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1:46
序論:在您撰寫現代化學生活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作者:周學新
化學與現代生活論文,生活離不開化學,遍觀周圍,幾乎每件事物都與化學有關。
化學是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變化和應用的科學。自有人類以來就開始了對化學的探索,因為有了人類就有了對化學的需求。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國著名滑雪前輩楊石先生說:“農、輕、重、吃、穿、用,樣樣都離不開化學?!睕]有化學創造的物質文明,就沒有人類的現代生活。 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因此可以從人與化學的關系去探討化學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化學作為一門龐大的知識體系,能用來解決人類面臨的問題,滿足社的需要,對人類社會做出貢獻。它的成就已成為社會文明的標志,深刻的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類的發展,人類的發展離不開人的生存,而人的生存離不開化學。社會的一切發展,生命是基礎。一切生命的起源離不開化學變化,一切生命的延續同樣離不開化學變化。恩格斯說:“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過化學的途徑實現的?!睕]有化學的變化,就沒有地球上的生命,也就更不會有人類。是化學創造了人類,創造了美麗的地球。
就化學對人類的日常生活的影響來說,化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首先,我們的衣、食、住、行無一不用到化學制品。 “民以食為天”,我們吃的糧食離不開化肥、農藥這些化學制品。1909年哈伯發明的合成氨技術使世界糧食翻倍,如果沒有他發明的這個化學技術,那么世界上就有一半的人得不到溫飽,那么世界上就多了一半的人的生命面臨危機了。加工制造色香味俱佳的食品就更離不開各種食品添加劑,如甜味劑、防腐劑、香料、味精、色素等等,多是用化學合成方法或化學分離方法制成的。 如果沒有合成纖維的化學技術,那世界上大多數人就要挨凍了,因為有限的天然纖維根本就不夠用。我國1995年的化學纖維產量為330萬噸,其中90%是合成纖維。 何況純棉純毛等天然纖維也是棉花、羊毛經化學處理制成的。再有就是合成橡膠,少了合成橡膠,世界上60億人口又有多少億人要穿草鞋過冬???合成染料更使世界多了一道多彩繽紛的亮麗風景線。所謂“豐衣足食”,是生命得以延續的保證。沒有了化學,就沒了保證。
一、對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的探究
在進行這個探究活動時,常有師生認為教材圖1-19所示用哈氣的方法來驗證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水蒸氣有科學性問題。有的來信認為“哈氣后玻璃片上有小水珠,更大程度上只因為溫差大,而不是呼出的氣體中含水多”,“從嘴里出來的氣體由于溫度比外界高,所以遇到較冷的玻璃后水蒸氣發生液化,產生水霧,而空氣與玻璃溫度相同,其中的水蒸氣不會液化,因此沒有水霧”,等等。對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在理解上存在一些偏差。該現象可以用“露點”,即“飽和溫度”的概念進行解釋。在恒壓下多組分氣體混合物冷卻到開始冷凝時,出現第一個微小液滴時的溫度,稱為該氣體混合物在該壓力下的露點,即飽和溫度。[2]由于空氣中水的飽和蒸氣壓隨溫度升高而增加,因此對于空氣,在氣壓一定時,露點溫度的高低只與空氣中的水蒸氣含量有關,水蒸氣含量越多,露點越高。[3]反之亦然,因此可以用冷卻具有明亮拋光表面的容器,并測量此拋光表面因凝結水蒸氣而呈霧狀時的溫度(即露點)來測定空氣的濕度。[4]教材圖1-19中的學生對著干燥的玻璃片哈氣,玻璃片上出現水霧,表明人呼出氣體的露點高于室溫,而另一片放置在空氣中的玻璃片上未出現水霧,表明空氣的露點低于室溫,更低于人呼出的氣體的露點。因此人呼出的氣體中水的含量高于人吸入的空氣中水的含量。上述解釋涉及了過多的概念,初中學生顯然難以理解。而以上來信中的一些觀點可歸結為“人呼出的氣體溫度比體外空氣的高,所以即使二者的水蒸氣含量相同,人呼出的氣體遇冷也更容易產生冷凝水”。對此我們可以設計以下過程來說明問題:將一定量的常溫氣體加熱至人體體溫,這個過程沒有水的參與,則氣體中水的含量不會發生改變;再將該氣體冷卻至室溫,這是上述加熱過程的逆過程,顯然也不會有冷凝水產生。因此,如果氣體在冷卻后產生了冷凝水,那么該高溫氣體中水的含量,一定要大于常溫時相同質量的氣體中水的含量。
二、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
實驗2-1“測定空氣里氧氣的含量”是仿照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實驗的原理進行的一個半定量原理性實驗。圖2-3展示了該實驗所使用的儀器裝置。由于實際操作中可能難以得到進入瓶中水的體積占總體積1/5的精確結果,因此在一些課堂上常會看到圍繞這個1/5展開的誤差分析。例如,水的體積小于1/5,可能是:(1)紅磷的量不足或沒有充分燃燒;(2)沒有冷卻到室溫就打開止水夾;(3)裝置氣密性不好。大于1/5,則可能是:(1)止水夾沒有夾緊或者沒有用夾子;(2)塞瓶塞的動作過慢。這些分析具有相當的思維深度,對于競賽備考也許是適用的。但在新課的教學中,學生初學化學,知識儲備有限,類似的誤差分析容易沖淡教學主題,影響大多數學生的學習興致。因此除非學生接受程度合適,否則初次講授時建議不涉及誤差分析,可留待復結時適當提高。同時,目前對該實驗的很多改進,主要著眼于提高測量精度,保證進入瓶內水的體積是1/5。作為初中階段的演示實驗,應在明確教學目的的基礎上突出原理,淡化細節,最好使用標準化通用儀器,使裝置簡單明了,避免儀器過于復雜,分散學生注意力,偏離教學主題。
三、硫在氧氣中的燃燒
教材中的圖2-11顯示了硫在氧氣中燃燒使用的儀器和部分實驗現象。一些實驗改進為消除產物SO2的污染,將裝置設計得較為復雜。我們在操作中,在集氣瓶中預先盛入少量氫氧化鈉溶液,適當減少硫粉用量,并及時熄滅火焰,就能夠避免產生明顯的空氣污染。過于復雜的裝置改進違背了演示實驗的簡明性原則,會增加學生的理解負擔,影響教學效率。同時,強調實驗安全和環保也不應絕對化,宜轉變思路,通過多種方式靈活進行。[5]例如,結合教師的上述操作設計簡單習題,讓學生討論這樣做的目的,既拓展了化學知識,又向其滲透了綠色化學思想;同時,讓學生通過該實驗聞到極少量SO2的味道,對健康并不會產生影響,反而有利于提高其環保和自我保護意識。
四、原子結構模型與核外電子運動狀態
有讀者來信反映,圖3-9“原子的體積很小”中地球、乒乓球和原子的大小比例嚴重失真,需要按比例畫準確,否則會給學生甚至教師帶來誤導。地球直徑約為1.3×107m,乒乓球直徑為4.0×10-2m,原子直徑在10-10m數量級,故地球直徑約為乒乓球直徑的108倍,乒乓球直徑也約為原子直徑的108倍。這便是教材中“如果將一個原子跟一個乒乓球相比,就相當于將一個乒乓球跟地球相比”這個說法的由來。圖3-9考慮到印刷上清晰度的要求,其中的地球、乒乓球和原子都是卡通圖片,僅起示意作用,顯然沒有嚴格按照實際的尺寸比例繪制。新課標在“微粒構成物質”的情景素材中,將實驗版課標“原子結構的發現”改為“原子結構模型”,降低了課標要求。因為原子結構的發現過程涉及原子的湯姆生模型、盧瑟福模型、玻爾模型等內容。要理解α粒子散射實驗,涉及動量守恒定律、庫侖定律等內容,對學生的物理基礎要求甚高。初中學生在剛接觸原子、電子、原子核等概念時很難理解這些內容。向初中學生描述原子結構模型和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對教師和教材都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課題。原實驗教科書中的描述是“核外電子的運動有自己的特點,它不像行星繞太陽旋轉有固定的軌道,但卻有經常出現的區域”,相對比較準確,接近量子力學對核外電子運動狀態的描述,然而學生根據常識很難去想象。為了描述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揭示其與元素性質的關系,教材引入離核遠近、能量高低來說明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教材圖3-10的核外電子分層排布示意圖,相當于給出了一個并不十分精確、但比較形象化、直觀的原子結構模型,便于學生理解。在本課題的“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標題下,教材不可能繼續深入,更不是要與高中內容接
軌,教學中只要求能夠讓學生初步了解電子分層排布的原因,并認識到最外層電子的數目與金屬、非金屬和稀有氣體元素化學性質之間的大致關系。原實驗教科書僅給出6種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不易說明規律,新教材在圖3-12給出了1-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有利于學生自行尋找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引導其分析和認識典型元素核外電子(最外層電子數目)的變化特點。并配合教材的相關敘述,理解最外層電子的數目與元素化學性質之間的關系。這樣能使學生意識到認識原子的結構是認識物質性質、結構和變化規律的基礎,從而體會到結構決定性質的化學思想。 五、電解水實驗
教材圖4-25的“電解水實驗”使用了霍夫曼水電解器。在教材培訓工作中,有學校反映使用電解器進行實驗時效果不很理想:電解過程中溶液會顯淡黃色,得到的氧氣量相對較少。原因可能在于目前的一些水電解器為降低成本,沒有使用Pt電極,而采用不銹鋼或錳鋼等代替。由于電極中存在Fe、Cr、Mn等活潑元素,電解時易被氧化,導致溶液變色。同時也消耗了電量和新生成的部分氧氣,使收集到的氧氣量減少,致使實驗結果很難達到氫氣和氧氣2:1的體積比。
六、質量守恒定律的驗證實驗
圖5-2顯示的“紅磷燃燒前后質量的測定”在原實驗教科書中使用白磷,實驗效果明顯。但白磷作為危險品,受公安部門嚴格管控,目前很多學校難以獲得。同時也出于安全和環保方面考慮,新教材改用了紅磷。有教師反映實驗時紅磷難以引燃。由于紅熱的玻璃管的溫度遠高于紅磷的著火點200℃,不能引發燃燒的主要原因是所用紅磷不夠干燥。實驗室久置的紅磷試劑瓶中,常有一層“水”在紅磷固體上方。這實際是紅磷在存放時產生的氧化物吸水后形成的磷酸、亞磷酸等的混合溶液。濕潤的紅磷在使用前應先用水洗凈,然后過濾或抽濾,經干燥后才能使用。圖5-3“鐵釘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將實驗容器由燒杯改為帶橡膠塞的錐形瓶,主要是出于操作嚴謹性而進行的改進。這樣也將該探究活動中的兩個實驗裝置都設計成封閉體系,構建出典型、簡化的模型,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擾。而接下來圖5-5、圖5-6顯示的鹽酸與碳酸鈉反應及鎂條燃燒兩個實驗,都是在開放體系中進行的化學反應,也是非典型、非模型化的體系,更接近實際情況下發生的大多數化學反應。第一個由于氣體逸出造成體系的質量減小,第二個則可能由于鎂條氧化而增重或產物在空氣中飛散而減重,稱量結果并不確定。因此教材在這里新增了兩個“想一想”欄目,引導學生在實驗前預先思考,帶著問題來觀察實驗,最后再結合“討論”欄目對實驗結果做出解釋。通過對具體問題的分析,深化學生對質量守恒定律的認識。
七、C60、碳納米管和單層石墨片(石墨烯)的結構
圖6-4、圖6-5和圖6-6分別顯示了C60、碳納米管和單層石墨片(石墨烯)的結構。教材中的文字和插圖有可能讓學生誤認為三者的實際外觀就呈足球狀、管狀和片狀。在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區分物質的宏觀聚集狀態與微觀結構之間的區別,指出足球狀、管狀和片狀只是物質分子的微觀結構,用肉眼無法直接觀察到。并可結合圖片或實物展示,讓學生了解到這3種物質在宏觀上都是黑色粉末狀的固體。
八、酸與金屬氧化物反應
新教材下冊的探究活動“酸的化學性質”在進行酸與金屬氧化物的反應時,使用了生銹的鐵釘。取材于身邊的常見物質,能夠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同時也是為了保證有較好的實驗效果。因為普通試劑Fe2O3實際上不易溶于冷的稀鹽酸,與濃鹽酸加熱較長時間才有明顯反應。而鐵銹是含Fe2O3的復雜混合物,質地疏松,較易與稀酸反應。[6]類似的情況還有Al2O3,自然界中的剛玉為α-Al2O3,不溶于酸或堿,而Al(OH)3脫水得到的γ-Al2O3能溶于酸和堿,是典型的兩性氧化物。該探究活動除了用生銹的鐵釘外,也可使用氧化銅,它較易與稀鹽酸反應,實驗效果比較明顯。但要注意氧化銅的用量要少,而且鹽酸要稀一些,否則得到的溶液呈綠色,對初中學生而言不易從形成混合物的角度來進行解釋。
九、粗鹽中的難溶性雜質的去除
新教材下冊的“實驗活動8:粗鹽中難溶性雜質的去除”是根據新課標要求新增的實驗,對溶解、過濾、蒸發結晶等基本實驗操作進行訓練,同時又對溶液的知識進行了復習。該實驗本身是一個定性的操作性實驗,但教材在實驗操作中安排了3次稱量——稱粗鹽,稱剩下的粗鹽,稱提純后的精鹽。其目的是復習溶液的相關知識,并同時利用計算得出的精鹽產率讓學生進行實驗結果的比較,通過分析損失來源,讓學生在實驗和生產中樹立定量和經濟的觀念。在近幾年的教材培訓工作中,有不少教師對教材中的藥品用量和實驗操作的科學性提出了一些疑問,例如:(1)為什么使用10ml水和5g粗鹽?在這里粗鹽用量如果太多,不僅浪費藥品,更延長了溶解、過濾、蒸發等操作的時間,該實驗步驟較多,藥品用量過大會影響學生實驗進度;如粗鹽用量太少,如1g,溶解后剩余的粗鹽和最后得到的精鹽量很少,測量誤差也較大。同時教材為了簡化計算,在數字上盡量取整。(2)在第一步溶解的操作中為什么要“一直加到粗鹽不再溶解為止”?這樣是為了形成飽和溶液,以便接下來粗略估算食鹽的溶解度;同時由于粗鹽中的雜質量并不是很多,提高鹽水濃度可增加濾出雜質的量,便于觀察,使學生對難溶性雜質的去除產生直觀認識。(3)為什么不能先加粗鹽,再逐漸加水?這是因為溶液中有固體物質存在時,難以辨別食鹽能否繼續溶解,導致無法判斷溶液是否飽和。(4)為什么該實驗名稱不叫精鹽的制備?教材中實驗的最后一步操作是“利用蒸發皿的余熱使濾液蒸干”,因此粗鹽中的可溶性雜質并不能借此除去,所謂“精鹽”只是一個習慣性稱呼,將該實驗稱作“粗鹽中難溶性雜質的去除”也較為準確。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現代兒童學習理論
小學語文習作作為一項系統性的教學內容,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語文能力、文字能力、書寫能力與閱讀能力。因此,合理應用現代兒童學習理論,提高習作教學的生活化、多樣化就顯得極為必要。
一、現代兒童學習理論簡析
現代兒童學習理論作為一項成熟理論,包括諸多內容,下面從理論發展過程、心理結構重要性、理論運用模式等方面出發,對現代兒童學習理論進行分析。
1.理論發展過程
現代兒童學習理論的發展過程有著自身的獨特性。相關研究表明,兒童學習理論作為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任務在于進一步論述學習的本質及其形成。因此,該理論重點探討兒童學習的本質、過程、踴、方法和策略。其次,在小學語文習作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應用這一理論能夠讓學生在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以及具體運算階段都有著更加顯著的成長,現今得到了許多小學教師的青睞與實踐。
2.心理結構的重要性
現代兒童學習理論對于兒童的心理結構有著很高的重視程度。通常來說,心理結構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生活化習作教學中體現得最為明顯。例如,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構成更應充分反映學生的心理結構。在第二階段和初級階段組成的第三個階段被稱為“練習”,在總結過程中的學生正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形成的關鍵期,因此在這兩個階段應充實并完善習作教學內容,將內容生活化、多樣化,有助于學生寫作能力和閱讀能力實現飛躍式提升。教師可以把習作內容與學生的實踐生活相聯系,更加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
3.理論運用模式
現代兒童學習理論的運用模式是多種多樣的。學習是利用自己的經驗,積極建構一種有意義的自我認識。根據這一理論我們發現,學生的學習能夠在特定的環境中和在教師的直接指導下能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F代兒童學習理論的學習模式特點決定了學生的好奇心會得到滿足,也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最終能夠在此基礎上使學生的習作內容更加豐富。
二、小學語文習作生活化教學中現代兒童學習理論的應用
小學語文習作生活化教學中,現代兒童學習理論的應用應當具有靈活性,下面將從開發學生智能、合理創設教學情境、形成學生自我認知等方面出發,對小學語文習作生活化教學中現代兒童學習理論的應用進行分析。
1.開發學生智能
小學語文習作生活化教學中,現代兒童學習理論的應用可以起到開發學生智能的效果。小學語文教師在開發學生智能的過程中首先應當深刻認識到不同的環境和教育條件下,智力有八種類型,每一種類型在習作教學中起到的效果都存在著不同的差異,但是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環境和教育條件會對學生的智力發展方向和程度產生顯著差異。因此,教師要找到一種合適的教學方法,將生活中不同的內容與片段作為習作主題,才能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的寫作素材更加充實。
2.合理創設教學情境
小學語文習作生活化教學中,現代兒童學習理論的應用對于創設更加良好的教學情境有著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師在合理創設教學情境的過程中應當為每個學生提供平等的自我表現機會,引導每個學生進行自我塑造。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創設各種情境,以便更有效地激發或支持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最終取得良好的寫作能力和學習效果。
3.形成學生自我認知
在小學語文習作生活化教學中,現代兒童學習理論的應用可以進一步形成自我認知。小學語文教師在讓學生自我認知的過程中首先應當著眼于采用有利于學生發展自知的方法,可以根據內部和外部的經驗建構自我認知。其次,小學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思維,最終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模式。
三、結束語
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作為我國義務教育階段重要的組成部分,直接影響著學生語言綜合素質發展,因此通過應用現代兒童學習理論,讓更多的學生獲得良好的習作學習體驗有著極高的教學意義與教學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高級職稱論文的字數
每個刊物的字數都是不一樣的,要是發省級刊物的話一般字數在2000字到3000字之間不等,一般多數在2500字左右
關于教師的職稱論文
反思高中化學教師的教師素養
摘 要:據化學教學論介紹,化學教師素質是指在化學教育教學中表現出來的,決定化學教育教學效果,對學生身心發展有直接而顯著影響的心理品質的總和。
關鍵詞:新課程;化學教師;素養
探討現代化學教師素質結構的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不僅是素質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化學教師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
1、現代化學教師教師素養構建的依據
構建現代化學教師素質要充分考慮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現代教師職業本身的獨特性。教師是獨特的專業人才,要有全面教育學生的能力,在教育過程中的操作還必須嫻熟,規范,具有示范性和創造性。二是未來教育發展的趨勢和特點。教師應前瞻性地看到未來教育具有重視素質教育、通才教育、終身教育、創造教育和主體性教育的特點。三是新世紀教育教學理論的創新和化學學科本身的特點,尤其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2、現代化學教師素養結構
(1)具備健全的身心素質:
健全的身心素質是其它素質的保障,教師只有具備健全的身心,才能勝任教師的工作。健全的身心素質包括健康的生理素質和心理素質。只有具備健康的生理素質,化學教師才能具備做實驗的要求:嫻熟的操作能力,敏銳的觀察能力,正常的交流能力。心理素質包括智力因素(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力)和非智力因素(指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只有具備良好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教師才能順利而持久地開展工作和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一些名人名言也說明了心理素質的重要性,如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俄國生理學家謝切諾夫說過:“一切智慧根源都在記憶,記憶是整個心理生活的基本條件。”
(2)具備先進的教育理念:
先進的教育理念是整個現代化學教師素質結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形成化學教師具體素質的先導。要具備先進的教育理念首先要具備先進的教師觀和先進的學生觀:教師已經從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變為集多角色于一身的促進者、引導者、研究者、學習者、建設者、開發者等,學生也不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具有能動性、主體性、創造性、發展性的人。因此,針對新課程必修模塊的基礎性的特點,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要促進學生能力的培養,決不能就知識而教知識。比如模塊三《金屬及其化合物》中代表金屬Na、Al、Fe、Cu的學習,學習完以后,學生可能覺得金屬之間關系不大,感到知識凌亂難記。但是此時教師若趁熱引導學生意識到Na代表了活潑金屬;Al代表了兩性金屬;Fe代表了變價金屬;Cu代表了不活潑金屬,同時通過Na,Al,Fe分別與O2,H2O的反應的差異,總結出不同金屬跟O2,H2O反應的情況與金屬活動性的關系,用金屬活動性來統攝Na、Al、Fe、Cu的性質,就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遷移能力,歸納能力和教材中的重要思想――分類思想。在新課改形勢下,教師不僅能正確使用新教材,還要研究建設新教材。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際評鑒各種教材,分析各種情況,改變評價方式,即以一種研究者、學習者、建設者、開發者的身份參與到新課改中去,為完善新課改添磚加瓦.。
另外,先進的教育理念還要樹立先進的教學過程觀。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我們批判過分突出教師的師道尊嚴觀和過分突出學生的無師自通觀。先進的教學過程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瘜W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探究性實驗對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都起重要作用。那如何才能真正達到這種效果呢?這就離不開教師的積極引導,學生的主動參與,師生的共同研討。
(3)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
我們知道:“無知便無能”,“空口袋是立不起來的”。這些話說明了知識對形成能力起了基礎性的作用?,F代教師具備的合理知識結構包括三大系統:一是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二是精深的化學學科專業知識;三是豐富的教育理論知識。
現代化學教師具備精深的化學學科專業知識是合理知識結構中的核心。是化學教師勝任化學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性知識,是化學教師其職責的專業要求。一個在知識上漏洞百出的化學教師決不會是個好老師?;瘜W教師也只有在學好本體性知識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按知識的科學性和科學規律,教材意圖設計教學。比如,同樣涉及膠體的制備和丁達爾現象知識,在新課程必修模塊和過渡必修教材中,其功能有明顯不同。在新課程必修模塊中本課題是在學習純凈物的分類之后,學習混合物的分類方法的,引入膠體的制備和丁達爾現象的目的是為了說明膠體的性質確實與溶液有所不同。因此,本課題的目標并非膠體的制備,而應理解為以分散質粒子的大小為分類標準,將分散系分為溶液,膠體和濁液。當然,僅僅具備精深的化學學科專業知識是不夠的,還需要左膀右臂――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豐富的教育理論知識。前者涉及當代科學和人文的基本知識以及工具性學科的扎實基礎和熟練運用的技能技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維等科學素養。后者是指教師要學習教育學、心理學、教學論、課程論、學習論、教育測量學、教育評價學、教育倫理學、教育藝術論、教育技術學等課程,這些理論的學習有助于教師理解教育政策,課程目標,完善教學和教育,提升科研水平等。像新課程標準提出對學生進行過程性和終結性評價,由此可見像以前“唯分數論英雄”的評價觀是極其狹隘的,相當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4)具備完整的能力結構:
現代化學教師的能力結構素質指化學教師成功地完成化學教育教學活動所必須的個性心理特征,它是在化學教育教學中體現的,又是在化學教育教學中發展的。它在現代化學教師的素質結構中處于核心地位。
化學教師的中心工作是化學教學,首當其沖要具備教學工作能力,它是現代化學教師的能力結構素質中的核心部分。要順利而完美地完成一節課,化學教師要有強大的教學設計能力,出色的組織調控能力,良好的多訊道表達能力以及合理的教學測量評價能力。另外,教師具備良好的教育能力為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和順利地完成教學工作奠定基礎,它是現代教師應有的一種通用能力,是整個教師能力素質結構的基礎。還有,未來教育發展的趨勢和特點對現代教師提出了一個極大的挑戰――現代教師必須具備自我發展能力,吃“老本”的教師終將被時代所淘汰?,F代教師要有計劃地爭取參與脫產式或不脫產式的學習,以使自己能夠更新知識結構,補充學術養料,提高技能技巧;還要有強烈的科研意識,在化學教學中發現問題,在研究中解決問題,以教推研,以研促教;不僅如此,還要不斷創新,不斷作出個性化的成果,這一點非常重要。比如,新課改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面向學生的生活,即課程設計上要面向學生周圍的日常生活環境,已有生活經驗和未來生活發展趨勢。但是中國地區如此之大,學生如此之多,面向學生生活的教材是每個地區具有各自的一套教材嗎?顯然這是不實際的。但是實際教學中又存在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不同的個性,怎么辦呢?所以筆者認為就需要教師的二次創作能力,把書本上涉及的生活材料能結合當地實際轉化為當地的生活材料,使教材真正地面向學生的生活。
參考文獻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等.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1(必修),化學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學室.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化學第一冊,化學第二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常汝吉.全國統一(聯合)考試大綱及指導(教育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 閻立澤,韓慶奎,于清江等主編.化學教學論.科學出版社,2012.
看了“高級職稱論文的字數”的人還看:
1.副高級職稱論文字數要求
2.高級教師職稱論文字數要求
3.北京高級職稱論文字數要求
結合筆者多年從事的講授實踐與總結,首先分析了當前我?!痘瘜W專業英語》教學現實中大致存在著的兩個方面主要問題,在此基礎上對《化學專業英語》教學改革從多個方面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索,強調本課程重要性并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注重與基礎英語、專業課程、文獻檢索和論文寫作的銜接和配合,并運用更新教學內容、變革教學方法和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等靈活多樣方式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并培養自學能力。
關鍵詞:
化學專業英語;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
《化學專業英語》是我國各個高?;瘜W類專業學生的必(選)修課程,是化學專業與英語知識密切結合的一門文理兼顧課程[1]。分析《化學專業英語》課程教學這個薄弱環節中所存在的問題,并研究相應的對策,這業已成為當前有關教學改革的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關鍵課題。
1教學實況綜括
2004年以來,筆者一直從事《化學專業英語》課程教學,在多年的實踐中深深體會到,《化學專業英語》教學現實中大致存在著兩個方面的主要問題[2-4]:一方面,重視程度不夠,學生基礎素質呈現“三差”,教學效果欠佳。目前,各高校和學生對《化學專業英語》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及基礎英語,教學地位明顯偏弱,開設難度和隨意性極大,任課教師積極性屢受打擊;學生專業基礎知識掌握不夠扎實,英語基礎普遍薄弱,計算機基礎操作水平不高,多數缺乏學習興趣和熱情,習慣于被動聽課,過多依賴任課教師的講解,學習效果很一般,盡管最后修得了學分,但其實際應用能力并無多大的提高。另一方面,課程內容多而專業,學時短、教學任務較艱巨?;瘜W專業知識體系龐大而復雜,《化學專業英語》課程教學學時少卻要求頗高,教學難度過大。要想在36學時內兼顧較為系統的講授內容和扎實的教學質量,確實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如此一來,任課教師明顯感到疲于應付,而學生大多覺得復雜生硬、枯燥難學,常常恍如聽天書,造成了師生雙虧的不良局面。
2教學革新與努力
鑒于此,從2014年初伊始,筆者針對所發現的兩大問題,結合本校、本專業學生的具體情況,從《化學專業英語》教學工作的各個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嘗試。
2.1強調重要性并激發學習熱情
《化學專業英語》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很有必要向學生分析當代社會形勢及本課程在其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明確學習目標,培養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從態度上和行動上重視本課程的學習。如此一來,師生雙方在思想上達成了共識,教學過程才能順利進行,才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1)第一堂課時,筆者通常從《化學專業英語》課程的學習目的、要求、實用性等方面有意識地強調該課程在今后文獻閱讀、產品使用和工作中的重要性,提升學生對這門課程的重視程度,引導他們把學習過程看作是提高其外語水平的一次極好機會。(2)筆者經常例舉一些本系英文功底較好的專業教師標兵在教育教學科研上所擁有的優勢和業績、往屆優秀畢業生成功考取重點大學碩士研究生以及一些專業英語成績很好的畢業生在單位或企業成功就業的典型事跡,這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5]。
2.2注重課程間的銜接和配合
《化學專業英語》教學建立在基礎英語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之上,且需依賴于牢靠的公共英語基礎和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因而基礎英語和專業知識的鋪墊至關重要,基礎英語、專業知識與專業英語三者密切關聯。
2.2.1與基礎英語的對接
針對學生基礎英語不夠牢固的實際情況,為了幫助學生順利實現從基礎英語向專業英語的學習過渡和遷移,筆者在教學過程意重復了基礎英語的一部分教學內容,結合專業英語內容大量分析和講解句子結構和語法,強化基礎英語語法在專業語篇中的應用;從詞源角度將專業術語和基礎詞匯聯系起來,使學生將基礎英語詞匯的學習經驗應用到英文專業詞匯的學習中;在真實語境中比較交叉詞匯在基礎英語和專業英語中的應用,促進學生把基礎英語學習的經驗遷移到專業英語的學習。
2.2.2與專業課程的承接
在《化學專業英語》的講授過程中,筆者有意鋪墊講解了一部分專業基礎背景知識和有關專業術語并強調學習中應多加留意,讓學生理解課文中出現的專業名詞術語和涉及到的專業內容,有效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并增大他們的學習期待,如此一來,任課教師就消除了學生的畏難心理,將他們輕松、更好地導入專業英語,從而完成了學習遷移。
2.2.3與文獻檢索和論文寫作的配合
從筆者的教學和科研經驗來看,高校的專業英語和文獻檢索兩門課程存在不少相互聯系和交叉的地方,確實有著兩者接(融)合的必然性與可行性。因此,筆者有針對性地加強學生英文文獻查閱力度的專門訓練,適當闡述各外文文獻類型檢索工具并教授英文文獻的常見查閱方法,還利用本校圖書館資源引導學生完成多次實踐型英文文獻檢索過程,提高他們的英文文獻檢索能力;加強英文文獻閱讀與翻譯能力的訓練,把檢索到的文獻記錄用作英譯漢的練習作業,將文獻利用中的摘譯、編澤、綜述等練習作為專業英語閱讀、翻譯和寫作等綜合技能的操作對象,切實提高學生的外文翻譯質量。此外,基于高水平英語文獻對提高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的關鍵作用,筆者在《化學專業英語》教學過程中刻意加強學生英語科技論文寫作能力的訓練,通過“6.1學術論文寫作概述”、“6.2化學學術論文寫作”兩節中的具體實例、句型和文章闡述有關學術論文寫作和發表的要點、結構、注意事項等內容,然后循序漸進地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摘錄一些權威期刊文獻中的中英文標題、摘要和關鍵詞,并且讓學生揣摩當中的句法和語法特點,嘗試將英文翻譯成中文或者中文翻譯成英文,還列舉一些往屆學生畢業論文中含有句法語法錯誤的英文標題、摘要和關鍵詞,讓學生分析錯誤并加以糾正,最后再慢慢地讓他們模仿寫作課程小論文或實驗報告。
2.3運用靈活多樣方式調動學習主動性并培養自學能力
作為公共(基礎)英語的后續(延伸)課程,專業英語實質上還是一門英語語言課,即:專業英語=英語語言+科普知識+專業內容。
2.3.1更新教學內容
在教學內容方面,筆者在兼顧知識性、趣味性和可讀性的基礎上合理選擇教材或干脆自編講義(教材)《化學英語教程》(雙語版),并以實用性、新穎性、廣泛性及難度適中為原則精心設計、及時調整教學內容,不完全依賴于教材內容和篇幅,積極構建“課堂教學+網絡教學+課外拓展”的多方面開放式課程教學新體系,豐富多彩的授課內容由主體(課文及其詞匯、閱讀要領、課堂練習等)、輔助(主題專業詞匯、泛讀資料等)和延伸(主題對話、專題教學片演示、專題調研實踐、課后作業等)三部分構成,逐步優化教學內容并注意教學側重點,詳略得當、逐漸滲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高學習效率,豐富他們的學術視野,不斷擴展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
2.3.2變革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方面,筆者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靈活地采用啟發(引導)式、研討式、激勵(競爭)式等多種教學方法來組織課內外教學,以多提問、多討論、多測試和多運用的互動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思考,注重個人學習與小組合作(依據基礎英語和計算機操作水平進行優劣互補、男女混合的分組)、書本知識與實際應用以及課前預習、課內精講精練與課外實踐拓展相結合,突出學生的參與性、教師作用的指導性和教學方式的實用性,循序漸進地合理安排層次化教學進度,注重對規律性問題的歸納并強化學習方法的指導,還精心編制了綜合教輔材料《化學英語教程》(雙語版)導學手冊》和《化學應用計算機上機操作教程》,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有效緩解學時少、內容多、難度大的教學矛盾,試圖建立一種自主、開放、應用的專業英語教學模式。
2.3.3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在教學手段方面,筆者采取各種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充分應用到《化學專業英語》教學當中,注入多媒體教學和網絡教學環節。在根據授課內容和特點制作多媒體課件的過程中,合理地加入視頻、音頻、動畫、圖片等更能直觀、生動、形象、多樣地反映教學內容的多種現代化媒體形式,并通過動畫、顏色、放映方式分析語法結構,從而為教學過程提供更多豐富的感性材料,使學生對聽講內容印象深刻、思維活躍并且更容易理解;充分利用網絡教學手段,借助本校校園網初步建立起《化學專業英語》網絡教學平臺———“化學專業英語及文獻檢索”網絡課程網站,與本課程有關的參考資源、網站鏈接,學生可與任課教師及時、真誠地互動交流學習感想、提出建議意見并答疑解惑,擴充教學容量、利用其為教學相長服務并作為進一步改進教學的借鑒。
3結語
實踐表明,近兩年來我們對提高化學英語水平所作的探索和努力是成功的,全方位的互動教學得到了廣大師生的歡迎和好評,取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學生能掌握一定數量的專業英語詞匯,較自如地查閱英文文獻資料并正確理解英文原意和掌握專業英語翻譯的基本技巧,并有一定的閱讀速度,為今后從事科學研究、開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學生們普遍反映,課程結束后詞匯量尤其是常用專業詞匯量有較大增加,理解力有所提高。一些英語及專業水平較好的學生,能夠在任課教師指導下撰寫出有一定質量的專業論文或綜述。畢業生們普遍反映該課程設置合理,任課教師素質高,教學效果好,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增強了他們的就業競爭能力和工作適應能力。與此同時,從畢業生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來看,化學類專業畢業生在從事與本課程相關的工作崗位上,專業知識熟練、業務能力突出,獲得了用人單位的較高評價。
作者:萬永坤 單位:玉溪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J].中國大學教育,2004(1):8-14.
[2]萬永坤,章新.對玉溪師范學院化學雙語教學的回顧和反思[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6(12):35-38.
[3]萬永坤.十年《化學專業英語》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海外英語,2013(10):4-5,10.
論文摘要: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結合化學史進行教學,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瘜W教科書是化學知識的載體,化學史的滲透,增強了教材的可讀性,也有助于教師落實新化學課程的教學要求,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一、化學史在化學教科書中的地位和作用
化學史就是化學科學的形成、產生和發展及其演變規律的反映,是人類在漫長的社會實踐中對大自然化學知識的歷史論述,是化學家不斷探索、創新的歷史,也是科學思想取得勝利的歷史?;瘜W史教育是指在化學教學中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地穿插化學史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1904年,法國著名的科學家郎之萬(Langevin 1872—1946)首先提倡在科學教學中運用歷史的方法。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結合化學史教育有助于學生加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培養科學的精神和掌握科學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民族自尊心;結合化學史進行教學還可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道德觀,簡而言之,化學史教育在中學化學教學中能起到知識教育、創造教育、德育、美育等素質教育功能。所以,化學史在初中化學教科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化學史在初中化學教科書中的滲透情況
我國20多年來人教版的初中化學教科書中都滲透了化學史教育的內容,而且化學史內容都占了一定的比例。人教版初中化學教科書中化學史的滲透,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教科書中滲透化學史的內容逐年增多。對比幾種教科書,不難看出,不同版本的教科書中滲透化學史內容的章節所占比例逐年遞增,1978年版的教科書中化學史才占5%,而2001年版新課程標準教科書中化學史則占到50%。90年代以來,特別是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化學教學要貫徹“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方針,強調加強素質教育,要全面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質,教科書中化學史內容滲透逐年增多,說明初中化學教科書正努力反映素質教育的思想和要求,化學史在教科書中占到比較重要的位置。同時,也說明化學課程在提供給學生最基本的化學知識、技能和方法的同時,努力使每一個學生在現有基礎上得到發展,獲得更多的真正有用的化學知識,這些知識也是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重要載體,以適應21世紀公民科學素養的要求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2.教科書中滲透化學史的內容所涉及的面越來越寬。1978年版的教科書只是略介紹化學的發展,隨后幾種版本的教科書,除化學史上的一些重大發現和發明、重要的實驗方法外,也介紹了一些著名的化學家及其對化學的重要貢獻,化學史的滲透雖有了較大進步,但這些化學史料只是緊扣所學內容,沒有進行擴展,這樣學生的知識面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窄。而2001年版的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增加了化學與社會、技術、生活相聯系的學習內容,既介紹了早期化學史實,又涉及到了19世紀的經典化學和20世紀的現代化學,化學史內容所涉及的面有化學家及科學實驗、材料、能源、環境保護、生命科學、國情知識等諸多方面,化學史得到進一步的滲透。透過化學史實,學生可以了解到科學技術發生的重大變化和飛速發展,同時能讓學生知道化學在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也能夠讓教師在授課時,注意學科間知識的綜合,從科學、技術、社會相聯系的角度引導學生認識化學與材料、能源、健康、環境等方面的關系,逐步使學生形成綜合的科學觀,提高科學素養。 轉貼于 3.教科書中滲透化學史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對比幾種教科書,90年代前的教科書,多是以文字敘述化學史,形式單一,90年代后的教科書中介紹化學史時,在原來基礎了增加了一些插圖,化學史呈現的形式有一定變化。而2001年新課程標準教科書,化學史呈現的形式更多樣、內容更豐富,在文內增加了不少插圖和實物照片,如彩陶、古畫、雕像、透明金剛石薄膜等,圖文并茂,通過真實的圖片、鮮艷的色彩、具體的數據、重要的史實,再加上適當的文字說明或描述,把化學史知識融匯在各單元各課題中,畫面色彩明麗,其真實、直觀、親切、深刻,比文字更具有說服力,使得化學史知識更直觀、易懂,更接近于生活,能提高初中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豐富他們的想象力,起到啟發思維的作用,便于學生有效地學習、理解和掌握。
三、化學史教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將越來越受到重視
化學已發展成為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和能源科學的重要基礎,成為推進現代社會文明和科學技術進步的重要力量,并正在為解決人類面臨的一系列危機,如能源危機、環境危機和糧食危機等,做出積極的貢獻。作為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的化學課程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發揮學科自身的優勢,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引入和穿插化學史教育,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初中化學是中學化學教學的啟蒙階段,趣味化和過程化是十分重要的,在初中化學教科書的編排時應增強教材的可讀性,可通過滲透化學史來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讓學生在了解化學的發展歷史以及化學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關系的同時,更好地了解化學的本質和價值。教師結合化學史進行教學,可以使化學教學不只局限于現成知識的靜態結論,還可追溯到它的來源和動態演變;不只局限于書本知識,還可揭示出其中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使學生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同時培養學生獨立思維能力和創造精神。隨著化學教育現代化的發展,化學教科書會不斷改變,不斷進步,化學史的滲透也會不斷增加,化學史教育也將越來越受到廣泛重視,在化學教育中重視化學史教育將成為化學教育發展的一種趨勢。
參考文獻
[1]鮑時安,張家宣.化學史教育與教學[J].化學教育,2000,(01).
關鍵詞:高中化學 科學 人文精神
本文認為化學教育中要實現科學人文價值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思維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質
高中化學的教學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而化學學習能使人形成嚴謹、樸實的態度。因此,教師要創設有助于學生學習的情境,使學生通過“做化學”的方式實現化學的“再認識”、“再創造”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讓他們自己“做化學”,讓他們通過觀察、猜測、交流等活動實現化學的“再創造”過程。
二、營造良好的課堂文化,實現人文價值
1.化學教育應培養學生求真、求善的良好品質。如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介紹門捷列夫、居里夫人在科學上的巨大貢獻和無與倫比的個人魅力及對他們所生活的時代曾有過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讓學生明確化學結論的準確性,理論推斷、實驗證明的嚴謹性,感悟到“求真”是一切行為的準則,感受到人性中“善”的一面。
2.化學教育中應培養學生奮發向上的精神和堅韌的意志。奮發向上的精神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時代的需要。激勵學生大膽去探索,去克服困難,從而使學生樹立為科學奮斗和堅韌不拔的精神,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3.化學教育中應培養學生合作、民主的精神。無論是課堂還是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教師都應在學生中多開展合作探究學習,使學生感受到合作、民主的氣氛,培育他們的民主精神。合作學習,還可以增進同學間的情感,培養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格,謙遜的品格,使學生有機會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4.通過化學史,煥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介紹《鈉的化合物》時,教師可聯系我國化學家侯德榜制堿法等事例,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增強他們的民族使命感和責任感。
作為傳承人類文化的化學課程,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它正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存在,對學生的思想、觀念和道德發生著重要影響,使化學課程真正成為一門以培養具備科學文化素質與人文素質全面發展的學生為出發點,強調實現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相互溝通與融合的現代化課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