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1:41
序論:在您撰寫人文地理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論文格式是:人文地理論文格式要求;論文格式說白了就是指進行論文寫作時的樣式要求,以及寫作標準。那么人文地理論文格式又有哪些要求呢?以下是學術參考網小編為朋友們搜集整理的人文地理論文格式要求,供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各位朋友們~
一、論文需報送全文,文稿請用Word錄入排版,A4版面,單倍行距,頁邊距上下各2.5cm、左右各2cm,頁眉頁腳取默認值,插入頁碼居中。文題和正文中的數字及西文字母用TimesNewRoman字體。全文字數不超過5000字,版面不超過5頁。
二、文章結構。論文應依次包含論文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及通訊地址、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作者簡介等。
其中,論文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通訊地址、郵編、摘要、關鍵詞分別用中英文表示。論文應完整且簡明扼要,需包括必要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結果與分析等;應保留涉及主要觀點的圖片、曲線和表格,并注明數據來源。根據論文集出版需要,編輯有權對稿件進行刪改。
三、論文格式
1.正文以前部分
(1)中文格式
論文題目:三號黑體,居中排,文頭頂空一行。
作者姓名:小三號楷體,居中排,兩字姓名中間空一全角格,作者之間用逗號區分。
作者單位及通訊地址:按省名、城市名、郵編順序排列,五號宋體,居中排,全部內容置于括號之中。作者單位與省市名之間用逗號,城市名與郵編之間空一全角格。作者單位多于一個在作者姓名處用上角標注。
摘要:“摘要”二字小五號黑體;內容小五號宋體,不少于200字。
關鍵詞:需列出3~5個?!瓣P鍵詞”三字小五號黑體,其他小五號宋體,第1個關鍵詞應為二級學科名稱,學科分類標準執行國家標準(GB/T13745-92),中文關鍵詞之間用分號。
(2)英文格式
英文字體均使用TimesNewRoman字體。其中,論文題目用三號字體、加粗、居中排;作者姓名用四號字體、居中排,多位作者之間用逗號區分,姓大寫,名首字母大寫,中間不加連字符;作者單位及通訊地址用五號字體、居中排,全部內容置于括號之中;摘要,“Abstract”一詞五號加粗,內容五號字體,不少于200個詞,用過去時態敘述作者工作,用現在時態敘述作者結論;關鍵詞,“Keywords”一詞五號加粗,內容五號字體。英文關鍵詞之間用逗號。作者單位與摘要之間、關鍵詞與正文之間分別空一行。
(3)正文之前的所有內容左右各縮進2字符。
2.正文
五號宋體通排;文中所用計量單位,一律按國際通用標準或國家標準,并用英文書寫,如hm2,kg等;文中年代、年月日、數字一律用阿拉伯數字表示。
文中圖、表應有自明性,且隨文出現。圖以10幅為限。盡量采用Word文檔以插入表格方式制作三線表。圖(表)須有圖(表)題,緊隨文后,且在同一頁面。圖中文字、符號或坐標圖中的標目、標值須寫清。標目應使用符合國家標準的物理量和單位符號。表的內容切忌與插圖和文字內容重復。
正文中的各級標題、圖、表體例見表1、表2:
表1標題體例
標題級別字體字號格式說明與舉例一級標題宋體四號加粗頂格排,單占行阿拉伯數字后空1格,如“1概述”二級標題宋體小四加粗頂格排,單占行如“1.1仿真實現方法”三級標題宋體五號加粗頂格排,單占行如“1.1.1管網仿真實現方法”四級標題五號宋體左空2字,右空1字,接排正文阿拉伯數字加括號,如“(1)”允許用于無標題段落
表2圖、表、注釋及參考文獻體例
內容字體字號格式說明圖題五號黑體排圖下,居中,單占行圖號按流水排序,如“圖1”“圖2”圖注小五號宋體排圖題下,居中,接排序號按流水排序,如“注1”表題五號黑體排表上,居中,可在斜杠后接排計量單位,組合單位需加括號如“表5幾種車輛的速度/(km/h)”表序號按流水排序,如“表1”、“表2”表欄頭小五號宋體各欄居中,計量單位格式同上圖文/表文小五號宋體表文首行前空1字,段中可用標點,段后不用標點
3.參考文獻
文章必須有參考文獻,請列主要的參考文獻,在文中對應位置以右上角標的形式標注;“參考文獻”四字作為標題,五號黑體,居中,段前段后各空0.5行;參考文獻內容用小五號宋體;參考文獻按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編號,文獻著錄格式如下。
連續出版物:[序號]作者.文題[J].刊名,年,卷(期):起始頁碼-終止頁碼.
專著:[序號]作者.書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頁碼-終止頁碼.
譯著:[序號]作者.書名[M].譯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頁碼-終止頁碼.
論文集:[序號]作者.文題[A].編者.文集[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終止頁碼.
學位論文:[序號]作者.文題[D].所在城市:保存單位,年份.起始頁碼-終止頁碼.
專利:[序號]申請者.專利名[P].國名及專利號,日期.
技術標準:[序號]技術標準代號.技術標準名稱[S].
技術報告:[序號]作者.文題[R].報告代碼及編號,地名:責任單位,年份.
報紙文章:[序號]作者.文題[N].報紙名,出版日期(版次).
在線文獻(電子公告):[序號]作者.文題[EB/OL].http://…,日期.
光盤文獻(數據庫):[序號]作者.[DB/CD].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日期.
4.作者簡介
請在正文首頁以腳注形式附第一作者簡介,“作者簡介”四字小五號黑體左起頂格排;作者簡介內容小五號宋體,100字以內,包括姓名、性別、學位、職稱、從事的研究領域;參加的全國學會名稱、中國科協個人會員登記號(相當于中國科學技術工作者個人的學術號,如您目前尚無,可通過加入相應的學會得到,已是會員的,可向學會索要。學會的聯系方法請登錄中國科協網站查詢)、聯系電話(手機)、E-mail等
參考范文:
例談人文地理試題的解題策略
一、人文地理試題的特征
人文地理試題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人口、城市、資源、環境、產業發展等問題為重點,以圖表為支撐,考查人文地理主干知識,考查考生運用圖表、數據解題的能力及對地理信息的采集、整理、歸納、分析總結的能力。人文地理試題有以下幾個特征。
1.區域性
人文地理學是一門關于地域分異的科學,以區域為研究核心。人文地理試題常以微觀區域為背景,考查區域內重要的人文地理事物和現象,要求考生能運用人文地理學的基本原理和觀點來分析或評價某一區域環境中的人類生產活動的合理性。
2.綜合性
地理學研究的地球表面是一個多種要素相互作用的綜合體,這決定了地理學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地理學不限于研究地球表面中的各個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地球表面作為統一的整體綜合地研究,著重研究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關系。故人文地理試題具有綜合性的特征。
3.探索性
地理學這門課程旨在幫助學生學習地理科學知識,認識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引導學生掌握地理學習和研究的方法,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引導學生關注地方、國家和全球的地理問題,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也就是說,學習地理是奔著解決我們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或將要遇到的問題去的,作為考查地理知識和地理素養的人文地理試題必然具有探索性的特征。
4.開放性
地理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其目標是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地協調觀,培育家國情懷,拓展全球視野,增強社會責任感;使學生學會運用地理的綜合思維、區域認知方法認識、理解、解釋我們生存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使學生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方法和技術,具備地理實踐能力,為未來學習和走向社會打下基礎。開放的人文地理試題能全面考查學生是否具備科學的人地觀、發展觀,是否具備辯證分析問題、科學合理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近幾年來,人文地理試題的開放性越來越明顯。
二、人文地理試題的解題策略
1.科學建模
人文地理學雖然知識點多、散,但人文地理內容“形散而神不散”,可以通過建模的形式將知識點串聯起來。例如,我們在學習魯爾工業區時,要詳細分析魯爾工業區的工業類型、支撐其發展的基礎、興起衰落的原因、整治的措施,整理出一套有關魯爾工業區的模型。我們還要將魯爾工業區模型進行補充、修正,以形成具有普遍意義的傳統工業區模型。我們還可針對某類試題,建立答題模型。一個完整的答題模型包括四部分:標題、適用條件、答題要點、備注。
2.精準套模(套用模型),巧妙用模、驗模
完成各類問題的建模只是完成了基礎性工作,要想在人文地理試題上獲得高分還得精準地分析背景材料和巧妙地運用模型。
一道人文地理試題一般由背景材料、圖形、設問三部分組成。在做題時,我們一般分四個步驟進行,下面以2016年高考江蘇省地理試卷第28題第(1)題為例(試題略),簡述套模、用模方法。
第一步,粗讀材料、細審設問。拿到試題時,要快速、粗略地瀏覽所給材料和圖形,知道材料和圖形描述的是攀枝花城市轉型的地理現象。然后要認真、仔細地閱讀分析每一個設問,從設問中剝離出所考查的知識點,思考可套用的模型。第(1)題設問有兩個。一個是攀枝花發展成為“鋼城”的有利條件是什么?“鋼城”顧名思義攀枝花的工業以鋼鐵產業為中心,故可將設問歸為傳統工業發展的條件。另一個是攀枝花作為老工業基地,其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是什么?攀枝花作為老工業基地,之所以出現問題主要是因為產業結構單一和發展中沒有處理好環境與發展的關系。該設問可以歸為傳統工業區衰落的原因。
第二步,依據模型要點細嚼材料,提取有用信息。根據第一步對第(1)題設問的分析可知,本題要用到兩個模型。第一個模型要點為位置、交通、市場、能源、鋼鐵原料、水源、科技、勞動力、政策、產業基礎等。第二個模型要點為產業結構單一、鋼鐵過剩、資源短缺、煤炭地位下降、技術沖擊、環境問題突出、配套基礎設施落后等。
第三步,整理答題要點,并作修訂檢查。在整理語言要點時,要將思維過程和思維結果用針對性和專業性強、邏輯性和層次性分明、條理清晰的簡潔語言表達出來。要點間要相互補充,以形成完整的答案。
第四步,書寫答案。要求字跡清楚,分點作答。
以上四個步驟中,第一步實際上就是通過細審設問來套模,第二、三步就是用模、驗模的過程。
在解答人文地理試題時按上述步驟和方法能有效提高解題的效率和準確率,但要嫻熟地運用此方法還需多加練習。
一、開展情境教學,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
如何才能提升人文地理教學的生動性,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呢?以《商業選址的案例調查法》為例,該課內容牽涉到門檻人口、商圈理論等抽象的概念,學生理解難度較大,學習興趣不高。所以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事先就市內、校園及周邊某超市展開調查,調查內容包括:人口調查,如周邊人口數量、構成職業、購買能力、消費習慣等;地理因素分析,如周邊交通線路、公交站點、停車位數量、交通管理情況等。待到正式課堂時,教師即可將這些抽象理論轉化為學生手中的數據,進行盈利能力、市場飽和指數運算等。這種調查數據的應用,加上教師的有效講解和重要知識點板書,可將抽象的時間、空間、經濟活動思維具象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加深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知識點的把握度,有利于學生對地理重難點的理解、思考和探究。
二、開展探究式教學,提升實際問題處理能力
探究是人文地理的核心,也就是如何理解人文地理知識、靈活運用知識分析問題、發現相關規律。中職學生大多已經具備良好的觀察能力和問題意識,在日常生活中也會對一些人文地理現象產生疑問,但往往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思考不能切中重點,歸根結底是探究能力較弱的問題。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問題創新意識的培養。首先,做好一般人文地理問題的邏輯示范,把握問題關鍵進行探究。第一,三大原則,包括抓住主要矛盾,比如教師可以以城市地鐵修建為例,讓學生不能僅把思維局限在方便工作、生活方面,更應從經濟轉移、產業轉移、城市規劃這些人文地理要素方面考慮;假設條件提問——假如本城市內沒有某造紙廠,經濟和環境會怎樣;逆向思維提問——假如沒有上下大壩,長江流域生產和生活會是怎樣。第二,三大步驟:是什么,為什么,如何做。第三,引導學生質疑,提升探究價值。并不是所有的思考都是有價值的,所以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課本內容及問題答案的質疑。在重點、難點、疑點的教學中,先鼓勵學生自我思考、自我探究、自我解答和自我創新,尋找問題的根源所在,然后再將問題和現象還原到生活中來。
三、改革評價
方法,情感、技能、價值有機統一考試是檢查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傳統中職人文地理考核往往以學生對理論的掌握程度為考核關鍵,考試性質和考試模式相對單一,給學生帶來較大壓力,影響到學生人文地理的探究熱情。因此,可考慮增加中職人文地理評價方式:野外考察、實習結果考評,如本地區工業布局考察,旅游地理、農業地理考察等;人文地理專題調研評價,如本市城市交通、城市環境、城市CBD等,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案例調研,如筆者學校對周邊經濟、文化、環境、產業等方面的影響等,培養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能力;人文地理論文寫作,學生可自行確定寫作主題,擬寫提綱、形成體例、整理資料并經調查研究后完成論文。
四、小結
【論文摘要】:人文主義地理學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末,是時歐美正涌動著人文主義思潮,它帶動了對邏輯實證主義知識體系進行批判的一系列理論的出現,人文主義地理學就是其一。文章主要探討了人文地理學的含義與發展歷程,并對當代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1.人文地理學的含義[1]
人文地理學是研究地表人文現象的分布、變化和發展的一門學科。人地關系是該學科的理論基礎和核心內容。它與自然地理學被并列為地理學的兩大支柱。人文地理學包括的分支學科有經濟、城市、人口、部落、旅游、社會、文化、政治、軍事、民族、行為、感應地理學等等。
2.人文地理學的發展歷程
人文地理學發端于19世紀的德國地理學家李特爾和拉采爾,當時稱為人類地理學。由于他們過分強調"地對人的控制",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環境決定論的泥坑。20世紀20年代,法國地理學家韋達 白蘭士及其學生白呂納提出"人地相關論"稱其學說為人文地理學。他們的觀點成為人文地理中"或然論"的理論基礎。本世紀20年代始,地理學注意的重點逐步轉向社會科學,離開了單純的地球科學,探討地理學新起點的各種學說競相爭鳴。各種學說的共同點都與環境決定論相對立,都拋棄了以往那種"自然為因,人生為果"的命題,從人本主義出發,探討人地關系。
3.當代人文地理學研究
3.1 研究的主要內容[2]
人文現象的分布、擴散和變化雖然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但是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學可以說是地理學中的一門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空間"和"地方"是人文地理學的兩個核心論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文地理學在理論、方法以及研究內容等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代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主要涉及空間、全球化、城市化、人口、遷移、文化、景觀、發展和地緣政治等,其內容主要包括:(1)社會經濟發展的全球化特征與地區差異之間的關系;(2)人類與其周圍生活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3)不同空間尺度,包括世界、國家、地區和城市的政治、經濟演化特征與趨勢;(4)與民族、種族、性別、年齡、階級等因素相連的社會特征及其對空間發展的影響。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盡管當代人文地理學的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但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人類的作用和科學技術的作用日趨明顯,使得地理學人文化的趨勢加強。人文地理學地位的提高,將可能使地理學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3.2 研究的主要方法[3]
幾個世紀以來,哲學家們已經提出了以下的研究方法:(1)意識形態觀念學。尋求知識的社會或政治的支持理由或目的。(2)認識論。知識是如何獲得的?有關我們如何認識世界的假設(我們認識了些什么?我們是如何認識的?)(3)本體論。支持理論或觀念體系的一系列特定的假設(什么可以被認識)。(4)方法論。一套可以應用于進行調查研究某種現象的計劃和程序。人文地理學是研究社會、空間、地方和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方法論。
4.人文地理學的發展趨勢:
4.1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綜合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綜合表現為以人地協調發展為目標,以區域為主要研究對象,實現資源、人口、環境、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這克服了以往拼盤式或形式綜合的缺點,體現了當今地理學走向統一的趨勢。
4.2 加強了對非物質生產領域的研究
加強對非物質生產領域的研究,并開拓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如商業地理學、旅游地理學、文化地理學、行為地理學。其中旅游地理學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迄今為止,已在旅游資源分類與評價、旅游客源市場與游客行為、游客空間結構、旅游開發與規劃、旅游地形象設計與營銷、生態旅游與持續發展、旅游影響等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少數研究成果同國際水平相比已無明顯差異,如旅游地綜合個案研究、旅游資源分類和評價、旅游環境容量、國內旅游者行為規律、主題公園的研究等。
4.3 密切關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4]
如對農村工業化的研究。中國鄉鎮企業高速增長以及對農業發展的帶動,是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中的一種獨特現象。相關研究包括鄉鎮企業影響因素及環境,農村工業化差異,產業聯系與農村工業發展,外向型農村工業的省際差異分析等。其它新興領域還包括企業發展的地理學研究,農村鄉、村級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的研究、城市感應空間的研究等。
4.4 理論研究逐漸加強
中國地理學的理論建樹不多,人文地理學與自然地理學相比,理論研究又較為薄弱。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社會制度、文化傳統、價值判斷、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具有滋生新理論的土壤,但我們的理論建設卻滯后了,這與重實踐輕理論的大氣候有關,也與人文地理學一開始就表現出與國土規劃相結合的特點有關??上驳氖?,相當一部分學者在地理學的理論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
4.5 服務于決策和管理的應用研究仍然是人文地理學發展的支柱
地理學中人文地理學屬應用性較強的學科。80年代以前,人文地理學的決策支持系統在我國主要集中在農業發展、工業資源的開發、重大項目的選址等領域,隨著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思想的興起,區域可持續發展調控與決策,區域產業結構和布局,區域經濟戰略和區域政策,城市和農村發展等成為人文地理學應研究的熱點。
4.6 研究技術的多樣化
地理學包括人文地理學都經歷了從個別地理知識的記載到地理現象歸納解釋,從定性文字描述到定量化地揭示地理現象發生發展規律的過程,從最初的多元統計與線性規劃的應用,到后來系統科學、灰色描述在人地相互關系,社會發展因子相關分析等方面的應用,到今天GIS技術在城市規劃、區域發展、資源開發方面的大量應用,人文地理學研究技術手段的豐富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梢哉J為當代人文地理學也正在從經驗科學走向實驗科學,從宏觀進人微觀。
5. 結束語
中國現代的人文地理學理論與方法論是在后通過傳教士、外國學者和歸國留學生傳入中國的。在20世紀50年代以后,受前蘇聯自然科學體系的影響,人文地理學逐漸被經濟地理學取代,直到1979年才提出復興中國人文地理學。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空間最廣闊的大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新生事物層出不窮,社會經濟也日新月異。與此同時,原有的社會制度、歷史遺存文化、社會結構形態等也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國家的發展。中國需要發展人文地理學,而且中國也具備了人文地理學發展的肥沃土壤。
參考文獻
[1] 王興中,劉永剛.人文地理學研究方法論的進展與"文化轉向"以來的流派[J].人文地理,2007,(3).
[2] 林珍銘.二十一世紀人文地理學的教學優化和創新[J].內江科技,2006,(8).
關鍵詞:人文地理學;教材版本;教材評價;編寫思路
中圖分類號:G64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6-0235-03
人文地理學是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學科,不同于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側重于研究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和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人文地理學在高校地理科學及相關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強對學生的人文地理學的教育,有助于豐富其科學認知,培養人地協調的思想,更好發揮人文地理學在私人決策和公共決策中的作用。
新時期以來,我國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的編寫取得了很大成就,出版了一系列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對我國人文地理學的教學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但與國外同類教材相比,教材在內容、體系等方面仍存在諸多不足。伴隨新時期大學課程改革,探討我國人文地理學教材編寫問題,對人文地理學概論課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李同升和趙榮曾對國內外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的特點作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我國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的改革思路;王富喜等對新世紀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的內容體系提出了有見地的設想;湯茂林對英美國家的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作了諸多評析,對國內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的編寫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本文試通過對90年代以來,我國流行的不同版本的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進行分析,從教材的組織結構、表現形式、學術規范等方面指出其優缺點所在,提出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的編寫設想。
一、我國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類型
筆者所收集的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共7種,分別出版于1991~2013年。這些教材在不同時期被我國各個大學地理科學及相關專業廣泛采用,分析教材的結構和體系,可歸納為以下3種類型:
(一)理論分析型
這類教材以王恩涌編寫的《文化地理學導論》為代表,教材體系以文化和文化景觀分析為主線,與西方的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結構比較相似。教材結構借鑒TerryG·J的《TheHumanMosaic:AThematicIntroductiontoCulturalGeography》。對地理文化現象都是從文化區、文化的起源與擴散、文化生態、文化整合、文化景觀的意義等方面進行分析,層次分明。2012年出版的由顧朝林編寫的《人文地理學導論》與其相似,側重理論分析、方法介紹。
(二)總論分論型
這種教材早期以張文奎主編的《人文地理學概論》和金其銘主編的《人文地理學概論》為代表,后期以趙榮的《人文地理學》和陸林的《人文地理學》為代表。教材采用先總論后分論的形式。在教材前面的總論部分介紹人文地理學的發展歷史、研究對象、基本理論、研究方法等,在后面分論部分介紹人口、城市、政治、文化、旅游、農業、工業等屬于人文地理學分支學科的基礎內容。
(三)概括論述型
這類教材以陳慧琳的《人文地理學》為代表,已出版第三版。教材內容比較簡明,在邏輯結構安排上,把人文地理學的基礎理論貫穿于人地關系的經濟、人口、聚落、文化、旅游、政治等各個研究對象設置章節,最后探討人地關系的時間、空間演變,研究各要素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把人文地理學各分支學科的龐大知識內容上升地理學的學科高度,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讓讀者不再感覺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是各分支學科的簡單堆砌組合,這是與總論分論型概論教材最大的不同。
二、我國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特點及不足
(一)我國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的特點
通過對以上不同類型的教材的分析,可以發現我國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的編寫特色,但從總體上看具有以下共同特點:教材體系內容上,過去的人文地理學教材重點在于介紹人文地理學的一般研究對象和各分支學科的研究對象,新近出版的教材則擺脫了這一傳統,把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以及基礎理論設定人文地理學的基本體系,各分支學科主要作為實例來驗證人文地理學的基本方法、研究主題等。在教材風格上,過去追求教材內容的廣而全,新近出版的人文地理學教材越來越重視從基本概念、理論方面塑造人文地理學的學科形象,著重介紹人文地理的新視角、新進展以及應用價值。
(二)我國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存在的不足
由于受我國人文地理發展水平和教材編寫水平的限制,目前,我國人文地理學教材存在著以下主要問題:
在教材體系上,大多數教材沒有建立起起既符臺教材特點,又全面準確地反映人文地理研究內容及其相應的研究方法、基礎理論,以及被學術界公認的邏輯結構,使人文地理學缺乏統一、完整的學科形象。
在基本理論、研究主題方面,不同的教材編寫者存在分歧。有些教材也多以文化為主線,這一點受到了不少教師的批評。有的人文地理學者認為,人文地理學畢竟不等同于文化地理學,人文地理學概論類教材不應該以文化為中心。有些教材以人地關系為主線貫穿始終,但此類教材內容較淺,難度過小。
在時代性上,現有教材在編寫內容方面落后于時展,教材版本更新非常緩慢;教材引用著作較多,論文較少,時代感不強。
在學術規范上,教材普遍大段引用別人的著作卻未在文獻中注出,只是在章末列出主要參考文獻。
三、新世紀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編寫思路
(一)理想的概論教材框架結構
對于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框架的探討,王富喜等提出了很有意義的建議,認為新世紀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在內容體系上可由六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人文地理學發展歷史;第二部分為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第三部分為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包括高層次的哲學方法論以及相應的傳統野外調查方法以及隨著時展出現GIS、遙感等新技術方法的運用;第四部分為人文地理學的基礎理論,包括傳統的人地關系理論、農業區位論、工業區位論、中心地理論等以及新近發展的文化轉向和計量轉向,女性主義視角等理論;第五部分為人類活動的空間分布、歷史演變及其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第六部分為人地關系存在矛盾及其解決手段。
(二)以理論和研究方法為重點、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與自然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等其他相鄰學科相比,人文地理學發展到目前為止缺乏統一的、普遍化的方法論體系,基礎理論存在不同的意見,一些理論多從其他學科借用而來,或者學習外國的一些先進理論,這不僅是教材編寫的問題,更是學科發展的問題。在教材編寫中要注重介紹不同的理論流派,反映最新的理論導向,這也有助于未來青年學生、青年地理學者的成長發展。
(三)案例分析與方法介紹并重
以理論分析為重點,并不意味著忽視區域人文地理和部門人文地理實際,教材可以采用區域地理的內容和案例來驗證基礎理論、研究方法,從而加深學生對前者的理解。教材編寫中,將案例分析與理論方法介紹有機結合起來來解決這一問題。對每一種社會文化景觀現象,應從典型案例分析著手,結合案例分析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理論總結。
(四)遵守學術規范
規范嚴格的教材每一章后面都應附有相應的參考文獻,論文和著作皆有,新老并重,并在文中進行準確標注。國內李小建主編的《經濟地理學》可堪稱是地理學教材中遵守學術規范的典范,不僅在章末的參考文獻進行準確標注,在章節內文里面也嚴格注明。樹立嚴格學風是學術的根本,教材對于參考文獻的標注理應規范,這有助于培養青年學生遵守學術規范的良好習慣。
(五)編寫配套教材、翻譯外國同類教材
與經濟學等其他學科相比,人文地理學配套教材及翻譯的外國同類教材較少,甚至沒有。迄今為止,我國所翻譯的人文地理學導論教材還是2O世紀8O年代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H·J·德伯里的《人文地理:文化、社會與空間》,翻譯外國優秀教材是當務之急;另外教材編者應結合主教材內容,編寫配套相關教學資料等。
四、結語
關鍵詞: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畢業論文(設計);質量
畢業論文(設計)是對本科生大學期間最重要的集中實踐教學環節,是對本科生在校學習期間對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掌握情況、綜合素質和教學效果的全面檢驗,是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訓練平臺,是大學生創造性完成科研或工程問題的重要實踐性教學環節之一。如何提高對畢業論文的教學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是當前高等學校面臨的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概況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涉及地理科學、人文科學、城鄉建設規劃、地理信息系統管理等多個領域的內容。其目標是培養具備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管理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接受過嚴格科學思維訓練和良好的專業技能訓練,立足于宏觀、中觀區域規劃和土地管理,能夠從事城鄉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的研究、教學、開發或應用的高素質復合型專業人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作為應用性極強的專業,在我國處于資源環境問題空前嚴重、城鎮化快速推進的新形勢下,應發揮本專業的強大優勢和積極作用,培養具有較高理論素養和較強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而論文(設計)作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顯得尤為重要,它不但可以加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而且可以針對社會問題達到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為即將走入工作崗位的學生提供專業實戰訓練的平臺,為今后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畢業論文(設計)存在的問題
以重慶工商大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為例,雖然歷年畢業論文(設計)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與經驗,但還有諸多的問題需要解決和完善。
1.面對就業壓力和專業技能的欠缺,學生降低了對畢業論文(設計)的自我要求
由于畢業論文(設計)在時間安排上與學生求職時間沖突,加之當前頗大的就業壓力,使得學生無法全身心地投入畢業論文(設計)的準備中。同時,由于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畢業論文(設計)要求具有較高的制圖軟件使用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部分學生由于缺乏專業技能而降低了對畢業論文(設計)的自我要求。
2.指導教師在畢業論文(設計)指導過程中不夠重視
由于高校教師具有繁重的教學任務和科研壓力,沒有太多精力關注本科畢業論文的指導;一些具有博導、碩導資格的教師,更是由于研究生的培養任務過程以及較多的科研課題,完全淡化了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在工作中的地位;個別專業教師由于專業水平有限,不能夠有效地進行指導。同時,由于畢業論文(設計)沒有與教師的職稱晉級、評獎評優等掛鉤,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導致教師對畢業論文(設計)不夠重視。
3.由于選題的問題,畢業論文(設計)中理論與實踐脫節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具有較好的理論聯系實際的社會問題,但在選題中,部分題目與實踐相脫節,使得畢業論文(設計)質量大打折扣。
4.管理上存在漏洞,機制上不夠健全
學校及學院雖然制訂了諸多規章制度,但大都是對閱讀文獻、格式等方面的要求,而忽視了對畢業論文(設計)起關鍵作用的指標和標準,嚴重影響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
三、新形勢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提高的途徑
1.加強師生對畢業論文(設計)重要性的高度認識
思想上的高度認識和統一是畢業論文(設計)順利完成的前提。應通過畢業論文(設計)培訓會、宣講會等方式,使師生認識到畢業論文(設計)在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培養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大學四年所學理論與專業技能綜合運用的關鍵環節,畢業論文(設計)是學生即將走入社會、與行業對接前的重要實戰訓練。因此,指導教師不但要認識到畢業論文(設計)對于應用性極強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而且也要認識到畢業論文(設計)是專業培養當中的重要內容。對于學生而言,要認識到畢業論文(設計)不但是順利畢業的重要條件,更重要的是專業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的重要環節,同時,也要認識到,優秀的畢業論文(設計)作品可以作為求職材料中的亮點,是反映一個畢業生專業素養與實踐能力的縮影。
2.夯實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基礎性工作
提高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這是由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是大學四年積累的一個過程。(1)在大一新生入學階段,要對學生深入開展專業認識教育,讓學生了解專業發展前景,讓學生知道如何學好本專業,樹立對專業的信心;(2)大二、大三階段要重點培養學生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與專業思維,包括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專業選修課等理論課程,同時,要加強基礎課程實驗、專業課程實驗實訓和規劃綜合實習等實踐教學,以及專業技術手段課程的理論與實踐教學,諸如,3S技術、規劃制圖以及3D技術的教學實踐;(3)大三、大四階段還要注重培養學生查閱文獻與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等。只有大學各個階段不斷地積累,才能為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提供可靠的保證。
3.提高畢業論文(設計)選題的質量
畢業論文(設計)選題是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重要保障。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一個應用性極強的專業,尤其在我國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背景下,要結合目前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資源環境、新型城鎮化以及鄉村發展等問題進行選題,這樣不但問題針對性強,更重要的是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可以鍛煉學生綜合的專業思維能力。在選題方面要做到以下幾點:(1)要求教師能夠認真負責,并結合自己的研究領域為學生提供畢業論文(設計)的選題;(2)在選題的支撐上,要盡可能與指導教師的科研項目、在校學生創新科研基金項目、規劃策劃大賽以及暑期社會實踐等結合起來;(3)在研究尺度上,以小尺度為主,一方面要通過大量調查問卷的一手數據和官方數據進行實證研究,找出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另一方面收集研究區域的基礎數據,對區域進行規劃設計,制訂研究區域的發展規劃方案??傊ㄟ^對選題質量的把關,進一步提高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
4.制訂有利于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制度
規范科學的制度是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基礎。針對目前畢業論文(設計)質量制度存在空白或漏洞的問題,應該積極完善各項有利于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提高的制度或機制。(1)適當調整畢業論文(設計)的時間。針對目前畢業論文(設計)與畢業生求職時間嚴重沖突的問題,建議對論文寫作的時間期限進行適當地調整,可以考慮在大四上學期的后半學期進行題目選定、開題等工作,寒假前完成初稿;(2)組織專家對選題進行把關。在畢業論文(設計)題目征集后,邀請學院內部專家進行題目篩選,方可允許學生進行選題;(3)嚴格實施二辯制度。對于不能按時保質保量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的學生,必須實施嚴格的二辯制度;(4)實施指導教師獎懲制度。建立指導教師評價標準和指標,評價結果作為指導教師的晉級和評獎評優的重要依據。
參考文獻:
[1]張欣.高校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提升的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3(3):99-101.
本課程是在強調人文地理學內容的系統性與完整性的前提下,突出以人地關系為中心,文化理論為基礎的特點,構建人文地理學的知識框架。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文化景觀的空間分布與空間差異,提高對于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和文化活動的深層理解,并能夠對人類各種文化現象及其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進行正確分析,樹立科學的人地觀。
本課程所講是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在學習過程中將全部內容劃分為六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緒論,介紹人文地理學的對象與任務、人文地理學的發展歷史和人文地理學的思想進程和學習要點。
第二部分以TerryG.Jordan的TheHumanmosaic一書為基礎介紹文化地理學的相關理論。內容包括分布區,擴散,文化生態學,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觀五個方面,并對相關的人地關系理論分別進行介紹。
第三部分從人的群體性特征出發,分別介紹“人口與發展”和“人口的分布與遷移”。
第四部分介紹農業與工業?;趯r業和工業本身就是文化產物和二者與上層建筑相互作用關系的認識,以農業與工業的發展過程為主線,以空間的格局作為其發展的空間表現來闡述。
第五部分是人文地理學的主體部分,包括種族、民族、民俗、語言、宗教、聚落、旅游、行為、政治七方面內容。這七方面均是把每個要素作為人文地理學體系中的一門分支學科系統全面進行闡述,而且把文化作為人地關系的中介,強調其橫向聯系。
在中學地理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選擇性的將人文歷史知識和地理知識相結合,讓二者之間產生巧妙的聯系,聯系人文歷史知識,同時又和地理知識產生相關的聯系,突出地理教學的特點。這些教學內容都需要教師進行巧妙的安排,才能夠發揮良好的教學作用。例如,在學習中東政治的地圖變化的時候,可以與侵略戰爭產生聯系,在以后,外國列強通過一系列的手段對我國領土進行侵占,一些不平等的條約更是侵占了我國東北以及新疆的大片領土,沙俄一次次的對我國發起侵略,占據了大量的土地。直到1991年,蘇聯政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蘇聯加盟的15個加盟共和國解散,因此中東的版圖也發生了改變。教師在講解這些地理知識的同時又讓學生感受到了當時國家領土遭到侵略的沉痛心情,進而激發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教學的過程中巧妙的聯系相關的歷史知識,能夠讓學生形成知識之間的聯系,對相關學科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也能夠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開拓學生的視野,提升了地理學習的趣味性。
二、在教學過程中巧妙的滲透人文歷史知識
中學生是思想比較獨立的個體,如果在地理教學中強行的灌輸人文歷史知識,不但起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反而會讓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厭倦的心理,結合中學生的心理需求,教師應該以更加自然的方式進行人文歷史知識的滲透,在學習地理知識的時候,可以根據相關的知識有聯系性的講述一些歷史人文故事和史實。比如,在學習關于洋流的知識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據此講解一些關于人口遷移的事件,歷史上著名的“三角貿易”的故事,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歐洲的努力販子利用的正是洋流,才能夠將那些黑人販賣到美洲,在整個販賣人口的交易過程中,人販子很好的利用了地理中的洋流知識,還能夠順利的到達和返航,可見地理知識在歷史事件中也是存在的。另外在講到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時候,可以適當的講解一下關于發現地球自轉的、公轉的歷史故事,讓學生對這些知識背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地理教學的合理巧妙的滲透歷史知識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作用,提升地理教學的有效性。
三、結合教材內容,對當代的人文歷史知識進行學習
在地理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滲透人文歷史知識,并不是僅限于古代歷史知識的滲透,對于現代的一些發展狀況,學生也應該進行了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對西方的一些歷史文化知識有所了解,對當地的一些人文知識有一定的研究,比如,在學習農業地域類型的時候,教師可以首先帶領學生分析我國各地區種植的主要作物,根據不同地區種植的作物的生活習性可以判斷出當地的氣候狀況,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有效的拓展學習,了解一下西方國家的重要農業類型,比如水稻種植業一般集中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等地區,商品谷物農業一般集中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烏克蘭等地,混合農業一般分布在北美、南非、新西蘭等地,根據不同地區的農業種植特點,教師可以讓學生對當地所屬的氣候類型進行判斷,了解當地的文化習慣以及生產類型,能夠有效的幫助學生理解。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