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20:06
序論:在您撰寫政治學原理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政治學原理”課程教學改革這些年來一直在向前推進,但是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多。有代表性的觀點有:白淑杰認為應通過教學實踐,不斷從資源建設、教學方式、學生學習形式的角度出發,以“整合”為核心來探究一種更科學、更符合開放教育特點的教學模式,以更好地促進開放教育的發展。他認為“整合式”教學實踐需要解決資源共建、共享以及課程評價體系問題。高麗、張鳳艷、李見恩提出要在“政治學原理”授課中運用動態教學法,所謂動態教學法是指在講授過程中,運用的辯證的發展變化的眼光和思維方法,把教科書中的基本理論與現實政治生活有機結合起來,以求更具體、生動、真實地加以闡發。張荊紅提出教師在“政治學原理”教學中應將多元互動教學模式落實到政治學原理教學的每一環節,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陳莉莉認為在“政治學原理”課程教學中應用啟發式教學法,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郭淑清、范麗娟提出教師要以生態理念為指導,尊重個體的生命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鼓勵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實踐者,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生態教學模式是提高“政治學原理”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陳紅、宋強分析了研究型教學模式的特點,認為該模式實質是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引導學生發揮自主創新作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付金柱認為在“政治學原理”課程教學中采用“讀寫議”教學模式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師單一講授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上研究成果是對“政治學原理”課程教學改革的有益探索,富有重要啟示意義,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揚棄。但是前人的研究僅僅局限于教學方法的研究,在“政治學原理”的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各種方法都是各有利弊,并不存在一種絕對有效的方法。傳統的講授法在目前仍然是使用范圍最廣的方法,所以僅僅將其作為批判的對象也是非理性的。因此,課程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雖然非常重要,但是不能僅僅為了方法而研究方法。除了方法研究,還要探討“政治學原理”課程教學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在教學改革過程中面臨的挑戰是什么?在此基礎上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是什么?筆者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探析,并提出課程改革的思路。
二、課程教學改革的基本理念
1.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政治學原理”作為行政管理專業的基礎課,概念多、理論性強。例如,、政治、國家、權力等概念均是對人類政治社會中某些共同特征的歸納,在現實中幾乎很難找到完全符合的對應物,學生在接受相關知識時就容易感到空洞,興趣寥寥。在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采用“填鴨式”的教學,學生只是“洗耳恭聽”,是機械的記憶和記筆記,教師和學生不是處于對等的地位,好像平行的兩個世界?,F代教育理念要求實現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以學生為本,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課程教學改革應該以學生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不再是知識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知識的主動獲取者。誠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而沒有興奮的情趣怎么能激動人,沒有主動性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沒有生氣勃勃的精神怎能鼓舞人呢?”
2.以現實為依托,突出鮮明的時代特色。
政治學是研究人類政治活動規律的科學。通過對原理的學習有助于增強公民意識、政治認同感和政治信任感;有助于借鑒和吸取外國政治的合理因素,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有助于提高廣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實現政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有助于增強學生對中國政治生態的了解,提高對現實社會政治問題的認知水平。因此,學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是必要的。然而純理論的教學會比較枯燥并且容易和實際相脫節。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能及時關注現實政治生活中發生的具有重大理論意義的實際問題,要密切地關注時代的發展,關注社會的熱點問題和政治問題,通過教學讓學生深入了解社會,關注社會的現實問題,從而使“政治學原理”充滿鮮明的時代特色。
3.以發散思維為主,培養學生思維方式。
從認識論的角度看,思維總是同人們的認識過程相聯系,它是人們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運用判斷和推理的認識過程。發散思維是人們在一段時期內不拘一格地朝著多種方向去探尋各種不同的方法、途徑及答案,呈散射型或分叉型的思維模式。發散思維具有開放性的特征,它有助于人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有助于打破思維定式,擺脫傳統的知識或經驗的束縛,開拓新的知識。同志曾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卑l散思維鼓勵人們不要墨守成規、由此及彼大膽想象、勇于探索,可說發散思維是創新的必經途徑和特征。心理學家吉爾福特也說過,“人的創造力主要依靠發散思維,它是創造思維的主要部分?!贝髮W階段的學習,學生掌握必要原理、具體的專業知識當然重要,但是筆者認為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識地進行思維模式訓練。一些具體的知識學生可能沒出校門就忘記了,但是一種良好的思維模式一旦形成,可能會對其一生產生巨大的影響。作為一個大學生要學會思考、敢于思考,要培養一種發散型的思維模式而不是“漏斗”型的思維模式,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開闊視野,兼收并蓄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政治學原理”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政治在現實生活中與人們息息相關,作為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對于社會的突出政治問題不要做預設性的結論,而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探索,最后再運用知識去分析。此所謂“,帶著知識走向學生”,不過是“授人以魚”;“帶著學生走向知識”,才是“授人以漁”。
4.以角色轉變為切入點,培育多元互動的課堂。
角色一詞原來是指規定演員行為的腳本,社會心理學家把它引入到社會心理學中用來解釋人的社會行為特征。人在社會關系中的狀況決定了人的社會行為,和腳本規定了演員的行為相似,人的社會角色受到一個人在社會交往和社會關系中的地位和發揮作用的影響。同時角色理論也說明,一旦所處的環境或者影響的條件發生改變就需要及時改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課程教學改革要求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及時轉變自己的角色,在不同的角色下教師應當明白自己應該做什么以及不應該做什么。組織行為學認為,任何行為的產生都是由動機驅使的。其中需要是動機的基礎,沒有需要一定不會產生動機。在課程教學改革中只有教師有了改革的需要并有意識地去研究時才會對其行為產生影響。當然,這種需要不是外力強加給教師的,而是教師內在的激勵所形成的。此外,一旦教師有了這樣的角色需要,那么其自身的行為也就有了一定的目標指向。為了實現這種目標,教師就需要有意識地選擇將如何去行動,應該承擔和扮演怎樣的角色。
三、課程教學改革面臨的挑戰
1.課程教學改革要有激發性。
所謂激發性就是在“政治學原理”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和學習的方法,讓他們就自己所喜歡的內容進行深入的鉆研,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培育學生屬于自己的觀點和方法。激發性的目的歸根結底還是要培養學生對政治學的興趣,挖掘學習的潛能,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為實現此目的,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課題的選定、方法的采用、問題的設計、考核的方式等環節均需要認真思考、精雕細琢。
2.課程教學改革要有針對性。
首先要緊緊圍繞行政管理專業培養方案的目標,譬如對于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要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因此課程教學改革要突出應用性。其次要針對課程的性質“,政治學原理”畢竟是屬于專業基礎課,教學改革中不能顧此失彼,不能忽略了學生對基礎理論的學習。最后要針對學生的特點,有的放矢。教師在授課及課余應通過與學生的溝通了解學生對課程的要求和偏好,根據學生的一些不良思維定式和對政治課的偏見,有針對性地逐步轉變學生的觀念。要解決學生輕視課程的心態,培植他們對專業的興趣。
3.課程教學改革要有互動性。
所謂互動性,就是教師在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指導下,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變以教師為主的單中心模式為以學生、同事、督導等參與的多中心模式。在“政治學原理”教學改革中要歡迎其他教學主體的參與,集思廣益,在與他人的溝通交流中取得好的改革思路。筆者以為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教師可以嘗試轉化為學生中的一員,與他們平等溝通和切磋。利用課堂討論,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遇有爭議性的問題或社會熱點、焦點問題,自己不先做預設性的結論,鼓勵學生人人參與討論,互相交流。
四、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
1.教師要有課程教學改革的意識。
改革的意識就是憂患意識和問題意識,它對于課程教學改革同樣具有指引作用。教師作為課程教學改革最主要的主體,必須要有改革意識,這是教學改革得以順利進行的首要因素。
2.教師要不斷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
20世紀末,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就提出面向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是要培養學生學會四種本領: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在這一目標指引下,教師不僅需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還要有較高的實踐能力;不僅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還要教給他們做事技巧、與人溝通合作、生存的技能。為實現此目標,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在質和量上都要不斷提升。就“政治學原理”而言,該課程難度系數很大。教學的過程中會涉及歷史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學習,擴大自身的閱讀量,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以期在授課的過程中做到有廣闊的發揮空間。
3.合理使用現代教學方法。
首先,可以嘗試任務驅動法,指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在問題動機的驅動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目標,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進行一種學習實踐活動。該方法讓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問題來引動和維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其次,合理使用討論法。討論法是一種較為開放式的教學方法,它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討論法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口頭表達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使學生通過討論來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使用討論法的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發現和掌握討論的時機,選擇好討論的主題,合理地設計討論程序。最后,合理使用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有助于把具體的理論知識和社會的實際情況有機結合,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政治學原理”的核心概念,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開闊學生的視野,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式,有利于實現教與學的統一。在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要選取適當的案例、問題的設計要有啟發性和可辯論性、教師要恰當進行角色定位并且做好案例教學的過程設計。
4.完善傳統教學方法——講授法。
1.學科建設基礎薄弱
缺乏頂層設計和問題意識。思想政治理論課以理論為指導,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實踐性和發展性,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然而,在現實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理念將意識形態“泛化”和“標簽化”,教學過程教條化,教學內容干癟化,教學實踐脫離社會現實。由于忽視學科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念日益偏離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核心,因此,加強學科建設,強化頂層設計和問題意識,是探索先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念的現實基礎。
2.課程建設力度不夠
缺乏制度保障。課程建設力度最突出表現在評價體系上,應試教育的評價體系仍占主流,課程教學過于強調對理論的死記硬背,教學內容恪守教材,脫離于社會現實,校本教材編撰沒有地方性和特色性。同時,一些學校在進行制度設計時,缺乏針對性,制度的存在只是應付檢查或評估,沒有將這些制度真正落到實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教學理念的變革又是這項工程的核心和關鍵所在,通過什么樣的理念和方法把教材內容內化為學生頭腦中的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不僅要求教師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還要求教師具有先進而科學的教學理念,只有如此才能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從刻板教條中解放出來,從泛化的意識形態中釋放出來。教學理念的生成和創新,關鍵在于兩點:“第一,要把握教材教學要點的精神實質;第二,要真正了解和理解當代大學生在想什么?他們希望我們教師講什么,他們存在的思想問題是什么。”這些都是需要我們的老師去加以深入理解和實踐的。
二、醫學院校應樹立四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念
1.意識形態理念
意識形態理論奠基人為法國哲學家拖拉西,后經黑格爾、費爾巴哈等哲學家繼承發展和批判創新。而意識形態理論的集大成者為馬克思,認為意識形態是社會的產物,以語言為載體,是社會生活過程在人腦中的反映。意識形態理論是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就是在意識形態批判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根據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意識形態歸根到底是“對經濟基礎的反映,意識形態并不是社會的奢侈品,它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經濟基礎的需要。所以,意識形態的根本宗旨乃是服務于經濟基礎?!盵3]2013年8月19日,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召開,出席并作重要講話,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工作,宣傳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基本職責,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找準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彼枷胝卫碚撜n教學堅持意識形態理念應從四個方面著手,第一,從綜合國力和民族凝聚力角度著手,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從而拓展教學視野。第二,以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深刻復雜性為主線,結合最新形勢與政策,充實教學內容,堅定學生的政治立場。第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須從我國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和改革開放的深化、利益格局、分配結構的調整這個高度進行深入探索,引導學生認清在復雜發展情境下,如何看待發展中的機遇與挑戰,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如何正確辨析發展進程中的主流與支流,大方向與大趨勢。第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深刻領會“四個講清楚”,準確理解和把握新時期意識形態工作的復雜性和新特點。“四個講清楚”第一次明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反映中國人民意愿、要求和訴求,因此,要引導學生明白文化,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是國家、團體、個人的本質表現,具有價值導向、動力激發和民族凝聚的重要功能。
2.敬畏生命理念
醫乃仁術,醫學更強調防病治病,救死扶傷的義務,把挽救生命作為第一要務。在中國傳統醫學中,醫生十分重視技術與醫德統一性,如孫思邈的“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郭玉的“仁愛不矜,雖貧賤廝養,必盡其心力?!边@些觀點充分反映中國傳統醫學崇尚生命價值的倫理理念。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醫生的醫療實踐目的與醫學目的日益背道而馳,不道德醫生為某些利益而做出有損患者生命的醫療行為,面對矛盾重重的醫患關系、紅包問題等,如何提高醫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認同醫學職業精神?在思政課教學中貫穿敬畏生命理念應是當務之急。敬畏生命,促進生命成長,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內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是立德樹人,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者應具有清醒的生命意識和情感,尤其是醫學院校,更應將培養學生珍視生命、直面生命、體會生命的溫度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種追求和生命自我理解、自我超越的過程,把關愛生命的這種意識和理念轉化為生命文化的自覺,并作為一種生命力而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生命就在于“對人之生命意義引導,人之尊嚴引導,人之生活引導,人之德性引導,人之求知引導,人之智慧引導?!贬t學人文精神是“伴隨醫學產生以來同時形成的一種職業精神,一種職業規定性。它充分體現醫學科學的本質特征和醫療職業的理性自覺,是醫學科學和醫療服務的價值目標的理性提升,其核心內容是對人的生命的尊重與敬畏。”醫學人文精神通過對現代醫療技術本質的把握和醫學科學成果的吸納,大大豐富和發展傳統的死亡觀和生命觀,在尊重、維護生命和對待醫學死亡的問題上積累新的經驗做法,所以,醫學人文精神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相融合有助于進一步提升醫學生的醫學職業道德修養,有助于進一步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為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和針對性尋找新的支撐點;有助于進一步提高醫學生人文關懷能力,推動醫學人文逐步走向體制化,從而促使醫學人文發展為一種完備的理論體系。
3.團隊合作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現實性、針對性和實踐性等特點,教師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教材,時刻關注社會熱點和難點,了解大學生面對現實的困惑,從而不斷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團隊合作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開放性表現之一,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的前提,團隊合作意味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踐不可能完全是個人化的,它需要教師之間、師生之間的對話、溝通與合作,需要教師之間共同分享經驗,師生之間通過互動彼此支持。”團隊合作不僅僅是教學理念,更是一種教學實踐,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融入團隊合作理念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師教學能力;有助于形成團隊合作精神的凝練;有助于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應用提高大學生的理論水平、實踐能力、問題意識和包容對話的追求。
4.終身學習理念
1.1就業指導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共同性
就業指導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有自身的側重點,但二者的教育對象和教育目標是一致的。在培養對象上,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學生就業指導都是以青年大學生為對象。在培養目標上,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標是培養具有高度思想政治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四有新人”。在教育方法、內容、途徑方面有很多共同點。就業指導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表現,其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的融入并貫穿就業指導全過程中能夠達到相互促進、相互滲透的效果,既能為就業指導提供新的思路,也能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載體和平臺。
1.2就業指導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互促進
在就業指導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能從根本上彌補學生主觀意識導致的就業問題,為緩解就業問題提供幫助,為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精神動力。思想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形式政策教育,通過就業形勢政策教育可以幫助畢業大學生了解當前國家的就業形式和政策,及時回應他們對就業形式的認識和查詢,促使并提高畢業大學生的就業率。由此可見,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補充、互為完善。
2就業指導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是做好就業工作的客觀需要
當今社會很多獨立學院在教育培養過程中目標性很明確,通過幾年的教育培訓可以填補實誠某個空缺,往往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在就業指導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對畢業生進行突擊的“短、平、快”就業技巧培訓和包裝,也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就業指導工作中乃至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統領作用和保障。
2.1思想政治教育是堅定就業指導政治方向的堅實保障
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正確的理解黨的路線、方針同自身根本利益關系;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黨和國家的就業政策和實施辦法,引導學生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社會價值;可以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并自覺的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努力;可以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集體榮譽感和民族自豪感。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還可以運用多種教育方法和教育載體從思想和行為兩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學生把自己塑造成能適應社會需要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確保高校教育的正確方向。
2.2思想政治教育是實現就業指導全面完善的中心環節
思想政治教育能為高校畢業生提供精神動力,可以幫助畢業生客觀認識自我,正視現實,擺正位置,還可以幫助畢業生理解和相應國家的方針政策,實現畢業生到基層去,合理的蔥及人才流動。但是獨立學院通常對這項工作重視程度不夠。第一,為了幫助大學生及時順利的就業,獨立學院可以通過擇業觀教育向學生傳導職業價值觀,努力幫助他們處理好索取與奉獻的關系;處理好個人愿望與社會需求的關系;處理好個人成才與客觀條件的關系;處理好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引導大學生正確衡量自己的能力,參照自己的志趣、特長,選擇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充分地發揮并能為社會做出盡可能大的貢獻的職業和工作崗位。第二,獨立學院就業指導中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指導學生建立良好的道德意識,職業道德、社會公德等中華美德的教育為學生走進職場奠定基礎。在獨立學院就業指導中應該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學生良好道德意識的養成,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強化社會責任感,為今后步入社會奠定基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3思想政治教育是樹立就業指導
現念的必要條件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及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進程的加快,樹立就業指導現念需要讓學生更清楚地了解社會需求,明確想要立足于當今社會的所必備素質。獨立學院學生應注重自身多種能力的培養,通過能力的修煉,提高綜合素質,使自己在當今社會具有較強的核心競爭力。高校畢業生數量成倍增加,對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嚴峻的考驗。獨立學院畢業生普遍存在著眼高手低的現象,就要求就業指導工作需要根據獨立學院學生實際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指導,需要轉變就業指導觀念,建立以人才培養為核心競爭力,以專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業指導教育為保障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模式。探索切實有效的就業指導工作思路和方法。
3獨立學院就業指導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是現實
客觀需要獨立學院要做好培養社會需要的專業人才的工作,就需要從國家經濟發展的角度,依據國家方針政策,根據市場需求制定有戰略眼光的適合的人才培養的方案,在人才培養培養過程中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人生觀。
3.1思想政治教育是獨立學院就業指導內容實施的有效途徑
獨立學院就業指導是對獨立學院大學生進行一種有目的,有步驟的針對性教育,它以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為基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擇業觀,認真規劃職業生涯,從而達到讓學生順利畢業就業的目標的一系列指導。獨立學院工作教育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充分結合,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困惑,加強職業素質訓練,充分做好就業準備。思想政治教育是就業指導工作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就業指導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化表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緊密圍繞著黨在現階段的基本路線,它符合現實的社會存在和主要社會矛盾以及人們的思想道德標準。第一,就業市場激烈的競爭,優勝劣汰成為社會競爭的法則。畢業生在面對用人單位的選擇的時候,要想成功地進行社會角色轉化,必須在迎接社會競爭之前做好積極主動的準備,過硬的專業素質,較強的綜合素質,是在面對用人單位挑選過程中必須準備的基本功,才有可能順利用人單位的挑選。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不斷激勵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拓寬專業知識面,引導學生注重社會實踐和動手能力的培養。第二,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讓大學生堅定為社會主義祖國奮斗終身的崇高理想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共同信念。通過結合黨和國家的奮斗目標以和現階段的社會主流價值觀引領,加強對在校學生進愛國主義教育、馬列主義教育、科學發展觀教育教育、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使學生明白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內化到學生的日常學生生活中,有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效果的提高,也間接地表現在求職就業的過程中核心競爭力的增強。在就業指導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素質、道德素質、職業素質、心理素質。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激發學生內心的正能量養成,激發學生的職業愿景并為之奮斗,增強學生的職業榮譽感和自豪感,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應社會需求。
3.2思想政治教育是就業指導任務達成的重要條件
在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新的歷史時期,面對新的就業形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從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進一步加強獨立學院就業指導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實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一步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獨立學院就業指導中的作用,全面提高對加強獨立學院就業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改變過去開展就業指導工作的觀念和方式,探索新的途徑和方法,不斷增強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在就業指導工作中的針對性、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客觀地評價自己,轉變就業觀念,促進大學生全面健康地成長和順利就業。這既是獨立學院適應大學生新就業形勢的需要,又是獨立學院穩定、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第一,引導獨立學院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面對市場的選擇,獨立學院學生需要比一本二本學生更加清醒的意識到,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天之驕子、社會精英已經不再是大學生的代名詞了,獨立學院的學生更需要在就業過程中展示出良好的專業知識,熟練地操作技能和較強的綜合素質才能改變社會對三本學生的偏見。獨立學院的學生更應該擺正自己的心態,以較低的門檻進入社會,通過自身的不斷學習和努力去贏得用人單位和社會的認可。第二,鼓勵獨立學院學生懷著平常的心態積極參加就業競爭。獨立學院大學生要面對的就業競爭遠比一本二本的大學生要艱難得多,這更需要獨立學院的大學生在市場競爭中做好充分的準備,持續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和積極進取的心態。面對挑剔和不公正的待遇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萬一在擇業過程中碰到挫折,一方面能夠有效的通過心理調適化解,另一方面通過堅韌的意志品質和良好的專業基礎在茫茫求職大軍中贏得就業機會。第三,教導獨立學院大學生積極響應國家對青年大學生的號召。通過對國家方針政策的解讀,幫助大學生樹立到基層工作,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的觀念。獨立學院可以通過各種正向的宣傳渠道,教育引導和鼓勵大學生樹立到西部、到基層單位、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把國家發展需要和學生自己的理想信念目標有機結合,教育學生樹立肩負國家和社會責任的意識,并把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與國家的長遠發展結合起來,做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螺絲釘和接班人。
3.3思想政治教育是就業指導目標實現的保障
1.尊重學生主體性。獨立學院學生有個性、善于表現、思維敏捷、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所以可以根據他們的這些特點,充分發揮實踐教學的作用,尊重培養對象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和實踐能力。施教者的導向作用只有憑借培養對象這一主體轉化為認知變化的主觀動機時,才可能在其上建立更高級別的認知結構。在施教過程中,注重內部力量的引導和調動,充分考慮興趣、情感、意志、性格、動機等因素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影響。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理論和方法的接收器,而是知識、理論和方法的思考家和實際問題的積極解決者。學生必須親自參與、體驗和實踐教學的所有環節和過程,通過對社會現實問題的理解和研究,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應用,并內化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教師則主要發揮規劃、指導、管理和評價的作用,做學生的“引路人”。因此,這樣的實踐教學既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也沒有忽視教師的主導性。
2.教學方式多樣性。從前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過于重視課堂理論教學,只是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理論說教和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機械的教化和啟蒙,導致學生思維方式固化、單一,學習效率低,學生個性得不到發展?,F在的實踐教學則能實現書本理論思維和實踐感性經驗的結合,從而讓學生真正獲益。今天的世界瞬息萬變,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多而且速度快,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密切聯系社會現實,針對社會熱點問題有效的展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則應根據學生的思想、行為實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教學內容恰當選取教學資源,靈活地選擇各種教學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實踐教學可運用演講、辯論、討論、研討、視頻資料賞析、讀原著、校內專題活動、校外調查、撰寫實踐報告和論文等多種形式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3.教學環境靈活性。過去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理論教學只在教室中進行,而當前提倡的實踐教學開展的范圍就寬泛的多了,既可以是課堂上又可以是課外,而課外的實踐教學既可以在校內也可以在校外,校外實踐教學還可以與社會現實密切聯系。在這種方式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學環境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在課堂、班級、校園、團隊、家庭、組織、家鄉、國家以及社會中都可以進行教學活動。廣泛的實踐教學能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能拓寬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特別是在豐富多彩的社會中,感受事物的多樣、變化和聯系,有利于學生加深對課堂理論的理解。
4.教學效果持久性。實踐教學不同于傳統的接受學習,而更多地體現在為學生學習創造結構性的學習情境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發現,學生在探索中發現的正誤答案具有反饋性質,這也有利于實踐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學生自己發現錯誤并自行改正,此過程所產生的強化作用比外在的獎勵具有的價值要大得多。這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開發學生的智力潛能,促進學生掌握方法和技巧,對學習材料的記憶也更長久、更牢固,因此這種教學效果更具有持久性。
二、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創新應注意的問題
關于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創新研究,目前教育界、學術界尚無成型探索。而部分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體系已初步形成,教學效果良好,獲得領導、教學專家、學生的認可和較好評價,并在實踐教學活動中產生了大量的實踐教學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影響,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亟待從理論上加以梳理、總結和研究,力求通過改革與創新獲得更大水平的提高。應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密切結合相關教育教學的科學理論,立足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實際,堅持走特色化發展道路,以大膽創新的精神、銳意進取的勇氣,積極推進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創新,為提高獨立學院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水平、強化學生學習效果、提升教學境界、形成教學品牌、擴大社會影響而進行積極地探索與鉆研。及時總結經驗、查找問題,深化理論研究,加深對獨立學院實踐教學規律的理解,以科研促實踐,為獨立學院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貢獻力量。
1.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創新應解決的關鍵問題。①在改革與創新中,進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體系,更加科學合理地安排實踐教學環節,注重各教學環節間的銜接性與連貫性,形成整體合力,提升實踐教學水平。②在深入研究、廣泛借鑒、自主創新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靈活多樣、適應性強、富有創新價值、符合獨立學院學生特點的實踐教學形式,不斷地提高實踐教學的趣味性、針對性與實效性。③在改革與創新中,不斷探索實踐教學新機制,力圖解決如何在學生間更加合理地分配實踐教學資源的問題,既要使全體學生普遍受益,又能夠充分調動起先進分子的學習積極性。④在改革與創新中不斷提高學生參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積極性,提高實踐教學在學生中的影響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效果。⑤強化教師的責任意識,明確教師的職責定位,充分調動教師指導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積極性,進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效果。⑥在改革與創新的過程中,不斷積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成果,探索提高實踐教學成果質量的新路徑,更加科學、規范、合理地管理實踐教學成果,對個別優秀地實踐教學成果要充分挖掘其潛在的社會價值,及時推廣,擴大其社會影響。⑦建立更加合理有效的學生成績考評機制,將學生的理論考試成績與實踐教學考核成績及平時課堂表現成績有機地結合起來,用科學的考核機制對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進行全面考查,同時也對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產生有效激勵。⑧在現有基礎上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水平,開拓新的境界,堅持走特色化建設道路,及時總結經驗,發表科研成果,抓牢宣傳陣地,擴大社會影響,力求形成具有獨立學院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品牌。
2.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創新應制訂的計劃。①對獨立學院已開展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具體實踐過程進行梳理和分析,總結經驗,查找不足。②結合獨立學院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實際對獨立學院的實踐教學規律加以理論研究。③在上述基礎上形成“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創新”的實施方案。④在實踐中落實并不斷調整整改方案,切實推進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創新的步伐,最終完成既定目標。
3.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創新應采用的研究方法。①采取項目組工作機制與教研室工作機制相結合的組織實施及領導辦法。②采取理論研究與實踐改革相互結合與推進的方法。③采取以部分教研室所進行的實踐教學改革為試點的方法。④采取階段性驗收檢驗與及時調整改革方案的方法。
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霍華德加德納在《智能的結構:多元理論》中所提出,并受到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多元智能理論是對一個學生從多元的視角進行評價,使得教育者可以重新的審視教學中的思維以及教學中的策略。對于傳統的教育而言,對學生的教育主要側重于數理化以及語文等方面的教育,并沒有從語文的空間上以及數理的邏輯之上進行教育思考。就學生的自身而言,每一位學生都擁有不同方面的智能,如運動、音樂、人際關系以及內省等,由于每位學生的知識結構以及性格的不同,對這些智能所表現出來的程度也大不相同。一些學生在某些領域內處于優勢,但是在其他的領域內卻處于劣勢,這就要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同時,要應用多遠智能理論,不斷的有效的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思想政治教學實踐中的多元智能理論的應用分析
當前,我國很多高校將多元智能理論應用在對學生的思想政治的教育當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多元思想政治教學中注意應用情景教學的方法。
在多遠智能理論當中,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類的智能表現形式主要受所處環境的影響。在實際的思想政治教學當中,如果想使得學生更加深刻的體會思想政治的理論,就要將思想政治理論應用在實際的實踐當中來,使學生在特定的情景環境當中不斷的去學習與發展。就傳統的思想政治教學而言,通常教師都會以講教為主,利用多媒體所顯示本課的教學重點,強制性的讓學生對其進行記憶,以便應付考試。教師沒有認識到這種課堂情景會令學生感覺到無比的壓抑,學生被動的去獲得知識,對這些知識并不理解,很難記憶。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應用一些比較有帶表性的人物的語言,再講其應用到實際的教學案例當中,將實際生活的場景與思想政治的內容相結合,讓學生通過對各種圖片的觀察,使學生更加深刻的體會教學內容的內涵。
(二)多元思想政治教學中注意應用差異教學方法。
作為思想政治教師,首先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風格以及學習的水平進行一定的了解,這些是實現差異教學的前提條件。多元思想政治教學對于教師而言是一種全新的挑戰,這種教學需要教師全方位的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作出不同的分析。在學生的學習生活當中,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領導者,需要不斷的觀察學生,去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與方法等,這有利于教師掌握學生在學習中的不同的差異,從而根據每一位學生不同的學習水平及特點,應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有效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從而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思想政治的學習當中來,完善自身的發展,以有效促進未來社會的發展。
(三)多元思想政治教學的教學環境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由于思想政治對提升學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為此,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不同的物質條件與精神條件,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課堂上,教師可制造不同的樂趣,積極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還要保持一個比較穩定的文化氛圍,確保學生在思想政治的課堂上能夠愉快的學習,避免為學生施加壓力,也要避免課堂上出現壓抑的課堂氣氛,鼓勵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思想政治的學習當中來,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將理論與實踐想結合,為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知識基礎。眾所周知,現代社會中合作與競爭并存,學生必須清楚的認識到,一些事情單單的靠自己的力量是無法實現的,而思想政治的教學,可以使學生清楚的認識到這一點,為此學校必須高度的重視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元智能理論的應用,可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在掌握學生差異的基礎之上,為學生提供與自己相匹配的教學情境。
三、總結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實不到位《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強調:“要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但是仍然有一部分獨立學院認為自己與普通高等院校不同,因此要不走尋常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顯得相對散漫,不夠重視,所以落實起來效果并不顯著。
2.思想政治教育的隊伍綜合素質較低獨立學院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是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問題。但是目前的現狀是,很多獨立學院還沒有建立起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無法保證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這對獨立學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說是一大硬傷。
3.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設置不盡合理很多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都定位在培養社會所需的應用型專業人才上。然而現實中,某些利益相關部門把這一“有利條件”視為直接獲利的途徑。所以,獨立學院更多的傾向于關注數字,關注畢業生的就業率,這樣就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設置的合理性,不利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4.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氛圍不濃厚獨立學院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具備濃厚的校園環境氛圍,才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優良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并且起到相互感染、熏陶和激勵的作用。這對獨立學院來說就是一個軟環境的建設,但很多忽視了這一點,顯然這也是一個不足之處。
二、獨立學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鑒于上述問題,筆者認為,加強改善獨立學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迫在眉睫,建議對策如下:
(一)大力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和氛圍獨立學院要加大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大力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和氛圍,搭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校園平臺,對改進獨立學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說意義重大。廣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這一新工具,在校園貼吧、BBS以及博客等載體上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政治動態,并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加緊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思想政治教工隊伍一個相對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應當包括獨立學院的相關黨政負責人、共青團干部、輔導員、“兩課”教師(理論課和思想政治教育課)以及班主任等,他們是一個相對龐大的群體,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因此,獨立學院必須加緊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思想政治教工隊伍,這樣才能勝任這一教育工作。具體來說,可以從輔導員隊伍著手,首先做好班級輔導員的選拔和培養工作,然后逐漸建設起一支專兼結合的輔導員隊伍,從而不斷夯實獨立學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礎。
(三)切實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模式在獨立學院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我們首先應該考慮課程內容設置的合理性,它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效率,影響到教師教學水平的發揮。所以,筆者認為,獨立學院應當加強相關方面的調查研究,分析內容設置不合理的癥結所在并找出解決辦法,以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繼續開展。其次,要切實做到創新教學模式,切忌紙上談兵。教師應從現實生活和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真正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入耳、入腦、入心,真正使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機制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機制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保障。在獨立學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初步形成后,就要不斷地在教育實踐中總結和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機制,這對獨立學院后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長足進步意義重大。
三、結語
1.社會經濟關系,就是反映社會經濟制度本質的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生產始終是“在一定社會形式中并借這種社會形式而進行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90頁),因而人們在生產中必然發生構成這種社會形式的獨特的經濟關系。這類經濟關系的實質和基礎是所有制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歸誰所有,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的方式,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產成果的分配方式。正是這類經濟關系決定了生產的目的,即生產是為誰的利益進行的,決定了社會的階級結構。每一種社會制度都有它固有的與其他社會制度相區別的社會經濟關系,這種經濟關系構成了該社會經濟制度的質的規定性。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斯大林指出,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包括: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由此產生的各種不同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以及他們的相互關系;完全以生產關系為轉移的產品分配形式。由此確定了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五種社會經濟關系,規定了五種社會形態。
2.組織經濟關系,就是在具體組織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過程中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這類經濟關系反映在經濟運行、資源配置的過程中,它說明的是各種生產要素相結合的具體形式和特點,如勞動的分工、專業化和協作,企業的經營形式和管理方法,調節經濟運行的計劃手段和市場手段等。這類經濟關系,一方面是適應生產一般的需要,因而往往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會制度之中,顯示出超越社會經濟關系的某種共性;另一方面,它又不能不受到社會經濟關系的制約,因而必然要反映和體現社會經濟關系的特點和要求,成為社會經濟關系的具體實現形式。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生產關系(經濟)是指在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上進行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以及在這些活動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反映社會經濟關系的共性,生產資料所有制體現社會經濟關系的特點和要求。
二、生產關系兩層次的區別和聯系社會經濟關系和組織經濟關系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1.二者的區別:不同的社會經濟關系是不同的社會經濟形式在經濟上的質的規定性,是不同社會經濟形態根本區別之所在;組織經濟關系的許多內容往往是不同社會經濟形態所共有的,顯示出它們之間的共同性。
2.二者的聯系:社會經濟關系和組織經濟關系是密切聯系的,兩者是一種從屬關系。社會經濟關系反映的是社會制度本質的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組織經濟關系反映的是人們在具體的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相互關系。前者是決定性的,后者是從屬性的,是前者的具體實現形式。
三、正確理解生產關系兩層次的意義
1.有助于我們從根本上理解“兩個基本點”的內在統一性?!皟蓚€基本點”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四項基本原則反映了社會主義制度區別于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從經濟上來說,它體現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中反映社會制度本質的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即生產資料公有制、按勞分配、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等。我們的改革(開放也是改革)是改變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體制過渡到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對象和內容是在具體的經濟運行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所以,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與堅持改革開放是兩個層次的問題,非但不矛盾,而且是互相促進的。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為改革開放規定了正確的方向,是改革開放得以健康順利發展的保證;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有助于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可見,分清生產關系兩層次,有助于我們從根本上理解“兩個基本點”之間的內在統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