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21:26
序論:在您撰寫大三學年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從來沒有想過自己進入大三是以忙碌為開頭的,因此,當新學期走過了兩三周,我才開始漸漸意識到自己已是大三學生,開始了新的旅程。
八月底回學校至今,忙碌的學習和工作一直是我生活的主旋律。每天被論文撰寫、高口翻譯準備、《學生黨員手冊》和《學生就業手冊》的編輯所圍繞。那些天,不是坐在電腦前找資料,在圖書館看書,就是聯系本部的飛騰印刷廠、聯系沈老師,感覺自己的生活就像是一個螺旋,不停得在轉動,一刻不息。記得開學正式上課的第一天,臨時接到飛騰那里的信息說,正打算印刷的《學生黨員手冊》頁碼出現問題,整個中午就和那邊聯系溝通,找問題。所幸,是WORD文檔的版本不一樣,才有這樣的誤會。后來,當《學生黨員手冊》順利發放到每個學生手中時,深深感覺到黨員之家所有參與這本書的編輯與出版的人這些天的辛苦沒有白費。
一直認為大三了,就應把所有的精力和時間放在學習和未來的規劃上。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大三的課難度提高了很多,特別是二外,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學;另外,不管是要考研、考公務員,還是就業,這個時候就要有意識地開始準備了。所以,對于是否繼續留在黨員之家,我一直都抱著要退的態度。后來,想了很久,還是決定繼續留在黨員之家工作一年。沈老師說的很對,大三的時候,工作經驗已相當豐富,而且剛剛形成自己的工作作風,有很多想法,這個時候退掉工作,未免可惜。
大三的學習,除了學習內容跟大一大二不一樣,其他上課方式等也都不同?,F在的課開始專業化,課本難度提高了很多,這就要求我們上課前要做好充分的預習工作。上課時,老師的授課方式與以前大不一樣?,F在的課堂上,老師都放得很松,沒有了單詞聽寫,沒有了課文背誦,甚至不用擔心每節課隨時都會被點名回答問題,然而,他們對于作業的要求和難度都提高了。這樣的教學方式,需要我們自己的投入與參與,更要求我們自己在課后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主動學習。
關鍵詞: 工程教育 教學改革 教學模式
引言
通過對齊齊哈爾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實習去向,以及今年畢業生就業去向統計得出,學生受聘于設計單位的比較少,而受聘于建筑施工企業的卻在逐年增加。這說明地方院校培養的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大多分布在生產和管理一線。應用型本科院校主要目標是培養工程技術型人才,主要強調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土木工程專業是一門技術性較強的工科專業,對學生的動手能力要求比較高。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要求土木工程專業的畢業生盡快適應工作的需要,因此,根據社會的需求,制定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方案是十分有必要的。作為應用型本科高校,正在加強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鑒于我國的國情及學生的就業需要,當前土木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應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轉變。如何加強大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得到更好的學習鍛煉機會,成為當務之急。
一、明確人才培養定位,堅持辦學特色
目前,全國有400多所高校開設土木工程專業,由于辦學歷史、辦學規模、師資力量、生源質量等軟硬件條件差異,存在不同的專業定位及辦學特色。根據近幾年設計院、施工企業等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需求,齊齊哈爾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為面向基層、面向工程一線,為地方、行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獲得工程師基本訓練,具備工程勘測、設計、施工、監理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及實踐能力;在土木相關建設、開發、施工等領域從事技術和管理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二、合理設置學期,實現人才循序漸進培養
土木工程專業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每一學年分為四個學期,每年的9月―12月是第一學期,1月―2月是第四學期,3月―6月是第二學期,7月―8月是第三學期。大一至大三學年,每學年分4個學期,大四學年分2個學期,共14個學期。大四學年的第2學期安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和答辯。各學年的第三學期設為8周。在專業教學過程中,根據企業需求制訂和隨時調整教學計劃,建立動態的教學管理。以職業教育理念為先導,樹立以社會需求為中心的理念,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圍繞企業生產需求制訂教學計劃,確定相應的教學內容和培養模式;隨時對教學計劃進行調整,企業生產旺季時學生頂崗實習,淡季時學生回校學習,工與學交替。
三、構建理論與實踐“交替式”人才培養體系,實現專業核心能力
土木工程專業核心能力:
(1)建筑設計能力。具體能力為工程制識圖能力、工程材料運用能力、測量能力。
(2)結構設計能力。具體能力為工程力學分析與計算能力、工程結構設計實現能力。
(3)工程施工能力。具體能力為施工方案設計能力、施工現場管理能力、指導施工能力。
實踐教學是學生能力與素質培養的重要環節,其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工程意識。近年來,通過教改立項等方式不斷推進實驗教學的研究與改革,從重新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更新實踐教學內容、改革實踐教學方法、整合搭建實踐教學平臺等方面不斷深化實踐教學改革與建設。
在培養計劃中構建了與理論教學體系并行、并重的實踐教學體系,將實驗、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軍訓及社會調查、課外認證與競賽等各種實踐教學環節統籌安排,從整體上保證學生從入學到畢業四年實踐教學不斷線,以實踐環節為主要載體,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工程意識及科研、創新潛質。
為實現上述核心能力,土木工程專業專業嚴格按照“大一年級熟練掌握初級崗位技能,大二年級初步達到技術員理論和實踐要求,大三年級熟練掌握技術員理論和實踐要求,大四年級初步掌握助理工程師理論和實踐技能”的基本原則,整合教學內容,適當前置專業核心能力培養課程,打通理論課和實踐課,構建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有機聯系的課程體系。在基礎理論扎實的前提下,建構貫穿全學程的實踐教學體系。即,學生入學先從實踐學習為起點,各學年均實施工學交替方式,并且各學年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形成螺旋式上升關系。
土木工程專業構建了理論和實踐兩大課程體系。其中,理論課程體系四大類課程系列,分別為數學課程系列、力學課程系列、結構課程系列和施工管理課程系列。具體如下:
圖1 土木工程專業理論課程體系
實踐課程體系“技能訓練―結構設計―工程設計”為課程主線。技能訓練主要包括制圖與識圖、測量技能訓練、材料試驗與檢測、工程實踐、畢業實習、課程及獨立設置的實驗實訓等;結構設計包括整體式肋梁樓蓋結構設計、單層工業廠房結構設計、鋼屋架結構設計、基礎工程設計等;工程實踐包括、施工組織設計、畢業設計、工程概預算設計、現場實習等。
以專業課程《土木工程測量》為例,該門課程是本專業“三板斧”課程之一,本門課程很多高校開設在大二學年,為了能讓學生在大一第三學期能夠全部頂崗帶津貼實習,實現企業預備役的目標,本專業將此門課程前置到大一第二學期,直接對接第三學期,同時,為了讓學生在入學之初就對專業有更好的了解,在職業前瞻教育課程中,開設了《土木工程測量》實踐課程4學時,讓學生初步掌握水準儀器的使用??傮w而言,該門課程的完成主要包含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職業前瞻教育中的測量入門課程;第二階段:大一第二學期理論課程學習+測量技能“第三學期準入制”考核;第三階段:大一第三學期,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完成相應的測量實訓任務,并通過第三學期總結考核。這種實踐理論實踐理論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技能,理論實現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螺旋式上升關系。
四、校企合作,培養具有創業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土木工程專業堅定不移地走“政校企合作、產學研一體、教學做合一”發展之路,校企共同開發理論―實踐一體化教材,確定課題、任務急項目指導書。以“適用、實用、夠用”為原則,體現工學結合。建立校內生產型實訓基地,以生產帶動實訓,實施“訂單式頂崗實習”,使學生在真實企業環境中從事生產性實訓,降低教學成本,促進產教結合、工學結合有效落實。特別對工科專業而言,與企業緊密合作共建校內實訓基地,接企業“訂單”,為企業加工零部件或產品,可使專業實訓教學由消耗型變為生產型,學用緊密結合。將企業內部人力資源管理機制融入對學生的評價指標體系中,建立突出學生職業素養的實習全程評價、校企多元考核的開放性評價體系,打破單純以課堂考試結果評價學生的傳統做法,注重技能考核,建立和完善第三學期準入機制,技能考核合格者,方可參加第三學期學習。教學―實踐―就業一體化,實現畢業生零距離就業。在企業確定人才需求的前提下,由企業提出用人數量和崗位要求,并參與制訂學生實習計劃、考核體系和評價標準等,實習期間按協議規定對學生進行全面管理。專業則依據教學計劃,結合市場需求和崗位職業能力標準及實習企業具體的用人要求制訂頂崗實習計劃和管理辦法。學生在企業頂崗實習結束后,經校企雙方考核合格后,共同簽發學生實習證書。鼓勵學生在第三學期實習過程中,結合專業課程及實習崗位,申請專利、發表相關論文。
五、加強實驗教學建設,培養學生實驗能力
實驗能力是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為滿足不同發展規劃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需求,我們在各環節均設計了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實踐項目。以實驗教學為例,我們設計了演示性實驗、操作性實驗和研究性實驗三種類型,基礎型實驗、綜合型實驗、設計型實驗、大學生創新試驗項目等多個層次。
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開發豐富實驗項目的基礎上,采用了靈活、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學生可打破課程界限,在相關的實驗室任意選修需要的實驗項目,每積攢16學時,獲得1學分。每年有超過2/3的學生選修了擴展實驗,有效加強了學生工程意識、創新能力及科研潛質的培養。
結語
目前,按此專業培養模式已經試行了4年,從實施效果來看,學生普遍感覺到學習的自主性增強了,對土木工程的總體認識與宏觀概念相對清晰。誠然,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剛剛開始,最終效果尚需時間與用人單位的檢驗。在探索過程中,筆者深感仍需不斷努力,保障突出大工程觀、彰顯應用特色的土木工程專業培養模式的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李曉春,等.工程訓練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
[2]李培根,等.我國本科工程教育實踐教學問題與原因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
關鍵詞: 本科生 科技創新 人才培養
近幾年,國內眾多高校創建了國家級或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以本科生為主體的實踐創新基地,通過更新實驗教學內容、優化實驗課程體系、規范實踐教學管理、加大開放式教學力度和擴大教學范圍,促進了以本科學生為主體的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提高了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筆者結合幾年的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對以本科學生為主體的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總結和探討。
一、本科生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1.社會的需求
受高校擴招等因素的影響,本科教育中一度出現輕視本科教學質量、理論和實踐等關系的失衡,導致學生理論基礎不扎實、實踐能力弱、創新能力不足等[1-2],學生就業后,很多用人單位反饋認為當代大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較低,不能安心實踐,缺乏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提高大學生的科技創新實踐能力有其必要性和緊迫性。
2.學生參與科技創新實踐的意識和有效途徑不足
調查發現,很多本科生自跨入校園大門后,受傳統文化中的一些觀念的影響,過于求穩,不敢冒險,這種心理束縛了學生的創新步伐,他們有創新的欲望但不能充分利用和創造條件、有創新的興趣但缺乏創新持之以恒的堅持、有創新的熱情但缺乏與社會的全部溝通與了解而缺乏實際操作性、有創新的潛能但未能系統開發與挖掘。高校教育體制中以課堂講授為主的灌輸式應試教育,使學生缺乏創新的主動性、積極性,學生為了應付考試而將大部分活動在本專業范圍內展開,不會主動學習相鄰學科和邊緣學科的知識,缺乏實踐性,限制了學生視野的擴大、全面發展的環境創造和創新能力的發揮。
二、本科生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實施過程
1.第一學年以引導為主
剛脫離父母羽翼的大學一年級新生在學習、生活、心理素質、社會交往等方面會存在迷茫與困惑,對于這一年級的學生,在新生的專業教育中應簡單介紹其所學專業的方向和內容,讓學生對專業有初步了解;在第一學期的學習過程中,應鼓勵他們學好基礎課程,為以后的專業課程學習打下基礎;在大學第一學期結束后,學生已經對大學生活基本適應,在第二學期的學習過程中,可以引導學有余力的學生多查閱專業雜志、參與科研課題申請書的書寫、在高年級同學的指導下承擔部分科研課題的實施工作,培養他們的科技創新意識。
2.第二學年穩步運行
進入大二自主學習階段后,學生學習目標逐漸明確,開始對專業問題進行研究,也會主動與老師討論。教研室應組織有經驗的老師進行本科學生科研創新工作的穩步運行工作,通過多種方式建立創新平臺,如參與教師的科研平臺、建立創新實踐基地、學生創新社團、創新協會等,增強這些創新平臺的專業性、學術性,并提高它們在學生中的影響力,營造濃郁的創新氛圍。
組織學生參與各級科研課題的申報是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學生可以申報的科研課題有校級學生科研課題、省級新苗人才計劃項目、國家級創新創業實踐項目,這些項目在申報時有數量限制、有科研經費支持,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在項目驗收時需要提供一定的研究成果,適合在第二學年實施。通過這些項目的申報和實施,使學生實實在在地體會到科研創新就發生在自己身邊,自己所做的工作也是前沿科研的一部分,從而打破科研創新的神秘性,使學生主觀思維得到充分調動,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熱情。
3.第三學年穩步提高
大三學生能夠較其他年級學生更迅速地調整心態,進入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精神狀態比較飽滿,學習熱情和積極性高漲,這一學年應該穩步提高本科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在大三第一學期,應積極組織學生攻克技術難關,高質量完成所承擔的學生科研課題,形成一批標志性成果;在大三第二學期,組織學生參加“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并在比賽過程中不斷完善作品。
“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是由、中國科協、教育部、全國學聯和承辦高校所在地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一項具有導向性、示范性的全國競賽活動,被譽為中國大學生學術科技的“奧林匹克”盛會。競賽的目的是引導和激勵高校學生實事求是、勇于創新、提高素質,促進高校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蓬勃開展,現已培養了一大批科技人才?!疤魬鸨笔谴髮W生綜合素質展現的絕佳平臺,并日漸成為培養大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平臺。
大三學生通過參與“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能夠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操作中,是一次畢業設計環節前鞏固專業知識的大好機會,在比賽中也能鍛煉各方面能力,如團隊合作精神、動手實踐能力、與人溝通能力(尤其是社會調查)、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用文的寫作能力等,團隊的成員之間會形成融洽的關系。在這一過程中,科研創新能力得到穩步提高。
4.第四學年充分利用畢業論文的創新研究訓練過程
畢業論文的完成是培養學生開展科學研究訓練的基本過程,要充分利用畢業論文的創新研究訓練過程,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科學思維的能力和探索精神。學生在畢業論文環節實施過程中,需要學會收集、整理和利用材料,調查研究和實驗設計,利用計算機檢索和查閱文獻,很好地梳理實驗內容、清楚地認識到實驗的各個階段和過程。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具有良好的科研習慣,較強的動手能力及勤于思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研能力,以及較高的綜合科研素質和科技創新能力。
三、本科生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效果
以國家級、省級、校級創新實踐項目、“挑戰杯”作品競賽等活動為載體,積極探索“分年級、多模塊、逐級遞進”的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倡導以本科學生為主體的科技創新實踐,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提高了其創新實踐的能力。2010―2013年度溫州醫科大學環境與公共衛生學院國家級、省級、校級大學生創新實踐項目合計立項40多項,學生參與人數近500人,學生在核心刊物上多篇,在國家級和省級“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獲得二等獎以上獎勵6項,本科生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取得顯著效果。
參考文獻:
[1]于衍真,馮巖.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7):132-134.
關鍵詞:新西蘭;奧克蘭大學;小學教育本科;培養體系
中圖分類號:G40-05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3)02-155-03
在眾多國家中,新西蘭被認為是世界上基礎教育最優秀的國家之一,國際PISA項目測定也顯示其中小學生讀寫與算術能力水平遠高于其他國家。優秀的師資促成了優秀的基礎教育。就小學教育而言,新西蘭各大學的小學教育本科專業(以下稱小教專業)為小學輸送了大量優秀師資。奧克蘭大學作為新西蘭綜合排名第一的大學,同時也是新西蘭幾個最大的職前教師培訓單位之一,其小教專業有著完整而成熟的培養體系,成為新西蘭其他大學小教專業的“樣板”。對新西蘭奧克蘭大學小教專業培養體系的分析,探討其對我國小教專業的有益的借鑒與啟示,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奧克蘭大學小教專業的培養目標
新西蘭奧克蘭大學成立于1883年,作為新西蘭ITE計劃(職前教師教育計劃)的27所培訓單位之一,其小教專業有著悠久的歷史,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完整而成熟的培養體系。奧克蘭大學小教專業的主要目的是為新西蘭小學和中學(包括毛利人學校、太平洋島嶼族裔學校)培養能進行有效教學的教師,使教師具有廣泛的學科知識、教學技能和處理沖突能力。除此之外,小教專業還為小學教育碩士專業提供優秀后備軍。奧克蘭大學小教專業最大的特色在于不僅能真正做到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而且專業的設置還以市場就業為導向,這主要體現在:第一,學習新西蘭最優質的教學與學習的實踐理論(best―practice theories),并掌握如何將它們很好地運用到學校和課堂;第二,通過每學期大量的教學實踐經歷讓學生體驗到真正的教學生活,并能理解教學的真正意義;第三,在第三學年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與就業申請一個以證據為基礎的創新框架。學生畢業后通過新西蘭教師協會(New Zealand Teachers Council)進行教師注冊,經認證合格后可取得教師資格證。該資格證有著很大的通用性,不僅可以申請一年級到八年級的教師崗位,也可以申請高中教師崗位,還可以申請非教學崗位,如申請社會工作、人力資源、新聞、政府各部門等崗位。
二、奧克蘭大學小教專業的培養體系
(一)學年安排
奧克蘭大學小教專業為3年制本科專業,每一學年為9個月,中途有3次各為期10-14天不等的休假,每一學年學習的側重點各有不同,整體上按照專業學習“理論+技能”的培養模式。第一學年主要是由教授給學生做講座、學習專業課(上冊)和教育實習為主,教授講座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對新西蘭的教育歷史和課程設置有清晰明確的了解;學生學習專業課(上冊)的目的是發展學生讀寫和算術能力以及對新西蘭多元文化的掌握。與此同時,第一學年學生就開始進行教育實習,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對教育的深厚興趣,并為以后的畢業論文撰寫獲取第一手資料。第二學年則是在第一學年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新西蘭教育歷史和專業課(下冊),并選修通識教育課。通過專業課(下冊)的學習使學生的讀寫與算術能力、多元文化的理解與掌握能力進一步提升,并通過更長時間的教育實習使教學技能上一個新的臺階。第三學年以實踐為主,包括長達10周的教育實習以及各類教育參觀活動,同時開始開設選修課,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興趣和特長。如果學生想申請取得其他專業的學位也需要在第三學年申請。
(二)課程設置
奧克蘭大學小教專業以專業課為主,具體而言,第一學年全部安排專業課(上冊)并安排教授以講座的方式進行授課,第二學年繼續學習專業課(下冊)并開始增設通識課,第三學年則是以實習為主,并為學生的興趣以及申請其他學位設置選修課,所有課程(包括實習)共350學分。專業課主要是為促進學生教學的專業發展而準備,專業課程有:新西蘭教育史;發展、學習與教學;小學教育藝術;小學語言與文學教育;小學數學算術教育;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小學多元文化學習;教學與學習評價;小學健康教育;小學科學教育;支持教學。其中,專業課重點是小學語言與文學教育、小學數學算術教育兩門課程,這兩門課程在3個學年中貫通。通識課程的設置主要是為了滿足學生的興趣并為學生申請其他學位而準備,通識課程可以從以下課程中選擇一門:音樂、美術、當代出版藝術;商業與社會;生命科學;物理科學;數學與計算科學;公共關系學;語言學。第三學年的選修課也將圍繞專業課與通識課程展開,學生如果致力于教學工作則繼續選修與教育相關的課程,如學生要申請其他專業的學位則依據第二學年的通識課程,選修與通識課程內容相關的課程。
(三)教育實習
奧克蘭大學小教專業的教育實習有著極其嚴格的規定,遵行循序漸進的原則,學生在3年內至少在3所不同的小學進行教育實習。首先,在第一和第二學年學生不能直接對一個班的小學生進行教學,而是先分配到小學班級學習小組并能和一位小學生交流,主要目的是觀察班級小組,了解學生的性格;其次,在此期間如果學生的教學技能和溝通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則將協助小學教師對一個班級小學進行教學管理,并負責該小學班級的趣味課程;最后,到了第三學年,在第一和第二學年積累經驗的基礎上,學生只需在小學助教(associated teacher)的協助下,開始為期10周的全職教育實習。在全職教育實習期間,奧克蘭大學派數名講師對學生的教育實習進行全程跟蹤。需要指出的是,助教和講師的作用在學生教育實習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助教代表小學為實習教師提供指導,協助實習教師管理好班級,組織班級活動,在特殊情況下(如實習教師無法管理班級)為學生實習創造有利條件,并且代表小學為大學提供學生實習情況的反饋;講師則為實習學生提供理論指導,補充理論知識,并且代表大學與小學進行溝通,為學生實習提供便利,同時也對實習教師的實習成績進行打分。
(四)評價方式
奧克蘭大學對學生的評價以形成性評價(formative as.sessment)和總結性評價(Summative assessment)結合起來評價學生的成績,它要求對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進行評價,以形成性評價為主,最后基于形成性評價,結合學生的全年表現做出一個總結性的評價。學生在校需要接受各種類型的評價,主要包括平時作業、日常表現和各種考試,除教育實習外,不對學生打實分,而是劃等級,從A+劃到D-不等,最終確定“通過/失敗”(見表1)。評價的內容也是多種多樣,包括小組學習、課堂測驗、研討、論文、課前預習情況、計算機使用能力等。通過形成性評價,有助于學校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實時監控,及時反饋學習上所出現的問題并迅速做出修改。總結性評價基于形成性評價所得的結論,用于為學生的每一門課程成績劃定等級,其應用條件、目的和時限都有明確規定,主要用于評價學生是否可以取得每門課程相對應的學分和學生是否可以順利畢業,同時總結性評價也是為小學教育碩士專業選拔研究生的重要參考。
三、借鑒與啟示
自1998年我國教育部實施“面向2l世紀培養專、本科學歷小學教師專業建設”項目由杭州師范學院、南京師范大學率先設立小教專業,到2002年小教專業被教育部正式確立為本科專業目錄,截至2011年,我國開設小教專業的高校共計131所。我國小教專業培養在不斷摸索中取得重大成績的同時,也面臨著不少問題,例如,小教專業地位不高、課程設置不合理、畢業生就業難、學生教學技能水平低等。筆者認為,借鑒新西蘭奧克蘭大學小教專業的培養體系,我國小教專業可采取以下策略進行改革。
(一)提高小教專業的地位
奧克蘭大學作為新西蘭27所職前教師培訓單位之一,非常重視小教專業的建設。它將小教專業視為最有價值的專業之一,認為該專業不僅能使教師“與孩子們共同進步并分享他們的成功”,而且其學位也受到許多非教育機構部門的承認。在我國,雖然小教專業被列入本科專業目錄已將近10年,但其地位還不是很高。研究發現,造成此類問題的原因有三個:一是相對其他專業其歷史短而未引起足夠重視;二是高校小教專業強調學術性而研究小學不足;三是忽視專業特點導致培養效果不明顯,小學教育專業與其他專業一樣,培養模式簡單同一化。因此,我國亟須提高小教專業的地位,例如,高校與地方教育部門合作宣傳小教專業、突出小教專業的師范性與示范性特色、國家事業單位招聘崗位適當向小教專業傾斜等,通過此類途徑促進小教專業的良性發展。
(二)實行教授一年級授課制
奧克蘭大學小教專業將大部分的專業課程設置在第一學年,要求教授在第一學年給學生上課,并能過一系列的講座與研討來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進而促進學生良好的教育價值觀的養成??v觀我國高校的小教本專業的培養方案,大一、大二學年以基礎課(公共課)為主,大三集中學習專業課,大四進行教育實踐和畢業論文設計,而教授授課也大多是在大二學期之后。由于我國小教專業地位相對來說還比較低,因而不少學生對該專業認識不夠,以致不少學生對小教專業的前途感到茫然,因此,讓優秀的教授或專家在大一開始給學生授課顯得非常有必要。優秀教授或專家給大一年級的學生上課,并非期待教授立即給學生傳授他們一時不能理解的高深學問,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在進校之初就能在與大師巨匠的零距離溝通中,在很高的起點上領悟科學、宇宙、人生的真諦,并充滿信心找到自己未來的人生目標。
(三)推行教育實習長效制
通過奧克蘭大學小教專業的培養體系,我們可以發現,其十分重視教育實習。教育實習面向所有學年,而且實習時間也比較長,這不僅有利于學生能充分感受到教學的魅力,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技能。反觀我國的小教專業實習制度,除了部分院校實行頂崗實習或一學期教育實習制度,大多院校的實習期也只有2個月,而且集中在大四上學期。由于實習期過短,而且僅一次機會,這不利于學生教學技能的提高。因此,我國可以參照奧克蘭大學的實習模式,學生從大一、大二、大三每學年各實習1個月,大四進行一學期頂崗實習,使教育實習貫穿整個人才培養全過程,從而提高教育實習的效果。
關鍵詞: 日語專業 課程設置 結果分析 改進措施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中日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交流的不斷加深,社會對日語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為了滿足社會對日語人才的需求,各大高校紛紛新增日語專業,原本已設有日語專業的高校則擴大招生。全國的高校日語教學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江西科技師范大學自從2001年起開設日語專業,至今已成功培養了四屆畢業生。但是自從日語專業開設以來,其課程設置一般都是參照的英語專業,并沒有完全立足于日語專業的實際情況。而課程設置又是直接關系到日語的教學水平與學生能力提高的重要環節,因此對本校日語專業課程設置進行研究,掌握目前的實際情況并對課程設置進行相應的改革就顯得非常必要。
一、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是指一定學校選定的各類課程的設立和安排。課程設置主要規定課程類型和課程門類的設立,以及其在各年級的安排順序和學時分配,并簡要規定各類各科課程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要求。課程設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合理的課程結構指各門課程之間的結構合理,包括開設的課程合理,課程開設的先后順序合理,各課程之間銜接有序、能使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與訓練,獲得某一專業所具備的知識與能力。
我校日語課程設置主要是參照英語的課程設置制定的,但是日語系學生一般都是零起點,而英語系學生在初中,高中都學習了七年,所以起點是不一樣的。而且就語言本身來說,日語里有很多漢字,確實對以中文為母語的學習者來說是一大優勢,但是日語語法又明顯區別于英語和中文,這無疑在學習方面又給我們加大了難度。目前我校的日語專業課程設置情況是大一大二側重基礎,以基礎日語為主,輔以聽力、口語、閱讀等提高日語聽說讀寫能力的課程。大三大四則不拘泥于日語語言本身,以高級日語為主,輔以語用學、日本國情、語法學、日本文學文化等課程。
二、研究目的和背景
江西科技學院大學自2001年開辦日語專業以來,其課程設置主要是參考我院英語專業和主觀經驗進行的。目前,國內外形勢變化迅速,尤其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全國的經濟快速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適應這種發展,培養出適合新形勢的世紀新型人才,有必要開展對課程設置的研究工作,重新審視現有的教學計劃,調整課程設置和培養目標,使之更加完善、合理。
三、研究方法
本次的研究主要采取了對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個年級共6個班(其中大一和大二各兩個班)進行調查問卷的形式。主要就開設課程的滿意程度、對于提高日語水平最為有效的課程、哪方面能力提高較慢、希望增開的課程、是否有必要對日語專業學科建設進行分方向等方面征求了學生們的意見。
本次的問卷調查,我們設計了全面科學的調查表,并且調查對象包括在校的全部日語教學班。其中大一、大二、大三三個年級共發放調查問卷197份,回收197份,回收率100%。大四發放調查問卷39份,回收25份,回收率64.1%。主要因為大四畢業班同學忙于實習和找工作,所以回收率略低。經過此次的調查問卷我們掌握了我院的日語專業課程設置實際情況的第一手資料。
四、研究結果
因為本次問卷調查是分年級進行的,所以此次的調查結果以各項問卷內容進行為主,分年級進行了統計。
1.對本學期開設課程的滿意度。四個年級的滿意度均在90%左右。滿意的理由主要是課程安排比較合理,能夠滿足學生們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學生們不滿意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大一學生的主要課程太多太密集、上半學期的日語閱讀超出現有水平等方面;大二主要是基礎日語和聽力課過少及需要開設涉及日本文化文學的課程;大三學生的不滿意理由主要是無日語聽力課、課程開設偏重于考研需要,實用性不強;大四學生主要認為對于畢業班來說課程太密集,自主支配時間太少,應開設商務日語、日語口語等實用性課程。
2.本學期比較滿意的課程及不是很滿意的課程。大一學生對于基礎日語、日語聽力、日語閱讀(下半學期)是比較滿意的,但是對于日語閱讀(上學期)、日語口語(上學期)大多數同學都認為安排得不合理;大二學生認為基礎日語、日語聽力、日語閱讀、日語口語、日語寫作的開設非常有必要;大三學生認為高級日語、日本文學史、日語寫作、日語翻譯等課程安排得較為合理,而語用學、日本電影、科技日語課程開設的教學效果不大;大四學生認為高級日語和日語視聽說等課程對于日語能力提高很有幫助,而證券與投資課教學效果不明顯。
3.通過本學年的學習,哪方面能力提高明顯及哪方面不是很明顯。大一學生普遍認為本學年在讀、寫,以及日語語法、詞匯方面提高明顯,但是聽力、口語的提高不是很顯著。大二和大一學生在這兩方面的情況基本上一樣,只是大二學生認為他們的翻譯與作文能力也有了顯著的提高。大三和大四學生除了以上情況之外,還認為日語實踐能力有待加強。
4.在本學年希望開設的課程。大一學生希望開設會話課、日本文化課,以及增加日語聽力課。大二希望增設日本文化、翻譯,以及增加日語聽力的課時。大三大四學生希望在翻譯、聽說方面有所加強,增開日語聽力、商務日語等日語實踐課程。
關鍵詞 大學生 綜合素質 政治思想素質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7.03.076
1 學生綜合測評目的
綜合素質測評是對大學生的一種評價指標,本次學生綜合素質測評主要針對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大三和大四的學生,分為政治思想道德及集體榮譽、專業學習知識技能及科創能力、文體及衛生、公益活動及實踐四個方面,每個類別根據情況給予一定的比例,在將學生在校的各種活動、學習或者各種競賽給出一定的分數,根據所占的比例算出總分,然后根據總分決定學生優秀與否。
它真實記錄了大學生一學年的表現,轉變了以考試成績為唯一標準評價學生的做法,為高校人才培養提供重要參考,同時也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自我,發現不足,揚長補短,不斷地自我完善,達到以評促改的效果,從而有利于畢業擇業和自我發展。
對于學院管理方面,在綜合素質測評的基礎上,針對學生量化指標進行分析,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的狀態,按階段和類別將學生進行劃分和整理,可以有效地分析出在學生自我認識方面和成長階段不足,幫助學院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分類的指導和教育,通過這真實的信息能夠更加密切地了解到每一個學生的思想和學習動態,可以更加有計劃的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提高自己。并可以根據學生本人的發展情況,做出及時的調整處理措施,真正意義上做到關注到每一個同學。
2 學生綜合測評數據分析
本次土木學院學生綜合測評涵蓋了大三、大四的本科生,共869人,其中大三473人,大四396人,時間為2014-2015學年。學生綜合測評結果如表1:
從表1可以看出:大三學生分布在60-70分數段的人數最多為209人,大四學生分布在71-80分數段的人數最多為186人,比較來看,大四學生對于自我綜合測評方面的打分高于大三學生,而縱觀其他階段分數階段,可以發現大四學生的測評分數普遍高于大三學生。這可能是由于大四同學在前一年參加的競賽較多,獎項較多,因此分數較高。并且大四學生有部分學生已經保研及考研,有大部分學生已經簽好了就業單位,對于畢業他們已經有了明確的方向,在評分方面占據優勢。
由圖1可以看出,大三年級60-70分數比例最高為44.19%,之后隨著分數的提高,比例逐漸降低;大四年級71-80分數比例最高為46.97%,之后隨著分數的提高,比例逐漸降低。大三和大四年級總體達標(高于60分)比率分別為94.72%和98.24%。
從大三和大四年級的測評分數分布圖,對比圖2的學生綜合獎學金獲獎比率來看,大三的特等、一等和二等獎學金比率之和為14.34%,約等于大三測評80分以上的比率之和14.38%;而大四的特等、一等和二等獎學金比率之和為18.26%,略小于大四測評80分以上的比率之和20.46%。這說明綜合測評的結果與學生綜合獎學金率有一定的相關性,也證明了成績優秀的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普遍較高。
3 學生綜合測評的類別分析
3.1 政治思想道德及集體榮譽
進一步分析學生綜合測評的分數,從圖3中可以看出,在學生政治思想道德及集體榮譽類別中,學生的得分普遍不高,大部分集中在10-14分階段,大三和大四的比率分別是55.81%和60.47%。這說明大多數同學都能堅持基本的政治理論學習,但在獲得集體榮譽方面成績不突出,在追求上進積極入黨方面,同學的得分不高??偟膩碚f,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質和集體榮譽感有待加強和提高。
3.2 專業知識及科創能力
從圖4來看,學生的專業學習知識技能與科創能力這項得分不高,有78.22%的大三學生和74.49%的大四學生得分為10分以下,只有極少數的同學獲得了20分以上,獲得10-14分的學生比率,大三和大四分別為15.43%和16.41%。可以看出,學生的競賽水平和科創能力一般,在和專利發明方面,多數同學沒有得分,也說明同學們的專業知識水平有待提高,在學術成果整理、論文l表方面需要專業指導。部分同學可以意識到拓寬知識能力和就業力的重要性,在課余時間主動學習駕照或者參加專業培訓及認證。
3.3 文體及衛生
從圖5可以看出,大三和大四學生的得分率相差不大,從分布上來看,獲得的人數最多的分數段是1-4分,大三和大四分別為78.44%和78.54%。這項不得分的比率,大三和大四分別為14.16%和14.65%。由于土木學院是工科院系,學生的文體素質不高,在文體競賽中獲獎的同學較少,尤其獲得省級以上獎項的同學是少之又少,可見在學生課余生活方面,應當加強文體活動的開展,提高學生文體素質。
3.4 公益活動及實踐
從圖6可以看出,在公益活動和實踐類別中,學生的得分率不高,從分布上來看,獲得的人數最多的分數段是1-4分,大三和大四分別為52.22%和57.32%。這項不得分的比率,大三和大四分別為32.56%和32.58%,這部分同學沒有在學校及學院的學生組織和社團組織中任職,也沒有參加社會實踐和青年志愿者活動。由此可見,調動這部分同學的積極性,創新實踐活動方式,豐富學生課余生活,提高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是很有必要的。
4 結論與啟示
總的來看,土木工程學院大三和大四學生綜合測評的結果較好,總體達標(高于60分)比率分別為94.72%和98.24%。但也顯現出一些問題:
(1)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質有待加強和提高。
(2)在科技競賽方面,學生的競賽水平與科創能力一般,專業知識水平有待提高,在學術成果整理、方面需要專業指導。
(3)由于專業學科特點,學生參加文體競賽獲獎的人數少,學生的文體素質較差,有待提高。
(4)學生在各項公益活動和實踐中參與度不高,不得分的人數比率最高。
針對以上的問題,學院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大力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1)加強學生的專業知識的提高,幫助學生提高動手能力,鼓勵學生思考創新,在課堂內外鍛煉學生的專業技能;
(2)創造豐富的學生課外生活環境,發掘學生的內在潛力,開拓學生的課余愛好,提高學生文體素質,幫助學生全面成長成才;
(3)鼓勵學生參加對其成長有利的社團和公益活動,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要成才,先成人”,提高學生做人的德行和做事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范純P.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研究綜述[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8(6).
[2] 王文鋒.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素質評估指標體系與方法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4.
關鍵詞: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畢業設計;過程管理系統
1智能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改革背景
智能專業是一個新興專業,在學科建設上各高校百花齊放、各有特色,但目前國內高校的智能專業本科教學普遍存在以下突出問題㈣。
(1)專業課程過于龐雜。專業課程設置重疊較大,本來的出發點是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但由于學時有限,過多的課程反而影響了專業特色。
(2)培養模式落后。缺乏學科交叉,且“教師一學生”的單一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協作能力。
(3)專業培養缺乏目標導向與社會定位。學生缺乏對智能學科的系統化理解,很難培養其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此,沿用傳統的畢業論文(設計)管理模式和時間分配方案,以通常的論文撰寫和答辯為基本考評方式,效果并不理想。
2智能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指導思想
高等學校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是本科教育成果的收官之作,對學生進入社會或繼續深造都有重要的過渡作用,需特別重視。通過面向能力培養的本科畢業設計教學改革,智能專業本科畢業設計的指導思想在遵循《南開大學本科生畢業設計手冊》的基礎上,主要強調以下3個方面。
(1)學生應結合課程學習情況、今后擬就業方向、個人興趣、繼續深造方向等選擇適合自己的導師和畢業設計題目,而非功種性地選擇難度低、給分高、容易過的題目。在畢業設計過程中,學生應發揮主觀能動性,將涉及的核心課程知識點再做溫習,與指導教師積極溝通,與團隊成員經常討論。
(2)教師在指導學生選題方面應注重與前沿技術的相關度,可將在研項目、子課題、甚至技術點中的一些工作作為本科生畢業設計題目,鼓勵教師多出題目。教師在指導學生過程中應給予參考文獻、參考書目建議,并根據項目情況提供之前的項目文檔,同時注意培養學生撰寫項目文檔的能力。
(3)論文撰寫符合南開大學本科畢業設計內容、格式規范,做好論文答辯的各項準備。
為了全面貫徹智能專業本科畢業設計的指導思想,使畢業設計工作順利推進,智能專業本科畢業設計正式開展前要經過兩個層次的動員工作,一方面由學院教學領導班子動員畢業設計導師,另一方面,學院組織學生集中召開畢業設計動員大會。
3智能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內容和過程
3.1畢業論文(設計)前導課程
為了使畢業論文(設計)實現更好的效果,學校首先在畢業論文選題前一學年就開設綜合課程設計課程,該課程可以分為春、秋兩個學期(即第五、六學期),分別為綜合課程設計2-1和綜合課程設計2-2。由教師根據自己的科研項目或教授課程給出1~3個題目,將智能學科核心課程(如智能工程、機器視覺、現代控制論、過程控制、電路基礎、計算機基礎等)之間的關聯性通過恰當的選題體現出來。學生在自由選擇一個題目后,像研究生一樣進入實驗室,跟隨導師完成題目,并做定期進度匯報。
該課程近兩年開始實施,效果比較顯著,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合理彌補了本科生畢業設計時間不足的問題,真正的畢業設計過程在大四學期才剛剛開始,而該階段的學生一般忙于找工作、考研、出國等事務,很難集中全部精力和在校時間投入畢業設計中。尤其工科類的題目需要經過實際調試和設計才能完成,很多學生由于時間所限草草應付。前導課程設置在大三學年,學生就有充沛的時間,有較穩定的學習狀態和心理狀態。二是使學生提前進入科研環境,熟悉基本的科研條件和論文寫作技能,對知識結構做進一步的整理和溫習,并對自己的能力有一個初步認識,也能較早發現自己的興趣點,在后期真正開展畢業設計時選題更準確、進入研究狀態更快、論文(設計)質量更好。
3.2時間要求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工作時間不得少于12周,不設上限,充足的工作時間是保證質量的重要前提。學校安排學生在大四上學期進行畢業論文(設計)的動員、選題、導師確定、文獻查閱等工作;在大四下學期集中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的實驗(調研)、撰寫、答辯等環節。大三學年(上下兩個學期)開設畢業設計前導課程,客觀上也為畢業設計增加了更多時間。
3.3選題要求
(1)以培養智能專業優秀畢業生為目標,充分體現專業特點。同時,鼓勵學生選擇以本專業為主的交叉學科課題,如近兩年有不少學生將機器視覺、圖像處理等技術與生物、法語、環境等學科的實際問題結合,做出了有應用價值的畢業設計。
(2)學生應根據自身情況考慮選題,不要隨意或者盲目。前文提到的畢業設計前導課程為學生達到此要求提供了幫助。
(3)論文選題應有一定的理論價值或實踐價值,本科畢業設計應有1~2個創新點。
(4)學生可選擇指導教師提供的題目,也可自擬題目。學院采取開題報告的形式審核全體學生的選題,并填寫《智能專業開題報告審查表》,經導師、院主管本科教學副院長簽字備案。如題目更改,學生需填寫《智能專業本科畢業題目變更審查表》,同樣經簽字后備案。其中,學院會選拔5~10名學生面向整個專業的師生舉行示范性開題報告。
(5)學生選題原則上要求每人1題。但由于智能專業很多題目需團隊協作完成,因此規定若2人(或2人以上)合作課題,畢業論文(設計)必須分開撰寫,在畢業論文(設計)中要重點闡述本人獨立完成的部分,并明確說明本人在課題研究中完成的內容對整個課題的貢獻。
3.4資料查閱、實驗設計及數據整理
智能專業本科生如同其他工科學生一樣,往往直接著手解決具體問題,而忽略了問題背后的理論意義。因此,學生應進行一定量的文獻閱讀工作,在開展畢業設計前廣泛收集資料,以便了解目前該領域國內外研究現狀并做好記錄。同時,要求學生將課題的研究背景、資料查閱情況、文獻閱讀心得進行歸納總結,并在初期進行一次詳盡匯報。導師對該匯報評價滿意后,學生繼續進行實驗設計和后繼答辯工作,若不符合要求則需重新匯報直到符合要求為止。我們要讓學生懂得:只有通過豐富翔實的前期調研,才能了解理論界對自己擬研究問題的研究狀況,避免低水平重復性工作,也防止侵犯他人知識產權,這對學生今后的研究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
3.5編寫提綱和撰寫畢業論文(設計)
根據智能專業特點,撰寫論文的時間為4周,在撰寫前應與指導教師討論三級目錄。學生應主動找導師指導畢業論文(設計),每周至少一次,總次數不少于10次。這里特別強調,如學生沒有按要求完成之前的環節,而直接提交論文,則不準許答辯,亦不能獲得相應學分。
3.6畢業論文(設計)指導與檢查
指導教師應按學校要求對學生進行定期指導,同時對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完成進度、質量、出勤等情況進行檢查,及時解決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如實填寫《智能專業畢業論文(設計)開題報告審查表》《智能專業畢業論文(設計)中期檢查表》《智能專業畢業論文(設計)進度檢查表》等表格。
3.7利用網絡系統完成全過程質量控制
良好的改革方案,離不開有效的管理機制。在該方面,南開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利用學科在信息技術方面的優勢,開發了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統,用于管理本科生畢業設計全過程。學生可以在綜合課程設計(前導課程,如圖1)和智能專業本科畢業設計(如圖2)分別使用系統完成填報志愿、導師雙向選擇、開題報告提交、中期檢查等步驟。相應地,導師可以通過該系統完成題目布置、開題報告審核、中期檢查等工作。學科主管教學工作領導也可借助該系統,通過高權限訪問,評閱和批示教師及學生的論文進度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