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3:42
序論:在您撰寫生活數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聯系生活實際
生活是知識的源泉;數學源于生活,也必須根植于生活。教師在教學時應根據數學的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從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事物出發來學習和掌握數學。如我在教學體積單位時,講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先讓學生伸出食指,指出1立方厘米有如食指第一個指節大?。蝗缓竽贸鲆粋€粉筆盒告訴學生1立方分米有如粉筆盒大小。1立方米這個空間概念有多大呢?上課時我讓全班學生每8人為一學習小組。每組發三根米尺,讓學生用米尺在墻角圍一個邊長為1米的正方體。于是學生明白棱長1米的正方體體積就是1立方米。為了讓學生實際體會1立方米的空間到底有多大,我讓學生分組鉆進這1立方米的空間里,親身感受1立方米的空間大小。當學生一個一個都擠進去時,他們既高興,又驚訝。原來,1立方米的空間這么大,能擠進這樣多的同學。這樣,在同學們既興奮又驚奇的目光中,我們完成了對1立方米這個體積單位的認識。
二、捕捉生活素材
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采擷生活中的數學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特別應善于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改編為讓學生感興趣、活生生的題目,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數學的活動中,使學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處有數學,數學與“生活”同在。如我在教學“簡單的數據整理”這節課時,我就帶著學生到校外人和大橋路口,讓學生在5分鐘內數出來往的小轎車、大貨車、長安車、摩托車的數量;再回到教室分組討論出收集數據的最佳方法。這樣既實際了解收集數據的全過程,又讓學生感到有趣實用,切身體會到生活與數學“同在”的道理。
三、再現生活情景
把數學知識與生活情景有機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所熟悉的情景,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教師若善于挖掘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景,讓數學貼近生活,學生就會體會到生活中充滿數學、生活真有趣,學習真有趣,數學真有趣。如我在教學“元、角、分的認識和計算”時,我就把教室模擬成一個超市,并到學校小賣部借得一些實物,讓學生輪流做售貨員和顧客,再現學生生活中的情景,開展活動。如買一包餅干1元6角,給你2元,你如何找錢?讓學生說出2元等于多少角,1元6角又等于多少角?應找回多少角的道理;通過多種類似場面的出現,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元、角、分的計算。整節課學生興趣極濃,專注之致,發言積極,表現欲強。切身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四、回歸生活空間
同志說過:“書讀多了,不會運用等于沒學?!痹跀祵W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教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數學知識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讓學生在生活空間中學習,在生活空間中感知。如我在教學長方形面積時,我就讓學生到籃球場,量籃球場的長和寬,算出它的面積;讓學生量乒乓球臺算面積、量國旗算面積。又如我在教學“土地面積單位‘公頃’”時,我就先讓學生到操場量教師先畫好的邊長為10米的正方形,讓學生算出它的面積。然后告訴學生100個這么大的正方形就是1公頃。再讓學生討論1公頃應該等于多少平方米?應該是怎樣的一個正方形?然后讓學生用測繩量出100米的邊長來,讓大家體會邊長10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最后請學生估算一下我們學校大約占地多少公頃。在同學生激烈的爭論聲中結束了這堂課。這樣的教學安排,把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返回到生活中;又從生活中彌補了課堂內學不到的知識。自然地契合了學生求知的心態。我想這樣的教學效果是在教室內閉門造車所遠遠達不到的。
五、演示生活場面
一些深奧、難懂的數學語言,常常讓學生聽得云里霧里,有如聽天書一般。而教師也往往費盡唇舌,口干舌燥的解釋、舉例。此時,若把這些數學語言用一些鮮活的生活場面展示出來;不僅生動真實,而且費時不多,很容易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如我在教學相遇問題時,我先讓一個學生上臺從教室門走到對面墻壁,讓學生了解一個物體運動。再讓兩個學生從門和墻壁相對而行,可同時走,可不同時走,中間相遇,讓學生了解兩個物體,同時、相向、相遇等數學語言;并說出求路程的方法:甲走路程+乙走路程=總路程。給出甲乙速度和同行時間,讓學生列出算式,再由算式中簡算推導相遇問題的公式。再讓學生演示背向而行、先行與后行、相遇與不相遇等等。整節課在學生的演示和討論中進行,積極而且熱烈,在情趣與理趣的交融中讓課堂煥發出了生命的活力。
六、移植生活片斷
數學知識具有高度抽象性,這與小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產生矛盾。在抽象的數學面前學生感到無能為力,從而產生恐懼感,甚至厭惡學習數學。為了消除學生此種心理,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移植一些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片斷,引導學生探索、思考、交流,從而切實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如我在復習“復合應用題”時,講中間問題與應用題“步數”的關系。我就應用著名的劉德武老師發明的“餃子”法,移植這學生熟悉的生活片斷為原型來突破難點。提問:同學們包過餃子嗎?你最喜歡吃什么餃子?包餃子需要哪些原料?(皮和餡)如果皮和餡都有了,就可以直接包餃子了。這就象數學中的一步應用題。再問如果只有餡沒有皮你能直接包餃子嗎?(不能)那我們就得分兩步做,先用水和面粉搟皮,然后再用搟好的皮和餡來包餃子。這就像數學中的兩步應用題,這時的皮就是中間問題,要先做出來。第三次再問,如果餡也沒有呢?那就還要用肉和韭菜和好餡才能包。這就又出現了一個中間問題,這就是三步應用題。這樣既突破了教學難點,又消除了學生對數學的恐懼感,學生學起來趣味盎然。
七、解決生活問題
學習的目的在于運用?!坝杏脭祵W”大概就由此得出。學生學會了數學知識后,在運用的過程中,讓學生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體驗數學的價值,體會學習的快樂,從而對學習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當學生學習了數學知識后,教師應及時帶領學生走進生活,嘗試用所學知識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如:學習了“圓的基礎知識”,可請學生解釋車輪為什么不能做方形、三角形、圓形,而要做成圓形呢?又如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后問學生為什么電桿支架、自行車等等要做成三角形而不是長方形正方形呢?再如學習了“長、正方形面積計算”后,請學生計算如果給教室鋪地磚,需要買多少塊地磚等等,這樣學以致用,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用數學的觀點看事物、用數學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八、體驗生活現象
操作中學習,或稱做中學,是著重尋找解決問題過程的學習方式,是一種探索和研究的活動,是一名學生進行數學思考的歷程.美國數學家哈爾莫斯指出:“學習數學的唯一方法是做數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與結果.”做中學不僅是個體的學習過程,也是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途徑.數學活動不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也是創造機會讓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學生只有在自己親自動手探索的過程中,才能對物質材料有充分的感知和興趣,才能對材料有所發現和疑問.數學探究的意義正在于學生動手動腦主動操作、體驗與思考的過程.例如蘇教版一年級“認鐘表”一課,我就把認鐘面改為做鐘面,小組合作來完成.我準備了學具,每個小組都有一個硬紙片,印好時針與分針,一個圓周,里面有12個均分的點.我讓4人小組合作,組長安排,做個鐘面.合作開始了,只見有人剪時針,有人剪分針,有人剪外形,有人寫數字,組裝成了一個鐘面.學生在制作鐘面的過程中,了解了鐘面有時針、分針和秒針,明白了鐘面上有12個數字,均勻地分割了整個鐘面.學會了你做一部分,我做一部分,再整合成一個鐘面的合作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有知識的滲透,也有合作中人際關系的處理,學會在小組中發表見解和傾聽小組同學的意見.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操作不是單純的身體動作,它應該是與大腦的思維活動緊密聯系著的,能讓他們親手接觸、親自動手的事情記憶會更深刻.操作學習中和同伴的交流也會更加自由,而同伴或老師的不同看法和解決問題的不同方式能促進學生不斷思考,完善自己的想法或建構新策略.因此我們應給學生更多自己動手操作的機會來經歷數學,例如可以通過制作長方體、正方體等感知幾何圖形,通過剪紙學習對稱,通過制作年歷感知和學習年、月、日的相關概念等.操作中學習,能幫助學生更深刻主動地經歷數學,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二、生活中學習———經驗遷移
陶行知說過:“生活即教育.”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小學數學教育理應回歸到兒童的生活中去.荷蘭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數學來源于生活,也必須植根于生活.”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是數學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我們不妨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捕捉生活現象,采擷生活實例,把學習與兒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處處與生活同在.同時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因此我們必須關注學生的生活,他們在學校之內、之外都做些什么事情,對什么比較感興趣.
1.在生活中發現數學
讓學生根據自己現有的知識水平在生活中經歷“數學發現”,會使抽象的數學變得通俗易懂,讓課本上的“數學”和孩子們變得更加貼近,使學生們更加主動地去學習數學,會發現一些新的數學內容.作為教學主導者的教師也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如教室排列的座位、體育課上的隊列、本教室在學校各個教室中的相對位置等;生活中到處可見的幾何形體,門、柱子、柜子、各種球等;人們生活中的吃穿住行包含著許許多多的數學問題.假如能把這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搬進課堂,學生們就會感到非常真實、有趣,同時學生們也會充分地認識到數學并非枯燥無味,會感到數學就在他們身邊.生活中的數學發現不僅是一種數學學習的“預習”或者“復習”,它更是數學知識建構的橋梁.如尋找生活中的幾何圖形,聯系生活中實際事物的過程使幾何表象更加清楚,有利于建立對應的幾何概念.
2.在生活中解決問題
讓學生運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數學教學的目的.華羅庚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數學源于生活,課本上的數學知識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藍本.在生活中解決數學問題,使得單一的數學練習更富有現實意義,也更加有綜合性,可以說是更多地還原了數學的本質.如讓學生記錄自己和家人的一次超市購物過程:買了哪些東西,單價多少,每種物品花了多少錢,總共花了多少,什么東西最貴/便宜,吃的物品有幾種,用的有幾種,等等.這樣一個過程涵蓋了多個數學知識點,不僅是加減乘除的練習,也是統計等概念的滲透.另外,我們也可以讓學生計算家里一年的水電費,了解水電費的計費方式;記錄并計算出行、旅游的交通費用;學習比例時,將自己家房屋結構平面圖畫出來;學習平均數,可以統計班級各科考試的平均分等.如下面兩道題就是很好地利用生活資源來進行數學學習的案例:
(1)在下面的括號里選擇合適的單位、數或詞語填在橫線上.你的身高是138(米、分米、厘米),體重是36(噸、千克、克),你每天步行去上學從家到學校要走20(時、秒、分),你每分鐘走50(千米、分米、米),你的家到學校有(100、1000)米,來回一趟要走2(千米、分米、米).如果學校8:45上課,你8:30離家去上學,你(一定、可能、不可能)會遲到,因為.
(2)請你計算一下你家客廳的面積.如果客廳用邊長為5分米的正方形地磚鋪設需要多少塊?
3.在生活中養成數學眼光
生活化的數學課堂教學過程將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同數學知識有效結合起來,還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讓他們能夠在課堂教學中將日常的生活經驗運用出來,自覺的實踐可以說是培養和提升學生數學實踐意識和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扮演售貨員與顧客,讓他們在模擬的買賣中實現對生活情境的再現。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有了充分的實踐經驗,而且對貨幣、交易等都有了深刻的意思,使他們的數學應用意識得到了提高。
2、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活化教學,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同數學知識聯系起來,從而感覺到學習數學的必要性。應對于用枯燥的數學公式和符號來解決模擬的問題,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感到新奇與興趣,提升他們對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的認識。
3、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策略
(1)創設生活化的情境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熟知的情境進行改編和加工,從而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升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學習兩位數的加減法時,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分成兩組,每一組的人數確定之后,相互之間可以邀請對方的同學加入,同組的學生也可以自愿到別的組去。這樣在調整之后又會得到一個數字,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們計算現在每一組人數同原來人數之間的關系。如,原來A組有學生21人,邀請加入的學生有5人,到其他小組去的人數有11人,那么現在喲多少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讓學生通過直觀的觀察來感受人數的變化,在此情境之上在讓學生做出計算,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發現數學的作用。
(2)通過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
(一)教學方式穿新鞋走老路,刻板、枯燥又乏味
長期以來,在許多農村小學數學課堂里,教師將新課改倡導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新型學習方式只是用來當做為應付公開課的“演戲”“作秀”手段。平日里,即便是有些教師將班級學生進行編組,把學生分成一個個“口字型”“凵字型”的所謂的“合作學習”小組,以為這樣變換學生座位,就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沒有能夠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整個課堂依舊是教師抑揚頓挫不停地講,學生昏昏欲睡乏味地聽。
(二)數學教學淡化了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教師在實際教學時把數學知識的研究作為唯一的目標,課堂教學變成了單純地數學思考與分析的過程,缺少或淡化了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沒能把生活現象上升到數學的高度。教師處理教材不夠靈活,教法單一,課堂教學大都停留在封閉的教室里,所學知識缺少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系,學生體會不到學能所用,因為他們缺少必要的生活體驗,生活經驗的積累不夠豐富,不能準確理解來自生活的各種信息,思路不夠開闊,探究的空間也比較狹窄,因此,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強。
二、讓生活走進課堂,讓數學走向生活
(一)走進生活實際,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把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數學知識緊密聯系起來,讓教學走進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讓學生從生活中看到數學,呼吸到數學的信息,觸摸到數學存在,從認知、感知的氣氛中想學、樂學、學會、會學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例如,在教學“三、四位數大小的比較”時,我先讓學生把教材中的幾組較小的數據進行比較,進而學會比較三、四位數的大小方法,以實現學會比較三、四位數的大小的教學目標。然而,后來我發現整堂課的過程與生活脫節,顯得既枯燥又無味,效果很不理想。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又重新備課,以“小小采購員”為題,用PPT課件給學生創設出了一個商場購物情境,讓學生事先到附近的商場中調查各種彩電的價格。通過對彩電價格比較和分析,學生很快學會了三、四位數比較大小的方法。提升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也感受到實際生活中處處充滿著數學問題,從小要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這樣,由原來一堂課枯燥無味的課,變成學生樂學、愛學的生動活潑、接近生活的課堂。
(二)聯系生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
新課程標準提出,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在掌握數學內容的同時形成對自己素質發展有促進作用的基本數學思想方法。使學生順利解決實際問題的必要途徑是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要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主要依靠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教師的適時點撥。因此,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確立“數學建?!币庾R,引導、啟發學生掌握思維的一般方法,從而使各類具體的實際問題得以順利解決。從大量的生活信息中進行取舍,選用有效的、便于解決主要問題的信息資源,選擇合適的數學方法解決問題。
三、數學就在我身邊
抓住身邊的數學,讓數學課堂走出教室,這對學生是非常有意義的,對教師也是一個重大的挑戰,做好了將是師生雙方的共贏!如在學習《測量》一課時,課本中只是理論性地介紹了簡單測量的工具和測量的情景圖,沒有具體指導實踐的內容和建議,學生的對此提出的困惑和疑問較多。我順勢引導:我們去教室外面實地測量好嗎?學生們一下子興奮得歡呼雀躍起來。我對他們進行分組并提出了任務和要求后,學生們便迫不及待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開始了“像模像樣”的分工合作。操場上、籃球場、花池邊、雕塑旁……校園的各個角落里都能看到一群群學生活躍的身影。最后,同學們得出了測量數據后,各個小組分別進行了測量和計算結果的交流和匯報。從匯報中的數據可以看出,他們不僅測量出了“圖形”的邊長和高的信息,分析、計算出了相關的周長和面積等數據,還對邊長、周長、面積這些概念有了量化的、感性的認識。通過這次共同完成測量活動,同學們還深刻體會到了合作交流的樂趣和重要性,增強了團隊協作的意識。又如在學習《分類》一課之后,我讓學生通過課堂上學到的分類方法,回家把自己家中的常用物品進行分類擺放,并把分類情況帶回到課堂和同學們互相交流、探索。通過這次活動,不僅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促進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同時也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形成了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四、結語
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弱而形象思維能力較強,對于熟悉事物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將生活實例引入其中,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于尋找和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從而形成積極的學習和生活態度。例如教師在講解“認識人民幣”教學內容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不同貨幣之間換算關系,并認識到其所代表含義,教師可以將生活實例與教學內容相結合,讓學生順利掌握數學知識。如教師可以以學生在生活中購買文具用品為例,讓學生討論購買五元一支水筆的付款方法。學生經過分析討論,再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很容易就可以想到很多方法:既可以用五個一元人民幣購買,也可以用一個一元,兩個兩元人民幣購買,還可以用一個五元人民幣購買。通過這樣生活的教學案例,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不同面值人民幣所代表的含義,并理解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
二、教師要善于設置生活性的應用題目
很多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都感覺到數學學習枯燥乏味,從而失去了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數學知識掌握不理想,教學效果也難以盡如人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設置生活性的應用題目,讓學生體會到學以致用的樂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例如教師在講解“對稱、平移和旋轉”教學內容的時候,如果僅從理論方面對學生進行講解,很多學生不僅會感覺枯燥乏味,缺乏學習動力,而且會因為對概念的理解不深而掌握程度有限。教師可以在講解完教學內容以后,讓學生仔細觀察和討論身邊的物體和生活中遇到的現象,找到符合對稱、旋轉和平移特點的物體。學生經過回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現象或者事物,很快就舉出了摩天輪旋轉、火車移動和手掌對稱等實例,教師在學生分析討論的基礎上,再對對稱、平移和旋轉的概念進行總結和歸納,并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生活中滿足對稱、平移和旋轉的物體與生活場景,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師要善于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學習新知
數學的抽象性和邏輯性都很強,小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總會感覺力不從心,無法深入的理解教學內容。因此,教師要善于結合生活情境,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新知識。例如學生在學習相遇問題的時候,總是對數學題目中相向而行、相背而行(1)和同向而行等類型辨別不清。為了讓學生理解三種數學題目類型之間的區別,教師可以引入一個生活中的小游戲,讓學生參與其中,從而對這些概念有更清晰的認識。教師可以將學生兩人一組,規定好合適的游戲時間(如5分鐘),讓他們在操場上將這三種情況進行逐一演練,然后回到教室彼此交流游戲的心得,以及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活性的小游戲,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又可以讓學生將數學概念與生活中的事例相聯系,從而讓學生更加的熱愛學習、熱愛生活。
四、教師要善于創設生活情境幫助學生鞏固新知
很多小學生在課堂教學以后,由于缺乏必要的溫習鞏固,對于數學知識和內容并沒有真正的掌握,從而對以后的實際應用帶來不利影響。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創設合適的生活情境,在幫助學生鞏固新知的同時,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例如學生在學習整數加減運算方法的時候,對于題目173-96=173-100+4常存在疑惑。教師針對這種情況,可以為學生創設合適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完成對題目的理解和知識的鞏固。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如下生活情境:小明要過生日,小明的媽媽想給小明買一個變形金剛模型作為禮物送給他,一個變形金剛模型需要96元,小明的媽媽帶了173元,她給了營業員100元,然后營業員找回4元,現在小明媽媽剩余錢數為173-100+4。教師通過為小明買禮物的過程進行梳理與提煉,原本抽象的數字運算被應用到具體的生活場景中,使數學知識得到生活經驗支持,從而為學生總結出簡單的算法過程,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更為鞏固。這樣一來,教學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一)創設利于激發學生興趣的學習氛圍
激發學習興趣才會使學生去主動地學習。對小學生來說,其心理發育還不成熟,對于事物的理解和判斷,還停留在直觀的感受上。因此,讓小學生喜歡上數學課程,對于他們的學習非常重要,而在課堂上創造一種有趣的、快樂的氛圍,對于他們喜歡上數學這門課程同樣非常重要。教師在上課前或上課中,可以給學生講與數學有關的笑話或故事,也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數學游戲,從而激發并帶動學生的情緒,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更愿意學習。教師需要對創設教學情境,營造學習氛圍,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互動中來,自覺地進行思考、消化與吸收。
(二)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知識的內容
將生活情境融入到小學數學的教學中,能使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這樣就能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效果。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內容,從中挖掘與日常生活相關的素材,使數學教學更加貼近實際生活。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一些生活化的例子來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理解,同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的數學世界,積極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思考和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教師在備課時,要主動研究數學教學方法,盡量使教學生動靈活,設計有效的教學方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學效果。
(三)利用生活化的語言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聯系
數學對于小學生來講大多是枯燥乏味,很多數學知識在理解上,也是有一定難度的。這就需要數學教師了解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特點,從而把握數學教學的方式方法。在進行數學教學時,教師要少用那些對于小學生來說既陌生又難懂的數學名詞,盡量使用一些生活化的語言進行講解,這樣能夠使學生更容易地理解數學概念,同時也能改善教師、數學學科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讓學生覺得數學學習很有趣味,數學所涉及的問題與生活是緊密相關的。
(四)在數學作業中體現生活化,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課堂教學時間只有40分鐘,教師要想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不僅要抓住課堂時間,而且要適當布置家庭作業。作業的布置也大有文章可做,教師也要高度重視,認真設計,盡量做到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能夠更多地應用所學知識,讓家庭作業同樣與家庭生活結合起來。教師要為學生使用數學知識,創設一個良好的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這樣在鞏固課堂知識的同時,還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做到學以致用。采用這種方式布置作業,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完成作業之后,有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從而增強學習信心。
二、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注意事項
(一)情境的選擇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
數學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但由于數學本身的抽象性,使數學課程與現實生活拉開了距離。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從生活的實際出發,在設置情境時,要盡量使其貼近現階段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讓學生更有認同感。對于城市小學和農村小學來說,教師在設置情境時要根據實際有所差別。對于農村學生,教師要聯系與農村生活和農業相關的一些情境,這樣,學生才能更容易地走進教學情境中,實現情境教學的預期目標。
(二)生活情境的設置要注意學生的年齡階段
將生活情境與數學教學結合起來,還需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段來選擇不同的生活情境。例如,在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自己親自去數、親自動手的方式,讓學生切實感受生活中的數學,要符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理解和認知能力,以及他們對事物的探究需求,這樣才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促進他們的思維能力不斷發展。
(三)運用生活情境要和教學重點相結合
應用生活情境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化,有些教師只是把生活情境的運用作為完成新課標的要求來看,有些教師又過于注重生活情境的運用,而忽略了基本的教學任務。因此,教師在運用生活情境時要與教學重點相結合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三、結語
1.教學導入階段的生活化教學究其本質而言,小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早期,感性思維比較強,而且小學生普遍不具備很強的理性思維,面對這種特殊的規律,廣大數學教師務必清楚地認識到教學方法的改進是教學導入階段的重點內容,只有在此階段將生活相關內容滲透進去,才能夠利于小學生改變學習的動機,并主動積極地學習數學知識。例如,在講解分類法這一相關內容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舉一些事例來加以論證,盡量找尋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內容,將數學的思想完全滲透到現實生活當中。
2.教學的內容當中應該完全地滲入生活化當中要想讓學生在枯燥的學習生活中找到學習的樂趣,并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最為便捷的途徑就是依據學生自身的特點,從實際出發,創設小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相應的生活情境。也只有這樣,小學生才能比較自然地融入教學氛圍當中,從而產生對學習的欲望。教師可以通過畫圖和學生圖片喚起學生的興趣,運用簡單數學模型,便能將這些枯燥的數字比較恰當準確地包含進去。一旦生活和數學結合在一起,學生再算起來就比較容易接受,無形之中就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進而降低了教師教學的難度。
3.課后布置作業的生活化要求長期以來,課后作業的布置是任何一門課程課堂教學之后進行知識回顧的最佳途徑。數學課堂結束之后,教師如果每天都要求學生去做一些枯燥的純數字的習題,小學生必然會覺得枯燥,也不能按時、準確、高質量地完成作業。針對這一現象,教師應當盡量將作業的布置和設計滲透進生活化內容,讓學生在數學作業的完成過程中,同樣感知到數學與生活的處處聯系。例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每天記錄家里在買菜或者去超市購物時候的付賬明細,借此讓學生在生活中鍛煉口算能力,也溫習課堂知識,還培養起小學生生活化的數學思想。
二、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