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1:27
序論:在您撰寫民辦教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本文作者:姜波劉金鳳工作單位:廣東商學院
在民辦高校所走過的三十多年的歷史征程中,應該從整體上來講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無論是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還是在師德建設方面都是取得了巨大的成績的。尤其是在師德建設方面,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視生如子、在工作中勤勤懇懇、踏實敬業,他們為民辦高校的發展壯大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是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急需解決的問題,表現出了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在師德建設方面所存在的固有特點,是值得我們高度關注的。主要問題及其特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受社會外界因素的影響,使部分思政課教師道德出現了滑坡。例如,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面臨著市場經濟的滾滾狂潮以及中西方文化交融與撞擊,許多傳統的道德觀念也受到了嚴重的沖擊,整個社會的道德出現許多新變化,使人們產生種種迷茫和困惑,例如,小悅悅事件中人心的冷漠,老人摔倒無人攙扶,做好事怕被誣陷等等,當然社會上的這些不健康、不文明、不道德的惡習也在沖擊著寧靜的高校校園,使部分思政課教師的傳統價值觀、道德觀出現了退化,甚至滋生了一些不良傾向,嚴重地影響了思政課對學生的教育。例如,有的思政課教師過度關注自身利益,而把教師工作就只視為一種穩定的謀生手段,從而淡化了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有的不安心做教師,常常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沒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而是過多地抱怨,心浮氣躁、急功近利,想得過且過,敬業精神急需加強;有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只顧完成教學任務,不敢大膽地管理課堂紀律,從而嚴重地影響了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社會地位、權益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與保障,所以導致部分教師缺乏安全感。雖然法律規定了“民辦學校教職工在業務培訓、職務聘任、教齡和工齡計算、表彰獎勵、社會活動方面依法享有與公辦學校教職工同等權利”。但是事實上,一般的民辦高校僅僅為教職工交納了養老保險金和醫療保險金;而有些經濟欠發達地區是不給教師繳納失業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的;有些學校甚至限制教職工的種種權利,如限制考研、考博、職稱評定等,即使有些人評上了職稱,但也得不到聘任,教師基本沒有申訴權。而且民辦高?!耙詫W生為上帝”,這就使學生對師資的期望變成挑剔。教師好不好,行不行,不是依靠專家、同行的評價,而是主要看學生的評教。在民辦高校中,學生對教師不滿意就主動要求調換教師的比例遠遠超過公辦高校,同時課時量又大,超負荷運轉,使很多教師身心疲憊。有些學校往往只注重硬件設施的投入,而師德制度的建設卻是非常滯后的。制度缺失和制度建設滯后是導致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師德問題持續存在的根本原因。首先,培訓機制不健全。當前,有一部分民辦高校正處于盲目的擴張時期,因而對教師只是重利用,卻不重培養,其中也包括師德方面的素養。這種態度使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在師德培訓上大多只是流于形式而已。例如,在組織新教師培訓上,過多的就是強調對學校的認可度,忽略了對其進行教師師德、素養方面的培訓。當然雖有一些院校也制定了師德建設規章制度,但大多數都是脫離現實,或者難以實施、操作。其次,評價機制不科學。目前,許多民辦高校的思政課教師在師德評價方面還只是流于形式,內容也比較空泛。師德并沒有真正成為教師業績考核的重要依據。教師在晉升職稱、工資調整時,學校多是憑借其科研成果、課時數等硬件,并沒有把學生評教、專家評教、同行評教進行一起量化,所以在這種導向下,勢必會造成一些思政課教師師德觀念淡薄。再次,激勵機制不明確。當前,一些民辦高校缺乏對思政課教師的激勵措施。很多學校,包括公辦院校對思政課教師的地位認可度是低于專業課教師的,認為只有專業課才是本學校重要的品牌特色,而忽視了“兩課”的重要作用。所以對于思政課教師的激勵措施也是存在著巨大的差別的,這樣就會嚴重地抑制了一部分思政課教師的奮發積極性。
解決問題新舉措雖然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師德建設有其特殊的問題與特點,但是也存在著它本身固有的規律,我們一定要把握其規律,探索建立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的師德是具有其外在性的,是可以測評的,所以應構建多層次的監督體系。首先建立學校領導、教師、學生和家長四位一體的師德監督網絡。通過院系領導聽課或調研,教學督導委員會不定期地抽查聽課,本院系教師互評,學生每學期對教師進行綜合測評,學生家長反映等途徑及時把握每個思政課教師教書育人的工作狀況。其次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資源,在學校校園網上建立“師德監督網站”,鼓勵學生對教師的師德行為狀況進行公開評價,也鼓勵教職工之間互相進行監督與評價,督促每個思政課教師提高職業道德。最后通過教育使教師由職業道德的他律轉化為職業道德的自律,由師德規范的外在要求、外在規范與約束轉化為自己的內在要求、內在規范與約束。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的師德是具有示范性的,這樣應該大力宣傳、報道那些在實際工作中教書育人模范人物的先進事跡,又要注意發現培育身邊的教書育人典型。身邊的典型更具有說服力和教育作用,要大力宣傳表彰和獎勵,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不僅包括精神層面的獎勵也應該包括物質層面的獎勵,例如對師德高尚者在職務評聘、晉級晉職、進修深造等方面應優先考慮。而對于那些違背教師職業道德、造成不良影響者,要予以嚴重處分,使校園的師德建設得到進一步的凈化。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的師德建設是具有可塑性的,所以應培養教師的自律意識。無論是公辦高校還是民辦高校,無論是專業課教師還是政治理論課教師,都是受過多年的高等教育的,對于大是大非、善惡美丑還是清醒、了解的,所以應通過多方面的渠道培養每一名教師的自律意識,使每一個教師都能自我學習,自我約束,自我提高。21世紀,科技和人力資源成為社會發展的核心要素,這個時代經濟的發展有賴于科技與人才的發展,而科技的進步和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有賴于依靠良好的教育。而教育的發展其中的一個重要決定性因素就是教師的素質和水平。人們把教師比作“紅燭”、“春蠶”,這是教師奉獻精神的寫照。筆者認為作為21世紀的思政課教師,不僅要能夠照亮別人,自己也要學會使自己永遠燦爛,這樣能使我們傳統的道德美德永恒地得到傳承下去。
本文作者:邵百艷工作單位:大連藝術學院
新時期,現代人文精神的核心內容,就是將我們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精髓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核心價值理念相融合,形成一種真正的“以人為本”,關懷自我價值,自我發展,追求人生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現代精神。正所謂,“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民辦高校教師必須具備強烈的現代人文精神,才能跟上新時代民辦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步伐。民辦高校教師的現代人文精神包括正確的價值觀和敬業精神,豐富的人文知識,健康的心理素質,與時代接軌的現代意識、創新精神等。具體說來,民辦高校教師應該真正的“以學生為本”,用高尚的言行關懷、尊重學生,用強大的人格魅力打動、感召學生,用淵博的知識和嫻熟的教學技巧教育、啟迪學生。而重構民辦藝術高校教師人文精神,促進民辦藝術高校教育質量發展,必須從創新思維、培養環境、創新制度等方面著手。(一)更新管理理念,“德才兼善”是選才的“基石”藝術專業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成效取決于教師人文素質的水平高低,這就要求民辦藝術高校應該擁有更多德才兼備的高等藝術教育人才。民辦藝術高校首先應樹立“以德興?!钡墓芾砝砟?,完善人才招聘的準入機制,在選擇人才方面把好關口,聘用教師不僅僅要考量其專業水平,而應把道德素質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其次,在教學管理中把道德品質作為考核評價中的重要項目,鼓勵教師朝著德藝雙馨的目標發展,改變傳統的專業技能好的教師就“一好百好”的觀念誤區。(二)提高人文素質,培訓、養成是“充電器”“師者,人之模范也。”民辦藝術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和人文素質決定著其教育對象———藝術類大學生未來的人格完善和學業成就。民辦藝術高校應該針對教師的實際,把培養和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和人文素質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多途徑開展職業道德和人文素質教育工作。首先,民辦藝術院??梢耘e辦培訓班,對教師進行人文素質和師德培訓,組織學習模范教師的先進經驗。其次,隨著激烈的競爭和不斷的分流,廣大教師應該自主學習,不斷“充電”,拓寬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三)培養創新精神,融會貫通、終身學習是“催化劑”民辦藝術高校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教師的不斷創新求變。因此,民辦藝術高校應該不斷加快教育體制改革的步伐,更新人才選撥模式,聘用更多的具有創新意識和現代意識的藝術專業人才,把新理念和新方法運用于教育教學中,真正培養出與時代接軌的創新型高等藝術人才。創新精神的形成需要民辦藝術高校教師堅持不懈,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創新精神的形成也不是僅憑學校教育就能夠完成的,而是需要一個廣闊的智力背景,那就是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四)營造濃厚人文氛圍,加強制度建設是“助推器”民辦藝術高校應該結合藝術院校的自身特色,加強管理制度和完善軟硬件配套設施,增加文化品位和藝術內涵,在全院范圍內營造出一種濃厚的人文氛圍,為教師人文精神的構建提供必備的平臺。首先,民辦藝術高校應該給予教師充分的尊重和關懷。長期以來,民辦高校與教師之間的“企業”與“打工者”的關系使教師的職業榮譽感淡化。因此,民辦高校應該真正的關心每位教師的情感、心理,未來的發展和幸福,增強教師對學院的認同感,激發他們的教育激情,釋放他們的生命活力與創新意識,增強他們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自豪感;民辦高校應該加強教師心理健康培訓,引導教師學會對常見心理困惑進行調試,增強教師的職業適應能力等。其次,民辦藝術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師薪酬結構不合理、工資待遇偏低的問題也使民辦高校教師容易在心理上產生失落感,從而喪失工作的積極性。要想使教師真正產生“愛校興?!钡氖姑校嬲\地關心學校的前途命運、建設發展,薪酬待遇、身份地位與公辦學校接軌無疑是一劑良藥。
總之,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民辦藝術高校教師人文精神的失落已經成為制約民辦高等藝術教育創新求變、良性發展的瓶頸。因此,民辦藝術高校教師應該不斷加強專業知識和文化底蘊,不斷修煉自身的道德素質和人文精神。
民辦幼教的規模和質量穩步提升到2012年,全省民辦幼兒園1728所,占全省27%(全省幼兒園6383所);在園幼兒24.72萬人,占全省17.8%(全省在園幼兒139.12萬人);招生幼兒14.13萬人,占全省14%(全省招生幼兒99.65萬人);畢業幼兒6.9萬人,占全省13%(全省畢業幼兒53.26萬人)。有的幼兒園突出自身特色,提高教育質量,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例如,石家莊丑小鴨雙語幼兒園引進適合國情的西方教育精華,創設雙語教學環境,是一所有特色、現代化的幼兒園。卓達玫瑰園幼兒園在教學中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融入世界優秀文化,進行素質教育,在“全國少兒書畫作文大賽”中榮獲國家級“先進集體”稱號,幼兒美術作品在《少兒畫苑》第36屆世界兒童畫展覽比賽中獲1項銀獎、1項銅獎、3項優秀獎,《我和向日葵》在此次比賽中獲國際派通獎,作品被送往日本進行展覽。
二、河北民辦幼教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部門對民辦幼兒園的管理尚需規范
一是管理機構不健全。省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沒有設置民辦幼教的專職管理和研究人員,市、縣、鄉相應的組織機構和人員更是缺乏。二是管理體制不順。政出多門、多頭審批、多頭管理的問題較為突出。民辦園有的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注冊,有的則在工商部門、民政部門登記注冊;在教育方面歸教育部門管理,保育方面歸衛生防疫部門管理,行政方面通常有上級主辦者的干預。三是缺乏整體規劃和質量監控機制。民辦園幾乎都是自發辦園,分布不合理,發展不平衡,質量難保障。
(二)民辦園存在兩極分化現象
從總體結構看,民辦園呈現“紡錘式”發展態勢:一端是“貴族型”,把有限的資金用在硬件建設上,追求設施設備的高檔、奢華,忽視內在的保教質量,逐利目的明顯、收取高額費用是其主要特征。中間部分是“事業型”,辦園者將幼兒教育作為一項事業和人生價值追求,遵循幼教規律,在加強硬件建設的同時,更重視保教質量的提高,公開收費、優質服務、特色辦園是其主要特征,代表了民辦園的主體。另一端是“就業型”,辦園者以就業為目的,基本不具備幼教專業知識,硬件不達標,甚至缺乏一人一巾一杯、保溫水桶、流水洗手等最基本的辦園條件,保教質量不能保證,低廉收費,以看護代教育是其主要特征。
(三)民辦園管理不夠規范
大部分民辦園是誰出錢誰當家,實行家長式的管理,沒有設立董事會、教師工會,有的小園園長兼任會計、出納,大園實行“家族式”“小團體式”管理。管理制度不完善,對國家關于用餐衛生管理、衛生保健管理和安全管理的規定落實不到位,沒有嚴格建立食堂物資定點采購、飯菜留驗和記錄、幼兒健康檢查、衛生消毒和病兒隔離、安全責任制等制度,存在較大管理漏洞。收費標準差別很大,擾亂了各級各類幼兒園的招生秩序。
(四)教師權益難有保障
民辦園教師一般實行聘任制,工資待遇較差,沒有社會保險,社會地位較低,臨時打工的心態較重。教師工作時間長、工作量大,難得有轉檔落戶、職稱評定、進修學習、評獎等機會,容易出現職業倦怠現象。因此,民辦園的教師一般流動性大,敬業愛崗意識淡薄,普遍感到前途渺茫,嚴重影響了民辦幼兒園的教學質量。
三、河北民辦幼教發展的對策
(一)要高度重視民辦幼教的發展
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加強領導,真正把民辦幼教擺在與公辦幼教同等重要的地位,一同規劃、一同部署、一同檢查、一同總結、一同獎懲。要進一步理順和優化管理體制,設定審批權限,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要明確專人負責,發揮核心作用;公安、衛生、物價、工商、稅務、民政、交通等相關部門要大力加強溝通與合作,加強對不規范辦園行為的綜合整治,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
(二)要加強引導和管理要組織
民辦園主辦者培訓,通過學習《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幼兒園管理條例》《幼兒園工作規程》等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引導其進一步端正辦園方向,科學開展教育活動,堅持以幼兒發展為本,以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要完善民辦園審批注冊制度,明確登記注冊基本條件,進行嚴格檢查驗收、分類定級。要加強日常監督和調控,將隨機抽查和定期復查結合起來,監控保教質量,規范辦學。
(三)要規范民辦園內部管理
要建立董事會,由五人以上的成員構成,三分之一的成員要有五年以上的教學和教育經驗,實行親屬回避制度;設立家長委員會,讓家長參與監督和管理;定期召開教職工大會或成立教師工會、讓教師參與管理。要規范收費行為,收費標準要經物價部門審定、報財政部門和教育部門備案,并向社會公示,接受社會的監督;按財務管理規范配備財會人員,做好財務賬目,幼兒生活費必須一餐一記賬、一月一結賬,賬目要向家長公開,不能克扣幼兒的生活費。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實行幼兒園安全園長負責制,建立幼兒接送交接手續,嚴格執行衛生保健制度,餐具、用具消毒制度,保安制度,加強防火、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確保幼兒安全。
(四)要加強教師隊伍
一、完備的立法機制
西方國家關于私立學校的法令法規是成系統的、配套的、健全的。西方國家憲法明確規定了家長有權為其子女選擇學校,允許多種形式、多種渠道辦學,從而在國家根本大法中確立了私立學校的合法性。政策的一視同仁,使公、私立學校并存并榮,互相競爭,共同促進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與國家根本大法相銜接的是具體的教育基本法和專項法。教育基本法明確國民教育體制及其運行方法,而私立學校專項法則更具有針對性和操作性,關于私立學校的各種各樣的法令法規,歸結起來,主要包括:(1)私立學校的地位、性質的認可和確立;(2)私立學校的設置程序及標準;(3)私立學校方管部門及其權利和義務;(4)私立學校的權利和義務;(5)對私人捐資興學的獎勵辦法等。
二、適度的宏觀調控
西方發達國家都采取了不盡相同的方法,或多或少地對私立學校進行著控制和管理。例如美國,政府對私立學校的監督檢查是多方面的,包括:
(1)學位授予權的審批。私立高校要取得學位授予權,需經過州政府有關部門的審查和批準。盡管學校為了得到社會的承認,取得學位授予權都要通過地區或專業評估組織的檢查、評估,但一般都要接受州政府的審批。有些州的法律規定必須經過州政府的審批。學位授予權的審批有效期一般為5年,到期需再申請報批。
(2)財務審計和稅收檢查。學校每年要向政府的稅務部門和教育部門提交經費收支報告,政府部門定期檢查。州政府立法審計員每一年或二年要對學校財務狀況進行精確和細致的最終審計。
(3)州政府有關部門對學校建筑設施安全狀況、衛生狀況、消防設施等方面定期檢查。若發現有不符合政府有關規定標準的,或撤消有關授權,或勒令整頓、停辦;發現有問題的,予以懲處。私立學校的辦學條件、系科專業設置、教育質量是否被社會和政府認可,則要通過地區評估組織的合格鑒定。地區評估組織均為民間機構,成員實行會員制。各級各類學??梢陨暾埣尤氡镜貐^或者行業性的評估組織。學校只有通過地區評估組織的評估,其辦學質量才會得到社會承認,學校才可以得到聯邦和州政府的獎學金和貸款。只有通過評估的學校學生的學分才能得到其他學校的承認,學生才可以相互轉學。這種評估得到聯邦和州政府的承認,也受到社會的普遍重視。
德國對私立學校的管理督導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業務督導。即從教學和教育方面檢查學校是否遵守一般標準和規定。對國家承認學歷的私立學校,有關當局還要檢查其考試規定和考試內容及學歷證書頒發程序等;二是法律督導。主要監督學校是否遵守社會治安及包括青少年保護法在內的法律規定。在法國,政府規定私立學校自行頒發的證書和文憑,官方不予承認。為此,私立學校的學生,為取得官方證書,必須作種種準備,以參加國家考試。此舉是法國政府管理私立學校的重要措施,它為促進私立學校課程與國家規定的課程之間取得密切聯系方面,頗有成效。
三、有力的財政支持
政府的財政援助是私立學校賴以發展的重要外部條件。例如美國,各州政府雖不直接資助私立學校,但采取了多種間接資助的措施:
(1)聯邦和州政府對非營利私立學校實行免稅制度。學校的房地產,捐贈給學校的財產、基金,以及收益用于學校發展的產業可以免稅。
(2)政府向符合條件的學生提供獎學金或貸款,使一部份低收入家庭學生有可能進入私立名牌學校學習。
(3)聯邦和州政府向有科研能力的高校提供有關項目的研究經費。
(4)很多州都將一定數量的教育經費劃撥到公立中小學,指定用于為某些私立中小學提供服務。
例如,公立學校為私立學校開設某些課程,允許某些私立學校使用公立學校的實驗室、圖書館或其它教學設備等。還有公立學校的校車允許順路的私立學校學生搭乘,公立學校的衛生保健機構定期為私立學校學生提供保健服務等。這就解決了一批私立學校規模孝設備和人員配備難以完善的困難。其它國家則直接為私立學校提供資金援助。
如在德國,各州法律均規定,非營利的并且能夠承擔與公立學校相同教學任務的私立學校可以向國家申請資助,資助的標準一般視相同規模的公立學校經費而定,但稍低于公立學校撥款數。國家資助和實際開支之間的差額通常由所收學費或社會組織及個人捐款來補足。各州對私立替補學校的資助數額十分可觀,個別州的資助款可占這類學校經常性支出的99%以上。按柏林州《私立學校法》的規定,國家參照公立學校的標準100%地承擔經國家承認其學歷的私立學校的“人頭費”,包括教師和其他工作人員工資。按修改過的《巴伐利亞州學校經費法》規定,該州每年對私立學校的資助額高達9億8700萬馬克,這意味著,巴州文化教育部每年預算的七分之一直接或間接用于非公立學校。
在日本,國家負責對開辦私立大學和私立局等專門學校的學校法人進行援助,學校法人設立的私立的小學、初中、高中、聾啞學校、盲童學校及幼兒園則由都道府縣進行援助(學校法人以外的個人設置的幼兒園也屬于援助對象)。國家再對都道府縣所支出的援助經費加以補助。具體的援助項目為私立學校的教學研究所需的日常經費,主要有教職員的人頭費及教學研究所需的設備、器材費等。援助費是通過日本私立學校振興財團來發放的。除此之外,國家和地方政府還對借貸助學金事務也進行援助,并采取免除納稅義務等優惠措施。據統計,1985年,縣、市的補貼占日本各私立學校的總收入的22.8%。政府通過資金的扶助,既收到投資少而成效大的效果,同時也以此為代價取得對私立學校的進一步控制。
國外私立教育的運行機制中還有不少值得我們參考。比如美國準予注冊興辦與鑒定認可分開的制度,這與學校申辦之初就按設置標準嚴格審批的制度相比,無疑要更有利于公民和社會團體興辦學校。再如重視教育中介組織的作用問題。美國六大地區的學校評估組織以及70多個全國性的學科專業評估組織,雖屬民間機構,但也起到了政府機構的作用,它們對公、私立學校的評估,頒發鑒定合格證書,對保證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質量,起到了監督檢查的重要作用。
西方發達國家瞄準了中國高等教育的市場。由于國內公立高校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積淀,加之有政府的財政支持和眾多政策的扶持,會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浪潮中乘風破浪,獲得長足的發展。但是,民辦高校卻要成為登陸中國高等教育市場的西方大學的競爭對手。伴隨著國際高等教育日趨市場化,我國民辦高等院校應當從自身實際出發,注重對多樣化辦學實踐探索,打造新型特色辦學。采用多元化手段促成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的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
二、民辦高等教育如何走出困境
民辦高等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民辦高校發展遇到了瓶頸,陷入了困境。應該如何發展?筆者認為,民辦高等教育只有走科學化、法制化、規范化和國際化的道路,才能保證民辦高等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因此,民辦高等教育應切實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加快民辦高等教育的法制化進程。
為了加快民辦高等教育的規范和發展,國家需要出臺相應的民辦高等教育管理辦法,如《民辦高等教育法》、《民辦高等教育管理條例》、《民辦高等教育基本法》等。同時,在有法必依的條件下,還要做到執法必嚴,規范民辦高校的辦學行為,切實保護投資辦學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權益。如有出現投資者、辦學者或者管理者的違規行為,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到執法必嚴。另外,政府還應為民辦高等教育創設健康發展的寬松外部環境(外部環境主要是指國家的法律和政策環境以及辦學秩序和政府管理的剛柔度)。中央和各級政府應在政策法規方面加大對民辦高等教育的傾斜與扶持力度,比如政府適當給予財政資助、適度放寬發放學歷文憑的權限,適時引導民辦高等教育招生、畢業就業等方面。
(二)加速民辦高等教育的科學化進程。
1.提升整體教育質量。從國家統計局對民辦高等院校的統計數據來看,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已然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未來社會之中,民辦高等教育會逐漸經歷一個優勝劣汰之過程。作為民辦高等教育,想要在未來社會發展之中立足,則必須提升整體教育質量。民辦高等教育質量的好壞,直接決定民辦高等院校學生在社會上的競爭能力,進而直接影響到未來學校生源。學生生源數量則直接會影響到民辦高等院校的生存、發展。由此可見,民辦高等教育要能夠以提升整體教育質量為首要目標,深化改革,以學生個體發展、未來社會需要、市場發展為指導,大力提升整體辦學效果,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促進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穩定發展。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民辦高校普遍的情況是:師資力量薄弱,返聘教師居多,大量依靠兼職教師,師資隊伍不穩定。眾所周知,高質量的教育需要高水平的教師。師資隊伍是學校辦學的核心主體。所以,民辦高校應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吸引大批的中青年教師,落實民辦高校教師依法享有的權利,如職稱評定、工資晉級、接受繼續教育、享受社會福利待遇等權利,減小民辦高校的教師流動量。同時,民辦高校還應該重視高校教師的培訓工作,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來更好地為教育教學工作服務。3.專業設置多元化。民辦高等教育由于經費不足等因素,專業設置單一,偏重文科,跟風熱門專業等現象嚴重。為了避免重復辦學和改變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政府應該給予適度的引導和政策的扶持。同時,民辦高校也應該改革課程模式,比如,將普通課程與專業課程有機地聯系起來,注重大學課程的整體性;普通課程的編排要考慮到專業之間的差異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等。
(三)加速民辦高等教育的國際化。
所謂“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指“一國高等教育面向國際發展的趨勢和過程,是把國際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觀念融合到高等學校的教學、科研和服務等諸項功能中的過程”。作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參與體,我國民辦教育應當能夠積極適應國內與國際高等教育發展新需要,努力與世界各國高等教育切磋,積極構建具有濃郁中國特色的民辦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國際化包括:學生的國際交流、學者的國際交流、課程的國際交流和國際科研與外語培訓四個要素。民辦高等教育需要提高教育質量,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采取走出去,迎進來的策略,鼓勵學生出國交流學習也吸引大批的外國留學生來國內學習;同時,民辦高校還應該資助教師出國交流學習和聘請國外的知名學者來交流講學;另外,民辦高校還需要增設和加強國際方面的內容,方便學生交流學習后的學生兌換。
三、總結
(一)德育方式:重理論說教,輕實際效果
道德教育實質上是主體性教育。這里的主體性不是教育者的主體性,而是“以生為本”的主體性。教育者通過教學渠道,將德育內容灌輸給受教育者,這個過程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才能體現德育的實效性。否則,就只能是教育者的“獨角戲”,教育者只是完成了個人的工作,至于工作的實效卻很難把握。長期以來,中學的道德教育方式總體上偏向于單向度的理論灌輸。這種教育方式的突出問題就是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擺在不平等的地位上,常常自覺或不自覺地忽視甚至蔑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追求以片面的外部道德灌輸作為提高受教育者道德水平的動力,而很少考慮受教育者的主體性需求。我們知道,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強迫學習的東西都是不會保存在心里的”[1]67,成人如此,中學生更是如此。因此,教育者必須激發和挖掘受教育者對于德育的心理需要,只有如此才能獲得良好的德育工作效果。
(二)德育過程:重品德認知,輕品德踐履
就德育過程看,認識、情感、意志、行為環節缺一不可。要想使德育見實效,不僅要重視提高主體的德育認知,還必須通過激發主體的情感,錘煉主體的意志水平,最終落腳到德育行為上。當然,德育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是知識,但是,德育的主要任務并不是以知識的形式被人們認知,而是要作為人們的品德見之于行動。因此,在實際工作中那種割裂知、情、意、行四個環節相互之間關系的做法是違背德育過程規律的。目前,民辦中學德育工作主要由兩個渠道,一是通過黨團工作途徑,在校園內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二是通過課堂這個主渠道,依據課本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由于民辦中學的實際情況,更多地關注高考或中考所要涉及的考試內容,而較少地關注學生實際成長所需要的各種“養料”,因此,實際工作中還多是依賴于課堂僅有的時間做些力所能及的德育工作,其效果之弱可想而知。
(三)德育價值:重功利實用,輕精神引導
與其他學科相比,德育是看不見摸不著,其效果也是潛在的。這就在客觀上容易造成一種印象,德育到底有沒有做,做多少,關系并不大。所謂“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指的就是這類工作。相比較而言,人們更看重通過應試獲得的分數帶來的實際效果。對于背負著沉重的生源壓力的民辦中學來說,偷偷地減掉德育之負,其實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因此,在實際工作中,那些在面上必須做的德育工作基本不會減少,比如課堂教學,常規性活動等。而在本質上是否追求實際的德育效果,卻很難保證,明顯表現出功利性的特點。微觀上看,一線的教師在具體的德育工作中也體現出明顯的功利性。有相當多的教師只注重書本知識的傳授,只謀求學生分數高和升學率高,不能切實重視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學生常用批評、禁止、訓斥、懲罰等簡單粗暴的方法,使得學生常常生活在精神的受辱中,很難形成良好品格。尤其令人擔憂的是,很多教師不太關注學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求,缺少對學生人格和個性發展的應有尊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得不到有益拓展。諸如此類的現象說明,民辦中學的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接受的德育熏陶無論是質還是在量上都不能得到應有的保證。
二、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導致民辦中學德育工作存在若干問題的原因有很多。就德育工作主導者而言,與社會辦學的大環境不無關聯,與人們對教育的期待聯系緊密,與民辦中學的經營者素質密不可分,與一線的教師質量息息相關。為了研究的方便,我們主要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進行梳理:
(一)主觀原因:對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認知不足是主要障礙
首先,民辦中學的德育工作者們的教育理念相對落后。按理說,能夠通過經濟手段參與到社會辦教育以補充教育資源的不足,這種精神是十分可嘉的,經營者如果沒有較為超前的意識和勇氣,很難邁出這一步。但是,我們知道,民辦中學既有經濟實體的屬性又有教育實體的屬性。這就使得民辦中學必然要受到這兩種屬性所固有規律的制約。在實際的運行中,常常是為了生存,不得不在一定的程度上適當讓步,教育規律再大也必須服從經濟規律的需要。因此,在德育工作的過程中,民辦中學的德育工作者們就有意無意地表現出德育理念的相對落后狀況。一些與經濟掛鉤的“缺德”理念也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民辦中學的德育工作中。比如,“品德無用論”的思想就很有市場。有人說:“有人花錢買智育,有人花錢買體育,卻無人愿意花錢買德育?!痹捴兄馐恰暗掠紱]有人要了,足見德育之無用至極。”這話聽起來很像那么回事,其實不然。所謂花錢買智育,主要是指家長們愿意在課堂之外為孩子花錢購書、雇家庭教師、上各類輔導班,卻沒有家長專門為孩子的德育花錢輔導。這是對德育的滲透性、潛在性特點缺乏認識使然。德育滲透在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態度、能力、價值觀念等無不浸透著德育的養分。因此,家長在花錢買了智育的同時,也就買了德育。德育之“用”更是體現其潛在性特質,學生的成長、成才、成人無不以德育為內在支撐的“骨架”,否則必將成為有才無德的“廢品”。德育之“用”豈能以經濟杠桿來衡量其實際的斤兩呢?其次,教師專業素質不高。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認為,“一個好王子,一切都歸功于運用道德的原則使他成為好王子的那個人”。[1]204也就是說,學生到底怎么樣,關鍵在教師。民辦中學德育工作的好壞固然有這樣那樣的影響因素,但是在歸根到底的意義上,教師的專業素質是決定性因素。目前,民辦中學的教師專業素質明顯存在著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不懂得品德教育。就目前的民辦中學德育隊伍來說,主要是政治教師和黨團工作人員。但由于政治課是“副科”,黨團工作也不是主要工作,一般多由教師兼職。這些教師所以兼職,對于主辦方來說,可以節省辦學成本,而對于教師來說可以多掙些工資。至于他們是否懂得德育工作,往往被忽略了。在人們的思想意識中,思想教育是人人可以從事的,“誰不會說點道理呢?”“不都是教育孩子么?說服他們還不簡單?”諸如此類的觀點聽起來擲地有聲,實在是對思想教育的認識十分膚淺。二是不善于品德教育。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品德教育時說道:“只有當行為給學生帶來真實感、激動著兒童,在他們心靈里留下愉悅、興奮、精神充沛的情感時,知識才能變成信念?!盵2]當前由于升學率的引導,幾乎所有教師,尤其是民辦中學的德育工作者們服從和服務于學校的生存大局,在具體的德育工作中,首先以滿足考試成績為主,至于是否能夠在學生的心靈里“留下愉悅、興奮、精神充沛的情感”就不得而知了。三是不愿意從事品德教育工作。就教師個人價值追求而言,沒有誰愿意被人輕視。同樣是教育工作者,同樣地付出了辛苦的勞動,為什么要被人看不起呢?尤其是品德教育費時費力、短期效果不明顯,讓人感覺是“出力不討好”的事情,在教師隊伍中往往有可有可無的感覺,這種不被認可的滋味是教師們誰也不愿意落到自己的頭上的。因此,從事品德教育的工作者很多都不是出于內心的熱愛,而是被動地接受安排。
(二)客觀原因:主辦者對德育工作的支持力度不足是致命的軟肋
由于前述思想認識等方面的不到位,民辦中學的主辦者對學校德育工作的支持力度明顯不足。德育的突出地位難以兌現,因此引起的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使得一些民辦中學的德育工作幾近步履維艱,甚至名不副實。第一,德育工作經費投入不足。任何一項工作都必須有足夠的經費支持才可能保證工作的正常開展。盡管在教育行業有些工作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比如教師對學生的關心,額外的給一些學生進行必要的輔導等等。但是,作為一項必要的工作,沒有一定的資金支持就很難從根本上調動教師勞動的積極性。我們注意到一些學校在德育工作的經費投入中主要是兩塊,一是主管單位來檢查時為了應付才付出一些款項,平時并不設立德育工作專項費用。二是給兼職德育教師微薄補貼,這并不是一個整勞動力的工資,而是兼職工資,有的甚至還不到一個整勞力的一半。第二,德育工作考核機制不健全。如何說明德育工作取得了實效,這在理論上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但在實際工作中,不同的學校有著自己的歷史背景和現實狀態,所以,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采用各具特色的德育模式更容易取得實效。不論采用什么樣的方式方法,只要能夠做到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就至少可以為學校的德育工作鋪平道路。比如,在形式上有沒有成文的考核機制,崗位職責,具體要求等;在內容上有沒有確定的德育工作內容,校園文化活動有沒有具體實施的措施等。
三、民辦中學德育工作的現實路徑
民辦中學的德育工作所以存在不如人意的各類問題,關鍵是思想認識不到位。確實地,德育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樣需要占用一定的時間和精力,而且其潛在的價值屬性讓人感到不可能具有經濟效益。這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民辦中學的經營者們的積極性。但既然是辦教育,又必須符合教育的規律,沒有德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因此,憑心而論,經營者們也愿意注重德育工作,只要能夠不影響學校的生存和發展就可以。也就是說,民辦中學的經營者們雖然思想認識不到位,但在根本的意義上遵循教育規律,關注德育工作還是可以保證的。這就為民辦中學德育工作走出困境提供基礎的認識保障。
(一)利用德育工作的內在特性,讓德育工作潛移默化
有些人認為德育工作耗時間沒成效,尤其是沒有經濟效益。其錯誤的節點在于教育者對德育工作存在的滲透性、價值的潛在性、顯效的緩慢性等特性缺乏認知。確實,由于中學生正值成長期,其個性品質尚未形成,個體行為的反復性、思想的單純性特征十分明顯,德育工作需要花費很多心血。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需要老師一定要花費大段大段的時間放棄其他工作來對學生專門開展德育工作,充分利用德育工作的內在特性就容易將德育工作做好做實。首先,依據德育工作存在的滲透性特征,將德育工作的具體內容化于無形,浸潤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之中。就德育的內容而言,人們的言行舉止無不顯示出一個人內在的德行水平。而這些內容并不是通過專門學習獲得的,都是在平時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逐漸養成的。就學生來說,其行為習慣多是在平時的聽、看、做中逐步養成的。因此,教育者可以通過有意識地針對學生平時聽、看、做的內容進行優化、規范且嚴格要求,就可以影響學生的言行舉止,進而影響學生的內在品質。其次,依據德育工作價值的潛在性特征,將德育工作的具體措施融入教學,體現在教師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德育工作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其確實存在卻是不爭是事實。因此,有針對性地將德育工作的具體措施融入教師的教學過程之中,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比如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是每一個教師都應該承擔的責任,而并不是只有德育教師才不可推卸。因此在實際工作中那些不擔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師也應在相關方面主動配合班主任工作,對學生的言談舉止加以要求,而不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熟視無睹。再次,依據德育工作顯效的緩慢性特性,將德育工作的實際效果見諸行動,顯現在師生共同的教學相長中。德育工作者常常因為德育工作的效果不明顯而感到沮喪,尤其是青年教師,這是可以理解的。希望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是每一個人都有的心理追求。但德育工作想看到成果確實不易。對于學校教育來說,甚至基本沒有可能。學生在校期間只有幾年,這幾年中的大量時間用在書本文化課的學習上,德育工作浸透其中化于無形。誰也不能說某個學生的成長是因為德育工作的推動。對此,將德育工作的效果見諸行動可以緩解渴望看到工作成果的心理期待。比如針對學生的某項與德育工作有關的具體工作,通過適當措施且嚴格貫徹,使得相關要求能夠定時定量的完成,教師在工作的完成過程中逐步完善了教育理念和具體做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基本形成了一定的行為習慣。這就是德育的具體成效。將德育工作的實際效果見諸行動有益于促進教育者的工作積極性。
(二)提高德育教師的專業素養,使德育工作保質保量
前文已述,德育工作關鍵在教師。只有提高教師的德育素養,才能確保德育工作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否則都可能是空談。具體地說,要基本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首先,應提高德育教師自身的思想素質。德育教師主要通過課堂授課(第一課堂)和參與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第二課堂)兩個渠道展開工作。要使這兩個課堂的質量得到保證,對德育教師自身的素質要求很高,尤其是思想素質。盡管兩個課堂的教育方式和內容都有差異,但目標是一致的,就是通過課堂這個載體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因此,德育教師思想水平的高度決定和影響著學生德育水平的程度。俗話說:要想讓學生有一滴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其次,應提高德育教師自身的道德素質。作為一種工作,德育工作也是一種專業技能。這是毋庸置疑的。民辦中學德育教師應該努力鉆研德育理論,掌握中學德育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掌握與德育理論相關的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理論知識,吸取人類文化的精華,以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更好地開展中學德育工作。但是,德育工作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那就是這項工作與工作者本人的道德素質密切相關。很難想象一個道德素質很差的人,在開展德育工作的時候還會有什么影響力,即使其專業技能再好,對工作的成效也毫無益處。因此,要使民辦中學德育工作保質保量,德育教師不管是兼職還是專職,都只有較高道德水平的教師才能勝任。
(三)營造良好德育氛圍,促進學生道德自覺樂于踐履
創業課程體系是創業教育核心環節,是創業教育由觀念轉化為實踐的重要載體。近幾年來,西安民辦高校提出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目標,不少民辦高校開設《就業與創業指導》、《創業學》等課程,舉辦創業論壇、創業大賽等活動,但均未形成完整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存在創業教育課程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課程相分離、創業教育課程設置缺乏特色等問題。因此,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實現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銜接和融合,對于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從而更有效實現創業教育目標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二、西安民辦高校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的原則
(一)綜合性原則
綜合性是指創業教育課程設置要進行綜合考量,首先在課程結構上,創業課程既要包括創業理論課程,又要包含創業實踐課程,要實現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有機結合。其次,在課程設置方式上,主要有三種典型形式:
1.獨立設置(如獨立設置創業基礎、創業管理等必修或選修課程)
2.滲透設置(如工商管理專業課程中的創業能力培養模塊)
3.微型設置(如開展創業專題講座、報告等)。為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應實現三種課程設置方式的有機結合。
(二)實踐性原則
創業教育課程的目標是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而創業實踐活動是將創業理論知識轉化為創業實踐能力的關鍵環節。通過創業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自融入企業實際工作中,積累創業經驗,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技能。因此,開設創業教育課程要將創業實踐活動融入創業理論教學之中,將創業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有機結合起來,為學生未來實際創業奠定良好基礎。
(三)信息化原則
隨著信息化時代來臨,信息的掌控和應用能力已成為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創業教育課程也應緊跟時代步伐,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培養學生收集、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手段高效解決創業實踐中遇到的難題。
三、西安民辦高校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西安民辦高校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應以創業理論知識為基礎,創業精神培養為導向,創業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突顯民辦教育特色,建立科學的創業教育課程評價體系,以此構成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的有機課程體系。
(一)創業教育課程內容體系構建
在創業教育課程內容體系構建上,可參照美國創業教育課程體系設置的成功經驗。美國創業教育課程主要以必修課和選修課兩種形式開展,課程內容主要包含四個方面:創業意識、創業知識、創業能力素質和創業實踐操作。創業意識類的課程主要包括信息檢索、創業意識激發等;創業知識類課程主要包括創業戰略選擇、稅務制度、合同與貿易等知識;創業能力課程包含注冊公司、產品研發、團隊管理等內容;創業實踐操作課程包含創業項目選擇、創業資本籌集、創業危機管理等內容。
1.將創業教育基礎課程納入全校各專業必修課程
西安民辦高校創業教育基礎課程可參考美國百森商學院模式,將《創業學》、《創業法律基礎》、《創業管理》、《成功創業個案研究》等作為各專業的基礎必修課程。此類課程應從大一開設,以便讓學生從入學開始就形成創新創業意識,了解創業的基本流程和相關政策法規,激發其創業熱情,為接下來的創業實踐操作課程打下良好基礎。
2.針對民辦高校學生特點開設不同類型和層次的選修課
在必修課基礎上增加選修課數量和種類,這類課程要結合社會需求和學生發展需要,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結合民辦高校學生理論基礎相對較差的特點,要多開設結合陜西實際、偏重操作性的創業課程,以便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相應創業課程,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創業學習效果。
3.開設具有民辦高校特色的創業實踐課程
(1)開展企業家創業講座和論壇
西安民辦高校應充分利用校友資源,邀請創業成功校友、企業家到學校作講座,與學生分享和交流創業經驗,通過專題講座和真實案例分析,將創業思路、創業方法、創業精神通過最直接有效溝通方式傳授給民辦高校在校大學生,激發學生的創業積極性,拓寬學生的創業視野。
(2)開展豐富多彩的模擬創業大賽
為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西安民辦高校應大力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應用商務大賽、課外科技作品競賽等創新創業模擬實踐活動,通過專家評選打分,推選優秀創業作品,從中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協同創新能力。
(3)鼓勵師生共同參與創新創業計劃項目
鼓勵教師申報創新創業計劃項目,并讓學生參與到教師主持的科研課題研究之中,學生在創業導師的指導下查閱創業資料、設計實驗方案,進而加強師生交流,提升學生創業實踐深度。
(4)建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讓學生真實參與創業
西安民辦高校應與政府合作,共建創業實踐基地,讓有創業計劃和能力的學生在創業園中創辦企業,從中親自體驗創業的艱辛和快樂,總結經驗教訓,為畢業后自主創業打下良好基礎。
(二)創業教育課程評價體系構建
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課程目標是否達成需要構建一套科學的評價體系。
1.評價內容。創業教育課程評價應從學校、教師、學生三個層面進行。對學校的評價主要看創業教育課程安排、創業教材的數量和質量、創業教育師資水平、創業大賽和講座論壇的開展和創業實踐基地建設;對學生的評價主要看學生通過創業教育課程的學習,是否養成了創新創業意識、是否掌握了創業的基本流程和相關政策法規、開展創業實踐活動的效果如何;對教師的評價,主要評價教師創業課程教案課件的制作水平、創業教育課程教學方法運用和創業實踐指導效果,結合學生創業教育課程學習效果對教師做出一個客觀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