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1:20
序論:在您撰寫少數民族音樂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相比南方民族音樂的含蓄,西北地區的民族音樂音域寬廣,音色更為嘹亮。這些民族音樂都簡明形象,鮮明生動,主要呈現以下幾種特點:都是普普通通的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民族音樂的旋律和主體都圍繞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民族音樂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民族音樂常用當地獨特的民族語言展現。維吾爾族民歌內容極其豐富,通??梢苑譃閭鹘y民歌和新民歌兩大類。傳統民歌包括以獵歌、打場歌、牧歌、挖渠歌、麥收歌、紡車謠等為代表的勞動歌;反應農民抵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歌;內容涉及祭祀、婚喪嫁娶、儀式慶典等為代表的生活習俗歌等類別。新民歌的內容則是維吾爾族人民對于社會主義新生活的贊歌。藏族音樂的形成,可以看做是民間藝術中的最璀璨的花朵,藏族音樂具有深刻的內涵和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藏族音樂通常包括民間音樂、宮廷音樂和宗教音樂三大類。民間音樂可分為民歌、器樂、說唱音樂、歌舞音樂以及戲曲音樂等五類。宮廷音樂由于年代久遠且流傳不甚廣泛,因此,甚少為外人所熟知M。宗教音樂包括教儀式樂舞羌姆、誦經音樂、宗寺院器樂等。藏族的民間音樂在傳統音樂中占據著核心地位。廣大的藏族人民和一代又一代優秀的民間歌手在藏族音樂中傾注了許許多多感情和精力,發揮了藏族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對于藏族音樂文化意蘊的認識,我們永遠也無法窮盡,藏族音樂的價值和魅力是永恒的。藏族傳統音樂中的許多音樂元素都與國際音樂接軌,只是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因此,以藏族音樂為代表的我國傳統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播與傳承應該引起我們廣泛的關注。
二、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以及在電視傳媒中傳播的意義
傳播是少數民族音樂傳承的現實途徑,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是推動經濟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進信息化,是覆蓋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選擇。而電視傳媒則在信息傳播系統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電視傳媒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電視以真實的圖像、富有質感的聲音以及絢麗的色彩向觀眾們傳播著大量信息?。而在今天少數民族音樂傳承出現障礙的情況下,借助電視傳媒實現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播無疑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具體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1、可以有效地保護少數民族民間音樂藝術。
借助電視傳媒的社會影響力,可以喚起人們對少數民族音樂更多的關注。電視傳媒傳播少數民族音樂的過程中不僅豐富了電視傳播的信息內容,還在客觀上為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播創造了物質基礎。
2、能夠更有效、快捷的實現少數民族音樂的推廣。
諸如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策劃過的《民歌?中國》欄目,就曾經以生動的畫面、唯美的聲音展現出少數民族音樂的渾厚和婉轉,使得少數民族音樂深深地印在觀眾的心里?!睹窀?中國》中的參賽選手大部分是來自民間,沒有經過專業的教育和訓練,保留著少數民族最淳樸的本性和天然的聲音。借助電視傳媒巨大的影響力,許多人透過節目開始關注少數民族音樂的發展,挖掘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內涵。
3、感染更多的人群,投入到少數民族音樂的保護和傳承中來。
通過電視傳媒,喚起更多的人對少數民族音樂的認識,并喜歡上少數民族音樂。同時也通過展現不同民族的音樂,有助于實現少數民族音樂的創新。
三、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以及在電視傳媒中傳播的建議
1、深刻理解少數民族的文化。
只有深刻的領略少數民族的文化,才能進一步了解其音樂,才能更好的實現其傳承。以藏族為例,藏族自古以來就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創作的歌曲旋律優美、音域遼闊、婉轉動聽。藏族音樂藝術的傳播與傳承和藏族民間宗教活動以及寺院祭祀、慶典等活動密切相關的,如今,經濟發展帶來的人們生活方式的悄然轉變,也潛移默化地促使藏族人民原有的生產、生活習俗逐漸發生蛻變“1。因此,我們要透徹理解少數民族的音樂就要深刻的理解其文化。
2、多層次認識民族音樂的文化內涵。
音樂的內涵所涵蓋的范圍十分寬廣,其中以一脈相承的民族史詩為主要傳播形式。世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的歷程都融匯在民族的史詩中,史詩無疑已經成為一個民族文化的特色表現形式。諸如柯爾克孜族的《馬納斯》、藏族的《格薩爾》以及蒙古族的《江格爾》,都表現出這些少數民族數千年來奮斗的心路歷程。
3、從細節處把握少數民族音樂的藝術特點。
根據各個少數民族的文化價值以及民族的背景來抓住少數民族的音樂特點。少數民族的音樂自古以來就是采用當地的地區及語言來展現的,形成了口語化的音樂旋律,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少數民族的地方音調和語系使得少數民族音樂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少數民族音樂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這種民族音樂的傳承也需要傳承人具有一定的文化藝術知識和內涵。然而如今,藏族音樂的傳播與傳承工作需要能夠傳承藏族音樂藝術的專業人才,所以培養藏族音樂藝術的傳承人才也是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關鍵所在。
四、如何實現借助電視傳媒更好地傳播少數民族音樂
1、在節目形式和內容上進行創新。
電視媒體作為一種最為普及的傳播媒介,在當今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斷革新電視節目的形式,才能賦予觀眾更多的新鮮感,觀眾的收視欲望才能更好的被調動起來。通過采取形式多樣、集觀賞性與娛樂性于一身的電視節目,將少數民族音樂融入進去,比如中央電視臺早年舉辦的《西部民歌電視大賽》,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民歌選手參賽,參賽歌曲都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情。該節目自播出起就引起社會大眾的強烈反響,尤其是從事音樂創造的工作人員,為傳播少數民族的音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中央電視臺所舉辦的《青年歌手大獎賽》自從1984年首次舉辦至今,擁有近30年的歷史,青歌賽也成為了中央電視臺影響力最深遠的電視節目之一。值得一提的是,青歌賽的成功舉辦,為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廣闊舞臺,所以,在民間常有人說“青歌賽是造型工廠”。在青歌賽于2006年率先引入原生態唱法后,少數民族音樂一經亮相就給全國億萬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渾厚質樸的音樂給人心靈的漆蕩和對大自然的向往。一首首獨具風格的少數民族歌曲縈繞在人們耳邊,諸如耳熟能詳的《青藏高原》多次在青歌賽比賽現場響起,引起一波又一波的熱烈討論,贏得滿堂喝彩。創新是電視傳媒發展的核心部分,人才則是電視傳媒發展的根本。推動電視傳媒產業與少數民族音樂結合的原創節目一定要有良好的人才儲備。電視傳媒公司一定要能夠創造出一套新的以創新作為先導、以革新為理念的電視節目模式,以獨特的方式帶個觀眾全新的感受。
2、充分展現少數民族風情。
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推出的《民歌?中國》電視節目,是中國唯一的一檔以中國原生態民歌歌種版圖概念全景展示的中國民歌藝術節目,它為展示中國民歌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和廣闊的平臺。素來以弘揚少數民族民族文化和少數民族音樂相結合。節目首先通過一段紀錄片來描繪不同少數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及其風土人情,然后再展現少數民族音樂。此欄目系列化開拓中國民歌藝術視野,系列化介紹中國民族、民間的原生態民歌藝術,并大力推動中國原生態民歌的發展。
3、注重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及其歷史的再現。
我國民族眾多,每個民族都有獨特的音樂表現形式,可以說,一首首膾炙人口的民歌滋養著中華民族。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播與傳承離不開少數民族的文化及其歷史。陜西衛視舉辦的《中國原生民歌文化發現之旅》欄目,從民族文化、歷史等方面展示各地各民族風格迥異以及獨具特色的原生態少數民族音樂?!吨袊窀栉幕l現之旅》通過走訪全國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地區,尋訪活動的地區、地域、民族、地貌特征等,希望尋找、揭秘和完成任務的方式,發現好的少數民族歌手以及好的音樂作品。同時,欄目還透過少數民族音樂背后的故事,反映出當地的風土人情和生活面貌。
五、結語
當前云南少數民族音樂本身的形式非常多樣,歌樂、戲樂、宗教音樂、器樂以及舞樂等都是屬于民族音樂的重要表現形式,對這些音樂進行深入分析就有著十分重要地意義。不同形式的所用范圍也是不一樣的。器樂主要指的是少數民族樂器演奏的音樂,戲樂往往指的是大理州的白劇音樂、文山州的壯劇音樂等形式。對于這些不同形式應該加強研究。從云南少數民族音樂的特點來看,它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民族性、多源性。這種音樂是要受到地域、音域等方面的限制的。在實際傳播過程中民族音樂會遇到不少障礙,語言的障礙、曲風的障礙以及難度的障礙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障礙。為了克服這些障礙,實現民族音樂的傳播就必須要同流行音樂結合起來進行傳承。
二、民族音樂同流行音樂的結合
云南少數民族音樂同流行音樂的結合傳承是今后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這無論是對于民族音樂還是對流行音樂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地意義,在工作中對于這方面的內容就應該引起重視。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首先這兩者是能夠結合的。云南少數民族音樂本身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它同流行音樂的結合將有助于發揮其特點和優勢。作為現代社會生活的產物,流行音樂當前在云南省已經得到了迅速發展。對于少數民族而言,流行音樂也同樣受到人們的歡迎。正是因為如此,在今后這兩者就有可能實現結合。從對民族音樂的發展來看,民族音樂同流行音樂的結合是非常必要的。民族音樂同流行音樂的結合對于促進民族音樂的傳承發展并增強其生命力是具有十分重要地意義的。在實際工作中流行音樂本身具有娛樂性、新奇性以及廣泛的參與性,這就能夠為民族音樂的傳承提供重要地渠道。正是因為其具有新奇性,所以才能夠得到廣泛流行并傳播,這是人們在實際工作中應該要引起高度重視的一點。流行音樂本身具有很多優點,流行音樂之所以能夠得到廣泛傳播,一個很重要地因素就在于其借助現代技術來進行傳播。通過利用這些高科技發明成果將能夠把流行音樂迅速推廣到全國各地。民族音樂同流行音樂的結合便能夠充分利用這些現代技術,從而擴大民族音樂的影響力,讓越來越多地人喜歡民族音樂。正是因為這樣,在今后工作中少數民族音樂同流行音樂就應該充分地結合在一起。這對于民族音樂今后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民族音樂同流行音樂結合傳承方式
(一)陌生化敘事對影視文本空間的拓展
“間離”一詞可追溯到西方最早的異化學說,意為疏遠之意,用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來解釋,人們熟知的事物是沒有感官價值的,只有當人與熟悉的事物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從中獲得非同一般的意義,德國戲劇學家貝爾托?布萊希特以此為依據提出了劃時代的間離戲劇理論,指出通過“陌生化”的離情作用可以激發觀者對感官對象的全新感受力,“間離”由此進入藝術創作領域,特指一種促使觀眾保持驚異的陌生化視角看待音樂、戲劇以及舞美的藝術手段,我國針對少數民族音樂的間離效應研究也正是源自其天然具備的陌生化稟賦,特別是在陌生化敘事方面,少數民族音樂承擔著拓展影視文本空間的重要功能??v觀我國百年電影史的音樂創作歷程,少數民族音樂參與敘事的獨特審美趣味徜徉其中,其成功之處在于滿足了影視創作對新鮮音樂形式的捕捉。首先,少數民族音樂為影視作品提供了純粹民族化的聽覺元素,對于漢族影視觀者主體而言,獵奇心理所帶來的間離效果是顯而易見的,我國早期電影如《草原上的人們》、《五朵金花》、《劉三姐》等等甚至“照搬少數民族原生態民歌來創造陌生化效應下的異域之美”,但如果少數民族音樂僅僅作為負載特殊意識形態的民族想象物而參與影視創作,那么其間離使命便會缺乏真實的藝術感染力。影視創作本身包含了曲折離奇的故事敘述以及圍繞故事敘述的音樂情緒表達,少數民族音樂的攝入需要對原生態曲調進行改寫從而適應影視創作的需要,這種改寫之中必然蘊含著基于差異性敘事風格的間離效應。例如我國科幻影片《超新星紀元》為了配合科幻主角的身份特征,“從頭到尾貫穿了電子合成技術制作的電子音樂”,但在最后展示主人公面對未知的頑強信念時卻突然使用鄂倫春族風琴配合口哨音樂來傳遞人聲的親和力,金屬味濃厚的電子樂與溫暖人聲的矛盾交織拓展了劇情的表現層次,將對科幻理想的簡單陳述提升到對人類生命信仰的保留??梢姡贁得褡逡魳烽g離效應的影視應用不僅僅是為了聽覺與視覺縫合的陌生化需要,還是基于合理的“疏遠”與“異化”來延伸敘事空間,適應藝術多義性的內在追求。
(二)滿足自身與影視創作經驗各異的自我表達
少數民族音樂間離效應除了具備陌生化敘事的天然優勢,還擁有影視場景描繪的變奏功能?!白冏唷笔侵赣耙晞撟鲗澴嗟陌盐?,音樂在影視作品中的嵌入需要嚴格地控制時間,“促使音樂與影視畫面的出現、跳躍、滑行以及消失密切配合”,在此方面少數民族音樂鮮明的力量感與長短交替的歌調變式更有利于影視畫面組接的視覺沖擊。對少數民族影視配樂進行橫向分析可見,少數民族音樂選擇的多樣性與音樂語言使用的規律很好地適應了不同時期影視創作的需要。我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悲情劇采用古箏、琵琶、二胡等少數民族弦樂小調來表達沉重、憐憫的主題情緒,例如《甲午風云》中的侗族琵琶配樂,《嘎達梅林》中的馬頭琴獨奏;在20世紀80年代的戰爭片中,少數民族打擊樂器的大調式音樂意境悠遠,民族風格濃郁,在革命題材的影視參與中廣受好評,例如《洪湖赤衛隊》的經典插曲《信天游》;《上甘嶺》的《沂蒙山小調》;20世紀90年代的喜劇片則常見笛子、嗩吶等少數民族管吹樂器,旨在為影視創作融入活潑、歡快、喜慶的民樂樣式,代表配樂如《五朵金花》中的白族歌曲《蝴蝶泉邊》、《阿峨之戀》中的壯族民歌《過山崗》等等。以上少數民族音樂的影視應用從表面上看似乎是為了滿足影視敘事的情緒傳達,但音樂情緒是所有音樂類型都具有的符號語境,少數民族音樂是如何通過情緒化的符號語境發揮影視創作的間離效應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問題。對此,布林德爾的《序列音樂寫作》肯定了民族音樂的曲式結構對間離效應發生的重要性;我國少數民族音樂家哈孜肯也同樣表示少數民族音樂虛實相間的變奏特征可有效創設影視表意體系游離的、懸置的想象意境,從而發揮音樂的間離效應。參見我國少數民族音樂配樂,其曲式結構無不蘊含著虛實相間的變奏特征,具體表現為音樂節奏強與弱、動與靜、快與慢的韻律回轉,例如《信天游》的三段體連鎖型回旋,《蝴蝶泉邊》的首尾重疊與對比性中段設置,正是由于少數民族音樂材料與樂段敘事結構相較大眾音樂而言擁有鮮明的呼應、重復、回旋、對比的音樂離合組織,因此便于滿足自身與影視創作經驗各異的自我表達。如果說少數民族音樂間離效應的影視敘事空間拓展提供了影視作品的多義性,那么少數民族音樂間離效應的虛實變奏場景創設則可圍繞影視組接與景別變化實現不同表意系統之間的對立統一。
二、少數民族音樂間離效應的影視應用途徑
(一)基于時間修辭策略的音樂織體建構
少數民族音樂間離效應的影視應用通過陌生化敘事來拓展文本闡釋空間,主要表現為以時間修辭策略為主的音樂織體建構。影視敘事的本質是讓觀眾感受時間,“時間的變形是影視敘事的必要條件”,音樂可簡化影視作品的時間經驗,亦可將其復雜化,從而提供敘事順序的另一種可能。對此,少數民族音樂對影視敘事時間的簡化與其他音樂沒有異常之處,均是還原真實世界的時間秩序,但對敘事時間的復雜化卻呈現出“間離”藝術的根本優勢。首先,少數民族音樂的影視應用通過離合度編排來創造時序的變形。影視音樂的離合度編排是為了提供音樂材料在影視片段中發展的基本線索,一般來說,少數民族音樂并不是以連貫性的方式出現在影視作品中,但從整體上看卻必須具備音樂曲式的邏輯性,離合度編排指向少數民族音樂在影視作品不同位置的相互“呼應”與“起承轉合”,用來建構音樂組織間的密切關系,其作用是憑借穩定的音樂應用程式,促使觀者從中獲得審美體驗。少數民族音樂擅長通過對音樂應用程式的打亂來創造時序的變形,例如電視劇《大宅門》中年老的主人公躺在靠椅上昏昏欲睡,“鏡頭從他的面部特寫逐漸拉遠,此刻觀眾并沒有發現創作者倒轉時間敘事的意圖”,直到少數民族傳統吹奏樂、彈拔樂、銅鼓樂等一系列吹拉彈唱的間奏配樂響起,鏡頭儼然已回到主人公出生的清末民初時期。在這里,少數民族音樂的加入倒轉了觀者的時間知覺,從觀眾無意識到時間裂縫的出現發生了間離效應,觀者瞬間陷入倒轉敘事的情節漩渦中,渴望深入影視文本追蹤主人公未知的又業已發生的過去。其次,少數民族音樂的影視應用通過蒙太奇思維來傳遞審美個性。“蒙太奇”是影視創作常用的美學技巧,意為利用鏡頭分割與組合來達到對觀者心理的暗示,音樂領域的“蒙太奇”思維可與之類比,解釋為采用交叉、重復、突兀等音樂設置來將表面上并無關聯的鏡頭銜接在一起,從而升華主題,獲得觀眾心理共鳴,它們的共同之處都是應用剪輯來操作時間敘事。以《冰山上的來客》為例,“《冰山上的來客》是我國電影配音史上當之無愧的經典”,《懷念戰友》、《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等一系列充滿少數民族地域特色的插曲經久不衰,其重要原因之一即在于音樂敘事的蒙太奇策略,在敵人開槍、群眾躲避的多角度鏡頭下,影片配樂反而放棄了制造緊張感的節奏型音樂,取代之的是一大段靜音,促使屠殺場面的時空延伸,制造觀眾的心理空白,當古蘭丹姆看到阿米爾無畏地沖入敵人陣營后,輕柔優美的《冰山上的雪蓮》突如其來,多少觀眾為之流淚。“這是一組綜合性的蒙太奇剪輯,鏡頭隨著音樂進行分解,全景與特寫相互交織”,人們被阿米爾和古蘭丹姆純潔的愛情所震撼。
(二)圍繞音樂組接與景別變化的變相創作
少數民族音樂間離效應的影視應用致力于虛實相間的變奏場景創設,需要圍繞音樂的影視組接與景別變化發揮變相創作的音樂媒介本性。德國音樂學家梅耶貝爾認為音樂的本性是媒介的本性,沒有什么藝術能像音樂一樣既能自我表達又能為其他藝術創造表達自我的可能。少數民族音樂的影視應用是在另一種藝術實踐中付諸經驗各異的自我表達樣態,正是因為異中求同的縫合與疏離催生了少數民族音樂變相創作的間離效應,其影視應用也因此劃分為縫合與疏離兩個部分??p合部分旨在“促使少數民族音樂與影視畫面之間形成統一的封閉的環”。對此,少數民族音樂通過組接來達到與影視對象的并置,一般表現為躍動的音樂旋律對鏡頭節奏的跟隨,即少數民族音樂組接根據視覺形象的張弛、造型特征、人物情緒、環境氣氛來編輯音樂表現手段。例如馮小剛電影作品《夜宴》的配樂采用《越人歌》、《莋都夷歌》等少數民族民歌唱詞貫穿影片始終,是為了迎合電影主題中愛情錯位與主人公身份不被認同的凄美哀婉,盡管音樂沉穩滯重的情緒感召力十足,但該部分的間離效應卻尚未發生。如果說少數民族音樂與影視畫面的縫合部分是出于對音畫同步與音畫平行的考慮,那么疏離部分則是為了自覺地塑造音畫對立的間離效果,對此,少數民族音樂圍繞景別的變化來實現對影視節奏的調節。影視作品中的景別變化一般是指物理距離的變化,但影視配樂的間離效應則可使之產生視覺心理距離的變化?!兑寡纭酚捌暮笃谝魳芬桓谋瘎∑錁返墓殴~與琵琶路數,同時將《越人歌》、《莋都夷歌》的音樂間奏弱化,在觀者認為劇情沖突即將達到的時候反而加入了《春舞》、《平湖秋月》等輕快、浪漫的鋼琴曲,用以烘托人物相互殺戮的殘酷,此種視覺與聽覺的對立為影片營造出濃郁的寂寞感。我國電影中寫意性較強的影片較多通過以上控制景別節奏的方式來制造“間離”,例如陳凱歌《黃土地》的《鼓陣》配樂、張藝謀《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傳統戲曲配樂等等,均是少數民族音樂與非同一性藝術同構的變相創作體現。
三、少數民族音樂間離效應的影視應用價值
(一)當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教育面臨的困境:隨著大規?,F代工業化生產生活方式的出現,從前那些原始的、簡單的生產生活方式日益消退,使得各少數民族特有的音樂文化開始明顯滯后發展,甚至部分偏遠少數民族音樂和器樂出現失傳的問題。對此,我認為在現代學校教育發展的基礎上,應把主流音樂文化教育和云南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相結合,以實現云南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二)我通過對省內幾所普通學校的幾千名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喜歡云南少數民族音樂的學生還不到5%,而知道了解云南少數民族音樂的也不足20%,其他的同學則是沒有了解過,毫不感興趣。部分老師在課堂上也從未向學生教授過云南少數民族音樂。
(三)當前的云南媒體沒有一個或多個專門針對云南少數民族音樂的宣傳平臺,在中國傳統音樂和西方交響樂,云南本土音樂相對較少,老百姓沒有機會對云南少數民族音樂有更多的了解。
二、云南少數民族音樂教育傳承的可行性
(一)從教育上大力提倡發揚云南本土音樂文化。應該把有代表性的云南少數民族音樂編入教材,收集整理各民族民間的音樂,把云南少數民族音樂有代表性的作品列入音樂考試范圍,并獎勵考試成績優秀的學生。
(二)引起媒體的重視。目前的媒體對云南少數民族音樂宣傳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我們需要通過電臺、電視臺,包括音像制品等主要的媒體來傳播云南少數民族音樂。
我國是由56個民族構成的多元化國家,56個民族各自多姿多彩、異彩紛呈,都有其不同的藝術特色。每個民族的音樂都或含蓄或奔放的展現出各自民族的音樂特點,民族音樂的種類繁多、樣式新穎,形成了我國民族音樂的多元化特色。每個民族的情感都寄托在音樂文化的情感中,通過音樂情感幾千百年來的沉淀和積累,少數民族音樂逐漸的成為一個民族情感的血脈,也逐漸成為一種文化意志的靈魂,在增強民族凝聚力、振奮民族精神上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高校音樂教育中吸收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讓大學生不僅了解更多的音樂文化、音樂內涵,更多的是了解民族文化的靈魂和精髓,從而加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這就是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內涵所在。
二、在高校中繼承弘揚少數民族音樂的途徑
(一)完善高校音樂課程安排
在高校音樂教育中,既要立足于本土音樂又要完善少數民族音樂的設置,彼此相輔相成,共同融入高校音樂教育的環境中,主要構建音樂類型、方式、風格為主設置不同的課程安排。課程中要應用于理論結合實踐來進行,進行了解民族音樂文化理論的課程,如《中國民歌鑒賞》、《中國民樂演唱基礎》、《民族民間音樂》等。在此之外,應有計劃地設置師生戶外實踐教學去用心靈感受體會民族音樂的產生、藝術風格等。這種方式會讓大學生更好的吸收少數民族音樂的特色形式,并受益頗多。
(二)豐富課堂教學方式
音樂教學最根本的是以聽賞為基礎。聽音樂是根本也是最直接的方式認知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并逐漸建立學生對少數民族音樂的興趣,如山西民歌《繡荷包》、東北民歌《小拜年》、《小看戲》、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等。其次聽賞具有代表意義的地方戲劇,如黃梅戲、豫劇、越劇等。再者聽賞民歌器樂曲,如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二胡曲《空山鳥語》、《二泉映月》等等。這些都是幫助學生加深對民族音樂文化的了解的途徑,其次結合實踐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滿足當代大學生對音樂文化的需求。
三、高校音樂教育融入少數民族音樂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豐富高校音樂課堂
目前,我國大學大部分音樂教育課程設置較為單一、音樂選修類課程較少,大多以欣賞為主,只有極少類少數民族大學開設帶有民族特色的音樂教學。在高校的音樂課程上增添少數民族音樂教學,可以讓大學生接觸更多的音樂文化,同時也能豐富高校音樂教學的內涵,豐富高校音樂教學內容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并使廣大學生熱愛民族音樂,感受少數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所在。因此,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融入高校課堂中豐富了音樂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有利于音樂文化的和諧與發展
音樂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音樂作為一種文化,它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觀念與認知的所在。我國音樂文化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不能被人遺忘,它有其獨特的魅力,象征著我國傳統文化。在高校中發展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不僅是在提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地位,也是在促進各少數民族文化共同發展,共同熔鑄在中國燦爛的傳統文化中,并有利于少數民族音樂個性文化與中國傳統多樣性文化共同發展。
(三)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目前并不是處在普及的階段,大學生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了解也并不全面。高校音樂教育吸收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有利于加強大學生對少數民族音樂的了解,從中對少數民族加深認知,增強大學生的民族意識,對樹立新時期大學生的文化觀念、認識價值、思維方式及精神內涵,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開設少數民族音樂不僅可以讓學生聽到各種各樣的獨特音樂,還大大提高了大學生的文化氣質和心理素質,增強大學生們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使他們學會尊重少數民族文化、尊重來自不同民族的同胞,尊重文化差異性,使他們增強民族自豪感,進而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四、結語
1、傳統美。傳統美是少數民族音樂藝術美的重要特性,傳統美學將追求美作為理想狀態,例如,典雅、崇高、優美、喜樂等。遠古時代生產力水平較低,人們的祈求、祭祀、詛咒等活動較為廣泛存在,這些活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生存,而并非審美。因此,傳統美學的審美特性與現代意義的審美特性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以土家族為例,他們的民間音樂存在著各種審美因素,具有自身顯著的特征。其中最為明顯的一個表現是,土家族的音樂、舞蹈與當地的喪事有著緊密的聯系,在喪事上進行舞蹈表演,具有當地特有的風格,音樂演奏中音符的長短不一,表現出人們悲喜的情感,這種音樂形式不僅具有自身顯著的特色,還能夠影響到周圍人的行動。
2、價值美。少數民族音樂藝術中蘊含著價值美,可以將其作為評價美的一種標準和尺度。這種價值評價標準與西方美的觀念、現代美的觀念存在著差異,它有自己的衡量尺度和標準,對評價美與不美有著重要的指導與參考意義。
3、人文美。少數民族音樂藝術中蘊含著人文美,這是他們每個民族所具有的特性。以回族為例,他們將一些世俗習慣和價值觀念作為日常行為的指導準則,在日常生活中,回族也十分遵守他們的和風俗習慣,并將其作為本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由于他們的文化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而在音樂藝術方面也存在著不同之處,蘊含著自身特有的人文美。
4、藝術美。每個少數民族的音樂藝術都具有本民族的特色,都是藝術的表現形式,具有自身特有的藝術形式和藝術特征,其藝術美是不可忽視的。因此,在學習和欣賞少數民族音樂藝術的時候,要注重發掘其中的藝術美,增強美感體驗。
二、挖掘少數民族音樂藝術審美特性的方法
1、充分利用少數民族音樂教材。民族音樂教材中含有豐富的審美因素,要注重挖掘這些因素,并加強引導工作,使這些審美特性能夠再現,從而提高人們的音樂藝術審美能力。為引導人們進入美的意境,把握審美特性,應該以教材的內容為出發點,通過相應的引導,讓人們被作品中美的意境激感,進而與作者所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例如,可以對少數民族音樂作品進行深入的分析,仔細體會文中字、詞、句的含義,感悟其中的意境,把握作品深層次的含義,在深刻領悟作品感情的基礎上受到熏陶,進而挖掘作品的審美特性。例如,在學習《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的時候,要注重讓人們領悟作品所包含的意境美,注重挖掘深層次的美感,以加深理解,通過仔細閱讀歌詞,欣賞歌曲演唱,領悟其中的美感,與作者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從而把握其蘊含的審美特性。
2、改進少數民族音樂教學方法。為了挖掘少數民族音樂藝術審美特性,應該轉變教學方式,采用開放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感受其中蘊含的美的意境。例如,讓學生積極進行少數民族歌曲演唱,通過自身的演唱,領悟作品的意境美。又如,戲劇、美術、舞蹈等離不開音樂,在教學中,應該對這些藝術形式加以巧妙運用,輔助少數民族音樂教學。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欣賞美術作品,觀看戲劇、舞劇表演等,將視覺和聽覺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更好的開展高教學,挖掘其中的審美特性,提高教學效果。
3、優化少數民族音樂藝術教學語言。在少數民族音樂藝術教學中,要想挖掘審美特性,優化教學語言是必不可少的。教學中當學生聽到充滿個性化的語言,感受教師教學的熱情和美好的情感,這些內容交織在一起能夠給學生以美感。同時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將美說、美奏、美唱作為重要內容,挖掘其中的美感。學生在欣賞作作品,進行歌曲演唱的時候,要注意感情的投入,體會語言和作品中所蘊含的氣勢、節奏和韻味,領悟語言的感彩,從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鳴。通過領悟語言美,自己進行演唱,不斷加深對少數民族音樂藝術美的認識和體會。
目前對辦學及研究方向進行分析,顯而易見全國各地高等音樂院校地區性研究特色還未形成,歐洲音樂及教育依然是集中研究的主流,但歐洲音樂概念及教育體系不具備普遍性和世界性特征,地方性特征較強,研究西方和歐洲音樂及教育體系也僅是世界音樂的一部分而已。因此,把中國的音樂學院定位在一種模式和方向以及特色方面,這樣就會使教學和科研范圍過于狹窄,而且表現為極大的重復與浪費科研方面人力財力投入,音樂研究國際化水平很難形成,致使認識人類音樂局限性較大,而且開發利用音樂資源范圍狹窄。
2云南少數民族音樂傳承
形成和生存以及發展云南少數民族音樂的社會形態極具特殊性。就云南少數民族來看,其生存的社會和自然地理環境極具復雜性,而且歷史發展狀況也極為復雜,在云南這個地方歷來聚集和碰撞,以及融合和分解著多種文化。云南少數民族擁有25個,而全國的少數民族也僅55個,幾乎占到一半,在全國范圍內的省區中擁有最多和最復雜的民族成分,具有多樣的地理環境,較低的生產力水平,落后的經濟文化。多樣和復雜的云南民族音樂文化主要源于云南各少數民族社會和自然生態環境的特殊性,歷史文化和所處的地理位置存在的差異。使云南少數民族音樂最終形成集本土和中原,以及東南亞和藏音樂這些音樂文化為一身。而從云南少數民族音樂傳承來看,擁有自己文字的并不多,即便擁有本民族文字,但對其掌握的人也并不多??诔行蕴卣魍怀?,其傳承方式主要表現為口頭傳承,就民歌而言,繼承與發展崇拜和歷史地理以及民俗文化等都是通過口頭傳承實現的。自然和家族以及師徒傳承是云南少數民族音樂傳承的主要表現形態,主要特征都體現為“口傳心授”。
3教育在音樂傳承中的地位及作用
今天,在實現相互交融不同種族文化,傳播與繼承同一民族傳統文化過程中,教育成為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徑。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必須成為民族音樂發展的載體,需要把自身的傳承模式建立起來。而高等藝術院校民族音樂教育則應承擔起歷史賦予的重任,把現代民族音樂藝術傳播者培養出來,向社會輸送專門人才,承擔起弘揚民族文化的重任。在高等音樂藝術院校教學中,對于民族音樂教學模式比率值應成為我們重點考慮的內容,尤其是少數民族音樂藝術院校更為重要。培養方向受到傳統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潛移默化的影響極深,體現個人的技能成為音樂表演專業的重點,音樂教育專業與表演專業形成攀比的勢頭。管建華先生指出,在很多音樂教育專業高校,學“鋼琴專業”或“聲樂專業”,的學生很多,而學習“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則屈指可數,培養綜合素質以被放在次要地位。在課程設置上出現西洋體系音樂理論課程與純粹模仿民族音樂課程的結合,這對于民族音樂教育發展而言,是否是最佳方案值得人們深思。就高等藝術院校辦學方向而言,民族文化背景和社會形態,以及自然環境和歷史變遷等因素應成為少數民族音樂教學的立足之本,對其研究應實現綜合性,具備多層面和全方位特征。在劃分教學內容上做到細致化,同時緊密銜接和科學設置教學內容進程也極為重要,從而能夠精顯獨立學科重點,形成寬泛的學科內容,實現相互依托各個學科,致使少數民族音樂教學體系更為完善。
4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