鄉背井來到城市,但又不能真正的融入城市生活,成為流走于城鄉之間的邊緣人,他們即不能享受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又不能和城里人享受同樣的公共文化服務,造成農民工長期以來文化生活缺乏、枯燥、精神空虛,呈現文化孤島現象。因此政府應盡快將農民工納入公共文化管理范圍,通過社區、工會等組織向農民工提供公共文化服務,讓農民工和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要加快發展農村公共文化事業,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和水平,不僅要求政府要創新服務理念,還要求政府多方入手全面規劃,系統管理,不斷創新,建立完善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長效機制,從而保證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順利開展。
(一) 加大農村公共文化投入并拓展投資渠道,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開展需要充足的資金投入,當前政府的財政投入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資金的主要來源。改革開放后,我國在公共文化服務上的投入逐年增加,但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實際需求相比還存在資金短缺結構不合理的現象,隨著公共財政體制的建立,鄉財縣管的分權財政體制是我國公共財政體制的一大進步,但財權與事權的不對等,造成農村公共文化建設資金不足,因此應進一步擴大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增加文化建設資金,均衡農村公共服務能力,同時鄉鎮也應不斷開拓地方特色文化項目,從而更多地獲得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專項資金投入和扶持。
政府的財政投入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要資金來源,但不是唯一來源,因此,在發揮政府財政投入的主導力量的同時應根據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積極拓展資金渠道,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的資金投入機制,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群眾受益的發展格局。鼓勵、支持、引導社會各界、民間團體、公民個人參與公共文化事業,實現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市場化,為此應消除非政府組織投入的體制性障礙,放寬對農村文化市場投入的準入條件,完善文化市場法律制度,并在政策、稅收、征地等方面給予優惠,吸引社會資本通過投資、集資、捐資、贊助等形式興辦農村公共文化事業。此外鄉鎮也應積極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地方特色文化產業,通過特色演出和特色文化旅游等項目增加財政收入,自行解決一部分公共文化服務所需的資金,緩解農村公共文化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
(二)創新服務主體和服務方式,形成一主多元的供給新模式
公共服務是政府的一項基本職責,政府是公共服務的核心主體,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者和管理者。目前,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主要由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負責,企業和民間力量較少參與,因此必須突破這種政府包辦文化的模式,創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主體,轉變服務方式,鼓勵企業、社會組織,農民參與公共文化,通過多方合作相互影響相互配合,形成互動機制,進行優勢互補。政府主導下,政府、市場、社會、個人相結合的一主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要求一方面繼續發揮政府的核心主導地位,在資金投入,配置農村公共文化資源,確立農村文化服務的內容,制定文化服務法律政策、確保農村文化服務均衡性、安排重大活動等方面加強監督管理,積極組織實施。
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入企業和民間資本辦文化。企業是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積極參與主體,企業除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承擔經濟責任外還承擔著社會公共責任,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熱心于社會公益事業、福利事業和公共文化事業,因此,應鼓勵企業通過捐資、捐助、扶持等形式參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和產品的生產。對由于政府文化服務缺位,市場調控失靈,造成政府干不好或市場不愿干的文化服務,可引入非營利性質的社會組織,它們是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重要主體,由于這些社團、基金組織具有志愿性、公益性、非營利性,對于一些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真空地帶,如在教育科技、信息傳播、文化娛樂、法律援助等方面能為農村居民提供大量公共文化服務,有效彌補政府供給和農村社區內生性供給的不足。再者,大力支持、鼓勵農民自辦文化,農民既是文化服務的受益者,同時又是文化活動的主體,要鼓勵農民創建各種文化組織,比如農家書屋、農民文化大院、業余表演隊、業余劇團等,支持農民自辦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農民自己參與組織的文化活動能貼近農村的生活,反映農民的心聲,獲得農民歡迎,同時農民自編自演、自娛自樂、自我教育,一方面能吸引廣大農民積極參與,同時還能挖掘優秀地方文化,形成當地特色精品文化,也有利于形成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促進新農村建設。
(三)重視培育人才,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
素質好、專業技術水平高、管理能力強的文化人才隊伍是農村文化事業興旺發達的重要條件,但長期以來由于部門重視不夠,農村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務人才緊缺,且整體素質不高。同時基層文化服務站工資少、待遇低,難以吸引高素質人才,這些直接影響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效益和水平。
為此,必須強化幾方面的工作,首先建立一套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制度。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解決工資待遇低等問題,通過人事制度改革打破身份、資歷限制,激勵文化人才脫穎而出,給予發展平臺,充分發揮他們在農村基層文化服務中的組織協調管理能力。同時,積極創新基層文化人才的引進模式,制定人才引進計劃,鼓勵有專業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擔任專兼職工作,發揮農村文藝骨干和離退休文化工作者的作用。其次,重視人才培養,加大農村基層文化服務人員的培訓、教育。政府應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定期組織基層人員到藝術院校、文化團體系統學習,或邀請文藝工作者,專家學者深入農村,舉辦短期培訓或現場指導,通過這些措施提高基礎文化服務人員的思想素質和專業技術水平。再次,高度重視民間藝人的發現和培養工作。農村民間藝人扎根農村,能農能藝,他們的演出源于生活,貼近實際,為農民群眾喜聞樂見,因此農村民間藝人是農村文化事業的一支重要隊伍,他們在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宣傳社會新風尚和黨的方針政策及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能夠發揮重要作用,但長期以來他們被排除在公共文化政策以外,成為邊緣文化群體,因此政府應對民間藝人給予一定的物質保障,解決他們基本生活問題,讓他們有更多精力用于文化創作上,同時為他們提供更多演出機會,鼓勵、幫助民間藝人組織開展文化活動,引導他們互相學習,加強交流,促進鄉村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并為他們提供一定的學習深造機會,為民間藝人搭建發展平臺。
(四)建立科學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價體系,保障農民的文化權益
農村公共文化績效評估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是政府提供文化服務,改進服務質量的重要依據,也是農民表達社情民意,反映心聲的重要途徑,它直接影響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因此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評價中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堅持公開、民主、透明的原則。首先,要建立相對獨立的評價監督機構,這些機構既不隸屬于政府,也不能與被評價單位有經濟關系,它應該是一個經濟獨立的評價監督機構,正式成員應是一些專家學者,并且要制定專業化的評價指標。除此以外,還應注重農民的評價,開拓農民參與渠道,重視農民的話語權,以農民滿意不滿意,農民喜歡不喜歡為評價標準。其次在評價內容上除了文化設施的使用率、資金投入及使用情況、人才保障、文化活動開展情況等硬指標外,還應增加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效益的評價和群眾的參與度、公平度、公民滿意度的評價。在評價形式,積極開拓評估渠道,通過問卷調查、網上評價、個人調查等形式,保證評估的真實性、客觀性。最后,還應建立健全評價結果信息公開制度,定期向社會公布評價監督報告,讓農民了解公共服務的情況,并對評價機構進行評判,確保評價的公開透明。
參考文獻:
1.王京生.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實現公民基本文化權利[J].特區實踐與理論,2006(3)
2.楊永,朱春雷.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三維視角分析[J].理論月刊,2008(9)
從而進行農村剩余人口的轉移,保證新農村的良好建設,將農村的人力資源轉換為必要的人力資源,這是當下職業教育服務的重要任務。在當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教育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需要良好的物質準備,也需要智力技術的準備。保證職業教育服務體系的健全,更有利于提升農民的思想素質,保證其價值觀念的改變,從而實現農村發展水平的提升。
2關于職業教育服務新農村建設能力強弱因素的分析
2.1目前來說,我國的職業教育服務體系是不健全的,新農村建設存在各個環節的問題。比如有些地區的地方行政官員,難以把握好當下職業教育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必要性,沒有那種良好的意識,在經費方面,有些部門相互扯皮,也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落實,我國政府的相關優惠政策也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在我國新農民的建設環節中,人員配備是相當不足的,很多地區都沒有落實好農村成員教育的相關細節工作,很多地區也沒有進行農村成人教育教師的專職配置。有些鄉鎮干部的心里,根本就沒有農村成人教育的落實意識。并且在當下工作階段,農村成人職業學歷教育及其職后培訓教育相互脫離,這都說明我國服務新農村建設體系的缺乏,難以保證其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也難實現其功能的開拓,這就需要進行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推廣,保證不同培訓結構溝通及其聯系環節的協調。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服務教育需要落實好三個環節的內容,比如進行基礎教育環節、職業教育環節、成人教育環節等的協調協調,保證當地農村職業學校功能的發揮。
2.2我國的職業教育培訓機構體系是不健全的,難以有效推動我國新農村的建設,其專業及其課程設置也很難滿足市場的經濟發展需求,比如過于單一的培訓項目,過于落后的教學內容,其課程結構不夠科學,難以保證培訓實踐性的落實,難以適應當下新興產業的發展。并且培訓機構不能與就業指導服務部門進行有效聯系,也就不能落實好新農民的就業問題。農村勞動力轉移體系的不健全,輸出信息平臺的建設不完備,也影響了培訓的轉移工作。
3職業教育服務新農村建設新型優化方案的應用
3.1建立“多級泛式”優化方案,助力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多級泛式”職業教育服務方案主要包括以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為主導,聯系職業教育相關學校、企業、其他部門,廣泛開展農村職業培訓,采用縱向多級遞進農村職業培訓,橫向多頭拓展教育服務,以網絡化的方式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教育服務,實施職業教育服務新農村建設。筆者認為,構建繼續教育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發展模式,整合有效資源,采用“多級泛式”的繼續教育優化方案,將有利于推進我省農村人才培養目標整體上升,提高我省農民的綜合能力和素質。
內容摘要: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既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保障公民文化權利的必然要求。文章認為目前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存在一些問題,面臨諸多困境.為此必須樹立新的公共文化服務理念,加大農村公共文化的投入,創新供給模式,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和農村文化建設監督管理,努力構建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長效機制。
關鍵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 服務理念 長效機制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奮斗目標,十七大再次強調要統籌城鄉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強農村公共服務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是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要求生產發展,同時更應重視經濟社會文化事業的全面協調發展。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和水平不僅關系到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滿足,而且也事關農民基本文化權利的實現,因此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是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
新農村建設視野下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
公共文化服務是由社會公共部門和準公共部門共同提供的,為滿足社會公眾基本文化需求,實現公民基本文化權利所必需的文化環境與條件的公共產品和服務。它具有公平性、公益性的特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受益對象是全體農民,服務內容主要包括農村娛樂、科技知識、文化信息。農民公共文化需求的滿足程度,農民文化素質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程度是衡量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效益的根本尺度。隨著黨和政府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視提高,及由經濟發展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轉變,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但由于長期以來城鄉發展的不平衡,農村文化建設投入不足造成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嚴重缺乏,農村公共服務效益低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先經濟后文化,造成當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工作邊緣化
目前,經濟發展是各級政府首先追求的工作目標,認為在農村發展資金有限的情況下,由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時間長且見效慢,理應優先發展經濟。同時由于各級政府政績考核也存在重視經濟效益,輕視社會效益,重視GDP的增長,輕視文化成果建設的傾向,以至于公共文化建設缺乏動力、對思想文化發展缺少引導,造成農村公共文化投入嚴重不足,公共文化產品嚴重缺乏,直接影響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
(二)重“送文化”輕“種文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非所需
隨著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視,各級政府紛紛開展了“文化進基層”、“文化下鄉”等活動,建立了流動文化車、文化小分隊,電影放映隊,提供各種形式的文化服務。這些活動豐富了廣大農民的文化生活,緩解了農村文化服務及產品不足的矛盾,但這種自上而下單向度灌輸性的文化供給方式,缺少農民的參與,忽視農民的情感表達,往往表現為城市精英文化對鄉村文化的改造,遠離了農民的日常生活和鄉風民俗,沒有了純樸的農村氣息,導致適合農民欣賞風格和消費水平的文化服務和反映農民現實生活的文化產品寥寥無幾,且缺乏多樣性,難以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造成農村公共文化供給和農民文化需求的嚴重錯位。
(三)農村文化生活匱乏,腐朽文化死灰復燃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閑暇時間逐漸多起來了,私性文化迅速發展,農民對文化服務的需求不斷提高,但目前農民的主要活動還是看電視、上網、打牌、打麻將、聊天,活動內容少,形式單調,一些偏遠山區農民幾乎沒有文化生活。由于對農村文化缺乏積極引導和管理,一些腐朽沒落文化出現畸形的發展,比如農民熱衷于興建廟宇,燒香拜佛,修建祖譜等活動,由于文化生活缺乏,一些人精神空虛、信仰迷茫、價值觀缺位,造成賭博成風、封建迷信盛行、地下猖獗等不良現象出現,引起了農村社會治安的混亂,違法犯罪活動的增加,直接影響新農村和諧社會的實現。
(四)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基礎條件差,不能滿足文化發展的需要
由于資金投入不足,鄉鎮雖然建立了文化服務站,但有的連基本活動場所都沒有,有的房屋破舊急需修建,且活動設施陳舊短缺。一些村建立了圖書室,但提供的書籍少,且農民看得懂用得著對農民致富有所幫助的科技類圖書少之又少。圖書室開放時間短,有的甚至只是在應付檢查時開放,圖書室成了擺設。同時農村文化工作人員也面臨短缺的局面,由于工資少待遇差難以吸引具有高素質的文化工作者到農村來,然而一些有專業水平、懂管理的鄉鎮骨干人才卻紛紛跳槽,留下的專兼職人員年齡普遍偏大,知識老化,專業水平低,這些影響農村文化活動的開展。鄉村民間文化藝人是活躍于農村中的一支重要隊伍,他們扎根農村,有著深刻的農村生活體驗和濃厚的鄉土氣息,有些甚至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他們為農民所熟悉和喜愛,但由于缺乏專業藝術指導和資金支持,活動隨意性大,缺乏文化藝術創新,沒有充發揮地方文化生力軍的作用。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理念創新
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職責是提供公共服務,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要改變文化發展明顯落后于經濟發展,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不均衡的現狀,必須首先樹立與人為本科學發展、經濟與文化統籌發展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理念,用先進的理念指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
(一) 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理念
以人為本是人本觀在當今社會的繼承和發展。以人為本就是黨和政府要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立足點,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文化需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理念,也就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要貼近農村、貼近生活、貼近農民,以服務廣大農民為宗旨,以滿足農民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對文化的渴求越來越強烈,因此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中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理念首先必須明確以滿足農民的文化需求為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也就是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的根本文化利益,切實解決農民文化需求中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這就要求政府應提供更多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滿足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切實保證讓農民享受到文化發展的成果。
其次,要重視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的根本就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不僅要著眼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而且也要著眼于提高廣大農民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技文化水平。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中通過文化宣傳擺脫封建迷信思想和小農意識束縛,通過普法教育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通過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提高農民農田科技水平,增強發家致富能力,從而實現文化服務的雙重目標,不斷促進農民的全面發展。
最后,要堅持尊重農民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重視農民的創造性。應鼓勵農民積極投身于農村文化建設中,支持農民開展各種群眾性的文化活動,引導農民在公共文化建設中自我創造、自我管理、自我發展,同時虛心聽取農民的意見建議,以農民滿意不滿意,喜歡不喜歡作為評判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堅持經濟與文化統籌發展的理念
就是要在大力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重視文化事業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需求,把加快經濟發展與促進文化進步結合起來。在過去很長時間我國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目標,忽視文化事業的發展,造成文化事業明顯滯后于經濟發展,并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文化對經濟建設的影響作用越來越顯現出來,文化既是生產力,又是競爭力,現如今文化發展已深深融入經濟之中,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同時文化產業作為新興產業,不僅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而且日益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因而,政府應把發展文化事業納入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中,統籌安排,大力推進經濟文化互動融合,把經濟文化的協調發展有機統一起來,走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由于文化事業發展具有周期長、見效慢,不能立竿見影的特點,因此在文化建設中不能急功近利,而需長抓不懈,不斷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我國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
特別是在新農村建設中,一方面要通過發展經濟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障和資金支持,另一方面通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逐步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不斷創造出更多面向農村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的文化需求,同時大力推進文化內容和服務的創新,增強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實現鄉風文明,提高農民整體素質,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因此應把經濟和文化建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統籌經濟文化發展,努力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奮斗目標,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三)尊重農民的文化權利且堅持均等化理念
文化權利是民主社會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它包括選擇和享受文化成果的權利,參與文化活動的權利,開展文化創造的權利以及文化成果應受保護的權利四個方面內容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必須滿足這些要求。尊重公民文化權利既是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也是和諧社會的基本任務。公民文化權利的核心是公平性,因此在強調公民文化權利時應堅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原則。所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是指“全體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機會均等,結果大體相等,同時尊重社會成員的自由選擇權”。目前我國公共服務均等化還處于初級階段,強調的是“底線均等”,即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應當將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定位在實現區域基本公共文化均等化上,同時加快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兼及居民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由于城鄉二元結構長期以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存在嚴重的不均衡性,城鄉差異大,因而在公共文化服務上要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建立城鄉一體的、統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工作中應重點突出農村,國家政策資金應向農村傾斜,公共文化服務更多地面向農村、面向基層。同時充分利用有限的文化資源建立城鄉文化互動機制,比如通過流動圖書館、流動文化小分隊、流動放映隊等形式,實現城鄉資源的共享,確保廣大農民群眾享受和城市居民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除此之外,還要重視流走于城鄉之間的廣大農民工的文化權利,由于他們長期離鄉背井來到城市,但又不能真正的融入城市生活,成為流走于城鄉之間的邊緣人,他們即不能享受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又不能和城里人享受同樣的公共文化服務,造成農民工長期以來文化生活缺乏、枯燥、精神空虛,呈現“文化孤島”現象。因此政府應盡快將農民工納入公共文化管理范圍,通過社區、工會等組織向農民工提供公共文化服務,讓農民工和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
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長效機制的構建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要加快發展農村公共文化事業,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和水平,不僅要求政府要創新服務理念,還要求政府多方入手全面規劃,系統管理,不斷創新,建立完善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長效機制,從而保證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順利開展。
(一) 加大農村公共文化投入并拓展投資渠道,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開展需要充足的資金投入,當前政府的財政投入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資金的主要來源。改革開放后,我國在公共文化服務上的投入逐年增加,但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實際需求相比還存在資金短缺結構不合理的現象,隨著公共財政體制的建立,鄉財縣管的分權財政體制是我國公共財政體制的一大進步,但財權與事權的不對等,造成農村公共文化建設資金不足,因此應進一步擴大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增加文化建設資金,均衡農村公共服務能力,同時鄉鎮也應不斷開拓地方特色文化項目,從而更多地獲得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專項資金投入和扶持。
政府的財政投入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要資金來源,但不是唯一來源,因此,在發揮政府財政投入的主導力量的同時應根據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積極拓展資金渠道,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的資金投入機制,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群眾受益”的發展格局。鼓勵、支持、引導社會各界、民間團體、公民個人參與公共文化事業,實現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市場化,為此應消除非政府組織投入的體制,放寬對農村文化市場投入的準入條件,完善文化市場法律制度,并在政策、稅收、征地等方面給予優惠,吸引社會資本通過投資、集資、捐資、贊助等形式興辦農村公共文化事業。此外鄉鎮也應積極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地方特色文化產業,通過特色演出和特色文化旅游等項目增加財政收入,自行解決一部分公共文化服務所需的資金,緩解農村公共文化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
(二)創新服務主體和服務方式,形成“一主多元”的供給新模式
公共服務是政府的一項基本職責,政府是公共服務的核心主體,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者和管理者。目前,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主要由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負責,企業和民間力量較少參與,因此必須突破這種政府包辦文化的模式,創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主體,轉變服務方式,鼓勵企業、社會組織,農民參與公共文化,通過多方合作相互影響相互配合,形成互動機制,進行優勢互補。政府主導下,政府、市場、社會、個人相結合的“一主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要求一方面繼續發揮政府的核心主導地位,在資金投入,配置農村公共文化資源,確立農村文化服務的內容,制定文化服務法律政策、確保農村文化服務均衡性、安排重大活動等方面加強監督管理,積極組織實施。
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入企業和民間資本辦文化。企業是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積極參與主體,企業除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承擔經濟責任外還承擔著社會公共責任,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熱心于社會公益事業、福利事業和公共文化事業,因此,應鼓勵企業通過捐資、捐助、扶持等形式參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和產品的生產。對由于政府文化服務缺位,市場調控失靈,造成政府干不好或市場不愿干的文化服務,可引入非營利性質的社會組織,它們是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重要主體,由于這些社團、基金組織具有志愿性、公益性、非營利性,對于一些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真空地帶,如在教育科技、信息傳播、文化娛樂、法律援助等方面能為農村居民提供大量公共文化服務,有效彌補政府供給和農村社區內生性供給的不足。再者,大力支持、鼓勵農民自辦文化,農民既是文化服務的受益者,同時又是文化活動的主體,要鼓勵農民創建各種文化組織,比如“農家書屋”、“農民文化大院”、“業余表演隊”、“業余劇團”等,支持農民自辦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農民自己參與組織的文化活動能貼近農村的生活,反映農民的心聲,獲得農民歡迎,同時農民自編自演、自娛自樂、自我教育,一方面能吸引廣大農民積極參與,同時還能挖掘優秀地方文化,形成當地特色精品文化,也有利于形成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促進新農村建設。
(三)重視培育人才,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
素質好、專業技術水平高、管理能力強的文化人才隊伍是農村文化事業興旺發達的重要條件,但長期以來由于部門重視不夠,農村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務人才緊缺,且整體素質不高。同時基層文化服務站工資少、待遇低,難以吸引高素質人才,這些直接影響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效益和水平。
為此,必須強化幾方面的工作,首先建立一套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制度。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解決工資待遇低等問題,通過人事制度改革打破身份、資歷限制,激勵文化人才脫穎而出,給予發展平臺,充分發揮他們在農村基層文化服務中的組織協調管理能力。同時,積極創新基層文化人才的引進模式,制定人才引進計劃,鼓勵有專業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擔任專兼職工作,發揮農村文藝骨干和離退休文化工作者的作用。其次,重視人才培養,加大農村基層文化服務人員的培訓、教育。政府應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定期組織基層人員到藝術院校、文化團體系統學習,或邀請文藝工作者,專家學者深入農村,舉辦短期培訓或現場指導,通過這些措施提高基礎文化服務人員的思想素質和專業技術水平。再次,高度重視民間藝人的發現和培養工作。農村民間藝人扎根農村,能農能藝,他們的演出源于生活,貼近實際,為農民群眾喜聞樂見,因此農村民間藝人是農村文化事業的一支重要隊伍,他們在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宣傳社會新風尚和黨的方針政策及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能夠發揮重要作用,但長期以來他們被排除在公共文化政策以外,成為邊緣文化群體,因此政府應對民間藝人給予一定的物質保障,解決他們基本生活問題,讓他們有更多精力用于文化創作上,同時為他們提供更多演出機會,鼓勵、幫助民間藝人組織開展文化活動,引導他們互相學習,加強交流,促進鄉村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并為他們提供一定的學習深造機會,為民間藝人搭建發展平臺。
(四)建立科學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價體系,保障農民的文化權益
農村公共文化績效評估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是政府提供文化服務,改進服務質量的重要依據,也是農民表達社情民意,反映心聲的重要途徑,它直接影響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因此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評價中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堅持公開、民主、透明的原則。首先,要建立相對獨立的評價監督機構,這些機構既不隸屬于政府,也不能與被評價單位有經濟關系,它應該是一個經濟獨立的評價監督機構,正式成員應是一些專家學者,并且要制定專業化的評價指標。除此以外,還應注重農民的評價,開拓農民參與渠道,重視農民的話語權,以農民滿意不滿意,農民喜歡不喜歡為評價標準。其次在評價內容上除了文化設施的使用率、資金投入及使用情況、人才保障、文化活動開展情況等硬指標外,還應增加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效益的評價和群眾的參與度、公平度、公民滿意度的評價。在評價形式,積極開拓評估渠道,通過問卷調查、網上評價、個人調查等形式,保證評估的真實性、客觀性。最后,還應建立健全評價結果信息公開制度,定期向社會公布評價監督報告,讓農民了解公共服務的情況,并對評價機構進行評判,確保評價的公開透明。
參考文獻:
1.王京生.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實現公民基本文化權利[J].特區實踐與理論,2006(3)
1.農村資金供需缺口加劇。我國一直對農村金融機構的進行嚴格管制,與農村經濟主體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不適應。特別是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國有商業銀行市場化、商業化程度也在不斷加深,逐步調整經營戰略和貸款投向,從農村地區撤離尤其從偏遠落后的農村地區撤離就成為追求利潤過程中的必然選擇。農村金融缺口形成以后,要想彌補這個缺口,就迫使經濟體內產生一種內在的自平衡機制加以解決,以滿足農村各類經濟實體的不同資金需要。
2.農戶是農村金融風險的主體。由于農業的弱勢性和高風險性,決定了對農業投資具有風險大、成本高、收益少、資金周轉慢等特點,加之農村城鎮化水平嚴重滯后和農村市場信息的不充分,使得農村地區的盈利性投資十分稀缺。
3.村級債務問題嚴重。二十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推行,農業稅附加和農業特產稅附加,收入大幅度減少,盈利下降,進一步導致償債能力下降,債務問題突顯,債務問題己經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影響農村金融穩定發展的重要誘因。按照農業部2006年上半年的抽樣調查,全國村級債務估計有4000億元。直接影響了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鶎诱M織融資能力有限,必然嚴重干擾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這樣,規模龐大的村級債務僅靠自身財力很難消化,大多數村委會采取擠占、挪用或攤派等方式用于借新還舊,勢必影響上級財政對地方經濟建設的正常投入。
4.農戶之間借貸平凡影響金現有融體系發展。目前我國的農村金融體系十分脆弱,,農村金融服務的成本大、收益小,商業化的追求使得國有銀行的營業機構紛紛退出農村金融領域。特別是經濟不發達的農村地區就成了金融機構不愿光顧的空白地帶。而且,民間信用和融資多種多樣,如擔保抵押借貸、民間票據貼現、各種協會和互助會等。而正規金融機構組織體系不健全,農村資金外流嚴重,金融服務供給不足。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數額和方式遠遠不能滿足農戶生產和生活對資金的需要,農戶不得不到民間金融市場去獲取。但民間借貸多數還是在血緣和地緣關系圈內,大多數的借款多是無息或低息的。主要以小額應急的借款為主,用于經商和農業投放的大額借款占了一定比例。事實上,農戶之間的相互借貸非常普遍,較少從信用社(銀行)獲得借款。
二、發展農村金融服務的新思路
1.重建農村金融機構。在長期的密切聯系和相互作用過程中,通過分工合作所形成具有一定結構特征,執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動態平衡系統。而農村經濟的發展最終還是要靠自身內在的動力,因為它能夠通過農戶之間的互不吃虧的交易推導出一個穩定的制度結構,并供應可使交易費用更為節約的制度化的規則。所以,應進行農村金融體系自我平衡機制的建設。
2.創新農村金融產品。農村金融創新包括技術創新、工具創新和產品創新。技術創新主要指通過農村金融營業網點電腦及附屬設備的更新換代,提高運行效率。工具創新指在技術創新基礎上,全面開通省轄電子聯行業務,推進信用卡業務,豐富中間業務品種,以便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務。創新多樣化貸款產品如開辦助學、養老、建房、大病統籌、家用電器購買、特色農業、觀光旅游農業、“農家樂”、生態農業等,要根據農業資金需求多樣化的特點,科學細分市場,適時加大貸款新產品開發力度,制訂農戶貸款管理辦法,改進創新農戶貸款擔保方式,即在推廣完善農戶聯保、錢物結合、農戶授信、小額貸款證等。
3.滿足農戶小額信貸的金融需求。鼓勵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利用農信社的網絡系統,開展對農信社的批發金融和委托服務等業務,引導資金回流農村。積極探索政策性金融機構與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結合模式,促進農村小額信貸發展。農村金融需求一般主要包括存款需求、貸款需求、金融投資需求、中間業務需求和保險需求等。新農村建設創造了巨大的有效金融需求市場。農民對突發支付性需求的低應對能力、農業的低風險抵抗能力、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增加非傳統農業收入需要的資金投入,都決定了農民對貸款的迫切需求。調查發現需要貸款的農戶占調查總戶數的63.8%;貸款需求的最低數額為20元,最高數額為500萬元,一般需求為10000元左右。因此,與農業弱勢產業和家庭經營規模的小型化有直接聯系,所產生的借貸需求具有明顯的小額性。同時,收入低和抵押品的缺乏導致農民貸款需求不能很好地得到滿足。
4.建立農戶借貸的風險評估機制。首先,以農戶為單位,建立貸款檔案,將家庭經濟情況、主要從事的經營活動等內容記錄在內。其次,鄉村銀行成立信用評定小組,對信用等級進行評定。在信用等級評定的基礎上,鄉村銀行根據不同農戶的信用等級,對農戶頒發貸款證。發證以后,持有貸款證的農戶,在需要小額信用貸款時,可以憑貸款證及有效身份證件,直接到鄉村銀行辦理限額以內的貸款。對超過小額信用貸款限額的更高層次的資金需要,實行多戶聯保貸款。小額信用貸款主要滿足的是農戶一般性的種植和養殖業的資金需要,一些規模較大、層次較高、期限較長的資金需求,靠小額信用貸款已經滿足不了其需要。對這類情況,可以采取3—5戶農戶組成聯保小組的辦法,發放聯保貸款。農戶聯保貸款實際是一種多人擔保貸款,但與一般的擔保貸款不同,它不是靠財產或經濟收入來擔保,而是以農民的信譽作擔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