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4:31
序論:在您撰寫教改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987年我市參加了省教育學院中教部物理教研室組織的初中物理教與學綜合改革實驗,近十年來走過了一條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不斷深化的改革之路。這項實驗是1989年哈爾濱市教委評定推廣的十七項科研成果之一。1991年又被省教委評為教育成果一等獎,并確定為八五的重點課題。這項實驗成果現已在全省大面積推廣。下面簡單地介紹一下教與學綜合教改實驗。
一、實驗目標
“教與學綜合教改實驗”的總目標是:讓全體同學的素質得到全面的發展。下分兩個目標系統。其一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同步發展的目標系統,由認知目標、技能目標、情意目標和德育目標組成。其二是教法與學法同步發展的目標系統,其核心是尋求最近發展區,給每個學生均等的學習成功機會,以教法的轉變促進學生學法的轉變,形成良好有效的學習習慣。
二、教學原則
1.綜合同步發展原則:教師的教學過程必須在認識領域、情感領域、動作領域同步展開,既要重視知識結構、思維能力、觀察實驗能力等智力因素的發展,又要重視學生興趣、動機、態度、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并且使這兩者的發展同步。
2.循序漸進動態變化原則:針對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素質不斷提高的規律,設計動態的教學過程,以引導學生素質朝著預定目標變化。
3.學生參與與成功原則:教師在教學中要創設民主寬松的情境,提供全體學生參與的氣氛,給中、后進生提供成功的機會和條件。
4.反饋調節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獲得反饋信息以調整教學,還要注意指導學生獲得自我反饋的技能,培養學生主動尋求反饋信息,同時進行自我調整的習慣。
5.時效原則:教師設計教學過程必須以45分鐘課堂時間為基準。當堂作業,當堂完成,從少留課外作業,到不留課外作業,最大限度地減輕學生負擔。
三、教改發展過程
第一階段:初步實驗階段1.預實驗階段:1987年7月到1988年8月,在這一年里組織各區、縣(市)教研員和實驗教師學習理論,考查和借鑒國內外各種教法的長處,設計了教與學綜合教改實驗”的框架,邊學習邊研究,初步形成了進行教改的骨干隊伍。2.探索前進階段:1988年9月到1990年9月,進行各種專題研究,邊探索邊完善。探索的問題有如何掌握學生各種素質的最近發展區;學習準備的內容、形式和程度的把握;參與的形式和質量;如何給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等等。
第二階段:探索提高、推廣階段1990年到1992年,對前3年的實驗進行了全面總結,以實驗點為基地,逐漸推廣。要求在哈市的八區五縣中,區區縣縣有實驗點,這樣就由原來的五個實驗點發展到二十多個實驗點,有的實驗點從實驗的有效作法中抽取大多數教師能操作的作法,推廣到其它學科和班主任工作中,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長期以來,語文學科的發展一直為低下的教學效益所困擾。對此,我校語文教改課題組教師通過學生學習狀況調查以及對自身教學過程的反省,發現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益低下主要反映在兩方面:一是過多機械訓練和過多分析,引起單位內容教學時數浪費;二是教學內容脫離生活實際,褪去色彩的內容引發不起學生學習興趣,使教學流于形式。此兩種,尤以后者為根本原因。
對此,課題組決定精減課時總量,“讓學生用比別人少的時間學完課本”。一方面,實驗教師以現時學生生理特征和智力水平為依據,減少單位教學內容的用時。如將漢語拼音教學由通常的8周濃縮至3周完成,以及適量增加識字量為閱讀提前作準備等舉措,均收到較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實驗教師將部分時代間隔遠、學生較難理解的課文,以泛讀、速讀等方式讓學生掌握基本知識點。經試驗調整,我校常規課程精減為原課時總量的50%。“用比別人少的時間學完課本”,為培養學生語文學科綜合能力提供了足夠空間。
“課本之外,學生更需要些什么”,這一直是我們課題組教師思索的焦點。通過對學生個案調查,我們發現,由于受家庭及周邊環境、影視等媒體影響,如今的小學生對社會實際問題的了解和關注程度是前所未有的。而現有教材的時間滯后和空間狹窄,與學生個體成長需求形成鮮明反差,除了“聽、說、讀、寫”之外,學生的情感體驗、知識面開闊、眼界拓寬、對事物認知的形成有效判斷等得不到應有的發展。引不起興趣的內容,最終成為學習的負擔。
為此,課題組教師大膽突破傳統教學模式,開設學生自選課程,由學生通過課外閱讀,將自己喜愛和感興趣的作品推薦到課堂上,再加上教師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特點精選文章,由課題組匯編成適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自選輔助讀本,使一大批學生喜聞樂見、充滿情趣的作品躍入學生的視野。
在對現有的教材補充完善之時,我們課題組教師還認識到,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不但有賴于興趣的引發,還需要在學生自覺的交際活動中得到激發和形成。為此,課題組為學生設計了系列活動課程。從低年級的“自我推薦”、“講身邊小故事”,中年級的“自編故事”和“辯論賽”等,豐富多采的課型為學生提供了多渠道的交際與思維空間,讓學生在活動中自由翱翔,各種能力和創新精神得到挖掘培養。
就以“辯論賽”為例:在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的思維活動往往只能按照教師精心設計和期望的軌道,“小心翼翼”地進行,不能有所偏離。這在很大程度上,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受到抑制。然而,從辯論課中,我們則看到:無論是辯題的確定,論點的選定,還是正反雙方人員組成,學生不必履行課堂教學中的循規蹈矩,可根據辯題,自由選擇觀點,收集材料,并精心加以組合。這些無不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熱情,進而為了使本方的觀點獲勝,在分頭各自準備收集材料的基礎上,小組成員開會討論、交流;刪選整理材料;設想各種情況,研究制定對策。這種在一般教學活動中較難實現的“積極參與、交往合作”的效果,在辯論課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辯論課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比課堂教學更廣闊的展現自我的舞臺。在辯論會上,學生把平時“唱主角”的老師“冷落”在一旁。學生不必對自己的問答是否正確、是否符合老師的意愿而顧慮重重,學生也不必受選舉手后發言的紀律約束,對各自所持觀點,可根據自己已知的事實,也可根據自己的興起或事先精心準備好的事例,暢所欲言,闡述觀點。同時,對對方所執觀點,合力進行駁斥。在雙方的唇槍舌戰之中,學生的表現欲得到了滿足,成就欲得到了滿足,師生間、學生間的主動交往也增加了。
隨著辯論課的進行,我們還驚喜地看到:孩子們內在的潛能、智能得到了挖掘、拓展和培養,穩定的心理素質、冷靜的頭腦、敏銳的捕捉力、應變的智慧、出口成章的口才、互相協作的團隊精神逐步形成。更讓人高興的是:學生們學會了表達感情,學會了交流思想,學會了運用語言,學會了自己學生,學會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我們想:這些綜合能力培養不正是素質教育實施的目的所在嗎?
因我校地處陜西北部黃土高原,消息較為閉塞,而且學生大多數都來自偏遠山區的農村,接受義務教育的程度不高,學生的整體素質較差。再加上教學資源不足,就使得對學生的教學難度增加。為了能滿足藥劑學的教學任務,我們就對藥劑學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分析,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在教學的過程中盡量通過身邊醫藥事例或發生在學生身邊的故事去引導學生,有時也可通過多媒體的引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自發的對藥劑學產生興趣。
二、課堂教學方式靈活多樣,讓學生多方受益
1、開放課堂教學,讓學生積極參與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是一言堂,滿堂灌,這樣的課堂教學方式往往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在課堂上睡覺、說話甚至影響課堂秩序。長此以往,學生厭學、老師也沒有激情,教學效果也沒有辦法保證。因此,在面對"90后"的年青一代時,我嘗試著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參與到教學的一切活動中來,想辦法為他們營造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例如,根據教學內容,教師事先將學生進行分組,確立小組長,然后結合教學實際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或者提出一些探究性實驗然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在課堂上進行交流討論,老師最后進行總結。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在快樂的情境中迅速的掌握知識,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
2、請專家學著講學,豐富課堂教學
在學校教學經費允許的情況下,我們藥劑學專業老師可以到制藥企業、藥店、醫院或者其他醫藥行業中去交流學習,結實更多同行。這樣,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邀請醫藥行業的專家學者走進課堂進行講學或者作報告。例如我們學??梢跃徒刚堁影泊髮W附屬醫院或醫學院的專家教授、延安常泰制藥廠或其它制藥企業的老總和技術骨干以及醫藥經營企業的領導為藥劑學專業乃至全校學生公開講學或者做專題報告。專家教授豐富的教學和臨床經驗以及對藥劑行業發展的精辟分析可以使學生對藥劑學專業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企業老總可以從管理者、企業家的角度剖析藥劑學的發展的趨勢、研究動態、制約該產業發展的因素,挑戰與對策,同時給學生傳遞現代制藥企業及醫藥行業中需要大量既具有理論知識,又掌握專業技術的人才(供不應求)等信息,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長見識。
3、注重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藥劑學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藥劑學實驗課教學中,我們應該重視基礎實驗的教學,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增加綜合設計性實驗和創新性實驗并且在實驗過程中嚴格要求,規范操作,充分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在學生掌握的藥劑學的基本內容和基本實驗操作技能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到藥店以及醫院去實踐,初步了解藥品的種類、類型及功能,到制藥企業去參觀、見習或者實習,通過現場實踐及親身體驗,將課堂所學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解決課堂中的遇到的疑難問題,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又能真正掌握制藥的操作原理及流程,從而加深對制藥企業的制藥設備和流程的感性認識,全面了解藥品生產GMP規范,熟悉各類劑型的大生產操作流程,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和實踐水平。
三、結語
(一)課程內容多、理論深、范圍廣國際金融研究內容較多,涵蓋了國際收支、外匯、外匯市場、匯率、匯率制度安排、外匯管制、國際儲備制度、國際金融市場、國際資本流動、國際金融危機、國際貨幣體系、國際金融機構的基本概念、形成原理、控制方法、時滯效應等,具有內容多、理論深、范圍廣的特點,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困難。
(二)課程時效性強國際金融市場瞬息萬變,新的現象、新的事件、新的問題在國際金融領域中層出不窮。近年來,國際金融理論得到了快速地發展,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市場理論、匯率決定理論和國際經濟政策協調理論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成果。因此,國際金融課程具有極強的時效性。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結合新的現象進行分析,并時常借鑒國內外在國際金融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果。
(三)課程實踐操作性強國際金融課程的實務操作部分主要涉及到匯率的折算、進出口報價、外匯風險防范、進出口貿易融資、套利套匯等業務。匯改以來,人民幣與其他國家貨幣的匯率不斷進行調整,匯率風險怎樣防范以及在進出口中如何報價等內容在實際工作中越來越重要。不少學生反映這個部分的內容很難理解,在具體操作中有難度。實務操作部分的教學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卻往往受到學生基礎薄弱、課程自身復雜等方面的制約。正是由于國際金融課程實務操作部分的“難理解”與“難操作”的特點,教師就必須依據工作內容和流程設計教學內容,選取來自于企業真實工作內容的案例,結合現實的國際金融現象進行講解。教學方法和手段要適合高職學生的特點,摒棄純理論式的計算,計算內容要與實際工作相關,計算的難度要循序漸進,同時要加大學生自主練習的力度。
二、教學改革的方法與手段
(一)課堂教學課堂教學在注重多媒體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手段的有機結合的基礎上,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或手段。
1.課堂講授教學法課堂講授作為傳統的教學方法,老師可以在講授中突出重難點,把大量的信息及時傳遞給學生,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方法,所以同樣適用于本課程。
2.多媒體教學法把更多的理論知識和其他信息,通過圖文并茂的教學方式表現出來,達到立體教學的效果。運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技術可以創造出一個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以其獨特的形、聲、景使學生進入一種喜聞樂見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從而使學生產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多媒體教學對解決系統的理論問題,理解復雜的邏輯關系和課程結構的展示效果很好。特別是在需要豐富的數據資料、圖表來說明和論證時,效果尤其明顯。如在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分析中,多媒體的教學具有獨特的優勢。
3.設問啟發式教學法對一些國際金融熱點問題,可以采取設問啟發式教學法。例如進行“人民幣升值的利弊分析”等熱點問題的專題討論、案例分析、政策效果分析等等??上扔山處熱槍χR點或金融現象提出問題,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最后由教師分析、點評、總結。設問啟發式教學法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能將所學知識和理論應用于實踐的能力。
4.課堂互動教學法教師和學生通過經常性的交流溝通,相互促進,使教與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課堂45分鐘不全由教師進行填鴨式的教學。每一章節授課后學生和教師分別進行總結,學生先提出自己的問題或不清楚的知識點,或者是現實中的熱點金融問題,教師可先讓其他學生為提問的同學解答,之后再補充總結。教師也可以向學生提出一些基本問題,由學生通過思考、收集資料、課下討論提出解決方案,教師對學生的解決方案做現場點評。雙向互動式教學方法增加了教師的動力和壓力,促使教師勤于學習,不斷更新知識,提高講課技能;同時,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能夠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師生之間的平等關系,增進師生之間的思想與情感的交流,提高了教學效果。
(二)實踐教學為了強化學生的相關技能,可以借助校企合作單位的平臺及校內的實訓室、自主實驗室等進行模擬股票市場、模擬期貨市場、模擬外匯市場以及網上銀行業務等仿真實踐教學,通過實踐,縮短學校和企業之間的距離,增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能順利進入工作崗位。
(三)網絡教學網絡學習是學生鞏固課堂知識,擴充學習廣度的有效方式。課程任課教師可利用課程主頁BBS論壇,騰訊QQ,采用網上答疑、討論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的課外指導。課外指導通過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能擴展學生的視野,充分滿足不同學習程度和學習興趣的學生要求。
三、課程考核方式
那天聽一堂比賽課,上課的是一位青年教師。課堂中最后有個環節是叫學生寫字,教師巡視。這是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一個環節。我知道到這時候,課已經結束了。雖然說教師還在巡視,可那只是做做樣子而已。真不好意思,我也已經把聽課筆記合上了。突然,教室里響起了一個很幼稚、很響亮的聲音:老師,你走到我的身邊,怎么不看看我???
聽課的老師都笑了,我看見上課的老師臉紅了。
我們的老師已經習慣了“作秀”,習慣了形式。可是突然之間,我們發現如今的孩子不再那么乖了,他們敢于對老師說“不”了。課改最大的變化不是我們的老師而是我們的學生。老師們在臉紅之后應該感到欣慰。
有位老師上《葡萄溝》,上完了問學生:“你們想去葡萄溝玩嗎?”學生說想,老師說,那你們下次去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叫上我。本來老師是隨便說說的,因為課上完她就要回自己的學校了,可學生是很認真的。一個學生站起來問老師:“那你住在哪里?。俊?/p>
相信很多老師都是這樣教學這篇課文的。說真的,如果那個老師直截了當地回答學生,我就不好說什么了,可是她居然不敢。我不知道提問的學生會有什么感受,反正我是非常難受的。新課程強調對話,強調生成??墒菍W生真正和你對話了,課堂真正生成了,我們老師為什么不敢了呢?
有位老師上《春雨的色彩》,在學習了春雨是綠色的、是紅色的、是黃色的之后,讓學生閉上眼睛想像,你們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結果不少學生做閉眼沉思狀,努力地去聆聽、去想像,可結果卻令老師十分下不了臺。一位學生說:“老師,我什么也沒看到!”這是真實的。老師并沒有著急,她說,那我們一起再去看一看。聽一聽吧。然后是配樂的課文朗讀。還是那個學生,他說,老師,我現在看到了,春天的田野是花花綠綠的。
這樣的問題我們也經常會問,我們的學生一般都很乖,知道老師要聽什么,所以不會說什么都沒看到、什么都沒聽到。學生把自己的真實感受說出來了,老師沒有說再想想看,而是馬上反思自己的教學,調整自己的教學,讓學生在悠揚的樂曲聲中再次感受語言文字帶來的美,這次學生感受到了。這樣的教學才是真實的。
從“一言堂”的分析講解,到“語言文字訓練”大行其道,再到“自主、合作、探究”如火如荼。我們的語文課什么都不缺,就缺真實。
語文課應該是真實的。課堂教學要生活化,要適應學生階段性的發展,要尊重學生的原始表達,要體會語言的真意,要讓學生真情流露。教師要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真知?!扒Ы倘f教,教人求真?!?/p>
向學生傳授真知是一個教師的神圣使命,也是尊重愛護學生的表現。一個合格的語文教師應該用真誠的雨露去滋潤學生的心田,用真理的光輝去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
真實是我們課堂教學的基石,只有這個基石牢固了,我們的課堂才有可能建設好。用真實的眼光看學生,學生是聰明活潑的;用真實的眼光看自己,自己是個性鮮明的;用真實的眼光看教學,教學是樸素平常的。
語言文字是語文課的根本
新課程很強調學科之間的融合。很多老師掌握不好融合的尺寸,所以就出現了許多四不像的課。
最近一次年輕教師的教學比賽,我們選用的課文是實驗教材二年級的《畫風》。教材的內容很簡單,說的是三個小朋友是怎樣把風畫出來的。結果6位老師在教學的時候無一例外地都叫學生帶來了水彩筆,讓學生畫畫。有小組畫的,有添畫的,有個別畫的,有到黑板上畫的……一節課的大半時間都用在讓學生畫風上了。到后來,我都懷疑自己是不是在聽美術課了。
這個案例比較特殊,因為課文的題目是畫風,教師自然也就容易想到讓學生畫畫了。可是這樣的課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語文課到底姓什么?
新課程倡導學科間的融合,強調閱讀的拓展,這是和時代的需求、社會的發展相一致的。我們要走出小語文的圈子,樹立大學科、大語文的觀念。語文姓語名文,能否把握好語文的性質是語文教學的關鍵所在。把語文課上得像語文課,就是要還語文的本體特征。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體驗、發現、感悟語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過程。語文課的核心應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工具性”著眼于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著眼于語文課程對于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如果脫離了課文的語言文字去融合、去拓展,那么語文課就不是語文課了。
當然,在語文教學中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加強課外閱讀的拓展是必要的。同樣是畫風,有一位老師處理得相當好:
在理解了課文內容之后,她讓小朋友自己到黑板上去畫,然后讓畫的小朋友說說,你畫的是什么?為什么要這樣畫?
這個教學環節中有兩點很重要,一是在理解的基礎上畫。我們讓學生畫畫是為了了解學生對課文中語言文字的理解狀況;二是畫了之后讓學生說說為什么要這樣畫,把畫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我還看到過另外一個教學案例:
一位老師上《臺灣蝴蝶》,上到該讓學生看蝴蝶圖片時,老師突然說找不到投影片了,讓學生自己仔細去讀課文,把幾種蝴蝶的特點畫出來。
這里老師的教學目的很清楚,不是要學生知道那些蝴蝶是怎么樣的,那是生物課的任務,而是要引導學生去讀懂課文。在學生理解了課文的語言文字之后,老師終于把投影片找到了,讓學生觀賞一下那些美麗的蝴蝶,把語文教學適當地拓展開去。
學科融合,強調的是滲透,是為我所用。你在語文教學中融合美術、音樂、自然、數學都可以,關鍵是不要忘記自己是語文老師,現在上的是語文課。
人文關懷是語文課的靈魂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的《決定》里面提到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雖然是針對經濟體制改革說的,但對我們的課程改革也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以人為本,體現教師對學生真正的人文關懷,這是我們語文課的靈魂。
可是,什么是真正的人文關懷呢?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
這是一堂識字課,要學生認識老虎。為了體現新課程的理念,教師安排了一個讓學生表演的環節。一個胖乎乎的女孩子上來說,我是老虎,如果你不帶禮物,不尊重我,說我饞,說我胖……我就吃了你!
課改以來,我們的學生變活躍了,他們說話的機會多了,表演的機會多了,得到肯定和表揚的機會也多了??墒俏铱吹竭@樣的表演,聽到這樣的話語,卻怎么也笑不起來。這就是所謂的創新?這就是課改帶給我們學生的變化?教師呆了一下,什么也沒說,就叫那學生下去了。我們的語文老師只記得要尊重學生的獨特理解,要尊重學生的個人體驗,當學生需要老師的正確引導、需要老師的人文關懷的時候,我們老師什么也沒說,什么也沒做。
有一個很有名的實驗,叫“煮金魚”。原來好像是常識課的內容,不知什么時候開始引進到語文課堂里來了,而且好像很多名師都上過這課,被認為是觀察作文的經典案例。最近,我又聽到了一位年輕教師上這個內容。
為了制造懸念,教師賣了很多關子,說自己餓了,要把金魚煮了吃。然后問學生可以怎么吃。有些學生就給老師提建議,說可以烤了吃,煎了吃,也可以煮了吃。還有一些學生聽老師說要煮金魚都非常吃驚,請求老師不要把金魚煮了吃,因為那樣太殘忍了??衫蠋煘榱税颜n按照預先設計的環節上下去,還是堅持非煮不可。老師說:“我管不了那么多了,我餓了?!?/p>
最后當然是金魚被老師抓進了試管里??吹侥切┥屏肌⒖蓯鄣暮⒆映泽@、迷惑的樣子,我真替他們難過。金魚當然沒有死,可是我很擔心孩子們那種單純、天真的火花,會在我們這樣的教學下熄滅。
我聽過一位老師上口語交際,題目是《我的媽媽》,孩子們都有很多話要說??墒?,突然,有個小女孩在座位上哭了。老師很奇怪,走過去問她。她就是不說,一個勁地哭。老師摸摸她的頭,又走過來了。過了一會兒,那學生終于止住了哭。老師就輕輕地問她:“是不是想媽媽了?”那孩子點點頭。老師就說,那你來說說你的媽媽吧。哪知道,那孩子又哭了。老師就說,對不起,等下課后,你再和老師一個人說好嗎?
那天聽一堂比賽課,上課的是一位青年教師。課堂中最后有個環節是叫學生寫字,教師巡視。這是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一個環節。我知道到這時候,課已經結束了。雖然說教師還在巡視,可那只是做做樣子而已。真不好意思,我也已經把聽課筆記合上了。突然,教室里響起了一個很幼稚、很響亮的聲音:老師,你走到我的身邊,怎么不看看我???
聽課的老師都笑了,我看見上課的老師臉紅了。
我們的老師已經習慣了“作秀”,習慣了形式??墒峭蝗恢g,我們發現如今的孩子不再那么乖了,他們敢于對老師說“不”了。課改最大的變化不是我們的老師而是我們的學生。老師們在臉紅之后應該感到欣慰。
有位老師上《葡萄溝》,上完了問學生:“你們想去葡萄溝玩嗎?”學生說想,老師說,那你們下次去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叫上我。本來老師是隨便說說的,因為課上完她就要回自己的學校了,可學生是很認真的。一個學生站起來問老師:“那你住在哪里?。俊?/p>
相信很多老師都是這樣教學這篇課文的。說真的,如果那個老師直截了當地回答學生,我就不好說什么了,可是她居然不敢。我不知道提問的學生會有什么感受,反正我是非常難受的。新課程強調對話,強調生成??墒菍W生真正和你對話了,課堂真正生成了,我們老師為什么不敢了呢?
有位老師上《春雨的色彩》,在學習了春雨是綠色的、是紅色的、是黃色的之后,讓學生閉上眼睛想像,你們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結果不少學生做閉眼沉思狀,努力地去聆聽、去想像,可結果卻令老師十分下不了臺。一位學生說:“老師,我什么也沒看到!”這是真實的。老師并沒有著急,她說,那我們一起再去看一看。聽一聽吧。然后是配樂的課文朗讀。還是那個學生,他說,老師,我現在看到了,春天的田野是花花綠綠的。
這樣的問題我們也經常會問,我們的學生一般都很乖,知道老師要聽什么,所以不會說什么都沒看到、什么都沒聽到。學生把自己的真實感受說出來了,老師沒有說再想想看,而是馬上反思自己的教學,調整自己的教學,讓學生在悠揚的樂曲聲中再次感受語言文字帶來的美,這次學生感受到了。這樣的教學才是真實的。
從“一言堂”的分析講解,到“語言文字訓練”大行其道,再到“自主、合作、探究”如火如荼。我們的語文課什么都不缺,就缺真實。
語文課應該是真實的。課堂教學要生活化,要適應學生階段性的發展,要尊重學生的原始表達,要體會語言的真意,要讓學生真情流露。教師要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真知?!扒Ы倘f教,教人求真。”
向學生傳授真知是一個教師的神圣使命,也是尊重愛護學生的表現。一個合格的語文教師應該用真誠的雨露去滋潤學生的心田,用真理的光輝去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
真實是我們課堂教學的基石,只有這個基石牢固了,我們的課堂才有可能建設好。用真實的眼光看學生,學生是聰明活潑的;用真實的眼光看自己,自己是個性鮮明的;用真實的眼光看教學,教學是樸素平常的。
語言文字是語文課的根本
新課程很強調學科之間的融合。很多老師掌握不好融合的尺寸,所以就出現了許多四不像的課。
最近一次年輕教師的教學比賽,我們選用的課文是實驗教材二年級的《畫風》。教材的內容很簡單,說的是三個小朋友是怎樣把風畫出來的。結果6位老師在教學的時候無一例外地都叫學生帶來了水彩筆,讓學生畫畫。有小組畫的,有添畫的,有個別畫的,有到黑板上畫的……一節課的大半時間都用在讓學生畫風上了。到后來,我都懷疑自己是不是在聽美術課了。
這個案例比較特殊,因為課文的題目是畫風,教師自然也就容易想到讓學生畫畫了??墒沁@樣的課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語文課到底姓什么?
新課程倡導學科間的融合,強調閱讀的拓展,這是和時代的需求、社會的發展相一致的。我們要走出小語文的圈子,樹立大學科、大語文的觀念。語文姓語名文,能否把握好語文的性質是語文教學的關鍵所在。把語文課上得像語文課,就是要還語文的本體特征。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體驗、發現、感悟語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過程。語文課的核心應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工具性”著眼于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著眼于語文課程對于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如果脫離了課文的語言文字去融合、去拓展,那么語文課就不是語文課了。
當然,在語文教學中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加強課外閱讀的拓展是必要的。同樣是畫風,有一位老師處理得相當好:
在理解了課文內容之后,她讓小朋友自己到黑板上去畫,然后讓畫的小朋友說說,你畫的是什么?為什么要這樣畫?
這個教學環節中有兩點很重要,一是在理解的基礎上畫。我們讓學生畫畫是為了了解學生對課文中語言文字的理解狀況;二是畫了之后讓學生說說為什么要這樣畫,把畫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我還看到過另外一個教學案例:
一位老師上《臺灣蝴蝶》,上到該讓學生看蝴蝶圖片時,老師突然說找不到投影片了,讓學生自己仔細去讀課文,把幾種蝴蝶的特點畫出來。
這里老師的教學目的很清楚,不是要學生知道那些蝴蝶是怎么樣的,那是生物課的任務,而是要引導學生去讀懂課文。在學生理解了課文的語言文字之后,老師終于把投影片找到了,讓學生觀賞一下那些美麗的蝴蝶,把語文教學適當地拓展開去。
學科融合,強調的是滲透,是為我所用。你在語文教學中融合美術、音樂、自然、數學都可以,關鍵是不要忘記自己是語文老師,現在上的是語文課。
人文關懷是語文課的靈魂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的《決定》里面提到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雖然是針對經濟體制改革說的,但對我們的課程改革也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以人為本,體現教師對學生真正的人文關懷,這是我們語文課的靈魂。
可是,什么是真正的人文關懷呢?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
這是一堂識字課,要學生認識老虎。為了體現新課程的理念,教師安排了一個讓學生表演的環節。一個胖乎乎的女孩子上來說,我是老虎,如果你不帶禮物,不尊重我,說我饞,說我胖……我就吃了你!
課改以來,我們的學生變活躍了,他們說話的機會多了,表演的機會多了,得到肯定和表揚的機會也多了??墒俏铱吹竭@樣的表演,聽到這樣的話語,卻怎么也笑不起來。這就是所謂的創新?這就是課改帶給我們學生的變化?教師呆了一下,什么也沒說,就叫那學生下去了。我們的語文老師只記得要尊重學生的獨特理解,要尊重學生的個人體驗,當學生需要老師的正確引導、需要老師的人文關懷的時候,我們老師什么也沒說,什么也沒做。
有一個很有名的實驗,叫“煮金魚”。原來好像是常識課的內容,不知什么時候開始引進到語文課堂里來了,而且好像很多名師都上過這課,被認為是觀察作文的經典案例。最近,我又聽到了一位年輕教師上這個內容。
為了制造懸念,教師賣了很多關子,說自己餓了,要把金魚煮了吃。然后問學生可以怎么吃。有些學生就給老師提建議,說可以烤了吃,煎了吃,也可以煮了吃。還有一些學生聽老師說要煮金魚都非常吃驚,請求老師不要把金魚煮了吃,因為那樣太殘忍了??衫蠋煘榱税颜n按照預先設計的環節上下去,還是堅持非煮不可。老師說:“我管不了那么多了,我餓了?!?/p>
最后當然是金魚被老師抓進了試管里??吹侥切┥屏?、可愛的孩子吃驚、迷惑的樣子,我真替他們難過。金魚當然沒有死,可是我很擔心孩子們那種單純、天真的火花,會在我們這樣的教學下熄滅。
我聽過一位老師上口語交際,題目是《我的媽媽》,孩子們都有很多話要說??墒?,突然,有個小女孩在座位上哭了。老師很奇怪,走過去問她。她就是不說,一個勁地哭。老師摸摸她的頭,又走過來了。過了一會兒,那學生終于止住了哭。老師就輕輕地問她:“是不是想媽媽了?”那孩子點點頭。老師就說,那你來說說你的媽媽吧。哪知道,那孩子又哭了。老師就說,對不起,等下課后,你再和老師一個人說好嗎?
(一)教學方法陳舊單一和濫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這里包括兩種僵化的教學模式。第一種是,有的教師授課,還在搞滿堂灌,唱獨角戲,不能開展活潑多樣的教學方式,也不能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效率。課堂上沒有交流,沒有討論,沒有互動,沒有合作,感受不到學生的思維,把學生當成了簡單的傳聲筒和教師話語的接收器。第二種模式是,片面地過量地依賴和濫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設備。認為不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就是保守,就不是教改。不管什么課程,都要使用電子課件。為此,教師都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心制作課件,但是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有的課件成了繪畫繡花、課本搬家,畫蛇添足,或只是起到了代替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師為了展示精心制作的課件而砍掉了本該由學生去解決的內容,使學生成了觀眾,難以把該學的知識和自己的學習有機地結合好。有的老師不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用課件代替了必要的講解和內容推演的過程。學生想做個筆記都不跟趟;有的課件因制作粗糙,鏈接不好,弄得講課教師在課堂上手忙腳亂,漏洞百出,甚至成為累贅。更有甚者,有些學校評選精品課,不是看實際教學效果,而是看你有沒有電子課件。例如有的老教師教了三十多年的歷史課,教學上很受學生歡迎,桃李滿天下,卻因為沒有電子課件失去了被評為名師的資格??梢姡@樣的學校在教學評價體系方面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偏差和誤導。事實上,在許多學校,雖然制作了許多精良的課件,但并沒有也沒有條件應用到實際教學中去,只不過把課件當做教師的一種表面的要求或作為評教條件的一種擺設而已,而實際上卻根本沒有應用在教學上。
教學方法與手段是服務于教學目標的,像以上這兩種簡單的教學方法都是違背教學宗旨的,起不到多少真正的教學作用。過后,沒讓學生學到多少有價值的知識。滿堂灌式的教學給學生的感覺就像看了一場枯燥的獨角戲,而濫用教學多媒體課件仿佛就像學生看了一場圖片的流動展覽。
(二)教學評價體系存在片面性和單一化
對學生學習成效的的考察,高等院校歷史課的考試內容,多以學生死記硬背、不加思考的記憶性知識為主,缺乏對歷史分析評價能力和唯物史觀的考查;在試題設計上,一般只有填空、解詞、簡答、論述、判斷等幾種常見的題型,很少有分析活動與實踐活動的考查??荚囶}目的設計日益趨向于簡單化、公式化、程序化;評價模式仍以考試為主,不管是專業課測評,還是公共課測評,都是筆試。在確定學生的總評成績時,往往是只以一次或兩次閉卷考試的分數來做定論,看不到學生的潛在能力。這種考評體系不僅彈性小,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水平,而且學生還因在平時學習過程中得不到激勵而使學習的積極性受到抑制。要想得高分,只能按老師講課的內容或要點去做復習范圍和答案。在這樣的評價體系下,阻礙了創造思維能力和主動學習的內驅力的發展。這樣培養出來的“高分”學生,越來越傻,往往是知識面僅限于教材范圍的缺乏獨到見解的低能者。
教學評價體系涉及到學校的教學管理制度問題。什么樣的教學評價體系就會引導學生怎樣地去學習,單一化的考評體系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潛力的發揮,誤導了學生的學習方向和學習方法。高等學校要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陳舊一套的教學評價體系就必須做到穩健而深化地改革。
二、高校歷史課教學教改的對策
(一)正確理解歷史課的教學目標與宗旨,為社會培養有歷史知識和正確歷史觀的人才
沒有改革就沒有教育的發展,沒有改革就沒有歷史課教學質量的提高。改革作為一種教育的動力應始終是教學管理著和教師的不斷思考的問題。作為教學設計者的教師,要改進教學質量,就必須根據現有的狀況,思考出那些哪怕是比原先只前進一步或兩步的想法。循序漸進,不斷提高。高等學校校應加大歷史課的教學改革力度。教師要克服以往過于強調知識深度、廣度的偏差,徹底從應試教育轉變為能力培養上來。在緊扣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注重學生的現實需要和能力素質的提高,實施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強化對學生的基本素質和能力的訓練
高校歷史課教學中要樹立素質教育的理念,把思想道德、科學文化、情感態度和人生價值觀等的培養放在首要位置。改革歷史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重構教師課程內容體系,強化道德與素質教育,滿足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渴求,以適應高校歷史課教學目標的需要。高校歷史課要適應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培養高標準、高素質的高素質人才,必須強化分析歷史鑒別歷史和應用歷史經驗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應使學生掌握網絡技術、多媒體課件制作等現代教學技能,為其將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強化對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意識的培養
學生對學習歷史課缺乏興趣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有些學生本來就對這門課不喜歡,感覺沒意思;二是頭腦中對學習歷史課的作用認識不清楚,認為所學的東西應用不到現實生活中去;三是教師的教學方法死板,不能激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所以,在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歷史課興趣,一是教學形式、方法要靈活,要設計好和應用好能使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形式和方;二是要加強學習目的與作用方面的教育,以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并使之內化為學習興趣;三是要做好課程內容設計,講課內容要少而精。對學生的培養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學習力、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評價力。例如,在美國的某個大學的歷史課教學中,教師向學生介紹大量的文獻資料,而不是僅限于一本教材的內容。教師只起到指導答疑作用,告訴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研究問題的重點,并要求學生寫作出分析文章或研究論文。學生們通過自主的學習各種文獻,從中了解到了各種事實和一些個人的各種觀點,經過分析、判斷、綜合,從中得出有自己獨見的結論。并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提高了學習能力,熟悉了學習方法和和提高了研究問題的能力。我們亦應借鑒美國歷史教學的經驗,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探討性學習,研究性學習。讓學生主動去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這樣才能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勝心理和學習興趣。
(四)運用創新的教學方式強化創新能力的培養
中國的各方面的專家和科學家為什么不能獲得諾貝爾獎?這跟中國的社會制度有關,也跟中國普遍的不利于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模式有關。教師要學習吸收和借鑒國外教育的長處,創造性地完善教學形式,改革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為學生提供創造和發展的空間。為此,教師在歷史課教學中要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1、做好教學內容設計,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
教師是教學內容規劃者和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學內容的選擇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本著強化基礎、少而精、博而通的原則來設計。歷史課就是要讓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主要階段的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的發展的主要特點,使學生能夠對各種社會制度優劣加以鑒別,說明歷史變革的原因與動力。要學會從歷史經驗中找出對今天社會制度建設有重要借鑒意義的東西。要學會應用的唯物史觀和辯證法來解讀重要的歷史事件和社會的演變原因。教學時避免讓學生記憶那些于能力提高無補內容。要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上動腦筋下功夫,要在堅持思想獨立的原則下適當將一些有爭議的熱點問題引入歷史課程,豐富歷史課程的活力和吸引力,例如,學習中國當代歷史時,對取得勝利的原因怎樣實事求是地評價問題,可以增加一些討論的內容,讓學生在了解史實的基礎上發表各自的見解或寫成論文。這樣做,對學生來說,無疑起到了推動學習,激發學生研究問題的興趣和養成科學的唯物主義態度。
2、有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提高教學效率
歷史課程的教學目標不僅僅是掌握本課程的基礎知識,也包括認知、興趣培養和能力培養等多個方面,教學目標的多樣性,決定了和要求我們在歷史教學中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或多種手段相結合。
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都有多媒體教學設備和各種教學設施。并有因特網還能搜索各種資料和傳遞信息,就連個人的手機都可以上網了。這無疑給教學手段的改革和教學模式的改變都創造了方便條件。教師應把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結合,使二者相輔相成,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例如,在上中國近代史這課時,筆者著重介紹世界園林史上的明珠——圓明園。當看到八國聯軍焚燒圓明園時,同學們無不為之憤慨。這說明: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深淺程度與課堂教學手段息息相關,教學手段越豐富,學生的認識就越容易深入,從而促進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梢酝ㄟ^網絡讓學生進行具體問題的探討與研究,網絡具有傳遞信息方便、快捷、普及等特點,如,在黑板上難以布置大量的作業題,可以通過建立QQ學習群來幫助解決,網絡不僅在密切教師與學生的聯系,也可以利用來改進一些教學手段和教學活動。
3、改革考試方式方法,建立日常評價體系
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考核,也會影響到學生學習態度和能力的提高。歷史課的成績評定應把能力考核放在第一位。主要是考核學生對歷史的的分析、評價和借鑒能力,其次才是考核學生所掌握的必要的歷史知識多少。能力考本應以面試和論文答辯方式為主,滿分可占總分數的60%以上。對必要的歷史知識的考核可以采取閉卷的方式,閉卷考核成績應占總分的40%左右。關于歷史專業課成績的考核設計,也可以分成過程考核和最后考核兩部分。過程考核和最后的考核,其分數比例也應為6:4左右。過程考核主要是考核學生的分析歷史問題和解決歷史疑問的能力,即有無獨立思考的能力。結果考核主要是考核學生的知識水平,也包括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解釋、分析、評價的能力和應用歷史經驗服務于現實的能力。使學生專業成績的評定不局限于一次期末考試成績。要把課堂上學生對歷史問題的語言表述、對問題探究的深淺度等發言情況計入平時成績;把學生完成的作業質量和課堂紀律狀況計入平時成績,最后得出全面、系統的學生成績總評。這樣,既可以克服一次考試帶來的偶然性,又可以及時監控學生的日常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嚴格學習紀律,激發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