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1:58
序論:在您撰寫研究型教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案例選擇問題
理論側重于教學內容,案例的選擇隨意性較大和老調重彈,時效性不足。有許多顯著問題,在實踐和共同關心的學生的意識,但這個問題一點也不含糊補充教學案例,缺少的類或法律界近年來在國內外的典型案例,以及那些沒有這個概念引起廣泛關注這個過程中,可能涉及相關的課程,體制、法律、法律規范有機聯系,并已討論的價值,不要讓學生從實際案例的感覺。
(二)教學模式問題
案例教學沒有明確的規則,案例的選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的教師的選擇,沒有擺脫傳統的教學模式“一言堂”的類型的本質,缺乏創新的新的數字案例教學方法。
(三)角色定位問題
教師、學生在缺乏教學的準確定位的情況下的作用,學生參與度不高,難以發揮案例教學的效果。案例教學應注重通過案例研究教學生的實際和思想的核心問題,幫助學生解決多義性,樹立正確的觀點。
二、研究型法學教學模式的界定———問題引導
教學模式是指反映特定教學理論,以保持使用結構相對穩定的教學活動。在這個意義上,教學模式包括四個方面:步驟安排,信息反饋、支持系統和師生互動系統。在“問題引導模式”不是基于嚴格意義上的上述“教學模式”的概念,而是教育規律的素描理想的畫面可以被用來作為法律系學生意識和理想未來的創新演繹出了問題,將提高課堂問題“問題教學模式”,并作為破解“灌輸知識模型”的魔力,他們通過歧視需要“問題教學模式”和“問題引導模式”,揭示了后者的真正含義。“知識灌輸模式”不是唯一對我們的法制教育,但高等教育的通病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灌輸教學”。在“知識灌輸模式”法律教育成一個存儲行為?!皢栴}引導模式”是傳授法律知識,必須通過各種不同的形式積極思考問題的指導可以激發學生的潛力,具備問題意識和法律思維。引導模式有問題,但仍然沒有疑問的老師解釋,而是用案例分析類型,討論,甚至模擬法庭的方式,或上述方式的組合,其核心是唯一的老師通過一個接一個的問題啟發積極思維,引導學生達到學生的創新問題意識。相反,即使是通過多媒體手段,采用案例教學的方法,但如果它不被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提出的問題,那么可以說改變灌輸方法,提高灌輸的效率,仍然只能歸類作為“知識灌輸模式”或者充其量,“知識灌輸模式”。也就是說只有一個改進版本,“問題引導模式”就是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三、構建研究型法學教學模式的主要途徑
第一、要求學生預習教材。
教師本身有意識的問題和創新的精神,是貫徹落實“問題引導模式”的前提。但是一旦進入教學實踐,以有效實施“問題引導模式”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必須滿足一個前提條件:學生已經有認知的基本知識。如果這個前提沒有滿足,教師就必須有大量的時間來灌輸“問題引導模式”的知識將成為空中。必須事先獲得知識,也讓“問題的指導模式,”的預留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的實現,最好的辦法是教學學生預習的內容。
第二、引導學生關注實際問題。
法學畢竟是應用學科,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從事法律職業法的法律人,而“問題引導模式”的追求意識和法律創新精神的問題是。為此,教師應引導和鼓勵學生的注意,發現與教學相關的實際問題,特別是那些引起社會廣泛討論,以一個有爭議的法律問題。出現這些問題,因為無論該行強調法律漏洞,無論是現有的知識和理論的新問題無法解釋,它可以成為“稱號引導模式”,在問題的根源。
第三、因地制宜選擇教學方法。
“問題引導模式”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或者什么樣的教學方法相結合,根據教師的教學類的需求,教學內容和教師來衡量自己的情況和選擇。換句話說,使用各種教學方法,探討采取自己的風格,而不是采取直接教學風格的教學方法。當然,教學方法這里所指的是絕對不是教學的灌輸,而是教學問題引導,但也必須體現在教師和教授之間的互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第四、消除權威意識。
(一)研究型教學的特點
教師的指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相結合;教學過程中開放性與合作性相結合;教學目標的多維性;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統一性。與傳統型教學相比,研究型教學更注重學生的自主性、創新性、整體性、開放性和實踐性,關心的是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而不是僅注重結果。研究型教學可以使學生在研究中學習、在研究中成長、逐步養成自己獨立思考的思維習慣和正確的是非觀。具有開放、探究、實踐、主體、靈活、差異、全面、綜合等特性,充分體現了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中心思想。研究型教學充分實現了教學從單一性到多元化的改變;提高了學生的思想靈活度,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重視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研究型教學能提升學生的智力性因素,而且還能發展學生的非智力性因素。其教學內容不局限于書本和課堂上,學生依據自身的條件來選擇不同的學習內容,教師的課程準備以及講授不再局限于教材,教師會依據教學的需要來及時地調整教學內容與程序。研究型教學的組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不是單一的講授法,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教學方法,推動學生自主地選擇與主動地研究,由此獲得相應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局限于課堂,實現自主學習和探討分析相結合、學習和日常生活相結合;實現了從師生單向關系向雙向互動關系的轉變,思維方式由簡單的教師思維到復雜、多方位的師生共同思維的轉變,從封閉走向開放的轉變。
(二)研究型教學的意義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開展,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已經成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點;組成人才的基本要素包括知識、能力和素質等;人才素質由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身體和心理素質構成。研究型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用科研探討的方法來獲取信息或運用所積累的知識去解決疑難問題的一種學習方法。為了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內容的需要,教師利用案例分析來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和研究,使學生獨立自主地去思考,在討論的過程中互相啟發或辯論,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性,使得學生的認知思維和情感思維達到高效率,培養學生富有創造性的學習能力,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使學生更快地接受知識和更好地掌握知識。研究型教學促使學生充分地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并親自發現學到的知識和定律,通過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培養具有時代性的創新型人才,提高教學質量。
(三)研究型教學的理論形成及趨勢
研究型教學理論在我國處于一個初級階段,研究的學者比較多,但成果不多。我國最早研究的是清華大學,主要通過課程訓練,進行任務分解,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以素質教育為主,布置典型工作任務,用來提升學生的工作崗位,同時有助于學生理論水平的鞏固與提高。研究型教學未來的發展趨勢是良好的,現在高校培養模式都在改變,以崗位能力本位為需求,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注重素質教育培養,為研究型教育發展提供了機遇。
(四)研究型教學的評價
體育教學評價強調教師評價內容的多元化、評價方法的多維度以及評價方式的多樣化。評價的內容不僅包括對學生身體素質和動作技術能力的評價,而且還特別重視對學生的積極學習態度、心理素質以及日常行為的評價,爭取把評價的內容與研究目標、課程目標相結合。研究型教學的評價不僅要促進學生身體和心理健康的發展,此外還要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而且還要發掘和發揮許多學生的優勢和潛力,促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并全新地認識自我。從評價方式上來講,不能只著眼于終結性評價,同時也要重視過程性評價;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包括學生自評、小組互評以及教師評價,創建多維度的評價方法,這種評價方法是建立在學生的知識掌握熟練程度、能力的提高和積極參與的程度等基礎之上的。
二、健美操教學的技術特點
健美操的內容有基本的隊列隊形練習;徒手健美操;輕器械健美操;器械健美操;技巧運動;跳躍;蹦床運動;藝術健美操;健美操;團體健美操。按照不同的身體練習形式,可以把健美操分為徒手健美操、輕器械健美操、器械健美操和專門器械健美操;依據健美操內容所完成的主要任務,可以把健美操分為增強人民體質、促進人類全面發展的大眾性健美操,充分挖掘人的潛能、提高運動競賽水平的競技性健美操,以及用特有的主題思想來進行宣傳教育的團體健美操。健美操的任務是鍛煉身體,增進健康,增強人民體質,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形成良好的體態,提高身體的工作能力。健美操的特點是其具有豐富的內容,多樣的形式,容易推廣和普及;能全面和集中地鍛煉身體;在教學和訓練方面必須互相保護與幫助;藝術性較強;不斷創新。總之,健美操具有廣泛性:一般性健美操都易于普及、便于推廣。根據不同的年齡、性別、身體狀況、訓練水平、不同器械、不同場地和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選擇適合自己的項目和技術動作來進行練習,以達到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促進健康的目的。還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集中地鍛煉身體的某個部位,或者發展某種身體素質,以促進人體全面發展的水平。健美操還具有一定的藝術性:是一種集健身和健心相結合的體育運動項目。
三、研究型教學在高職院校健美操課教學中的應用
(一)研究型教學的意義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開展,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已經成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點;組成人才的基本要素包括知識、能力和素質等;人才素質由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身體和心理素質構成。研究型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用科研探討的方法來獲取信息或運用所積累的知識去解決疑難問題的一種學習方法。為了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內容的需要,教師利用案例分析來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和研究,使學生獨立自主地去思考,在討論的過程中互相啟發或辯論,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性,使得學生的認知思維和情感思維達到高效率,培養學生富有創造性的學習能力,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使學生更快地接受知識和更好地掌握知識。研究型教學促使學生充分地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并親自發現學到的知識和定律,通過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培養具有時代性的創新型人才,提高教學質量。
(二)研究型教學的理論
形成及趨勢研究型教學理論在我國處于一個初級階段,研究的學者比較多,但成果不多。我國最早研究的是清華大學,主要通過課程訓練,進行任務分解,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以素質教育為主,布置典型工作任務,用來提升學生的工作崗位,同時有助于學生理論水平的鞏固與提高。研究型教學未來的發展趨勢是良好的,現在高校培養模式都在改變,以崗位能力本位為需求,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注重素質教育培養,為研究型教育發展提供了機遇。
(三)研究型教學的評價
體育教學評價強調教師評價內容的多元化、評價方法的多維度以及評價方式的多樣化。評價的內容不僅包括對學生身體素質和動作技術能力的評價,而且還特別重視對學生的積極學習態度、心理素質以及日常行為的評價,爭取把評價的內容與研究目標、課程目標相結合。研究型教學的評價不僅要促進學生身體和心理健康的發展,此外還要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而且還要發掘和發揮許多學生的優勢和潛力,促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并全新地認識自我。從評價方式上來講,不能只著眼于終結性評價,同時也要重視過程性評價;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包括學生自評、小組互評以及教師評價,創建多維度的評價方法,這種評價方法是建立在學生的知識掌握熟練程度、能力的提高和積極參與的程度等基礎之上的。
二、健美操教學的技術特點
健美操的內容有基本的隊列隊形練習;徒手健美操;輕器械健美操;器械健美操;技巧運動;跳躍;蹦床運動;藝術健美操;健美操;團體健美操。按照不同的身體練習形式,可以把健美操分為徒手健美操、輕器械健美操、器械健美操和專門器械健美操;依據健美操內容所完成的主要任務,可以把健美操分為增強人民體質、促進人類全面發展的大眾性健美操,充分挖掘人的潛能、提高運動競賽水平的競技性健美操,以及用特有的主題思想來進行宣傳教育的團體健美操。健美操的任務是鍛煉身體,增進健康,增強人民體質,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形成良好的體態,提高身體的工作能力。健美操的特點是其具有豐富的內容,多樣的形式,容易推廣和普及;能全面和集中地鍛煉身體;在教學和訓練方面必須互相保護與幫助;藝術性較強;不斷創新??傊∶啦倬哂袕V泛性:一般性健美操都易于普及、便于推廣。根據不同的年齡、性別、身體狀況、訓練水平、不同器械、不同場地和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選擇適合自己的項目和技術動作來進行練習,以達到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促進健康的目的。還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集中地鍛煉身體的某個部位,或者發展某種身體素質,以促進人體全面發展的水平。健美操還具有一定的藝術性:是一種集健身和健心相結合的體育運動項目。
三、研究型教學在高職院校健美操課教學中的應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生活壓力日漸加重,健康問題備受人們的關注。科學實踐證明,體育鍛煉是促進人體發展、增進心理健康的積極手段和主要方法。健美操是一項將健美操和舞蹈融于一體的有氧運動,它以有氧練習為基礎,以健身、健力、健美為特征,把形體美、姿態美、動作美、精神美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健美操項目多、技巧動作難度大,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柔韌性、協調性和平衡性,帶給人們身心享受,促進了健康的發展。健美操運動具有保健的作用,不僅可以鍛煉身體,還可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隨著社會發展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國的健美操教學發生了巨大的變革,特別是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為學校體育進行全面系統的改革提供了機遇。健美操教學是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健美操教學首先具有磨煉意志、培養道德情操的功能。堅持健美操鍛煉,可以培養學生的堅持、冒險精神和剛毅、堅韌不屈的意志品質;讓身心得到鍛煉,增進健康,有利于發展綜合素質。健美操運動要普及推廣、要發展、要上一個臺階,就要按照教育性、科學性、趣味性、全面性的原則,堅持寓學、寓練于樂。目前我國學生在體質方面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與上世紀九十年代相比,我國青少年的體育素質中的速度、耐力、柔韌性、爆發力、力量等均有不小的下降。
四、總結
興趣是指一個人趨向于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力求參與某項活動,并且帶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人對他所感興趣的事物總是使他不知不覺地心向神往,表現出注意的傾向,興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動力。興趣是事業成功的前導,也是培養學生學習熱情,產生內在動力的關鍵。當我們仔細研究學生的學習興趣時,不難發現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凡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科,往往也是他們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科。這是因為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它促進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是導致學習成功的重要原因。正可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樂之者”是學習中的最佳境界,只要學生達到了樂學的境界,就能以學為樂,勤奮好學,苦中求樂。而假如沒有學習興趣的支持,學生的學習活動就會顯得枯燥無味,也就不可能長久的持續下去。數學在許多人心目中,往往是一個枯燥乏味,充滿著各種怪異符號的學科,加之數學學科抽象性高,連貫性強,使得許多學生學而生畏,畏而生厭,從而導致學生對數學缺乏興趣。失去了學習數學的動力,造成學生學習數學成績的下滑。因此可以說:學生對數學學科興趣的強弱決定了學生數學質量的高低。興趣對傳授數學知識,提高數學能力,增效減負,學習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那么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生濃厚的數學學習興趣嗎?
一、明確學習數學目的,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心理學研究表明,求知欲和學習興趣是一種內在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應該使學生了解所學學科的實用價值,各種知識技能對他們有什么直接或間接的用途。當學生能夠意識到學習是他們達到某種重要的目的手段時,他們就會產生求知欲和認識的興趣。事實證明,在數學教學中,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數學的目的,是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有效辦法。
1、在數學教學中,向學生介紹數學在科學、生產和生活中廣泛應用的實例,通過這些事例使學生領悟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迷、日月之繁,無處不用數學,使學生明確數學在社會和現代科學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這樣可以克服大部分學生認為學習數學僅僅是為了應付升學考試需要的片面認識,加深了對數學學習的重要性的理解,從而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還應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學習數學對于提高思維素質,培養邏輯推理能力和想象力都具有重要作用。這是因為理解數學概念,進行推理論證,解答應用問題,都要廣泛應用邏輯的統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的理由律等基本規律,并利用分析、綜合、演繹、歸納、類比等重要思維方法,它能養成人們從事確定的、不矛盾的、有序的、有依據的思維習慣。所以說“數學是鍛煉思維的體操,使人變聰明的特效藥”。從而給學生樹立“學數學能使人更聰明”的觀念,以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首先的教學之法,關鍵的開巧之術,在于教師“寓教于樂”,根據學生特點和容易樂于接受這一要求,使教學內容進行加工處理,并運用生動形象,具體鮮明,妙趣橫生的語言表達出來,才能使學生在領會知識的同時,把學生學習數學的
藝術美、科學美的感受得到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起來。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是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關鍵和重要手段。
1、史料法
數學史是學生學習興趣的搖籃,它孕育著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了這兩者我們的課堂就不再會枯燥乏味了,通過平時教學和與學生的交談中,我們發現現在的中學生仍有喜歡聽故事的習慣,尤其是教師在數學課堂上講一些與當天學習數學有關的數學趣事,可以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會讓學生產生學習這些榜樣的動力,古今中外的數學家故事以及數學趣聞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求知欲,因此教師應結合教材,在教學過程中,適時恰當地向學生介紹一些數學史,從古埃及的土地丈量到幾何學的形成;從勾股定理到《九章算術》,從終生勤奮好學的歐拉到才華橫溢的高斯;從黃金分割到優先法的應用,一個個歷史境頭會讓學生深深沉浸在古人奮斗的情景中,它必激勵學生追求真理、努力上進,同時,學生也會從數學家的成功與失敗中得到不少啟迪,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極大熱情。要做到這一點,教師要多讀點數學史。
2、故事法
美國著名數學家波利亞曾說過:“為了使學生富有成效,學生應該對所學知識倍感興趣,并在學習中尋求歡樂”。所以在數學教學中,不能照本宣科,對學生灌輸數學知識,而應積極創設數學情景,啟迪學生數學思維。學生都喜愛聽故事、猜謎語、作遐想。教師應適時創設一定的教學情景,以引起學生心理矛盾沖突。使他們意識到經過自己的努力,可以解決這些矛盾的沖突,從而引起他們的好奇心,激發起學生學習的動機,使他們興趣盎然地投入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由于數學知識點多,與一些知識相關的故事也不少,尤其是一些膾炙人口的經典故事。如:講無理數時引用帕斯金因發現無理數而被扔進大海的故事,講授“反證法”時引用“道旁李苦”的推理故事,講授對數應用時引用印度賞給國際象棋發明家錫塔麥粒的故事,充分利用故事具有非凡的吸引力來增強課堂情趣,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一大法寶。當然如果沒有現成的故事可引,教師如能恰當編一個故事出來,會使教師受歡迎度提升不少。
3、創設問題情景法
創設問題情景是指在新奇未知事物刺激下,學生認知中突然提出問題或接受教師提問并產生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作為自己學習活動目的的一種情景。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等人的研究表明:當感性輸入的信息與人現有認知結構之間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時,人的興趣最大,因此,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問題情景能有效地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教學創設一種緊張,活躍和諧生動,張馳有效的理念氣氛。
創設問題情景是一種心理機制,它對大腦皮層具有很強烈的持續的刺激作用,使人一時猜不透,想不通,又丟不開,放不下,尤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思維活躍,想象豐富、記憶力加深。例如:講授“直角三角形”這一章知識時,教師提出如下問題:你能否不過河就測出河寬?不上山測出山高?不接近敵人陣地而測出敵我之間的距離?從而讓學生產生懸念,急于要了解問題的結果。使學生一開始就對新問題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因而盡管這節課在后面的內容都是一些繁雜的運算,但學生在學習中熱情高漲,興趣盎然,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4、教具法
恰當運用教具,除了能向學生直觀形象地傳授知識外,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方面有著奇妙的效果,如有一個嚴冬的早晨,某老師搖著一把紙扇走進教室,同學們不解地望著他,當大家明白老師這節課要講扇形的有關計算時,都露出了欣喜的微笑。又如某老師提一副麻將牌到教室,同學們猜想,老師不會是在教我們玩麻將吧!那又干什么呢?只見老師把牌一塊塊地等距地擺在課堂上,后來才知道老師正在用多米諾骨牌原理講數學歸納法。
5、驚異欣喜法
心理學
研究表明:“認知矛盾是動機的根源”,課堂上教師創設認知不協調的情景,以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動機,通過探索消除劇烈矛盾,獲得積極的心理滿足,這樣興趣的創設,我們稱為驚異欣喜法。如在講“分類討論”的必要性時,可舉例:一個正方體去掉一個角還有幾個角?很多學生毫不猶豫地回答:“三個”,也有的同學想了想回答“五個”,也有的同學回答“四個”。然后教師否定每一個同學的答案,同學們都感到驚訝。通過教具分析發現,每個同學都只答對了三分之一,于是由驚訝轉為驚喜,理解了分類討論的必要性。再如講到為什么要用邏輯推理時,教師先在黑板上畫互相垂直的符號“┻”的兩條等長線段,讓學生觀察判斷哪條線段長,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豎著的那條較長”。我用尺子一量發現一樣長,同學們感到奇怪,但不得不承認這是事實。通過此例使學生明確數學問題光憑眼看是靠不住的,它需要嚴密的推理論證,這樣的數學課趣味濃、余味長,能使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6、競爭法
實踐表明,大多數人在競爭氛圍下的積極參與性遠遠高出平時,因而利用學生好動、好勝的心理特征,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一題多變”的設計問題比賽,“一題多解”的解答問題的比賽。讀背法則,定義的接力比賽,默寫公式比賽等等比賽方式,會使本來枯燥單調的數學內容在學生間相互競爭所產生的熱烈,高昂的情緒氛圍中得到落實,這種方法對激勵學生成績中等以上的同學尤其有效,因為它使學習活動更富有刺激性、挑戰性和參與性,從而引發競爭意識,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7、體驗成功法
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使青少年好好學的欲望,缺少這種力量,教學上任何巧妙的情緒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情感教學心理研究表明,學習成功是導致學習興趣的重要原因,而且事實上,往往是學習的某些成功或某次成功導致學生最初的學習興趣的萌發,并在興趣的推動下,取得更進一步的學習成功,從而增強了學習的興趣,形成了“成功——興趣——更大的成功——更濃的興趣”的良性循環。反之學習上的不斷失敗,會抑制學生最初的興趣,并進一步影響學習成功,導致學習興趣的更缺乏,從而形成“失敗——缺乏興趣——更大失敗——更缺乏興趣”的惡性循環。在教學實踐中應貫徹“因人而異,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在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上,不應以完美無缺的解答作為評價學習成功的唯一的標準,而應對學生思路解答中的某一步乃至某一個數據、一個符號的正確性都加以肯定的分析評價法。充分肯定學生學習過程中所取得的點滴進步和成績,化批評、指責為鼓勵、表揚,讓學生不斷取得學習成功的快樂體驗,尤其對差生更要“錯中找對”“單項表揚”,為他們創造一些使他們獲得學習成功的機會,使他們能重新建立起學習數學的信心和興趣。
三、變換教學形式,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除了在改進教學方法中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以根據各類學生學習基礎的不同情況,利用不同的教學形式來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1、開展多媒體計算機的輔助教學。
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可以直觀形象地再現客觀事物與現象,它的生動性、趣味性和鮮明的色彩性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這些教學手段以多樣化的信息作用用于學生的多種感觀,使比較的抽象材料學起來也不感到枯燥,學生則以一種積極的主動方式自覺地參與知識的探索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適當通過幻燈投影的演示、電視錄像、電子計算機輔助教學等電教化教學形式,使學生一目了然地看到生動的函數變換、曲線的坐標變化、平面幾何圖形的重疊、旋轉;立體幾何圖形截面的形成、空間圖形等等。這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因為形象觀的視覺會給學習數學留下鮮明和深刻的印象。
2、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學生學習到一定程度數學知識以后,就會不滿足于課本上的知識,希望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來擴大自己的視野、拓寬知識、發展特長、增長才干。因為教師應組織各種課外活動,創造一個自由、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而且,課外活動比課堂教學更開放,有利于因材施教,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愿參加課外活動,因此,在課堂教學之余可通過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舉辦趣味數學小講座、數學方法、數學思想的專題講座、數學學習交流會、出版數學墻報、開展數學實習作業等來調動各類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培養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3、因材施教,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數學學習上練習不搞一刀切,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基礎高低、興趣差異,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方式進行教學,以適應不同需要,使各類學生能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對基礎差的學生講課時要注意淺顯易懂,對基礎好的學生則可寓理深刻一些,布置的練習也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分層次,對基礎差的學生多練一些基礎題;對基礎好的學生可布置一些靈活題目和難度較大的思考題,使每人學有所獲,有所進步,同時認真做好輔導工作,通過個別輔導幫助他們越過學習上的障礙,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同時要隨時注意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調整自己的教學過程,教學內容的深淺,教學節奏的快慢,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語言的輕重緩慢,都應由課堂上學生對數學教學信息反饋來確定,以保持教學課堂上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重視師生情感受的培養,內化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生在某一學科上學業落后,考試不及格,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那冷漠的態度。如何改變學生這種對學習數學無動于衷,漠不關心的態度呢?心理學理論認為:情感具布兩極性,其一是積極的增力作用和消極的沉力作用。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其積極的教學功能,盡量避免消極作用。例如:課堂上讓學生自己展示自己的想法時,有自信的同學便主動舉手回答,于是會引起其他同學的羨慕和嫉妒而產生不同的心態,教師可適當引導,促成其他同學培養自己的信心。
1“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含義
隨著《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和《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的實施,以及新的高中教材在全國逐步推廣使用,“研究性學習”正成為高中教學研究的熱點.教育部門的各級領導、教研員、任課教師對“研究性學習”的理解還處在探索階段,認識還不統一.尤其是對“什么是‘研究性學習’?”“什么樣的課是‘研究性學習’的課?”“研究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有什么區別?”等問題在認識上還存在分歧.我們認為有必要搞清楚“研究性學習”的含義,適當擴大“研究性學習”這一概念的外延,這樣我們把“研究性學習”劃分了三個層次.
1.1含有課程意義的必修課
“研究性學習”最初是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中提出的,它是該課程計劃中規定的高中課程項目之一.把“研究性學習”、“勞動技術教育”、“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統一劃歸為“綜合實踐活動”,屬于必修課程,規定了課時安排和具體要求.這種意義的“研究性學習”屬于課程范疇,但它沒有統一的教材,屬于校本課程的范圍.它所涉及的教學內容不同于數學、物理、化學、地理、生物等學科,而具有明顯的綜合性.它一般在課下和校外進行,具有鮮明的實踐性.
1.2寫進課本的“研究性學習”課題
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中規定:“每個學期至少安排一個研究性學習課題”.新教材執行新大綱,在相應的章中單獨設立一節,以“研究性課題”給出具體的教學內容,如“分期付款中的有關計算”、“向量在物理中的應用”、“線性規劃的實際應用”、“多面體歐拉公式的發現”、“楊輝三角”等.教材中的“研究性學習”給出了具體的課題,這些課題大部分屬于課外內容,或具有實際意義或具有研究探索的意義,但都屬于數學內容.它與上一層次沒有材的“研究性學習”不同,它既有教材,又具有學科性.
1.3課堂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只用以上兩種層次的“研究性學習”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已感到不足.如何使用課本的教材內容,使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進行學生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的培養,就成了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于是這種使用課本內容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課堂教學被稱之為“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或方法,簡稱為“研究性學習”.
不過開始時,有些報刊中的文章使用“自主探究性學習”的提法以和第一層次的“研究性學習”相區別.但隨著改革的深入,現在大部分文章已不再使用“探究性學習”的字樣,而都使用“研究性學習”了.這種變化也說明了隨著課程和教學改革的深入,對“研究性學習”的理解正向縱深發展,給“研究性學習”注入了新的內涵,使它更具生命力.
三個層次的“研究性學習”其區別在于所選用的素材不同,所研究的對象不同,而使用的方法卻是一樣的,都具有研究性和探索性.本文下面所提及的“研究性學習”是指“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簡稱,它的真實含義是“研究性教學”.
2“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特性
如何使用課本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探索與發現的課堂教學,是我們要研究的重點.為此,我們首先應該明確以引導學生參加“研究性學習”為主的教學模式應該具備哪些特性,只有這樣才能為教學設計、具體實施以及教學評價提供依據.
2.1自主性
學生的自主學習是相對于傳授式學習而言的,自主性的主要標志是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人,他們應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主動獲取知識,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對主體性的評價,不能只看學生的活動所占課堂教學時間的比例,關鍵是看學生的思維是否真的被調動起來了,他們的學習是否積極主動.
自主性的第二個標志是個體性或獨立性.課堂雖是集體學習的場所,但課堂的學習活動卻是從個體開始的,其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提高每一個學生的思維水平.因此,課堂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強調學生個體的作用與發展,讓每個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盡量做到:信息自己采集,數據自己處理,問題自己提出,課題自己選定.提倡獨立鉆研,獨立思考,獨出心裁,以培養獨創精神.
2.2協作性
協作性是在個體性和獨立性的基礎上體現的,兩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在學生的自主獨立思維活動被調動起來之后,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思維障礙,此時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思維溝通,通過相互協作,往往會使思維障礙得以克服,并加快解決問題的速度.學生之間進行相互溝通與交流的學習也被稱為“合作學習”.“合作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學會與人溝通和交流的方法.
合作學習可劃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小組內的合作學習,幾人一組,人數不多,便于溝通,有利于互相啟發,與個體研究能緊密結合.二是班級性的大型思維展示,這也是一種合作學習.這種形式的合作學習范圍大,人數多,用于展示研究成果和思維過程,并開展討論和爭論.兩種層次的合作學習可在課堂中多次交替開展,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2.3研究性
前兩個特性都是從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學習的方式等方面簡述的,并沒有對研究的方法、研究的過程給以突出說明.我們認為,“研究性學習”最本質的屬性是“研究”二字,“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不同于講授式,也不同于自學式,它的主要過程是:提出問題—研究探索—得出結論.其中所研究問題的性質很重要,無論是由學生提出,還是由教師給出,所提出的問題應該是開放的,只有素材而沒有結論.這樣才具有研究的意義.可以這樣說,問題的開放性決定了教學模式的研究性.
“研究性學習”的研究性還應表現在研究過程中對研究方法的實踐.研究不應該盲目進行,而應體現出方法性.也就是說在研究的過程中,要教給學生一些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通過研究的實踐,使他們從中學會研究的方法.我們認為學習實踐研究的方法比得到的研究結論更為重要.
在“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活動中,最經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有:歸納性研究方法、類比性研究方法、試驗性研究方法和實驗性研究方法.課堂教學過程中是否突出強調并使用相關的研究方法是“研究性學習”研究性的重要標志.
“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特性,除上面所述的三種以外,還具有開放性、實踐性、創新性等其他特性.但我們認為后三種特性的本質屬性不如前三種突出,有的還可以包含在前三種之中,因此就不再贅述.
3“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
如何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怎樣實施課堂教學的“研究性學習”?這些問題應該是我們研究的重點.我區“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研究工作剛剛起步,只搞了幾節市、區級的研究課,在聽取了專家和同行們的意見之后,又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產生了一些新的想法.現將“研究性學習”在教學設計時應重點考慮的幾個問題整理如下.
3.1兩個體現
作為教研活動的“研究課”,在備課之初首先應該考慮這節課要給聽課教師展示什么,打算起到什么示范作用,準備達到什么目的.對于“研究性學習”的研究課,應重點突出以下兩條.
3.1.1體現新教學理念
什么是新的教學理念?什么是數學教學的新理念?我們認為應該從教學目的出發,在新的高中教學大綱中去尋找答案.
在新的高中教學大綱中對數學課的教學目的進行了新的劃分,共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提出的是一般能力要求,可歸納為“三層問題”,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兩種意識”,即“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四類能力”,即“探究能力”、“建模能力”、“交流能力”和“實踐能力”.第二層提出的是數學思維能力要求,把空間想象和運算等都包含在內.第三層是人格、品德和素質的要求,表現為“興趣”、“信心”、“精神”、“價值”和“世界觀”.
與原大綱相比較,我們認為“提出問題”的能力、“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探究能力”、“建模能力”、“交流能力”和“實踐能力”等都頗具新意.如果我們在備課之初抓住其中的一兩項,認真地去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實現,不失為是新教學理念的體現.
3.1.2體現新的教學設計思想
在黨的“十六大”上,提出了“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的工作要求.數學課的教學模式與教學設計怎樣體現“新”字,是我們需要研究的又一個問題.我們不能墨守陳規,因循守舊或小打小鬧,止步不前,而必須解放思想,打破原有的教學設計的思維框架,在教學模式和教學設計上有所突破.要大膽創新,獨出心裁,別出新意,以體現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思路.
最近進行的一節以數列為載體的“研究性學習”課,包括了等差數列和等比數列的定義、通項公式、前n項和公式等主要內容.教學順序不是先研究完等差數列再研究等比數列,而是橫向與縱向交叉進行.在研究完等差數列的定義之后,類比研究等比數列的定義;在研究完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之后,類比研究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最后再順次研究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這種改革不失為一種大膽的嘗試,不僅課堂教學容量大,而且知識之間的橫縱向聯系十分緊密,不僅學生在研究方法上有所收益,而且有利于知識結構的形成.
3.2兩個突出
一節課只有45分鐘,不可能涉及過多的教學目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節“研究性學習”研究課的教學設計抓主要矛盾和主要過程是十分必要的.
3.2.1突出一個主題
主題的確定,可以從教材內容上考慮,可以從教學方法上考慮,但最主要的還是從教學目的和培養目標上考慮.一節課如果從總的教學目標考慮,不應有過多的項目,要把主題選好,然后再在這個主題下進行具體設計.
最近進行了一節函數復習的“研究性學習”研究課.開始時打算由兩個具體的函數解析式,通過研究它的定義域、值域、奇偶性、單調性、最大(?。┲担嫵鏊牟輬D來復習函數的概念、性質與圖象.但后來任課教師考慮到給出的函數解析式過于抽象,不如由實例引出,使其具有實際意義.這是個很好的建議,并在此基礎上又作了進一步的發展,既然引入的是實例,那么結尾也應給予呼應,也應再回到應用問題.于是前后共出現三道應用題,并且還涉及了字母的討論.這樣一來,由原來側重于創新意識,變成了應用意識與創新意識并重;由一個主題變成了兩個主題.如果照此設計實施,可能一個目標也完成不了.又經過討論,最后決定只由應用問題引出函數解析式,把由解析式到函數圖象的“研究性學習”、培養創新意識確定為本節課的主題.
3.2.2突出一條主線
我們這里所說的主線是指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學生與學生的關系在“研究性學習”中的位置.作為“研究性學習”的研究課,必然要把學生的自主學習放在首位.在課堂中,學生的自主性與協作性的關系如何處理?以哪一個特性為主更好呢?在常規教學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課堂活躍的程度,往往用教師提問次數的多少、學生回答問題所占時間的多少來評價.為了改變這種現象,我們提出,在現階段“研究性學習”的研究課,要突出“合作學習”的作用.一節課中,在不同的教學環節應設計出不同類型的合作學習方式,以“合作學習”為主線,將“合作學習”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
3.3兩個側重
無論什么課型,就教學過程而言,都可以劃分為引入環節、主體環節和結尾環節.不言而喻,一節課的中心和關鍵必然是中間的主體環節,必然要把設計的重點放在這一環節中.正因為如此,往往容易忽視對引入和結尾的教學設計,于是我們在“研究性學習”研究課的教學設計中,加強了對這兩個環節的考慮.
3.3.1側重引入環節的教學設計
引入環節是課堂教學的首要環節.這一環節設計得好壞,直接影響一節課的教學效果.對于“研究性學習”的研究課,引入環節的教學設計,我們提出了三層考慮,即提出問題—制造懸念—激發興趣.
問題的提出,可以由教師直接給出,也可以由學生自己提出;可以由實際問題引出,也可以用數學問題引出;可以由舊內容引出,也可以開門見山直接給出.但無論采用哪種方法,都要注意貫徹主題和主線.能由學生提出的,最好就不由老師給出;能由實際問題引出的,最好就不用數學問題引出;能由舊知識引出的,最好就不開門見山.在提出問題時,應該是先大后小,先難后易,先一般后特殊,以給學生多留一些思考的余地,少一些提示,以增加課堂“研究性學習”的氣氛.
制造懸念是設置問題的一種技巧.對學生那些似知非知,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新內容,對那些可能產生負遷移,可能發生錯誤的新方法,教師應精心設計一些帶有懸念的問題,讓學生自己思考,“勾”起學生參與解決問題的欲望,最終達到激發興趣的目的.
3.3.2側重小結環節的教學設計
復習小結是課堂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常規做法是由老師或學生總結本節的知識內容,也有教師更深入一步,總結本節課所涉及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但作為“研究性學習”的研究課,到此我們仍覺不夠.由于“研究性學習”的課堂教學把研究方法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因此我們提出,在總結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的基礎上,還應更深入一步,“在學完了這節課之后,你還學會了哪些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希望學生自己總結出在思維方法上的收獲.開始時,學生肯定會不適應,說不到點子上.我們覺得,隨著改革的深入,在多次使用“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之后,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會逐漸積累.通過總結,解決問題的能力會逐步提高.
4兩個希望
教學設計是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的教學設想,但在課堂教學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往往很難完全實現,這是正常的現象.尤其是在調動學生參與,啟發學生思維時,課堂上學生會怎樣表現?設計與實際之間往往會有較大的差異,設計時難度也會更大.于是,我們只好用“希望”二字來表達我們對課堂教學中學生活動的一種企盼,也是對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提出的較高要求.
4.1希望產生障礙或出現錯誤
研究的過程從來就不可能一次成功,產生思維障礙,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是正常和自然的.為了使學生學會思維、實踐研究的方法,我們希望教師在全班討論時,不要只叫會的,只聽對的,相反,應從出現錯誤的,產生障礙的開始,要求學生不要只講結果而應講出產生錯誤和出現思維障礙的原因,講出解決的辦法,講出思維的全過程.
沒有失敗,哪有成功?我們也應該讓學生嘗試失敗,并從中總結經驗和教訓,逐漸學會由失敗走向成功.
歷史學是典型文科專業,在其教學活動中存在諸多文科共性問題,如:課程體系設置不夠合理,知識性課程較多,方法論的課程很少;教學手段單一,以課堂教學為主;教師多重科研而輕教學,教學內容陳舊等。這些包括歷史學在內的文科專業所具有的通病,近些年來常常為學界所攻詰。毋庸置疑,在這種僵化陳舊的教學模式下,人才培養質量很難保證,專業培養目標能否實現也極為堪憂。許多高校早已意識到了這一點,不斷通過推動教學改革來扭轉這種局面,力圖將研究型教學落到實處??傮w看來,業已形成的規范性認識將“研究型教學”定位為三個主要特點:一是要有課題(專題、問題),師生共同研究、共同討論;二是強調學生的自主性,教師引導而學生自主鉆研;三是實現知識的“內化”,通過體驗,提升素質和能力?;谏鲜鎏攸c,很多高校圍繞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兩個層面展開了探索和改革,其中課堂教學改革是主要發力點。從教學氛圍的培育到學習興趣的培養;從教學主體的互動到課堂效果的評價;從教學過程的優化到教學手段的更新,探討不可謂不全面,不可謂不細致。各高校管理者和相關研究學者,考古鑒今、兼收中西,形成了大量的極具智慧的研究和探索成果。
相較而言,對于課外實踐這一環節卻長期疏于關照。古語有“紙上得來終須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之說,特別是對于歷史這門偏于理論和知識的學科,更是需要注重實踐,否則所謂研究型教學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研究型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精神,自主鉆研、自主創新,這種能力的培養只通過課堂是很難實現的,實踐環節不可或缺。人的能力總是在解決各種實際問題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只有在實踐中不斷運用所學知識,方能實現“知行合一”。有研究表明,一個人對于聽到的信息能記住25%,對于聽且看到的信息能記住45%,而對于聽到、看到且做過的事情則能記住70%。也就是說,雖然課堂有內外之分,但卻不應割裂開來,唯有將兩者緊密結合起來,通過教學與實踐的良性互動,方能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對于學生來講,課外實踐活動的實現形式是多元化的,比如參加甚至主持課題研究,或者自發參與一些社會活動,即便是做一些兼職也可視為實踐活動的一種。但上述方式均有局限性,課題研究從目前來看對于本科生而言機會還是比較有限,而自發參與社會活動或者兼職目的性不強且隨意性很大,這都難以收到實效。在這種情況下,體現在專業培養方案中的實踐教學,包括課程見習、綜合實習、畢業論文等就顯得尤為重要。
2歷史學本科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事實上,歷史學專業的管理者和教師對于實踐教學的重要性是有清晰而明確的認知的。但是限于各種主、客觀因素,這種認知大都停留在理念上,以致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并沒有落到實處,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按照培養大綱要求,歷史學本科專業在課堂教學之余,還設置有固定時間安排的實習活動,包括課程見習和綜合實習兩個方面。課程見習,顧名思義是針對于特定課程所安排的實習,如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考古學通論、史學論文寫作等課程,一般要安排至少兩天的單科實習。綜合實習,又稱為綜合認識實習,即提供給學生一個較長時間(一般為7天)去校外開展實踐活動。無論是課程見習還是綜合實習,其目的是相同的,就是通過重返歷史現場、開展田野調查,將文本知識與現場實況互為映證,使枯燥乏味的文字變為立體形象的鮮活材料,從情感上和學理上更為深刻地感受歷史背景、認知歷史事件,進而將所學知識與身處的社會、自然有機聯系起來,形成一種內化的體驗。這樣一種設置和安排,無疑是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的,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具有開放性、創造性的一個平臺。
這樣一個平臺如若搭建規范完備,就能夠將合作性、問題性、實踐性三個維度有機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精神,有助于其綜合素質的提升。然而目前許多高校的實習環節操作往往是流于形式,幾無效果。析其原因大概有三:一是傳統教學理念的慣性作用,“重理論而輕實踐”,高校管理層面沒有予以足夠重視和支持,比如實習經費安排比較低難以有效開展活動;二是教師重科研而輕教學,“課題、論文”至上的傾向依然比較嚴重,不愿意投入精力于實踐教學;三是院系在運作中對于師生安全顧慮過重,往往簡化甚至改變實習形式,當下一種常見的做法就是將實習活動完全交由旅游公司打理,從而規避責任,但實踐活動卻變成了旅游觀光。實踐教學的另外一個重要環節就是畢業論文寫作,其設置的目的在于檢驗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科知識、思維能力等各種綜合素質,促進大學生將所接受的教育和所學習的知識與具體實踐相結合,提高實踐能力和水平。但是近年來關于本科畢業論文的聲討之聲不絕于耳,有部分學者甚至提出廢止這一規定,其原因就在于東拼西湊、粗制濫造的論文嚴重浪費了教育資源,傷害了本科教育的形象。教育部曾多次下達通知,要求各高校加強本科畢業論文工作,加大改革力度,提高畢業論文質量。各高校也紛紛采取舉措,力圖改變這一現狀,如進一步規范論文寫作流程和制作要求,嚴格論文的考核和評估,加強對畢業論文指導教師的管理等。
但從效果來看,似乎難盡如人意。就歷史專業而言,本科畢業論文質量較低是有客觀原因存在的。一方面專業課程設置偏重于知識體系掌握和理論觀點介紹,而方法論課程設置較少,加之大學期間又鮮有機會參與科研活動、接觸乃至寫作科研論文,以致到大四階段畢業論文寫作時有手足無措之感,邏輯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嚴重不足,也就很難形成高水平的研究論文;另一方面,大四階段正是學生面臨擇業的關鍵時刻,考研、找工作成為核心內容,在目前的就業環境下,很多學生在重重壓力下沒有心思、也沒有精力投入過多時間在畢業論文寫作上,往往只是抽出幾天時間就草草完成,其質量也就可見一斑了。
3研究型教學導向下歷史學本科專業實踐教學的思考與展望
研究型教學的宗旨是通過教學與研究、實踐的結合,激發學生的主動精神和創造精神,勇于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這就要求在課內教學活動和課外實踐活動搭建一座橋梁,以問題為導向,在師生平等而又積極互動的基礎上,給予學生充分而又自由的探索空間。正如前文所述,課外實踐的全面開展和落實,主體環境尚不成熟和完善,目前有效的著力點就是抓好培養方案中的實踐教學活動。若要做好這一方面,需要來自三個方面的合力。其一,高校層面。高等院校要自上而下重視實踐教學活動,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扶持和激勵機制。在目前實習補貼水平較低的情況下,高??梢约哟筚Y金支持力度,免除師生后顧之憂;面對指導教師主動性不強的現狀,高??梢詫嵺`教學納入績效考核體系,或者可以通過課題等方式給予指導教師一定的物質獎勵。針對于歷史學的專業特點,高校應該積極引導具有豐富考古經驗或者田野調查經驗的高水平教師充實到指導教師隊伍中來,以優化師資結構。
在畢業論文工作方面,高校要采取有效舉措嚴把質量關,還可以結合實際進行適當變通,如將時間安排至學生在校的大四第一學期全部完成。其二,教師層面。無論是校外實習活動還是畢業論文寫作,都需要指導教師與學生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積極的互動,可以說實踐教學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指導教師的宏觀調控和微觀指導。這就要求指導教師要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嚴謹負責的敬業精神。以田野調查為例,一次大規模的田野調查活動往往需要極為耐心和周全的準備工作。事先要有具體的運作方案,包括確定調查主題、遴選合適田野點、制定詳細調查計劃、準備充足經費、培訓人員等方面都要面面俱到。調查期間,要結合實際情況把握好計劃進展的節奏,耐心細致地進行指導,保護好師生的安全,隨時應對可能出現的突發事件。
高中物理教學中研究性學習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應從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進而對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案進行制定,基于高中物理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應用,可從以下幾點具體說起。
1.1結合物理教學特點,逐漸深入教學高中物理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應用過程中,更應該將傳統的物理教學模式打破,并對自身示范教學方式加以采用,加強理論知識和實踐部分的結合,并對物理知識進行全面系統化的整理,對框架進行搭建,講解和指導過程中帶著詼諧幽默的話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對學生自主探索和思考的引導。
1.2加強學生自主探討,培養學生思維能力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自主探索能力和想象力的培養,并對教學任務進行設定,組建討論群,積極的活躍小組的學習氛圍,在將學生自主探索恩呢管理提高的同時也加強了對學生想象能力和思考能力的鍛煉。
1.3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做好情感的互動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更應該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能力加強,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斷的加深對班級學生的了解,及時的掌握學生的實際心理,對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營造,進而加強學生物理學科學習興趣的培養。高中物理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應用更應該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以及科學素養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不斷提升高中物理教學的教學質量。
2高中物理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實踐
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教學更應該貫穿整個知識系統,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并加強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一方面對新科技提高重視度,在實際的生活中結合生活背景,近些年來,高中物理的試卷其壓軸題多為時代特色的事物以及具有高科技的相關知識作為背景知識,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更應該提高對新科技成果的關注。另一方面則要培養學生對原因和結果及時分析的習慣,在對在電磁感應教學的過程中,更應該分析電磁感應現象的原因,并對導體棒切割磁感線的結果進行分析,并結合其受力情況、能量轉化情況以及運動的狀態進行綜合性的分析,進而總結得出物理學相關的規律知識。高中物理教學研究性學習更應該加強其實踐教學,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加強對新科技成果的關注,并及時的對原因和結果進行分析,進而增強高中物理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