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23:00
序論:在您撰寫鹽文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連云具特色的鹽俗文化
1.敬奉鹽婆老輩人曬鹽,對鹽田的風俗耳熟能詳。當地鹽民以農歷正月初六為鹽神婆婆的生日。鹽民認為鹽是鹽神婆婆恩賜的。所以,這天也是鹽的生日。鹽民們對這一天十分看重,要處處圖吉利,祈求鹽神婆婆高興,保佑全年的天氣好,鹽有個好收成。為了鹽婆生日,鹽民們寧可少吃幾頓,也要在年前就備好香燭紙馬,到正月初六的清晨,家長要帶領全家能上灘干活的人,到灘頭或風車頭放鞭炮,燒紙磕頭。燒紙名叫“燒鹽婆紙”又叫“燒灘頭紙”,要邊燒紙邊禱告:請鹽婆顯靈開恩,保佑今年產鹽多,鹽粒大,鹽花白。然后所有的鹽民都要手持鍬锨等工具到灘上動動手,干點活兒或轉轉風車,戽幾斗水;或挖幾鍬泥,動一動鹽席,做象征性的開工。表示一年曬鹽從今天開始。民間傳說,很久以前,人類祖先臉色灰黃,頭發雪白,萎靡不振??墒?,有一位阿婆卻臉色紅潤,頭發烏黑,精神煥發。人們便向她請教,問她有什么秘訣。阿婆指著一股泉水說,我沒有什么秘訣,只是每天都用泉水煮飯做菜。按老人所指,捧一掬泉水來喝,覺得口感很好。最神奇的是,喝泉水后身體感覺到很舒服。大伙感謝阿婆指教,都去挑泉水博煮飯做菜。后來,阿婆潛心研究,終于用泉水制成食鹽。有了食鹽,從此,人們都有了一頭烏黑漂亮的頭發。人們為了紀念這位阿婆,便尊稱她為“鹽神”。2.祭拜于公灶民不只敬鹽婆婆,還敬奉于公。舊時,淮北鹽場的每塊灘頭都插一根小木樁,樁上釘一塊長方形木板,上寫“于公"二字,俗叫“于公牌"。于公叫于定國,字曼倩,漢代東海人(也就是今天的連云港)。他的父親于公是縣里的獄吏、郡決曹,決斷獄案很是公平,犯法的人于公判決之后,他們都不怨恨??ぶ袨樗⑸簦柗Q于公祠。于定國十八歲時為廷尉,后遷御史大夫,史書記載:“于定國為廷尉,民自以不冤?!庇幸荒?,海嘯沖毀了所有鹽池,灶民困苦不堪,于定國親赴鹽場,放糧救災,灶民感激不盡,淮北鹽區便遍插“于公牌"。《云臺新志》對新灘作了介紹:“新灘,亦稱于公疃,東海城(南城)北十里,灶丁居之,因于公疃舊池潮廢,移居于此”。3.其他鹽民民俗在過去悠久的制鹽歷史中,鹽民們都是靠天吃飯,靠海曬鹽。因此,在鹽民中長期形成并流傳著特殊的風俗民情。影響較大的有除了給鹽婆過生日,還有敬龍王、曬鹽日、曬龍鹽等。敬龍王。過去鹽民全靠“拿潮”曬鹽,“拿潮”就是海水漲潮時,將海水引入鹽池,賴以曬鹽。制鹵叫“盤鹵”;舊時灌池鹵水是用小澆斗從鹵井內舀入鹽田的,故叫“舀格”;加鹵叫“續鹵”結晶池叫“鹽格”或“曬格”;將鹽撒入池內,以增加晶核,俗稱“種鹽”;收鹽叫“扒鹽”“刳鹽”“刮格子”;鹽嶺叫“鹽廩”“大廩”。將鹽擔上大廩叫“盤鹽”。鹽民們對海龍王很尊崇,認為潮漲潮落以及海水的含鹽量都是龍王爺所決定的。因此,每年正月十五,家家都要到龍王廟磕頭燒香。沒有龍王廟的地方,鹽民們在海邊面向大海燒紙磕頭敬龍王,叫“燒龍王紙”。鹽民們邊燒紙邊祈禱,求龍王多行好事,多送好水,多曬鹽,曬好鹽。曬鹽日。鹽民曬鹽掃鹽,有“一年捆兩季"之說,即一年產兩季鹽。從農歷三月三到夏至,有“小滿膘頭足,六月曬火谷,夏至水門開,水斗掛起來”的諺語。意思是小滿前后是產鹽的最好季節,所產的鹽色白粒大,俗叫“膘水足”。農歷六月中旬曬的鹽,品質較差,像炒后的谷子一樣,故稱“火谷"。夏至后,雨季來臨,不能曬鹽了,取鹵用的水斗就掛起來不用了。下半年曬鹽從七月半開始,到十月初一結束。有“七月半定水頭,八月半定太平";“八月鹵水貴,九月鹽,十月鹽歸土”的諺語。意思是從農歷七月半開始,雨季就結束了,鹽場進入了秋旱季節,可以曬鹽了。一般農歷八月是曬鹽的大好季節。九月的鹽如一樣,表面好看,實則雜質較多,入口苦澀。到了十月鹽就入土里不出來了,這時若曬鹽,容易生硝,失去鹽的實用價值。因此,十月以后,鹽民光制鹵,不曬鹽。在鹽民的傳統風俗別重視全年的第一次開曬?!叭氯_曬”已成定規,就是下雨、刮大風,不能曬鹽了,也要到灘上動動手,表示今年按時開曬曬龍鹽。
關于連云港鹽文化的思考
鹽是連云特的文化,它浸透到連云港成長壯大的全過程。鹽是鹽民之根,伴隨著歷代鹽民的繁衍生息,鑄就了鹽民的性格和品行;鹽是灘涂之魂,凝聚成燦爛的鹽業文化,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連云港是我國重要的海鹽產地,即四大鹽場之一的淮北鹽場。公元前514年前的春秋時代,吳王闔閭就在蘇北沿海發展鹽業,據1992年東海尹灣漢墓出土的簡牘考證,西漢朝廷已向東??さ囊撂J、北浦、郁洲三鹽場派出鹽官。唐代宗寶應年間劉晏任鹽鐵史時,淮北建立專場產鹽。到清末,淮北已有濟南場、中正場、板浦場和臨興場四場,這些史實證明連云港地區鹽業歷史非常悠久。幾千年來,淮鹽對國家的貢獻是無可估量的。鹽稅歷來是各朝各代僅次于田賦的第二大稅源?!对贰氛f得精準而明白:“國家經費,鹽利居十之八,而兩淮鹽獨當天下之半”,到明清時淮鹽鹽稅已占國庫財源的三分之一。自早期的煎鹽、秦漢至南北朝的煮鹽、明清以來的曬鹽,直至20世紀80年代后,人們探索運用的新技術——塑料薄膜苫蓋結晶,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唐以來,淮鹽從鹽產、鹽稅、鹽質三個方面來考察,都是全國第一位的。歐洲星羅棋布的鹽業博物館中均有淮鹽的一席之地,中國的館閣中也封藏著汗牛充棟的淮鹽檔案,在盛產淮鹽的兩淮鹽區,到處都有古淮鹽集散地的歲月留痕和相關的遺跡。連云港市蘊藏著豐富的淮鹽文化的精華,堪為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的濫觴。在連云港市博物館內,珍藏著一塊被稱作鹽鐅的鐵器。古時產鹽是由幾戶鹽民每家拿出一塊鐅片拼合起來,產好鹽后再打散分開保管。這塊鹽鐅正是古人制鹽工具之一。傳承和弘揚鹽文化,成立淮鹽博物館或者在連云港市博物館中增加“淮鹽"展廳應該是切實可行的方案。目前,鹽業博物館中,四川省自貢市已經成立了唯一的專業的鹽業歷史博物館。但是它反映的是井鹽生產技術的發展史,而不是煎鹽生產技術的發展史。連云港曾經是淮鹽的中心,到處都有鹽文化的蹤跡。原連云港民俗博物館館長劉兆元先生歷經十多年的調研,深入鹽場走訪,搜集了從清末至上世紀60年代制灘、取水、結晶過程中的工具60余件,其中有大風車、拐車、戽水斗、刮板、閘板、推鹽車等寶貴的實物資料。除了這些實物值得保存以外,還有很多鹽民的風俗值得珍存,這些風俗大多數是鹽民在生產過程中同自然抗爭或寄托美好理想的產物。隨著社會文明的高速發展,鹽民生產條件和生活環境有了巨大的改觀,現在許多舊俗已經消亡或正在消亡。因此保護鹽民俗文化勢在必行。如果能夠把這些實物、民俗文化展示出來,在配上與鹽業相關文化產品如淮海戲等,將把幾個世紀以來鹽業生產滄桑變化定格、濃縮為一個剪影,不僅保護了鹽文化而且為后世人提供了鹽文化教育的活教材。相信,這以鹽為載體的淮鹽文化,將以厚重素雅的獨特品格,躋身世界文化之林。
本文作者:馬振林工作單位:連云港市博物館
關鍵詞:目的論 鹽品牌 英譯
一、引言
2012冬季達沃斯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年會的主題就是“大轉型:塑造新模式”,參會嘉賓弘毅投資總裁趙令歡指出,PE(Private Equity)未來的機會在跨境投資,“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必須要開始考慮在國際上如何做……所以我剛才講的中國公司走出去,把外國好的產品、品牌引進來,這件事情是必然要發生的”。
中國各大企業奉行“走出去”的發展戰略,以其文化特質積極開拓海外市場,不斷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紛紛通過中英文介紹宣傳企業和企業品牌、企業服務,展示企業良好形象。一個國家或者企業的發展與國際地位的奠定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文化軟實力,而文化軟實力無論輸出還是輸入,在我們看來首先就是一個翻譯問題。
二、鹽文化品牌翻譯現狀
目前,自貢的文化旅游資源尤其是獨具特色的井鹽文化資源應該說是自貢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獨有的潛力和優勢。液體鹽鹵的發現,有史可考約有四千多年歷史,自貢井鹽開采距今兩千兩百多年,鹽與人民日常生活多么緊密相連自無需多言。鹽有工業和食用兩種,我國這兩種都有出口。但我們卻陷入一種怪圈:連中國人自己對它都知之甚少,更不要說對外宣傳的薄弱與不足。經調查顯示,我們驚訝地發現,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媒體大爆炸的當今社會,與我們息息相關的鹽,放眼之下,我國鹽相關產品僅見于http://.cn/English/Products/等的介紹之外,并不像很多其他產品領域大量的品牌翻譯做宣傳,除了出產公司名字之外,偶有非方塊字――拼音,卻沒有任何正規英文標識。鹽產品包裝毫無外宣意識,這種現象著實讓人覺得匪夷所思、啼笑皆非。以福島泄露事件為例,在四川自貢周邊城市也出現哄搶鹽的現象,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自貢和自貢井鹽以及鹽企業品牌的宣傳,特別是外宣工作是相當不到位的。
溝通離不開翻譯,當下我們的社會開始特別關注中國文化與思想的對外譯介,這都為我們的翻譯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提出了新的問題。外宣翻譯屬于非文學翻譯,歸屬于實用翻譯或應用翻譯(pragmatical translation) ,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對外性,它不同于傳達有較強情感意義和美學意義的文學翻譯,是一種以傳遞信息為主要目的又注重信息傳遞效果的實用性翻譯。
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對企業品牌外宣翻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相關鹽文化品牌翻譯領域幾乎無人涉足,要對這個相當混亂和復雜的現象做出細致的分析、梳理,需要投入大量的心力。本文試從目的論(skopos)與鹽文化品牌外宣翻譯的關系著手,進一步辨析重要的概念、范疇,更多地關注其交合點與同一性,初步整理出品牌外宣的基本翻譯策略,通過自身理論體系完善讓相關學科受益。
三、品牌翻譯存在的問題
隨著經濟全球化,中國企業向國際領域的拓展,文化品牌外宣翻譯伴隨著企業、城市對外技術交流和商貿活動的開展,貫穿各個環節,企業文化品牌翻譯的這一工作領域決定了其自身的特殊性,同時,這也導致了文化品牌的對外宣傳翻譯存在著很多問題。一般主要體現在客觀和主觀兩方面??陀^上:譯員的整體素質不高,深諳專業但外語知識欠缺;通曉外語但專業知識欠缺;翻譯觀念落后。主觀上:企業外宣翻譯在企業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外宣翻譯本身并未獲得應有的重視。
知不足而后勇,外宣品牌翻譯的研究有很大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創造性地在目的論框架下探討品牌外宣材料翻譯現象,理論視野較寬廣,課題的重要性和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上,我們這個時代,翻譯活動出現了新的特點,翻譯活動的走向有了新的變化,我們應該從自己的視角和立場出發爭取發出更大的聲音,對翻譯活動及以此為依托的跨文化交流活動的機制進行探索,提出建議,促使決策者對跨文化交流中的各種影響因素有更為理性的理解,引導文化交流向更理智、更健康的方向發展,努力減少誤讀和誤解,化解沖突,導向交流的平等對話和雙贏結果。
鑒于此,本課題將從對鹽文化品牌外宣為立足點出發,研究鹽文化品牌外宣的翻譯,及影響其英譯的文化和語言因素,以目的論為理論依據,靈活采用歸化和異化的翻譯策略,并在之后的系列論文中具體闡述。
四、目的論與鹽文化翻譯
(一)目的論
目的論(Skopos)認為翻譯是有明確目的的跨文化交際活動,翻譯的目的決定翻譯策略,翻譯的過程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譯者應該根據譯文不同語篇的預期功能,抓住原作的意圖,靈活選擇適當的翻譯策略。在鹽文化品牌外宣的翻譯中,為了讓讀者可以更好的理解,我們以目的語文化和讀者為中心,運用目的語易于接受的表達方法,使譯文通俗易懂,特別是對于一些具有中國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語言,由于中外文化的差異性,采用有效的翻譯策略,更好地保留源語文化的異國情調,有助于表達原文意圖和達到對外宣傳的目的,從而讓中國鹽文化影響世界。
(二)目的論之于鹽文化翻譯
品牌效應對企業、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如何更好地對企業產品進行文化的闡釋與包裝,使旅游與文化緊密相連,以求得旅游產業與企業文化事業的雙贏,通過充分挖掘自貢的井鹽文化資源以打造鹽業乃至自貢城市的品牌和標識,與其他城市相區別,從而提高自貢鹽企業文化的知名度、美譽度以及綜合競爭力,這已成為關系到城市產業未來發展最為重要的命題。毫無品牌外宣意識,只能一敗涂地。品牌是企業發展的一面旗幟,它所附帶的品牌價值雖是無形的,卻是難以估價的。全球品牌營銷的發展已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品牌命名不僅是為了識別和提示相關信息,更成為展示企業和城市文化的關鍵所在,因此應對品牌建構的各種要素進行積極梳理,使之定位準確,特色突出,并能與歷史、文化和法律諸方面整合。
只有具備豐富人文內涵的品牌才能吸引顧客的注意力,形成持久的品牌效應,強調對品牌的宣傳,不斷賦予品牌新的吸引力。Skopos認為,決定翻譯過程的,既不是原文和原文在原語受眾身上產生的效果,也不是原文作者所賦予原文的功能,而是由根據發起者或主顧的需要決定的目標文本的目的所決定。對外宣傳翻譯強調的就是譯文功能,即讓更多的國家了解我們國家、組織和企業,因此,譯文功能理論為翻譯理論研究提供了一種新視角。
對外品牌宣傳翻譯質量的高低決定對外宣傳的效果,影響目標受眾對宣傳對象的理解和認識,Skopos翻譯原則為對外宣傳翻譯工作者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翻譯策略和技巧,構建一個適用于企業品牌外宣英譯的文本。鹽文化品牌名英譯過程中,譯者應在目的論的指導下制定恰當的文化翻譯策略,充分發揮豐富的英語文字搭配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超越“信”、實現“達”、追求“雅”,從而有效地傳譯原品名中蘊涵的要素,尤其是文化意象的再現。這樣,鹽文化品牌英譯名才能在國際市場上發揮無形資產應有的作用,推動企業與城市對外宣傳向前發展,在全球化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從1990年中國譯協舉辦第一次全國中譯英學術研討會以來,我們的對外宣傳事業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回避,正如譯界前輩愛潑斯坦、林戊蓀等人所指出的:“‘問題仍大’是指在對外宣傳品制作中,外文翻譯仍然是最薄弱的環節,是制約外宣品質量全面提高的主要因素?!倍@樣的問題在我國二、三線城市尤為突出,在之前有關于鹽文化的系列研究中也并無相關研究,確是企業生存的基本。所以本課題的開展具有極高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具有前沿性和原創性,是對相關研究空白的大膽探索和全新拓展。
翻譯中各種翻譯策略并不彼此矛盾,而是互為補充的。至于在譯文中源語文化哪些要做出調整、哪些要保留,都可在對翻譯目的、作者意圖和讀者對象等因素分析的基礎上做出選擇。如何借鑒“翻譯目的論”中的有益觀點,來指導我們的翻譯實踐,這都需要我們在進一步的調研中進行甄別探討,也值得我們去深入探討,并在之后的論文中進一步論證說明。
五、結語
鹽文化,是歷史上任何其他行業文化都無法與之媲美的一種獨特文化現象。挖掘鹽文化品牌的豐富內涵,展現鹽文化的魅力多彩,具有可貴的學術價值,相當的借鑒意義。運用心智對鹽文化品牌給予準確定位,這對于自貢鹽業企業發展乃至城市文化建設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中國的城市和企業都必須重視與世界溝通與交流,全球需要正確解讀中國故事,中國要生產世界級的商品,將一個真實的中國展現給世界,這些都要求以企業品牌文化發展促進城市文化旅游,以城市文化旅游促企業品牌發展的良性循環。市場對應用型高素質經貿英語翻譯人才的需求難以滿足。
就鹽文化品牌對外宣傳的翻譯而言,關鍵是把問題的性質分析清楚,拿出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法,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發展理論,形成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的互動和循環。本課題研究及系列論文重在解決實際問題,在對外宣傳翻譯中遵照Skopos翻譯原則,有助于表達原文意圖和達到對外宣傳的目的,以期通過跨行業的兼容性,推動傳統產業的升級。地方可以根據自身特點,通過培養目標,加大對中譯英人才的投入和培養力度,加強對語言的學習,加強對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等措施,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上進行適當的調整,以滿足需要,使我們的對外城市、企業宣傳翻譯工作越做越好,對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環境建設這個門面工作越做越好,使企業品牌在走向全球市場的進程中,其外宣材料也與國際接軌,與企業品牌形象匹配。
視覺文化研究課程帶有學科的交叉性特點,這也是符合當今國際教育改革發展潮流的。因為目前的高等教育學科設置存在著較大的缺陷,即學科內部的專業劃分過細,有的甚至在本專業內部也要劃分出幾個部分、階段,并且各個專業恪守自己的研究領域而不愿涉足到其他相關專業領域。這樣做的結果,盡管可以把自己分內的專業問題研究得深入細致,但時間一長,極容易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導致視野狹窄而缺少宏觀的見識。為了打破這種專業與學科的壁壘,國際教育界推出了一系列新興的課程,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跨學科、跨專業,主張在一門課程中運用多門類知識來研究、解決問題。就文科而言,文化研究與視覺文化研究課程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具體來說,視覺文化研究課程的跨學科、跨專業特點表現在:它是以研究問題為核心,這些問題一般不是關于所學學科的專業理論知識,而是當下現實社會出現的文化熱點、文化事件,力求讓學生學會運用多學科、多專業知識來透析、解決現實問題,也就是強調理論的實際運用。這一點就與傳統授課方式有了本質上的區別,這正如羅蘭•巴特所指出的:“要從事交叉學科性的工作,確定一個科目(一個主題)并圍繞著它設置兩到三門科學,然而這還不夠。交叉學科性的研究關鍵在于創造一個新的對象,這個對象不屬于任何一門學科?!庇捎谶@種交叉性的特點,解讀這些紛繁復雜的視覺文化現象與事件則需要借助諸種理論,如社會學、語言學、哲學、美學、人類學、心理學、生理學、復雜性科學等,就中文系學生的知識儲備來說似乎很難承擔起這一學科的學習任務。然而答案竟然是可以,因為他們所學過的文學理論知識就能勝任,這樣的回答會使人感覺很困惑,為什么文學理論能夠承當起闡釋當下視覺文化現象的任務呢?
2.這是首先要給學生解釋清楚的問題
概而言之,今天的文學理論已經不同于傳統的文學理論,它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以往傳統的文學理論基本局限在文學的范圍之內,基本問題是研究文學內部的發生、發展規律,如文學本質論、創作論、文學批評等,即便承認文學與社會存在緊密的關聯,但主要還是從文學的角度來闡釋社會背景對作家、作品的影響。而當下的文學理論由于受二十世紀西方文化思潮的語言學轉向與文化轉向的雙重影響,吸收進大量的非文學方面的理論,把符號學、社會學、語言學、哲學、美學、人類學、心理學、生理學、復雜性科學等學科知識統統吸收進來,使得文學理論不再僅僅局限于文學自身的領域,在向后現代社會邁進的途中,文學理論就如文學在五四中所起的作用一樣,遠遠躍出自己的范圍領域,積極參與社會的文化表意實踐,把“文學場”置換成“文化場”,從而發揮其過去不可能發揮的作用。尤其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文學理論呈現出跨學科、跨文化的多元格局特征,研究對象幾乎包含整個社會文化現象、文化事件的熱點問題,在東西方世界的影響十分普遍。文學理論甚至有時被簡稱為理論,其含義即指其作用的廣泛性。具體而言,當代文學理論的前沿部分主要包含結構主義與后結構主義、后殖民批評、后精神分析學、后現代主義文論、符號學批評、審美人類學、文化研究理論等,這些理論如何在視覺文化對象上靈活運用呢?這是視覺文化研究課程中最核心的問題。比較好的教學方法是選擇一些當代社會的經典個案來進行闡釋分析,讓學生注意什么樣的個案應該用什么相關理論來解釋,即“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舉例來說,在分析《大話西游之月光寶盒》《羅拉快跑》等后現代主義風格的電影時,可引導學生回憶文學理論課程中關于后現代主義文化思潮理論的內容部分,并加以適當補充,進而介紹什么是后現代藝術,它的特點有哪些,與現代主義藝術、傳統藝術的區別,后現代常用的藝術表現手法有哪些等。這樣學習之后,學生不但對后現代藝術與理論有了基本的認識,而且還把現代主義、傳統藝術都聯系起來,對整個藝術史都有一個初步的把握,擴展了知識量。在介紹攝影與繪畫的區別時,可以運用德國理論家本雅明的“靈韻”理論來講解從手工業到機械大工業的時代變化,進而帶來繪畫藝術的衰落與攝影藝術的興起。也可以運用羅蘭•巴特的神話學理論來解析一張黑人少年向法國國旗敬禮照片的深層含義,白人殖民主義對殖民地人民心理的影響可以從這張照片見出。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來講授,比如在闡釋大家都關心的時尚潮流文化現象時,圍繞時尚與認同這一主題,來分析中產階級的小資情調,并以村上春樹作品的流行現象為個案,詳細解讀中產階級的形成條件,及其在觀念、行為、物質以及生活方式上所具有的特征,使學生對未來可能的生活狀態有一個預先的理解。由于一個成熟的消費社會將是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社會,而中產階級又是指有文化修養,受過高等教育,至少掌握一門外語,經濟獨立的社會群體,他們是城市人群的主要組成部分,他們的生活方式與品質,都市化的浪漫情調都會對城市中的其他群體產生廣泛的影響,又因為中產階級的主要來源就是大學生,他們代表著未來與希望,所以討論時尚、認同、小資情調這些問題對大學生們是十分必要的,能夠使他們明確人生觀與世界觀。在對此類問題解讀的過程中,主要運用的是齊美爾、波德里亞、羅蘭•巴特等人的消費社會理論。
3.再以大學生普遍愛穿的牛仔褲流行風為例
論文關鍵詞:化學實驗,晶體洗滌
化學高考試題中,經常涉及對所得晶體或固體殘渣進行洗滌,洗滌大有講究,要考慮幾個方面,如:為什么要洗滌?用什么洗滌?怎樣洗滌?怎樣證明已經洗滌干凈?等等。
一、關于洗滌的目的
關于晶體或殘渣為什么要洗滌,即洗滌的目的,常見有:①除去雜質:除去晶體表面的可溶性雜質。②提高產率:洗滌過濾所得到的殘渣,把有用的物質,如目標產物盡可能洗出來。③防止污染環境:如果濾渣表面有一些對環境有害的物質,如重金屬離子或CN-,為了防止污染環境,往往對殘渣進行洗滌。
例1(2009北京卷改編)以富含硫酸亞鐵的工業廢液為原料生產氧化鐵的工藝如下(部分操作和條件略):
I從廢液中提純并結晶處FeSO47H2O;II將FeSO4溶液與稍過量的NH4HCO3溶液混合,得到含FeCO3的濁液;Ⅲ將濁液過濾;Ⅳ用90℃熱水洗滌沉淀,干燥后得到FeCO3固體;V煅燒FeCO3,得到Fe2O3固體。已知:NH4HCO3在熱水中分解。
問題:IV中為什么要用熱水洗滌?
解析:FeSO4溶液與稍過量的NH4HCO3溶液混合,在得到FeCO3的濁液里含有雜質離子SO42-和過量的NH4HCO3化學論文化工論文,由于NH4HCO3在熱水中會分解,這樣就除去了NH4HCO3,另外也可除去SO42-。所以,答案為:可以除去可溶性的雜質SO42-和NH4HCO3。
例2(2010江蘇第16題):鋇鹽行業生產中排出大量的鋇泥[主要含有BaCO3、BaSiO3、BaSO3、Ba(FeO2)2]等。某主要生產BaCl2、、BaCO3、BaSO4的化工廠利用鋇泥制取Ba(NO3)2,其部分工藝流程如下:
問題:上述流程中洗滌的目的是 。
解析:鋇泥加入稀硝酸后BaCO3、BaSiO3變為Ba2+、CO2氣體、H4SiO4(或H2SiO3)沉淀,BaSO3轉化為BaSO4,Ba(FeO2)2轉化為Ba2+和Fe3+,加入沉淀如BaCO3,可控制溶液的PH=4~5,把Fe3+轉化為Fe(OH)3沉淀,接著加入Ba(OH)2可把少量的HNO3轉化為Ba(NO3)2,這里洗滌的目的是把濾渣表面的硝酸鋇除去,防止污染環境,這是標準答案。筆者認為把洗滌液又加入到初始的溶液中,相當于殘液又被利用,提高了原料鋇泥的利用率。所以,最佳答案為:減少廢渣中可溶性鋇鹽對環境的污染;提高原料鋇泥的利用率。
二、關于洗滌的試劑
對于用什么洗滌,我們經常可以用以下幾種:①蒸餾水;②冷水;③有機溶劑,如酒精、丙酮等;④該物質的飽和溶液。一般經常用的洗滌劑是蒸餾水,如果用其他的洗滌劑,必有其“獨特”之處。用冷水可適當降低晶體因為溶解而造成損失。用酒精等有機溶劑洗滌的好處常見有:可以降低晶體因溶解而造成損失,可以除去表面的可溶性雜質和水分;酒精易揮發,晶體易干燥。注意:有特殊的物質其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下降的,可以采用熱蒸餾水洗滌。用該物質的飽和溶液可以使因為溶解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例1(2005江蘇高考試題):硫酸亞鐵(FeSO47H2O)是一種重要的食品和飼料添加劑論文開題報告范例論文的格式。實驗室通過下列實驗由廢鐵屑制備FeSO47H2O晶體:
①將5%Na2CO3溶液加入到盛有一定量廢鐵屑的燒杯中,加熱數分鐘,用傾析法除去Na2CO3溶液,然后將廢鐵屑用水洗滌2~3遍;
②向洗滌過的廢鐵屑加入過量的稀硫酸,控制溫度50~80℃之間至鐵屑耗盡;
③趁熱過濾,將濾液轉入到密閉容器中,靜置、冷卻結晶;
④待結晶完畢后,濾出晶體化學論文化工論文,用少量冰水2~3次,再用濾紙將晶體吸干;
⑤將制得的FeSO47H2O晶體放在一個小廣口瓶中,密閉保存。
問題:實驗步驟④中用少量冰水洗滌晶體,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冰水作為洗滌劑,應該從兩方面來說明。首先它是水,可以將某些可溶性的雜質溶解而除去;其次,要說明作為冰水溫度低有什么好處。參考答案為:洗滌除去晶體表面附著的硫酸等雜質;用冰水洗滌可降低洗滌過程中FeSO47H2O的損耗。
例2(2011蘇州高三調研)某實驗小組在實驗室按下列流程進行制取摩爾鹽[(NH4)2SO4FeSO46H2O]的實驗:
問題:反應Ⅱ后的溶液經蒸發等操作所得固體用乙醇洗滌的目的是。
解析:由于莫爾鹽屬于無機鹽,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在乙醇中,用乙醇洗滌可以降低莫爾鹽因為溶解而造成損失;其次,由于水易溶于乙醇,用乙醇可以除去水,并把可晶體表面的雜質“沖走”;另外,酒精易揮發,很容易使晶體保持干燥。參考答案為:可降低莫爾鹽因為溶解而造成損失;可除去表面的水分和一些雜質;酒精易揮發,晶體容易干燥。
三、關于洗滌的方法
洗滌的正確方法是:讓過濾后的晶體繼續留在過濾器中,加洗滌劑浸沒過晶體,讓洗滌劑自然流下,重復2-3次即可。注意點:在洗滌過程中不能攪拌,因為濾紙已經很潤濕,如果攪拌就很容易攪破濾紙,這樣晶體會淋失,從而造成晶體損失。
例題(2010江蘇高考):下列有關實驗原理或操作正確的是( )
A.選擇合適的試劑,用圖1所示裝置可分別制取少量CO2、NO和O2
B.制備乙酸乙酯時,向乙醇中緩慢加入濃硫酸和冰醋酸
C.洗滌沉淀時(見圖2),向漏斗中加適量水,攪拌并濾干
D.用廣泛PH試紙測得0.10molL-1NH4Cl溶液的PH=5.2
解析:此題易選C,其實C是錯誤的,因為洗滌沉淀時是不能攪拌的。A中NO不能用排空氣法收集,A錯;D中廣泛PH試紙只能測到整數,D錯;正確答案為B。
四、關于洗凈的標志
對于洗滌干凈的標志,可以采用物理方法,也可以化學方法。如果可溶性的雜質的水溶液有顏色,可以直接通過觀看最后一次洗滌液是否有顏色化學論文化工論文,如果顯無色,說明已洗滌干凈,反之沒有洗滌干凈;對于含Na+、K+的可溶性雜質可以通過焰色反應來鑒別,從而判斷有無洗滌干凈;對于用物理方法無法判斷的,可以通過化學方法來判斷。方法是:取最后一次洗滌液來做實驗。
例1(2011南京高三一模):富馬酸亞鐵(分子式C4H2O4Fe,結構簡式是
一種可限量使用的鐵強化劑。下圖為實驗室模擬工業制取富馬酸亞鐵的流程圖:
問題:操作Y包括蒸發濃縮、冷卻結晶、過濾、洗滌、干燥等。判斷該操作中“洗滌”富馬酸亞鐵產品已洗凈的實驗方法是______。
解析:富馬酸亞鐵表面的可溶性雜質離子有Na+、SO42-等,可以從檢驗洗滌液中是否含Na+或SO42-來設計實驗。參考答案為:取最后一次洗滌液,先加入稀鹽酸,再加入氯化鋇溶液,無白色沉淀生成,說明已洗滌干凈。
據說,北宋蘇軾官翰林學士時,其幕下士曾以“柳郎中詞只合十八七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來概括柳永、蘇軾詞作的不同風格。那么,我們能不能舉出一些最能代表秦文化、楚文化和漢文化不同風格的事物來呢?
“文化”一詞的內涵是極為豐富的,因此,對它的使用,必須十分嚴謹而慎重。
說到“秦文化”,必須認識,其意義是多重疊合的。它本是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的一種區域文化,其分布的腹地、范圍大致上是今中國西北部的陜西、甘肅一帶。它為秦人(秦族)所有,存在于西部的諸侯國秦國的領地內。它又有一個很長的發展歷史,經過許多世紀,達到頂峰,有一個極短的歷史時期內成為以政治統一為背景的全國性的文化——這就是秦朝文化。
春秋、戰國期間秦國的占領范圍不斷擴大(到公元前3世紀初,已拓取今四川大部、湖北西部等地)。隨著秦的軍事征服、勢力擴張、人員遷動,秦文化所影響和覆蓋的地區不斷擴大。在這樣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中,秦文化對其他文化也有吸收,內容是越來越豐富的。
到秦朝完成統一,實現了對全中國的統治,進而又采取許多措施鞏固和發展統一,包括實行一系列的政策,有意識地統一思想、文化,以至于“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妒酚洝ざY書》指出:“至秦有天下,悉內六國禮儀,采擇其善,雖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濟濟,依古以來”[2],這是說,秦朝對六國文化是加以吸收而能予以兼容的。但是,秦朝在政治文化方面,確定的原則是不師古,不崇經,以法為治,以吏為師。推行這些政策的極致,就是實行“焚書坑儒”的野蠻舉措,予文化以嚴重的摧殘,對思想和學術自由更是沉重的打擊。因此,秦文化對于中原傳統文化又并非主要是“依古以來典法行之”。
由于秦朝統治的時間很短,其目的在于統一思想文化的政策并未來得及完全實施,亦未取得預期的成效。與此同時,秦文化也未能在政治統一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其他文化予以充分吸收和消化。因此,在秦朝統一的短時期內,秦文化并沒有和東方六國文化融為一體,其作為全中國的主導文化的地位,也沒有來得及完全得以確立。在原屬東方六國的廣大地區內,各區域文化繼續表現著它們的特色和活力。
隨著秦政權的被,秦文化所依倚的政治支柱倒折了,秦文化也由文化融合的主體變為客體,其作為全中國統治文化的短暫時期也就宣告結束。不過,在代之而起的漢代,秦文化的要素繼續存在,而且還保持著強有力的影響?!白郧匾院螅吧舷?,所行者,皆秦之制也”[3]。秦文化奠定了大一統國家形態和大一統國家觀念的基礎,也就是奠定了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基礎。秦文化在中國歷史上最有建樹、對后世逐步發展起來的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應當說是它的政治文化、制度文化。
戰國以至于秦漢時期,經常有人注意并描述秦文化的一些特點。如魏國的信陵君說:“秦與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無信,不識禮儀德行”[4]。西漢初年,賈誼痛說“秦俗日敗”,指出:商鞅變法以來,秦國一直是“并行于進取”,雖然“功成求得”,但卻出現了社會道德水準嚴重下降的惡果,秦始皇又“廢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更把秦朝推向滅亡?!痘茨献印ひ浴氛f:“秦人之俗,貪狠強力,寡義而趨勢利”,司馬遷也說:“今秦雜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義”[5]。這里所說的“俗”,部分地有我們所說的“文化”的含義。以上言論,雖然包含了對秦國或秦人的敵對心理,但卻也揭示了秦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秦人因其長期生活的環境的影響,在性格上受戎翟即西北少數民族的影響,傾向于強悍好斗,為了達到目的,可以狠下決心,不惜一切。秦文化注重實效、功利,質樸而率直,不事虛浮,追求大和多,不停地拓展,主動性極強,為了實現某一目標,定會一往直前,不容任何困難和力量的阻擋。秦文化的這些特點,似已得到當今學者的普遍確認。
漢文化,是取代秦文化而在全中國占主導地位的文化。它是西漢皇朝的政治統治在全中國確立的過程中初步形成,然后又隨兩漢(前206—220)的歷史進程進一步發展起來的。
一
當今中國,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現代化的深入發展,現代都市拔地而起,城鄉聯系密切,生活節奏明顯加快,人們的價值觀發生了深刻、廣泛的變化。從衣食住行、消費觀念到思維方式,從家庭生活到職業領域,從個性發展到完善人生,從現實世俗到理想樂園等一切方面的價值,都在經歷著急劇的變化。變化意味著舊有的平衡與穩定被打破,新生的在沖突與變異中孕育。與此相關聯的文化藝術觀念,也陷入了新與舊的撞擊和激蕩之中,由此導致傳統文藝結構的裂變和新的文化藝術格局的逐步形成。
一方面,以大眾傳播媒介(機械媒介和電子、網絡媒介)為手段,按照商品市場規律運作的大眾文化的崛起,為現代都市人拓展了新的文化空間。普通市民,尤其是現代的“上班族”和青少年,把地攤的暢銷書、流行音樂、娛樂影視、時尚報刊雜志、廣告、電腦游戲和網絡藝術視為自身參與當代文化轉型,并從中獲得感性愉悅的日常文化藝術形態。因為都市人在商品經濟大海中奮力搏擊,為實現自我價值而勞累奔波,大眾文化快餐恰好滿足他們休閑娛樂的需求,適應人際關系變化的新特點,符合他們追求刺激、新奇與多樣化的情感方式??傊?,大眾文化所誘發、催化的日常消費性的藝術審美,與普通百姓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狀態彼此契合,以致經典文學和高雅藝術遭到冷落,甚至隨著人們消費享樂的不斷膨脹,審美體驗的鈍化,而造成對崇高美的藝術境界的淡漠或拒斥;同時,還容易在感求的滿足中,或在媒體所制造的虛擬世界中,認同大眾文化所包含的一些低俗、消極的觀念,疏離了個人的價值層面與體現當代社會文化前進方向的基本價值觀念的關系。
另一方面,都市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又是變動不居,復雜多元的。一些人或因厭倦了現代社會生活的喧囂、緊張,以及快餐文化、流行藝術對生命價值提升的阻隔,形成了一種向往寧靜致遠的心理定勢,追求心靈的愉悅、凈化與升華;或隨著他們在社會物質生產和精神交往中不斷增強感受、體驗生活與藝術的能力,而超越日常消費性的審美,轉而從文學經典和藝術杰作中提高自身的欣賞層次。他們或者重返經典文本的閱讀,從唐詩宋詞、古典小說名著到中外現當代的名家佳作,感受優秀文學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民族特色,體悟中外現當代文學創新的獨特審美意蘊和魅力,提升自己的藝術審美境界;或者關注新時期的力作,特別鐘情于飽含大眾情感、且寄托人生理想的那些作品,從中品味到文學作品不僅能夠調適身心、陶冶性情,而且有補于世道人心,由此感佩這些作家堅執于文藝的精神品位的文化人格,深信嚴肅文學、高雅藝術將不斷地融入大眾日常藝術審美活動,拓展其生存、發展空間,從而鼓舞了作家、藝術家。誠如一位作家所說:“文學這個金字塔是有層次的。金字塔的下面部分是讀者最多的,而頂尖部分則是讀者最少的。所謂純文學;就是這個金字塔的頂尖部分”;“即精神層次較高、內涵深邃,一般大眾難以馬上進入其境界的作品?!币虼?,“純文學雖然短期內不能贏得巨大數量的讀者,但細水長流,其吸引潛在的讀者的能量是非常大的?!盵1]當前一些人把文學經典引入家庭和社區的圖書室,把普及高雅藝術當作城鄉公共文化活動的重要形式,或許預示著當代文化與文學藝術在互動中的發展趨勢。
二
由此可見,當代大眾文化藝術的崛起,正是社會文化轉型期的重要特征之一。它表征文學、藝術不僅是社會精神生產與精神交往的重要形式,而且日益廣泛地滲透到物質生產與物質交往之中,作用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與審美活動。所以,大眾文化及日常消費性藝術審美崛起的意義,絕不僅僅是對文藝娛樂功能的凸顯和強化,而是在現代工業文化和后現代信息文化的影響下,以新興科技與傳媒為中介手段,沖擊建立于新現代文化基礎上的、以文字符號和其它“語言”符號為媒介的文學藝術的既有形態和規范,形成一種適應當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價值趨向的新型文化藝術形態。在它生成的過程中,雖然承續著中外通俗文化藝術的傳統,吸納了民間文化和市民文藝的精神資源,但實際上它同文藝既有形態的關系,不全然是以往那種雅、俗之間的關系,而是當代多元文化藝術建構中,兩種既有聯系又有極大差異的文藝形態的互相關系。
那么,又該如何認識當代社會、文化的轉型,正在改變文學、藝術的生存境況與存在方式呢?
如上所述,大眾文化藝術形態的出現與生產方式的變革息息相關。特別在信息產業逐漸成為主導型生產方式的后工業時代,大眾文化媒體的產業化將被納入文化經濟的新體系,這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后現代社會里尤其日益明顯。電子傳媒、電腦網絡作為社會管理和文化交往的中介系統,進一步改變著人類精神文化的構成,文化藝術的嚴肅、高雅、崇高的價值追求及其宏大的敘事模式,為世俗的感性愉悅和日常消費性審美的平面化所遮蔽,文藝的現代性話語方式在由媒體主導的大眾價值取向中隱身,關于終極價值的追問被泛情的世俗關懷所取代。在當今中國的具體語境中,雖然信息文化和文化經濟時代只是一種發展趨勢,但基于全球化的信息傳播和后現代文化的影響,也使中國大眾文化藝術形態呈現出某些趨同的景象:傳統文藝在通俗文藝、電子傳媒的沖擊下,早已出現“神圣性”與世俗化的分流;以語言文字符號描述審美意象的藝術形態,開始受到包括文字、聲音、圖像等多媒體藝術和網絡藝術在內的視聽覺藝術形態的擠壓;現代性的文學話語逐漸被淹沒在媒體型、日常審美型的話語方式中。從而確證了當代大眾文化藝術形態,是日常藝術審美與科技文化、商業文化在世俗化方向上相互融合的產物,具有不同于傳統審美文化單一性的“混融性”特征。這一點,早在影視藝術成為大眾文化中的綜合性藝術之日起,就已透露出此中的奧秘。
影視藝術由于被納入現當代文化工業的系統,以致其生產、制作和傳播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手段,把文藝信息迅速而大規模地傳達給大眾,對社會生活、特別是大眾的審美娛樂發生很大的影響。相比之下,傳統文藝門類就難以與之抗衡,比如文學中的詩歌,建筑、雕塑、繪畫、音樂、戲曲等藝術種類,雖有其傳達人類心靈世界變化的獨特審美價值,卻因其創作(生產)、傳播(展演)的方式難以納入文化工業和商業運作系統而存在局限,更因其藝術欣賞主體必須具有相應的藝術修養與審美心態方能感悟作品的境界,而造成“曲高和寡”的缺憾。其次,影視藝術作為一種綜合性的新型藝術,除了擁有現當代文化工業的生產方式與傳播手段外,還能充分吸收、利用各種文藝種類之所長,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它們的局限,使視、聽藝術融入了詩的想象、戲劇性的沖突和小說的故事情節,達到文學性和觀賞性的結合。這正是它們能吸引優秀的小說、戲劇作者加盟,通過小說、戲劇作品改編制作成影視劇而擴大文學作品影響的重要原因。
可見,影視藝術作為大眾文化的重要藝術類型,所以具有覆蓋面廣、受眾面大的藝術效應,除了它作為現當代工業生產的特殊領域和媒介文化的重要形式等原因外;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文化藝術價值取向,適應普通百姓的生存狀態和審美世俗化?;仡櫴兰o之交引起人們感興趣的電視劇,除卻那些以古典名著改編、制作的電視連續劇,和具有現代意識與民族藝術特色的武俠、言情劇外,恐怕就要提到那些以描述普通百姓身邊事,著力表現人間情愛的永恒與矛盾的世俗關懷的劇作。從《渴望》、《過把癮》到《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其感人之處在于真實地傳達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情感,渲染了他們的世俗價值與感求。盡管一些評論家對其感官性、過程性、無深度模式等“后現代”特征加以批評,但大眾卻認同這些劇作,并跟隨情節的跌宕起伏而唏噓、喟嘆。誠然,當代大眾是不滿足于日常的藝術審美與世俗關懷的,如馬克思·韋伯所言,科學昌明決不能代替人類的終極關懷,相反,倒是可能將人的存在與世界的存在之間的各種矛盾激化,因而對自我生存的無盡關注和焦慮,便成了每一個個體無法擺脫的宿命。所以,創造使個體靈魂得以棲居和安身立命的藝術佳構,就成了現代文藝的重要使命。然而,大眾對人文精神的渴求,對終極關懷的理想,又總是以其現實的感求的滿足為基礎的。只有隨著人們生存狀況和精神文化狀況的不斷改善、提高,才可能從世俗欲求躍升到人生追求的更高境界。從這個意義上講,作為大眾文化傳媒的重要形式的影視藝術的價值定位,既是它贏得大眾收視率的特長,又是它難以提升大眾的更高審美品位的局限。因為這種價值定位,誘導著電視劇的創作(改編)、制作與傳播的方向,在于迎合、滿足觀眾當下的審美價值期待,淡化或消解劇作文本的藝術獨創性和深層的審美意蘊,強化、渲染故事情節的煽情與刺激性,以致近年來,影視藝術中的大片制作變成了好萊塢創作原則與制作模式的翻版:驚情、歷險、英雄美人、正邪較量,和卡通化的視覺構成、高成本高科技的投入。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與影視藝術相比,網絡藝術作為大眾文化媒體新類型的出現,更是當代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產物。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的發展突破了傳統的時空界限,創造了一個嶄新的世界——網絡世界,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存空間和生存方式。網絡化創造的虛擬空間,使人們可以在信息化、數字化的虛擬實在中體驗人生、創造自我、溝通未來;而且極大增強交往與對話中的主體性和個體價值?!耙环矫妫谔摂M空間里,人類自由想像的空間無限擴大,構造能力無限增強”;另一方面,網絡世界“為交往主體提供了自由平臺,人們可以自由思想、自由交流,可以隨時變更自己的身份,可以自由地信息,對信息進行反饋、評判、選擇、刪除,體現了人類在網絡社會中尋求自覺和自主的一種歷史選擇傾向”。[2]在此基礎上涌現的網絡藝術,極大地超越了影視藝術的特性,進一步蠶食了傳統藝術的空間,甚至改寫了文藝家的身份。正如有關論著所言:“由社會分工規定了身份的文藝家將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藝主體,取而代之的將是超越日常身份而相互交往的網民,他們匿名上網,通過角色扮演而傳達情思的活動將成為文藝的主流。文藝手段的代表,將不再是千百年來置身于巖石、青銅、布帛、紙張等相互分割的硬載體‘文本’,而是網絡上彼此融通、聲情并茂、隨緣演化的超媒體。文藝加工方式的主要特征,將不再是目標明確的有意想像,而是隨機性和計劃性的新的結合。文藝所奉獻的對象,將不再是從事儀式性、膜拜性或玄思性靜觀與諦聽的讀者、觀眾或聽眾,而是積極參與、恣心漫游的用戶。文藝內容的來源,將不再是獨立于文藝活動、先于文藝活動而存在的所謂‘客觀生活’,而是和文藝活動融為一體、主客觀密不可分的‘數字化生存’,文藝環境的構成要素,將不僅僅是人和自然,而且包括智能動物、高級機器人等由高科技創造的新型生物?!盵3](P4)這種描述與論斷也許還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證實,但從目前網絡藝術的情況看來,它確實在交互性、可視性、趣味性、知識資料的豐富性和融合不同藝術門類的特長等方面突破了傳統藝術,超越了影視藝術。因為以往的媒體手段均是單向度的,是預先給定的,而網絡則“打破了單一或分離的‘主—客’和‘主體—主體’單向的交流結構形式,網絡化真正實現了人機互動、交互作用,人類交往呈現出‘對話性’的特點,形成了相互對話、交流、反饋的網際關系”[2]。
當然,當代大眾文化藝術形態與既有的文化藝術形態相比,也存在著局限與不足。一是影視藝術的編導與制作的標準化和模式化,這是它作為文化工業生產的必然結果。難怪一些小說作者在其作品被改編、拍攝成電視劇后普遍感到遺憾,因為標準化、模式化的運作嚴重損害了原作的獨創性和深刻、豐富的審美意蘊。二是影視藝術審美價值定位的世俗化、“快樂原則”與商業性,促使生產和經營以大眾的日常消費性審美為指歸。只要瞄準了世俗的趣味與時尚,就找到了影視產品的賣點和消費熱點。甚至為了追逐商業價值而不惜犧牲產品的文化品位,更遑論提升消費者的藝術審美水平了。三是影視藝術的表現方式過于直接、具體,追求同步、轟動的影像效應,以致大眾越來越難以找到想像力揮灑的空間。久而久之,也就鈍化了制作者與欣賞者的審美體驗能力。因此,欣賞者無法獲得某種超驗的審美感,或一種經過悲劇和痛苦之后的心靈凈化。造成這類大眾文化媒體“不可避免地要在人類經驗的整個范圍內制造一種對常識知覺的歪曲?!盵4](P167)與之相反,文字符號能夠激發意象和隱喻,使讀者能夠從想像和經驗中衍生出豐富的意義。
同樣,網絡藝術在超越書面文藝和電子文藝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新問題,尤其是帶來了一種消解正統文化藝術價值的力量,病毒泛濫,,隱私爆光……,嚴重損害了健康的生活境界和藝術格調。更因為網絡的“虛擬世界”缺乏直接的體態語言的交往形式,以致阻礙人們情感及精神交流。而且當人們在虛擬空間進入平常無法經歷和體驗的生活時,人離現實世界愈遙遠,就愈益活在虛幻的世界中,冷漠了人的情感和人類的價值關懷,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交往的異化”。
這就進一步證明,當代大眾文化藝術形態,尤其是影視藝術和網絡藝術等重要類型,之所以迥異于既定的文藝形態,就因為它們的生存環境、生產方式和傳播方式都與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以致它們的文藝觀念、審美價值生成與實現機制,甚至作家、藝術家的社會身份,也都與以往有了極大的變化。這是社會文化變革在文藝領域中的深刻反映,表明在全球化語境下,當代文藝的存在方式與話語系統,正從一元走向多元悖立、互動的發展格局。既往的文藝形態(包括口頭的、書面的文藝形態)與當代大眾文藝形態(特別是電子文藝和電腦文藝中的網絡藝術),都是復雜、多元文藝新格局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相互悖立與互動,彼此吸納與揚棄,形成多元共生的動態結構,從而顯現出各自存在的意義和彼此無法取代的價值,并預示著一個新文藝時代的到來!
三
面對當代文化藝術復雜多元的變化,文藝理論批評亟須進一步轉變思維方式,拓展視界,更新觀念,調整思路和方法,以利于文藝發展與理論創新。
首先,要立足文藝變革實踐,確認文藝旨在滿足和提高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審美文化需求的基本理念;并從這個基本理念出發,打破以往闡釋文藝價值、功能的中心與邊緣、雅與俗、先鋒與后鋒的二元對立模式,尋求在歷史唯物主義宏觀視野中,不同闡釋、批評主體切入、理解文藝對象的獨特角度與范式,形成與多元文藝互動共生格局相適應的多種文藝理論批評話語相互交流的動態系統。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揭示文藝多樣性的各自價值、功用與局限,深入理解各種文藝形態、審美特征在相互對話與競爭中可能發展的前景。
顯然,文藝理論批評格局的這些變化,不但體現了當代文藝變革發展的要求,更是當代人類的文化自覺及思維變化的產物。如所周知,當代的人們不僅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重視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物質條件的不斷改善和經濟水準的不斷提高;而且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警惕人自身的物化、工具化、異己化,力求通過高揚人文精神,克服科技理性的片面發展與弊端,促使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相礪相長,推進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由此驅動人們在物質生產和精神交往的過程中,不斷調整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超越單純的“主體——客體”或“主體——中介——客體”模式。這正是德國現象學家、哲學家胡塞爾晚年試圖闡明的有關主體間的問題。在他的思考中,先驗的自我變成了主體間的自我,世界于是變成了主體間的生活世界。[5](P96-97)他的思考,反映了現代以來人們愈加清晰地意識到,單純的“主體——客體”或“主體——中介——客體”的模式,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物的關系時是行之有效的,但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特別是精神交往時,就會陷入“他人不是客體”的困窘。所以,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ity)或譯作“主體際性”,作為現代哲學概念所指稱的“主體和主體共同分享著經驗,這是一切人們所說的‘意義’的基礎,由此形成了主體之間相互理解和交流的信息平臺”;“并以此將眾多主體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意義的世界”[6](P239)的交往理論,對于任何一門科學,任何一種知識、思想的生存、發展,都具有方法論的價值,即它們必須具有主體間性,才能成為主體之間交往的內容,從而在主體和主體間生成意義。
對于當代文藝理論批評來說,如果不能形成多元范式、話語主體之間的比較、對話與競爭,就不能深入理解多元語境中各種文學現象的特征及其在整個文藝發展格局中的地位、意義,更談不到進一步促進文藝創作的多樣性和總體發展水平。因為,“沒有比較,就不能顯現差異,沒有對話,就沒有彼此間共同性,也就沒有交流的基礎;沒有競爭,就沒有創新的動力,也就沒有創新”[7](P9)。一句話,文藝理論批評就不可能充滿活力和生機。
其次,正像文學藝術的創新必須遵循文藝發展的規律一樣,當代文藝理論批評的創新,既要充分體現當代文藝構成的多向度、多層面、交叉性和復合性,拓展文藝觀念;同時又須凸顯文藝所以為文藝的基本特質,發現、探求當代文藝嬗變中的種種悖論,對充滿變動性和不確定性的新文藝形態作出學理性的闡釋,為深化文學藝術的本質特征的認識,重構文藝的基本概念、范疇,提出新的話題,從文藝實踐概括出新的觀點。
事實上,隨著大眾文化的崛起,人們已經發現,文藝創作和生產的原創性缺失,正是當代文藝的普遍性癥疾之一。這當然可以歸咎于當代復制文化與影像技術的發展;但也不應忽視作家、藝術家對文藝的自律與他律、傳統與未來的態度問題。文藝現代性的發展歷程證明,文藝的自律、自主性的實現,只有在充分考慮他律又超越他律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因為文藝在觀照、傳達人類心靈世界的過程中,必然融匯了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即是說,它本身既是精神文化的一個構成要素,同時又以自身的特性、方式去展現社會文化的變遷。從而決定了一個時代的文藝不僅描繪時代的社會面貌,同時也反映時代的文化風貌。只須閱讀那些劃時代的文藝巨著,從本國的《紅樓夢》到外國的《高老頭》和《戰爭與和平》,就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一個時代的文化總是最大量、最集中、最具體地反映在這個時代的文學作品中,以至成為歷史學家研究文化史的重要資料來源之一”[8](P54-55)。在這種反映中,文藝家總是帶著自己的審美感受給予特定社會文化現象以直觀、生動、經驗的描繪,以致我們看到的特定時代社會的文化景觀和氛圍是那么真切、活潑、有趣,從而觸摸到文化的總體狀貌或發展動向。這就是巴爾扎克所說的“寫出許多歷史家沒有想起寫的那種歷史,即‘風俗史’”[9](P62),或者如路易·阿爾都塞所言:“……藝術所以是藝術,是因為它脫離開意識形態,同時暗指著意識形態”,“從某種意義上說,……作品使我們從內部或通過一種內部距離‘感知’(而不是認識)作品所堅持的意識形態”[10](P165)。總之,當代藝術與科學的任何變異和創新,都是以批判傳統作為新事物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動力。沒有先鋒與后鋒的藝術對抗,沒有科學中進步與落后的對抗,藝術和科學是難以變異、創新的。但是,在科學中,一種新的思想或學說的產生,就往往意味著一種舊的思想或學說的死亡。雖然從科學的承繼性說,后輩科學家應牢記先輩科學家的貢獻,繼承前輩科學家的探索和獻身精神,但事實上,科學進步的歷史恰恰就是一部鏈性遺忘的歷史。藝術則不同,“雖然每一個時代都有先鋒與后鋒的對抗,每一個時代都與它的前續時代構成一種先鋒與后鋒的對抗狀況,但是,誰也不能因此而作出結論說,先鋒的就是具有審美價值,而后鋒的就是不具有審美價值的,或者說,先鋒的就是對后鋒具有終結威力的”[11](P308)。因為前者并不能取代后者,也不能使人們遺忘后者。更重要的,先鋒本身就是一個悖論,它可能很快就成了后鋒,它是速變的甚至是速朽的;在有些情況下,先鋒與后鋒會相互轉化,先鋒的變為后鋒,而后鋒的變為先鋒的。可見,文學的變異、創新,既否定、批判了傳統的僵化和陳腐的東西,又繼承和提升了傳統富有活力的東西。只有平庸的文藝家才視傳統為包袱;只有那些毫無審美追求的藝術家,才把文藝的自律與他律絕對地對立,視他律為其創作的動力。
所以,當代文藝理論的創新應面對這些悖論,探求產生悖論的多元語境(前現代、現代與后現代)中不同文藝形態審美價值的差異和沖突,它們在互動中顯現出適應不同社會群體和個體的審美需求,以及與人類精神文化總體發展趨向的普遍性之間的深層關系。唯其如此,文藝理論批評范式與格局的新構建才不會走向單向度的局限,即不是把各種新媒體文化的興起對既定文學藝術形態的影響看成單向的,甚至具有終結威力的;而應視為相互作用、共同推進當代文藝的變革發展。一方面,各種新媒體文化的興起,改變著文學、藝術的存在方式,促使其拓展新的生存、發展空間;另一方面,走向大眾,融入大眾藝術審美活動的文學、藝術,又會以其富有藝術性的魅力和高遠的審美境界,提升大眾藝術審美活動的意蘊與文化品位。從而以不同的方式、形態,去實現人類精神文化總體發展的理想。正如有的學者所言,“在全球資訊時代,人類面臨的仍然是歷史上多次遭遇的共同問題:如生死問題,即個人身心內外的和諧生存問題;權力關系與身份認同問題,即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問題;人和外在環境的關系問題,即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存問題。追求這些方面的‘和諧’是古今中外人類文化的共同目標”;“但這種‘普遍性’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環境中有完全不同的表現,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特殊性”[2](P23)。因此,我們在探究當代新媒體文化和大眾日常藝術審美形態的崛起,以及它們與既定的文學、藝術的悖立和互動時,也就無法回避此論題中的全球化與本土化的關系。
事實上,新媒體文化和大眾日常消費性審美活動在中國社會轉型期的興起,就存在著這種新型文化、藝術與西方后現代(后殖民)文化的復雜關系。尤其是消解文化藝術的深度模式的傾向,更是后現代文化、藝術的重要癥疾,對于這類價值觀,連同大眾文化的科學至上、消費主義等特征,都必然要經過本土化的篩選、淘洗,才能分辨其良莠而決定取舍。從這一點看來,文學經典、高雅藝術的普及仍具有現實意義,它借助大眾媒介與手段,以較高的精神價值和審美旨趣,去滿足和提升大眾不斷增長的審美需求,既克服那些獨立于大眾生活之外的“純文學”的缺陷,又避免后現代文化“削平深度”的絕對化的弊端??梢灶A期,經過不斷調整、更新的當代中國文學、藝術,必將迎來“鳳凰湟pán@①”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殘雪.真正的純文學形勢大好[N],中國文化報,2002.7.3(2).
[2]郝立新,張偉.唯物史觀視野中的全球化[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6):25.
[3]黃鳴奮.超文本詩學[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
[4][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北京:北京三聯書店,1989.
[5][德]施太格繆勒.當代哲學主流(下卷)[M].王炳文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6]郭湛.主體性哲學——人的存在及其意義[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7]金元浦.“間性”的凸現[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
[8]狄其驄等.文藝學新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
[9]巴爾扎克.巴爾扎克論文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10]路易·阿爾都塞.關于藝術問題給安德烈·達斯普萊的復信[A].列寧和哲學及其他論文[C].本·布魯斯特譯,倫敦:沃索出版社,1971.
[11]萬書元.當代西方建筑美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12]樂黛云.全球化語境中的多元文化發展[A],文學理論學刊(第2期)[C].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關鍵詞:花瑤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村莊規劃
1花瑤民族概況
在湖南湘西南崇山峻嶺間,隆回縣境最北面,平均海拔1300m的虎形山上隱居著一支不足六千人的瑤族分支——花瑤,因其服飾獨特,色彩艷麗,特別是女性挑花技術異常精湛,故稱為“花瑤”。千百年來,他們獨自居住在封閉的大山里,過著自給自足、與世無爭的生活,他們敬奉古樹和巨石,穿著花樣艷麗的服飾,有著奇特狂野的婚俗。
花瑤有著獨具特色的三大傳統節日“討念拜”和兩次“討僚皈”通稱“趕苗”,將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
花瑤的婚俗,當屬世界上最古老、最具個性的婚俗之一,媒人公的提親到完婚,需歷經一連串古老的繁縟禮儀,最具撩人心扉的當屬婚俗活動中的“打泥巴”“炒茅殼里”和“打蹈”,這圣潔而瘋狂的三步曲。
花瑤挑花和嗚哇山歌已被列為湖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花瑤挑花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瑤家山民祖祖輩輩都和寨子里的古樹、山石長久相依,在他們心中,這些古樹、山石飽吸天地靈氣,早已是神,他們深信是這無數的樹神、石神常年為他們鎮守寨子,保佑家人,他們有著“砍樹寧砍人”的傳統。
2花瑤民族文化面臨的危機
2.1信息社會與花瑤民族文化
在當今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日漸頻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日漸增多,人們之間不再僅僅是面對面的口頭交流,他們可以通過Email、手機等各種方式與任何人進行交流,對于那些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而言,其特有的民族語言交流范圍逐漸縮小,對于年青新一代來說,也難以用其民族語言順暢地進行交流,其民族語言正面臨滅亡之危機,同樣,其民族服飾、民族風情等也面臨這樣的處境。
2.2生產方式、生活態度的轉變與傳統的生活習俗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正悄然地發生改變,隨著經濟的發展,花瑤人不再僅僅從事傳統的農耕,他們正逐步向金銀花種植與加工、花瑤旅游特色產品、特色飲食及旅游服務等多元化的生產方式轉變,舞蹈中花瑤人傳統耕作的場景在現實生活中正逐漸減少?,F代化的電器、交通工具、生活方式正逐漸進入花瑤平常人家,傳統的吊腳樓正慢慢地被鋼筋砼樓房所代替,昔日三五成群、家長里短的交往被人“機”對話所代替,傳統居住模式、生活習俗正悄然地變化著。
2.3民族文化的傳承后繼乏人
花瑤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其民族文化的傳承只有通過口語傳述和風俗沿襲,可以說,在花瑤里,年老的長者,他們是花瑤的瑰寶,而花瑤年青一代,外出打工闖天下,受外界影響較大,同時,也受自身經濟的影響,對本民族的東西不再那么的感興趣,不愿將大部分精力專注此事,民族文化面臨失傳的危險。
3花瑤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幾點思考
隆回縣花瑤民俗村作為花瑤民族文化風情保留比較完好的村莊,受外界的影響較小,其村莊內隨處可見衣著顏色鮮麗、民族服飾的婦女們或三五成群的聊家長或獨座門前干著農活。如何將花瑤民族文化、生活習俗完整地保留和傳承,使花瑤民族充滿生氣與活力,更具有生命力,是當地政府考慮的一個問題,更是社會各界對花瑤民族文化所關注的一個主要問題,同時,也是本次規劃所考慮的主要問題
3.1加大政府的投入和扶持力度
政府應加大對花瑤最基本的民族文化投入,成立專門的機構,負責收集、整理花瑤的民族文化,聘請花瑤年老的長者和民間藝人,開辦培訓班,免費培養鄉土藝術人才,組建花瑤民族藝術團,初步建立一些公平演出的市場網絡,有力地推動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
3.2加大花瑤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宣傳力度,提升花瑤人對本民族優秀文化的自識自尊意識
組織專門機構加大對花瑤民族文化的研究,在不影響民族文化真實性的基礎上,大力挖掘民族文化及特色產品,將各類特色產品進一步包裝推向市場,以做大做強花瑤特色產業,不斷提升花瑤民族的活力和生命力。同時,加強民族文化宣傳和再教育,讓花瑤人在世代相傳的民俗文化活動中感受到獨特文化的情致和魅力,感受到傳統文化與他們生活密不可分,提高對本民族優秀文化的自識自重自尊意識,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花瑤民族受到外來文化的侵蝕。
3.3大力支持花瑤各項民俗活動,培育花瑤民族文化生境
保護和傳承各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是要保證這些文化藝術賴以生長和發展的土壤和環境,將各種民俗活動、鄉土藝術融入到花瑤人日常生活中,成為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時,政府加大對各項民俗活動的推動和支持,有力地促進各種傳統民俗活動的恢復、發展和繁榮?;钪拿袼谆顒泳褪敲褡逦幕瘋鞒械母?有了民俗活動這塊土壤和平臺,文化傳人就有了大顯身手的天地,民間歌舞藝術就有了發展傳承的條件,才能滋養出優秀的民間文化傳人和精英。
4花瑤民族文化規劃保護措施
4.1劃定花瑤民族文化保護區范圍,嚴格控制其各項建設
規劃根據花瑤民族分布特征及其生態環境的完整性、歷史文化與社會的連續性,確定花瑤民族文化保護區范圍及協調區范圍。
花瑤民族文化保護區范圍:花瑤古寨、虎形山村、富寨、水洞坪等花瑤居住地比較集中的區域。
規劃控制措施:嚴格保護虎形山花瑤民族獨特的文化資源、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保持花瑤文化風情的原真性和景觀的完整性,嚴禁在該區域內建設建筑風格不一致、性質不相符的項目和任何形式的開山、采礦、濫砍濫伐等活動。嚴格保護花瑤民族風情、民俗文化習俗,嚴格保護其居住地和居住方式、人口分布,嚴格保護其生產、生活習慣與其生存環境。
花瑤民族文化協調區范圍:虎形山鄉花瑤民族文化保護區以外及小沙江鎮部分用地。
規劃控制措施:該區域的建設應與花瑤民族文化、自然生態系統相銜接。嚴格控制各種有污染的開發建設,保持花瑤民族文化景觀的可持續性及統一性。
4.2建立花瑤民族風情園
規劃利用虎形山花瑤民俗村便利的交通、優良的地理位置,設置花瑤民俗風情園。內設各種花瑤研究機構、民俗活動表演及培訓場所、挑花作坊、民族特色產品、飲食一條街及特色旅館,集中體現花瑤民族獨特的文化歷史和民俗風情,園區為集花瑤民族文化的研、學、演、慶、游為一體,做到保護與開發的有機結合。
4.3保護和尊重花瑤人們的生產方式與生活習俗,營造花瑤民族文化生境
耕田與種植金銀花為花瑤人傳統的生產方式,規劃將現有的梯田結合景觀,進一步的整修,在保護耕地這一基本屬性的前提下,形成亮麗的梯田景觀。在延續其傳統的生活習俗下,規劃在花瑤居住集中地設置小型生活休閑廣場,增加花瑤人們之間交流和活動,保持其花瑤人生產、生活的原真性,為其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提供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和環境。
4.4傳統花瑤集居地的保護和整治
對于相對成組成院的花瑤集居地,他們依山就勢、層層疊疊,周邊分布了大量的古樹、巨石。規劃保護其現有的布局格局,以改善其交通、方便生活為原則,利用現有空地,拆除部分破舊的附屬房,引入一條寬4m的小路,滿足消防要求,也便于其生活出入,適應現代化的生活需求。同時,在集聚地的中心地段結合古樹,開辟一個小型的生活休閑廣場,為花瑤人提供一個交流休閑活動的場所。
4.5傳統居住建筑的保護與整治
吊腳樓為花瑤人居住的傳統建筑,其充分地利用現有地形有效地解決了山地建筑底層潮濕的問題,隨著時代的進步,現代化的生活家具進入花瑤平常人家,其居住建筑也在不斷變化,出現了磚砼樓房和磚木形式的吊腳樓。為此,規劃本著保護其吊腳樓的傳統形式,提高吊腳樓的生命力,將吊腳樓底層支撐柱采用砼結構,外砌當地石塊,保護其自然古樸的風格,同時,底層敞開,作為家禽及農具房。二、三樓廚衛采用砼混結構,外墻采用木材加以包裝,其余均為木結構,既保留其吊腳樓的傳統風格,又適用現代化的生活要求。
4.6虎形山路商業街的立面整治
虎形山路兩側為村內主要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其建筑大部分為2~3層的磚混樓,與花瑤古寨的風貌形成了強烈沖突,為此,對其傳統建筑的形式進一步研究,以坡屋頂、木結構、窗花、檐口等花瑤建筑特色為元素,對沿街建筑進行全面整修,保持花瑤古寨風貌的協調。
4.7古樹、巨石的保護
劃定古樹、巨石保護范圍,禁止作為其他用地,設置其標識牌,介紹其名稱和巨石美好的傳說,加強宣傳與教育。
5結束語
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和歷史,民族文化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促進社會和諧、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動力,在社會文化變遷相當劇烈、全球經濟一體化潮流席卷世界的今天,規劃師們運用其規劃技術和措施,合理地進行各項建設用地的空間布局,提出各種民族文化的保護和整治措施,以文化來指導規劃,以規劃來保護各種文化,使民族文化得以保護和傳承。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