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20:58
序論:在您撰寫解剖學的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研究結果表明,塑性模型和器官解剖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記憶能力有顯著的影響??偟膩碚f,學生在塑性模型組的得分優于器官解剖組。對于眼球的解剖實驗教學而言,塑性模型可能比器官解剖更有效率,更能提高記憶力,解剖組的解剖實踐操作能力表現較好,不但提高學生的學生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習興趣。
2討論
模型組的學生得分很高,比我們預計的結果還要好。不同顏色的眼球塑性模型,清楚區分了眼球壁和眼球內容物,有效利用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強化知識記憶。因此,學生有更多的時間用于記憶學習。而缺點是學生動手解剖能力不如解剖組,討論問題機會也少;另外,模型組用的是一個標準的眼球模型,缺少變異的情況。
由于模型結構簡單性,可有效的促進學習,從而獲得了更高的考試分數。而相對復雜的眼球解剖,有利于實現課程教學目標。例如,眼球解剖組能更準確的描述眼球細微的結構,如:睫狀小帶,晶狀體的結構等;并且有較好的動手解剖技巧。解剖組的學生雖然問題較多,但學生更愿意接受這樣有趣的眼球解剖教學,這主要是在解剖同時可以發現許多有趣結構,如房水、玻璃體等。近幾年,三維數字化虛擬人體解剖軟件變得越來越受歡迎,三維數字化虛擬人體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醫學各個領域,其優點在于數字化的虛擬可視人體三維解剖模型,結構逼真,能夠清晰的顯示解剖細微結構,為人體解剖學的學習和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模式。
與三維數字化虛擬解剖比較,塑性模型和器官解剖的教學方法有其自身的優勢,它們提供了動手學習的機會,能夠反饋觸覺信息,達到強化記憶的效果,而三維虛擬結構缺少這樣的操作機會。正如理查德森所說:即使是最好的三維數字化虛擬人體也存在的根本解剖學缺點,因為它不能有效地區別生物的器官與模擬器官真實形態,從而容易導致錯覺和誤解。三維數字化虛擬技術是廣泛受人關注的可以替代器官解剖技術,但同時存在著不同的爭議,且費用較高。在人體解剖學系統的教學中,只有結合計算機教學才能發揮更大的教學價值。
1.1實驗組織由學校教學實驗中心和團委在每學年的第二學期面向全校各個年級招募對解剖學有求知欲的學生開展“利用局解前后遺體擴展解剖學知識,制作解剖標本,促進動手能力”的大學生創新課題申請。針對大二及以上學生,專業不限。課題立項后,學校撥給經費,實驗室每周向學生開放兩次。學生以相同或相關專業組成小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實踐活動。實踐所需物品由解剖實驗室提供。
1.2實驗前培訓由實驗指導老師對實驗者進行前期培訓,包括思想教育、解剖器材的使用與標本制作過程的注意事項。(1)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能始終懷著一顆對捐獻遺體者感恩的心,并以此來激勵解剖學知識的學習,實現捐獻者對醫學發展的期待。(2)解剖器材的使用與標本制作過程的注意事項著重于以下兩點:①按照外科手術的標準,要求學生熟練掌握相關手術器材的使用,將解剖室比作手術室,遺體比作患者,實驗者發揚團結互助的團隊作用,保證順利完成每次實踐操作。確保使用實驗過程中的個人安全及避免對他人的誤傷。②要求實驗人員在解剖遺體與制作標本過程中充分利用有限的遺體,最大程度上減少失誤與浪費。
2實驗的方式及內容
2.1將遺體利用最大化在局部解剖學開課之前或開課期間,由實驗小組中針灸推拿專業的學生在遺體上進行人體經脈循行路線的標記,并用顏色的標記筆區分不同的經絡,依據解剖學骨學和肌學標志找到相關腧穴,用有色長柄圖釘標示,使同學有的放矢,加深對經絡循行、腧穴定位及腧穴解剖知識的掌握。對于其他專業的學生,則將解剖后的組織、器官進行復位,根據專業側重相關系統,由宏觀到微觀、由基礎到臨床廣泛探討。例如藥學專業可以通過消化及循環系統了解藥物進入人體后的吸收、消化、及作用途徑等。
2.2打破原有解剖學教學模式指導老師不再就系統解剖講系統,而是以系統為主線,參照遺體標本及模型對實驗者進行重要的解剖學基礎知識復習與回顧,并且旁涉組織學、生理學及病理學。這一方式具有系統性、整體性與聯系性,能較好地啟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將醫學知識進行充分地聯系與融合,使學生在短期內能夠對解剖知識進行回顧與復習,為后期各專業課和臨床實踐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3PBL教學法的具體應用PBL教學方法是指以臨床問題為引導的基礎醫學教學[4]。雖然學生都上過基礎課,但大多數學生不知如何應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去解釋臨床中遇到的問題。對此,指導老師針對某一問題進行宏觀和微觀形態學上的引導。每次尸體解剖課后,均組織學生討論死亡原因、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等,結合所學的病理知識進行綜合分析。例如,在解剖遺體后見一例肝的局部萎縮,右側縱膈膜與后壁膜移行處有大量淤血。對此老師讓學生課后查資料,。在下次實驗時進行討論[5]。討論中有的同學認為是循環和血液系統的病理改變,有的同學認為是消化系統肝病引起的結果。最后在綜合相關文獻資料及尸體情況并請教老師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出血是循環系統病理改變的外在表相,實質應是肝硬化晚期造成門脈高壓癥,在側支循環時導致食管靜脈叢怒張和破裂出血”。這樣將PBL教學法貫穿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將老師指導與學生討論結合起來,改變了以往教學中教師“一言堂”的局面和學生對解剖課學習沒興趣的狀態,激發了學生對人體解剖學知識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解剖中能主動與病理學、臨床醫學等知識進行聯系,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2.4制作教學和陳列標本我校每年都有部分局解后廢棄的尸材,以往要耗費人力、物力、財力去火化等進行處理。自從設立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方向大學生創新基金項目后,原本需要廢棄處理的尸材被師生們充分利用進行解剖和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師生們根據遺體狀況制作教學標本,并查找文獻資料,且學生們盡量自主設計制作,并遵循“先易后難,先淺后深,先留后舍,比美創新”[6]的原則。此過程中,我們認為有以下幾點最能體現意義所在:①充分實現了遺體捐獻者的遺愿。②彌補了人體解剖教學資源的局限,改善了解剖教學標本陳舊、數量不足的狀況,變廢為寶,貫徹了節約型校園建設的辦學理念。③學生在制作解剖標本中也是一種學習,因為只有充分了解某一標本的形態、結構等才能做好這件標本。這個過程獲取的知識能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④教學標本的制作填補學生沒有動手機會的空白,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動手制作的能力,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開辟了新途徑。
3實驗項目存在的需求與不足
許多解剖學教師學習的是基礎醫學或者臨床醫學專業,不能明確了解護理專業需要的解剖學特點,因此往往偏離針對性與實用性的目標。學校應當鼓勵解剖學教師與護理專業教師主動交流合作,通過溝通充分掌握護理專業需要的解剖學知識,將護理專業與教學大綱密切結合,堅持“夠用+必須”的基本原則,適當調整授課內容,強調專業特色的突出。注意重點描述和護理專業密切相關的內容,例如體內器官的投影、體表結構等。若解剖學知識與護理專業的聯系不大,則在講解時可一帶而過,確保教學課程可以準確體現護理專業特點,培養具有特殊性的護理人才。此外,教師應當充分考慮護理專業學生的就業需求,教學活動中注意銜接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內容,幫助學生能夠順利通過考試,提升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多媒體能夠具體、形象、直觀的體現授課要求,豐富教學內容。因此,在準備教學課件時,教師應當善于利用現代技術,結合傳統標本與掛圖形式,針對部分復雜內容采取文字說明與圖片說明,必要時采取三維圖畫與動畫,以形象直觀的方式展示枯燥復雜的教學內容,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消除畏難心理,提高教學效率。
2結合不同的教學方式,提高解剖學教學質量
PBL教學主要是指以教師引導、小組討論與自我指導方式學習的教學模式,可以訓練學生及時發現問題并且有效解決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教學活動中,教師可根據就教學目標向學生布置問題,例如,學習臀部注時,提問臀部解剖結構、選擇臀部進行肌肉注射的原因、肌注時可能發生的并發癥與注意事項。要求學生通過查閱教材與資料,以小組分析結合實物模型的方式開展討論,由教師點評并且歸納總結。PBL教學能夠增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能力與掌握能力,培養獨立思考能力與綜合分析能力。病例教學法同樣也是教學活動中經常用到的教學方法。此種方法主要是指引導學生通過討論分析臨床中的典型病例,掌握需要學習的知識要點。例如,學習神經系統時,教師可給學生舉一個臨床中的常見病例,即某人由于車禍,腰部受到劇烈撞擊,導致大小便失禁、下肢癱瘓,然后引導學生嘗試分析患者的受損器官,解釋出現以上表現的原因。利用實際病例幫助學生學習掌握脊髓的結構、形態、功能、位置,調動學生興趣的同時為學習后續課程打下基礎。
3理論結合試驗,實現一體化教學
運用試驗的目的在于使學生能夠充分觀察實物模型與標本,緊密結合臨床護理與理論知識,鞏固基礎知識。理論結合試驗的方法是指在學生在實驗室內進行學習,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驗中,合二為一開始授課。以往教學中,為表現系統性的教學課程,往往是分開實驗課與理論課,學習完理論知識后再進入實驗室中進行試驗,此種做法容易導致教學脫節,對學習效果造成影響。而理論結合試驗的教學方法則能在短時間內融合感性與理性,方便教師教的同時促進學生學,最大程度的保證教學效果。因此,護理專業的解剖學教學中,教師應當高度重視實驗課學習。例如,在學習胸外按壓、靜脈穿刺與胃插管術等內容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首先認真觀察標本,然后結合理論知識通過直接觸碰標本進行模擬操作,使動腦、動手,理論、實踐充分結合。此外,學校應當加強實驗室的建設與管理,通過配備高質量、足夠的標本完善各項配套措施,用于學校教學工作,并且肩負科普使命,向社會免費開放,充分發揮實驗室作用。
4結束語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計量數據以珋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百分比表示,數據資料對比使用χ2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資料采用非參數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腕管正中神經橫截面積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正中神經橫截面積橈尺關節平面分別為(0.10±0.02)、(0.06±0.01)cm2,豌豆骨平面分別為(0.15±0.03)、(0.08±0.02)cm2,鉤骨鉤平面分別為(0.12±0.02)、(0.06±0.02)cm2,兩組比較,P均<0.01。
2.2不同病情程度腕管綜合征患者腕橫韌帶厚度、正中神經扁平率比較輕、中、重度腕管綜合征患者鉤骨鉤平面腕橫韌帶厚度分別為(0.40±0.02)、(0.43±0.03)、(0.46±0.03)cm,正中神經扁平率分別為3.32%±0.43%、3.47%±0.23%、3.69%±0.12%,輕、中、重度間比較,P均<0.05;輕、中、重度腕管綜合征患者豌豆骨平面腕橫韌帶厚度分別為(0.30±0.02)、(0.36±0.06)、(0.40±0.03)cm,正中神經扁平率分別為2.87%±0.34%、3.12%±0.43%、3.33%±0.11%,輕、中、重度間比較,P均<0.05。
3討論
腕管是一個狹窄堅韌的骨纖維性隧道,位于腕部腹側腕橫韌帶與背側腕骨間的一個解剖間隙,缺乏伸展性和對壓力的緩沖作用。正中神經在管道位置表淺,故腕管容積的減少或內容物體積的增大均可致正中神經卡壓,造成腕管綜合征。腕管綜合征是外周神經病變之一,正中神經在腕管內受壓是引起該病的主要原因[3]。傳統腕管綜合征的診斷主要通過電生理檢查患者肢感覺、運動功能等,但電生理檢查的局限性是只能評價正中神經功能狀況,不能反映正中神經的形態學變化,且電生理檢查存在有創性、無法提示神經卡壓的原因等缺點[4]。因此可能造成假陰性結果,使患者不能得到有效治療,病情加重;另外,由于在進行電生理檢查時實際操作測量過程中的誤差、解剖變異及患者自身生理學因素的影響,常出現診斷結果與臨床檢查不一致。臨床要求采用更精確、更方便、更無創性的技術來確診腕管綜合征[5],且臨床醫生希望在術前能了解正中神經的形態學變化。超聲診斷儀的發展及使用,為腕管綜合征診斷提供了直觀的聲像圖,有利于制定合適的手術方案[6]。
目前,有關超聲定量分析腕管綜合征患者腕橫韌帶改變的報道很少,超聲診斷腕管綜合征主要測量參數有正中神經在腕管入口和出口平面橫截面積、膨脹率和屈肌支持帶厚度等[7]。本研究通過對比腕管綜合征患者與健康者在超聲診斷中正中神經橫截面積變化,發現腕管綜合征患者正中神經在橈尺關節、豌豆骨、鉤骨鉤平面的橫截面積均明顯增大,說明正中神經腫脹增粗。已有研究[8]證實,腕管綜合征高頻超聲最特異的聲像圖改變是正中神經在腕部呈彌漫或局限性腫脹、回聲減低,在腕屈肌支持帶的近端明顯增寬。研究[9]認為,腕管綜合征正中神經腫脹在超聲聲像圖上表現為神經厚度增加,面積增大,定量評價神經卡壓綜合征患者神經干的粗細變化,橫截面積更加可靠。均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進一步說明腕管綜合征患者在正中神經橫截面積有明顯異常。因正中神經是緊貼腕橫韌帶深面通過,通過測定腕橫韌帶增厚程度可間接反映正中神經受壓程度。通過測算正中神經扁平率可反映正中神經變形程度。本研究結果還顯示,重度腕管綜合征患者在鉤骨鉤平面與豌豆骨平面的腕橫韌帶厚度和正中神經扁平率均明顯高于中度和輕度者,中度腕管綜合征患者在鉤骨鉤平面與豌豆骨平面的腕橫韌帶厚度和正中神經扁平率均明顯高于輕度者,說明隨著病情加重,正中神經受壓變形嚴重。
1.1教學時間較短教學視頻是微課的核心內容,由于人體解剖學的知識較為松散,所以微課的時長一般為3~5分鐘左右可以講完某個知識點,如(翼點),微課的制作最長不宜超過8分鐘,經研究調查表明超過8分鐘,學生因長時間觀看解剖視頻而產生枯燥感,漸漸覺得沒意思,而失去學習的興趣。
1.2教學內容較少微課主要是為了精講書中的某個重點、難點、疑點內容等,采用多種教學工具如PPT、掛圖、塑化模型、實體模型等使知識點呈現在微課里,使學生更加精簡、更加直觀的了解每一器官或結構的位置、形態、毗鄰等。
1.3微課制作較為方便選取書本中較為難懂的知識點進行腳本編寫,錄制方法可采用手機加白紙的方法、家用DV、或專業攝像機等,待視頻部分制作完成后,通過會聲會影等視頻制作軟件進行剪輯與制作。
1.4自主學習方便成品的微課視頻及相關輔助資源的總容量一般在幾十兆左右,視頻格式須是支持(MP4、AVI、MPG、FIV、3GP等),可方便地將其保存到終端設備媒介(如筆記本電腦、手機、PAD、MID等)上進行自主學習。
2微課在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中如何應用
通過觀看首屆全國微課大賽的相關微課并結合自己制作微課,現就微課在人體解剖學實驗課教學中的應用來談談自己看法。(1)在教學內容設計上應當圍繞教學中的某一章節的重點、難點來制作,相對容易的知識點可不做微課,浪費精力。(2)針對需要制作的知識點,應設計出解決問題的腳本,包括講解順序、標本模型的選擇、適合的圖片等,以及對制作軟件的熟練運用等。(3)要有充分、豐富的微課素材包括視頻、音頻、圖片、教具等。素材的應用如能運用視頻、三維圖形處理、會聲會影軟件等,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制作、剪輯與合成,這樣做可以使你對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應用起來更加順利。(4)微課應用主要用于人體解剖學的實驗教學,重點內容應制作人體結構靜態和動態圖像的展示,借以幫助人體形態學課堂教學。
一、枚舉法
枚舉法是一種基本且又重要的解題策略,其基本思想是解題根據問題所給的條件,把部分或全部可能的答案列舉出來,通過這些例證逐個進行觀察、分析,從中歸納出所求的規律性知識。小學數學中解決一些探求規律性的數學問題(例如一些計算法則、運算定律、運算性質的學習等等)時常常用到這個策略。
二、從整體看問題
這種策略是從全局去把握題目的條件和問題,從整體去綜合思考,擺脫題目細節中一時難以理清的數量關系的糾纏,化難為易,化繁為簡,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例如,李林喝了一杯牛奶的1/6,然后加滿水,又喝了1/3,再倒滿后又喝了半杯,又加滿,最后把一杯都喝了,李林喝的牛奶多還水多?
按常規方法分析,數量關系錯縱復雜,直接解答是非常困難的。如果從整體角度去思考,撇開每次喝掉部分又加滿的細節,只抓住先后倒進的水一共有多少,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因為3次加進的水都喝掉的,一杯牛奶也同時喝光了。
“從整體看問題”的策略不僅在解答應用題時可用,在解有些計算題時,如能運用得當,可避免進行繁雜的計算,簡捷地求出正確得數。
三、模式識別
模式識別是小學生解數學習題時廣泛且常用的一種解題策略。他們在例題學習時掌握了一些經驗知識(解題模式),在實際解題時,首先要將題目的內容與自己已有的經驗知識發生聯系,從題目的情境中識別出某種熟悉的東西,辨別出題目屬于哪一類,喚起相關知識,然后確定解題的方法。解計算題時,就得識別題目的類型,喚起相關的計算法則、公式、運算定律等知識;解答應用題時,就需要辨別出題目屬于哪一類應用題,喚起相關的數量關系知識,從而確定解題的方法。
例如,兩個打字員合打一份2800字的文稿,甲每分鐘打40字,乙每分鐘打30字,要幾分鐘才能完成?
學生審題后,若能識別出是“工作量問題”,就會想起數量關系“總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并很快列式解答,否則就不能很快找到正確的解答方法?!澳J奖嬲J主要表現為識別應用題的類型,被試者能否識別類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能否迅速、準確地解答課題?!?/p>
四、化歸
化歸是把生疏的新問題轉化為熟悉的舊問題、把復雜的問題轉化為較簡單的問題的一種解題策略。它是小學數學中常用且非常重要的一種策略思想,不僅在解答一些數學題時要用到這種策略,而且在引導學生探究某些新數學知識時也要用到它。例如在教學“小數乘法法則”(實際上是解決“如何計算小數乘法”這個問題)時,要引導學生運用化歸的策略,先把“小數乘法”轉化為“整數乘法”來計算,然后還原乘積。化歸的方法,可以變換條件,也可以變換所要求的問題,從而實現化新為舊、化繁為簡的目的。
五、以退求進
華羅庚說:“先足夠地退到我們所最容易看清楚的地方,認透了,鉆深了,然后再上去?!边@就是以退求進的策略思想。在小學數學里,運用以退求進的策略,可使一些比較抽象的問題變得比較具體、簡單明了。例如,教學“整數乘以分數”的計算法則時,就是要運用以退求進的策略,退到最基本的“份”的概念上來,從份的角度來推算的:100×3/4就是把100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00÷4或100/4,取其中的3份就是100/4×3,從而得到100乘以3/4=100乘以3除以4。
運用這一策略,在解答一些較難的分數應用題、比和比例應用題,退到從“份”的角度來分析,不僅可以得到簡捷的解法,還有利于拓寬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用這一策略幫助學生理解、掌握一些典型應用題(如行程問題、工程問題、歸一問題)也有很大的作用。
很多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對人體解剖生理學實驗不夠重視,有的甚至沒有開設實驗課,這樣純抽象的理論教學大大地削弱了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熱情。人體解剖生理學實驗是人體解剖生理學教學過程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學生通過實驗能加深鞏固驗證理論知識,是學好生理學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契機。例如,運動系統中骨和骨骼肌各論的教學在理論教學中不介紹,放在實驗課上介紹。借助于實驗室的標本、模型等教具,先讓學生自己觀察,并選出學生代表給大家講述,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這樣,既節省了理論課時,又可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而在生理實驗內容的安排上,先使學生掌握生理學實驗常用手術器械的使用方法,常用儀器的操作步驟以及常用的手術技術。通過一些簡單的生理實驗,如坐骨神經-腓腸肌標本制備,刺激與骨骼肌收縮的關系,讓學生加深和鞏固生理實驗基本操作及基本原理。而后逐漸過渡到較復雜的綜合實驗,如呼吸運動的調節和動脈血壓的影響因素等,這些實驗項目多,難度系數較大。通過綜合實驗旨在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實驗基本操作,掌握實驗方法,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驗課中,鼓勵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分析實驗現象,能找出實驗成敗的原因并獲得設計實驗的素質。鼓勵他們把勇于探索、富于想象的精神與嚴謹務實、鍥而不舍的工作作風有機地結合起來,幫助他們逐步建立處理和獲得資料的能力與信心。一部分師范院校缺少人體標本室和解剖室,這樣就使人體解剖生理學的教學缺少實踐性,故可與當地的醫學院合作,定期帶領學生去相應的人體標本館和解剖室進行教學見習。并由專業老師演示人體解剖全過程,讓學生親臨其境,加深和鞏固理論課內容的學習和理解。
二、理論聯系實際,使知識點具有趣味性
人體解剖生理學教學內容抽象、理論性強,但每一章節的內容都非常完整且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各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學生可親身體會到,甚至是非正常的生理現象,即病理現象,也很熟悉。在講解時,結合實際來講解,有利于學生的理解。例如,在講解血液生理時,可根據學生去醫院抽血化驗,醫生根據化驗單上的不同細胞數值輔助判斷疾病,幫助學生理解不同細胞的生理功能;或者靜脈輸液時,所用的生理鹽水或葡萄糖溶液濃度的限制,加深學生對血細胞滲透壓的理解;比如在講述運動系統骨骼時,講解骨骼的組成和功能后,提問同學,人工骨骼如何做呢?怎樣能夠達到真正骨骼的要求,如何實現等等?這樣既能提高同學的興趣,又引導學生遇到問題時進行思考;又如,在講述靜脈回流的影響因素時,可聯系生活中長時間蹲著突然站立,會出現暫時的頭暈、昏厥、視物不清的情況,進而引出機理:久蹲突站血液滯留于下肢靜脈回心量心輸量血壓腦、視網膜供血不足暫時的;另外在心血管活動的調節章節中,可聯系臨床常見的疾病,心力衰竭,治療時多采用強心藥,以增強心肌纖維的收縮力,改善心血管的功能狀態,加深學生對心血管生理活動的神經和體液調節。這樣可以在理解人體解剖生理的同時,擴展相關的臨床醫學知識和解決辦法。
三、多種教學方法并用,使知識點易于理解、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