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7 18:55:45
序論:在您撰寫整合管理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運用思想理論圍繞核心重視資源實現整合
多年來,我們進行了很多教學改革的探索,但大多是停留在內容、手段、方法上的改革,而沒有真正進行教學結構的改革。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和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目前最有效的途徑。
隨著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多媒體教學在教學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多媒體教學在教學中只是一個輔助作用,它不能夠完全代替教師的教學工作,準確、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教學,應從實際出發,遵循教學原則,合理分配時間,提高教學效益和提高教學質量為原則,對教學環節做周密安排,精心設計。
信息技術是一種認知工具,信息技術課是一種工具課,其作用在于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在化學教學中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的整合呢?
運用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為指導
在信息時代,有很多問題是傳統理論所不能回答和解釋的,需要我們具有探求新知識、新理論、敢于向傳統教育思想觀念挑戰的勇氣和精神。
在上初中《化學》第三章第五節核外電子排布的初步知識氯化鈉的形成過程中,如果就憑教師按照書本內容直接講解,學生很難想到氯化鈉的結構情形,但做一個Nacl形成的課件,這樣學生就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體化,這樣就降低了學生學習知識的難度,提高了教學效果。
可見,從內容、手段、方法、教學結構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從而真正實現了教學系統中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學媒體的有機組合。然而這四個要素不是孤立地、簡單地組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而教學系統四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具體體現就是教學結構。這樣就避免了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在傳統教學系統中四個要素的關系是:教師是主動的施教者,甚至是教學過程的絕對權威,教師通過口授、板書把知識傳遞給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是用耳朵在聽,處于被動接受狀態,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相當于收音機或電視機)。而此地媒體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作為輔助教師教、即用于演示重點和難點的直觀教具,在這種結構下,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老師講這本教材,復習和考試都是依據這本教材。
緊緊圍繞“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這一核心來進行整合。
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正是為了有效地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即徹底改變教學系統中四個要素的地位與作用。
多年來我們培養出的大多是知識應用型人才,而比較缺乏創新型人才?!皠撔隆?,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1999年第三次全教會上主席還進一步提出:“要把增強民族的創新能力提到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
在上初中《化學》緒言這節時,如果單憑教師用語言描述,無論你怎樣繪聲繪色地講解,學生只能憑自己的生活實踐來理解,很難起到好的效果,但我們制作一個課件,在輕松的音樂聲中,形形、豐富多彩的各種物質,潺潺的流水能蒸發變成水蒸汽,水蒸汽可以變成天空的白云,白云可以變成雨滴或雪花重新降落在地面等有聲有色的一段音樂片呈現給學生,這樣學生在一種輕松的學習環境中進入開門教學的情境中,引人處勝,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認識到化學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相互聯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有效整合來實現一種理想的學習環境和全新的、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學習方式,從而徹底改革傳統的教學結構和教育本質,達到培養大批具有21世紀能力素質的人才(即創新人才)的目的。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強調要把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利用信息技術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學習環境,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在整合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鍛煉,這正是創新人才培養所需要的。由此可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改變傳統教學結構、實施創新人才培養的一條有效途徑。
要高度重視化學教學資源的建設,這是實現課程整合的必要前提。
化學概念、原理大多數較為抽象,物質的微觀結構既看不見,又摸不著,且化學變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礎上重新組合的結果。因此,單靠語言和文字的描述,學生較難理解。通過計算機軟件進行動畫模擬,能形象生動地表現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的運動特征,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直觀形象地認識微觀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理解化學原理。例如:解釋化學反應時,動畫模似“白磷分子”和“氧分子”,再拆分為原子,最后,重新組合為“五氧化二磷分子”的過程。又如:在做“Cu——Zn原電池”的演示實驗的同時,通過動畫模擬,使學生地看到電子運動方向和兩極電子得失的情況。這樣,可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這樣利用信息技術創建理想的學習環境、全新的學習方式、教學方式,從而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與教育本質。實際上信息技術就不再僅僅是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和教學模式,達到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要求,即與素質教育的目標結合在一起。
如上所述,是要通過信息技術所創建的理想學習環境和全新的學習方式。
實現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的整合的原則
怎樣實施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課程的整合,這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與探討的重大課題,在整合的過程中又必須遵循若干共同的原則,否則將會事倍功半、事與愿違,甚至適得其反。所以認識并遵循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原則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做好整合的前提條件。要緊緊圍繞“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這一中心來整合,就要求教師在進行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工作中,密切注意教學系統四個要素(教師、學生、教材、教學媒體)的地位與作用:看看通過自己將要進行的“整合”,能否使各個要素的地位與作用和傳統教學過程相比發生某些改變?改變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將會改變?哪些還沒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緊緊圍繞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并做出相應的調整,使得通過最終教學設計所建構的教學模式能較好地體現新型教學結構的要求,這樣的整合才是有意義的?;瘜W本身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化學教學中,實驗是學生學習化學理論,掌握實驗操作技能,培養嚴謹的科學素質必不可少的過程。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實驗以其真實性和直觀性,給學生提供第一手感性材料,有利于教材內容的理解。所以在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同時不能脫離實驗的作用。
關鍵詞:情境---探究模式,信息技術,學科課程,整合
目前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模式根據利用方式的不同,可將分為三種基本方式:
①L-aboutIT方式: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對象
②L-fromIT方式:把信息技術作為教師教學輔助工具
③L-withIT方式: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
在中學范圍內大多是把信息技術作為教師教學輔助工具,應用的模式為“情境----探究”模式,基于課堂的“情境----探究”教學模式包括創設問題情境(思考、討論、形成創意)、實踐探索、意義建構、自我評價幾個基本環節。這種模式適用于課堂多媒體教學環境。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以引起學習者對問題的思考。在充分思考的基礎上,借助一定的學習資料,形成創新性問題的解決思路,并在實踐中探索問題解決的具體方法,最終實現問題解決.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習者對問題的理解和解決方法會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從而達到建構主義理論所要求的對知識學習的自我意義建構。最后一個環節是學習者對問題解決過程進行自我評價,發現不足與成效,以便在后續問題中改進與提高。筆者根據自己對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方法的理解、對信息技術的掌握和化學學科課程教材的分析,在進行“原電池的原理及其應用”教學中應用“情境----探究”模式巧妙地將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程進行整合。下面介紹一下整合時“情境----探究”模式的具體運用。
筆者采用powerpoint為基準,在某些內容處插入影片和聲音等解決了傳統教學的一些問題。在引入這一課題時用一張畫面情境讓學生觀察畫面,然后講述圖片背后的故事。故事的內容為:在倫敦上流社會,有一位貴族夫人格林太太,幼年時因蛀牙補過一顆不銹鋼的假牙。不料后來,她又因為車禍掉了一顆牙,為了顯示她的富有,她裝了一顆黃金假牙。自此以后,她就經常出現頭痛、失眠、心情煩躁等癥狀。更奇怪的是,眾多的醫學專家為她檢查后,都找不到病因,這位夫人整日感到精神萎靡,找遍各大醫院會診也不見效果。后來是一位化學家為她開出了一張處方解除了痛苦。這是一張什么樣的處方呢?它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處方……
在學生進入了以上的畫面情境和故事情境時就會思考一些與這堂課的內容相關的一些問題----這位貴族夫人為什么有這樣的病癥呢?此時他們的思考可能非常的不成熟,很急切的想知道為什么?這時教師再進入主題。在教材一開始有一個演示實驗,這個實驗最好是教師和學生一起完成,教師在實物投影儀上演示,學生可以分組進行,這樣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提高,同時調動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這是傳統教學的優勢,多媒體教學并不能完全代替傳統教學,一些化學演示實驗原則上只要無污染的都應該在課堂上演示,而不能通過課件演示,因為這樣是達不到效果的。我們只是利用多媒體這種教學手段來輔助教學。在講述原電池原理這一重難點時,采用了一個用flash制作的動畫,動畫的主題是鋅銅—硫酸原電池的微觀反應原理。
(學生觀察第一幅畫面后根據預習的情況、課外資料的搜索及教師的引導思考若電路閉合可能會出現什么樣的情境?)
動畫體現的變化在于:電路從開路到閉合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前者沒有什么反應發生,而閉合后,可以從動畫中顯示電路中的電流表指針發生偏轉,說明有電流通過,不難得出結論是鋅片有電子流向銅片,有兩個電子流向時同時游離一個鋅離子,銅片上則有兩個氫離子得到電子形成氫分子。學生通過動畫看到了原電池的微觀反應,印象深刻,加深了對原電池原理這一重難點的理解,達到了很好的課堂效果,這是傳統教學中無法比擬的。同時學生還可以根據最初自己思考的現象和實際的情況進行比較,得出自己在哪部分還有欠缺即對自己進行評價,教師也在此對學生進行評價。又如在介紹酯化反應時可以用flash制作乙酸和乙醇的分子模型,用動畫演示反應的微觀變化后,從反應物漸變到產物乙酸乙酯和水的過程可以使學生加深對酯化反應原理的理解,在介紹酯化反應的實質時可以先讓學生思考這兩種反應物是如何脫水的,學生根據自己對兩種反應物的結構判斷可得出初步的結論。待思考后再觀看另一個動畫,其實就是在前一動畫的基礎上將乙醇中的O原子換為另一種顏色代表O-18,其他的內容不變,在播放動畫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O-18的目的產物,學生很容易看出“酸脫羥基醇脫氫”這一實質。這樣我們就充分利用了信息技術使學生獲得了比傳統教學中的更好的學習效果,同時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啟發。
在介紹形成原電池的條件這一部分時,則可以設計實驗情境,用畫圖軟件設計幾個實驗裝置圖,讓學生根據裝置圖進行實驗探索,得出形成原電池的條件,學生在這種探索過程中得到了實踐,并在內心形成自己的一些觀點。這也充分利用了實驗探索手段來代替傳統教學中的枯燥的文字敘述,學生通過用電流計測定很容易得出形成原電池的條件更主要的是學生在這種教師創設的實驗中有所收獲,學生可以評價自己,看自己能否很好的進入教師創設的情境,教師也可以評價學生如實驗的操作是否規范等。
在學習了原電池的原理和形成條件后再讓學生思考那位貴族婦人為何出現病癥,這時學生很容易根據原電池的原理解釋,還可以開出一張有效的“處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的思考學習解決了課題引入時情境中的問題。
【關鍵詞】企業文化,企業重組,文化整合
作者簡介:操緒江(1964.11—),男,湖北省監利縣人,長江大學城市建設學院行政管理專業辦公室主任,政工師。
1資產重組與文化整合的并行是企業重組的成功之道
對于國內外企業重組案例的仔細分析后,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個規律:企業重組獲得成功的企業都是走了一條資產重組和文化整合并行的道路,企業重組失敗的共同原因之一是重視資產重組而忽視文化整合。
企業是一個經濟實體,也是一個文化實體,企業重組不僅是一種經濟行為,它更是一種文化行為。企業重組表面上看是有形資產的重新配置,而本質上它涉及人們的利益以及人們對利益變動作出的各種價值取舍。這些利益取舍行為是深受以價值觀為核心的企業文化所影響。資產重組的過程伴隨大量的文化碰撞和磨合,企業重組就其本質而言,也是企業文化的重新整合。企業的領導者應該充分重視重組中的文化整合,并有意識地塑造一種理想的企業文化模式。如果企業忽視重組中的文化整合,將會給企業帶來難以彌補的損失甚至造成無可挽回的悲劇。在德國西門子公司尼克斯多夫電子公司的合并中,由于雙方低估了它們的文化差異對合并的影響,西門子公司每年為此虧損數十億馬克。后來西門子·尼克斯多夫公司開始在公司里塑造一種“在工作中爭取協作效果”的企業文化,以彌補它們忽視文化整合的過失。如果在企業重組的過程中進行有效的文化整合,不僅可以促進資產重組,還能夠為企業發展創造有利的環境。1995年,三九集團兼并雅安制藥廠后成立了三九雅安公司,三九集團高度重視企業兼并中的文化整合,把“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三九精神移植到三九雅安公司,員工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企業效益也迅速好轉。
2企業重組中的文化障礙
在企業重組的過程中,文化障礙是潛在的,無法繞過且令人頭痛。企業文化整合需要企業文化的變革,而文化的變革又談何容易。正如《美國的企業精神》一書的作者勞化斯·米勒說的那樣“組織文化是所有成員的習慣積累而成的。而習慣則是多年的觀察嘗試與獎賞所形成的,它根深蒂固,任何嘗試改變習慣的人,都知道難如登天”。企業重組中的文化障礙一般表現為以下5個方面。
2.1企業之間文化傳統的差異
所有的企業都有自己的企業文化。企業在自己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受到特定的經濟和文化環境影響,有著不同的發展歷史,形成各不相同的企業文化傳統。企業之間的地域、民族、素質、行業和所有制形式等方面的不同,鑄成了風格迥異的文化性格和文化模式。企業文化傳統的差異造就了不同企業的員工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的差異,給企業重組帶來很大的文化阻力。文化差異是企業之間的根本差異之一,也是企業文化整合的最大難題。
2.2企業重組中“成功者”和“失敗者”的心態反差
在強勢和弱勢企業重組時,強勢企業在資金、管理和文化等方面具有弱勢企業無法比擬的優勢,強勢企業員工在心理上驕傲自滿的心態,往往以“成功者”甚至“救世主”的身份自居。而弱勢企業員工因自己企業處于劣勢而產生“亡廠奴”和“失敗者”的心態。這兩種不良心態很容易滋生并在企業中埋下文化沖突的種子,對企業文化整合極為不利。管理者應引導雙方員工調整心態,樹立平等、合作和競爭的觀念。
2.3被重組員工對“沉入成本”的懷舊心理
企業文化是由企業員工付出的巨大努力而形成的,這其中凝聚著他們大量的心血和努力,這些心血和努力構成了這種文化的“沉入成本”。當企業被重組時,職工意識到他們曾為之努力的企業文化將被改變,誰也不愿自己的勞動成果被輕易地否定,因而難免表現出一種對原有文化依戀難舍之情和懷舊心理。特別是當個人在重組中受挫或企業在重組中出現的波折,這種懷舊心理很容易演化為一種文化的反彈力,對文化的變革充當較大的抵銷力量。
2.4被重組企業的員工對“利益減少”的危機意識
在企業重組之前,員工們處于一種相對的利益均衡狀態。企業重組意味著這種利益均衡將要被打破,員工們認為自己可能成為這場變革的犧牲者,維護既得利益是每個員工的一般心理傾向。特別是一些弱勢企業的管理層,他們的職位和其它利益很可能被取代,表現出對重組的嚴重的憂慮。在這場不對等的重組中,被重組企業員工的心理很容易失去平衡。除非能給員工以實際利益保證,這種普遍的危機感很容易成為阻礙重組的內在潛流。
2.5被重組企業員工對變革前景“不確定”的疑懼心理
企業重組的成功與否受到諸多因素和條件的制約,由于一些難以預測不確定因素存在,人們對前景不能做精確的描述和肯定的判斷,變革對于員工們生活和工作的影響是無法確定的,員工很容易產生對企業文化變革的消極觀望的心理。此外,企業文化具有生成的長期性、作用的潛在性、存在的延續性和改變的遲緩性等特點,也會給企業文化的變革和整合增大難度。
3企業文化整合的基本類型
企業文化整合是指在企業重組過程中將相異或矛盾的文化特質在相互適應后形成一種和諧的文化體系。企業重組中的企業文化整合類型,主要由雙方企業文化的強弱程度、相適應性以及企業重組的戰略目標共同決定。從國內外的企業重組的實踐來看,企業重組中的文化整合有四種基本類型。
3.1文化替代式
當強勢企業重組弱勢企業時,強勢企業向弱勢企業輸出自己的管理模式和文化模式,促使弱勢企業的文化發生根本轉變,最終以自己的強文化取代對方的弱文化。1995年海爾公司在兼并紅星電器廠的過程中,海爾僅派去了3名海爾文化中心的人,將海爾文化全面地輸入到紅星廠。以“敬業報國、追求卓越”的海爾精神為核心的海爾文化理念和“日事日畢、日清日高”的海爾管理模式被員工們認同,員工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發生了根本轉變,企業的經濟效益迅速好轉。海爾的成功在于堅持以自己積極進取的創業文化取代對方的守業文化或敗業文化,以自己的無形資產盤活對方的有形資產。
3.2文化融合式
在強勢企業與強勢企業重組時,雙方都有令人自豪而優秀的企業文化,彼此只能加強交流,相互學習和吸收對方文化的優點,在文化上相互同化,使兩種不同的文化最終復合成為一種更優秀的新型企業文化。上海貝爾公司是由中國郵電工業總公司、比利時阿爾卡特公司和比利時王國政府基金會合資而成立的。在公司成立之初雙方就本著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的原則,加強溝通,精誠團結,逐步形成全新的“團結、奮進、為大家”的貝爾文化。貝爾文化雖然還帶有原合資方的文化痕跡,但已今非昔比,它畢竟具有了兼備中西文化優點的新特質。
3.3文化促進式
當一種強文化受到弱文化的沖擊時,強文化能保持基本模式不變,其價值觀體系也相對穩定,只是在一些具體的文化參數上作適應性的改變,使原有文化的功能更加完善,使之更適應雙方合作和促進企業發展。90年代初,榮事達集團先后與美國和日本的企業聯合成立7家合資公司,在合資公司里,榮事達集團保持自己特有的“以義生利、以德興企”的“和商文化”和“零缺陷管理”。同時又積極吸收和借鑒外資企業管理和文化的優點。這種以我為主,兼容對方優點的文化整合方式,使榮事達集團新公司的經營業績穩步提高。
3.4文化隔離式
這種文化整合主要適用于某些跨國公司間的重組。因為雙方文化背景和企業文化風格迥然不同,甚至相互排斥或對立。在文化整合的難度和代價較大的情況下,如果能保持彼此的文化獨立,避免文化沖突,這樣會有利于企業的發展。如美國通用電器公司控股日本五十鈴公司時,通用電器公司并沒有向五十鈴輸入自己的文化模式,而是采用了文化隔離的整合方式。
4企業文化整合的方法和步驟
企業文化整合既是一個文化變遷的過程,也是文化再造和文化創新的過程。企業文化整合需要運用一定的方法和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戴爾和肯尼迪在他們的著作《塑造公司文化》中指出:塑造公司文化需要“建立共識,彼此信任,建立技巧,耐心和保持彈性——是我們認為最終解決問題的辦法”。勞倫斯·米勒在《美國的企業精神》一書中提出“為了發展新的文化,必須動員一切力量,為了改變公司的文化,必須要有實例、訓練、指示、教導、強化以及對新作風予以支持的制度?!逼髽I文化整合可按下面的方法和步驟進行。
4.1企業文化診斷
這個階段工作的任務是對重組雙方的企業文化狀況有個客觀的認識,以理清未來的文化變革和整合的大體思路。(1)企業文化調查。對重組雙方企業的發展的歷史、文化傳統、企業經營管理的現狀、企業的人際關系、員工對企業重組的態度、企業的地域文化特征都要作系統的調查,為企業文化的變革提供詳實的資料。(2)企業文化分析和評價。對企業文化進行全面梳理,分析企業文化的形成原因,對雙方企業文化的優劣之處、差異程度和文化適應程度都要有明確的認識。(3)提出企業文化整合的建議。對文化整合提出基本思路,大致描述和預測未來的文化模式。
4.2企業文化設計
立足雙方企業文化的實際狀況,根據企業重組的戰略要求,對未來的文化模式的實施措施進行科學設計。(1)文化模式設計。將若干不同的文化特質,經過適當的合并、分拆、增強和減弱等主式進行重新聯結,形成理想的文化模式和文化網絡進行重新設計。企業文化模式設計要從企業價值觀入手,形成一整套的企業理念系統。(2)將理想的企業文化進行適當的細化和量化,對新文化推廣進行詳細規劃,確定文化整合的階段性目標,制定文化整合的評估體系,使企業文化整合的方案具有確定性和可操作性。(3)成立企業文化整合的工作機構,將文化整合與資產重組實行接口,促使兩者的協調運行,鼓勵雙方員工參于討論,形成文化整合的執行文本。
4.3企業文化整合的實施
按克特溫勒的看法,人的態度改變程序可以分為“解凍期—改變期—凍結期”。企業文化整合的實施也應有三個階段。(1)改變企業文化環境。通過系統的企業文化宣傳,營造企業變革的輿論氛圍。向員工傳遞企業文化變革的信息和決心,使員工感到變革的壓力,迫使員工反思和改變自己的不良習慣,鼓勵員工接受新文化。加強溝通和交流,盡可能達成變革的共識。(2)全面推進新文化。結合資產重組和機構變更,在較短時間內全面推行新的規章制度,要求員工嚴格遵守新文化準則。通過系統的企業文化培訓,使員工能夠完全理解和執行新的文化準則。(3)持續強化新文化。文化變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新文化的建立需要持續的強化。領導者和管理者要帶頭執行,要不斷地清除舊文化中不良的成分,反復地糾正員工的行為偏差,通過一定的獎懲措施來鞏固和維護新文化,防止員工的舊文化反彈,直至員工能夠自覺地遵從新文化、養成好習慣。
參考文獻
跨媒體,新新媒體……這些概念我們都已不再陌生,其中跨媒體傳播就是媒體之間的交叉傳播與整合互動。電視傳媒無疑是當今影響力最大的媒體,主要以視覺傳播為主要手段,但也由于一些自身特性所決定,需要與不同媒體合作才能取得最優的傳播效果。其中與其關系最為緊密的媒體首先是網絡媒體,其次是平面等媒體,電視媒體要與這些媒體形成良性互動(Interactiveness)來達到“雙贏”或“多贏”的目的。
一、網絡媒體傳播合作構想框架
網絡作為新一代崛起的媒體,它的力量不容忽視,電視媒體如果能夠借助網絡的傳播途徑,利用網絡無國界的優勢,拓展了傳播渠道,塑造立體的傳播模式,可以充分實現傳統媒體與現代媒體的雙贏。
1、頻道網頁內容功能分析
首先我們對頻道網頁的功能和內容進行分析,我們認為網絡媒體與電視媒體的互動在內容功能上主要體現兩個方面,一是網絡媒體能夠進行海量存儲,整合各種信息資源,另一個就是網絡媒體的互動功能,可以搭建一個立體的傳播平臺,下面將一一論述。
1.1海量存儲,整合各種信息資源
海量存儲是網絡媒體的特性之一,由于電視媒體沒有存儲的功能,網絡媒體對此進行了很好的互補。它能存儲頻道的大量信息,可供受眾隨時查閱,其中包括頻道的設置,新聞信息消息,頻道的動態,欄目的介紹,主持人的介紹,尤其是主持人介紹這一板塊尤為重要,它可以有各個重大欄目主持人的數據:籍貫、生日、血型、身高和體重等,還有主持人自己寫的隨筆,使受眾可以進一步地了解自己喜愛的主持人,甚至還提供了可與主持人直接交流的電話、電子郵件的機會,通過這些方式可以增強主持人在受眾心目中的實在感,進而培養受眾對頻道欄目的認同感和忠誠度。同時我們認為網絡媒體在傳播這些信息上也要注意它的藝術性,因為它傳播的不僅僅是信息,作為媒體還要傳播視覺藝術,我們在這一點上相對來說有所欠缺,關于視覺設計這一方面將在后面部分有所論述。下面是美國Foxnews新聞頻道的網絡頁面:
資料來源:Foxnews官方網站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存儲了大量Fox的信息,其中有新聞信息,Fox主持人介紹,音頻視頻鏈接,Fox觀點等等,這樣海量信息的存儲便于受眾的查詢,同時也增強了媒體的品牌影響力。[page_break]
2、頻道網頁設計樣式分析
2.1頻道整體頁面設計構想
正如上面所論述的一樣,網絡的藝術設計也是至關重要的,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著頻道的形象,我們將分兩個部分論述,一是對整體頁面進行設計構想,一是對欄目進行設計構想,下面是美國NBC電視頻道的頁面設計:
資料來源:NBC電視頻道官方網站
從上面NBC電視頻道網頁我們可以看出,它不僅僅是NBC電視頻道信息傳播的一個平臺,而更像是一件藝術設計的作品,視覺元素非常地飽和,整體頁面由不同顏色板塊組合給人的感覺很有質感。頻道的標示出現在很醒目的位置,右上角是今天的節目單,也不忘其服務職能。另外電視節目中人物是整個頁面的主體,占了約3/5的程度,人物占主體給人一種親近感。最后整個頁面具有動感,雖然我們在上面的圖中無法看到,但是在真實的頁面中頁面中間的字幕是滾動的,并且最上方的人物板塊是制作精良的Flash,動感十足,給人以視覺享受,足以體現NBC網頁的制作功底,同時也代表了NBC電視頻道的整體形象。下面是法國FashionTV(時尚)頻道的主頁面:
資料來源:法國FashionTV官方網站
法國FashionTV是世界著名的時尚頻道,因此它的網站設計應該具有代表性,從上面的圖中我們看出FashionTV的主頁分為了11個部分,上面的3個部分主要是對FashionTV的介紹以及如何收看FashionTV和視頻點播。在下面的8個板塊分別介紹FashionTV的不同欄目板塊,整體頁面依然是由不同顏色板塊組合,給人以視覺享受。左上角依然是頻道標示fTV,中間的字幕依然是滾動字幕,背景用深色顏色給人以很沉穩的感覺。整體設計與NBC電視頻道有著很多相通之處,也代表了國際上的流行做法。
另外法國FashionTV電視頻道的品牌意識,從主頁面打開其中的一個網頁,中間部分就是FashionTV電視頻道的臺標演繹,FashionTV的臺標是類似一個鉆石的形狀,用Flash制作,動感十足,質感細膩。并且左邊的標示設計很有味道,“FTVLIVE”是黃色背景,黑色字體,對比反差很大,視覺感強烈。頁面的背景是一個很摩登的女郎,她的比例占據了近1/3的頁面,很有視覺沖擊力,并且切合FashionTV頻道的主題??傊現ashionTV電視頻道的網絡主頁充滿了現代時尚的元素,早已不在是停留在傳播信息本身,更多的是在表達一種視覺的理念。具體見下圖:
資料來源:法國FashionTV官方網站
2.2欄目頁面設計構想
除了頻道的整體網絡頁面藝術設計對于提升頻道整體形象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外,欄目自身的藝術設計也很重要,我們在第二部分介紹過CNBC財經頻道一文件有關財經話題的脫口秀節目SuzeOrman(蘇曼秀),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該欄目的網頁設計,具體見下圖:
資料來源:
從上面的圖中我們可以看出SuzeOrman欄目的頁面最為突出的主體就是該欄目的主持人Suze,她本人的圖像占到了1/4頁面,流露出與受眾交流的表情,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Suze的穿著會隨時變化的,這期節目是這身穿著,到下期節目會是另一件穿著,這些變化在網頁中都有體現,可見欄目制作者的細致程度。另外SuzeOrman欄目頁面包括了視頻點擊,欄目直播,Suze商店,Suze介紹等等,色彩運用上與頻道整體網頁有所不同,主體色彩為藍色,力求欄目統一的效果。同時也注意了動感的設計,點擊一些鏈接,會有動態的效果出現。下面我們再來看一文件NBC頻道脫口秀欄目的頁面設計,具體見下圖:
資料來源:NBC電視頻道官方網站
上圖是美國NBC頻道著名脫口秀欄目TheTonightShowWithJayLeno(JayLeno今夜秀)的頁面設計,從上我們可以看出欄目主持人JayLeno依然是頁面的主體,還有該欄目不同板塊的節目介紹,背景為統一深藍色調,同時也注意了動感,其中最為重要的主持人JayLeno主體部分就是由Flash制作,在瀏覽頁面時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其動感。
最后具體到我們自身頻道,我們認為可以從三方面進行整合:
在頻道整體頁面設計上,遵循并且傳播頻道的定位理念,突出頻道的標識,注意視覺元素的飽滿,運用不同顏色組合講求質感,利用多種設計手法力求動感。多突出頻道欄目中的人物主題。
在欄目頁面設計上,像以主持人為主打的欄目在設計上要突出主持人,為欄目造勢,注意色調的統一,突出欄目LOGO,還要講求頁面的質感與動感。
在內容上還可以突出服務功能,在自己頻道的頁面推出節目單。
總之我們將更為理性、更為充分地把電視與網絡融和在一起,從而進一步實現電視媒體與網絡媒體的雙贏,不斷探索電視傳播和網絡傳播的新型傳播形態,形成一種立體化傳播的新格局。
[page_break]
二、平面媒體傳播合作構想框架
與電視媒體合作最為直接的平面媒體就是廣播電視報,電視媒體雖然是影響力最大的媒體,但它也受內容不方便保存,觀看時間、地點、設備等條件的制約。而紙媒體在這些方面就要好得多,受這些因素的限制不大。由于存在這種互補性,才有媒體之間互相整合的必要。廣播電視報是傳播頻道自己最好的平臺之一,我們認為廣播電視報與電視媒體的良性互動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體現:
1、傳播頻道的理念,播報背后的故事
我們認為廣播電視報是傳播頻道理念,進行深入分析的很好載體,可以使受眾對于頻道的定位,欄目的定位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在這一方面文字有著較強的優勢。另外廣播電視報還可以告訴廣大受眾更多“電視背后的故事”,例如一檔節目制作的前前后后,編輯記者主持人的生活故事都可以作為報道范圍,主要目的是讓受眾更了解電視媒體,增強頻道知名度,形成良性互動。同時“導視”功能也是廣播電視報最主要的功能。例如香港的《有線電視》月刊就是一份具有很好導視作用的雜志,上面詳細介紹香港各個電視臺的節目播出時間表。隨著電視頻道越來越多,節目越來越多,人們要找到自己要想的節目也越來越麻煩。在這種情況下,平面媒體可以根據受眾的需要,把觀眾普遍感興趣的節目從浩如煙海的節目預告中挑選出來,進行梳理歸納,便于觀眾方便快捷地查找到。筆者曾任《天津廣播電視報》一個版的責編,這份報紙確實有替電視受眾對節目預告進行梳理,起到了電視指南的作用,但是實施它的第二個作用講述“電視背后的故事”,發現記者的稿件時效性不強、稿件質量不高等很現實的問題。因此還必須讓編輯記者充分認識到平面媒體的傳播理念,真正實行良性互動。
2、受眾互動的橋梁,活動推廣的平臺
我們認為廣播電視報也是電視媒體與受眾互動的一個很好的平臺,受眾對近期正在熱播節目的一些意見建議可以在廣播電視報上有所體現,同時欄目中的一些互動板塊也可以在報紙上有所體現,還可以詳細刊登一些欄目舉辦的活動,便于受眾參與。這都是其它報紙無法替代的。另外電視欄目舉辦的受眾沙龍還可以與廣播電視報的讀者俱樂部等形式形成互動,來增強欄目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頻道如果有重大活動可以在廣播電視報整版進行報道,為活動造勢。
最后除了與廣播電視報這一平面媒體合作外,我們還可以與其它報紙雜志合作,例如可以在頻道改版開播前在報紙、雜志上刊登大篇幅的廣告,傳播自己的品牌形象。還可以在頻道1周年的時候推出???*頻道1周年,以雜志的形式出版,上面記錄該頻道一年以來的風風雨雨,其中包括頻道理念,品牌欄目介紹,著名主持人寫真等等,包裝要精致,用刊登廣告的金額來支付其制作費用。推出「**頻道1周年???,一方面這是強化品牌的主要方式之一,另一方面也為頻道的下一步發展宣傳造勢。
三、其它類型媒體傳播合作構想框架
在這一部分我們主要是著重分析其它形式的媒體在頻道品牌傳播過程中的作用,在這里其它媒體類型主要是指戶外媒體類型,因為我們在頻道品牌推廣過程中免不了用到廣告,戶外廣告具有到達率高,覆蓋廣,形式靈活,廣告信息刺激誘人等特點引起了我們的關注,戶外廣告良好的視覺表現力能夠起到很好的傳播效果,下面是受眾最為關注的戶外廣告類型: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受眾最為關注的是公共汽車廂外廣告,它的流動性特點創造了很好的傳播效果,我們可以選取比較好的交通線路的公交汽車作為傳播的載體,同時我們還可以選擇步行街等品牌密集區樹立自己的大型戶外廣告牌,依托其它的強勢品牌,為強化自己的品牌造勢。
一、結合社會活動,引導學生主體參與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在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中,要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被看作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學習的許多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獲取材料來實現。同時,在課程整合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咨詢者,教師的主導作用可以使教學過程更加優化,是教學活動中重要的一環。最佳的教學效果需要主體參與過程與活動過程同步,保證每個學生在教學中的最優發展。教學活動是復數主體活動,很可能造成個體的盲從。主體參與可以使教學的集體目標轉化成個體學生的意向,可以使群體的教學活動轉化成個體學生的自覺行為,這種轉化實現了教學活動“對象的具體化”,從而達到以活動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目的。
2001年十月,寧波舉辦第五屆國際服裝節和第十屆金雞百花獎。結合這次社會活動,我在九月中旬給校信息技術興趣小組的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為寧波的這次雙節進行義務宣傳。當我向學生提出這個任務時,他們興趣濃厚,躍躍欲試。我先讓學生回去想一想,你怎樣利用計算機來為這次雙節進行義務宣傳?請你明天告訴老師。第二天一早我就得到了許多好的點子:為這次雙節設計一幅電腦宣傳海報;做一張雙節的電子邀請書邀請親戚朋友來參加活動;將??读績骸肥路菽且黄谧龀呻p節特刊;設計一個介紹寧波風貌和有關雙節準備情況的網站等等。于是,我把學生分成了四個小組,分別來完成這幾個任務,時間是每天中午和每星期的興趣小組活動時間,用兩個星期來完成這次義務宣傳活動。在此活動期間,我給學生提供了一些關于雙節介紹的網址、文字、圖片資料,其余則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和創造,利用已學過的信息技術知識、寫作知識和美術知識等等,通過老師的指導、小組成員的共同協作來完成任務。在整個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性得到較大的體現,十分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同樣,教師通過整合的任務,發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幫助學生學習,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利用網絡優勢,豐富課堂教學
網絡在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通過網絡優勢,可以使我們的教學變的更加豐富多彩。
1.基于校園網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信息素養的培養
①以班為單位進行年級內的“網絡與我”板報制作評比。內容可以談自己的學習體會、網絡運用方面的知識技能、如何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用好網絡、作為小學生的我們該以什么態度來面對網上的一些不健康的內容等等。由于板報的內容需要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去搜集,信息獲取后還需進一步的加工、處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創新精神可以得到很好的培養。
②成立網頁制作小組,讓學生制作個人主頁,在年級內開展個人主頁制作評比活動,激發學生制作網頁的興趣。
③開展班內、年級內的“網絡知識競賽”活動,培養學生探索和駕馭知識的能力。
④學以致用,在班級內大力提倡學網絡、用網絡活動。比如鼓勵學生上互聯網上去收集與每月板報主題相關的圖片、文章,以E-mail的方式發送給老師。同時調動班干部的積極性,收集好全班同學的E-mail地址,打印出來,方便學生之間的聯系,對于即將畢業的六年級學生來說,這一舉措特別受歡迎。
2.基于Internet的網絡應用,使學生在計算機文化綜合應用的熏陶中提高信息素質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不但要從學習者學習信息技術的層次培養他們的信息素養,而且要從學習者應用信息技術的深層次培養其信息素養。基于Internet的網絡為學習者營造了優良的信息化環境,同時也創造了濃郁的信息文化氛圍。比如,可以讓學生通過雅虎中國、新浪少兒等有名的“搜索”引擎網站,查找自己需要的資料,學會網上在線自學,提高學習能力;讓學生通過網上聊天室留言本、E-mail、BBS等方式與他人交流溝通,向他人尋求幫助,探討學習和生活上的一些問題;讓學生網上沖浪,瀏覽一些專題或個人網站,以此來發展個人的興趣和愛好,拓展視野。
三、布置研究性任務,鼓勵學生積極學習
研究型課程中的整合任務,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內容,而是課后延伸,甚至是社會現實性課題,如環境保護、旅游等問題。課題的設置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年齡特點,采用循序漸進的原則。小學低年級以生活實踐性的活動為主,小學高年級以社會綜合課題學習為主。
研究型課程超越了傳統單一學科學習的框架,它按照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同,將社會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以主題活動的形式來完成課程目標。學生在主體性、探索性、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多個學科的知識、學問性知識和體驗性知識、課內與課外、學校與社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統一地發展。
從研究型課程的特點看,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的過程性。在整個研究的過程中,從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實施,到最后任務的完成都由學生自主完成。
在實際教學中,我針對五年級學生已掌握一定上網知識的特點,在課堂上設計了一個“網上游寧波”的任務。我給學生提供了瀏覽的網址:,讓他們利用網站中的“旅游”欄目去尋找寧波的景點,并把你認為非常不錯的景點用WORD或POWERPOINT等軟件做成完整的作品推薦給同學、朋友或父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僅對學生選題、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等進行一般性的指導,其余的操作則由學生個別或協作來完成。整個教學安排如下:
教學目標:
1.在任務引導下,利用各種資源(包括網絡),收集相關資料。
2.信息分類整理、加工處理。
3.找到寧波優秀的旅游景點,寫出景點介紹或制作成幻燈片,進行交流。
4.引導學生通過親身體會,樹立遠大志向,建設美好寧波。
學生必備技能:
1.利用互聯網查找并下載有關的圖表和文字資料。
2.信息分類整理的基本方法。
3.基本的寫作技能。
4.PowerPoint或Word的使用。
課前準備:
1.教師只起組織、指導的作用,一般不為學生準備材料。
2.除了布置任務和最后的交流評價,整個研究過程基本在課外進行。
評價重點:
1.課題研究計劃的可行性、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2.每位學生的參與程度、協作意識。
3.作品是否切合主題,內容是否豐富、合理、有創新。
市場整合(marketintegration),也稱市場一體化,既可以是指市場一體化的過程,也可以指一體化狀態。在市場整合方面,人們一般關注四大自由流通,那就是:貨物、服務、人員和資本的區際自由流通。比如這也是歐盟統一大市場建設中所關注點。
完全的市場整合不僅意味著貨物、服務、人員和資本可以完全自由流動,而且意味著地方轄區內外這些要素或產品持有者享有平等的市場準入條件和機會。市場層面的整合必定意味著轄制市場競爭的制度層面的整合。這里所言制度層面的整合,是指建立和維持上述無特權的競爭秩序,包括規則體系的建立和規則的實施。
地方政府競爭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但并不是說它就是一種好現象或者是壞現象。是好是壞,視具體情況而定。一般可以根據政府之間的縱向和橫向關系把地方政府競爭分為兩種情況:縱向的地方政府競爭和橫向的地方政府競爭。在計劃經濟時代,甚至也有地方政府競爭現象:比如地方對中央的事實上消極遵從,盡管其表面上遵從中央的指示。這就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縱向競爭的特點之一,也是為什么中央在1978年前不斷嘗試分權、試圖打破“治亂循環”的原因之一。來自各地的政府或部門負責人到中央各部委去要項目要工程要資金,這就是計劃經濟時代地方政府之間橫向競爭現象之一。改革開放以來,上述兩種現象繼續存在,這證明了地方政府競爭仍然存在。而且大量地方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事例證明,我國的地方政府競爭大量存在。
本課題報告將重點分析我國與地方政府競爭有關的市場整合問題,并且只限定在產品和服務流通領域,不涉及資本流動和人員流動兩大領域。由于與此相關的市場整合的對極是地方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我們將在調查研究基礎上分析地方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的形式、剖析其成因、尤其是其深層制度原因,并從規范意義上指出統一大市場要求的重要性,歸納迄今為止的政府對策措施及其弊端,最后就建立一種與之有關的市場競爭和政府競爭秩序提出一些操作性構想,因為要消除地方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之弊端,既涉及到提出建立市場競爭秩序,也涉及建立一種政府競爭秩序。
二、調研設計與實施說明
目前我國地方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仍然較為嚴重。本課題的最終目的是提出一些解決地方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的操作方法和思路。為此,本課題設計了調研方案,采取了結合現場摸底調研、文獻收集分析的分析辦法。調查點為江蘇省蘇南地區、浙江省嘉興市、安徽省宿州市以及北京市。上述四個地區的摸底調研由來自相應地區的課題組成員負責實施,在2001年內完成。調查內容限于過去和當前產品與服務市場中的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本地針對外地的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問題,也可以是外地對本地的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問題,這樣實際所涉及地區不僅限于所調查的四個城市。課題組成員此外還與四地政府部門和不同行業的企業進行了訪談,以求了解這些部門對市場整合和地方保護問題的掌握情況及其對解決問題的看法。調查難度較大,因為地方政府官員一般不愿“家丑外揚”,倒是通過調查了解到外地針對這些省市的地方保護情況更多。
從摸底調查結果看,這四地均有一些零星的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問題,但與我們此前所間接了解的情況比,這些調查結果不能全面反映我國的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問題。因此,本課題在匯總分析四個調查市的摸底調查情況之后,又收集了遍布全國各地的各種書面案例,以求全面反映我國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的現狀和問題。書面案例中有大量案例來自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欄目2001年8月以來“整頓市場經濟秩序—我們在行動”系列報道內容。本課題一共分析了經濟半小時節目中的73個有關整頓市場經濟秩序的案例,其中43%涉及到地方政府競爭背景下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問題。
三、地方市場分割與地方保護的概念界定和形式
市場分割的一個操作性定義可以是:市場分割是指分割市場的行為,或指市場的非整合狀態。前者強調過程與行為,后者強調狀態。市場分割既可以是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所為,也可以是行業主管部門所為,甚至可以是私人權力集團(如私人壟斷集團、寡頭、卡特爾)所為。地方市場分割似乎特指地方政府或地方行業主管部門或者地方私人權利集團的分割市場行為。但是,這種理解是有失偏頗的[②].中央政府也能造成地方市場分割。例證之一是我國建國初期中央政府推行的戶籍制造成全國各地城鄉分割。
地方保護則特指地方政府維護其轄區內經濟主體利益(包括其自身利益)的各種保護行為。這里的地方政府包括地方行政、司法和立法當局,在我國甚至地方黨委。在市場經濟里,地方政府作為其職能的一部分保護轄區內經濟主體的合法利益是天經地義的,但是無權保護經濟主體的非法利益。因此,應該相應地把地方保護分為兩類,一類是合法保護,一類是非法保護。此外,應該看到,在非法治國家,保護的“合法性”本身不等同于這種保護就符合法治國家標準,因為法律法規本身是否公正也有待論證。
當前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的形式很多。2001年4月21日《國務院關于禁止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實行地區封鎖的規定》列舉了七種地區封鎖行為,也不能概括全面內容,其余行為只能作為“實行地區封鎖的其他行為”列作第八種。這些地區封鎖行為均屬于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所謂地區封鎖,是指“地方政府或其職能部門通過行政權力建立市場壁壘的行為”[③],也稱為“地方行政壟斷”[④].
《規定》中合計八種地區封鎖行為是:
1.以任何方式限定、變相限定單位或者個人只能經營、購買、使用本地生產的產品或者只能接受本地企業、指定企業、其他經濟組織或者個人提供的服務;
2.在道路、車站、港口、航空港或者本行政區域邊界設置關卡,阻礙外地產品進入或者本地產品運出;
3.對外地產品或者服務設定歧視性收費項目、規定歧視性價格,或者實行歧視性收費標準;
4.對外地產品或者服務采取與本地同類產品或者服務不同的技術要求、檢驗標準,或者對外地產品或者服務采取重復檢驗、重復認證等歧視性技術措施,限制外地產品或者服務進入本地市場;
論文中國的市場整合與地方政府競爭來自免費
5.采取專門針對外地產品或者服務的專營、專賣、審批、許可等手段,實行歧視性待遇,限制外地產品或者服務進入本地市場;
6.通過設定歧視性資質要求、評審標準或者不依法信息等方式限制或者排斥外地企業、其他經濟組織或者個人參加本地的招投標活動;
7.以采取同本地企業、其他經濟組織或者個人不平等的待遇等方式,限制或者排斥外地企業、其他經濟組織或者個人在本地投資或者設立分支機構,或者對外地企業、其他經濟組織或者個人在本地的投資或者設立的分支機構實行歧視性待遇,侵害其合法權益;
8.實行地區封鎖的其他行為。
上述行為在我國普遍存在。在產品市場上,從行業分布看,白酒、啤酒、水泥、化肥、藥品等行業的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現象較多。
其他地方封鎖形式應該還有。有些案例尚算不上是市場分割案例,卻屬于地方保護范疇,尤其是部門保護范疇,但是涉及到市場整合問題。比如安徽亳州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對40多家產品質量不合格的本地小化肥廠發放“臨時生產許可證”,從每個小化肥廠收取檢測費可達數千元。正是這些小化肥廠的存在,嚴重擾亂當地化肥市場,損害了農民的利益[⑤].
與產品和服務貿易有關的司法領域地方保護問題同樣非常嚴重。案例之一是:1994年宿州市物資機電公司(申請人)在一次欠款糾紛中勝訴后申請原宿州市人民法院(現為宿州土甬橋區人民法院)執行,被申請人為山東省泗水縣全林鎮鎮政府(承擔連帶責任,因其所屬企業欠宿州市物資機電公司款,其后破產倒閉)。原宿州市人民法院先后20余次去山東泗水縣全林鎮,均未果。標的額為20余萬元。延遲履行金達50余萬元。法院執行人員要求泗水縣委、縣政府、縣法院,濟寧市委、濟寧市中院協助此案中,均未形成結果,此案件已達8年,至今未執行分文。
大量事實表明,行政審批和政府令已經是影響市場整合的重災區。目前許多地方都在清理地方性的行政審批制度,好些地方還開設了行政審批中心。行政審批中心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它只關系到投資審批程序的簡化。雖然行政審批數目減少了,仍然沒有約束其反彈的機制。充其量,由于中國加入了WTO,涉及外貿和外資領域的行政審批估計會透明化和規范化。但這仍然保證不了滿足其他領域減少行政審批手續的要求。1986-1998年上海、湖北和吉林“汽車大戰”案例中,存在著大量的外地汽車銷售禁令,保護與反保護博弈就演化為惡性競爭,消費者原則受到藐視,因為消費者的選擇權受到了剝奪。
四、地方市場分割與地方保護的成因
根據對所收集案例的研究分析,地方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的動因主要有:
1.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最大化;
2.地方政府保護本地企業,促進本地經濟增長,維持和擴大就業,減少失業;
3.地方轄區存在保障產品質量安全的需要,并以此為名目,推行地方保護;
4.地方政府官員創造政績的需要;
5.由于地方政府官員與地方企業負責人往往同屬一個社會網絡,人情關系和企業尋租往往驅使地方政府官員保護此類企業;
6.某些地方部門或者地方官員的設租;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
加拿大著名學者麥克盧漢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提出的“媒介即是信息”的觀點,對于電影的概念而言是最好的寫照。每一種新的傳播渠道的出現,都給電影增添了新的內容,賦予了新的含義。如,“膠片攝制+影院放映”這一傳統的電影傳播流程被電視的出現所打破,有了電視電影這樣不同于傳統電影的拍攝手段,影院的影響力讓位于電視這一后起的大眾媒介渠道。再往后,錄象、VCD、DVD等的出現,更是豐富了電影的傳播渠道形式。正如J.莫納科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怎樣看電影》一書中所說的:“時至今日應當把它們看作是一個統一體的組成部分,我們確實需要一個能夠包括影片與錄像帶的新詞匯?!瓘默F在起,‘電影’成了一個尚無新名稱的、包括藝術與技術而組成的行業,姑且名之為‘電影電視’吧?!盵1]
具體從好萊塢的市場情況來看。1980年,從劇院發行和放映的收入(包括美國國內和海外)占好萊塢制片廠年收入的76%,但是1990年,這些收入只占好萊塢制片廠年收入的32%。相比之下,同一時期收費電視的收入則從4.8%上升到9%,錄像帶的收入更是從1%上升到45%。[2]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加速了傳播渠道之間的整合。特別是網絡的普及,除了出現網絡電影這樣新的電影制作方式外,網絡更是提供了一條有更大范圍的電影傳播渠道?!艾F代科技迅猛發展,當數字化技術介入娛樂媒體之后,開始打破傳統媒體的界限,出現電影、電視、激光視盤、計算機多媒體、網絡等傳播方式交互并存的趨勢。尤其對電影藝術來說,數字化意味著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革命,極大地影響了電影從創作生產到發行放映的各個環節,正在改變并將徹底改變傳統電影業的面貌?!跀底謺r代,任何形式的信息一經數字化,就被整合為統一的數字化信息,進而打破不同媒體之間固有的壁壘。數字化整合并不意味著電影媒介的消解,但卻使電影的內涵與外延有了重新界定的必要?!盵3]
對于媒介渠道整合趨勢下電影的各種變化,目前國內還沒有專門嚴格意義上的實證探討[4],許多基礎性問題沒有比較清楚的掌握。如當前人們還看電影嗎?有多少比例的人在看?是什么樣的人在看?電影還是一種獨立的傳播媒介嗎?在傳播渠道的整合中,人們是通過哪些渠道來接觸電影的?在當前電影的角色轉換中,人們是從哪些角度來評價電影的?等等。由此,本次研究首次探討以下三個問題:
研究問題一:當前受眾接觸電影的基本情況?
這是了解當前電影狀況的一個最基本的問題,電影究竟有多大的傳播人群?這些人群接觸電影的數量是多還是少?接觸電影的數量是否有性別、地域等的差異?
研究問題二:電影的傳播渠道方式是一種什么樣的現實情況?
本次研究對于電影的整個傳播渠道模式進行了整理,分析框架表示如下:
研究問題三:當前受眾評價一部電影的主要指標是哪些?評價量表的維度構成是怎么樣的?
雖然從20世紀60年代以后,電影理論研究的理論模式從傳統的藝術哲學、美學理論轉向結構主義和語言學。[5]同樣地,我國學者的研究基本是在這些學科范圍來開展的。而很少從傳播學、社會學角度來進行探討。其中對于文本的研究幾乎都是以研究者個人的學術框架來進行的解讀,有了許多有價值的見解。但電影只有在與觀眾的相互傳與受的關系之中才能產生意義,也就是說要解讀電影文本的意義,最終是需要從觀眾的角度來展開才能得到真正的答案。正如老一輩學者鐘惦非老先生在五十年就前說過的:“最主要是電影與觀眾的關系,丟掉這一個,便丟掉了一切。”[6]
對于電影的文本分析,目前國內還沒有一個從觀眾角度來分析的評價量表,即觀眾究竟是從哪些角度來評價電影的?由于沒有可資借鑒的分析模式,本次研究試圖做一個探索性的分析,建立一個電影評價的基本量表。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的調查對象為北京地區的大學生,以期通過對這個群體的考察來對問題有一個探索性的研究。
首先,在研究前期對北京師范大學二年級300位本科生進行了開放問卷的調查,問題是:
1、最近半年來你看過什么電影?
2、你對一部好電影的評價標準主要有哪些?
通過對學生回答問卷的分析整理和結合文獻梳理后,再設計正式的調查問卷。
其次,正式調查選取了北京師范大學、清華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四校本科生作為抽樣對象,以班為單位進行整群抽樣,有效樣本為847人份。調查時間為2005年9月20日——28日。
具體的樣本構成情況為:性別構成
類別比例
男40.6%
女59.4%
合計100%
專業構成
類別比例
理科30.6%
工科18.5%
人文社會學科50.9%
合計100%
被調查對象來自的地區分布
地區百分比
東北(遼、吉、黑)12.17%
北部沿海(京、津、冀、魯)20.53%
東部沿海(滬、蘇、浙)6.44%
南部沿海(閩、粵、海)7.28%
中部黃河流域(豫、晉)8.35%
中部長江流域(鄂、湘、贛、皖)16.11%
西南(川、貴、云、桂、藏、渝)17.54%
西北(陜、甘、青、蒙、新、寧)9.07%
港澳臺1.07%
留學生1.43%
合計100%
三、研究結果
(一)電影的接觸情況:九成以上的大學生對電影有接觸,在一個月內平均看電影的次數是5.74部。工科專業的學生看電影數量少。
本次調查首先考察當前大學生對電影的接觸情況,提問:“最近一個月來,你通過電影院、電腦、電視等各種渠道看過的電影數量總共有多少部?”調查發現,電影接觸的規模很大,有91.3%的人在一個月內看過一部或以上的電影,平均接觸電影為5.74部。(具體的數量分布參見表1)
表1最近一個月來,通過電影院、電腦、電視等各種渠道看過的電影數量情況看電影數量比例
沒有看過一部8.7%
1——2部22.3%
3——5部36.3%
6——10部23.4%
11以上部9.3%
合計l100%
進一步考察大學生的性別、來自的地域、專業等變量對看電影數量的影響。將最近一個月看電影的數量作為因變量,性別、來自地域、專業等作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在分析之間,將這些變量的類別轉換為一個個的虛擬變量。數據分析結果發現,看電影的數量只受到是否是工學專業的影響,即越是工學學生,看電影的數量越少(參見下表)。性別、來自地域等類別的變量以及理科、人文社會學科對看電影的數量均沒有影響。
表2看電影數量與工科專業的回歸分析最近一個月來,通過電影院、電腦、電視等各種渠道看過的電影數量
BStd.ErrorBetatSig.
工學-2.7520.638-0.169-4.3160.000
(二)電影的傳播渠道
對于電影的傳播渠道,從兩個方面來考察。一是電影的觀看渠道,二是電影的了解渠道。
1、觀看渠道:電腦是電影最大的一個傳播終端,占了七成的份額;其次是電視,有兩成多的比例;電影院只占傳播渠道7.17%的份額。
絕大多數大學生都會接觸電影,并且看電影的頻率較高。那么,緊接著的問題是這些群體是通過什么傳播渠道來接觸電影的——是傳統的電影院,還是其他的傳播渠道?各種傳播渠道之間的比例是怎么樣的?由此,本次調查設計了問題:“以你最近看的一部電影為例,你是通過下面的哪一種方式看的?”,通過一個截面來考察各個傳播渠道之間的比例情況。
數據統計發現,在大學生群體中,電腦是最大的電影傳播終端,達到七成比例的人是通過電腦來看電影的。其中,“通過網絡下載在電腦上看的”最多,有46.83%,通過“使用VCD、DVD在電腦上看的”有23.30%。電視作為傳播終端有兩成多的份額,即通過電視節目來看的有14.22%,“使用VCD、DVD在電視機上看的”有6.21%。而通過電影院來看的只有7.17%。(具體參見表2)
表3以你最近看的一部電影為例,你是通過下面的哪一種方式看的?看電影方式比例
通過網絡下載在電腦上看的46.83%
使用VCD、DVD在電腦上看的23.30%
電視節目14.22%
電影院7.17%
使用VCD、DVD在電視機上看的6.21%
錄像2.27%
合計100.00%
2、了解電影資訊的渠道:電影的宣傳資訊會較大程度影響受眾對影片的選擇;網絡、電視是大學生群體最大的兩個了解電影資訊的渠道,人際傳播和雜志超過了報紙的比例。
大學生受眾是否會受到電影資訊的影響,調查發現,只有一成的人認為電影沒有、或者很小影響到對影片的選擇;有近一半的人認為有一些影響;而認為比較大、很大的人占了四成多。(具體參見表3)
表4你看的電影資訊是否會影響到你對影片的選擇?(單選)資訊影響
類別比例
沒有4.39%
很小6.41%
有一些47.21%
比較大28.59%
很大13.40%
Total100%
進一步來看,大學生群體是通過哪些傳播渠道來了解電影資訊的。在所列的大眾傳播、網絡、人際傳播、海報等各個渠道類別中,網絡和電視是最多的兩個渠道,其次是人際傳播,而報紙排在雜志后面,廣播是最小的一個電影資訊了解渠道。(具體參見表4)
表5你通常是通過哪些渠道來了解最新的電影資訊的?(可以多選)了解渠道(可以多選)比例
網絡58%
電視49.50%
認識的人37.70%
雜志35.60%
報紙29%
電影海報28.70%
廣播11.30%
一般不關注這方面的信息6%
[page_break]
(三)電影的評價量表
對于好電影的評價,受眾是從哪些維度來評價的,目前學術界還沒有一個實證探討的量表。本次研究試圖建立一個探索性的電影評價量表。
首先,對北師大本科二年級的三百位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了開放式的調查:你對一部好電影的評價標準主要有哪些?根據這次質化調查結果,歸納了十五個方面:名演員、演員的演技要強、名導演、主題有思想性、題材新穎、內容健康、有幽默感、能讓人受益、反映現實生活、情節緊湊,不拖沓、情節設置有懸念、比較容易看懂、攝影的視覺效果、音樂優美、道具/服裝/場景等精美。
其次,對質化調查歸納的十五個方面進行五分量表的北京大學生調查。
第三,對調查數據進行因素分析發現,“演員的演技要強”和“反映現實生活”兩個變量的共同度低于可接受水平,分別只有0.398和0.393(參見下表5);并且在因素負荷矩陣中,兩個變量分別在兩個因子中的負荷值都在0.4左右。本研究的量表建構將這兩個變量刪除。
第四,在刪除“演員的演技要強”和“反映現實生活”兩個變量后,對其余的十三個變量進行主成分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四個因素,累積貢獻率為61.928%,MSA為0.795。(具體參見下表6)
第五,根據上面的因素分析結果,可知大學生對電影是從四個維度來進行評價的,本次研究從這四個維度來建立電影的評價量表:電影評價量表評價維度構成指標
維度一主題的正面意義主題有思想性
能讓人受益
內容健康
題材新穎
維度二情節設置的可看性情節設置有懸念
有幽默感
比較容易看懂
情節緊湊,不拖沓
維度三音樂畫面效果音樂優美
攝影的視覺效果好
道具\服裝\場景等精美
維度四演導陣容名演員
名導演
四、研究結論及后續研究建議
首先,雖然調查顯示電影的接觸規模和接觸量都很高,但電影已經不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所理解的電影——一種獨立的大眾傳播媒介。以拉斯維爾的五W模式來看電影在整個傳播鏈條中的位置的話,電影作為一種渠道載體的特性已經變得十分的微弱,而成為了一個單純內容產品的趨勢則非常的明顯。也就是說,電影在整個傳播體系中的位置與各種類型的電視節目一樣,只是成為了傳播鏈條上的一個內容環節,而象報紙、雜志、電視一樣作為獨立的一種傳播形式的現實意義已經非常的弱化。
電影渠道特性的弱化還將繼續受到各種新技術發展的沖擊。當前網絡已經成為了大學生群體最大的電影接觸渠道,既是最大的看電影的渠道,也是最大的了解電影資訊的渠道。而隨著網絡向社會的普及、數字電視的推廣、手機電視的出現等等,電影面臨的現實是其媒介載體形態正在加速的喪失,只是成其為一種在其他媒介渠道上播出的藝術形式、娛樂產品。
傳播渠道的變化,電影作為視覺藝術面臨了新的課題,如多數觀眾的電影消費由大畫面變為了小畫面,由專門時間的電影院消費變為了不確定時間的消費,由公共空間的消費轉向了私人場所的消費,觀眾消費渠道的多元化,等等,這些變化狀況與走向都需要進一步的實證探討。
其次,文獻分析可發現,學者們對于電影好壞的文本研究有非常多的說法,每一種說法都有自身的一套分析維度。重要的是這些維度究竟是不是觀眾所理解的維度,這是決定分析是否有意義的關鍵。
本次研究試圖在這點上作出一些探索性的工作。研究發現評價量表的結構顯示為四個維度:主題的正面意義、情節設置的可看性、音樂畫面效果、演導陣容。
對于本次研究建構的評價量表,至少在兩個方面需要作進一步的工作。一是這次研究沒有前面的同類研究可以借鑒,而只是在大學生中進行的調查,量表的設計可能存在缺陷,需要后續研究進一步驗證、完善量表。二是可以進一步探討量表各維度對一些電影消費意識的影響關系,或者探討一些自變量對量表各維度的影響情況等。
主要參考文獻
(加)埃里克·麥克盧漢,弗蘭克·秦格龍《麥克盧漢精粹》,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陳犀禾主編,《當代電影理論新走向》,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3月版
鐘大豐等主編《電影理論:新的詮釋與話語》,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3月版
J·莫納科《怎樣看電影》,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
《大眾電影》、《現代傳播》、《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當代電影》、《電影藝術》、
《世界電影》、《銀幕財經》最近三年的各期
附:在我國大陸、香港、臺灣三地的電影電視導演中,大學生最喜歡的一個導演(單選)最喜歡的導演最喜歡的導演
排序姓名中選百分比排序姓名中選百分比
1馮小剛32.416陸川0.85
2周星馳17.7417侯孝賢0.61
3張藝謀11.6918謝飛0.49
4徐克5.619許鞍華0.49
5陳凱歌4.7520王晶0.49
6杜琪峰3.5321鄭洞天0.37
7李少紅3.1722吳子牛0.37
8姜文2.9223張揚0.37
9馮小寧2.6824王小帥0.37
10爾東升2.5625徐靜蕾0.12
11李安2.4426葉京0.12
12謝晉1.7327蔡明亮0.12
13王家衛1.4628劉偉強0.12
14彭浩翔1.2229張元0.12
15田壯壯1.1
Total100.00
注釋:
[1]J.莫納科《怎樣看電影》,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第339頁
[2]數據資料轉自《銀幕財經》,1993年5月5日
[3]李亦中《中國數碼影視的現狀及發展機遇》,中華傳媒網
[4]筆者查閱了最近二——三年的國內主要電影學術刊物,只有少數幾次小樣本的隨意攔訪,沒有基本的抽樣方法和嚴格的推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