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20:54
序論:在您撰寫英語文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認識問題長期以來,在大學英語課堂上,英語文學被長期拒之門外。究其原因還是英語文學語言晦澀與同現代生活中使用語言相差太大造成的,因此,外語教育界也存在著重科學輕人文、重實用輕素質的問題。從語言的角度來看,文學實際上是語言藝術的一個分類,是一種必要的理想的語言輸入系統。文學語言是文學家們通過汲取大眾化的語言經過篩選、加工與提煉完成的,因此并未脫離大眾也沒有發生所謂的異化。事實上,文學為語言學習者提供了一個豐富與多樣的語言資源,是現實生活的語言學習場景與文化知識寶典,了解相關的文學作品不光是學習語言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語言學習的自然延伸,因此文學語言的輸入是一種較為理想的輸入方式。一方面,當下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著很多問題。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失去了興趣,這樣的教學模式也無法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綜合能力。在如今的大學課堂上,教師如果還是依照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授課,就不能充分地將學生不理解的內容傳輸給學生。填鴨式的授課模式必然無法引發學生的思考與激發學生的興趣,因而培養學生的英語實踐能力也就無從談起。如果教師能在授課的過程中引入英語文學的賞析就能夠實現學生人文素養的沉淀。在當下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即便是教師對文學作品進行了分析,也大多還是從遣詞造句技巧的角度來閱讀與理解文學作品,很多教師的英語課還僅僅是將教學停留在句子的翻譯與句子的成分分析上,并沒有對相關的文化背景,協作創新技巧與遣詞造句方式進行分析,如此一來,造成了很多大學的英語課堂必然是枯燥乏味的。另一方面,學校要關注英語教學的師資培養問題。教師在英語文學的學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當下的高等院校中,絕大多數的中青年教師都擁有碩士以上的學位,但讓這些教師得心應手的教授英語文學還是具有一定困難的。因為英語文學不僅僅是一門學科,僅僅讓學生掌握相關的考試技巧是遠遠不夠的。此外,在絕大多數院校中,中青年教師也很少有參加國外學術交流的機會,這樣一來也就大大的制約了中青年教師的發展。要想讓中青年教師教好英語課,就要從根本上提高教師的素質,學校一方面應該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另一方也要盡可能大的加大投入,為教師創造進修學習的機會。
二、英語文學學習的重要性
首先,賞析英語文學文化賞析有助于培養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學生只有對所要學習的內容感興趣,才能在輕松的學習中獲得好成績。因此,在當前的教育形式下,教育者一定要打破傳統英語教學記單詞學語法的方法,盡最大可能的不要讓學生產生厭倦的情緒。文學是人類文化的高級體現,其語言工具能夠形象的反映生活,抒感與表達思想。讀者可以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體會到作者的思想元素與思維方式,這樣學生內心深處的美感才能被有效的引發,并產生強烈的共鳴。具體到大學英語課堂上也是一樣,學生會在文學作品的熏陶中體會到英語學習的樂趣。其次,賞析英語文學能夠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賞析英語文學作品,不光能夠讓學生了解到作者創作的時代背景與文化常識,且文本中的詞義、意象、情感、意境、主題、思想與社會意義也都能夠在賞析的過程中實現重新建構。教師在引導學生賞析英語文學文化賞析的過程中,應該為學生創造一個能夠運用英語文學技巧的機會,這樣既能夠讓學生理解作品中的具體事實,也能夠進一步理解作品中抽象的概念。學生的理解,包含對字面意思的理解也包含對英語文學文化賞析作品更深層次的理解,教師引導學生賞析英國文學,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的領會作者的態度,意圖與某段某句中的邏輯關系,最終根據所分析出的結論對所要學習的內容進行必要的判斷。這樣不光能夠擴大學生的詞匯量與鍛煉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最終也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實踐到所學到的語言知識。此外,賞析英語文學文化賞析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大學是培養一個人人文素質的搖籃,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型的過程中,很多大學的英語教育還在過分強調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很多教師引導學生考取這樣那樣的證書,結果讓學生疏于思考。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教師首先要從乏味的說教中走出來。將人文教育有效的引入大學英語課堂。學生一定要閱讀,賞析與評論一定量優秀的英語文學作品,才能掌握正確的語言使用方法,最終成章成為有情懷與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與此同時,在學生不斷閱讀英語文學的過程中,還能感悟歷史與感悟人生,在潛移默化中完善整體人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進一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
三、教師如何將英語文學文化賞析融入到學英語教學中
縱觀20世紀以來的世界英語文學成就,英語文學的創作呈現出多元拓展的趨勢,這一趨勢不斷沖擊著英美文學的主流地位,學者們也逐漸以開放式的視角和胸襟透視弱勢文化對主流文化建構的影響。英語文學發展的主要特征可總結如下:首先,從傳統的英美文學逐漸拓展到加、澳、南非、新西蘭等國及前英屬殖民地的英語文學;其次,愈來愈多的少數族裔作家步入世界英語文壇,開始與處于主流地位的白人英語作家展開抗衡。20世紀伊始,來自澳、加、新西蘭、南非等國的后殖民英語文學紛紛在世界英語文壇中登臺亮相。正如《世界英語文學》一書中曾記載的,在當代世界英語文學領域,最經典的英語文學作品未必來自英美,最優秀的英語作家往往來自英美以外的前英殖民地國家,這些作者以其獨特的民族文化身份創作出了大批令世人矚目的以英語語言為載體的文學作品。比如,作為一個文化遷徙者,出生于加勒比地區后又移民英國的印度裔英國文學家維•蘇•奈保爾以一種獨特的文化視角審視著英國社會和文化現象并進行英語文學創作,1971年,他的作品榮獲英國權威獎項“布克圖書獎”,并于2001年獲得舉世聞名的諾貝爾文學獎,對英語文學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兩年后,南非英語作家約翰•庫切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從而又一次確立了英美以外的英語國家文學成就所取得的國際地位,標志著當今世界其他英語國家文學的聲音漸強,英語文學的文化邊界正處于動態發展之中。
20世紀以來,世界文學中的族裔英語文學以其不同的交互感知,盡顯異質文化間強勁的對話活力。英籍印度裔作家薩曼•拉什迪,出身于他者民族文化傳統的拉什迪在作品中所描述的并不只是英國的傳統文化,同時也在闡釋著他者的文化,其中的文學形象與英語的傳統文化疆界已然不同。印裔英國作家哈里•昆茲魯(HariKunzru)以小說《傳輸》(Transmis-sion)贏得2005年戴西貝爾獎。在美國,以托尼•莫里森(ToniMorrison)、艾麗斯•沃克(AliceWalker)等非洲裔作家和以譚恩美、湯婷婷等亞裔作家為代表的少數族裔作家所創作的英語文學作品所彰顯出的無盡魅力吸引著學者們從不同觀察視角和研究視角對美國文學與文化進行研究。正如著名批評家杰伊所言,“美國文學已經終結,即單一的、始終反映美國民族文化傳統觀念的文學已被多元文化的創作所取代,而多元文化的美國文學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后殖民英語文學作家及族裔英語文學作家都是以英語為創作語言,但又都是具有他者文化背景的英語文學作家,他們的文學作品深受英美主流文化的影響,同時又帶著自己民族文化的烙印,傳遞著民族文化吶喊的聲音。這些非主流文學或后殖民文學已經對英美文學產生了重要影響,將他們置于同一批評范疇勢在必行。
二、多元文化語境中英語文學批評的建構回顧
英國文學史與發展現狀,英國文學的繼承與發展中的“文化混雜性”顯而易見。如此一來,無論從歷史與傳統的角度來說,還是從發展的眼光來講,英語文學的文化疆界真的成為某種有待解決的“問題”,當代英語文學批評突破傳統的英美文學邊界,對英美文學批評的主流地位進行解構,將傳統的英美主流文學與非主流英語文學置于同一批評范疇,運用后殖民主義、新歷史主義、文化批評、對話批評等理論,建立起針對能夠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共同繁榮、融合并存的英語文學的批評行為已迫在眉睫。從現實的角度來看,當今英語文學研究與批評也正逐步走向向多元化。后殖民英語文學研究作為研究生課程早已進人教授及學生的視野;在歐美一些國際知名大學,如美國哈佛大學所開設的“全球想象中的文學”等課程體現出世界文學百花齊放對于文學界的影響;非裔、華裔、猶太裔、印度裔等少數族裔文學研究正彰顯出強勁的活力,成為眾多研究生論文的研究對象;由美國著名教授斯蒂芬•格林布拉特與杰爾斯•格恩(GilesGunn)主編的權威性知名著述《重劃疆界:英美文學研究的變革》在歷經了歷史與時間的考驗后,成為一部研究英美文學時必讀的經典性著作,其理論意義與學術價值在如今的文學理論界影響頗深。[4]他提出的將傳統的英美主流文學與非主流英語文學置于同一批評范疇,運用后殖民主義、新歷史主義、文化批評、對話批評等理論,建立起針對能夠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共同繁榮、融合并存的英語文學的批評行為已經成為此領域研究的共識。在當代英語文學批評的重構過程中,采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批評理論顯得尤為重要??缃缪芯康姆椒ㄔ诋敶⒄Z文學批評中是必不可少的,其方法論對于研究世界各國民族的文學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與借鑒意義。后殖民主義理論認為,若要研究后殖民文學,必須敢于突破大國中心主義,立足民族文化,從自身被殖民的歷史出發為人們提供特有立場去閱讀和審視一切曾經受殖民過程影響的文學。后殖民主義文化理論將民族國家、文化霸權等納入批評視野,開創了文化研究的新紀元,推動了世界多元文化語境中的后殖民英語文學研究。而另一種新歷史主義批評理論主張文學與文化是息息相關的,強調文學隸屬于文化。在批評實踐上,新歷史主義認為文學應超越它本身的自治領域,參與到與各種文化文本的不斷對話與循環之中。至于對話批評理論,其倡導在多元文化語境下,對話批評的參與者在相互的對話與沖鋒中,不斷引發對彼此的思考與評價,最終產生出更科學的思想。
三、結語
論文摘要:文化誤讀是指人們按照自身的文化傳統、思維方式去解讀另一種文化。由于學生對中國文化和中國英語的缺乏,文化誤讀在跨文化交際中頻頻發生,甚至導致跨文化交際失敗。如何更好地在英語專業文化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中國文化能力和中國英語能力,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誤讀,傳承和弘揚中國文化,是英語專業中國文化課程教學的重要任務。
跨文化交際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缥幕浑H具有雙向性,既要學習目的語文化知識,又要弘揚和傳播母語文化。英語專業大學生肩負著在國際交流中弘揚中國文化的重任,但是由于學生對中國文化和中國英語的缺乏,致使文化誤讀在跨文化交際中頻頻發生,對交際雙方產生一定的負面效應,甚至可能導致跨文化交際失敗。2000年修訂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對英語專業學生文化素養的教學要求是:“熟悉中國文化傳統,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熟悉英語國家的地理、歷史、發展現狀、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具有較多的人文知識和科技知識;具有較強的漢語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因此,如何更好地在文化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中國文化和中國英語能力,減少并消除文化誤讀,傳承和弘揚中國文化,促進中國文化全球化,是英語專業中國文化課程教學的重要任務。
一、文化誤讀
所謂文化誤讀就是人們按照自身的文化傳統、思維方式及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讀另一種文化。文化誤讀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民族文化群體之間的文化差異,在解讀本族文化和異族文化的過程中,文化差異無時無刻不在制約著人們的思維活動。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差異對解讀異族文化既有正遷移作用,也有負遷移作用。當兩種文化中的詞語所表達的概念意義和內涵意義都一致時,文化差異可能起到正遷移作用;當二者之間有差異時,文化差異可能起到負遷移作用。“人們與他種文化接觸時,很難擺脫自身的文化傳統、思維方式,往往只能按照自己所熟悉的一切來理解別人。人在理解他文化時,首先按照自己習慣的思維模式來對之加以選擇、切割,然后是解讀。這就產生了難以避免的文化之間的誤讀?!睒拂煸?1995)因此,在與異質文化的接觸中,如果人們總是不自覺地按照本族文化去解讀異族文化,文化誤讀就會在有意識和無意識中產生。
例如,學生往往將英文中的“RedTea”誤讀為中國的“紅茶”,然而紅茶的英文卻是“BlackTea"這是因為紅茶在加工過程中,茶葉的顏色越來越深,逐漸變成黑色。由于西方人相對注重茶葉的顏色,因此稱之為“BlackTea";而中國人相對注重茶湯的顏色,因此稱之為“紅茶”。而英文中“RedTea”指的是"Rooibos",是一種生長在南非、完全不同于茶樹的野生植物,而絕非真正的茶葉。
英語中Dutch意為荷蘭人,但是學生很容易對"Dutchcourage'''',望文生義,將其誤讀為荷蘭人的勇氣,然而其正確的含義為酒后之勇,且帶有貶義。這是因為英國和荷蘭在十七至十八世紀曾因商業和海上霸權發生沖突而發生了“英荷之戰”,當時英國人對荷蘭人非常憎恨,他們在重創荷蘭人之余,還在語言上對荷蘭人加以攻擊。因此,在許多場合都用Dutch一詞表示厭惡、輕蔑之意。
二、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誤讀
跨文化交際含義廣泛,商貿談判屬于直接的跨文化交際,外語學習則屬于間接的跨文化交際。筆者在《中國文化概論》課程教學實踐中發現,雖然英語專業學生具備一定的中國文化知識和英語能力,但是由于學生對中國文化知識的缺乏,加上學生自身英語水平的限制,學生往往不能用英語正確表述中國文化,甚至不能理解有關中國文化的“中國英語”,文化誤讀現象時常發生。以下是學生在學習《中國文化概論》課程中出現的三種文化誤讀現象。
(一)母語文化誤讀
對于中國人而言,中國文化往往被認為是與生俱來的知識,因此常常被置于無足輕重的地位。在專業英語教學中也如此,英語專業的學生接觸到的大多是目的語文化,而有關中國文化的英文書籍、資料卻非常少見、甚至為零。由于文化教學中的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輸人不平衡,往往導致學生對自己的母語文化認識缺乏,更不知道如何用英語來正確表述自己的母語文化,甚至造成學生的“中國文化失語”。例如,由于缺乏對《易經》知識的了解,學生很容易對八卦和六十四卦中的“卦”產生文化誤讀,部分學生甚至質疑教材中的英文翻譯八卦(eighttrigrams)和六十四卦(sixty-fourhexagrams)。實際上,《易經》里的八卦由三艾組成,六十四卦由六交組成,根據英文構詞法,采用不同的英文前綴tri一和hexa-,由此將八卦譯為(eighttrigrams),六十四卦(sixty-fourhexagrams)。顯然,學生的誤讀和置疑都源于學生對母語文化的缺失。
(二)目的語文化誤讀
通過多年的英語學習,學生對目的語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也掌握了一定的英語知識,但是,由于學生對目的語文化的一知半解或不甚了解,也往往會造成一定的文化誤讀。雖然學生對《史記》都有一定了解,但是卻無法將“swansong”與魯迅先生對《史記》的贊譽“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中的“絕唱”聯系起來,由此產生文化誤讀。眾所周知,絕唱在此指詩文創作的最高造詣。但是由于學生缺乏對目的語文化預設的了解,學生不理解“swansong'''',的含義,而將其誤讀為天鵝的歌聲。實際上,在目的語文化中,"swansong”并非指天鵝的歌聲,而是源于源于希臘神話。在古希臘神話中,阿波羅(Apollo)是太陽神、光明之神,由于他多才多藝,又是詩歌與音樂之神,后世奉他為文藝的保護神。而天鵝是阿波羅的神鳥,故常被用來比喻文藝。傳說天鵝平素不唱歌,而在它死前,必引頸長鳴,高歌一曲,其歌聲哀婉動聽,感人肺腑。這是它一生中唯一的,也是最后的一次唱歌。因此,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就用這個典故來比喻某詩人、作家臨終前的一部杰作,或者是某個演員,歌唱家的最后一次表演。
(三)跨文化誤讀
雖然學生具備一定的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知識,但是如果學生不能將兩種文化加以融會貫通,不能意識到兩種文化的共識和差異,缺乏對跨文化知識的認知,也將導致文化誤讀。例如,學生對姜太公釣魚這個故事耳熟能詳,但是學生對姜太公輔佐周武王滅商,屢建奇功,受封于齊地的故事卻了解不多,學生往往根據其字面意思將“right-handman”理解為“右手邊的人”。殊不知在目的語文化中,"right-handman'''',意為“左膀右臂、得力助手”?!段鲙洝贰凹t娘”在中國文化中表示促成美好姻緣的媒人,通常帶有褒義。學生常常將英語中的“go-between和match-maker”與之對等,殊不知在無意之中產生了文化誤讀。因為在西方文化中,"go-between和match-maker'''',除了表示“媒人”,還有“中間人、捐客”的含義。很顯然,二者在文化涵義上不完全等同。
外語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語言實際交際能力,英語教學亦是如此。而英語教師從事語言教學的同時,在文化的傳播中更是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隊伍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只有教師自身具備高層次的文化素養,才能將學生引領到更高的文化素養境界中。因此,教師必須首先具備多元文化意識,不斷“充電”,通過多種渠道了解異國歷史、傳統、風俗習慣,社會生活等,洞悉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性,關注當今國際社會文化現象的不斷更迭,自覺形成對多元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才能對學生形成正確的引導。同時,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與網絡資源,更新教材內的陳舊信息,及時補入與時代和社會相符的最新內容,將最“新鮮”的信息及時傳遞給學生,如蘇格蘭舉行獨立公投、英政府發行人民幣債券、新西蘭總理高呼民眾預公投更換國旗等,可根據學生的實際開展適當的教學研討活動,從而激發學生對文化信息的熱情和自主學習意識,主觀能動地進行文化熏陶,增強文化素養。
2.拓寬學習渠道,豐富學習資源
在文化信息的認知及傳遞過程中,除了認真挖掘教材中的固有內容之外,教師還要及時通過多種渠道開發文化學習資源??赏ㄟ^外文歌曲、音樂、雜志、報紙、歌劇、電影、紀錄片、網站等資源,在引導學生了解異國地理、歷史、政治、經濟、社會、習俗、生活方式等基本信息之外,引領學生領略異國多元文化的獨特風情,如新西蘭毛利文化的觸鼻禮、哈卡戰舞,印度絢麗的紗麗,蘇格蘭高地的“格子控”,墨西哥的玉米情結,南美洲瑪雅文明等。在課堂教學中,積極采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將聲像資料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制作符合學生和教學實際的多媒體課件,使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有聲有色”。同時,加大文化信息量,增強文化信息學習的趣味性、時代性和交互性,將學習渠道擴寬,將文化教學多層面地有效地滲透到語言教學中,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語言交際的實際運用能力。
3.構建文化課程群,優化教學模式
《英語專業教學大綱》指出,高校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應是著眼于培養出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的復合型英語人才。因此,各高校除了開設英語專業基礎及技能課外,還開設了諸如英國文學、美國文學、英語國家概況、英語短篇小說選讀、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西方社會與文化概論等課程。這幾門課課程,涵蓋了英、美等幾個主要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文學、習俗等內容,既相互獨立,又彼此滲透。因此,高校英語專業應開展課程群建設,優化教學資源,增強課程間的層次性和知識的遞進性[1]。同時,改變目前很多教師各自為戰的單一、松散性的課程建設狀況,進行學科之間的聯合,注重課程之間的相互銜接,優化整合相關課程,形成課程的科學完整體系,減少課程間教學內容的重復和遺漏,提高教學效率。此外,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教師應著眼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意識,改變陳舊的“三尺講臺一言堂”的傳統教育理念,突破單一的語言知識傳授或講解模式,以學生為教學活動的核心,啟發引導學生,注重文化背景知識的有效傳遞,結合課外網絡閱讀、小組合作等方式,推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能力和協作精神,同時在課內外組織學生開展諸如歷史事件陳述、“我眼看世界”、人物再現、主題研討、展示、文化知識手抄報、情景演練、微劇、微電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同時,通過互動網絡平臺,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的交互活動。
4.接觸西方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包容意識
國家無論大小,無論歷史長短,都是人類文化不可切割的一部分,都具有其特有的文化現象和文化模式,不存在優劣和高低之分。文化包容,基于文化平等,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文化平等的觀念,反對那種對不熟悉的文化模式予以懷疑和敵對的“文化自我中心”傾向,又要反對那種“外國月亮圓”的文化自卑意識。了解異族異國文化,看到不同文化的優點,即使自身不接受,也要用一種包容的心態去理解這種文化形式的地理、歷史條件和生存空間。發揮“有容乃大”的優良民族傳統,組織學生參加多種形式的跨文化交流活動,大量接觸具有特色的異域文化,合理引導學生進行文化對比和探究,培養學生用新的視角了解異族異國的社會習俗和思維方式,用尊重的、開放的、寬容的心態對待外來文化。
5.增強文化自覺性,培養學生的客觀批判性
目前,英語教育界對于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必要性已經形成共識,但在如何進行文化導入等方面尚存在著一些問題,這很不利于文化導入的研究與實踐。本文將在前人和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文化導入的原則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豐富文化導入的理論研究,指導文化導入的實踐。
一、已有的對于文化導入原則的研究
我國學者魯健冀(1990)、趙賢洲(1992)、束定芳(1996)、鮑志坤(1997)、王英鵬(1999)等從教學材料選擇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文化導入的原則,大家雖然表述不盡相同,但基本觀點相似。這些原則是:實用性原則(或相關性原則)、階段性原則(或層進的原則)、適合性原則(或規范性原則)和系統性原則。實用性原則要求文化導入的內容與學生所學的內容密切相關,與日常交際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關。階段性原則要求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領悟能力確定文化導入的內容,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由現象到本質。適合性原則要求文化導入的內容要有廣泛的代表性,應屬于主要目的語國家中有代表意義的主流文化,而且要根據不同的導入目的注意文化的共時性和歷時性。系統性原則是針對大綱而言的,它要求有關部門應該根據外語教學的實際情況制定較為詳細的教學大綱,明確規定各階段外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內容、原則、方法以及要求學習者所要達到的水平。這些原則主要是針對教學材料的選擇而言的,它們對選擇和編排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內容具有指導作用。
二、教學原則的內涵及要求
根據現代教學論的觀點,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任務遵循教學過程的規律而制定的對教學的基本要求,是指導教學活動的一般原理。教學活動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教學原則作為指導教學活動的一般原理也應有整體性的特點。因為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學原則既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又是教學過程的總調節器。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學目的的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安排、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的組織形式等教學活動。有效的教學需要完整的教學原則體系的指導,即有針對教學過程的目的、內容、活動和結果諸成分的系統原則,對教學全過程提供有效的指導。正如蘇聯的巴班斯基從四個方面所提出的九條教學原則一樣,每條教學原則都要按邏輯順序同教學過程的每個主要環節及其主導因素相符合。這樣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就都有調度它以發揮最優作用的原則。以往的文化導入原則雖然可以對文化導入教學材料的選擇起指導作用,但從總體上說,是不夠完整的,未涉及教學過程的其他環節。本文擬從教學原則的整體性要求出發,針對教學過程的其他環節提出以理解為目標的原則、有序性原則、對比性原則、知識傳授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以完善文化導入的原則體系,從而有效地指導文化導入的教學實踐。
三、文化導入的原則
(一)以理解為目標的原則以理解為目標的原則,是指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應該“以文化知識為起點,文化意識為橋梁,文化理解為最終目標”(曹文,1998)。文化知識的導入只是文化導入的第一步,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習者的文化意識。文化意識是指學習者對文化間差異的敏感性,它是文化理解的基礎。文化理解是指學習者能夠以客觀、正確的態度看待、理解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并能夠在跨文化交際中以得體的行為方式與非本族語者進行交往。這一原則是由教學受制于社會需要的規律所決定的。當今,不同文化之間的交往日趨頻繁,這已經是不可回避的現實。文化理解是國際間交往的橋梁,沒有對自身及彼此文化的正確理解,就不可能實現國際間,即不同文化間的順暢交流。沒有對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正確理解,英語學習者就不可能真正獲得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此原則對教學有如下要求:1•在實施文化導入教學時,不應過分強調知識的灌輸和行為的簡單模仿,應通過對目的語文化的分析和解釋等手段使學習者認識到目的語文化與本族文化的異同以及異同之淵源和生成的原因;2•在進行教學評價時,應該側重學習者對目的語文化的共情能力(empathy),而不應強調他們對非本族文化的排斥或接受情況。比如,在講授美國人對老年人的態度時,就不應以中國人對老年人的態度為標準去衡量美國人的行為。中國人尊老、敬老,并認為老年人由于經歷的事情比較多,閱歷豐富,因而在處理問題上,一般經驗較年輕人多些。我國的俗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語“姜還是老的辣”和“老將出馬,一個頂倆”等就充分反映了人們的這種認識。然而,在美國這樣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社會里,“老”是一種可怕的現象,因為“老”意味著精力衰退,生存能力降低,因而,在通常情況下,人們都害怕說老,避免說老,在美國,老年人常被稱作seniorcitizens。中國人和美國人對待老年人的不同態度與中美文化中深層的價值觀、世界觀以及不同的社會現實等因素有關。因而,在教授這一文化現象時,就不應簡單地判定哪一種是正確的,哪一種是錯誤的,而應該從一種文化現象的淵源上了解其生成的原因,從而理解其存在的現實。
(二)有序性原則有序性原則主要包含兩層含義:其一是指文化導入內容的編排要體現文化知識本身的邏輯結構及其系統性;其二是指文化導入的教學活動要結合文化知識本身的邏輯結構和英語學習者的身心發展情況有次序、有步驟地進行,以期使學習者能夠有效地掌握系統的文化知識,全面理解目的語文化。有序性原則是文化知識本身系統性的要求,也是教學制約于學習者身心發展規律的反映。文化知識像其他科學知識一樣,也有其自身的科學體系。學習者學習文化知識就必須參照其邏輯順序,掌握其基本結構,否則,難易顛倒,雜亂無章,造成學習上的困難。有序性原則要求:
1•在文化導入內容的選擇上,既要注意各個層次文化知識內部的系統性和序列性,如價值觀體系內部的系統性和序列性,又要注意各個層次文化內容之間的相關性,如寬泛的文化環境知識和情境文化知識或價值觀體系和社會規范之間的相關性;
2•在文化導入內容的編排上,要根據學習者的認知特點和思維發展規律合理地安排不同學習階段文化導入的內容。學習者的身心發展,尤其是智力的發展,是一個從不成熟到成熟、從不完善到完善的有序過程。學習者的認知發展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由粗到精,思維能力的發展也要經歷一個由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再到辯證思維的過程,記憶也要經過由機械記憶到理解記憶等等。根據學習者智力發展的規律,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內容的安排要從簡單、具體的文化事件到概括性的文化主題,最后才應是對目的語社會的全面理解。相應地,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目標要求也應根據不同學習階段學習者的學習特點,從以感性體驗、感性認識為主逐步過渡到以理性認識和理解為主。
(三)對比性原則在以往的文化導入研究中,有些學者將對比作為一種導入方法。本文將其作為一條原則有以下兩個主要原因:1•在學者們以往提出的導入方法中,幾乎每一種方法的實施都離不開對比,也就是說對比幾乎蘊涵在每一種方法之中,正如陳光磊在其《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導入》一文中所說的,“文化背景比較法是其他一些方法運用的基礎,具有方法論的意義”;2•文化導入這一教學策略的實施涉及到至少兩種文化,因而,無論是教學內容的選擇,還是教學目標的確定或具體的教學過程,都離不開對比,它不僅是導入方法的基礎,也是文化導入整個教學過程的基礎。正是基于此,筆者將其作為教學原則。首先,選擇文化導入的內容要遵循對比性原則。我國文化和目的語文化之間有共性,也有個性。共性是本族文化與目的語文化具有的一般共同特點,它對目的語及其文化的學習具有正遷移的意義。個性是本族文化與目的語文化各自具有的特殊性。
筆者認為,本族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個性是文化導入的重點,而共性與個性的確定只有通過對比才能發現。比如,在詞語文化的研究中,有些學者提出詞語文化在兩種語言中的分布可分為如下三種情況:1•某一詞語在兩種語言中的概念意義相同,內涵意義也相同或大致相同;2•某一詞語在兩種語言中的概念意義相同,但內涵意義不同;3•某一詞語在兩種語言中的概念意義相同,但在一種語言中有內涵意義,而在另一種語言中沒有內涵意義(胡文仲,1999)。另外,還有些學者將英漢兩種語言中的詞語文化分為四種或五種情況。這些分布情況就是通過對比確定的,有助于我們決定什么需要介紹,什么不需要介紹。又如,有些學者認為,在英語教學中應重點導入稱呼、問候、道謝和告別等言語行為的文化內涵。他們之所以能確定以上言語行為作為導入的重點,也是通過比較發現我國的學習者在這些言語行為上易犯文化錯誤。因此,對比是我們確定文化導入項目的依據。其次,進行文化導入教學要貫穿對比性原則。例如,我們在教授稱呼(formsofaddressing)這一言語行為時,就可以通過對比讓學生明白稱呼在兩種語言中不同的實施方式及其蘊涵的不同文化意義。中國文化規約中的長幼、上下不同身份的稱呼是很講究的,對長輩、上級的稱呼要用一定的稱謂。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即使是在稱呼自己的長輩、上級,在多數情況下,也可直呼其名。稱呼在兩種語言中的差異是兩種文化差異的體現。中國社會是一個“差序格局”的社會,“權勢”(power)在中國起著重要的作用,反映在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超級秘書網
而美國社會重視平等的人際關系,“一致性”(solidarity)在社會交往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兩種不同的文化傳統導致了兩種語言在稱呼及其他言語行為上的差異。通過比較,我們不僅可以讓學習者認識到稱呼這一言語行為在兩種語言中實施方式的不同,而且還讓他們明白了言語行為上的差異是深層文化差異的表現,從而使他們在提高文化差異敏感性的同時,加深了對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四)知識傳授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該原則要求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還要設法創造機會,使學生能夠在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以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并培養他們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將知識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既符合知識學習的規律,又符合文化導入的要求。因為知識的學習需要經過選擇、領會、習得和鞏固四個階段,它以掌握為目的,以應用為結果。知識的學習過程是掌握,但是僅有掌握是不夠的,學習者還須會運用所學的知識,不會運用就不能算作真正的掌握,真正的掌握在于操縱知識的力量去行動。杜威的“從做中學”和“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實踐出真知”等都說明了實踐在學習中的重要性,語言學習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學中,如果我們只是向學習者傳授文化知識,而不給他們提供練習或運用所學知識的機會,他們還是難以獲得正確運用文化知識進行實際交際的能力。就像語言形式教學不能培養學習者的語言運用能力一樣,單純的文化知識教學也不能夠培養學習者的社會語言能力,這是過去文化導入的失誤之處。過去的文化導入過分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將文化和交際分割開來,文化導入以文化信息的輸入為主要教學形式,結果是學習者雖然擁有很多文化知識,記憶了很多文化事實,但卻仍然無法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交際中,仍然會經常地犯文化錯誤。事實上,介紹和傳授文化知識并不是單純地為了傳授而傳授,而是為了提高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在文化導入中,實踐就顯得尤為重要。外語學習者對異國文化的學習過程應經歷以下四個步驟:學習文化知識,了解其前因后果,做出解釋,親身體驗(曹文,1998)。
比如,在教授中英文化在話題選擇方面的差異時,首先應向學習者說明兩種文化在話題選擇方面的差異,即中國人經常談論一些諸如家庭背景、婚姻狀況、個人收入等涉及個人情況的話題,而英美人卻把這些情況視為個人隱私;接下來應向學習者解釋這一差別是由中國的群體主義價值取向和英美的個人主義價值取向之間的不同所造成的;然后就要創造條件,利用英語角或在課堂上創設交談的情景,讓學習者練習話題的選擇,以鞏固他們對這方面知識的掌握,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其運用這一方面知識的能力,為以后真實的交際奠定基礎。
四、結語
我國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研究雖然已有20多年的歷史,但仍有很多問題未得到解決。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經驗上,文化導入都需要我們繼續研究,比如如何制定系統的文化導入教學大綱,如何編寫既能促進語言學習,又適合文化導入的教材,如何設置更合理的可以有效促進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獲得的課程,如何提高英語教師的文化教學能力,如何在培養交際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習者人格的全面發展,達到外語教學的最高境界,如何在跨文化交流日趨多元化的天培養學習者的國際意識,等等。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英語教育界、語言教育界的同仁及關心外語教學的各界人士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參考文獻:
[1]鮑志坤.也論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外語界,1997,(1):7-10.
[2]曹文.英語文化教學的兩個層次[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8,(3):10-14.
[3]陳光磊.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2,(3):19-39.
[4]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5]賈玉新.跨本論文由整理提供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6]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7]魯健驥.對外漢語教學基礎階段處理文化因素的原則和做法[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1):37-45.
[8]束定芳.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以及外語基礎階段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問題[J].外語界,1996,(1):11-17.
美國是一個非常注重捐贈文化的國家,父母不一定把財產遺留給子女,而是像比爾•蓋茨一樣,捐給社會。所以在美國,人們更看重孩子的個人奮斗,而不在意家庭出身,這和中國存在巨大差異。當學習EnglishStudy一課時,首先讓學生思考一個問題:WhyisEnglishthemostpopularlanguageintheworld?(為什么英語是世界上最普及的語言?)結合問題,師生展開熱烈的討論,老師啟發學生思考、歸納得出問題的答案:英語之所以是世界上最普及的語言,與英國曾經的殖民史有關。英國曾是占據世界三分之一版圖的日不落大帝國,英國對殖民地實行統治的同時,它的語言、宗教與文化對這些國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都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他們甚至沒有自己的國家元首,直到現在仍然以英國的伊麗莎白二世為自己的國家元首。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結合文化教育,讓學生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同時,明白做人的道理。
二、中職英語教學中的探索文化教育
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作為課堂的引領者,英語老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文化探索與研究,把學生的研究結果進行比較和評比,而不是死板地講授單詞、課文和語法。英語教學中,穿插文化教育,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詞匯教學時,先引導學生注意英語和漢語的區別。英語是一種字母語言,而輔音字母在單詞中往往發字母音,元音字母和字母組合的發音一般都有規律可循,所以背單詞時,重點背元音和字母組合,學生讀三遍英語單詞基本能背過,既教會學生如何又快又準確地記單詞,又提醒學生注意了兩者的差異。當學生學習到America(美洲;美國)時,沒有直接給學生講單詞的意思。而是提前讓學生思考為什么美洲用America命名?這個單詞的來歷是什么?引導學生探索單詞背后的文化。最后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美洲是新大陸,第一個到新大陸的探險者雖然是哥倫布,但是他誤認為那是印度。后來的意大利航海家Americus再次來到美洲,發現并糾正了這一錯誤,所以為了紀念這位航海家,美洲以Americus的名字命名。學生在學單詞的同時,還表達出為哥倫布表示遺憾,因為畢竟哥倫布是第一個到達新大陸的人,因為他的失誤,美洲沒有以哥倫布命名。當學習單詞Indian時,引導學生思考一個問題:這個單詞為什么既是“印度人”又是:“印第安人”的意思?學生通過查閱大量資料,得出問題的答案:當年哥倫布做環球航行時,到達了今天的美洲,他誤以為是到了印度,所以稱呼那里的人為“Indian”(印度人),后來證明這是個錯誤,我們為了區別此“印度人”非彼“印度人”。漢語翻譯時進行了區別,把美洲的“Indian”翻譯成“印第安人”。
三、中職英語教學中的文化修養提高
1.母語文化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現狀
在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教育較為欠缺。這主要是因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我們對于“文化”的概念較為片面,認為所謂的文化僅限于英語文化,而根本沒有考慮到母語文化。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學生對于母語文化的英語表達力低下的問題。在現階段,國內英語教材中很難見到有關中國文化的內容,而英語課堂教學也基本采取交際教學法,通過對英語國家的文化風俗進行講述而展開教學。很顯然,再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學生較難接觸到母語文化,毋寧說結合英語和母語文化進行日常交際。
2.母語文化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1)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基于母語文化教育
根據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報告,我們可以知道大學英語教學旨在幫助學生加強綜合應用能力,培養綜合文化素養,從而為國內國際上的經濟社會交流做好準備。就英語的綜合應用能力來講,可以劃分為三點:交際能力、語言能力和社會文化能力。
(2)母語文化教育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
眾所周知,憑借著豐富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對世界文明作出的貢獻,我國屬于四大文明古國。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多,中國文化越來越受到外國人的青睞。而在和英語國家的人進行交流時,有些涉及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內容較難翻譯,這就需要我們對母語文化進行全方面的掌握,才能夠更好地傳達出文化精髓。所以對于母語文化教育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
(3)母語文化教育有利于綜合人文素質的提高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特別是想在我國這樣的非英語國家進行英語教學時,會通過母語對英語進行理解和吸收。在對英語進行學習時,國內學生偏向于先對比兩種語言,講英語翻譯為我們自己的母語進行理解。所以針對于理解層面,本民族文化的學習和理解有利于對外國文化進行理解。同樣學習和理解外國文化有利于對本民族文化加深理解。
二、跨文化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現狀和重要性
1.跨文化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現狀
對于學習英語的大學生而言,跨文化教育指的就是英語文化教育??傮w而言,國內的跨文化教育還停留在較為落后的層面。舉例來說,在進行對話練習時,學生會以中文的思維進行日常交流。比如“你吃飯了沒?”這句中文打招呼用語,有的同學直接將其改成“Youhaveeatenornot?”。很顯然這是不地道的,將其改成“Howareyou?”才符合英語國家交流的習慣。還有的學生直接用“Howoldareyou?”詢問英國人年齡,雖然這句話并沒有錯,但事實上英國人忌諱被人問起年齡這點,因為這涉及到他們自身的隱私。雖然語法是正確的,但卻違背了文化原則。像上面列舉的兩點均屬于中式英語概念,這種現象在我國高校中十分常見,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英語文化教育的欠缺。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相關的資料,可以總結出5點原因。第一,傳統教學模式對英語文化教育不夠重視;第二,英語文化教學模式不夠成熟;第三,英語文化交際教學被大大忽視;第四,師生缺乏直接接觸英語國家文化的機會;第五,評估文化能力的標準不夠完善。
2.跨文化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根據交際法理論可以得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講授標準的語言形式及其功能,從而幫助學生根據場合、交際對象和交際需要進行跨文化交際。事實上,在《教育對文化發展的貢獻》這片文章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對跨文化教育進行了定義。對學生中進行跨文化教育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在這方面的知識,培養跨文化觀念和世界意識,從而盡最大努力使文化沖突消除,使跨文化社會走向和諧化,并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三、文化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相關實施原則
1.同時兼顧母語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
在現階段,許多高校在進行英語教學時通常只重視英語文化知識,而忽視了我們自己的母語文化。雖然在英語課堂上講授英語文化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我國已經明確了英語教育的目的就是對跨文化交際人才的培養。所以片面注重英語文化知識是對沒有充分認識到英語教育的最終目的??缥幕浑H能力需要交流者相互交換自己語言的文化信息。英語可以說是一種對外交流的工具,通過對英語的學習和應用,我們能夠更好地對外來文化的精華部分進行借鑒,同時對我國傳統文化進行傳播。所以這意味著在進行英語教學時,教師應該同時兼顧母語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向學生講述英語文化知識和如何向外國人介紹本國文化的方法。只有保證兩方面的文化教育,學生才能更好地接納英語文化,從而避免出現中國文化失語癥的問題。
2.層層推進文化教育
文化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所涉及的方面十分繁復。所以教師在大學英語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堅持層層推進文化教育的原則,從交際文化因素開始講解,由淺入深。交際文化內容是跨文化交流最為基本的內容,主要涉及到英語和漢語交際文化知識兩方面。教師應該向學生講解如何克服跨文化語用失誤,同時間接向學生表達其中所包含的交際文化因素,這樣做就可以進一步加深對支配交際文化的知識的理解程度。文化包括表層、中層以及深層文化。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傳授文化知識時應該從表層文化進行傳授,幫助學生認識和英語文化相關的物質和精神產品。其次,教師應該對中層制度文化進行講解,幫助和引導學生認識人際交流中所必須遵循的相關體制和習俗等。最后,教師應該對文化深層部分進行講解,也就是對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等進行講解。根據對大學英語教育的相關調查,我們可以發現,起初學生對英語文化認識不深,教師應該在這一階段對英語文化進行講授,將英語文化作為主要方面進行教授。在經過這一階段的學習之后,學生在英語文化有了一定的掌握,在這一階段教師應該把握好兩種語言文化的比重,將以英語文化為主的教學方式轉變為英漢文化并重的教學方式。同樣的英語教學,為什么要加以區分呢?原因在于以英語文化為主的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在英語學習的初期少受到母語文化的干擾,從而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而在第二階段,對于母語文化比重的加大,不會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
3.比較母語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
通過比較,學生可以更好地發現兩種語言之間的不同,從而更好地進行區分和掌握。比較兩種語言文化有利于文化本質的揭示。在學生學習初期,教師以英語文化為主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是學生通過比較可以發現英語文化和自己母語文化的不同之處,從而有效避免跨文化交際時的語用失誤。而在學生對英語知識有了一定的掌握之后,教師以英漢文化并重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時學生通過比較兩種語言的差異,可以得到較強的文化意識。比較母語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有效認識英語文化的特殊屬性,并對漢文化進行審視和反思。通過比較,可以幫助我們透過現象抓住本質,從而全面理解母語文化特征??梢哉f這是一種雙文化意識的體現,有利于學生創造潛力的發揮。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