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4:05
序論:在您撰寫成果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高校專利申請和授權情況
隨著我國科教興國戰略的確立,高等教育取得了歷史性的發展。高校的科研力量在近幾年顯著增強,科研水平不斷提高,每年都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其中部分科技成果具有產業化的應用前景,是我國專利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笆濉逼陂g,高校研究開發人員總數保持在25萬左右。作為我國科研隊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重視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有所提高,但對于大學生的科技成果保護,在轉化為專利方面亟待加強無形資產向有形資產轉化的速度。
2.國家政策法律情況
我國雖然頒布了與科技成果知識產權保護相關的法律,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知識產權的保護法規制度立法的時間較遲、發展緩慢,尤其在知識產權轉化為生產力方面的保護措施更有待提高和加強。高校作為知識產權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主體,對學生本身就是一項重大考驗。由于缺乏相關的知識架構,對知識產權的歸屬及制度問題幾乎沒有辨別的能力,因此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容易忽視轉化中的利益分配問題,最終導致成果轉化效果的虧損,學生逐漸失去了創新的熱情。
3.高??萍汲晒D化的環境
高校向社會機構和企業的技術轉移所做的工作不夠,高校的管理機構的效率低下,不能有效推動知識產權向社會擴散,阻礙了擴散的速度和影響力;同時,全國各高校的科研評價制度普遍存在以科研課題申報、數量作為科研評價的重點,對科研創新成果的轉化不重視,缺乏知識產權戰略導向。
二、大學生科技成果轉化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
1.大學生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不強
根據高校的相關抽樣調查,雖然對包括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在內的知識產權了解的人員占45%,但是能進一步對知識產權保護的立法、執法過程,以及利用法律武器和手段保護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發明創造和合法權益的不足10%。這種淡薄的知識產權意識致使目前高校成果轉化過程中知識產權流失已成為普遍現象。另外,大學生對專利保護的申請認識不足,高校對大學生的新發明和新創造向來都是重視獎勵,但是卻忽視了對科技成果轉化中知識產權的保護。
2.高校知識產權保護成本較高
科技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成本是多方面的,它主要有知識產權的開發、取得、交易、使用和訴訟等方面的活動給個人或單位所帶來的社會成本。在我國,尤其是高校,對科技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取得的成本較高,知識產權的所有人若對產權進行相關的處理,則需要支付相當高的經濟成本以及相當長的時間成本。若要在我國申請相關的專利,申請的過程較為繁瑣,而且每個過程都會花費一定的費用,另外,科技創新成果的專利審批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少則一年,多則三年。專利的過高專利費用及過長申請時間抑制了科研人員從事技術發明和創造的積極性。
3.知識產權權屬不清
知識產權控制的核心是權利人控制他人利用其成果的保護。在大學生科技成果轉化的環節中,激勵作用是否充分發揮,直接影響科技成果產出的數量、質量及轉化進程。我國專利法規定,職務發明創新成果的專利權利歸屬于雇主,這不僅使得職務發明創新成果的專利歸屬于雇主,而且發明創新成果專利的申請人也是雇主。雖然職務發明創新成果的發明人也能享受到專利效益的分配權利,但是在實際中,各高校都在強調專利是歸屬于高校單位所有,而沒用相應的激勵制度以回應專利發明人。僅強調專利的歸屬權而不注重專利利益的分配權,其結果導致發明人將職務發明非職務化,以規避法律的約束,使得高校非職務發明的專利申請遠高于職務發明專利申請的比例,造成重大發明少、專利的技術層次和實施率、高校職務發明比率都較低的現象。
三、對大學生科技成果轉化中知識產權保護的建議
1.政府層面
(1)發展高校知識產權資產評估事業
要想將大學生科技成果中的知識產權進行很好的轉化,就要在高校中搭建相應的轉化平臺,建立一系列嚴格的資產評估體系。有了這種評估系統,才能有效地保護大學生的知識產權,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從而不斷完善我國的知識產權體系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
(2)加大專利保護的投入力度
目前,我國企業贊助的高??蒲薪涃M比例很少,絕大多數經費是由政府贊助的,而且經費的額度也有限。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的科研投入經費的額度已超過了3%,而我國的科研經費的比例不到2%,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的一般水平。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其本質上也是對社會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動力的保護,其結果是為社會發展服務的,是把科技成果能夠轉化為生產力的一種主要途徑,使得科研成果的價值能夠得到應有的體現。因此,我國政府應加大對專利保護的投入力度。
2.高校層面高校的科技創新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當前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存在巨大的浪費和損失。高校作為專利知識產權管理的主體,承擔著社會服務的功能,有責任推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因此,高校應加快知識產權向生產力的轉化,將無形資產轉化為有形資產,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
(1)將科技成果轉化納入高校知識產權管理工作的核心
高校在知識產權管理中,針對老師涉及對科研項目的績效考核,同時也應加強對學生科技成果的考核。對大學生知識產權成果科研管理來說,應將專利的轉化環節納入高??蒲泄芾淼穆毮苤?。
(2)培養知識產權全過程的保護理念
在高校的科研過程中,學校的相關領導、項目的管理人員、科研人員在知識產權的保護方面都應有較強的保護意識。一項科研從申請立項到完成計劃直至轉化到實際生產后,中間的每一個過程都應納入知識產權的范疇,因此,高校應將知識產權管理的理念貫穿于科技管理的各個環節。
3.學生層面
(1)將知識產權教育融入教學體系中
在專業教學過程中,高校應根據學生的自身情況,在教育方法和內容上有所側重。理工科類的學生參加的科技創新活動較多,社會的實踐能力相對較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側重于對專業科技數據和知識產權數字化的保護進行教授;文科類的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較多,因此,在教授過程中多涉及著作權保護、知識產權管理的內容,同時應將知識產權作為課程管理納入教學體系中,切實提高學生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2)建立專門服務于學生的知識產權管理部門
關鍵詞:設計;成果保護;知識產權
設計成果保護說到底是保護設計者的知識產權。從國內整體條件來看,做知識產權研究的人沒有與設計相關的學術背景;做設計研究的人缺乏知識產權相關學術背景。這樣的現狀使得這兩個互為依托的的關鍵領域缺乏整體聯系,與國家產業整體升級的現狀相矛盾。在國外,做知識產權相關行業的人必須要有相關的專業學術背景,(化學、工業等以及相關的設計學術背景);在成果科學轉化和成果保護中,設計和知識產權雙學術背景的人全程參與有效提高整體的競爭力。我國在2003年把全部的知識產權與知識產權管理審批全面分離,知識產權實行全面市場化,隨之設計的成果保護行為成為了一種特殊的商品,出現了市場化的傾向。這種保護是針對單一的設計成果,可是整個設計領域普遍缺乏合理的模型來保護設計成果推動設計的再循環,這使設計和知識產權雙學術交集型研究顯得比較迫切。
一、設計成果保護的作用
我國正處于產業升級的時期,企業必須提高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的根本在于創新,創新的根本在于設計——核心競爭力就是設計力!設計力的力度大小決定了核心競爭力的強弱。羅維說,“窮國輸出產品,富國輸出設計”體現的就是設計力的重要性。在經濟活動中,剪刀差現象的軸點就是設計力,設計力決定了剪刀差的差距大小和優勢一方優勢的持續。設計成果保護的前提是設計成果的轉化——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設計成果的轉化保證了全部的設計力在企業在產品競爭和服務競爭中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成果保護就是尊重設計團隊的知識產權保護設計力的不斷提升。這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科學轉化是實現創新的必由之路,也就是保護對象即“所指”的出現的途徑。只停留在圖紙上的設計是沒有效益的,前期的設計投入得不到合理的收益,只能計入不合理成本,也就沒有成果保護可言。
以設計力向現實生產力的科學轉化為核心,以保護和提高創新能力為目標,建立一個設計成果保護的模型,用這種模型去不斷推動“成果轉化——再設計——再轉化——再保護”的良性循環,實現設計力的發展。設計成果保護最主要保護的是產品中的知識產權,知識產權的權力主張內涵才是保護的真正對象。權力主張內涵就是設計的創造出的真正成品也就是設計創新點,但是設計創新點卻不一定是權力主張內涵。所以,需要理順這二者之間的關系,建立一個以專利保護為主體的多種保護手段相結合的設計成果保護模型,進一步健全設計成果的保護模式。建立這一模型一是要保護產品的設計創新點——避免出現因為設計成果保護的瑕疵使得設計成果得不到合理的保護而被合法規避;二是要以成果保護的收益完成新設計的目標激勵作用從而促成設計再循環。二、設計成果保護的對象
設計的成果保護首先要明確具體的保護的對象到底是什么;了解保護對象的核心是什么——這樣才能理順“能指”與“所指”的關系,確定保護的重點。唯有如此,才可以合理界定保護的范圍和保護的力度。要明確理解設計成果的價值,必須要對設計行為本身進行分析。因此,需要全程地參與設計活動,冷靜分析設計過程中每一個行為細節及其該行為細節帶來的結果。在每一項設計中,每個合理的設計行為細節都可以提升設計對象的附加值。在一個完整的設計活動中,設計行為細節疊加使得產品的附加值呈現疊加的狀況。所以,這里的“能指”不是單一的,在這些疊加的附加值中不是所有的點都可以是“所指”。要分清主次關系,確定保護重點在于本設計成果與其余類似設計成果最大的差別點和優勢點即最大的設計創新點。這個最大設計創新點(包括差別點和優勢點)是本設計成果的個性。在參與設計活動中,對設計行為細節的把握決定了保護的成敗。保護設計成果不是在設計行為終止時才開始的,設計活動一開始就必須進行保護作為,設計活動的開始就是成果保護行為的開始并且貫穿設計活動的始終,但卻不以設計活動結束而終止。成果保護活動是以設計成果的最終退出競爭而結束的。
三、設計成果保護如何開始
設計活動開始的標志就是設計調查,設計調查的分析結果就是設計活動的成果指向。明確了成果指向,再結合對設計活動中每個設計行為細節帶來的的附加值指向分析結果,就可以確定設計創新點,以期實現設計成果轉化后收益的最大化。這就是確定成果保護重點的方法。
因為每一設計活動都是具有創造性的活動,確定保護重點后,需要對成果保護本身的模型進行設計。所有成果保護模型都應該是建立在法律的構架下,所以成果保護的模型具有通性——就是以法律的強制力為保證,這個模型的設計就是在通性的基礎上確定保護的具體適用方法和措施。這個模型一直保護設計成果直到該成果退出競爭。設計成果退出競爭就是設計成果保護的終結。
參考文獻:
[1]李硯祖編著:《外國設計藝術經典論著選讀》.清華大學出版社.
南澗鎮的退耕還林工程總面積為5644畝,共涉及10個村委會,1727戶農戶,時間跨度為3年,即2002~2004年。工程項目已通過省、州、縣三級檢查驗收,達到了預期效果。
1.12002年退耕還林情況2002年是南澗鎮退耕還林工程實施的第一年,涉及3個村委會,336戶農戶,面積共1523.3畝,其中西山108戶451.9畝,團山68戶385.5畝,小軍莊160戶685.79畝。
1.22003年退耕還林情況2003年的退耕還林工程涉及4個村委會,812戶農戶。面積為2820.8畝。其中團山1戶5.3畝,保安259戶1339.9畝,白云264戶742.8畝,太平288戶732.8畝。
1.32004年退耕還林情況2004年是南澗鎮上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實施的最后一年。該年涉及7個村委會,579戶農戶,面積為1300畝,其中西山2戶25.3畝,團山249戶314.2畝,保安41戶89.5畝,復興148戶483.4畝,文啟45戶131.8戶,安定15戶19.3畝,新山79戶236.5畝。
2退耕還林成果調查
2.1調查方法南澗鎮內所有的退耕還林地塊,及所配套實施的荒山造林林班小班,調查時對造林小班,一部分進行全查,一部分進行抽樣調查。
2.2調查成果南澗鎮內所有的退耕還林地塊,及所配套實施的荒山造林,現已全部成林。一部分生態林,如華山松林,松塔已掛果,一部分生態林已改作經濟林,如泡核桃林,已掛果,有一定的收入。
2.3成果分析(1)通過對南澗鎮上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實施的調查,可以說明,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決策是正確的,也是深受廣大群眾接受的、擁護的一項民心工程,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程。(2)退耕還林工程是生態文明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體現。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2]。(3)南澗鎮的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屬生態林種,樹種多種多樣,做到因地制宜。樹種有華山松×旱冬瓜,云南松×車桑、有鐵核桃、泡核桃,有華山松純林等等,有的地塊設計初植樹種死亡后,已長出本地優勢樹種,現也已自然成林。(4)退耕還林的效果,應從3個方面來衡量,一是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否有機的結合起來,是否體現了3大效益的功能。二是退耕還林成果是否得到很好的鞏固,社區社會經濟是否可持續發展。三是退耕還林農戶是否滿意,這是衡量退耕還林工程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通過調查上述問題都得到了肯定的回答。(5)退耕還林必須與封山育林相結合。封山育林是對破壞了的森林,經過人為的封禁培育,利用林木天然下種及萌蘗更新能力,促進新林形成的有效措施[3]。這可以解決退耕地設計樹種死亡后,促使本地優勢樹種成林,同時,也解決了退耕還林地塊的管護費用。(6)退耕還林工程應注重綜合開發、水土保持、以工代賑、農村能源建設等方面的項目和資金向退耕地區傾斜,努力提高退耕還林的綜合效益[4]。如太陽能、水窖等易操作、利用率高的項目。(7)《退耕還林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退耕土地還林營造的生態林面積,以縣為單位核算,不得低于退耕土地還林面積80%。新一輪的退耕還林生態林,在我鎮可降至50%以下,我鎮實施的經濟林泡核桃樹,屬高大喬木,并且很容易成林,完全可以達到生態林、生態效益的目的。(8)新一輪的退耕還林工作,由于近幾年外出務工的人員增多,在家的強勞動力減少,土地大量閑置。在工作中可能會出現爭搶的退耕的局面,這是這輪退耕中最棘手的問題。各地黨委、政府應提前進入角色,防止出現集體事件。如集體哄搶、集體上訪等。
3結語
這家醫學院科研成果勃發的背后是什么?近年來,學院深入思考并努力解答三道“關系題”———導師與學生、臨床與科研、指標與氛圍。
導師怎可“兩手空空”
學院給研究生招生制度“動手術”,由此撬動科研體制改革,強化導師“導”的功能。
一般,高校發放給研究生的每月生活津貼三四百元,許多學生為生計考慮,不得不四處尋覓家教之類的兼職工作。研究生是國家科技創新的生力軍,他們應該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才能安心做學問。
2007年,交大醫學院在全市高校院系中率先實施新規定:每位研究生每月可獲1200元以上生活津貼。錢從哪里來?導師出400元、醫學院附屬單位出500元,還有一部分就是原先的國家補貼。這樣一來,導師就有了經濟壓力,與之密切相連的是課題壓力。導師如果申請不到高級別的課題,就沒有研究經費,難以承擔學生的生活津貼,勢必招不了研究生。
同時,交大醫學院對系統內980名導師進行考核,考查他們課題、專利、論文和科研獲獎情況??己私Y果:50%以上的導師被評為“優秀”;12%的導師因多項指標不達標被黃牌警告,其招生資格暫時保留一年;5%的導師因“兩手空空”,被取消招生資格。
此番改革在醫學院引起一場“地震”。導師被戴上了“金箍”,科研動力和育人責任心被激發。研究生跟著有課題、有實力的導師學習和工作,忙碌而充實,經濟也有保障。據統計,目前交大醫學院研究生發表的SCI論文中研究生貢獻率達70%。
臨床科研蔚然成風
臨床醫生是否需要寫SCI論文?這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
上海交大醫學院的觀點是,對于三級甲等醫院的醫生,應該激勵他們瞄準學術前沿,在看好病的基礎上,開展臨床科學研究。研究的成果,可以造福廣大患者,也可以為二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務人員提供醫療經驗與標準。
學院規定,附屬醫院的臨床醫生要帶博士生,必須自己先發表SCI論文,“沒有金剛鉆,怎攬瓷器活兒”。學院改革科研人員職稱晉升制度。以往,附屬醫院的科研人員評上主任醫師后,就可以掛“教授”牌子,兩者似乎成“一體”?,F在,學院評聘主任醫師主要強調臨床業績;而評教授,還要看科研成果。從“主任醫師”到“教授”,新設了一道“門檻”。學院邀請國外著名臨床研究專家來校開設講座,送青年醫生到發達國家接受臨床科研訓練。
漸漸地,臨床科研在交大醫學院“熱”了起來,如今蔚然成風。學院今年獲得的187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三分之二以上為臨床應用基礎研究項目。
醫學院附屬第一人民醫院的許迅教授,致力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病和防治研究。調查顯示,糖尿病人群中視網膜病變患病率為 27.3%?;颊叩窖劭凭驮\時病情往往處于中晚期,視功能損害嚴重,難以逆轉,可能致盲。許教授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病機制展開研究,以期尋找新的致病因子,對這一疾病進行有效防治。相關課題被列入今年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交大醫學院摘得的國家級科技獎項,也都“親民”。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完成的“提高胃癌療效的外科綜合治療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項目,將早期胃癌的診斷率由原來的10.31%提高至21.61%,采用多項新技術明確合理的臨床應用指征,證實對進展期胃癌病人可有效防治腹膜轉移,提高其生存率。這個項目獲得200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良好氛圍激發科研“原動力”
高校如何給科研人員“壓指標”?特別是對于那些從海外引進的高層次人才,“以論文數量論英雄”,還是有更好的激勵方式?
上海交大醫學院領導認為,在目前情況下,“指標”尚不可廢;但更重要的是,高校要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激發出師生熱愛科研、專注科研的“原動力”。
王義斌教授是一位“海歸”人才,落戶交大前,曾走訪了諸多國內高校。讓他尷尬的是,不少高校在招聘時雖然開出高薪,但給他定指標,一年內要完成多少篇高級別的科研論文。他挺困惑:“科學上很多事情不是論文可以涵蓋的?!弊罱K,他選擇了上海交大醫學院。這里給海外引進人才開出的年薪不高,15萬至25萬元之間,但人才引進后,從院領導到職能部門工作人員,都盡力為他們“鋪路架橋”,給他們充分發揮的平臺。王義斌最近以教育部長江講座教授的名義,出任交大醫學院轉化醫學研究中心主任。
從2007年至今,交大醫學院從海外引進15名高層次科研人才,平均年齡37歲。他們“定居”后,立即領銜組建團隊,投入研究。學院對他們三年一考核,未達標者降格使用,恢復到普通教師水平??己藘热莶恢皇强凑撐臄盗?;三年不出論文也沒關系,因為許多重大科研成果需要“十年磨一劍”,關鍵看你這三年中是否在“磨劍”,需要評估學科發展的勢頭和前景。
青年教師與研究生樂于科研的氛圍也日漸濃厚。交大醫學院改革研究生課程,新設三門課———第一門是“科學家談科研”,學院請國內外一流科學家來開講座,不談專業知識,就談自己在科研道路上的經驗和教訓;第二門是“科學文獻導讀”,現在的學生普遍英文水平好,能看懂文獻,但不一定了解其中的學術思想,需要有人引領;第三門是“生命科學前沿”。這些課,幾乎堂堂都是學生爆滿,沒位子了就席地而坐。有了科研興趣與動力,寫論文便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本報訊(記者 徐媛 實習生 吳名為 黃書琴)湖南省將盡快出臺新的高校評價體系,改變目前主要依據來鑒定科研成果和評聘教師職稱的做法。昨日,全省普通高校產學研合作經驗交流會暨高校領導干部暑期研討班在長沙召開,省委副書記梅克保表示,全省在建的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絕大多數建立在高校,25名在湘院士(不含受聘來湘院士)有20人在高校工作,這必然要求高校在推進產學研結合工作中擔負起更重大的使命。
目前,全省高校已與省內所有市州和60%以上的縣市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與省內80%以上的大中型企業開展了多層次、多樣化的合作。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到2009年,全省高校共轉讓技術創新成果1319項,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3041項,自辦企業轉化科研成果683項,總計新增產值1134億元。
當前,省教育廳正在組織專家研究制定高校評價體系,爭取盡快出臺。湖南省將進一步改革高校教師評價機制,改變主要依據來鑒定科研成果和評聘教師職稱的做法,對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科研成果的應用進行跟蹤,把科研成果的經濟性、市場適用性、發展前景作為評價教師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標。
副省長郭開朗說,高校在產學研結合中,要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地方經濟發展需求和企業市場需求。要用更長遠的眼光、更國際化的視角,充分借鑒發達國家的成熟模式,大膽創新,探索形成具有湖湘特色的高校產學研結合新模式。
關鍵詞:建筑工程;施工索賠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筑市場中的工程索賠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在施工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它不同于“罰金”、“賠償”,它的性質屬于經濟補償行為,而非懲罰。它是承包商由于非自身的原因發生合同規定以外的額外工作或損失所要求進行的費用和時間的補償。因此索賠是一種正當的權利要求,是應當爭取得到的合理償付,不是無理爭利。
在工程實施中,業主往往忌諱索賠,承包商不敢索賠。也不懂應該如何索賠,對工程的風險意識和索賠意識不強,監理工程師也不善于處理索賠。面對這種情況,在建設領域,施工索賠成為承包工程管理中的一項專門內容,應提高業主和承包商對工程索賠的認識,加強對索賠理論和方法的研究,認真對待和搞好工程索賠。由于索賠是一項涉及面廣,需要具備各種知識和經驗的工作,所以要求參與索賠的工作人員必須具有豐富的施工管理經驗,熟悉施工中的各個環節,通曉各種建筑合同和建筑法規,并具備一定的財會業務知識。這樣才能使施工索賠有法可依、有根有據、合情合理。
索賠是一門“藝術”,它是一門融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為一體的邊緣學科,涉及到工程技術、工程管理、貿易、法律、財會、公共關系等眾多專業學科知識。因此在索賠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對這些知識的有機結合和綜合運用。有些建筑企業在承包工程中甚至把索賠看成是盈虧成敗的一大關鍵。以下是筆者對工程施工索賠的一點認識。
1施工索賠的概念
施工索賠,是在施工過程中由于甲方或非本企業的原因使本企業付出了額外的費用,通過合法的程序要求甲方償還他的缺失。換句話說,凡是超出原合同規定的行為給承包商帶來的缺失,無論是時間上的還是經濟上的。只要承包商認為不能從原合同規定中獲得支付的額外開支。應得到經濟時間補償的,均有權向業主提出索賠。一般地,施工索賠是承包商向業主提出的要求,這是狹義的索賠,從廣義上講索賠應包括承包商向業主提出的索賠和業主向承包商提出的索賠,后者稱為反索賠,故索賠是雙向性的。
2引起索賠的原因
2.1建筑過程的難度和復雜性增大
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新工藝,業主對建設項目的質量和功能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完善,因而使設計難度不斷增大,另一方面施工過程也越來越復雜,所以設計過程要求盡善盡美是不可能的。因而在施工中隨時發生問題要隨時解決,因此需要設計變更。
2.2合同文件前后矛盾和用詞不嚴謹
在建設領域,簽訂工程施工合同都用《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其中的通用條款和專用條款要根據具體情況甲乙雙方協商制訂。由于有些條款在訂立過程中未仔細推敲或在訂立合同時用詞不嚴謹。對工程的實際情況考慮不周,致使在施工過程中出現爭議,雙方對合同條款的不同理解,從而引起工程索賠。
2.3建筑業經濟效益的影響
由于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完善,建筑企業間的競爭愈來愈激烈,為了拿到一個工程項目,在投標報價時,承包商常采用“低價中標、高價索賠”的策略,而中標后在實際施工中,施工方為了保證自己的經濟利益,使自己能在競爭中生存下去,就想方設法通過合理的索賠增加自己的經濟效益。
2.4項目各方管理間的影響
一個建設項目,涉及的單位有很多,如建設單位、勘察設計單位、監理單位、施工單位、材料采購供應單位、分包單位等。這些單位會在整個項目的建設中發生經濟方面、技術方面、工作方面的聯系和影響。在工程實際實施中。管理上的失誤是不可避免的,可能會產生一系列重大的索賠。如:施工中人為障礙、工期延長、加速施工、圖紙錯誤、供圖進度拖延、增減工程量、業主拖延付款等。
2.5不可遇見的因素
如地質條件變化、貨幣貶值、價格調整、不可抗力、政策法律法規的變化、特殊風險等,這些因素都是一個有經驗的承包商難以估計和遇測的。
3索賠的內容和分類
3.1索賠的內容
施工索賠的內容有經濟索賠和工期索賠。即要求對方償付一定的費用或要求業方允許延長原合同期限,作為非承包商原因造成工期延誤的補償。而在實際工程中,往往同一索賠事項既有經濟索賠又有工期索賠。
3.2索賠的分類
按涉及的當事雙方分類:承包商與業主間的索賠、承包商與分包商間的索賠、承包商與供應商間的索賠;按索賠依據分類:合同規定內的索賠、非合同規定的索賠、道義索賠;按索賠處理方法和處理時間不同分類:單項索賠、綜合索賠(又稱總索賠、一攬子索賠)。索賠應提出正式的書面報告,內容力求確鑿,簡明扼要,證據充分,以獲得應有的索賠款項。
4索賠的條件和程序
《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GB50500-2008對索賠作了較大的補充,規定更加明確具體。更具操作性。
4.1索賠的條件
一是正當的索賠理由;二是有效的索賠證據;三是在合同約定的時間內提出。必須有正當的索賠理由是任何索賠事件成立的前提條件。對正當索賠理由的說明必須有證據,沒有證據或證據不足,索賠是難以成功的。所以索賠證據要真實、全面、關聯、及時并具有法律證明效力。
4.2承包人索賠的程序
(1)承包人在合同約定的時間內向發包人遞交費用索賠意向通知書。
(2)發包人指定專人收集與索賠有關的資料。
(3)承包人在合同約定的時間內向發包人遞交費用索賠申請表。
(4)發包人指定的專人初步審查費用索賠申請表,認為索賠理由正當,索賠證據充分真實、全面、有說服力時予以受理。
(5)發包人指定的專人進行費用索賠核對,經造價工程師復核索賠金額后,與承包人協商確定并由發包人批準。
(6)發包人指定的專人應在合同約定的時間內簽署費用索賠審批表或發出要求承包人提交有關索賠的進一步詳細資料的通知,待收到詳細資料后,重新按(4)、(5)條執行。發包人在收到最終索賠報告后在合同約定時間內未向承包人作出答復,視為該項索賠已認可。
高等院校是我國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一方面,高校獲得了大量的國家科技投入,具有較好的科研平臺和先進設備。另一方面,高校在技術研發領域具有明顯的人才優勢。高校產生的大量科技成果在國家科技進步中占了重要比重。長期以來,由于制度的束縛,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一直較低,高校及研究人員參與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不強。對此,本文指出國家應盡快出臺符合市場規律的高校專利轉化制度,建立科學規范的專利成果轉化機制,對高校專利成果轉化進行統一專業管理,最大限度的激勵相關主體,進一步提高高??萍汲晒漠a業化水平,提升高校知識產權的使用效益,同時也服務于國家的科技發展。
由于種種原因,我國高校的科技成果一直缺乏市場轉化的動力,獲得后往往就被束之高閣、無以為用。反觀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通過把高??萍紕撔鲁晒袌龌姆绞?使大量由公共財政支持的科研成果最大程度的轉化成了社會效益。近年來我國高校的專利申請量隨年激增,體現了國家在科技領域的投入力度不斷增強,但專利轉化率最高卻只有3.22%,且出現了逐年下降的趨勢,這一數字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甚至低于我國整體科技成果轉化率同發達國家的相對水平。對此,本文將通過細致的對比國外的經驗做法,結合我國的國情與實踐,從民商法和知識產權法的角度,對科研成果轉化相關方的權利義務體系進行構建。并且通過實證分析對我國高??蒲谐晒D化的機制和市場環境給出建議。
國外經驗介紹
目前,一些發達國家的大學對專利管理水平較高,究其原因,一是高校層面對專利轉移轉化的認識、能動性以及相應的政策措施給專利的高效率轉移轉化提供了內部動力;二是國家層面,通過立法、優惠的財稅政策以及產學研合作協調機構和規范的制度創新,為高校專利轉移轉化營造了良好的外部政策環境。雖然中西方管理體制存在差異,但從高校專利管理的角度來說,仍有許多先進經驗可資借鑒。
(一)美國經驗介紹
從歷史進程來看,美國大學發展存在兩個大的機遇期。第一個機遇期是在二戰期間,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等一批研究型大學主動對接于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學校的科研潛力得到了空前的發揮。第二個機遇期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大學與產業界在信息技術密切合作,逐步形成了一批新興產業集群。美國高校知識產權管理體制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美國高校的知識產權管理機構設置合理,職責明確,管理內容包括知識產權的創造、保護以及運用。斯坦福大學的OTL(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模式是當代西方大學知識產權管理的標準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以技術轉移為主進行自主經營;自收自支,所有費用都在經營中解決;擁有一支具備科技、法律、管理等專業知識的高水平的技術管理隊伍。斯坦福大學發明的OTL管理模式受到許多西方國家高校的采用,并取得理想的效果。
第二,與企業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多渠道籌集資金。美國大學尤其關注獲得社會力量,特別是產業界的支持。以斯坦福大學為例,其科研項目的來源主要是資助研究,包括外部資助研究和校內資助研究,以外界資助為主,包括聯邦各級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社會民間組織的資助甚至是捐贈。
第三,重視激勵政策,改革收益分配方式?!栋荻欧ò浮肥敲绹?980年頒布的一項專利修正法案,其核心是規定由政府經費支持獲得的發明專利,原則上歸發明者所在的研究機構所有,并且必須與發明人分享許可收入,給發明人以獎勵。激勵政策的實施提高了高??蒲腥藛T的積極性,推動了美國專利事業的快速發展。據統計,《拜杜法》實施以來,到2008年,美國高校技術轉讓已為全國經濟做出了300億美元的貢獻。
(二)德國經驗介紹
德國高校的專利轉移轉化模式最重大的特點是是目標始終如一、過程持續長久、效率極大化,由此形成了德國專利轉移轉化管理在高校教育中的典型模式:雙元制教育。該教育方式以理論知識為基礎、應用為目的,教學活動在企業與高校交替進行,雙方共同培養應用型人才。其基本運行方式為:
第一,面向市場,企業需求與學科特色相結合。高校與企業共同尋求供需平衡點,根據自身需求和特色尋找合作對象。由企業提出科研計劃,由高校進行研究開發,并由雙方共同推進技術成果的產業化、市場化。比如,弗朗霍夫協會(Fraunhofer-Gesellschaft)是目前德國聯系企業與高校合作機構的代表。該機構承擔著產業共性技術的供給和擴散的重任,為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工藝。協會下屬研究所與大學保持緊密合作關系,并實行固定崗與流動崗相結合的管理方式。研究所科研工作堅持市場導向:(1)面向產業界現實需求,圍繞企業遇到的技術難題,提供技術和產品研發服務;(2)依托自身強大的研發實力,面向未來產業開展導向性研究,MP3的發明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弗朗霍夫協會之所以以對產業界的巨大貢獻而著稱世界,就是因為它始終扮演著一個推動和引領產業發展、鏈接現實與未來進步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