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20:59
序論:在您撰寫會計原則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要:本文以國際會計慣例為基礎,從會計結構的角度,詳細的論述我過新會計制度采用謹慎性會計原則的必要性與可能性,以及謹慎性原則在我國現代會計中的運用;在采用謹慎性原則的同時,應防止過度謹慎的做法。
關鍵詞:謹慎性原則必要性運用過度謹慎
謹慎性原則又稱穩健性原則,是指在處理企業不確定的經濟業務時,應持謹慎的態度。也就是說,凡是可以預見的損失和費用都應予以記錄和確認,而沒有十足把握的收入則不能予以確認和入帳。
1我國的會計結構中包含謹慎性原則的必要性
構成當今世界通用的會計結構的主要因素有:四項會計假定,權責發生制,配比原則和收入實現原則。在四項會計假定的基礎上,企業按權責發生制計算費用和收入,按配比原則計算損益,這些假定和原則在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是通用的,在這樣的會計結構中,實際浸透社謹慎性原則(或謹慎思想)。
1.1權責發生制原則中包含謹慎性原則
現代會計以費用和收入的發生為依據,進行期間損益的計算?,F行的權責發生制會計是由確定性計算和非確定性計算構成的,其計算結果也自然包含著確定的數值和不確定的數值。預見計算時,會計人員必須選擇特定的一個數值,如果是單純的預見計算,從理論上來說就要使預計值和事實確定值的誤差盡可能縮少,為此應選取中值。然而,會計只要以持續經營假定為前提,在與利潤分配的聯系中就必須選擇不使利潤過大表達的數值。這種選擇標準就是一種謹慎原則。在預見計算中采用謹慎原則時,預見計算帶來的利潤過小表達的可能性雖然很大,但它并不是有意識地謀求表達過小的利潤。只要以白喊預見計算的權責發生制為前提,謹慎性原則就必然有一席之地。
1.2實現原則中包含謹慎原則
實現原則是指應在企業售出產品或勞務時確認營業收入的原則。實現原則最確切的意義是非現金資產或權利轉變為貨幣,實現原則的本意是防止利潤的提前記入和提前分配,因為任何提前記入和提前分配都有會使企業嗇不確定性的風險。為了保護與企業有利害關系者利益。排斥這種不確定性風險,現代會計的計算結構采取了以權責發生制和實現原則為前提,補之以配比原則的形式,事實上已把謹慎原則滲進了會計框架中,并賦予它們合理的地位。
1.3在會計處理方法的選擇上也貫穿著謹慎性原則
在選擇會計處理方法時,應根據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在會計制度允許的范圍內選擇最有利于或最適合于本企業的會計處理的方法,這也是以謹慎生原則作為指導的。例如為盡早收回固定資產的原始投資,以利企業更新創造,折舊方法上以加速折舊法代替直線法;工程收益計算中以完工標準代替工程進度標準;銷售收入確定以貨款收回標準代替分期付款標準等,都是體現謹慎性原則的。
1.4謹慎性原則的本質
企業之所以樂于接受謹慎性原則,是因為它對企業而言是有利的。謹慎性原則有兩個本質:
第一、以保護企業為主旨。謹慎的會計處理可以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避免風險和損失,按謹慎的會計處理可能會與某些企業的廠長經理的短期利益發生沖突。在實行承包經營和企業中,某些廠長經理總希望在自已的任期內完成承包指標,出現了少計費用,多計利潤的現象。但謹慎性原則是從風險上考慮保護企業的,在時間上盡可能快地將資產轉化成費用,從收益中獲得補償。
第二、收入和費用的時間性分布。謹慎性會計處理原則并非從性質上否定某些收入和費用的發生和存在,而是通過謹慎的會計處理方法改變這些收入和費用計入各個會計期間的時間金額分布。
2謹慎性原則在我國現代會計中的具體運用
謹慎性原則被運用與我國的現代會計中,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提取壞帳準備。在商業信用的情況下企業的產品售后往往不能立即收到現金,而通常采用賒銷方法,由于市場的變化,購貨方存在著破產倒閉或其他情況,這些情況一旦發生將以為著貸款可能無法收回,其直接后果將使企業的經營活動受到影響。為了避免貨款發生上述情況,我國現代企業會計允許相應采用收帳款余額百分比法提取壞帳準備金,以抵消可能對企業發生的破壞作用。
2.2低估存貨。由于受到市場價格因素的影響,企業以前購進的存貨的價值可能低于當前市價,造成企業面臨潛在的存貨損失。這時,可通過低估存貨損失,高計產品當期銷售成本,從而減少當期利潤的辦法來得到補償。其具體方法有:第一是當企業的產品發生滯銷時為了抵償存貨報廢發生損失對企業的消極影響,或者防止商品因大批削價而影響經營利潤,企業可以提取削價準備。按財務制度規定,提取削價準備的企業,每月應按庫存商品期末余額的一定比例集體削價準備,年末再按為銷售而儲備的庫存商品余額的3‰-5‰進行清算。計提時,作增加商品當期銷售成本,企業發生削價損失時,沖減削價準備。第二是在市場物價持續上漲時,允許采用后進先出法對發出或零用的存貨進行計價,低估存貨成本。后進先出法的優點是領用或發出的存貨成本最接近當時的市價,不僅可以使存貨的價值得到完全的補償,而且由此計算出來的盈虧最體現當時的實際水平。
2.3加速折舊??偟膩碚f,我國不少企業的折舊率水平還是比較低的,不能適應企業技術更新,發展生產的內在要求,為此現行新會計制度在強調采用直線法計提固定資產折舊的同時,允許企業采用加速折舊法。其中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幾點:第一、許多固定資產在使用初期效率高,生產能力大,早期的營業收入大,為做到收入與成本恰當配比,就應讓這些資產具有最大經濟效用的早期多計提折舊;第二、因技術進步而生產的無形損耗,使得固定資產的大部分價值應在短期限內收回;第三、是加速折舊因減輕了前幾年的所得稅負擔,等同是國家為企業提供變相的無息貸款,有利于機器設備的更新改造;第四、由于維修費會隨著固定資產使用年數的增加而增加,在加速折舊法下,每年折舊和維修費用的綜合要比采用平均年限法平穩。因此,允許一些行業,一些企業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在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中選定一種方法進行加速折舊,是完全必要的,既體現了國家的出產業政策,又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
3防止過度謹慎
我國2006年頒布的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體現出國際趨同的同時,也給企業的財務和會計人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最顯著的就是引入公允價值,會計人員職業判斷的內容空前擴大,留給企業盈余管理的空間也相應的擴大。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要求企業的會計人員不僅要了解準則制定者的意圖,而且提供的會計信息也要對企業經營提供更強的決策參考。本文就是在研究新準則體系會計職業判斷空間的基礎上,提出了運用新準則體系內的會計職業判斷空間進行盈余管理的方法,為企業的管理當局和會計人員提供一個適度盈余管理的平臺。
一、盈余管理概述
(一)盈余管理概念界定
盈余管理也稱利潤管理,是近年來會計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但關于盈余管理的概念,會計學界一直存有諸多不同意見。權威的定義有美國會計學家雪普(KatherineSchipper,1989)曾在著名的“盈余管理的評論”文章中提出的:盈余管理實際上是旨在有目的地干預對外財務報告的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該定義突出了盈余管理的出發點是私人利益的滿足。美國會計學家斯可特(Scott,2000)認為“盈余管理是在GAAP許可范圍內,通過會計政策選擇使經營者自身效用或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的行為。”但該定義是狹義的,將盈余管理限定在公認會計原則的約束范圍內,采取的方法僅包括會計政策選擇。此外,美國前證監會主席萊維特(ArthurLevitt,1998)對盈余管理現象表示擔憂,認為盈余管理已成為美國證券市場參與者之間違背市場原則的游戲,將給美國財務報告系統造成很壞的影響。管理當局濫用“巨額沖銷”的方式來調整費用正在威脅著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將盈余管理與財務舞弊之間不易區分的地帶稱之為“灰色地帶”。該定義是廣義的盈余管理概念。本文研究將盈余管理界定在狹義的盈余管理。
(二)盈余管理方法概述
縱觀國內外學者對盈余管理的方法主要歸類為以下幾種:
第一,對會計原則的選擇與運用。比如:(1)謹慎性原則的運用。即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不得多計資產或收益、少計負債或費用。(2)重要性原則的運用。重要性原則認為,對微不足道的項目則不值得對其進行精確計量和報告。企業可以運用會計職業判斷中的重要性原則并通過增加或減少認為不重要的會計數據來進行盈余管理。
第二,會計政策和方法的選用。在選擇會計政策時,企業一般要處于盈余管理的角度,站在有利于企業管理當局的角度進行選擇,但是會計政策一旦選用就不得隨意更改。
第三,會計估計的時點和數量以及關聯方交易的判斷也給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間。
實務界在具體操作中,往往結合管理層的意圖和公司發展所處的客觀環境,從做大盈余、均衡盈余、做小盈余以及除垢之中選擇合適的盈余管理方式。
二、盈余管理與會計職業判斷
會計職業判斷對盈余管理產生著重要的影響,根據國內外的各種表述,本文將會計職業判斷定義為“具有會計專業技能知識和經驗的會計人員,基于客觀的、謹慎的、正直的態度,本著為會計信息使用者高度負責并為之提供高質量信息的職業精神,在會計職業標準的框架內或是會計職業標準制定機構的意識指引下,通過識別、計算、分析、比較或是咨詢等方法,對不確定性的會計事項所做的裁決與斷定的思維過程?!彪m然盈余管理與會計職業判斷都是對不確定性的會計事項所做的判斷,但是會計職業判斷與盈余管理之間還是存在著顯著的差異:
第一,主體不同。盈余管理的主體是企業管理當局,而會計職業判斷的主體是從事會計工作的會計人員。
第二,目的不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為了獲取管理當局的私人利益,但受益者和利益表現非常復雜,通常有報酬計劃、債務契約、政治成本三大動機,也有我國現階段公開上市發行股票、配股、避免處罰、炒作股票等動機。而會計職業判斷要求會計人員必須尊重客觀事實,如實反映經濟事項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造成的實際影響,在做判斷時,要保持客觀中立。
第三,客體不同。盈余管理的客體有兩類:一是公認會計原則、會計方法和會計估計;二是交易事項的規劃和時點的選擇。由于會計職業判斷一般是在經濟事項發生后進行,因此它只包括前類事項在內。即盈余管理研究將總體應計部分拆分為非主觀應計部分和主觀應計部分。非主觀應計部分不需要用到太多的會計職業判斷,而涉及到主觀應計部分就需要會計人員謹慎合理地運用會計職業判斷。
關鍵詞:重要性原則,成本會計,運用,職業判斷
一、引言
重要性是會計、審計理論與實務中的一個基礎概念和基本原則,在會計和審計中有著十分廣泛的運用,它的運用強化了對關鍵性問題的核算、簡化了核算工作、提高了會計工作效率,因此受到廣泛的重視。筆者著重分析重要性原則在成本會計中的運用,以期達到對重要性原則的進一步認識。
二、重要性原則的內涵
(一)重要性的判定
從會計角度看,我國會計準則并沒有對重要性原則給出明確的定義,只是要求在會計核算過程中對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應區別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那些對資產、負債、損益等有較大影響,并進而影響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據以做出合理判斷的重要會計事項,必須按照規定的會計方法和程序進行處理,分別核算、單獨反映、力求準確、作重點說明,并在財務會計報告中予以充分、準確的披露。而對于次要的會計事項,在不影響會計信息真實性和不致于誤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做出正確判斷的情況下,可適當簡化處理、合并反映。在評價某項經濟業務的重要性時,應當從質和量兩個方面綜合進行分析。從性質方面來說,當某一事項有可能對決策產生一定影響時,就屬于重要項目;從數量方面來說,當某一事項的數量達到一定規模時,就可能對決策產生影響,因而也是重要的。
(二)對重要性原則的進一步分析
1.運用重要性原則是“成本效益原則”的要求。從會計是企業適應生產發展和加強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要求這個角度來看,會計核算的最終目的是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而會計核算又需要支付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如果對所有會計事項的處理一律不分輕重主次和繁簡詳略,采取完全相同的處理方法,全面詳盡進行核算必將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增加會計核算的成本,抵消會計管理帶來的效益甚至讓企業得不償失。在會計核算中堅持重要性原則,能夠使會計核算在全面反映的基礎上突出重點,加強對經濟活動和經營決策有重大影響和有重要意義的關鍵性問題的核算,有助于簡化核算,節約人力,提高工作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運用重要性原則,有利于把握住問題的實質,抓住關鍵點。從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來說,雖然越詳盡的信息越有利于其做出正確的決策,但是如果會計信息不分主次,有時反而會影響使用者對信息的正確理解,影響決策。那些對經營決策有重要影響的經濟事項對其決策更為重要。
3.運用重要性原則需合理運用會計職業判斷。2006年頒布的新準則更充分地體現了以原則為導向的制定基礎,需要大量運用職業判斷。在基本準則中對于重要性原則定義是模糊的,如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反映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項,但對重要性的標準并沒有做出明確規定。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如何把握重要性水平,從而正確披露會計信息,只能通過會計人員根據相關性、實質重于形式等原則作出的主觀判斷加以確定。
三、重要性原則在成本會計中的運用分析
重要性原則在成本會計中的運用較為普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賬戶設置
對于制造費用,如果發生在基本生產車間,必須先通過專門的賬戶“制造費用”進行核算,月末再根據一定的分配標準分配進入“生產成本”賬戶,而如果發生在輔助生產車間,則可以不用通過“制造費用”賬戶核算,可以在發生時直接進入“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賬戶,原因是相對而言基本生產是重要的必須詳細反映,輔助生產是次要的可以簡化反映。
在給生產成本賬戶設置成本項目時可根據重要性原則調整,一般按照“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費用”設置專欄,但若企業發生的廢品損失、停工損失很多,可增設“廢品損失”、“停工損失”成本項目;若企業耗用的燃料和動力較多,可增設“燃料和動力”成本項目等。再如,若企業生產的自動化程度較高,使得直接人工成本所占比重較低,則可不單設“直接人工”成本項目,只設置“直接材料”和“加工成本”兩個成本項目。
(二)輔助生產費用的分配
輔助生產費用分配的直接分配法、計劃成本分配法和順序分配法均體現了重要性原則的運用。
1.直接分配法是指在各輔助生產車間發生的費用,直接分配給輔助生產以外的各受益單位,輔助生產車間之間相互提供的產品和勞務,不互相分配費用。這種方法計算簡單,但由于不考慮各個輔助生產車間之間互相提供勞務或產品的情況,導致分配結果的準確性差,因此主要適用于各輔助生產車間之間相互提品或勞務較少的企業。本論文由整理提供這是因為當各輔助生產車間之間相互提品或勞務較少時,不考慮它們之間相互提供勞務或產品的情況,對成本分配結果的影響較小,這時既不會影響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又可簡化輔助生產費用分配工作,符合重要性原則。
2.計劃成本分配法是指根據輔助生產車間提供的產品、勞務數量及其計劃單位成本,計算為各車間、部門提供服務的產品和勞務數量應分配的費用。對輔助生產車間發生的實際成本與按計劃成本計算的分配額之間的差額,由于對成本計算影響較小,按重要性原則可以簡化核算,可不再按受益比例進行分攤,而直接增加或沖減管理費用。
3.順序分配法,是指個輔助生產車間的費用是按照受益多少的順序依次排列,受益少的排在前面,先將費用分配出去,受益多的排在后面,后將費用分配出去。這里的排序就考慮了重要性原則,本質就是輔助生產內部相互提品或勞務時只計算影響大的費用,不計算影響小的費用,受益少的(即提供給其他輔助生產車間多的)在前面,向所有受益對象分配費用,包括分配給其他輔助生產車間,受益多的(即提供給其他輔助生產車間少的)在后序分配,不向前序分配費用,因其提供給前序的費用少顯得不重要,所以只需將該輔助生產車間原來的費用加上前序分來的費用向后序及外部的受益對象分配費用。這種方法適宜在各輔助生產車間相互提品或勞務有明顯差距時采用,此時充分體現出了重要性原則的思想。
(三)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的分配
1.不計算在產品成本法。如果企業月末在產品數量很少,價值低,在產品成本的計算與否對完工產品成本的影響很小,就可以不計算在產品成本,而把本月歸集的全部生產費用作為完工產品的成本。
2.在產品按所消耗原材料費用計價法。如果企業月末在產品數量較大,而且原材料費用在成本中所占比重較大,加工費用比重小,為簡化核算,在產品可以只計算耗用的原材料費用,不計算其他加工費用,產品的加工費用完全由完工產品負擔。
3.在產品按年初固定成本計價法。如果企業月末在產品數量變化不大且各月費用發生較均衡,則月末在產品成本可以按照年初在產品成本確定。因為在這種條件下月末在產品實際成本相差不大,算不算各月在產品成本的差額對完工產品成本計算都影響不大,因而不用費時費力地計算分配,既簡化了核算工作,同時又反映出了在產品占用的資金。
4.在產品按完工產品成本計算。如果企業月末在產品已經接近完工,根據重要性原則,可以將月末在產品視同完工產品分配費用。
5.定額成本法計算在產品成本。這種方法下,月末在產品成本按其數量和單位定額成本計算確定,月初在產品費用加本月生產費用減月末在產品的定額成本的差額作為完工產品的成本。該方法下每月實際發生的生產費用脫離定額的差異在產品不負擔,全部由完工產品負擔,在各項消耗定額或費用定額比較準確、穩定和各月在產品數量變化不大的條件下,由于脫離定額的差異原本就小,在產品分不分脫離定額的差異對完工產品成本計算都沒有什么區別,因此不必計算分配在產品應分的差異而直接按年初在產品成本固定計算。
(四)聯產品和副產品成本的計算
聯合產品是企業的主要產品,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其銷售價格較高。因此,根據重要性原則,在對聯合生產成本進行分配以計算出各種聯產品成本時,應采用比較準確、詳細的方法進行分配和計算,常用的有實物量分配法、系數分配法、銷售價值分配法和可實現凈值分配法等。而副產品是指在主要產品生產過程中附帶生產出來的非主要產品。副產品不是企業生產活動的主要目的,價值比較低,對企業的收入影響較小。根據重要性原則,在分配聯合生產成本時,通常是將副產品直接按一定標準計價,然后從聯合生產成本中扣除即可計算出主要產品成本。副產品的計價方法主要有副產品不負擔聯合生產成本法、副產品按計劃成本計價法、副產品按售價減去銷售費用和銷售稅金后的余額計價法等,都屬于簡化處理的方法,計算較粗略。
(五)制造費用計劃分配率分配法
采用這種方法,不論各月實際發生的制造費用多少,每月各種產品成本中的制造費用都是按年度計劃確定的計劃分配率分配。平時發生制造費用時計入“制造費用”賬戶借方,根據計劃分配率分配制造費用時,直接計入“制造費用”的貸方,這樣“制造費用”借貸方之差,就是已分配和實際制造費用的差額,這個差額就表現為制造費用的期末余額。對于這一余額,平時就累計留在“制造費用”科目中,年末一般直接將其計入12月份產品的生產成本。在年度制造費用計劃分配率接近實際時制造費用賬戶年末余額不大,對成本核算影響較小所以可以不必精確分配,簡化了核算工作,符合重要性原則的要求。
(六)固定資產后續支出的核算
不滿足資本化條件的固定資產更新改造支出、裝修支出以及修理支出,在發生當期直接計入損益,不再采用預提或是待攤的辦法。費用化的固定資產后續支出,不管該項費用實際發生在企業管理部門還是基本生產車間、輔助生產車間,按照新會計準則要求都是直接做入“管理費用”賬戶,這點不同于以往的會計處理。以前是按照費用發生地點進行費用核算,如發生在企業行政管理部門的,計入“管理費用”,發生在生產車間的計入“制造費用”。筆者認為這是新會計準則對重要性原則的運用,即因為這種費用化的后續支出對企業成本核算影響不大,為了簡化成本核算工作將其直接計入管理費用。尤其是當這種后續支出發生在輔助生產車間時,按照原來的核算辦法進行會計處理更是顯得麻煩,而采用新準則的規定進行處理就簡化得多。超級秘書網
四、結束語
重要性原則在成本會計中的運用是非常普遍的,成本核算運用重要性原則需要注意防止濫用重要性原則進行盈余管理。重要性標準離不開信息使用者的具體需要,離不開每個企業所處的特定環境,重要性原則在實務中的適度運用依賴于會計人員高度的職業敏感性與良好的職業判斷能力,可見提高會計人員的素質,增強職業判斷能力已成為新形勢下會計發展的緊迫任務。另外,在成本核算中運用重要性原則畢竟會使得成本信息的準確性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加強信息披露是必不可少的。
參考文獻:
〔1〕費倫蘇.對重要性原則內涵的思考〔J〕.財會月刊(綜合),2006(9).
【關鍵詞】會計;原則;探討
我國規范會計行為的制度、措施相繼頒布和實施,如《會計法》、《企業會計準則》、《企業財務通則》等法規制度已實施;會計憑證、帳簿、報表正推行規范管理;會計處理方法和計算方法已基本消除行業差別等等,而相應的會計監督體系和監督方法已趨向成熟、初步形成了法律規范政府監督、市場引導、行業自律的監督格局。我國基本會計準則的實施,基本上實現了計劃經濟會計模式向市場經濟模式的轉換。會計準則的出臺不僅涉及到會計領域,還涉及到國家財政稅收、預算、證券等方方面面。
一、會計的權責發生制
會計實務中一直是將權責發生制作為會計確認的基礎。對于權責發生制,國際會計準則解釋為:“按權責發生制,要在交易事項和其他事項發生時而不是在收到和支付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時確認其影響,而且要將它們記入與它們相聯系期間的會計記錄并在該期間的財務報告中予以報告。”這一解釋明確了要在“發生”時確認,并不是在“收到和支付”時確認。權責發生”制在理論上應用于具體的會計事務中,應該完全按照權利是否形成、義務是否發生為標準對會計要素進行確認,但在會計實務中,一般也很難嚴格遵守這一原則,比如現行會計實務對權責發生制可能會產生以下的沖擊:
(一)對于一些已經形成的權利和義務,由于沒有相應的交易活動而無法確認,致使權責發生制顯得不夠完善,如:企業在長期的經營活動中,因經營優良形成的商業信用,即商譽,就不能確認入帳。
(二)期權、期貨金融工具的出現對傳統的權責發生制確認基礎提出了挑戰,因為金融工具的應用往柱是一種契約形式,契約雙方在契約開始生效時只是享有某種權利或某種義務,并沒有發生交際的款項支付,契約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最終是否得到履行,在契約生效時往往無法預料。
二、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真實性原則也稱為客觀性原則或中立性原則。要求會計人員村經濟業務的處理需要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如實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計量經濟業務、制定會計政策、選用會汁方法必須忠實表達經濟業務的實際情況,持不偏不倚的中立態度,要以客觀確定的證據作為會計記錄的基礎。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整個社會的經濟法律環境日趨規范化和透叫化,社會各個階層對會計信息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強。但是,并非所有信息絕對真實。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國各個會計信息的需求階層。個真實的會計信息會給信息的使用者造成決策上的失誤,對單位本身,甚至對整個國民經濟都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危害。會計信息失真按其原因可分為三類:違法性失真、規范性失真和技術性失真。
違法性失真是指有關單位和人員為了局部和個人利益,故意違反有關財經法規而導致的會計信息失真。這也是最主要的會計信息失真的類型,主要原因在于有關單位和個人受利益驅動的影響,故意違反財經法規,但單價內部和外部的約束機制又很不健全,不能很好地給予檢查,例如:會計人員管理體制問題、單位內部和外部的控制與監督問題等等。
規范性失真是指山于會計規范的不科學性導致的會計信息失真。當違法性失真得到控制后,規范性失真便成為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類型。這一問題的解決需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和逐漸的規范。
技術性失真是指山于會計人員素質上的局限性而造成的會計信息失真。由于會計人員專業知識的局限性,對會計規范理解不透,只重視會計規范的形式,而忽視了會計規范的實質,造成會計信息失真。
為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必須加強會計立法,規范會計體系,明確會計人員的責任。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質,建立健全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
三會計信息質量的相關性與可靠性
相關性原則要求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而會計信息與信息使用人之間是否具有相關性,取決于這些信息是否有預測價值、反饋價值和及時性,而預測價值是會計信息有助于使用者在決策時能預測未來。反饋會計信息能使使用者證實或修正以往在決策時所判斷的預測結果。
然而,構成會計信息決策有用性兩大特性的相關性和可靠性,是兩個含義不能確指的概念。相關性最初是指一般相關,是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業績、財務狀況變動信息部視為與使用者經濟決策有關的信息。眾所周知,會計信息現在早已達到了一般相關的要求,目前財務報告已經能夠基本滿足現有的和潛在的投資者、借款人、雇員和其他的供府商、政府及其機構和眾等一系列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但是,信息使用者再滿足一般性需求以外、還需要一些特定決策等方面的信息。例如,投資者會關注投資報酬和投資風險、更需要能夠幫助他們正確作出“或購或持或售”決策的信息,提供評估企業股利支付情況的資料;貸款人則會關心企業償位能力信息;政府及其機構更為關心有利于決定稅務政策和控制企業活動的信息等等。
相關性和可靠性是同等重要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有用的信息一要可靠、二要相關早已成為信息使用考和信息提供者的共識。然而、如果說信息的有用性是其相關性和可靠性的函數的話,其相關性和可靠件之間就不一定是互為函數的關系。我們知道,在某些情況下,有的信息相關性很好,世可靠性較差;有的信息可靠性很好,但相關性卻較差。相關性與可靠件并非總是在同一方向上影響信息的有用性,但是又必須盡可能統一于信息有用性原則之下。如果信息相關性失去了可靠性的支持,那就會降低甚至失去相關性,它們會對使用者產生誤導作用。如果信息雖然真實可靠,但就是與使用者的需求相差其遠、也會因個具備相關性而失去可靠性的存在意義??梢姡嚓P性和可靠性是緊密連系在一起的,既不能離開可靠性去談論相關性,也個能離開相關性去談論可靠性,它們總是問時在影響或決定著信息的有用性。我們要對這兩者加以相同程度的重視,提高信息相關性的舉措,絕對不能以降低或失去可靠性為代價,而任何強化可靠性的做法,也絕不能離開相關性的導向,片面強調其中任何一方的改進或改革,都很有可能給信息有用性帶來嚴重的后果。
四、對穩健性原則的認識
會計學界對穩健性原則的含義有不同的解釋和理解。一般認為穩健原則的產生緣于會計估計和不確定性,是對具有可靠性和相關性的會計信息進行陳報的一個限制條件。綜合來看,對穩健原則有三種不同的認識:較前穩健原則是指,在金額上盡可能多計可能發生的負債和費用,盡可能少計或不計可能發生的資產和收入。在時間上,盡可能早地確認負債和費用而盡可能遲地確認資產和收入;第二種是廣為接受的傳統含義,即合理核算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既不無視可能的損失,又不計提過多的準備,同時不預計可能取得的資產和收入;第三種看法則認為不確定性事項發生的可能性才是決定取舍的標準。
目前,人們對穩健原則心有疑慮是因為它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能保護投資者和債權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它也給管理當局進行利潤操縱留下了余地,反過來可能損害到投資者和債權人的利益.人們對于適度穩健的看法是矛盾的,一方面適度穩健克服傳統穩健原則只確認損失不確認利得的缺點,使信息具有真實公允.但另一方面,由于獲取利得的判斷帶有主觀性,確認標準難以確定,允許確認或有利得,則使利潤操縱的空間更加擴大。對于不同類型的公司在采用穩健性的會計政策上的態度是不同的.穩健原則在中國并個過時,它也應成為我國會計準則中一項重要的信息質量原則.如果不實行穩健原則,可能使企業不能釋放帳務上的風險,而且,用之過度,則又會成為企業操縱利潤玩弄數字的工具,同時使國家政策蒙受損失,因而有必要對穩健原則的運用進行嚴格的規定.對因不用穩健原則以及濫用這一原則而損害信息的真實、公允的,一方面應加強獨立審計的監督,另一方面在會計人員的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可以采取適度穩健原則及遵循充分披露原則.而提高投資者的水平,培育成熟的證券市場也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管理會計;控制;原則
我國財務會計已形成一套完整且前后一致的會計原則體系,而管理會計由于出現的時間比較晚,其原則體系尚不完善。為此,會計理論界正在作不懈的努力,認真研究管理會計原則并構建適宜的原則體系,對于完善管理會計的基礎理論,指導管理會計的具體實踐都有重要的意義。
在過去的研究中,一般籠統地探討管理會計原則。筆者認為,管理會計包括三個層次:一是決策層次;二是決策支持層次;三是執行與控制層次。因此,管理會計原則體系應當圍繞決策與控制來分別界定。本文討論有關控制的管理會計原則。它應包括下列十個方面。
第一,可控性原則??煽匦允侵肛熑沃行闹荒軐ζ渎殭喾秶鷥瓤梢钥刂频慕洕顒迂撠煛_@就要求企業把經濟責任同管理權和決策權銜接起來,做到運用、管理、指揮、負責統一,并且盡可能使各項經濟責任數量化,能夠直接用會計方法進行核算和考核。當然,由于各責任部門之間的相互依存,很難制定出完全可控的指標,“有經驗的成本會計師和經理人員認為,一個項目是可控制還是不可控制,很不容易確定,”只能從控制的程度、時間、空間等來考核。
從控制的程度看,可控指標分為兩類:一是責任中心完全可以直接控制的指標;二是責任中心通過采取措施,對其有一定影響的指標。包括部分可以控制的指標和通過運用一定的經濟杠桿可以間接控制的指標。例如,新產品試制指標常被看成是試制部門的可控指標,可是,這個指標中包含了大量難以估量的因素,因而設計部門只能盡可能采取措施,設法將其費用控制在預算之內。不過這種控制并不排除實施過程中發生修訂預算的可能性。
從時間上看,“時期的設想很重要”,某些在短期內不能控制的指標,在較長時期看來是可控制的,如折舊費。過去不能控制的指標,現在卻是可控的,同時,現在可控的指標在將來有可能變成不可控的指標。
從空間上看,某指標是否可控,隨責任層次、責任中心的不同各異?!袄纾瑱C器的保險成本對生產部門經理可能是不可控制的,但對于保險部門經理確實是可控制的?!鄙蠈哟蔚目煽刂瞥杀静灰欢ㄊ窍乱粚哟蔚目煽爻杀?,下一層次的可控成本一定是上層次的可控成本。因而,一般來說,同一指標在較低管理層次不可控制,而在較高層次則可以控制,在同一責任層次上平行的職能部門之間也會有這一責任中心不可控制的指標,而在另一責任中心則變得可控的情況。因此,要求各責任中心根據不同的情況確定不同的可控范圍,使經濟責任同經濟管理權、經營決策權統一起來,按誰使用、誰負責、誰管理的原則進行考核。這一點對具有雙重責任性質或者是涉及兩個以上責任中心的經濟事項更為重要。如固定資產折舊,從折舊比例的規定方面看,車間是無能為力的,不能承擔經濟責任,這方面的責任只能由上級管理部門負責,但從固定資產的使用方面看,車間、班組、個人等責任中心,這些固定資產的使用者,使用固定資產就應當對固定資產的有形損耗負責,對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和完好率負責。因此,應當對固定資產折舊的這種性質做出具體分析,并根據事物的特點劃分責任中心所應當承擔的具體責任。
第二,責權效利相結合原則。為保證責任目標的實施,必須在各責任中心分工負責的范圍內給予一定的管理權限,同時,為了保證調動各責任層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要經常對各責任中心的工作實績進行考核,并進行成果評價,使各責任中心的經濟利益與其貢獻大小掛起鉤來,根據責任目標的完成情況獎勵責任者。因此,在管理會計中責任、權力和利益是統一的、一致的?!柏煛笔顷P鍵,“權”是保障,“效”是標準,“利”是動力。貫徹責權效利相結合原則,應特別注意責任的不可轉移性,即責任應當明確、肯定,不能任意轉移。具體包括兩層含義:
一是同層次中只有一個責任中心,就由該中心負責,不得(能)轉向其他中心。
二是上下層次間也不能互相推委責任。即上層次的責任中心要對自己及所屬的下層次的責任中心負完全責任。如某一分廠廠長對該分廠的全部經濟活動負責,而某一班組長只對這一班組可控的經濟活動負責。
第三,靈活性原則。一方面是指獲取用于生成管理會計信息的資料來源渠道具有多樣性,它既包括來自企業內部的資料,又包括來自企業外部的情況;另一方面是指對資料的管理方法具有靈活性,應針對不同情況采用不同的會計管理方法。
第四,可理解性原則??衫斫庑允侵杆峁┑墓芾頃嬓畔⒈仨毷呛唵蚊魑?、通俗易懂、便于各類使用者而不是特定使用者掌握和利用的信息。管理會計信息應根據不同信息使用人理解程度的高低和用于決策的不同,適時地為不同信息使用人提供可理解的信息。
第五,例外管理原則。例外管理原則是指企業主管人員應負責處理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各種涉及全局性的重要問題,而將次要的工作或不涉及全局性的工作完全放手讓下級管理人員去處理。這里“例外”事項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一是從質的方面看,對某一責任中心關系比較大、性質比較嚴重、影響比較大的因素可作為“例外”事項管理。二是從量的角度看,一方面指在責任目標管理中,差異(包括正差異和負差異)較大的因素,作為“例外”事項管理;另一方面差異雖未超過規定標準,但長期在限度的一側徘徊,凡統計數字在標準的某一側連續出現七次以上,應視為控制不嚴或標準失效所致。三是從時間觀念看,重要的問題隨時作為“例外”管理。
第六,可操作性原則??刹僮餍灾腹芾頃嫴捎玫母鞣N方法與技術應盡可能簡易可行,便于操作,能為大多數管理會計人員所掌握。對于能夠準確定量的資料應通過建立數學模型的方法盡可能由計算機完成。相同的方法和技術對不同層次管理會計人員的可操作程度不同,管理會計人員應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技術。
第七,及時性原則。及時性指決策依據的信息與決策的執行應能夠及時滿足經營管理對決策的需要。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指及時進行決策;另一方面是指及時進行控制。財務會計中更強調信息處理的真實,管理會計中更強調決策與控制的及時。
第八,整體性原則。責任中心的劃分與考核,要以企業作為一個整體。劃分責任范圍時,要做到層層有責任,事事有人管,使責任中心之間一方面要防止重復,另一方面要防止無人負責區的出現,即要把企業作為一個整體。從縱向上看,自下而上,都要層層負責,其組織層次每升高一級,責任也增大一級,各責任中心隨時提供其業績完成情況,直到最高層次;每一責任中心還要負責、檢查其下屬的業績,最高層次承擔企業經濟活動的全部責任。從橫向上看,各責任中心要接受橫向責任中心的管理、控制。這樣縱橫責任鏈交織成責任網,以明確各自的經濟責任。
企業管理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證企業總目標的實現。因此,企業內部必須有一致的目標,盡管各自都有自己的分目標,但必須受總目標的制約與協調。如在企業日常工作中有可能一個人為超額完成產值而不愿接受小件訂貨,還有可能工廠為追求利潤而不愿生產微利產品等,因此,在管理會計中貫徹整體性原則,制定責任目標時應從國家、企業的總體目標出發,克服以上不良傾向。
第九,一致性原則。一致性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國家利益、企業利益與各責任中心利益要保持一致,企業的總目標是分解和制定各責任中心目標的依據,各責任中心目標是實現總目標的保證。當一項決策與決策的執行對企業有利而對國家不利時應當堅決放棄這項決策與決策的執行,相反,當對全局有利而對局部不利時,局部利益要服從全局利益;二是決策與控制的程序及方法應保持前后一貫,便于決策的制定及執行;三是各項指標的計算口徑、考核評價業績的標準要前后一致,若不一致就會使決策及其執行偏離客觀真實的基礎,導致決策失誤,使各責任中心目標與企業整體經營目標脫節。一貫性并非絕對的一貫,隨著決策經營環境的變化和管理控制要求的不同,決策與控制的方法可以適當變化,使產生的決策與控制更為有效。
第十,可驗證性原則。可驗證性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決策依據的信息本身要能夠被驗證;二是做出的決策在執行中能夠被檢驗。貫徹可驗證性原則,可以判斷決策信息的相關性和準確性,便于找出差異和進行差異分析??沈炞C性既是決策的原則,也是對決策結果執行情況進行考核的依據。
綜上所述,有關控制的管理會計原則可列示如表1:
[關鍵詞]重要性原則標準錯報漏報專業判斷
國際會計和審計界都很重視重要性原則的運用,它自被引入會計和審計領域后,便成為會計審計理論與實務中一個重要的基礎概念和應用原則。它的引用對于強化對經濟活動和經營決策有重大影響的關鍵性問題的核算,簡化核算工作、提高會計工作效率、保證會計信息質量,以及實施以評審內部控制為基礎的現代審計方法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研究現代會計審計理論與方法必須首先研究重要性原則及其應用。
目前,世界各國對于重要性原則(Materiality)的表述雖不盡相同,但對重要性概念的認識卻是基本一致的:都認為信息的錯報或漏報可能影響到會計報表使用者的決策就是重要的。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ALSC)認為:“如果信息的錯報或漏報會影響使用者根據財務報表采取的經濟決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取決于在發生遺漏或錯報的特定環境下所判斷的項目或錯誤的大小?!眹H審計實務委員會1987年10月公布的《國際審計準則第25號》指出:“重要性涉及財務資料誤報(包括遺漏)的數量或性質,不論是個別的還是合計的,根據周圍的環境,作為這種誤報的結果將會對人們依據這些資料做出盡可能合理的判斷或決策產生影響?!?/p>
在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亦要求企業會計核算必須遵循重要性原則,但并未對其作出明確的定義,只是規定:對于重要的經濟業務應當分別核算、單獨反映、力求準確、作重點說明;對于不重要的經濟業務在不影響會計信息真實性的情況下,可以簡化核算、合并反映。根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于1996年的《獨立審計具體準則—審計重要性》的定義,重要性是指:“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中錯報或漏報的嚴重程度,這一程度在特定環境下可能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判斷或決策?!?/p>
顯然,(1)重要性概念總是針對會計報表而言的。判斷一項經濟業務是否重要應視其在會計報表中的錯報或漏報對會計報表使用者所作決策的影響而定。若一項業務在報表中的錯報或漏報足以改變或影響報表使用者的判斷,則其是重要的;否則就不重要。(2)重要性必須從會計報表使用者角度考慮,因為會計報表是為了滿足其使用者的信息需要編制的。當然,會計報表使用者應是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能夠理性的做出判斷和決策的人。(3)重要性的判斷離不開特定的環境。企業不同或時間不同判斷重要性的標準也就不同,重要不重要是相對的,對重要性的評估需要運用專業判斷。(4)重要性與相關性雖都要考慮信息對決策者的影響或引起的差別,而且決策者需要了解的(即相關性的)信息往往就是重要的信息,但二者間仍存在著重大區別,不能混淆:相關性取決于決策者對信息是否感興趣,而重要性則取決于信息是否對決策者起作用,不披露此類信息是否足以引起重大的差別。有些信息可能與決策相關,但因其金額過小,不予披露不至影響使用者的決策,此類信息即為不重要的信息。(5)運用重要性原則是為了把握住問題的實質,抓住關鍵點,兼顧效率和效果,以實現較小的成本、較大的效益之目的。
重要性判斷標準的確定是運用重要性原則的關鍵。重要性標準應針對會計報表使用者來確定。由于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多元性和多層次性,他們對會計報表信息的使用要求各不相同,因而對重要性的判斷就有了多重標準。西方各國自70年代以來長期致力于統一重要性標準的研究。在美國,重要性標準的確定主要來自四方面的努力:政府宏觀調控機構、民間會計職業團體、司法判例和學術界的長期實證研究,也已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然而,即使在今天,世界各國的會計界和審計界也未能就重要性劃定一個統一的標準,都只是針對各種具體情形制定了一些較模糊的標準或只是規范了確定重要性標準的基本原則與方法。雖然各國尚未對重要性標準形成統一的認識,但都認同重要性具有數量和質量兩方面的規定性,重要性有數量和質量兩種標準。重要性的數量標準是指重要性的金額界限,它主要是通過大量的實證調查研究得到的經驗數據或數量指南,又稱重要性水平。比如國際著名“六大”會計公司使用的數量指南為:(1)稅前凈利的5~10%(凈利大時用5%,凈利小時用10%);(2)總資產的0.5%~1%;(3)權益(凈資產)的1%;(4)營業收入的0.5~1%;(5)根據資產總額與營業收入中較大的一項確定一個變動比率,并選取同期會計報表中都最小的重要性水平作為會計報表層的重要性水平(即最低原則)。而重要性的質量標準往往是通過對各種影響報表使用者決策的因素進行定性分析之后得出的結論,又稱定性標準。由于重要不重要是相對的,不存在絕對標準,對重要性判斷標準的確定只能以定量為主、定性為輔。在實務中,由于定性標準比定量標準更難操作、更難把握,故定性標準在實務中也較少使用。
會計中重要性原則的運用體現于會計核算的全過程,在會計估計及會計政策的選用等需要會計人員主觀判斷的各個方面均有廣泛的運用。現將有關法規規定的重要性標準簡列如下表:項目法規及其頒發機構重要性標準每股收益的稀釋美國會計原則委員會(APB)第15號意見書降低每股收益低于3%時視為不重要。分部(店)報表及分部的確認美國財務會計委員會(FASB)第14號財務會計準則其收入不低于合并收入10%者應視為分部披露。資本性租賃的認定美國FASB第13號財務會計準則租賃期不低于資產使用年限的75%或租賃最低付款現值不低于資產公平市價的90%(不含租賃契約規定的執行成本)者應作為資本性租賃。資產負債表項目的單獨列示美國證券委員會(SEC)第41號會計公告占資產總額5%以上或本類合計10%以上的項目為重要項目應單獨披露。應收本公司高級員工及股東款項美國SEC規章S—X第5-04規則應收高級職員及主要股東款項如超過2萬美元或資產總額的1%者詳細披露。非資本化的融資租賃,約定責任的現值資料美國SEC第147號會計公告現值如為長期負債、股東權益和約定責任現值三者之和的5%或本金化對收益的影響為最近三年平均收益的3%或以上者,應予披露。長期債權投資相關費用的處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投資》(指南)(1998年)所發生的相關費用數額不大,可采用一次攤銷法,于取得時直接計入當期投資收益;所發生的相關費用數額較大的,可采用分次攤銷法。長期股權投資的會計核算國際會計準則(IAS)第28號———對聯營企業投資的會計、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投資》如果投資者直接擁有或通過附屬公司間接擁有被投資者20%或以上的表決權,除非能夠清楚的表明并非如此,即認為投資者具有重大影響,應采用權益法核算其投資。合并會計報表的合并范圍國際會計準則第27號———合并財務報表和對子公司投資的會計、我國財政部頒發的《合并會計報表暫行規定》(1995年)如母公司直接或通過子公司間接控制一個企業過50%的表決權,或雖不足50%但能實施控制時,應編制合并會計報表。相表,如某子公司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及凈利潤按有關標準得出的比例均在10%以下,可以不納入合并范圍。主要投資者個人的確定及關聯方交易的披露要求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直接或間接地控制一個企業10%或以上表決權資本的個人投資者,應認定為主要投資者個人;零星的關聯方交易可不予披露,重大的交易應分關聯方及交易類型披露。主營業務收入與附營業務收入的區分與科目設置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收入》(指南)主營業務是指企業為完成其經營目標而從事日常活動中的主要活動,是企業的重要業務,應重點加以核算;附營業務屬于企業日?;顒又写我慕灰?可設“其他業務收入”予以核算。資產負債表日后銷售折扣與折讓的處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講解)對于資產負債表日后的銷售折扣和折讓,由于這兩種情況在企業發生得較少,對企業影響不大,可以作為非調整事項在報表附注中進行說明,也可以在發生年度的會計報表中反映。重大會計差錯的定義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企業發現的使公布的會計報表不再具有可靠性的會計差錯為重大的會計差錯。固定資產與低值易耗品的區分我國工業企業會計制度(1993年)不屬于生產經營主要設備的物品,單位價值在2000元以上且使用期限超過兩年的也作為固定資產,不具備固定資產條件的列作低值易耗品。財務情況說明書應說明的事項我國工業企業財務制度第85條對本期或下期財務狀況發生影響的事項,資產負債日后至財務報告批準報出日期發生的對企業財務狀況變動有重大影響的事項等。一年內到期的長期債券投資的披露我國分行業企業會計制度(1993年)對于將在一年內到期收回的長期債券投資應從“長期投資”帳戶余額中扣除并單列在資產負債表的流動資產項目中。一年內到期的長期負債的披露同上對于將在一年內到期應償付的長期負債應分別從“長期借款”、“應付債券”、“長期應付款”等帳戶中扣除并單列在流動負債項目中。內部固定資產交易的合并抵銷問題我國財政部《合并會計報表的暫行規定》內部固定資產交易發生不多,或其交易對企業集團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影響不大的,也可以將其視為企業集團外交易不進行抵銷處理。固定資產大修理支出等待攤費用項目我國《工業企業財務制度》(1993年)企業發生的大修理支出一般可直接計入當期成本費用,但對于不均衡、數額較大的,可以采用預提或待攤的辦法?;蛴胸搨椖康呐段覈中袠I企業會計制度及《外商投資企業會計制度》(1992年)對于“由企業負責的應收票據貼現”即“已貼現的商業承兌匯票”等項目應列示于資產負債表的補充資料中。上市公司重大事件的披露要求中國證監會《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實施細則》抵押、出售或報廢公司營業用主要資產一次超過該資產的30%時,應編制重大事件公告書向社會披露。借款利息的會計核算我國分行業企業會計制度(1993年)短期借款利息不通過“短期借款”科目核算;而長期借款利息應預提,且需通過“長期借款”并專設明細科目反映。
另外,我國企業財會法規中規定的對“應付債券”、“長期債權投資”、“長期股權投資”分設明細帳予以核算,將企業的各種往來款項分為“應付帳款”與“其他應付款”、“應收帳款”與“其他應收款”,有關存貨如包裝物的核算,實務中存貨管理的ABC分類法、成本控制中的例外管理原則等均體現了重要性原則的要求。
在審計中,重要性原則的運用也貫穿于審計工作過程的始終。主要表現在:
1.規劃審計工作,編制審計計劃時,合理評估重要性水平,據以確定所需審計證據的數量。
由于計劃重要性水平越低,意味著可容忍的會計報表或帳戶余額中的錯報、漏報的金額越小;而可容忍的錯報金額越小,為保證審計工作能發現所有超過或容忍錯報的重大錯誤所需要的審計工作量和證據就越多。因而,重要性水平與審計證據間呈反向變動關系,計劃重要性水平越低,所需獲取的審計證據越多。美國“審計標準說明書”和我國獨立審計準則均規定:審計人員在計劃審計工作時,應當綜合考慮有關法規對財務會計的要求、被審單位的規模與業務性質、相關內控等因素,結合自身的經驗對重要性水平作出初步評估即確定“計劃重要性”(Planningmateriality),其目的是確定所需審計證據的數量及其決定的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
2.評價審計結果時,重要性水平有助于合理確定審計意見類型和審計報告的種類。
審計人員在評價審計結果,確定應發表審計意見的類型時,應當匯總已發現但被審單位尚未調整的錯報或漏報,將其同會計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相比較,確定該匯總數是否超過重要性水平或其性質是否重要。如匯總數超過重要性水平或屬性質重要,審計人員應考慮擴大實質性測試的范圍或提請客戶調整報表;如客戶拒絕調整,或實施擴大測試后,該匯總數仍超過重要性水平,應發表保留意見(比較重要時)或否定意見(非常重要時);如匯總數接近重要性水平,審計人員應實施追加審計程序或提請被審單位進一步調整已發現的錯報或漏報,以降低審計風險;如匯總數遠低于重要性水平且性質不重要,可發表無保留意見。在具體確定審計意見類型時應進行定性判斷,充分考慮影響審計意見類型的各種因素的重要程度。
3.在審計過程中,重要性判斷直接影響對審計風險的評估。
根據《國際審計準則》的定義,審計風險是指當會計報表存在重要錯報或漏報時審計人員發表不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由于重要性是審計人員從報表使用者角度進行判斷的結果,因而重要性水平確定的越低,審計人員通過審計不能查出會計報表中重要錯報的可能性(機會)越大,審計風險就越大。此時,審計人員只能通過執行更詳細的符合性測試或實質性測試程序來降低審計風險??梢?審計風險與重要性水平間呈反向變動關系。即重要性水平越高,審計風險越低;反之亦反。把握重要性與審計風險之間的這種反向關系可使審計人員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合理確定重要性水平,保證審計工作的效率與效果。
【關鍵詞】新會計制度謹慎性原則全面運用案例分析
2000年12月29日,財政部頒布了《企業會計制度》;2001年1月18日,財政部又了無形資產、租賃和借款費用3項會計準則,修訂了投資等5項會計準則,新制度和新會計準則(包括修訂準則)已于2001年1月1日實行。新頒布的《企業會計制度》和具體會計準則對謹慎性原則的規定更加明確。《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十八條規定:“會計核算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而新制度則更加明確地規定:“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的要求,不得多計資產或收益、少計負債或費用,但不得計提秘密準備”。謹慎性原則在新制度和具體會計準則中較為全面、深入的運用,比較深入地體現了謹慎性原則的要求。本文主要對謹慎性原則在會計核算中的突出表現和全面深入運用進行初步探討。
一、謹慎性原則在會計核算中的主要表現
新制度和具體會計準則較過去更多地體現了謹慎性原則,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擴大了減值準備的計提范圍。新制度和會計準則中規定了企業計提的減值準備由四項增至八項,即增加了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無形資產減值準備、委托貸款減值準備和在建工程減值準備。這些減值準備的提取充分體現了謹慎性原則及其在會計核算中的全面運用。
(二)縮小了公允價值概念的使用范圍,更多地體現了謹慎性原則。新準則針對當前國內尚不具備成熟的市場的現實和一些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隨意運用公允價值等手段粉飾會計報表的現象,嚴格限制公允價值概念的使用,并規定在非正常的經營業務交易中不確認收益,只確認損失。例如對于非貨幣易,不再區分同類交易和非同類交易,一律按同類非貨幣易進行處理,即視為盈利過程尚未實現,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作為換入資產賬面價值,除非涉及收到補價的情況,一般不確認收益;對于以非貨幣性資產對外投資的業務,新修訂的投資準則規定,投資成本不再按非貨幣性資產的公允價值入賬,而是按非貨幣易準則的規定,以非貨幣性資產的賬面價值作為取得的投資的入賬價值;對于債務重組業務,因債權人作出讓步而減少的債務金額,不再作為債務重組收益計入當期損益,而是全部作為資本公積;對于以非貨幣性資產抵債的,也不再按照公允價值確認資產轉讓收益,而是將非現金資產賬面價值和相關稅費之和與重組債務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資本公積;以債務轉為資本的債務重組,修訂準則要求債務人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債權人享有的股權份額之間的差額直接計入資本公積,不再確認為債務重組收益;對于無形資產的入賬價值,也盡最大可能避免了公允價值的使用,如對企業首次發行股票而接受投資投入的無形資產,規定按該無形資產在投資方的賬面價值入賬,而不再是公允價值。
(三)在通貨膨脹時期,對于發出材料允許采用后進先出法計價,這比采用先進先出法更多地體現了謹慎性原則。在通貨膨脹時期,材料成本呈上漲趨勢,如果采用先進先出法,則會造成材料成本偏低,虛增利潤,而用后進先出法則可以避免此問題發生。
(四)固定資產折舊處理采用加速折舊法也體現了謹慎性原則。由于技術進步,固定資產不僅存在有形損耗,也存在無形損耗。如果采用直線法,可能會造成企業設備陳舊、更新速度慢。而采用雙倍余額遞減法、年數總和法等加速折舊法,則可以實現加速設備的更新,同時計提折舊也會更符合實際情況。
(五)關注和反映或有事項的規定也體現了謹慎性原則。因為或有資產是由于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其存在須通過不完全由企業控制的未來不確定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予以證實的潛在資產,因此,企業一般不予以反映和披露;而對于或有負債卻必須據實披露,這也體現了謹慎性原則。
二、謹慎性原則運用實例分析
新制度和具體會計準則對謹慎性原則的規定,在會計核算中得到了全面、深入的運用,在此僅舉一例,分析說明謹慎性原則的具體運用。
(一)案例假設紅星公司2000年2月8日以一臺設備對外投資。設備原值1,000,000元,已提折舊250,000元,評估確認價值900,000元。2000年12月1日,紅星公司預計該項投資可收回金額為700,000元。2001年4月1日,紅星公司因為財務困難,原欠銀河公司貨款950,000元無力償還。經雙方協商,紅星公司同意以該項投資清償債務。該投資的公允價值為920,000元(假設不考慮稅金)。
(二)案例分析和會計處理
由于該案例涉及投資、非貨幣易和債務重組準則,而修訂前后的上述準則體現的謹慎性原則是有區別的,為了比較有關準則修訂前后的內容及其對謹慎性原則要求的變化,紅星公司有必要分別進行會計處理以便前后比較。
1、按修訂前有關準則規定進行會計處理
(1)2000年2月18日,以固定資產取得長期股權投資
以固定資產取得長期股權投資,不僅屬于投資業務,而且屬于非貨幣易業務。根據修訂前的投資準則和非貨幣易準則規定:“投資成本以所放棄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確定。公允價值超過所放棄的非現金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作為資本公積的準備項目”。不同類非貨幣易“應以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作為其入賬價值,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據此進行的會計處理為:
借: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成本900,000
累計折舊250,000
貸:固定資產1,000,000
資本公積——股權投資準備150,000
(2)2000年12月31日,計提長期投資減值準備
修訂前的投資準則規定,長期投資“如果由于市價持續下跌或被投資單位經營狀況惡化等原因導致其可收回金額低于投資的賬面價值,應將可收回金額低于長期投資賬面價值的差額,首先沖抵該項投資的資本公積準備項目,不足沖抵的差額部分確認為當期投資損失”。所以:
借:資本公積——股權投資準備150,000
投資收益50,000
貸:長期投資減值準備200,000
(3)2001年4月1日,以長期股權投資清償債務
長期股權投資屬于非現金資產,紅星公司以長期股權投資清償債務既屬于投資處置,也屬于債務重組。根據修訂前的債務重組準則規定,以非現金資產清償債務的,債務人應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轉讓的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作為債務重組收益,計入當期損益;轉讓的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首先恢復已沖抵的資本公積,剩余部分作為資產轉讓損益,計入當期損益。據此:
借:應付賬款950,000
長期投資減值準備200,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成本900,000
資本公積——股權投資準備150,000
投資收益70,000
營業外收入——債務重組收益30,000
同時:借:資本公積——股權投資準備150,000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轉入150,000
2、按修訂準則規定進行的會計處理
(1)2000年2月18日,以固定資產取得長期股權投資
新的非貨幣易準則不再區分同類與不同類非貨幣易,均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據此,長期股權投資的入賬價值為750,000(1,000,000—250,000=750,000)元。
借: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成本750,000
累計折舊250,000
貸:固定資產1,000,000
(2)2000年12月31日,計提長期投資減值準備
新的投資準則規定,由于投資市價持續下跌或被投資單位經營狀況惡化等原因導致其可收回金額低于投資的賬面價值,應將可收回金額低于長期投資賬面價值的差額,全部確認為當期投資損失,即為50,000(750,000-700,000=50,000)元。
借:投資收益50,000
貸:長期投資減值準備50,000
(3)2001年4月1日,以長期股權投資清償債務
新的債務重組準則要求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轉讓非現金資產的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全部計入資本公積或當期損失。在本例中,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950,000元與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700,000元之間的差額250,000元全部計入“資本公積”。
借:應付賬款950,000
長期投資減值準備200,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成本750,000
資本公積——債務重組收益2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