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4:11
序論:在您撰寫武術文化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再生性傳統武術文化空間是指后人為了繼承傳統武術的技術與文化,在其發生地或者流傳地域所建構起來的新的境地。歷史環境的變化和社會文化的更替也造成了再生性傳統武術文化空間的變質。第一,傳統武術文化發源于民間,其再生性文化空間的變質與它所生存于其中的社會環境息息相關。傳統武術文化空間的保存不僅含有武術文化內涵的繼承,傳播路徑的抉擇和傳承人產生機制等方面的合理配合,而且也要以適宜的社會文化環境為依托。第二,隨著人們逐漸重視弘揚傳統文化,部分歷史上流傳的民俗節日也逐漸恢復開展,人們花費大量精力試圖恢復曾經存在于歷史中的傳統武術文化原貌,然而不可阻擋的是傳統武術再生性文化空間的變質。遺憾的是大眾所能看到的是武術家不斷上演的競技武術樣式,而以民間文化為內核的傳統武術文化日益成為歷史的回音,活在人們的記憶中〔4〕。例如,當今種類繁多、花樣百出的武術節會,只有為數不多的運動員的身影和掌聲,而社會武術活動早已變成以武術為健身手段的武術愛好者的自我消遣和娛樂。傳統武術再生性文化空間的轉型,使其本身在傳承過程中日漸脫離武之為武的本真和本來面目。近些年來,一些以弘揚傳統武術文化為口號的武術比賽轉而成為招攬顧客的商業演出,例如商業氣息濃重的武林風擂臺賽,雖然創造了很高的電視收視率和大眾關注度,卻在無形中促使了再生性傳統武術文化空間的變質。
2傳統武術文化空間的保護
2.1實現武術文化的活態傳承
傳統武術文化作為我國的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其活態傳承是傳統武術文化空間保護的核心部分。因而,在保護傳統武術文化血脈,拓寬傳統武術文化生存空間的基礎上,擴大傳統武術文化傳承人的規模是必需的,其固有的師徒垂直傳承與耳提面命的口傳心授,能夠更好地實現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傳統武術文化的動態傳承不僅包含傳統武術的基本技術技法,還包括弘揚傳統武術的歷史文化、民族精神等的系列內容,照顧到傳統武術文化空間內在的層級性。因此,如何才能有效地確立傳統武術傳承者的社會身份,明確其與相關方面的責權利關系,形成可視化的傳統武術傳承評價標準,對于傳統武術的當今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2優化再生性武術文化空間
文化是人們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創造和習得的,同時也是依靠代際相傳而保存其血脈的,然而這種傳承需要有合適的文化空間作為背景。傳統武術門派林立、技法多樣的特征決定著其文化空間傳承的復雜性。原初性傳統武術文化空間的保護并不是全然不動地復制前人武術活動遺跡的過程,畢竟這種未受干擾的原生態生存環境已經發生了改變。因而,應該在對原初性武術文化空間進行保護的同時,優化再生性武術文化空間。例如,定期邀請傳統武術名家教拳,訪問傳統拳師練功場所,深入拳師生活、進行拳理領悟,還原鄉村傳統武術習練場景,以真正實現再生性傳統武術文化空間的優化。
2.3發揮政府和社會雙驅動力
傳統武術文化空間的保護需要政府和社會的雙向努力。一方面,隨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逐步落實,從2006年開始,政府已經將大批優秀的民間武術拳種納入了“非遺”保護名錄,為傳統武術文化傳承創造了最有利的時機。傳統武術在國家政策的保護下,被貼上了國家形象的文化標簽,于是成為我國至為珍貴的文化資源。例如河南焦作市將一山一拳作為焦作市的旅游名片,又如四川省峨眉山市將峨眉武術作為本市形象的象征和身份標志。另一方面,由于個體和其所屬群體的角色和身份會隨著場景的變動而轉化,其所屬文化的產生和發展也同樣依靠其環境變化,環境的變易決定著他們的文化認同程度,而文化認同又必須在特定的文化空間內實現〔5〕。因而,在對傳統文化進行認同的基礎上,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和文化基因的保持需要政府與社會的雙驅動聯合力量來推進,形成集文化、教育和旅游三位一體的驅動機制,打通傳統武術的現代傳播渠道,適當放寬國家政策,靈活調整政府策略,成立有關的傳統武術社團、研究機構和表演團體等傳播平臺,對傳統武術文化實施多層次的保護。
3結論
作者:次春雷 單位:吉林體育學院武術系
中國自古代開始就認為解決大眾百姓的溫飽問題,就可以獲得“天下太平”,這對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農耕文明國家來說,確實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的最低生存保障條件?!疤绞⑹馈笨梢泽w現中國人對“養”價值的終極追求。中國人眼中的“養”文化大都表現在“養護身體”、“養家糊口”、“修身養性”等價值觀念上,這些內容都與武術發展有著一定的聯系。人們通過習武可以使自己身體變得更加強壯,滿足生命的需要,體現出“養護身體”的價值功效;習武者在武德的教化下不斷修正自己的思想,陶冶情操,改變了自己的性情與性格,滿足了人們“修身養性”的需要;人們還通過習武獲得了謀生手段,保證了自己和家人的長期生存資格,體現出“養家糊口”的作用。“養”是建立在“生”的基礎上,同時又是一種對“生”的現實價值和意義的超越與升華?!梆B”是為了使人更好的“生”(即存在),體現了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生命觀”的深刻認識,表現出對生命價值的追求與尊重以及對人自身的終極關懷。前些年有學者曾提出,“武術屬于體育,但又高于體育”,國內學者對此觀點頗有爭議。筆者認為武術運動具備了體育的健身、娛樂、競技等方面價值,但還包含了中國傳統的養生價值,這個內容成為武術區別于西方體育的重要因素之一。西方體育的觀點是“生命在于運動”,以“身體運動文化”為核心的思想;而在中國最具代表性的運動文化是武術,而武術所體現出的內涵則是以“運動養生文化”為核心的思想內容,集中反映出中國儒、釋、道文化中“以人為本”的思想和處世原則,還表現出一種對待人生的態度以及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
東西方文化的焦點也在于對“和”文化的追求及“和而不同”思想探討。武術本身所反映出的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其核心思想就是儒家文化中的“尚和中庸”、“和為貴”、“和諧”的思想以及對“和平”的不懈追求,而武術本身則具備“爭斗”、“攻擊”的性質,但這些內容不能代表武術文化思想內涵的全部。武術的自身功能特點與“和”文化的追求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但二者又具備了相互制約,對立統一,協調發展等特點。人類私欲的膨脹與社會發展的不和諧導致了戰爭的出現,而動用武力則是平息戰爭和穩定社會不和諧的重要手段,武力是解決文治以外最有效的方法,以武力的征服建立一個有秩序的新世界。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就是“以和為貴”,把“和”視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成為自古以來人們為人處事的重要準則和信條。佛家也有句名言叫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道家的主張則是“不爭”、“無為”,“天之道,不爭而善勝”,“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思想。墨家所倡導的是“非攻”、“兼愛”。兵家的至上境界也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所以說武術文化在中國主流文化儒、釋、道、墨、兵家中無論是提倡入世還是主張出世的思想都是期望天下太平而無爭,愿世界和平。“和平”體現了武術與奧運,中西文化的共同追求,從奧運的“神圣休戰”到武術的“止戈為武”的無處不體現出人類對“和平”的渴望,人類的渴望賦予了奧運與武術共同的神圣追求。中國追求和平文弱的民族性格,導致了不尚征伐,而尚和中庸的民族個性,所追尋的是在和平中求發展、謀進步、倡和諧。因此,中國歷史重大戰爭都是出現在抗擊外來侵略的。民族性格同時決定了武術的價值取向,所體現出的是追求人類和平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秩序文化。西方的民族性格主張尚力、尚強,西方人視競爭為生存之本,在競爭中謀發展、求生存。這些內容集中體現了中西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文化意境。武術對“合”的追想中國武術中“合”的追求主要體現在對“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形神合一”、“陰陽合一”等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融入與思考。“天人合一”的思想起初所表現的是人類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崇拜,認為自然的力量是不可抗逆的,人要生存就必須遵循自然的規律,渴望達到人與自然的調和。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中國古代人具有較強的現實感,認為“天”是至高無上的,是造物主并主宰著萬物,是宇宙并擁有強大的力量?!疤烊撕弦弧钡乃枷胧侨祟愐环N恒古不變的精神追求。后來隨著人們對大自然和事物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刻,“天人合一”逐漸變成了人類通過自身實踐活動對自然規律的探尋,希望可以使“天道”為“人道”服務的一種追求。天人的追求決定了武術的和諧發展。“知行合一”反映出中國古代哲學中一個重要的認知觀點,在武術傳承與實踐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爸泻弦弧钡暮x是“知”代表知識、認知;“行”代表行為、實踐;知行合一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解決“知易行難”、“知難行易”的矛盾。古代武術諺語有云:“既學藝,必試敵”,體現出古代習武之人對學習認知與實踐價值的重視程度,反映了中國古人重視實用價值的觀念與思維方式,形成了武術傳承中“學以致用”的思想特點?!爸泻弦弧钡膬r值對武術傳承質量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為武術的傳承與實踐提供了思想保障?!靶紊窈弦弧笔菢嫵晌湫g文化的基本要素。“形”指的是人的外部形態,也可以說是由外部形態變化而構成的武術動作與姿態;“神”指的是人的精神、思想,也可以看作是人內涵的反映?!靶紊窈弦弧笔切误w與精神在武術行為中達到和諧統一的境界。通過武術行為反映出武術文化內涵的外延,舉手投足間無不表現出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形成具有東方特色的武術文化。“陰陽合一”是武術中應用最為廣泛的學說之一?!瓣庩枴笨梢哉f是古代哲學理論的代名詞,用來說明一切事物內部不同屬性的相互對立統一與轉化的過程。因為陰有對立統一,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相互轉化、相互制約等特點?!瓣庩柡弦弧北孀C之道和對立統一的思想在武術演練與技擊對抗中應用廣泛,如武術中經常出現虛實、動靜、攻防、剛柔、奇正等變換,無不體現出陰陽調和、多變的意識形態,豐富了武術文化理論體系。同時為武術流派的產生,如:陰陽八卦掌、陰陽五行拳、太極拳等拳種的創立提供了理論參考。這些內容也反映出了中國武術的人文追求,集中體現出的是對“和合”文化的追求,其中“和”指的是和平、和諧,“合”相合、融合。在“和合”中求進步,謀發展,這也是中國武術文化的思想本源。
傳統文化的內涵所反映出的則是“以人為本”的終極追求。而武術的追求并非局限在對“養”、“生”、“和”、“合”等文化方面的追求,我們可以以此側面了解到武術的價值追求本身始終都是圍繞著滿足人類自身發展的需要,從滿足人類需要開始到完善人類需要而結束,不斷為人的和諧發展與滿足需要而提供服務,其主要價值功能就是為人類服務。通過武術運動使人自身以及與他人、與自然、與社會達到和諧完善的目的。武術運動發展的道路還很漫長,成為奧運特設項目只能看作是武術未來發展的一個新的起點,奧運會后的發展才是武術運動所要面臨的新課題。若想進一步推動武術運動的發展,就必須要深度挖掘武術的文化內涵,使更多的人通過武術去認識和了解中國文化,在繼承和發揚武術文化的同時從中受益,以保證武術運動能夠始終朝著健康和諧的方向不斷發展。
關鍵詞:武術電影;武術文化;影響;精髓
武術作為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不僅僅是一種技擊技術,同時也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集娛樂休閑、強身健體、陶冶情操等功能于一體的傳統體育運動項目。上世紀二十年代,電影《車中盜》第一次將武術這種技術搬上了電影的熒幕,從此拉開了武術電影的大幕。隨后,享譽世界的《李小龍》、《黃飛鴻》等武術電影相繼走紅。時至今日,經過近百年的發展以及幾代電影人的不懈努力,武術電影已經成為中國電影市場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并逐漸在世界上掀起一陣陣關注中國武術的狂風。很多外國人習慣上稱中國的“武術”為“功夫”,外國就有口口相傳的“中國功夫”的說法。
武術電影的成功,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武術的傳播與發展。一方面,它讓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熟悉并喜歡上了武術,繼而迷戀和學習武術;另一方面,也讓更多的外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武術。中國武術又稱“國術”或者“武藝”,是中國傳統的體育項目。內容是把踢、打、摔、拿、跌、擊等按照一定的規律組成徒手的或者器械的各種攻防格斗、套路和單勢練習。[1]
中國武術源于中國,但是屬于世界。武術的影響不僅存在于中國,對于世界也有很重要的存在價值。在世界的范圍內,人們都知道中國功夫,很多人都知道李小龍、成龍等優秀的武術電影人。
一、武術電影的精神影響
《天龍八部》、《黃飛鴻》、《少林寺》等武術電影里那些習武之人的鐵骨錚錚總會讓人萌發一種發自內心的欽佩之情,他們的行如風,站如松,坐如鐘完美展現他們的精氣神。影片中那些習武之人的精氣神就是一種對于武術文化、武術精神的有力的宣傳。
西方人眼中的中國電影,所承載的文化內涵遠大于電影本身,中國功夫就是其中之一。上世紀七十年代,李小龍一身漂亮的拳腳讓世界為中國功夫發出了第一聲驚叫,而到了八十年代,一個名叫成龍的男子改變了傳統中國功夫電影硬朗的表現形式,讓世界為中國功夫發出了再一次的尖叫??梢哉f,李小龍、李連杰和成龍等為代表的中國功夫巨星把中國武術電影乃至中國武術精神傳播到世界的每個角落。
武術不僅僅是一種體育,可以鍛煉人的身體,武術還可以是一種精神,激發人類的內心靈魂。武術是我國的瑰寶,以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傳統文化為基礎,通過格斗這種形式來展現人的身體美。隨著電影這種藝術形式的廣為傳播,武術借助這種媒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武術電影的核心是武術,電影中所要表達的也是武術精神。武術是武術電影標志性的符號,武術精神是武術電影的內涵。司馬遷曾經這么說過:“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盵2]武術精神的精髓需要我們世人細細體味。
中國武術文化是一種樸素的傳統體育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武術電影在極為豐富多彩的理論和技術中反應出較為深刻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中國武術文化,體現了質樸的中國文明。例如看成龍的武術電影,觀眾心里就會產生一種英雄氣節。所以,中國武術電影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在冥冥之中就已注定。
武術電影傳達的精神時時在社會上傳遞著正能量,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影響了很多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種影響很普遍。毫不夸張的說,武術電影的精神對于整個社會的發展起到指引的作用。每一部正義的武術電影,都能啟發一部分人,都有一種精神注入到觀眾心里。
二、武術文化的認識
中國武術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化遺產,是有著極其深厚群眾基礎的傳統體育項目,發展武術運動,對發揚祖國文化遺產,增強人民體質,振奮民族精神,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有著重要的作用。武術文化具有兼容并包、道德至上、宗教中心、務實精神和恒久意識、崇尚權威、追求中和等得文化特征。
武術文化中的兼容并包:武術有幾百種武術,有很多派別。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武術技術,各種拳法,腿法都兼容到武術的概念中。
武術文化中的道德至上:很多人都在武術文化中提到“道德”。不曾習武,先習德。每一個習武之人都對武德有著深刻的理解。中國武術在長期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突出了“道德”修養作用,以傳統的“美善統一”來協調習武者與他人、社會之間的關系,以確立“德”與“藝”的統一,這既體現出對社會總體價值系統的繼承,又能表現出根據自身的特殊“技擊”行為特點,對傳統的道德體系不斷補充,以便于形成中國傳統的無數道德理論的內涵,影響著習武者精神范疇中的特定的行為規范,即以德修身,以德養藝的價值觀念。
武術文化中的宗教中心:幾乎所有的習武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的武藝只傳給自己的弟子,從不外傳。這就是他們的家族觀念,傳習限制。
武術文化中的務實精神和恒久藝術:每一個習武之人都是從小踏踏實實學習武藝,扎扎實實的練習。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他們提倡“藝無止境”,總是在不斷地努力、刻苦的練習。希望自己的武藝能在不斷地練習中得以提升。
武術文化中的崇尚權威:從各種武術電影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每一個派別都有自己的掌門人,創始人等。每一個成員都很尊重自己的掌門人或者創始人。他們骨子里有一種很明顯的、很突出的門第情誼。
武術文化中的追求中和:武術的內涵離不開儒家、道家、佛家的精髓。是這三家的思想主導著武術的精神。
另外,武術本身是一項體育運動,武術鍛煉應該與人的身體健康相吻合,要想提高武術鍛煉的效果,習武之人就更應該注重自然規律,實現人與身體的統一和諧。哲學中所謂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指人要與自然和諧統一,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人的行為和內心的和諧統一。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其實反映的就是講述道、理和自然的意思。在武術電影中經常出現“知行合一”的哲學觀,“知行合一”其實是武術界最推崇的,是武術的認識基礎,也是武術發展的必要機制。只有習武之人知其行為,曉其結果,武術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所以,武術文化也與哲學理念相輔相成。
三、武術電影與武術文化的精髓
中國的武術電影或者是武術文化的精髓都體現為“俠”。武術電影自誕生之日起,就注入了中國傳統的武術文化——“俠”文化,這種“俠”文化讓武術文化保持著非常獨特的個性,也成了武術電影長青不老的靈丹妙藥,給中國武術電影愛好者帶來了一次又一次的精神震撼。武術是武術電影中的核心,也是電影要表達的主要對象,離開了武術,武術電影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但武術電影如果沒有了“俠”文化,那也就失去了靈魂,也就失去了中國武術的獨特魅力,也就不能吸引全世界人民關注中國的武術了。
“武”和“俠”本是武術電影里的最獨特的東西,對于武術電影來說,“武”就是電影的本質,“俠”是電影的內涵。電影通過“武”來表現“俠”。電影里的“俠客”就承擔了這種“武”和“俠”的表現體,俠客使用武術動作把“俠”精神表達得淋漓盡致。喜歡武術電影的中國人心中都有那么幾個俠客深深地感染自己,如李小龍、黃飛鴻等等。武術電影的核心是武術,離開了武術也就沒有了武術電影,而武術電影里沒有了俠義,武術電影也就失去了其靈魂,中國的武術電影也就失去了東方的獨特魅力,武術文化也就缺失了很重要的一方面。所以,俠義也是武術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四、結語
我們應該知道,中國武術并不是電影上華麗的拳腳與特技,也不是熒幕上漫天飛舞的劍仙。中國的武術,應發于防身,立于健身,博于賽場,習于日常,載于武藝,歸于武德。中國的武者通過電影形式正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詮釋、發揚中國的武術文化,傳承著中國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武術精湛的技藝,武術有的武術精神、武術文化都是我們中國甚至可以說是世界的一筆寶貴財富。
參考文獻:
1.1研究隊伍我國武術文化研究團隊在近10年來逐漸形成,各個地域的研究團隊具有鮮明的特色,以團隊化和特色化為發展目標。從論文刊發在核心期刊上的數量來看,武術文化研究的主要單位和團隊為高等院校的相關人員團隊,比如上海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西安體育學院、廣州體育學院等等。盡管其他綜合類院校也開始注重武術文化研究,但我們不難發現武術文化研究的主力軍還是專業的體育院校,體育院校的體育資源豐富,研究人員的專業性更強,對于武術文化研究更加有優勢。總的來說,我國武術文化的研究隊伍正在不斷壯大過程中,研究內容不斷深化,研究領域不斷擴展,對于我國武術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1.2研究方法從現階段的研究方法來看,研究人員主要采取的是研究文獻資料的方式,結合一定量的實際走訪調查研究,綜合采取文獻和走訪調查獲取的資料進行定性研究。因為從文獻中獲得的往往是間接資料信息,而通過實地走訪調查獲得的是直接的、第一手的資料,這樣更加有利于定性研究的分析,所以為了最大限度地還原武術文化的真實面目和本質化精華,研究人員通常采取實地走訪調查的方式進行研究。但限于資金、路途等等問題,學者對于武術文化的研究在現階段而言還是較多采用文獻法,這是亟待我們解決的重要問題。理論分析是研究武術文化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從10年的武術文化論文來看,我國研究人員對武術理論分析有了較大的進步。這主要體現在對于學科廣度的擴展和學科深度的挖掘,從學科廣度上來講,武術論文從過去的體育方向論文發展融合入了哲學、經濟學等等學科內容。從學科深度上來講,學者對武術文化內涵有了更加細致微觀的分析,而不是像過去只停留在表面和宏觀方面。
2武術文化研究的缺陷
我國武術文化研究在欣欣向榮的發展背景下也隱藏著不少缺陷。首先,研究結構上不平衡,據統計分析,我國近10年來武術文化研究論文中有64%的文章是研究武術文化的內涵,其方向如武術的發揚和繼承、矛盾與傳播等等只占28%,比例嚴重失衡,容易造成武術研究發展的畸形化。只有將研究的各個方向進行結構性的平衡調整才能推動武術文化整體發展。其次,研究透徹性不夠,由于現階段主要采取文獻研究方法,從間接資料上獲得的信息往往不如直接的一手資料鮮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武術文化研究的深入性,特別是有些注重實際研究的學科對于武術文化的研究必須深入到一線去獲取最為新鮮的信息資料以供分析研究,如社會學和人類學。
3發展武術文化研究的建議
3.1堅持從實際出發,立足本土化研究在不斷深入研究武術文化的過程中,我們逐漸使用到多種學科的綜合知識來豐富我們的分析論證,比如社會學和經濟學,在我國社會主義發展起步較晚的情況下,這些科學理論較多采用的是西方發達國家的理論成果。但很多理論知識是建立西方資本主義國情的前題上的,不能生搬硬套在我國武術文化研究當中,我們應該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將所要研究的武術文化的內容摸清,再配合先進的西方知識理論進行本土化分析,避免出現一些不符合實際的謬誤。
3.2理論研究多元化發展過去對于武術文化的研究,學者往往找準一點進行分析論證,然而武術文化的內涵包羅萬象,不是一門學科一種方法就可以闡明的。所以我們應該鼓勵對于武術文化的研究進行跨學科的綜合方法分析,融合政治、經濟、歷史多方面的學科背景,在分析方法上可以運用文學和哲學學科知識。理論研究的多元化有利于加強對于武術文化的全方位闡釋,能夠更加透徹地在新形勢下解讀武術文化。
3.3研究團隊聯合目前的武術文化研究團隊大都是體育專業人士,然后由于多學科分析發展的需要,單純地體育學科研究人員并不能滿足這些條件,所以體育專業人士應該整合高校研究人員資源優勢,吸納其他學科優秀人才進入本團隊進行武術文化研究。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融合,新研究人員的加入將打開武術文化理論研究新的突破口。
4結語
一、儒家與武術
儒學是我國思想發展史影響最大的一個學派。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不僅僅是儒學的創始人,還是將原屬于“王官之學”的武學傳播到民間的有功之士。
孔子并非“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據《史記?孔子世家》和《呂氏春秋?慎大》分別記載,“孔子身長九尺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足見他是一位身材高大,體魄健壯,勇猛有力的人。他說過,“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論語?八佾》)且“孔子射于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墻”(《禮記?射義》),足見其善射。他也回答過自己的學生:“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乎?!?《論語?子罕》)其御車的造詣自不待言。這說明孔子一生是非常重視習練“六藝”的??鬃友菥毑魇诘摹傲嚒?,即禮、樂、射、御、書、數6項課程中,“射”“御”二藝就是有關武術的課程?!吧洹敝浮拔迳洹薄`嵭⒃唬骸拔迳?,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也”,此乃射禮的五種射法?!坝敝浮拔羼S”。鄭玄注曰:“五馭,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這是駕馭戰車以及田獵的五種技法。由此可見,孔子不僅提倡文化教育,還把“武”作為發展人的重要環節,視人才的標準為文武雙全。這樣,孔子門下就出現了冉求、子路和有若等,或文武兼備,或勇猛著稱的弟子,這足以證明,孔子在傳授武藝方面是卓有成績的。
儒家文人也多有尚武之風,以佩劍舞劍為榮。屈原身穿文服,腰佩短劍;詩仙李白曾隨名師學劍,常在朋友面前仗劍而舞,且劍術高超。李白《俠客行》詩云,“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這是何等的功夫;“三杯吐然諾”,“縱死俠骨香”,這又是何等的豪邁。儒家文人尚武,對武術的確立與發展是一個巨大的促進。
二、儒家“仁”“禮”與武德
古人尚武且崇德?!拔涞隆币辉~最早見于《左傳?宣公十二年》“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功定、安民、和眾、豐財”。這是諸侯用兵道德的要求,但與武林的“武德”仍有淵源關系。
何謂“武德”?是在處理武人之間、武術流派之間、武人與其他人之間、武術界與其他社會各界之間等諸方面的關系時,所要遵守的社會行為規范的總和。
武德在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倫理體系指導下,在孟子的善、信、美、大、圣等道德觀影響下,在民族精神滋潤的培養下,不斷充實和完善,且帶有鮮明的儒家仁學色彩。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鬃印墩撜Z》從不同角度闡述了“仁”的內容,并將“仁”與“愛人”聯系起來,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進而羅列出忠、孝、智、仁、勇、寬、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一系列內容。孟子又從另一個側面道出了“仁”的內蘊。他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顯然,“仁”是一個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武德”觀念恰恰以這些內容為主體而構成。
“藝無德不立”、“未習武者先習德”等,都是中國武術界流傳至今的至理名言,也是儒家仁學論理的具體表現。歷代宗師在擇徒授藝之際,都從天資、根骨和德性上選拔,要求門下弟子必須首先具有良好的武德。盡管武術界有眾多門派,每個門派都有自己的技法、功法,但其拳譜、家法、門規,幾乎一定都是開章明義的闡明武德。明代內家拳法有五不傳:“心險者,好斗者,狂酒者,輕毒者,骨柔質鈍者”不傳。以心險者為首惡,因為此種人難望其武德。湖南巫家拳提出:“狂妄之徒不教,輕浮之徒不教,忘恩負義之徒不教”的戒條?!抖脶覙尫?戒謹篇》稱:“不知者不與言,不仁者不與傳。談元授道,貴乎擇人?!边@些戒條的形成,無一不體現出中國傳統武術中的道德標準,代表了中華武術的主流,教育和培養了無數武林人士,對武術流派的傳習和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子曰:“見義無為,無勇也”,“仁者必有勇”??梢娖犯裾保祼喝绯?,具有崇高犧牲精神的人,必定見義勇為,這是武林中人顯示自我存在價值的一個重要方式,也是中國傳統武德之一。“劫富濟貧”、“重義輕生”、“鋤暴安良”、“匡扶正義”等,都是其不同的表達方式。戰國時期著名的游俠荊軻,為報燕太子丹在秦做人質時受辱之仇,為阻止秦國對燕國的侵蝕,悲壯演繹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勇士情懷。
重義節名,德重于藝,儒家文化融入武林,抵御外患“舍生取義”中又增添愛國氣節。愛國是一種崇高而神圣的情操,它是武德內涵最深層次的體現。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以為家”的豪言壯語激勵自己保衛國家,捍衛民族;岳飛“精忠報國,誓退金兵”,遇害時年僅39歲;明代戚繼光慷慨賦詩曰:“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充分表達了保衛祖國海疆抗擊倭寇的決心。他們仰天長嘯、壯懷激烈、勇當國難、凜然赴死的精神,乃中華武術自立自強的生命力所在。愛國主義這面旗幟,使中華武林豪杰產生極大的感染力,強烈的凝聚力和遒勁的奮發力,使中國傳統武術的技藝不斷進步和提高。
孔子道德觀中的另一個根本原則是“禮”。不僅治國靠禮,“為國以禮”,做人也要靠禮,“不學禮,無以立”。禮是人的行為規范。
尊敬師長、謙遜恭敬、寬容忍讓等,既是儒家倫理的基本要求,也是武林各門派共同遵奉的另一道德標準。
尊師敬長是武林中必遵的禮儀,嚴格禁止任何違抗師長的言行舉止?!渡倭纸浼s》規定,“平日對待師長,宜敬謹從事,勿得有違抗傲慢之行為”?!耙蝗諡閹?,終生為父”。即使弟子日后功成名就,也不得狂妄無禮,否則將遭到武林的譴責和不容。作為師長,要遵守師德,關心愛護弟子,在傳授技藝時,誨人不倦,弟子“學而不厭”。對于同門師兄弟和朋友之間,也應遵守禮儀,彼此間相互尊重和友愛。
《少林戒約》講:“對待儕輩,須和順溫良,誠信勿欺”;《永春白鶴拳?十戒》強調,處世做人“戒私斗、戒好勝、戒好名、戒好利、戒驕、戒詐、戒浮夸呈能、戒弄虛作假、戒挑撥離間、戒為非作歹”。無論武林后輩,武林高手,都要注重謙遜恭敬。為人處世,要遵循儒家的“見利思義”、“舍己從人”,謹守“有若無,實則虛”之訓言,做到“不可輕顯其技,不可妄論他人短長”。由此可見,武德蘊含著儒家深刻的處世做人的道理。
寬容忍讓是武德的重要內容。止戈為武,“武”字體現了武德的含義。武術技擊的運用是為了以武止武,不得輕易傷害對手,只是制服對手。金恩忠《少林七十二藝練法》言:“技擊之德,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兵刃之舉,圣人不得已而為之,而短打寧可輕用乎?故既不得不打,仍示之以打而非打不可之打,而分筋截脈之道出焉。圣人之用心苦也。夫所謂截脈者,不過截其血脈,壅其氣息,使心神昏迷,手腳不能動,一救而蘇,不致傷人”。而那些無限度盡其力技有意傷害或置對手于死地的行為,是不符合武德標準的。因此,武林中對絕技的學習和使用有著某些限制。金恩忠指出,少林陰勁輕功一指禪、朱砂掌和仙人掌功等,“著人必死,無藥可救,似太嫌狠毒,有乖仁道”。因此,練習這些功夫“最宜左手,蓋恐右手功成,于無意中傷人”。中國武術家多表現為大義服人,先禮后兵,比武較技時主張“點到為止”,以相互切磋,提高技藝。
拳諺曰:“為武師,須學禮”。在練拳或表演時要行拳禮。拳禮是武術禮儀性招式,表示禮讓、謙遜、友好,其動作既是技術的組成部分,也是武德的體現,還是流派的一種標志。
總之,中國武術家十分注重“仁”與“禮”,中國武術與儒家論理源遠流長,武德無所不在,無處不在。
三、儒家對武術的消極影響
儒家文化在歷史上曾經起過維護和鞏固封建社會秩序的作用。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和儒家文化的穩定性,使處于這種較為穩定環境中的傳統武術,也必然受其不良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淡漠競爭意識儒家文化倡導“中庸”,以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態度為人處世,這也是儒家的道德準則和思想方法。這樣就形成了一種藐視競爭和抑制競爭能力的文化意識和文化心理結構,二者的相互影響,使傳統武術文化的發展不僅缺乏競爭意識,而且始終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競爭原則。
2、派別門戶之見各種武術派系是武術的載體和傳播者,屬于武術文化范疇。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封建社會,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社會。這種經濟形式所決定的傳統武術文化各派系間,必然自相滿足,各自為政,講求保密。武術流派林立,但各流派之間缺乏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形成了以自我標榜,互相攻擊為特征的宗派門戶之紛爭。
中華武術是從生活實踐和軍事活動中提煉而來,在民間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中華武術在發展的過程中,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與熏陶,逐漸與哲學、兵法、養生、倫理和醫學等各種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武術文化。武術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在學習武術文化的過程中,習武者可以充分感受到東方的哲學觀念和審美觀念,以及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以期實現人與自然和社會的和諧統一。同時,武術文化中飽含強烈的民族精神與愛國情懷,使得武術文化的教育功能凸顯,并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
2武術文化傳承的內容
2.1傳承中國傳統哲學
中國的武術文化追求“陰陽相容,天人合一”,注重自身的修養,例如:在練習太極拳時,可以感受到武術文化中動靜相生和剛柔并濟的武學思想,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經過武術練習,習武者不但可以熟練武術的動作套路,強健自身體魄,而且可以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與認知,體會到武術中蘊含的哲學思想。
2.2傳承中國道德禮儀
武術文化注重禮儀,要求習武者要有武德,即在習武過程中需要遵守的禮儀規則,例如:精湛的武藝、謙遜的品質、嚴明的紀律和端正的態度等。武術文化中提倡的武德可以幫助習武者把握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利益觀念,增加習武者的修為,激發其學習武術的興趣。
2.3傳承中國傳統美學
武術套路追求動靜結合,一招一式順勢而為,節奏感和韻律感比較強,有很強的觀賞性,充分體現出了傳統文化中對美的理解與認知。在傳承武術文化時,美學傳承也不容忽視,例如:習武者可以借助武術著作,仔細揣摩武術套路中的動作招式,發揮自身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感受武術動作中體現的美。
3武術教育中武術文化傳承的作用
3.1強健體魄、磨練意志
習武者在學習武術的過程中,可以提高力量及身體素質,增加身體的柔韌性、協調性和靈敏性,磨練堅強的意志品質。在武術套路的學習過程中,習武者需要將雙手、眼睛、身法、步法、功力和精神的相互協調,做到彼此之間的和諧和統一,并且武術套路的招式動作比較復雜,需要習武者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對提高其學習能力非常有幫助。武術學習中注重“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要求習武者刻苦練習,培養其堅忍不拔的性格品質。
3.2豐富知識,提高修養
武術文化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立足于中國的傳統文化,融合了哲學、倫理、軍事和醫學等思想,其豐富內涵不但可以完善習武者的知識體系,而且可以提高習武者的文化修養。在練習武術的過程中,習武者的記憶力、思維能力、觀察力和想象力都大大提高,如武術文化中注重“內外兼修”“剛柔并濟”“先發制人”和“動靜相生”,這些理念均是哲學思想中“天人合一”“五行八卦”的體現。同時,武術文化注重武德修為,并將其作為習武者最重要的品質,體現出傳統文化中對仁、義、禮、智、信的尊崇,武術練習過程中的調息打坐,可以調和習武者的氣血,改善其身體的內循環,這也是中醫養生的重要體現。
3.3發展個性,保持健康
武術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在影響習武者心理傾向、喚醒自我意識和提高心理素質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學習武術文化的過程中,習武者需要在體力、智力和技能等方面做到全情投入,認識到習武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從而實現自我完善和個性發展,不會在遇到困難時輕言放棄,而是敢于面對挑戰,堅持自強不息。
4武術教育中武術文化傳承存在的問題
4.1過分注重競技武術
很多學校在武術教育中,在課程設置上過分注重競技武術,文化氛圍淡薄,雖然學生的武術技能較高,但是文化水平卻參差不齊,培養出的武術人才也千人一面,讓學生無法真正領會到武術文化的真諦,只是將武術與競技相等同。
4.2武術內涵認識偏差
在學校的武術教育中,教師只注重讓學生進行套路的演練,傳技不傳“道”的情況較為普遍,忽視了武術技擊性的本質,使得學生無法領會中華武術的內涵,失去了對中華武術的興趣,武術文化的傳承自然無從談起。
4.3習武人數逐漸減少
競技武術的一枝獨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華武術的魅力,而文化市場的多元化發展,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造成了強烈的沖擊,“跆拳道”“瑜伽術”和“空手道”等受到青少年的青睞,分散了學習中華武術的人數,使中華武術陷入無人繼承的困境。
5武術教育中武術文化傳承的途徑
5.1正確認知和定位武術
隨著社會的發展,其定義、功效與作用時刻處于動態變化中,已經從最初的軍事用途向文化教育方向轉變,而現代武術的體育性質更為突出,功能也以強身健體為主。同時,武術內涵也在變化中,在弘揚傳統文化時,不能將武術單純作為體育項目,而是需要強調其文化功能與教育功能,正確認知和定位武術,既要傳承武術技能技巧,更要傳承武術文化底蘊的精粹,從而為武術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5.2提高武術教育的質量
武術文化的傳承需要國家的重視與政策支持,明確武術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將其作為常規體育項目開展與繼承,以確保武術文化的順利傳承。同時,在體育教學中引入武術教育是武術與時俱進的根本要求,武術教育不能單純以強身健體為目的,而是需要擔負起傳承武術文化的重任。國家需要通過傳統媒介,宣傳武術文化的重要性,并將其作為國家教育的基礎,制定科學的發展策略,突出武術教育的作用,激發更多人投入到武術學習中。
5.3明確武術文化的傳承內容
一方面,教師和武術家需要秉承武術文化教育的理念,合理編制武術文化教育的課程,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避免武術文化的教育出現斷層問題,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武術的獨特魅力,武術文化的傳承自然可以實現。另一方面,在武術文化的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身體條件,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以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武術的興趣。例如對年齡較小的學生,由于其活潑好動,容易受到外界干擾,記憶力、理解力和注意力等有待提高,所以武術教師在文化教育過程中,需要以淺顯武術為主,教授學生基本的武術儀態和武德等,注重講解武術文化的歷史淵源,讓學生從小熱愛武術,對學習武術充滿濃厚興趣。
5.4培養專業的武術教師
武術教師不僅需要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良好的教學技巧,而且需要有深厚的武術造詣,了解武術文化的歷史與精粹,可以在武術教育中完成傳承武術文化的重任。因此,在培養武術教師時,需要將武術修為和武術教育相結合,切不可厚此薄彼。一方面,對武術學校和體育院校的學生,由于對武術理解和武術造詣有限,需要注重培養其武術教學的能力,讓學生了解武術知識,進行創造性的學習,并強化其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在實踐過程中提高教學能力和完善武術知識結構。另一方面,在教學前線的武術教師,雖然教學經驗豐富,但是對武術理念的發展和武術教育的要求認識有限,教學手段和教學較為單一,需要對其進行武術新理念的再教育,使其做到與時俱進,滿足現代武術教育和武術文化傳承的要求。
5.5擴大習武的人數
武術來源于民間并扎根于民間,武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需要廣泛的群眾基礎。學生群體不僅數量眾多,而且是武術文化傳承的主體和武術發展的未來,所以在學校開展武術教育,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到武術學習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武術后繼無人的困境。學??梢圆扇《喾N途徑宣傳武術的作用,展示武術的獨特魅力,以吸引更多學生關注和學習武術。例如:在學校進行武術的教學表演,讓學生認識到武術的美;組建武術團體,吸引更多武術愛好者加入其中,為武術發展獻策獻力;舉辦武術比賽,激發學生練習武術的興趣等。
6結語
中圖分類號:G85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在現階段日趨緊張的國際競爭中,民族文化成為國際競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在“中國熱”的浪潮下,中國文化發展到了全世界,中國的武術更是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因此,加深在武術教育中武術文化的傳承教育,對于增強中國文化在世界中的影響力、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武術文化 教育 影響力
武術文化作為中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中國人民幾千年積攢下來的寶貴財富。因此,弘揚武術教育、加強武術文化的傳承,對于現階段日益發展的民族文化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一、武術教育中武術文化傳承的必要性
(一)對道德本身的促進作用
在我國的武術文化匯中,“武德”是武術文化的核心?!拔涞隆本褪侵干鐣墓瓌t,如正義、公正、尊師、助人為樂等。加大對武術文化的傳承,對于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我國的武術教育中,武術文化對人的教育意義是巨大的。它在培養著一個人的道德品行的同時,又提升一個人的精神境界。因此,加大對武術教育中的武術文化的傳承,是我國現階段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大工作重點。
以大多數武道大師而言,他們大多數都提倡平心、平和。我國傳統的水墨畫往往是一個人心境的體現,2009年4月11日,武道大師魏來在南京舉辦了美術畫展,中國書法家協會的副會長言恭達親自為畫展題詞。當畫展上記者詢問魏來為什么能在書法繪畫藝術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時,魏來解釋道:武術提升了他的心性,所以他能平心靜氣的將愛好放在書法美術上。由此可見武術文化能磨練人的心性,提升人的品質。
(二)提高國家國際競爭力重要途徑
在現階段的國際競爭中,文化競爭成為現代競爭的主要方式。在20世紀末期,外國文化對我國的沖擊持續加大,這種文化沖擊已經影響到了中國的各個領域,“韓流”、“歐美流”成為了很多青少年的關注焦點,而在不知不覺中,忽視了對本民族文化的重視。
武術教育中武術文化的傳承,會有效的弘揚我國的民族文化?,F代,每個青少年都有一份對武術的激情,武術教育在青少年中的推廣所受的阻力較小,同時武術文化又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所以說,武術教育中更要加大對武術文化的傳承力度。
二、加強武術教育中武術文化傳承的措施
(一)要明確武術教育與武術文化的區別
想要加強武術教育中武術文化的傳承,首先要明確武術教育與武術文化的區別。一些武術的教育中把武術教育與武術文化混為一談,殊不知武術教育只是單純的教育,單純的講解武術的招式;而武術文化更接近于一種思想,對人的行為動作、思想方式都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所以說,武術教育不等同于武術文化的傳承。
在很多武術教育中,往往會忽視了對武術文化方面的傳承,這是現階段我國武術教育中的常見現象,這就導致了學生在武術的學習中,只是單純的學習招式,而往往忽視了武術的瑰寶――對人性的培養,這是我國武術教育中的一大缺失。由此可見,區分武術教育和武術文化的工作勢在必行。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載體,而學生又是武術文化傳承的主體,因此,一定要發揮學校在武術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首先,要營造校園的武術文化氛圍、提高學生對武術文化的認知程度。氛圍是學習的前提,所以說,武術文化的傳承,離不開相應的校園氛圍的支撐。學??梢赃m當的開展業余武術活動,在節假日期間組織學生參觀武術學校,通過解說員的講解,進一步加深武術在學生心中的地位。也可以通過校園廣播、校園畫報等校園宣傳措施,在學生中普及武術文化知識。另外,學校也可以鼓勵創辦校園的武術團體,進行簡單的武術文化的交流。
(三)要明確武術文化的位置
武術在很多國人的心中,只是一種為格斗而產生的技巧,這是很多國人對武術的誤區。首先,我們不能忽視武術創建的初衷之一:防身,武術的創建之初也存在著軍事的目的。但與此同時,武術對于修身養性、強健身體的積極作用,也對醫學、倫理等方面的廣泛涉獵,所以說,武術文化是諸多文化的集合。
現階段的教學中,也要明確武術文化的地位,通過對武術文化深度剖析,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完美的將武術文化與現代教學融合在一起,也要明確武術文化在現代教學中的位置,不能本末倒置。
(四)注重對武師的武術文化培養
武師作為武術教育的實際接觸者,對武師的武術文化的培養是重中之重。武師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學生,武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展現出良好的武術文化的素養,對于他的學生而言,會起到良好的模范帶頭作用。因此,武師的培養,對武術教育中武術文化的傳承至關重要。
三、結束語
在國際競爭激烈的今天,我們不僅要把國家的綜合實力放在經濟的發展上,也要兼顧民族文化的發展,明確民族文化的發展對武術文化的帶動作用,這對于武術文化的發展,起到引導性的作用。同樣,現階段我國要將武術文化的教育推廣到學校,保證武術文化能在人民中順利的傳播。
參考文獻:
[1] 伏靜.高校武術教學對我國傳統武術文化傳承的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3.11.
[2] 李勇,邢偉.文化的傳承:當代武術教育的核心問題[J].搏擊武術科學.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