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2:06
序論:在您撰寫職教改革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職業教育專業課程內容必須進行改革,職業教育專業課程內容的改革,必須使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實際相聯系,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變化的要求,才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應用性人才,增長社會生產與生活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從而提升其整合的職業素質。職業教育專業課程內容的改革,必須指向人的發展,從多個維度設計和編制課程。既要重視課程內容的目標和方向的建構,又要重過程和方法的建構;既要重視知識和技能的建構,又要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建構。也就是說,把課程內容當作一個信息材料,讓學生通過學習、交流、實踐和體驗,在提高智能素質的同時,提高其綜合素質,促進和實現人的和諧發展。課程的改革必須重視專業綜合性,培養復合型能力。通過專業知識的綜合,加強學科間的滲透,使學生在學習中實現遷移,能“由此及彼”、“觸類旁通”,提高學習效果??梢愿鶕滩牡捻樞蛴袡C綜合。新型的勞動者必須具有綜合的職業素質結構,能夠具備多種職業的知識和能力,才能在職業生涯中有更大的適應性和選擇性。
改革教學方式,激發學生興趣
傳統的教學是以課堂教學為中心,以教師的講解為主,有利于學生在課堂中學習掌握大量的課本知識,但卻不利于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不利于學生健康、活潑地發展,不能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教師在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育內容的前提下,還應積極參與教學方式的改革,實現教學方式的轉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部分專業課教材內容理論性強,對學生而言既繁瑣又枯燥,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又缺少一定的感性認識,學習專業課往往缺少足夠的興趣。所以專業教師的課堂語言要風趣幽默,上課要有藝術性。多媒體教學、實驗、直觀教具的使用、與日常生活有關的事例也是豐富專業課教學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必不可少的手段。授課過程中,使學生認識到所學知識隨時都能得到應用,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當學生對這門課有了求知的興趣,教師在講授時就能得心應手,學生也會主動積極配合。在教學中筆者還注意讓學生感受到學會的樂趣,獲得成功體驗,提高學習興趣。平時注意因材施教,對不同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讓所有的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對于尖子生,在“引”字上下工夫,在授課時擴大難度,深度,讓他們受到新知識的刺激,發揮他們的模范帶頭作用,成為學習專業課的榜樣。對于中等生,在“導”字上下工夫,讓他們以尖子生為榜樣,積極學習、探索;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在“幫”字上下工夫,適當放慢速度,查漏補缺,甚至利用空余時間進行課后輔導,讓他們在教師的耐心幫助下,充滿信心,步步趕上,一步不落。同時對他們提出的問題要保護其積極性,及時肯定他們,簡單的問題盡可能留給他們,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逐漸培養他們思考問題的能力。總之,讓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事可做,遇事能做,獲得成功的體驗。當學生學習有了成績,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就樂此不疲,提高了學習專業課的興趣。
1.建立以就業率為核心的評價指標體系。實施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科學評價職業教育的效果和質量,關鍵是要以科學的人才觀為指導,建立以就業率為核心指標的職業教育評價指標體系,綜合職業教育的多種因素,從學校發展的不同角度和側面來評估就業的質量和學校的辦學水平。該指標體系對職業教育的辦學起著極其重要的導向性作用,引領職業教育改革和持續發展的方向,是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指揮棒。同時,該指標體系還應體現職業教育的產業屬性和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指標體系的質量保障作用,引導教育產業為社會培養更多的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
2.實現由“升學導向”到“就業導向”觀念上的轉變。隨著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正在實現由“升學導向”到“就業導向”的轉變尤其是職業教育,其主要職責是培養學生從事某種職業所需知識和技能,直接服務于學生的生涯規劃和職業選擇。因此,以就業為導向是職業教育的最基本的特征。各級政府的行政部門、學生及家長、用人單位,乃至全社會都要轉變觀念,逐步認識到就業是大眾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點,是職業教育的根本目的與方向,通過市場選擇,使以崗位準人制度為標志的職業資格證書成為就業的香悖悖,通過“雙證書”、定單培養等增強就業競爭能力。
3.健全促進就業的法律、法規保障體系。促進就業需要用法律的形式加以保證。其原因一是因為我國的就業壓力將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存在;二是現行的有關法律未能有效地解決就業和保障就業問題;三是制定促進就業的專門法律、法規有利于社會轉變觀念,加快勞動就業目標的實現。因此,有必要將勞動就業的有關政策__匕升到法律、法規的高度來加以規范。
4.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政策機制。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是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各級政府當在政策_L予以支持和保障。一要千方百計為職業教育創造條件,增加就業崗位,擴大就業門路;二要落實職業資格的確認和就業資格準人制度,促進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高質量就業;三要積極調整教育結構,重視職業教育在國民素質教育和穩定社會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勵初中后高中后生源向職業教育的分流,構建人才立交橋,讓更多的人通過職業教育獲得謀生的手段和技能;四要建立靈活的用人制度,支持員工的在崗、離崗、轉崗及再就業培訓,鼓勵員工創新技能的獲得,提高就業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五要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技術扶貧與救濟制度,以技術激活就業,以就業帶動脫貧致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5.探索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體制。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是以市場為前提的教育,建立緊跟市場、貼近行業、依托企業的職業教育體制,將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教育有效性。為此,要積極探索多種多樣的聯合辦學模式,如中外合作、定單培養、校企合作、校際合作以及與政府合作的辦學模式。同時,引進和借鑒國外成熟的辦學經驗,積極探索股份合作制、連鎖經營等辦學模式,實現辦學主體產權的多元化,培育生源市場,實現資源共享、聯動共贏。
6.創新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模式。以就業為導向實施教學,引人新加坡的“教學工廠”和德國“項目教學法”以及“行業導向教學法”,調整課程設置與教學大綱,強化能力培養;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加大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力度,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使教師對社會崗位性質和需求有直接的認識,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私}實踐教學水平。
二、以就業為導向的評價指標體系
1.以就業為導向的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依據
去年召開的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對人才的內涵做出了全新的闡述。認為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識或技能,能夠進行創造性的勞動,為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做出積極貢獻,都是黨和國家需要的人才。要堅持德才兼備原則,把品德、知識、能力、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力、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選人才。同時指出要建立以業績為依據,由品德、知識、能力等要素構成的各類人才的評價指標體系:黨政人才的評價重在群眾認可,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評價重在市場和出資人認可,專業技術人才的評價重在社會和業內認可。以就業為導向的評價指標體系正是基于這一科學的人才觀和人才評價機制而設計的。
2.以就業為導向的評價指標體系的功能與內涵
以就業為導向的評價指標體系具有三大功能,一是用于上級主管部門進行評估,是一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借鑒了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價指標體系,不同的是培養能力概括了它的4個一級指標,反映學校條件與教學過程的指標成為了以就業為導向的評價指標體系的三級指標,重要程度下降了,而把就業率提升到了一級指標;二是用于學校進行排行的,是一個結果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是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一部分即培養結果部分;三是用于進行質量控制的,是一個過程評價指標體系。
用于上級主管部門進行評估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兩套指標體系,即顯示性指標和解釋性指標。顯示性指標從技能人才培養效果上表達學校的辦學水平,包括客觀可計量的畢業生就業率和主觀的社會滿意度兩部分,解釋性指標從技能人才培養能力上表達學校的辦學水平,這正符合以業績和能力為主要評價依據的新的人才觀。
在這里重點介紹用于學校排行的結果評價指標體系。排行指標體系是一個以就業率為核心的評價指標體系,其他指標也是緊緊圍繞就業率這個核心指標,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來進一步說明就業的質量,也就是說高質量的就業到底應該由哪些指標來衡量,初步沒計以就業為導向的用于學校排行的評價指標體系共有3個一級指標、9個二級指標(附表中培養效果部分)。
下面對指標體系做如下解釋:
一是學生就業率。學生就業率的高低是衡量一所學校的辦學水平的高低,一所學校所培養的學生容易就業,學校就容易招生,即只有出口暢,進口才能旺,學校才能走上良性循環之路,越辦越好。初次就業率是指畢業時的就業率,畢業后幾個月再業就不算在里邊;專業對口率、專業穩定率、專業晉升率這幾個指標,主要是從就業后的質量上做進一步考慮的,專業對目、工作穩定、晉升較快反映就業的質量高。
二是就業收人。這是指學校所培養的學生與同類學校的學生相比工資收人所處的狀況,以及與自己的過去相比工資增長情況。這一指標可分解為初始工資、工資率、工資增長率。
三是學生教育投資效益。學生教育投資效益主要是從投人產出比的角度來進一步說明學生教育總投資的效益如何。教育是一種投資,而巨是一種投資收益最大的投資,通過比較不同學校的學生的投資收益率,更進一步說明教育的質量。教育投資效益以教育總投資、投資回報期兩個指標來衡量。
3.以就業為導向的評價指標體系的前提與特點
以就業為導向的評價指標體系內含兩個基本前提:一是全社會衡量人才的標準是業績,以一個人為社會所做的貢獻來衡量個人價值;二是假設勞動力市場是完全竟爭的市場,沒有任何壟斷成分,當勞動力供求達到平衡時的工資正好反映了勞動力的價值。
該指標體系的設計借鑒了國內外學校評價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概括該指標體系的有以下特征:
第一,指標體系的先進性。該指標體系超越了傳統的評估指標體系,整個指標體系體現了新的人才觀和最新的職業教育理論和研究成果。
第二,指標體系的經濟性。無論是學生的就業率,還是學生的就業收人,以及學生的教育投資回收期等都是經濟指標,這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市場規律的必然反映。
第三,指標體系的結果性,即“以成敗論英雄”。而以往的評價往往是以過程評價指標為主。指標體系側重于從結果來衡量技能人才培養的水平,這是與以往的評價根本不同的特點之一。
第四,指標體系的動態性。該指標體系既有靜態指標也有動態指標,而以動態指標為主,如工資增長率,而以往的評價指標體系往往是以靜態評價為主,而靜態評價只要查閱學校準備好的各種文件資料就可以了。
第五,指標體系的定量性。3個一級指標,9個二級指標,都有量化的標準,因此可以排除主觀的因素,使評價的結果更具有效性和可信度。
第六,指標體系的陽光性。任何一個數據都是可以查實的,評價結果可以公開核實。
1.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功能
當前,社會對人才能力和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比如在招聘大學畢業生時,不但要看專業基礎和技能,還要看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和綜合素質,對于口才也很重視。文章寫作、語言理解、口語交際等能力在就業中發揮著日益突出的作用,而這些能力的培養正是通過人文素質課程的學習來實現。通過語文學習可以加強語言功底、增進表達能力,幫助學生與社會更好地進行交往,提高職業服務能力,引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持續發展基礎。只有有了閱讀、寫作、口頭表達的基礎,才能掌握好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否則,學生學不好專業,也無法實現畢業后的后續學習,缺少持續發展的能力。由此可見,語文既是一種交際工具,也是大學生必修的人文素質教育課,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雙重特點、雙重功能。
2.語文課程教學改革構想
2.1 指導思想
高職教育以培養應用型高素質人才為目標,因此,語文教學應當注重應用能力的培養。我院高職語文課程教學改革,要以“就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服務為宗旨”的現代職教理念為指導,以三年制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為引領,滲透職業教育的思想,反映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學習者對職業教育的要求,體現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主動融合職業德育教育,深化課程改革。應根據我院人才培養方案,結合不同專業的特點,通過語文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和素質,為他們將來的終身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
2.2 培養目標
高職語文課程直面學生的文化基礎,側重培養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緊扣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致力于學生人文素養的進一步形成與發展,重視人文素養的熏陶感染作用,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促進他們形成良好的習慣、樂觀的心態和健全的人格。
2.3 課程體系改革構想
語文教學改革應遵照國家教委關于加強人文素養教育的方針政策和語文作為基礎課的教學規律,以人為本,每個專業均應開設《人文基礎教育》、《應用文寫作》、《演講與口才》、《禮儀》等必修、選修課程,以適應強化人文教育的發展方向,達到我校作為文、商科類院校全方位塑造人才的教育目標。針對我院學生具體情況,可以嘗試把部分必修課改為選修課、限選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學有所得。
3.改革措施
當前,各高職院校都在進行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探索適應新時期社會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法。而語文由于學科的特殊性,教學改革難度相對較大。
總體教學改革思路:既強化語文素質教育,又突出應用能力的培養,針對高職人才的職業崗位要求,確立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目標,加強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寫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形式,加強語文實訓,使學生在學語文、用語文的實踐活動中提高綜合素質。
【論文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實訓教學教學方法改革
實訓教學是高職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其質量是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實用型專業人才的必然要求,教學方法與教學質量的關系密不可分,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深化教學方法改革。我國現代職業教育辦學歷史較短,包括教學方法在內的各個環節正處于摸索之中。因此,教學方法改革的具體操作過程存在諸多實際問題,亟待解決。
一、高等職業教育實訓教學方法改革面臨的問題
1高職實訓教學方法理論研究滯后。當前,對高職實訓教學方法理論研究較少,具有我國特色的高職實訓教學方法理論研究體系尚未形成。第一,對現代實訓教學方法的理論研究不夠,對其本質、特點、發展規律、科學理論依據等方面的研究比較少,也不夠深人和系統。第二,對現階段高職實訓教學的典型教學方法研究力度不夠,單純就某種方法進行研究,缺乏系統的歸類、比較、分析,雖然強調了教學方法的多樣性,但忽視了綜合性和互補性。第三,對現有的先進教學方法總結、推廣不夠,沒有發揮其作用。例如,項目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等較為先進的職教方法,在教學實踐中的探索和應用不夠,還沒有形成本土化的、比較完整的操作模式。
2.高職實訓教學方法改革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由于觀念的陳舊狹隘,教學方法改革一般被認為是小事,只是手段、技術問題。沒有認識到教學方法改革是關系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戰略問題,是涉及到教育觀念、管理體制、政策環境的系統工程。即教學方法改革不僅關系自身,也牽涉教學相關軟硬條件的改善與完備。教學方法改革往往被看作教師個人的事,沒有從學校人才培養的根本上加以重視,沒有形成從上到下、從干部到教師、從教學到管理一整套系統的改革方案。各高職院校出于生存與發展的短期利益,把更多的精力和財力投入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忽視了對教學方法改革的人力、財力的投入。因此,教法改革長期以來處于徘徊不前的狀態。
3.實訓指導教師方面存在制約教學方法改革的因素。第一,教師數量不足,生師比偏高,教學任務重,教師沒有過多的時間進行新教法的探索與實踐。第二,現有的實訓教師隊伍的素質難以適應新的教學方法。職業教育教師培訓制度不健全,許多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實踐技能均達不到現代實訓教學對教師能力的要求。第三,有畏難心理。教法改革意味著教師需要改變原本熟悉、習慣的教學方法。這種破舊立新、富有開拓性的勞動,無疑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在現有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下,教師即使不進行改革,所教的課至少是合格的。這種心理狀態使得一部分教師得過且過,不愿進行改革。
4.學生方面存在制約實訓教學方法改革的不利因素。第一,傳統觀念的制約。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的自主意識淡薄,依附心理嚴重,常常作為配角,學生缺少對教學方法提出質疑的意識,以及與教師溝通的習慣,這不利于新教法的實施。第二,學生現有能力的制約。與理論知識的掌握相比,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弱項。新的教學方法要求“以學生為主體”,以強化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因而需要他們具備自主學習、互動學習的習慣,對其學習能力、動手能力要求較高。但現狀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欠缺,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學生原有的學習習慣,對新教法的施行有直接的制約作用。第三,學風問題。有些學生自我期望值很低,學習態度不端正,配合程度不高。這會挫傷教師教學方法改革的積極性,一定程度上也妨礙教學方法的改革。
5.學校方面存在的制約實訓教學方法改革的因素。第一,教學設施投入不足阻礙了實訓教學方法改革。加強實訓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學校應該加大經費投入,添置現代化教學設備,建立功能完善的校內、校外實訓基地,為教改提供物資條件,但現有條件遠不能滿足學生實訓的要求。第二,未真正樹立起重教之風,未能有效地吸引廣大教師投身教學改革。高職院校作為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教學質量是生命線,提高實訓教學質量應得到足夠的重視。但因近年來有關職稱考核評聘的政策或對政策的具體操作失當,已嚴重偏向于科研,科研項目、發表或獲獎的有形成果是影響考核評聘的硬件。在這種價值導向下,教師的注意力轉向、精力轉移已不言而喻。受現實條件的制約,實訓指導教師搞科研確有困難,導致出現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經驗的教師脫離實訓教學崗位的現象。第三,實訓教學管理制度上存在的問題。實訓教學方法的改革不僅是教法的多樣化,還要凸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意識與能力。這就要求相應調整管理,如課程設置、實訓時間安排、實訓內容的取舍、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的選擇、實訓教學質量的評價等都應從支持實訓教學改革的角度進行考慮。
二、高職實訓教學方法改革對策
1.加強對高職實訓教學方法改革的理論研究。第一,建立職業教育研究機構。各級職業教育研究機構是連接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橋梁,是研究課程教學、直接推動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力量。應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一支穩定的研究隊伍,對職業教育教學方法展開全方位的研究與探討,從理論到實踐展開深入研究,完善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研究的理論體系,依據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實際需要,及時更新研究內容,拓展研究領域。第二,加強實訓教學方法的理論研究。既要研究新的適合實訓教學特點的方法,又要對傳統教學方法的理論加以整理,并將這些理論與從國外引進的先進教學方法結合起來,構建符合我國高職實訓教學改革實際需要的理論研究體系。第三,加強高職實訓教學方法的實踐研究。各級教研部門要做教學方法改革的先鋒隊,圍繞教學目標,組織學校開展先進教學方法的改革實驗,并通過講座研討、示范觀摩課、案例研究課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的宣傳與討論,推進教學方法改革。
2.加強實訓教師隊伍建設。高職院校要重視實訓師資隊伍建設,通過構建一整套引進、培養、考核的良好機制,采取全面提升實訓教師師德、教學水平、實踐能力、科研能力的有力措施,培養一支教育觀念新、創新意識強、師德高尚、水平高超,并且數量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作為實訓教學改革的第一要務。同時,加大對教師教學方法的培訓力度。先進有效教學方法的掌握除自學外,就是要加強培訓。超級秘書網
3.加強學生的學風建設。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與學是無法分離的。沒有學生的有效配合,教法改革不可能取得成功。教學方法的改革并不意味著學生學習的自由、輕松。相反,學生必須充分發揮其主體性作用,在時間精力上應有更多的投入,積極參與,并與教師密切配合。所以,學校管理者、班主任、輔導員等必須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端正學生的態度,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激發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
(一)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陳舊
脫離實際生產及知識滯后是高職教育教材內容所存在問題。在不同的教材里交叉學科的內容重復出現,既產生教學學時浪費現象,也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課程知識體系包括科學理論,也包括工藝技術,還包括工程實踐,這些內容中存在大量的抽象概念、枯燥的名詞術語、繁多的知識點,并且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關聯度非常小。合并縮編原有幾門課而成的機械制造基礎教材,其內容冗雜,以知識灌輸為主,不利于高職教育教學。
(二)教學方式陳舊
目前,灌輸式教學是在教學上采取的主要方法,面面俱到地教授教材內容,惟恐學生掌握知識不夠完全。導致學生缺少獨立思考的空間,只能死記硬背知識,更不用說把握好章節中的精髓了。此外,學生對信息量的獲取較少,視野得不到有效拓寬,狹隘教學方式(從書本到書本)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仍廣泛存在,創造性的高素質人才是很難依靠這種單一的教學方法培養出來的。因此,對機械制造基礎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進行有效改革是很有必要的,通過改革來促進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質量不斷提升,使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和學生學習的需要更好地得到滿足。
二、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對策的探討
(一)提高教學內容的有效性
以教學大綱作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為參考,教學內容要合理調整,高職教材要靈活處理,教學資源要充分利用,促使課堂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
1.教學內容要具有實用性以理論聯系實際為原則,滿足實用、夠用的尺度,以應知應會專業操作為標準,重新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突出培養動手能力和技能教育。
2.豐富實訓實習內容將技術應用型的合格人才輸送給一線的生產崗位,是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基本職能。對于操作技能、工藝知識幾近空白的剛入校高職學生,通過對實訓、實習內容的豐富,可以使他們的動手能力在較短的時間得到鍛煉,加工零件的工藝知識得到補充,創新意識得到有效培養,在實踐中強化學習、自行深入生產實踐的良好習慣得到加強。
3.教材內容更加符合專業特點學校對學生的培訓目標應取決于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在機械制造基礎教學中側重面是不同的。比如各種機床切削加工方法在數控專業的教學中應是主線,而各種機床結構原理在機電一體化專業的教學中應是主線?,F有的教材必須對內容進行合理的增刪,從形式上簡單組合課程內容是不可取的,納入到教學內容之中的應包括國內外最新的技術應用和科學的最新成果,專業領域最新的發展方向和動態。
(二)提高教學方法的有效性
目前,國內教育專家提出并運用情景式教學法、開發式教學法、激勵式教學法、興趣式教學法、引新式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學習興趣被有效培養、主觀能動性被充分發揮、學習積極性被正確引導是這些方法的共同點。職業素質在現代企業的要求越來越高,灌輸式教學方法日見頹勢,以學生為中心對教學手段和方法進行創新勢在必行。課堂教學方法的設計要依據心理學、教育學以及教學法原理,同時參考高職生心理和生理特點,采用符合學生實際和教育科學規律的課堂教學方法。1.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進行多媒體教學以車床傳動系統分析教學為例,若采用現場觀察車床方法,將主軸箱蓋打開,學生仍然認識不清車床的內部結構。采用三維軟件制作的虛擬仿真教學模型,教師通過操作進行講解,學生對車床主軸箱內部的結構、進給箱的傳動系統、如何操作滑移齒輪等方面的知識能夠了解清楚且在真實條件下掌握,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效果大大地提高了,學習內容也得到有效拓展。2.合理利用實驗設計、現場教學等環節合理利用實驗設計、現場教學等環節可以加深學生對基本理論、工程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會得到有效培養。3.利用網絡優勢,形成網絡教學新體系覆蓋面寬、實踐性強是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的特征,隨著不斷涌現的新工藝、新技術,知識范圍繼續擴展,課程內容增加且變化,進行網絡教學是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技能和知識的好模式。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教學在業余時間進行復習,還可以實時進行網上討論,在網絡上進行各種資源的查找,資源實現共享。教學方法的改革要體現三個原則:學生的主體、個性和潛能要得到體現,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要得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要得到鍛煉。學生的主體、個性和潛能要得到體現,就是應用啟發式教學,因材施教,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要得到培養,就是將科學的、先進的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教師一方面教會學生掌握知識,另一方面要將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傳授給學生。學生的創新精神要得到鍛煉,就是將創新意識和科學精神傳授給學生,通過有效改革、完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
(三)提高教學管理的有效性
結合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具體情況以及不同特點,對教學時間、教學難度、教學密度和教學速度應進行合理的靈活調控。合理制定、科學
規劃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理論學時要進行適當的科學壓縮,增加一定的習題課、必要的討論課、相應的實驗課學時,注重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全面培養。壓縮課時,有些教師會認為課程內容會講不完,但教學經驗告訴我們,采用優良的教學模式將極大提高部分教學內容傳授效率。例如,講解砂型鑄造這一節內容時,至少要用2個學時的時間進行課堂講授,抽象的知識使學生似懂非懂。不過,通過現場教學的方式,實際操作進行現場講解,四十五分鐘就可以完成這部分的教學內容。適當地科學壓縮課時,一方面可以將陳舊過時、與實際應用無關的內容進行科學地刪減,另一方面可以使用先進教學手段提高課堂利用率,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大量的基礎知識。 (四)提高教學評價的有效性
通過研究與實踐,建立一種全新的、科學的評價觀,找到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標準來判斷“怎樣的課才是好課”,制定出能促進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評價方案。
1.建立嚴謹、完整的試題庫,客觀、公正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成績按照教學大綱的具體要求完成試題庫建設,設計全面、合理題型是題庫建設的第一要素,知識點覆蓋完整是題庫建設的第二要素。不同專業老師可以根據本專業大綱要求,自動選題組卷。隨機、自動的命題過程,能夠使考試更加規范、科學,同時為教、考分離創造有利條件。
2.建立多樣化的考核方式,真實、合理地反映出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學習態度平時成績加期末考試往往是目前高職院校廣泛采用的傳統課程考核方式,所計算的平時成績往往是粗放的、不科學的,不能夠真實地、完全地反映出學生的平時學習情況,致使相當一部分學生平時不認真學習,采取期末突擊死記硬背的方式,也能取得相對較好的學期成績。建立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考什么”要解決“,如何考”也要解決?!翱际裁础奔词侨绾芜x擇考核內容,一方面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要求目標要體現出來,另一方面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析技術問題的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要體現出來,達到能力、知識、素質完美結合?!叭绾慰肌奔词侨绾芜x擇考核方式方法,結合考>!論文、報告、閉卷、操作、筆試、課堂評價、實操與答辯等。
三、結語
高職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地探索、不斷完善高職教學改革這項系統工程,認清社會在新經濟形勢的發展前景下,高等職業技術人才應如何滿足社會要求。使教學質量不僅通過教改得到明顯提升,同時在實踐中鍛煉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能力。課程改革必須與時俱進,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教師的不懈努力和刻苦鉆研是科學改進教學方法、合理優化教學內容等方面的有力保證。只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針對性地因材施教,才能培養出業務能力強、基本功扎實、具有優良職業素養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作者:李東和 單位:遼寧省交通高等??茖W校
第二篇:機械制造綜合實踐教學改革
1.應用創新型能力培養的機械制造綜合實踐
1.1全面綜合訓練項目安排
在傳統的機械制造實踐內容:工藝分析、基準選擇、加工方法選擇、加工階段劃分、工序順序安排、機床及工藝裝備選用、切削用量和工時計算、編制工藝文件等基礎上,增加了工件熱處理工藝設計和檢測工藝設計等新的內容,以使學生更加全面了解和掌握機械制造全流程的知識,使培養方案和社會需求緊密結合起來。
1.2依托于項目的自主學習模式
在課堂教學中,受限于教材篇幅和學時的限制,講授的內容多而廣,但涉及具體工程問題內容又顯得不夠。針對這種問題,在課程開始第1周,就把實踐的項目任務下發給學生,使學生明確課堂教學的內容和為完成本實踐環節需要自主學習的內容,使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帶有明確的任務和目的,在訓練項目的指導下有目的性地學習,在自主學習中主動發現問題、自主解決問題。學生同時利用學校工程訓練中心的開放時間,可以對自己設計的加工工藝進行上機加工驗證。在此過程中,學生在解決工程實踐問題的過程中完成對應用創新能力的培養。
1.3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實踐模式
本實踐訓練的內容和要求一般需要用3—4周的教學時間來完成。目前機械制造綜合實踐仍沿用了傳統的工藝與夾具設計2周的教學習慣,時間短、任務重,因而需要研究一種全新的實踐模式完成實踐。學生平時時間相對比較充裕,本實踐環節結合機械制造工程學課堂教學,在課程開始就布置下實踐任務,將實踐中原需要集中的環節分散在課程教學過程中來完成,而在集中的時間段內更多地用在工藝文件的編制和規范上,從而形成一種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解決集中實踐時間不足的問題。
1.4融合三維技術的輔助工藝規程設計
在工程中,三維軟件如UG、SOLIDWORK、SOLIDEDGE、PRE等,已廣泛應用于機械設計與制造的各個領域,但在傳統的工藝與夾具設計實踐環節,卻缺失相關內容的訓練和能力的培養。機械制造綜合實踐環節要求學生借助當前流行的三維軟件如NX的WAVE模塊來輔助完成零件機械加工工藝設計。其流程如圖所示,為基于NX-WAVE建立的機床撥叉體快速工藝編制模板。
1.5融合三維技術的夾具設計
基于應用創新能力培養的機械制造在本綜合實踐中,要求學生全程應用三維軟件如NX的WAVE設計技術完成夾具從總體方案到具體的零部件設計,同時所有工程圖紙全部由三維實體模型導出。在夾具設計中,除傳統的夾緊力計算外,還要求學生運用三維軟件如NX的CAE模塊完成夾具的運動仿真及有限元分析等,借助分析結果完成對夾具結構設計的優化,從而使學生熟悉主流的CAD/CAE功能模塊的應用,具備應用CAD/CAE軟件完成工程設計和分析的能力。
1.6將數控加工工藝的訓練融合在傳統的機械加工訓練中
現有的工藝與夾具課程設計中,學生在做工藝設計時基本上做的都是傳統的機加工藝,學生很少主動采用數控機床來完成零件加工。在機械制造綜合實踐中,在選題時,我們就有意識地選有一道或幾道工序需要借助數控加工來完成的典型工件,要求在安排工藝流程時必須至少有一道工序是采用數控加工的方式完成的,鼓勵學生廣泛采用數控機床完成工件加工。同時提供一個典型的數控加工工序卡模板供學生參考。針對數控加工工序,可直接調用WAVE工序模型完成CAM模擬加工及生成數控程序代碼,之后可進入學校開放的工程訓練中心完成實際加工及檢驗。
1.7以職業資格認定為目標的分階段考核評定
本綜合實踐考核打破傳統的僅提供紙質文檔的考核模式,采用在集中階段提交紙質物化成果和學期末通過
職業教育教育改革的內容很多,但由于校企雙方沒能找好共同利益切入點并圍繞切入點展開后繼系列相關的合作,難以構成合作鏈從而形成緊密的合作態勢。因而教育教育改革容易造成斷鏈的現象,顯得不夠規范和系統,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力度慢,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力度不理想,改革和建設的成效不明顯。
二、解決問題的主要思路
(一)建立健全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強有力推進校企深度合作
首先,對外建立校企合作平臺,確定合作的主要內容,明確各自的責任和義務。由學校牽頭組建由政府(或職能部門)、行業協會、學校、企業、科研機構等共同組成的合作平臺,以合作開展人才聯合培養為紐帶,將社會服務、校企文化、科技研發等融合在一起開展合作。明確合作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制定合作平臺的決策和管理運行制度,形成合作方之間人、財、物、地的供給保障機制及合作的激勵機制。其次,對內改革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機制,調動內部資源為校企合作有效服務。健全學校內部校企合作校、系、專業(群)三層級組織機構,重點改革學校內部有關工作經費自主使用、勞資分配、人事管理、教學管理、招生就業、學生管理、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科研及社會服務等方面的保障和激勵制度,同時明確相關職能部門在校企合作中的工作職責和義務,調動校內資源為校企合作提供保障和服務。
(二)找準共同利益切入點、形成合作
鏈,共建校企利益共同體,實現長效合作校企利益共同體,主要指學校或學校的一個強勢專業或專業群選擇區域內相關行業領域內產業鏈長、成長性好的企業集團或多家企業共同成立一個人才培養的實體,開展豐富的多元合作。各專業(群)應根據自身優勢和特點,與校企合作平臺的企業成員單位找準共同利益切入點,圍繞切入點開展系列合作形成合作鏈,促進校企利益共同體的建設。校企雙方唯有有效整合雙方的人、財、物,才能促使利益共同體更快形成并發揮最大的效用,從而實現長效合作機制。
(三)以校企利益共同體的建設促使企業積極參與學校教育教育改革
校企利益共同體只有以人才培養為紐帶,同時在社會服務、校企文化、科技研發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才能確保校企雙方實現最廣泛的合作雙贏。由于企業和生產技術在不斷地發展和進步,學校傳統的師資素質和結構、課程內容、實訓基地、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等已難以滿足利益共同體的建設和運營要求,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或改革。為了更利于利益共同體的形成,企業唯有積極參與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面改革,從而形成連續完整的改革和建設鏈,有力促進學校的全方面改革。
三、校企利益共同體的構建實踐
本文以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探討校企利益共同體的構建問題。
(一)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深化改革內部管理,為校企合作提供可靠保障
成立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校企合作發展理事會(以下簡稱理事會),在校級層面設置秘書處、人才培養委員會、科技合作促進委員會、校園文化建設委員會、資金籌措委員會,明確校企各自的責任和義務。在系、專業(群)等設置相應工作組,明確行政職能部門在校企合作中的責任和義務,出臺或改革相應的工作制度,為校企合作提供體制機制保證。
(二)找準共同利益切入點,以建設“七位一體”實訓基地為著力點推進利益共同體的建設
良好的實訓條件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基礎;開展社會服務、科技研發等也迫切需要以實訓基地為載體實現“雙贏”效果。為此,各專業(群)與理事會的企業成員以共建具有“生產、教學、培訓、競賽、科研、實習、就業”等功能的國家級示范性實訓基地為抓手,共同推進校企利益共同體的建設。
(三)以校企利益共同體的建設和運營為載體,深入推進學校教育教育改革
1.探索實踐“筑巢引鳳”合作模式,建設校企人才訂單培養利益共同體
汽車專業群整合50多年辦學積累的雄厚優質資源,根據企業生產任務、流程、規范和標準,與企業共同將基地建成國家級示范性實訓基地、省級學生技能競賽基地,在廣西同類基地中脫穎而出。國際知名企業德國博世科技、美國福特汽車、芬蘭通力電梯、日本豐田汽車、日本小松工程機械等10多家國際名企將其企業生產標準和人才培養體系等引入基地。校企雙方以人才培養為載體,在師資、課程、就業、技術研發、社會服務等方面開展合作,共同建設人才訂單培養利益共同體便瓜熟蒂落。
2.探索實踐“共建共管”合作模式,建設校企共營“雙贏”利益共同體
交通土建專業群與校外對口企業以股份合作的形式,創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廣西正高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學院土木工程檢測中心),將生產、教學、科研等融為一體,不僅是國家級實訓基地,也是廣西資質最全、通過實驗室能力認可試驗參數最多的專業檢測機構之一。學校提供場地、員工(學生)、技術,企業提供生產任務和管理;雙方共同提供資金、設備和師資開展合作。學院根據企業提供的實際生產任務,結合教學組織師生參加生產和實踐,完成路橋、建筑、鐵路、港口等項目的勘測設計,材料檢測、質量監測、工程應用技術研發、技術培訓、職業資格等級鑒定等生產合作便水到渠成。
3.探索實踐“品牌效應”合作模式,建設校企產學研利益共同體
信息類專業群與企業聯合舉辦的技能競賽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為更好地舉辦競賽,校企雙方根據企業的實際生產任務要求,在將信息類實訓基地建成企業生產基地的基礎上,將其進一步發展成國家級示范性實訓基地、廣西信息類專業學生技能競賽基地。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信息類專業校企技能競賽在廣西同類專業中已形成極具影響力的合作品牌,在廣西信息業界享有較高知名度,吸引了廣西潤建等10多家廣西名企參與合作。企業冠名并提供實際生產任務、獎勵資金和產品考核標準;學校設計競賽項目并組織競賽;校企共同對產品(競賽結果)進行考核,根據考核結果對學生進行獎勵,產品歸企業所有。競賽結束后,雙方共同舉辦競賽產品展示會、技術論壇、就業雙選會、表彰晚會等便順理成章。
四、實踐的主要成果
[摘要]本文結合現在語文教學實際,強調語文教學要重視素質教育,并指出素質教育的方法即改革教學方式。
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幾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后來的教育者們對其祖師爺孔子推崇了幾千年,遺憾的是對“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含意至今都未能理解,至今都未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教無類”。
走進中小學課堂,不難發現,課堂教學模式基本是灌輸——接受,學生學習方式基本是聽講——背誦——練習——再現教師傳授的知識。學生完全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教師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識結論準確地給學生講清楚,學生只要全神貫注地聽,把老師講的記下來,考試時準確無誤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學習任務。因此,教師對學生的要求是傾聽。聽,成為學生最重要的學習方法,教師在課堂上不斷提醒學生:“注意聽?!边@種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方法機械、呆板,靠死記硬背完成學業,當他們進入大學參加工作后,明顯地帶有被動學習的特征,難以適應新的環境。
我們今天對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進行一個新的、大膽的解釋,也可付予它新的含意,那就是素質教育。就語文教學而言,那就是要立足于學生,發揮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能動性,有目的有系統地給予學生有關語文知識和能力的指導,即根據教材,教給學生語言文字知識,讓學生掌握運用這些知識進行實踐活動的方法的因素,使學生的聽、說、讀、寫、想的能力都得到全面的訓練,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欲望,真正會學、會探究、會從事有關語文的思維和實踐,從而實現學生語文素質和能力的自我發展。
那么,如何才能將這一目的付諸于實施呢?
首先,教師要做到不但能教,而且會教。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過:“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毙滦蝿菹碌慕處?,應成為科研型、專家型的教師。要不僅“能”教,而且“會教”;不僅要精通本專業知識,還要了解相關的邊緣知識;不僅要鉆研新的理論、新的思想,還要善于總結在教育實踐中獲得的經驗與體會,并力求將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指導自己更好地實踐。正如馬卡連柯所言:“離開教育理論我是不能工作的?!边@一精辟見解,啟示我們要認清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我們應從根本上實現由機器型的教書匠到藝術型的教育家的轉變。
其次,要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不是被動地機械復制,而是積極地對客觀世界能動反映,這就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應該是一種滿足內在需求的主動探索過程,而不是簡單地把學生視為加工對象,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意識。授之以漁,把學習知識的規律和方法教給學生,通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方式獲得知識。語文教學無非是要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然而這幾種能力的提高,無一不是靠學生自己的反復實踐活動。老師要推學生一把,讓他們下水自己游,告訴要領,還要隨時把握水中情況,以便指導;而學生之間互相糾正與彼此豐富,更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其三,要做到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吻合。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新觀念,將深刻地影響、引導著教學實踐的改變。教師將隨著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學方式。當教師以知識傳授為重點時,他的基本做法是,將知識、技能分解,并從部分到整體,有組織地加以呈現,學生通過傾聽、練習和背誦再現由教師傳授的知識,回答教材中的問題。而在未來的探究性課程中,情形就大不一樣了。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并能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體驗等,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有個性;營造支持學生學習的積極的心理氛圍;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
新課程還強調體驗性學習,學生學習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說話、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生命活動、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基于此,新課程標準提出了體驗性目標,強調“活動”、“操作”、“實踐”、“考察”、“調查”等活動,而且重視學生的直接經驗,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解讀,自我理解,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