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3:28
序論:在您撰寫國際貿易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要:理論分析表明,環境要素充裕的國家,密集使用環境要素的高污染產品具有比較優勢,將擴大對高污染產品的出口;環境要素稀缺的國家,高污染產品處于劣勢,將減少對高污染產品的出口,由此環境要素通過改變比較優勢影響到兩國貿易結構。
關鍵詞:國際貿易;環保措施
一、環保措施產生的原因
(一)客觀原因
全球環境問題的產生以及國際貿易對環境的影響是環保措施產生的首要客觀原因。目前全球許多環境問題威脅著人類的安全與健康,例如土地沙化、溫室效應、能源浪費、生物多樣性減少、森林面積減少、海洋過度開發、荒漠化、化學污染、空氣污染、極地臭氧層空洞等。為了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環保措施勢在必行。國際貿易的發展并不是造成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但在進行貿易的過程中,如果忽視了環境保護,則國際貿易會直接或間接地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比如危險廢棄物、危險化學品和瀕危物種等在國際間的運輸和交換,如果處理不當,危險品就可能嚴重破壞輸入國的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另外,某些普通商品及其包裝也會對環境造成危害,如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紡織品中的偶氮染料和家電產品的超標準輻射均會損害人體健康;天然包裝材料(木材、稻草等)隱藏的有害生物會危害進口國的森林和農作物;各種商品消費后形成的廢棄物特別是包裝廢棄物也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由于這些負面影響的存在,國際組織和各國政府力求通過制定相應的公約法規,解決特定的環境問題,實現環保目標。因此,環保措施的產生對保護生態環境、人類及動植物安全有著積極的一面。
(二)主觀原因
環保措施是一把雙刃劍,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常常被貿易保護主義者利用,成為阻礙國際貿易的一種綠色壁壘。因此,環保措施的產生,名為保護環境與人類健康,實為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自18世紀以來,貿易保護主義就一直以各種形式活躍于國際貿易領域。當今世界,隨著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特別是GATT/WTO多個回合的談判,傳統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如數量限制、許可證制度、外匯管制等)日益弱化,繼續公開使用這些壁壘,必定會引起其他國家的不滿和報復。在這種情況下,貿易保護主義需要尋求一種更具隱蔽性、合理性、靈活性的手段,而環保措施正是一種最好的手段。此外,從技術上來講,由于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在環保資金投入和技術水平上存在差距,因此不同國家對環保問題的重視程度不同,這就決定了各國環境標準的參差不齊、難以協調。西方發達國家的各類環境標準的制定和實施比較嚴格,產品的環境成本盡可能實現內在化;但是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標準較低,環境成本遠未實現內在化。因此,發達國家的一些學者認為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產品由于環保要求低,價格低廉,嚴重威脅了發達國家產品的競爭力,導致其在國際貿易中市場份額下降,從而損害其國內的福利和經濟繁榮。因此,發達國家需要對進口產品設置形形的壁壘以抵消由于勞動力價格、運輸和原材料價格等其他競爭因素給其產品帶來的不利影響。此時,各種以保護自然環境、動植物安全及人類健康為借口的環保措施應運而生。
二、環保措施與貿易發展的理論研究
(一)傳統的國際貿易保護理論
傳統的貿易保護理論主要包括重商主義和李斯特的幼稚工業保護論。重商主義政策主張增加出口以擴大貿易順差并力圖在一定時期內保持順差。至今仍有許多國家的國際貿易思維方式以此為指導,當今許多國家間的貿易摩擦產生的根本原因之一便是重商主義理論中所追求的貿易順差。當一國貿易出現逆差或順差減少時,該國的外貿政策便會向保護主義的方向傾斜。因此當發展中國家的一些低成本、低環保要求的產品大量出口到發達國家時,影響了發達國家的貿易順差,此時發達國家便會通過各種苛刻的環保措施來提高進口標準以保護本國產品的競爭優勢。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的保護幼稚工業理論主張通過限制進口和征收高關稅的辦法來保護國內有前途的幼稚工業。發達國家雖然科技領先、技術發達,但與發展中國家相比,某些部門或行業仍處于比較劣勢地位,不具有出口競爭力,對于這些幼稚行業,發達國家必然會利用其在環保科技上的優勢制定環保措施來保護其貿易利益。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有關數據,中國的紡織品、皮革制品和食品行業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而這些行業也正是受發達國家的環保措施影響較重的行業。
(二)環保措施與新貿易保護理論
新貿易保護主義是特指二戰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的各種貿易保護理論及其政策措施。它有別于重商主義的獎出限入,其保護手段并非直接針對產品的進出口,而是通過國家立法間接限制外國產品進口,保護本國產業。以往常用的手段是反傾銷和反補貼,進入90年代以后,新貿易保護主義更多地表現為尋求多邊貿易體系下的合法性、合理性保護:保護的商品不斷增加;保護措施多樣化,從非關稅措施的明顯性保護轉向隱蔽性保護;保護制度更為系統化,從單純貿易政策轉向經濟、競爭政策等;保護程度也不斷提高。環保措施就是在這一趨勢下產生的。以往主要通過調整關稅、放寬或加嚴進口配額或許可等方式進行保護,主要是從商品數量和價格上實行限制,更多體現的是商業利益;環保措施則不同,它的出發點更多是考慮商品對環境以及人類和動植物健康的影響,體現的是社會利益和環境利益,不僅采取關稅等措施,還涉及國內政策和法規。合法合理的環保措施可以減少國際貿易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以及動植物的安全,但如果被濫用,則會暴露貿易保護主義的種種弊端,阻礙貿易的正常運行,影響國內的行業及整體經濟的發展。雖然貿易保護理論和自由貿易理論相對立,但并非不兼容,二者可以為共同的貿易利益而統一起來。環保措施雖有可能成為保護貿易主義的一種手段,但其產生也反映了自由貿易體制下對比較優勢的重新界定和擴展。因為外在性會改變自由貿易與投資的福利效應,如果比較利益在比較寬松的環保要求下獲得,貿易將給生態環境帶來很大的負面效應。因此,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應在其具有競爭力的產品或行業中,充分考慮環境因素,形成廣義的比較優勢,以期獲得可持續發展的長遠利益。
(三)環保措施與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影響滿足后代人需要的能力,強調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核心思想是經濟發展應建立在社會、環境、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可持續發展首先強調發展,環境與發展密不可分。環境保護需要經濟發展所提供的資金和技術,而環境保護的好壞則是衡量發展質量的指標之一;同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需要環境和資源的可持續性。其次,可持續發展強調全球范圍內的可持續發展,強調當代人的發展不能以損害后代人的發展為代價。發達國家在其發展過程中消耗了大量能源,排放了大量污染物,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破壞,因此,發達國家應對全球環境問題負主要責任。在環境問題上,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是不能處于同一起跑線上的。環保措施的產生雖然順應了可持續發展的趨勢,但其對國際貿易的負面影響也體現了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在環境問題上的不合理要求??沙掷m發展倡導環境保護,以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它包含了當代與后代的需求、國家主權、國際公平、自然資源、生態承載力、環境和發展相結合等重要內容,從理論上反駁了以往把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相對立的錯誤觀點,為協調貿易與環境關系提供了理論依據。目前,環保措施已經成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爭論的焦點之一。發展中國家認為這是發達國家設置的一種綠色貿易壁壘,而發達國家則聲稱是要通過環保措施來改變發展中國家的環境觀念。孰是孰非,暫且不談,關鍵要弄清環保措施對經濟貿易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三、環保措施對貿易的影響
對于這個問題,本文借用HO要素稟賦模型來分析。環保措施主要是通過影響一國的比較優勢,進而影響兩國的貿易結構。HO理論認為由于各國要素稟賦的不同,一國應出口本國富裕要素生產的產品,進口本國稀缺要素生產的產品。在HO模型中并未考慮環境要素。在環境要素越來越重要的今天,環境應被視為一種生產要素。因此,將HO模型稍加修改來分析環境要素對比較優勢的影響,進而分析其對貿易的影響。假定:兩種要素即環境和勞動力;生產的兩種商品即密集使用環境要素的高污染產品和密集使用勞動力的低污染產品;其余的假定與HO相同。假設I國為環境富裕國家,II國為環境稀缺國家(假定由于貿易雙方制定環保措施的力度不同,監管、環境保護松弛的國家為環境要素富裕的國家;環境監管、環境保護嚴格的國家為環境要素稀缺的國家。),兩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為:顯然,在封閉經濟下,I國由于環境為富裕要素,生產可能性曲線偏向高污染產品X,在國內相對產品價格P(i)下,A為I國的最佳生產點和消費點;II國由于環境為稀缺要素,生產可能性曲線偏向低污染產品Y,在國內相對產品價格P(ii)下,C為II國的最佳生產點和消費點。顯然P(i)P(ii)。在開放經濟下,國際交換價格P(int)必定位于P(i)和P(ii)之間。這時,I國的最佳生產點將從A轉移到B;II國的最佳生產點將從C轉移到D,兩國新的最佳消費點為F??梢?,由于環境要素豐裕度不同,影響了兩國產品的競爭力。I國的高污染產品由于環境要素充裕(如環境保護標準低)獲得比較優勢,出口上升,而低污染產品則處于比較劣勢,出口下降;II國的高污染產品由于環境要素稀缺(如環境保護標準高等)處于比較劣勢,出口下降,而低污染產品則處于比較優勢,出口上升。對小國而言,作為世界價格的接受者,由于實施環保措施,環境要素相對稀缺,生產點將從A點轉移到B點,即生產要素從高污染產品轉向低污染產品,高污染產品生產下降,低污染產品生產上升,貿易雙方的外貿結構也相應改變。對于大國,作用世界價格的制定者,當實施環境監管時,高污染產品生產下降,低污染產品生產上升,將導致國際高污染產品價格上升,低污染產品價格下降,進而影響貿易雙方的貿易結構。由于各國的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治理污染的成本和環境標準不同,環境要素在各國存在明顯差異,已經成為企業生產中不可忽視的生產要素。理論分析表明,環境要素充裕的國家,密集使用環境要素的高污染產品具有比較優勢,將擴大對高污染產品的出口;環境要素稀缺的國家,高污染產品處于劣勢,將減少對高污染產品的出口,由此環境要素通過改變比較優勢影響到兩國貿易結構。
參考文獻
1、國際貿易、偏向型技術進步與要素收入分配張莉;李捷瑜;徐現祥;經濟學(季刊)2012-01-15
2、論國際貿易與國際物流的關系楊長春;國際貿易2007-10-20
國際貿易學論文范文二:國際貿易中綠色貿易壁壘應對管理
摘要:總之,隨著綠色貿易壁壘普及化發展,中國企業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如何在國際市場中占據有利地位,這些是中國企業必須積極考慮的問題。
關鍵詞:國際貿易;綠色貿易
一、綠色貿易壁壘造成的不利影響
隨著綠色保護主義日趨強化,在近幾年的國際貿易中,我國許多出口產品就是因為無法達到這些國家制定的綠色標準而遭到國際市場的排擠,在國際市場上我國出口貿易不但無法進一步做大做強,甚至難以得到鞏固,有著被逐步削弱的趨向。負面影響幾乎波及到我國出口貿易的所有領域,具體表現:
1、經濟損失。
發達國家制定的環境技術標準極為嚴苛,使我國的出口商品極難打入目標市場,有失自由市場的公平性。據數據統計顯示,我國出口貿易每年因綠色貿易壁壘而遭受的損失占出口總額的23%,經濟損失總額超過數百億元。若長期受限于綠色貿易壁壘,中國企業乃至中國經濟都將面臨巨大損失。
2、擾亂市場。
發達國家訂立的準入認證標準也相當高。我國出口企業需要付出相當多的公關費用及人力成本,才能順利進入目標市場,給我過出口市場的平穩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沖擊。若綠色貿易壁壘廣泛實施,中國貿易商品在國際市場中的占有比越來越少,破壞了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協調性與穩定性。
3、削弱優勢。
面對貿易壁壘帶來的限制影響,發達國家針對稅收采取了相關調整,建立符合本國利益的綠色補貼政策,這顯然是有利于發達國家的經濟決策。從本國來說,這種方案制約了我國出口商品的優勢,無論是稅收政策或市場占有等,均不利于中國本土商品走向國家,大大降低了中國商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二、中國綠色貿易壁壘應對管理措施
經營思想決定著企業未來走向,以及市場戰略調整方向。長時間以來,中國企業經營缺乏觀念意識,主要表現與市場風險意識缺乏,影響了經營者調整市場決策。我國必須建立符合國際經濟準則的應對策略,避免綠色貿易壁壘對產業發展造成的損失。
1、貿易自由化。
貿易經濟是國家經濟建設重點,對提升國民經濟產值及國民經濟收益具有深遠影響,也是新時期各個國家經濟戰略改革重點。當一個國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程度,其環境污染問題趨于減少,這是貿易給環境帶來的正規模效應。貿易自由化的法規和保護環境的法規是沒有抵觸。但在實踐中,貿易自由化要根據世界各國實際情況進行,相互維護彼此國家的經濟利益。
2、貿易持續化。
在關貿總協定的體制中,類似綠色貿易壁壘這類非關稅壁壘的爭端也經常發生,如何避開綠色貿易壁壘造成的不利影響,這是每一個進口國家需要深入考慮的問題。按照綠色貿易壁壘協議,進口國可以從保護環境、保護資源、保護健康的角度出發,對中國貿易經濟事業提供相應的決策指導。從貿易經濟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為各個國家創造有利的發展環境。
3、貿易法制化。
法律是一切經濟活動的根本前提,也是維護貿易國雙方利益的基本保障。如果借助綠色貿易壁壘惡意控制進口商品則屬于經濟違規行為,不符合世界經濟健康化發展,不符合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我國無論是政府層面、行業層面還是企業層面,都應該積極行動起來,應對這場建立在環保與貿易沖突為背景下,產生的貿易規則的浪潮。
4、貿易創新化。
我國政府應通過外交及政策手段在國際貿易中進行調節;行業協會應運用合理標準的制定以及良好的引導,營造良好的行業分為;各企業在生產鏈及供應鏈中加入綠色創新理念。中國企業要堅持創新改革之路,對貿易決策實施創新化調整,讓我國無論是在國內生產還是在對外貿易中都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應對綠色貿易壁壘不斷加強的國際市場上取得先機,爭取更有利的國際貿易地位。
結論
總之,隨著綠色貿易壁壘普及化發展,中國企業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如何在國際市場中占據有利地位,這些是中國企業必須積極考慮的問題。為了應對綠色貿易壁壘帶來的不便,企業要建立更具國際化的經營管理體制,從自由化、持續化、法制化、創新化等方向為指導,積極構建綠色貿易壁壘應對策略。
參考文獻
國際貿易學畢業論文范文一:大數據時代的國際貿易理論新發展
摘要:時至今日,大數據作為海量的數據存儲,將我們的日常生活囊括其中。徜徉在數據的海洋中,由數據信息挖掘和利用所帶來的技術創新、生產率提高、經濟增長以及新的競爭優勢和新價值的產生已成為新一輪的生產力增長點。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國際貿易
一、引言與理論研究綜述
對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自跨國界商品、要素流通和生產分工發展伊始幾個世紀以來便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熱點及前沿問題。從古典貿易理論、新古典貿易理論、新貿易理論、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到今天的新新貿易理論,對國際貿易學的研究歷經五個階段已逐步形成完整而成熟的理論體系。與之相比,大數據卻是理論界較新且同樣具有前沿研究價值的概念。雖然,數據作為世界的本原和人類認識世界的客觀標度,對其認知歷史可追溯到人類科學發展的起始(黃欣榮,2014),而大數據這一名詞卻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人提出后直至2008年9月Nature刊登的一期以Bigdata為主題的專輯才得以廣泛傳播。此后,理論界雖以大數據為研究主題,從不同視角和學科、交叉學科領域對其進行探索,但這些研究或集中于對其概念和特點的探討,相關文獻如陶雪嬌等(2013)、黃欣榮(2014),或集中于其技術具體運用途徑和方向的分析,如黃曉斌、鐘輝新(2012),李莉、顧春霞和楊亞楠(2014),邵鵬、、齊杰(2014)等。將大數據與國際貿易學這兩個前沿研究問題結合研究的文獻資料很少。需求催生供給,近年來隨著交通、通訊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全球價值鏈的分工方式使得世界范圍內的實體物品資源和數據流通速度加快、流通方式日趨復雜,研究如何充分發揮大數據技術、挖掘信息以促進貿易發展成為大勢所趨。王碧宏(2014)、李連飛(2014)等從跨境電商、在線國際貿易等新興國際貿易方式發展的角度解讀了大數據海量規模及其挖掘技術和利用效率的提升對于我國國際貿易管理及發展帶來的新機遇及相關挑戰;曹云、王東(2014)和謝健明(2014)則選擇緊跟時事,將大數據研究置于絲綢之路經濟帶開發和自由貿易區發展的具體操作案例中,研究大數據對國際貿易的重要作用;還有研究將大數據與貿易進出口直接關聯起來,辯證地對大數據時代下進出口貿易發展的機遇及所面臨的風險進行分析,如薛靜辰(2014)。從上述文獻梳理分析可發現,目前學者對大數據下國際貿易發展的研究雖不是空白,但研究的角度比較單一,多停留在大數據時代所帶來的信息分析及其挖掘技術運用到某一具體貿易流通環節(如消費者行為分析、營銷模式變革或物流效率提升等)而促使貿易企業效率提升的表象上,并未涉及其深層作用體制或傳導體制的分析,因而所得出結論的普遍指導性不強,對大數據時代國際貿易學理論及架構變化的研究稍顯不足,也無法形成對國際貿易學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發展的全面而系統的認識。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對大數據下國際貿易學發展的研究還處于基本空白而亟待理論研究者們的探索與創新。已有的國際貿易學理論研究領域的發展創新,經過總結大都可以沿著貿易動因、貿易結構和貿易結果等層次進行歸類總結(彭徽,2012),沿用這一研究主線,本文將就大數據時代下國際貿易在貿易動因、貿易方式、貿易內容、貿易結果和貿易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發展進行探討,通過抽象具體商務和貿易操作中的大數據運用,深入剖析其深層作用理論,希望能從理論發展的層次去分析大數據時代給國際貿易學帶來的新發展,填補研究空白。
二、大數據時代國際貿易學的新發展
隨著數據信息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推廣,我們所能分析和利用的數據的4V特征日益明顯:數據總量規模增長巨大且呈指數級增速;來源和類型不斷增加;數據價值突顯。大數據的強大影響力已滲透到人們生活中的科技、經濟、衛生、教育、軍事等各個方面,有學者稱大數據將成為開啟人類社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紅旗手,更有甚者認為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直接意味著第四次科技革命。那么,就國際貿易學而言,大數據究竟在多大范圍、多深程度上影響其理論發展呢?
1.大數據提供了貿易動因的新來源
深層解構國際貿易理論不難發現,無論基于何種發展層次的理論,貿易主體間的比較優勢是貿易開展的動因這一結論已成為不可撼動的真理,理論的主要分歧點在于貿易主體的具體比較優勢來源不同。已有的理論或從技術、要素稟賦等供給的角度,或基于相互需求、產品生命周期等需求的角度論述了貿易主體的優勢來源。而數據作為重要的信息載體,它是知識的源泉,是企業創造價值和利潤的原材料,是知識競爭的重要支點。擁有海量規模的大數據已為國際貿易主體帶來新的優勢來源:基于國家主體層次,龐大的數據資源儲備被各國提到戰略高度,將成為新的知識基礎設施,構建國家綜合競爭力;基于行業或企業主體層次,大數據為企業帶來了新的商機和發展機遇,并作為新的、重要的生產因素成為行業或企業發展的未來新石油,提升了企業核心競爭力。這些新的比較優勢的培育,將成為新的貿易動因,推動貿易進程。
2.大數據促進了貿易方式的多樣化
傳統的貿易平臺為實體貿易,商品或貿易主體需經過漫長的旅途到達特定交易地點以供選擇或進行面對面的磋商,這樣大大加大了貿易的成本和風險。而今,大數據技術革命時代的到來所帶來的商品參數的可傳遞性、消費市場需求的精確分析和交易貨幣的電子化等巨大變化已突破了傳統交易的時間、地域限制,使得交易流程數據化;此外,大數據技術的推廣促進了跨境電商或在線國際貿易平臺的構建,完善了國際貿易的供需鏈條。大數據時代下,國際貿易突破了傳統實體貿易形式,發展出了跨境電子商務或可稱為在線國際貿易的新型虛擬網絡貿易平臺,這種貿易平臺的強勁發展豐富了國際貿易方式,成為實體貿易方式強有力的補充。
3.大數據充實了國際貿易的內容
在以往,商品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相關的要素流動占據國際貿易的全部內容,人們或有注意到由貿易所產生的貿易主體間的信息流交換,但也未將其放置在與商品、服務、要素等貿易內容同等重要的地位以作為獨立研究對象,而是將其籠統地摻雜在貿易商品或服務商品內做細小的分析研究。大數據時代的誕生革新了這一現象。作為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所衍生的數字貿易、信息貿易便是基于日益頻繁及擴大的國際貿易中對信息流重要性的強調及價值分析,認為數字所包含的市場定位分析、消費者行為分析、生產者供應行為分析等重要信息是比具體商品更為重要的貿易內容。一旦某一國家或企業能夠掌握這些信息,那么其市場決策及預測的有效性便可大大提高。因此,許多知名企業紛紛投入到數據庫收集及分析的行列中,大數據也朝著產業化方向發展。許多大型跨國企業在進行市場分析與產品定位等決策前,花費大量成本進行數據采集及購買,這也成為了商品成本的構成部分。數字信息貿易已成為國際貿易不可或缺的內容。
4.大數據為改變世界貿易格局提供了機遇
自二戰以后,國際貿易利益分配便形成了南北兩極分化的格局,發達國家憑借其先進的技術或資源因素占據著貿易優勢地位,主導著世界貿易長達一個多世紀并呈長期保持優勢的態勢。近百年來,許多發展中國家曾嘗試多種改革手段,企圖實現貿易額的快速增長、貿易條件的改善和貿易地位的提升,但一直收效甚微。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帶來了新的機遇,在大數據發展的大環境下,國際貿易并不太多強調國家的天然資源基礎而依賴于數據信息技術的開發利用,其優勢的獲取能力具有后天的可培育性,這為發展中國家的趕超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大數據信息的充分識別和挖掘能夠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對國際市場消費需求的合理定位和預測,從而減少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實現資源的最合理配置。這樣,發展中國家在新一輪的貿易競爭中有望提升其競爭力,獲取貿易地位的提升,進而改變世界二元貿易格局。
5.大數據帶來了新的貿易風險
大數據作為一種符號,在擁有大量科學標示符號所共通的優點之余,也包含著致命的隱患。除卻大數據運用中所包含的提取數據信息的技術壁壘,大數據作為即時、快速的信息,其高速的流動性在便利貿易流通、拉近貿易主體距離之余,也增加了貿易信息擴散或被貿易對手惡意攫取的風險,這將帶來不可預估的貿易損失。更為嚴重的是,貿易的數字信息中包含有大量與居民生活、國家安全、軍事防衛等安全相關的信息,這些信息一旦被惡意破解、攫取和利用,將對國家關系、國家安全提出挑戰。大數據背景下,貿易安全應該是國際貿易理論關注的重點。
三、結論與展望
時至今日,大數據作為海量的數據存儲,將我們的日常生活囊括其中。徜徉在數據的海洋中,由數據信息挖掘和利用所帶來的技術創新、生產率提高、經濟增長以及新的競爭優勢和新價值的產生已成為新一輪的生產力增長點。在此大環境下,我們分析國際貿易的新發展是可行且必要的。同時,在厘清新的時代背景下國際貿易發展的新特點之余,還應將其上升到理論層次,這樣得出的結論才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同時也有利于后續研究者做出更為具體而實際的理論政策建議。本文在對大數據時代下國家貿易理論層面可能發生的變化做了基本研究,不足之處希望在后續的研究中得以完善,也期待更多的理論研究者將目光延伸到大數據時代國際貿易學理論新發展這一領域,以共同探討貿易理論的時代特點。
參考文獻
1、我國金融發展與國際貿易的關系基于1991-2005年數據的實證研究曲建忠;張戰梅;國際貿易問題2008-01-15
2、論國際文化貿易的現狀、問題及對策李懷亮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4-20
國際貿易學畢業論文范文二:電子商務下的國際貿易變革
摘要:傳統的國際貿易在運營上是以單向物流為主,而電子商務實現了四流一體的全新戰略,即形成以物流為依據,以資金流為形式,以信息流為核心,以商流為主體的新的經營管理模式。
關鍵詞:電子商務;國際貿易
一、電子商務的興起
電子商務是以信息技術為手段,在開放的網絡環境下,交易各方不相謀面,通過電子交易方式實現的一種新型的商業運營模式。電子商務是國際貿易發展的必然,它不僅簡化了國際貿易程序,而且成本低廉、大大提高了國際貿易的運行效率,實現了國際貿易活動的全球化、簡易化、信息化、智能化、無紙化,目前已經廣泛存在于商業貿易活動中,并在推動經濟全球化方面顯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二、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基本應用
傳統的國際貿易活動環節眾多,業務操作過程復雜繁瑣,費時費力。電子商務將交易各方連成一體,把原來傳統商業模式中的各項活動轉移到互聯網上,在國際貿易實踐中實現如下基本應用:
1.選定貿易伙伴。
在電子商務條件下,企業可使用信息技術建立自己的網站或借助相關的國際貿易電子商務平臺,向全球市場自己的產品廣告和服務信息,另一方面企業也可以通過網絡主動搜索各種各樣的經貿信息,在互聯網上與客戶咨詢洽商貿易,足不出戶就可以選擇理想的合作伙伴和更多的商業機會。
2.便捷貿易磋商。
在電子商務方式下,各個交易方可通過互聯網這個電子平臺來了解其所關注的商品信息與行業發展動向,也可通過互聯網為媒介的交互工具進行跨地咨詢、交易談判,既突破了面對面洽談的限制,又能夠使貿易業務的咨詢及洽談變得更加便捷、成本變得更加低廉。
3.網簽與支付。
貿易雙方運用電子商務,可以在建立的網站中通過發送電子郵件來彼此溝通,實現各種交易信息的傳輸。若想達成交易可以簽訂電子合同,并可通過網上銀行和信用卡公司的參與實現網上支付。在網上進行的這些業務,過程快捷方便、節省開銷,有專門的電子加密等技術保證客戶和商家的商業信息不致泄露。
4.網上交易管理。
國際間貿易的業務活動比較復雜,會涉及到政府、銀行、保險、稅務、運輸等眾多部門。電子商務的廣泛應用,使國際貿易的交易管理實現了網絡化與無紙化,外貿企業可在網上與這些部門辦理電子票據和電子單證業務,及時高效、輕而易舉地完成相關的結算及后續工作。
三、電子商務推動了國際貿易發生變革
1.改變了國際貿易的運行環境。
傳統實體市場的低速度決定了商品交易規模和范圍的有限性,而電子商務的興起,開辟了一個嶄新的市場空間,出現了電子化的虛擬市場。在電子商務這種虛擬化的業務運行環境中,商務活動中的生產者、中間商和消費者以數字方式開展交互式的商業活動,通過網上虛擬信息的交換,商務信息的傳遞被高速流轉,商務主體之間的距離被縮短,商務交易的時空限制被突破,商務交易的范圍被全球化。因此電子商務的出現與廣泛應用,為交易各方創造了更高效的貿易市場。不僅如此,電子商務中網上的咨詢、訂貨、促銷與談判也為國際貿易開辟了新的發展形勢。但另一方面,有時交易者本身的直覺會被虛擬的網絡所埋沒,這樣會使交易出現不確定性。另外,一些網上交易風險也要引起重視,如來自網絡黑客的攻擊或病毒的人侵。
2.擴大了國際貿易的經營主體。
貿易中介在在傳統貿易方式下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把電子商務廣泛應用到國際貿易實踐,會引發貿易主體發生變化,隨之催生了眾多向全球市場提品或服務的虛擬公司,主要是指網上經營的公司或者服務公司等。這種虛擬組織在功能和效果上己經遠遠超出了原有的中介公司,并迅速成為新的國際貿易經營主體。電子商務條件下,信息網絡技術將在專業領域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這些企業聯為一體,利用互聯網形成一個新型的企業組織形式,在網絡上高效、快捷地為國際市場提供更好地服務和產品,實現過去由單一公司或者企業無法承擔的市場職責。同時,電子商務采用現代化的信息網絡技術,不僅簡化了傳統國際貿易業務的操作程序,還能讓比較薄弱的中小企業輕松地進人國際市場參與競爭,擴大了國際貿易的經營主體。
3.創新了國際貿易的交易方式。
新型國際貿易用EDI取代了傳統的有紙貿易,把一些經濟信息如訂單、發票、報關單等,按一定的數據格式通過互聯網進行傳送,不僅速度提高,而且傳送成本與差錯都大幅度降低,在網上做廣告代替了電視、報紙等傳統新聞媒介的宣傳作用,EDI的使用使國際貿易活動的工作更加簡捷。新型國際貿易在互聯網上采用電子支付系統,傳統的紙質貨幣被電子貨幣所代替,電子信用證結算速度高效,使國際貿易付款方式發生巨大變革?;ヂ摼W上電子商務的交付分為有形產品和無形產品的直接貿易兩種形式,一些無形產品,如電子書刊與音像制品等的直接貿易可以通過互聯網完成,這種完全國際電子商務超越了地理空間障礙,已成為全新的國際貿易交貨方式。
4.完善了傳統國際貿易的經營管理方式。
傳統的國際貿易在運營上是以單向物流為主,而電子商務實現了四流一體的全新戰略,即形成以物流為依據,以資金流為形式,以信息流為核心,以商流為主體的新的經營管理模式。在這種模式引導下,、展銷等傳統貿易方式可融為一體,在計算機網絡中可引人報關、商檢、營銷等主要進出口業務流程,由此為全球消費者提供互動的全面的服務,消除了傳統貿易中時空對各個交易方的局限,節省了時間與費用,推動了國際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現今的國際貿易學科,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國家教育部研究生工作辦公室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調整學科專業確定的,屬于應用經濟學,在其《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簡介》中,它同其它9個二級學科同屬應用經濟學,在國際貿易學(020206)中指出:“國際貿易學是研究國家(地區)間商品與勞務交換的理論與方法的學科,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具有很強實踐性特點的學科”。但是,當今世界已經成為現實的生產要素、人員、知識產權交換及國際間的經貿合作,這些比純粹的商品和勞務交換更為重要的內容沒有包括在內。在業務范圍中,指定為:“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政策,國際貿易實務與管理,國際貿易與經濟增長,國際貿易組織”。從當今學科發展的實踐來看,它注重了理論與政策,貿易的實務,沒有指出國際經濟合作這個內容極為豐富的領域,業務范圍是比較狹窄的。在指定的博士學位專業課中,指定為“國際貿易理論研究,國際貿易政策研究,跨國公司管理及結合培養方向的其他專業課”;碩士學位專業課為:“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貿易實務,國際貿易經營管理及結合培養方向的其他專業課”。這些指定,一是籠統,二是國際經濟合作、國際經貿組織、國際金融、國際經貿法規等類重要課程沒有提及。在指出的主要相關學科中,僅列出了“金融學和世界經濟學”。而與之關系極密切的國際經濟法、企業管理、國際關系等沒有提及,比起其他應用經濟學的二級學科來相關學科很單純。
在以上學科研究范圍的指導思想下,很多學校的博士、碩士學位設置的研究范圍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影響,總體上以文字中規定的為主,領域較小,對我國整個對外經濟貿易戰略有重大作用的對外投資(走出去)、利用國際優質資源(引進來)研究較少,偏重于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當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重點院校與研究機構未受影響,影響主要是對一般性大學,它們多局限于以上給出的范圍。實際的對外經貿情況早已突破了上述設置的范圍,研究外資、外經的文章充滿了主要國際貿易學類雜志,但在權威的“指導簡介”中沒有。
更為不可理解的是,在2006年國家社會學科基金申報填表的學科目錄中,在應用經濟學24個二級學科里,竟然沒有了“國際貿易學”這個二級學科的名稱,我們申報表只好填寫成“應用經濟其他學科”,作為全國最權威的管理和指導社會科學研究的機構,究竟是如何看待這個學科領域及其地位的,我們不得而知。
學科是指學術的分類,即一定科學領域或一門科學的專業分支。我國國家標準Gff13735-92將學科定義為:“學科是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學科的劃分是遵循知識體系自身的邏輯,它有相對穩定的知識體系,但隨著時空條件的變化,一些新的知識也歸于原來的體系,這是任何學科都存在的發展規律。劃分學科的目的,是為了專于學科的邏輯體系進行研究,以求學科有新的發展,水平逐步提高。(1)從國際貿易最初的知識體系來說,就是直接的出口和進口,后來有了國際投資,對外貿易與對外投資二者可以互相替代(Mundel,1957):貿易障礙會產生資本流動,資本流動障礙會產生貿易,二者具有相互替代性;Bhagwati(1973):過多的引致投資可能帶來貿易的“悲慘性(貧困化)增長”。Markuson(1983),Svensson(1984):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之間具有互補性,如果貿易和投資之間不合作,則出現相互替代關系,如果相互合作,則是互補關系,商品的貿易和生產要素的流動將互相促進。還出現外貿對外資的促進發展(陳澤星等,2005);相當多的學者都承認了現代國際貿易理論與國際投資理論相互滲透發展的現實和趨勢。(2)我國實踐也證明,外資利用大大促進了對外出口和進口。在經濟全球化下,生產要素和人員的跨國流動,跨國投資,它的地位和利益的所得,已經超過了單純的出口和進口,僅以外貿來衡量利益的大小已經不能反映一國得到的外貿實際利益,對外投資和利用外資是對外貿易自然的延伸或替代。
無論任何學科,其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應用,我們學習和研究的目的是為我國的對外開放總戰略服務,為政府和企業服務。從目前我國主管對外經濟貿易的國家職能部門,也可看出國際貿易學應該研究哪些領域:最高有國務院的經貿委,國家商務部,以下有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商務廳或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在以下是市縣的相應部門。商務部的主要下屬職能機構有近20個,但無論多少,職能業務總體可分為外經貿法規政策部門、進出口管理部門、外商投資管理部門、對外投資或對外經濟合作部門四大類,當然新設立的商務部增加了管理國內市場和商貿一項大內容,傾向于內外貿一體化,這也是個新的研究點。省級商務廳或外經貿廳的主要職能機構有:沒有設商務廳的省暫時不管內貿,其他管理職能部門如同商務部:外經貿法規政策(原政策法規處,現為綜合處)、對外貿易(有貿易發展處、貿易管理處、貿易促進、機電進出口處)、外商投資(外資處、投資促進處、開發區處)、對外經濟合作(外經處、境外處)。對于無形貿易,如旅游、運輸、金融、保險的進出口,則屬于其他政府部門。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國際貿易學,它應該的研究范圍是很寬泛的。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跨國界的生產要素大規模流動成為必然,載體是跨國企業和人員,因此,對跨國企業和人員及其文化的研究是越來越重要了。還有,國際競爭的加劇,多邊貿易體制運轉不好時,次多邊即區域一體化組織,或幾個國家的一體化組織,或雙邊一體化的發展都在涌現,因此,對這方面的研究也應放在一個日益關注的地位。
國際貿易學科研究面較小的另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學校對純理論研究較多,應用性對策研究較少,成果鑒定重期刊發表及檔次,輕政策對策性研究報告,使我們的理論成果與實際需要脫節,失去了研究成果應有的價值,也抑制了研究面的擴大。
此外,學生,甚至我們個別的同行,也把國際貿易學科的研究范圍及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內容理解為僅是國際貿易,或對外貿易。這種對學科和專業的片面或錯誤理解,導致的負面效應是嚴重的。首先,它使我們研究領域局限于狹小的范圍,不利于開拓應有領域或新領域,使研究水平很難提高,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為政府和企業服務。其次,由于這個專業的熱度非凡,我們的學生和其他有關從業人員是社會上人數增長最快和總量居前茅的,但學生如果僅做外貿單證或坐辦公室,跑海關和工商稅務局,這種單一的就業面,現已人滿為患,中專生、高職生、大專生、本科生,同搶一個飯碗,我們的本科生與他們競爭沒有多少優勢。這樣片面的認識會影響我們全方位、多層次外經貿人才的培養,現在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不能簡單地就理解為國際貿易專業,而是一個“大外經貿”專業。
二、國際貿易學科應拓寬的研究領域與方向
(一)拓寬研究領域與方向的指導思想
教育部在《關于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工作的若干原則意見》中,對學科專業的改革結構調整提出了原則,如提出:學科專業調整是“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全局性、戰略性調整”,“要以主動適應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人才市場需求和提高國際競爭能力的需要為出發點,以發展高新技術類學科和應用型學科專業為重點”;“……優先發展適應加入WTO急需的金融、法律、貿易等類本科專業”;“大力開展與地方經濟建設緊密結合的應用型專業”;“鼓勵高等學校積極探索建立交叉學科專業,探索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化的新機制”我們應根據以此指導思想并結合外經貿發展的實際和未來的趨勢,拓寬研究領域與方向。
(二)學科研究總體要增加的內容
在對學科研究規律內容的界定中,應增加“生產要素跨境流動與交換”,以補充原來僅有的“商品和勞務交換”,體現當今經濟國際化深入發展的現實和趨勢。強調應用性、對策性,體現學科特點。在主要相關學科中,除原來列出的“金融學、世界經濟”外,應增加“國際法學、國際關系、企業管理”等幾個重要相關學科,體現與它的知識體系相關的重要學科。
(三)從整個再生產納入全球的現實來考慮國際貿易或對外貿易
我們要從經濟全球化,生產貿易國際化來看學科的研究領域。對外貿易或國際貿易,它與生產前、生產中、生產后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過程,利益的分配也不局限于哪一個階段。我們可以從國際化生產的整個再生產過程的三大階段來看:
G--W...P...W’---G’
傳統的出口貿易是僅在W’--G’間,純粹用的是本國的原材料加工生產出口,也叫一般貿易。
傳統的進口貿易是G--W,從國外進口來直接消費。
加工貿易,外商用進口的原材料加工出口,則是G--W...P…W’---G’。
如果是在境外國外利用當地原材料生產并就地銷售,則是W…P...W’--G’。
這幾種方式,都是與貿易有關的,包括了直接出口(傳統出口,或自己進料加工出口);直接進口(傳統進口);間接出口(來料、來樣加工出口,外商要扣除進料外匯);間接出口和進口(跨國企業利用母國的設備、東道國的原材料、人力加工生產后在東道國當地銷售,或轉銷其他國家,或產品返銷母國)。
以上表面上是進口與出口,實際上是利用外資來加工生產再出口;對外投資進行生產在東道國銷售或轉銷他國或返銷母國。這就是現資、加工、生產、貿易的復雜關系。
從國際貿易的角度來說,直接進出口,也就是傳統的外貿,這是第一層次的外貿,也是狹義的外貿;第二層次的外貿,是利用外資加工生產后的外貿和國內貿易;第三層次的外貿是到境外國外投資利用當地資源進行生產后的出口(產品到東道國或其他國家)或返銷母國的進口。從利益上講,第三層次的外貿綜合利益最大。所以,僅以簡單的出口和進口來看國際貿易是遠遠不夠的,沒有看到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都是與貿易直接有關的且利益更大。
以上是國際貿易學最核心的內容,可概括為對外貿易、利用外資、對外投資,簡言之,即外貿、外資、外經三大領域,我國管理外經貿的政府機構,主要是圍繞這三大領域設置的。
(四)從與對外貿易或國際貿易的知識與理論體系及其相關性來分類細化研究領域與方向
以下研究領域大都出現于外經貿實踐中,但從全國各大學及研究機構來看,研究領域總體較小,有的研究雖然有,但不深入,有的沒有開拓和創立,應拓展領域和方向。這里并非要每個學校都要面面俱到,而是指全國應有如下研究:
(1)國際貿易理論研究:從古典到當代,各種理論與學說,這是最基本的重點的研究領域,要開拓新方向;(2)國際貿易實務研究:國際經貿慣例、貿易合同、爭議與仲裁、物流、運輸與保險、信用證等單證運用、商務談判等,要深入研究,開創新的方向;(3)國際經濟貿易組織研究:WTO規則,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協議,原料生產與輸出國組織規則,聯合國經濟貿易組織規則,雙邊經濟貿易合作組與協議;(4)國際經濟貿易關系研究:多邊經濟貿易關系、區域和次多邊經濟貿易關系、雙邊貿易關系,要深入或開創研究新方向;(5)國際貿易法規政策研究:國際經濟貿易法,國內對外經濟貿易法規,各國政策,要開創新研究點;(6)貨物貿易研究:機電產品、紡織品與服裝類、農林漁水產品貿易研究、原料與資源產品貿易研究,要深入研究或開拓新研究方向;(7)服務貿易研究:金融、電信、運輸與保險、旅游、會展等研究,領域大,行業多,在不斷擴展,地位日漸重要,是重點開拓研究的領域;(8)對外直接投資研究:“走出去”戰略與政策,投資方式、投資環境等,這是現在和未來都要大力進行并開拓的,是貿易增長方式轉變的重點領域;(9)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研究:“引進來”戰略,產業政策,招商引資環境、方式,開發區,跨國公司研究,與上面都屬國際投資的內容,研究理論多,形式及內容更多,要深入研究,以外資促進外貿;(10)國際工程承包研究:國際承包市場,招標投標,競爭能力等,要深入研究,開創研究新方向,是貿易增長方式的重要方面;(u)勞務輸出與自然人流動研究:這是現在和未來要大力拓展研究的領域,是我國服務貿易增長的重點項目,可部分解決我國剩余勞動力,是增強服務貿易競爭力的重要渠道之一。以上(7)、(10)、(11),是我國重點開拓的貿易增長新領域,必須加強研究;(12)國際市場營銷研究:市場預測分析,營銷策略與手段,開拓的新領域;(13)國際金融研究:國際金融市場,貿易融資,國際貨幣體制及人民幣匯率,我國資本與金融項目開放與運作,要結合外經貿深入研究;(14)貿易方式研究:、經銷、加工、補償貿易、租賃貿易、采購、期貨貿易及電子商務等,要大力開拓、開創研究;(15)國際企業管理:跨國經營與管理,要重點開拓研究,為“走出去”服務;(16)貿易摩擦與應對研究:問題層出不窮,要深入進行研究。
三、國際貿易學科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換名或同名及可否上升為一級學科問題
從以上國際貿易學需要研究的領域和方向看,它涵蓋的內容很多,但從字面意思上看,它沒有包涵這些內容,與實際要求的內容差別太大。更重要的是用“國際貿易”這個學科名,容易使人們對它產生狹義的或錯誤的理解,這種理解,不是少數人,甚至包括了實際在從事這些工作的人。我們在畢業論文封面上寫學科與專業名稱時,不只是學生寫錯,而且相當部分老師也是模糊的,其他專業的人,就更不用說是片面理解和錯誤理解了。這種誤解,對學科研究與專業的建設都是極為不利的。為此,不如將學科名稱與專業名稱互相替換,學科名稱定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名稱定為“國際貿易”。但從“大貿易”或“大經貿”看,專業名和學科名都定為“國際經濟與貿易”更好一些。
可以說對國際貿易實務各個章節的學習,全部是圍繞合同展開的。因此,在學習中首先要把握學習的中心是“合同”。在學完國際貿易實務的全部內容后,大家可以發現,實務的學習其實就是逐一學習了合同的各個條款及相關內容。這時可以借助相應的具體合同,把各章節的主要內容連貫地進行復習和總結。學習國際貿易實務的目的就是為了將來能夠很好地與客人洽談并簽訂合適的貿易合同。簽訂的合同既要對貿易雙方有利,又要考慮規避風險:既要適應客觀的貿易條件,也要兼顧貿易各方的主觀意識。只有把握了的學習的中心和主線,才能把學習的內容有條不紊并牢固地掌握。
二、重視國際貿易慣例的學習
為了適應國際貿易發展的需要,國際商會等國際組織相繼制定了有關國際貿易方面的各種規則,如《2OOO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INCOTERMS2000)、《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UCP600)、《托收統一規則》、《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等。這些規則已成為當前國際貿易中公認的一般國際貿易慣例,被人們普遍接受和使用,并成為國際貿易界從業人員遵守的行為準則。而這些慣例的內容可以說貫穿著國際貿易實務中的決大部分環節。
具體說,在學習信用證這種付款方式時,要把《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全面貫穿于學習當中。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2007年7月1日l起,新的統一慣例——國際商會第600號出版物(簡稱UCP600)代替1994年開始生效適用的UCPSO0正式生效。在學習時必須更新相關的知識,掌握UCP600與UCP500的不同,學會使用新的國際貿易慣例來分析實際案例。
三、把握單證學習的基礎性和重要性
在學習國際貿易實務時,很多人認為自己是學習掌握進行國際貿易業務操作的各項程序及運作方法,而忽視單證的學習。其實單證業務是國際貿易業務的一個基礎環節也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單證學習在國際貿易實務學習中占有基礎性的地位。從對外貿易合同的簽訂,到合同履行完畢的全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單證的繕制、處理、交換和傳遞。在繕制單證時必須做到正確、完整、及時、簡潔和嚴謹等要求。任何環節都不能有絲毫差錯,否則就有可能帶來經濟上的損失。例如,作為一名合格的國際貿易業務員,必須能夠制作正確的單據——合同,合同中的條款必須符合雙方洽談的內容。當客人開了信用證后,業務員必須讀懂信用證這一重要單證,要認真審核信用證條款,如發現與合同條款不一致或有某些不合理的條款時,應該與客商聯系修改信用證。同時,業務員必須審核組織出貨的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單據如發票、裝箱單等是否符合信用證的要求。特別是一些非本公司繕制的單據(如提單、出口許可證),如果有錯誤或發現錯誤時間比較晚,都有可能對收匯產生影響。因為這種單據即使要修改,不但增加了相關費用,而且辦理的手續復雜,加上單據來回傳遞的過程有可能耽誤交單的日期而影響收匯??梢哉f,不能進行單證的審查和正確單證的繕制的業務員就不是一名合格的業務員。目前單證制作在對外貿易業務中的基礎性和重要性逐漸被各方重視,國家各個相關部門組織的各種外貿職業資格證書,如外貿業務員、單證員、跟單員以及報關員等考試,無一例外地把單證作為考試的重點。
因此,在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學習當中,要重視對各個業務環節出現的各種單證的學習,必須在讀懂單證的基礎上能正確處理及繕制單據。
四、加強實踐實訓的鍛煉
課堂學習解決的是知識點的系統把握和知識量的儲備,而實踐實訓解決的則是具體操作細節的掌握和演練。二者有機結合才能相得益彰,更好地達到培養目的。首先應重視模擬實踐。通過對實際工作環節的模擬操作,鍛煉和提高實際動手能力。例如,可以通過模擬商務洽談的過程,掌握一般的報價方法和步驟及技巧。通過模擬軟件操作繕制全套單據,可以全面掌握整個實際業務流程及產生的各種單據的制作。通過模擬實踐,可以把看似繁雜的業務過程,通過真實案例進行展現,并與實際操作環節相溝通,不僅可以加深對國際貿易各種慣例及規則的理解和記憶,更主要的是培養了高素質的工作能力,更好地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其次,要加強實踐實習。國際貿易實務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要把這門課程學好,僅僅依靠課堂上的動手操作和模擬實踐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從實踐中感悟原理。
五、時刻關注國際國內經濟形式及相關政策的變化
學習國際貿易實務,就是為了日后更好地從事進出口貿易業務。而國際貿易的發展其實與國際國內經濟政策密切相關。無論是在學習過程中還是在實際業務中,都應該密切關注國際國內經濟形式的變化。比如目前美國的次貸危機,對全球經濟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2008年1月22日全球股市的“黑色風暴”,讓人們深刻而直觀地感受到了美國次貸危機的恐怖。1000多支A股跌停的現實,印證了不久前媒體關于警惕A股受次貸危機影響的報道的前瞻性。而目前我們國家的出口貿易也將深受其影響。根據海外媒體的報道,美國第二大折扣店營運商塔基特(Target)公布的第三季度利潤意外下跌4.4%,原因主要是市場疲軟導致服裝和家庭用品銷售下滑。而美國百貨商店西爾斯(SearsHoldings)、家居賣場家得寶(HomeDepot)的股價今年都出現下跌。實際上,幾乎所有美國零售商都未能幸免。美國次級債危機的負面效應正擴大到消費市場。而零售商把壓力直接傳到了中國出口企業。目前很多美國進口商通過各種方法來轉移自己的壓力,例如通過壓價以及提高技術測試標準等非價格手段極力將市場風險轉嫁給中國出口商。而國際及國內相關政策的調整也對進出口貿易會帶來很大的影響。例如目前中國限制“兩高一資”產品的出口,對相關行業的出口造成了影響。而中國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也是國家通過實施宏觀政策工具對出口商品結構進行調整。
參考文獻:
[1]冉冉.《國際貿易實務》教學之創新.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廖萬紅.《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教學模式探討.廣西民族學院學報.
[3]陳曉梅.國際貿易課程教學改革芻議.湖南財經高等??茖W校,2006,(3).
隨著我國經濟貿易的發展,尤其是加入WTO之后,逐漸發現傳統的高校國際經濟貿易專業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知識結構單一、專業劃分過細、學生的適應能力差等,造成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結構比較狹窄。學生的能力和素質達不到新世紀國際間競爭的要求。為了適應大時代的需要,應結合高校國際經濟貿易教學的實際情況,對高效國際經濟貿易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培養出具有深厚國際貿易知識、扎實的外語基礎、復合型高素質和強能力的國際貿易人才。
二、對課程的內容進行改革
國際經濟貿易專業的課程內容改革點主要有:減少課程的重復內容,增加課程的容量,利用有限的時間力求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內容;對前人的知識經驗過分重視,卻忽視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忽略了對學生在關注國際經濟貿易的現在形勢的引導,忽視了國際貿易與實際生活聯系的實踐教學;在教學期間對學生系統的科學思維以及學習方法的培養不到位;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慣常的思維模式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的能力,或者在原有形式邏輯的基礎上增添新的內容。逐步對課程的內容進行改革,培養出合格的國際經濟貿易人才。
三、對課程的設置進行改革
我國的國際經濟貿易專業的教學過程主要是按公共基礎課、政治理論課、專業基礎課、主干專業課和選修課等五大類。忽視了對人文、自然、社會和科技等相關學科的補充。公共基礎知識課:政治理論、政治經濟學、社會學原理、法學基礎、大學英語、公共關系學等。相關學科:財政學、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企業管理、西方經濟學等。專業課: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實務、國際營銷、國際稅法等。除此之外,還應該增開設社會調查課程和教學參觀課程,合理安排學期實習和學期準備畢業論文或與導師合作開展課題的研究等等。
四、對教學的方法進行改革
我國高校的教學方式存在填鴨式教育,在課堂上教師多為主體,師生的互動較少,忽視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和獨立性的培養,同時還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育的社會性。應該改變這種教學模式,由填鴨式改為啟發式教育,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而是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并調動學生的創造性、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具體概括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應采用多提問的教學方式,這樣可以啟發學生思考,并鼓勵學生大膽的提出新見解或質疑;教師應注意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對于比較難理解的重點和難點教學過程要講深并講透,其它簡單易懂的內容可以由學生自學,通過學生自學、提問、練習等方式,讓學生自己加深理解和記憶;關于現實和實務問題,在教學的過程可以采取研討的方式,并介紹幾種流派和做法,鼓勵學生或學生小組去查閱資料,在課堂上可以采取個人形式或小組形式進行交流和討論,鼓勵學生個人或學生小組勇于提出自己的觀點,研討的過程教師再適當的給與提示和指導,并在最后做出歸納總結。不但教學方法要改進,教學的內容也要改進,教師授課不能僅限于書本,要把理論和實務的最新發展,學術界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以及自己的科研成果傳授給學生,逐步給學生補充新的內容。
五、把信息技術與國際經濟貿易課程結合起來
現代化信息技術是指多媒體計算機、教師網絡、互聯網絡和校園網絡等。多媒體計算機作為新型的教學媒體中的一種,它的交互性不但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國際貿易課程學習的興趣,還能逐漸轉變學生的學習理念,增強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多媒體計算機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樣性,有利于國際貿易知識的獲取、保持。多媒體系統的超文本特性對國際貿易教學信息最有效的管理、組織實現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計算機網絡特性不但對實現了培養合作精神有利,還有利于促進高級認知能力發展的協作式學習。把超文本特性與網絡特性有機結合在一起有利于實現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促進信息能力發展的發現式學習。提高學生的以上信息素養對育和教學過程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把它們與國際貿易學科的教學進程密切結合,才能為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提供有力的保障。目前在高校的國際經濟貿易教學中,信息技術在教學中采用的并不多,大部分高校還是采用的傳統教學技術,教師、黑板和粉筆以及為數不多的簡單實驗和現場演示為主要的傳播手段,重點還是側重于課堂理論知識的講授,甚少關注創新能力培養、操作能力訓練,教學效果十分有限,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實際操作能力、信息素養偏低,創新能力欠缺。而采用信息技術的教學方式非常有利于提升操作技能和培養創造能力,可以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
六、對實踐教學環節改革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才市場對高校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雖然國際經濟貿易專業就業前景雖好。由于國際經濟貿易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而學生的動手能力比較差。所以提高國際經濟貿易專業的學生實踐能力,把學生的理論與實際水平結合在一起,進而滿足社會的需要,是教育者的一項重要工作。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形成嚴密的實踐教學體系和完善的實踐教學環節,才能做到國際貿易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想真正做到實踐教學,必須把國際經濟貿易模擬實驗納入教學計劃中,并加大實踐教學次數;配備優秀的、專職的國際經濟貿易模擬實驗教師;進而把模擬實驗與網絡操作模擬實驗結合在一起。
七、全面提升學生素質
良好的校園學習環境,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鍛煉和提升。為了加快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應鼓勵學生參加文化活動,比如:體育、辯論賽、美術等各種競賽;教師也可安排和鼓勵學生參加學術報告與科技講座;鼓勵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可以參加一些社團和文體活動,從而培養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教師還應組成課外活動小組,來統計學生獲得的證書以及取得的成績,根據統計情況給予獎勵。提高學生在參加社會實踐方面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八、結語
1.教材選取的隨意性與主觀性
教學成敗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是對教材的選取,國際貿易課程的教材僅國內出版的就可謂是汗牛充棟,編著者眾多,不僅良莠不齊,而且難易程度不一;如果教材選擇適當可事半功倍,否則可能誤導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情況而言,教師在選取教材時,并未較多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更不會考慮該門學科對學生的長遠影響;往往選取的標準是主要偏重個人偏好,尤其是傾向于挑選容易講解的教材,做到最大可能地節約個人精力和投入;并且一旦選定教材在若干年內都不進行更換和調整,而多數教材的更新速度是緩慢的,但是教學內容卻一如既往地按照選定不變的教材年復一年地講授,也很少進行課件的更新與補充。而在學生這一方面,為了考試順利通過,多數人過分依賴制定教材,即使有推薦的其他版本教材和輔助學習資料,學生通常也并不重視,結果,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實習環節理論與實踐相脫節
大學生實習是一項充分體現理論聯系實際的活動,是教學在課外的體現與延伸,實習應根據所學專業進行相應的安排,進而檢驗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然而遺憾的是,當前很多高校對待大學生實習并不重視,或者讓學生自己去找企業實習,或者學校統一安排,但卻流于形式。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而言,由于是農業院校,具有很多農業方面的優勢資源,比如實驗與研究基地、優秀的農業科研隊伍以及農業區位資源等等。所以,多年來我校貿易專業學生的實習方式主要是深入到周邊的農村地區進行農戶調研,采集相關數據信息,最后就具體農業領域相關的實際問題形成調研報告。可以說這種方式極好地鍛煉了學生的實地調研能力,并使其親身體驗中國農村、農民與農業的發展現實,然而,弊端是與國際貿易專業理論偏離較多,無法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更甚者,由于我校長期以來形成的實習傳統,導致貿易專業學生逐漸忽視國際貿易等核心基礎課程的學習,嚴重影響了國貿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與質量提升。
3.學生經濟學基礎普遍薄弱且主觀能動性不強
國際貿易是以經濟學為基礎的,是經濟學在國際范圍內的應用。但是,農業院校由于其農學研究氛圍濃郁,而經濟學等基礎學科發展相對滯后。因此,國貿專業學生的經濟學基礎普遍較為薄弱,這就成為在國際貿易學習中的絆腳石。同時,受到院校教師科研領域與學校優勢資源的影響,貿易專業學生也較多傾向于純農學的研究,而對與國際貿易直接或間接相關的研究并不十分感興趣;結果導致,很多貿易專業學生在最后的畢業論文設計中選擇國際經濟學研究方向的寥寥無幾,反而普遍在管理學或農學范疇內選題;長此以往,通過學生之間的跨屆交流就形成了一種傳統,而這種傳統又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即由于畢業論文設計可以任意選題,導致他們更加不注重國際貿易的學習,僅僅是為了應付期末考試或是為了獲得獎學金而進行的一種功利式的學習,也正是因為如此,多數學生過分依賴指定教材和課件,而并不關心是否獲取了真知,沒有學習熱情,明顯缺乏主觀能動性。
二、國際貿易課程教學改革建議
1.更新教學內容。
(1)吸收最新的學科研究進展和科研成果
國際貿易課程是一門既古老又年青的學科,國際貿易理論伴隨西方經濟學的發展而發展,同時,國際貿易實踐活動不斷地出現新形式、新趨勢。于是,在針對學生的理論學習中,要注重學科前沿并及時更新到教學內容中去,比如新新貿易理論、新經濟地理等近幾年剛剛興起同時又引起較多學者關注的新理論;同時,條件具備情況下,還應選擇有代表性的前沿研究文獻作為授課內容的一部分。
(2)突出“國際性”特色
同時更要注重結合中國國情。國際貿易專業具有鮮明的“國際性”特色,課程要突出該方面是毋庸置疑的,但更值得強調的是結合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實際進行課程內容設計。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對外貿易高速發展,同時又不斷地涌現新的問題,國際貿易理論在解釋發達國家貿易實踐方面無疑是較為成功的,但是否也能很好地解釋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的情況呢?這些都應是授課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3)教學內容的更新與補充與教師的科研課題或研究興趣相結合
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高校教學與科研活動實際是相分離的,但實際上教學科研是可以融合互為一體和相互促進的。任課教師如能將自己的研究課題或研究興趣融入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調動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同時也能使其在該領域的研究越發成熟和深入;對于學生而言,一方面可了解到老師的研究興趣,促使其更好地參與到教師的課題研究中來,從而更好地學習和掌握該學科;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
2.改進教學方法。
(1)優化教學手段,促進教學手段現代化建設
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如案例教學、音像教學、計算機模擬軟件教學、開放式研討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尤其應注重開發案例教學、計算機模擬技術與課堂研討等形式,不僅有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而且可促使其更好地掌握該學科的研究技術和手段,同時提升理論學習與研究能力。
(2)改進實習方法,加強實踐環節訓練
理論聯系實際是教學方法改革的核心原則,同時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檢驗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因此新的教學方法應注重將課堂的理論學習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實現感性與理性認識的提升。有鑒于此,建議我校在實習環節應根據不同專業進行安排與設計,而不是采取一個模式“、一刀切”。就國貿專業學生而言,應安排去對外貿易企業或工商企業,以及海關、外管局、檢驗檢疫局等政府職能部門觀摩學習,建立幾個穩定的實踐型校外實習基地。
3.強化國際貿易教學的國際化理念。
(1)擴大與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可通過國際間與校際間的學者互訪,開設貿易領域專家講座的方式,讓學生接觸國內外最前沿的學科知識與信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已與國外很多院校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已建構起一個比較好的國際交流平臺,只是較多集中于農經領域,在未來的發展中,應多注重在經濟學、國際貿易等學科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同時,應多邀請國內知名院校的專家學者前來講座,并采取計學分制的方式形成學生激勵式參與。
(2)引進國外原版教材,嘗試雙語教學
雙語教學是提高國貿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方法,也是與國際接軌、適應經濟全球化時代的需要。首先,對于教材的選取做到難易程度適中,同時為學生推薦輔助教材和學習資料;其次,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增強對教師的技能培訓;最后,應合理設計課程體系,增設專業英語課程以輔助雙語教學的順利進行。
三、總結
關鍵詞:國際貿易雙語教學教學系統設計
隨著現代社會一體化趨勢的加強,國際間交流的增多,以及我國對外開放范圍的不斷擴大、程度的不斷加深,我國急需大批具有對外交流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為了適應教育全球化的需要,我國許多經濟發達地區的高等院校都開始在涉外本科專業推行雙語教學(Bilingualeducation)。國際貿易本科專業是國家教育部規定的六大試點雙語教學的專業之一。國際貿易本科專業的雙語教學是指在國際貿易本科課堂上以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作為教學語言進行的學科教學與交流。其目的是通過課堂上的真實語言環境幫助學生高效掌握國際貿易專業英語,鍛煉學生的專業英語表達能力,最終使學生能夠用英、漢兩種思維方式進行國際貿易學科的學習、思考與研究。雙語教學在我國尚處于實驗階段,許多院校國際貿易本科專業開展的雙語教學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和隨意眭,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都與現實發展對該專業提出的要求相距甚遠,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組織管理和教學評價體系等方面都有待進一步的規范和理論上的指導。筆者認為,要解決目前雙語教學中的問題,必須從國際貿易本科的專業特點出發,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實施一個完整的雙語教學系統設計。
一、雙語教學系統設計的要素分析
教學系統設計(ISD,InstructionSystemDesign),是指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對方案進行修改的過程。具體包括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學模式等四個基本的構成性要素。這些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又構成系統輸入和輸出之間復雜的運行過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教學過程。
師資是雙語教學中的關鍵因素。雙語教師首先必須是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對學科體系基本框架、學科發展趨勢、理論發展動態等有較全面及時的了解。同時,這些教師也應具備較強的專業英語閱讀能力和較強的聽說表達能力。
學生在這個教學系統中處于主體地位,學生的配合直接關系到雙語教學的實施效果。一方面,離開學生的積極參與,雙語課程的內容無法講授,特別是在進行一些案例分析、課堂提問時學生的投入程度尤其重要;另一方面,雙語課堂教學的順利實施,也要求學生必須主動提高自身的外語水平。雙語教學使學生在學習時面臨著語言和專業的雙重壓力,雙語課程的學生要投人大量時間和精力,既要提高專業知識水平,又要提高使用英語的能力。
教材是雙語教學系統中的一個最基本的構成性要素,是教師和學生之間交流的平臺。教材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教材是指教科書,而廣義的教材則是指包括教科書、教學大綱、教師手冊、學習指導書、復習題、練習題、參考文獻等在內的教學材料系統。面對眾多的原版教材,選擇的標準為該教材能基本概括學科理論,或者是能反映學界形成共識或權威性的分析范式。它既要為有志于進一步研究本學科理論的學生提供一個知識和方法上的基礎,也要為從事具體實踐的學生和專業工作人士提供一個知識和方法上的依據。
國際流行的雙語課程教學模式可以概括為浸沒式、過渡式和維持式三種,三種方式各有所長。在教學實踐中具體采用何種教學模式應視實施雙語教學的學生類別、課堂教學語言的使用狀況、實施雙語教學的目標以及語言目標而定。雙語課程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當好教學設計者、組織者與協調者的角色,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條件激發學生的互動意識,促進其發揮主體作用。鼓勵雙語教師積極編寫詳細規范的雙語教案,并制作配套的多媒體課件,使雙語教學內容更為豐富多彩。
除了上述四個最重要的因素以外,為保障雙語課程的順利開展,雙語教學系統設計還應充分考慮相關學校和院系建立的管理制度、完善對雙語課程的激勵機制、規范雙語課程的評價考核制度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協助。
二、國際貿易本科專業雙語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國際貿易本科專業雙語教學在我國還不成熟,在學生、教師、教材和考評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多問題。
(一)雙語師資水平有待加強
國際貿易專業是一個以英語為基礎的實踐性專業,專業素質與外語素質的“雙高”是高校雙語老師的基本素質要求。雖然目前很多高校的專業骨干教師一般都有碩士或博士學歷,具有較高的讀寫能力,但聽說能力相對較弱。在溫州大學的調查結果顯示:34%的學生認為老師是影響雙語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有40%的學生擔心老師是否能使用英語清晰準確地講述教學內容,52%的學生則擔心老師是否能恰當處理專業知識和英語語言運用的關系。如何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語言技能等方面加強雙語師資培訓是當務之急。
(二)學生的接受能力有待提高
國際貿易專業屬于國內財經院校的熱門涉外專業,該專業學生入校時高考英語成績總體較好,而且該專業學生在人校后學習英語的熱情很高。但雙語教學效果卻差強人意,主要在于學生目標語言水平不容樂觀,特別是聽說水平不盡如人意,專業詞匯量不夠是學生使用原版教材的最大障礙。此外,學生的專業知識儲備不夠充足,難以做到遷移、融會、貫通,造成了專業知識前后無法相互溝通,新知識的學習缺乏嚴密的系統性,直接損傷學科教學的整體質量。
(三)教材的使用有待系統化
按教育部的要求,大學的雙語教學要使用外語原版教材,但在實踐的過程中發現,由于我國的雙語教學開始于最近幾年,任課教師本身信息渠道狹窄,同時原版教材價格昂貴,不僅對于學生,而且對于老師來講獨自承擔教材的使用費用都是個不小的負擔,因此造成當前雙語教學過程中使用教材難易程度參差不齊,知識結構缺乏系統性的局面?!皣H貿易實務”、“國際經濟學”、“WI’O體制及案例分析”等國際貿易專業雙語課程采用的教材大多是從國外翻譯過來的中文本或英文本,或者翻譯后再編著,雖然能基本滿足教學過程的需要,但是缺乏系統規劃。
(四)考核制度有待健全
考核制度是調動教師和學生積極性的一個重要措施。在雙語教學中,對教師的要求很高,教師不但要熟悉專業知識,還要吃透原版教材,為了滿足大綱要求和聯系我國實際,教師要收集很多針對我國實際的資料,因此其工作量和難度要比非雙語教學大很多。此外,由于學生水平參差不齊,采用雙語教學往往會影響課堂上的師生互動,而且有些學生還可能產生抵觸晴緒,教師在課堂上可能面臨更多的難題。因此,如果沒有相關的薪酬激勵措施,光靠教師的熱情是無法堅持下去的。同樣,學生在學習難度和學習任務方面也大大增加,如果還是采用相同的學分,也會影響其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上述問題錯綜復雜,互相影響,不是某課或某個教師能夠解決的,必須要從系統的角度來解決。
三、國際貿易本科專業雙語教學系統設計
國際貿易本科專業雙語教學系統設計,是指為實現國際貿易本科專業雙語教學目標,而對整個國際貿易本科專業雙語教學活動進行規劃與安排,并根據實踐獲得的反饋信息不斷調整教學活動的系統化設計過程。
包括課堂教學策略設計、課程設計、師資來源與培養、教學內容設計、評價管理設計等。
(一)課堂教學策略設計
目前國際貿易本科雙語教學課堂教學策略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為“群體一接受”型,即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少數采用個體一接受型;而個體探究型、群體探究型則占極小的比例。課堂教學策略的優化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一為教學媒體的選擇與組合,在加大信息量的同時充實教學內容,節省英語板書時間,利用國內外經貿專題網站、專業學習網站拓展雙語課堂的范圍和空間。教師可在校園網上建立個人主頁,公布外文版教學大綱、本學科主要內容、中外文參考資料、相關站點鏈接等;二為教學方法的優化,嘗試“例中學”、“做中學”、“探中學”、“評中學”等多種多樣的雙語教學活動,發揮各種教學活動及教學方法的優勢,提升雙語教學效果。
(二)課程設計
國際貿易專業具有專業性強和實踐要求標準高的特點,其知識結構具有層次鮮明、銜接緊密的特點。雙語課程的設置宜采用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注意基礎性學科、應用性學科和上層學科在設置時間上的系統性。在第一、二、三學期完成全部通識教育課程和專業教育課程模塊中的學科基礎課程的學習,在此階段,學生沒有任何專業及經常課背景,不提倡開展雙語教學。在第四學期,為避免學生從大學英語教育到雙語教學的巨大落差,宜開設專業英語課程進行過渡,如“外貿函電”、“經貿英語會話”。第五學期可開展“西方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等專業基礎課的雙語教學,由于是基礎課程,不宜采用過多的外語教學,以免影響學生的理解,比較適合的教學外語使用比例是20%30%,讓學生熟悉專業術語和對應的外文名稱。在大三上學期開展“進出口實務”、“國際市場營銷”、“經貿地理”等課程的雙語教學。在大三下學期開展“國際結算”、“單證制作”、“報關與商檢”等課程的雙語教學。大四上學期開展“國際商務談判”和學生課程實踐的雙語教學。這樣可以對專業知識和專業英語詞匯的掌握有一個系統漸進的過程。
(三)師資來源與培養
在教師方面應開展“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由于外貿專業是一個以英語為基礎的實踐性專業,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可以聘請國外學者來講學,或者聘請有出國留學經歷的學者擔任雙語教師,或者引進外貿專家對專業教師進行培訓,并承擔適當課程、適當比例內容的教學任務;同時,可以通過校本培訓、國內進修訪學或國外進修的方式培養在職雙語教師,或將教師送到外貿公司去實踐,來提高教師的英語水平、外貿操作水平和雙語教學能力,使其知識結構與貿易發展與時俱進。
(四)教學內容設計
雙語教學內容的選擇盡量遵循以下標準:一是內容新穎,易于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克服雙語教學中使用外語工具的不利因素;二是內容理論性較弱、理論性較強,理論知識較為抽象,用英語講解很晦澀,將增加學生理解的難度,通過實踐可以彌補學生對理論理解的不足;三是章節相對獨立,內容相對松散,前后章節既是一個整體,又相對獨立,對前章內容的理解相對來說不太影響后續章節的學習;四是注重教材的選擇,可選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推薦使用經濟學類、管理學類專業及法學專業原版影印教材的通知》所推薦的教材,還可參照國內高水平大學正在使用的英文教材,必要時可根據教學需要對原版教材進行刪減集成,自己編寫教材,積極開發和利用其它輔助教材,如中文教材、生詞表、網站、工具書等。
(五)評價管理設計
為了保證雙語教學工作的質量,以及對雙語教學工作有一個正確的評價,以便為今后雙語教學工作的全面展開打下良好基礎,應建立雙語教學評價體系,即根據雙語教學目標的要求,對雙語教學全過程和結果展開有效監控,包括對教師的教學態度、能力和效果,以及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學習成就作出的價值判斷。雙語教學評價不僅能使教師獲取雙語教學的反饋信息,反思和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提高雙語教學的質量;同時,使學校、學院及時了解雙語教學的實施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改進雙語教學管理,促進雙語教學系統的不斷完善。雙語教學的評價管理設計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對教師的激勵,在政策上鼓勵教師深化研究、大膽實踐,制定雙語教師的薪酬制度,使他們的超額付出得到肯定和回報,如適當上調雙語課的課時量,以解決課時有限帶來的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耗損的問題;二是對學生雙語學習的評價,教學過程中可將學生在課堂/課外論壇中的發言及討論的次數、質量、水平確立為評價內容,鼓勵學生撰寫英文報告、論文、方案,期末總結評價時可將口頭考試與書面考試有機結合,綜合考核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特別注重考查學生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考試內容可中英文結合;三是建立完善的雙語教學監督機制,把雙語教學納入日常的教學管理程序,從根本上穩定雙語教學模式,可成立雙語教學管理部門,制訂既詳細又具實際可操作性的評估細則,對教材的選用、教師的準入制度、教學大綱、教學進度表、教案、課堂教學檢查、試卷、學生意見反饋等進行規范和管理,制定相應的章程和模式,做到凡事有章可循、有案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