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22:00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生職業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決策是人們為了實現一定的目標而進行方案制訂、方案選擇、準備方案實施的過程,是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它是建立在決策者自身和周邊環境分析基礎上,為決策者或組織未來的行動確定目標,并對實現目標的若干可行性方案進行比較和選擇,最終確定一個最為優化合理的方案的分析決斷過程。
大學生就業難,難在選擇,也難在決策。大學生就業決策的過程是在他們分析自身職業興趣和評估自身職業能力的基礎上,結合社會(組織)近期需要和長遠發展等方面,做出合適的職業方向的選擇,這是一個理性和非理性的過程。用什么準則和哪種方式決策是每一名決策者在決策分析中必須考慮的問題,也是每一名負責就業的高校教師必須能熟練分析和運用的問題。為此,本文從研究職業決策相關理論著手,結合目前大學畢業生和社會實際需求的一些特點,就大學生在職業決策過程中應遵循的準則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大學生職業決策的基本思路
成功的職業決策包含兩個過程:一是定義你的目標,二是選擇目標。大學生的職業決策簡單地說,也應該是在對自身條件和客觀條件正確分析的基礎上,定義目標,選擇目標,其基本思路如圖所示;
在如圖的三個問題中,我們可以發現,“我想要什么”和“我能夠做什么”主要由個人的價值觀和人格特征決定,這跟個人的生活積累、氣質類型等有密切的關系,由學生成長環境和遺傳因素決定?!拔铱梢宰鍪裁础敝饕森h境需求、個人的社會支持系統和個人對自我的認可度等方面的因素決定。應該說,職業決策的過程是一個循環的、動態發展的過程,興趣取向、能力取向和機會取向三者的發展呈現相互促進的正相關關系。
職業決策的最終目標,對個體而言,要達到四吻合,即性格和職業的吻合、興趣和職業的吻合、能力和職業的吻合、氣質和職業的吻合;對社會和家庭而言,要能為社會和家庭所用,能對社會和家庭的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因此,完美的職業決策能使所選擇的職業帶來愉悅的內心體驗,能達到工作成效、社會成效和個人幸福感、家庭幸福感的完美統一。
二、大學生職業決策中常遇到的困惑及原因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發現,有幾類學生往往無法做出選擇或做出正確選擇:第一類學生似乎有很好的知識儲備,對自己的各種選擇也很了解,但常常會做出錯誤的職業決定,他們總是不斷地嘗試“糾正”錯誤,而不懂如何減少錯誤,究其原因,大多沒有職業規劃的意識和知識,也沒有對自我的能力、興趣取向進行系統、準確的評估;第二類學生,他們做了大量的測驗去了解自己的興趣、價值觀和技能,但依然不能做出決策,不能對各種信息進行加工從而做出選擇或正確的選擇,究其原因,大多沒有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少,對職業缺乏了解;第三類學生對自己的能力取向、興趣取向都知之甚少,他們盲目地相信周邊權威人物的決定,往往無法做出正確選擇,究其原因,大多沒有把信息收集好、整理好或者沒有收集到有用的信息,無法進行評估;第四類學生對自我和職業都比較了解,但受“要有好的工作得有好的關系網”“好工作就是待遇好、舒適的工作”“就業市場我沒有選擇他人的權利,只能被他人選擇”等錯誤觀念的影響,而在職業決策過程中消極退縮,究其原因主要是社會經驗不足、視野不夠開闊、自信心不足等原因導致其沒有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可見,大量的職業信息、有效的自我評估、正確的價值觀、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等方面的因素是一個科學職業決策的基礎。由于大學畢業生的個人價值觀、人生觀已經基本形成,且各大高校也越來越重視學生的職業意識的培養、引導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工作,因此,在這四類學生中,社會實踐經歷問題、社會支持系統等問題已成為目前高校畢業生職業決策最為突出的問題。
三、大學生職業決策過程中應遵循的準則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對現有的生涯理論,得出大學生職業決策過程中應遵循的一些準則:
1.加強“人境互動”,掌握有用信息。信息是認知的基礎,根據職業決策的認知信息加工理論,在職業決策的認知信息加工金字塔結構里,自我知識和職業知識共同構成職業決策的基礎。決策時,信息的來源很廣,從大方面講,主要來源于外界環境和個體的知識經驗。外界環境和個體知識經驗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環境中隱藏了許多信息,被個體吸收成為個體知識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個體的知識經驗又時常影響個體怎樣搜索信息、搜索怎樣的信息,這些都不完全能被個體知覺到。
可見,信息是通過人和環境之間動態的交互作用而獲得的,職業決策必須以信息和認知為基礎。大學生沒有經過社會的洗禮,生活環境和個體知識結構比較單一,生活經驗缺乏,沒有對自我和社會形成有效認知,在缺乏信息的支撐和合理利用的情況下,很多學生在職業決策時想當然的多,科學決策的少,職業決策也成了困擾學生的最大問題。如果大學生能盡可能多地增加社會閱歷,給自我各種平臺,豐富自我的社會經驗、職業經驗,就能改變自我搜索信息的方式和內容,就能盡可能多地搜索到有用信息,就能盡可能多地了解自我、了解職業、了解社會,就能為明確自我興趣取向、能力取向和社會取向打下良好基礎,才有可能順利地找到和個人特點相匹配的職業。
2.做好信息整理,準確評估自我。根據SWOT分析法,有效決策的基礎是準確評估自己,找出外部的機會和威脅,并擇己所長。準確評估就要求高校畢業生能看到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并根據自己的長處選擇適合個人性格特點和氣質特點、自己的能力能夠勝任的職業和工作。當然,這也要求高校畢業生能樹立正確的工作理念,提高自身的技能,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摒棄不良的習慣和錯誤的工作理念,放棄那些畢業生非常討厭的或不擅長的、技能要求很高的職業。
要能準確找出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就要做好信息的區分、梳理和判斷工作,這對大多數大學畢業生來說,有較大的難度??梢詫⑿畔⒎诸愂崂?,通過老師、朋友、親人的幫助,能首先準確區分有用信息和假信息,在這一基礎上,做好個體興趣取向、能力取向和機會取向信息的分類梳理工作。機會取向是大學生目前最重視的問題,如果能先做好興趣取向和能力取向信息的梳理與分層工作,將有效縮小職業信息的收集范圍,確定職業信息的收集重點。同時,通過有針對性地進行職業訪談、咨詢有豐富就業工作經驗的教師和對該領域有研究的咨詢機構等方式,能有效幫助大學生進行職業信息進一步整理、收集、分層工作。
3.調整情緒,重視個人現實。由于就業壓力大、就業市場供需矛盾的加劇、畢業生掌握的職業信息不多等原因,高校畢業生在職業選擇過程中往往更多地考慮個人現實,而非共同現實。最常見的畢業生擇業現象有兩種:一種是大學生在職業決策過程中,由于缺乏自信,往往忽略個人的知覺,認為家長或其他的權威人士有較強判斷能力,應該值得信任。另一種是由于就業壓力加大,大學生往往容易焦慮、迷惑、抑郁,受這些負面情緒的影響,大學生也往往很難自己進行科學的職業決策,從而讓權威人士和親密人士代為決策。
畢生職業理論認為個體能夠加工信息并在流動的過程中做出決策。這說明個體應該接受自己、自己的感覺、信念,并以一種降低壓力和增加動機的方式來對待決策,而不是害怕改變。共同現實往往考慮社會因素的比較多,而忽略個體人格和心理過程的特點,這些和畢生職業理論體現個體的重要性和主動性是相違背的。根據“共同現實”做出的決定也許社會認可度很高,但是當事人不一定會滿意。這往往容易導致職業倦怠、頻繁跳槽、職業人內心沖突劇烈、職業上升空間狹窄等問題?!?a href="http://www.xuefeng.info/haowen/32725.html" target="_blank">論文摘要〕文章從分析大學生職業決策基本思路、常遇困惑和原因及現有的生涯規劃理論三個方面入手,提出了大學生職業決策應該遵循的準則。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職業決策準則
決策是人們為了實現一定的目標而進行方案制訂、方案選擇、準備方案實施的過程,是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它是建立在決策者自身和周邊環境分析基礎上,為決策者或組織未來的行動確定目標,并對實現目標的若干可行性方案進行比較和選擇,最終確定一個最為優化合理的方案的分析決斷過程。
大學生就業難,難在選擇,也難在決策。大學生就業決策的過程是在他們分析自身職業興趣和評估自身職業能力的基礎上,結合社會(組織)近期需要和長遠發展等方面,做出合適的職業方向的選擇,這是一個理性和非理性的過程。用什么準則和哪種方式決策是每一名決策者在決策分析中必須考慮的問題,也是每一名負責就業的高校教師必須能熟練分析和運用的問題。為此,本文從研究職業決策相關理論著手,結合目前大學畢業生和社會實際需求的一些特點,就大學生在職業決策過程中應遵循的準則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大學生職業決策的基本思路
成功的職業決策包含兩個過程:一是定義你的目標,二是選擇目標。大學生的職業決策簡單地說,也應該是在對自身條件和客觀條件正確分析的基礎上,定義目標,選擇目標,其基本思路如圖所示;
在如圖的三個問題中,我們可以發現,“我想要什么”和“我能夠做什么”主要由個人的價值觀和人格特征決定,這跟個人的生活積累、氣質類型等有密切的關系,由學生成長環境和遺傳因素決定?!拔铱梢宰鍪裁础敝饕森h境需求、個人的社會支持系統和個人對自我的認可度等方面的因素決定。應該說,職業決策的過程是一個循環的、動態發展的過程,興趣取向、能力取向和機會取向三者的發展呈現相互促進的正相關關系。
職業決策的最終目標,對個體而言,要達到四吻合,即性格和職業的吻合、興趣和職業的吻合、能力和職業的吻合、氣質和職業的吻合;對社會和家庭而言,要能為社會和家庭所用,能對社會和家庭的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因此,完美的職業決策能使所選擇的職業帶來愉悅的內心體驗,能達到工作成效、社會成效和個人幸福感、家庭幸福感的完美統一。
二、大學生職業決策中常遇到的困惑及原因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發現,有幾類學生往往無法做出選擇或做出正確選擇:第一類學生似乎有很好的知識儲備,對自己的各種選擇也很了解,但常常會做出錯誤的職業決定,他們總是不斷地嘗試“糾正”錯誤,而不懂如何減少錯誤,究其原因,大多沒有職業規劃的意識和知識,也沒有對自我的能力、興趣取向進行系統、準確的評估;第二類學生,他們做了大量的測驗去了解自己的興趣、價值觀和技能,但依然不能做出決策,不能對各種信息進行加工從而做出選擇或正確的選擇,究其原因,大多沒有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少,對職業缺乏了解;第三類學生對自己的能力取向、興趣取向都知之甚少,他們盲目地相信周邊權威人物的決定,往往無法做出正確選擇,究其原因,大多沒有把信息收集好、整理好或者沒有收集到有用的信息,無法進行評估;第四類學生對自我和職業都比較了解,但受“要有好的工作得有好的關系網”“好工作就是待遇好、舒適的工作”“就業市場我沒有選擇他人的權利,只能被他人選擇”等錯誤觀念的影響,而在職業決策過程中消極退縮,究其原因主要是社會經驗不足、視野不夠開闊、自信心不足等原因導致其沒有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可見,大量的職業信息、有效的自我評估、正確的價值觀、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等方面的因素是一個科學職業決策的基礎。由于大學畢業生的個人價值觀、人生觀已經基本形成,且各大高校也越來越重視學生的職業意識的培養、引導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工作,因此,在這四類學生中,社會實踐經歷問題、社會支持系統等問題已成為目前高校畢業生職業決策最為突出的問題。
三、大學生職業決策過程中應遵循的準則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對現有的生涯理論,得出大學生職業決策過程中應遵循的一些準則:
1.加強“人境互動”,掌握有用信息。信息是認知的基礎,根據職業決策的認知信息加工理論,在職業決策的認知信息加工金字塔結構里,自我知識和職業知識共同構成職業決策的基礎。決策時,信息的來源很廣,從大方面講,主要來源于外界環境和個體的知識經驗。外界環境和個體知識經驗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環境中隱藏了許多信息,被個體吸收成為個體知識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個體的知識經驗又時常影響個體怎樣搜索信息、搜索怎樣的信息,這些都不完全能被個體知覺到。
可見,信息是通過人和環境之間動態的交互作用而獲得的,職業決策必須以信息和認知為基礎。大學生沒有經過社會的洗禮,生活環境和個體知識結構比較單一,生活經驗缺乏,沒有對自我和社會形成有效認知,在缺乏信息的支撐和合理利用的情況下,很多學生在職業決策時想當然的多,科學決策的少,職業決策也成了困擾學生的最大問題。如果大學生能盡可能多地增加社會閱歷,給自我各種平臺,豐富自我的社會經驗、職業經驗,就能改變自我搜索信息的方式和內容,就能盡可能多地搜索到有用信息,就能盡可能多地了解自我、了解職業、了解社會,就能為明確自我興趣取向、能力取向和社會取向打下良好基礎,才有可能順利地找到和個人特點相匹配的職業。
2.做好信息整理,準確評估自我。根據SWOT分析法,有效決策的基礎是準確評估自己,找出外部的機會和威脅,并擇己所長。準確評估就要求高校畢業生能看到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并根據自己的長處選擇適合個人性格特點和氣質特點、自己的能力能夠勝任的職業和工作。當然,這也要求高校畢業生能樹立正確的工作理念,提高自身的技能,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摒棄不良的習慣和錯誤的工作理念,放棄那些畢業生非常討厭的或不擅長的、技能要求很高的職業。
要能準確找出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就要做好信息的區分、梳理和判斷工作,這對大多數大學畢業生來說,有較大的難度??梢詫⑿畔⒎诸愂崂?,通過老師、朋友、親人的幫助,能首先準確區分有用信息和假信息,在這一基礎上,做好個體興趣取向、能力取向和機會取向信息的分類梳理工作。機會取向是大學生目前最重視的問題,如果能先做好興趣取向和能力取向信息的梳理與分層工作,將有效縮小職業信息的收集范圍,確定職業信息的收集重點。同時,通過有針對性地進行職業訪談、咨詢有豐富就業工作經驗的教師和對該領域有研究的咨詢機構等方式,能有效幫助大學生進行職業信息進一步整理、收集、分層工作。
3.調整情緒,重視個人現實。由于就業壓力大、就業市場供需矛盾的加劇、畢業生掌握的職業信息不多等原因,高校畢業生在職業選擇過程中往往更多地考慮個人現實,而非共同現實。最常見的畢業生擇業現象有兩種:一種是大學生在職業決策過程中,由于缺乏自信,往往忽略個人的知覺,認為家長或其他的權威人士有較強判斷能力,應該值得信任。另一種是由于就業壓力加大,大學生往往容易焦慮、迷惑、抑郁,受這些負面情緒的影響,大學生也往往很難自己進行科學的職業決策,從而讓權威人士和親密人士代為決策。
畢生職業理論認為個體能夠加工信息并在流動的過程中做出決策。這說明個體應該接受自己、自己的感覺、信念,并以一種降低壓力和增加動機的方式來對待決策,而不是害怕改變。共同現實往往考慮社會因素的比較多,而忽略個體人格和心理過程的特點,這些和畢生職業理論體現個體的重要性和主動性是相違背的。根據“共同現實”做出的決定也許社會認可度很高,但是當事人不一定會滿意。這往往容易導致職業倦怠、頻繁跳槽、職業人內心沖突劇烈、職業上升空間狹窄等問題。
4.重視社會支撐,選擇對家庭和國家的發展有利的職業。由于大學生原有的社會角色比較單一,需承擔的家庭、社會責任較少,對社會運作規律、運作成本、運作方式方法都不是很了解;同時,大學生對認知事物的方式、方法掌握得還不夠嫻熟。這些原因都會導致大學生在職業選擇過程中,對將來要承擔的家庭責任不加考慮或考慮甚少,對職業發展放在國家發展甚至世界發展這個大環境中去考慮的甚少,而過多地考慮現有職業的福利、待遇、社會地位等因素,這將嚴重影響大學生對職業環境和職業發展前景的評估二
但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總是存在于一定的環境之中,并與環境中的其他事物相互依從、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一個人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協調共同作用的結果,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將會對個體的社會角色起到很好的支撐和促進作用,是事業和生活雙豐收的重要基石。個體在社會中必定要承擔多種社會角色,其中最重要也是每個個體都無可回避、必須擁有的社會角色是國家公民和家庭成員。一個職業人,只有選擇對家庭和國家發展都有利的職業,才能給個體創造一個和諧的環境,才能使個體的情緒、技能、需求平衡發展,才能讓個體以愉悅、平靜的心理開展工作,才能提高個體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激情,個體的職業生存發展的空間也才會不斷擴大。
以上的一些關于職業決策過程、準則的思考,需要大學生能夠有較好的日常積累,在這個基礎上,才能把握決策的準則,自信地、積極主動地去進行職業選擇和職業決策,相信不但對高校的就業層次、就業率的提升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也將對國家人才儲備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4.重視社會支撐,選擇對家庭和國家的發展有利的職業。由于大學生原有的社會角色比較單一,需承擔的家庭、社會責任較少,對社會運作規律、運作成本、運作方式方法都不是很了解;同時,大學生對認知事物的方式、方法掌握得還不夠嫻熟。這些原因都會導致大學生在職業選擇過程中,對將來要承擔的家庭責任不加考慮或考慮甚少,對職業發展放在國家發展甚至世界發展這個大環境中去考慮的甚少,而過多地考慮現有職業的福利、待遇、社會地位等因素,這將嚴重影響大學生對職業環境和職業發展前景的評估二
醫藥行業是“健康所系,生命所托”的事業,需要扎實的專業知識,豐富的經驗積累,人文精神和優秀的個人品質。過去的教學模式形式分散,未能形成體系,效果不明顯。將職業道德教育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全過程,以人文關懷為核心構建“四位一體”的職業道德教育模式,通過提高師資隊伍水平,豐富教學內容,拓寬教育途徑,完善教學評價,將人文關懷融入到職業道德教育中,才能夠增強醫藥專業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一)提高職業道德教育隊伍水平
教學中的人文關懷,是一種充滿人文氣息、體現生命意義的人性化教育關懷。教師對學生的關懷是人文關懷的最直接體現。教師的關懷將促進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學習,端正他們的醫藥職業態度和價值觀,進而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和樂觀向上的職業態度與情感,以達到建構關懷能力的目標。因此,要實現人文關懷的職業道德教育,具有高度職業道德水平的教師隊伍是前提。只有教育者認識到其重要性,才能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去認識和體會人文關懷。
(二)豐富職業道德教育內容
職業道德教育應具有鮮明的行業特性。醫藥行業是以人的健康和生命為服務對象的特殊行業,因此,在教育內容上必須把人文關懷精神與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規范相結合,強調在醫藥工作中服務他人和尊重患者的認知,通過換位思考樹立人性化服務理念,通過生命關懷的討論提高奉獻社會的責任感。豐富職業道德教育內容,能夠讓學生在校期間形成正確的職業道德意識,了解最基本的職業道德規范,從而引導學生積極投身到職業實踐中,自覺遵守職業道德,履行醫藥工作者的使命。
(三)拓寬職業道德教育途徑
高校要通過職業道德教育,樹立醫藥從業者的職業價值觀念,使之形關懷理念。醫藥行業是關系生命健康的特殊行業,除了課堂教學,還應在專業教育、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和專業實習等環節中滲入職業道德教育。如在專業課中加入人文關懷教育;舉行醫學生宣誓儀式,強化醫藥專業學生的職業認知;通過走訪調查醫藥企業,了解醫藥事業發展前景;通過志愿者社區服務活動,使學生深入了解社會;通過在專業實習中強化人文關懷精神,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培養敬業精神。將以人文關懷為主線的職業道德教育貫穿于教育實踐和專業學習的始終,既有利于促進教育實踐和專業學習的開展,又有利于增強職業道德教育的實效。
(四)完善職業道德教育評價體系
職業道德教育是面向醫藥專業大學生未來職業崗位的道德教育,是培養大學生良好道德認知和職業行為的手段。在職業道德評價上,應與多途徑的職業道德教育模式相適應,建立綜合評價體系。除了由職業道德課程任課教師對職業道德課進行考評外,還要積極嘗試其他的實踐性考核方式,如論文、實習單位的職業道德評價、社會實踐總結評價等,賦予這些評價方式不同的分值比例,最后對不同評價結果進行匯總。此外,醫藥職業道德教育應注重對人文關懷精神的理解和認知,在實踐、實習過程中增加對職業道德的評價。這樣的評價結果更為客觀,能夠使職業道德教育效果顯著,培養出適應醫藥行業發展的大學生。
二、結語
一、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過程中出現的三個認識誤區
1。職業生涯規劃等同于職業規劃。其實不然,職業生涯規劃是指規劃從開始工作到退休的整個職業歷程,它主要包括職業規劃、自我規劃、理想規劃、環境規劃、組織規劃等,職業規劃僅僅是職業生涯規劃的一部分。
2。就業教育等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目前絕大多數高校只在大學生四年級的時候將就業教育列為大四學習的重點內容,且認為大四的就業教育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就業教育等同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認識上的誤區必將影響畢業生和非畢業生今后的職業生涯規劃。
3。職業生涯規劃是個靜態過程。職業生涯規劃要受到規劃者自身興趣、素質和自身以外的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們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要隨時根據主客觀條件的變化對我們的職業生涯規劃做出調整。因此,職業生涯規劃并不是一個靜態的過程,而是個動靜結合、交替的過程。
(二)職業生涯規劃服務機構不完善
1。理念缺失。提供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服務是高校就業指導機構的工作內容之一。但目前高校就業指導機構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如辦理就業手續、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導等簡單工作上,高層次、個性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服務則嚴重不足。
2。機構缺失。大學生就業指導機構是實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主要載體。但目前我國絕大多數高校并沒有成立專門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機構對大學生實施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仍舊靠就業指導中心幾堂課、幾場招聘會完成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3。專業教師匱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最終要靠職業生涯規劃教師來完成,而目前高校就業指導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和少數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教師大多來源于學校黨務、政務部門,他們對學生就業和就業管理工作的要點掌握得比較好,但要他們運用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理論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教育,對于“半路出家”的他們來說還比較困難。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專業人員的嚴重匱乏和素質不高,嚴重影響了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工作的開展。
(三)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缺乏系統體系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活動應該貫穿于個人發展的一生。在西方職業生涯規劃理念高度發達的國家,很多人從小學時代就開始了職業角度的自我探索,這種從小學到大學的長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使得他們的職業選擇是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及社會需求做出正確的選擇。而在我國,學生只有在大四就業時,學校把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服務同時開展,大學生接受到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十分有限。據新浪網教育頻道推出的一項關于“你什么時候接受過系統地職業生涯規劃服務”的調查顯示:“從來沒有過的”占80。98%,“大學期間”占15。9%,“高中期間”占3。12%。這就表明我國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沒有形成系統,在小學和和初中階段目前還是空白。
(四)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環境缺失
首先,職業生涯規劃服務購買率低。據調查,社會上86%的人對職業規劃有過了解,但僅有8%的人接受過職業規劃服務,購買率僅為9。79%。其次,高校缺乏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氛圍。在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背景下,高校關注更多的是“進口”和辦學質量,對“出口”的關注卻并不夠,投入得也少,領導的不重視,影響了職業生涯規劃機構及其工作開展的環境。最后表現在家庭教育上。在我國,家庭教育以灌輸為主,以“嚴”著稱。孩子從小就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所有的興趣和價值觀都是父母和社會強加的,在孩子最初成長的家庭環境里缺乏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啟蒙環境。
二、完善我國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思考
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個體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我國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筆者以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高度重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加強輿論宣傳
在我國現有的文化背景和氛圍下,要順利地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政府和高校必須高度重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加強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輿論宣傳。政府的首要工作是要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及其工作的開展用法的形式規定下來,形成于政策或法規,使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法可依;其次是鼓勵民間機構創辦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培訓機構,彌補目前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機構的不足;第三是利用官方媒體加大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宣傳力度。而各高校要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作為學校的一件大事來抓,做好職業生涯機構的完善、課程的開設和咨詢等與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的工作;通過校園網、校報、廣播站、舉辦職業生涯規劃講座、職業生涯規劃知識競賽等方式或活動宣傳職業規劃的內涵、意義和作用,借助“第二課堂”,利用寒暑假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實踐,豐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經歷。
(二)樹立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理念,正確理解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個新事物,人們對其理念、內涵和外延并不理解,以致于人們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還存在認識上的誤區。要正確理解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就必須樹立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理念。筆者認為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理念應包含以下主要內容:第一,職業生涯規劃是建立在正確認識主客觀基礎之上的一個長期堅持的自我探索過程。第二,職業生涯規劃重在實踐。職業生涯規劃實踐就是將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目標落實為實際行動,不斷接受社會、企業組織和他人反饋的信息,對自身的職業體力傾向、職業能力傾向和職業個性傾向予以全面科學的衡量與評價,實現擇業觀從“我能干什么”的理想型向“我會干什么”“或我適合干什么”的現實型轉變。最后,職業生涯規劃的目的在于實現個體的和諧、可持續發展。職業生涯規劃是要幫助個人正確認識自己,充分了解了內外環境有利和不利因素情況下,設計出合理且可行的職業生涯發展方向,使自己的規劃符合自己的興趣,符合社會的需要。
(三)構建系統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提高職業生涯規劃工作的效率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作為一種系統、有計劃的教育活動,不是就業教育內容的簡單拼湊,它應該有自己的體系。大學階段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主要是教會大學如何進行學業規劃、如何開展自我評估、生涯機會評估、職業生涯路線和目標設計、制定行動計劃與措施等內容。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高級形式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但它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離不開小學和中學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鋪墊,這就是說要成功地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首先應在中小學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啟蒙教育。筆者以為小學階段職業生涯規劃啟蒙教育的內容主要是通過教育活動來培養兒童的職業意識和正確的職業理念,讓他們對不同的職業有初步的了解,形成初步的職業理想。中學階段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內容主要是幫助學生進行正確的自我認識、形成職業理想、制定實現職業理想的途徑和方法。
(四)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服務機構,加強教師隊伍和課程建設。
1。建立和逐步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服務機構
要指導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就必須進一步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服務機構。首先是成立一批“第三者”非贏利性職業生涯規劃服務機構。我們可以通過政府提供優惠政策,扶持社會力量建立一批“第三者”非贏利性職業生涯規劃服務機構,以滿足目前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需要。這些第三者非贏利性職業生涯規劃服務機構的存在:第一,可以依靠社會自身的力量,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師培訓和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第二,通過政府的資助開發職業生涯規劃系統測評工具;第三,可以通過提供職業信息服務、開展職業咨詢服務、進行就業市場指導等活動,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提供指導。其次是要完善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的內部職能機構。
2。培養一批專業、高素質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師
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教師培養非常關鍵。一個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師接受培訓后,筆者認為應該具備以下專業素質:(1)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指導方面具有較廣博的職業生涯規劃知識和較開闊的視野以及一定的實戰經驗。(2)具有良好的知識運用能力,主要表現在學習能力和工作能力兩方面。學習能力體現在能夠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總結的能力。工作能力主要是體現在能夠創新,能夠在工作過程中不斷的研究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理論,提出新的可行性的規劃方案。(3)良好的心理素質。良好的心理素質主要表現在具有充分的自信心、控制情緒的管理技巧、人際交往中的人格魅力以及應對壓力的能力。
3。加快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建設
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建設是核心。根據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目標和內容設置課程,形成一個完整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體系至關重要。首先,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課程設置要體現前瞻性、確定性、開放性、針對性、實用性、實踐性的特點,高??梢砸劳凶陨韺W科門類齊全的優勢,設置包括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大學科課程、實踐活動課程、模擬實戰課程、文化素質課程等教育課程,其次,高校和企業聯合開發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更新創業教育的內容。一個企業和企業職員的生涯規劃經歷、過程、經驗和教訓是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最好的內容。高校和企業聯合開發課程,一方面可以使企業最新的生涯規劃成果、經驗教訓、管理理念進入教科書,使學生獲得最前沿、最實用的職業生涯規劃知識。另一方面,通過與創業開發課程,高校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教師也得到了訓練,有利于教師的成長。最后,對課程教學方法進行改革。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課程教學要改革傳統的教師在講臺上講,知識在黑板上寫的“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實行基礎知識教學講授法,環境意識教學調查法,模擬職業生涯規劃教學實踐法,比如寫職業生涯規劃計劃書,社會實踐等。案例教學法。
參考文獻:
①蔣嶸濤,《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②梁國勝、燕雁,《大學生就業遭遇職業生涯管理難題》,《中國教育報》
1.1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受到重視
隨著我國就業壓力的增大,高校大學生沒有目標、盲目就業成了社會關注的問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更加了解和認清自己,對學生的就業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對就業指導工作具有很大的推進作用。近幾年,隨著社會對大學生就業指導的關注,各個高校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有了一定的重視,很多高校針對大一學生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使就業指導學科逐步實現了全程化、專業化。
1.2教學團隊基本形成,但缺乏專職教師
2007年底,教育部提倡所有高校開設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課程,截止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和就業指導課作為大學的必修課。隨著北森教育的普及,就業指導教學團隊開始專業化,學歷層次也越來越高,各個高校都開始建立自己的專業團隊,但由于學科建設時間短,專職教師比較缺乏。
1.3教學形式單調,課程形式單一
因為職業生涯規劃學科在我國起步較晚,目前,教學形式以大班為主,形式相對單調,教學特色也不是太明顯。因為大班教學,教師很難顧及到每位學生,在課程設計上,相對比較單一,大部分學校是兩周上一次課,學生對于課程內容的遺忘較多。
1.4針對性的個體輔導較少
目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專業教師較少,面對眾多的學生,個體輔導非常少,這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對于高校學生來說,個體輔導非常重要,每個學生各不相同,針對不同的問題給予不同的解決辦法非常好,但因各高校專業教師太少,這項工作基本很少開展。
2.大學生職業素質存在的問題
2.1職業技能差
目前,我國高校整體教育相對落后,大多還是應試教育,對于知識的掌握靠的是死記硬背,而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快,新興職業不斷涌現。社會中實際工作崗位和大學生教育階段所學的專業知識很難相對,大學生普遍存在知識面狹窄、專業知識掌握較淺、不能靈活運用等現象。大學畢業生普遍存在技能水平和企業的要求脫節、動手能力差、眼高手底等現象。
2.2工作經驗不足
目前,大學的很多實習是“走過場”,大學生沒有得到相關職業崗位的切身鍛煉,當今人才招聘發現,大部分企業喜歡要有工作經驗的,可以降低很多成本,工作經驗是阻礙大學生就業的一個很重要原因。
2.3擇業觀念錯誤
現階段,我國大學生就業主要是自主擇業,在這種制度環境下,大學生的擇業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國家分配制度下,高校畢業生以服從為主,就業率達到100%,大家也沒有太多異議。而在自主擇業環境下,大學生的就業意愿和擇業觀念受到了尊重,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是雙向選擇,大學生根據個人發展、職業選擇、個人能力等方面的影響,在擇業觀念上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一味追求大城市、非大單位大企業不去、公務員熱、對預期的收入過高、對工作環境要求過高、不愿意做基層工作等。當代大學生的擇業觀更多地注入了功利色彩、以自己的個人發展為主要目標,這導致大學生就業的靈活性受到束縛,出現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2.4職業道德水平較低
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個人如果想在職場立足,職業素養非常重要,而對于我國當前的大學畢業生,很多人認識不到這一點,頻繁跳槽、缺乏敬業精神、夸大在校成績、編制工作經驗、偽造各種證書等缺乏誠信的問題等,成為用人單位非常頭疼的問題。在職場中,不能遵循職業規范、誠信缺失、缺乏敬業精神,是一個人個人品質的展現。對于大學生而言,具備了職業素養才具備了職業選擇的權利,是未來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3.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中,發現從自我認知、環境分析、職業定位、計劃實施、評估反饋、后續管理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問題出現。
3.1自我認知不足
高校大學生被譽為天之驕子,在光環下,大學生往往迷失方向,在對自我的認知上,不能客觀評價自己,缺乏對自己興趣、性格、技能、價值觀、優勢、劣勢、情商、智商等方面的準確評價。
3.2缺乏對社會的了解
目前,我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機會很少,缺乏社會經驗,同時對于自己的規劃非常樂觀,對于社會的職業結構不了解,對自己的專業不了解,進入社會非常被動。
3.3職業規劃期望過高
目前,大學生對職業規劃急功近利,對于發展的職業目標期望過高,經常做一些“白日夢”,這就導致很少大學生到基層工作,而是“寧要北京一張床,不要西部一套房”的怪現象。在擇業過程中,碰到困難就退縮,在行動中不愿意從小事做起,希望“一次規劃,終身受益”,急功近利的現象非常嚴重。
4.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對策
4.1發揮教師在職業生涯規劃中的重要作用
學校要轉換“學校找到工作、學校完成任務”的陳舊觀念,在對學生進行素質培養的過程中,堅守“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在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服務意識,使大學生的學業、職業素養、生涯規劃、就業等方面協調統一,互相促進,以培養大學生的職業發展素質和能力為主要目的,幫助大學生去尋找自己的目標,規劃自己職業發展的道路和戰略。教育是振興民族的希望,而這個希望實現的主題是教師,當前我國的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如何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課程越來越重要。但目前我國許多高校對于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視程度不夠,我國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師資隊伍還非常薄弱,提高職業生涯規劃的教師的專業素質非常重要。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學校要給予充分重視,讓職業生涯規劃教師更加專業。目前來看,職業生涯規劃教師要具備多方面的能力,對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教師在對學生的教授過程中要發揮其積極性,具有忘我的奉獻精神,關心學生的就業,想學生所想、思學生所思。職業生涯規劃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要充滿熱情和激情,讓學生真正得到收獲。
4.2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
學生是課程學習的主題,大學生職業素質的內在表現是職業素養,在對大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過程中,主要包括對大學生就業擇業觀念的培養、職業道德的培養等。在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過程中,要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水平和對外界及內部環境的分析能力,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讓學生認識到自己不是天之驕子,而是社會中普通的一員。在對工作的選擇上,要立足自身,具有強烈的責任感,低姿態進入社會。每位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要有自身的道德標準,遵守職業規范,具有高度的責任感、敬業奉獻、誠實守信、職業禮儀、健全的心理素質等。大學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時,對自己的職業素質要加強培養,讓職業素質得到長期的提高和發展。
衡量高等教育的好壞,很大一部分在于學生的就業,高等教育是大學生進入社會前的重要程序。目前,我國的就業形勢越來越靈活,傳統的就業教育已經很難適應這種變化,加強高校對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視,對大學生未來的發展非常有用。在我國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要不斷轉變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理念,與時俱進,滿足大學生的就業需求;豐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內容,讓職業生涯規劃全程化,在大一時重點對學生進行自我認知的分析,大二時重點是擇業觀、價值觀的培養,大三時重點是大學生求職技巧、大學生就業法律知識的培養,大四時主要是就業政策等方面的培養。高校要充分重視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關心學校的發展,關心學生的成才,讓學生到合適的崗位上去,使課程形式多元化。
4.4加強社會對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視
在我國,職業生涯規劃起步較晚,社會要給予充分重視和指導,優化職業指導人員結構,提高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建立職業生涯教育認證制度,不斷完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充分利用有效資源,使職業生涯規劃更加系統化和專業化,進而推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社會化。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目前,我國大學生理論知識掌握很多,而實踐環節非常薄弱,需要加強,鼓勵學生自覺地加入到社會實踐中去。
5結語
(一)重視程度有待提高
雖然高等院校也把職業道德教育列入了教學計劃,相應地開設了一些相關的課程,但都是以選修課或考查課的形式出現在學生面前,此外教學時間與考試課或必修課相比幾乎減少了一半。另外,在畢業生就業壓力與日俱增的情況下,在高等院校師生群體中普遍存在著看重知識技能教育,忽略道德教育的現象,他們普遍認為:“修行道德不如苦練本領”、“薄技在身一生無憂”;最后,社會中評判院校辦學成功與否的標準,很大程度上是考察畢業生就業狀況??梢姡猿隹跒閷虻母叩冉逃龑Φ掠逃绕涫锹殬I道德教育的重視程度仍然需要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給予與需求脫節
近觀新時期德育教育,不難發現學校課堂上的給予教育與學生實際需求二者之間存在著脫節的現象。首先,講授內容明顯滯后。當今,具有思維活躍喜新獵奇特征的大學生自然會對新事物趨之若鶩。然而,課堂上老師卻繼續發揚傳統重復著陳舊的教學內容,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其次,教材過于寬泛。高等院校所采用的教材大都是過于追求通用,反而人為抹殺行業道德的個性化差異,學校所實施職業道德教育對“行業職業道德”特殊要求不多,既使有些許教材涉及到行業職業道德,但也大都沒有做到充分兼顧行業特點,未能充分體現崗位特殊要求。面對眾多帶有需求差異的學生群體,學校教育在沒有有效銜接給予需求時,很難達到具有差異化的道德教育的預期目的。
二、家庭原因
(一)被污染家庭的影響
“人類至今還沒有發明比家庭更完善的教育機構”。健康家庭環境對大學生職業道德素養的提升有著重要的影響,“橘生淮南則為橘”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職業萌生期的大學生,其職業心理逐步洞開,有強烈職業選擇沖動,但自身職業意志依然脆,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特別是家庭環境的影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被銅臭,甚至唯利是圖所污染的家庭環境,只能會給正處于職業道德形成期的大學生帶來重利、逐利不良影響。長期生活在該家庭環境中的學生在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之前,其思想早已被污染的家庭環境所污染,而且其負面影響在遇到適宜條件會持續發酵,最終將成為妨礙從這個家庭中走出的大學生擁有高尚職業道德的不利因素。
(二)家庭道德較低的負面影響
魯迅在《我怎樣做父親》一文中寫到:“父母的缺點便是子孫滅亡的伏線,生命的危機”。事實證明,家雀巢中永遠也飛不出翱翔藍天的雄鷹。一個家庭的共同道德素養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從這個家庭走出的大學生的道德素養。這是因為大學生在沒有走進大學之前就會在成長中經常學習和模仿家庭成員,無論是待人處事亦或是價值判斷及取舍等方面,都將會映射到孩子成長的心靈之中。每一個家庭成員的道德水平表面上獨立,實則像連通器一樣相互根連。家庭成員的道德素養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便會促進家庭道德的形成。如果家庭道德水平偏低,終將會成為從這個家庭走出的大學生提高職業道德的羈絆。
三、學生原因
(一)自我提升意識淡薄
無論是社會引導、家庭影響還是學校教育,對于提升大學生職業道德素養來說,都是外因,而真正的內因則是自身的努力提升道德認知并在反復實踐中穩定為道德自覺。正如科爾伯格所說的那樣,道德教育決不是背記道德條例或強迫紀律,而是促進道德認知水平的發展,即一切德育的中心就是要堅持發展道德認知力。同樣,高尚職業道德的形成也不是背記“某些良訓箴言,而是反復經歷道德沖突而表現出的穩定積極地道德判斷,進而將道德判斷上升到道德自覺?!痹倏串斚麓髮W生由于自身提升意識淡薄等因素的影響,致使院校的課程教育幾乎流于形式,再加上自身存有濃厚的功利學習目的,使其很難自覺研習能夠提升自身職業道德知識。思想深處沒有規范的道德認知,在道德沖突實踐中也很難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缺少正確道德判斷的支撐自覺高尚的道德行為也不可能無意識的處處綻放。
(二)主動內化還需加強
1.1大學生缺乏相應意識與能力。
大學生經歷了十幾年的學習生活,大都接受的應試教育,缺乏實踐經驗與求職擇業的職業素質。而大學生作為一種高素質勞動力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穩定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當今社會的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就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浪費與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開展大學生職業素質拓展與提升的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以下是針對當今大學生主要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的幾點簡單歸納:
(1)急功近利。
大學生在就業時未能考慮到自身的實際情況,例如自己的所學專業、事業志向、實際能力等,而是在擇業的過程中一味的追求收入較高、工作條件優越、社會地位較高的職業。這種心態往往會使其難以找到真正適合的工作,進而頻頻受挫,失去信心。
(2)心理素質較弱。
這是當代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一方面大學生在就業時,面對問題與壓力情緒波動較大。另一方面大學生在做事時自控能力較弱,缺乏毅力與恒心。許多大學生在精神與情感上比較脆弱經不起挫折,對于失敗與困難,在心理上往往無法承受,可能會出現失望、沮喪甚至自暴自棄的情況。
(3)缺乏實踐經驗。
現在的高等教育水平下,雖然部分學校設置有實踐課程,但是大部分大學生更加習慣于學習書面上的理論知識,在工作或者生活中,無法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之中,理論與實踐相分離,不能做到真正的學以致用。
(4)職業素質認識的缺失。
大學生在就業前缺少職業準備,對于崗位的要求與職責不夠了解,不清楚企業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自己應該做什么樣的準備。這種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情況,使大學生就業準備不足,導致其就業能力與企業需求相脫節,令大學生在求職的競爭過程中處于被動的局面。
(5)過于依賴他人。
大學生在擇業時,過于依賴家人、朋友、老師的幫助,而這種狀況與大學生的成長環境息息相關。由于缺乏擇業經驗、社會關系簡單,面對擇業的選擇時大學生難免產生依賴心理,從而把選擇權放在他人手里,忽視了自身的需求與條件。這種依賴性不予以消除,對于大學生的職業生涯非常有害。
1.2社會穩定。
由于大學生就業難,崗位競爭激烈,給社會穩定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及壓力。一方面,眾多畢業大學生面對著“一畢業,即待業”的窘境,巨大的就業壓力,會在社會形成恐慌的情緒氛圍,威脅社會安定。提高大學生職業素質能夠多角度、多方面的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以達到提升就業率的目的,從而緩解這種狀況。另一方面,由于我國的勞動力水平不高,大學生作為高素質的勞動力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而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無疑是一種對人力資源與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每一個大學生都需要其家庭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來培養。而這種浪費會給社會穩定帶來極大的隱患。由此可見,提高與拓展大學生職業素質以促進大學生順利就業是非常必要的措施。
2、大學生與企業的雙方需求
2.1企業。
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對人才的總體要求越來越高,現代企業已經不僅僅單純的要求員工的專業知識,他們更加重視員工的綜合素質。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大學生應該不斷地汲取新知識,努力提升自身職業素質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要求的能力。當代的企業更加注重就業者是否具備以下幾種能力:
(1)注重處理問題的能力。
在現代的企業中,不再是固定不變的簡單勞動,工作人員不但要處理好本職工作,同時要及時發現處理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能夠主動快速的解決問題。
(2)心理素質與抗壓能力。
對于每一位踏入工作崗位的大學生來說,在工作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會引起其過度的緊張、焦慮、不愉快的情緒,以至于影響到工作的正常發揮??梢娪兄己玫男睦硭刭|與抗壓能力是當代大學生在就業時必須具備的職業素質。
(3)繼續學習能力。
在當代社會,由于知識的不斷更新,新技術和新發明的不斷出現與運用,員工僅僅靠學校所學的知識難以跟上時代的發展需要。因此企業員工需要不斷繼續學習接連而來的新知識、新事物來完成本職工作。
(4)人際交往能力。
現代企業中,需要工作人員有著較強的人際協調能力與溝通能力,使其能夠在工作中進行良好的溝通、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失誤從而順利快速的完成工作目標。
2.2大學生。
隨著畢業生就業競爭的日趨激烈,大學生想要脫穎而出,順利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專業與職業志向的工作,那么就必須掌握大量的專業知識與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由于眾多原因,當代大學生雖然專業知識的學習普遍比較到位,但是在職業素質方面卻非常欠缺。而學生們也逐漸的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并且也希望通過一些途徑改善自身在職業素質方面的缺失。許多大學生希望能夠在自身條件與要求下接受專業的、系統的職業素質訓練。通過制定職業目標,有針對性的提高職業素質。還有一部分大學生希望能將所學的專業知識與實際相結合,多參與實踐、實習活動,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相結合。
3結語
論文摘要:本文在我國文化背景下,基于就業難的社會問題,采用量化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探討當代大學生主動性人格和職業決策困難的內涵,研究二者之間的關系,分析大學生主動性人格對解決他們職業決策困難的有效性和實踐意義。
1.引言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嚴峻,已經成為我國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究其原因,除了客觀的社會環境,大學生自身存在的職業定位不清、職業決策不當、對職場及職業了解不足、不具備崗位要求的某些基本素質能力等問題更是其就業難的關鍵原因。
職業決策是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必要環節。由于種種原因,目前相當多的大學生在做出職業決策時出現困難,影響了順利就業。同時,面對當前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就業環境,無論是對應聘單位、應聘方式、甚至是應聘結果,大學生都有很大的自由選擇權,還可以采取一系列主動行為來增強自身的就業能力。就業難的現狀要求大學生更具主動性,從而積極創造自己的就業機會。
主動性人格(Pr0activePers0nality)是目前已發現的最具預測力的人格特質。$ateman和Crant(1993)認為〔z7:主動性人格作為一種傾向性的特質結構,存在個體差異,這種差異會影響個體采取行動改變環境的過程。主動性個體主動改變環境,較少受環境約束;他們能識別有利機會,并采取一系列主動行為,直到能帶來有意義的改變。相對而言,不主動的個體表現了相反特征:他們被動地對環境做出反應,消極適應環境,甚至為環境所塑造;他們無法識別機會,更不用說抓住機會來做出改變。
職業決策困難(careerdecisi0n-makingdifficulties)是職業心理學領域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杜睿(2006)提出了我國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四因素結構:職業信息探索是指個體主動獲取信息,多種渠道獲取信息;職業自我探索是指個體主動探索自我,多種渠道探索自我;職業規劃探索是指個體主動尋求職業決策、職業規劃的信息;職業目標確定是指個體對未來職業發展目標的確定程度。本研究中的“職業決策困難”涉及在整個決策過程中所遇到的所有困難。
大學生主動性人格對解決他們的職業決策困難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我國對于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的研究還處于初步階段,對于主動性人格及其與職業決策困難關系的研究更是非常困乏。鑒于此,在我國文化背景下,基于就業難的社會間題,針對大學生的主動性人格和所有大學生都不可避免出現的職業決策困難,研究二者的內涵及其之間的關系,十分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是一個有價值的研究方向。
2.研究設計
2.1研究方法
本研究將問卷法與訪談法相結合,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采用Bateman,Crant(1993)編制的“主動性人格問卷(PPS)”和杜睿(2006)編制的“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問卷,"2個量表作為研究工具。為保證樣本更具代表性,根據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男、女生比例,隨機抽取大一至研二的學生,學科覆蓋管理、工科、理科和文科。第二階段采用訪談法對問卷法的研究結果予以支持和補充。訪談提綱根據第一階段問卷法量化分析的結果設計,選取北航大一至研二的30名學生,其中每個年級5名學生,包含3名男生和2名女生。
對回收的有效數據用SPSS17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對訪談信息進行整理和總結;結合量化研究與定性研究的結果進行分析。
2.2量化研究工具
“主動性人格量表”是單一維度,包含17個項目,采用Likert7級量表計分,從1到7分別表示“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得分較高,則代表具有典型的主動性人格。在本研究中,此量表的。系數為0.902。
“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問卷”由職業信息探索、職業自我探索、職業規劃探索和職業目標確定4個維度構成,包含16個項目,采用Likert5級量表計分,從1到5分別表示“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說明職業決策困難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總量表的。系數為0.906,4個分量表的。系數分別為0.747,0.656,0.623和0.700。
3.研究結果
本研究共發放問卷350份,回收有效問卷303份,有效回收率86.6%。其中,男、女生人數比例約為7:3,管理、文科、理科和工科人數比例約為Z:i:2:2,本科、碩士人數比例為3.7:1,農村、小城鎮和大中城市生源人數比例約為5:5:4。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將不羅列數據處理過程。
3.1主動性人格
被試總體主動性人格的均值為79.267,標準差為15.672;男生均值為79.488,標準差為15.401;女生均值為78.744,標準差為16.371。男、女生在主動性人格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在平均水平上,男生具有更高的主動性人格。不同學科類別大學生的主動性人格存在顯著差異(p=0.00l)0用Sidak法進行兩兩比較的結果顯示,管理學科學生顯著高于文科生、理科生和工科生(p1=0.023,p2=0.018,p3=0.003),文科生、理科生和工科生無顯著差異。本科生的主動性人格顯著低于碩士生(p=0.009)。來自不同家庭大學生的主動性人格存在顯著差異(p=0.0414)。用Sidak法進行兩兩比較的結果顯示,農村生源顯著低于大中城市生源(p=0.0350),小城鎮生源與大中城市生源無顯著差異。
3.2職業決策困難
女生的職業決策困難總分和各維度得分均顯著高于男生伽1=0.004,p2=0.012,p3=0.008,p4=0.029,戶=0.005)。不同學科類別大學生的職業決策困難總分和各維度得分存在顯著差異(p1=0.00l,p2=0.0l0,p3=0.005,p4=0.010,p5=0.000)。用Sidak法進行兩兩比較的結果顯示,在總分上,文科生顯著高于理、工科生(p1=0.007,p2=0.003);在職業信息探索維度上,文科生顯著高于理、工科生(p1=0.013,p2=0.025);在職業自我探索維度上,工科生顯著低于管理、文科生(pl=0.026,p2=0.011);在職業規劃探索維度上,文科生顯著高于工科生(p=0.032);在職業目標確定維度上,管理學科學生顯著高于理科生(p=0.029),文科生顯著高于理、工科生如1=0.00l,p2=0.002)。不同年級大學生的職業決策困難總分和各維度得分存在顯著差異(p1-5=0.000)。用Sidak法進行兩兩比較的結果顯示,在總分上,大一顯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如1=0.00l,p2,3=0.000),大二顯著低于大三、大四、研一和研二如1=0.00l,p2,4=0.000,p3=0.004);在職業信息探索維度上,大一顯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伽1=0.041,p2=0.004,p3=0.000),大二顯著低于大三、大四、研一和研二(p1,2,4=0.000,p3=0.003);在職業自我探索維度上,大一顯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p1=0.003,p2=0.002,p3=0.000),大二顯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p1,2,3=0.000);在職業規劃探索維度上,大一顯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1,2=0.000,p3=0.001),大二顯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p1,2,3=0.000);在職業目標確定維度上,大一顯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如1,2=0.0l0,p3=0.000),大二顯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p1,2,3=0:000)。在總分、職業信息探索和職業自我探索維度上,本科生顯著低于碩士生((p1=0.014,p2=0.00S,p3=0.040);在職業規劃探索和職業目標確定維度上,本科生和碩士生不存在顯著差異。在總分、職業信息探索、職業自我探索和職業目標確定維度上,來自不同家庭的大學生存在顯著差異如1,2=0.00l,p3=0.007,p4=0.003)。用Sidak法進行兩兩比較的結果顯示,在總分、職業信息探索和職業自我探索維度上,農村生源顯著高于小城鎮生源(p1=0.002,p2=0.001,p3=0.009);在職業目標確定維度上,農村生源顯著高于小城鎮和大中城市生源(p1=0.007,p2=0.022)。
3.3主動性人格和職業決策困難
不同程度主動性人格的大學生在總分和各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p1-5=0.000)。用Sidak法進行兩兩比較的結果顯示,學生的主動性人格,在總分上,高者顯著高于中等和低者(p1,2=0.000),中等者顯著高于低者(p=0.033);在職業信息探索維度上,高者顯著高于中等和低者(p1=0.001,p2=0.000),中等者顯著高于低者(p=0.015);在職業自我探索維度上,高者顯著高于中等和低者(p1,2=0.000);在職業規劃探索維度上,高者顯著高于中等和低者(p1=0.004,p2=0.000);在職業目標確定維度上,高者顯著高于中等和低者(p1=0.007,p2=0.000)。
大學生主動性人格和職業決策困難總分、四維度顯著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3220.327,0.3000.252和0.259。因此,以大學生主動性人格為自變量,職業決策困難總分、四維度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主動性人格對職業決策困難總分、四維度的預測效率較高(R1=0.322,R2=0.327,R3=0.300,R4=0.252,RS=0.259,p1=0.243,p2=0.084,p3=0.060,p4=0.043,p5=0.055),回歸方程有效(p1=0.000,p2=0.000,p3-0.000,p4=0.000,p5=0.000);以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四維度為自變量,主動性人格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職業決策困難四維度對主動性人格的預測效率較高(R1=0.016,R2=0.274,R3=0.537,R4=0.648,β1=0.951,β2=0.521,(β3=0.305,p4=0.213),回歸方程有效(p=0.000)。
4.討論
根據量化分析和訪談的結果,分別對大學生主動性人格、職業決策困難和二者之間的關系展開探討。
4.1主動性人格
隨著社會進步,社會分工的性別界限日益模糊。女性、尤其是知識女性的獨立意識和主動意識日益增強,不甘落后于男性。高校教育對于男、女生具有同等期待,不會歧視女生,也不會對她們降低標準。因此,男、女生在主動性人格上不存在顯著差異。
管理學科學生的主動性人格顯著高于其它學科的學生。一方面是由管理學科的專業性質、畢業后的工作性質等因素決定的;另一方面,管理學科學生的就業去向更廣、更靈活,這促使他們更積極地參與社會實踐和更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以便尋找一份更理想的工作。而文、理和工科生,可能就算采取更多的主動行為也無法改變自己的就業去向。
碩士生的就業需求比本科生更強烈,因為不少本科生畢業后繼續攻讀碩士學位。碩士生的經歷普遍比本科生更多,具有更細致的職業生涯規劃和更強的目的性,可能惰性相對弱并更能發現采取主動行為給自身發展帶來的好處。所以本科生的主動性人格顯著低于碩士生。
農村生源的學生普遍畢業后不愿意回農村工作,努力改變命運的信念很強,所以主動性人格較強。此外,農村、小城鎮和大中城市生源的學生,在家庭條件、成長環境上依次更優越。優越可能使人享受安逸、養成惰性,從而降低主動性人格。
4.2職業決策困難
男、女生生理條件有差異且社會角色不同,使社會和家庭對女生的期望相對低,使女生在求職過程中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性別歧視,因而使女生在面臨職業決策時很可能降低自我效能、影響對勝任某一崗位的信心。值得慶幸的是,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多的知識女性走向職場并獲得成功。雖然女生存在更大的職業決策困難,但是并沒有使她們甘于落后,反而使她們更加努力。
理、工科專業性很強,專業和崗位對應性明顯,一般都是技術崗,所以其學生在做職業決策時方向較明確。管理學科專業性較強,其中一些專業兼具文、理科性質,就業去向較廣和靈活,雖然這是一個優勢,但也是一個劣勢。文科的專業性最弱,職業決策的目標最不明確。所以,職業決策困難是存在學科差異的。
大一學生剛進人學校,主要任務是完成高中生向大學生的角色轉換以適應大學生活,對所學專業和未來職業都不甚了解、且也不急于了解。大二學生已經逐漸熟悉大學生活,專業學習也逐漸步人正規,開始有了初步的職業生涯規劃,但缺乏科學和系統的輔導。大三學生會主動考慮職業選擇問題,開始考慮求職或者繼續攻讀碩士學位的兩難選擇,其職業決策意識顯著增強。大四學生面臨畢業,職業決策意識更強,從而職業決策困難也更大。研一學生步人新的學習階段,職業決策意識比大三、大四學生有所降低。研二學生再次面臨畢業,普遍選擇求職,少數選擇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且一般而言,研二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最充分,職業決策意識最強,從而職業決策困難也最大。在訪談中發現,不少大學生對職業決策的理解,還僅僅停留在“職業決策是臨近畢業時的事情”,并不把職業決策看成是持續終生的人生規劃。所以,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輔導的重要性。
學歷是求職的拍門磚之一。爭取更理想的職業是學生本科畢業后繼續攻讀碩士學位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碩士生比本科生具有更強的職業決策意識,從而導致更大的職業決策困難。此外,雖然碩士生的就業面可能比本科生更廣,但他們的就業需求卻更迫切。
相對于非獨生子女,獨生子女被家庭包辦的更多,成長環境更優越和安逸。農村中獨生子女較少,所以農村生源的學生從小就有更多的決策機會。考上大學,農村生源的學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在職業決策的過程中,他們同樣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4.3主動性人格和職業決策困難
大學生主動性人格和職業決策困難是密切聯系的。一般而言,具有較高主動性人格的學生,其職業決策意識出現得較早、程度上也較強,從而職業決策困難更明顯;具有較高職業決策困難的學生,為了解決困難,會發揮出較高的主動性人格。在訪談中,大多數學生認為,更“主動”意味著比別人更早、更好、更有準備的完成一件事情。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主動”采取行動才能比他人搶先發現機遇、才能捕捉機遇,從而能緩解或者解決職業決策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