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8 04:40:45
序論:在您撰寫新公共管理理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應急管理由政府主導
這一特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政府擔負著維護社會公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責任,掌握著主要的社會資源,具有巨大的社會動員能力,應急管理是政府協調社會功能的重要體現。當公共事件突發時,只有政府能調動社會資源并采用應對措施來解決突發公共事件。其次,《突發事件應對法》規定了政府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時的主導地位和責任。各級人民政府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時,必須嚴格遵守法律規定,落實責任,任何違反法律規定的不作為行為都將受到法律的懲罰。
(2)公眾具有參與政府應急管理的法定義務
《突發事件應對法》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參與應對公共突發事件的義務。因此,政府應急管理具有較強的社會性。雖然政府擔負著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主導責任,但這并不代表公眾就能不參與突發事件的應對工作。政府的社會動員能力最主要的就是動員公眾,脫離群眾,政府的社會動員將顯得毫無意義,無法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因此,如果沒有公眾參與,突發事件應對所取得的效果就會很差,甚至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3)政府應急管理具有行政強制性
解決突發公共事件不同于其他行政行為,突發事件具有特殊性,政府在處理過程中的行為勢必要隨之發生變化,集中權力和決策,簡化執行決策程序。因此,在應急管理中,政府的決策就會具有強制性,離開強制性,將影響到政府應急工作的效率,從而導致不必要的后果發生。但是,政府應急管理的強制性也要受法律法規約束。法律法規規定政府應急管理中政府做決策的程序、組織、方法,從而保證政府正確行使決策權。法律對政府應急管理強制性的規定,就是要讓政府在正確作為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護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二當前地方政府應急管理存在的缺陷
2014年12月31日,在上海外灘廣場發生了震驚全國的踩踏事件,該事件共造成36人死亡、40多人受傷,這給了我們慘痛的教訓,也暴露出相關政府在突發事件應急管中的突出問題,而這些問題作為一個縮影集中反映了我國政府在應急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1事前預防準備不足
風險分析不到位,預防信息沒有形成體系化在這次踩踏事件中,對大規模的人流集聚沒有做出充分的估計和判斷,而且也沒有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在事件發生時,出現了無從下手的困境。同時,由于對事件發生估計不足,沒有及時協調武警支援,預防與應急準備的各個環節嚴重脫節。
2相關資源準備不充足
在這次事件中,對人力資源的投入不合理,共700多名警力到場,但由于在事前沒有對如何安排警力做出合理的部署,導致事故發生后,警力不能及時到位。
3安全監管制度落實不到位
安全無小事,很多公共事故的發生就是因為安全監管不到位才引起的。因此,加大對隱患的排查力度,可有效避免公共事件的發生。這次踩踏事件的發生就是因為沒有做足安全監管方面的功課,風險分析不到位。因此,做好安全監管就必須要落實責任,不能讓安全監管工作流于形式。
4責任追究不明確
公共事件的發生自然要追究其法律責任,從而做出法律上、行政上的處罰,懲前毖后。事實上,我國也確實是這樣做的,但是,在責任認定上并不是十分明確。這次踩踏事件發生后,對于相關負責人的追究遲遲得不到定論,究其原因,這次踩踏事件不能算作安全生產事故。按照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只要違反了法律規定就必須要追究責任人的法律責任,但是在事故發生后卻因為事故不能定性而不能認定責任,充分說明我國在責任追究方面還存在著很大的漏洞。
三新公共管理對地方政府應急管理的啟示
現代圖書館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趨勢,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圖書館等高科技將為圖書館的建設提供強大的后盾,在探索、變革和轉型過程中發展得非常迅速,蘊藏的潛能和優勢更是不在話下。各地圖書館所定位的性質、特色化服務和功能有所差別,自身的基礎和上級部門的支持程度不一樣,發展的模式和路徑也大相徑庭,所以未來圖書館發展的主要特征有以下方面:
(1)圖書館協作社會化。數字網絡化社會,讀者掌握數字化信息的需求日益提高,任何圖書館都沒有能力獨自集全龐大的互聯網信息而去滿足讀者,只有通過各圖書館群體協作收集數據、資源共享,才能滿足讀者無限的信息需求。
(2)文獻服務信息化?,F代圖書館更加重視信息的傳遞交流與合理利用,通過各種服務方式和手段,以網絡為基礎,動態開發和聯結各類資源與服務,以方便用戶搜尋、分析和合理利用信息。
(3)信息關聯化、語義化和集成化。為滿足讀者知識服務深化的需求,部分學術性圖書館興建了學科知識等信息平臺,實現了信息資源組織的關聯化、語義化和集成化,在實際應用中發揮出了信息創新的重要性。
(4)新媒體閱讀廣泛化。圖書館憑借豐富的館藏和先進的信息技術為讀者開展各種圖書館閱讀服務,讓閱讀成為習慣是圖書館的一個重要工作職責,近期更是掀起了數字移動圖書館熱潮,核心是新媒體的應用,從紙質走向讀屏,從個人電腦走向手持終端,短資訊閱讀、微博與微信閱讀形式與方式不斷出現,讓圖書館應接不暇。
(5)大數據應用精確化。雖然很多館員對大數據不是太了解,認為大數據和圖書館毫無聯系,但是對于新技術具有敏銳嗅覺的圖書館人還是看到了大數據給圖書館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學習到了美國圖書館界的實踐經驗。未來圖書館將在大數據環境下繼續探索圖書館的發展。
2圖書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2.1館藏資源豐富程度不足在信息時代快速發展的今天,圖書館的館藏形式也得到不斷豐富,出現了以電子文檔與紙質資料形式為主,并與其他多種儲存形式并存的現象。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國內圖書館的館藏資源在類型和數量上明顯不足,館藏資源更新速度較慢,數字化資源數據庫建設欠完善,信息資源的檢索利用率相對較低,這些都成為制約未來圖書館管理工作發展的主要因素。圖書館現有館藏資源對于不同學科的不合理配置,也是實現圖書館管理創新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2工作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圖書館員的素質修養,決定了圖書館為讀者服務水平的優劣。由于圖書館的工作一直得不到管理部門的重視,認為圖書館管理工作技術含量低,所以對圖書館員也就沒有較高的專業素質要求,降低了圖書館對于管理工作人員在素質修養與專業能力方面的要求。
2.3圖書館軟硬件設施配置不足上級主管部門對圖書館的不重視,投入的建設資金不足,使得圖書館的現代化程度不高,先進的管理系統軟件以及高性能的計算機配置不足,導致惡性循環,制約了數字化圖書館的發展,使圖書館的服務效率不高,給圖書館的管理創新工作帶來了困難。
2.4圖書館管理理念較陳舊目前圖書館的管理理念比較陳舊,重館藏而忽視利用的現象非常普遍。近幾年,圖書館在管理上引入了許多現代的管理理念,為管理者帶來了諸多新視角和新思路,擴展了圖書館的管理思路,豐富了圖書館的管理理論,在指導圖書館管理工作中具有積極的作用,為圖書館的數字化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5圖書館管理模式不完善圖書館知識管理模式尚未完善,導致資源配置不合理。在新時代,圖書館的管理人員不再是管理圖書,而是傳播知識,將先進的管理理論和方法運用到服務中,使館里的資源充分合理利用,更好地滿足廣大讀者的需求。
3新公共管理理論與圖書館管理創新的結合
3.1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核心思想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核心思想就是以管理、效率和業績評估為標準,著重強調政府的職能定位是“掌舵”而不是“劃槳”,政府服務應該以顧客為導向的價值理念,要采用廣泛授權或分權的方式進行管理,重視提供公共服務的效率、效果和質量,需要采納一些私營部門成功的管理技術和方法。
3.2運用新公共管理理論指導圖書館管理創新
(1)強化以人為本的理念,開展多元化的服務。新公共管理理論強調政府服務是以顧客需求為導向,而圖書館應以讀者的需求為目標,為讀者提供更好的服務,最大限度滿足讀者的需求?!耙匀藶楸尽笔菆D書館的服務宗旨,是圖書館建設和發展的需要。所以,一要做到以讀者為中心,為讀者提供多元化、深層次的服務,盡全力滿足讀者的合理需要;二要做到以館員為主,在制度上實現對館員的重視和尊重,為館員提供各種學習培訓的機會,使其實現自我的價值,以便為圖書館管理和服務做出最大的貢獻。圖書館應把管理建設放在館際合作與共建的基礎上,采用整體上資源合作、具體分工的方法,加強各館的特色化建設,并借助網絡平臺將資源整合供讀者共享,更好地為讀者服務。
(2)定位好圖書館角色,擴大圖書館的影響力。在傳統觀念中,圖書館是作為一個公益性機構,扮演著社會教育、文化、休閑娛樂的角色,隨著計算機的網絡化、數字化的不斷普及,圖書館的管理理念、服務項目和模式也發生了變化,圖書館社會角色面臨著轉變和重新定位。新公共管理理論對政府職能的定位,重塑了政府和社會的關系,讓我們意識到在網絡時代及多元化社會中圖書館應轉變管理理念;但是面對數字時代和多元社會信息市場的競爭,圖書館要力圖適應信息技術帶來的變革,轉變傳統的管理理念,鞏固地位,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向讀者提供最好、最新的資訊。
(3)引入競爭機制,增強圖書館活力。通過把競爭機制引入圖書館,加快了圖書館從傳統向現代管理模式的轉變。新公共管理理論強調政府應廣泛引進競爭機制,從而提高服務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圖書館的管理機制從干部競爭、館員競爭、館藏競爭、讀者競爭、網絡信息輸出競爭幾個方面展開,增加了圖書館的活力。
4新公共管理理論在實踐中應注意的問題
每一種理論都有其局限性,新公共管理理論也不例外,在實踐應用新公共管理理論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4.1應用理論必須適合本館境況新公共管理理論的觀念是建立在現代管理學理論、經濟學及私人管理理論基礎上的,它的本身也是在實踐中不斷被完善和充實。所以,圖書館在應用中需要加以調整,靈活采用。
4.2處理好集權與分權的關系新公共管理觀念認為分權、授權比落后的集權更具有靈活高效性,能夠隨時應對外界突如其來的變化,集權制會加重上層領導的負擔,影響決策的質量,降低組織的適應性,對調動領導者與下級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消極影響。因此,圖書館在具體操作時,更應認清集權和分權的利害關系,把握好尺度,協調好各部門間的關系,使工作更加完善。
4.3應用時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新公共管理理論混淆了公共管理部門與私營企業之間的本質區別,政府部門要是完全采用私企的管理模式,則會忽視社會的公平和政府責任,使得公共管理部門職能和分工不明確,難以制定和實施目標責任與績效考評,管理上難免會陷入被動。因此,圖書館在運用新公共管理理論時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4.4不能一味追求經濟利益新公共管理理論是以經濟學理論和私營管理理論為基礎,過分注重私企的管理經驗與手段,重視市場化、成本化,追求利益最大化,忽視了倫理道德和精神文化內涵,忽視了人們對社會的責任感、使命感。作為公益機構,應該把服務做到讀者的心坎中,全方位地滿足讀者的需求,不能一味追求經濟利益,應以新的管理理念規劃圖書館的發展。
5結語
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普遍陷入困境,公共行政機構龐大臃腫、效率低下,公眾對政府不滿情緒高漲。在這樣的背景下,英美兩國政府率先展開了一場公共行政改革運動。西方學者在總結這場改革實踐的基礎上發展出不同方向的管理理論,被統稱為新公共管理理論,其中具代表性的有:
1.小政府理論。這一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和哈耶克,他們認為政府在社會公共管理活動中要盡可能少地干預市場,政府的主要職能只是為社會公眾提供市場提供不了的公共服務和產品。
2“.流程再造”理論。這一理論由哈默和錢皮提出,它源于企業經營管理理論和方法。流程再造理論認為企業要適應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必須要圍繞顧客的需求對現有業務流程進行重新思考和改革,使企業在成本、質量、服務、效率方面得到大的提升。后來這一理論被逐步引入到社會公共管理和政府行政管理中,用來改造傳統力量強大的官僚制體系。
3“.重塑政府”理論。該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奧斯本和蓋布勒,他們在《改革政府———企業精神如何改革著公營部門》一書中全面闡述了這一理論。奧斯本和蓋布勒認為要解決當前政府部門的弊端,就要重新定位政府職能,用企業家精神去重塑一個“企業化政府”,用企業經營管理的成功方法指導政府機構的運行,提高政府部門工作效率。該理論的核心要素是以顧客為中心,強調政府部門應對他們的顧客———社會公眾負責,聆聽他們的呼聲,并把社會資源放在顧客手里讓他們挑選。上述不同的管理理論雖然側重點不同,但是他們“共同的主題就是對市場機制和市場術語的運用”。從源頭上講,新公共管理理論就是將企業管理的一些原理、技術和方法應用于公共管理部門,通過引進私營部門成功的市場經驗,實現在公共部門的良好管理。在新公共管理理論中,“公共管理者集中地關注責任和高績效,試圖重構官僚機構、重新界定組織使命、使機構程序合理化并分散決策權”,可見,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根本價值取向在于效益和效率。隨著我國高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辦學層次的不斷提升、辦學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行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工作任務日漸繁重和復雜。但是,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高校行政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與高校的教學科研機構屬性不相適應,對外屈從政府和社會壓力,不能維護高校自主辦學和學術自由,對內干預學術事務、侵犯學術權力,行政管理的低效率越來越成為高校發展的阻礙。因此,亟須要對當前高校管理進行改革,尋找一種新的管理模式以適應高校的快速發展。而新公共管理理論在管理效益和效率上的價值取向正可以為此提供理論支撐。
二、新公共服務理論與高校行政管理
新公共服務理論是歐美一些公共管理學者在對新公共管理理論進行反思和批判基礎上建立的一種新的公共管理理論。這一理論代表人物是羅伯特•B•丹哈特和珍妮特•V•丹哈特,他們在《新公共服務:服務而非掌舵》一書中對新公共服務理論進行了系統闡述,提出了新公共服務的七大原則:服務而非掌舵;公共利益是目標而非副產品;戰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動;服務于公民而非顧客;責任并不是單一的;重視人而不是生產率;超越企業家身份,重視公民權和公共事務。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公共管理者在管理公共組織和實施公共政策時要把重點放在如何為公眾服務上,而不是依仗手中的權力為政府航船掌舵和劃槳;要向公眾放權,由公眾來決定航船的方向;公共管理者的職責只是建立具有高度響應力和高效執行力的行政機構來為公眾服務。新公共服務理論是在對新公共管理理論批判繼承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肯定了新公共管理理論對推動當代公共管理實踐活動的積極意義,同時摒棄了作為新公共管理理論核心的“企業家政府理論”。新公共服務理論關注的重點在于民主價值和公共利益,主張把效率和生產力置于民主、社區、公共利益等更廣泛的框架體系中,力求建立一種以公共協商對話和公共利益為基礎的公共服務行政??梢姟?,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價值取向是民主,高度重視公民權利、公民意識、公民身份和公民價值,追求最大程度的公平、民主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毙鹿卜绽碚摰暮诵木褪前衙裰?、公平和公正看作是公共行政的首要價值取向,把公共利益的獲取放在首位,并時刻強調行政部門的服務性。根據這一理論,高校行政管理就是要建立以服務為核心的行政管理模式,把為師生服務作為高校行政管理部門的根本宗旨,把為師生服務作為學校管理的出發點和歸宿。在具體的管理實踐中,高校的管理部門應倡導實踐民主、公平、公正的價值觀念,努力使行政管理者、教師、學生之間形成一種互相尊重、彼此平等的和諧關系,要充分考慮并積極維護師生員工的合法權益,尊重他們的意愿,努力使全體師生平等地享有學校的發展成果。
三、服務行政理論與高校行政管理
“服務行政”概念來源于“公共服務”,1913年,法國著名法學家萊昂•狄驥在《公法的變遷》一書中,最早論述了“公共服務”的概念和意義。1938年,德國行政法學家厄斯特•福斯多夫在其代表作《當成是服務主體的行政》一文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服務行政”概念。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學者開始了“服務行政”理論的系統探討研究,“服務行政概念逐步被引入到行政模式的構建中來,成為直接思考行政改革目標模式的理論探索”。服務行政理論涵蓋有多個方面的內容,我國學者普遍認為為人民服務、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服務行政最根本的主題。在服務行政模式中“,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僅是一種行政觀念,而且是通過立法的形式被確定下來的一種制度”;服務成為了“一種基本理念和價值追求,政府定位于服務者的角色上,把為社會、為公眾服務作為政府存在、運行和發展的基本宗旨”;“政府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就可以實現對個體目標和社會整體目標的系統整合”。服務行政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一主題,與我國高等教育目的是一致的。教育理論家阿弗烈•諾夫•懷海德(英)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指出: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我國《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使受教育者成為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陡叩冉逃龑n}規劃》中也明確:高等教育堅持育人為本,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高等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人才培養水平的根本標準。當然,這種一致性需要一套科學的行政運行機制做保障,這是高等教育理論研究者與實踐管理者所面對和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四、結論
一、現有研究成果狀況
筆者在中國知網中國期刊、中國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中“社會科學I輯”、“社會科學輯”目錄下進行文獻檢索,通過對2000-2015年間與本題相關的文獻進行初步整理分析后,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結論:1、關于高校管理的研究成果非常豐富,因而觀點紛呈、莫衷一是;2、關于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研究也比較多,體現了研究者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發展趨勢的認可和重視;3、關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管理的文獻檢索結果較少,反映出研究者對這個研究問題角度的忽視。
二、現有研究的基本觀點和認識
(一)關于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內涵
新公共管理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興盛于英、美等西方國家的一種新的公共行政理論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來西方規??涨暗男姓母锏闹黧w指導思想之一。新公共管理理論改變了傳統公共模式下的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實現了由公共行政的內部取向到外部取向的轉變,注重公平與效率的統一,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的統一,強調管理主體包括政府部門和非政府組織兩大類,重視人力資源管理。
關于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內涵,河北工業大學石小娟、高駿敬認為“從實踐來看,它是政府針對現實問題的政府行為和政府管理的一種新理念、新模式;從理論上說,它是以傳統公共行政模式為基礎,對行政與管理概念、內涵的重新解讀,對經濟理論、私營部門和技術變革的關系進行再次梳理。”中央財經大學周湘林認為“新公共管理理論強調公民為本、市場化、結果導向、分權協作、民主參與、多中心自主治理等理念和指導原則,旨在促使政府職能從‘劃槳’回歸‘掌舵’,并走出規制導向的困境?!彪m然研究者對于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內涵具體內容不盡相同,但基本相同點主要有:政府職能的轉變,以人為本,加強公共部門內部競爭,明確的績效標準和措施等。對我們在新公共管理理論下研究高校管理具有啟示和幫助作用。
(二)關于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管理現狀
從已有文獻來看,當前研究者對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管理的研究著重點在政府與髙校的關系上。河北工業大學石小娟、高駿敬把當前政府與髙校關系的問題主要歸為兩類:1、政府對高校行政的干預;2、行政權力凌駕于學術權力之上。表示近些年來,由高校外調入高校任職的干部逐漸增多,髙校中政府對高校的嚴格管控,因而髙校中出現行政權力一家獨大,讓高校中逐漸缺乏學術氛圍。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周湘林教授提出政命應采取何種模式管理高校的問題。通過對公共事業管理的基本模式分析,指出我國政府與高校之間的管理模式仍主要表現為“政府服務”模式。并提出基于契約的高校管理模式,即政府與高校在法律法規的框架內,明確各自的角色定位,在平等關系的基礎上,協商雙方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并通過中介機構的評估,幫助雙方判斷和辨明對方是否盡到應盡之責,即政府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責任和高校的高等教育質量產出責任。對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管理其他方面的研究有教師績效評價角度、高校管理隊伍建設等,目前尚不足,還有待深人完善。
(三)關于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管理的完善
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法,完善尚且不足之處。河北工業大學石小娟、髙駿敬在理順政府與學校之間的關系、引人競爭機制方面提出建議。主張建立現代化高校,樹立服務型的行政管理理念,取代上級對下級的絕對管理模式,可以引人市場機制,并可以從人事制度人手。在完善髙校管理隊伍建設方面,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研究還比較欠缺,上海外國語大學吳慧針對目前高效管理隊伍中存在的管理角色模糊、管理觀念陳舊、管理效率低下、管理目標粗放等問題提出完善措施。借鑒新公共管理理論對責任和結果的強調及突出資源配置、競爭機制、對服務理念的追崇等理念,研究者吳慧認為應轉換職員任用機制,在管理上強化崗位聘任和崗位考核,打破職務終身制,增強管理人員的崗位責任意識和競爭意識,提髙管理人員的整體素質和辦事效率。
我國髙等教育長期以來屬于緊缺的公共產品,髙校的規模和數量在短期內還是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隨著現在高校的復雜程度、參與社會領域的深入,對高校本身的管理也應更加規范化、制度化和專業化。因此,對高校管迤的完善在今后也應更加深人的研究
三、對現有研究的基本評價
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管理的研究從總體上來看,現有成果対于政府與高校間的關系稍重視,而對于結合具體問題的系統研究較少,客觀分析問題的多主動建樹少,而且從成果(文獻)產出數量上看也不豐富,尚不足以形成基本研究的局面。
第一,對于高校管理改革尚未引起重視。新公共管理理論已發展多年,但是在高校管理方面運用并不妥善,學術地位并不高,這主要體現在相關的學術研究成果很少。也許,真正的高校管理是一個實踐性的問題,因此理論研究很少顧及至此,但是,任何實踐都應是建立在充分的理論基礎之上的。
第二,新公共管理理論下的高校管理研究成果的深度不夠。比如對政府與高校關系的問題上,研究者仍然在模式分析的層面,具體針對不同類高校的實施方法的研究成果還極為少見。同時,研究視野還比較狹窄,除了對政府與髙校關系、政府職能的問題有些研究之外,對與高校管理密切相關的教師管理、教學管理、學生管理等方面研究極少。
第三,新公共管理理論下的高校管理研究成果創新性不足。目前的研究還停留在分析問題階段,少有提出新的管理方法的研究成果。這種缺乏創新點的管理模式在建國之初或是改革開放之初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現在在一體化、全球化的新世紀背景之下,沒有創新便沒有進步。
摘要:本文從研究新公共管理的內容和特征入手,分析借鑒美國、新加坡、韓國等國家稅務管理中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應用和實踐,從而提出借鑒新公共管理理念,完善稅務行政管理的具體舉措。
關鍵詞:公共管理;稅務行政管理;借鑒
1新公共管理理念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特征
新公共管理是80年代以來興盛于英、美等西方國家的一種新的公共行政理論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來西方規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體指導思想之一。它以現代經濟學為理論基礎,主張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公共管理,打破政府對公共產品與服務的壟斷;更多地注重管理的結果,而不是只專注于過程,重視政府績效的考核;把公眾視為顧客,將顧客滿意程度作為衡量的標準。新公共管理運動首先發端于英國,以撒切爾夫人上臺為標志,隨后波及到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國、加拿大、荷蘭、法國等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國家,在相當程度上提高了這些國家的公共管理水平,促進了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增強了整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競爭能力。
新公共管理的的主要特征體現在七個方面。首先,新公共管理重新對政府職能及其與社會的關系進行定位,即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官僚機構,政府公務人員應該是負責任的“企業經理和管理人員”,社會公眾則是提供政府稅收的“納稅人”和享受政府服務作為回報的“顧客”或“客戶”,政府服務應以顧客為導向,應增強對社會公眾需要的響應力。其次,新公共管理更加重視政府活動的產出和結果,即重視提供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第三,新公共管理反對傳統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規,輕績效測定和評估的做法,主張放松嚴格的行政規制,而實現嚴明的績效目標控制。第四,新公共管理強調政府廣泛采用私營部門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如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質量管理、目標管理等)和競爭機制,取消公共服務供給的壟斷性。第五,新公共管理強調公務員不必保持中立,而應讓他們參與政策的制定過程,并承擔相應的責任。第六,新公共管理主張對某些公營部門實行私有化。第七,新公共管理重視人力資源管理,提高在人員錄用、任期、工資及其他人事管理環節上的靈活性。
雖然新公共管理也存在其自身的缺陷,比如無視公營部門與私營部門的根本差別,盲目采用私營部門的管理方法;把政府與公共的關系完全等同于供方與顧客的市場關系等等。但由于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行政發展的規律和趨勢,因而對我們進一步深化稅收行政管理的理論和實踐不無借鑒意義。
2新公共管理理念的成功實踐
新公共管理理念是西方社會特定的政治、經濟、科學技術發展條件下的產物,體現了公共行政發展的趨勢和方向。公共管理改革的浪潮在傳統的西方國家和新型的工業化國家中普遍展開,已經在相當程度上改善了西方國家的公共管理水平,滿足了更多的公共服務需要,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通過國外稅務管理部門對新公共管理理念的運行就可見一般。
美國國內收入局在1998年實施了重組與改革法案,其新使命被描述為“通過幫助納稅人了解和實現他們的納稅義務,并通過使稅法公平適用于所有納稅人,來為美國納稅人提供最高質量的服務”。在組織形式上,收入局建立了一個類似于在私營部門中廣泛應用的組織,即面向顧客需求的組織。在這里,稅務機構的顧客是納稅人。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技術,收入局同時減少了管理層次和主要單位數目,以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進對顧客的培訓和服務。在績效評估方面,美國國內收入局建立了一套平衡評價體系,對收入局內部各級組織及其員工進行評估。
新加坡國家收入局提出的目標是“稅務管理在國際上要居于領先地位,由受到良好培訓的、專心工作的稅務人員提供優質的服務”。新加坡國家收入局從1992年開始改革進程,將部門式的收入管理改為獨立的收入局。獨立的收入局有利于提高稅務管理的靈活性,并能雇用到高技術的職員。同時,新加坡國家收入局把沒有完整性的以稅收為基礎的組織結構,改為以功能為基礎的為納稅人一站式服務的組織結構。這一新結構減少了以稅收為基礎的原有機構中存在的功能重復問題。
韓國國家稅收服務局保證以1999年9月1日作為一個新起點,開始為納稅人提供公平、透明的稅務管理服務。為此采用功能導向型管理制度進行根本性機構改革,并實施高效、公平的稅務管理。同時,采取從外部評價國家稅收服務局的績效等措施。
新公共管理理論給西方稅務機構改革帶來的變化,是西方政府管理改革的縮影,為世界各國特別是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國家加強稅務機構內部管理提供了經驗。這些經驗歸納起來有三點:一是引入企業經營管理思想,注重結果、激勵和績效評估,放松嚴格的行政規制,實行嚴明的績效目標控制;二是把納稅人視為顧客,將政府的職責定位在根據納稅人(顧客)的需求向納稅人(顧客)提供服務,以顧客滿意度作為衡量績效的標準;三是重視稅收管理活動的結果和產出,關心提供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并能夠主動、靈活、低成本地對外界情況的變化做出富有成效的反應。
3借鑒新公共管理理念、完善稅務行政管理的啟示
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國的經濟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全球經濟中。近年來,我國也積極借鑒公共管理理念,作為加快行政管理改革的有益參照,并取得初步的成效。因此,作為政府公共部門的稅務機構,很有必要借鑒新公共管理理論與實踐的成果,按照“調動人力,減少成本,優化服務”的基本方針,逐步推進我國的稅務行政管理改革。
3.1完善組織機構,進行合理布局稅收組織結構是實現稅收職能的組織保證,沒有科學的組織結構,就會影響稅收職能的實現。傳統的稅務機構體系縱向結構是按行政區劃設立的層級制結構,有一級政府就有一級稅務機構;橫向結構則是下一級比照上一級,基本對稱。稅務部門信息化程度的迅速提高,為組織機構的扁平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所謂組織機構扁平化,就是通過減少行政管理層次,裁減冗余人員,從而建立起一種管理層次少、管理幅度大的組織機構。實現扁平化,就要對目前的組織機構進行改造重組,建立橫向的信息交流機構,便于信息的溝通。要利用依托信息化的稅收管理機制,減少中間環節,壓縮管理層級,按照實際需要,收縮沒有必要存在的稅收機構,前移各項稅收業務,簡化工作程序。按照流程再造理論,摸清稅收信息管理的內在規律,按照信息的流向和結轉的方式歸集稅收業務,從而對機構進行合理布局,找到效率和制約的最佳平衡點。
3.2改進工作運行機制,保證機構高效運轉運行機制包括各種崗責體系、規章制度、工作流程等。良好的工作運行機制是做好工作的可靠保證,是整個工作的基礎,是實現稅收職能的關鍵。沒有機制的保證,稅收職能的實現就會受阻,甚至難以實現。因此,必須按照整個稅收工作的各個環節設定崗位,因事設崗,以崗定責,將各項工作分解落實到具體工作部門、具體工作環節、具體工作崗位、具體工作人員,使每一項工作任務都有明確指標、完成時限和基本要求;根據工作實際的需要,及時調整崗責,確保每一項工作特別是新增工作有人負責,有人管理,構建專業化的崗責體系。完善規章制度,加強制度建設,理順工作流程,對工作運行的原則、具體工作的程序、手續做出明確規定,形成從一般規則到具體規則的層級結構和依法、簡約、科學、高效的制度體系。進一步強化內部管理,完善具體制度,搞好部門配合,加強部門間信息的傳遞和交接,避免錯位、缺位,消除“管理空檔”和“真空地帶”,建立起部門職責明確、工作程序規范、運轉順暢、文明高效的政務管理體系。同時,牢固樹立稅收成本觀念,將稅收成本觀念引入稅收政策制定和實際征管工作中。盡快建立規范、系統、科學的稅收成本核算制度,明確成本開支范圍、成本核算方法、成本管理責任等內容,加強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定期對稅收成本進行統計分析,對納稅成本進行測算,向社會公開,接收輿論監督,構建科學的衡量稅收成本的指標體系。
3.3優化稅收服務,提高工作實績首先,創新服務理念。牢固樹立“服務就是管理”的觀念,把國家賦予的稅收執法權更好地體現在為納稅人服務上,實現由傳統執法意義上的“執法隊”、“審判長”、“檢察員”向體現全方位納稅服務的“服務員”、“導航員”、“裁判員”轉變,從而通過優質的納稅服務引導納稅人的自覺納稅遵從,創建良好的征納關系和稅收環境。其次,創新服務載體。對現有服務資源和服務手段進行有效整合,逐步搭建納稅人質量認證、開業登記、注銷、稅種劃分及稅款入庫的納稅服務外部平臺和熱線咨詢、稅收管理、稅務登記、納稅申報、稅款劃轉及稅務稽查統一的納稅服務內部平臺,實現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服務手段的新突破。再次,創新服務內容。在依法治稅的前提下,以納稅人的需求為總目標,進行具體細化,達到“六化”的標準,即納稅服務環境最優化、服務內容的標準化、納稅人辦稅成本最少化、納稅人待遇的公化平、辦稅效能的快捷化和服務過程的全面化。
3.4實施人本管理,充分調動人力資源一方面,根據注重結果、靈活性和激勵的原則,在公務員招聘、工資、培訓、晉升和解聘等方面,設計強有力的稅務人員激勵約束機制,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使稅務人員的行為與稅務機構的戰略目標統一協調起來。創新人才評價機制,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等要素作為評價人才的主要指標,完善推薦、測評、評議制度,逐步建立上級考核、同級評比、下級評議、自我評價相結合的稅收專業人才績效考核體系,完善資格考試考核、業內同行評議相結合的專業技術人才評價體系。創新人才激勵機制,建立待遇與貢獻相對應的分配制度,采取諸如以崗定級、競爭上崗、崗績結合等多種方法確定報酬,逐步完善職務與能級相結合的工資、獎勵制度,綜合考慮工作職責、能力、業績、年功等因素,適當拉開收入差距,增強能級的激勵功能。另一方面,必須充分重視行政管理環境的培育,加強稅收文化建設,用先進的文化來培育人。有意識地培育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奮發、健康向上的稅務行政文化,創造良好的行政管理環境,在稅務人員中形成一種共有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道德觀念、行為標準,使這種文化意識滲透到稅務機關的行政管理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制約稅務人員的行政行為。同時,通過開展豐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營造有特色的行政文化氛圍,推動行政機關的精神文明建設,增強全體機關人員的群體性和凝聚力,從而更好地開展各項工作,推動行政管理現代化建設。
1. 院系主體追求績效內生動力不足
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政府的管理職能應是掌舵而不是劃槳,政府要從“運動員”、“教練員”變為“裁判員”,也就是說,政府要作為一個中立者來管理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政府的主要任務是宏觀調控和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新公共管理主張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中應該是制定政策而不是執行政策,政府只起掌舵作用而不是起劃槳作用,這樣可以縮小政府規模,減少開支,提高效率。因此,新公共管理認為,有效的政府并不是一個實干的政府,也不是一個執行的政府,而是一個能夠治理并且善于治理的政府。反觀我國高校內部管理體制,由于受傳統管理觀念和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高校的決策和管理權限主要集中在學校層面。院(系)許多事務的決策權、人事設置權、經費分配與使用權等多種權力,都主要由學校決定,院(系)只能按學校的指令辦事。這種觀點在做相關研究的許多學者的文章中都有提到。這種情況與院(系)所承擔的任務及責任極不相稱,造成學校和院(系)之間的責任、權利義務不夠清晰。這便出現了院(系)抱怨在其位,不謀其政;校級層只發文件,傳達指示,高高在上,不能真正深入院(系)了解實際問題。而且,即使發現了某些問題,職能部門也沒有及時解決或根本沒解決。職能部門則滿腹怨言,認為他們是無米之炊,面對院(系)管理過程中的許多實際問題有心無力。
2. 嚴格的管制和過程控制抑制了教師群體的積極性
新公共管理反對傳統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規,輕績效測定和評估的做法,主張放松嚴格的行政規制,實行嚴明的績效控制目標,即確定組織、個人的具體目標,并根據績效目標對完成情況進行測量和評估。他們認為,雖然任何組織都必須具有規章才能運行,但是過于刻板的規章會適得起反。我們接受規章和繁文縟節以防止發生壞事,但是同樣這些規章會妨礙出現好事。所以新公共管理認為除實施明確的績效目標控制之外,還應強調重視人力資源管理,強調成本——效率分析、全面質量管理、目標管理,主張對高級雇員的雇用實施有限任期的契約而不是傳統的職位保障制。
高校是傳播、探究高深知識的場所,高校教師的工作具有探索未知的不確定性,這一特質就決定了不能按照一般社會組織科層化管理原則對高校進行具體化和計量化的管理。然而當前高校為了使教師保證完成規定的計劃任務,建立了一套復雜的約束條件和成文或不成文的隱性規制,事無巨細的界定了教師所應當遵循的行為規則和活動空間。通過訪談和對以往的研究進行總結的基礎上我發現,一般管理的“量化”指標也被運用于教學科研管理,如規定教師每年要在不同級別的刊物上發表幾篇文章,每年要完成多少工作量,如果教師完不成學校規定的教學、科研的量化指標,教師的職稱評聘和與職稱掛鉤的工資及獎金、住房等福利待遇就會受到嚴重影響。然而,教師工作的獨特性和創造性決定了并非所有的工作都能量化。比如教學態度、奉獻精神等。以論文數量多少和發表的刊物等級來評定教師能力也容易造成急功近利和短視效應,客觀上導致了粗制濫造,近年來飽受學界及輿論詬病的“學術腐敗”不能不說與此有很大關系
3. 缺乏以結果為導向的經費績效管理
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問題是通過借鑒工商管理技術方法,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改善公共部門管理,提高公共部門的績效,所以,績效管理是公共管理的核心內容,它強調以“績效”為導向,要求公共部門及其人員(公共支出機構)建立以產出和成果為核心的績效指標,確立需要努力達到的績效標準,從而告訴部門及人員應該做什么,目標和方向是什么??梢姡冃Ч芾硎且环N以“結果”為導向的管理模式,放松對“過程”、“投入”等控制,強調對產出和結果負責。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經費短缺問題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而人們對經費使用的效果卻關注很少。在經費的管理中也缺少資金使用的績效考核制度。很實施,政府已逐漸為大學“松綁”,大學也由此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辦學自。毫無疑問,這些政策實施的根本目標就是增強高校的辦學活力,建立與市場發展相適應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以實現高校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雙贏”,政府重心下移后能否保證高校實現高績效的管理,切實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成了當前高等學校和眾多專家學者最為關注的問題。
4. 后勤社會化、市場化改革難以推進
新公共管理認為,政府管理應廣泛引進市場機制,取消公共服務供給的壟斷性,讓更多的私營部門參與公共服務的供給。運用這種方式將競爭機制引入政府公共管理中去,從而提高服務供給的質量與效率。因為競爭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優化服務態度。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已經進行多年,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隨著改革的不斷深人,前期改革積累的矛盾逐步顯現,由于對改革中產生的問題缺乏準備和預案,近幾年改革的進程明顯受阻,甚至出現了進退兩難的境況。時至今日,因為高校后勤產權明晰、機制轉換、人員分流、資產管理、經費結算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困難,高校的后勤服務并沒有真正實現市場化。
5. 顧客意識缺失
新公共管理將“顧客至上”思想運用到公共管理中,認為政府應以顧客或市場為導向,建立服務型政府。以顧客為導向要求政府把關注的焦點從循著“命令鏈”往上取悅上司轉變為取悅于顧客。因此,政府不再是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封閉的官僚機構,而是負有責任的企業家,公民則是其“顧客”、“客戶”,企業家式的政府應該是以顧客的需求為導向并提供較高服務效率的政府。在充滿競爭、顧客取向的體制中,政府必須學會聆聽顧客的心聲并提供回應,通過對社會公民的需求做出回應,采取積極的措施,公正、有效地實現公眾的需求和利益。如果政府機構能為顧客提供優質服務,他們就會勝出,否則就會萎縮,甚至可能衰竭。
反觀我國高校內部管理工作,由于受傳統辦學思想和計劃經濟條件下高校管理體制的影響,我國高校普遍缺失顧客意識,如高校對自身的評價往往不是看學校培養出多少高質量的人才,而是看擁有多少著名的學者,多少博士點、碩士點;不是看學生有多少新的亮點(如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學習成績等),而是看有多少新的教學大樓;不是看先進設備的利用率,而是看有多少先進設備;不是看學生對專業設置、課程設置的滿意和需求度,而是看專業設置、課程設置與師資結構的協調程度。因而,學校在制定發展規劃、教學計劃、管理目標以及工作考核時常常忽視學生的要求,客觀上置學生于非主體地位。
參考文獻:
[1] 溫寧,蓋志毅,陳世體.關于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重心下移及激勵約束機制問題的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7(03).
[2] RiChard I.Miller.An Entrepreneur Sees
profits in the Future of His PowerCampus[J].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1998,45(6).
1.新公共管理的典型實踐。上世紀80年代,一場追求3E(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目標的政府改革運動率先在西方國家展開,并逐步擴展到全球,引起了強烈反響。新西蘭改革因其系統和持久被譽為“新西蘭模式”。雖然各國具體改革實踐有所差異,但都表現出共同傾向:“采用商業管理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務質量。”這里以“企業家政府”為例,介紹新公共管理的典型實踐。美國的新公共管理改革開始于1978年卡特政府實施“文官制度改革法案”。1981年里根上臺后成立格魯斯委員會負責推行改革,大規模削減政府機構和縮小公共服務范圍??肆诸D1993年后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塑政府運動”,成立了國家績效評價委員會,主張放松行政規制,實行嚴明的績效目標控制,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努力創建一個“少花錢多辦事的政府”。改革的理論支撐是奧斯本和蓋布勒的《改革政府》。2001年小布什上臺后美國政府的改革仍延續,改革繼續重點關注政府績效。布什政府重建了總統管理委員會,負責在不同機構和跨部門之間提供政策執行的整合機制。總之,美國“以顧客為導向,以結果為中心,以市場為基礎”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表現出明顯的“管理主義”。經過改革,政府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有了很大改善,政府重獲了民眾的信任與支持。
2.新公共管理的基本主張。目前關于新公共管理尚未形成統一的內容與形式,但各國理論和實踐包含著共同傾向,構成了新公共管理的基本主張。(1)公共部門管理與私人管理并無本質差別,政府應廣泛引入私人部門優秀管理方法,如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質量管理等。(2)政府的管理職能是掌舵而不是劃槳,應將制定政策和執行政策分開。(3)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應以顧客為導向,只有顧客驅動的政府才能實現高效管理。(4)政府應采用授權和分權的管理方式,將社會服務和管理的權限通過民主參與方式,下放給社會基本單元。(5)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公共管理領域,這是新公共管理最鮮明的特點。公共服務社會化和市場化打破了政府對公共服務的壟斷地位,極大改善了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和效率。(6)放松嚴格的規制,實施明確的績效目標控制。管理者應適度放權并為組織和個人制定明確目標,定期對人員進行績效考核并作出激勵,使組織更具靈活性和創新性,更好地管理和服務社會。(7)重視產出和結果,強調提供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按效果決定投入和預算。(8)公務員可不必政治中立,文官與政務官之間可密切互動。尤其主張對部分高級文官實行政治任命,讓他們參與政策的制定過程,并承擔相應責任,以保持他們的政治敏感性。
二、新公共管理的成效及評價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一場超越經濟政治體制和黨派斗爭的政府改革運動吹響號角。改革不僅解決了各國的管理困境,還促成了一種新治理模式的萌生。新公共管理理論和實踐取得顯著成效,但同時也遭受批評,在公共行政領域引發激烈爭論。
1.新公共管理的成效。新公共管理運動起源于英美澳新,隨后發展到歐洲大陸,最后波及亞非拉等廣大發展中國家。我國學者周志忍將西方行政改革的主要內容歸納為三方面:調整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關系,優化政府職能;利用社會力量,實現公共服務社會化;改革政府內部的管理體制。經過新公共管理改革,各國政府紛紛宣稱縮減了政府規模,降低了政府支出,改善了公共服務,提高了管理效率。但改革效果究竟如何?英國政府的“雷納評審”、“下一步行動方案”和“公民”等改革計劃成效顯著。但過度分權導致了公共服務碎片化,“整體政府”理論對改革進行修正。美國1993年通過《政府績效與結果法案》以改善政府績效管理,但并未取得預期效果,改革出現許多問題。法德等國漸進、碎片式的改革也沒有明顯成效。發展中國家的私有化改革不僅沒有促進經濟增長,反而加劇了社會不公。可見源于西方的新公共管理并不具有普適性,即使在其發源地,改革也出現了新問題。新公共管理“市場無所不能”的神話被打破,人們紛紛提出新理論,以回應新公共管理改革。
2.對新公共管理的評價。新公共管理提倡市場導向的公共行政,堅持管理和服務的效率至上,給政府注入了活力。但過分注重效率而忽視社會公平等價值的新公共管理也遭到了各種批判,集中表現為:(1)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存在本質差別,即效率和公平的分歧。新公共管理忽視公共管理的公平價值,一味強調提高效率,最后導致公共部門公平價值和公共責任的缺失,損害公共利益。(2)新公共管理顧客導向降低了公民在國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合乎民主的要求。(3)新公共管理主張建立小型分散化的公共機構,專門負責某一公共服務的供給以提高效率,但卻導致服務供給碎片化。(4)新公共管理過分崇拜市場,倡導公共服務市場化,夸大市場作用。諸如服務外包、合同出租等市場化方式也會產生尋租,導致市場配置資源的低效率。公共服務的盲目市場化會產生許多負面問題。此外,新公共管理對公共服務多元供給主體之間的責任分配也未清晰界定。正是由于新公共管理的內在缺陷,“新公共服務”、“整體政府”和網絡化治理等一系列新理論相繼誕生。新公共管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各國要結合國情批判吸收其合理因素。
三、新公共管理對我國公共管理的啟示
西方新公共管理作為傳統官僚制的替代物而出現,提出了與官僚制截然不同的主張。兩者最重要區別在于政府在公共服務提供中的地位和作用。新公共管理打破了官僚制中政府對公共服務的壟斷,提倡服務社會化和市場化。但西方新公共管理有著特定的時代背景,我國公共管理亦具自身特色,在借鑒國外經驗時絕不能盲目照搬。
1.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不同背景。新公共管理在英美等發達國家確實取得了突出效果,但這是基于發達國家特定政治經濟和社會背景。雖然我國也面臨全球化、信息化和政府管理模式創新的要求,但我國公共管理改革有著特殊背景。第一,西方正步入后工業時代而我國仍處于工業社會。作為工業社會產物的官僚制行政在西方后工業時代顯示出種種弊端,不適應公共管理新要求。但對處于工業社會的我國而言,官僚制中許多合理因素仍有重要價值。官僚制在我國實際上發育不足,公共管理改革不能全盤否定官僚制而是要對其改造,克服等弊端,充分發揮其優勢。第二,西方法治化水平高而我國法律體制機制不健全。新公共管理中諸如放松規制實行績效控制、公私合作等公共服務社會化措施都需要健全的行政法律法規作支撐,使政府合理地自由裁量,保證公共責任的實現。而我國當前法律法規不健全,行政法亦缺乏統一法典,依法行政水平有待提高。政府濫用行政權力侵蝕公共利益隨處可見,行政審批領域腐敗案例頻發?,F實決定了我國不能照搬西方改革實踐。第三,西方市場化程度高而我國市場經濟不成熟。新公共管理強調公共服務市場化,主張通過各種方式將服務外包給市場和社會,以提高服務效率。西方發達的市場和社會為這種外包提供了基礎。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不成熟,社會中介組織發育不夠,市場和社會還無力承接政府待轉移的職能。如果盲目進行市場化和社會化,會導致公共服務偏離公共利益,損害社會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