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6 07:18:52
序論:在您撰寫經濟糾紛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認知腦電測謊的技術優勢
(一)直接記錄大腦對刺激材料認知加工過程的腦電位特征,提高了準確性
傳統的心理測試工具是多道生理記錄儀,通過提問一些問題讓被測人作出回答,記錄與外周神經系統相關聯的呼吸、心血管活動、皮膚電變化等生理指標,通過比對分析被測者對不同問題的反應圖譜,對被測者作出與案件是否相關的判斷。認知腦電測謊不是對被測人外周神經系統控制的各種生理指標的記錄,而是直接記錄被測者大腦對所呈現的案件相關或無關的刺激信息認知加工的腦電特征,通過比對被測者對不同性質刺激的腦電位在潛伏期、波幅以及波面積的差異從而作出判斷。人類具有對外界刺激產生反應的能力,對所受到的刺激首先是識別,然后確定做出反應,這一識別———判斷過程主要是在人的大腦中通過發放生物電并在神經細胞之間彼此傳遞、綜合,最后給效應器官發出指令使其執行才得以實現的。認知腦電測謊就是直接記錄大腦認知加工所引起的大腦電位的變化,是對人的認知活動的直接監控,能有效提高測試準確率,降低假陽性。
(二)同步記錄大腦對刺激材料加工過程的腦電變化,具有鎖時性
認知腦電測謊是同步記錄大腦對刺激材料的認知加工過程,將大腦呈現的腦電位變化記錄下來,然后通過與行為數據的融合達到反應時間和腦電位的匹配,然后進行分析作出判斷。在認知腦電測謊中分析的是刺激呈現后1000ms以內腦電位變化,能直接反映大腦對所呈現的刺激材料的認知加工,是對中樞神經系統活動的反應指標的鎖時性記錄。傳統的生理多導儀是通過向被試提問,同時用多導儀記錄在回答這些問題時皮電、血壓、呼吸的改變。在此過程中由于受提問時間和個體的差異被測人在聽到問題到生理反應之間會有一定的延遲,這些額外的因素會影響測試結果的準確性。與傳統多導儀相比較,認知腦電測謊不需要對被試進行任何的詢問,也不需要被試口頭回答什么,只是通過呈現一些不同性質的刺激材料,讓被測人對所呈現的內容做“是”“否”的按鍵反應,與此同時通過被測人頭上所戴的電極帽及時地記錄被測人對不同內容認知加工的腦電。通過比對腦電特征的差異來作出判斷。
(三)不受生計數、聲音等反測試手段的影響,難以偽裝
認知腦電測謊中反映的是人在對刺激信息進行加工時腦活動的電生理變化。在顯示不同刺激所誘發出的不同腦電變化的基礎上,通過直接讀取案件相關的腦電位變化,即得到無法偽裝和隱藏的腦電位的波幅、波的正負極性、潛伏期等參數變化,然后把這些不同變化作為檢測是否與案件相關的依據。這些參數的變化具有不易偽裝的特性,其原因在于人的大腦當辨認出重要信息時,如嫌疑人所看見或聽見的刺激與存儲在其大腦中的犯罪細節部分相吻合時,大腦就會產生一種稱為“編碼與記憶相關的犯罪行為多參數腦電圖反應(memoryandencoding-relatedmultifacetedelectroencephalographicresponse:MERMER)”。[3]在民事糾紛案中只有真實發生過的事實才能引發出特異性的腦電特征,而未發生的編造的事實則不能引發特異性的腦電特征。同時相關研究發現ERP欺騙檢測的效果不受“計數”[4]、聲音[5]等反測試方法的影響,該技術具有較高的抵御反測謊手段的能力。
(四)測試在基本無壓力的條件下進行,結果更客觀
在認知腦電的測試中,不問任何問題,只是讓被試看計算機屏幕上出現的言語或圖像信息,并對其做反應,而同時同步記錄的腦電反應是無創無異樣感覺的。測試的整個過程基本是在無壓力的條件下進行的。測前的談話是非常客觀的,所有測試人員在情緒表現上都是中性的,無論被試是否具有所要調查的特定信息,測前談話的目的只是為了了解被測人的身心狀況,測試的意愿,案件的關鍵點等相關內容。這與傳統心理測試的測前談話有較大區別,不需要強化測試中對控制問題的反應。從測試之前到測試的中間環節,測試人員在基本無壓力的條件下進行,這就減少了壓力對情緒產生的影響,保證結果更客觀地反映被測人記憶的真實情況。
認知腦電測謊在民事糾紛案中的可行性分析
(一)認知加工過程的不同可作為民事糾紛案分析的基礎在認知腦電測謊中所依賴的是不同被測人對不同屬性的刺激內容的認知加工過程存在差異,這主要表現在不同被測人在進行認知腦電測謊過程中的認知預備—狀態—過程—結果選擇上存在差異。[1]認知預備的不同表現在不同的應激水平會影響在對不同問題的認知加工敏感程度上,這反映在生理上的感官反應能力提高,對文字、圖片等視覺識別速度加快,按鍵反應的速度提高等;認知狀態的不同是指不同的被測人具有經歷實施后的具有行為體驗性的再認、通過媒體或他人等第三方獲知感官性再認、以及陌認三種認知狀態的不同;認知過程的不同表現在相同的認知作業下,不同被測人由于測謊動機、認知目的、以及對自己的主觀要求的差異所導致的對問題的監控和做出反應的差異;認知結果的選擇方面則是對于相同的一個問題,不同的被測人所與自己識別出的事實一致或是不一致判斷。在民事經濟糾紛案中,雙方所爭議的焦點必然有一方所堅持的觀點是真實存在或實際發生過的事情,而另一方則是虛構的或是未曾發生的,屬于主觀臆造的事情。某一爭論的焦點對不同的被測人其認知加工的過程會不同。相對于誠實被測人,他對所呈現的刺激是做正確的識別誠實的回答,而對于欺騙者來說則是做正確的識別錯誤的回答。在這個認知加工過程中就會綜合以上幾方面的差異,最終反映在腦電特征上。
(二)虛假記憶與真實記憶腦電位特征的不同可作為區分不同被測人的依據與大多刑事案件的認知腦電測謊不同,在民事經濟糾紛案件的測試中,不僅需要鑒別被試或者嫌疑人是否擁有某些記憶,還需要進一步分辨這些記憶的獲得來源。對雙方爭執已久的民事經濟糾紛案件,雙方所爭議的焦點可能對方也熟悉,只是性質上一方所持觀點是事實發生的,而另一方是自己虛構杜撰的,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區分這些記憶的來源,從而作出合理的判斷。建立在CIT理論基礎上的大多數腦電測謊的解釋比較適合于未被信息污染的刑事案件,但對于民事經濟糾紛案件可能并不適用。在測試中讓被測人對每個信息點的兩種觀點進行判斷,其心理意義有三種:親身經歷的記憶、自己強調的虛假觀點、對方的虛假觀點。其中,親身經歷的記憶可以解釋為自傳體記憶,自傳體記憶是關于個人生活的記憶。Conway(2003)做過一項關于回憶真實事件與想象事件的腦電研究,發現對真實事件和想象事件的回憶都激活了左前額葉,但想象事件的激活強度比真實事件要低。牟諏靜[6]的實驗研究表明,左側額區在刺激后450ms~750ms時間內平均波幅和晚期負波波峰波幅能夠區分真實與虛假信息,真實信息誘發的晚期負波比虛假信息更大,差異顯著。韓志偉[7]的實驗結果表明,左側額區在刺激后550ms~800ms時間內的平均波幅和晚期負波波峰波幅能夠區分自我信息與他信息,自我信息誘發的晚期負波比他人信息的更大,波形更為負向。這些研究提示,左側額區的晚期負波可以區分事實與虛假信息。
認知腦電測謊在民事糾紛案中具體應用的思考
在對民事經濟糾紛進行認知腦電測謊時,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編題的準確性
認知腦電測謊的刺激題目的編制是誘發特異性腦電特征的基礎,通過刺激材料的編制可有效區分事實與虛假的信息。在民事經濟糾紛案中雙方所爭議的可能是關于合同的簽訂,錢的數目、還錢的次數以及是否還過錢等各方面問題,通過對爭議點的確定可明確事實發生與否,有效區分不同類別的被測人。第一,案件相關信息的選取。每個案子都有它自身的特點,作為測試人員如果不熟悉案情,就不可能編制出合適的題目,心理測試就不可能成功。所以,測試人員一定要熟悉案情,與民事糾紛案件的原被告雙方進行深入的測前談話,并與辦案人員多交流、多溝通,必要時還要看卷宗,從而確定雙方真正的爭議點以及事情經過的具體細節。測試題目編好后,要與辦案人員一起討論,聽取他們的意見。對測試中使用的關鍵案件情節要認真審查,做到客觀準確??偟哪繕耸窃谶x取問題的質上能夠反映原被告爭議的焦點信息,在量上盡可能多地搜集與案件相關的關鍵信息,從而有效減小測試結果的假陽性概率。第二,案件陪襯信息的選取。認知腦電測謊中的案件相關信息的呈現需與陪襯信息混合,通過隨機呈現,被測人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是”或“否”的按鍵反應。案件陪襯信息應與案件相關信息相似,但性質不同。在民事經濟糾紛案中對于一方來說的陪襯信息可能就是另一方的案件相關信息,這就需要在測前認真深入地分析案情,編制好合適的陪襯信息,從而為測試后期數據的處理分析提供依據。
(二)測試過程的嚴格控制
認知腦電心理測試和其他物證檢驗一樣,有一定的條件和標準,不符合條件的測試只能得出錯誤的結論,因此應嚴格按照認知腦電測謊的程序進行測試。在測試前,測試人員一定要了解被測人的精神、身體狀況,有無神經系統及精神疾病,有無腦部損傷史,視力或經矯正視力情況,判斷其是否符合認知腦電心理測試的條件。如果不符合,應當堅決不測。測前還要給以正確的指導語,打消被測人的懷疑和恐慌心理,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能夠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按鍵反應。正式測試前還要讓被測人進行練習,從而克服由于測試按鍵的熟練度造成的影響。在測試中應盡可能保持測試環境的安靜,測試過程不被打擾。在測試后應該及時將測試結果進行分類保存,為下一步的數據分析做好準備。
(三)測試結果的分析
民事糾紛案件與刑事案件的認知腦電測謊在數據上會存在差異,因其所呈現的內容不是知與不知,而是判斷哪些是事實。在按照被測人自己的觀點和對方的觀點將EEG數據進行分類疊加,共獲得兩類ERP波形,即自己的和對方的觀點的波形。隨后,根據前人研究的結果,選取有代表性的左側額區電極記錄到的ERP數據用于分析,運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進而對不同類別的ERP數據進行分類比較。如果雙方被測人兩類刺激均誘發明顯的晚期負波,則重點比較兩類腦電成分在500ms~800ms間平均波幅的大小。比較自己所持觀點與對方觀點在這段時間內的腦電特征差異,如一方被測人兩類間差異較小,另外一方被測人兩類間差異較大,則為典型的A欺騙、B誠實的情況,反之亦然。如果差異不典型,則需參考其他腦電特征。在此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認知腦電測試技術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測試結果還不能作為證據使用。因此,我們要客觀地對待認知腦電技術所得出的結論。
(四)測試相關人員的專業要求
關于傳統的心理測試人員的專業要求各國已經形成了較明確的要求,美國的測試中心要求測試人員必須接受三年的全日制學習,研究50個庭審案例;墨西哥法院要求測試人員至少有五年從事測謊的工作經歷或接受過同等程度的訓練并在測謊結果將作為證據在法庭提出的前一年時間里至少接受20小時的連續測謊教育。但關于認知腦電測謊人員的專業要求還沒有形成完備的、明確的、系統的規范要求。作為一名測謊人員以上要求應該也是認知腦電測謊人員的最基本的要求,要具有相關的生理、心理、犯罪學方面的知識,有一定的測謊工作經歷或測謊專業訓練,能夠熟練地實施整個測謊過程,有效地分析腦電數據并根據以往的實驗及實案數據對測試結果進行科學合理的解釋。
一個新制度經濟學的角度筆者認為,要想深入研究清楚黑樹林的水資源糾紛問題,離不開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新制度經濟學的一些重要概念,以便我們在這一視角下挖掘黑樹林水資源糾紛的解決方法。其次,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建議。
1新制度經濟學的一些重要概念
1.1新制度主義經濟學新制度
經濟學的產生被認為是起于1937年美國經濟學家科斯發表的《廠商的性質》一文,但是新制度經濟學學派的形成和發展是在20世紀下半期。有學者為了把它區別于19世紀形成的美國制度學派及后來的新制度學派(也叫新制度主義),而把它稱為新制度主義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派以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方法來分析制度在經濟社會中的作用,而制度學派及新制度學派是批判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正統分析方法的,它們是“作為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對立面出現的”。我們都知道,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經濟人”,即每個人都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為原則。新制度經濟學的基本假設雖然延續了新古典經濟學的傳統,但是它關于人的假設是從實際的人出發來研究,即受到現實生活中制度的制約條件下的活動,因為“更接近現實的人”。新制度經濟學的代表人物科斯在回答企業起源的問題時提出了“交易費用”這個概念,他認為,每種經濟活動的資源配置都需要發現價格、簽訂合同等等,資源的配置由市場決定,而市場由價格機制決定,這就必然產生一定的交易費用。企業作為一種市場制度,它的產生是為了降低經濟過程中交易費用,起到了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因此,科斯揭示了交易成本和制度的某種內在聯系。新制度經濟學代表人物對交易費用進行了定義,科斯認為交易費用是指為獲取準確的市場信息所需付出費用以及談判與契約的費用。威廉姆森認為交易費用是事先交易成本和簽訂契約后的一系列費用。如今,交易費用泛指一切與交易相關的費用。
1.2科斯定理與產權在解決外部性問題上
后人根據科斯的理論總結了“科斯定理”,即只要交易費用為零,那么無論法定權利歸誰都不重要,資源配置都可以達到帕累托最優。產權經濟學作為新制度經濟學的組成部分認為,產權是一種權利,它強調產權、激勵與經濟行為的聯系。它為解決外部性問題提供了一個解決辦法。產權經濟學認為,產權不清是造成外部性和“搭便車”的主要根源,外部性的產生與產權的起源有著必然的聯系,有效的產權可以降低或克服外部性。那么影響產權的形成因素有哪些了?根據盧現祥歸納的有:第一,技術。新技術可以降低成本,增加收益,而缺乏相應的技術可能是“搭便車”的一個重要原因。第二,人口數量。人口數量的增長與資源的有限,造成了人均資源的降低,于是,資源變得“稀缺”起來,這必然導致排他。而產權就是種排他性的經濟權利約束。第三,資源的稀缺程度。新制度經濟學認為,離開產權,任何稀缺資源的配置都是無效的。第四,要素和和產品的相對價格的變動。價格的上升導致人們追求自身利益的經濟行為,“獨占性”成為一種優勢選擇。那么明晰產權意義在哪呢?明晰產權可以解決責任不清的問題,有利于激勵經濟主體,有利于形成約束機制。通過以上新制度經濟學的簡單回顧,我們下面對黑樹林的水資源糾紛進行適當的分析。
2黑樹林水資源糾紛中的新制度經濟學問題
黑樹林有兩條水溝,打洞大溝與竜賓大溝,黑樹林地區的人們就是圍繞兩條水溝的問題展開的。這場糾紛的主體實則是“同一民族的同一個支系”,由于不同的行政區劃,一種“地域認同”高過了“民族認同”的一種現象。生活在有限的同一水資源地區,幾個村子圍繞水資源的使用權展開了長達兩百多年的爭奪糾紛,不得不思考根本原因是什么的問題。對于黑樹林地區的紛爭原因,我們的直觀感受就是因為“水”,缺水造成的。胡忠文、楊劍波和胡陽全都有各自的看法。胡忠文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是貧窮和人的素質低。過去因為窮而爭資源和生存條件,過去人的素質低,封建宗法觀念一度突出,群眾中只有比高低、比輸贏?,F在的人觀念變了,法制意識增強了,有分歧找政府,有爭議靠法律。上級的扶持、基層干部的帶動,使黑樹林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有了堅實的基礎”。楊劍波分析了村社組織的特點,認為:“傳統的村社組織:(1)有較明顯的習慣區域。(2)山林、土地、水等自然資源為村社共有。(3)有共同的祭禮活動與節日。(4)共同對外。這種由村社內不斷發展的私有制和原來公有制之間的矛盾,反映到人與人、戶與戶、村寨與村寨之間,最容易引發矛盾,最突出的是對原來公有的自然資源的分配使用問題。在黑樹林地區哈尼族中,村社觀念對現實生活有著深刻的影響。在傳統觀念中,部分自然資源屬于公有,誰使用誰擁有,部份村寨和農戶仍按傳統習慣去做,但現實的黑樹林四個鄉卻分屬于不同的兩個縣,并實行了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焙柸J為:“影響西南民族地區農村穩定的原因是因爭奪草場、山林、礦山、湖泊、水源、土地等資源引發的糾紛經濟因素,還包括社會治安、等因素?!蔽覀兌贾?,水資源屬于公共資源,對于公共資源的產權界定是相當困難的。公共資源具有非排他性、公共性、外部性等特征。正是由于公共資源具有這些基本特征,才使得公共資源具有尤為明顯的外部性問題,而這種外部性伴隨的產權問題是無法像私有財產那樣界限十分分明的。新制度經濟學認為,要解決外部性問題,應該從產權的界定。經濟學界一致認為,產權是一種權利,也就是一種排他性的權利,或者說是一種有價使用的權利。而像黑樹林糾紛中的水這樣的公共資源能夠用“產權”進行解決嗎?在黑樹林水資源糾紛中,實質就是圍繞“水”資源的使用權問題展開的一場資源使用權的爭奪戰。而當地村民圍繞這一問題的解決辦法始終處于傳統的解決思維中。雖然黑樹林糾紛中有以立碑方式的“契約”、購買等權利意識,但是卻沒有真正現代意義上的“產權”之說。筆者認為,黑樹林糾紛的最終解決辦法還是從治貧和解決當地生活條件入手。由于當地人的利益不同,認識不同,行政介入是不當的。云南省政府在黑樹林地區大力投資,通過興建水利工程、能源和通訊基礎設施,改善當地交通,修建貿易市場,投資發展教育、衛生、科技,有其修建一座新水庫,多頭并舉,有力改善了當地人的生活條件,提高了當地人的生活水平。這為解決當地資源糾紛起到了關鍵作用。而這些措施恰恰有效解決了當地資源“稀缺性”的貧困性競爭問題。
3黑樹林給新制度經濟學視角下的公共資源管理的啟示
從新經濟經濟學視角來看待黑樹林的問題,是可以得到關于公共資源管理的相關啟示的。王艷、韓方彥、樓惠新和王黎明都有各自的獨特見解。談到公共資源的管理,王艷認為“公共資源的產權界定是一個復雜的網絡式工作,界定公共資源產權的方式不存在“唯一”,以政府職能轉變為主,輔之以法律、市場手段,以及民眾支持,采取多中心治理體制才是合理界定公共資源產權的明智之舉?!表n方彥認為:“公共資源產權的界定制度缺陷突出表現為未能清晰界定公共資源產權主體所有權以外的其他經濟權利。因而,需要健全公共資源產權制度,強化公共政策執行的目標指向,維護公共利益,建立并完善公共資源政策工具體系,構建公共資源市場化配置監管體系?!睒腔菪潞屯趵杳髡J為:“公共資源的參與式管理可以解決好各方利益,有利于公共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綜合效益的提高。以上都是都是學者給解決公共資源提供的一個問題解決思路。”筆者認為,由于公共資源的特殊性,它注定無法像用私有財產那樣產權明確,所以,應當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探索恰當的解決因公共資源造成的糾紛的辦法。黑樹林是幾個村之間因水引發的糾紛,對于群體性爭奪資源使用權,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解決:第一,以發展當地經濟作為根本大計。集體性爭奪自然資源的使用權,無非是因為經濟生產條件的制約,目的是為了生產和生活。因此,發展經濟,解決貧困是首要的大事。第二,公共資源的參與式開發利用。由于共同需要同一資源,而中國鄉村的土地是集體所有制,這就決定了不可能從私有產權的角度進行解決。公共資源的參與式開發利用要求各方主體明確各自權利和義務,有節制的使用資源,而不濫用、消耗等。各方制定好規則,依據制定的規則,根據自己的權重進行活動。第三,擱置爭議,合作共享,共同開發。建立一種合作機制是互利雙贏的模式,集體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幫助,團結協作。第四,建立綜合治理管理機制,協調好集體之間的矛盾,及時處理潛在的糾紛問題。第五,進行教育引導。第六,政府應當特殊問題特殊解決,對因資源稀缺而造成貧困的地方,應該大力投資,幫助發展,解決人們發展的自然制約條件??偠灾操Y源的開發、使用和管理,應該朝著合作開發、利用和共同管理的合作機制出發,制定好規則,明確各自權重,共同發展。
二結語
[關鍵詞]經濟輻射理論分析方法
一、經濟輻射的含義
經濟輻射是指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程度相對較高地區的與經濟發展較落后的地區之間進行資本、人才、技術、市場等要素的流動和轉移,以及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傳播,以現代化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替代與現代化相悖的舊習慣勢力,從而進一步提高經濟資源配置的效率。
二、國外的經濟輻射理論
國外對經濟輻射現象的理論研究比較早,主流理論有以下幾種:
1.增長極理論
經濟增長極最早于1955年由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雷提出。其核心內容是:經濟增長不會同時出現在所有地方,總是首先由少數區位條件優越的點發展成為經濟增長極。增長極的輻射表現為通過增長極的極化效應使資金、能量、信息、人才等向發達地區集中,之后再通過擴散效應把經濟動力與創新成果傳導到廣大的腹地。布代維爾從理論上將增長極概念的經濟空間推廣到地理空間,認為增長極有兩種含義:一是在經濟意義上特指推進型主導產業部門;二是地理意義上特指區位條件優越的地區。
2.點軸開發理論
該理論是把國民經濟看作是由點、軸組成的空間組織結構,“點”即增長極,“軸”即交通干線。松巴特認為空間極化不僅會出現在若干點上,也可以出現在連接各點的重要交通干線及其沿線的線狀地帶上。它一產生,就會對產業和人口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導致產業和人口在沿線的聚集,形成新的增長極與點線一體的極化帶。使極化過程與擴散過程在空間上可以沿著既定的方向連續進行,由單個、靜態的點成為一個空間的量,因而具有了動態的性質。
3.網絡開發理論
在經濟布局框架已經形成,點軸系統比較完善的地區,進一步開發就可以構成現代區域的空間開發結構,實行網絡開發。網絡開發必須同時具備三大要素:一是“節點”,即以各類中心城鎮為增長極;二是“域面”,即沿軸線兩側“節點”所吸引的范圍;三是“網絡”,由物流、人流、資本流、技術流、信息流等的流動網及交通、通訊網組成。
三、國內的經濟輻射理論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城市迅速發展,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有了很大的發展,經濟實力和輻射擴散能力不斷增強。因此,國內有關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
1987年,陳田首先對全國性城市經濟影響區域的空間組織進行研究,定義了城市經濟影響區。他認為:城市經濟影響區是城市經濟活動影響能力能夠帶動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最大地域范圍。
1993年,復旦發展研究院課題組提出大都市經濟圈的概念,也就是某一大城市突破行政區劃的局限同它鄰區化或化的地區成緊密經濟聯系的一體化經濟區。
2002年,胡序威提出都市區是由中心市和非農化水平較高,與中心市存在著密切社會經濟聯系的鄰接縣(市)兩部分組成。都市區的地域范圍,即為與中心市保持便捷通勤聯系,或城市功能由中心市向外擴散直接影響所及的范圍。其地域范圍的大小與中心市規模的大小呈正相關。
2003年,孫娟綜合采用空間要素、時間要素、流量要素以及引力要素界定出四個空間范圍,然后將這四個空間范圍進行疊加劃分出南京都市圈的范圍。
四、我國實證研究方法的現狀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對經濟輻射現象的研究得到了我國有關學者的高度重視,除了對該現象的形成與發展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外,他們的研究方向由最初的理論方面轉向實證方面。
1.開放經濟下的經濟輻射研究方法
這種研究方法考慮了經濟體與經濟體之間的物質、資金、信息等要素的流動及其相互間的影響。
學者周旭霞將一國對另一國的經濟輻射強度進行了實證分析。她借鑒了對外貿易乘數的研究方法,在兩國模型中,推演了一國對另一國經濟輻射強度的數學計算方法。(具體推演步驟見參考文獻原文)。
學者周旭霞先假設只存在本國和外國兩個國家,然后根據本國和外國的國民收支供需均衡方程,將本國和外國的消費函數和進口函數代入方程,在根據本國的出口即外國的進口、本國的進口即外國的出口這個默認條件,整理出本國對外國經濟輻射強度計算公式:
h為一國對另一國的經濟輻射強度,m為本國的邊際進口傾向,s為本國的邊際儲蓄傾向,m*為外國的邊際進口傾向,s*為外國的邊際儲蓄傾向。
在得出該公式之后,該學者分別計算了中國對香港、日本和美國的經濟輻射強度。
另外,學者陳正偉在《總部經濟輻射力的統計測定方法》一文中對經濟輻射強度也作了研究。該學者定義總部經濟輻射能力(外向度)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在此基礎上,該學者選取了10項指標來反映總部經濟輻射能力:單位分布輻射力、全部業務收入輻射力、資本運營輻射力、負債輻射力、資產輻射力、稅收效應輻射力、就業崗位貢獻輻射力、要素貢獻輻射力、國民經濟輻射力、技術進步輻射力(指標計算公式見參考文獻原文),然后進行了實證分析。
可以看出,這兩位學者在研究時,都考慮了研究對象與外部的聯系。根據學者周旭霞的研究方法,可以計算一個地區對另一個地區的經濟輻射強度,這種研究方法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但美中不足的是,該方法只適用于國與國之間的研究。因此,筆者一直在思考:如何將該方法運用于地區之間的研究,如何使二元的研究變成多元的研究,如何選取地區的指標,如何定義計算經濟輻射強度的公式。
學者陳正偉的研究方法與學者周旭霞的相比,更適用于地區經濟輻射強度的研究。但是,根據他的計算公式可以看出,其計算結果的意義比較寬泛,只是籠統地讓人知道該經濟體的經濟輻射強度是多少數值,并不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2.封閉經濟下的經濟輻射研究方法
該研究方法所采用的指標數據僅局限于研究對象本身,未考慮研究對象與其他地區物質、資金和信息等要素的流動情況。這種方法主要是采用多元統計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計算出各個研究對象的綜合經濟實力,然后把該結果代入相關公式計算,得出經濟輻射強度或經濟輻射半徑。
例如,學者高麗娜在《泛長三角核心區中心城市經濟輻射半徑的界定》一文中,首先選定年末總人口、年末就業人員數、工業總產值、GDP、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地方財政預算內收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進出口總額、實際利用外資額、地方財政預算內支出、存款余額、貸款余額這14個具有代表性的指標,然后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別計算長三角16個城市的綜合經濟實力,然后將該數值代入經濟輻射半徑計算公式,算出了綜合經濟實排名前五城市的經濟輻射半徑。
文章《小城鎮經濟輻射區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與高麗娜的研究方法大致相似,亦是先選定了非農人口比重、農村非農產值比重、居民點和工礦用地比重、農村第三產業比重、人均GDP、小城鎮財政收入、人均鄉鎮企業收入、勞動力轉移比重、電話門數/百人、初中文化所占比重10項指標,然后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別計算重慶大足縣22個小城鎮的綜合經濟實力,然后將這22個綜合經濟實力數據代入有關公式,計算得出該22個小城鎮的經濟輻射半徑。
由以上兩則例子看出,封閉經濟下的經濟輻射研究方法,選定的各項指標數據只是描述研究對象自身的特征,數據并不涉及研究對象與外部的聯系情況。因此,筆者將這類研究方法定義為封閉經濟下的經濟輻射研究方法。筆者建議,在進行有關經濟輻射問題研究時,應選取相當數量的與外部有聯系的指標,這樣做將能使最終的計算結果更為科學和準確。
另外,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其主要目的是減少描述研究對象的指標數量,同時使研究對象的特征更明顯。顯然,用主成分分析法計算得出的綜合經濟實力只是一個簡化后的用來描述研究對象特征的一個綜合指標,無論是求兩個研究對象綜合經濟實力的比值,還是將綜合經濟實力代入有關公式進行計算,其結果具有的輻射意義并不是很充分。故筆者認為,在選取數學模型時,應盡量考慮模型的適用程度。
關鍵詞:區域經濟差異理論研究
一、主要的區域均衡發展理論簡介與評述
1.賴賓斯坦的臨界最小努力命題論。主張發展中國家應努力使經濟達到一定水平,沖破低水平均衡狀態,以取得長期的持續增長。不發達經濟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經濟發展的努力達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臨界規模,那就不能克服發展障礙,沖破低水平均衡狀態。為使一國經濟取得長期持續增長,就必須在一定時期受到大于臨界最小規模的增長刺激。
2.納爾森的低水平陷阱論:以馬爾薩斯理論為基礎,說明發展中國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復輪回的現象。不發達經濟的痼疾表現為人均實際收入處于僅夠糊口或接近于維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狀態;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儲蓄和投資受到極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國民收入來提高儲蓄和投資,又通常導致人口增長,從而又將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狀態中,這是不發達經濟難以逾越的一個陷阱。在外界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須使人均收入增長率超過人口增長率。
3.羅森斯坦—羅丹的大推進論。主張發展中國家在投資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規模持續作用于各產業,從而沖破其發展的瓶頸。此論在發展中國家較有市場,原因在于它的三個“不可分性”的理論基礎即社會分攤資本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儲蓄供給的不可分性以及外部經濟效果具有更能說服人的證據。
4.納克斯的貧困惡性循環論和平衡增長理論。資本缺乏是阻礙不發達國家經濟增長和發展的關鍵因素,是由投資誘力不足和儲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這兩個問題的產生又是由于資本供給和需求兩方面都存在惡性循環:但貧困惡性循環并非一成不變,平衡增長可以擺脫惡性循環,是擴大市場容量和造成投資誘力的一種必須的方法。
上述理論應用在區域經濟中就形成了區域均衡發展理論,它不僅強調部門或產業間的平衡發展、同步發展,而且強調區域間或區域內部的平衡(同步)發展,即空間的均衡化。認為隨著生產要素的區際流動,各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將趨于收斂(平衡),因此主張在區域內均衡布局生產力,空間上均衡投資,各產業均衡發展,齊頭并進,最終實現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
均衡發展理論的缺陷之一在于忽略了一個基本的事實,即對于一般區域特別是不發達區域來說,不可能具備推動所有產業和區域均衡發展的資本和其他資源,在經濟發展初期很難做到均衡發展。缺陷之二,忽略了規模效應和技術進步因素,似乎完全競爭市場中的供求關系就能決定勞動和資本的流動,就能決定工資報酬率和資本收益率的高低。但事實上,市場力量的作用通常趨向增加而不是減少區域差異。發達區域由于具有更好的基礎設施、服務和更大的市場,必然對資本和勞動具有更強的吸引力,從而產生極化效應,形成規模經濟,雖然也有發達區域向周圍區域的擴展效應,但在完全市場中,極化效應往往超過擴展效應,使區際差異加大。另外,技術條件不同也會使資本收益率大不相同,此時的資本要素流動會造成不發達區域資本要素更加稀缺,經濟發展更加困難。
區域均衡發展理論顯然是從理性觀念出發,采用靜態分析方法,把問題過分簡單化了,與發展中國家的客觀現實距離太大,無法解釋現實的經濟增長過程,無法為區域發展問題找到出路。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非均衡發展理論對發展中國家更有合理性和現實指導意義。
二、主要的區域非均衡發展理論簡介與評述
按發展階段的適用性,非均衡發展理論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無時間變量的,主要包括循環累積因果論、不平衡增長論與產業關聯論、增長極理論,中心—論、梯度推移理論等;另一類是有時間變量的,主要以倒“U”型理論為代表。
1.岡納·纓爾達爾的循環累積因果論。該理論認為,經濟發展過程在空間上并不是同時產生和均勻擴散的,而是從一些條件較好的地區開始,一旦這些區域由于初始優勢而比其他區域超前發展,則由于既得優勢,這些區域就通過累積因果過程,不斷積累有利因素繼續超前發展,從而進一步強化和加劇區域間的不平衡,導致增長區域和滯后區域之間發生空間相互作用,由此產生兩種相反的效應:一是回流效應,表現為各生產要素從不發達區域向發達區域流動,使區域經濟差異不斷擴大;二是擴散效應,表現為各生產要素從發達區域向不發達區域流動,使區域發展差異得到縮小。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回流效應遠大于擴散效應,即發達區域更發達,落后區域更落后?;诖?,繆爾達爾提出了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主張。在經濟發展初期,政府應當優先發展條件較好的地區,以尋求較好的投資效率和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通過擴散效應帶動其他地區的發展,但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時,也要防止累積循環因果造成貧富差距的無限擴大,政府必須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來刺激落后地區的發展,以縮小經濟差異。
2.艾爾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長論。該理論認為經濟進步并不同時出現在每一處,經濟進步的巨大推動力將使經濟增長圍繞最初的出發點集中,增長極的出現必然意味著增長在區域間的不平等是經濟增長不可避免的伴生物,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他提出了與回流效應和擴散效應相對應的“極化效應”和“涓滴效應”。在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極化效應占主導地位,因此區域差異會逐漸擴大;但從長期看,涓滴效應將縮小區域差異。3.佩魯的增長極理論。法國經濟學家佩魯首次提出的增長極概念的出發點是抽象的經濟空間,是以部門分工所決定的產業聯系為主要
內容,所關心的是各種經濟單元之間的聯系。他認為增長并非同時出現在各部門,而是以不同的強度首先出現在一些增長部門,然后通過不同渠道向外擴散,并對整個經濟產生不同的終極影響。顯然,他主要強調規模大、創新能力高、增長快速、居支配地位的且能促進其他部門發展的推進型單元即主導產業部門,著重強調產業間的關聯推動效應。布代維爾從理論上將增長極概念的經濟空間推廣到地理空間,認為經濟空間不僅包含了經濟變量之間的結構關系,也包括了經濟現象的區位關系或地域結構關系。因此,增長極概念有兩種含義:一是在經濟意義上特指推進型主導產業部門;二是地理意義上特指區位條件優越的地區。應指出的是,點—軸開發理論可看作是增長極和生長軸理論的延伸,它不僅強調“點”(城市或優區位地區)的開發,而且強調“軸”(點與點之間的交通干線)的開發,以點帶軸,點軸貫通,形成點軸系統。
4.弗里德曼的中心—論。在考慮區際不平衡較長期的演變趨勢基礎上,將經濟系統空間結構劃分為中心和兩部分,二者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二元空間結構。中心區發展條件較優越,經濟效益較高,處于支配地位,而區發展條件較差,經濟效益較低,處于被支配地位。因此,經濟發展必然伴隨著各生產要素從區向中心區的凈轉移。在經濟發展初始階段,二元結構十分明顯,最初表現為一種單核結構,隨著經濟進入起飛階段,單核結構逐漸為多核結構替代,當經濟進入持續增長階段,隨著政府政策干預,中心和界限會逐漸消失,經濟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一體化,各區域優勢充分發揮,經濟獲得全面發展。該理論對制定區域發展政策具有指導意義,但其關于二元區域結構隨經濟進入持續增長階段而消失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
5.區域經濟梯度推移理論?;A是美國的跨國企業問題專家弗農等的工業生產生命循環階段論。認為工業各部門甚至各種工業產品都處在不同的生命循環階段上,在發展中必須經歷創新、發展、成熟、衰老四個階段,并且在不同階段,將由興旺部門轉為停滯部門,最后成為衰退部門。區域經濟學者把生命循環論引用到區域經濟學中,創造了區域經濟梯度轉移理論。根據該理論,每個國家或地區都處在一定的經濟發展梯度上,世界上每出現一種新行業、新產品、新技術都會隨時間推稅由高梯度區向低梯度區傳遞,威爾伯等人形象地稱之為“工業區位向下滲透”現象。
無時間變量的區域非均衡學派雖然正確指出了不同區域間經濟增長率的差異,但不能因此而斷定區際差異必然會不可逆轉地不斷擴大。因為各種非均衡增長模型片面地強調了累積性優勢的作用,忽視了空間距離、社會行為和社會經濟結構的意義。繆爾達爾和赫希曼的理論動搖了市場機制能自動縮小區域經濟差異的傳統觀念,并引起一場關于經濟發展趨同或趨異的大論戰。但是在美國經濟學家威廉姆遜的倒“U”型理論提出之前,論戰缺乏實證基礎。他的研究使討論向實證化方向邁出了有力的一步,倒“U”型理論也成為有時間變量的非均衡發展理論的代表。
6.威廉姆遜的倒“U”型理論。威廉姆遜把庫茲涅茨的收入分配倒“U”型假說應用到分析區域經濟發展方面,提出了區域經濟差異的倒“U”型理論。他通過實證分析指出,無論是截面分析還是時間序列分析,結果都表明,發展階段與區域差異之間存在著倒“U”型關系(如圖1所示)。這一理論將時序問題引入了區域空間結構變動分析。由此可見,倒“U”型理論的特征在于均衡與增長之間的替代關系依時間的推移而呈非線性變化。
縱觀上述兩類非均衡發展理論,其共同的特點是,二元經濟條件下的區域經濟發展軌跡必然是非均衡的,但隨著發展水平的提高,二元經濟必然會向更高層次的一元經濟即區域經濟一體化過渡。其區別主要在于,它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論述均衡與增長的替代關系,因而各有適用范圍。在關于增長是否不論所處發展階段如何都存在對非均衡的依賴性問題上,這兩類理論之間是相互沖突的。增長極理論、不平衡增長論和梯度轉移理論傾向于認為無論處在經濟發展的哪個階段,進一步的增長總要求打破原有的均衡。而倒“U”型理論則強調經濟發展程度較高時期增長對均衡的依賴。
為了彌補立法上過于粗簡的缺陷,最高人民法院先后頒布了一系列司法解釋對簡易程序進行進一步規范,其中部分內容,如賦予雙方當事人程序選擇權、規定簡易程序與普通程序的轉換等,還在此次修訂中正式寫入《民事訴訟法》。上述司法解釋對于立法的粗簡起到了一定的彌補作用,在司法審判實踐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司法解釋囿于效力的限制,與《民事訴訟法》不在一個法律位階,執行起來顯得剛性不足,這就使得簡易程序沒有建立起相應的地位。適用標準抽象和不明確。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七條用“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三者結合起來界定適用簡易程序的標準,這種規定存在著很明顯的缺陷和邏輯錯誤。在司法實踐中,何為簡單民事案件,完全取決于法官的主觀理解。程序設計未體現簡便快捷。簡便快捷是簡易程序區別于普通程序的明顯特點,也是其最大價值所在。目前,我國《民事訴訟法》在普通程序的基礎上規定了簡易程序,其大部分規定都參照普通程序的做法,只是少了合議庭組成,無合議庭筆錄,對案件審理的部分環節進行了簡化,其他環節與普通程序相比沒有太大差異,并未體現簡易程序應有的規律,遠不能滿足對簡易民事案件審判的要求。
我國小額經濟糾紛案件訴訟程序的構建
(一)立法模式的選擇
綜觀世界各國各地區的小額訴訟立法,大致存在三種模式。第一種模式是在民事訴訟法典外單獨設置小額訴訟程序,如美國各州都規定了專為小額法庭制定的訴訟程序,韓國為處理大量的小額案件專門制定了《小額審判法》。第二種模式是在民事訴訟法典中設置專門的章節來規定小額訴訟程序,如英國在其《民事訴訟規則》里專章規定了小額索賠審理制,日本在其《民事訴訟法》里第六編專編規定了“關于小額訴訟的特則”,我國臺灣地區也在其《民事訴訟法》里對小額訴訟程序做出了特別規定。第三種模式是在民事訴訟法簡易程序中對小額訴訟程序做出規定,如德國和法國的小額訴訟程序就是通過對簡易程序的簡化來實現的。筆者認為,結合世界小額訴訟的幾種主要立法模式,并從我國國情和立法傳統出發,我國可以在民事訴訟法典中的簡易程序一章后設置專章來規定小額訴訟程序,從而使小額訴訟程序獨立于普通程序和簡易程序。
(二)適用范圍的確定
對于小額訴訟程序的適用范圍,我國應當采用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即以訴訟標的額的最高限額作為小額訴訟的適用標準。小額的標準直接與普通民眾的消費規模和交易習慣相關,我國人均收入偏低且不同地區差別較大,甚至在同一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內的不同地區也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各地區不宜統一規定“一刀切”的標準。應根據中國各地的不同情況,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年度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百分之三十以下”的基礎上,各省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各自的經濟發展水平在上述幅度內自行確定轄區內不同地區的標的額上限,最后報最高人民法院備案。同時,小額訴訟程序適用案件類型一方面限于給付之訴,另一方面給付請求不僅限于金錢,也可包括其他小額動產或有價證券,這樣更符合小額訴訟程序的目的。
(三)地域管轄的特殊性
現行《民事訴訟法》對民事案件的管轄采取了“地域管轄”原則,第二十一條確定了“原告就被告”的管轄原則,第三十四條確定了“合意管轄”的原則。在小額經濟糾紛中大量存在著消費者與商家或廠家的消費糾紛,而消費者與商家或廠家的經濟地位懸殊,如果還是要求廣大消費者統一到商家或廠家住所地或格式合同確定的法院,將可能給當事人帶來更大的訴訟成本,進而影響當事人訴諸法院維護自身權利的積極性。因此,在小額訴訟程序中,應當確立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轄這一原則,有助于保護經濟上處于弱勢地位的小額案件當事人的合法權利;而當雙方當事人均為法人商人或均為自然人時,就不適用此項原則,而仍應依照通常的“原告就被告”與“合意管轄”原則。
(四)賦予當事人程序選擇權
在民事訴訟領域,程序選擇權主要是指在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范圍內,當事人有選擇訴訟程序及其他程序事項的權利。與《民事訴訟法》當事人雙方“約定”適用簡易程序的規定不同,原告時,可以主動行使程序選擇權,選擇是否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如果原告選擇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則被告享有了程序異議權。即如果被告就適用小額訴訟程序有異議,應當在答辯期內向法院提出異議申請,并說明理由,經法院審查,如果異議成立,應將案件轉入簡易程序或普通程序;如果被告在答辯期內沒有提出異議,則視為默示同意選擇小額訴訟程序。
(五)限制律師
小額訴訟因其標的額較小,訴訟成本有限,聘請律師必將大大增加當事人的訴訟成本,不符合小額訴訟設立的目的??梢栽谛☆~訴訟程序的立法中取消有關律師的規定,但針對當事人法律專業知識不足的情況,法官應更主動地介入訴訟、行使職權,而不像在普通程序和簡易程序中那樣消極。
我國小額經濟糾紛案件訴訟程序的具體設置
(一)形式
當事人可以預約到法院。當事人可以口頭,也可使用固定格式化狀,這種狀由法院提供,并且法院應預先印制各種常見狀的樣稿,供當事人參考填寫。當事人口頭的,法院應當記入筆錄,由當事人簽字確定。
(二)庭前準備工作
為了保證庭審的順利進行,開庭前的準備工作是完全必要的,但不能把準備工作復雜化。關于開庭的各種通知和訴訟權利的告知,應以口頭方式,并簡化送達、簽字等手續,避免小額訴訟程序復雜化。
(三)實行獨任審判
通過對小額訴訟程序的域外考察可以看出,世界各國均規定了法官獨任審理的制度。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五條也規定:“簡單的民事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而小額訴訟程序審理的是較之更為簡單的小額經濟糾紛。因此,我國在構建小額訴訟訴程序時,也應當規定一審審理由審判員一人獨任擔當的制度。
(四)審理時間和審理期限
為了不影響當事人的正常工作,節約當事人的訴訟成本,可以將開庭時間安排在節假日或者夜間,由法官根據當事人雙方的具體情況自行決定。在雙方當事人一同到法院要求解決糾紛的情況下,則應當立即安排人員進行審理,爭取當日審結。并且,按照我國簡易程序所規定的3個月的審理期限,對于小額訴訟程序來說還嫌過長,可以規定在立案之日起30日內審結。
(五)調解前置
注重調解一直是我國民事審判的優良傳統,在構建我國的小額訴訟程序時應當規定調解前置主義:即凡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先行調解,鼓勵雙方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及時化解矛盾,調解不成的才進入審判程序;并且,對于調解成功的案件,當事人只須繳納二分之一的訴訟費用,以調動當事人的積極性,提高前置調解的成功率。
(六)簡化證人作證
在小額訴訟程序中,證人未必都要出庭作證??梢栽试S證人將法官需要詢問的事項提供證言,并在當地公證機關進行公證,或由法官在開庭階段電話詢問證人,而不必一定要求證人出庭作證。
(七)簡化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程序
在小額訴訟程序中,關于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程序,有三種情形可以從簡進行:第一,遇有雙方當事人相互認可或無爭議的事實及情節,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完全可以從簡進行,對事實、情節、證據不進行審理和調查,只將雙方認可的情況記錄在卷就可以了;第二,遇有雙方當事人對案件事實、證據無爭議,只是在舉證責任的承擔和法律的運用上有分歧的情形,法庭調查可以省略,而直接引導雙方進行法庭辯論;第三,依小額訴訟程序審理的案件,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不必機械地分開,完全可以靈活地交叉進行。
關鍵詞:品牌;連鎖經營;發展策略;核心競爭力
1現狀分析
中國飯店業的起步較晚,1978年飯店業才真正起步。而標準化的提出卻是在1989年,其主要標志是星級標準的制定。
至1999年星級酒店利潤總額成直線下降趨勢。針對這一現狀,飯店業提出塑造飯店企業核心競爭力,這標志著我國星級酒店逐漸步入正軌。同時問題也隨之而來,經營模式過于僵化,缺少創新性成為制約星級酒店發展的主要原因。進入21世紀快捷酒店異軍突起,連鎖經營模式使其成規?;l展降低成本,價格更能為顧客所接受??旖菥频甑倪B鎖店和營業額成直線上升,成為飯店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這對星級酒店造成直接的威脅。
2微觀環境分析
2.1優勢
2.1.1星級酒店的競爭優勢
(1)星級酒店實行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和標準化管理。質量管理就是指通過制定各種標準和采用各種手段使酒店的設施和服務質量能滿足顧客需求的一種管理方法。以提供給顧客百分之百滿意的產品、市場為中心、改進創新為企業生存之道、建立協作的團體并充分授權為原則使酒店產品更具吸引力。(2)星級酒店具有強大的品牌效應,針對高檔次的顧客以彰顯其地位。對飯店本身而言,一個良好的品牌有助于加深客人對飯店形象的認知,是一種無形資產并且能維護飯店的競爭優勢有助于飯店的市場擴張,提高企業的凝聚力。對顧客而言,飯店品牌可以減少客人的搜尋成本,幫助客人樹立消費信心,滿足客人追求高層次的心理需求。同時飯店品牌可以促進產品創新,彰顯該地區和國家的競爭力。(3)星級酒店有著完善的休息娛樂和餐飲設施適合舉行各種會議和節假活動。例如,星級酒店可以在節假日舉行主題餐廳來招攬顧客。它不僅反映餐廳的經營理念、經營格調和經營情趣,而且體現了整個酒店的文化特色,更能提高酒店的形象。
2.1.2快捷酒店的競爭優勢
(1)經營管理專業化??旖菥频甏竽懮釛壛丝腿诵枨蟛欢嗟牟惋?、娛樂等功能,并壓縮大堂的面積,專心把住宿這一核心功能做好,從而大幅度地降低了成本,更符合“節約型社會”的號召。(2)價格適中而物有所值,為顧客創造最大的性價比,無疑是快捷酒店主要賣點??旖菥频甑目蛻舳ㄎ粸橹械投松虅丈⒖???旖菥频晏峁┍憬莸脑O施雖然沒有傳統星級酒店那么完善的設施,但卻貼近客人的需求,標準上也絕不降低。(3)最大限度的滿足顧客的個性化需求。在“莫泰168”的標準間,房間的一面墻被刷成明亮鮮艷的粉紅色,床上是漂亮整潔的碎花棉被,桌上的服務指南別具匠心地做成臺歷的樣式。與傳統星級酒店相比,快捷酒店的定位是時尚和創新,打造有個性和特色的服務,滿足當前追求個性時代的需要。(4)以連鎖的形式樹立強有力的品牌形象,挖掘特定客戶,打造特色服務,建立起自己的風格,有利于快捷酒店打造核心競爭力。(5)連鎖經營易于形成規模效應,便于壓縮成本。(6)酒店文化的構建。例如,如家以“潔凈如月,溫馨如家”為經營口號,以“誠信、結果導向、多贏、創新”為經營理念構建如家特有的文化,以文化招攬顧客。
2.2劣勢
2.2.1星級酒店的劣勢
(1)因為“評星”的需要,星級酒店無論是在硬件上還是軟件上都要求面面俱到,許多服務設施使用頻率很低,例如星級酒店的游泳池一般住店游客是沒有資格享受的。這不僅使酒店落入高投入、高成本的陷阱,也造成資源的浪費,與“節約型社會”的要求背道而馳,為酒店的經營埋下苦果。(2)對于低星級酒店更是一種挑戰,雖然快捷酒店因快捷方便的服務為主打產品但其設備和服務質量完全能與低星級酒店媲美,不設置門童使客人有種賓至如歸的感覺,更能體味到家的感覺。(3)多元化經營分散酒店現有的實力難以形成競爭優勢,而且導致人力、電力等成本的增加,給酒店造成額外的負擔。(4)價格較高,中低檔次消費者難以接受,目標群體覆蓋面小導致市場占有份額小,必須要有忠誠的顧客才能得以生存。
2.2.2快捷酒店的劣勢
(1)針對中低檔次的消費群體導致酒店市場定位較低,從檔次上看遠不如星級酒店。難以得到一些會議型顧客和商業人士的青睞。(2)連鎖經營品牌風險度較大,一旦發生事故將影響所有連鎖酒店的知名度。各個連鎖酒店在標準上難以達成一致,可能形成同一品牌不同標準,容易使顧客對酒店的產品產生質疑導致信任度下降。(3)經營管理混亂,特許經營、直營和加盟等形式復雜難以保證品牌的質量。
3宏觀環境分析
進入21世紀,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后,對我國飯店業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國際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深入的與國內市場結合在一起,這就要求星級酒店具備國際化的標準,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打造品牌優勢,以彰顯我國的綜合實力。同時,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人們出游率不算提高,中低檔消費群體比例不斷上升以上班族占絕大多數,因而他們追求的是快捷、舒適的環境和個性化的需求,這就給快捷酒店以發展空間。
4星級酒店和快捷酒店協調發展策略
4.1明確目標市場定位
星級酒店針對高檔次顧客創造忠誠的顧客群,雖然這部分群體所占比例較小但足以保證入住率;而快捷酒店主要吸引中低檔消費群體,且消費群體較為廣泛,市場占有份額大。著重對目標顧客及潛在顧客的需求進行深入研究,并根據研究結果調整業務流程,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展開不同的營銷策略,不斷提高對顧客需求的滿足能力,實現二者的和諧發展。
4.2挖掘地理和歷史條件
星級酒店有著較長的歷史,可以對歷史風俗進行挖掘,例如狀元粥在高考時隆重推出,可吸引大批顧客。同時,星級酒店一般設于成熟的鬧市區或旅游區,具有優越的地理優勢,另外配套設施齊全,有著大型的停車場,都是優越于經濟型酒店的條件。而快捷酒店正如其名字是為閑暇時間較少的消費者提供的3B(床、洗浴、早餐),以個性化為主要特色,最大限度的滿足顧客的不同需求。
4.3構建企業文化
面對經濟型酒店的快速服務理念,星級酒店可以以“全面顧客滿意”為理念,用服務贏得客人的信任與青睞。
4.4加大創新力度
星級酒店可以策劃主題餐廳、主題晚會和節日慶典加之以特色旅游產品等來吸引顧客。例如香格里拉飯店的“殷情好客亞洲情”對于提升飯店的服務品質,確立自身品牌,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而快捷酒店主要以客房的特色裝潢和個性的服務為主要創新形式,以親和便捷為標準、時尚創新為特色的高性價比吸引顧客的眼球,尊重人的需求,不奢華但足夠享受。
綜上所述,中國的酒店行業還處于市場培育期,產業化經營的初期階段。但星級酒店和快捷酒店可以發揮核心競爭優勢避免其劣勢和沖突,明確市場定位,抓住體驗經濟所帶來的機遇,用個性化服務和產品創新來吸引顧客最終達到共同發展,為我國酒店業的發展再創歷史高峰。
參考文獻
[1]王偉.飯店品牌建設[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10.
[2]郭景林.星級賓館酒店經營管理[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6.
[3]周殿昆.連鎖公司快速成長奧秘[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4]鄒益民,周亞慶.飯店戰略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12.
[5]王忠義.創造服務優勢[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
關鍵詞:經濟集聚;經濟增長;空間計量模型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縱觀世界經濟的發展歷史,經濟的空間集聚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正如克魯格曼所言:“經濟活動最突出的地理特征是什么?一個簡短的回答肯定是集中”。與經濟的空間集聚相伴而生的是區域經濟增長的非均衡化以及地區差距的擴大。作為中國經濟增長最快、最具活力的省區之一,江蘇省內部表現出很強的經濟集聚趨勢,同時一直受到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的困擾,地區間差距在最近20年迅速擴大。集聚是否是導致地區經濟增長差異的重要因素?本文擬對這一問題進行實證研究。
長久以來,經濟增長與經濟集聚的研究幾乎互不相關。然而,現實表明,經濟活動的空間聚集與經濟增長是很難被分割的兩個過程。20世紀90年代后期,一些新經濟地理學領域內的學者開始嘗試整合新經濟地理學與新增長理論,在統一的理論框架下探討集聚與增長之間的相互作用,其中開創性的工作包括Martin和Ottaviano(1999)、Baldwin(1999)、Baldwin和Forslid(2000)以及Baldwin等(2001)。他們通過強調技術外溢和空間集聚的相互作用,為解釋經濟集聚和經濟增長之間的內在聯系提供了一個非常清晰和簡明的理論分析框架。Fujita和Thisse(2003)在此基礎上通過改進研發部門的生產函數和熟練工人的動態遷移過程,給出了一個數學分析更加容易、分析結果更加具體的整合模型。Dupont(2007)也在集聚與內生增長的框架下,分析了經濟一體化過程對區域差異和不平等的影響。他們的研究表明:集聚對于整體的經濟增長是有利的,地理位置會影響到經濟增長。
伴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經濟學家開始針對經濟集聚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展開實證研究。許多研究驗證了集聚的增長促進效應。如Ciccone(2002)使用5個歐洲國家NUTS第3級地區的數據分析了就業密度對于平均勞動生產率的影響,發現制造業與服務業活動的集聚的確對區域經濟的增長具有正面效應。Henderson(2003)使用70個國家1960-1990年的面板數據,發現城市首位度(一國最大城市份額)在低收入國家有利于經濟增長。[SlCrozet和Koenig(2007)使用EU地區1980-2000年的數據,探討了區域內經濟活動空間集中對增長績效的影響,發現生產活動的內部空間分布越不平衡的地區增長越快。但也有部分研究得出了與理論預測相反的結論,如Sbergami(2002)使用6個歐盟成員國1984~1995年的跨國面板數據對經濟增長率和經濟集聚相互關系進行實證檢驗,研究結果發現。高技術行業、中等技術和低技術行業的集聚對于經濟增長率的影響都是負面的。㈣更為復雜的是,空間集聚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可能是非線性的,在發展的早期階段,集聚促進增長;但當達到某個收入水平后,集聚對經濟增長就沒有作用,甚至有害于經濟增長。這一假說得到了Brulhart和Sbergami(2009)的驗證,他們利用跨部門OLS和動態面板GMM估計方法研究了一國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對國家層面增長的影響,發現只在經濟發展的某一水平集聚才能推動GDP增長,關鍵水平約為人均10000美元。
針對中國的經濟集聚與經濟增長問題,范劍勇(2004)認為,中國現階段仍處于“產業高集聚、地區低專業化”的狀況,國內市場一體化水平總體上仍較低,且滯后于對外的一體化水平,這一現狀使得制造業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無法向中部地區轉移,進而推動地區差距不斷擴大。㈣張艷、劉亮(2007)運用工具變量法,基于中國城市的面板數據實證檢驗了經濟集聚對于城市人均實際GDP的影響,結果發現,經濟集聚具有內生性,它對于城市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張卉、詹宇波、周凱(2007)構造了產業間集聚指數和產業內集聚指數,并以此作為解釋變量實證檢驗了中國產業集聚與勞動生產率和經濟增長的內在關系。他們的研究發現,產業內集聚和產業間集聚都對中國經濟增長存在顯著影響。吳利學、傅曉霞(2008)以規模報酬遞增為基礎構建了一個包含集聚經濟的生產函數,分析了城市化和市場化對中國各地區集聚經濟效應的影響,他們的實證研究發現,中國各地區集聚經濟效應顯著,且集聚經濟效應在地區經濟增長中作用明顯。馬君潞、郭威(2007)通過對我國分省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表明,提升一個地區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地區的集聚經濟環境,因此,積累集聚經濟優勢是吸引外資、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途徑之一。
在這些實證分析中,雖然有的研究也考慮到了不同地區差異的影響并以地區虛擬變量來衡量,但從本質上看,區域總是被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進行分析,區域間潛在的相互影響往往被忽略。事實上,任何一個地區的經濟都不可能獨立存在,它總是與其他經濟體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在多數研究中,這一觀點都還沒有被正式引入模型進行實證分析。
空間計量經濟學是在橫截面或面板數據中研究經濟單位的空間相互作用,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關注。一些學者開始運用空間計量方法,明確將地理空間因素考慮到經濟集聚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中去。Ying(2003)采用1978~1998年的省級橫截面數據,從空間經濟學的視角研究了中國經濟增長問題,并指出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的來源主要是非農業勞動力增長率、制造業產出、資本積累和實際的外商直接投資。林光平、龍志和及吳梅(2005)采用空間計量經濟方法,研究我國28個省(市、區)1978~2002年間人均GDP的盧收斂情況,認為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地區間的空間相關性對各地區經濟增長的作用越來越大,我國地區間經濟存在收斂性,但是它的估計值表現出增大的趨勢?!眳怯聒Q(2007)運用空間計量經濟學模型,對2000年中國2030個縣域的增長集聚與差異進行了空間計量分析,結果表明,中國縣域經濟增長不僅與人力資本、城市化、工業化、信息化等因素密切相關,而且與相鄰縣域的經濟增長之間存在一定的空間依賴性。㈣符淼(2009)采用空間計量分析方法對技術傳播的空間模式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技術和經濟活動都存在局部集聚,技術集聚度高于經濟集聚,且兩者的集聚度隨時間增強,地理分布高度一致。隨地理距離快速下降的技術溢出效應是導致局部集聚和東西部發展不均衡問題的原因之一。
針對江蘇經濟表現出來的空間集聚現象與地區差距問題,本文擬采用空間計量經濟模型,對江蘇省縣域經濟集聚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
二、江蘇省縣域經濟活動的空間相關性
首先,畫出江蘇省2007年縣域人均GDP的空間分布四分圖(圖1)。按照人均GDP的大小,65個縣域被平均分為4組,以顏色的深淺代表相應縣域的人均GDP的大小。由圖1可見,江蘇省縣域層次的經濟活動在地理分布上是極不均衡的,呈現出蘇南一蘇中一蘇北梯度遞減模式。并且鄰近區域的經濟指標水平基本相近,具有明顯的集聚特征。
接著,通過計算縣域人均GDP的MoransI指數對其空間相關性進行檢驗。Moran''''sI是最常用的檢驗空間自相關性的統計指標。利用GeoDa0.9.5軟件,得出Moran''''sI=0.7445,在0.1%的概率上顯著,表明江蘇省縣域經濟的分布的確存在明顯的空間相關性。
進一步,作出江蘇省2007年縣域人均GDP空間自相關聚類圖(圖2),圖中HigllHigh部分表示人均GDP高的地區被人均GDP高的地區所包圍,Low-Low部分表示人均GDP低的地區被人均GDP低的地區所包圍。這種分布顯示出江蘇省縣域經濟之間存在著正的空間自相關性,形成了某種空間“俱樂部”現象。人均GDP水平較高的縣域(H-H地區)集中分布在蘇南地區,而人均GDP水平較低的縣域(L-L地區)則分布在蘇北地區,地區之間經濟增長差異顯著。
由此可見,我們觀測到的截面區域之間在地理上是一些明顯具有空間依賴性的經濟實體,誤差項獨立的假設在統計上被拒絕了,也就是說,OLS估計的結果是不可信的。因此,這里將地理空間維度引入研究中來,采用空間計量經濟學模型來估計經濟集聚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變量選取、數據來源與模型設定
(一)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關心的問題是經濟集聚是否會促進經濟增長,因此,在進行實證檢驗時,需要對經濟增長和經濟集聚分別進行度量。本文選取人均GDP的自然對數來衡量縣域經濟的增長。由于各地區在人口和面積方面相差很大,因此選取人均GDP為測度指標來衡量地區經濟發展差異,具有一定的客觀性。關于經濟集聚,本文選取第二產業區位熵、第三產業區位熵和城市化三個指標來衡量經濟集聚的程度。i地區i產業的區位熵定義如下:其中:Eij表示j地區i產業的產值,∑iEij表示i產業在整個區域的總產值,∑jEij表示j地區的總產值,∑i∑jEij表示整個區域的總產值。因此,該指標的分子是j地區的i產業占整個區域該產業總產值的份額,分母是j地區的總產值占整個區域總產值的份額,通過兩者的比來評價i產業在j地區的集聚程度。區位熵小于1說明該產業的集聚化水平比較低,區位熵等于或大于1說明該產業的集聚化水平較高。區位熵越大,說明該地區的這一產業在整個區域范圍內的集聚程度越高。
本文中令i=1,2,3,分別表示三次產業;j=1,2,…,65,分別表示江蘇省65個縣域。因此,LQ1、LQ2和LQ3(這里省略了下標)分別表示江蘇省每個縣域第一、二、三產業的區位熵,度量了三次產業在該地區的集聚程度。由于經濟的集聚主要體現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所以選擇第二產業區位熵和第三產業區位熵作為衡量經濟集聚程度的兩個解釋變量。
此外,城市的出現也是經濟集聚的一種表現。經濟學家長久以來一直強調城市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更準確地講,城市己被看成一種主要的社會制度。城市化是一個國家、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尺度的體現,城市化不但表現為人口向城鎮聚集和非農人口上升,還表現為人們生產與生活方式、社會結構、價值觀念由農村向城市文明升級轉化的過程。因此,本文希望就城市化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這里用非鄉村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來衡量各地區城市化的程度。本文采用2007年江蘇省65個縣級行政區域的橫截面數據,所有統計資料均來自《江蘇統計年鑒(2008)》。
(二)模型設定
1經典線性回歸模型
基于以上考慮,本文首先構建經典線性回歸模型如下:
lnPGDP=β0+β1LQ2β2LQ3+β3URBAN+ε(1)
其中,PGDP表示縣域人均GDP水平,是本文的被解釋變量,LQ2和LQ3分別表示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區位熵指標,URBAⅣ是城市化指標,三者用來表示經濟集聚,是本文關心的解釋變量。
2空間計量經濟模型
針對經典線性回歸模型(1),可以通過兩種不同方式引入空間依賴性。相應地,空間計量模型有兩種設定形式:
第一,空間滯后模型(SLM),在解釋變量中增加一個空間滯后變量,模型的形式為:
InPGDP=β0+ρW_PGDP+β1LQ2+P2LQ3+β3URBAN+ε(2)其中:W是空間權重矩陣;W_PGDP是空間滯后變量,定義為W_PGDG=WlnPGDP;P是空間自回歸系數;ε是誤差項;其他變量的含義與原來相同。
第二,空間誤差模型(SEM),通過誤差項引入空間相關性,即假設誤差項是空間相關的。如果誤差項是一個空間自回歸過程,則模型具體形式如下:
lnPGDP=β0+β1LQ2+β2LQ3+β3URBAN+ε,ε=AWε+u(3)其中:λ是空間誤差自回歸系數,Wε是空間滯后誤差項。
3空間計量模型的選擇
Anselin(2005)提出,可以根據拉格朗日乘子LM-Iag和LM-Error,以及相應的穩健性拉格朗日乘子RobustLM-Lag和RobustLM-Error,在兩種空間計量模型之間進行選擇。首先判斷LM-Lag和LM-Error的顯著性,如果兩者中只有一個是顯著的,那么就選擇相對應的模型,即如果LM-Lag顯著就用空間滯后模型,LM-Error顯著就用空間誤差模型。如果兩者都顯著,則需進一步比較RobustLM-Lag和RobustLM-Error的顯著性,選擇Robust指標中更顯著的那一種模型。是選擇空間滯后模型還是空間誤差模型,下文中根據判別指標的具體情況而定。
四、實證檢驗與結果分析
為了進行比較,首先給出經典線性回歸模型的OLS估計結果,見表1。由表1的檢驗結果可以看出,OLS估計的F統計量達到117.193,模型整體上非常顯著。擬合優度為0,8521,說明擬合程度一般,可能與忽略了空間依賴性有關。LQ2、LQ3和URBAN系數的符號都與預期一致,均為正;LQ2、LQ3在1%的水平上顯著,URBAN在5%的水平上顯著。自然對數似然函數值(Loglikelihood)、赤池信息準則(AIC)和施瓦茨準則(SC)作為衡量模型擬合優度的指標,在下文中與空間計量模型的估計結果進行比較。
接下來,采用GeoDa0.9.5軟件對OLS估計的殘差進行空間依賴性檢驗。這里使用的江蘇省縣域地圖數據來自中國分縣行政區劃界線數字化地圖,①空間權重矩陣采用的是一階Rook鄰接矩陣。檢驗結果見表2。表2顯示,Moran''''sI指數在1%的概率上顯著,說明OLS估計的殘差存在明顯的空間自相關性,經典線性回歸模型可能存在模型設定不恰當的問題。因此,這里采用OLS估計是不合適的,需要將截面單元之間的空間相關性引入模型中。具體是采用空間滯后模型還是空間誤差模型,可以根據拉格朗日乘子檢驗的結果來決定。由于LM-Lag和LM-Error都在1%的水平上顯著,因此需要進一步比較RobustLM-Lag和RobustLM-Error。RobustLM-Lag在1%的水平上顯著,而RobustLM-Error在10%的水平上顯著,相比之下,RobustLM-Lag的顯著性更強。因此,根據上文中提到的標準,選擇空間滯后模型(2)更為合適。空間計量模型如果仍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計,系數估計值會有偏或者無效。這里用極大似然法(ML)進行估計。結果見表3。
首先,通過似然比檢驗比較原模型(不考慮空間因素的經典回歸模型)與各擇模型(空間滯后模型)空間自相關系數的漸進顯著性。表3中SLM模型的LR值為25.4468,在1%的水平上顯著,再次證明該模型中空間依賴性的存在。進一步,三個經典檢驗是漸進一致的,但在有限樣本中,應該滿足Wald>LR>LM。本文中,Wald值為28.4089,LR值為25.4468,LM-lag值為24.3492,與預期的順序一致,說明SLM模型符合ML估計的漸進性質,模型的設定是比較合理的。
其次,根據Loglikelihood、AIC和SC比較SLM模型和經典線性模型OLS估計的擬合優度。Loglikelihood越大,模型的擬合效果越好。而AIC和SC則相反,值越小,表示擬合效果越好。由表3可見,SLM模型的Loglikelihood值為-1.3229,大于OLS估計的Loglikelihood值-14.0463,SLM模型的Akaike值和Sehwarz值都小于OLS估計的相應值,說明SLM模型的擬合程度優于原經典回歸模型,引入空間效應使模型的解釋力有了明顯增強。
最后,對SLM模型估計的系數進行分析??臻g滯后變量WLNPGDP的空間自回歸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表明縣域人均GDP增長在地理空間的鄰接上表現出了較強的溢出效應??h域經濟增長集聚的空間相互作用或影響的途徑可以通過鄰接地區而相互傳遞。三個衡量經濟集聚的解釋變量LQ2、LQ3和URBAN的符號均為正,與我們的預期一致,且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這一結果支持了經濟集聚對于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的結論。具體而言,LQ2的回歸系數為2.3931,說明第二產業的區位熵增加1,在保持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將使縣域人均GDP增加約2.39%;LQ3的回歸系數為1.7357,說明第三產業的區位熵增加1,在保持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將使縣域人均GDP增加約1.74%。LQ2和LQ3的系數比OLS估計中兩者的系數均有所降低,說明OLS的估計結果可能存在向上偏誤。URBAN的回歸系數為0.0105,說明非鄉村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增加1%,則縣域人均GDP可以增加約0.01%。與OLS估計結果相比,城市化指標的顯著性有了明顯提高(P值由0.0439降低到了0.0031)??傮w看來,第二產業的集聚對于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最為明顯。
五、結論及政策含義
(一)主要結論
1江蘇省縣域經濟具有顯著的空間依賴性,鄰近區域的經濟增長相互影響,但這種影響以回浪效應為主,擴散效應不足,因此導致蘇南蘇北地區經濟差距加大。由于地理區位、經濟基礎、經濟結構、發展政策等方面所具有的優勢,蘇南地區集聚了大量資本、技術和人才,具有規模經濟效益,自身增長迅速,成為江蘇地區的“增長極”。政府希望通過增長極地區的優先增長帶動周邊更多地區的經濟發展,發揮增長極的擴散效應。然而事實上,至少到目前為止,該增長極體現出的回浪效應——即吸引其他地方的資本、人才和技術,削弱周邊地區的經濟增長實力——遠大于其擴散效應,從而導致發達區域更發達,落后區域更落后。因此,為了防止在這種累積循環因果作用下區域間差距的無限擴大。需要政府創造條件,引導回浪效應向擴散效應的轉化。
2以產業集聚和城市化為特征的經濟集聚對于經濟增長具有積極作用,但這種影響是地方性的,隨空間距離的增加而衰減。根據內生增長理論和新經濟地理學理論,知識溢出是解釋集聚和區域增長關系的重要概念之一。經濟活動的空間集中會有效地促進知識溢出,推動技術進步,實現經濟增長。在產業活動空間集中的區域或人口密度多樣化的城市中,知識、人才在不同企業和區域的流動以及與不同群體的互動交流,促進了知識的傳播擴散,進而促進技術進步。同時,企業在地理空間上的鄰近不僅為面對面的交流提供了便利,而且有利于企業間前向后向的市場聯系,更有利于勞動力的進一步集聚以及知識溢出。但是,知識空間溢出具有局域性特征,其影響隨地理距離的增加而迅速衰減。陋瑚因此,蘇南地區通過知識溢出產生的正外部性難以擴散到更遠的蘇北地區,導致南北差距加大??梢姡绻Mㄟ^集聚促進落后地區的經濟增長,需要充分考慮到地理空間的因素。
(二)政策建議
1促進要素向蘇北地區的流動,使回浪效應過渡為擴散效應。可以通過加強蘇南地區與蘇北地區間的統籌規劃,打破地方壁壘,改善蘇北地區的投資環境、貿易條件、市場條件,創造良好的人才吸引機制,鼓勵資本、人才等生產要素不斷由蘇南向蘇北地區流動,充分發揮增長極的擴散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