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1:00
序論:在您撰寫審計程序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非貨幣易審計的目標
非貨幣易審計,是指注冊會計師在企業會計報表的審計中,對被審計單位在其報告期內發生的非貨幣易的確認、計量和披露的再次確認和審核。它不是一項單獨的審計,而是會計報表審計的有機組成部分。對非貨幣易審計的目的是為了對此類交易其相關事項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對企業有關會計處理的合理、合法及真實性作出結論,并就其對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影響程度發表審計意見。非貨幣易審計的目標是確認:己)企業確認的非貨幣易事項是否真實存在;(2)被審計單位所完成的非貨幣易是否符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3)被審計單位對發生的所有非貨幣易是否都根據《非貨幣易準則》進行了確認和計量;(4)非貨幣易中相關資產的入帳價值及對企業損益的影響是否合理、合法;(5)非貨幣易及其結果在會計報表中的披露是否真實、充分。
二、非貨幣易審計的程序
(一)對非貨幣易重要性的評估。在企業發生的所有非貨幣易中,注冊會計師應運用自己的專業判斷能力對其重要性進行評估,以便在確定相關審計程序、時間、范圍和評價審計結果時運用重要性原則"一般來說,對于普通的以貨易貨,而且交易雙方為非關聯方的非貨幣易,即使發生錯報或漏報,其性質也不會十分嚴重,并且由于交易金額通常不會十分巨大,可以認為對會計報表的影響是不顯著的。此類非貨幣易,注冊會計師可只做一般關注。但對于關聯方之間發生的非貨幣易,以及股權置換、換出股權換人其他資產、用資產換人股權不屬于投資的情況等形式的交易,注冊會計師應當予以充分關注,并通過專門的審計程序以確認該交易的性質和重要程度。具體來說,注冊會計師可以實施以下程序:
1、向被審計單位管理層詢問,初步了解管理當局對于有關非貨幣易的經濟實質的看法,了解進行非貨幣易的目的及相關資產人帳價值確定的政策。必要時,注冊會計師應當取得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對非貨幣易的解釋、聲明。
2、充分利用對關聯方及其交易審計的資料。由于關聯方交易往往建立在非公平交易的基礎上,從而常被用作粉飾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手段,非貨幣易在關聯方之間發生,通常都會對會計報表具有重大影響。
3、分析非貨幣易的交易要素的異常情況。交換資產的帳面價值和公允值往往不一致,如果相關懸殊,則此異?,F象表明該交易可能會對會計報表產生重大影響。此外,交易發生的時間、給付條件、處理方式等的異常都可能表明其重要程度。
(二)對非貨幣易過程的審核。
在評估了非貨幣易的重要性,對交易事項作出識別后,注冊會計師應當對重要的非貨幣易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序,以獲取對企業核算和披露非貨幣易的真實、合理、合法性的確信。通常應當實施的審計程序包括:
1、與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溝通,就研發生的非貨幣易的原因是否合理進行確認。注冊會計師應當對交易的屬性作出判斷,確認交易是否屬于非貨幣易。由于對非貨幣易結果是否確認損益,其基礎要看交易的盈利過程是否完成,強調的是換人資產相對于換出資產的目的是否發生變化,而這種目的是否變化是由交易雙方主觀判斷的,因此,注冊會計師應對被審計單位發生非貨幣易的原因的合理性進行審核。對于按不同類非貨幣性資產交易核算的情況,要確認所交換資產是否為待售資產和非待售資產。
2、了解被審計單位進行非貨幣易的業務流程和相關的內部控制制度,審閱與交易相關的協議、合同,以確認交易的合法性。注冊會計師應當審閱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管理當局的會計記錄等資料,查明交易是否由享有相應權限的企業內部機關或人員負責決策和審批。如某企業發生一金額巨大的資產置換行為,注冊會計師應通過查閱公司股東大會和董事會等會計的記錄、詢問有關人員等確認該非貨幣易事前是否經過授權或認可,通過獲取和審閱相關交易憑證確認交易資產的所有權歸屬和帳面價值的真實性,資產價值若涉及公允價值的計量,應索取并檢查相關審計報告、資產評估報告及資產評估結果的確認文件。
3、審閱交易有關的協議、合同、票據及其他有關文件,以判斷交易標的價值及交易損益確認的正確性。對于同類非貨幣易,注冊會計師應當關注在不涉及補價、涉及補價和同時換人多項資產的情況下,換人資產的入帳價值、損益的確定及相關會計處理的恰當性;對于不同類非貨幣易,應關注在不涉及補價、涉及補價的情況下,當換人資產的公允價值可以確定,當換人資產的公允價值無法確定但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可以確定,當換人、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均無法確定時,換人資產的人帳價值及損益的確定和相關處理的正確性。對于所交易標的公允價值的確定,注冊會計師可以通過對交易資產歷史會計資料的查閱、對資產評估的前提假設和評估計算模型及公式的分析等來確認其恰當性。
4、檢查會計報表中非貨幣易及其結果的披露。注冊會計師要確認企業在財務報告中是否披露了非貨幣易,披露的交易類型是否真實,所披露的換人、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補價以及換出資產的帳面價值是否正確,對計量標準是公允價值還是帳面價值、實現的損益及其歸屬期間的披露是否恰當、充分。
三、審計結論和編制審計報告時應注意的兒個問題
在實施相應的審計程序取得充分、可靠的相關審計證據后,注冊會計師應對被審計單位非貨幣易作出恰當的審計結論,并確定其對審計意見的影響。
(一)注冊會計師依據審計證據得出的非貨幣易對企業經營成果的影響數與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列示有差異時,應判斷該差異是否合理。如注冊會計師認為差異不合理,應提請被審計單位調整。被審計單位拒絕調整,注冊會計師應將之視為一項錯報。如差異在注冊會計師認為可接受范圍內,則不必要求被審計單位調整。但如果各項同類差異的累積數將給會計報表造成重大影響時,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各項差異的綜合影響。
(二)如果注冊會計師因為審計范圍受到限制,無法就對會計報表具有重大影響的非貨幣易及其結果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應當考慮發表保留意見或拒絕表示意見。
(三)注冊會計師在出具審計報告、表達審計意見時,要判斷有關被審計單位非貨幣易的錯報是否影響了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的公允表達。如果沒有重要影響,則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如果有重要影響的非貨幣易的核算和相關信息的披露不符合非貨幣易準則及其他相關準則的要求時,廟視其嚴重程度,出具保留意見或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具體判斷時應當運用重要性原則,如屬于一般性的非貨幣易的錯報,錯報的金額不超過重要性水平,則可認為不影響棱審計單位會計報表的公允表達,可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反之,則視其重要程度,出具保留或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而對于關聯方之間的非貨幣易,或特殊類型的非貨幣易,應根據其性質判斷,而往往此類的錯報足以嚴重到對會計報表產生重大影響,應當出具保留意見或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
一、系統克隆系統
系統克隆是將被審計單位的相關數據在企業之外進行備份,在企業會計系統之外再克隆。一個會計系統。系統克隆可以這樣進行:
(一)在審計期間的期初就將被審計單位的會計信息系統的數據進行外部備份。備份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原始數據庫、初始化數據庫和會計軟件程序。備份的機構可以是審計機構,也可以是專門的外部獨立的數據信息管理與服務機構,而后者更有利于實現專業化質量和規?;б?。
(二)在審計期間內備份的內容將通過與企業會計信息系統相聯結的網絡進行更新。其中,原始數據備份庫直接與企業數據采集系統相聯,實現實時更新;初始化數據備份庫和會計軟件備份庫直接與企業會計信息系統的修改模塊相聯,在企業進行初始化變動和軟件程序變動時進行更新。
(三)審計人員通過外部備份與企業內部會計信息系統的比較,一方面判斷企業會計信息系統在原始數據庫、初始化數據庫和會計軟件上有沒有非法改動,另一方面通過外部獨立的數據信息管理服務機構,實現信息控制和咨詢,了解企業的會計信息系統以對其作出評價。
系統克隆使企業會計信息系統由于信息同源化喪失的內部勾稽關系在企業外部得到了重建,而且這種重建由于外部機構的獨立性變得更加有效。通過這種勾稽關系的審查,審計人員可獲得有效的審計證據。證明企業的會計信息末被非法改動。這一證據一旦與企業會計系統初始化定義和企業原始數據合理合法的證據相結合,就足以證明企業會計信息的公允性。這種方法可用于財務報表審計、特殊目的審計和管理審計等領域。
二、電子函證
電子函證指審計人員利用專門的程序模塊就被審計企業的有關數據,向相關的企業的數據庫發出電子詢證函,經對方企業同意后實現數據庫之間的自動數據比較而獲得被審計企業數據真實性的證據。函證內容不僅包括有關帳戶的余額,更應包括企業的原始數據庫的數據。如果被審計企業和被函證企業簽訂了有關信息交流協議,電子函證的復函無須被函證企業的同意就可由其電子信息系統自動進行。
外部系統克隆是審計人員獲取企業會計系統末被非法改動的證據,而對原始數據的合理合法的證據則必須通過另外的審計程序獲得。電子函證就是獲取這一類數據的最好的審計程序之一。一方面這種函證可以通過程序實現自動發函咱動付函咱動比較與自動進行差異分析和列表,從而使得函證更加快速、準確、安全和簡便;另一方面這種函證利用網絡通訊和無線通訊等先進的電子技術也使得通訊花費極大的降低。更重要的是,這種函證由于是電子自動復函和比較,排除了人為因素,使得其函證結果更加可靠。這都使得電子函證成為一種高效、低廉和可靠的審計程序。這些特征使得其可以大范圍應用,甚至可以將被審計企業所有的可函證數據都進行函證。其中,企業原始數據庫則是首選的函證范圍。通過電子函證,審計人員可以判斷企業的原始會計數據和相關帳戶余額是否真實、合法和可靠。
由于外部信息管理服務機構的存在,電子函證除可以采取向被函證企業發函的方式之外,還可以采取向被函證企業的信息管理機構直接發函的方式。這會由于眾多被函證企業在同一家信息管理機構備份信息而大大提高效率。如果被審計單位和被函證單位在同一信息管理機構備份信息,則可以在這家信息機構直接調用雙方的數據進行比較,這比跨機構函證更加高效。這種方法可廣泛用于銀行存款、往來帳項和對外投資等項目以及與前任CAA、律師和政府機構等方面的詢證。
三、審計黑匣子
審計黑匣子指審計人員通過在被審計單位的會計系統中安置具有記錄功能的程序模塊,從而對被審計企業會計信息進行監控以獲得相關審計證據。
外部備份程序和電子函證在相當程度上可以保證查出會計信息系統中是否有偏差,但它們卻無法很好地說明這些偏差的產生過程和性質,而這些對審計人員發表審計意見卻具有重大的影響。因此,應當有一種審計程序來幫助審計人員查出信息偏差的產生過程并判斷其性質及嚴重程度。審計黑匣子能很好地完成這個任務。一方面這一模塊能對被審計單位的會計信息系統操作情況例如操作人員編號、進入時間和操作內容等進行序時記錄;另一方面其本身又具有隱蔽性、安全性和穩定性。這個模塊平時僅在后臺工作,被審計企業的會計人員無權修改數據,更不能撤換它和影響它的工作。當審計人員發現會計系統的非正?,F象,則可以通過調用其數據獲得重要的審計線索。這就像飛機上的黑匣子,平時不影響飛機的正常工作,當飛機出現飛行事故時又能提供關鍵的事故線索。審計黑匣子除了為審計人員發表審計意見提供支持之外,還能發現被審計單位的會計信息系統薄弱環節,以便審計人員向被審計單位提出包含改進意見的管理建議書。這種方法可廣泛應用于財務報表審計等各種鑒證業務中。
四、模擬數據實驗
模擬數據實驗指審計人員將被審計單位的有關數據輸入被審計單位的會計軟件進行數據重新處理以獲得實驗數據,并將此結果與被審計單位的會計信息對比以獲得審計證據。
【關鍵詞】審計收費;新審計準則;實證分析
一、問題的提出
審計收費一直是審計市場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對于實務界,審計收費研究有助于理解審計收費的決定因素,從而為制定市場發展策略提供指導。對于政府監管者,審計收費研究有助于加深對審計市場特性的理解,洞察審計市場主體的策略,從而為制定科學的監管措施提供理論依據。
從2007年1月1日開始,新審計準則開始生效。從理論上看,新準則與原準則相比增加了審計程序而導致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成本的增加,相應地應提高審計收費。但實際上,審計收費是否得以相應的提高呢?本文擬對上述問題進行實證檢驗和分析。
二、理論分析:新審計準則的實施對審計收費的影響
審計收費由審計成本與利潤組成。審計成本又由審計生產成本和將來可能存在的損失組成。審計生產成本是指在具體審計過程中發生的成本,包括審計的外勤成本和內部整理復核實施成本。將來可能存在的損失,是指因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審計報告可能發生的訴訟損失。
(一)新審計準則審計程序的變化
新審計準則的立足點在于要求注冊會計師從更高層次上把握重大錯報風險,它要求注冊會計師必須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的變化(包括內部控制),以充分識別和評估會計報表重大錯報風險,并針對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設計和實施控制測試和實質性測試。與舊審計準則相比,新審計準則在審計程序方面的重大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注冊會計師應加強對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的了解;為了實現評估重大錯報風險目的所實施的審計程序稱為風險評估程序。新審計準則要求注冊會計師在審計的所有階段,實施風險評估程序;注冊會計師應當將識別和評估的風險與實施的審計程序掛鉤;注冊會計師應針對重大的各項交易、賬戶余額、列報和披露實施實質性測試程序;注冊會計師應將識別、評估和應對風險的關鍵程序形成審計工作記錄,以保證執業質量,明確執業責任。
(二)新審計準則的實施對審計成本的影響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實施新審計準則會導致審計成本的增加,主要原因如下:
1.新審計準則的實施增加了事務所審計工作的直接成本
新準則要求審計的起點由原準則的了解評價企業內部控制,前移和擴大到評估企業重大錯報風險,不僅要求實施風險評估程序、對企業的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進行評估,還要對企業所處的行業大環境、企業戰略進行分析評價。從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到分析評估,再到建立恰當的數學模型進行風險量化,都要花費審計人員相當的時間,增加了審計項目的直接成本。
2.新審計準則的實施引起管理成本的增加
作為一種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新的審計模式,新審計準則不僅要求注冊會計師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專業判斷能力以及管理、數理統計等多方面的知識,還需要有較高的風險識別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實施新審計準則需要更多有經驗的合伙人及高級審計人員的參與,并對其提供相關知識的培訓,這會導致人力成本增加,也會相應地增加審計的總成本。所以從理論上講,新審計準則的實施,導致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成本的增加而理應帶來審計收費的提高。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思路
國內會計師事務所現行的審計收費標準是按財政部門規定的指導價(最低價),以資產總額作為收費的依據。以深圳地區年度會計報表審計收費標準為例:資產總額100萬元以下的最低收費額4000元;資產總額101-500萬元的最低收費額6000元;資產總額501-1000萬元的最低收費額8000元;資產總額1001-3000萬元的最低收費額10000元;資產總額3001-5000萬元的最低收費額20000元;資產總額5001-7000萬元的最低收費額30000元。
為了分析2005年-2006年審計收費有無增長,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
第一步:根據2005年的審計費用和2005年的資產總額推導出審計費用和資產總額關系的回歸方程。
第二步:利用上述回歸方程和2006年的資產總額計算出2006年的預計審計收費。
第三步:將2006年預計的審計收費與實際的審計收費進行顯著性檢驗(如果沒有顯著性差異則證明審計費用并無增加)。
(二)數據來源和樣本構成
本文研究所需的樣本全部取自深滬兩市A股上市公司2005年和2006年年報。在選取樣本時,本文剔除了2005或2006年未公布年度審計費用的上市公司,剔除了所公布的審計費用中含上年度審計費用、含驗資等特殊服務費用和差旅費補助另算的上市公司和境內境外審計費用沒有分開的上市公司以及資產負債率等指標具有特殊性的銀行類上市公司。審計費用計量單位為萬元。最后得到了有效樣本101個,現采用SPSS統計包軟件對兩個年度的審計費用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1。
(三)實證結果
本文利用SPSS12.0統計軟件對2005年的審計收費和資產總額進行分析,用曲線回歸方程對樣本數據進行擬合,根據點的分布,得到三次方曲線與數據的擬合較好(見圖1):
其中,X為資產總額;F為審計收費
從表2可以看出,本文的審計收費方程整體上還是高度顯著的(F=170.84,P=0.000),其解釋能力也較強,樣本測定系數R2為0.841。
將各上市公司2006年的資產總額代入上面的方程式,計算出2006年各公司的預計審計收費,與2006年的實際收費比較,其描述性統計如表3。
對2006年的預計審計收費與實際審計收費進行顯著性檢驗,其結果如表4。
由此可見,T=-1.242,P>0.05,差異不顯著,即2006年的預計審計收費與實際審計收費不具有顯著性差異。也就是說,對2006年年報的審計并未由于新審計準則的實施而相應地提高審計收費。
四、研究結論
通過以上實證分析表明,新審計準則實施后審計收費并未提高,這與理論上的分析不符。筆者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由于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在實務中新審計準則并未嚴格執行
相當部分的會計師事務所在2007年的執業中根本沒有遵循新執業準則所倡導的風險導向審計理念,沒有執行風險導向審計程序,仍然按照老審計準則的要求執業。即使有部分注冊會計師執行了新的風險導向審計準則,但其大多數僅是套用了或多或少的幾張風險導向審計的工作底稿,實際上并沒有真正貫徹風險導向審計理念,沒有真正實施風險導向審計程序,所實施的風險導向審計程序與其后的進一步審計程序毫無關聯,不具有利用風險評估來導向審計的作用,僅是為了表示其執行了風險導向審計準則走形式而已。其一,新審計準則本身執行難度大。新審計準則在借鑒國際審計準則時,有一個原則即為了保持與國際準則的趨同,不敢隨便改變國際準則的意思,有相當一部分準則條款進行直譯,所以理解起來比較吃力,且新準則及其指南過于理論和原則,不具有可操作性,中注協至今仍未能出臺新準則的工作底稿指南,使得注冊會計師缺少具有指導性、可操縱性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實務類教材,從而不知究竟應如何規范操作。其二,條件不成熟。我國注冊會計師執行風險導向審計準則是倉促上陣。實際上,我國目前還沒有完全具備執行新的風險導向審計準則的前提和條件,如注冊會計師的綜合素質、被審計單位的經營管理水平、管理現狀及財務會計的核算基礎(特別是中小企業)等。
(二)在競爭激烈的審計市場中提高收費是不可行的
盡管審計項目的契約是自由的,但事實上客戶擁有對會計師事務所聘用、續聘、決定審計費用水平的控制權,由于我國會計市場發展不成熟,市場供大于求,會計師事務所數目眾多但是規模較小。在這種情況下會計師事務所受自身經濟利益的驅動,為了拉生意或者保住生意而不能提高審計收費,有的甚至降低收費。
【參考文獻】
[1]陳冬華,周春泉.自選擇問題對審計收費的影響.財經研究,2006,(3):44-55.
[2]李爽,吳溪.審計定價研究:中國證券市場的初步證據.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一、正確理解分析程序的含義
分析程序,是指注冊會計師通過研究不同財務數據之間以及財務數據與非財務數據之間的內在關系,對財務信息作出評價。分析程序還包括調查識別出的、與其他相關信息不一致或與預期數據嚴重偏離的波動和關系。它是一種基本的審計技術方法,是注冊會計師搜集審計證據、形成審計意見過程中需要運用的重要審計程序。這種方法就是將資料間關系模型化,發現重大差異,并就重大差異做出分析,從而認識形成重大差異的原因。確認的這些重大差異,特別是重大的非預期差異,既是被審單位會計管理需注重的問題,也是審計的重要領域。例如某公司過去三年的毛利率一直在15%至20%之間,但本年只有8%,注冊會計師就應當注意分析這種下降的原因是由于經濟環境變化(如原材料價格上漲,使銷售成本占銷售收入的比重上升),還是財務報表存在錯報(如銷貨收入未入賬、存貨計價錯誤等),以分析毛利率下降的真正原因。
分析程序可以使注冊會計師更好的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找出可能存在錯報的風險領域、計劃測試范圍、評價審計中形成的結論、實行對財務信息的進一步檢查等。它包括簡單的比較和使用涉及許多關聯數據的復雜數學與統計模型,對被審計單位的合并會計報表、組成部分的財務報表以及財務信息的要素都可以運用。注冊會計師應當依據專業判斷來確定運用分析程序的方式、范圍和程度。
二、分析程序在審計過程中的運用
《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313號——分析程序》第四條指出:“注冊會計師應當將分析程序用作風險評估程序,以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并在審計結束時運用分析程序對財務報表進行總體復核。注冊會計師也可將分析程序用作實質性程序?!奔疵鞔_規定了注冊會計師在執行審計業務時應當運用分析性復核,且運用的十分廣泛,貫穿于整個審計過程。具體說來,主要運用于以下幾方面:
(一)用作風險評估程序的分析程序
注冊會計師在實施風險評估程序時,應當運用分析程序,以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并評估重大錯報風險。在這個階段運用分析程序是強制要求。
在作為風險評估程序時,可以將分析程序與詢問、檢查和觀察程序結合運用,以獲取對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的了解,識別和評估財務報表層次及具體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重點關注關鍵的賬戶余額、趨勢和財務比率關系等方面,對其形成一個合理的預期,并與被審計單位記錄的金額、依據記錄金額計算的比率或趨勢相比較。如果分析程序的結果顯示的比率、比例或趨勢與注冊會計師對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的了解不一致,并且被審計單位管理層無法提出合理的解釋,或者無法取得相關的支持性文件證據,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其是否表明其被審計單位的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風險。
需要注意的是,風險評估程序中運用的分析程序的主要目的在于識別那些可能表明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風險的異常變化。因此,所使用的數據匯總性較強,與實質性程序相比,在風險評估程序中運用的分析程序所進行比較的性質、預期值的精確程度,以及所進行的分析和調查的服務都并不足以提供很高的保證水平。同時,注冊會計師無須在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的每一方面都實施分析程序。例如,在對內部控制的了解中,注冊會計師一般不會運用分析程序。
(二)用作實質性程序
在會計報表審計中,實質性程序是要求每次都必須使用的程序。實質性程序包括對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包括披露)的細節測試以及實質性分析程序。用作實質性程序的分析程序稱為實質性分析程序,它與細節測試都可用于收集審計證據,以識別財務報表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但注冊會計師在實施實質性測試時并不一定必須使用分析程序,即此時分析程序不是強制要求。
當使用分析程序比細節測試能更有效的將認定層次的檢查風險降至可接受風險水平時,注冊會計師可考慮單獨或結合細節測試,運用實質性分析程序。在設計和實施實質性分析程序時,注冊會計師應當注意分析程序有其運用的前提和基礎:
1.確定實質性分析程序對特定認定的適用性。分析程序并不適用于所有的財務報表認定,研究不同財務數據之間以及財務數據于非財務數據之間的內在關系是運用分析程序的基礎,如果數據之間不存在穩定的可預期關系,注冊會計師將無法運用實質性分析程序。在確定實質性分析程序對特定認定的適用性時,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下列因素:①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如果針對特別風險僅實施實質性程序,注冊會計師應當使用細節測試,或將細節測試和實質性分析程序結合使用,以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②針對同一認定的細節測試。在對同一認定實施細節測試的同時實施實質性分析程序可能是適當的。
2.數據的可靠性。注冊會計師對已記錄的金額或比率作出預期時,需要采用的據的內部或外部數據的可靠性。數據的可靠性直接影響根據數據形成的預期值。數據的可靠性越高,預期的準確性也就越高,分析程序越有效。注冊會計師計劃獲取的保證水平越高,對數據可靠性的要求也就越高。影響可靠性的因素很多,數據的可靠性受其來源及性質的影響,并又賴于獲取該數據的環境。
3.做出預期的精確程度。分析程序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注冊會計師形成的預期值的準確性。預期值的準確性越高,注冊會計師通過分析程序獲取的保證水平越高。
4.已記錄金額與預期值之間可接受的差異額。可接受的差異額是指已記錄金額與預期值之間的差額,注冊會計師認為無須做進一步的調查。注冊會計師應當將識別出的差異額與可接受的差異額進行比較,以確定差異是否重大,是否需做進一步調查。通常,可容忍錯報越低,可接受的差異額越??;計劃保證水平越高,可接受的差異額越小。
(三)在審計結束或臨近結束時對財務報表進行總體復核
在審計結束或臨近結束時,注冊會計師應當運用分析程序對財務報表進行總體復核,以確定財務報表整體是否與其對被審計單位的了解一致,與注冊會計師取得的證據一致。這時運用分析程序是強制要求,注冊會計師在這一階段應當運用分析程序,但它又不如實質性分析程序那樣詳細具體,而往往集中在財務報表層次。在運用分析程序對進行總體復核時,如果識別出以前未識別的重大錯報風險,注冊會計師應當重新考慮對全部或部分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評估的風險,并在此基礎上重新評價之前計劃的審計程序是否充分,是否有必要追加審計程序。
三、使用分析程序在實際工作中應該注意的事項
(一)所涉及項目的重要性。由于分析程序提供的總體合理性的證據,對于一些重要的審計項目,注冊會計師不能僅依賴分析程序,應與其他必要的審計程序配合使用,以確保審計質量。
(二)對與被審計對象相關的可接受檢查風險水平較高。如果是重大錯報風險較高的項目且內部控制制度又很薄弱,則不宜運用分析程序或注冊會計師不應過多依賴分析程序的結果。
(三)實施分析程序人員的能力與經驗。分析程序是一項技術性較高的取證方法,通常需要由具有較豐富審計經驗和較高專業水平的注冊會計師來進行。進行分析程序的注冊會計師的能力越強、經驗越豐富,其分析程序結果的可信賴程度及審計效率就越高;如果注冊會計師未具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和執業經驗,不了解會計信息各構成要素的關系,不了解會計信息與非會計信息間的關系,不了解被審計單位的具體情況,那么就無法有效運用分析程序,其分析程序結果的可信賴程度及審計效率就越低。
(四)數據之間存在某種預期關系。如果數據之間不存在預期關系,則不可運用分析程序。比如,將負債同收入進行比較來分析負債或收入是否公允合理就不大恰當,因為這兩者之間并不存在明顯的預期關系,再如,根據有關情況預期本期收入增長率為10%,那么注冊會計師可先計算本期收入的增長率,檢查是否存在預期的重大波動,如果收入增長率根本無法預計,那么分析本期收入增長率就沒有意義,也無法判斷其合法性。
萬福生科采用大量個人賬戶作為交易對象,為了配合虛構銷售收入,萬福生科偽造了相關采購和銷售合同,虛構了300多個個人賬戶作為供應商賬戶。萬福生科首先通過自有資金,打入事先虛構的300多個個人賬戶作為采購款,然后從個人賬戶轉入公司賬戶,形成虛構銷售收入入賬。虛增的銷售收入以現銷的形式形成,使得審計過程難以發現收入虛增問題。同時,通過虛增在建工程和預付賬款來虛增資產。萬福生科選擇利用在建工程來虛增資產是由于在建工程在沒有轉為固定資產前,其在報表中顯示的賬面價值難以測算,企業操作的空間很大。因為萬福生科剛上市,有大量募投項目,在建工程項目放大不至于引人注意。首先從公司賬戶打入個人賬戶款項作為預付工程設備款,一部分預付工程設備款用來抵付因虛增收入、由個人賬戶轉入公司的款項,另一部分預付工程設備款則形成在建工程。因在建工程核算的相對自由性,賬面在建工程進行了大量虛構。萬福生科的造假方式使得審計人員實施的交易實質性測試失靈。萬福生科財務舞弊案件表明,財務舞弊的發生往往并非由于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而是管理層凌駕于內部控制之上,致使內部控制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審計人員測試內部控制制度往往無法發現這種刻意隱瞞的管理層舞弊行為。因此,審計人員必須跳出企業賬本和財務報表的束縛,靈活運用分析性程序來提高審計效果。
(一)分析關聯財務數據間是否相互矛盾
萬福生科財務造假案中,該公司披露的2010年、2011年凈利潤分別為5,555萬元和6,026萬元,而自由現金流分別為-3,997萬元和-10,276萬元,凈利潤和自由現金流兩項指標出現了嚴重背離,據此可推斷萬福生科利潤表或現金流量表數據可能存在造假嫌疑。萬福生科2012年半年報顯示,萬福生科在在建工程沒有項目轉入固定資產的情況下,其在建工程從8,675萬元增加至17,998萬元,增加了8,323萬元。但是,現金流量表中“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只有5,883萬元,據此可以推測預付工程款或者應付工程款增加。報表中顯示的預付賬款增加了2,632萬元,但應付賬款卻只增加了379萬元。應付賬款和預付賬款不僅包含投資活動的款項,還應包含經營活動的業務往來款項,兩者的增加額與在建工程的增加相比相差甚遠,由此可以推斷有諸多的疑點。萬福生科2011年年報和2012年半年報中對于在建工程的披露也存在著重大矛盾之處,在建工程項目在投入了大量資金后,工程進度反而降低了。如淀粉糖改擴工程和廠區綠化工程,在分別投入了2,601萬元和74萬元之后,工程進度卻分別從90%、100%降低到30%、85%。
(二)分析與同行業水平是否不符。
萬福生科分析性程序2011年年報摘要中公布的普米毛利率為12.39%、精米毛利率為17.62%。同行業中湖南金健米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報中公布的糧油食品類毛利率為5.81%,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報中公布的米業類毛利率為5.30%。與其他上市公司相比,其毛利率明顯高于同行業的其他上市公司。萬福生科招股說明書中公布的2010年、2009年和2008年存貨周轉率分別為1.71次、1.46次和1.56次。該公司所屬的行業(農林漁林業)這三年平均存貨周轉率為3.44次、3.45次和3.68次。公司存貨周轉率不及行業平均水平的一半。與同行業相比較,萬福生科存貨的低周轉率與高毛利率自相矛盾,這些數據表明,萬福生科可能在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存在造假的嫌疑。
二、啟示
(一)多進行定量分析。
分析程序不僅研究不同財務數據之間以及財務數據與非財務數據之間的內在關系還包括必要時調查識別出的、與其他相關信息不一致或與預期數據嚴重偏離的波動和關系。分析程序不能只是進行定性分析,也不能滿足于泛泛而談。審計人員一定要進行對比分析,尋找出現異常變化的數據并尋找原因,解釋的原因盡可能要進行定量分析。例如,上述案例中,可以通過對比萬福生科與其同行業之間的存貨周轉率和毛利率,尋找可能存在舞弊嫌疑的突破點。
(二)以職業懷疑的態度分析各項交易的各個環節。
關鍵詞:分析性程序,審計
分析性測試,是審計人員取得審計證據的一種審計手段,是幫助審計人員全面把握被審計單位財務狀況、科學評估審計重點的技術方法,也是總體評價審計發現、檢查審計成果合理性的有效手段。分析性程序一般作為審計取證的一種輔助手段使用。本文將對分析性程序在審計實務中的運用展開探討。
一、分析性審計程序的特點
分析性審計程序既可以降低審計成本,又可以提高審計效率,分析性審計程序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分析性審計程序是獲得審計證據更為客觀的方法
分析性審計程序的運用是基礎會計信息以及非會計信息之間的內在關系,其內在關系是客觀存在的,在一般情況下,這種關系也是穩定的,只要注冊會計師分析得當,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從分析性程序中發揮其自身的創造力,運用自身的職業判斷,分析性審計程序就可以提供更為客觀的審計證據,也能夠對審計對象業務中的關鍵因素和主要關系做更好的理解,通過了解被審計單位的報表數據的潛在關系,為以后的審計工作提供指導。
(二)分析性審計程序可以節省審計成本,提高審計效率
分析性程序可以耗費更少的審計資源提供相同的或者相對更好的審計證據,分析性程序有時會被描述成發現和形成證據的技術,同傳統的會計報表細節抽樣審計方法是不同的。分析性審計程序是利用信息間的內在關系來判斷數據的合理性,并不局限于審計對象的財務報表,而細節抽樣方法主要是通過對存在的證據進行收集以及檢查來證實注冊會計師的判斷,兩者相比,成本是不同的。分析性審計程序通過模型的構建以及會計師的經驗以及知識就可以判斷,可以大大的節省審計資源,而且在電算化的時代,通過利用電腦,分析性審計程序的優勢能夠發揮出來,在節省審計資源的基礎上也可以大大提高審計效率。
二、分析性審計程序的關鍵
分析性審計程序的關鍵在于分析以及比較,要分析所收集數據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即相關性,而且要保證搜集數據的可靠性,并且剔除其中的不合理因素。然后利用審計人員積累的經驗以及收集的合理標準,對照分析被審計單位提供的資料以及信息,從中發現異常的變動、不合常理的趨勢或者比率。
(一)應考慮數據之間的關系以及比較基準
運用分析性審計程序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數據之間存在著某種關系,因此,在進行分析性程序時,首先要分析所收集數據之間存在的關系,即財務信息各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以及財務信息與相關非財務信息之間的關系。財務信息各要素之間存在相關性以及內部勾稽關系,例如應付賬款與存貨之間通常有穩定的關系;當然某些財務信息與非財務信息之間也存在內在聯系,例如存貨與生產能力之間的關系,以此來判斷存貨總額的合理性。其次,應該考慮數據信息之間的比較基準。在運行分析性審計程序時,注冊會計師要注意將被審計單位本期的實際數據與上期或者以前期間的可比數據進行比較來判斷是否存在異常,在運用以前期間的可比會計信息時,注冊會計師要注意被審計單位內部以及外部的相關變化。也可以將自己的預期數據與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上反映的金額或者比率進行比較,可以發現異常情況,這都是分析性審計程序的關鍵點。
(二)要合理確定分析性審計程序的應用方式
分析性審計程序在所有的會計報表審計的計劃階段和報告階段都必須使用,在審計測試階段可以選擇使用,但是注冊會計師在審計的過程中要合理確定分析性審計程序的應用方式。應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首先,可以采用比較分析法,可以用于實際與預算計劃進行比較,發現實際與預算的差異,分析原因;將本期同上期比較,判斷本期指標的是否存在異常;同業比較,判斷被審計單位數據指標的正常性。其次,可以采用趨勢分析法,可以用于財務審計中的問題揭示以及管理審計中的前景預測。第三,可以采用科目分析法,通過選擇借方或貸方科目編制對照表來登記對應科目,查明對應關系是否正確并且分析造成錯誤的原因,主要應用于容易發生錯誤以及弊端的會計科目。第四,可以采用回歸分析法。通過回歸分析方法,可以計量預測的風險和準確性水平,量化注冊會計師的預期值。
三、分析性審計程序在審計實務中的具體運用
(一)分析性審計程序在風險評估階段的具體運用
在風險評估階段,利用分析性審計程序的目的是幫助注冊會計師發現財務報表中的異常變化,或者與其發生而未發生的變化,識別潛在的重大錯報風險領域,通過對被審計單位重大錯報風險的評估幫助注冊會計師設計進一步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以提高審計效率和效果。首先,要選擇適當的數據關系,在風險評估階段,分析程序就要識別那些可能表明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風險的異常變化,因此所使用的數據匯總性比較強,在此階段,分析性審計程序的主要對象通常包括對賬戶余額變化的分析,使用分析性審計程序的精確程度以及比較的指標范圍,要根據被審計單位的情況以及注冊會計師自身的素質而定。其次,要對搜集的數據進行分析,通過對預期關系的數據進行分析,能夠讓注冊會計師進一步了解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有助于注冊會計師了解重大事項或者決策對公司財務報表的影響。第三,根據分析性審計程序,注冊會計師應該識別是否有異常的數據關系或者意外的波動,因為這都可能是重大審計風險的預警信號。如果出現異常的數據關系或者波動,要作為重點審查項目進行調查,在詢問被審計單位管理人員的基礎上,考慮運用檢查、觀察等其他審計程序,獲取充分的審計證據。超級秘書網
(二)分析性審計程序在實質性程序中的具體運用
實質性分析程序與細節性測試都可以用于收集審計證據,以此來識別財務報表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實質性分析程序不僅僅是細節性測試的一種補充,在某些審計領域,如果重大錯報風險較低而且數據之間具有穩定的預期關系,注冊會計師可以單獨使用實質性分析程序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首先,注冊會計師在確定實質性分析程序對特定認定的適用性時,要考慮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水平越高,注冊會計師應當越謹慎使用實質性分析性程序。另外在對同一認定實施細節測試的同時實施實質性分析程序可能是適當的。其次,要保證數據的可靠性。注冊會計師在運用實質性分析程序對已經記錄的金額或者比率做出預期時,需要采用內部或者外部的數據,這樣數據的可靠性直接影響根據數據形成的預期值,注冊會計師計劃獲取的保證水平越高,對數據可靠性的要求也就越高,這樣分析程序就越有效。第三,要做出預期的準確程度,準確程度是對預期值與真實值之間接近程度的度量,分析程序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注冊會計師形成的預期值的準確性,因此,在執行分析性審計程序時,要做出預期的準確程度,保證精確度。
(三)分析性審計程序在總體復核階段的具體運用
在審計完成階段,注冊會計師需要通過執行分析程序對財務報表進行整體符合,以此來判斷審計結論是否恰當以及財務報表的整體是否公允:首先,是對財務報表重要比率的分析,在前期審計階段,注冊會計師獲得了與財務報表相關的各項財務數據以及非財務數據,在總體復核階段,注冊會計師可以利用這些數據進行全面分析,總體把握財務報表的合理性。其次,可以通過對被審計單位的報表審定數同行業平均數據或者以前年度的數據進行比較,來判斷財務報表上的數據是否合理。第三,要確定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是否對會計報表上的數據產生影響,進而確定報表數據是進行調整,還是披露。
參考文獻:
[1]鎖琳,淺談分析性復核程序在固定資產和累計折舊審計中的運用[J].邵陽學院學報,2007,(05)
關鍵詞:風險導向審計;風險管理;預警機制
1風險導向審計的重點
1.1以戰略系統觀為指導思想
戰略系統觀認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企業規模的擴大,企業活動必須要有正確的經營戰略。
風險導向審計遵循“戰略分析-經營環節分析-剩余風險分析”的基本思路,從戰略管理活動分析入手,來決定實質性測試的性質、時間和范圍,并建立企業風險與戰略風險之間的聯系,它是在傳統審計方法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從方法上講,風險導向審計從系統和戰略的角度審視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損失,指導審計取證的重點、范圍、目標和程序,在系統上改進了審計方法,它比傳統審計對企業了解更透徹。
1.2以風險為出發點
企業風險管理旨在識別影響組織的潛在事件,在組織的風險偏好范圍內管理風險,為組織目標實現提供合理的保證。
風險導向審計的范圍包括企業戰略風險和業務風險,審計對象進一步擴展到風險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由于受托責任的擴大,內審范圍也隨著擴大:從最初的會計、財務事項到進一步涉及各種經營活動業務;在風險環境中,除了風險評估和幫助管理層把風險轉變為本組織的一種收入外,內部審計應該擴展審計范圍,它包括風險控制、風險理財和風險管理。
內部審計師著重把握兩類業務,一是經營風險導向審計,以企業高風險領域為評價重點,將客戶置于一個大的經濟環境中,運用立體觀察的理論來判定影響企業持續經營的因素,從企業所處的商業環境、經營條件到經營方式和管理機制等構成控制因素的內外部各個方面評估其風險水平,將其經營風險植入到審計風險評價中去。二是管理層舞弊導向審計,這是風險導向審計的發展,該方法注重“管理層舞弊”所帶來的風險,以重點識別和判斷管理舞弊的風險為切入點,開展以查找管理層舞弊風險為導向的審計。
1.3建立健全企業風險預警機制
企業風險預警機制是指企業在風險管理中所形成的各種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預警職能體系,是降低企業風險的關鍵。建立健全企業風險預警機制,目標是讓企業、管理者、員工共同承擔風險責任,使責權利三者真正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我國企業風險預警機制主要有四個部分構成:
(1)預警的組織機制。預警組織機構的成員由企業經營者、企業內部熟悉管理業務、具有經營管理知識和技術的管理人員和審計人員組成,有條件的可聘請一定數量的外部管理咨詢專家,獨立開展工作,但不直接干涉企業經營,只對最高管理者負責。預警組織制度的實施使預警分析工作經?;⒊掷m化,只有這樣才能產生預期的效果。
(2)企業信息收集、傳遞機制。良好的企業風險預警分析系統,要能夠有效預知企業可能發生的經營危機,預先防范經營風險的發生,必須建立在對大量資料分析的基礎上,抓住每一個相關的風險征兆。主要資料包括內部、相關外部市場和行業等數據。
(3)企業風險分析機制。此分析系統一般有兩個要素:即先行指標和扳機點。先行指標是用于早期評測運營不佳狀況的變動指標,扳機點是指控制先行指標的臨界點,也就是預先所準備的因應計劃必須開始起動之點,一旦評測指標超過預定的界限點,因應計劃隨之而動。
(4)企業風險處理機制。風險分析清楚后,企業應立即制定相應的預防、轉化措施,盡可能減少風險帶來的損失。如應收賬款周轉率過慢,表示營銷部門收賬措施可能不力,產生的風險一是資金運轉將吃緊,二是企業將承受更多的交易風險。風險處理機制促進營銷部門主管深入探究緣由,并提出對策。
1.4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審計思路
在制度導向審計階段,審計理論與實務界就已認識到“自下而上、由點到面”這種審計思路的缺陷,開始強調審計人員的專業判斷和了解企業經營環境的作用,如何系統地理解企業戰略及其經營環境則進展緩慢。風險導向審計要求審計人員對風險預警系統數據做出合理的專業判斷,先運用“自上而下”的思路,對企業戰略進行分析,通過經營風險導向和嚴密的邏輯推理,分析出異動指標,明確審計的范圍和重點,確定相關審計目標和程序。然后通過審計取證結果,并結合重要性判斷,采用“自下而上”方法判斷整個企業經營風險并最終形成審計意見。因此,風險導向審計的思路比制度導向審計更完善、更有效。
1.5偏重于事前控制的全過程監督
全過程開展風險導向審計,有利于加強和監督風險控制管理系統的運行,盡可能實現事前控制的愿望。與外部審計相比,內部審計能夠以更大的責任心和更多的精力專注于本單位所處的環境和面臨的各種風險因素,對風險評估非常有利。
1.6確定風險的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水平是指審計誤差對審計評價決策影響的大小。確定重要性水平是審計成敗的關鍵,至少要考慮以下要素:一是審計目標;二是全面風險評估結果;三是不同的會計事項。在確定審計結論誤差或審計風險的重要性水平時,不僅要考慮總誤差水平,而且要針對不同的會計事項確定不同的重要性水平。
1.7設置個性化的審計程序
由于被審單位比較了解傳統審計的標準化程序,可能提前做好應對準備,使審計人員無法突破其預先設置的障礙,難以提高審計效率。風險導向審計則針對不同審計對象實施個性化的審計程序,對不同的風險點實施不同的程序。風險導向審計的測試程序是建立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對不同的單位、風險領域、行業、產業政策、風險狀況、審計目的選擇不同的審計重點,編制不同的審計程序,使審計工作能夠更加有效地開展。
2內部風險導向審計的難點
2.1理論體系不成熟
盡管2004年國際內部審計協會《內部審計實務標準》和COSO《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都提出了風險管理的理論框架,但風險導向審計自身尚未形成嚴密、科學的體系,缺乏必要的理論支撐,無論是學術界還是職業界都對風險導向審計理論和技術褒貶不一,缺乏一致認識,很難形成統一的理論作指導。至今我國未出臺較為完備的法規政策來規范約束和保障風險審計的開展,使審計人員在開展風險導向審計的過程中束手束腳。
2.2管理層風險意識淡薄
部分企業缺乏風險意識,沒有積極、主動、系統地進行風險管理工作。主要有:一是風險管理活動是瞬時或間斷性的,事后將其拋擲腦后;二是企業缺乏對風險進行定期復核,降低了企業適應環境變化、管理和規避風險的能力。甚至有些企業只顧眼前利益,忽視某些決策對企業未來的影響,從而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
2.3企業風險管理的組織架構不完善
我國大多數企業存在較為嚴重的治理結構問題,如缺乏風險管理部門,風險承擔主體不明確,各個部門或者崗位間互相推卸責任,缺乏有效的約束機制等,從而使我國企業不能將企業風險管理上升到企業發展戰略高度。
2.4審計人員未能充分利用分析性程序
我國理論界對分析性程序的研究重視不夠,在審計實踐中做分析性復核也只是“蜻蜓點水”,隨意性大。審計人員基本上是根據審計程序表中的審前數與以前年度審定數作簡單比較,以及計算幾個綜合性財務比率,對行業分析做得很少,更談不上采用時間序列分析、回歸分析和統計調查規則。國外在這方面有比較深入的探討,值得我們去學習。
2.5管理層的蓄意舞弊為審計帶來很大難度
近年來的審計失敗案例中發現,我國會計報表重大錯報的主要因素是管理層舞弊。審計人員一般都能查出財務知識和技能的缺陷導致錯報,但對管理層通過駕馭日常內部會計系統故意提供虛假財務報表,一般審計方法很難發現。同時我國尚存在會計法規不健全、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管理層業績評價體系不科學以及證券市場不規范等問題,都為管理層舞弊提供了機會。
2.6風險導向審計人才嚴重匱乏
風險導向審計對審計人員的素質要求較高,不僅要求審計人員擁有管理、財務、營銷和會計等多方面專業知識,還要有較高的風險分析能力、專業判斷能力和豐富的執業經驗?,F有內審師的業務水平偏低,主要表現在計算機能力不夠,知識結構單一,風險意識不強,工作創新能力差等方面。有的審計人員無法對被審單位的經營和舞弊風險做出正確評估,若在判斷上出現方向性錯誤,極有可能會導致審計無效率或審計失敗。
3風險導向審計的對策
3.1完善理論體系和法規制度,提升審計地位和獨立性
與早期查錯防弊為目標的內部審計不同的是,內部審計的重點已逐漸轉向事前監督,以風險管理為中心,主動發現風險改善管理,直接為企業的戰略目標服務。2008年的金融風暴促使風險審計理論體系的成熟和發展,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也被管理當局普遍接受。內部審計通過風險導向審計模式轉型,把內部審計工作納入風險管理體系,使之成為企業管理核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和獨立性。
3.2更新觀念,提高企業風險意識
開展企業風險導向審計,首先要求企業管理層要徹底轉變觀念、增強風險意識、把風險導向審計擺在重要位置,正確地處理風險與效益的關系,把企業長遠利益作為企業的根本目標,進一步完善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完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明確風險承擔主體,形成由最高管理層直接負責的、系統的、全面的風險管理系統。
3.3加強內部控制,完善公司風險預警機制
公司治理的目標是在充分考慮利益相關者相對滿足和大體均衡情況下,增加企業價值,使股東長遠利益最大化。內部審計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包括監督、評價和分析組織的風險和各項控制,復核并證實信息是否可靠并符合相關法律政策和程序,協助管理者向董事會、審計委員會提供防范治理風險的保證,是公司治理結構中形成權力制衡機制并促使其有效運行的重要手段,是公司治理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因此,審計部門應參與風險評估工作,協助管理層將企業風險管理上升到發展戰略高度,改進監控方式,抓住重點,幫助完善公司風險預警機制。
3.4關注管理舞弊
風險導向審計是為防范管理層舞弊而發展起來的,美國最新頒布的舞弊審計準則——《財務報表審計中對舞弊的關注》描述了舞弊普遍存在三方面的特征,即動力/壓力、機會、態度/企圖,要求審計師從這三方面關注管理舞弊風險因素,充分運用分析性檢查方法,執行針對舞弊的審查程序。在計劃階段,審計人員從宏觀上分析企業狀況,采用適當方法降低風險。同時,審計師考慮對管理層舞弊實施相關的測試程序,對重要的管理層判斷和假設進行追溯復核;對大筆非正常交易的業務合理性進行評估。如果發現有管理層越過內部控制或存在大筆不合理交易的情況,且具備舞弊動機時,審計師應采用更嚴格的審計標準,以減少審計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