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0:37
序論:在您撰寫中國經濟問題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求學網為您提供“中國經濟論文2013中國經濟學年會論文選題”解決您在寫中國經濟論文中的難題
中國經濟論文2013中國經濟學年會論文選題
以上就是我們為您準備的“中國經濟論文2013中國經濟學年會論文選題”,更多內容請點擊求學網論文頻道。
1、自然觀的缺失以及缺乏相應的土壤;
2、中國崇尚實用主義,擅長總結經驗而非創新;
3、“學而優則仕”的第一追求扼殺了人們對自然規律探索的興趣,讀書人的思想被束縛在名利上,過度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經濟管理,缺乏數字進行管理。
二、主觀因素的影響
1.閉關鎖國政策在政治制度上的體現。我們國家沒有積極走出去了解其他國家而是一直以“天朝大國”自居,在其他國家開展科技革命的時候,自認為我們國家物產富饒,固步自封,仍舊過著三跪九叩的生活。這種夜郎自大的閉關鎖國的政策導致我們國家各個方面日趨落后,嚴重阻礙了我國近代科技前進的步伐,甚至成為挨打的罪魁禍首。
2.實行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上,忽視了資本主義萌芽。我國古代一直是“重農”,這固然無可厚非,但“抑商”政策的實行卻產生了很多消極影響,嚴重阻礙了社會工商業的發展。中國古代歷代統治者實行的重農抑商政策并與之緊密相連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們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這不僅可以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還可以保障人民的基本的物質生活,但是對商人采取嚴格的限制管理措施,壓制商業經濟的發展,這些苛刻的條件嚴重地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正是因為工商業在發展過程中受到壓制的這種現象到了近代中國依然沒有緩解,從而使我國沒有充分產生和發展近代資本主義經濟。
三、對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啟示
“中國經濟論文關于當前中國經濟問題的思考”怎么寫呢,請看求學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范文
中國經濟論文關于當前中國經濟問題的思考
以上就是我們為您準備的“中國經濟論文關于當前中國經濟問題的思考”,更多內容請點擊求學網論文頻道。
關鍵詞:市場經濟;誠信問題;誠信倫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由計劃經濟轉向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經濟的不斷增長,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使我國在經濟全球過程中的地位逐漸提高,誠信倫理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誠信問題依然阻礙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一、誠信倫理含義的界定
在我國古代社會里, “誠”和“信”最初是分開使用的。由于二者的涵義有相通之處,誠與信逐漸用在一起?,F代的“誠信”一詞,其基本含義是誠信, 這與古代的誠信道德有著淵和源的關系。因此, 弄清楚中國古代的誠信思想, 對建設新型的誠信倫理觀有著重大意義。
從人的本質角度來說,可以對人們提出不同的誠信要求。對于社會主義的中國而言,其誠信觀應該從道義論和功利論的誠信倫理觀逐步走向責任和權利的誠信倫理觀。誠信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首先,從社會生活角度,可以分為人際關系誠信、經濟誠信與政治誠信。而政治誠信中的制度誠信主要是法制誠信,法制誠信包括立法誠信、司法誠信、守法誠信與執法誠信;其次,從主體角度,分為個人誠信、社會群體與政府誠信;最后,從誠信發揮社會作用所依靠的力量的角度,分為制度誠信與人格誠信。誠信是經濟發展精神基礎,誠信是社會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的可靠保障,誠信是精神文明與道德建設的不或缺的重要內容之一。
二、我國誠信倫理的現狀
目前,我國的經濟誠信問題是比較普遍的。經濟誠信的問題,我們必須進行深刻的反思,對于信用缺失的原因, 有些學者認為,是市場經濟規章制度的不健全;有些學者認為,由于個人的道德品質。盡管如此,其根本原因是我國傳統的誠信理念與市場經濟的發展還不匹配, 而市場經濟中的誠信倫理又處于起步階段, 因此很難有效地規范人們的交易行為。這說明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確立誠信倫理的必要性。在傳統社會里, 社會成員的交易在血緣關系或區域關系的社會群體的基礎上, 其交易行為發生在熟人之間,是在人格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 其交易行為會隨著交易對象的變化而具有特殊性。要求交易主體具有誠信的人格和德性倫理, 這種作為德性倫理的信用倫理之所以能夠起到規范人們交易行為的作用, 是由傳統社會中的交易方式所決定的。而市場經濟中的交易行為是通過契約方式進行的, 它不再局限于血緣關系或區域關系之內, 這使得市場經濟的信用關系復雜化和廣泛化, 因此,只依靠對個人道德人格的信任很難使人們的交易行為有效地進行下去。市場經濟的發展把人從身份社會推進到契約社會。
(一)經濟體制的不完善
我國雖然從計劃經濟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由于市場經濟活動數量大、變化速度快,加上信息的公開度有效實施尚未實現,使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為失信和欺詐的行為提供了可趁之機。市場經濟關系需要契約支撐,遵守契約又離不開誠信倫理的規范。這就需要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誠信倫理規范。
(二)對經濟利益的過度追逐
誠信問題與市場經濟條件下人的理性有關,過度注重對市場經濟利益追求使人們不注重誠信的作用。利益最大化是人們追求的最大目標。于是許多企業利益熏心,制假售假,偷稅漏稅,公布虛假財務報表制,這些都能降低他們生產成本,在短時間內獲得了更多的利潤。因此產生了利益最大化原則與道德觀念的矛盾和沖突,使經濟誠信倫理受到嚴重沖擊。
(三)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與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相比,我國的法律制度很不健全。盡管近年來我國在市場經濟立法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也取得相當大的進步,但還是不夠完善,對于社會失信行為的打擊處罰力度不夠,使得失信者敢于違法。
(四)道德教育與文化教育的失衡
儒家雖非常注重誠信,但主要停留在道德層面上,主要局限于強調個人自覺自省,對實踐和社會規范方面的要求不高,導致了誠信教育的失重。目前道德教育,尤其是經濟領域內的誠信倫理的教育,局限于形式,缺乏實質內容。道德觀念的培養與實踐脫離。一個健康有序的市場交易,依靠道德觀念遠遠不夠。關鍵在于要建立一整套的市場誠信機制,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
三、增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誠信倫理的建設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誠信倫理建設,要有自己的發展道路。十六大報告要求:“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體系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體系?!?/p>
(一)誠信理念的宣傳工作
建立信用經濟,要做好誠信理念宣傳工作,使人們明白誠信理念對市場經濟的積極意義。人們了解到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的前提。從最基本的利潤方面,也必須誠信,這是國內外市場經濟發展一條公理。因此,要自覺認識和遵循市場誠信原則的內在尺度,把誠信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素,并運用它來規范市場經濟的秩序。
(二)以法律為后盾,處理好政府、社會和個人的信用制度建設
首先,國家應不斷改善高層次的規范性文件和專門性的法律,這是誠信倫理建設的堅強后盾。在這方面,我們可以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批判的吸收西方的法律和道德規范,如美國在授信方面的《誠實貸款法》、《信用卡發行法》,凈化消費信貸環境方面的《信貸機會平等法》、《誠實借貸法》等。第二,政府信用制度建設上的推進和支撐。政府誠信對市場誠信具有引導和示范的作用,因此誠信倫理建設需要政府的推進和支撐。一方面,政府負責制定市場規則,維護其實施和規范;另一方面,轉變職能使其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第三,以建立個人誠信為基礎。創建個人誠信制度,建立健全個人信用認證體系。在西方國家,消費者大多愿意承擔信用風險而舉債消費,以積累自己的信用記錄。我們可以借鑒他們對我們有益的方法。
(三)發展信用經濟
政府的經濟政策,對于社會各種經濟主體的行為,通常具有非常強的引導作用。正確的經濟政策,在實現其正面政策目標的同時,也要將其負面效應降至最低。我國政府大力推動企業改制和兼并,成立資產管理公司,剝離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實施債轉股,為建立市場經濟新秩序開辟了道路。但國有企業的道德風險也急劇加大,形成逃債、廢債之風。因此,必須對一些特殊政策加以限制,以明確政策的適用度。各級政府部門也應認識到,完善社會信用環境,是政府按國際慣例辦事的首要職責,在維護信用環境方面做得好,投資環境就會好,經濟發展就會得到較大的回報。
(四)樹立平等意識和規則意識,建立誠信倫理的基礎
誠信屬于意識范疇。所以,依靠制度還遠遠不夠,更要加強市場經濟的道德教育,讓誠信觀念深入人心。加強交換主題的誠信教育,需要進行平等意識和規則意識的教育。
一方面,平等意識。從人類市場發展的歷史就會發現,實質意義上的市場交換必然以平等為基礎。馬克思指出:“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盵1]對于交換者來說,他們關心的是自己的實際利益,只有滿足對方的切身利益,自己的利益才能得到滿足。因此,在市場主體的道德培養的進程中,必須加強交換主體的平等意識的教育:占有經濟優勢不能強迫對方接受不合理的交易條件;政府部門不能濫用權力。另一方面,規則意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每一個市場競爭者為了爭取利益,必須根據市場的供求水平來組合生產要素,提高經濟效率。提高效率在于市場交換主體提高市場交換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所以,市場競爭主體必須全面認識市場規則、政府有關規范與道德規范在交易活動中的重要性,而且更要付諸實踐。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參考文獻:
[1]喬法容 朱金瑞著:經濟倫理學[M],人民出版社,2004
[2]王海明:倫理學原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3]李艷芳.市場經濟中的誠信倫理[J].經濟師論壇,2011(10)
關鍵詞:產能過剩;結構性過剩;經濟發展
自改革開放以來,投資主導型的發展模式拉動我國經濟實現了高速發展。然而,伴隨著經濟騰飛與社會進步,產能過剩問題也逐漸凸顯。20世紀末,輕工業領域,如紡織業、家電行業最先出現了產能過剩問題,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眾多電視機生產企業由于生產過剩而引發的價格大戰至今令人記憶猶新。進入21世紀以后,房地產、汽車、鋼鐵、水泥、化工等行業紛紛受到產能過剩問題的波及,甚至在一些新興領域該問題也漸露端倪。
近年來,我國政府對產能過剩問題予以了高度重視,解決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產能過剩問題成為黨和政府經濟工作中的重要任務,也是實現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措施。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甚至提出,將化解產能過剩的矛盾視為全年工作的重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也會明確指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著轉型和升級兩大任務。由此可見,關于如何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如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如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已成為各方關注的重點。然而,這諸多問題始終繞不開一個話題――產能過剩。
一、 產能過剩的概念
在經濟學領域,將產能過剩解釋為生產能力的總和大于消費能力的總和。產能泛指生產能力,是在一定時期內,企業參與生產的全部固定資產在既定的組織技術條件下,所能生產的產品數量,或者能夠處理的原材料數量,是反映企業生產可能性的一個重要指標。根據國家發改委等十部門公布的產能過剩報告中給出的判斷依據,現階段或者最近一段時期內,有關行業的產能(包括潛在產能)超過了市場需求,超過的部分則屬于過剩產能。
對“過?!眴栴}的研究國外學者起步較早,但由于社會性質的差異以及所處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他們的研究并不完全適用于我國的實際情況。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化,“過?!眴栴}逐漸引起我國學者的重視。事實上,對于“過?!钡恼J知,學者們的觀點有所不同。有些學者認為供大于求即為過剩,而另一些學者則認為,供大于求存在兩種狀態:其一是供給略大于需求,其二是總供給不正常地超過總需求的狀態。該觀點認為只有上述第二種狀態才可稱之為過剩。
蔣和勝、邱小平、王德忠(1999),將我國的"過剩"問題描述為“生產過?!?,是區別于資本主義社會全面過剩的一種較低水平的生產相對過剩。張保全(2006)將產能過剩解釋為,由于社會總需求低于實際生產能力而引發的產品積壓、競爭激烈以及價格下降等問題。王岳平(2006)認為,市場經濟處于相對均衡的狀態之中,一定限度范圍內的供給大于需求能夠維持市場的良性競爭,而一旦這個限度被打破,企業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參與競爭,供過于求的負面作用凸顯,此時超出限度的那部分產能才可能成為過剩的生產能力。何彬(2008)認為“產能過?!保侵傅犬a量線出現后彎的轉折點連接而成的脊線以外非經濟區域所反應的要素之間不再發生替代,而是表現為同時增減的要素配置狀態。李平、李曉華、呂鐵(2009)從需求的視角對產能過剩問題進行了闡述,認為產能過剩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的生產能力超過該時期內的實際有效需求。
筆者認為,生產能力適度的大于社會需求是市場經濟運行中的正?,F象,而所謂的產能過剩,是指現階段或未來的一段時期內,相關行業的生產能力大于實際的有效需求,并且這種供過于求的水平已遠超過維持市場良性運轉的限度。而產能過剩會大大降低我國經濟的運行效率,不利于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不僅會阻礙我國經濟發展的腳步,還會引發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
二、 產能過剩的成因
呂政和曹建海(2000)認為產能過剩是由低進入壁壘和高退出壁壘的結構性因素而導致的。梁金修(2006)認為,我國目前面臨的是短期內的結構性過剩問題。導致該問題出現的深層次原因在于不合理的經濟增長方式、不科學的政績考核體系以及不健全的投資體制,而部分行業投資過度、有效產品供給不足、即期消費乏力則是導致產能過剩問題出現的直接原因。國經文(2006)認為,產業結構不合理、國際產業分工格局的變動以及政府的過度干預是我國出現產能過剩問題的主要原因。王建(2006)認為,我國產能過剩問題的出現與我國產權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密切相關。張紅松(2008)試圖通過不完全和非對稱信息的相關理論對產能過剩的發生情景進行描述。王立國(2010)從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因素的視角對產能過剩問題的產生進行了分析。此外,周其仁(2005)、王相林(2006)、國經文(2006)、付保宗(2011)等學者均對我國產能過剩問題的成因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筆者通過對上述學者的研究進行總結分析,認為我國產能過剩問題的出現,并不是由某一因素簡單引起的,而是涉及多方面,由眾多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
1. 宏觀因素。從宏觀視角分析,產能過剩的出現與我國制度政策設計缺陷、市場機制發育不良、出口乏力與內需不足等因素的影響密不可分。
(1)制度政策設計缺陷。政府作為有形的手,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然而,政府對經濟、市場甚至是企業的過度干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例如,政府干預投資或出臺刺激政策,增加了相關行業企業的投資預期,致使企業蜂擁而至,而增加的產能卻遠遠超過社會的實際需求承載能力,從而造成部分行業內的產能過剩。再如,以往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的考核制度,導致各級政府盲目投資,擴大生產,甚至出現地區間的惡性競爭,地方保護主義滋生,阻礙了商品在市場中的自由流通,使得產能過剩愈演愈烈。另外,我國不合理的稅制結構也是導致產能過剩的重要因素。增值稅、營業稅作為地方稅收的主要來源,各地為了增加效益也熱衷于擴大投資。
(2)市場機制發育不良。目前,我國市場經濟尚不成熟,特別是涉及資本、原材料以及土地等生產要素市場的發育不良、定價機制不合理致使企業過度投資、重復投資,最終導致產能過剩。其次,較低的市場準入條件使得企業能夠相對輕易地進行投資生產,而與之相對的卻是過高的市場退出成本,退出保障機制的缺失也是抑制產能過剩屢屢受挫的重要原因。此外,產能過剩與地區間、企業間的信息不對稱也不無關聯。信息的失衡易導致眾多企業在某一區域或行業內的重復投資、集中投資,最終導致地區性或行業性的產能過剩。
(3)出口乏力與內需不足。經濟學上常把投資、消費、出口比喻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延續著投資主導的發展模式。但由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受國內居民收入偏低及收入差距等問題的影響,國內有效需求不足,而對外部市場的依賴性大大增加。然而,外部市場受到國際政治及經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極易產生波動,一旦外部需求降低,國內則會陷入產能過剩的窘境。
2. 微觀因素。
(1)企業發展水平滯后。從微觀視角分析,企業作為市場主體之一,是維護市場秩序,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環節。然而,我國企業的數量雖然龐大,但很多企業仍沿襲著粗放發展的模式。這些企業自主研發水平較低,生產及管理模式相對落后,而這些處于同一生產力水平的企業為了生存,一味地增加投資,擴大生產,妄圖以量取勝卻忽視了最為關鍵的產品質量。而質量低劣的低端產品,并不能得到市場的認可,造成了大量積壓,產能過剩也由此而來。
(2)個體缺乏理性消費觀。伴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人們的消費觀念也悄然地發生著變化,由單純地追求物質消費到重視精神消費。這原本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但在面對環境的巨變和眾多的財富,一些人卻奉行享樂主義、消費主義等扭曲的消費觀念,炫耀消費、提前消費、面子消費行為屢見不鮮。馬克思指出:“……如果沒有消費,生產就沒有目的”。在當今社會,消費對生產甚至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梢哉f,消費群體盲目追隨或者過分追求享樂所產生的消費需求會對企業的生產有著重要的影響。企業由于利益的驅使,往往將小群體的需求當作普遍性的需求而盲目追加生產,結果可想而知。
三、 產能過剩問題的解決對策
產能過剩既是長期困擾中國經濟健康發展的一大難題,也是當前產業結構調整中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產能過剩問題的出現會導致資源浪費,過剩的產能未能轉為有效生產白白地占用了大量的能源、原材料、人力、資金等珍貴的社會資源,加劇了我國資源短缺的窘況。產能過剩會導致物價下跌,企業投資預期下降,有些企業由于利潤驟降、入不敷出甚至破產倒閉,這不僅造成失業率的上升,也增加了銀行的金融風險。此外,產能過剩雖然使得物價降低,但由于失業增加,收入下降,居民的消費意愿也大大降低。
總之,產能過剩既是當前產業結構調整中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也是困擾中國經濟健康發展的一大難題。解決產能過剩問題,我們應有客觀理性的認知,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能過剩問題只能在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相對減小,而并不能徹底根除。
我國學者何立勝(2013)認為,解決我國的產能過剩問題需要處理好調結構與穩增長、產業轉型與產業鎖定、政府與市場、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這四方面的關系。中國企業聯合會“去產能化”調研組(2013)對鋼鐵、水泥、平板玻璃以及電解鋁四個行業的相關企業進行走訪調研后認為,解決產能過剩問題應重視對行業內民間資本的疏導,弱化地方政府的投資強度,要提高行業內環保與產品質量的準入門檻并切實加強該方面的執法監督力度,要大力支持過剩行業內企業的并購重組,建立基金以支持企業的轉型發展,要在發覺國內市場需求的基礎上開拓國外市場以轉移部分過剩產能,要摒除企業退出壁壘并建立退出支援機制。此外,事實上,產能過剩問題已得到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自2008年以來,國家不斷出臺相關政策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特別突出對鋼鐵、水泥以及房地產等高投資、高消耗行業的調控;明確了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作用,摒棄了僅以GDP為主的政績考核體系,突出了生態文明建設和民主建設的重要性。上述措施對產能過?,F象起到了一定的減緩作用。
從發達國家化解產能過剩的經驗看,美國主要依靠市場機制管理經濟,通過擴張需求來消化過剩產能并憑借充分的競爭實現產業內的優勝劣汰,而政府并沒有過多的政策性或指令性干預。德國政府雖積極參與產業結構調整,但僅負責為產業結構的順利調整提供環境保障,并重視法律手段在克服壟斷、不公平競爭等問題上重要作用。日本偏重供給管理,而韓國則通過產業政策、規劃、立法、基金、政府采購等手段,對經濟發展不同時期的重點產業進行引導和扶持。
基于上述分析,參照我國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解決我國產能過剩問題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 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要推進市場要素改革,不斷完善能源、土地、原材料、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定價機制。要建立科學的市場準入條件,可從規模、技術、能耗以及污染排放等方面入手逐步提高市場準入門檻,特別是對高能耗、高污染的行業更應該嚴格控制。要加快完善市場退出機制,降低政策限制、提供金融支持,鼓勵企業間的兼并重組,并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以妥善解決企業在兼并、破產以及重組時出現的各種問題。要建立高效的預警機制并優化市場信息渠道,加強區域間、行業間以及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建立綜合性立體化的現代化市場信息網絡。
2. 實施內需拉動戰略。要降低對外部市場的依存度,轉變以往以低端產品為主的出口產品結構,特別是對高污染、高能耗行業的產品出口要嚴格實行出口限制,并不斷開辟新的外部市場以消化國內過剩的產能。要不斷提升自主品牌在國際市場中的認知度,以先進的技術和較高的質量為“中國制造”產品開拓更為廣泛的國際市場。要堅定不移地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加大政府在社會公共事業方面的投入,健全收入分配制度,不斷提高居民消費水平、提升消費環境、培育理性消費觀念,建立并健全以消費引導機制、消費生成機制及消費保障機制為核心的和諧消費體系。
3. 推進宏觀管理體制改革。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弱化政府對市場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突出其監管及服務職能。要建立科學的政績考核體系,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立全面的、立體的綜合性考核指標。要重視法律手段對市場經濟活動的重要作用,營造公平、公正、有法可依的市場競爭環境。要改變投資結構,擴寬投資渠道,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要調整稅制結構,擴大消費稅的比重,抑制地方政府盲目投資追求效益的沖動。
4. 推動企業改革轉型。要完善現代化的企業制度,使企業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產權明晰、責任分明,不斷引進和實踐科學的企業經營管理模式,實現企業管理的規范性、科學性及高效性。要強化創新驅動對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積極推進企業的技術升級,努力提升企業自主研發的水平,不斷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要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不斷提升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將企業社會責任融入企業文化,融入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方方面面。
5. 培育個體理性消費意識。要重視個體消費群體理性消費意識的建立,培育消費者的社會責任,以“綠色”、“可持續”的需求引導企業的良性生產。要充分發揮政府、媒體和教育部門在理性消費意識培育中的教育引導作用,建立和宣揚和諧消費倫理。要優化消費結構,建設和諧額消費環境,構建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社會消費倫理觀念。
四、 結語
產能過剩問題的出現是我國經濟實現加快發展和轉型升級雙重重任的攔路石,對于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產能過剩問題, 我們應該結合我國社會的實際情況理性分析其內涵,系統探究其形成的原因。在解決產能過剩問題時,我們也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由于周期性、結構性以及體制性而引起的產能過剩問題,要分類施策,避免一刀切的情況出現。
參考文獻:
1. 張保全.產能過剩與宏觀調控.商業現代化, 2006,(6):24-25.
2. 王岳平.我國產能過剩行業的特征分析及對策.宏觀經濟管理,2006,(6):15-18.
3. 楊萬東.我國產能過剩問題討論綜述.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6,(10):76-80.
4. 何彬.基于窖藏行為的產能過剩形成機理及其波動性特征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
5. 李平,李曉華,呂鐵.如何看待我國的產能過剩問題.金融博覽,2009,(11):18-19.
6. 呂政,曹建梅.競爭總足有效率的嗎――兼論過度競爭的理論基礎.中國社會科學,2000,(6):4-11.
7. 張紅松.產業升級、不完全信息和產能過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8. 周其仁.產能過剩的原因.招商周刊,2005,(52):8.
9. 付保宗.關于產能過剩問題研究綜述.經濟學動態,2011,(5):90-93.
10. 周勁,付保宗.化解“產能過?!睉⒁獾膸讉€問題.宏觀經濟管理,2013,(7):36-37.
11. 馮梅,孔垂穎.國內外產能過剩問題研究綜述.經濟縱橫,2013,(10):117-120.
12. 劉錫田.中國地方政府競爭的制度基礎與創新.江西財經大學學位論文,2004.
13. 吳凡.全球化背景下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產業結構優化研究.西南財經大學學位論文,2007.
14. 于寶東.香港經濟周期波動研究.武漢大學學位論文,2005.
15. 祁杭峰.基于主導產業選擇的無錫產業結構調整研究.復旦大學學位論文,2010.
16. 湯艷文.地方政府:改革與轉型的行動者.復旦大學學位論文,2004.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項目號:12YJC630214);吉林省科技發展計劃資助項目(項目號:20140418069FG);吉林大學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項目號:2012BS042)。
[關鍵詞]奧運經濟體育產業機遇挑戰
一、奧運經濟概念的界定
奧運經濟概念的提出是隨著國際奧委會對奧運會的商業運作開始的。所謂奧運經濟,就是為滿足舉辦奧運會的相關需要或利用奧運會創造的商機而進行的一系列經濟活動對主辦國或舉辦城市產業直接或間接的巨大誘發效益的總稱。從廣義的角度講,奧運經濟就是在奧林匹克精神指導下,以城市發展戰略和遠景規劃為基礎,圍繞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設施和配套工程建設與營運、奧運無形資產經營、奧運廣告活動(包括企業產品和服務推銷、企業知名度推銷、奧運設施與活動的冠名等)等,以奧運為支撐點引發的一切產業經濟現象和效益的總稱。奧運經濟的核心是體育的發展,受到政治、經濟、文化、自然環境,以及國民性的影響與制約,不同社會文化背景形成了東西方體育文化的巨大差異。
二、奧運經濟帶來的發展機遇
北京申奧的成功,給中國經濟帶來了無限的商機,以體育為核心的奧運經濟更為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這種推動作用并不會唾手可得的,并且機遇和挑戰并存。體育產業回報豐厚,進入壁壘又極低。入世后籌辦奧運,西方國家將加快速度對中國體育市場“搶灘登陸”,我國體育產業同時將面臨更為直接的挑戰,只有認真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適合我國國情的體育產業發展規律,抓住奧運經濟契機,找出其中所蘊涵的無限商機和巨大風險,制定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良策,才能使奧運經濟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帶來的機遇能最大化地變成現實。
三、奧運經濟給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帶來的挑戰
1.體育產品生產企業面臨更為殘酷的優勝汰劣。目前我國的體育產品生產企業大多屬于中小企業,生產集中度低、資本運作差、生產規模小,其規模經濟水平與國際水平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許多大型的國際體育產品生產公司以其資產優勢(包括經營資本、經營技術、品牌聲譽)、內部化優勢(全球經營網絡)和管理優勢使其在從事國際業務方面有極強的競爭力。入世后承辦奧運,國外更多的跨國公司看中奧運商機,會更迅速、更大規模地進軍中國體育市場,在非價格競爭方面不能取勝的情況下,為了努力保持原有的市場份額,我國體育產品生產企業無疑會選擇降低價格的手段,這無疑會削弱企業的利潤,迫使國內那些嚴重重復建設的企業和產品自動進行清理,一些管理差、規模小的企業及質次價高的產品會更快地被市場淘汰,從而造成大量現有職工的失業。
2.體育服務市場的挑戰。我國體育服務市場的發育水平較為低下,而發達國家的體育服務業無論在經營項目的選擇上,還是在服務質量、營銷策略、市場管理方面均已形成了系統、成熟的體系。在大量引進外資的同時,外方高級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將自由進入我國的健身娛樂市場,搶占該領域的就業位置;隨著體育競賽表演市場的開放,國外許多高水平的運動員將大量來中國“打工”,也使得我國大量需要鍛煉的、有潛力的體育后備人才失去鍛煉的機會;而體育經紀業和體育金融保險業等在我國才剛剛起步,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根本無法與發達國家的專業人員相比,國外成熟的中介服務力量將趁機長驅直入,成為該領域市場的主導力量。
四、面對奧運經濟,制定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對策
1.保持體育產業各部分之間平衡發展。任何一個行業,只有發展核心產業,才能帶動中介產業和產業的真正繁榮。體育產業作為我國的新興產業,根據世貿組織條款規定,有5年~10年的保護期,從我國現階段情況看,體育健身娛樂業和體育競賽表演業作為我國體育產業的核心產業已具備了條件。在保護期內,國家應在提供信貸、稅收、土地使用、技術力量配備、市場保證方面給予一定程度的優惠,有意識地引導健身娛樂業和競賽表演業快速成長,從而帶動其他相關產業健康、有序地發展。
2.優化營銷策略提高體育產品的科技含量。我國體育產品生產企業同國際體育產品公司相比,在資金、規模方面明顯處于劣勢。因此要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優化營銷策略提高體育產品的科技含量,是提高體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我國體育產品的開發和研制能力還較差,體育產品行業必須同其他科研部門積極合作,共同研制、開發高科技新產品,使產品盡量符合“以人為本”的世界先進理念。奧運會所特有的高認知度和廣告接受度,使其擁有巨大的無形資產。我國具有一定實力的體育用品企業,應緊緊抓住奧運東道主的優勢,通過贊助中國奧委會、贊助名牌運動員、舉行一系列的產品展示、購買場廣告等各種渠道,將優秀的產品展示在公眾面前,讓全世界有機會了解并接受我們的名牌。
3.加強對體育產業管理人員的培養。長期以來,我國體育人才的培養一直是按計劃經濟的模式來培養的,體育管理人才嚴重匱乏,致使目前我國體育市場的運行和管理極為混亂。國家要加大力度對體育專門人才的培養,特別針對我國體育服務市場管理人員嚴重匱乏的情況,應通過定期舉辦培訓班、體育學院專門學習等一系列渠道進行培養,并對從業人員的考核、資格認定等有明確的規定。
4.激發居民的體育消費需求,促進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體育消費是體育產業存在的前提和發展的動力,它的發展速度和規模直接決定了體育市場和體育產業的發展速度和規?!,F階段,在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應積極引導居民的體育消費,一方面,通過媒體的宣傳和輿論導向,改變人們固有的傳統觀念,使人們充分認識到體育健身活動的重要性,讓人們樹立科學的體育消費觀;另一方面,對體育消費進行合理的定位,徹底根除我國體育產品“高檔次、高層次”需求的錯誤定位,走出消費誤區,從而激發居民的體育消費需求,促進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國經濟;信用體系;信用危機
所謂信用,就是建立在約定雙方的彼此信任的基礎上,受到信任的人無需立即付現即可獲取商品或者服務,授信人對受信人的承諾表示信任?,F代社會市場經濟中,信用是一項重要的發展要素,良好的信用對于經濟的穩定運行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我國實際情況來看,加強經濟發展中的信用問題的研究和分析,對于我國整體經濟建設來說是非常必要的。
1 中國經濟發展中信用危機所涉及的方面
就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不同主體之間的差異,產生不同形式的信任危機,主要體現在社會、企業及政府等多個方面。
1.1 社會普遍缺乏信用意識和信用道德規范
信用經濟在我國的起步較晚,發展也不夠完善,導致社會主義經濟時代下,社會對于信用經濟并為足夠重視,信用意識和信用道德規范普遍比較薄弱,有待于進行培養和加強。就國家和社會層面來看,缺乏合理的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體系,守信的氛圍也不夠濃厚,缺乏可靠的守信社會環境,對于失信行為也并未采取可行的控制措施,導致我國信用缺失問題嚴重,這對我國社會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產生嚴重的影響。
1.2 企業內部普遍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
我國企業內部的信用情況堪憂,不履行合約的現象頻頻出現,對于企業的信用經濟的發展產生嚴重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企業在后期面臨經濟糾紛,對于企業的發展極為不利。當前我國企業內部缺乏切實可行的信用管理制度,尤其是對客戶的信用狀況進行了解和掌握,對商品銷售進行管理,對于企業的內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是保證企業經濟往來的可靠性基礎,信用管理制度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失信行為的出現。與此同時,我國企業缺乏系統化科學化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導致企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建立的信用評估機制和債權保障機制等缺乏可靠的時間經驗,因而對貿易風險缺乏有效的掌控,從而流失了多元化的貿易機會,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的經濟發展。
1.3 我國信用中介服務十分落后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信用服務仍處于初級階段,盡管我國在市場經濟運行中也提供信用服務,以一些信用調查機構、資信評估機構以及信用產品等為主要體現,但是信用服務機構的發展規模仍然處于初級階段,經營方式有待完善,信用服務行業的整體水平較低,企業的信用狀況并不能夠得到科學且準確的評估,不利于市場機制實際作用的有效發揮,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自身的信用管理。也就是說,我國信用中介服務有待進一步提升,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對于企業的信用管理和經濟運行也具有重要作用。
1.4 國家信用管理體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失信懲罰機制
當前我國信用管理體系明顯存在弊端,相關立法及執法體系存在漏洞,嚴重制約著國家信用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失信懲戒機制的不健全,并不能夠合理的規范信用行業的行為,導致對信用行業的監督管理缺乏可靠性和有效性。與此同時,政府對社會的信用教育和信用管理的研究和探索并不深入,不利于全社會守信氛圍的塑造。我國關于誠信的法律法規對犯罪行為提出處罰,但是不足以對失信行為形成強有力的制約和監管,因而我國信用制度和法規仍有待完善。
2 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的國際經驗
2.1 發達國家的信用體系
當前發展形勢下,發到國家已經建立了相對比較完善的信用體系,尤其是美國,在信用體系的建設方面處于領先地位,信用相關的法律制度的建立,為信用行業的穩定運行提供了可靠的基礎。與此同時,信用中介服務機構的運行,促進了社會信用經濟的發展,一定何曾堵上實現了對信用行業的科學化管理。
2.2 發展中國家的信用體系
發展中國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逐步重視信用制度的建設,這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及金融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發展中國家建市信用制度的實踐經驗有以下幾點:(1)由于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不夠發達,其商業銀行系統所承擔的信用風險往往最大,所以多數發展中國家在信用體系建設方面都由銀行推動。(2)信用中介服務機構在發展中普遍同國際大公司合作,這有利于提高發展中國家信用中介機構的技術、管理和服務水平。(3)雖然注重信用管理的法律體系建設,但信用立法仍不完善,因此制約了信用服務業的發展。
3 建立中國的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議
3.1 要在全社會進行信用教育。樹立起全民信用意識,培育良好的信用環境
講信用、守契約,是市場經濟對企業和個人的最基本要求,是市場經濟道德體系最基本的規范。企業是市場主體,也是維護社會信用的主體。要加快企業改革,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使企業真正把信譽當成企業的生命,合法經營,講究信譽。
3.2 要完善社會信用體系的構架
按照國家和市場主體在市場中的定位,我國信用體系的架構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以市場交易人為主體的基礎信用。市場是以合同為紐帶、以信用為保障的資源配置機制。市場主體遵循誠信原則,建立相互信賴、遵守承諾的關系,形成誠實守信的健康環境是信用體系的基礎。二是以法律制度、國際慣例和商業習慣為主導的制度信用。制度信用中的“制度”除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地方法規等以立法方式形成的規則之外.還包括我國參加的國際公約,在長期國際商事活動中形成的國際貿易與投資等慣例和規則,以及在一些地區形成并沿用至今的商業習慣。三是以政府監管為主的監督信用。作為市場監管主體,政府行使廣泛的監督職權.通過支持引導守信行為,及時懲戒失信行為,保障基礎信用的健康發展,促進整個杜會信用的建立。
3.3 要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加強法制監管
在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中,應當形成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信用經濟的穩定運行。這就要求我國應當積極加強道德建設,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和違法必究這四個原則,促進信用法律制度的系統性建設,盡快彌補信用制度上的空白領域,建立健全信用相關的法律制度,全面提高信用制度的實際執行力,將道德建設落到實處。
結束語
對我國經濟發展來說,信用經濟的建設是發展的必要條件,加強信用經濟的建設是當前我國所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對于國家的治理和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宏觀層面來看,誠信社會環境形成之日,就是中國真真與國家社會接軌之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