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2:01
序論:在您撰寫意識管理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文化意識是一個民族文化歷史長河中積淀的精神底蘊以及由這種精神帶來的促進民族進步的創新意識。我們之所以將文化意識放在重要位置,是因為它確實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意識,那么它就失去了其獨立存在的價值。需要指出的是,文化意識盡管具有強烈的民族文化特征,但是它又明顯地受到世界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受到先進民族文化意識的沖擊。對于一個開放性民族而言,文化意識不僅是民族性的,而且是世界性的,它是整個世界的精神財富。因此,我們正確地理解“語文”的內涵,就有必要在新世紀到來之際將民族文化意識放在重要的位置進行思考。
一個民族的文化意識進步與否其實有它的顯著標志,標志是什么呢?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看它有沒有創造力。如果我們承認漢民族在經歷了古代燦爛的文明之后,現在離世界民族之林的先進行列還有一定距離,那么我們就應該有勇氣面對先進民族,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驚人的創造力。學是從模仿開始,但是我們又不能僅僅停留在模仿上,因為模仿容易陷入對“他創力”的崇拜。從模仿開始,我們需要走向對“自創力”的培養。我們之所以稱贊趙武靈王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是因為他能夠勇敢地頒布“胡服騎射”的命令,向北方民族學習。但是我覺得趙武靈王要學的不僅是“胡服騎射”的形式,他是要向世人表示他的革新自身民族文化意識的決心。因此他對匈奴民族的學習不僅僅是體現在他的模仿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他的民族進取精神上?,F在我們的文化考察團經常到歐洲去,或者到北美去,我們不能只是去看他們的繁華的建筑,先進的科技,回來后便學著洋人的方式呼吸;或者干脆垂頭喪氣地指責我們這個民族的落后,嘆息無法“師夷之長”。我們需要問,你有沒有看到他們的創新意識,創造精神;就像讀一部書,我們需要問,你有沒有讀懂文章的精神。只有領悟了一個民族的精神結晶,我們才算真正地將先進民族的文化精華學到了手。
我們的文化有著燦爛的歷史,我們需要繼承歷史,但是,承襲不能代替創造,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創新,我們才能不斷地進步。然而,打破傳統常常會給我們帶來許多眼淚,許多辛酸,許多依依不舍。這里我們可以從漢語言的形式革新角度做一個歷史回顧,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創造性文化意識在各種力量的拉扯中表現出的沉重。
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古代漢語在本世紀初停止了它的繁衍,從它的母體內裂變出的現代漢語開始蓬勃地生長。縱觀漢文明歷史長河,漢語言一直處于一種流動、變化的狀態之中,但是現在我們可以說古代漢語已經靜止了,它失去了生命力。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之間形成的語言斷層。對于已經失去的東西我們所能做的便是頻頻回顧,因懷念而生發眷念,因眷念而生發熱愛。如今我們凝視著漢文化的蹤跡,讀著漢民族幾千年的滄桑,我們似乎頓生漢文化依舊生機勃勃的意識。但是我們其實是站在斷層這邊遙望已逝的美好,不斷地回顧給我們帶來的是歷史文化的厚重感。我們沒有理由拋棄數千年的文化積淀,但是,我們又明顯地感覺到古文化與今文化的隔膜。這種矛盾的文化心理導致我們在民族文化傳統面前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
我們的祖先所遺留下來的文化確實存在著不利于現代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因素,五四提倡拋棄舊有的語言形式,那是為了用新的語言形式去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去適應與各民族進行文化交流的需要,這無疑是民族文化的進步。葉圣陶先生的語文教育思想中有兩個重要觀點:其一,語文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教語文是幫助學生養成使用語文的良好習慣。假如語文的功用確實以這兩點最為重要,那么作為一種日常生活的工具,我們當以其實際應用價值為追求目標。既然古代漢語已經失去了它的使用價值,而掌握古代漢語知識也不是為了幫助學生養成使用古漢語的良好習慣,那么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去教學文言文呢?
但是,舊有的語言形式里面蘊涵著豐富的民族文化精神,而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經過數千年的艱辛才得以形成的歷史積淀,它閃爍著一個文明古國的光輝和智慧。我們擔心一旦拋棄了文言文教學,我們不僅會失去舊有的語言形式,我們還會失去比這更為重要的可貴的民族文化精神。因此我們采用了現代文教學與文言文教學共同發展的策略。現代文教學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培養學生的語文使用的良好習慣,讓語文成為學生認識生活,改造社會的基礎工具;而文言文教學則幫助學生了解漢民族文化,提高文化素養,陶冶思想情操,弘揚民族文化精神。這樣做其實用價值在于:其一,利用語文的工具性,認識社會,推動民族的進步,關鍵是重視創造;其二,了解民族文化,增強民族意識,提高民族自信力,關鍵是重視民族精神蘊藉。
有了這種明確的意識,我們就應當將語文這種工具轉化為激發學生創造的能力。也許我們可以把理解為一種有意識的文化逆轉意識,它是為了將幾千年的封建意識進行一次徹底的洗滌,以換取民族文化意識的覺悟。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語言的形式更新只不過是一種外在的變化而已,要徹底地改變一個民族的落后意識,并非僅僅能依靠這種方法去實現。更新語言的舊有形式最多不過表明了文化主將們對改變中國落后面貌的決心,而至關重要的我覺得還是改變我們這個民族滯后的思維意識。可惜的是我們看到的現代語文仍然以承襲型思維為主體向前緩慢推進,新意識、新思想在各種力量的拉扯中顯得步履維艱。已經意識到應當擁有的東西卻無法擁有,已經意識到應當拋棄的東西卻無法拋棄,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民族的悲哀。
語文教學改革至今,許多有識之士都將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造意識作為自己的教育思想。但是就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的很多語文教師的意識仍然處在一種非自覺的狀態,固有的傳統教學思想以一定的歷史磁性對他們形成巨大的引力。他們除了偶爾抬頭對新思想表示一點羨慕或幾份唾棄而外,便只顧低頭拉車,他們對自己已走的道路已經習以為常。這種思維意識的代代承襲,必然的結果是帶給我們這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巨大歷史負擔。
談到這里,我想從文化意識的角度對語文高考說兩句??梢赃@么說,語文高考試卷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向世人展示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意識趨向。
改革開放以來,語文高考盡管在艱難的道路上摸索著前進,但是向各民族先進的文化意識學習的決心已經一次次顯露在我們面前。閱讀和寫作可以說是語文高考的主體。如果我們撇開試卷的命題形式從內容上來窺視漢文化意識的趨向,我們不難發現語文高考命題顯示的文化意識是進步的。
從近年來的試卷分析,閱讀基本已經定格為三種形態,那就是文言文、科技說明文以及社科類論文(或文學性散文)。從文言文到現代文閱讀,我們盡管感覺到漢文化的語言斷層,但是我們欣喜地發現,對文言文閱讀的考查,正說明了我們的民族文化的根仍然扎在自己的土壤中,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意識在這里仍然能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從現代文閱讀的兩個部分——社科類論文(或文學性散文)和科技說明文那里,我們又可以感受到我們這個民族的自主精神、追求創造的精神,以及“師夷之長,補己之短”的決心。在這里文化意識的趨內和趨外,繼承和創新得到了有機的統一。
寫作命題更顯示了一個進步民族所應具備的文化意識特征,那就是主體的精神意識和創造意識。從《嘗試》到《戰勝脆弱》,從《近墨者未必黑》到《鳥的評說》,從兩幅漫畫的比較評判,到三則材料的綜合提煉,無不滲透著命題者對考生主體精神和創造意識的挖掘。
但是應該指出的是語文高考在追求創造的主體文化意識背后,似乎還隱藏著許多非創造性的模仿,這種模仿會使我們對各民族文化意識的學習步入形式主義的泥潭,而阻礙民族文化意識中主體精神和創造意識的發揮。也許作為一種學習,模仿是最初的手段,我們不能一味地批評,但是從今后語文高考發展的方向考慮,我們有必要將這個問題提出來思考、探討,這有利于我們對創造性民族文化意識的追求。
1998年2月4日,給中科院《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研究報告批示時指出:“知識經濟、創新意識對于我們21世紀的發展至關重要?!?/p>
新的意識已經在21世紀到來之時萌芽,我們如何將先進的民族文化意識轉化為推動民族進步的動力,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在新世紀到來之時對這個問題做出反應。在強有力的改革大潮沖擊之下,我們的民族文化意識已由承襲轉向創造。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電腦網絡的擴大,知識經濟時代悄然到來。當我們的目光接觸到歐美各民族的文化意識時,我們開始表現出我們應有的謙虛,但是就在這個時候,有人給我們敲響了謹防西方文化霸權的警鐘。警鐘固然敲得好,敲得及時,但是千萬不能敲掉我們這個民族要求進步的訣心,不能敲掉中學語文教學對創造性民族文化意識的追求。
一、創設情境,為發展探索思維提供可能
傳統的課堂教學,教師講、學生聽,常常不敢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學生被束縛在教師和課堂的圈子中,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灌輸,其探索個性受到壓抑。因此,要實施探索教育,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教師必須轉變觀念,樹立探索教育的觀念,相信學生有潛在的嘗試能力,對學生的探索活動充滿信心,循循善誘,創設師生心理相融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感到老師既是自己的師長,又是最可親近,可以與之交心的朋友。在如此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生的思想無拘無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間,為發展學生的探索思維作了心理和思想準備。
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數學教材本是枯燥無味,教師必須善于將抽象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將枯燥內容生動化、有趣化,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如教學質數與合數時,分別讓學號是質數與學號是合數的同學站起來,這雖是一站一坐的簡單動作,但卻是對學生理解新知程度的一種無聲檢驗,回憶十幾年以前,有的老師在講完多步應用題之后,向學生強調,解答應用題要分步做,不許列綜合算式,理由是:考試時分步解答,做對一步給一步的分,綜合算式如果列錯了,一分也得不上。這種教育勢必會扼殺少年兒童的探索意識。
二、重視質疑,培養探索意識
問題是推動探索的原動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疑難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問題,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探索意識的重要途徑。課堂上無論兒童提出的問題正確與否,教師都應該從正面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鼓勵他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愛護小學生的自尊心,培養自信心。同時教師一定要把握住學生提出的思維含量較高的問題,促使學生深入地探究,這樣,就能不斷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
如一位教師在講“小數除法的計算”時,出現29.8÷2.7這樣一道題,學生在確定余數時出現不同的意見,一部分學生認為商是11余數是1,還一部分學生認為余數是0.1,雙方爭得面紅耳赤,這時有的學生就提出了質疑的問題:這個除法算式的商是11,余數是為什么不是1?教師并沒有馬上回答學生的問題,而是組織學生自己去思考、辯論、驗證。通過小組討論,同學們終于統一了意見,確定余數應該是0.1,并說明了理由:①根據商不變的性質,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相同的倍數,商不變,并沒有說余數不變,余數1在十分位,所以表示0.1。②通過用除數和商相乘再加余數等于被除數的方法也可檢驗出余數是0.1,才是正確的。通過鼓勵學生質疑,釋疑既深化了知識,思路不清晰的變清晰了,不嚴謹的變得嚴謹了,又引導學生多方面多角度探索性地解決問題,啟迪探索性思維,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意識。
三、積極鼓勵,激發探索愿望
要培養學生探索意識,就要打破教學的老框框,鼓勵學生多發問,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鼓勵學生多提問是培養探索意識的重要途徑。一旦學生提問,起初無論質量如何,正確與否,那怕某些發問是可笑的、是錯誤的,教師也要從積極方面加以鼓勵,并幫助學生分析錯誤的原因。例如,在學習“用字母表示數”這節課時,有一個學生提出來“生活中常用的是:買2千克蘋果、30千克大米,哪里有買a千克蘋果,b千克大米呢?為什么還要用字母表示數呢?”對于這意外的提問,教師并沒有立即回答,只是說:“你敢于發表意見是非常好的,說明你肯動腦筋?!比缓蠼處熂皶r加以引導,組織學生討論,一起用充分的理由說明“用字母表示數的作用和意義”。這樣有隨意抑制學生的不成熟的想法,變錯誤為正確,變失敗為成功,不挫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如果當時教師馬上加以指責的話,對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無疑是一個損失,又如,教學6和幾的進位加法與相應的減法時,一位教師在學生計算6+7=13時,鼓勵學生說說自己不同的想法,結果學生提出了許多很有見地的解題思路。如因為6+6=12,7比6多1,所以6+7=13。因為7+7=14,又6比7少1,所以6+7=13等等。教師給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開拓思路,靈活解題,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愿望。
四、以趣設疑,誘發學生的探索思維
好奇是兒童的天性,世界上許多重大的發明與新技術的發現從好奇心開始,好奇心使人有強烈的求知欲望,有探索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是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利用小故事、謎語、笑話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手段,引起學生閃趣,激發求知欲,從而誘發學生的探索思維。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教師先給學生講小故事:“從前有個小孩,他已經16歲了,卻只過了4個生日……?帶著這個問題,學生進行了思考,誘發了學生的探索思維。然后教師講解“年、月、日”中“四年一閏”的情況,這樣既有趣又自然,學生學的輕松愉快。
五、誘導聯想,拓展學生的探索思維
小學數學教學要充分利用學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感性材料調動學生思考問題和積極性,拓展學生思路,讓學生思維的翅膀,展于豐富的想象,讓學生充分的聯想,想象是培養學生探索素質的必要手段。例如,用簡便方法計算41×,學生觀察許久,一時找不到簡算方法,接著教師請學生先算43×,學生很快算出結果。然后引導學生把兩題聯系起來思考,并展開聯想,學生很快把41改寫成(43—2)即41×=(43—2)×=43×—2×=17—=16。
一.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想創新
數學是一門研究現實世界中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學科。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學生的數學知識與才能,不但來自于課堂,還來自于現實生活實際。因此,我們要把數學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起來自然、親切、真實。
如:教學“圓的認識”時,先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圓形物體,讓學生感知“圓”,再通過多媒體演示幾只猴子騎著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梯形、圓形等輪子的自行車賽跑的情景。開始讓學生猜測,誰跑最快,然后媒體演示賽跑過程。結束時,問學生為何騎圓形輪子的猴子跑第一,讓學生弄清自行車的輪子為什么做成圓形的道理,讓他們感到學習數學很有用,自發產生一種探索興趣,萌發出一種“自我需要”的強烈求知欲,樂于創新。
教學中還應聯系實際解決簡單問題,激發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激發得越強烈,就越能對學過的知識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積極的態度,就越能發揮學生的智慧潛能,產生創新的火花。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較為簡單的實際問題,給學生以嘗試、創新的空間,不斷激勵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教學“求長(正)方體的體積”后,設計了這樣一道題:把一個蘋果擺在講臺上,要學生求出蘋果的體積是多少?全體學生起初愣住了,而后紛紛議論起來,有的說如果將蘋果捏成橡皮泥那樣捏成長(正)方體那樣就好了……在老師的啟示下,學生終于悟出了可以將蘋果這個不規則的體積轉化為規則的體積,用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容器盛一些水,將蘋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蘋果的體積。以此類推,不單蘋果這個不規則的物體的體積可以計算,其他一切類似物體的體積都可以計算。
這一設計不但使學生提高了運用數學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使學生思維更趨于活躍,充分激發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創設良好氛圍,讓學生敢創新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寬松、和諧、自主的環境中學習,才能思路開闊,思維敏捷,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從而迸發出創新的火花。為了培養創新意識,就必須確立一種以學習和學生為教學中心的觀念,創設一種尊重學生的氛圍和環境,變“師生關系”為“朋友關系”,把“講臺”搬到學生中間去,變老師“教”為學生“問”。鼓勵學生大膽發表意見,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中去,敢于創新。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熱情洋溢,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保護每一個學生的創新精神,誘導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不同見解。挖掘教材中的潛在樂趣,變苦學為樂學。讓所有學生都獲得成功的體驗。
實踐證明,小組學習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在小組學習中,優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發揮,中等生可以得到鍛煉,學困生可以得到幫助和提高。為學生營造了一種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積極進取,嘗試探索,形成探求創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種以創新的精神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性格特征,促進學生能夠創造性地適應環境變化的創新個性品質的形成。
三、注重學法指導,讓學生會創新
1.動手實踐
偉大的教育家孔于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痹诮虒W“梯形面積公式推導”時,在學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思維已激活時,教師不是機械講解,而是引導學生每人剪出兩個梯形紙板(要求是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當學生剪出后,教師設問:看哪個小組能利用手中的紙板,把它們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學生開始拼擺(有的小組用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有的用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個長方形)。當學生各自說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師設問:“你所拼成的圖形的底、高和面積與其中一個梯形的底、高和面積有什么關系?根據它們之問的關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各小組的同學通過觀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這種教師點撥下的學生動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學生情趣盎然,自主研究活動扎實,思維得以訓練,學生的動手、觀察、思考、協作能力都得到了培養。
2.引導質疑,讓學生會創新。
質疑問難是探求知識、發現問題的開始。在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好奇、好問,求知欲旺盛等特點出發,引導學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問題,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提問題的氛圍,交給學生提問題的方法。讓學生發現問題,多角度思考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提出疑問,發表新見解。如“比”的后項為什么不能為零?比、分數、除法間的三者關系為什么不用“等于”,而用“相當于”?為什么異分母分數加減時要先通分……問題一提出,同學們探知興趣濃烈,思維活躍,發言就更加積極,比、分數、整數和比例間的關系就一清二楚了。同學們的主動性發揮了,好學、善學、樂學的勁頭也就更足了。
3.設計開放性問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所謂開放性問題,是指教師提出的問題沒有標淮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學生產生盡可能多、盡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獨創想法,這樣的提問,激發的正是發散性思維,培養的正是想象力。它不像傳統教學的提問方式,一問一答,一答一個準,只提供一種可能答案,一種解決途徑,結果堵塞了學生的思路,桎梏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在這種開放式的提問的推動下學生必然會展開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維活動。結合各方面的信息,在產生大量答案的同時,獲得新奇、獨特的反應,從而培養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
例如,教學“分數的意義”一課時,為了考察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分數的意義,教師出示這樣一個長方形,提出的問題是:誰能看著這個長方形,說一句有關分數的話?
紅
紅
紅
藍
黃
聽了教師的提問,學生的回答不僅體現了紅、藍、黃色部分各占長方形的幾分之幾,還體現了三部分之間的關系。學生的這些巧妙回答,只有在開放式提問的特定條件下才能產生。這種提問考察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真正理解,更重要的是訓練了學生的思維。
諸如此類的提問和要求,在概念、計算、應用題教學和練習中都可能出現。提問突出“盡可能多”、“越與眾不同越好”等特點,迫使學生不滿足于現狀,時刻在追求新的,別人想不到的答案和設想。久而久之,學生的想象力和智慧得到了培養,創新意識也隨之逐步形成。
四、體驗成功快樂,讓學生愛創新
每個學生都有創造欲望。創新教育就是使每個學生都能意識到自己的創造能力,并在創造活動中感受到創造的愉快和歡樂。認識到這一點,在教學中,總是要設法為學生安排“創造”的機會,并使各類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愉悅。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真正樹立為學生服務的觀念,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和認知發展規律,精心設計課堂的每一個環節,采取種種方法,創造各種情境,充分調動學生主體參與積極性,使他們能夠在學習中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闡述自己的觀點,真誠地表露自己的感情。筆者在作文教學中進行了一些嘗試,感覺有助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和能力,特提出來與大家共同討論研究。
一、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生活本身是豐富多采的,是作文的源泉。文章是客觀生活的反映,這種反映是以人的心理為中介的,對小學生來說,則主要是內心世界的種種心理表象。表象在小學生作文中起著巨大的作用。小學作文教學應著力促進兒童的自覺表象活動的發展,使他們能逐步獲得盡可能穩定、鮮明而深刻的印象。兒童記憶庫中表象的穩定度、鮮明度越高,就越利于加工,思維就越活躍,就越具有創造性,也就越有可能寫出內容真實、形象具體的好文章。因此筆者首先要做的是,教學生學會去"愛"。愛山,愛水,愛名勝古跡;愛父母,愛老師,愛周圍的人;愛植物,愛動物,愛小物件;愛看書,愛收集,愛手工制作;還有愛種植,愛采摘,愛參觀訪問等等……正是由于這些愛,孩子們的情感更豐富了,頭腦中儲存的東西更多了,他們會隨筆寫下這樣的精彩段落:
"摘高處的葡萄時,我踮起腳尖伸直胳膊左手輕輕地捏住葡萄的莖,右手用剪刀"咔嚓"一剪,又一串葡萄落入了我的袋中。我忍不住拿起一個葡萄珠,剝去皮,放到嘴里,??!真是汁多味甜,甜在嘴里,甜在心里。"
"一片綠油油的花生地,花生的葉子很茂盛,花生好像在和我捉迷藏,一個個都藏到了地底下。我雙手握住花生的莖葉,身子微微向后傾斜,稍稍用力一拔,一個個帶著泥土芳香、嫩黃色的花生便歡快地蹦了出來。像一群淘氣、頑皮的孩子,顧不上身上沾著的點點泥土,爭先恐后地跑到我的眼前,向我述說著地下迷宮中的趣事。"
"珍妮娃娃最吸引我的地方除了美麗的外表,就是它的四肢可以轉動。它有許多種不同式樣的服裝,我可以任意搭配。它那頭美麗的長發可以隨意編出不同的小辮。珍妮娃娃不僅培養了我的審美能力,還使我變得更加有愛心了。"
"我坐在船頭,涼爽的海風迎面吹來,感到全身非常舒服。望著浩翰的大海和廣闊無際的天空,它們在遠處好像連在了一起,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海。翻滾的浪花像是在歡迎我們的到來。這就是我向往已久的大海,真美?。?
……
可見,生活正是廣闊的海洋,教育學生,只有熱愛生活,才能積極地投入生活的懷抱,才能從中獲取知識,增長才干。
二、調動學生觀察思考的積極性
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在這一前提下,指導學生留心觀察,認真體驗,引導他們積極運用學過的各種觀察方法,如有順序、展開聯想、抓住特點、注意發展變化、重點部分寫具體等等。讓學生在生活中增長見聞,豐富感受,練習表達。教師要充分相信孩子,不要做任何內容的限制,放手讓他們去觀察自己喜歡的東西。其結果是,孩子們的表現非常棒!請看:
"去年暑假,爸爸從樹上捉來了兩只蟬,放在家里的沙窗上,炎熱的夏季使得紗窗上的蟬"知-了,知-了"地叫個不停。
這叫聲吸引了我,于是我伸手拿過蟬,發現它們的嘴象根針,又細又長。咦?別的動物和鳥類都是張開嘴巴鳴叫的可是它這針一樣的嘴好像根本就張不開,可還叫得那么響亮,這是為什么呢?噢!這針一樣的嘴大概是它們的"豎笛"吧,聲音一定是它們吹出來的。我拿來剪刀,把這"豎笛"齊根剪下,心想:這回你們該安靜下來了??墒沁^了一會兒蟬又大聲叫了起來。頓時一個大大的問號浮現在我的腦海中,蟬到底是靠什么發出叫聲來的呢?于是我帶著十分的好奇心去探索其中的奧秘。咦?怎么好象只有一只蟬在叫,另一只蟬好像總在睡大覺,從未叫過一聲。我側耳傾聽,果真只有一只蟬在叫,這是為什么呢?到底它是從哪發出的聲音呢?一連串的問號出現在我的腦海里。我又去仔細觀察它們,它們的背面完全相同,我又跑到屋外沙窗的另一面去看,發現會叫的那只蟬腹部有兩個小圓片,另一只不叫的蟬沒有小圓片。而且蟬叫的時候那兩個小圓片還不停地顫動,這兩個小圓片啟發了我,莫非它是用腹部的兩個小圓片來發聲的?為了證明我的猜想,我請教了不會說話的老師--書。原來蟬肚皮上的兩個小圓片叫音蓋,音蓋內側有一層透明的薄膜,這層膜叫瓣膜,其時是瓣膜發出的聲音,人們用擴音器來擴大自己的聲音,音蓋就相當于蟬的擴音器一樣來回收縮擴大聲音,就會發出"知-了,知-了"的叫聲,會叫的是雄蟬,雌蟬的肚皮上沒有音蓋和瓣膜,所以雌蟬不會叫。
哈哈,我終于發現了蟬鳴叫的秘密。"
"
一天放學路上,我看見幾只螞蟻正圍在一個死去的蟬的四周,我很好奇,便蹲下身仔細觀察。
只見一只螞蟻在指揮其他蟻搬蟬的尸體,我想那么小的幾只小螞蟻能把這么一個龐然大物搬走嗎?我疑惑不解。忽然,我想起我的一本書中介紹螞蟻是個大力士。雖然,它的身長只有幾毫米左右,但是卻能舉起比自己身體重50倍的重物,更令人驚奇的是:這位大力士竟然沒有骨頭,只有一層堅硬的外殼保護層。但是,它有強勁的大鱷,可用來切割和粉碎樹木、木塊、泥土、種子,乃至動物的肌肉和骨骼┄
┄用來舉起比自己身體重50倍重物的"手"也正是它們的大顎。想到這兒,我便一直蹲在那里,看看它們是不是能舉起那個龐然大物。過了一會兒,螞蟻們終于開始行動了。只見那個螞蟻頭仍然在指揮著其他幾只螞蟻,忽然,那個螞蟻頭仿佛向其他螞蟻喊:"1、2、3……"其他的螞蟻就用它們那強勁有力的大顎咬住蟬的四周把它舉了起來。它們剛走幾步,忽然刮來一陣風,把蟬的尸體吹到了地上,但是它們不氣餒,又繼續地搬了起來。這時看到一個螞蟻爬回洞里,不一會兒,那只螞蟻又帶著另外幾只螞蟻幫助一起搬蟬的尸體。最后,它們終于把蟬的尸體拖回到洞穴邊。:"哦,螞蟻的力氣真大!"我高興地喊了起來?!?/p>
"
三、引導學生寫真話,表達真情實感
"文章合為時而作","文以載道",是我國語文教學歷來堅持的傳統。小學作文訓練雖然只是最初步的應用語言表達見聞感受的訓練,但它畢竟是小學生表達自己生活認識的活動,應當把語言文字的表達訓練與語言文字應用的目的性教育結合起來。在寫作指導的設計中,首先應該使學生樹立"為用而學"的意識,使作文訓練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真正為生活服務。同時,要教育學生明白,作文不是文字游戲,而是把自己的真實生活感受、思想情感傳達給別人。因此首先要有表達的欲望、表達的需要,然后才有作文,這也就是我們說的:"有所為而作"。只有讓學生把作文當作自己參與生活和發展自我的工具,真正解決"為什么寫"的問題,小學生的作文才能形成持久穩定的內部動力。
四、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
作文教學心理研究表明,在指導學生觀察時,要引導他們想象,這樣會使意境更加廣闊,認識和感受更加豐富。為了使學生認識想象對深化觀察、豐富作文內容的作用,筆者一方面注意選擇一些觀察與想象緊密結合的文章介紹給學生,另一方面特別注意發掘學生中的閃光點。
"我們走進蘭花鳳梨及食蟲植物室,一株茂盛的紅寶石蝴蝶蘭映入了我的眼簾。一朵朵紅寶石一般的花朵嵌在綠色的枝葉上,它們好像在沖我們招手,向我們表示歡迎。一棵棵豬籠草也不甘示弱,它搖動著巨大的花朵,似乎在自我介紹:"我叫豬籠草,是食蟲類植物,我會散發出一股誘人的香氣來吸引蟲子,蟲子只要爬進我的大桶里,我的桶就會合上蓋子,然后流出一種液體可以把蟲子溶化、吸收。你可千萬別小看我喲!我是你們人類消滅害蟲的好幫手呢。"
還有"十一世紀的城市"、"二十年后的我"、"奧運會在北京召開"……
讓靜止的畫面活起來,讓將來的景象浮現于我們的眼前。啟發想象可以使學生的眼界更開闊,思想更活躍,作文內容更豐富,更富有兒童的情趣。
【關鍵詞】本位,寓教于樂,藝術深度
在少年兒童越來越多地接觸媒體的社會環境下,電視節目已成為少年兒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少兒的健康成長與電視節目有著相當密切的關系。據最新的統計,我國0—18歲之間的青少年達3.6億,占全國總人口數的29.6%。少年兒童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未來主體力量,所以媒體有責任和義務對其進行先進文化和知識的良性傳播,有識之士早已呼吁建立國家級的專業化少兒頻道。作為中央電視臺本年度頻道專業化建設的壓軸之作——少兒頻道即將推出,實乃大勢所趨,現實需要。那么如何才能創建一個構架合理、風格獨特、深受少兒喜愛的專業化頻道呢?筆者認為我們少兒電視的工作者在進行頻道設計和節目創作時一定要強化好少兒本位、寓教于樂、藝術深度“三意識”。
一、“少兒本位”意識
中國少兒電視的實踐已有幾十年的歷史,然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少兒節目成人化”成為我國少兒節目的通病之一。在少兒節目里,“成人規定的行為太多,兒童自發行為太少;說教灌輸的東西太多,啟發創造的東西太少;成人幕后操縱的痕跡太重,兒童自主發揮的空間太小”,成人的社會視角,成人的思維方式,不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比如,有的少兒節目主持人、嘉賓小朋友嚴肅有余,活潑不足,語言神態無不同成人一樣成熟老練,失去了孩子應有的天真和童趣。有的現場采訪,讓孩子背誦成人為其撰寫的“臺詞”,使人啼笑皆非。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歸根結底在于節目編導人員“少兒本位”意識的缺乏或是理解的簡單化。
所謂“少兒本位”意識是指電視節目的創作者在心理上為特定觀眾群著想的那種意識和觀念,具體來說就是創作者在創作之前和創作之中對少兒受眾的需求和意愿的考慮,對作品將在受眾中產生何種效果的關注。它是貫穿全過程的一種創作意識,對少兒電視的創作具有絕對的普遍意義。在這些節目中,兒童成為節目的真正主人,兒童的創造權得到鼓勵,兒童的愿望得到尊重,思維的空間被啟迪激活。那種僅僅把片中人物是兒童或記錄有少兒生活場景和鏡頭的節目就理解為少兒節目的認識是簡單和膚淺的。他們雖然也都把少兒當作節目的主體來對待,然而并沒有真正理解和把握“少兒本位”的深刻內涵。那么電視工作者在設計創建少兒頻道的過程中怎樣貫徹、實施這種本位意識呢?
1、要把握少兒電視的對象特征。少兒頻道的受眾對象主要是少年兒童,這個階段的觀眾具有與他們的年齡相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我國著名兒童問題專家孫云曉指出:當今中國少年總體上自身發生著四大變化,(1)更關注自我發展,重視個人選擇和權利,關心個人生活質量。(2)與人相處更注重規則意識,,道德價值觀念更追求“新”“獨”“特”。(3)得益于計算機時代認知的廣度越來越大,求知的迅速擴大,個人生活空間以前所未有速度擴展。(4)面對新環境的應變能力不斷提高,少兒生存與發展的壓力然增大。此外,他們的心智尚未發育完全,對周遭的事物、成人的經驗、媒體的示范等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情感單一,信任自己的感覺,對未來充滿幻想,具有較強的創造力。從人本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有什么樣的心理常常呈現出相應的心理需要,并且這種心理需要滿足后又會有一個更高層次的心理需要。根據觀察,少兒在觀看電視節目時,表現出的心理需求有:奇特的幻想心理,奇趣的貪玩心理,強烈的偶像崇拜以及爭強好勝的心理等。當然,青少年兒童是一個大的群體,就其更小的每一階段而言,青少幼也還存在很大差別,如幼兒能夠領會的知識就極有限,十歲左右的孩子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關鍵期。這就要求在設計頻道和創作節目時應把服務對象進行進一步的分解定位。
2、以少兒視角觀察社會,理解生活。少兒視角是指以少兒的眼光、少兒的思維去認識社會、了解大自然、學習知識。這一點可以說是設計少兒電視頻道的一個最核心的理念。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它要求電視工作者不能依照成人的主觀經驗行事,不能用大人的思維去思考問題,而應該有一顆童心,理解孩子,寬容孩子,對身邊的事物充滿好奇心,對未來充滿幻想。美國克羅迪恩電視臺總經理塔克曼在談到他們的優勢時說:“我們是從少兒的觀點和視角來觀察這個世界的。這反應在我們制作的一切節目當中。”一般來說,孩子們比較喜歡感性、直觀、形象的事物,而對那些理性、思辨、抽象的事物往往是敬而遠之。在這方面,以央視《大風車》為代表的一些少兒節目做得比較好,貼近少兒生活,貼近少兒心理需求。
3、讓孩子參與到節目中來,加強節目互動。強烈的參與意識是孩子們的天性,一直以來,我國的少兒節目傳受互動性較差,少兒參與節目不夠,這成了制約節目向前發展的一個巨大障礙,甚至是致命弱點。少年兒童能不能參與、如何參與、參與的形式無疑是辦好少兒頻道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少兒頻道應該創造更多的機會和途徑使少年兒童能夠親身參與媒介的活動,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以便能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開拓頻道的影響力。參與互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例如,讓孩子們參與兒童電視節目的制作,參與電視節目的討論,通過網絡與電視臺進行交流,也可以開辟專門的論壇,讓兒童有機會來發表自己的看法,還有現在很多學校都有校園電視臺,少兒頻道不妨專門開設一個版塊,播放青少年自己的作品,給他們一個展示自己的空間。在這些環節和形式中,大人不應過多地干涉,要讓他們盡可能多地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創造力,表現自己的審美能力,融入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page_break]
二、“寓教于樂”意識
少年兒童是未來社會的主體,承載著社會的希望。對兒童的教育自古以來都是成人的一種社會責任,對少年兒童進行道德教育和知識傳授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它當然也是文化的一種責任和義務。按照大教育觀理論,電視也是教育的一種手段和形式,應該說電視對青少年兒童獲取信息、知識和娛樂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然而,傳統上我們對教育的理解根源于傳道、授業、解惑的概念,由此對兒童的教育也沒有脫離這個思考,強調思想道德的教化及系統性地給予相關知識。反映在電視節目上,我們就會發現中國的少兒節目跟國外的有很大區別,而且據調查,中國的青少年兒童更希望看的是一些國外的少兒節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的節目太偏向于教育,往往側重的是醉心于提出如何教育少兒的“教育問題”,而忽略了真正的教育對象的特征。
客觀地講,少兒電視可以而且應該有教育的主題。作為一種文化產品——誠如有人所說,當今時代我們已迎來了一個“屏幕文化”、“讀圖時代”——電視對少年兒童的影響越來越大,把電視的教育功能放在一個合適的位置上來認識它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有一點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作為少兒電視,我們不能無限度地夸大教育性,更不能以“教育”來涵蓋少兒電視的所有屬性。事實上,對青少年兒童來說,電視是他們了解外部世界的一扇窗戶,是他們娛樂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但決不能代替學校的教育,只能算作是學校教育的補充。由此看來,片面地追求少兒電視的教育性會給少兒電視的繁榮與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而且也達不到其教育少兒的初衷。
少兒專家最近作了一個大型調查——對兒童電視節目的喜好程度和兒童對電視節目的期望。研究發現,按學生對不同節目內容的喜好程度排名,動畫片位居第一,以后依次是:介紹動物類內容節目,介紹認識周圍世界內容的節目,兒童游戲,手工制作,講故事,記錄我們的生活等等。此外,在學生期望能從電視中得到他們所需要的信息方面,有48.2%的學生希望從電視節目中了解到有趣的事情,排在首位。這個調查進一步證明了少兒節目要想吸引觀眾,被觀眾接受和認可,一個很重要的先決條件就是它的趣味性、娛樂性。因此,央視要辦好少兒頻道,要實現對少年兒童進行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文化教育的良好愿望,則必須從頻道、節目的內容和形式上增強趣味性和娛樂性,把娛樂性與教育性完美地結合起來,寓教于樂,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潛移默化之間使少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兒童應該是快樂的,成人們應該負起責任來敲碎兒童的地獄,建立兒童的樂園。”頗受孩子們歡迎的幼兒節目《天線寶寶》的原作者、英國幼教專家安妮·伍德女士也認為,最容易吸引幼兒注意的莫過于由他們的經驗和視野能領會的事物和環境,而幼兒們理解這一訊息的途徑就是“玩樂”。事實確實如此,傳統的說教型、沉悶型的少兒節目一般是留不住孩子的,少兒節目不宜強調組織性的邏輯嚴密的訊息,不管是認知的或是情感的生活。所以少兒頻道必須設計和創造出多姿多彩的節目樣式,以開啟少兒心智為突破口,讓孩子們在輕松快樂中增長知識,開發智力,培養創新意識,使他們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page_break]
三、藝術深度意識
少兒電視經常被稱為“小兒科”,言下之意是膚淺、幼稚和輕飄。誠然,在時下大量的少兒節目當中,存在著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和藝術感染力的毛病。有的把自然主義的記錄誤認為就是反映童真童趣,有的把一些簡單膚淺的手法運用于兒童節目的創作,認為兒童的智力就是節目的檔次,有的節目看上去眼花繚亂卻是華而不實。所以被人認為淺顯簡單也就在所難免。
“童年不僅僅只是幼稚的,不成熟的,它還聯系融合著歷史的古老、現狀的年輕和未來的無限可能?!逼鋵崈和膬刃氖澜绮⒉华M小,我們都知道這樣的一個事實,就是每個兒童都有豐富的想像力和最純真美好的情感形態。那么我們的電視編導在表現少年兒童的這種想像力和純真情感時,是采用低智商的幼稚呢還是進行審美的處理,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少兒電視的深度就體現在這種表現上,它的價值體現在人類對愿望和真情實感的追求。少兒天生的這種充滿想像的特性和天真、純樸、熱情的自然情感與詩的性質相同。因此,少兒電視中體現出的這種價值以及創作者這種對想像的追求和情感的追求,有人稱之為詩性的深度。這種深度不會因兒童的幼稚而淺顯,這種深度應是一種內容和形式相統一的深度。所以我認為少兒電視的深度意識不但不是可有可無的,而且必須得到廣泛地重視。少兒頻道在欄目的設定、內容選取和節目的制作過程中,必須始終貫穿這種意識。
[關鍵詞]廣告;意識形態;策略
現代廣告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且無所不在,而且正越來越深入地進入意義生產這一領域,廣告不僅僅“廣而告之”產品與服務,還在指引人們購物的同時輸出某些觀念,給人們以意義,給人們以種種美夢和由這些美夢所標識的生活方式,并試圖速成某些慣例,把消費者納入這一“意義”框架。換言之,廣告首先推介和生產利益,這些利益包括大眾在消費這些產品的使用價值時獲得的實際利益,還包括他們同時獲得的某種“精神享受”,并把這種雙重滿足或通過廣告詞直接言說,或通過營造氛圍實現“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其次通過在大眾媒體上的廣泛傳播,通過把受眾建構為廣告主體,使創設的某種觀念化的說辭和極具誘惑力的意象推廣到大眾中去,竭力使之成為大眾的利益和觀念,在此廣告完成了它的意識的制造和傳播。當這一觀念或意象成為大眾或某一群體的自覺不自覺的觀念或意象時,意識形態便發生了。
正如理查特·奧曼所言:最常見的意識形態策略,就是說明這個群體的利益怎樣“真的”大體上等同于社會的利益或者人類的利益。①換言之,最常見的廣告意識形態策略,就是說明廣告角色的利益(廣告主的利益)怎樣“真的”大體上等同于廣告受眾的利益乃至社會或人類的利益。本文試從廣告言說的意識形態化和廣告受眾的假想主體化來探討廣告頗為“成功”的意識形態策略。
廣告言說的意識形態化:與現實世界的想象性關系
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意識形態的界定游離于兩種意見之間。其一,一種某個階級特有的信仰系統;其二,一種可能以真實的或科學的知識相矛盾的幻想信仰系統,即偽思想和偽意識。法國結構主義思想家阿爾都塞則認為,意識形態不存在真實與否,他將其定義為“個人同他所存在于其中的現實環境的想象性關系的再現”。②以此來認識廣告意識形態不無道理,因為看似虛擬的廣告世界中充斥著“與現實世界的想象性關系”,并且在此基礎上,廣告意識形態更有其獨特性。
廣告在它的各個歷史時期,從未像現在這樣進入商品使用價值之外的現實世界:功成名就、下崗待業、奮斗拼搏、甜蜜愛情,入世、申奧、伊拉克戰爭、文體賽事,廣告為每一件產品都粘上了通向現實世界的無數鏈接,廣告的觸角已深入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當然,在廣告世界中,“與現實世界的想象性關系”并不同于阿爾都塞的相關本義,他認為意識形態是無意識的,而廣告意識形態所提煉或創設的這種與現實世界的“想象性關系”則是完全有意識的,有著其明確的目的。它在提倡“送禮送健康”的新觀念時,目的直指“收禮只收XXX”;它在兒子因疏忽了對父母的照顧而心懷歉疚時,借小孫女之口點題:小“為什么不給爺爺奶奶買XXX?”這種借天真的小女孩之口說出的話猶如道德拷問,質問著對父母的不夠孝順,但如此大的道德問題最后只輕輕落在了:未買XX口服液。那么根據廣告邏輯,其隱含主題則是:買了XX口服液=孝順父母。該命題似無不妥,作為受眾而言,自然不會對一則廣告的思維和推理是否合乎邏輯大加推敲。并且,更重要的是,它為現代人指出了一條對老人表示關愛和孝心的途徑——購買保健品。這一點非常體貼地為忙忙碌碌無暇顧及老父老母而心懷歉疚的現代人找到了一條快捷方便的彌補方式。而另外一些廣告則假托老人之口,從老人的角度回應了上述命題:“收禮只收XXX”,進一步證實了該命題的合理性和正確性。通過媒體的廣泛傳播,我們看到了這樣的現實場景:商家在商場醒目處陳設著保健品專柜,促銷員的推薦進一步印證著消費者腦中的上述命題,于是,手拎包裝精美的保健品拜年的行人幾乎成了一道流動的風景。正如阿爾都塞所認為的那樣,社會個體覺得自己在直接自由的把握現實,但實際上,他的意識由一系列思想體系和再現體系所限定,在這一系列思想體系和再現體系中,廣告意識形態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就如波斯特所表述的:廣告占據一個能指,亦即占據一個詞,這個詞與廣告所促銷的物體并不具有傳統意義上的關系,但卻被附加到那物體上,產品本身并非首要的興趣所在,必須在該產品上嫁接一套與該產品沒有聯系的意義,才能把它賣掉。③而現實世界則在廣告商手中被分解成各種要素,這些要素就如那些漂浮于交流空間中的能指,它們被廣告商們憑興致任意地附著在商品上,這些被粘附在商品上豐富、泛濫的意義使得平庸的商品閃耀著炫目的光彩,而這些外在的東西由于是從傳統美德和現代時尚中精選出來的而極大地迎合了受眾。由于這層普遍存在著的與現實世界的想象性關系,使現代人在快捷地享受物質產品的同時還享受著被賦予其上的精神快餐,廣告場景就這樣在現實世界中被皆大歡喜地呈現。[page_break]廣告受眾的主體化:一種無實質的構想主體
廣告場景在現實世界中的呈現還有賴于現代廣告的另一策略:把廣告受眾建構為主體。作為一種日趨圓熟的攻心術,現代廣告的突出特征是在表象上模糊了廣告主客體的界限,在把消費者作為廣告對象研究和揣摩之后,通過廣告中的種種代言行為和技巧,讓“受眾化”的廣告角色通過自我言說的方式來最大程度上影響和掌控受眾的心理和行為。
廣告畫面中的言說者不再僅僅是籠統的、不明社會角色的漂亮演員或不食人間煙火的美麗尤物,而是通過他們的衣著、道具、場景,以及他們在廣告中的言說方式被賦予了各種身份,諸如工人、農民、教師、攝影師等職業,子女、戀人、成功白領、家庭主婦等社會角色。加上大量非職業(或非著名)演員的啟用,他們普通的長相、自然或生澀的表演使身負多重社會角色的受眾不自覺地從廣告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并在廣告商其他技巧的合力作用下,對號入座。
某一護膚品品牌,在其不同版本的電視廣告中展示了演員、小學教師、攝影記者、年輕工人,他們的言說者包括老公老婆、老爸老媽等各種社會群體,廣告角色衣著普通,長相平凡,以及在演員化妝間、工廠換衣間、小學校園等普通場合中平民化的言談舉止,一切都在昭示著受眾:“他們”就是你們,你們就是“他們”。
在另一則洗衣粉廣告中,真正的“家庭主婦”們則成為了主角,廣告采用街頭或入戶隨機采訪的形式,選擇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大城市(字幕顯示)采訪家庭主婦,她們帶著地方口音的普通話,并不流利、似無臺詞準備的語言表述,在鏡頭前略顯拘謹的體態,更在直接地告訴受眾:“她”就是你們中的一員,沒準“她”還是你的親戚朋友同事;“她”不是我們特意選用的演員,而是我們在街頭采訪或入戶采訪中的巧遇;她們是在代表你們說話,并非公司在自賣自夸。
當然,廣告中還有大量的臉蛋是大眾耳熟能詳的,但即使是這些星光燦爛的名流,也多被披上一層平民化的外衣,他們與我們一樣,有煩惱和不滿,他們(她們)頭發枯黃干澀,歲月的流逝把皺紋、白發和疾病留給了他們,忙碌在外而不能在父母面前盡孝,他們面臨著工作和學業的壓力、成功的希冀、失敗的苦惱、人際關系的復雜等種種人間喜怒哀樂,如同我們每個人,使我們感同身受。
于是,消費者從被言說的對象似乎變成了言說者,既為客體又身兼主體,他的一直處于純粹的被說教者位置而產生的逆反甚至敵對心理漸漸消融,他們漸漸開始堅信:廣告是與己相關的而不是強權的“他者”了。
廣告似乎在構筑一種“源自生活”又美妙無比的“現實世界”,從而讓受眾進一步確證其在廣告情境中的主體意識。一種奇特的邏輯產生了:電視廣告通過把廣告主體構建為一個處于“現實世界”的具象化的“消費者”,而使得作為消費者的廣告受眾扮演了兩種角色——廣告話語的主體和客體,恰如由廣告商和廣告主導演的受眾的“自言自語”。在此,讓·波德里亞一針見血地指出:由于受眾既被構建為客體又被構建為主體,既是物又是上帝,于是面臨著主置的不可能性,即主體根本上的無實質性。④
這種“無實質性”的主體,恰似廣告主手中的玩偶,假借了消費者的形象和外殼,而被填充進廣告主所構造的“血肉”,如此而成的“廣告主體”的各種具象依需而定,但也有其規律性的共性:一個有足夠收入能自由選購產品的“主體”,一個有某種“需求”但不知如何滿足的“主體”,一個消費了該產品而獲得魅力或極大滿足的“主體”。這樣構造的主體并非沒有契合人性,在馬斯洛看來,人是不停地產生需要又不斷地滿足需求的動物,人在滿足他的基本的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以后,他有歸屬和愛的需要,有尊重的需要,包括被人愛和愛他人,被人尊重和尊重他人,歸屬某一群體和被群體接納和承認的需要,在一切需要被基本滿足之后,他又存在自我實現的需要,希望事業有成,渴望成功。顯然,廣告深諳如何激發人的潛在需要和欲望,并提供了惟一的解決之道:消費某產品。當然,如此簡捷的解決之道在經過一番炫目而巧妙的修飾之后并不顯得單調乏味和可笑。因為在廣告中,消費“主體”不僅在消費產品,更在享受著由此而帶來的種種精神滿足:親情、友情、戀情;孝心、愛心、誠心;成功、光榮、豪情。這有賴于廣告中被依附在產品上的豐富“意義”,當大眾在認可這些意義而消費產品或接納該“意義”時,廣告的意識形態便產生了,廣告角色(廣告主)的利益就這樣變成了社會大眾的利益。
注釋:
關鍵詞中學化學教學,環境化學,環保意識
中圖分類號G633.8
人類以其科學技術改造自然,推動社會進步,但同時卻給自身帶來環境污染的不幸.近代屢屢發生的公害事件終于使人們承認了這一事實,并發現化學品造成的環境污染最為嚴重.治理已發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計還在防患于未然,要使人們在建設的同時考慮到環境的影響,樹立“環境意識”.可見,在中學向學生介紹有關環境化學與防止環境污染的知識是非常必要的.
1加強中學生環境化學教育的重要性
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在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給我國廣大農村這塊凈土帶來了新的環境污染和勞動保護問題.“八五”期間報道,當時我國大氣污染程度已相當于世界發達國家50~60年代污染最嚴重時期,每年的排塵量為2300萬噸,年排放SO2量達14610萬噸.到本世紀末,燃燒煤和機動車輛排放出的廢氣將對大氣造成更為嚴重的污染.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若不加強環境管理,讓不斷增加的工業“三廢”繼續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就會給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的后果.所以對全民族進行環境、生態知識的宣傳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務必從中學教育抓起.
2結合化學教學對學生開展環境化學教育
2.1通過課堂教育把環境保護作為小公民自覺行動
環境化學重要內容之一,是研究化學污染物在環境中的變化規律,即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用物理化學等方法去研究環境中化學污染物的來源、遷移、轉化過程中的化學行為,以及反應機制、積累和歸宿等.由于我國公民環境意識較差,這和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是不相適應的.要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使保護環境成為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首先就要從學生做起,從課堂做起.當學生在做制取Cl2,NO2,H2S等有毒氣體實驗時,應強調學生注意對制取氣體裝置氣密性的檢查、化學藥品用量的適當(盡量采用微量,只要達到實驗效果明顯即可)、以及設計吸收尾氣的裝置等.實驗完畢,還應將廢液集中倒入廢液缸中,可回收的盡量回收,以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
2.2通過實驗開展環境化學知識教育
中學教育目的之一,就是為社會造就合格的后備勞動者.中學化學教育對環境科學的學習將起著啟蒙作用,應很好地利用這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通過實驗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環保知識.中學實驗室的污染源多,國家提出居民區大氣中的有毒物質有21種,中學化學實驗室里就有14種.例如,制取溴苯實驗過程中逸出的臭味是溴蒸氣,它既污染了教室環境又嚴重地影響了師生的身體健康.針對這一問題,利用所學知識引導學生認真分析,找出原因是制取溴苯的裝置不夠嚴密,因此在反應過程中逸出的Br2通過長玻璃管時不可能完全被冷凝成液體,因而會從導管口逸出.要避免實驗中Br2的逸出,就應設法改進實驗裝置,使整個涉及Br2的反應過程在一個密閉系統內進行,即將反應安排在“Y”形管內進行.在反應裝置和HBr氣體的吸收裝置間串聯一個洗氣瓶,內裝四氯化碳以吸收氣體中的Br2.
3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學習環保知識的認識
3.1從人類與大自然的協調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新的《化學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十分注意聯系實際,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以及這些知識和技能在工農業生產、第三產業、科學技術和日常生活的應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聯系實際的教學內容應有所增加,可以充實包括環境保護、新內容、新能源、海洋、衛生保艦食品等方面內容,但應限于有關的化學基礎知識范圍之內”.可見,環境化學基礎理論知識和原理的學習是十分重要的,并應著重于理論聯系實際和基礎知識面的擴展上.要以地球化學知識為基儲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為線索,講授空氣、水體、土壤、森林、植物與人類的關系,展示好的生態小環境和污染嚴重區的對比,簡明介紹當今世界關注的環境問題,以講座、競賽等形式讓學生提高認識,使學生深切地感到環境化學就在自己身邊.
3.2針對溫室效應引導學生分析此類生態問題
運用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引導分析“溫室效應”,使他們了解到由于大氣層CO2濃度逐年上升,太陽能輻射的一部分——地球紅外輻射熱不能透過大氣層,因而造成“溫室效應”,使地球表面升溫、冰川溶化,直接影響著現代文明社會發展的情況.以提高對控制“溫室效應”等生態問題的認識.還應讓學生通過討論分析得出人類必須控制戰爭和固體廢物燃燒、大力發展森林等結論,以利于生態環境的改善.
3.3結合現有法律法規的宣傳加深學生對環保意義的認識
組織學生參加環保法律法規的宣傳,利用3月12日植樹節、5月31日世界無煙日、6月5日世界環境日等紀念日,取得當地環保、水保、森保等部門的支持,讓學生們在宣傳中了解我國有關這方面的規定和常識,以提高學生在環境管理環境文化方面的認識.
3.4結合第二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利用節假日、夏令營,組織學生對當地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區、水土保護區和環境污染區等進行實地考查,使他們認識到人與氣溫、氣候、空氣、谷物增產、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環境保護等都存在著密切關系.通過現場對比,豐富學生環境方面的知識,結合已學的知識,開展有關環境污染與保護知識的問答.例如,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大氣污染的主要物質是什么?防治途徑如何?等等.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環?;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