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0:34
序論:在您撰寫中國建筑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建筑文化風水文化建筑設計
中國文化淵遠流長,建筑風水學博大精深,中國建筑文化在幾千年的形成發展過程中,沒未離開過建筑風水的字眼,從皇宮、皇陵的規劃建設,到普通村落、民宅的建筑無不留著風水學的痕跡,建筑風水學隨著中國文化傳入西方后,也得到了西方學者的認同,特別是近30年來建筑風水學在國外受到了高度重視,甚至形成了中國風水業,中國風水也開始進入了百姓安居的視野,由此可以想象,可以推見在未來的世界聞名進程中,中國建筑風水學必將飾演重要的角色。建筑風水學與當代房地產有效結合是現代風水文化與時俱進的具體體現,是中國傳統文化造福當代百姓推動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
一、建筑風水文化是古代祖先長期社會生活實踐經驗的總結,其易道博大精深,淵源流長,現在我們共同探討建筑風水文化與建筑設計問題。
說到風水文化我們很多問題一直沒有機會找到答案,比如環境的改變對我們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有多大的影響,這些影響是應該被動的接受還是主動的改變,如果要改變的話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態度?用什么樣的方法?這些方法有規律嗎?有人說這些方法可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到,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好,方法論也好,在現代社會還有什么樣的現實價值呢?這個現實價值怎么連續、怎么使用等等太多的問題。
風水研究領域目前正在突破也是最難突破從文化來講就是創新,傳統與現代的結合,產生與現代的結合,文明的進步是靠文化的融合,現在我們不是克隆工業化,要把傳統和現代融合,建筑文明是新文明的一部分。
中國有一句格言:風水寶地,人丁興旺。中國是風水寶地,養育著中華民族能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歷史上曾定都在西安、南京、北京等地,這些地方都是風水寶地,拿北京來說東有渤海,西有燕山山脈,富貴之地能使我們國家昌盛。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的文化和歷史,建筑風水是中國古代建筑理論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中國古代建筑領域的靈魂,隨著文明的進步,社會的發展,風水應有的主導地位,在城市大規模園區的整體風水規劃,房地產開發的整體策劃,房產風水策劃是從根源上把住了建筑風水的關鍵,從而為更多的百姓營造出一個事業順隨、家庭和美、身體健康的吉祥場所。同時也給開發商帶來了回報。
二、中國的建筑風水學科是內涵非常豐富的,結合我們中國的建筑設計來講,把建設風水科學與我們現代的設計理念相融合,這樣才能體現出中國在21世紀建筑應該具備的特色。
易經是中華五千年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其中內含天象、地理各個方面,目前易經的研究和應用已經受了國內外甚至全世界人們的歡迎和重視。近幾年來尤其在東南亞各國眾多的易學愛好者,紛紛把易學知識應用到不同領域當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自從2003年秋在印度尼西亞成功舉辦“環保與易經”大會以后,引起了學者們的興趣,更多的學者把易經風水學和現代建筑、現代家居、現代環境很好的結合在一起,使之古今結合,古為今用。人們不再要求簡單的、外在的氣派、豪華,更多的是追求內在的溫馨、舒適、實用、健康,體現以人為本的物質享受、精神享受。
建筑風水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看法有人揚之,有人抑之。揚者認為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抑者認為是封建迷信。中國建筑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有一些古建筑文化是古代祖先生活經驗的總結,在中國建筑文化乃至在世界文化中有一定的影響。隨著建筑行業和科學技術的持續發展,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不斷產生,更希望建筑風水文化能在新時代得到不斷發展和重視。
中國文化傳統與現代建筑的理論結合,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傳統之所以必須尊重是因為它是創新文明的必要條件之一。世界和中國的歷史都表明,不同文明的沖突與融合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動力。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融合曾經創造了工商文明,未來的文明必定在文化的融合中產生。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下,我們必須對自己的文化傳統有自知之明,中國風水文化傳統的良莠,不能單憑主觀愿望區別,只能在創造未來的實踐中鑒別。傳統是被保存或淘汰,決定于它在創新文明的實踐中是否有積極的貢獻。作為環境文化和環境藝術的中國風水文化,不僅包含某些科學和技術的因素,而且包括有終身的價值選擇和產業的道德規范。
迄今,由中國建筑學會建筑攝影專業委員會主編的有代表性的建筑攝影專業著作至少有四冊(見表1)。專業及權威的建筑攝影學術及文化活動也蓬蓬勃勃開展起來(見表2)?;顒邮菇ㄖz影從城市建筑層面上升到為中國傳統歷史項目“申遺”的高度,中國建筑學會建筑攝影專業委員會為中國建筑攝影師的新作為欣喜和自豪。感受中國建筑攝影師的創作意境與作品的文化氣度,《中國建筑攝影師檔案》不單純是建筑攝影師作品的薈萃,更凝聚了創作感言,其中不乏建筑攝影師以獨到的建筑文化視角體會建筑。讀懂建筑師看城市、建筑師看自身的作品,對公眾理解建筑大有裨益。該書觸動人們的,不僅僅是作品恰到好處的光影及準確的建筑表征,也在于作品所體現的建筑攝影師的“詩眼”與“畫境”。據查,國內專門出版推介建筑攝影師的書很罕見,因此該書填補的不單是建筑攝影群體的空白,也在于向世界展示了一批有造詣的中國建筑攝影師專業隊伍,他們開創了中國建筑傳播的影像技藝與美學實踐。對此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馬國馨在《中國建筑攝影師檔案》序言中指出:“這是介紹中國職業建筑攝影師的一本合集。建筑攝影除了宣傳、記錄、藝術等方面的功能觀念外,還有很大的商品屬性及市場需求,人們認為一幅好的圖片帶給我們的信息是無論多么豐富的語言都難以描述的……建筑攝影師除了技術、器材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外,在以城市和建筑為對象時,需要更多的專業之外人文知識和內涵,需要長期的體味和閱讀?!币晃粩z影家說,“沒有了意境和思想,拍攝建筑只能成為結構的示意圖?!弊鳛橹袊ㄖz影師群體智慧的結晶,與過去推出的第一、二屆大賽作品集不同的是,《中國建筑攝影師檔案》中24位成功的建筑攝影師的作品為讀者更集中而準確地展示了建筑文化理念及實用的、可操作性的示范,這種以傳統與現代建筑項目為基礎的作品檔案十分切合愛好者與初學者的實際。盡管《中國建筑攝影師檔案》向讀者展示了一批中青年優秀攝影師堅守在建筑攝影崗位上的作品,但由于建筑攝影創立的時間尚短,在諸多方面有待完善豐富。它至少要求每一位優秀的建筑攝影師不是單純地從商業攝影或藝術攝影去把握建筑,而是要樹立起建筑藝術修養觀。建筑是凝固的音樂,但音樂不是融解了的建筑。由于攝影師對建筑的熟悉,也會造成某種負面的影響。
追求比建筑本身更原創的攝影作品,很容易模糊了我們的視線,忘記了建筑的藝術性、環境美感及其實用功能。雖然建筑不會教人道德或不道德,但建筑確實在相當程度上表述了創作者的態度。不同的裝飾圖樣傳達著不同種類的信息,材質的應用也給建筑物帶來廣泛的想象的空間,同時會反映創作者品質。當然,平整的外墻立面不一定比粗糙的好,但在許多場合建筑的精彩處正是在光滑反光的質地。所有這些都需要建筑攝影師去體味與思考,這或許是能從一大批建筑攝影作品中找尋到有感覺的優秀創作者的“秘訣”,作品優劣的分水嶺在于攝影師能否具備建筑師的“眼”,能否真正懂得所攝作品的含義。攝影技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它自出現就與建筑結下了不解之緣。1826年夏天,法國人約瑟夫•尼埃普斯拍下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畫面中顯示的是一個農場的房子襯托在遼遠的天空下。1877年,法國人L•D•杜國•豪倫成功拍攝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幅彩色照片《安古連城鎮風景》。之后,城市中的街巷、高聳的教堂、鄉村別墅、特別是現代建筑的出現,許許多多優秀的攝影作品,都將各種不同的建筑作為攝影作品中的主角予以突出表現。建筑的攝影表達主要是記錄建筑特點,用攝影語言來表達建筑。從攝影角度表現建筑,給建筑設計帶來新的視角下的瞬間記錄,能更好的完成建筑的功能使命、文化使命,豐富建筑的內涵與外延。建筑的攝影表現并不是僅僅展示建筑物的表象特征這么簡單,攝影表現手段使建筑師以不斷更新的視角觀看設計的方方面面,推敲方案的體形、材料和空間感受,專注于以人為本的建筑世界。1992年版美國攝影百科全書對“建筑攝影”的定義是:“建筑攝影主要是記錄建筑特點,專為建筑師,設計師或歷史學家服務。”這里所提到的為“歷史學家服務”,應該就是指建筑攝影的文化表現作用。如果說建筑是人類站立在地球上的最恢弘的風姿,那么文化歷史建筑則可稱為站立著的人類歷史。建筑學家梁思成曾說過說,建筑這本“石頭和木頭的史書,忠實地反映著一定社會之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而城市的“無論哪一個巍峨的古城樓,或一角傾頹的殿基的靈魂里,無形中都在訴說乃至歌唱著時間上漫不可信的變遷”。建筑師做好設計是本分,同樣,建筑攝影重在刻畫。建筑作品設計語言的表達、設計思想的體現都離不開建筑師的極致追求。同樣,建筑攝影要求建筑攝影師學會極致的思維,你的鏡頭中必須清晰明白,完美建筑是什么?真實而豐富地表達建筑作品是建筑攝影師的基本功。
二、建筑攝影學術活動向業界展示建筑文化的力量
法國攝影大師亨利•卡蒂?!剂兴刹⒎墙ㄖz影家,但他的作品及理論涉獵城市空間與人,讀他的新作《思想的眼睛》,我們不僅可以產生“決定性瞬間”,也獲得一系列本質性思考。他認為:“攝影永遠是視覺注意力的自發,它捕捉的是瞬間和永恒。繪畫對瞬間的表現,是通過筆觸來傳達我們的意識,攝影需即刻采取行為,繪畫則要深思熟慮”?!耙匝劬槠瘘c,空間逐漸向無窮擴展,現場總能或多或少地引起我們的注意,會立刻將其保存在記憶里并對它進行一些修飾?!笔昵?,方海教授在《赫爾辛基城市建筑攝影展紀念集》“建筑攝影的力量”一文中指出:“芬蘭是二十世紀建筑成就最高的國家之一,這種輝煌的成果固然與建筑師、建筑教育、建筑媒體及專業評論等方面密切相關,但也無法忽視芬蘭及世界各地建筑攝影家的個性創作……”。在論及建筑攝影概念時,他強調“建筑攝影并非僅僅記錄建筑,更重要的是審視建筑,評判空間,進而改進和提升建筑品質。優秀的建筑攝影家會用自己獨特的視角進行觀察和記錄,并往往發現建筑師自己都不曾注意的建筑范疇和主題。同時,建筑攝影家的成功作品也是對建筑師的一種促動和激勵,迫使建筑師及其合作團隊用專業的投入和精心的設計創作出精彩而富于人性化的建筑精品?!币晃粌炐愕慕ㄖz影師如果成為世界著名建筑師的朋友,其創作空間必有很大拓展,他本人的建筑攝影作品會經常出現在國內外建筑、設計與藝術類的書刊雜志上。這些攝影作品,不僅帶給建筑師啟示,也會使更多的建筑師相信并欣賞建筑攝影的力量。馬國馨院士說:“建筑設計本身是一大創意產業,而建筑攝影正是與建筑聯姻的另一創意產業,其特點可說是在創意之中尋找創意的活動,因此必然成為既活躍又獨具特色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就是說,攝影者的頭腦、眼睛和心靈必須同時運作,這是建筑攝影師的生活方式。擁有出色想法和表現的建筑攝影作品在創意經濟時代肯定大受歡迎。如果從建筑攝影服務于建筑設計及市場的定位看,建筑攝影還富有更強的傳播功能,應該說國內建筑界對此挖掘的還相當不夠,因此不能不重新定位。
1.關于建筑記憶。建筑之所以被稱作“石頭的史書”、“凝固的音樂”,主要說它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然而,歷史的車輪不僅碾碎了飛逝的歲月,也碾碎了不少“石頭的史書”?,F在人類所能看到的瓊樓玉宇亭臺樓閣,僅僅是萬千人類文明殿堂的絕小部分。所以,記錄逝去建筑的照片,就是最好的手段和工具,是建筑記憶媒介。1999年羅哲文、楊永生主編《失去的建筑》一書的出版,為重溫歷史、研究建筑文化提供了十分寶貴的資料。2002年黃延復編《圖說老清華》以1909年~1952年的“老清華”為例,用圖片全方位描繪了老清華歷史的一個清晰而簡單的輪廓,它使這一時期學于清華、長于清華這所一流學府的各界名流得到客觀記述,是極為生動和感染人的清華校園文化。再以上海近代公共建筑為例,20世紀20年代以來,歷代中西文化、南北地域文化不斷融合,掀起了一個空前規模的開發建設,在公共建筑上留下了一批價值連城的文化遺產。像外灘近代建筑群的龐大與精美,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珍藏老照片會幫助人們挖掘每一幢建筑背后所包含的歷史,傳承建筑文脈。如位于現靜安區靜安寺旁的愚園路218號的百樂門舞廳,其英文名為ParamountBall-room,意譯“至高無上的舞廳”。設計師為當時上海著名的建筑師楊錫镠,該項目于1933年12月竣工。迄今70多年過去了,它仍以20世紀30年代的舞廳面貌出現,已成為上海市第二批近代優秀保護建筑單位。對于這樣的老建筑,應記錄的不僅僅是趣聞與故事,更要有原汁原味的歷史圖景,怎能離得開建筑攝影的記憶與感染力。所以,建筑攝影是建筑記憶重要的組成部分;記憶建筑,是建筑攝影重要的功能之一。
2.關于建筑評論。在建筑傳播中建筑評論或稱建筑批評是極為必要的。別林斯基曾說過:“關于偉大作品的評論,其重要性不在偉大作品本身之下?!苯ㄖu是對建筑、建筑所賴以存在的社會與環境,對建筑師的創作思想與過程,以及所有涉及支撐建筑師、培養建筑師的制度與體系的鑒定和評價。我們倡導的建筑批評應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批評,而不是過于抽象的批評。要有內涵、有意味、有設計、有交流、有溝通、有興趣,所以批評的媒介就豐富多彩。在諸如小說、散文、隨筆、詩歌、繪畫、音樂、電影等表現形式之外,建筑攝影也是絕好的形式,借助建筑攝影作品,建筑評論家以其淵博的學識和敏銳的目光,洞察并評點出建筑的實用、功能、美觀、安全等指標,并使之上升到精神與文化層面。單純從攝影創作講,攝影批評起到的是“磨刀石”的作用。事實上,當建筑攝影針對建筑作品進行評價時,總會引起建筑師對自己創作理念與行為的再認識,建筑攝影批評本身就是一種促進,從客觀上通過圖片起到提高公眾建筑藝術欣賞水平的作用。與建筑創作一致的,是建筑攝影批評也講首創性和客觀性,它對建筑創作本身的豐富與發展、探討與反思、審美與警醒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力,因此要研究如何開展建筑攝影批評,讓建筑攝影批評成為建筑評論的有效方式、方法,培養起專門的建筑攝影作者隊伍。以建筑攝影、建筑圖片評論建筑、批評建筑藝術水平,是建筑文化良性發展的體現。
3.關于建筑攝影。2007年,沈瑾先生曾送中國建筑攝影學會《建筑師的歐洲視角》一書,里面記錄了兩位著名建筑師對建筑攝影的認知,頗具啟發性。其中崔愷大師的序是極有見地的建筑攝影品評,反映了職業建筑藝術家的眼界。崔愷認為:“建筑師的眼睛與攝影家的眼睛有所不同,攝影家多以拍攝對象為素材去表現自己的審美價值,而建筑師多以攝影為手段去記錄自己對拍攝對象的感知和認知;攝影家滿足于抓拍那光、色、物完美結合的一瞬,建筑師更注意物在光、色及周圍環境中的和諧表達,他們在瞄著外觀造型的同時,腦子里卻想著與平面、剖面,甚至細部是什么關系……”。沈瑾認為“建筑和攝影都可理解為視覺語言的表達,攝影變成了建筑師表達與交流的重要方式。建筑與攝影同樣是光的營造,形、色、質視覺信息的三大要素都要靠‘光’來表現?!甭芬姿?#8226;康說過:“設計空間就是設計光亮(Todesignspaceistodesignlight)。建筑抽象的形式美同樣通過攝影來表達,甚至已成為一門獨立的職業———建筑攝影。攝影帶人們進入更真實與開闊的視野,建筑師的視角應向四方延伸,城市比建筑更重要,建筑學不僅是致用之學,建筑學更是廣義之學?!苯裉炜磥?,城市比建筑重要,文明的演進比城市發展重要。建筑攝影從記錄建筑走向記錄城市,必然走向記錄人類文明文化發展。建筑攝影的意義遠遠超越技術和藝術層面。
三、建筑攝影對中國建筑文化的意義
建筑攝影從記錄、評論和人文角度展示建筑文化的力量,因此建筑攝影對中國建筑文化發展的意義正隨著建筑攝影的專業化和建筑攝影師的職業化而不斷彰顯。
1.讓建筑師多一雙“建筑眼”
建筑攝影師在國內外建筑大師事務所中是必不可少的。從項目投標拍攝標的地塊,到項目在建中的攝影記錄,直至項目竣工拍攝唯美的成品,建筑攝影師都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然而在國內,建筑攝影師是沒地位的,更有甚者總被視為“照相的”,如此簡單的稱呼也說明了行業地位的不被重視,說明中國建筑作品為什么難有絕美的展現,說明加大建筑攝影學術影響力的導引的重要意義。《中國建筑文化遺產》總編金磊在刊物總第3輯中曾談到:“出版建筑攝影雜志或???欄)是我在2010年4月就要創刊的項目,策劃案及樣稿已做數次。今借《中國建筑文化遺產》第三輯推出該欄目有多重含義”。含義主要在于:第一,優秀建筑攝影師楊超英幾年前拍攝了一組完整作品,是捷克卡姆帕現代藝術館建筑。希望讀者通過這組作品感受建筑攝影,欣賞其中的藝術魅力,體味作為一名服務于城市、服務于建筑的建筑攝影師是如何工作的。第二,由此表達了《中國建筑文化遺產》編輯部及中國建筑學會建筑攝影專業委員會愿意成就中外建筑攝影師展示建筑攝影作品、弘揚建筑文化的事業。第三,我們的工作不僅僅是建筑記錄與記憶,一定要在建筑與藝術,建筑與技術,建筑與材質,建筑與評論,建筑與傳播諸方面利用攝影手段,將建筑作品純粹地表現出來。人們印象中的楊超英是位喜歡安靜構思,不模仿別人,不臧否別人且努力自己創意思考后按動快門的人,是獨具“建筑眼”的人。楊超英的建筑攝影作品能讓讀者從平常中感受到不平常,不僅能學到精湛的技法,更領悟敏銳的“建筑眼”力。
2.有利于建筑師傾聽建筑批評
自2011年12月至今,《中國建筑文化遺產》雜志已經刊出八期“建筑攝影”欄目,讀者不僅從中看到精湛的建筑攝影作品,也聽到建筑攝影師的心靈表達:無論是人文地理、圖像筆記,還是專業化的當代建筑攝影,攝影師串拍定格中華夏大地的建筑時空,影響著建筑師的作品,越來越深入地對建筑師理解,也體現對人文建筑異常豐富的體驗!《論攝影》是美國作家蘇珊•桑塔格著、黃燦然翻譯的一本從文化角度論述攝影的文集,是論述攝影的專業著作,更是廣泛意義上論述現代文化的經典著作。在書中,桑塔格深入探討了攝影的本質,包括攝影是不是藝術、攝影與繪畫的互相影響、攝影與真實世界的關系等。《論攝影》有“引語選粹”一章,雖絕大多數有新聞、人物攝影的意義,但也能從中發現與建筑和藝術相關的“攝影術語”:美國攝影師埃米特•戈溫說“攝影是一個工具,用來處理大家都知道但視而不見的事物。我的照片是要表現你看不見的事物”;美國攝影家杰里•于爾斯曼指出“相機是順暢地邂逅那另一個現實的手段?!爆F實的確如此,攝影記錄永遠是一種潛在的控制手段,它享有其它藝術系統未曾想有過的力量,它在為城市與建筑帶來美好時,也關注建筑審美的困境。這不是針對某個項目、某位建筑師、某位建筑攝影師而言,它特指攝影文明要成為一面鏡子。今天中外建筑新品都面臨多元與多變,碰撞與激蕩,并非要“天人合一”和兼容并蓄。如何以攝影學的視角審視對建筑的表達,在建筑理論的浸潤中強化思索與啟迪,不僅是一種更為有益的超越,還是一種建筑攝影的新表現力。為此,今天在呼吁好的、有深度的建筑評論作品時,更期待建筑攝影家為城市奉上視野廣闊的、批評標準嚴格的建筑攝影作品。
3.為建筑發展昭示未來
建筑攝影行業的發展有賴于建筑攝影師的成績,有賴于作為建筑攝影學科的確立,更有賴于能自成一體的建筑攝影體系?,F狀是在全國勘察設計行業百萬大軍中,攝影的愛好者蘊藏在占絕大多數的工程技術人員里,他們不在意設備、不苛求主題,愿從本職工作及其對建筑的審美出發記錄一切建筑發展過程。因此強化建筑攝影行業自身建設,使之專業化、學科化、高端品質化、服務化將是新一屆建筑攝影專業委員會的任務和方向。
4.在世界獨樹一幟引領發展
加強法制建設,提高與世貿組織成員國的國際通融性
“WTO”一個重要的原則是法制建設和增加法律的透明度。根據烏拉圭回合談判通過的一些協議,使得各成員國政府修改競爭規則變得非常困難,在幾乎每一個涉及貿易環境的領域,成員國尋求多變、歧視性和保護性的政策都將受到世貿組織規則的制約。雖然中國已加入“WTO”幾年了,但仍需盡快按照國際建筑業的行業規范來管理我國的建筑業市場和建筑企業。其一,要深入了解和準確把握雙邊和多邊貿易條約和協定的有關規則及作用,積極實施“走出去”的戰略,開創我國建筑業發展的新局面。要適應“WTO”規則和我國政府對外承諾的要求,做好有關法律、法規的清理、修改和新的立法方面的工作。其二,中國加入“WTO”后,一切必須按“WTO”的規則辦事,如國民待遇、透明度,使我國在立法和行政管理上不能完全自己做主,要與國際接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政府職能的轉變,企業必須依法經營,增強依法經營觀念。世貿組織的基本原則、協定與協議和有關的國際慣例將成為約束和規范中國企業行為的依據和準則。同時,中國應加強建筑業法制建設。強化《建筑法》、《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等建筑行業法律法規的實施,認真規范國內建筑市場,通過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整體推進、逐步扭轉建筑市場無序的局面。建立公開、公正、平等競爭的市場機制,推動建筑市場進入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軌道。建立風險擔保制度,維護承發包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加快推進建筑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醫療保險。初步建立中國建筑業法律體系框架,切實提高與世貿組織的通融性。
強化管理機制,構筑中國建企參與國際競爭新優勢
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有利于建筑企業的發展。管理體系的有效性為建筑企業合理利用各種資源,參與市場競爭提供了有利的保證。中國建筑業應把提高競爭力的重心放在管理體系的建立方面,進一步轉換企業的內部機制,強化企業自我發展、自我約束機制,增強企業內部凝聚力,加強三項制度改革,建立適應“WTO”要求的管理體系。當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促進了國際間的經濟聯系和合作,經濟競爭也出現了新態勢。經濟全球化對中國企業,特別是建筑企業的影響將十分明顯。經濟全球化是一柄雙刃刀,它既有利于國際范圍內建筑業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從而有利于建筑企業利潤的提高;又將使發展中國家和經濟弱勢國家的建筑業,在競爭中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在國際上,體現建筑業水平的國際認證,主要包括: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OHSMS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目前,在國際市場上,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環保項目應運而生,如污水處理、危險品廢物處理。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項目要求承包商必須通過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文明施工,減少過去施工工地塵土飛揚的現象并盡量減少噪音污染,同時,在使用的建材方面要符合環保要求,不能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中國建筑業應抓緊三大國際標準認證,并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從而提高與國內外同行競爭的能力。
建立信息網絡,及時了解國際建筑市場的發展動態
21世紀是信息時代,將會有更多的建筑工程信息,通過各種渠道廣為傳播。中國建筑業應當及時捕捉和掌握國際承包市場的信息,制定相應對策。建筑企業應及時有效的得到第一手信息。同時,信息要有覆蓋面,這就需要建立自身的信息網絡,要通過海外機制和以世界各地的承包商、商、供應商及駐外使館、經商處等為中心,建立國際信息網絡,同時不斷拓展信息渠道,以便及時準確反映世界建筑市場情況,增加進入國際建筑市場的機會,為中國建筑業開拓國際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創造條件。企業要高度重視國內外的信息,及時撲捉信息、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進行快速科學的經營決策。切實加強建筑企業信息化建設,加快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管理效率。
強化科技創新,大力提高中國建企的國際競爭能力
科技創新在企業的競爭中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2004年中國建筑業的從業人員約3600萬人,是美國建筑從業人員的4.5倍,而中國建筑業總產值卻只相當于美國正常年份建筑業總產值20%,中國建筑業勞動生產率相當于日本建筑業的1.25%.我國2004年勞動生產率約28200元/人。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建筑業雖已具備一定的國際競爭能力,但與國外一流建筑企業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尚不具備與之抗衡的能力。中國建筑業應加大建筑科技資金投入的力度,提高建筑管理的科技含量,提高勞動生產率。中國建筑企業要適應國際工程項目功能新、體量大、施工難度大的新趨勢,大力加快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的推廣應用,及建設部推廣十項新技術的應用,提高建筑施工技術科學含量。加大建筑企業科技投入,加快設備更新步伐,采用國內外新機械、新設備,淘汰落后的建筑機械設備,減低勞動強度,提高生產率,不斷提高建筑隊伍的技術裝備水平和施工能力。要有計劃地推進建筑工業化,制定標準,合理布局,使構件、配件生產標準化、通用化,建筑制品生產專業化、商業化。有條件的建筑企業應建立自己的科研開發中心。建筑企業應大力推廣運用現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特別是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在收集市場信息,投標報價、施工設計、企業管理、經營決策等方面應普及應用計算機,提高經營決策質量,降低管理成本,國內少數特大集團已開始嘗試建立(博士后流動站),以期更好地實施科技創新戰略,增強企業的國內國際競爭力。
構筑人才優勢,建立以人為本的國際化人資體制
隨著建筑市場的日趨國際化,國外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將沖擊國內的人才管理模式。許多國際跨國建筑集團將進入中國建筑市場,而這些建筑集團推行的是“本地化”策略,即建筑原料采購供應本地化和人才本地化。特別是后者,不僅使外方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本地人的優勢,也為中國建筑人才提供了充分發揮個人才智的契機和舞臺。而外企豐厚的薪金、良好的福利,較好的發展前途深深吸引了大批國內優秀的建筑人才。因此,對中國建筑業來說,加強用人機制改革已迫在眉睫。中國建筑企業應舍得投入,一方面在學校和社會上招聘一些人才,另一方面對一些有發展潛力的員工進行在職培訓,包括送到國內外高等院校和國際著名建筑企業培訓。有的企業可能認為企業培養人才,一旦成材,就會出現流失的現象,得不償失。不可否認這種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企業不能因噎廢食,放棄對人才的培養。中國建筑企業應當創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機制和環境,通過人才隊伍建設,提高企業競爭力。尊重人才,關心人才,用好人才,這應成為中國建筑業“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實施靈活策略,不斷加速中國建筑企業國際化進程
中國建筑企業要想在國際建筑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準確定位,合理制定和實施發展戰略、技術創新戰略和市場開發戰略,并根據建筑市場的不斷變化適時進行調整。中國建筑業應加強與國外著名建筑企業的合作。目前,運用“優勢聯合”,這是近幾年大型國際工程中常用的方式。舉世聞名的英吉利海峽第一條海底隧道工程,參加競爭的承包商,有的是西方發達國家建筑公司之間聯合,也有西方國家建筑企業與第三世界國家的建筑公司的聯合,以及第三世界國家的建筑公司的聯合。其目的是發揮資金、技術、勞動力等方面的優勢,以期在競爭中獲勝。中國建筑業應根據本身特點,適應潮流,加強聯合,在聯合中壯大自己,發展自己。中國建筑業為了國內和國際建筑市場競爭的需要,在抓好對外承包勞務這個主業的同時,應走經貿結合,承包勞務與境內興辦實體相結合,對外承包勞務與海外投資相結合的道路,不斷拓寬業務范圍,增強綜合實力,提高效益。中國建筑企業應立足發展大局,接受世貿組織的基本原則和有關協定與協議,改變被動狀態,主動出擊,積極參與世貿組織活動,在參與多邊貿易基礎上,積極與世貿組織成員國的建筑企業進行合作,提高企業競爭力,加速國際化進程。
加大結構調整,加快實施國際集約化發展戰略
目前,國際建筑業宏觀環境呈現出新特點,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是世界范圍內的結構調整和產業重組規模空前。中國建筑企業應加大結構調整的力度,既要面向國內外市場需求,又要充分發揮本地優勢,堅持市場導向和發揮區域優勢緊密結合的原則。以市場為中心,充分發揮市場的引導作用,不斷調整結構模式,不斷優化資源配置。認真研究國內外建筑市場發展規律,挖掘建筑市場發展潛力,找準建筑業結構調整的切入點。區域優勢的發揮,必須以建筑市場為向導,把區域優勢充分發揮起來,提高中國建筑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這樣通過加快中國建筑企業結構調整,推進跨行業、跨地區、跨企業的資產重組和強強結合,形成一批具有綜合總承包能力、融資能力強的大型、特大型建筑企業集團,提高國內外建筑市場的競爭力,加快建設部出臺的建筑企業綜合總包、專業分包、勞務分包三個層次的結構體系的實施步伐。中國建筑業應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積極發展多元化產權結構的混合經濟,提高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能力,增強建筑企業的發展后勁。當然,中小型建筑企業要在“小而精”、“小而強”的道路上,在專業分包和勞務分包上下功夫,這不僅是市場的需要,而且也是今后很多中小型建筑企業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上得以生存的良好選擇。中國建筑業應抓住當前的良好時機,通過“激勵機制”規范經營成果的利益分配;通過“監督機制”監控中國建筑企業管理者行為;通過“制約機制”實施有效的控制。通過“三大機制”的運用,不斷優化結構布局,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加快集約化進程。
加強經營開拓,努力提高國際建筑市場的占有率
目前,我國已加入“WTO”,為中國建筑企業大規模進軍國際建筑市場創造了條件,中國建筑企業應當充分用足、用好對外簽約權,實施“外向帶動、輸出興業”的戰略,擴大海外工程承包業務和勞務輸出,努力實施對外承擔設計、房地產開發以及工程咨詢、建筑監理、技術服務等。過去由于我國不是“WTO”成員國,很多國外的項目我國建筑企業不能承建,只能做當地外資項目,如國際金融機構和外國政府貸款以及部分私人投資項目,并且受到的限制也很多。中國加入“WTO”后,國外建筑企業可以進入中國建筑市場,同樣,中國建筑企業也可以進入國際建筑市場,這將為中國建筑企業跨國經營創造良好的條件。建筑市場開放后,國內的一些項目將開始按照國際慣例進行招標,將有更多的國外建筑企業參與,我們將可以學到國際上先進的工程管理方法。這樣,可以提高中國建筑業的整體管理水平和競爭能力,有利于中國建筑業盡快與國際慣例接軌,為中國建筑企業跨國經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85年,由日本大成建設株式會社總承包的“魯布革工程”,帶來了我國建筑管理體系的全面改革。而隨著中國加入“WTO”,國際競爭越發激烈,現行的管理體制,現行的建筑企業的生產經營、組織管理模式、建筑行業不正當保護、行業隊伍建設、組織結構的調整以及現行的建筑法規、標準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因此,中國建筑業實施國際化的策略,是擺在中國建筑業面前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加強法制建設,提高與世貿組織成員國的國際通融性
“WTO”一個重要的原則是法制建設和增加法律的透明度。根據烏拉圭回合談判通過的一些協議,使得各成員國政府修改競爭規則變得非常困難,在幾乎每一個涉及貿易環境的領域,成員國尋求多變、歧視性和保護性的政策都將受到世貿組織規則的制約。雖然中國已加入“WTO”幾年了,但仍需盡快按照國際建筑業的行業規范來管理我國的建筑業市場和建筑企業。其一,要深入了解和準確把握雙邊和多邊貿易條約和協定的有關規則及作用,積極實施“走出去”的戰略,開創我國建筑業發展的新局面。要適應“WTO”規則和我國政府對外承諾的要求,做好有關法律、法規的清理、修改和新的立法方面的工作。其二,中國加入“WTO”后,一切必須按“WTO”的規則辦事,如國民待遇、透明度,使我國在立法和行政管理上不能完全自己做主,要與國際接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政府職能的轉變,企業必須依法經營,增強依法經營觀念。世貿組織的基本原則、協定與協議和有關的國際慣例將成為約束和規范中國企業行為的依據和準則。同時,中國應加強建筑業法制建設。強化《建筑法》、《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等建筑行業法律法規的實施,認真規范國內建筑市場,通過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整體推進、逐步扭轉建筑市場無序的局面。建立公開、公正、平等競爭的市場機制,推動建筑市場進入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軌道。建立風險擔保制度,維護承發包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加快推進建筑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醫療保險。初步建立中國建筑業法律體系框架,切實提高與世貿組織的通融性。
強化管理機制,構筑中國建企參與國際競爭新優勢
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有利于建筑企業的發展。管理體系的有效性為建筑企業合理利用各種資源,參與市場競爭提供了有利的保證。中國建筑業應把提高競爭力的重心放在管理體系的建立方面,進一步轉換企業的內部機制,強化企業自我發展、自我約束機制,增強企業內部凝聚力,加強三項制度改革,建立適應“WTO”要求的管理體系。當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促進了國際間的經濟聯系和合作,經濟競爭也出現了新態勢。經濟全球化對中國企業,特別是建筑企業的影響將十分明顯。經濟全球化是一柄雙刃刀,它既有利于國際范圍內建筑業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從而有利于建筑企業利潤的提高;又將使發展中國家和經濟弱勢國家的建筑業,在競爭中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在國際上,體現建筑業水平的國際認證,主要包括: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OHSMS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目前,在國際市場上,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環保項目應運而生,如污水處理、危險品廢物處理。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項目要求承包商必須通過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文明施工,減少過去施工工地塵土飛揚的現象并盡量減少噪音污染,同時,在使用的建材方面要符合環保要求,不能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中國建筑業應抓緊三大國際標準認證,并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從而提高與國內外同行競爭的能力。
建立信息網絡,及時了解國際建筑市場的發展動態
21世紀是信息時代,將會有更多的建筑工程信息,通過各種渠道廣為傳播。中國建筑業應當及時捕捉和掌握國際承包市場的信息,制定相應對策。建筑企業應及時有效的得到第一手信息。同時,信息要有覆蓋面,這就需要建立自身的信息網絡,要通過海外機制和以世界各地的承包商、商、供應商及駐外使館、經商處等為中心,建立國際信息網絡,同時不斷拓展信息渠道,以便及時準確反映世界建筑市場情況,增加進入國際建筑市場的機會,為中國建筑業開拓國際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創造條件。企業要高度重視國內外的信息,及時撲捉信息、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進行快速科學的經營決策。切實加強建筑企業信息化建設,加快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管理效率。
強化科技創新,大力提高中國建企的國際競爭能力
科技創新在企業的競爭中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2004年中國建筑業的從業人員約3600萬人,是美國建筑從業人員的4.5倍,而中國建筑業總產值卻只相當于美國正常年份建筑業總產值20%,中國建筑業勞動生產率相當于日本建筑業的1.25%.我國2004年勞動生產率約28200元/人。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建筑業雖已具備一定的國際競爭能力,但與國外一流建筑企業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尚不具備與之抗衡的能力。中國建筑業應加大建筑科技資金投入的力度,提高建筑管理的科技含量,提高勞動生產率。中國建筑企業要適應國際工程項目功能新、體量大、施工難度大的新趨勢,大力加快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的推廣應用,及建設部推廣十項新技術的應用,提高建筑施工技術科學含量。加大建筑企業科技投入,加快設備更新步伐,采用國內外新機械、新設備,淘汰落后的建筑機械設備,減低勞動強度,提高生產率,不斷提高建筑隊伍的技術裝備水平和施工能力。要有計劃地推進建筑工業化,制定標準,合理布局,使構件、配件生產標準化、通用化,建筑制品生產專業化、商業化。有條件的建筑企業應建立自己的科研開發中心。建筑企業應大力推廣運用現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特別是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在收集市場信息,投標報價、施工設計、企業管理、經營決策等方面應普及應用計算機,提高經營決策質量,降低管理成本,國內少數特大集團已開始嘗試建立(博士后流動站),以期更好地實施科技創新戰略,增強企業的國內國際競爭力。
構筑人才優勢,建立以人為本的國際化人資體制
隨著建筑市場的日趨國際化,國外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將沖擊國內的人才管理模式。許多國際跨國建筑集團將進入中國建筑市場,而這些建筑集團推行的是“本地化”策略,即建筑原料采購供應本地化和人才本地化。特別是后者,不僅使外方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本地人的優勢,也為中國建筑人才提供了充分發揮個人才智的契機和舞臺。而外企豐厚的薪金、良好的福利,較好的發展前途深深吸引了大批國內優秀的建筑人才。因此,對中國建筑業來說,加強用人機制改革已迫在眉睫。中國建筑企業應舍得投入,一方面在學校和社會上招聘一些人才,另一方面對一些有發展潛力的員工進行在職培訓,包括送到國內外高等院校和國際著名建筑企業培訓。有的企業可能認為企業培養人才,一旦成材,就會出現流失的現象,得不償失。不可否認這種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企業不能因噎廢食,放棄對人才的培養。中國建筑企業應當創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機制和環境,通過人才隊伍建設,提高企業競爭力。尊重人才,關心人才,用好人才,這應成為中國建筑業“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實施靈活策略,不斷加速中國建筑企業國際化進程
中國建筑企業要想在國際建筑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準確定位,合理制定和實施發展戰略、技術創新戰略和市場開發戰略,并根據建筑市場的不斷變化適時進行調整。中國建筑業應加強與國外著名建筑企業的合作。目前,運用“優勢聯合”,這是近幾年大型國際工程中常用的方式。舉世聞名的英吉利海峽第一條海底隧道工程,參加競爭的承包商,有的是西方發達國家建筑公司之間聯合,也有西方國家建筑企業與第三世界國家的建筑公司的聯合,以及第三世界國家的建筑公司的聯合。其目的是發揮資金、技術、勞動力等方面的優勢,以期在競爭中獲勝。中國建筑業應根據本身特點,適應潮流,加強聯合,在聯合中壯大自己,發展自己。中國建筑業為了國內和國際建筑市場競爭的需要,在抓好對外承包勞務這個主業的同時,應走經貿結合,承包勞務與境內興辦實體相結合,對外承包勞務與海外投資相結合的道路,不斷拓寬業務范圍,增強綜合實力,提高效益。中國建筑企業應立足發展大局,接受世貿組織的基本原則和有關協定與協議,改變被動狀態,主動出擊,積極參與世貿組織活動,在參與多邊貿易基礎上,積極與世貿組織成員國的建筑企業進行合作,提高企業競爭力,加速國際化進程。
加大結構調整,加快實施國際集約化發展戰略
目前,國際建筑業宏觀環境呈現出新特點,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是世界范圍內的結構調整和產業重組規??涨啊V袊ㄖ髽I應加大結構調整的力度,既要面向國內外市場需求,又要充分發揮本地優勢,堅持市場導向和發揮區域優勢緊密結合的原則。以市場為中心,充分發揮市場的引導作用,不斷調整結構模式,不斷優化資源配置。認真研究國內外建筑市場發展規律,挖掘建筑市場發展潛力,找準建筑業結構調整的切入點。區域優勢的發揮,必須以建筑市場為向導,把區域優勢充分發揮起來,提高中國建筑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這樣通過加快中國建筑企業結構調整,推進跨行業、跨地區、跨企業的資產重組和強強結合,形成一批具有綜合總承包能力、融資能力強的大型、特大型建筑企業集團,提高國內外建筑市場的競爭力,加快建設部出臺的建筑企業綜合總包、專業分包、勞務分包三個層次的結構體系的實施步伐。中國建筑業應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積極發展多元化產權結構的混合經濟,提高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能力,增強建筑企業的發展后勁。當然,中小型建筑企業要在“小而精”、“小而強”的道路上,在專業分包和勞務分包上下功夫,這不僅是市場的需要,而且也是今后很多中小型建筑企業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上得以生存的良好選擇。中國建筑業應抓住當前的良好時機,通過“激勵機制”規范經營成果的利益分配;通過“監督機制”監控中國建筑企業管理者行為;通過“制約機制”實施有效的控制。通過“三大機制”的運用,不斷優化結構布局,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加快集約化進程。
加強經營開拓,努力提高國際建筑市場的占有率
目前,我國已加入“WTO”,為中國建筑企業大規模進軍國際建筑市場創造了條件,中國建筑企業應當充分用足、用好對外簽約權,實施“外向帶動、輸出興業”的戰略,擴大海外工程承包業務和勞務輸出,努力實施對外承擔設計、房地產開發以及工程咨詢、建筑監理、技術服務等。過去由于我國不是“WTO”成員國,很多國外的項目我國建筑企業不能承建,只能做當地外資項目,如國際金融機構和外國政府貸款以及部分私人投資項目,并且受到的限制也很多。中國加入“WTO”后,國外建筑企業可以進入中國建筑市場,同樣,中國建筑企業也可以進入國際建筑市場,這將為中國建筑企業跨國經營創造良好的條件。建筑市場開放后,國內的一些項目將開始按照國際慣例進行招標,將有更多的國外建筑企業參與,我們將可以學到國際上先進的工程管理方法。這樣,可以提高中國建筑業的整體管理水平和競爭能力,有利于中國建筑業盡快與國際慣例接軌,為中國建筑企業跨國經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建筑設計經濟傾向
1、民族形式的設計不是新生事物。它是歷史上傳統復興思想的延續,由于建造的不經濟性和施工的不合理性,以及新建筑規模的擴大,建筑體量的巨增等因素,“民族形式”的設計顯現出不適應性。
2、改革開放,打開國門,“現代主義”設計像開閘的洪水,迅猛發展,遍地生根。許多建筑幾乎都按“形式服從功能”的思想設計,這一實用經濟的設計思想仍將作為今后相當長時期內大量建筑設計的基礎。
3、受西方后現代主義、解構主義以及建筑符號學、建筑類型學、建筑心理行為科學等交叉科學理論的影響。建筑設計表現一種“前衛設計”傾向。這一傾向的特點表現為形式構成模仿西方設計,追求奇特與動感,具有廣告性及標志性,建筑類型集中于娛樂、商業及服務業建筑,具有商業化表現。
4、新西洋建筑開始出現,運用西洋古典建筑片段形式作為建筑的造型手段。這些局部西洋古典形式就像商品包裝,或是一種商業標志,若去掉這些附著物,完全是一副現代建筑的面目,出現這一設計傾向的社會根源或許在于人們的崇洋心理。
5、“鄉土設計”指在中國特定的地域文化圈中,運用自然生長的鄉土建筑的形式、空間。建造滿足現代生活功能的新建筑,這一傾向試圖留住地域文化的根,但在追尋地方性的同時逐漸失去地方性。
6、智能化設計己有萌芽。隨著高科技成果的不斷出現,人們將完全進入全信息社會,高科技智能化設計將成為21世紀建筑的主流。
20世紀末的建筑界表現出濃重的懷舊情緒,被普遍認為影響美國設計領域的四大設計思潮,包括后現代主義、解構主義、過程設計及智能化設計,其中前三者都帶有不同程度的懷舊傾向。中國建筑盡管處在方興未艾向成熟階段發展時期,但20世紀末這一特定的歷史時期,建筑設計同樣較大程度表現出對歷史傳統情有獨鐘。
關鍵詞:祠祀建筑;中國傳統文化;儒家倫理
中圖分類號:TU-8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3)02-0001-04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中國傳統祠祀建筑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儒家倫理內涵進行研究,在當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歷史進程中有其深刻涵義。
一、中國傳統儒家倫理的內涵
所謂倫理,就是在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人與自身,人與社會、自然之間的關系、行為規范以及所涉及的各種哲學思考。關于儒家倫理,學術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綜合多數觀點,筆者從“三綱五?!薄袄硐肴烁瘛奔啊吧鐣熑巍比齻€方面解析儒家對倫理關系、個體價值、社會責任的理解。
(一)三綱五常
傳統儒家倫理思想形同于等級制社會,注重等級次序,其中最重要的觀念就是“三綱五?!薄!叭V”一詞到漢朝才有,孔子、孟子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指的是君臣父子之間的關系。如孔子曰:“以道事君,不可則止?!泵献友裕骸熬暢既缡肿?,則臣之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之視君如寇仇?!币虼耍缙谌寮宜v的君臣父子關系,不是一種絕對的服從或上下卑賤的地位,而是一種相對的關系?!叭V”的提法到漢朝才正式出現,西漢儒學家董仲舒從天人關系出發,根據“天尊地卑”思想,建立了“三綱五?!?。他認為,在人倫關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種關系存在著天定的、永恒不變的主從關系,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漢儒的“三綱”否定了人的獨立人格,與當代的人文主義倫理觀相沖突,是一種落后的等級觀念,阻礙了歷史的進步。五四及后來的社會主義,主要批判漢儒絕對僵化的“三綱”次序?!拔宄!奔础叭?、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系的具體行為準則??鬃犹岢觥案噶x、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關系的重要性。孟子則歸納為處理社會關系的準則,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儒家的“仁”就是愛人,過去儒家講愛人,包含階級區分;現在講愛人民,為人民服務,沒有階級區分,應肯定下來。“義”就是要態度公正。“禮”就是要有一定禮節?!爸恰本褪且兄R。“信”就是說話算數,不說假話,不互相欺騙。這些是任何社會的人都必須遵守的起碼的公共生活規則。中國現代哲學家國學大師張岱年認為:“對‘三綱’應加以批判,對‘五?!瘧右苑治?。仁者愛人,以及義、禮、智、信,應加以肯定?!盵1]
(二)理想人格
儒家倫理內容豐富而且復雜。其核心是人格意識和社會責任[1]??鬃诱f:“天地之性,人為貴?!边@是儒家肯定了人的價值?!叭娍蓨Z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边@是承認平民有不可奪的意志,有一個不可辱的人格。孟子說“憂樂天下”“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及“唯義所在”,反映了“理想人格”在人生中的體現?!抖Y記?大學》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币馑际菑奶熳拥狡胀癖?,都是把建立理想人格看作根本。儒家所強調的理想人格,往往成為實現“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無私奉獻、勇于犧牲、愛國愛民”這些正面行為的精神支柱。儒家認為擁有“理想人格”的人實現了人的內在超越,代表了儒家追求的終極理念“道”或“理”。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是儒家倫理的一個核心內容。
(三)社會責任
儒家的一個特點是強調社會責任心,認為每個人對社會都有一定的責任[1]。儒家不認可彼岸世界,他們認為世界就是眼前的物質世界,所以儒家思想是入世的,是用來解決現實問題的。實現的手段就是“修、齊、治、平”?!抖Y記?大學》說:“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儒家從由近及遠、由己及人的原則出發,把改造社會、治理天下的社會責任歸結為個人的道德完善,并看成是萬事之本。“修身、齊家”是為了“治國”,是為了“平天下”,個人家族的和諧是為了整個國家、天下的和諧。儒家強調個體與群體、個體與社會之間的統一性,體現出了個體與群體、個人價值和社會責任之間的辯證統一。宋代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明末顧亭林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都反映了“社會責任”這一儒家倫理的思想核心。
二、中國傳統祠祀建筑文化中體現了儒家倫理內涵
中國傳統祠祀建筑和佛教寺廟、道教宮觀、天地祭壇等一樣,都屬于祭祀建筑。然而,佛寺及道觀供奉和祭祀的是佛教及道教世界的各種神佛,天地祭壇祭祀的是諸如天、地、日、月等各種自然神,而祠廟供奉和祭祀的是“人神”。祭祀建筑中用于祭祀“人神”的建筑叫祠祀建筑,主要建筑形式為祭壇、祖廟、先賢祠等。從中國祖廟建筑的發展歷程看,中國傳統祭祖建筑隨著祖先崇拜觀念的出現和祭祀活動的展開而誕生,又隨著祭祖活動的發展而不斷充實,并逐步制度化、規范化,而先賢祠又是祖廟演進和發展的產物,是祖廟和祭祀活動宗教色彩淡化,政治性、實用性增強的結果。
(一)祠祀建筑中的“三綱五?!?/p>
《說文解字》:“,履也,所以事神至福也。從示,從豐?!睆摹啊弊值脑~源學考察,禮的起源和核心是崇拜、祭祀神靈和祖先?!叭赵滦浅?,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隆,民所取財用也……”是對原始人類產生自然崇拜和祭祀禮儀的最好概括?!岸Y”是中國傳統建筑的重要倫理內核[2]。儒家倫理的 “三綱五?!币浴岸Y”的形式表現出來,重點體現在祭天、祭祖先、祭圣賢,直至今日還在影響著中國社會。祠祀建筑是儒家行“禮”的主要建筑場所,通過建筑形式、裝修風格、內外空間表現“三綱五?!币蟮摹白鸨坝行?、內外有別、仁義禮智信”的倫理內涵。
傳統祠祀建筑的建筑形式主要是祖廟和先賢祠?!抖Y記?曲禮》言:“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后。”[3]可見傳統中國祖廟的重要性與普及程度。由于歷朝以祭天為帝王專享特權,一般百姓則對天敬而遠之,各自祭自己的祖先,所以祖廟是祠祀建筑中分布最廣泛的一類。儒家倫理的等級次序主要體現在祖廟這種建筑形式、裝飾風格及規模中。如傳統中國祖廟分為兩類且不可逾越,一類是皇室、諸侯用于供奉祖先牌位和祭祀祖先的建筑物,這類祖廟被稱為太廟或宗廟,如北京的太廟等;另一類是臣子百姓用于供奉祖先牌位和祭祀祖先的建筑物,也被稱為家廟、宗祠、祠堂,如江西婺源的蕭江宗祠、廣州的陳家祠等。在裝飾風格及規模方面帝王諸侯、臣子百姓都有森嚴的等級區別,不可混淆。例如斗結構、龍鳳符號,朱黃顏色等只用于帝王。建筑規模上,臣子百姓的祠堂不能超過太廟。祖廟的作用是提供一個精神聯系的紐帶,通過祠堂祭祖的儀式強化血緣關系,強調家族內部的上下尊卑,宣傳孝悌忠信的倫理道德。儒家倫理的“五常”主要體現在先賢祠這種祠祀建筑中。如江西新余魁星閣、成都武侯祠、浙江鄞縣忠應廟等。《禮記?祭法》言:“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這
則祀之,以勞安國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8]按此說法,那些善于理政,勇于安邦,忠于國君,勤勤懇懇,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良將、名士、英雄等均在儒家祭祀之列,其實這就是對實現了“五?!崩砟畹娜说某绨莺图o念。
(二)祠祀建筑體現“理想人格”追求
孔子說:“天地之性,人為貴?!泵献诱f:“人人有貴于己者。”儒家強調人格,有人格意識。人格一詞,近代才有,古代叫“人品”。儒家特別強調人作為一個人的意義。儒家的理想人格以“五?!保ㄈ省⒘x、禮、智、信)和“五德”(忠、孝、節、勇、和)等形式體現,祠祀建筑文化中祭祀的對象就是那些實現理想人格的祖宗及先賢們。祖宗是人之生命的本源,對其崇拜和祭祀是人類對自身產生、繁衍的一種感激和報答的體現,在儒家文化中以理想人格“孝”的形式表現?!靶ⅰ庇袃煞矫娴暮x:第一,尊祖敬宗。施孝(盡孝)的主要方式是祭祀,在宗祖廟中通過奉獻供品祭祀祖先,盡孝的對象是死去的先人,有一定的宗教形式。第二,傳宗接代。先賢祠則供奉著被儒家崇拜的圣人、忠臣、廉吏,名士等,體現了儒家文化對具有“理想人格”的人的敬仰和崇拜,起到了道德模范的作用。如代表圣人的曲阜孔廟;代表忠臣的杭州岳王廟;代表廉吏的開封包公祠;代表名士的江油太白祠等。
一般宗教如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等都設置彼岸世界,而儒家沒有彼岸世界概念,按照儒家的看法,世界只有一個,就是生活于其中的現實世界。因此,祠祀建筑祭祀的“人神”不是一般宗教意義上的“神”,而是在現實人生中實踐且成就“理想人格”的人,是先祖和“法施于民”者、“以死勤事”者、“以勞安國”者、“能捍大患”者等。另外儒家的“圣人”也有別于一般宗教所說的天使、佛或神仙,依舊是人,只不過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這些“人”承載著一個民族或家族的終極理念、歷史情感、生活理想及宗法關系等。
(三)祠祀建筑文化中包含的社會責任
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血緣聚落形態,對于血緣聚落來說,祠祀建筑(祖廟、先賢祠等)是聚落必不可少的公共建筑。它既是宗族象征,也起到了道德模范作用。傳統祠祀建筑承擔著個體啟蒙、文化傳承、道德教化的社會責任。在傳統農業社會中,基礎教育在家庭、家族、聚落中進行,宗族大姓在祠堂設立私塾,族內弟子在祠堂接受教育,個體通過在祠堂私塾學習成為合乎其社會規范的人。先賢祠中供奉的圣人、忠臣、廉吏、名士以及宗祠內祖宗起到了榜樣的作用。這使得祠祀建筑成為“道德的感化所”,個體從中受到道德教化和人格熏陶,使其服從家族和聚落的管理,每位成員從中明確了自己的社會角色,從而維護了倫理綱常。受到儒家文化影響的祠祀建筑還承擔著孤兒院和養老院的社會責任,使得族內的鰥寡孤獨廢疾者在祠堂能受到照顧。另外,祠堂還發揮著社會文化、娛樂功能,每年春秋祭祀或年節大慶,請戲班演大戲等。如今江西一些宗祠的戲臺,如江西玉山縣胡氏祠堂戲臺、弋陽縣李氏祠堂戲臺、樂平市鎮橋鎮程氏祠堂戲臺等,仍然保存完好,依然發揮著社區文化中心的作用。
三、結語
中國傳統祠祀建筑文化之所以體現出儒家倫理內涵,就在于他是儒家行“禮”及宣揚“孝悌”思想的重要場所。孔子的“禮”,包含內在精神和外在形式兩方面:其內在精神是維護當時的宗法等級制度及相應的各種倫理關系;其外在形式包括祭祀、軍旅、冠婚喪葬、朝聘、會盟等方面的禮節儀式。這些內容在中國傳統祠祀建筑文化中都有充分的體現??鬃诱f:“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強調人類的“仁愛”精神始于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真情實感,這是人與人關系中最切近、最根本的感情。同時,孔子強調的“孝”,是“父慈子孝”。他所說的“悌”,是“兄友弟恭”。雙方的關系是相互的,對應的,所以,這種充滿人性色彩的倫理思想值得繼承和弘揚。
《禮記?禮運》言:“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盵3]這雖是傳統儒家的社會倫理主張,但也表達了當代人們對社會道德的樸素要求。中國在1999年就已進入了老齡社會,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回歸符合當前大多數人的利益,同時也為社會長期繁榮穩定發展奠定了倫理基礎。所以,在當代社會中加強傳統祠祀建筑文化的影響力,有助于弘揚“忠貞愛國、尊老愛幼”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為重新構建社會主義倫理道德提供了一條新思路。
最后,關于祠祀建筑文化的儒家倫理研究有一點必須明確,即傳統儒家倫理在當代中國社會文化中的地位。在當今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我們可以且應該繼承傳統儒家倫理思想中積極的成分,吸收其合理的民主性的精華。文化不僅具有階級性,而且還有歷史的連續性[4]。中國傳統祠祀建筑倫理作為儒家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必然有“精華”(如“五?!薄拔宓隆保┖汀霸闫伞保ㄈ缟瓏赖淖诜ǖ燃壷贫龋?。如何傳承和發展,正確的態度是“揚棄”,即符合當前人類社會共同價值及道德觀的,弘揚之;不符合,則拋棄之。
參考文獻:
[1]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 儒家倫理與公民道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1996.
[2]秦紅嶺.建筑的倫理意蘊:建筑倫理學引論[M].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82.
[3]馮國超.禮記[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4]張和增.論儒家倫理思想的現代價值[J].無錫南洋學院學報,2007,6(1):80-85.
Confucian ethics in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e of classical Chinese ancestral shrine
CHEN Muchua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13, P. R. China)
引言
建筑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精神,是人類思想的寄托,更是人類進步的載體!它表現在地區的歷史,人文的環境之中,這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人們長期生活決定了的歷史文化的傳統,讓我們站在今天回望一下中國古代的建筑文化。
一、儒家宗法觀念與古代建筑形式
儒家文化在中國一直占主流地位,它提倡以孔子所強調的“仁”和“禮”來治理社會。但隨著歷史的發展,為確保社會秩序的穩定,董仲舒在五倫的基礎上又詳細論證了“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樣君臣、父子、夫婦不僅是人倫關系,更是主從關系。對君王的無條件效忠成了絕對的倫理要求和道德命令。這樣儒家文化其實是慢慢演變成一套具體實在執著于尊卑等級秩序的宗法軌制。隨著歷史的推進,尤其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的儒家宗法倫理成為居室建筑的表現主題。宮殿是中國發展最為成熟、成就最高、規模也最大的建筑,是中國建筑的最主要的組成,鮮明地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注重鞏固人間社會政治秩序,特別是強調統治者權威的特色。宮殿是帝王朝會和居住的地方,除了滿足帝王的物質生活需要外,更重要是以巍峨壯麗的氣勢、宏大的規模和嚴謹的空間格局,給人以強烈的精神感染,突出帝王的權威。為了表達宮殿的尊崇壯麗,很早以來,中國就發展了群體構圖的概念;建筑群向橫向生長,占據很大一片面積,通過多樣化的院落方式,把群中的各種各構圖元素有機組合起來,以單體的烘托對比、遠道的流通變化、庭院空間和建筑實體之間虛實互映。室內外空間的交融過渡,來達到量的壯麗和形的豐富,從而渲染出強烈的氣氛,跟人以深刻感受。它也同時做為一種文化深入到各個領域之中,影響著古代建筑的發展。
二、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與中國古代建筑
中國傳統民居的產生和發展為例,它既反映了人們的生產狀況,風俗習慣,民族差異,,同時又沉淀著人們的審美取向和社會意識。尤其是宗法倫理思想和陰陽五行學說對中國傳統民居的平面布局、空間構成與場景處理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天人合一的思想逐步滲入人類的思維,從而影響著中國古代建筑的發展。李約瑟曾經說過:“中國建筑總是與自然調和,而不反大自然”。這種看法 準確地道出了“天人合一”這一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審美精神意境。從本質上說,中國傳統建筑能形成有別于其它國家民族建筑文化的格局及體系,除受制于地域、 民族、氣候、制度及歷史等因素外,“天人合一”這個幾乎貫穿中國哲學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發展之始終的哲學審美觀念,則更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事實表明,遵法自然,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諧為一,實際上成了古代中國人營構建筑的一種自覺意識和一種理想境界。但同時,另一種文化在社會的進步中相繼產生,便有了道家的自然觀。
三、道家自然觀與中國古代建筑
自然觀是人對生活中的可見的天然世界的認識。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意思。老子以“道”為最高范疇,認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萬物,亦是萬物存在的根據,同時主張“大地以自然為運,圣人以自然為用,自然者道也”。后來,莊子繼承并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從自然為宗,強調無為。他認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這種自然觀的影響下,我們看到,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營造活動(特別是園林)時,中國古代呈現出與歐洲迥然兩樣的設計思想。同為人工的經營,歐洲的主要造園要素時作為人的對立面的自然之物,在中國卻包容著更多的甚至作為主題與靈魂的建筑物,歐洲園林程度不同地顯示了人工管理、統治的特權的痕跡,而在中國,雖然樹木也經過剪裁,卻因不露痕跡和合于事物原來的特性與規律而被認為時“自然”的,“雖由人作,宛若天開”成了中國古代建筑環境追求的意境??墒?,歷史總要前進,社會總在發展,于是中庸之道走進了中國古代建筑文化
四、中庸之道與中國古代建筑
中國傳統思想中,認為任何事都是不偏不倚,即所謂中庸之道。這種機制使得中國建筑在整體上不曾出現歐洲建筑史上那種跌宕起伏的變化,始終沿著漸變的方向走到了近代。表現在建筑形式上,就是居中的思想,正所謂以中為貴。
西漢的長安城,就體現出了居中的思想,在西漢的皇城 里,重要建筑物,建筑群與都城中軸線的關系。漢長安城的中軸線是西安門至橫門,再向南穿過南郊禮制建筑,宗廟與社稷分布其東西。都城中軸線的南段在未央宮 上,未央宮是西漢都城中樞,大朝正殿又是未央宮的主體建筑,大朝正殿即未央宮前殿,位于未央宮中央。都城中軸線南段即未央宮中軸線未央宮作為最重要的宮殿 就在其中軸線上。再如唐長安城,更進一步的體現了居中思想,而由于這種中軸線的設計,也使唐長安城達到了一種新境界。以至于其成為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的必要 材料。都城的主干道朱雀大街,是其中軸線,朱雀大街寬150米,是當時長安城最寬道路,它處于都城東西居中位置。而自南向北,依次有都城正門明德門,朱雀 門,承天門中軸線北端正對宮城南北排列的三大殿,太極殿,兩儀殿,甘泉殿。它不但突出了大朝正殿,宮城正門,皇城正門,郭城正門的突出地位,圍繞中軸線, 宮室,官府,宗廟,社稷,市場,里坊對稱分布于中軸線東西。并且其每個里坊設計也體現了居中思想。
中國建筑文化源遠流長,有豐富深遠的文化哲理,重情知禮,以人為本,創作思維上強調天人合一的整體觀。作為中國又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地區的地理條件,經濟技術和建筑文化有明顯的地域的差異。中國的傳統文化正是由各個地區,各個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文化所組成的。
綜上所述,中國古典建筑體系是一套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諧調的完備統一的體系,古典建筑體系處處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特征,甚至可以說中國的古典建筑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因此可得出結論古代建筑體系與社會文化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對于他們之間關系的研究可以挖掘出兩者之間更多深層的聯系,以求對比當代社會文化狀況,對傳統建筑遺存進行理解和取舍;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對我們當代的建筑設計以某種啟示,啟發我們對于發揚傳統建筑風格的精髓,指點我們對未來設計方向的探索。
總結
建筑作為一個文化形態,它既是人類文化大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又與社會經濟,科學技術,政治思想息息相關,各種觀念,無時不在制約著建筑文化的表達和發展。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社會生活的方式,文化觀念,美學觀念,價值觀念都發生很大的變化。在一個強調人與自然生態環境協調,科技與人文同步發展的這一個知識經濟時代,建筑文化也呈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建筑要有一個整體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建筑創作要體現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卻是永遠的必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