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3:11
序論:在您撰寫鄉村教師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本文作者:張俊蓮工作單位:河南大學檔案館
1.硬件設施的差異。城市的教育硬件條件好,在很早的時候已經實現教學樓上課,交通條件好。而農村現在政府加大了對中國農村教育的投入,一些地方也實現了教學場地教學樓化,但有一些地方,教學的場地還存在著危房,即使實現了教育場地的教學樓化,但級別低,不配套,冬天沒有暖氣,特別在中國的北方,天寒地凍,有的教學樓缺少窗戶玻璃,不得不用塑料紙,甚至不得不用硬紙板把其堵住,但寒風還是從縫里吹進來,教室里與外面的氣溫基本一樣,只是風小些。夏天,在農村的教學樓只有幾個吊扇,有的還是不能工作,由于往往農村的教學樓只有一兩層,不像四五層的教學樓的下兩層涼快些,教師和學生在里面上課,往往都是汗流浹背,不停的抹汗。在當今信息化的社會,城市的家庭和學校大都普及了電腦。而在外國的廣大的農村地區,有一部分地方國家為其配備了一臺電腦,但大多地方是沒有的,即使有的地方有,由于在中國的農村上網費比城市貴的多,所以學校的校長為了節約教育經費,也常常不上網。在教育經費的保障上,中國現在在全國大多數地區的義務教育學校實行的是按學生人數分發教育經費的政策。而農村的學校往往人口居住分散,每個教育點年紀不少,而學生少,而這樣,分得的教育經費就少。教師數量配備少,這是由于中國在大多數農村地區的驕傲是的配備是按照學生的數量配教師,而農村地區年紀多,而學生少,所以所配的教師就少。2.家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差。中國對義務教育階段實行免費的義務教育,而高等教育實行收費教育。而農村的人均收入大大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中國是世界少有的存在著這樣嚴重的城鄉這么大差距的國家,而在高校教育收費這一方面對農民子弟完大學生夢的影響方面,雖然國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對農村貧困家庭孩子的傾斜,但就是這樣,讓一個農民供一個大學生完成學業,也是一個相當大的犧牲和負擔;再一點,中國現在對大學生的就業實行雙選擇,這一政策無疑給用人單位和擇業者都提供在選擇上的自由,但作為農民,他們還是喜歡以前的由國家分配的政策,由于在公務員招考和國有事業單位的人員招錄用上存在著嚴重的腐敗和不正之風,而農民是一個缺乏各種資源的弱勢群體,這就造成了一個對供自己的子女上大學的期望值極低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農村的農民對自己的教育大多是不重視的,雖然,他不敢說:我的孩子學習不行,也考不上大學,現在小,不能去打工,就在這里長長身體的話。但是,如果碰上一個剛畢業的做了教師的大學生,不知深淺,經常給學生在放學后或星期天不可,這里的農民大多不會感激,而是要在背后罵娘的,這我見得多了。而在城市,以農村一個重要的區別就是,城市的教長對自己的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視,往往會采取各種措施,包括賄賂教師,來提高其子女的學習成績。3.生存環境艱苦。由于近幾年國家對農村的傾斜政策,農村的交通等基礎條件已有很大的改觀,特別是在城郊的農村,由于摩托車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已在教師中大大普及,所以其生活條件與城市已基本無疑,甚至還有許多在城市置有房產。而在中國廣大的偏遠的山區學校和教學點,雖然,與以前的條件有極大的改觀,但是,其落后、艱苦的自然環境是依然存在。在這些偏遠的教學點,第一是,教師少,有一些是本地的教師,甚至是代課教師,放學后人家就回家了,而外地來的教師就只有一人伴電視了,在一些偏遠的山區,由于中國收繳獵槍,所以半夜還可聽到狼嚎,這對一個男教師就已夠毛骨悚然了,更何況,甚至還有極少的缺少背景的剛畢業的女大學生。遇到天旱,在夏天吃水就成問題,有的要跑數里的山路去挑,更不用說吃蔬菜了。
這種的環境的條件對農村,特別是偏遠山區的教育和教師造成的后果是嚴重的,對教育上的影響,大家都明白,這里就不贅述。在這里主要談的是對農村教師造成的影響。1.待遇不公。大家都知道多勞多得的道理,這是一個設計公平正義的問題,在農村,特別是偏遠山區,當地的教師付出的就多,可是他們獲得的就少,而不是多。我們知道,在中國存在著嚴重的城鄉差別,在農村,特別是偏遠山區的教師,付出的多,卻獲得的遠遠小于城市教師。即使在同一地區,雖然,當地政府或教育部門對在偏遠地區教學的教師,有一定的補助,但這杯水車薪。我上面說過,中國的現行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經費的劃撥是按照學生的人數,而中國實行的也是雙重標準,城市的標準高,而農村的低。而在同一地區,處于偏遠地區的學校學生比城郊的少的多,那么,其教育經費就多,而且這里的學校由于有許多人愿意上,所以就有收得許多的教育贊助費。在這些地區教學的教師的福利就好,學校也就經常以組織聽課交流等為名,讓自己的教師去旅游,當然,由于家長對教育的重視,教師不僅能獲得一些現實的好處,在社會上也受人尊敬。而在偏遠地區的教師,由于實行安學生人數的多少配備教師,表面上,這里的教師還有可能多于其它地區。但是由于班級多,一個老師要教好幾門的課,甚至是兩個年級,有的不得不實行復式班教學。這樣,這里的教師的負擔是大大加重了,有時確實是沒有辦法,而實際的情況是,大多人不愿到此地教學,教師不夠,不得不雇傭一些初中都不畢業的女孩,來這里代課,這樣,學校的教育經費更是捉襟見肘。另外,由于現在大多數學校管理者,對教師的評價實質還是唯學生考試成績論英雄(雖然國家有明令政策禁止在中小學生中進行比賽性統考),學校管理者就是這樣的成績來決定了事的獎懲和評級晉職稱。由于,在這種環境下偏遠山區的學習成績很難考上去,所以,在開教育的會議上,環境好的地區教師大都是授獎的對象,而山區的是受批評的對象。2.影響青年男教師的終身大事。在偏遠山區任教的大多是沒有背景的教師,特別是沒有背景的男青年教師。剛剛畢業,正是到偏遠地區進行鍛煉的階段,一般的剛畢業的女大學生,由于多種原因,分到這里的極少。而沒有特別特殊背景的剛畢業男青年教師大多舊的到這地方鍛煉,過兩年,一部分門路活的,就跑關系走了,而一些沒關系又老實的就成為長期的留守人員。現在,由于可以打工,門路多,大多有點姿色和想法的女子,甚至是農民,并不愿意嫁給這些在以前還有一點魅力的吃商品糧的男青年教師。而一些認為自己讀過幾年書,又不愿意降低自己的要求娶一個太一般的女子,這樣在教師里面,就有了一些這樣的老光棍。
綜上所述,要解決中國農村的教育問題,首先得關心偏遠山區的教師,特別是一些大齡未婚年青年教師的生活,改善辦學條件,提高他們的待遇,在福利和評優、評先和晉級方面,向他們進行必要的傾斜;以人性化管理為主,對他們多鼓勵,多關心他們的生活、婚姻和家庭狀況,用實際行動感化他們;對他們少批評,理解他們的奉獻,其實能長期堅持在偏遠地區教學的,有一部分是脾氣耿直,不愿意走那種關系之路,這種人最需要的是理解,只要管理者能夠真的關心他們,而不是高高在的用官話訓斥他們,這些人是愿意努力工作的。
(一)差距增大帶來的不平衡心理問題
城中村改造后,隨著財富的倍增,村民之間的經濟差距也被放大了,因此村民之間階層分化明顯。有少數人由于改造前地理位置優越,又有經濟頭腦,實現了資本的原始積累,而改造后又憑借補償款做生意,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也有部分村民沒有什么技能,文化程度低或缺乏做生意的頭腦,僅靠一點補償款維持生計,生活水平逐漸下降;還有一部分村民生活水平介于二者之間。這種階層分化,極易造成村民心理上的不平衡,形成社會隱患。
(二)素質障礙帶來的不文明行為問題
為獲得城中村村民文明行為現狀的第一手資料,筆者對衡水市前里馬村和青楊樹村的部分村民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出以下兩個典型特點:城中村村民在對市民文明素質認知和行為層面具有較大的差距。城中村村民在文明行為的過程中,明顯的存在著公共意識不強的問題。
二、城中村村民市民化中的思想教育研究問題分析
(一)自我價值感低,理財能力不足
拆遷暴富后的非理性消費,其實質是一種精神需求的滿足。因為自我價值感比較低,需要通過買好車、買高檔服裝等最直接、最簡潔的表達方式展示自己的財富,炫耀外在的價值。如果僅是如此,還不至于造成對社會的巨大危害。但是人在沒有更高的價值需求時,低級的需求會表現得更強烈,極易滑向犯罪的深淵,而且這種不適當消費,助長了一些人的消極人生觀,從長遠看,其淪為無業人員甚至返貧的情形將可能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因此,應該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二)知識技能短缺,主觀進取缺乏
知識技能短缺,是造成差距增大的客觀原因。據調查,衡水市前里馬和青楊樹村村民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占總調查人數的60%左右。雖然改造前也存在這種情況,但因為那時大部分村民的收入來源為出租屋,因此知識技能的短缺對收入的影響沒有明顯顯現出來。而改造后,火爆的出租屋經濟消失,村民需要其他的收入來補充,所以這就與他們的職業相關,而職業又與知識技能相關。知識技能的不足使得他們難以獲得之前的收入,社會經濟地位逐漸下滑。缺乏積極進取精神,則是造成差距增大的主觀因素。城中村出租屋經濟使得許多有勞動能力的年輕人,既不勞動也不讀書,成為主觀剩余勞動力。
(三)教育效果不佳,監督制約不力
城中村村民不文明行為特點的形成,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宣傳效果不佳。在對城中村村民群體的走訪中發現,目前關于村民的教育僅僅是停留在零散的宣傳教育上,并沒有進行系統的有針對性的規范教育。監督制約不力是村民文明行為有失偏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由于村民面對新的生活環境,一方面需要重新學習新的生活行為規范,另一方面由于其自身習慣了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影響,仍會出現一些不文明的行為,這就需要必要的制度懲罰措施,不斷對他們的不文明行為進行負強化,從而消除新市民的不文明行為。
三、城中村村民市民化中的思想教育研究對策及建議
(一)反面警示,正面引導
對于拆遷暴富帶來的非理,一方面可以利用大量直觀的事例促其警醒。采用多種宣傳渠道,比如故事欄、露天電影、社區舞臺宣講眾多暴發戶在短時間內敗光家產的故事。并對作為消費主體的年輕村民進行重點教育,使其明白他們的富裕與勞動、智慧無關,純粹是搭上了城市拆遷改造的“快車”,帶有某種偶然性與僥幸。另一方面,要加強正面引導,幫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會打理財富。昆明市聯盟路街道開展的“立志工程”就十分有效。他們聘清專業理則師給村民們講課,深入淺出地教村民正確的消費、理財觀。村民是最實在的人,看到哪家哪戶賺了錢,自然就會跟著投資。
(二)務實培訓,轉變觀念
為解決村民知識技能短缺的問題,應進行有針對性、實效性的就業培訓。首先,要了解培訓對象。政府可通過調研,詳細了解城中村人現有的文化程度,就業意愿與就業傾向,結合市場需求,加以引導,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其次,要突出實效性。重點開設了計算機操作、電了裝配、電焊工、鉗工、園林綠化、家政服務、縫紉洗燙、小區保安等培訓班,做到急用先學,學以致用。在培訓的同時,要引導村民轉變觀念。
(三)專門教育,多樣懲罰
關鍵詞 鄉村教師 新手教師 逆向文化沖擊 文化適應
中圖分類號:G455 文獻標識碼:A
On the Rural New Teachers' Reverse Culture Shock and Adaptation
DUAN Runhan
(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ccepting urbanization oriented rural education, and later at the University of comprehensive urban culture received baptism rural students in their hometowns to teach the mother to re-adapt to the culture - culture in the country, suffered a scholar Scheuts (Scheuts) proposed "reverse culture shock" to solve this impact is reasonable or not, will not only affect rural novice teachers' normal working life, forming a good cultural mentality of rural students, or even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rural teachers. The reason for this reverse culture shock is mainly rural novice personal knowledge questions, rural education and rural schools away from the huge imbalance in cultural evolution an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other factors. Good cultural adaptation needs of individuals, schools and countries united together.
Key words rural teachers; new teachers; reverse culture shock; culture adaptation
1 相關概念的界定
1.1 逆向文化沖擊
“逆向文化沖擊”最早由學者斯格茲(Scheuts)于1944年提出,原意是針對一些出國人員在離開本土相當一段時間內,經歷了異文化的沖擊、適應過程后,回到母國時對于曾經熟悉、現在卻可能是陌生的母文化環境產生的類似于進入新文化后的不熟悉、誤讀現象。①本文將這個“逆向文化沖擊”概念引入到鄉村新手教師的研究中來,基于下面三個理由:
第一,城鄉文化的巨大差異,是鄉村新手教師回鄉過程中產生“逆文化沖擊”前提。第二,鄉村新手教師在生命成長過程中接受這城鄉兩種文化的深刻影響。鄉村新手教師自小生活在鄉村,接受者鄉村文化的耳濡目染,雖然接受者城市化取向的中小學教育,對于城市生活產生一定的想象,甚至有的在城市文化的關照下鄙棄鄉村文化,但是由于鄉村教育與鄉村生活的嚴重脫離,讓他們對于城市文化并沒有深刻的感受,主要還是依托于鄉村文化。②進入大學后全方位接受著強大的城市文化洗禮,城市文化才在他們身上落下不可磨滅的痕跡。第三,鄉村新手教師受到的“逆文化沖擊”,不僅表現在理論上,更體現在實際的工作生活中。筆者通過隨機對一些鄉村新手教師訪談了解到,一些鄉村新手教師極為懷念城市生活的美好,埋怨鄉村社會生活的粗俗單調,有的沉迷到電腦網絡中去,有的則通過考研,公考或是調到縣鎮學校,以擺脫鄉村教師身份。
綜上所述,本文將“鄉村新手教師逆向文化沖擊”概念界定為:出生在鄉村,受到鄉村文化深刻影響,但接受城市文化趨向的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最后返鄉任教的鄉村新入職教師,在重新適應母文化——鄉村文化過程中遭受到的不適應現象。并根據鄉村新手教師的具體情況對其逆向文化沖擊心理變化過程進行了一定的修正,提出了三階段說,即沮喪階段、調整階段和適應階段。
2 鄉村新手教師遭受“逆向文化沖擊”的原因
(1)鄉村新手教師自身的認識問題,造成的鄉村文化再適應過程中不適性。首先,鄉村新手教師很少對可能會遇到的母文化的適應問題有心理準備,其次,是鄉村文化自身的變化造成與鄉村新手教師心中的家鄉概念有所差別,再次,是鄉村新手教師沒有認識高等教育經歷對于他們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潛移默化的改變以及這種變化對他們與母文化互動的影響。
(2)鄉村新手教師接受的遠離鄉村的教育,致使重新應付鄉村文化無所適從。首先,近代以降,國家權力的下沉,學校進入鄉村社區,推行的是普適的科學文化知識,鄉村社區以外的文化和知識技能開始取代社區傳統,地方性知識被迫退居私領域內,鄉村教育不能滿足鄉村的生產生活實際。③一方面致使新村新手教師難以在鄉村教育中學到應付鄉村的生產生活知識,另一方面以城市化為取向的鄉村教育,漠視甚至貶斥鄉村文化,再加上鄉民們功用化對待鄉村文化,以逃離鄉村為目的鄉村新手教師,很難有熱情學習與鄉村有關的知識。
其次,鄉村教育這些年來應試教育愈演愈烈,致使教育內容遠離學生生活,鄉村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致使鄉村新手教師重新面對鄉村生活生產的問題時難以應付。
(3)城市文化的強勢入侵下,鄉村新手教師在鄉村難以找到歸屬感。在文化進化論的視野下,鄉村文化成了城市文化的延伸,是城市文化的發展前的落后階段,新村新手教師社會或者教育中接受了這樣的觀念,以致信奉這樣的觀念,讓他們難以找到鄉村文化的價值,甚至漠視或貶斥鄉村文化,因此在他們回到鄉村社會時,尋找不到自身的價值感和歸屬感,難以融入鄉村社會。④
(4)城鄉發展之間的巨大差異,致使鄉村新手教師產生的“逆向文化沖擊”。即便是在城市化迅速發展,城鄉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城鄉文化依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無論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或者精神文化層面,接受過城市文化全面洗禮的鄉村新手教師在心理上很難接受鄉村,在生活交往方式難以適應鄉村文化。另一方面,鄉村學校教育較為落后,鄉村教師的待遇福利較低,社會地位不高,生存環境較為惡劣,讓鄉村新手教師很難安于鄉村教育,融入鄉村社區。⑤
3 鄉村新手教師遭受逆向文化沖擊后的調整與適應
3.1 鄉村新手教師個人層面
首先,應該認識到自身可能會受到的“逆向文化沖擊”,積極地參入學校內外的各項活動,加強對于鄉村文化的了解,與此同時密切鄉村文化與課堂的交流,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興趣,提高教學質量,促進自身專業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改造和引領鄉村文化的發展。⑥其次,應該樹立多元文化價值觀,合理的認識城鄉文化。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在某些方面的確有發展水平之差,但更有發展類型之別,應該尊重鄉村文化的價值,這不僅是鄉村教師自身應該具備的文化價值觀,鄉村新手教師還應該把這種觀念帶入課堂,讓鄉村學生也形成良好的文化價值態度。⑦
3.2 鄉村學校層面
首先鄉村學??梢越⑿吕辖處煛皫熗街贫取保环矫婵梢源龠M鄉村新手教師的專業發展,另一方面在老教師的幫助下,新手教師可以快速融入學校生活以及社區生活。其次,鄉村學??梢约訌妼W校與鄉村的互動,為鄉村新手教師融入社區搭建更多更好的平臺。再次,鄉村學校應該積極關心鄉村新手教師遇到的各種困難,給以溫暖幫助。
3.3 國家與社會層面
鄉村新手教師遇到的逆向文化沖擊,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城鄉發展巨大的不平衡,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衡,鄉村教師的工作待遇太低。促進城鄉教育資源均衡發展,提高教師待遇,關注鄉村教師的文化生存狀態,需要國家持續不斷地努力。
注釋
① 李晶.逆向文化沖擊中文化適應[D].上海:復旦大學,2008.
② 劉鐵芳.鄉土的逃離與回歸:鄉村教育的人文重建[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30.
③ 張濟洲.鄉村教師的文化沖突與鄉村教育改革[J].河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版),2008(9):73-76.
④ 段會冬.鄉村教師文化困境的再思考:對《鄉村教師的文化困境與出路》一文的回應[J].上海教育科研,2011(11):40-44.
⑤ 侯中太,蔡永紅.農村教師生存困境與反思[J].中國教育學刊,2012(10):32-35.
論文關鍵詞:農村幼兒教師;繼續教育;對策
一、端正農村幼兒教師繼續教育的態度
(一)繼續教育尹學歷補償教育
在繼續教育過程中,有相當比例的農村幼兒教師希望通過繼續教育獲得高文憑、高學歷,以彌補自身職前學歷的不足。教師們這種對更高學歷的追求是好的,但是想法卻是不對頭的。他們沒有認識到繼續教育不僅能拓展教師的視野,幫助教師更新教育觀念,而且能激發教師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沒有認識到繼續教育的主旨是要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而綜合素質的高低不是一紙文憑就可以敲定的,不能以形式代實質,以文憑代水平。
(二)繼續教育尹一次性培訓
幼兒教師的繼續教育不是一次性的在職培訓,它不是“管用一生”的教育而應該是“貫穿一生”的教育。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農村幼兒教師不能抱有“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想法,他們需要樹立終身教育的理念,而繼續教育正是終身教育的形式之一,應該認識到繼續教育的連續性和長期性,認識到繼續教育是持續不斷貫穿一生的行為,個人要跟上時代的步伐,要成長發展,就要不斷進行進修培訓,做一個終身學習者,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三)繼續教育尹“要我學”
農村幼兒教師應該提高參加繼續教育的積極性,認識到繼續教育不是迫于上級壓力“要我學”的教育,而是著眼于提高自身專業水平的“我要學”的教育。幼兒教師應該從自身專業發展的角度認識到繼續教育的意義和價值,更新觀念,端正態度,樹立全新的繼續教育理念。
二、明確農村幼兒教師繼續教育的目的
農村幼兒教師繼續教育的目的是在尊重幼兒教師差異的基礎上,努力優化幼兒教師的智能結構,充分挖掘自身的潛能,促進創新能力的發展,提高綜合素質,實現全面發展,以適應農村幼兒教育的需要。通過繼續教育,幼兒教師在掌握幼兒教育最新改革動態的基礎上,不斷更新幼兒教育觀念和專業知識,改進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掌握各種現代信息技術在實際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以使自己更好地勝任幼兒教育工作。
三、加強農村幼兒教師繼續教育的管理
(一)教育行政部門方面
1.教育行政部門要提高認識,重視農村幼兒教育。高度重視農村幼兒教師的繼續教育工作,把教師從自然成長過程轉化為自覺提高的過程,這是終身教育的需要,也是現代教育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門應該加強對農村幼兒教師繼續教育的統一管理和整體規劃,應該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規范農村幼兒教師的繼續教育工作,使繼續教育的開展能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從而實現依法施教、依法促教、依法治教,同時用法律來保障農村幼兒教師接受繼續教育的合法權益。
2.優化繼續教育課程設置。繼續教育課程要因需而設,即在充分調研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設置與被培訓者的需求盡可能相一致的課程內容,在實施過程中應根據受訓者的反饋作適當調整。就其內容而言,既要有理論的支撐,又要有實踐的依托,同時還要架構起理論與實踐的橋梁。
(二)幼兒園方面
農村幼兒園應根據實際需要廣泛借鑒城市幼兒園的繼續教育運行程序。比如,有些幼兒園將參訓者分層,如按職稱分為新教師培訓、初級職稱教師培訓、中級職稱教師培訓、高級職稱教師培訓等,或按教師從教的熟練程度分為新手教師培訓、熟練教師培訓、骨干教師培訓、專家教師培訓等。分層次分批地組織教師參加繼續教育培訓,分層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教師群體的多樣化需要。
四、豐富農村幼兒教師繼續教育的形式
(一)建立以園本培訓為主體的繼續教育模式
農村幼兒園發展遇到的首要困難是資金的短缺,因此,有些農村幼兒園教師走出去接受專門培訓的機會非常少。而進行園本培訓是可行的。園本培訓的內容非常靈活,可以對新來的教師進行崗前培訓;可以針對教師們日常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討論研究;可以強化教師們的終身學習意識;有的教師參加了學前教育學歷班的學習,之后可以將所學到知識再傳授給幼兒園的其他老師,這樣既節約了學習成本,教師們的知識也逐漸豐富了。
(二)以研代訓,以研促訓,研訓結合,提高幼兒教師繼續教育能力
調查發現,農村幼兒教師科研意識比較薄弱,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其自身的發展。進行教育科研是幼教改革深化的必然要求,它可以使教師從經驗走向科學,從教書匠走向教育專家。對于幼兒教師來說,承擔課題研究并使其順利通過鑒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選定課題、組織申報到調查分析、寫作報告等等老師們要搜集大量的教育材料,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從中完善和提高了他們的素質和能力。教育研究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是教師進行繼續教育的一種有效渠道。
(三)積極探索農村幼兒教師繼續教育的操作模式。地方政府和國家應加強縣、鄉兩級教師培訓、進修機構建設,逐步建立以縣級教師培訓機構為重點的農村教師繼續教育體系。針對農村幼兒教師的專業知識現狀組織他們加強對教育管理、兒童心理學、兒童衛生學等理論的學習,學習現代化教育技術,提高他們的教育教學能力。
五、明確農村幼兒教師繼續教育的內容
(一)深化對農村幼兒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的認識
通過繼續教育,農村幼兒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幼教工作尤其是農村幼教工作的重要性,增強職業認同感,必須清醒地看到,從小培養兒童良好的品德、積極的態度、廣泛的興趣,發現和發展兒童的潛能,將為人一生的充分發展奠定基礎。
(二)加強師德建設
對幼兒教師進行以“三愛”為核心的“愛的教育”,即愛農村幼教事業,愛孩子,愛自己的工作崗位。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孩子是幼兒教師最寶貴的品質。教育需要愛,沒有愛的教育是沒有生命力的。為人師表是師愛的重要體現,一位高素質的教師,必然是一個具有良好修養和情操的人,教師要為人師表,用美的形象,美的人格去感染孩子,引導孩子,這是一種無聲的愛。
(三)加強新任幼兒教師的人職教育
加強對新任幼兒教師的入職教育,使他們盡快轉變角色,盡早適應工作崗位。
(四)實現不同層次教師的共同成長
通過繼續教育要使處在不同發展水平的教師都有階段性的發展。有研究者提出,幼兒教師繼續教育要想收到預期效果,真正有助于提高教師的實際教育教學能力,推動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就必須努力做到既“居高”而又“臨下”。所謂“居高”,就是要幫助幼兒教師努力占領幼教專業知識和幼教理論發展的“制高點”,研究探索幼兒教育教學改革,有理性思考的高度,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論事的水準上。所謂“臨下”,就是指導幼兒教師學會運用最新科學知識、科學思想和教育理論成果,研究和解決教育教學改革中的問題。這為農村幼兒教師繼續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幼兒文學教育;認識論;存在論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07)06-0023-04
馬克思說:“不僅五官感覺,而且連所謂精神感覺、實踐感覺(意志、愛,等等),一句話,人的感覺、感覺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對象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1〕人的“人化”,首先需要具有“人的本質客觀展開的豐富性”的對象。從這個意義上說,幼兒文學成為幼兒生命成長和心靈發展的精神之根。正如黃云生先生所言:“一個人呱呱落地之初,心性尚處在混沌未開之時,便有文學來和他陪伴……在整個幼兒時期,文學對人們當時,以后乃至一生都產生有益的影響?!薄?〕幼兒文學悄無聲息地將向外的審美活動內化升華為幼兒精神世界的自我建構能力,使“混沌”的人逐漸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然而在自然狀態下,優秀的幼兒文學作品進入幼兒的視野,與幼兒建立屬人的關系,具有太大的偶然性,所以需要幼兒文學教育的參與。
一、認識論與存在論的分野
審視幼兒文學教育的歷史和實踐,我們發現,我們沒有時刻以提升幼兒的精神品質為旨歸,有時甚至在遠離這一命題的地方徘徊不前。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言》教材,對入選的幼兒文學作品基本是按照“思想品德教育”和“語言教育”的維度來設立教學目標的。如《拔蘿卜》的教學目標是“使幼兒懂得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學習詞:拉、幫忙、一起;詞組:拔蘿卜”。同樣,《小熊請客》的教學目標是“教育幼兒愛勞動、有禮貌”,“學習詞:討厭;詞組:又懶又饞”。上述幼兒文學作品的教學目標并沒有以文學為本體,而是通過文學作品的教學達到為思想品德教育和語言教育服務的目的,文學由此成為手段和中介,甚至被異化為非文學。鄭荔在《教育視野中的幼兒文學》中也揭示了文學教育的這種“工具化”現象。“我們考察了幼兒園很多文學作品學習的教學目標,發現主要是學習某種句式或者詞匯,而通過作品學習明白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就是更普遍的目標,在比較次要的目標中才有可能談到兒童的情感、態度方面的變化。”“要孩子們懂得撒謊是不良行為,就給他們講述《狼來了》;要孩子們戒驕戒躁,《龜兔賽跑》就成為首選的作品。”〔3〕
文學教育的這一偏離甚至背離文學本體的現象由來已久,已經成為幼兒文學教育的“集體無意識”狀態。我們認為,這種“集體無意識”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了認識論哲學的統攝和規約。
認識論哲學是一種二元論哲學,認為人是認識世界的主體,世界則是被認識的客體,人和世界的關系就是認識與被認識的關系。認識論哲學進而把世界分成“現象”和“本質”兩極,并運用本質的一極去壓制、取代現象的一極。認識論哲學的本質是知識論,人可以通過對世界的認識,通過判斷、推理等邏輯方法,獲得一切關于世界的知識。認識論制約下的文學理論認為文學是對世界的模仿、復制、再現,由此我們可以通過文學達到對世界的認識和對其本質的把握。
上述幼兒文學教育的“思想品德工具論”傾向和“語言工具論”傾向,都是認識論哲學的折射?!八枷肫返鹿ぞ哒摗闭J為幼兒文學作品是思想品德的載體,文學作品蘊含的思想品德內容是幼兒認識的客體,而且是幼兒必須把握的本質。“語言工具論”則把幼兒文學作品作為學習語言知識的手段,文學作品為幼兒提供的是語言知識和語言運用的例子。在這兩種傾向中,幼兒文學作品都被看作是認識的對象而不是感受、體驗的對象?;谡J識論哲學的幼兒文學教育就這樣把掌握語言知識、形成道德認知等作為教育目標,把語言知識和道德認知的學習作為教育內容,把講授和灌輸作為主要的教育方法。然而,這樣的文學教育堵塞了幼兒與幼兒文學的天然通道,離文學教育提升人、塑造人的目標距離太遠甚至南轅北轍。指導幼兒文學教育的哲學思想應該從認識論走向存在論。
與認識論不同,存在論從揭示人的本真存在出發,揭示世界的意義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存在論反對把主客體對立起來或分離開來的二元論傾向,認為必須消弭現象與本質、個別與一般等二元對立格局而走向“主客消融”、“物我同一”。在方法論上,存在論傾向于人的感受、直覺、體驗、想象、領悟、意會等。反映在文學上,存在論認為文學不是對世界的模仿和再現,而是對世界的建構和照亮。認識論關心的是文學對世界的模仿是否正確,執著于事物的“在場”;存在論則關心文學對世界的照亮和拓展,企求通過文學把人們的眼光和心靈引向無窮的“不在場”,使人們對世界的感受和理解得到延伸和擴充。
在存在論視域內,存在被認為是超越了主客體二元對立而進入主體間的存在,孤立的主體性變成了交互主體性(或主體間性)。這也正是馬丁?布伯所說的“我―你”關系。馬丁?布伯認為,人在面對外物時持有兩重態度,“我―它”和“我―你”。在“我―它”關系中,人總是出于自我的種種需要將周圍的一切當作“它”,當作與“我”對立的客體?!八笔恰拔摇崩玫膶ο?,是滿足“我”之利益、需要、欲求的工具?!拔摇迸c“它”之間是一種有限的利用關系。而在“我―你”關系中,人不再以“利用”的態度對待外物,不再將外物視作“它”,而是將其看作“你”?!拔摇焙汀澳恪笔莾蓚€平等的世界,“我”以“我”的整個存在接近“你”,發現“你”,在“你”中照出“我”自己,發現“我”自己?!?〕優秀的幼兒文學作品正是這樣的“你”,幼兒正是在與“你”的對話和融通中走出混沌。
從主體性走向主體間性,這是幼兒文學教育的一場革命。正如王尚文先生所說:“‘主體間性’這一概念讓我們找到了文學教育新的理論依據和更為有效的進行文學教育的途徑與方法?!薄?〕
二、教育目的與教育方法的分野
認識論把幼兒文學作為客體,追問它的在場意義,即“文學是什么”;存在論把幼兒文學視為促進幼兒精神品質提升的另一主體,追問的是文學的不在場意義,對文學的提問方式也發生了根本轉向,關注的是“文學對我意味著什么”。基于認識論的幼兒文學教育強調“文學有什么,我就教什么”,文學有語言,我就教語言;文學有思想,我就教思想……基于存在論的文學教育更強調幼兒從文學中發現自己,認識自己,體驗文學與自身生命之間的精神聯系。當小紅帽被狼吃到肚子里的時候,“我”仿佛也被吃到狼肚子里去了,“我”感到恐慌、憤怒;當獵人將小紅帽解救出來時,“我”又和小紅帽一起歡呼,一起雀躍……幼兒以文學建構出來的世界為自己的世界,以文學人物體驗的悲歡為自己的悲歡。
基于認識論的幼兒文學教育與基于存在論的幼兒文學教育在教育目的上有根本性差異:認識論旨在讓幼兒認識文學,而存在論旨在讓幼兒親近文學。認識論文學是把幼兒的心靈引向知識,幼兒與文學是分離的、疏遠的、沒有感情的。如此久陷科學主義的泥淖,幼兒很難成長為健康、自由、和諧的人,相反,倒可能成為馬爾庫塞所詬病的“單向度的人”。存在論則讓幼兒在親近文學中從一個人的天地里走出來,走進一個與人來往、與人溝通、與人共享的“屬人的世界”。正是在與他人來來往往的溝通中,幼兒建立了與自然、社會、他人的廣泛而美好的精神聯系,積累起對于這個世界豐富而美好的情感,進而一步步獲得馬克思所說的“屬人的本質”。
教育目的不同帶來了教育方法的分道。要達到認識論的教育目的,讓幼兒從現象中把握本質,教師只能采取講授和灌輸的教育方法。通過分析、推理,抽象出道德的教條,匯集成理性的知識,這成為認識論文學教育的基本程式。這一切與親近文學無緣。而文學教育的實質則是情感教育,親近文學必須用感情召喚感情,用感情打動感情,而且必須用感情去體驗感情。所以說,體驗才是幼兒文學教育的必經之路,教師應該引導幼兒去體驗幼兒文學作品中的生活圖景和情感世界,從而讓幼兒發現自我,拓展自我。發現自我,不僅僅是“我看見了”,“我知道了”,而且是“我體驗到了”,“我”化入“他”的形象之中,和“他”一起期待、渴望,和“他”一起歡歌、痛哭。發現是感情對感情的發現,開拓是感情對感情的開拓,正是在發現和開拓中,幼兒擴大著自我的疆域。
三、存在論幼兒文學教育的實踐意義
基于存在論的幼兒文學教育在實踐層面如何落實?這是一個極富挑戰性的課題。這里不存在一個可以預設的方案,必須隨著實踐的展開而不斷趨向豐富和完善?!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語言教育內容和要求中指出:“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這為幼兒文學教育提供了行動指南。一些實踐工作者也開始自覺不自覺地走在從認識論到存在論轉變的途中。
浙江省《幼兒園課程指導》委員會編寫的《幼兒園課程指導手冊?語言》選入了下列一首童謠: 〔6〕
逗螞蟻
童 昌
螞蟻來呀來,
快快來吃飯。
什么飯?黃米飯。
什么菜?炒青菜。
什么筷?毛竹筷。
什么碗?爛泥碗。
吃不了,往回搬。
哼唷哼唷搬得歡。
教學指導:
《逗螞蟻》由傳統童謠改編而來,節奏活潑,通俗易懂,生動有趣。但與大多數傳統童謠一樣,其邏輯性不強,有些形象和詞句不適宜用道理去“推究”。因此,組織活動時不必拘泥于“黃米飯”、“炒青菜”、“毛竹筷”、“爛泥碗”等概念的推究,而要充分挖掘其趣味性、娛樂性內涵。
在《逗螞蟻》這則童謠的教學指導中雖然沒有提出具體教學方案,但已經非常明確地提出要挖掘文學作品的趣味性、娛樂性內涵,而不是緊緊抓住幾個概念不放。教師可以在挖掘作品的趣味性和娛樂性上下功夫,通過分組朗讀、表演等方式來展現這首童謠對幼兒的存在性意義。
還有教材對美國作家洛貝爾的《圣誕節前夜》設置了如下教學方案:〔7〕
目標:
1.感受、理解故事角色間真摯的友情。
2.懂得朋友間應互相關心、幫助。
準備:
青蛙、癩蛤蟆的布絨玩具或自制指偶。
過程:
1.青蛙和癩蛤蟆真要好。
(1)請幼兒完整地聽一遍故事。
(2)教師:生日那天,癩蛤蟆為什么著急?它擔心什么?
(3)請幼兒再次完整地聽一遍故事。
(4)教師:癩蛤蟆準備好長繩子、提燈、平底鍋,它想去干什么?
(5)教師:青蛙為什么來遲了?它為什么要送癩蛤蟆一只鐘?
(6)教師:你從哪些地方看出青蛙和癩蛤蟆是一對好朋友?
2.學學青蛙和癩蛤蟆的對話。
(1)教師出示青蛙、癩蛤蟆的布絨玩具或自制指偶,引導幼兒思考:癩蛤蟆看到青蛙來了心情怎樣?應該怎樣表現?
(2)教師左手操作“青蛙”,右手操作“癩蛤蟆”,表現癩蛤蟆連珠炮似的發問過程,引導幼兒體驗焦急、關切的心情。
(3)教師扮演癩蛤蟆,幼兒扮演青蛙,學學它們的對話。
3.有朋友真好。
(1)教師:癩蛤蟆看到好朋友沒來,十分擔心。原來青蛙是為了給好朋友準備生日禮物才遲到的。它倆互相關心,真是一對好朋友。
(2)教師:有好朋友真好,你有好朋友嗎?
(3)教師:有的小朋友暫時沒有好朋友,我們應該怎么幫助他呢?
建議:
1.生日那天,癩蛤蟆不見朋友前來,心中涌現出一連串可怕的遐想,它準備去救助青蛙。作者對癩蛤蟆這一系列心理活動和動作的描寫十分細膩,真切地傳達了它們之間純潔、真摯的友情,質樸但具有感染力。
2.該活動可重點引導幼兒了解故事角色的思想情感,從而影響幼兒的交往行為。
該方案在教學目標上強調感受,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體驗,在教學中嘗試用變換問題的方式讓幼兒傾聽文本,而且問題的設計注重引導幼兒體驗文本中“不在場”的一面。在教學手段的運用上,教師用玩具和指偶表演的方式讓幼兒學習作品主人公的對話。幼兒表演的過程就是進入文本的過程,感受語言的過程就是體驗愛和友誼的過程。這樣的方法饒有趣味,引人入勝。上述方案從教學目標到教學過程,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存在論思想,可資借鑒。但可能是擺脫不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子,在教材中這個故事已被改名為《有朋友真好》,而且在方案設計中時常過分強調文學作品的教育意義??梢哉f,該活動方案仍然存在繼續探索的空間。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7.
〔2〕黃云生.文學,在人之初〔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1985,兒童文學專刊.
〔3〕鄭荔.教育視野中的幼兒文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17-18.
〔4〕〔5〕王尚文,徐珞翰.從主體間性看文學教育:兼談
《新語文讀本》小學卷的編寫〔M〕//浙江師范大學兒童文化研究院.中國兒童文化第一輯.杭州: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04:88-89.
〔6〕浙江省《幼兒園課程指導》委員會.幼兒園課程指導手冊:語言〔M〕.北京:新時代出版社,2003:216-217.
〔7〕王瑞祥.兒童文學創作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69.
Preschool Literature Education: from Theory of Knowledge to Theory of Being
Dong Wenming
(Hangzhou College of Preschool Teacher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關鍵詞】農村體驗優勢
如何利用這個得天獨厚的優勢:“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積極提倡。”(《課程標準》)因此,我們應大力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飛出單一、封閉的課堂,接觸自然、社會,在廣闊的天地中學語文、用語文。因此,我利用農村的語文教育資源,在作文教學中嘗試地開展了綜合實踐活動。
一、體驗自然風光,談家鄉之美。
小學生的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占據豐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興趣在具體形象面前、具體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發。農村的小學生,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如畫的大自然就是他們的搖籃。讓同學們擁抱大自然:看綠樹紅花,聽百蟲啾啾,吸新鮮空氣,享拂面清風;春之綠、冬之雪、夏之泳、秋之游。同學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玩耍,讓學生深深地體驗到大自然之美!
當學生心盈自然之美時,我只要稍作點撥,如問:玩得高興嗎?美嗎?你喜歡嗎?說說好嗎?學生躍躍欲試,爭相暢敘心中之美。因為這不是冥思苦想地作文,而是在敘述享美之樂,學生思維特別活躍,有感而發,描述心中美麗的家鄉,同時也陶冶了情操。
二、體驗先輩精神,敘崇敬之情。
先輩們的事跡與艱苦奮斗,不屈不撓精神是我們語文教育的一筆寶貴的資源。我們這里有著名的駝峰航線,讓學生參觀駝峰航線的紀念碑,再讓他們查閱資料,這時他們腦海中一定會展示出一幅幅昂揚奮發、堅貞不屈的精神畫卷,這里的軍營生活是他們耳熟能詳的,這些既是作文的好素材,也是德育的好教材。我讓學生去了解烈士事跡,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種種感人的精神,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繼而產生了強烈的傾吐欲。此時,進行習作練習,學生語言慷慨激昂,字里行間充滿了感情,多數同學還聯系自己做了真誠的反思,這與以前空洞的口號式習作截然兩樣!——習作的過程再次升華了同學們的感情,凈化了同學的心靈。
三、體驗家鄉富饒,傾自豪之情。
對于一般動植物的認識,城市里的小學生大多數是通過圖片資料獲得相關的知識,缺乏感性的認識,而習作干癟,更無真情實感了。這方面農村的小學生卻恰恰相反:生活在農村里的小學生可以聞到稻花的幽幽清香,可以看到蠶豆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也可以捉到活蹦亂跳的魚兒。使同學們深深覺得:生在家鄉的幸福,長在山鄉的優越,從而激發了為家鄉自豪的情感,讓學生滿懷著為家鄉的富饒而自豪的激情去寫作文。這樣,作文就水到渠成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
四、體驗家鄉飛速發展,抒振奮之情。
隨著計劃經濟的淘汰,農村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令我們每個生活在農村的人不斷地驚喜,更無比的振奮!——這又是作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極好素材!我帶著孩子參觀果園、養殖專業戶、經濟農作物種植專業戶、成片的農家樂等,并通過采訪了解家鄉的過去,在過去與現在的巨大落差中感受今天的飛速發展。
接著,在班上開展討論會,讓學生說說“家鄉的變化”:有的從自己家里的生活變化談起,有的從門前路的更新說起……同學們還情不自禁地張開了想象的翅膀,帶著一顆顆童心飛向未來……學生太興奮了,這時提出作文的要求,就會促使學生把這種振奮之情流于筆端。同時,也教育了學生要熱愛家鄉,促使他們從小樹立起把農村建設得更繁榮的理想。
五、體驗鄉情親情,贊純樸民風。
城市里因種種因素,還較多地存在著“對門老死不相往來”現象,但農村卻廣為流傳著:“鄰里好,賽金寶”這句話——農村人特別重視鄰里之間、鄉親之間的感情聯系,其間蘊含著純樸的民風。和睦相處之情,尊老愛幼之德,勤儉節約之風等等,這些方面生動的事例層出不窮,活生生地就發生在同學們的身邊。農村那一年一度的春節、一家團圓的中秋節、飄著粽子香的端午節……男婚女嫁,移風易俗等等,無不帶給同學們許多歡樂。這些都是同學們喜聞樂道的,抓住節日的契機,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讓學生體驗到其中濃濃的鄉情親情和勞動人民的樸實情懷,而不由自主地贊之于筆端。
六、體驗農活艱辛,說勞動苦甜。
“農活”也是我們農村特有的教育資源。在家學做些力所能及的農活,在校于“班級責任田”大顯身手。讓學生體會到勞動的苦與甜,勞動的體驗是刻骨銘心地,有了這刻骨銘心的體驗,學生就會更加珍惜糧食,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當然,在這刻骨銘心的體驗中同學們的習作不再“干癟”,而變得很“飽滿”!
七、嘗試后的體會
1.跳出“作文”教學作文——作文綜合實踐活動成功的保證?!安蛔R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跳出“作文”教作文。立足育人的高度,在作文教學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讓習作的過程成為學生生命歷程中一段段真實的生活,只有這樣,我們的作文綜合實踐活動才得以成功,才是新《課標》所倡導的作文綜合實踐活動。
關鍵詞:農村教育;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返貧”現象
人們一般把新教師入職前的專業素養匱乏視為貧困,把他們入職后經過努力適應了教育工作視為“脫貧”,把他們在此之后出現的難以適應職業發展需要的專業素養匱乏的現象稱為“返貧”。農村小學青年教師的“返貧”并不鮮見,而且有日漸擴大的傾向。導致他們專業發展歷程中出現“返貧”現象的主要因素有: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延遲滯后、農村青年教師的職業生存狀態較差、青年教師的職業性向偏失及終身學習的觀念和行動的缺失。針對農村小學青年教師“返貧”現象的成因,我們認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來預防、延緩農村小學青年教師的“返貧”現象,直至消除“返貧”現象。
一、追求實效性,精心打造青年教師培訓的終極目標
著眼于教師素質的整體性提高,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舉辦的多種層次、多個專題的教師培訓活動在幫助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擴展理論視野、提升教育經驗等方面具有相當大的理論引導價值。但是,上述培訓模式對農村小學青年教師未必有現實作用,原因在于:農村小學青年教師面臨的實踐問題遠多于理論問題,相對宏觀的政策、理論、理念的培訓,不如引導他們對教育教學實踐進行案例研討;教育行政培訓大多要教師集中異地、暫離崗位,或多或少帶有“權利”“福利”色彩,其分布機會就不會均衡分配給農村小學青年教師;專門為青年教師舉辦的培訓,因為涉及到學科面廣、人員眾多,缺乏有效的管理與考核機制,難以保證培訓達到預期的目標。
因此,追求實效性,仍然是當前很多培訓特別是對農村小學青年教師的培訓不該放棄的終極目標。這里的實效性,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培訓對農村小學青年教師理論認識的深化、教育理念的革新、職業性向的發展有切實的效果。在相對“務虛”的層面上有實效;另一方面是對農村小學青年教師教學技能的提高、教育方法的改進有切實的作用,在相對“務實”的層面上有實效。前者要求“務虛”型培訓應以先期調研為基礎,切準教師教育理論需求脈搏,找準他們教育理論的短板,從青年教師的教育觀念轉變、教育理念提升的實際需要出發而不是從部門工作需要出發開展培訓。此外。教育思想的更新與轉化,與職業興趣、職業理想等有密切關系,因而,培訓青年教師不僅要著眼于教育觀念的持續發展,還要從政治思想、職業道德、職業性向等方面全面關心青年教師的成長。后者則要求“務實”型培訓應該針對青年教師所面臨的具體教育教學問題,圍繞教學工作、班主任工作、教育研究和民間團隊建設等方面落實推動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的具體事務,將培訓與青年教師的校本培養結合起來,如與“青藍工程”中的“老帶新”、青年項目的扶持與調控、同事交流與合作的推進等結合起來。無論是教學主題的培訓、班級管理主題的培訓,還是教育研究主題的培訓,都應以理論指導實踐的適切性、案例分析改善的直觀性、研究方法程序的可操作性為原則選擇學習和研討的主要內容,切實提高青年教師應對教育教學問題的素養和能力。
二、保持內隱性,行政調控青年教師的民間話語表達
青年教師培養,人們習慣上認為這是行政話語;青年教師成長,人們習慣上認為這是民間話語。二者話語意味表層上的對立導致了來自行政和民間兩方面的偏差。行政話語掌握著對青年教師的培養控制權,其關注的問題可能與民間話語關注的問題存在差異,比如:過分凸顯行政需要,強化用制度驅使青年教師承擔繁重的業務;一味聚焦于“有培養前途的青年教師”,忽視了青年教師群體的成長需要;等等。與此相對,民間話語往往作為行政系統的相對面,在不被行政話語認同的無奈中,以一種消極適應、主動避開甚至有意識拒絕的方式,在青年教師群體中蔓延開來。離開了行政力量的扶持。青年教師的民間成長方式效益低緩。
這樣的現狀呼喚對行政力量與民間話語之間的關系進行重新定位。行政系統作為強勢方,應該主動運作引導。為青年教師專業成長中民間話語的力量向學校事業發展軌道靠攏提供合適的平臺、有效的機制。為避免過于強調權力影響產生的矛盾及弊端。行政力量要善于轉換角色,把對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的顯性話語權轉變為隱性話語權,從行政權力的直接控制,轉為引導、啟發、支持、遴選的間接控制,通過資助民間團隊、鼓勵教師合作、提供開拓空間等方式,推動青年教師根據自己愛好、特長或理想追求實現專業成長,使青年教師得到充分理解和支持,并樂于將個人成長與行政愿景保持一致。從而獲得民間話語與行政力量的良性合力。
當前農村青年教師的民間交流,遠比官方提供的交流平臺要豐富得多,如QQ群、教學沙龍、遠程互助、結為民間師徒(相對于行政的“青藍工程”中的“師徒”而言)、教師假期聯盟、教育博客交流、QQ空間、專業論壇等。這些交流有很鮮明的圈子化、私人化色彩。交流的內容豐富多樣,既有對教育教學的審視反思,也有教育研究的經驗心得;既有對行政系統的評價批評,也有對個人生存狀態的牢騷不滿;既有閃光的思想火花、深刻睿智的智慧見解,也有只見一葉的偏激片面之詞、消極倦怠的心態宣泄甚而有不合時宜的指責謾罵。顯然,這些民間話語對青年教師的影響是多重的、復雜的,行政系統如果漠視或者以“教師私事,不好干涉”的借口逃避,顯然忽視了這股力量的現實作用。行政部門可以倡議某一區域內的學校之間建立民間交流組織,并提供時間空間、必須的物質條件和服務支持,將民間交流逐漸導引到教育教學工作的主題化。
行政管理部門對民間話語的隱性調控方式還有很多。針對學校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事關學校發展的事項,學校可以采用項目招標的方式,動員民間力量的參與,提供資金、人力、研究便利等方面的支撐;由骨干青年教師以個人名義舉辦教育交流小組、成立教學研究團隊或舉辦專業發展沙龍,動員民間力量承擔組織管理職責,青年行政領導有意識地作為成員參與,以身作則力行研究,接受團隊的規約,融入青年教師群體;行政領導申請QQ賬號、建立BBS論壇等,邀請青年教師參與交流、討論;等等。這些方式、途徑和平臺均能為行政隱性調控民間力量提供不容易引發防范與對立情緒的機會,獲得行政命令難以實現的效果。
三、凸顯文化性,引導青年教師參與并建構學習型組織
學習型學校的建構無疑為農村小學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鋪設了一條通往熟手教師、專家型教師的道路,許多教師帶著熱情投入學習活動,理論視野、理論深度都有所拓展,但是很快學習熱情消退。農村青年教師出現學習倦怠的主要原因有:把普遍性的教育理論用于指導真實情境中的教育實踐需要較長時間的適應期,需要教師能夠處理理論未涉及到的或未能很好解決的問題,對處于積累期的青年教師來說,這一要求難度較大,容易打消教師的學習信心;群體性的理論學習共性鮮明,過于豐富的理論信息形成了“混沌效應”,使青年教師喪失了自主反思的機會,以致產生茫然和無所適從感;非團隊型的、松散型的學習方式影響了內在凝聚力的形成。
上述情況提示我們,僅有行政倡導的學習制度與內容是不夠的,必須考慮更為深層的動力和長效的支持力。向前延伸一步,行政系統就必須思考學習文化的構建問題。學習型學校對青年教師能夠產生長效推動力是基于價值觀和意義系統基礎上確立的共同愿景,它可以激發青年教師的學習意志力,并獲得持續的動力。愿景可以是關系學校整體發展的,也可以是每一小學習團隊的,還可以是青年教師自主確立的。不管哪一個層面的愿景,都要有引領青年教師自主學習、自我反思、自我超越的潛在功能。如果不重視以共同愿景作為導引,不僅教師的學習行為是短暫的,而且學習引發教師的思考也是不系統的。
一旦愿景得到確認,學習型學校的文化建設就要考慮塑造青年教師開展學習的主體心態和主體行為。青年教師的學習心態、學習行為是通過眼界、情趣、取向和交流等方式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比如,有些青年教師的學習以教材使用和對農村的適用性為中心,有些青年教師的學習以面向農村因地制宜開發課程資源為中心,有些青年教師的學習以推動農村兒童健康成長為中心,有些青年教師傾向于埋頭勤學、深入思索,有些青年教師以做導學、以學促做,有些青年教師善于思辨能夠高屋建瓴……無論哪一種行為方式,只要能夠圍繞共同愿景,帶著推動教育實踐、改善教育行為、提高專業素養的心態、精神,就蘊含著青年教師的價值追求,就蘊含著最有活力的文化因素。顯然,塑造這樣的學習文化,需要學校領導具備高瞻遠矚的眼界、開放博大的胸懷和獎掖青年的魄力,以鼓勵青年教師能克服種種困難,堅持不懈學習。
四、鼓勵開拓性,讓青年教師擁有教育“試驗田”
作為自上而下的改革運動,新課程改革給教師思想觀念及其行為方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深度和力度。在這一改革歷程中,農村小學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受到了許多新思想、新觀念和新模式的影響,教學反思、同伴合作、專家引領的觀念深入人心,其倡導的專業發展實踐模式也被青年教師身體力行。但是,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也隱藏其中。一是一些農村小學青年教師對課程改革移植、吸收、借鑒的新理念、新概念、新術語、新說法奉若圭臬,忽視了本土概念的創生,制約了自身的觀念創新、思想創新的意識與能力;二是新課程改革推出的基本策略是,首先在試驗區開展改革試點,推出成熟的課型、經驗后逐步推廣,繼而擴展到全國范圍。各類教學比賽與成果展示推出的成功范例成為農村小學青年教師學習借鑒的范本,教育行政、各級專家常常用與“成功課型”的距離遠近、與課改主流話語價值取向的貼近程度來衡量青年教師教學是否合乎新課程理念,課堂教學是否成功。長此以往,被主流話語認可的課改經驗籠罩了農村小學青年教師的教學改革實踐,自上而下的權威壓倒了青年教師探索的自主性和勇氣,行政手段的推進局限了青年教師獨立改革實驗的空間和可能。一句話。宏觀改革背景下,青年教師作為未來力量的主體,其個人思考、個體試驗、個性提升的權利被忽視了。三是對于正在成長期的青年教師,“試誤”的機會對他們走向成熟是不可或缺的,但對課程改革、教學改革的功利性要求剝奪了這些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