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0:52
序論:在您撰寫化學教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實驗——化學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它是有目的的使自然界中的現象在特定條件下再現,能簡單、明了的突出主要因素,給人以直觀、生動的感受,它能激發學生發現問題,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并驅使他們積極思考,探究其中的奧妙。
做一個探究型的教師是新教材提出的一個基本要求。只有教師真正的探究起來,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自然而然地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形成探究能力。本文就此談一點自己的體會。
(一)充分準備,做好演示實驗
演示實驗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基礎媒介。那么一個演示實驗是否成功,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多學習,認真鉆研教材和教參等其它教學輔導材料;
如:在化學變化中的能量變化一節中有兩個演示實驗,在我們備課組認真分析討論后將Ba(OH)2 ?8H2O和NH4Cl的反應裝置由燒杯改成塑料袋(如下圖)在上課時解開中間的繩子傳給學生,使每個學生都深切的感受到熱量的變化,極大的鼓舞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材上)(結合教材興趣實驗改進)
2.多改進,對環境有污染且實驗現象不明顯的實驗加以改進,盡量做到無污染、無浪費;如:蔗糖與濃硫酸反應(高一教材p134,人教版)我做了如下改進:
改進后既可以避免SO2對環境的污染,又可以檢驗產生的SO2,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和敢于提出問題、敢于質疑的科學精神;
3.多實驗,充分利用學校的實驗室,通過實驗驗證一些自己或他人的想法,從而提高探究能力;
4.多總結,及時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記錄下來,可以是成功的經驗,也可以是失敗的教訓和心得體會;
(二)變分組實驗為邊講邊實驗
分組實驗是為加強學生的操作規范、加深學生對某些實驗現象、實驗原理的理解而設置的。一般情況下都放在一個章節之后,驗證學過的一些結論,他的好處在于規范了實驗的基本操作,強化了知識點的記憶。但降低了學生對實驗結果的神秘感。因此有些分組實驗我們不妨放在學習新課的時候就直接做,比如學習元素周期律一節時,我在平行班中進行了對比教學,兩個班級在新課時做實驗,先讓學生親自做鎂、鋁分別與水、鹽酸的反應,然后對比反應的現象、分析反應的產物及其原因,雖然紀律是亂了一些,但學生的興趣高漲,在每位同學的參與下很自然的比較出鎂和鋁金屬性的強弱,并總結出金屬性強弱的判定方法,過后學生對實驗的現象都能記憶猶新。對照班中則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一邊演示實驗一邊講解,但學生興趣明顯減弱,過后對實驗現象和原理的分析多數同學都只能靠死記硬背,很難回想起當時的實驗現象來。
(三)重視家庭小實驗和趣味實驗,激發探究欲望
實驗生活化、簡單化、微型化,是21世紀綠色化學的發展要求。教材中的家庭小實驗和趣味實驗如果能在課前布置下去,將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但多數
教師只是簡單的讓學生課后去完成,而課后完成往往是去驗證實驗結果,不利于學生探究能力的養成。如:家用“冰袋”的制作、“檢驗發酵粉加水或加熱都能產生二氧化碳”、“白紙顯字”、“酸雨的檢驗”、“吹氣生火”、“指紋檢驗”等,如果將它們改為課前實驗,在學生不知到其原理的情況下去討論、探究,不僅為課堂提供更好的實驗素材,而且還能開闊學生的思路,增強其學習能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一個好的問題對整個教學都相當重要。在講述二氧化硫的性質一課時,我做了如下嘗試:
首先讓學生閱讀教材,初步了解SO2的性質,然后提出如下問題:
(1)SO2與CO2有那些相同點?
(2)SO2與CO2有哪些不同點?
(3)請你用盡可能多的方法鑒別SO2和CO2,并指出哪些方法較好?
學生能很快對(1)(2)兩問進行回答,回答問題(3)時則多數人局限在化學性質中的品紅溶液褪色、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以及物理法中的密度比較上,這時我進行了適時引導,讓學生結合問題(1)(2),思考時盡量從二者的不同點出發,并動員學生查閱資料、相互討論等,最后總結得出如下方法:
化 學 法
編 號 藥 品 或 操 作 現象及理論依據 結 論
A 品紅溶液或濕潤的有色布條 觀察品紅、布條是否褪色(SO2具有漂白性,CO2則無漂白性) 褪色的是 SO2
B PH試紙 PH值的大小(H2SO3 是中強酸,H2CO3是弱酸) PH值小的SO2
C 酸性高錳酸鉀等強氧化性溶液 顏色是否明顯變化(SO2容
易被氧化,CO2不易被氧化) 顏色明顯變化的是 SO2
D 讓氧氣在一定條件下分別與它們反應,再冷卻到16.8℃以下
看是否有晶體生成(SO2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被氧化生成SO3,而SO3熔點較低) 有晶體生成的是SO2
E 將兩種氣體分別通入氫硫酸 看看是否有混濁出現(SO2能與氫硫酸反應)
有混濁出現的是SO2
F 分別將兩種氣體通入到灼熱的炭層,再通入到灼熱的氧化銅看氧化銅的顏色是否變化(CO2與C反應生成CO,CO能還原氧化銅) 氧化銅變紅的是CO2
上述方法中A、B、C、E雖然都較簡單,但由于E中用到硫化氫是劇毒氣體,因此該方法不用;B方法中二者PH值相差不大,故現象不夠明顯,所以我們在實驗室中常用的是A、C。
物 理 法
編 號 操 做 現象及理論依據 結 論
溶解法收集等試管的兩種氣體,分別倒扣在水槽中 看液面上升的快慢情況(VSO2:VH2O=40:1,VCO2:VH2O=1:1) 液面上升快的是SO2
稱重法稱量相同體積兩種氣體的質量大小 SO2密度大于CO2 質量大的是SO2
嗅聞法聞氣味 是否有刺激性氣味 有刺激性氣味的是 SO2
降溫法降溫、加壓 看哪一種先液化 先液化的是SO2
從簡便和可行性上實驗室中常用嗅聞法
生物法
編 號 操 作 現象及理論依據結論
動物試驗法將兩只小白鼠置于兩個密閉透明裝置內,并將兩種氣體分別通入到兩個裝置中 觀察實驗動物的表情(SO2刺激呼吸系統,引起咳嗽,CO2使小白鼠窒息) 小白鼠咳嗽的是 SO2
植物試驗法分別將兩種氣體和一棵普通綠色植物密封在一個透明裝置中,并給予充足的光照 過幾天觀察植物生長情況是否正常
(SO2不能進行光合作用,CO2能進行光合作用) 植物死亡的是SO2
霉菌試驗法分別將
兩種氣體和一定數量霉菌作用,再通過顯微鏡觀察 看霉菌生長情況是否正常(SO2抑制霉菌生長) 霉菌死亡或數量沒有明顯增加的是SO2在這樣的嘗試中,加強了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這時我又及時的將學生的思維進行收斂,于是我又提出了以下問題:
(4)SO2是大氣的污染物,那么你在實驗室中如何處理?工業上又如何處理?觀察教材上P1的實驗6-2,分析其實驗方案是否科學,如不科學應如何改進?
這一問題將思維進行了收斂,主要突出化學性質。并體現出實驗室和工業的不同點來。
(5)如果CO2中混有SO2該如何除去?
(6)如果欲驗證SO2中是否含有CO2,該選哪些藥品,如何操作?如欲驗證SO2的還原性、氧化性哪些試劑現象明顯?
通過以上問題的設置,不僅加深了學生對SO2性質的理解,而且使學生的探究意識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每一節課堂教學中去。
(一)問題的提出應具有針對性,不能范圍太大,范圍太大就會使學生感到無處下手,失去探究的興趣、挫傷學習的積極性。
(二)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問題提出后不能急于做答,更不能一拿出問題就馬上去啟發,應給學生一個討論的機會,讓他們智力的火花相互碰撞,在碰撞中使思維得以深化,能力得以加強。
(三)多鼓勵,少批評,對于學生提出的各種想法或方案,首先要肯定他們的勇氣,尤其是合理而又有新意的應及時予以表揚,不足的地方要引導其自己質疑或提供必要的幫助,使學生的積極性始終保持較高的狀態。
(四)掌握好課內課外時間,探究需要一定的知識基礎,因而我們要把握好時機,適時提出問題,問題要在能力的基礎上、在課余時間能夠完成的情況下提出,這樣才能保證學生課下真正的去探討、去尋求解決的辦法。
陶行知曾經說過:“解放孩子的頭腦,使之能想;解放孩子的雙手,使之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孩子的嘴巴,使之能講。”我想“解放孩子們的學習,就應該使之會學習、會探究”,就要讓他們的雙手在課堂上動起來,讓他們的眼睛在課堂上能夠亮起來,讓他們的嘴巴在課堂上能夠響起來!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在眼觀、手做、嘴講的同時還怕腦子不想嗎?只要腦子想,我們的目的自然就達到了——通過實驗培養了他們的探
究能力和創新精神。
探究即探索和研究之意;探究教學即以探究為主的教學,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探究教學強調了學習的主體性,有利于調動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
1.1目標與內容在課程設計的層面,根據課程總目標,確定具體目標,再根據具體目標,確定各水平階段的內容標準。在課程規劃的層面,要根據課程的總目標、具體目標和內容標準來制訂水平教學計劃,以便從總體上把握課程目標的全面達成。在教學實施的層面(實施的課程),在一節課的具體教學中,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實踐和學生的具體發展情況制訂,一節課的目標與內容是具體的、相輔相成的;教學目標統領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又是達成教學目標的載體。
1.2過程與結果過程和結果在教學上是一個統一體,關注過程與兼顧結果是一種動態的關系。體驗和生成是探究教學過程性價值的核心,對學生的未來發展與成長來說則會產生積極的作用。這種作用往往表現在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實踐能力和思想意識等方面,以保證探究教學的有效性。當然,堅持“關注過程,兼顧結果”的基本原則,以致于體驗性目標和生成性目標的實現,即實現探究教學的過程價值。
2實驗教學中的探究
化學教科書中的實驗主要是以驗證或鞏固相應知識為基本出發點來設置的驗證性實驗,學生只要根據給定的實驗方案操作,并把觀察到的實驗現象記錄于給定的實驗冊中,再填空式地寫上可預期的實驗結論和解釋,就算完成了實驗,同時教師也要求學生在實驗前寫預習報告,實際上這樣刻意去做,不僅費時費力,而且抹殺了學生探究、創造的機會。
2.1以實驗現象為出發點的探究如何將驗證性實驗轉化為探究性實驗,以實驗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是教師在教學中應當要思考的問題。將問題直接暴露在學生面前,可以促使他們去思考、去提問。在探究性實驗的假說驗證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困難,以職業院校的學生所擁有的知識水平,很難得出完全符合實際的正確的結論,這就更需要老師的正確引導,在得到實驗現象的同時更注重過程。這既是探究性實驗的特點,更是探究教學的精髓。
2.2以實驗的裝置為出發點的探究化學實驗裝置往往由常見的玻璃儀器拼湊而成:一種裝置可能有多種功能,一種任務可以由不同的裝置來完成。因此,利用實驗裝置進行有效的探究教學為化學實驗教學開辟了新的途徑,也為探究教學找到了新的切入點。一種裝置的多種功能往往通過歸納綜合而得來,一種任務的多種途徑往往通過分析解剖或裝置改進而得來。例如:制取氣體的裝置可以啟發學生如何改變細節可以達到一物多用的效果。通過這樣的實驗裝置的改進探究,不僅讓學生從原理上理解了裝置功能與優劣,還可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發散思維,因為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組成。教學中的有效做法有:有意暴露教學實驗中的矛盾,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進行探究;多做設計性、探究性實驗,增強實驗內容的探究性等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徑。探究的內容可以是條件、裝置、步驟、產物、異常現象、失敗原因的探究,也可以是實驗綠色化、趣味化、生活化、現代化的探究等等。
3概念教學的探究
我國職業教育的特色是強調“雙基”教學,在教學中,教師希望對每一個基本概念都能講解深而透,只怕學生一知半解,有時會出現過分注重概念本身的含義與科學性,過分的精細,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思維。
3.1加強概念間聯系的整合探究概念與概念之間存在某些必然的聯系,有并列關系,也有上下位關系,充分利用這些關系是有效實施課堂教學的關鍵,也是開展探究教學的一個研究視角。例如:在有機結構教學中有很多相互聯系結構關系值得在教學中以聯系的觀點整合探究,如官能團間的相互影響:從甲烷、苯的性質,到甲苯的性質,發現甲基變活潑,能被酸性高錳酸鉀氧化,苯環的鄰對位性質變活潑,能與硝酸生成三硝基甲苯等等。教師如能夠引導學生這樣對所學知識點加以整合,同時利用化學實驗、多媒體等資源為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有意義的建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對促進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也大有裨益。
3.2注重概念發展的整合探究職教化學中一些發展性的概念可采用模糊教學,不必苛責、“不求甚解”,在教學中靈活把握,才能體現教學的藝術。又如對元素周期表模型的建構中要抓住了建模本質:排表原則和原子核外電子排布三原則,通過學生親身體驗、嘗試,不僅能加深對周期表理解,更能樹立結構決定性質的理念。
3問題解決中的變式探究
復習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幫助學生突破重點、全面掌握化學知識和技能,提高復習的效率與針對性,在復習的過程中應以問題為導向,隨時回歸教材,找到知識在教材中的落腳點和延伸點,通過探究教學,不斷完善和深化化學知識。筆者認為采用先以教材為本,后以問題解決中抓住其本質規律進行變式探究,在問題解決中要做到形變而神不變,緊扣知識主線,通過知識培養能力,提高復習效率。通過以問題導向的探究教學可以理清問題脈搏,抓住問題關鍵,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復習也是鞏固基礎、優化思維、提高能力的重要階段。在總復習時對典型習題、代表性習題或小專題更要多下功夫,不僅一題一得,更要一題多得,既能促使知識得到不斷地彌補、完善,又能舉一反三,從方法上領會解題過程中的審題、破題、答題的方式和奧秘等,以此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嚴密性、敏捷性、深刻性、創造性和廣闊性)。培養學生善于抓住關鍵,靈活地解決化學問題;能駕御化學問題的全貌,抓聯系、作比較、會歸納、能延伸;能另辟蹊徑、不拘一格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教學實踐后的探究反思
探究教學在實施時需要學習者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剛開始時從表面上看效率比較低,也不利于學生掌握大量的、系統的知識和練就全面的必要的技能。適應一階段后,學生養成了探究的習慣,學習的主動性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就會有明顯的提高。教師在教學中提供探究的課題以課本上提供的素材為主,不僅不影響對知識的系統學習,而且還能使知識更加全面和豐富,更能貼近實際生活。探究教學能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重視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探究教學所強調的學生自主探索、問題解決、發現學習、科學精神等必將為創新教育開拓新的路徑,使創新教育能夠真正付諸于現實。
探究教學博大精深,以上只是筆者在教學實際中對探究教學應用在中學化學教學上的一種嘗試,雖然這種只是處于探究教學的初始階段,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時還過多,但學生已經向探究式教學方向邁出第一步,希望通過不斷的嘗試、總結,使探究教學能在以后的中學化學課堂教學中不斷深入。
參考文獻:
[1]靳玉樂主編.探究教學論[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2]劉知新主編.學科素質教育叢書·中學化學[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3]陸禾,郁波,林敬文著.陸禾化學教學藝術與研究[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
[4]劉知新,王祖浩著.化學教學系統論[M].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5]衣敏之.幾種探究式教學模式的研究[J].《化學教學》2004(3).
基于中國計量學院材料化學專業的教育實踐,在分析目前及今后本專業的社會需求和用人單位對材料類專業學生素質、能力等人才規格要求的基礎上,對照政府和社會加快教學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迫切希望,我們充分認識到實踐和創新是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決定共同搭建分院專業培養學習能力的課程教學與培養實踐能力的生產實驗(校內綜合性實驗、自主創新型實驗、模擬實驗及校外實習等)兩大平臺,作為學生能力培養的有效載體。通過這兩個平臺的搭建,把材料專業學生培養為適應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適應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和專業發展能力。
2教學平臺建設及管理體制
自主學習是新課程改革大力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學院以“厚基礎、寬口徑、重能力”的指導思想,遵循認知規律,遵照由提高動手能力到培養創新思維的宗旨,對原有教學課程體系進行了改革。除課堂正常教學外,搭建專業教學課程平臺,實現教學課程資源網絡化,促進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和能力的提高。通過BB平臺的課程建設,實現專業教學課程資源網絡化?,F在中國計量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推出了多門重點建設課程,例如《應用電化學》《材料表面處理》等,教師在充分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針對大多數同學,課上按教學大綱講授基本要求范圍內的內容;對于能夠進行更深度學習、對課程某方面需要進行知識面擴展的學生,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呈現更多的學習資料、相關文獻、實驗視頻、應用軟件、學習網站等,方便他們自主學習、加深知識理解;最終針對學生個體差異,實現分層次教學,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及知識的鞏固。教學網絡平臺的所有課程,將對本專業所有學生公開,方便他們對教學資源的獲取及問題反饋。
3實驗平臺建設及優化
大學本科教育中,實踐科研反哺理論教學是重要研究課題之一。學生只有通過充分的實驗及實踐,才能更有效率地促進理論知識學習,提高教學改革效果。目前,主要在以下方面進行了實驗平臺的搭建及完善。
3.1實驗內容的改革
首先,改變傳統專業實驗課程設置依附于理論課體系的橫向模式,超越單門課程的范圍,建立實驗課程之間的系統聯系,在原有實驗課程的基礎上設立相對獨立的縱向聯系的課程,形成縱橫交叉的網狀專業實驗課課程體系,實現專業實驗課程之間的縱向聯系和貫通。其次,改變實驗教學由單一課程和學生班級為單位的組織形式,形成交叉型的教學指導團隊和興趣型的學生學習團隊。最后,根據實驗教學內容,重新確定了基礎實驗、設計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研究型實驗4個層次結構。重點開發了幾個培養學生綜合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實驗,以及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現論和方法的實驗。在實驗教學內容改革中,減少了驗證性、分析性實驗項目,增加了設計性、綜合性、創新性實驗項目。
3.2依據功能實驗室條件,實現資源共享
高校科研平臺往往擁有大量貴重實驗設備,根據儀器屬性,可巧妙設計實驗教學內容,綜合利用儀器,充分發揮儀器能效。部分科研設備課充當實驗教學過程的資源。學生通過學會儀器操作,能掌握儀器基本原理和簡單維護知識,進而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為以后從事相關專業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大部分從事教學科研的老師,課余時都有自己的研究課題。對于學生感興趣的實驗,學生可以積極參與教師的科研,甚至儀器設備熟練操作后,獨立自主完成其中的一個實驗環節,培養其科研的縝密思維及細致耐心、精確的實驗操作能力等。目前,不少大三及大四的學生在指導教師的幫助下,承擔了省級、校級、院級等科研項目,在綜合利用實驗室資源的條件下,獲得了有效的實驗成果,并在SCI收錄的國際雜志及國內核心雜志發表數篇論文。
3.3實驗管理網絡實時化
實驗管理過程中,可通過網絡平臺管理,實現學生與教師的實驗前、后的部分互動。對于學生來說,可在網上自主選擇時段并預約感興趣的實驗項目,通過實驗網絡平成預習、學習、復習、提問等各項學習任務;對于教師而言,可以對實驗教學的全過程實時監控,實現諸如學生網上分組、網上考勤、數據整理及分析、網上答疑等功能,從而使學生實驗在老師的指導下有效開展。
3.4建設產學研基地,促進學生社會實踐綜合能力培養
中國計量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化學專業,主要以高性能磁功能材料與器件、先進炭材料、材料表面處理技術、化學電源等為研究對象,解決企業技術難題及生產中存在的各種關鍵性難題,滿足區域經濟發展需求,達到科研為地方經濟服務的目的。我院與企業共建校內產學研平臺3個、校外產學研基地21個,建立了材料類基礎實驗教學、專業實驗教學、工程技術實踐教學以及課外創新實驗教學等課外實踐教學平臺。近期我院又與紹興康健精密不銹鋼有限公司全面開展產學研合作,共建“中國計量學院——紹興康健精密不銹鋼有限公司磁性材料研發中心”,在技術攻關、產品研發、平臺搭建、獎學金資助等全方位的合作,支持和激勵大學生開展科學研究和創新實踐。在生產科研基地,要加強專業實踐環節的組織和團隊指導,讓學生參與到協作單位實際的工程項目中,在教師和工程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承擔實際工程項目的設計和管理,讓學生接觸技術的核心,使學生通過實戰鍛煉掌握工藝創新技能。
4結語
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對教學效果影響很大。如要檢驗氧氣,不直接介紹氧氣的檢驗方法,而是先做這樣一組演示實驗:取三只蓋著玻璃片的集氣瓶,告訴學生瓶中依次分別裝有空氣、二氧化碳氣和氧氣,然后用燃著的木條先后插入其中,現象明顯不同,燃著的木條,插入盛空氣的瓶中看不出變化;插入盛二氧化碳氣的瓶中火立刻熄滅;插入成氧氣的瓶中火燒得更旺。這些現象不但激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而且輕松地掌握了氧氣的檢驗方法。
2.通過實驗創設問題情景
對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學生學起來會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巧妙地運用實驗創設一種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就會化難為易,達到掌握概念的目的。例如在講燃燒、自燃等概念時,可以演示這樣的實驗:用扇子對著浸過白磷二硫化碳溶液的濾紙輕輕扇風,濾紙突然燃起火苗。學生感到非常奇怪,不用火點,僅用扇子扇怎么就能使濾紙燃燒起來呢?學生急于尋找謎底,教師不必直接回答,可引導學生自己通過閱讀課本去解決。
3.通過實驗使學生獲得知識規律
為了提高化學教學的效果,讓學生掌握知識規律,可以在實驗中提供機會。比如在講鹽與某些金屬反應的規律時,可以為學生提供幾種金屬與幾種鹽溶液,讓學生通過實驗,自己總結出鹽與金屬反應的一般規律。然后再提醒他們將自己得出的規律與課本中的敘述作比較,看看自己總結的規律是否有不完善、不確切的地方。這樣做既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又可讓學生品味自己獲得知識的喜悅。
4.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安全規范操作的習慣
1.中職化學教學采用的教材不合理。教材不僅能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還能影響教育工作者的教學成果。一方面,在中職化學教學的過程中,教育者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入教材,也沒有根據實際需求來引入教材。學生雖然學習了這門專業,但是在將來的就業中不能將自己的所學所知實際運用到從事的工作中去,導致中職化學專業學生能力差。另一方面,教材的不貼近學生的發展需求,削弱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中職化學教學教學方式單一,學生缺乏興趣。大多數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工作中都是按照教案的計劃一字不落地傳授給學生,忽視學生的化學課程體驗,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創新自己的教學方式,一味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使學生失去學習化學的積極性,不能給學生更多、更好、更新奇的教學體驗。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應用情況,不能和學生進行積極的溝通,導致教學過程中出現課堂是教師的而不是學生的這種現象。
3.中職化學引入的生源綜合能力較差。隨著近幾年的教育發展,中等職業教育面臨著巨大的生源壓力。為了解決生源問題,多數中職教育學校降低招生的門檻,忽視生源的質量,高度重視生源的數量,導致中職化學教育生源的質量薄弱,無法滿足企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質量差體現在學生的基礎知識薄弱,文化水平下降,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缺乏獨立解決問題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等,對待化學的學習更是消極怠工,致使化學專業學生的整體水平下降。
二、解決中職化學教學問題的對應措施
1.引入科學合理的教材。在選擇教材的問題上,中職教育的相關職能部門應當綜合學生、教師、企業、社會等多方面的發展需求,根據學校的教育情況,選用專業性符合企業要求的教材。注重學生的基礎學習培養后,依靠學校提供的教材,對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培養,提高學生就業的職業技能和素質。此外,在注重教材質量的同時,也應當考慮到教材的數量和使用周期,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為學生提供新教材,保證學生全面發展。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中職化學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應當創新自己的教學方式,積極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技術。譬如,在做化學實驗之前,教師可以播放簡單的情境視頻,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我曾利用教學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放映各種神奇的化學現象,激發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班級學生的合作、動手、創新能力,可以把學生分組,通過化學實驗的完成情況,表揚學生。對于完成情況較差的學生,提供學習的建議,鼓勵中職化學專業的每一名學生積極融入到學習化學的過程中來。這樣做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而且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了強化。
3.提高化學專業學生的素質。面臨生源緊張的這一現狀,唯一的解決途徑就是收納學生后,嚴格培育學生的專業能力。強化基礎的教育學習,開設基礎課程,強化德育,使學生思想上認識自己的不足。這一階段的學生仍然具有較強的可塑性,不能放棄對學生的道德素質教育,努力改變學生課堂上不認真聽講的現狀,監督學生的課堂學習,對上課態度不端正的學生進行適當的批評教育。
選修手持技術實驗課的學生是2009級的化學師范生,共有155人,分為6個大組,每個大組又分為8個小組,每個小組3~4名學生。每個學生3次,4個學時∕次。共12個學時。(1)系列實驗1任務、內容是:介紹手持技術相關的基本知識,學生盡快熟練掌握各種傳感器的使用方法、工作原理及維護方法,能利用手持技術進行簡單的化學實驗。(2)系列實驗2任務、內容是:除了讓學生進一步熟悉手持技術的操作外,進行較復雜實驗。比如:同時連接2個或2個以上的傳感器時如何來設置頁面以及如何設置坐標軸上X軸、Y軸顯示的物理量等,更主要的是以手持技術為工具的探究,體驗手持技術與化學教學的整合,突出手持技術在解決化學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時的優勢。(3)系列實驗3任務、內容是:訓練手持技術與多種傳感器相連,在同一時間內進行多種數據的采集和處理,內容與社會生活相聯系,通過實驗感受手持技術在綜合性實驗中的應用,能利用手持技術設計綜合實驗。體現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
2開設手持技術實驗后的調查分析
手持技術實驗課教學效果如何?利用手持技術進行教學的有效性、可操作性和認同性怎樣呢?我們對選修“手持技術實驗”課的155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問卷由21道大選擇題(包括47道小選擇題)和2道開放性問答題組成。調查采用無記名方式,共發放問卷155份,收回148份,其中有效問卷144份。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1)手持技術的優點(第3-5題);(2)手持技術對化學教學的影響(第6-8題);(3)使用手持技術教學的態度(第13-14題);(4)影響手持技術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廣泛應用的因素(第15題);(5)手持技術實驗課的實施效果(第16-23題)。以下是在統計分析調查問卷的基礎上,結合實驗過程中的觀察以及對部分學生的訪談對調查結果進行的評析。
2.1手持技術操作的難易程度
通過對學生的訪談發現,在開設手持技術實驗課之前,絕大多數學生從未聽說過手持技術,只有個別學生通過圖書、期刊等對手持技術略有了解,但從未見過實物,可見手持技術在河南并未得到廣泛應用。第一次接觸手持技術儀器時,80%的學生感覺很新奇,很想進一步了解。只有7%的學生對其有恐懼感。調查表明:絕大多數的學生認為手持技術的操作不難,這與當今大學生思想開放,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有很大關系。
2.2手持技術的優點
與傳統化學實驗相比較,使用手持技術實驗的優點如表5所示。學生認為手持技術的優點排序為直觀、便攜、操作簡單、準確、實時,其中對準確、實時2大優點的認可度較低。
2.3手持技術對化學教學的影響
學習手持技術儀器的操作是為了更好地在化學教學中應用,而在化學教學中使用手持技術產生的作用將直接影響手持技術的應用范圍。調查結果表明,手持技術對學生學習化學既有正面的積極地作用(圖1),又有負面的消極的影響(圖2),影響程度的大小取決于具體應用手持技術的情況(圖3、圖4)。
2.4影響手持技術應用的因素
手持技術在中學化學中的廣泛使用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影響因素大致可以分為8類:經濟條件或成本問題、學校的態度問題、化學教學實踐(如教學內容的選取課時數量)問題、學生方面的問題、教師的專業水平及觀念意識問題、評價的問題、手持技術本身的問題及學校外部壓力的問題。61.2%的學生認為手持技術有一定的教學適用范圍。一是由于經濟等因素無法購買手持技術設備;二是雖購買了手持技術設備,也因其他條件的限制未廣泛使用;三是手持技術不能代替傳統實驗,有些實驗用手持技術合適,而另一些實驗用傳統的儀器更好。手持技術要想在中學中得到推廣和使用,最大的障礙是:52.1%的學生認為是學校沒有設備或者設備少,43.7%的學生則認為是沒有相配套的教學資源(課堂教學設計案例、實驗案例),57%的學生認為學校領導的支持最為重要。
2.5學生對手持技術的認同感
應用和推廣手持技術任重道遠,師范生是未來的教師,擔負著重大的責任,他們是否愿意成為新思想和新技術的傳播者,推廣和使用手持技術呢?此次問卷中設計了第13題和第14題進行相關的調查。
2.6學生對手持技術實驗課實施的效果評價
2.6.1學生對系列實驗1實施效果的評價
有17%的學生認為效果很好,62%的學生認為效果好。這些認為教師講解得條理清晰,跟隨教師一起操作,又通過幾個小實驗的練習,基本掌握了手持技術的操作步驟。
2.6.2學生對系列實驗2、3實施效果的評價
從圖7可以看出,14.6%的學生認為很好,59.7%的學生認為好,這說明大多數學生認可系列實驗2、3的教學效果。但相比較實驗2采取的指導探究式教學組織形式,學生更喜歡實驗3開放式的合作探究式教學,他們認為這樣有利于提高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有助于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對于系列實驗2、3內容(圖8),85%的學生認為貼近初、高中化學教學,對今后從事初、高中化學教學有用。從難易程度上,多數學生(64.6%)認為實驗內容不難也不太簡單,屬于一般難度。
2.6.3學生對自我開發實驗能力的評價
開設手持技術實驗課,不僅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手持技術,熟練掌握其基本操作,更主要的是讓學生將手持技術作為一種工具,能開發出合適的案例,提高探究的能力。學生能否開發出適合的案例呢?調查表明,88.8%的學生認為自己能,但需要時間,11.2%的學生覺得自己不能開發出新的手持技術實驗。這說明絕大多數的學生還是很自信的。對于開放題“您認為利用手持技術可以和初、高中化學中的哪些實驗相結合或者是對哪些實驗進行改進”,大多數學生寫了測量反應的熱效應、強弱電解質的電導率等,是比較簡單的定量實驗,而且還和手持技術實驗課上的實驗內容很相似。這對應了學生的選擇“能,但需要時間”。
3結論與反思
3.1結論
調查結果表明,手持技術實驗課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絕大多數學生對手持技術進行教學的有效性、可操作性和認同性持肯定的態度,即對化學師范生開展手持技術實驗課是可行的。大多數學生認為實驗內容貼近初、高中化學教學,對今后從事初、高中化學教學有實際應用價值,而且難度適中,層次性的實驗教學模式恰當,所以對化學師范生開設手持技術實驗課是必要的。另外,選修手持技術實驗課的已是大三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在教學過程中能較快地掌握手持技術的使用方法,理解手持技術的工作原理以及儀器的維護。他們不僅了解了一種現代化實驗手段,認可其在化學教學中的獨特優勢,愿意在條件許可時使用手持技術進行教學,而且能夠與初、高中化學課程整合,開發實驗,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3.2反思
思路教學的關鍵就是將教師的思路轉變為學生聽課的思路。其首要的一步是教師應把教材的思路轉化為講課的思路。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必須潛心鉆研教材,充分揭示出新舊知識的聯系,建立起知識體系,然后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做到突出每節課的主線和知識點,使學生的思路按照主線和知識點去展開。譬如我在教《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這一節內容時,按照教材內容設計了這樣的講課思路:“演示實驗不同物質溶液的導電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動的離子的濃度不同電解質的電離程度不同電解質有強弱之分,具有化學鍵的類型不同?!弊プ∵@個中心主線,引導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去思索,這樣既突出了教材的關鍵,又使學生感到思路清晰明了,一堂課下來,學生接受知識普遍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
二、閱讀時,引導學生分析教材的編寫思路
閱讀是學生學習化學的一種基本方法。對于教師來說,在閱讀時,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分析思考問題的方法,讓他們掌握獲取知識的本領。對于學生來說,在閱讀時不僅要知道學習哪些知識,學會哪些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如何掌握這些知識和技能,即教材的編寫思路。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教材思路的教學。我的具體做法是:首先把一堂所要講的知識點一一列出,然后提出問題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去自學,去進行討論。從中讓學生潛意識地去領悟教材的編寫思路。如學習《化學平衡》一節課,我首先列出了學生應掌握的知識:兩個基本概念(化學平衡狀態和化學平衡移動),三個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濃度、壓強、溫度),一個化學平衡移動原理(勒沙特列原理);然后提出“教材中是怎樣討論和分析這些問題的?”這樣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去閱讀,學生有意識地領會到本節內容主要是研究可逆反應進行的程度和改變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其方法是:①對于化學平衡狀態的概念和特點,教材中是以反應為例,分析了在一定條件下,當V正=V逆時,反應達到平衡狀態,進而揭示出化學平衡狀態的“動”、“定”、“變”三個特征。②外界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教材是通過幾個實驗幫助理解化學平衡原理的。通過這樣閱讀使學生很自然地領悟到本節教材的編寫思路說明化學知識是從生活實踐和化學實驗中獲得,又以此為基礎再提高到一定的理論高度去分析和認識的,從而使化學知識得到深化,這樣做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研究化學的方法。
三、解題時,幫助學生尋找解答的思路
化學習題浩如煙海。教師在習題教學中應有目的、有計劃地去精心選題,善于分析題目中的因果關系,讓學生掌握題給條件,明確要求,并由表及里地指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考慮化學問題,從而使學生獲得解決化學問題的正確思路。我的具體做法是:
1.逐步提問,打開學生的思路。
2.一題多解,拓寬學生的思路。
3.一題多變,活躍學生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