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9:59
序論:在您撰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1完善會計監督法制機制,加強會計監督主體法制觀念完善會計監督法制機制,加強會計監督主體法制觀念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快會計相關法律制度建設,使之與市場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需求同步。二是加強會計監督法制的宣傳力度,提高會計工作人員的法律意識,使其做到自覺守法、嚴格執法。三是對責任人員承擔的法律責任做出具體、明確的規定。與此同時,強化單位內部、社會中介機構以及國家監督機構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避免內部監督主體和外部監督主體之間出現相互包庇、制假、造假行為。
1.2加強企業內部監督機制建設,引導內部會計監督體系化對于尚未建立內部監督機制的企業,要督促并引導企業建立相應機制,對于已經建立內部監督機制的企業,要監督其運用與實踐。具體可以采用“三步走”戰略實現:一是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二是設立企業內部審計機構,對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進行測試、監督和檢查;三是推行內部監督責任制,提高內部監督實施的有效性。
1.3強化會計外部監督,拓寬社會監督渠道[3]強化會計外部監督,要求國家有關部門在實施會計監督時,遵循針對性和有效性原則,事先明確監督的重點環節,具體工作中杜絕因重復檢查、多頭監督而造成國家監督失效。與此同時,會計中介機構進行社會監督工作時,要敢于說真話,辦實事,按照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處理會計事務,做到不謀私,不隱瞞、不欺騙。拓寬社會監督渠道,會計監督工作不能僅僅依靠會計人員、會計中介機構、國家有關部門的力量,必須發動群眾的會計監督力量,使違法者難以逃脫法律的制裁。
1.4提高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倡導認真履行會計監督職責加強對會計人員的監督管理,提高會計隊伍的整體素質,這是強化會計監督的根本要求。加強會計人員對會計知識和相關法律法規的深入認識和學習,同時進一步強化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注重職業道德的培養,使會計人員遵守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等職業道德規范。
2.對會計監督與當前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間聯系的進一步思考
(一)誠信是社會主義市場主體不可或缺的品格
中國傳統文化詳細說明了誠信的作用,這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道德具有重要意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中主要內容是誠信。誠信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即誠實守信,誠實是指保證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實事求是、不任意夸大或者縮小事實;守信是指遵守契約,不投機取巧。這就需要經濟活動主體做到誠實待人。在市場經濟中最根本的經濟關系為信用,是社會生存發展的根基,缺乏信用,將無法維系社會正常運轉。
(二)誠信保障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第一,信用信息能夠確保市場充分發揮效率,在不確定性中促使經濟主體節省成本,保障或者增加收益,有效延續市場經濟活動和交易。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大量出現了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自然形成了不確定性與市場風險,扭曲了經濟主體,降低了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效率。第二,信用管理制度可以延長博弈過程和時間,避免出現潛在欺詐問題,確保市場積極發展。經濟主體在市場經濟中追求最大化的利益目標,在信息不對稱或不完全的狀況下,假如缺乏信用管理制度對其限制,則在交易過程中極有可能出現欺騙行為。實際上,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與交易在市場經濟中不斷進行博弈。在博弈有限的數量中,假如經濟主體擔心將會是最后一次交易,都不敢信任對方,那么就不會存在信用關系。因此需要構建自行履行的信用管理制度進一步對交易進行約束,幫助經濟主體可以自行塑造信用形象和交易對方之間的信用關系。第三,信用管理機構的社會化信用服務行為,確保了有序實行各種經濟活動和交易,保證市場經濟的運作效率。信用管理機構利用將專業化的防范風險和處理信息提供給市場經濟主體,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程度,節約了信用交易所需的成本,延伸了博弈過程,拓展了市場規模。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缺失誠信的危害
1缺失誠信是導致國家宏觀調控措施失衡的具體原因。中國經濟通過改革開放已經逐漸脫離了短缺時代,進入了買方市場時期,面臨著消費不足的巨大挑戰,我國長遠經濟政策是擴大內需。但是,由于缺失誠信,造成市場中充斥了大量的偽劣商品。結果導致投資主體怯于投資,消費主體無法消費,進一步無法充分發揮國家擴大內需的政策功能。2由于缺失誠信,極大削弱了將誠信作為支付手段的功能,經濟往來更加重視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交易模式。這一向現金交易、以貨交易等退化傳統交易方式的趨勢,為企業節省了生產資本以及降低了投資風險,強化了預期投資的不確定性,促使企業與銀行更加謹慎與收縮投資行為。3缺失誠信也對有效構建我國一些特殊經濟政策造成了影響。例如,改革城鎮住房機制、社會保障機制等,因為缺少誠信制度的支持,將很難實施改革。4在金融系統中不斷累積誠信風險,特別集中于國家銀行,最后,不斷延伸的失信行為,導致道德風險加大,混亂了經濟秩序,加重了財富分配不均。尤其是部分企業與個人通過違法犯罪等方式達到暴富,損壞了市場制度的信譽,對社會穩定造成了影響。5缺失誠信降低了我國經濟的市場競爭力。一個國家誠信環境的好壞是國家投資者對環境惡劣情況進行衡量的尺度。當前我國社會誠信環境的缺失,促使外國投資者產生了顧慮,不但增加了我們對外資進行吸引所需的成本,并且加大了我國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成本,阻礙了我國順利進入國際市場。
三、落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誠信原則的思路
(一)宣傳誠信理念,提升公民道德水平
第一積極提倡誠信,加強社會的誠信理念。在現代化社會中,市場經濟正常運作的重要條件之一便是信。從前的信很多都用于對朋友關系進行處理,逐步擴展到市場經濟中的人和人、企業和企業之間,因此可以更好的體現作用。第二積極培養將誠信作為中心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道德標準。在全社會推行誠實守信的道德標準。在現代文明建設中積極遵守誠信,使其成為復興中國民族事業的關鍵內容。
(二)強化法制建設,保證誠信規范
雖然誠信是規則的根據,但是缺少規則,誠信也將無法存在,國家不管通過何種方式提倡誠信,都無法利用法制加強誠信。從微觀角度分析,誠信和法制之間關系緊密。在不斷完善的競爭制度中,誠信的人更加容易取得成功,而誠信缺失的人最終會被淘汰。可是,在競爭制度不完善的情況下,誠信的人迫不得已隱藏誠信而主動與社會相適應??梢?,要想得到完善的市場競爭制度,關鍵是健全法律系統。
(三)通過社會制度對誠信生存環境積極維系
缺乏誠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成本較低。在誠信機制完善的國家,一旦在誠信檔案中產生污點,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但是在中國,不管是從立法還是執法上,懲罰誠信缺失行為都不能提高失信成本到無利可圖的程度。因此,迫切需要構建失信懲罰制度,這也是對誠信系統進行鞏固的重要步驟。解決市場經濟中產生的誠信缺失問題,需要系統管理制度建設。在構建有關法律的同時,重視嚴厲執法,產生一整套誠信激勵、失信懲罰的制度,促使誠信良好的企業與個人獲得社會的信任,進一步取得巨大利益。
中國在經濟領域內的很長一段時間都存在誠信缺失現象,而且這種現象一直在蔓延,影響了社會的良好風氣和良好秩序。某些人通過虛假、欺詐以及虛夸的方式獲得財富,在經濟活動中,這些人缺乏誠信但在某種程度上獲得了成功,這種活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其他人的心理,進而使誠信缺失現象在社會中越來越普遍。對他人的懷疑代表了誠信缺失的開始,而且這種現象在經濟生活當中不斷蔓延,人們開始習慣社會上那些誠信缺失的經濟活動,在進行了長時間的誠信缺失的經濟活動后,人們適應了那些活動,并把自己的眼光放于那些人的某種程度的成功方面,對于某些不正常的行為不以為然,最終導致經濟活動中出現誠信缺失現象,破壞了社會風氣。我們進行改革的前提是肯定個人的利益,也尊重個人的利益,這無形中增長了人們的財富欲,不會再受到制度方面以及道義方面的約束,人們開始滿懷熱忱地開展致富事業,價值取向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不再重視傳統的社會價值,而是更加重視個體價值的獲得。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會導致社會的道德水平整體下降,從而也會造成經濟誠信的缺失。
2不完善的政治經濟體制
從自然經濟過渡到計劃經濟,再從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整個發展過程對于中國來說其實并不長,雖然經濟體制不斷地發生變化,但是原來的計劃經濟體制所特有的因素還是會影響到新類型的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中國目前正處于轉型時期,不再是傳統社會,而是向現代社會邁進,社會在經濟、政治以及法律方面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還需要不斷地進行完善。而這個過程當中出現的各種現象,會影響到人們原來的誠信道德理念,落后的道德規范、原則遭到了破壞,但是可以適應社會的、新的誠信道德理念卻還沒有構建完成,正是這種道德真空時期的存在,才讓整個社會缺少誠信。想要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最重要的就是訂立市場經濟契約,其支撐了現代市場經濟。所以,現代市場經濟可以看成是契約經濟。雖然法律可以對契約進行約束,但是法律卻不可能準確地預見事物的發展,并且提前進行制約,只能從外在的角度保障契約,而真正可以保障契約的是經濟活動當中的誠信。
3社會政治經濟體制的不完善性
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起步晚、發展緩慢、發展時間短,從中國封建社會的自然經濟到社會改造時期的計劃經濟,在這一路的改革前進中,對計劃經濟的影響因素依然存在于當今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體制中,因此,我國的社會政治經濟體制的缺陷需要逐步完善。我國目前正處于轉型階段,由傳統向現代的快速轉型,使我國的社會政治經濟體制中的不完善性逐漸凸顯。對此產生的不良結果影響著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往的誠信原則被破壞,然而現在的道德規范卻還沒有真正形成,這種現象的出現易造成社會道德危機。若想建立完善的社會經濟政治體制,必須以建立市場誠信條約為前提,它是完善社會政治經濟體制缺陷的保證,同樣也是社會政治經濟體制的靈魂。改革開放使我國政治經濟運行機制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實現了由商品匱乏的賣方市場向產品豐富的買方市場的轉變,實現了由封閉半封閉的經濟向多層次、全方位開放的經濟轉變,因此,當代的社會政治經濟體制需要一定的束縛,而建立市場誠信條約正好符合這一需求,為其完善提供一種保障。誠信是道德規范的基礎,是政治經濟體制完善發展的基礎。市場經濟必然建立在對投資者和市場經濟參與者的私權保障的基礎上,沒有誠信法制保障的經濟社會自由就不可能建立市場經濟體制。
4加強誠信道德建設,完善市場經濟體制
4.1建立政策法規,完善市場監督機制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統一的、開放的,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壯大社會主義經濟,必須要建設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即最重要的是誠信道德建設。目前,有人為滿足自身的利益需求,在利用社會政治經濟體制的缺陷性制造市場失信,這種現象的屢次發生,嚴重破壞了我國的誠信道德規范和建設。因此,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必須要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規,完善市場監督機制,彌補這一缺陷,為建設我國的市場政治經濟體制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人們在市場交易行為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信守承諾。除此之外,還應該積極建立企業和消費者兩者之間的信用體系,為建立健全的國家信用體系奠定堅實的基礎。市場經濟體制具有一個非?;镜奶卣鳎唇灰灼毡樾裕欢@一重要特征為降低交易成本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同時,必須加強誠信道德建設,誠信是一種價值,為建設社會政治經濟體制提供保障。
4.2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優化經濟誠信環境市場經濟是以信用為紐帶而建立起來的經濟關系,這種經濟關系與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經濟關系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市場經濟的運行有其獨特的內在機制和法則,它不僅需要法則來規制和保障,而且這種經濟關系還必須建立在誠實信用的基礎之上。日益擴展的市場經濟關系逐步構建了彼此相連、互為制約的信用關系鏈條,這種信用關系鏈條也維系著復雜的交換關系和有序的市場秩序。從一定的意義上說,沒有優化經濟誠信環境,等價交換和市場秩序就無從談起。只有市場主體能夠自覺維護其信用制度,才能保證信用關系的穩定性,減少信用風險,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益。沒有紅綠燈,城市的交通就會陷入混亂;沒有誠信,市場經濟秩序更是無法想象。必須要知道市場經濟本身也是一種法制經濟,用法律來規范調節和維護市場經濟體制,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有利于市場經濟的良性運行。同時,要加強對市場主體誠信行為的監督,形成各種有效的市場機制,引導市場主體建立自己的誠信意識和誠信品牌,形成正確的誠信觀念。因此,我們必須善于使用誠信道德的武器,同種種破壞信用的違法乃至犯罪行為進行堅決的斗爭,以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康發展。
各個國家實際上都有宏觀調控。所以那些市場原教旨主義者對全球主要經濟體都持批判態度,認為干預過多。哈耶克早就抱怨美國經濟已經整個是社會主義的了。我國的宏觀調控與別的國家并無本質區別。現在我國的基尼系數、城鄉差距、地區差距都比一些人所謂的資本主義國家還大。我國經濟中一邊是長期產能過剩、重復建設,一邊是繁瑣的審批程序;一邊是部門之間、地區之間協調不夠,一邊是高度中央集權。這里有我們認識不深、經驗不足的科學理性欠缺因素,但主要是手握調控權的機構和人員權力行使不夠公開透明,沒受到應有監督制約的公正德性欠缺因素造成的。同時,央企高管和宏觀調控機構領導的轉換任職,使問題更加復雜化。在過去幾年里,改革的步伐被反改革的心態和政策阻礙,一些傳統計劃經濟的手段在宏觀調控的名義下復活。[3]為應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我們推出的四萬元刺激計劃使得國進民退。今后,我國宏觀調控不應是加強而應是調整改善到國家通行水平。讓人欣慰的是總理在2013年人大會后答記者問里說我們要減少審批,以減少尋租腐敗空間,釋放活力,提高效率??梢?,對公有制、按勞分配、宏觀調控,我們一方面要堅持,一方面要探索完善。同時,還要探索其他制度性安排作為補充。階梯按需分配就可以作為這樣一種補充來在理論和實踐上探索。
二、階梯按需分配的具體設想
(一)現有基礎按需分配的理論革命導師早已提出,當然革命導師說的是完全的按需分配。對部分產品和服務進行的按需分配,實際上在我國早已存在,如免費的中小學教育、合作醫療、公園、博物館、圖書館免費開放等。2013年3月17日,總理在答記者問時說,如果說政府也是民生政府的話,就要重點保障基本民生,來編織一張覆蓋全民的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網。其中包括義務教育、醫療、養老保險、住房等,努力逐步把短板補上。還要堅守網底不破,通過完善低保、大病救助等制度,兜住特困群體的基本生活。這些人如果陷入生存的窘境,很容易沖擊社會的道德和心理底線,所以政府要盡力,并且調動社會的力量,保障人們的基本生存權利和人格尊嚴??偫砻鞔_提出保障特困群體的基本生活,讓人欣慰。但確定特困標準,對特困群體實行實時監督以保證脫困人群及時退出保障體系需要花費不少精力。同時,這會讓不少納稅人產生這個群體增加了他們的納稅負擔的想法。要知道,今后必將是我國納稅人意識不斷覺醒的時期。所以,不如實行由政府按照保障特困群體的基本生活的標準免費保障全體國民的基本生活。
(二)推進方向1.免費住房。住房上借鑒丹麥全民免費住房的制度,即任何家庭只要沒有住房,都可向政府申請免費住房。富裕的有房者只要賣出現有住房,自然也可以無差別地申請。同時免費住房實行每月一定免費額度的水電氣供應。另外各地普遍設立救助站。山東臨沂由政府出資設立并補貼運營的面向打零工者的一元錢旅店也值得推廣。2.免費教育。我們國家已經實行了九年制免費教育和免除部分中專技校學生的消費。現在需要實行免費政策全階段覆蓋。即學前教育、高中、大學、研究生教育全免費。近年教育部要推出的研究生教育收費制度是令人遺憾的。據說是因為有人說本科生收費,研究生為什么免費。這顛倒了方向。應該問,研究生教育免費,為什么不實行本科生免費教育。同時政府還應出資在學校推出免費午餐,小學生實施課間免費營養加餐,在給中小學生免費發放夏裝、春秋兩季及冬裝校服的基礎上。3.免費醫療?,F在我國的醫療制度也是多軌制,有公務員的醫療體系,企業職工的醫療體系,新農合農民的醫療體系,城市居民的醫療體系。建議借鑒陜西神木模式,在全國推廣。即對全國所有公民實行免費醫療,但要有一定的醫療費起付線加封頂制度。
(三)經費來源實施階梯按需分配的設想需要政府大量的資金投入。若通過加稅來實現,一是會加重企業和個人負擔,抑制經濟活力;二是可能引起各方反對力量借勢攻擊此方案。現實途徑是國有企業變現。前文公有制部分已經論及其自身難以解決的定位問題,沒有再存在的必要。實際上,我們已經實行了多年國有企業上市要劃撥部分股份給全國社?;鸬闹贫取,F在應擴大劃撥比例。對無上市計劃的國企另作安排。
三、階梯按需分配對當今幾個熱點難點經濟問題的化解
(一)最低工資問題由政府設定最低工資標準,并不能真正保護勞動者利益,還會對經濟健康發展帶來種種危害。對此一些學者早有論述。簡單地說,工資價格只能由市場決定。試想,某地政府把最低工資價格定位每月1000元,而當地一些企業有一些工作崗位的工資只有低于800才對企業有利,同時也有人愿意以低于800元做這些工作。若政府不嚴格執行最低工資政策,就會削弱法律權威。同時選擇性執法必然帶來權力尋租與腐敗。若政府嚴格執行最低工資政策,那么企業就面臨兩種選擇。要么提高這些崗位的工資———結果是有的企業盈利減少,發展受限,有的企業可能面臨滅頂之災而就此關門。要么為避免上述不利局面而寧可不招人———結果是既剝奪了企業發展機會又剝奪了人們通過勞動自食其力的機會。無論如何都會妨礙企業發展,而這會使勞動崗位相對求職者進一步稀缺,勞動者的長遠利益也要受損,政府的稅收也會減少。實際上是資方、勞方和政府的三輸局面。最近經濟界較多地在談論德國經濟在2008年的全球危機后在西方國家中一枝獨秀的現象。原因是危機前幾年施羅德政府就改革了僵化的勞動制度,推動靈活就業。當然,現代文明社會不能坐視勞動者付出勞動卻難以糊口養家的不人道現象。這就需要政府通過階梯按需分配制度來解決這一矛盾。保障人民生活,維護社會公平是政府的天然職責。實行最低工資制度是把政府責任轉嫁給企業的一種推卸責任、避重就輕、角色錯位的錯誤安排?,F在,我國一些人出于各種原因呼吁加強最低工資制度,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政府一旦采納這種建議,貽害無窮。同時,也只有盡快公布實行、不斷完善階梯按需分配制度才能對這種建議釜底抽薪。
(二)養老金問題我國的養老金雙軌制受到越來越多地批評。實際上我國的養老金制度是四軌制,即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高養老金、企業職工的中等養老金、新農保農民的低養老金、一些城鄉居民的零養老金。現在,企業職工要求向公務員事業單位養老金標準并軌的呼聲很強。即使這二者并軌了,我國的養老金制度的不公平仍然存在,甚至和后兩種人的差距更大了。若我們能實行上述階梯按需分配的設想,可以實行全民養老金大并軌,統一按照低標準發放。以現在的物價來看,每月不需超過500元。有人會爭論說雖然這里省下來資金了,但實行上述設想也增加了開支,總開支不是一樣么?實際上是不一樣的。養老金的支出是剛性的,每人都得發放。教育、醫療的支出是有很大彈性的,即不是每個人都要上大學、生大病。
(三)價格補貼問題市場經濟條件下非壟斷行業的價格除非在緊急狀態下不應該有政府干預、管制?,F在我國的難題在于一些產品、服務價格若放開管制,短期內會上升,給低收入階層造成壓力。但不放開價格管制,不取消對生產者的補貼,就不可能擺脫生產要素價格體系的紊亂和政企不分的頑癥。有了完善的階梯按需分配制度作為保底支撐,我們就可放開價格管制,取消對生產者的補貼,健全理順市場經濟體系。讓人欣慰的是我國有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向消費者發放價格補貼。2012年春節前,為確保城鄉困難居民安心過年,成都啟動了價格補貼聯動機制,向城鄉困難群眾發放價格補貼,補貼金額共計4.87億元,補貼對象除成都城鄉低保對象、農村五保對象、城鄉重點優撫對象、市屬福利機構集中供養的“三無人員”之外,還擴大到領取失業保險金人員和未達到低保標準但收入較低的其他困難群眾。2011年以來,成都積極運用價格調節基金,補貼城鄉困難群眾,充分發揮了價調基金服務民生的作用。2011年全年成都共發放價格補貼金額總計近6億元,約220萬人次受益。[4]2014年5月,三亞市財政計劃將2.2億多元的資金作為物價補貼發放給全市約64萬名市民,被稱為“全民紅包”?!凹t包”的發放對象為具有三亞本地戶籍的城鄉居民,以及交足6個月醫保的非本地戶籍在職人員和靈活就業人員,上半年一次性360元。[5]受外來旅游者和購房者影響,三亞市場價格居高不下,而這不是本地政府能控制得了的,發放價格補貼可謂一舉兩得。幾年前,蘭州市面對拉面成本上漲引起的拉面價格上漲,拉面大中小碗的限價。兩相對比,高下立判。
消費異化是指人類消費的目的不在于滿足實用和生存的需要,而主要在于追求享樂,炫耀自己的財產、地位和身份,由人的需要變化為人的欲求的行為或活動。⑧這種消費超出了人的生活本能,追求的是“心理的滿足和享受”。在這種背景下,消費的本質和應有功能已經發生變異,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不再是消費的目的,而是人淪為了消費的工具、手段,是“商家賺錢的工具”。消費的種類、層次、數量被逐漸視為衡量人的地位、身份、財富、優越感的符號性標識,⑨在強大甚至無限“消費欲望”的刺激下,“消費水平”可能已經超越于自有的消費能力,超前消費、透支消費、無節制消費成為消費異化的普遍表現形式。這種消費已經不能真實地體現出社會的實際需求,具有很強的“虛假性”,成為了實現經濟指標、追求經濟收益的一個環節。⑩此時,隨著對物質依賴、崇拜和占有欲望的強化,人已經不是獨立自由的人,而是成為物的奴隸,最終導致了人性的迷失和消費與人發展的背離。
(一)消費與人的需要的背反性消費只是滿足需要的手段,需要的滿足是消費的本原屬性和終極目的,但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消費目的和消費價值觀已經被嚴重扭曲,消費與人的發展的關系發生了顛倒。從國家經濟發展的過程來看,在GDP導向的經濟發展方式驅動下,部分地方政府擴大消費需求的目的已經向追求經濟增長“轉型”。這從擴大消費需求和經濟增長的邏輯關系來看,似乎沒有什么疑問。問題的關鍵是,擴大消費內需的動機、方式和方向出現了問題,目的主要在于追求經濟的增長、經濟規模的擴大和經濟總量的提升,而不是提供最大多數人的現實的需要滿足;在方式上,為了消費需求的擴大,人的發展被置于經濟發展之下,即經濟增長的同時人生存和發展的環境與條件也由此受到破壞;在方向上,所擴大的內需很大部分已經超出了大多數人的實際需求范疇,消費需求的擴大與人實際需求的滿足不對等。概而論之,消費和經濟發展的關系被顛倒了,不是通過經濟增長來保證消費的滿足,而是通過消費擴張來保證經濟的持續增長。這種經濟發展方式下的消費是不可能滿足人的需要的。從人的消費價值觀和消費方式來看,人們追求超前消費、超度消費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在他們看來,消費與滿足、幸福、自我價值實現是相等同的,自己能消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消費了什么、消費的檔次、消費的數量,在這個過程中消費的方式和消費的承受能力可以暫時不考慮。為了實現消費的滿足,甚至可以通過銀行貸款等畸形消費來進行,這在年輕一代體現得尤為明顯。這種消費是一種超出實際消費能力的攀比性消費,不但不能滿足最迫切的消費需求,可能還會造成精神的巨大壓力和人格上的嚴重扭曲,與人的全面發展是相悖的。
(二)消費異化破壞人生存和發展的可持續系統人生存依賴于自然界所提供的各種資源,自然界是人類生存的根基,是社會生產力、社會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源泉,保護好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人才有可能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消費異化對人的發展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對人需求滿足的“虛假性”和價值觀的扭曲上,還深刻地反映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因為消費異化尊奉的是“消費至上”的原則,消費欲望的膨脹、消費方式的非理性的直接表現就是對自然界資源的無限度開采、掠奪,然后又毫無節制地向大自然排放各種廢棄物,現實中深深困擾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生態失衡、土地沙漠化、溫室效應等問題用事實證明了消費異化的慘重代價。由此產生的影響不是孤立的,人作為自然界的產物,上述問題必然會反作用于人自身,生態危機的形成與惡化必定會破壞人生存和發展可持續系統,削弱人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壓縮其發展的空間。這與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原則——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每一個人的發展都應以不損害他人的發展為基礎,是相悖的。
(三)消費異化導致人的異化消費異化形式下形成的消費價值觀使人已經超出了自身真實需要的審視與把握,人不再是根據自身真正需要進行選擇性消費,而是被欲望所奴役,幸福被金錢物化,對物質享受的無止境追求成為了人滿足、幸福和價值實現的主要衡量尺度。但這種超度的物質享受與自身實際需求的背離、現實消費能力的脫節又使其陷入了消費增長與幸福弱化的怪圈,信任缺失、心理空虛、情感減弱、安全感不足等是人在消費中迷失后的常態和共性體現。對于企業而言,擴大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目標即利潤最大化是它們的終極目的,為此,擴大生產規模、創新消費品形式、促進消費品多元化,通過生產出形式多樣的新奇消費品以滿足消費者的現實需求并催生更多的新需求就成為了生產商竭力要做的事情。產品生產出來后它們還通過包裝、宣傳、促銷等方式誘導更多消費者盡快地接受新產品并轉化為實際消費。產品的推陳出新和生產商的目的性誘導,進一步刺激了消費者的消費欲望,使消費者在自我感知的“幸?!焙汀皹O具優越感的物質享受”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生產商即消費的操縱或控制。
他們已經不是消費的主體和自我支配者,而是被消費(更確切地說是被資本)支配,成為“消費機器”。這種消費帶來的不是人物質基礎的豐富、精神需求的滿足和綜合素質的提高,而是人自我本真的迷失、生存發展手段與目的的顛倒以及人發展的異化。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消費
方式轉型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邏輯向度現實中存在的由消費異化產生的諸多問題深刻地反映出消費與人的發展關系的兩面性:科學理性的消費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不合理的畸形消費則會阻礙人的發展。如何樹立科學的消費觀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處理好經濟增長、擴大內需與人的消費需求滿足,促進消費與人的本質需要的統一,進而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中以“人”為中心的平等和公平的本質要求以及使人擺脫依附于物、依附于金錢、大多數人生產生活受少數人左右的價值取向,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尤其需要重點處理好的問題,這也是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內在訴求和經濟發展服務于人的發展的本真體現。
(一)培育、強化以生態消費為核心的消費意識和消費行為自覺超前消費、無節制消費、物質主義消費等消費異化行為的產生很重要的根源在于人生價值觀和幸福觀的誤導。把人生追求定位于物質享受、享樂主義等的實現,把人生價值簡單地等同于物質消費,把人生幸福以物質需求的最大化滿足作為主要衡量尺度……這是人的價值觀扭曲和生活方式墮落的典型表現,也是消費異化行為得以形成和強化的重要影響因素。事實上,人的全面發展包含了心理發展、智力發展、能力發展等多方面的內容,是物質需求滿足與精神需求滿足的統一,以消費來滿足人發展的需要是人生存和發展的條件,但這并不是最終的目的,“人的滿足最終在于生產活動而不在于消費活動”。人生的價值不能簡單地歸結于財富的擁有量、物質消費的享受程度,而是取決于家庭生活的安定、和諧、美滿,情感的極大豐富與信任依賴的增強,對個人發展潛能的滿足和個人的自我實現。同樣地,純粹的物質指標并不是衡量人的幸福的核心尺度,就比如高經濟收入不等于高幸福指數那樣,物質基礎和物質消費只是幸福的可能性因素,而并非決定性因素。科學的價值觀和幸福觀的確立與固化,是使人擺脫物的奴役,消滅異化消費,解除人的異化,恢復人的自由,實現向人的本質復歸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首要前提。
生態消費是一種以符合物質生產與生態生產的發展水平為基礎,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的生態化、可持續化的消費模式?,F實中出現的環境惡化、過度消費、代內消費不公等問題與資本邏輯推動下的消費異化密切相關,這種消費具有明顯的片面性、短期性、個體性,催生和加劇了人的發展與環境保護、當代人發展與后代人發展、少數人發展與多數人發展的矛盾。生態消費體現了消費與人的發展的適度性、可持續性、全面性與協調性等特征。(1)適度性方面,要求消費必須與資源環境、生產條件、經濟條件以及文化條件等保持適度,即人的消費不能超越于資源環境供給能力、現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自身經濟能力,換言之即是生態環境不能因為人類消費而遭到破壞,消費品的供應與現實生產力水平趨于一致,消費內容和消費水平要與實際消費能力相當。(2)可持續性方面,要求消費在當代人需要與后代人需要滿足中實現合理均衡,盡可能做到自我消費與他人消費、當代消費與未來消費的平衡。(3)全面性方面,要求消費做到物質消費、精神消費、政治消費、業務消費、內在消費、外在消費、自我消費、環境消費,低級消費、中級消費、高級消費,基本需要消費、享樂需要消費、發展需要消費,現實消費、將來消費到延續性消費等多方面、一體化統一。(4)協調性方面,主要體現為人類消費與自然環境、自我消費與他人消費、當代消費與后代消費、消費需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等之間關系的協調等。
總而言之,生態消費體現的是一種適度性、可持續性、全面性與協調性消費,它立足于人的基本需要,有利于促進人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符合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需要和生態公正的原則。培育生態消費理念和形成以此為中心的行為自覺,應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引導消費者消費方式科學轉型,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重要邏輯起點。
(二)以生態型經濟發展方式構建促進人的生態需要滿足馬克思認為,生產決定消費,這是因為:“生產生產著消費:(1)是由于生產為消費創造材料,(2)是由于生產決定消費的方式,(3)是由于生產靠它起初當作對象生產出來的產品在消費者身上引起需要。因而,它生產出消費的對象、方式和動力?!被谶@樣的前提,要解決消費異化問題,通過改變生產方式將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口。事實上,對于中國而言,消費異化現象的產生與延續,與以往和當前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是有重大關系的。正是中國實行的是以GDP為導向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為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經濟總量的擴容,在經濟發展中對人的發展重視不足,不惜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式開采,環境保護、治理與經濟發展沒有同步推進;甚至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對盛行于西方國家的“非健康產業”監管不嚴使其較為順利地進入我國市場,成為人們“新消費的需求點”;大量生產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高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過度宣傳僅適于少數人需求的“高大上”產品等等,在這種經濟發展方式下,消費水平與生產力發展水平失當、消費與生態環境失衡、當代人消費與后代人消費不可持續、消費內容與人發展實際需求不匹配就成為了在所難免的事情。因此,必須構建生態型的經濟發展方式來最大程度滿足人的生態需要,引導人們形成良好的消費理念和消費習慣。第一,樹立生態生產與生態消費理念。要摒棄唯GDP、“見物不見人”的經濟發展方式,重構人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不能因為追求經濟指標的增長而忽視人的發展問題,要始終堅持人的發展是經濟發展的目的的原則,把是否有利于人的發展、如何有利于人的發展、怎樣保障人的發展作為各項經濟決策制定和實踐運行過程中的主要衡量尺度,使經濟發展真正回歸到保障人的生存和發展的軌道上來。第二,要大力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建立循環反復利用廢棄資源的生產系統,推進低耗能、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產品的生產,提高生產過程中的技術含量和產量的技術價值,盡可能減少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和自然環境的破壞。第三,要大力鼓勵和扶持有利于人的精神需要的文化、教育、現代服務業等產業的發展,以適應人們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由基礎性消費轉向發展性消費的需求。在此過程中,必須嚴厲打擊諸如“黃色書刊”、“黃色影視”等不利于人的發展的生產經營行為,保障人的消費的健康性和純潔性。第四,要大力生產綠色產品與生態產品,在減少對生態環境破壞的同時,引導人們形成健康消費和環保消費的習慣。
(三)完善制度安排,規范生活消費和生產消費行為生活消費和生產消費是消費的兩大方式,消費異化現象的治理必須同時從這兩個方面進行著手。生活消費方面,主要是通過行為約束、道德約束和法律約束等方式來規制消費者的消費模式和消費行為。要加強對社會消費者消費知識宣傳和提高社會消費者的受教育程度,通過教育水平的提高來增強消費者對自身消費行為的自我約束,形成理性消費和生態消費的行為自覺。要培育和完善社會消費行為的監督約束機制,通過對消費者消費行為形成的對他人、對環境、對社會造成的影響的認同、不滿、指責,來形成對消費者消費行為的反思和糾正,以外在力量來監督和糾正消費者的消費模式和消費行為。要完善消費行為的法律制度安排,通過法律的強制約束力來監督、懲治不利于綠色消費或生態消費的行為,引導社會消費者生態消費理念入心化,生態消費行為規范化、常態化和自覺化。生產消費方面,主要是通過企業生產過程對勞動者的身體健康保障、企業生產對原材料和自然資源開采利用的科學化、企業生產廢棄物處理環保化等方式約束、規制企業生產消費行為,使其轉化為生態化。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必須注重對勞動者身心健康的保護,不能以降低生產成本、資金不足等任何理由以損害勞動者身心健康為代價,而把勞動者置于不安全、不健康的生產環境之中。對自然環境進行破壞性或破壞性開采、使用都是破壞性消費行為,這種生產消費方式是把生產成本外部化、社會化,把由此帶來的后果轉嫁給社會和后代來承擔,是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環境的破壞,必須摒棄這種生產消費方式,實行清潔生產、清潔環境的生產方式。要加強對企業生產廢棄物、排放物的環?;幚?,通過科學技術的充分運用、生產循環系統的優化來提高對原材料、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企業生產廢棄物、排放物對自然環境的污染。
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這一論斷正是價值規律在市場經濟中的體現,應以此為核心,在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中,健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體制和機制。第一,以市場—政府關系優化為主線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這種優化不是向計劃經濟體制回歸,也不是對市場自由主義逼近,而是依據經濟實踐對政府—市場關系進行適應性調整[1]。政府—市場關系優化的核心是轉變政府經濟職能,減少政府不必要的干預,使其在經濟活動中既不越位也不缺位,保障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當前的主要任務是政府的簡政放權,以及對土地、勞動和資本等要素市場的持續放活,激發微觀經濟主體的市場活力。同時,政府也要強化社會管理職能,著手解決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生態環境建設等問題。第二,健全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正如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的:“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币皇菑娀袌鰶Q定價格是市場經濟核心的共識,市場決定價格,將形成激勵相容的社會運行機制,通過引導行為主體的理性決策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從而使得每一個人為了獲得幸福,需要很好地為市場工作獲得報酬,通過使別人幸福而使自己幸福;二是拓寬市場形成價格的領域,當前最主要的任務是讓市場決定水、石油、天然氣等資源性產品價格,使資源環境成本反映到企業成本中去,讓市場決定利率、匯率,使各類市場主體平等競爭和使用金融資源,推動電力、交通、電信等壟斷領域價格改革,放開競爭性環節價格;三是明確政府定價范圍,政府定價范圍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業、公益、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提高透明度,接受社會監督。第三,全面推進政府轉型。中國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一直是政府主導型的發展模式,且政府帶有管制型政府的特征。在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下,政府應向服務型政府轉型,一是簡政放權,以“負面清單”管理為重點推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新突破;二是理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關系,建立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建立以公共服務為導向、社會滿意度為導向的干部政績考核、選拔機制,促進地方政府由競爭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型;三是明確政府職能,“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
二、遵循競爭規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
競爭是商品經濟的必然產物,是商品經濟與生俱有的機制,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則。正如馬克思所論述:“社會分工使獨立的商品生產者相互對立,他們不承認任何別的權威,只承認競爭的權威,只承認他們相互利益的壓力加在他們身上的強制。”[2]可見,市場競爭是各個經濟主體為爭奪有利的生產和交換條件,以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而發生的一系列經濟行為或經濟關系。在商品經濟中,不同的經濟活動主體相互獨立,其經濟活動的根本目標是實現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他們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排他性資源的使用、收益的占有上,以及在商品銷售市場的分割上,彼此之間是競爭關系。競爭具有廣泛性、深刻性、強制性的特點,作為商品經濟的基本法則,競爭為實現微觀個體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的雙重發展奠定了基礎。通過競爭能保證最有效率的企業使用有限資源的優先權,能夠保證最有效率的企業供給社會所需要的產品,能夠將低效率、低水平的企業淘汰出局,從而實現有限資源的最優化配置。30多年的改革之取得巨大成就的經驗之一,就是在全社會建立了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在壟斷領域競爭機制的作用還沒有體現出來,市場主體不平等、過度競爭、不當競爭等擾亂市場秩序的情況還時有發生。如果說前30多年改革的任務是讓市場配置資源的空間得以確立,那么未來30多年的改革則是如何使市場秩序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梢?,未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是確立市場經濟秩序。第一,完善市場競爭的主體秩序。即界定誰有資格進入市場、誰有權力制定市場競爭活動的制度與規則。通過制度設計,一方面使進入市場的企業能夠真正接受市場規則的硬約束,使不具備市場責任能力的主體盡快退出;另一方面,使非公有制和公有制經濟具備進入市場的平等性資格,“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在制定負面清單基礎上,各類市場主體可依法平等進入清單之外領域”,解決長期以來的非公有制企業的“彈簧門”問題。第二,完善市場競爭的交易秩序。強化價格決定機制,使得價格決定真正體現等價交換的市場原則,真實地反映供求矛盾運動。合理的交易秩序要求進入市場的主體在交易過程中按照統一的法則公平交易,進而使競爭具有平等和充分性。因此,最核心的是對所有市場主體實施公平統一的交易法則,廢除不平等的規定。第三,健全市場競爭的法制秩序。一是以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通過法治精神的宣貫、法制體系建設,強化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契約經濟的理念;二是“改革市場監管體系,實行統一的市場監管,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嚴禁和懲處各類違法實行優惠政策行為,反對地方保護,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第四,完善市場競爭的道德秩序。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客觀上要求市場主體在道德秩序上必須恪守并弘揚誠信。針對當前中國誠信體系建設滯后問題,一方面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構建社會道德、倫理規范對市場競爭的精神支持;另一方面,健全誠信體系,加大失信的機會成本,提高人們的誠信意識。
三、遵循資本有機構成變動規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創新驅動機制
資本有機構成指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并反映其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資本技術構成是指每個工人所配備的資本數量,資本價值構成指由價值表示的不變資本投入量與可變資本投入量的比例。資本價值構成的提高往往和資本技術構成有重要的關系,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談到的:“資本技術構成的這一變化,即生產資料的量比推動它的勞動力的量相對增長,又反映在資本的價值構成上,即資本價值的不變組成部分靠減少它的可變組成部分而增加?!保?]馬克思認為,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是科技進步以及勞動生產率提高。單位勞動力支配的生產資料不斷提高,某種程度上資本對勞動力實現了替代。資本有機構成規律實質上是反映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生產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的規律。社會主義社會同樣也適用。資本有機構成上升的規律要求我們在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堅持創新驅動戰略,充分重視科學技術的創新和先進技術的推廣;注重協同創新,即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協同,實現科學家和企業家的協同,科學家的知識創新瞄準前沿技術,企業家的技術創新瞄準市場需求,兩者的協同既可以有能力搶占科技發展的制高點,又可以使研發的新技術具有商業化和產業化價值[4]。第一,發展創新型經濟,推動發展方式轉變。
所謂創新型經濟是指創新產業為標志的經濟。該種經濟以知識和人才為依托,以創新為主要驅動力,以發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和新產品為著力點,實現了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互動結合,以及知識創新主體和技術創新主體的緊密合作,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了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經濟增長的紅利更多地將依靠創新來實現,因此,創新性經濟將成為未來主導型的經濟發展模式?;诖?,應在以下方面實現轉型:一是增長方式由有形要素驅動增長向創新驅動增長轉型;二是產業結構由傳統產業向創新產業轉型;三是企業結構由單純生產型企業向科技企業轉型;四是企業技術進步由模仿創新向自主創新轉型。第二,建立健全“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產業創新”三位一體的創新體系。打破當前知識創新轉化難、技術創新產業化難的雙重困境,將知識創新延伸到技術創新,搭建科研院所、企業家溝通合作橋梁,通過企業家參與,實現技術創新成果在產業發展中的應用,促進產業的升級換代和產業鏈條的延伸,使知識和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理順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的職能分工,政府是服務者,是創新性的引導者,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則是創新的主體。政府在創新過程中應為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創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包括制度環境、政策環境、體制環境、文化環境、服務環境和管理環境,等等。第三,建立多市場主體和政府合作的創新系統。經濟發展中的創新驅動不是單個企業的行為,也不是政府單方面的行為,它需要相關主體的廣泛參與。一是建立健全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的產業聯盟,集成產學研各方面的優勢,實現產業技術重大突破,促進共性技術成果和關鍵技術的擴散和轉移,加快科技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轉移,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二是建立“產學研社政”五位一體的科技資源統籌聯盟,“五位一體”是指企業、學校、研究機構、社區和政府。具體來講,在政府的引導下,以市場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手段,圍繞企業這一載體,學校、科研院所、社區民眾通過“一體化”機制,實現科技資源統籌利用,促進技術轉化。通過制度體制創新,確?!拔逦灰惑w”的科技資源統籌聯盟的穩定性、權威性和廣泛性,發揮其積極作用。四、遵循社會生產按比例發展規律,完善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體系社會生產按比例發展規律是各個社會經濟形態共有的經濟規律之一。馬克思對這一規律的闡明集中體現在:“為了要有適合于各種不同需要量的產品量,就需要有不同的和數量一定的社會綜合勞動量。顯而易見,這種按一定比例分配社會勞動的必要性,絕不可能被社會生產的一定形式所消滅,所能改變的只是它的表現形式。自然法則是根本不能消滅的??赡芤虿煌瑲v史條件而發生改變的,只是這些法則所由以表現的形式?!?/p>
馬克思通過這一規律揭示了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系統內部各部門各行業之間,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各領域,以及各領域內部存在著一種客觀的比例關系。打破了這一關系,經濟形態內部自身的秩序性就會被破壞,必然會出現經濟危機。斯大林在馬克思社會生產按比例發展規律基礎上,提出了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規律,認為國民經濟各部門、各個生產單位(企業)之間、各個環節之間,既相對獨立,又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社會分工越發展,生產的社會化程度越高,各部門、各環節間的聯系性、依存性就越密切。因此,要求各部門、各環節之間必須互相協調、配合,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30多年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也面臨一系列問題,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結構失衡問題。首先是經濟部門結構失衡,一是部門間及部門內部比例失衡,即三次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總體發展滯后,產業結構亟待優化;二是部門內部比例失調,即各產業內部中體現高技術、高產出、高效率的比重不夠,特別是產業的創新驅動不足。其次是經濟空間結構失衡,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東西部差距,長期以來,由于東部率先發展戰略導致資源在區域間配置的失衡,西部地區發展一直處于落后狀態,據統計,2012年東部經濟總量為301811.284億元,西部經濟總量為96563.765億元,東部經濟占全國經濟總量的64.002%,西部經濟占全國經濟總量的20.477%,西部經濟占東部經濟的31.99%,由此可以看出,東西部經濟差距比較巨大;二是城鄉差距,由于長期以來城市偏向發展戰略,要素更多地集中在先進部門集聚的城市,城鄉差距不斷加大。
因此,遵循社會生產按比例發展規律,完善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體系,解決失衡問題是未來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第一,引導資源合理配置,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一是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上,提高政府宏觀調控的效率,通過制度創新,為資源在產業間的流動和配置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礎,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二是破除地區經濟壁壘,合理調整產業機構,糾正比例失調、結構失衡的偏差,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三是鼓勵技術創新,推進技術進步,建立推進技術進步的長效機制,提高產業機構的技術水平,促進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資本密集向技術密集轉變,從而實現產業結構的高級化。第二,強化空間經濟協同合作,促進欠發達區域的發展。現實經濟運行過程中任何企業或生產單位都是在一定的空間存在的,由此構成了地區間的比例。因此,在未來發展過程中,一是要通過市場配置和規劃引導,協調各要素在空間的合理配置,加強不同區域之間的協同合作,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制度創新,形成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合力;二是要加大對西部地區發展的支持力度,借助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帶動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三是統籌城鄉發展,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第三,健全調控體系,實現科學宏觀調控?!翱茖W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一是科學使用調控手段,健全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的宏觀調控體系,推進宏觀調控目標制定和政策手段運用機制化,加強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與產業、價格等政策手段協調配合,提高相機抉擇水平;二是完善調控機制,健全事前調控、事中調控與事后調控相結合的調控機制,增強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和協同性。五、遵循平均利潤規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在充分競爭的條件下,資本在不同的部門之間配置應該獲得等量利潤,即遵循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的原則。但由于資本有機構成和資本周轉速度不同,各個生產部門的利潤率高低不同,由此必然會引起部門之間的競爭。部門之間通過資本轉移使資本由利潤率低的部門流向利潤率高的部門。資本在不同生產經營部門之間的轉移必然引起不同部門商品供求關系和商品比價關系的變化,從而引起部門間利潤率的變化。上述資本轉移的過程,以及由此而來的價格和利潤率的變動要一直到兩個部門的利潤率大體平均的時候才能暫時停止下來,這樣便形成了平均利潤??梢?,平均利潤率的形成是全部利潤通過部門之間的競爭在各部門之間重新分配的過程,最終實現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在《資本論》第三卷中,馬克思結合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特征,提出了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于是,“資本主義生產,隨著可變資本同不變資本相比的日益相對減少,使總資本的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由此產生的直接結果是:在勞動剝削程度不變甚至提高的情況下,剩余價值率會表現為一個不斷下降的一般利潤率”。
從農村合作社運行特點而言,缺乏長期性行之有效的運行機制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雖然在社會主義經濟繁榮發展前景下,農村合作社經濟實力也在不斷提升,但是,就全國范圍內來講,多數農村合作社并未建立起一套切實可行的運行機制,理由有以下幾點。第一,農民成員并不是合作社產權的所有者,而產權所有者主體則大多是政府、供銷社、企業等。第二,由于產權主體的區別,所形成的利益分配方式也不是以農民為主,而是由農村合作社的創辦人決定利益分配方式,并制定相關的決策。例如創辦者常常是董事兼經理,一切發展項目計劃皆由其做主,普通的農民不具有決策參與權,農民的真正利益訴求被置之度外。第三,農村合作社受到政府的過度干預,同時也導致了合作社的發展不能獨立于政府之外,而是要受到其政策和管理的影響,依賴性較強。第四,合作社的財政管理水平低,沒有健全的財政制度,成員大會或者董事會也會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延后或者取消召開,這些都對合作社的發展有著消極影響。農村合作社之間并未形成一個完善的網絡體系,相互之間的溝通程度較低,這也是其可持續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以國際發展的經驗分析,當某種組織的數量和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后,就會為了進一步提高市場的占有率而進行合作,合作社之間進行合作能夠擴大規模效益,對于各自的功能也是互為補充的,更能維護好既有利益。國內的農村合作社發展過程中,尚未出現規模較大的合作體系,這與其區域發展不均衡有關,在全國范圍內農村合作社的覆蓋率還是比較低的,自下而上實行農村合作社的聯合較為困難,大多數農民成員的意識也未達到這一層次,已經出現的聯合社也是由政府干預的,具有政治化傾向的社團組織,而不是自發性的。我國已經出臺了相關法律來支持農村合作社的發展,并強調了農民的主體地位,在財政支出上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鼓勵農村合作社尤其是示范社項目的壯大,未來的發展前景不容小覷。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推動農村合作社發展的對策
我國現在仍然處于并將長期處于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也是農村合作社發展的時代背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時至今日,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也改變了我國經濟面貌和人民精神面貌,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并不斷推進其穩步狀態下的優化升級也是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在這樣的視域下,要進一步推動農村合作社的發展,須得從理論建設、制度制定、組織管理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不斷完善相關理論的建設,是提高農村合作社發展水平的基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為指導,結合我國的國情又將該理論用于經濟建設中,這是我黨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最為典型的方式,農村合作社的發展也不例外。堅持將理論作為彰顯農村合作社實現現代化完善的基礎,結合各個區域的實際問題,對這一形式進行徹底改造,讓農村合作社從較為封閉、狹小的天地里走出來,逐漸向著社會化大農業的發展方向前進。因此要在農業生產上深化改革,采取聯合勞動方式,實現合作社之間的互利共贏。確立農民主人翁的地位是堅持理論的重要內容,從而在利益分配上就可以實現按勞分配,勞動者可以對其經營的領域實行自主管理,并按照其實際要求為提高生產力水平進行必要的投入。當然在理論建設中,還要突破關于國有土地利用的理論,必須和我國的農業實際相結合,將落后的農業散戶生產方式改造為小規模聯合經營形式,進行農民股份制分成也符合我國農村合作社發展不均衡的國情,這樣還能提高農民的積極性。
其次,制度創新是農村合作社在市場經濟視域下發展的外在保障。理論創新一定要體現到具體制度上,具體執行起來才有章可循。實現制度創新首先就要變革農地產權制度,將剩余的土地資源和閑置的耕地充分利用起來。例如將農村土地股份化,形成集體產權制度。隨著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多,大面積耕地被閑置,土地的利用效率大打折扣,但也應該看到這些土地恰恰能成為擴展農村合作社的基礎性資源,而資源也只有在流動的過程中才能產生更大的效益。所以完善土地集體所有制度一方面是合理配置資源的方式,另一方面也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下推動農村合作社建設的必要途徑。自然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建立,表明自然村集體擁有土地的所有權,在此基礎上進行的農村合作社就能更加充分地保護農民的切實利益。同時,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就等于將土地資源按照人均分配,量化到了每位村民那里,這時土地雖是集體所有,但農民具有承包經營權,當合作社采用盈利方式使用土地時,就要與入股的農民一起分紅。農村合作社實行股份制也是對其進行科學、高效管理的方式。采用股東大會形式來實現民主合作原則,歸屬明確清晰、權責落實到位的現代產權管理制度更有助于推動合作社的發展。
此外,對農村經濟制度的改革也是推動合作社發展的基礎。在廣大農村地區,農村經濟組織具有一定的行政職能,為村民供給生產或生活產品,和村民委員會之間也有交集,但是職能未經統一明確劃分,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故要重新明確農村行政機構的具體職能,突出其社會管理職責,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管理力度,而將發展經濟的重任向農村合作社傾斜,為其提供必要的政治指導,實現政經分離管理。同時也要明確劃分財務管理與決策程序執行的界限,提倡農民自主經營和資本所有相一致,在以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為基礎之上,突出農村合作社經濟職能。綜合以上管理方式,在分配方式上就要切實貫徹以按勞分配方式為主、聯合按股分配的形式。除去投入生產、組織管理、繳稅和公積金以后,農村合作社的收入要在入社全員之間進行分配,不僅堅持了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制度,同時也兼顧資產、管理、技術等要素,是對以往農村經濟分配方式的突破和創新。最后,實現農村合作社的組織創新是確保農民利益的重要手段。在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形勢下,合作社的發展不能僅僅依靠外在制度的建設和國家經濟政策的支持,關鍵是要增強自身的實力,提高組織本身的建設能力,以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市場要求。針對內部結構的科學管理,首要任務是保證入社農民成員的主置不動搖,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要達到國家規定的要求。例如《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中明確指出,入社成員中農民社員要占到80%,少于80%的農村合作社不具有登記資格。并且在執行過程中要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同時明確相應的責任和權利。對于農村合作社的內部組織結構也要不斷地升級優化,在《農民合作社示范章程》中規定了基本的組織形式,包括社員大會、理事會、監理會,實行內在監管機制,與農民社員之間利益直接相關問題要通過社員大會方可定奪。降低政府對農村合作社內部事宜的干涉,完善利益分配制度,確保農民的積極性至關重要。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