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1:48
序論:在您撰寫初中政治職稱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初中階段學生興趣較為廣泛,并且學生的思維較為敏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與意識較強,面對這樣的發展形勢,對初中政治課程教學不僅是一種挑戰,更是一種動力。傳統灌輸式教學形式需要進行改革,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依照全新發展特點,有效改善教學方式,這樣才能夠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二、培養學生政治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設置疑問,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依據學生實際發展狀況設置疑問教學形式,這樣就能夠有效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能夠積極進行思考。并且教師還能夠依照學生思考狀況,積極引導他們,這樣就能夠促使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活動。
2.運用較好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不僅要有效使用語言教學,還需要適當增添身體語言輔助教學。積極運用親切語言、適當的教學手勢等等,促使教學活動能夠保持在較好節奏,促使教學活動能夠順利進行下去,繼而有效激發學生的政治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獲取知識學習。
三、面向全體學生,積極輔導后進生學習
想要有效實施素質教育,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就需要積極轉變教學思想,努力為國家培養出合格發展人才,并且需要面對全體學生,要對所有學生負責,不能讓一個學生落伍。不僅要培養出成績較好的學生與成績中等的學生,更加需要重視后進生的轉化,并且這也是現代素質教育的重點環節。后進生轉化是一項較為艱苦的工作,教師需要對后進生熱心、耐心,要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有效激勵他們。教師首先要端正教育思想,不能夠歧視這些學生,用愛心去關愛他們,幫助他們樹立學習信心。在政治學習課堂環境中,多表揚他們,對他們進行肯定,耐心教導他們,只有這樣才能夠促使他們的成績不斷提高。
四、結語
1.運用圖文并茂的教學手段。
在諸多教學手段中,視頻、圖片能直觀說明問題、突出觀點,讓原本枯燥的課變得更生動。
2.正文與輔助文并重。
新版教材比舊版教材相比,除了正文分量保持不變外,還增加了更多的插圖和案例及知識鏈接。正文部分用來陳述基本觀點和概念,是教學的主要內容;案例部分是為了更好地呈現正文的觀點,幫助初中生理解概念;知識鏈接則是對正文和案例部分知識的補充說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
3.教材內外事例并重。
教材中的事例典型且說明指向明確,教材之外的案例更具現實性和生動性。然而在教學中,一些老師只注重書本內容,很少延伸課外知識,或者有的老師只講課外知識而忽略課內原有知識點的講授。這兩種方式都是行不通的。首先,初中生的學習應當以書本為中心,教師的講授離不開書本,只重課外事例而輕教材內容,會使學生只記起課外新鮮的事例,對文中所列舉的例子則理解不深刻,導致教學的又一“大忌”———本末倒置。其次,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以致用,初中思想品德學科就是授予學生用頭腦中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用政治的眼光看時事。只重教材例離開生活實際不利于學生知識面的拓寬,不利于學生新近時事了解,以致學生不能將生活實際、社會時事與教材中的相關內容有機結合。
4.課內外練習并重。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僅靠老師教是不行的,還需要一定的課堂作業和課后練習鞏固。然而,當前有些老師為避免改作業,教材中的思考題在課堂上就自問自答地給出答案,而且答案都是統一的,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必須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
二、應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1.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
教學的實質是實現師生間平等對話,共同探究,教學相長。在傳統的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師生是不平等的,老師總是權威的,老師教,學生被動地學,難以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只有“以生為本”,教師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愛,讓學生從心里接受我們,從心里愛上我們,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因此,老師要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在教學導入時,可以有一段精彩的師生對話,或一個風趣幽默的插曲,也可以是一個看似平常的手勢或教師的一個眼神,或一個真誠的表揚,幫助師生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碰撞。
2.創設多種活動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良好的教學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成長,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興趣愛好,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即讓學生活動起來,落實課程目標,使二者有機統一,使學生通過情境探究活動,既激“能”激“趣”,又增“知”,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
多媒體是現代化教學手段,集視頻與音頻于一體,能夠幫助學生創設比較真實的情境,使學生感興趣,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應當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教師不能因為有了多媒體而變成了多媒體的放映員,這樣與新課程提倡的“師生同是‘學習共同體’的成員”“師生相互學習、共同研究”的理念背道而馳。應當正確使用和發揮多媒體的作用,而不是僅把它當做放映的工具,重視表面化的東西,把學生放在首位。
(2)課堂辯論
課堂辯論是幫助學生掌握和理解知識的最好方式。通過課堂辯論,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在整個過程中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競爭意識和追求真理的精神。通過這種活動,增進了學生間的了解,培養了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張揚了學生的個性,同時也為學生搭建了展示自己的平臺。
(3)小組合作活動
當今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社會,既需要競爭又需要合作。對于學生而言,最主要的是要培養生存和發展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我們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舉行小組合作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精神,幫助學生學會與人交往。教師在舉辦小組合作活動中,要努力為學生準備適當的條件,營造恰當的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在幫助學生了解課本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健全學生人格。
三、結語
(一)片面理解自主學習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播者,而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和促進者。教師應以學生的學習質量與學習結果作為評價的主要內容。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卻過分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有的教師說得少甚至不說,成了課堂教學的“旁觀者”;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集中時間完成各項教學指標,很少去研究教學方法,做事畏首畏尾,駕馭課堂的能力甚是不足。
(二)課堂教學方式流于形式
新課程改革要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探究創新能力,新課程標準強調合作學習和活動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然而。部分教師為追求愉快教學并體現合作學習,使學生團團坐、亂發言;有的教師則恪守活動——討論——發言的教學模式,使教學過程中充斥各種各樣的活動。殊不知,這種課堂使學習方式流于形式,導致教學效果收效甚微。
二、初中政治課堂教學策略
(一)改進教學手段,由單一向多元
傳統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憑借“一塊黑板、一根粉筆、一本書、一張嘴”基本解決所有問題,教師的教學手段較為單一。伴隨現代科技的發展與教育教學環境的改善,人們對新課程的理解不斷加深。政治教師在此背景下需要整合、利用各種資源(如圖片影視資料、歷史文獻、學科資源、專家講座、網絡資源等),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各種教學資源引進課堂教學,從而達到活躍課堂氛圍,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參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學生創造力的目的。運用現代化的各種教學手段是現代化教學活動發展的趨勢,也是推進課程改革的有效保證。中學政治教師要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大膽嘗試,不斷積累和創新教學。
(二)優化整合教學方案,提高教學效率
為了彌補單一教學方案的不足,教師需對各種教學方案進行優化整合,然后結合教學實際進行綜合性的教學。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吸收知識,也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教師可以綜合利用師生互動、歸納與演繹相結合以及互相合作等方式來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三)實施探索性教學
教學方法的創新是教學形式的變化與創新,而形式總是受限于內容。政治學科特有的內容決定了其教學形式的實踐性與多樣化。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再次發現知識來培養其探索精神。學生不能盲目、被動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而要把學習過程變成一種再次發現知識的參與式活動。課堂教學的探索必須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需充分發揮主體性,積極主動地創造性地參與教學活動。教師要鼓勵學生認識自我,樹立信心,積極地進行動手操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千方百計地讓他們動起來。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談自己在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與困難,然后讓全體學生共同討論研究,從課本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讓學生“多思”,即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對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概括。教師可以用恰當的“問題”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使他們產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維向新的廣度和深度發展。
(四)緊密聯系時事新聞,將教材內容有機整合
關鍵詞:“新士人”;士而入仕;政治觀;文化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D6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2)03-0181-005
“新士人”是指在明末清初這一動蕩不安、戰亂頻仍的社會環境中成長,在清朝初年入仕清廷,在政治立場上傾向于清朝統治者的第一批士人群體。他們入仕于清廷政府,成為“一批本質上有別于遺民士人的新士人”[1],是開啟清初盛世氣象的“有清一代”典型。在明末清初充滿國仇族恨的社會氛圍下,由明入清的士人的政治處境比較尷尬,因此他們或不問世事、安貧守節,或屈于形勢與異族統治者妥協周旋?!靶率咳恕眳s沒有一身事二主的顧慮,出仕行仁且較少受到輿論非議,在為清廷服務的同時始終能保持平和自然、榮辱不驚的心境。
一、 出仕而行仁——“新士人”群體形成的
政治背景及其特點
如果將清朝初期的士人分類的話,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一是明末清初的遺民群落,曾活躍于明朝政治文化領域,受明朝知遇之恩并對其懷有深厚感情,以黃宗羲、顧炎武等為代表;二是叛節“貳臣”,一身而仕兩朝,既未做到對前朝盡忠,又為新朝所猜忌,因此為世人所詬病,在忠清與復明的兩難中徘徊,以錢謙益等為代表;三是國朝“新士人”群體,是清朝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代文人,以南施北宋等“燕臺七子”為代表,他們反映了文人事功心態的回歸;四是“盛世文人”,出生于清初時期的清朝寵兒,已融入清初盛世氣象,代表了甚至是推動了清朝政治文化新風貌的確立,以王士禛、沈德潛為代表。
“新士人”是一個較為特殊的群體,“他們生于前明萬歷、天啟年間,青少年之際遭逢鼎革,然后在清初通過科舉而入仕” [1]。從政治地位上來講,他們一般處于統治階級中層,雖未能入主中樞內閣,但卻是為政一方的大吏,對地方治理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心態完全不同于明末遺民,也不同于叛節文人,他們有著積極的事功心,沒有贖罪的包袱,在他們身上,儒家積極入仕的理想重新抬頭?!靶率咳恕比后w的出現標志著清朝在意識形態領域已建立根基,滿族統治者與漢族文人間的磨合初見成效,清朝的存在逐漸得到社會的認同??梢哉f,“新士人”是應運而生的,是清初政治穩定的體現,也是清朝盛世氣象的先兆?!靶率咳恕钡闹饾u成長反映了反清復明理念的漸漸淡化,同時又開啟了清朝盛世文人政治觀念、文學思想的先聲,其承前啟后作用應當為研究者們所重視。如果我們忽略了“新士人”這一群體的存在意義,那么從明末至清初這一階段的文學審美、文學評論觀念的轉變將失去了銜接。
(一)平和中允的政治價值觀
“新士人”與遺民年齡相差無幾,大致生于17世紀20年代前后,如遺民代表顧炎武(1613-1682)、黃宗羲(1610-1695)、王夫之(1619-1692)、吳嘉紀(1618-1684)、方以智(1611-1671)、錢澄之(1612-1693)、歸莊(1613-1673)、侯方域(1618-1654),與“燕臺七子”中的施閏章(1618-1683)、宋琬(1614-1673)、嚴沆(1617-1678)、丁澎(1622-1686)等年齡相仿。二者走上不同的政治道路,是個體所處的政治環境、教育背景及個人遭際不同造成的,正如《明清易代后詩歌思想的繼續發展》一文所言:“這是一代充滿矛盾的士人。他們之不同于遺民士人,是因為他們雖生前明,但年紀尚小,使他們對前明并無甚深之眷念。他們又不同于純粹由清廷培養出來的國朝詩人,因為他們畢竟生于前明,又身歷易代,對前明還有一種內心深處的認同?!保?]
“新士人”體現出的“矛盾”是一種表面現象,實際上,相較于遺民士人和叛節“貳臣”,“新士人”們的政治抉擇較為自由,不用背負前朝恩寵的包袱,也無需承受道德譴責,在兩朝更替之際,“新士人”才能保持平和中允的心態,在作品里歌頌抗清義士的堅貞不屈,在生活上與遺民們融洽相處,同時又身處統治階級陣營,對新朝一統氣象進行謳歌。需要指出的是,“新士人”對前明的認同僅僅是對前明文化的認同,歌頌的不是義士們反清復明的行動,而是其執著的精神、高尚的節操。這種“認同”是對社會多種意識形態的包容和并蓄,客觀上促使了兩朝的更替更加迅速和渾融,在本質上與清朝最高統治者的主張保持了一致。如《清史稿》記載湯斌曾向順治請旨:“順治元、二年間,前明諸臣有抗節不屈、臨危致命者,不可概以叛書”,受到了馮銓、金之俊的彈劾,然而順治卻“特召至南苑慰諭之”。這件事典型地表現了清朝皇帝的態度。因此身世清白的“新士人”在政治上更為自由,他們與遺民們交往密切,與清朝盛世文人也相處和諧,就像承接明末清初文化的一座橋梁,既逐漸淡化了遺民們凄怨悲壯的哀鴻之音,同時又開啟了盛世文人壯懷逸飛的盛世情懷。以清初循吏施閏章為例,其《學余堂集》中有大量歌頌前明義士的文學作品,如歌頌抗清義士方虎鄰的《方虎鄰傳》、紀念前明大司馬李邦華的《重建永豐陸侯祠堂記》,這些題材的作品甚至被收錄進《四庫全書》,得到了當朝統治者的默許和認可。此外,施閏章的授業恩師為著名遺民沈壽民,施閏章與名噪一時的遺民方以智關系密切,與明末第一遺民邢孟貞相知相交,然而這一切并不影響他的政治立場,施閏章自始至終都是清朝統治的忠實擁護者,并最終入祀于名宦祠中,得到清政府的肯定和嘉獎。
一、中職學生特殊群體的含義
中職學生特殊群體是指中職學生中具有較嚴重的缺點或不足的一類學生。根據學生存在問題的不同,可分為紀律松散、學習困難、生活貧困、心理障礙、患病殘疾等特殊群體。若能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或改變特殊群體學生狀況,則一方面能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走上正確人生道路,并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才,另一方面能較好地扭轉中職學校紀律差、學習風氣不佳等不良習氣,為建立和諧校園起到關鍵性作用。筆者對所在學校通過班主任、德育課教師對部分學生進行訪談,對學生的生活、學習及思想狀況進行深入調查,并設計符合在校學生實際情況的問卷調查表,對廣大學生進行不記名調查。通過對問卷結果進行分析及匯總,將在校特殊群體學生劃分為經濟特困、學習困難、紀律松散、心理障礙及患病殘疾等幾個群體,特殊群體學生數約為在校學生總數的百分之三十。其中紀律松散、學習困難學生比重最大,這部分學生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對象。
二、中職學生特殊群體思政教育的對策
中職特殊群體中的經濟特困生隨著國家對貧困學生扶持力度的加強已基本解決,因此,中職學校主要是針對紀律松散及學習困難學生進行幫扶及提升。人的行為與個體的思想意識有很大的關聯,提升中職特殊群體的思想修養,是幫助這部分學生重新進入正常學習和生活的直接有效方法。
(一)抓住軍訓時機,為學生創造生活新起點
對于從初中進入中職學校學習的每一個新學生來說,這是一個新的起點,也是他們角色轉變的關鍵時期。為抓住這一教育關鍵期,學生處要求班主任多途徑了解學生情況,如通過生源所在地學校班主任了解學生情況,通過與家長溝通了解學生生活背景及行為特點,及時建立并更新學生思政檔案,動態掌握特殊群體情況,并注意對學生檔案的保密。軍訓是中職學生入學的第一課,教官這個角色對青少年來說是非常有凝聚力的。據筆者所在學校桂林工業學校多年統計,軍訓期間是違紀現象最少的時期。在軍訓期間為學生樹立正面角色,鼓勵特殊群體學生特別是紀律松散學生積極上進,對他們的正確行為及時肯定、表揚等可幫助學生樹立信心,使其自覺約束行為,逐步走上正途。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論 文 網專業寫作各種職稱論文和畢業論文,歡迎光臨DYlW.neT]
(二)改革德育課程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的德育體驗
德育課是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改革德育課程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德育課程的實效性,是對特殊群體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最直接的手段。大多數特殊群體學生不良人格或行為的形成是由于其不能在成長的過程中得到正確的指引,缺乏關心、關愛、友愛、互助、成功的體驗。在德育課程中按照課程內容設計相應的情境,由學生扮演其中角色,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
(三)改革學生管理制度,鼓勵學生“改過立新”
特殊群體學生的轉變需要通過教育和引導來實現。傳統的學生管理制度將學生的行為嚴格地分為對錯,其對于一般學生的管理是有效的,但對于特殊群體學生則直接劃分為錯與懲,將其拋棄到對立面。青少年時期是人生觀逐步建立的關鍵時期,常因缺乏經驗而犯錯誤。學校的主要任務是教書育人,育人更是要因人而異。傳統學生管理制度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使特殊群體學生被動地劃分到不良群體中,違背了學校教書育人的初衷,不適應中職學校對特殊群體學生的教育和管理。本著育人的原則,新的管理制度應采取彈性管理方法,為學生提供更多改錯的機會,比如學??梢栽趯W生違紀處分辦法中規定,表現好的違紀學生在受處分半年后可以申請降低處分級別直至撤銷處分,這就在警示的同時也打開了接納改過自新的大門。
(四)加強預防機制,分類指導,實施全面有效管理
1.跟蹤學生思想動態,防患于未然。將工作重心放在事前預防和事中控制,而不是事后處理,避免陷于“預防措施不嚴—事中處理不當—事后處理困難”的惡性循環。把重心放在事前預防和事中控制,保證學生特殊群體名譽,是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關鍵,也是實施各項措施的基本原則。
2.明確特殊群體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措施。家庭經濟貧困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因心理自卑而引起的心理問題。作為學校,應嚴格落實國家的有關政策;作為教師,要多關心、多鼓勵,鼓勵他們自強自立、艱苦奮斗,以積極健康的心態面對人生的挑戰,學文化、學知識,改變自己的人生,創造美好未來。紀律松散的學生往往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只是單純地通過談心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現狀。筆者所在學校學生處通過合理安排學生宿舍成員,以宿舍為單元,讓學生相互幫助,以優秀學生帶動后進學生克服懶散的壞習慣;對學習困難的學生,班主任要開導學生,深入了解造成其學習成績差的原因,重樹學生“我能學會”的信心。任課教師則要給予學困生更多的耐心和關注,讓學生學會、學懂,重樹學習信心。在學生之間則可由品學兼優的學生做組長,成立學習互助小組,開展幫扶活動。實踐證明,這一舉措不僅使學生學習成績得到提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互助互愛的優良品質。
3.做好教育規劃,分階段管理教育學生。中職學校各年級學生學習任務有很大的區別,為了讓學生特別是特殊群體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學校應當結合各年級特點分階段管理教育學生。一年級學生進入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是人生的一個新起點,教育工作重點是培養學生遵守紀律、積極向上。在這一階段,班主任工作是至關重要的。通過班主任充分掌握學生的情況,為特殊群體學生建立個人檔案,并跟蹤關注,設計引導策略。二年級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完成專業課程的學習,由于專 業課程的學習過程比較枯燥,因此,引導其愛專業、自覺學習專業是首要任務。此階段可開展各項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提升工作能力,體會學習知識帶來的實惠和快樂。三年級學生面臨著畢業后的選擇,因此,重點應放在就業上。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及能力的培訓,增強學生自信心,幫助其順利踏上就業之路。
4.建立信息平臺,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多途徑掌控學生思想動態。(1)建立家校聯系平臺,實現學校和家庭聯系的制度化,是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及行為的重要途徑。學生的成長與成才是家長與學校的共同目標,加強家校聯系,學??梢暂^準確地了解學生的特點,實施具有針對性的教育管理策略。作為家長,則可及時了解學生在校情況,與學校步調一致地幫助和教育學生,提高教育質量。(2)建立完善的班主任負責制,有利于學生情況的實時更新。班主任工作是學校管理工作中的重點,班主任經常深入學生學習、生活,充分掌握學生的情況,建立學生特殊群體個人檔案。同時組建優秀、負責、被同學認可的學生班委團隊。班委作為學生中的一員,與班上同學共同生活,最容易掌握學生的真實思想。掌握第一手資料,及時補充遺漏信息,可以降低突發事件發生概率。(3)做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上網,手機儼然已經成為學生生活的核心,QQ、博客等平臺是學生吐露心聲常用的渠道,加入學生QQ群,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態,與學生通過網絡溝通,縮小與學生的距離,可讓學生相信教師,接受教師的幫助。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論 文 網專業寫作各種職稱論文和畢業論文,歡迎光臨DYlW.neT]
參考文獻:
[1] 常永強.關于中職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現代教育科學:教學研究版,2011(12).
[2] 李晗.影響中職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及對策[J].職業時空,2011(5).
[3] 程允華.新時期中職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與創新研究[J].科學與財富,2013(3).
關鍵詞:創新;素質;培養;中學思想政治課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顯著標志,知識經濟時代的核心是培養人的創新素質。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技術革命的嚴峻挑戰面前。要大力提高綜合國力,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培養大批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要適應形勢的發展,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創新素質的培養應當越早越好。這里結合我們從事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體會,談談對創新素質的培養的初步認識。
1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意識
學習興趣是創造能力發展的必要前提,濃厚的興趣是巨大的動力,能培養學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驅使學生去積極思考、觀察和研究。從實際情況看,學生對政治課感興趣與否,將直接影響著思維的積極性。如果教學總是老一套,教條條、背條條,“一言堂”式的灌輸,只會使學生感到厭煩,喪失對思想政治課學習的興趣,這樣的教學由于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因而難以達到培養學生素質的目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首先應富有創新意識,設計形象生動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那種強烈的探索欲望,使學生處于一種積極的思維狀態,這樣才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對于教材中比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學中就要遵循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人類認識事物的規律,深入淺出,用形象生動的比喻去幫助學生進行分析理解,提高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在教學過程中應多運用錄音、錄像、幻燈片等多媒體直觀材料,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使教學更生動、形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大大增加。如講社會發展史中的生產力概念時,可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工具,如石器——金屬工具——鐵制工具一機器大生產,讓學生認識到生產工具的改進及廣泛應用對不同社會生產的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使他們真正懂得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從而使學生更深刻地體驗到創造在革新生產工具,促進生產發展及推動社會進步中的重要性。
2創造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培養創造思維能力的關鍵是動腦思考。工作總結創設問題意識環境,啟發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見解。只有在活躍、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中,學生具有的問題意識才能充分表露和發展。教學活動中應特別愛護和尊重學生的個性,讓他們積極思維。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要鼓勵學生對前人的科學理論和傳統觀點有一個大膽的質疑精神,對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的提問,在爭辯中某些與眾不同的見解.考慮問題時“標新立異”的構思以及別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點點新意,都應充分肯定,并對其合理的、有價值的一面,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擴大思維中的閃光因素。學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發現矛盾,為解決矛盾尋找突破口,探索的過程往往也是思維的創新過程。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疑引思,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畢業論文“疑”是激發思維的起點,“疑”是激發思維的動力。教師應針對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問題。這類問題主要是學生沒能提出而又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問題,一般是在重點、難點、社會熱點和思維盲點處提出問題。這類問題要有一定的深度,能引起學生認識的升華。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沿著問題思考,引發學生去探究、思考、解決問題,從而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學生獨立思維能力。問題提出來后,同學們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氣氛之中,教師引導學生對各種答案進行評議、爭論,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指導學生閱讀和小結,當學生看到教材中表述的內容與自己的見解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見解時,由衷感到一種成功的喜悅。這就告訴我們,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發展,一是要盡可能多一些創新機遇,二是要所授的課題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問題,激發學生認識結構上的矛盾,使整個課堂充滿積極創新的氣氛,從而激發學生向上進取的精神和創造力。
3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想象力
發散思維具有開放性、廣闊性的特點,它是對某一問題,從不同的角度,職稱論文不同的側面去觀察、思考、想象,尋找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
方案或者假說的一種思維方式。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圍繞問題進行發散思維,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規的思維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覺去認識事物,提出新的創見,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優勢,又有利于提高他們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散思維在創造性思維中占主導地位,所以為了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使他們成為獨立思考,銳意創新的人才,就應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當發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為質的時候,發散就變成了創造。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多提一些發散型問題,因為這類提問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想象力,從多角度、多層次分析解決問題。例如對美國火星探測器的成功飛行這一事件,要求學生分別從經濟常識、政治常識和哲學常識的不同角度去分析說明,絕大多數高三學生能從經濟上說明,這一事件對人類開發太空資源具有深遠意義;從政治上看,則反映了美國繼續維持其世界霸權的政策;從哲學的角度看,再次證明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人類能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規律認識和改造世界。發散思維是一種新的能力,它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加強訓練,才能熟練地掌握并運用。
總之,創新素質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也是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應努力追求創新素質的培養,以適應知識經濟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政治教學;自主思維;激發
新課改強調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轉變不符合新課改理念的教學方式、方法,創造性地引導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成為知識經驗的探索者和發現者。新課改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的問題,通過調查、討論、訪談等活動,在合作和分享中豐富擴張自己的經驗”。① 因此,我認為必須以思想品德課為載體,不斷創造可行性條件和自主交流機會,激發學生踐行思想道德價值的主動性,引導他們真切體驗更豐富的情感,為學生將來適應“學習型”社會打下堅實的 基礎。
一、良好的教師形象與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激發學生自主思維的出發點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認為:“創設良好的教學氣氛是保證教學的主要條件,而良好的教學氛圍是以良好的師生關系為基礎的。”②在輕松、愉快、和諧的課堂氣氛中學習,能使學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產生較強的記憶力和活躍的思維,進而發揮其潛在智力,從而更積極主動地學習。長期以來,教師被看作權威,學生始終扮演著“遵從者”的角色,師生交往因此受阻。師生之間應當互相尊重,教學相長,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與學生和諧相處。在教學中對學生必須具有責任感和約束感,幫助學生擺脫自由散漫狀態,避免出現因少數幾個學生的破壞性言語或行為而導致教學失敗的現象。在課堂上,教師要把學生當做朋友,從認可、尊重、成就學生的角度出發,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讓其始終處于和諧的課堂氛圍之中。只有師生雙方都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才有可能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開啟他們幽閉的心智,使他們在自主思維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優勢,體驗成功的快樂,擁有積極健康的學習生活。
二、構建“以學生為主”的教學設計是激發學生自主思維的關鍵點
教學改革首先是教學設計改革。當代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全面發展,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教育的職能由過去單一地傳授知識轉變為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的統一。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特別是備課時,教師要充分尊重班級間的學情和學生間的個性差異,鼓勵和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塑造其健全人格。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有的放矢,既能達成教學目標,又能切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也是“以學生為主”的教學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
“以學生為主”的教學設計方案指的是教師相信和依靠學生,以具有不同個性差異的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既定目標,為了更好激發學生的自主思維而對教學實踐過程進行切合學情的設計。初中學生既成熟又幼稚,直觀形象思維較強,而抽象的邏輯思維較弱,有思想又樂于表現。因此,教師要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實用性和緊湊性,對教材內容進行實事求是的重組,補充更具說服力、更貼近本地學生生活的課外素材。同時,還要在教學實踐中適時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這些都需要教師在課前進行精心思考并備課。以《享受健康的網絡交往》一課的教學設計 為例:
三、提高學生對課外作業的自我監控能力是激發學生自主思維的落腳點
我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深切體會到了何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當下的應試教育常常使教師“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思想品德課地位的尷尬,學生根本不想在這門課上下功夫。脫離教師監督,學生的“自主性”顯得那么蒼白無力,不可避免地使學生把“自主理念”當成“放任自流”,讓政治教學實踐困難重重。因此提高學生對課外作業的自我監控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學生自我監控能力指學生為了保證高效學習,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將學習活動作為意識對象,對其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驗、調節和管理,從而實現學習目標的能力。③思想品德課的課外作業一般比較少,主要以課前資料收集、預習和練習冊為主。提高學生對課外作業的自我監控能力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精心設計習題、有選擇地安排作業進度
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中要懂得深入收集、挖掘與課本教學內容相關的、能激發及拓展學生思維空間的不同層次的問題素材,使具有不同能力、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去思考、去解決問題。如《享受健康的網絡交往》的課后作業“根據主題設計一句廣告語”就很好體現了這一初衷。作業的進度要求也要因生而異,可根據學生自學進度選擇作業進度。每節課后,我都要求學生預習下一框題并完成該框題的相關習題,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建立起四人一小組、兩小組一大組的互相監督檢查機制,并采用教師抽樣檢查、局部檢查和全體檢查相結合的作業批改機制,不時利用面批機會與學生進行交流探討。對于進度較快的學生,教師要適時幫助他們解決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和主動學習的熱情,特別鼓勵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自我設問”和“自我解答”的學習行為。
2.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外作業評價
教師應根據課外作業難度值的不同來設計不同的評價方式。對于難度較大的作業,教師可先批改小組中水平和能力較好學生的作業,與他們探討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再由他們批改其他同學的作業,幫助水平和能力較低的同學。對于難度較小的作業,要先批改學習水平和能力較低同學的,并適時指出其不足和值得肯定的地方。在作業評價的整個過程中,每一位學生都做為評價人或被評價人,發揮其自身特有的作用,實現了作業批改的及時性,拓展了作業評價的互相交流、學習、競爭功能,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育教學反饋過程之中,真正實現“當家作主”。
激發學生的自主思維,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才是教 師最應該傳授給學生的制勝法寶。只有具備了自主學習能力,學生才不會淪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才能成為用科學方法主動探求知識、敢于質疑問難的學習 主人。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論文 網專業寫作職稱論文和畢業 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 T]
參考文獻:
①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編: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