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2:44
序論:在您撰寫積極心理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挖掘具有英語潛能的學生的語言天賦并不是區別對待,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在英語學習潛能上定然存在一定差異,且潛能的表現方式也各不相同,教師應善于發現這些潛在的潛能點。如部分學生對英語的理解能力較差,考試成績不佳,但口音標準,教師應創造發揮這位學生口語才能的條件,如通過課堂朗讀等方式,讓學生獲取成就的喜悅,建立自信,激發學習興趣,克服英語理解能力不足的短板。教師應具有良好的課堂安排能力和課后調節能力,仔細分析個案,照顧好特殊個體,查漏補缺,創造班級整體英語學習氛圍。
二、更積極地評價學生英語學習活動
每個人都渴望被認同、被尊重、被接受,學生心理尚不成熟,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幫助學生建立積極、樂觀的心態。鼓勵、表揚是最好的心理教育方式之一。一些學生可能從未被教師表揚,內心學習的興趣被一點點消磨,看不到成功的希望,最后徹底喪失學習的信心和興趣,甚至影響心理健康。因此,教師在開展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應多采用鼓勵、表揚等簡單可行、行之有效的方式幫助學生建立信心。
(一)正面評價,寬容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每個人個性均存在一定差異,教師不可能對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內心陰影等情況了如指掌,因此在開展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應盡量保持寬容的心態,多給予正面評價。當部分學生在發音上出現錯誤,教師應耐心引導,課堂上授課時,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自尊心,糾錯時避免其他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犯錯學生上,可以臨時增加教授內容,轉移注意力。如何進行課堂評價是考驗一個教師應變能力、教學水平的重要指標。
(二)客觀,相對樂觀的集體評價班級是一個大家庭,充滿了復雜的人際關系,同學與同學之間也存在親疏遠近,每個人都有自己在意的人,若是能夠得到自己在意的人的正面評價,學生獲得的喜悅感、成就感不言而喻。此外,他人客觀的評價,也有助于學生認清自己的不足,相互評價的過程也是一個相互學習、相互了解的過程;相互評價還有助于創造和諧的同學關系,促使學生之間建立更多的聯系,消除因不了解而產生的誤會。具體方法:
(1)傳遞匿名贊美條,用英語書寫鼓勵、贊美的話;
(2)進行同桌、前后桌小組互動。
三、關注個體,培養積極的品質
“熊孩子”成為網絡流行語,但這也反映了當代學生群體一部分現狀?,F今的學生追求個性化,獨立性很強,他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較大,思想早熟;當然,也有部分學生受家庭教育、社會環境影響,內向、不喜言語、自我管理能力較差,不能融入積極的英語教學環境之中。這些學生在進行英語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消極心理狀態,如厭倦、無所謂、得過且過等,且不易受教師規勸影響。教師應抓住此類學生的心理關注點,或直接面談,或訂立契約,或激將,總之應在充分照顧學生自尊心的基礎上,采取更積極主動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對學生隨后取得的成果進行大力表揚,幫助學生逐步建立積極的心理狀態。
四、小結
傳統心理學秉承因果診斷治療模式,過多考慮個案消極方面,未能從整體生態的角度探討個人與環境互動與發展對個體復原的作用。這也導致了長期以來,在心理健康研究領域,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對人類心理問題、心理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即把研究的焦點放在人類的失敗上,而很少關注健康、勇氣和愛,從一個人正向、積極的能力與特質,從增加個人與環境的互動動力過程給個人帶來的能量方面來研究。由于傳統心理學研究對人類積極品質缺乏探究,因而不能從實質上解決個體心理問題。事實上,創傷后心理健康研究應該更多思考人性的積極面,重點在于幫助公眾更健康、更美好地生活。積極心理學就是在這一指導思想影響下應運而生。積極心理學從積極心態出發要求人們解讀心理現象和心理問題,每個人都有積極力量和品質,我們目的就是協助他們發揮這些品質的作用,達到改善創傷后生存狀態和心理困擾,實現幸福生活與快樂心態。已有研究表明,擁有積極觀念的人,其社會適應能力更好,他們能更輕松地面對壓力、不順心以及各種喪失,即使面臨最不利的社會環境,他們也能應付自如。從應用視角看,積極心理學就是強調用一種積極的眼光和方式看待問題、困難和挫折。面對現代生活中諸多不如意的現象,我們不能一味的埋怨,我們必須想辦法改變這種不如意,那么我們首先必須要做的就是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面對、接受這種不如意。我們都在說一句話:“態度決定命運?!狈e極的心態必定會給我們的生活(而無論是正常、平凡的生活,還是經歷過變故和災難的生活)帶來希望和改變。
二、創傷中的心理復原力
(一)復原力的產生與實質
如上所述,傳統心理學一直認為,消極的經歷一定會導致消極的發展結果。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發現面對同樣重大壓力事件,青少年及成人產生反應和后果并非完全相同。即“有些人不會出現明顯的身心狀況甚或崩潰的現象,而有些人即使在微弱的壓力情況下則出現情緒困擾”。甚至“有些人在出現壓力癥狀反應前,其人格特質已有某種程度的異?!?。這種發現提示我們:個人對環境的知覺、建構與反應的差異在哪里?這個差異又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心理建康和行為反應的表達層次?早在20世紀70年代,個體面對創傷事件所表現出系列心理反應的這種差異,引起研究者對人類應對創傷能力的高度關注。復原力(resilience)的定義因強調的側面不同而不同。我們認為,復原力是指個人具有或學習到的某些特質,這些特質或行為會因個人與環境的互動而保護個人不受壓力或挫折情境的影響,使個人重新獲得自我控制的能力并因之發展出健康的應對行為。心理復原力是一種在困境中迅速崛起的能力,它是一種能幫助人們克服壓力和挫折,充分發揮自身潛能、求得自我發展的能力。而且,這一能力并非一成不變,是可以根據后天的訓練加以鞏固和提高的。當遭遇創傷性事件時,一個擁有復原力的人,不但能緩解壓力而且能從壓力中學習,使自己更加堅強。復原力一直存在于人的心底深處,平時不大會注意它,但是一旦面臨壓力和挫折,復原力將幫助人們減輕痛苦。近年來,復原力在許多學科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它強調在理解個人成長和發展時要多關注優勢而不是劣勢,重點是健康而不是疾病,強調要充分發揮個體積極能動性,要著重關注人達到最佳狀態的條件和過程。
(二)復原力的內在保護因子
復原力的內在保護因子是指個體本身具備的具有保護因子作用的心理能力和人格特質。其主要功能在于提供個體安全、情感支持、溝通、認同、解決問題等保護作用,使個體修正對危機情境的反應。個體在危機中擁有越多的保護因子就越能促進復原。心理學家Konrad整理出以下幾種復原力保護因子:與父母維持良好的關系;有自我價值感;能與他人合作;有非正式的社會支持網絡;能信任他人;有內控性人格;有問題解決能力;有思考的能力;具有幽默感。臺灣學者蕭文教授認為復原力的內在保護因子有7種:(1)具有幽默感并能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件;(2)雖置身挫折情境,卻能將自我與情境做適度分離;(3)能自我認同,并具有獨立控制環境的能力;(4)對自我和生活具有目的性和未來導向的特質;(5)具有向環境或壓力挑戰的能力;(6)有良好的社會適應技巧;(7)較少強調個人的不幸、挫折與無價值感或無力感。(三)復原力的外在保護因子復原力的外在保護因子是指在個體以外的環境中,能促進個體成功調適,并改善適應不良結果之因素。因此,復原力的外在保護因子就是指家庭、學校和社區環境中所擁有能促進個體復原的因素。家庭是影響個人面對困境復原的重要因素。家庭提供和諧的氣氛有利于個體復原力的提高。和家庭有關的保護因子有:父母有愛心的家庭觀;對孩子足夠重視;家庭凝聚力;家人與朋友的非正式和多代間的感情親密程度;壓力較少的成長環境;家庭成員具有堅強的信念以及控制生活的能力;對不同活動都建立或維持常規。學校和社區的保護因子主要是在學校環境中積累成功積極的經驗,發展與教師的良好關系,與同學有成功的社會關系。與周圍的人相處和睦。在外在保護因子中,情感的連接是重要的,而關懷和支持是情感連接的重要因素。
三、從積極心理學視角解讀青少年創傷后心理干預
(一)培養青少年積極的情緒和體驗,傳達積極的生活理念———感謝命運,我們還活著,用一種積極的態度來面對災難,面對明天
創傷后,青少年看到的到處都是破敗的場景,有可能是倒塌的房屋,也有可能是殘缺的尸體,體驗到了大部分都是消極的情緒,悲傷、失落、焦慮、抑郁、恐懼等等。在這樣的環境下怎么才能讓人們體驗到積極的情緒呢?這就需要一些小的、細微的東西了。比如說對地震中幸存的青少年進行的心理干預中,治療者和親友們在表達情感上的安慰與關心的同時,可以輕輕握住他們的手或保持其他的身體接觸,就這一個小小的動作,不僅可以使他們感受到他并非獨自面對不幸,而且可以幫助他們保持與現實狀態的聯系,不至于把全部的心思放在故去的親人上,這就是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再如,我們的總理,在汶川大地震的現場,面對一張驚慌失措的剛剛從廢墟里刨出來的小臉孔,他上前親吻了他,這個也很重要,第一時間把這種生存的信心,希望和鼓勵,最早時間給那個患者,使他有了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還有廢墟中刨出來的人,上擔架的時候,蓋上被子,適當給軀體以撫慰,公安干警翹起拇指,像我們的總書記脫了鞋坐到病人的床鋪上去,這些很多都是傳達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的具體方式。
(二)培養青少年積極的人格特征,塑造新的積極品質,努力尋求并培養青少年身上的積極品質,如樂觀、聰明、努力等等
記得一句話說:“忘記就是銘記?!蔽蚁脒@句話在這里可以這么說:“真正的治療不應該是克服失落、恐懼等等消極的情緒,而是建立一種更加積極、健康的品質?!蔽覀兛梢酝ㄟ^對創傷人群的積極教育,一方面對青少年創傷者各種積極品質的予以發掘,另一方面要在現實生活中培育這些積極品質,從而達到培養積極的人格特征,塑造新的積極品質。即創建一種積極主動的教學和學習環境,以便充分發揮每個人主動性、思考能力、熱情、勇氣、堅強等。同時,災后積極人格特征的建立還可以通過一些基本的方法進行干預,比如鼓勵、肯定培養愛的能力(愛自己以及愛身邊的每一個人)等等。這里要注意的一點,跟我們平時在生活中體會到的是同一個道理:贊揚的力量總多于批評。例如,如果我們長期贊揚一個人一些平時很正常的動作的時候,他就會變得越來越樂觀、自信。我們相信幸福與財富無關。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富人,一個窮人也可以是很快樂的。積極狀態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樂和樂觀的。
(三)構建積極的社會生態環境
(一)抗挫折教育是社會發展的要求高校是人才的集散地,高校培養人才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肩負著建設祖國的偉大使命。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時期,隨著高校大學生畢業人數的增加,就業壓力也逐漸增大。隨著經濟飛速發展,精神文明的不斷進步,當今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也與過去不同,種種原因都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甚至擇業觀有很大影響。導致學生群體中出現很多不和諧現象,如人際關系緊張、盲目攀比、學習氛圍差、考試作弊等等。如果這些現象不及時發現并加以制止,很有可能會使一些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心理問題如果不及時解決,容易導致生理上的不協調、不理性,甚至引發犯罪。為此,高校應當在注重學生科學文化知識學習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會學生在面對挫折時應該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對待。高校應該以培養大學生的完美品行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二)抗挫折教育是預防大學生心理疾病的要求當前大學生心理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和學校的關注。調查顯示,許多校園暴力大部分是因為學生的心理問題引發的。如1991年11月1日的“盧剛事件”,盧剛在取得博士學位后,因為未獲得最佳論文獎,并且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最終釀成悲慘血案。當然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學生在面對挫折時,消極情緒不能及時排解。長期處于壓抑、痛苦的心理環境下,學習生活的積極性受挫,如果不及時調整就會進入一個“死循環”,甚至有部分大學生會在絕望中輕生。高校作為育人的地方,必須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抗挫折教育環境,防患于未然,要建立積極的防控體系,緩解和疏導學生消極的挫折情緒。
(三)抗挫折教育是增強大學生生存能力和競爭力的需要每個人都是“社會人”,我們不可能離開社會而生存。因此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諸如工作不順心、人際關系緊張、家庭矛盾等問題。大學生在走向社會以后,當他們單獨面對生活上和工作上的問題時,只有具備一定的抗挫折能力,才能在社會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高校在大學生在校期間,有針對性的對大學生進行抗挫折教育,有意識地培養大學生的抗挫折能力,讓大學生學會面對問題和挫折時,不逃避、不放棄,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培養自己頑強的意志,是高校培養大學生全面素質的本質需要。
二、積極心理學視域下抗挫折教育路徑探析
以往心理學研究重點多放在了心理問題的研究上,認為心理學是為了解決心理問題而存在的一門學科,而積極心理學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更是不被重視。隨著抗挫折教育的發展,人們更多地關注個體內心對生活所持有的態度,團體情緒在團體協作中也被列為重點參照因素,積極心理學的主要理念與觀點能夠幫助個體和團體在遭遇挫折前、挫折中和挫折后找到積極樂觀的因素。所以,運用積極心理學開展抗挫折教育是一種時代性的探索。
(一)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大學生抗挫折教育的原則高校作為大學生學習知識與文化的場所,在大學生遇到挫折時,應該充分發揮高校的主渠道作用,把大學生抗挫折能力培養納入到教育教育體系中,使之成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抗挫折教育有其獨特性,所以運用積極心理學開展高??勾煺劢逃龖撟裱c原則:第一,預防性原則。積極心理學研究方法不同于傳統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它更注重個體或團體心理問題產生之前的心理狀態,也就是說個體或團體應該以一種樂觀、積極向上、開朗的心態面對生活、工作或學習。雖然與抗挫折教育的目的一致,但積極心理學更強調發揮人性中的優點來預防挫折感的出現,這樣的心理治愈理念比傳統的修復遇到挫折后的心理問題更具有價值。并且運用積極心理學能夠節省解決心理問題的成本。因此,在抗挫折教育中,運用積極心理學能夠幫助大學生形成積極的認知以抵御挫折。第二,體驗性原則。積極心理學不僅強調教學目標和知識技能目標的實現,更強調學生的積極的情緒體驗。所謂的積極的情緒體驗,早在1998年B.L.Fre-drick就提出了拓延建構理論“認為某些離散的積極情緒,包括高興、興趣、滿足、自豪和愛,都是拓延人們瞬間的知性的能力,并能構建和增強人的個人自愿,如增強人的體力、智力、社會協調性等?!贝髮W生的情緒特點趨向于強烈且不穩定,所以在抗挫折教育中,不僅要注重大學生認知因素,更應該注重大學生的情感因素,通過各種防范喚起大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第三,希望性原則。積極心理學強調每個人心中都有自我實現的向往與需求,這種需求會激發個體的潛能和積極力量。高校在開展抗挫折教育時應注重學生的優點和價值。在生活中大學生往往會感到孤獨和寂寞,希望有人能夠發現他們的價值。所以,在抗挫折教育中,高校應該充分的理解學生,充分的信任他們,給沒個人提供發展的機會,相信他們可以形成積極的人格。
(二)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大學生抗挫折教育的路徑
1.心理健康課高校的心理健康課是針對全體大學生進行抗挫折教育的一種路徑,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高校心理健康課的主要目標是在挫折產生之前進行積極的預防,面向全體大學生普及專業的抗挫折知識,讓學生們正確認識挫折、抗挫折,并且通過專業講解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提高學生的抗挫折意識和抗挫折能力,而這一目標恰巧與積極心理學的中心思想相契合。積極心理學強調發揮人性中的優點,培養積極的人格力量,預防面臨挫折所產生的心理問題。積極心理學作為一種心理學理論,只有將理論具體化才能發揮其實際效用。高校教師可以在心理健康課上課之前與學生們分享一個或兩個積極向上的小故事,也可以在課后與學生進行積極溝通,幫助學生樹立強大的自信和積極樂觀的態度。高校心理健康課程安排定課時進行積極心理學知識普及,能夠讓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系統的了解到挫折的概念、挫折情境、挫折反應和挫折防御、應對挫折等知識。有意識地培養大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引導大學生認識到挫折的兩面性,增強大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使大學生處于低強度的積極生活事件中,培養大學生的積極人格,以預防挫折的發生。
2.團體心理輔導所謂團體心理輔導,就是通過團體內部的人際交互作用,促進個體學習團體中大多數人的態度和行為的一種輔導方式。團體心理輔導是高??勾煺劢逃妮o助路徑,也是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采取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當前心理學界講心理團體按照功能分為“成長性”團體和“治療性”團體。“治療性”團體輔導注重成員經驗的深層解析、人格的重塑與行為的重建。這種團體輔導方式多用于遇到強大挫折之后,產生深度心理問題的人群。而“成長性”團體輔導注重成員的身心發展,注重成員的正向行為的建立,這種輔導方式符合積極心理學應用于高校抗挫折教育的基本規律,可以作為大學生應對挫折的重要方法。團體心理輔導具有實踐性、高效性、趣味性等特點,因此在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更強的適用性,更明顯的成效性。但是一直以來,受到傳統主流心理學(消極心理學)等因素的影響,目前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問題解決取向的弊端,因此,需要積極心理學思想和理念的介入。高校應充分利用黨小組、學生會、社團等活動團體,定期開展團體心理傾訴活動,幫助學生發泄內心的負面情緒。也可以指定團體心理輔導方案。高??勾煺劢逃闹饕繕耸桥囵B大學生的自我意識,樹立大學生的積極的自我概念,所以將積極心理學引入團體心理輔導中,能夠對當前價值取向傾斜的團體心理輔導進行不斷的平衡和完善。
3.積極心理咨詢心理咨詢是指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對心理適應方面出現問題并乞求解決問題的求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過程。積極心理咨詢是高??勾煺劢逃难a充途徑,為受挫嚴重的大學生進行個別調試和輔導。也可以說心理咨詢是一種語言發泄方式,內心釋放的過程,心理導師對咨詢者的輔導可以是一種引導過程,在解答咨詢者問題的過程中加入積極心理相關知識,為可能復發的心理問題做好充分的預防。同時,積極心理咨詢認為每個人都具備兩種能力,一種是愛的能力,一種是認知能力。積極心理咨詢主要針對于遇到挫折之后具有不良心理反應的大學生,消除他們的消極情緒和想象,幫助他們從挫折中解脫出來,為此學校設立了心理咨詢室和心理咨詢電話,并且專門安排心理老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高??勾煺劢逃捎梅e極心理咨詢的方式主要是幫助學生們對挫折進行積極的歸因,指導他們形成樂觀積極向上的解釋風格,同時,為學生提供消極情緒宣泄的場所,幫助他們學習講情緒進行轉移、宣泄、升華等調節方法,以提高他們的心理調節和抗挫折能力。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看似是一句沒有科學根據的話,但卻在很大程度上說的是事實。1980年,英國倫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做了一項研究,以當地1000名兒童為對象進行走訪,然后分別把他們的性格分為充滿自信型、良好適應型、沉默寡言型和自我約束型。等到他們成長為26歲成人的時候,卡斯比再次對他們進行了面談,并走訪了他們的朋友和親人,結果顯示,這些兒童時期的性格竟然準確預言了他們26歲時的言行,這讓卡斯比教授很震驚,之后他總結出報告,在2005年發表了演講,這在國際育兒的學術界引起了轟動,成為了“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的重要依據。可見兒童時期的積極心理將會一直影響著人們今后的人生。一個人有了積極的心理,做起事來自然是事半功倍,當遇到困難的時候,想的是怎樣解決困難,最后就算是失敗了,也可以總結經驗,讓這次失敗成為下一次成功的“母親”。但如果一個人用消極的態度去面對未來的道路,那么他的前方迎接他的只有黑暗。
二、如何讓積極心理學進入到小學班級的管理中
(一)在課堂紀律管理上的應用
以往的班主任,在管理小學班級的時候,往往一味的使用禁止和處罰式的管理模式,最后甚至會請動家長,來讓對學生進行二次處罰,這讓小學生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對學校、教室的恐懼和討厭的情緒,這種情緒會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的加深,從而影響他們的學習和成長。當小孩子第一次進入學校的時候,他們雖然已經是學生,但同時也還是孩子,他們的心性是不穩的,是多動的,還沒有擺脫玩樂的習慣。在課堂上有的班主任可能會發現有紙飛機在飛來飛去,而呵斥不是一個好的方法,孩童的心理是很容易受傷的。在這一個過程中,老師們可以采取“先禮后兵”的方法,先夸獎他紙飛機疊的好,飛得遠,然后老師和他一起參與到折疊出更好的紙飛機的過程中,最后在消除了兩人之間的隔閡,取得對方信任時,再告訴他課堂上的紀律,玩紙飛機可以選在其他的時間。張強(化名),是一個好動、散漫、脾氣有些倔強的學生,不喜歡聽課,不按時完成作業,上課時常常搞小動作,影響其他學生的學習。他的老師通過先是了解他的喜好,然后在他犯錯的時候,忍住心中的怒火,用柔和的語氣和他談心聊天,慢慢的消除彼此之間的隔閡,取得他的信任。在他的學習上,只要有了一絲的進步,這位老師都會給予表揚和鼓勵,同時慢慢的引導他要遵守紀律、尊重師長和同學、努力學習等等。這位老師通過半個學期的努力,終于令張強有了明顯的改變和進步。
(二)因材施教
在眾多學生中,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知識的速度都不相同,有的學生理解問題和知識可能和其他人有很大的出入。老師們可以采取從小事上的鼓勵,來增加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有的學生的記憶力可能不是很好,在背誦課文和詩詞的時候速度較慢,以往很多老師只會說一句“用更多的時間和努力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但這會讓幼小的心靈產生自卑和對學習知識的恐懼心理,會讓學生害怕學習新的知識。相反的,老師可以先贊揚他們已經記住的部分,贊揚他們學會了部分新的字詞和語句,然后鼓勵他們繼續努力,盡管這些學生可能最后不會成為高材生,但因為有著積極的學習態度,他們不會放棄自己,始終會學到有用的知識。
(三)給學生們積極表達的機會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用過很多方法來調動課堂的活躍氣氛,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每一堂課,都讓一個學生利用開課前的五分鐘分享一個預言故事或是一些名人的格言等等,為了鍛煉學生的寫作水平讓他們寫日記,但這些方法都只能短暫的增加課堂上的活躍氣氛,離開了老師的要求,學生們又會恢復原來的樣子。這是因為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就好比有的學生喜歡畫畫,有的喜歡踢足球,而有的喜歡剪紙,老師則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方式,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興趣,老師可以選擇一個星期中的一道兩節自習課,然后讓學生們提前準備自己想要分享的東西,喜歡踢足球的同學可以分享自己在足球方面的知識。喜歡畫畫的同學可以分享自己的圖畫作品,然后講述自己為什么這樣畫。喜歡講童話故事或語言故事的同學也可以在此分享自己故事,在這里,每一個學生都可以積極的表達自己腦袋里的想法。在這個時候,老師要起到從旁指導的作用,不要批評學生的想法,要先通過這些學生的表達方式,了解他們的內心想法,在老師和學生的內心之間建立一個橋梁,打破雙方之間的壁壘,令學生感到自己在老師面前不是在被訓斥,自己面對的不是老師的怒火,而是真正對自己有利的東西,是可以讓自己開心、幸福的東西。
三、結語
1.1護理人員的招聘和選拔
在臨床護理工作環境面臨患者劇烈情緒反應時,能做到隨時應用積極心理學理論調整心態,心平氣和;善于調節、穩定個人情緒;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來影響患者的情緒,達到良好的工作效率狀態,利于患者的疾病恢復。她們能更輕松地應對工作壓力與應激狀態,保持和維護個人的自尊、自信和幸福感并感染觸動和輻射影響周圍的同事,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圍和積極的護理文化。
1.2護理人員的知識培訓
1.2.1崗前培訓新護士必須具備相當強的情緒管理能力,心理學方面,尤其是積極心理學對護理工作的培訓要嚴格加強,考核合格者才能上崗。
1.2.2上崗后不斷提高情緒管理能力,需要分層次加強人文學科培訓,尤其是積極心理學知識培訓,特別是低年資護士培訓低年資護士在工作中更傾向于采用表層扮演,對于新護士,更要加強培訓,尤其是對于如何與患者進行更好的交流以及應對工作壓力的方法技巧培訓,她們情緒上會出現波動,處理情緒勞動的策略還不成熟,重視情緒勞動的深層表現,加強模擬工作角色的演練操作,不斷強化,并成為定勢的工作習慣。張帆等指出ABC情緒管理訓練(A因素:明確現實事件和情境;B因素:理性和非理性的信念和自言自語的述說;C因素:情緒和行為反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護士的不良情緒,增加其積極性情緒必要內化自己的專業角色,提高情緒管理能力,提高了護理專業技術水平,以減少感覺被迫偽裝或隱藏真正情緒的需要管理的能力,利于護士深層次表演,利于護患溝通,提高護理工作滿意度。培訓形式可采用:①加強職業自豪感的培訓課,強化護理工作給護士帶來的良性情緒:如有親朋好友生病住院的優越性,夜班護士時間的彈性,利于安排其他事務,事業單位工資的保障,周圍人群的羨慕等。②學習神經語言程序學(NLP)中情緒管理的方法,可以使護士掌握如何持樂觀情緒、正確認識自我、實現自我創新據威廉.詹姆斯的理論,與皺眉的人相比,微笑的人應該感覺更快樂,更能傳遞正能量。
1.2.3定期對護士進行心理咨詢與指導提供專門給護士做心理健康的咨詢場所,常年無假日開放咨詢熱線,隨時進行心理指導與咨詢。告知每位護士,讓其了解、熟悉并習慣采用積極心理學提高情緒勞動策略,適應工作環境,來維持較好的工作狀態和心理健康狀態。提倡結合護士情緒勞動的特點,量身定做為護士提供適當的情緒釋放或緩解壓力的方法或場所,定期鼓勵其多與同事或上級分享情緒體驗,降低可能出現的負面效應在日常管理中,不斷強化塑造護士的陽光心態。達到護理職業自豪感的維持。
1.3管理者積極支持與鼓勵
建立積極性的不斷改進的工作制度和授權與激勵機制,以保證充分的營養和休息,利于正性情緒的穩定。實施一對一針對性干預措施,按照不同層次級別護士不同工作性質的定位,建立包括管理、分配、晉升、休假等多方面的綜合激勵制度來滿足不同護士的不同心理需要;績效管理中,強調護士之間、團隊之間的積極合作,個人績效與團體績效的積極協調;為護士提供足夠的組織支持達到充分調動護士的積極性目的,增強護士的自尊心和自豪感。管理者應建立針對護士與工作相關的情緒或心理問題的反應隨時干預調節,協助護士保持健康的心態,使護士隨時保持以積極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在階段總結中公平對待表現優秀的護理人員,及時為她們提供個體化的獎勵機制措施,并兌現,使護理人員精神上滿足的效果。護理管理者要多以鼓勵、欣賞的態度,關注每一位護士的優點和符合期望的行為,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贊賞、激勵優點,忽視、遺忘缺點。幫助她們學會寬容和提高人際交往的技巧,提升愛自己、愛他人、敢于工作、善于生活的能力、毅力和勇氣,增強職業、生活幸福感和滿足感。
1.4塑造一個從內心熱愛護理工作的團隊或中心人物
俗話說“火車跑的快,全靠車頭來帶”,要利用積極心理學理論,在滿足基本需要條件的前提下,塑造榜樣后能影響周圍的同事及患者的心理向積極方向發展,利于工作全面展開,形成一個積極正向的團隊,團隊的影響力是無窮的,中國人常說“近朱者赤”,為以后的護理管理工作的開展帶來積極的效果。
1.5加強與醫師、患者、家屬、社會的互動合作
工作中利用所掌握的積極心理學理念與方法,做到與醫師、主任的良好溝通、協調,通過良性互動維護雙方尊重、友好的積極體驗,塑造良好工作氛圍,促進合作與團結及工作效率。在患者護理工作上完善護理常規工作流程,細化心理護理措施,積極體貼患者心情引導、化解患者及家屬消極、負面的情緒,鼓勵、支持患者及家屬克服疾病給工作、學習、生活所帶來的困擾,耐心引導,走向積極面對疾病的心態,從而達到增進健康、增強自信,幫助其早日回歸正常的社會生活
1.6對醫院暴力的防治
最好的善后處理是不發生,評估暴力發生的高危人群,建立個體化預警方案,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實施無縫隙的護理溝通,及時處理突發事件,最大程度提高患者滿意度。從而減少或避免醫院暴力的發生。
1.7提高不良情緒的自我管理能力,正確處理負性情緒狀態
可以通過正確識別個體自身情緒和他人情緒,先認同后,協調、引導、互動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情緒智商、培養駕馭情緒的能力,從而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提高情緒的自我調控能力。這是控制自己的情緒活動以及抑制情緒沖動的能力。情緒的調控能力是建立在對情緒狀態的自我覺知的基礎上的,是有效地擺脫焦慮、沮喪、激動、憤怒或煩惱等。需要塑造終身自我學習的習慣,不斷提高自己。
2展望
1.整體感知,給學生讀書的自由
通常情況下,學生整體感知文本內容,是閱讀教學的第一環節,也是閱讀教與學的起點,整體感知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文本閱讀的后續學習,因而教學之初,應該把閱讀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能夠自由充分地感知文本內容。主要做到三點:(1)學生自由選擇閱讀方式。學生根據文體特點、文章長短、閱讀習慣,“自己讀自己的”,自由選擇默讀、輕聲讀、朗讀、瀏覽等方式閱讀課文。(2)給學生自由寬松的閱讀時間。不為趕課堂進度讓整體感知的教學環節流于形式,要給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讓學生完全沉浸在文本中,把文本真正完整地讀完。(3)學生自由表達閱讀初始感受。教師整體感知文本問題的設計,要具有開放性,盡量給眾多學生自由表達自己閱讀的初始感受的機會,以探測閱讀能力、水平不同的學生對整篇文本的感知程度,為文本閱讀后續學習做準備。
2.主題表達,給學生發言的自由
閱讀的快樂,對于成人,可能在于心領神會,對于孩子,可能更在于與他人分享自己的閱讀發現、心得。教師應該創造機會,給學生表達快樂的機會,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也符合閱讀教學的規律。具體可以這樣做:(1)結合文體特點,把整體感知環節中學生閱讀文本不同的初始感受,按照文章內容、主題、思想、手法、語言等方面進行梳理、分類,形成幾個大方面的發言主題,也可以側重某個方面、或者幾個方面形成發言主題,作為某節課的重點學習內容。(2)學生把自己閱讀文本時的發現、心得,按照主麵進行歸類,寫好簡要的發言提綱。(3)圍繞主題發言提綱,學生.自由發言,暢所欲言自己閱讀文本的發現、心得,老師及其他同學認真傾聽、思考。
3.質疑問難,給學生提問的自由
教師“教”是為學生“學”服務,教師應該跟著學生走,跟著學情走。因而課堂研究的問題應該來自文本,由學生提出,而不是教師課前預先設計好問題,用問題牽著學生走。問題主要來自兩個階段,一是在整體感知教學階段,學生讀書的過程,也是心靈在文本中自由漫步的過程,學生在形成對文本整體認識的同時,也會產生一些疑惑。二是在主題表達階段,教師引導學生認真傾聽發言者陳述心得、體會,發言者、傾聽者思想在碰撞、交融的同時,也會在互相啟發下生發出一些新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及時記錄讀書中、交流中所產生的問題,在課堂上自由提出,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篩選、優化,整合為課堂研討的問題。當然,后續學習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生又會生成新的問題,教師應及時捕捉,提煉成有價值的“教學問題”,組織學生學習。
4.去疑解難,給學生合作的自由
課堂上,學生質疑問難環節所提出的問題,經由教師整合提煉為“教學問題”,對這些“教學問題”,教師要改變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觀念,問題由學生提出,也應該由學生解決。教師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分類分層,因材施教,組織不同學力的學生來解決問題。對于難點問題,學生個人力量解決不了,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對問題進行充分研討,然后小組交流研討成果,教師適時點撥、啟發。
5.拓展遷移,給學生設計的自由
1.1培養學生的積極情緒
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對教學活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他們知識結構相對系統,專業程度更高,接受能力更強,學習目的更加明確;但積極性較難調動,配合意識較差。在教學實踐中,可以把學生的主導情緒狀態分為三個類別:一是積極的、快樂的情緒狀態;二是既不快樂,也不沮喪的中性的情緒狀態;三是消極的、不快樂的情緒狀態,如經常人們經常變現出來的的焦慮、緊張、煩躁等情緒。研究表明:強烈的求知欲、清晰的自我意識、獨立意識和進取心等積極的心理因素是學生賴以生存,不斷突破自己的驅動力。
1.2提升教師的積極情感
積極心理學能夠發揮積極的心理能量,人們運用其自身外顯的或潛在的積極力量來調整心理狀態,并改變其悲觀的人生態度。外語教師應積極主動地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課堂管理能力,不斷從教學中獲得滿足感與自信。在此基礎上形成獨特的人格魅力以吸引學生,影響學生。教師應正視各種壓力,以此轉化為動力,享受外語教學的樂趣。積極心理學理念幫助教師更好的掌控自己,由“消極”變為“積極”;激發自己的內在潛力,全面展現自己的愛心、責任心、耐心和寬容心。
1.3構建積極和諧的研究生外語課堂
外語課堂,不僅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對學生而言也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體驗過程,同時又是師生之間多形式的交互過程。研究生的學習時間和形式更加靈活,但這并不意味著外語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可以被淡化或者忽視。怎樣能構建一個和諧的外語課堂,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課堂這個空間,促進學生身心積極的發展、能力的快速提高,是研究生外語教育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首先,改變傳統的外語教育關注理念。以往的教育過于關注學生的缺點,過分強調彌補弱勢,會造成忽視學生個性特點,抑制學生天性發展。在課堂教學中外語教師,應特別注重學生固有的積極能力和積極潛能,創設良好課堂氛圍,讓學生進行積極的體驗,培養并形成積極的品質;在教學活動中既要發揮教師的獨特主導作用,又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程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身心最優發展。第二,重視師生的情感需求。師生的情感需求既包括信任感、歸屬感、安全感,又包括自尊心、愛心、自信心、靈活性、趣味性等。在課堂上,教師需改變傳統課堂上的主宰者、決策者的角色,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與學生換位思考,真誠的對待學生,努力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有助于消除學生的焦慮感,形成其安全感。讓學生感受到課堂生活的快樂,這是學校教育的職責,更利于課堂環境中學生積極力量的調動、激發。學生,也應該尊重老師的付出,體諒老師的辛苦,積極的配合教師教學,讓教師在課堂上收獲滿足感,以更好的發揮積極力量投入到教學中去。學生之間,也要不斷增加積極的體驗,多參加小組活動,合作學習,增進了解和感情,以形成融洽的同學關系。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個充滿自主性、安全感、歸屬感的積極、和諧的課堂會更好的發揮它的作用。第三,重視師生的雙向活動,使用創造性的教學方法。課堂內容是有限的,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學科知識專長,豐富內容的情感性和趣味性。對教學內容進行情感性處理,盡可能賦予無情感因素的教學內容以適當的情感色彩。針對研究生的特點,也可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自己的科研內容,介紹研究方法與思路,或對社會中的熱點問題進行討論,促進師生共同思考,參與性與趣味性共存,形成了積極參與的學習氛圍。
2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