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7 05:51:40
序論:在您撰寫機械工程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英文名稱: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主管單位:中國科協
主辦單位:中國機械工程學會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漢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4-132X
國內刊號:42-1294/TH
郵發代號:38-10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2038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SA 科學文摘(英)(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中科雙高期刊
第二屆全國優秀科技期刊
第三屆(2005)國家期刊獎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英文名稱:Mechanical Engineer
主管單位:黑龍江省機械工業廳
主辦單位:黑龍江省機械科學研究院;黑龍江省機械工程學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2-2333
國內刊號:23-1196/TH
郵發代號:14-53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69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中科雙效期刊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基于混合非線性規劃的混合式齒輪減速器離散優化設計
基于活動定義的機械產品變型設計過程研究及其應用
可調減振器阻尼特性試驗研究
一種預判插補時間的S形加減速插補算法
基于復合式同步控制策略和模糊PID控制算法的振動打樁機的智能控制器研究
基于電力聲類比線路法的次級聲源建模
含Alford力的非線性轉子-滾動軸承系統動力分析
油缸運動與臂架變幅轉動映射關系分析
基于熱網絡的中腰導軌移動式立柱熱流強度的反求研究
多品種小批量機加工車間關鍵工序動態SPC研究及應用
面向用戶需求的制造資源服務模糊聚類研究
基于JIT的多目標總裝準時物料配送方法研究
基于相關性的擴散制造任務規劃方法研究
多項目環境下復雜產品開發資源動態分配技術
微型液壓動力系統的PWM控制研究
基于時間序列的時柵數控轉臺動態建模研究
基于模糊目標規劃的應急物流多目標隨機規劃模型
芯片冷卻用微通道散熱結構熱流耦合場數值研究
2-RRR+RRS球面并聯機構超靜定力學全解
機械產品研發的可靠性規范
Exechon混聯機器人的三自由度并聯機構模塊位置分析
基于工況識別和動態混合度優化的控制策略
無閥控自配流液壓沖擊器系統建模與仿真
呼吸式裂紋梁的振動疲勞裂紋擴展耦合分析
新技術商品化中產品造型感性需求挖掘方法研究
軟指靈巧手關節力矩優化設計研究
一種新型4-RPTR并聯機構及運動學分析
聲學數值計算的有限元-最小二乘點插值法
基于機器視覺的虛擬雕刻軌跡跟蹤系統研究
確定對象單目視覺位姿檢測算法的研究
三種離散單元建模方法仿真脆性材料切削的比較研究
雙作用多泵多馬達傳動中馬達輸出轉矩分析
基于多學科優化的大口徑光學元件表面潔凈度檢測系統
多軸加工非線性誤差精確建模與姿態補償
混合動力汽車行星機構動力耦合裝置控制研究
形狀記憶合金絲訓練測試系統的研制
形狀記憶合金絲致動器新型電熱方法及其建模與實驗研究
基于偶極模型的磁流變彈性體磁致壓縮彈性模量機理
超聲電磁復合場對AZ31B鎂合金鑄軋板帶組織性能的影響
切削力基本恒定約束下球頭銑刀加工自由曲面切削參數的優化
有纜水下機器人主動升沉補償控制研究
一種基于區間模型的多學科不確定性設計優化方法
一種冗余驅動并聯機器人機構工作空間及奇異的研究
多自由度復合行星傳動方案設計方法研究
磁流變減振系統的非線性特征分析
外圓磨削表面淬硬試驗與動態仿真
混合螺旋系線性相關性的一般性判據
基于灰色理論的銑削參數優化方法研究
步進運動控制系統最優插補周期研究
穿地龍機器人氣動沖擊機構的分析與優化設計
鋁輪曲面主被動柔順控制拋光方法
重型裝備中坎合因數影響因素的實驗研究
基于相似理論的月球車牽引性能模型試驗
中國(寧波)新材料與產業化國際論壇落下帷幕
潛在故障檢查策略及案例研究
多學科層級優化方法的研究及其應用
基于型面特征的三維散亂點云精簡算法
【關鍵詞】機械工程測試技術;教學改革;課程
1.機械工程測試技術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1.1教學方式沒有實現多樣化
教學手段落后,以課堂教學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缺乏必要的互動。雖說現在多媒體教學已經普及,但基本上還停留在投影代替粉筆的初級階段,對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充分利用還遠遠不夠,對教學手段的改進也期待進一步探索所以可以看出,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病會造成學生被動吸收知識,難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1.2課程的不合理安排導致基礎薄弱
機械工程測試技術需要前期學習的課程主要有高等數學和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高等數學和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這兩門課程一般安排在大學一、二年級開課,機械程測試技術一般安排在大學三年級開課,中間間隔的時間比較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遺忘比較嚴重。而比較普遍的現象是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時進人狀態較慢。該課程一方面要求學生全面回憶起高等數學、數學分析的內容,另一方面要求學生不斷吸收全新測試技術知識。假如不能充分利用已學過的基礎知識并做到與新知識融會貫通,則相當長一段時間都會處于茫茫然的學習階段,學習興趣銳減,積極性受挫。
1.3學生得不到足夠的實踐機會
機械工程測試技術課程的實驗教學中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由于實驗條件有限,難以完成一些較復雜的實驗,而且某些簡單實驗完成的效果也不太好,造成了學生在學習這門課時,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脫節的現象,學生理解這門課程存在一定的困難。二是實驗教學中一般要求學生按照實驗指導書的步驟操作,有些學生不思考就按部就班完成實驗,最終仍然不明白為什么該實驗要有這幾個中間步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眾所周知,機械工程測試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所以實驗教學對于學習本門課程非常重要。但是由于存在一些這樣那樣的問題,導致了實驗教學不能正常開展,學生動手操作機會少,演示教學多,案例教學較少,實際應用測試結果分析問題的能力不足。
1.4學生接受知識相對比較被動
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為中心,上課大多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這種模式的優點是有利于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利于教師組織、監控整個教學活動進程,便于教師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科學知識。但是通過長期的觀察,由于,教學手段落后,以課堂教學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缺必要的互動。在以前的教學模式中機械工程測試技術實驗教學基本是沿襲傳統的教學模式。做實驗之前教師將每一個實驗從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儀器、實驗內容到實驗步驟、數據處理等都做了詳盡的交待,學生只要按固定步驟操作即可這種傳統教學模式,雖然能使學生較快地掌握教材內容,但卻影響了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激發不了學生求知的欲望。
2.對于機械工程測試技術改革的幾點看法與研究
2.1改變傳統的單一枯燥的灌輸式教學模式
通過引入多媒體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在測試技術課程學時壓縮,測試技術內容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把多媒體教學引入測試技術教學,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單純的黑板、粉筆式課堂教學,缺乏形象、直觀生動的特點,使圖、文、影、音等多種信息結合在一起。合理的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使課程內容化難為易,化繁為簡,便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與掌握。而且教師應該改掉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改為啟發式。啟發式教學不僅是教學方法,更是一種教學思想,是教學原則和教觀。所謂啟發式教學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知識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維、主動實踐,以達到掌握知識和技能,增強能力的目的。
2.2采用案例和基礎知識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中我們采用案例教學法,結合工程實例,把各個模塊的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學生對模塊化知識在實際測試中的具體應用有一個宏觀上的認識,加強測試系統系統設計的觀念。比如講解大型鋼結構橋梁時,首先讓學生分析危險截面所在之處,繼而促使學生思考如何貼應變片以測量危險截面處的彎矩,并引導學生思考整個測試系統頻率響應函數的建立方法。另外,在分析功率譜時,多數學生誤將其峰值視為具有最大振蕩幅值所對應的信號,實則不然,功率譜中峰值處對應的信號只能說明其平均能量最大,但其振蕩峰值卻未必最高,這可以通過講解測量射流中心速度的方法而使問題明晰。顯然,通過工程案例的講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電阻應變式傳感器、橋電路、A/D轉換器和微處理器等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其掌握測試系統設計的基本過程,培養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2.3中心向學生動手實踐傾斜
機械工程測試技術課程內容比較抽象,實驗在課程教學中占重要的地位。為了加強學生對于課本理論知識的理解,需要安排大量的實驗教學。實驗應從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出發,發揮其能動性,讓他們自我解決實際問題眾所周知,工程實際中,機械工程師明確了測試任務后,一般的工作順序是:在互聯網上或企業內查詢,選用適當的傳感器和相關儀器;設計適當的試驗方案,組建測試系統;完成測試要求。因此應開設具有實際應用背景的常用物理量(位移、力、壓力、振動、噪聲和溫度等)測量的綜合性實驗,每個實驗相當于完成一項工程測試任務。
2.4優化教學知識結構
教學內容是學習知識和技能的載體。由于機械工程測試技術涉及的知識面比較寬,知識點多而繁瑣,針對這一特點,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把相對離散的知識模塊化,把知識點分為信號認知模塊、信號分析模塊、信號調理模塊、傳感器基本知識模塊以及測試裝置性能測試模塊等,使每個模塊的知識系統化,讓學生能夠分模塊的掌握有關的知識。在把知識模塊化的同時,我們根據突出重點,注重實用的原則,在滿足教學要求的條件下精選授課內容。當然,要達到上述要求應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確定教學內容是什么,二是怎樣將這些教學內容組織成一個合理且實用的有機整體。
3.結語
機械工程測試技術相對于其他的課程最大的特點之一便是其實踐性。而且多年的教學經驗也顯露出老師難教,學生難學的特點。我們應該應用形象、直觀、生動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熱情。再但前的發展形勢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特別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任重而道遠。希望通過以上學改革,相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機械工程測試技術課程的教學質量。 [科]
【參考文獻】
[1]陳光軍,常江,張連軍.測試技術實驗教學改革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實驗技術與管理,2007,2(129~130).
英文名稱:Materials fo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主管單位:上??茖W
主辦單位:上海材料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0-3738
國內刊號:31-1336/TB
郵發代號:4-221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77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關鍵詞:機械工程;應急設計;途徑;
一、引言
近年來,全世界人為和自然災害造成的災難日益嚴重,并且呈現出社會性、突發性、破壞性、連續性、難預報性等特點。自然災害如洪水、地震、臺風、森林自然大火、海洋自污染等;人為災害如人為環境污染、交通事故、計算機網絡黑客入侵、火災、核電站事故等。為了抗災、減災和救災,保證人類社會持續發展和國家安全已成為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一項重要課題和共同的緊迫任務,引起各國的重視。
二、機械工程應急設計的含義及對象
(一)機械工程應急設計的含義
它是這樣一個設計系統,即在由于人為或自然災害致使設計系統內部和外部環境波動的非正常情況下,實現特殊要求的急需的非現成的機械產品、裝備的快速設計系統。機械工程的應急設計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所謂機械工程應急設計是指非現成的而需快速應急的設計,往往包括快速設計與制造,而且是屬帶災難約束的非正常情況下的快速設計與制造。
(二)機械工程應急設計的意義
開展機械工程應急設計研究的目的不僅是提高自身學術水平,更主要是獲取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其意義在于:
一是機械工程應急設計的深入研究將為人們發明創造新機器、新機械提供有效的理論方法;
二是機械工程應急設計研究能加速機械專家智能化,實現真正的“專家”系統,有利于加速機械工程設計水平向自動化、智能化、最優化、集成化實現;
三是應急設計的機械產品提高了產品在同類產品中的競爭力,特別是當專利產品技術形成產業化的時候,可以創造出較高的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
四是在機械工程應急設計的實踐中培養了設計人員的創造性思維,增強了其創新能力,提高了人們進行應急設計的自覺性及技術上的可操作性,使機械工程創新成為一種工具和手段。這樣,就促進了新產品的繁榮與更新,為社會創造了財富。
機械工程應急設計充分發揮設計者的創造力,利用人類已有的相關科學技術成果(含理論、方法、技術原理等)進行構思,設計出具有新穎性、創造性及實用性的機構或機械產品(裝置)的一種實踐活動。它包含兩個部分:一是改進完善生產或生活中現有機械產品的技術性能、可靠性、經濟性、適用性等;二是創造設計出新機器、新產品,以滿足新的生產或生活的需要。機械工程應急設計是建立在現有機械設計學理論基礎上,吸收科技哲學、認識科學、思維科學、設計方法學、發明學、創造學等相關學科的有益知識,經過綜合交叉而成的一種設計技術和方法。
三、加強機械工程應急設計的途徑
(一)運用現代的設計方法
如快速設計、模塊化設計、協同設計、自適應設計、大規模定制設計等也隱含著快速設計的含義。但是一般很少考慮人為和自然災害的非正常情況下的特點,特別是考慮設計資源和設計系統本身受損情況。換言之,應急設計有自己的屬性和特點,應該在吸取或借鑒現代設計理論、方法和工具中有益的思想、方法基礎上,針對應急設計帶災難約束的特點去研究。
(二)堅持模塊化設計創新
產品機械結構的模塊化,必然帶動控制系統的模塊化。制造系統的模塊化,除加工設備的模塊化以外,又將帶動物流系統和系統控制的模塊化,就是要求在相對獨立的不同層次中都實現高度規范化和模塊化,給不斷按需求重構設備或重構制造系統提供了條件。
解決相似問題的關鍵是找出相似系統各尺寸參數的相似比。根據各種物理現象的關系式推導出的由物理量組成的無量綱數群為相似準則。與相似準則各參數對應相似比組成的關系式稱為相似指標。在基本相似條件基礎上,用相似準則、方程分析、量綱分析列出相似比方程,可求得相似比。
?;O計是在開發新產品時,在相似的模擬工作條件下,設計相似的模型進行試驗,通過測定模型性能,預測產品原型性能,分析設計的可行性并進行必要的修改,進一步取得最優參數和結構。產品系列設計是在基型設計的基礎上,通過相似原理求出系列中其他產品的參數和尺寸。設計步驟是先設計基型產品,確定產品系列是幾何相似還是半相似,選擇計算級差,求得擴展型產品的參數尺寸,確定系列產品的結構尺寸。幾何相似的產品還可按相似關系以生產成本進行估算。
(三)應急設計的研究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應急設計的研究應針對各種機械產品和裝備的災難約束進行具體災因和特性分析、決定對策,研究設計方法及其實現,提高應急研究的理論水平,從而更好的指導實踐;利用上述先進的方法、技術、工具,建立設計系統平臺;從而形成其系統理論和體系,并注意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不斷地完善。
四、結語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現代機械工程師,使學生接受機械工程領域的基本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受到機械工程師基本技能的訓練。學生畢業進入企業后,除具備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一般知識與能力外,作為現代機械工程師,還應具備以下能力:(1)能夠正確判斷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領域的工程實際問題;(2)具備針對工程實際問題的系統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具備機械制造行業的工程設計、工程開發能力;(4)能適應機械制造行業涉及學科的交叉性和復雜性,具備協調與合作能力;(5)具備終生學習的能力。
二、機械工程系列核心課程教學培養現狀
機械工程系列核心課程包含機械制圖、機械原理、機械設計、理論力學、材料力學、電工電子技術、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機械制造工藝學、機電傳動控制、液壓傳動與氣壓傳動、數控技術等理論課程,以及課程設計、專業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每門課程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都非常強,與相關課程關聯關系強,在機械類學生的知識結構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機電傳動控制》為例,該課程的理論性、實踐性和綜合性強,涉及動力學基礎、電機與拖動、傳感器、機床電氣自動控制、電力電子技術、傳動控制系統、可編程序控制器等知識面,關乎《理論力學》、《電工電子技術》、《機械制造技術基礎》等前期課程,和《金屬切削機床》、《機床夾具設計》、《液壓傳動與氣壓傳動》等同期課程,甚至《數控技術》、專業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等后期課程的關聯教學,在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尤為重要?,F有教學體系中,機械工程系列核心課程均存在內容量大,知識面廣,教學以理論為主,實驗為輔的現狀。理論教學方面,由于原理圖多,文字敘述較抽象,學生又無實物接觸,難以全面了解、掌握機械工程技術在生產實際應用中的內涵和精髓,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也降低了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學習提高的后勁。在工科教學中尤為重要的實驗或實踐教學環節,多采用驗證型實踐教學,且往往由于受控對象體積大、重量重、價格高、維護難等因素,難以大量裝備于實驗室,使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無法感受工程實踐的趣味性、知識性和實驗成功后的成就感,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更談不上對工程設計能力的培養。對于教學另一重要環節,即考試,現有的考試方式僅注重于考查具體知識點的了解或掌握,比較理論化,并不注重與工程實際的聯系,往往出現教師為考而教,學生為考而考、考后即忘的現象,無助于對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機械工程領域知識的復雜性和交叉性,使得實際工程問題通常是隱性的,學生畢業進入企業后,無法再像課堂學習一樣根據已知條件和固有步驟得到答案,企業必須投入相關資源進行二次培養,企業的經濟效益和高校的人才競爭能力都大受影響。因此,工科院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針對機械工程系列核心課程實施以培養工程設計能力為目標的課程改革,培養學生對工程實際問題的分析判斷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和終生學習能力是實現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是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需要。
三、以培養學生工程設計能力為目標的機械工程系列
核心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我校以培養工程設計能力為目標的機械工程系列核心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是以培養學生工程設計能力為總體目標,貫徹以工程項目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施(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全過程為載體的CDIO高等工程教育理念,打破以理論知識全面性為原則的專業課程群設置方式和課程教學內容安排方式,以完成工程項目CDIO過程作為課程群設置或整合、課程教學內容(含實踐教學)安排、教學方法以及師資和教材建設的核心,系統推進教學改革。一個典型的領域工程項目(一級項目),其CDIO過程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幾乎可以涵蓋一個專業方向甚至一個專業的所有課程(含實驗),這就給專業課程群設置及其教學內容整合提供了一個內在的“綱”,極大地增強了專業課程群的整體性。與此同時,工程項目的實施流程及各部分工作內容也為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安排提供了有效依據。以工程項目運行過程來驅動課程教學實施,構建真實的工作場景,以完成“完整技術工作”的訓練并以此來實現工程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加速學生從在校生到工程技術人員的角色轉變。解決現有教學體系中重理論輕實際、教學過程中缺乏工程實踐和工程設計的引入、教與學均是紙上談兵等教學問題;解決現有實驗環節以傳統的驗證型實驗為主的實驗教學模式下,學生動手能力差、綜合分析問題能力欠缺,以及現有實驗設置與工廠實際脫離、與先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相脫離的現狀,使實驗教學環節與培養工程設計人才目標相促進;解決現有考試方式“考”老師所“教”、考試內容簡單化、命題標準化等教學問題,真正避免現有教學制度下,老師教學生“考”而不是教學生“學”和“用”的現狀。針對教學體系改革,建立以能力培養為中心、以工程設計為主線的課程教學體系,優化課程結構,改革教學內容。如教學過程中,以“車用氣瓶螺紋接口自動加工專機”的完整設計工作為主線,給出學生某企業待加工氣瓶產品的不同形狀與尺寸規格、加工精度要求、加工效率與設備成本要求等參數,要求學生直接進行該產品加工設備的設計。整個教學過程既圍繞“氣瓶螺紋接口自動加工專機”的實際工程課題研究,又緊密圍繞《機電傳動控制》課程各章節內容,注重工程實際在恰當知識點的引入。如進行第二章“機電傳動系統的動力學基礎”內容的教學時,將轉矩折算與電機選擇、專用鉆孔動力頭設計、車床變頻器主軸改造等工程實際案例逐層相結合,扎實培養學生的工程設計思路和能力。教學過程中適當引入“三通球閥加工專機設計”、“鋁塑藥品包裝機改造”“、80噴漆線伺服系統”等相關工程設計實例貫穿課堂的教學和設計指導。部分章節如“繼電器接觸器控制系統”、“PLC控制技術”等采用了現場教學模式,使學生易學,老師易教。在《機電傳動控制》課程教學改革過程,共有三條主線:其一,課程自身教學系統主線;其二,工程設計項目與實驗教學主線;其三,對相關課程知識進行驗證學習的主線。三條主線圍繞工程設計項目主線同步展開,最終為學生的《機電傳動控制》課程服務。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在授課教師的帶領下,進行了企業委托項目《氣瓶螺紋接口自動加工專機》的研究與設計。因涉及學習內容多,工作量大,單靠課堂學時遠遠不能完成。但是由于構建了一個學生進入企業后真正的現代化生產主戰場,極大地激發了整個團體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依靠課后大量的資料查閱與學習,課堂上再結合教師對《機電傳動控制》相應章節的講解與對該工程項目的設計思路引導,學生在課程學習期間即完成了該項目的工廠調研、工藝分析、方案設計、刀具設計等工作,完成了企業要求的設計任務。并成功申請了發明專利“氣瓶螺紋接口自動加工生產線”1項和實用新型專利“直動式電控疊加溢流閥”、“專用锪車復合刀具”等9項,目前均已獲得授權。由于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漲,課后主動學習時間大增,在這個環節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教師的實際教學過程相對以往教學模式輕松。教師更多是扮演“導師”角色,而不是以往的“填鴨式”教學;學生通過實際的工程設計歷練逐步建立和深化了工程意識與能力,達到的是雙贏效果的工程設計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同步實施的實驗環節改革,強調針對工程實際進行設計、選型、搭建、調試的系統性實驗,培養動手操作和創造能力,注重該課程與相關課程的關聯設計,注重該環節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對于考試環節,不以最后一考來定輸贏,而以階段性工程設計與期末整體性設計相結合,筆試與口試結合,注重工程設計的實際應用方面的考評。
四、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