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9:56
序論:在您撰寫教師發展歷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教師的知識與技能;教師的學生觀等方面說明課程實施要求教師的專業化,從影響教師發展的內因和外因兩方面來探討如何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
關鍵詞:課程實施;教師專業發展
一、課程實施
(一)課程實施概念
課程實施是指把新的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它是達到預期課程目標的基本途徑[1]。
(二)教師在課程實施中的作用
教師是影響課程實施的核心因素,美國著名課程論專家古德萊德區分了課程的五個層次,深刻地觸及了課程實施問題。古德萊德把課程分為五個層次:(1)觀念層次的課程;(2)社會層次的課程;(3)學校層次的課程;(4)教學層次的課程;(5)體驗層次的課程。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第四個層次的課程即教學層次的課程,這是教師規劃并在課堂上實施的課程。它融入了教師的理解、理念、知識、智慧等,經過教師的創造性運作而進入課堂教學,是“理解的課程”與“運作的課程”的統一。事實上,我們通常所說的課程實施主要就是指前三個層次的課程即觀念層次的課程、社會層次的課程和學校層次的課程通過教學層次的課程變為體驗層次的課程過程,教師是運作該過程的核心人物,影響著整個課程意圖的展現與達成。教師是直接參與并起主導作用的課程實施者,影響課程的諸多因素往往要通過教師反映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這個因素發揮作用。任何好的課程方案,沒有教師的合作與努力,都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
從課程變革的角度來看,無論課程專家、學者設計出多么完美的課程方案,如果沒有教師的積極參與和實施,任何一場課程變革都最終不過是美麗的泡影。教師之所以能夠影響課程變革的成敗,因為教師是將理想課程付諸實踐,是課程實施的中堅力量,是連接理想課程與現實課程的橋梁,是通過課堂教學為主渠道的教學實踐來實現課程預期目的的第一人。教師對課程實施、對課程變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從課程范式的角度來分析,在實踐的課程范式的視野中,“教師即課程”。教師不是孤立于課程之外,而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課程的創造者、課程的主體。教師不是教育權力部門和課程專家的附庸,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時時刻刻以自己獨有的眼光去理解和體驗課程,以自己的教育知識和教育理解為根據,改造著預設的課程,并將自己獨特的人生履歷和人生體驗滲透在課程實施過程之中,創造出鮮活的經驗,這些經驗是課程的一部分,因而教師就是課程本身。換言之,只有教師進入課程,才能實施課程,才能使靜態設計的課程轉化為動態的課程實施[2]。
(三)教師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分析
教師在課程實施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具體而言教師影響著課程實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教師的課程意識
教師的課程意識是教師對課程系統的基本認識,是對課程設計與實施的基本反映[3]。它支配著教師的教育理念、教育行為方式。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以何種角色呈現在課程中,表現出什么樣的課程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課程意識。教師的課程意識直接影響著教師的課程實施。在課程實施中,教師只有具備鮮明的課程意識,才不會將課程視為一個靜止的、完全預設的、不能變更的“法定的教育要素”或“法定的知識”;也不會將教材看作是課程的全部內容或奉為“怪經”。而是以自己的教育知識和教育理解為根據,結合對象、環境變化及實際情況對預設的課程不斷進行調適和再生產,即對課程目標具體化,對課程內容進行選擇、增刪、拓展,對課程內容的進程及時間進行微調和改變,對學習方式進行創造性設計,甚至對預設課程中的不合理方面進行批判,在批判的基礎上重建課程。在課程實施中,教師以何種角色呈現在課程中,即教師是課程的“忠實執行者”還是課程的“創生者”;是“教教材”還是“用教材”,往往與教師課程意識的強弱、課程意識是否明確具有直接的關聯性。因此教師的課程意識直接影響教師對課程的理解與解釋,進而影響著教師的課程實施行為。
2.教師實施課程的態度
個人改革態度影響新課程實施的程度。課程學者普拉特的研究表明,教師對新課程實施的態度一般類似于常態分布:反對者占5%,拖延者占25%,沉默者占40%,支持者占25%,熱誠者占5%[4],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復雜,但筆者認為這種現象與教師的惰性,教師對其職業、利益的防衛有關。當新課程實施時,教師必須放棄和改變長期以來所形成的習慣,并且還得花一定的代價如時間、精力去獲取新的知識與技能,這樣就
有可能使他們產生一種本能的惰性。而且所花費的代價與獲得的回報不一致,或者將帶來利益的沖擊和重新分配,甚至威脅到教師的職業地位,他們將利用各種理由來抵制或拖延新課程的實施。同時偏愛順從的領導文化進一步弱化了教師們的冒險精神,當他們目睹過去幾十年來各種在設計和實施方面的改革計劃悄無聲息離去,也會從自我保護的角度對當下的課程改革采取靜觀其變的立場。同理,某些學校也存在著類似的惰性和對其地位、利益的防衛,這些也直接影響著教師對課程實施的態度。
3.教師的課程實施取向
教師的課程實施取向指對課程實施過程本質的不同認識以及支配這些認識的相應的課程價值觀。教師的課程實施取向將導致明顯不同的各種課程實施行為,從而產生不同的實施效果。教師在課程實施中的基本取向一般認為有三種即忠實,即忠實,相互適應,創生[5]。忠實取向認為課程實施過程即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相互適應取向認為課程實施過程是課程計劃與班級或學校實踐情境在課程目標、內容、方法、組織模式諸方面相互調整、改變與適應的過程;課程創生取向則認為,真正的課程是教師與學生聯合創造的教育經驗,課程實施本質上是在具體教育情境中創生新的教育經驗的過程,既有的課程計劃只是供這個經驗創生過程選擇的工具而已。由此看來,忠實取向的教師依據預定課程計劃按部就班被動地消費課程;相互適應取向可激勵積極、主動地消費預定課程計劃,并根據實際情境不斷去修正、改進;創生取向則有利于讓教師成為課程的開發者、課程決策者、將預定課程計劃作為課程開發的資源,并主動利用其他資源積極建構課程新體系。不同的實施取向將產生不同的實施行為,產生不同的結果。
4.教師的知識與技能
課程實施效果還與教師的知識、能力素養有著極為重要的關系。知識方面而言,教師的知識一般包含三個方面,即教師的學科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學科性知識指的是教師所具有的特定的學科知識;條件性知識指的是教師所具有的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實踐性知識指的是教師在面臨實際的課堂情境時所具有的課堂背景知識以及與之相關的知識。教師對課程的實施就是建立在他們所擁有的知識基礎之上的。教師的知識是教師對課程進行理解與解釋的前提,它決定著教師對課程的不同解讀方式,影響著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和對話的進行,從而決定著教師能否將課程提升為超越書面文本和材料形式,并賦予其獨立存在地位。能力方面而言,教師應具有把握課程標準和教材能力,課程組織與實施能力,課程評價與選擇能力,課程設計與開發能力等。教師的能力決定著教師能否為學生提供探究和發現的真實情境,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能否根據學生發展的需要,適時調節課堂教學內容和結構;能否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進行學習和探索;能否運用多樣化方法和手段來組織教學、實施評價;能否對課程實施的各個范疇做出規劃和安排,以改進課程功能等??梢娊處煹闹R與技能是課程實施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
5.教師的學生觀
學生觀就是教師對教育對象的基本認識和根本態度。教師的學生觀是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發揮著重要影響作用的觀念因素,也可以說它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影響力量。當教師把學生僅作為認識的對象,把學生放在客體的位置上時,學生只是消極的知識“容器”,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課程及其教材被看作是學生必須毫無保留地完全接受的對象,教師的課程實施過程便成為單向度的信息傳遞過程,教師所關心的只是如何有效地、可控制地進行知識的傳授。當教師把學生看成是課程的主體時,就會視學生為課程的創造者和開發者,積極的知識建構者,在課程實施中就會視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可能生活為課程的依據,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和生活經驗,重視發揮學生對課程的批判能力和建構能力,并根據學生主體發展的要求,選擇課程內容、處理課程內容、變革學習方式,從而充分發揮學生在課程實施中的能動性,引導學生在自身經驗的基礎上去學習。
二、教師專業發展
通過以上分析,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教師各個方面都影響著課程的實施,讓課程實施達到預期的效果,筆者認為關鍵因素是要不斷加強教師專業發展。
(一)教師專業發展的含義
所謂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教師個體專業不斷發展的過程,本質上是個體成長的歷程,是教師不斷接受新知識和增長專業能力的過程。教師要成為成熟的專業人員,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與探究歷程來拓展其專業內涵,提高
專業水平,從而達到專業成熟的境界,教師的專業發展是個動態的概念。其次,教師專業是個變化發展的過程,即是個持續不斷的發展過程。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根植于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通過不斷學習、反思、探究其內在專業結構不斷豐富和完善的過程。
(二)教師專業發展的條件
根據內因與外因相互作用的原理,筆者認為專業發展的形成一方面要求外部對教師提供必要的條件;另一方面教師主動自身修行是真正成為專業教師的內部因素,也是決定因素。
1.外部因素
外部應該從以下兩個外部因素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平臺:(1)從社會層面來說,滿足教師的基本需要。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動機層次理論,教師必須滿足基本的生理需要,才能有教好書的高級心理的需要,因此社會要滿足教師的基本物質需求,如合理的經濟收入,實現教師基本社會價值。另一方面社會要給予教師基本的尊重,讓他們擁有作為教師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學者認為,當物質條件得到基本的滿足時,精神獎勵效果比物質獎勵效果要好。目前有些教師不能監守自己的崗位,教師人員外流,不愿從事教育行業。影響教師對教育失望的主要因素有:收入低、經濟地位差、教育經費不足、缺少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教學設備短缺、住房擁擠[6]。同時社會要給予學校和教師一定探索和常識的自由度。同時給教師提供職前、入職、職后的培訓機會,對教師進行理論上的培訓。理論和實踐是分不開的,教師的平時教育教學如果沒有或者缺乏理論的指導有可能使教育達不到期望的效果,或者與社會的期望相背離。有研究表明,讓一名教師自己“摸爬滾打”并不總是會產生積極的效果,專家的指導和同伴的支持對新教師同樣重要,如果他們能夠得到自己需要的建模輔導和幫助,教學效果更好[7]。(2)從微觀層面來討論,學校要建立一個和諧的人文環境,學校領導給予教師人文關懷,要注意定期和教師進行溝通,開展一些積極的比賽活動,讓教師有歸屬感。學校領導要善于用獎勵機制,以精神獎勵為主,輔助物質獎勵,但要把握尺度,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如,大功重獎,小功輕獎,物質獎勵盡量帶有精神意義[8]。要提倡教師進行科學研究并且鼓勵這種行為。建立教師之間互動合作機制,合作教學是一個復雜的伙伴關系,合作雙方按時考慮如何計劃,實施教學與評價,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同時教師通過合作教學可以形成良好的人際空間。
2.內部因素
辨證唯物主義認為,外因因素對事物的發展起阻礙或推動的作用,內部因素才是推動事物發展的真正動力,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因此,教師要成為教育專家,關鍵要靠教師自身的專業修行,并不是教書的年齡越老,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越高,因為有些教師把教書工作看作日復一日的重復勞動,抱怨工作的繁重。學生不好教,不懂學生的學習發展水平,沒有反思如何教。相反有些教師雖然教學年齡有限,但經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也可以達到相對較高的教育水平。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不再是研究成果的被動接受者,教師也逐漸可以成為研究的主體,研究再也不是理論家們從事的高深莫測的東西,教師可以進行行動研究、質的研究和敘事研究。通過教師對自己實踐經驗不斷反思,一方面可以體驗自己所學理論和經驗的正確性和有效性,增強自信心;另一方面又可以發現許多新問題,督促自己不斷學習,不斷研究,不斷探索更好的理解自己的課堂和改善自己實踐,找到運用理論的正確道路和具體操作辦法[9]。
教師專業修行的具體體現:
有學者認為,教師越能反思在某種意義上越是好的教師[10]。教師對理論體系的反思,包括自己的知識觀,學生觀,教師觀。1.教師的知識觀的反思。表現為教師對待知識的態度,如:知識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還是靜態方式呈現的書本內容。2.教師對學生觀的反思。表現為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如:學生是被動知識的接受者還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3.教師對自己學術水平的反思。如:自己是否擁有淵博的專業知識,自
己是否有寬泛的知識體系,自己是否教育教學方面的理論知識。4.教師反思教書技能方面的熟練程度。如:自己是否具備教育教學的基本技能,是否能夠掌握教學活動整個過程。5.教師教學策略的反思。(1)包括對教學組織形式的反思。如:反思班級授課制中的秧田式的優點和缺點,馬蹄形的組織形式的優點和缺點,圓形組織形式的優點和缺點;(2)教學方法方面的反思。如:反思討論式的教學方法,傳授式的教學方法,啟發式的教學方法等各方面的優點和缺點;(3)使用教學媒介的反思。如:反思課堂使用的教學媒介是否有利于教與學,是否完全了解各種教學媒介的優點和缺點。6.教師對自己興趣愛好及人格的了解。如:自己的哪些性格對教育教學活動有幫助,哪些性格的對教學活動有阻礙作用。
教師在課程實施中的作用,和教師對課程實施的影響兩個角度可以看出課程實施要求教師職業不斷專業發展,因此教師只有不斷實現專業發展才能在課程實施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28.
[2]何軍華.教師與課程實施碩士論文2004:11.
[3]郭元祥.教師的課程意識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3(6).
[4]黃政杰.課程設計[M].臺灣:華東書局,1991:411.
[5]張華.課程與教學論[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36.
[6]李森.教學動力論[M].重慶:新難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167.
[7]琳達.達林-哈蒙德,瓊.巴拉茨-斯諾頓.優秀教師是這樣煉成的[M],葛雷琿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69.
[8]李森.教學動力論[M].重慶:新難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174.
(一)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的定義
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的定義是指教師對包括教育技術、專業知識、教學技能等知識的獲取、應用、共享、創新和從隱形到顯性轉化的反思和學習過程。教師個人知識管理就是要求教師要具備個人知識管理的意識,知道個人知識管理的主要內容,通過個人知識管理,實現顯性知識和隱形知識的相互轉化,提高工作績效,助力專業發展。教師個人知識管理關注知識的個性化特征,強調個人參與,注重個人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二)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的內容
1.知識的獲取
知識的獲取是指從專家或其他專門知識來源,如傳播媒體、學術活動等汲取知識,并向知識型系統轉移的過程。在知識型系統初建時,一般只獲取必需的知識,隨著系統的調試和運行,逐步積累新的知識,不斷對知識庫進行擴充和更新。
2.知識的應用
知識的應用是指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其方式包括引用、引申、整合、解惑和創新。引用是直接拷貝知識,拿來引用;引申是直接拿來做小批量的修改和編輯,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觀點;整合是對多點知識的雜糅和提煉,進行局部重構;解惑是用知識點在實際工作中解決問題;創新是在潛移默化基礎上通過創意聯想等方式產生新的知識價值。
3.知識的共享
知識的價值在于共享。知識共享是指通過各種討論、會議網絡和知識庫等渠道進行知識交換和討論,通過知識的交流擴大知識的利用價值并產生知識的效應。
4.知識的創新
知識創新是指顯性知識和隱形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變化,從而產生新的知識。知識的創新要通過從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從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這四個過程完成,也就是從社會化———外化—連接化———內化的過程。
二、個人知識管理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
(一)有助于外化隱性知識
教師的隱性知識是指深植于教師個體的教學和科研方法、教學技能、教育智慧、教育觀念、價值觀等,是教師個人能力的綜合表現。這些能力依附在教師身上,具有不易表達和傳遞的特征,必須通過教育實踐獲得。只有通過教師之間的不斷交流互動和總結反思,有意識地組織、整理內隱知識,共享寶貴的教育教學經驗和方法,進一步創新知識。
(二)有助于改善教師個人理論知識
教師個人理論是指教師個人構建的,對教育教學的理解和經驗知識,是“引導教師的一套基于先前生活經驗的系統信念,這些生活經驗既來自非教學活動能夠,又來自作為通過教學的課程設計、實施而發生的經驗。”教師個人理論具有私密性、整合性和不斷變化的性質。教師個人理論是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通過研究、反思、感悟和內化所形成的自己獨特的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實踐操作體系和教學風格。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都會產生自己的感悟或者對一些觀念產生反思,通過一定的形式記錄這些感悟或者反思,可以幫助教師生成個人知識和理論,提升專業發展高度。
(三)有助于形成教育智慧
教學智慧是教師個體在教學實踐中,依據自身對教學現象和教學理論的感悟,深刻洞察、敏銳機智并高效便捷地應對教學情境而生成的達到融通共生、自由和美境界的一種綜合能力。教學智慧來源于教學實踐中,是教師靈活運用教學理論,對教學活動或前人總結理論的感知、思維、整合和創新。教師進行個人知識管理,可以幫助教師合理系統化知識結構,幫助教師不斷豐富個人知識和教學智慧。
三、教師專業發展個人層面的知識管理策略
(一)理論基礎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假設或假說,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而是隨著人們認識程度的深入而不斷升華,出現新的解釋和假設。人們應當把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處理和轉換知識,生長新的知識經驗。建構主義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反映了人作為知識主體的核心價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復雜的,應該重視隱形知識,個人知識管理成為顯性和隱形知識轉化和互動的必然途徑。
2.關聯主義學習理論
關聯主義是一種經由混沌、網絡、復雜性與自我組織管理扥該理論探索的原理的整體。關聯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一種過程,這種過程是一種將不同專業節點或信息源連接起來的過程,可能存在于非人的工具設施中。關聯主義的起點是個人。個人的知識組成了一個網絡,這種網絡被編入各種組織與機構,反過來各組織與機構的知識又反饋給個人網絡,提供個人的積雪學習。這種知識發展的循環,使得學習者通過他們所建立在各自的領域保持不落伍。因此,為促進持續學習,需要將學習集中在將專業知識系列的連接方面。隨著網絡的高速發展,網絡技術與連接的建立作為學習活動開始將學習理論引入數字時代。越來越多的人不再親身經歷并習得知識,他們的學習能力來自于各種不同領域、理念與概念之間連接的建立。這個時代的學習不再僅僅是個人知識內化的個人活動,而應該改變原有的學習方式和目的,使用新的學習工具,人們需要有一定的識別新信息的能力,在源源不斷的新信息中,區別重要信息和非重要信息,保持個人知識網絡不落伍。
3.學習生態學理論
學習生態學主要研究學習者所在的學習環境、團體或社區的學科,是關于如何達到幫助人們從其社會情境下的被動觀眾,轉化為主動積極的觀眾與演員雙重角色目的的學科。學習生態學提倡經常性的進化和更新。作為動態的自組織系統,個人知識管理系統是動態的、變化的和開放的。現代教育技術和網絡的發展,給個人知識管理系統提供了技術支持和人文環境,使得個體之間的知識獲取和共享變得方便快捷。通過現代教育技術和網絡等技術支持,教師個人知識管理得以實現,通過行動研究、個案分析等,調整自己的思路,改進自己的方案,解決教學中的問題,促進專業發展。
(二)具體對策
1.建立和維護個人專業知識體系
進入職業領域以后,教師專業發展面臨非正式的學習環境,知識點多且零散。如何將這些種類繁多的、不連貫的、不系統的知識點組合成新的知識非常重要。這就需要教師建立和維護個人專業知識體系,進行知識管理。教師合理的知識結構一般包括專業知識、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理論、普通文化知識和教育教學的實踐性知識等。在實施個人知識管理的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該通過個人知識的SWOT分析,明晰自己目前的知識構成狀況,面臨的機會與挑戰等。然后按照個人發展的實際需求,確定核心知識需求目標,結合自身的學習和實踐,彌補自身的知識“短板”,并將個人知識管理持之以恒,持續培養個人終身學習能力。
2.實現知識的重組,提升反思能力
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內在動力,是教師培育職業感情,構建專業思想、改善教學技能的賦權增能過程,從而幫助教師走向自覺、自主與探究的專業發展之路。只有經過反思的教學生活才有意義,教師才能在教學中找到自我。對于已有的隱性知識,應該盡可能將其顯性化;對于將獲取的隱性知識,應該將其與已有的知識進行整合,重構成為新的知識。在重構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進行及時的反思,將知識轉化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轉化為研究課題,開展行動研究,論證自己所掌握的理論和實際教學實踐的關系,不斷修正和更新知識,促進知識的活化。
3.參與知識交流共享,實現知識價值最大化
個人知識管理由知識的獲取、應用、共享和創新等四部分組成。是一個環環相扣的良性循環,有著馬太效應。知識越多,其增值機會就越大,只要不斷推動知識的使用和交流,知識就會不斷得到創新機會,其價值就越來越大。教師個體之間在知識結構、思維方式、認知風格和智力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造成個體之間知識的不同,如果個體之間能夠主動交流、分享他人的隱性知識,或者利用博客、微信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與他人分享和交流自己的知識,促進知識的更新,共同解決專業發展過程的難題,可以達到個體的共同發展。通過這種知識管理活動,把自己融入知識加工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傳遞,不斷思考,擴展自己的知識面。
四、結語
【摘要】根據教師自身特點,各大保險公司可開發出符合其需要的商業保險。特別應關注農村中小學教師缺少社會保障的問題。通過保險這一經濟社會行為,充分保障教師的利益,從而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隨著人們對教育重視程度的增加,教師這一社會群體的利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保險作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以其特有的經濟與社會功能,吸引著人們的眼球。因而,要通過保險這一途徑,保護教師的切身利益。建立健全教師醫療保險制度,完善養老保險體制,切實考慮教師自身利益。
【關鍵詞】教師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子女教育險農村中小學教師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才成為當今社會越來越珍視的資源。而一國人才的培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此國教育水平的高低。因而,在中國,教師作為培養社會人才最前沿的群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教師這一社會群體有著自身的特點:第一,長時間的繁重與高壓力的工作使教師們的身體狀況普遍較差。慢性咽炎,靜脈曲張,各種眼部疾病甚至于惡性腫瘤都是教師的高發病種。第二,教師工資穩定,退休后基本沒有其他收入,因而休后的生活待遇問題值得關注。第三,教師長時間從事教育工作,較常人更注重對子女的教育,因而對這方面的投資比重往往要比其他行業要高。第四,工作在農村基礎教育一線的中小學教師,至今還有不少人未能走出令人尷尬的低谷,甚至有5%的教師還生活在當地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因而,切實解決農村教師的社會保障問題,是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的當務之急。針對教師的種種特點,我們都可以巧妙的利用保險,發揮其損失補償、社會管理等功能,在保障教師利益的同時,促進保險業的發展。
一、教師與醫療保險
由于教師的工作屬于高強度腦力工作,精神上要面對教育科研雙重壓力,在平日生活中又缺少鍛煉,從而造成身體免疫系統失常,處于亞健康狀態,因而在教師的醫療待遇問題上,應給予更多的關注。事實上,國家一直很重視對教師的醫療保健工作。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是公費醫療制度,并且教師法明確規定教師的醫療與當地的公務員享受同等待遇。這一系列措施都使教師的就醫問題有了比較可靠的保障?;蛟S正是國家政策的原因,使教師們在選擇醫療保險是存在著兩大誤區:一是認為醫療費用單位會實報實銷。根據調查,實際上對于住院費用,均按各級醫院的等級設定費用報銷起付線,起付線下需自己負擔。另外,還有重大疾病共付部分個人也要支付一部分費用。一般而言,目前每年打入職工的醫保卡內的款項是很少的。統計顯示,廣州市區35周歲至45周歲有廣州戶口的職工醫??磕陜H有約800-900元的費用。教師們應明確認識到,由于自己屬于多病種人群,單靠學校辦置的醫療保險,很多時候是不能滿足自身的醫療需求的。然而,教師收入穩定有限,一旦遇到重大疾病需要大而開支時,自身的經濟狀況是很難維持的。因而,教室在購買保險時,應該考慮購買的險種能夠與單位的社會保險形成互補關系,計算好可能出現的缺口問題,達到全方位的保險作用。二是認為小毛病不需要買保險。由于教師是腦力勞動者,平時的工作環境和工作狀態都相對單一,不少教師都出現不同程度的職業病的癥狀,如:靜脈曲張、肺部或氣管炎癥、咽喉炎等。盡管這些職業病看起來并不很嚴重,但若不加重視,往往會導致惡劣的后果。從這兩點誤區我們應看到,教師十分有必要根據自身健康狀況為自己額外辦置若干份健康保險和一定的普通住院險,降低風險的同時也減少了重大疾病帶來的損失。例如,重大疾病保險中有一種類型始終身分紅型,由于此種保險因分紅不斷提高大病的保障額度,既保障了社保范圍以外的疾病,也可通過退保得到治療金。事實上,這一部分的市場需求是比較大的,因而各個保險公司也可以充分利用社會醫療保險的缺口,針對教師這一特殊群體,開發出適合其購買的健康保險類型。
二、教師與養老保險
教師平常收入穩定,很難有大額儲蓄,退休后除了退休金基本沒有其他收入來源。因而對于教師休后的生活保障問題,我們也應該給予關注。
我國《教育法》規定:教師退休或退職后,享受國家規定的退休或退職待遇??h級以上地方政府可以適當調整長期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中小學退休教師的退休金比率。教師作為一種高尚的職業,其養老保險應當實行社會優待。
盡管國家及社會在教師養老金問題上給予如此多的關注與優待,但有一個明顯的變化不容忽視,就是退休金的相對購買力減少。據調查顯示,十年前,一位退休老教師的退休金雖然不多,但是基本與退休前工資持平,甚至略高。但如今,退休教師的退休金基本是退休前工資的40%-50%。并且,當今的物價指數不斷上漲,僅僅退休金是無法滿足來教師的生活需要的。據保險專業人士介紹:我國目前實行社會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補充養老保險(企業年金)與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相結合得多層次養老保障制度。因而,購買一定的商業養老保險,是對老年生活的有益的補充,不失為日后老有所養,滿足自己的休閑需求,減輕子女負擔的好方法。在眾多養老保險種類中,分紅保險是一種很適合教師的一個險種。此險種不但免去個人所得稅,被保險人還可以每期以紅利的形式分享保險人的盈利。由于大部分教師(特別是中小學教師)較于其他職業對風險有抵觸情緒,不愿意把多余的錢進行股票債券等投資,分紅保險恰恰彌補了這一缺口。當然,這種方式也會產生風險,同樣屬于一種投機,但被保險人可以采用更高的預定死亡率、更低的預定利率及更高的預定費用率來降低風險。在將來有一份養老保障的同時,也預防了物價上漲帶來的實際消費能力的下降。除此之外,保險公司也應開發出更多使用的險種,供教師選擇。
三、教師與子女教育險
作為從業教育者,教師們深知教育對一個人發展的重要性,教育意識也更強,因而相對于其他父母,他們更愿意對孩子進行教育投資。加之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群體,受教育程度較高,相對于其他人,他們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更高,觀念更新也比較快。對于子女教育保險,他們接受程度也是相對比較高的,并較少發生退保情況。
雖然中國當前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并且盡量減少對學生的各種收費,但是,隨著人們對教育重視程度的增加和教育方式的多元化,教育費用在不斷增長。橫向來看,幾十年前,大部分人學歷僅為高中畢業,大學生很少。而現在,人們學歷普遍提高,大學讀完還要繼續念研究生,有的人則出國。工作年齡越來越滯后,教育費用也要求更高??傁騺砜矗粋€孩子教育費用的支出往往從他們進入幼兒園就開始了,從小學到中學,從中學到大學,各種書本費、補課費,課外特長學習費用層出不窮。據統計,在廣州這樣較為發達的城市,孩子從出生到大學這二十幾年中,教育費用高達30多萬。如果將來還有出國等的打算,那么費用將更高。這種高額的教育費用會占一個家庭支出相當大的部分,以常規的儲蓄方式來積累這筆費用往往比想象中困難,畢竟還可能存在很多以外的支出。因而,重視子女教育的教師父母就會選擇購買子女的教育保險,從而達到了強制性儲蓄的效果。一般來說,一個孩子在小學及中學階段,教育支出相對整個過程來說所占比重較少,并且此時,他們的教師父母正處壯年,收入相對較高。隨著孩子學歷的提高,進入大學后,教育支出開始增加。甚至于就業后,可能會涉及到創業初識資金問題,這些費用可能都需要父母來承擔。而此時,他們的父母也慢慢進入老年時期,收入減少的同時,自身醫療費用也會增加,這都對教育費用的支出產生不良影響。而子女教育保險證彌補了這一不平衡。它一般是在孩子成長期的前十幾年進行投保,當孩子到大學甚至開始創業的時期就能夠得到資金的返還,既保證了子女能夠擁有完整的教育過程,又對家庭其他成員的正常生活不產生影響。
四、加強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社會保障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而言,農村教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然而當今許多農村基礎教育教師還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他們在傳播知識、驅逐貧困的同時,確時時被貧困所困擾。在許多邊遠山區,醫療條件很差,看病吃藥也很很成問題。教師們堅持在教學第一線,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到醫院進行治療的?,F如今,不少農村教師仍未實行醫療保險,沒有醫療費用。小病就挺著,一旦患大病,只好舉債。與此同時,許多農村教師的工資問題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不但沒有如國家政策中所說的工資掉整,許多地區甚至還在拖欠,使教師們的基本生活無法得到保障。至于養老保險,則更是不可能實現的了。這一系列的問題都導致了教師的外流,從而引起師資不足,進而惡化了農村的教育狀況。
一、羅馬風格時期歐洲教堂的裝飾藝術設計
羅馬風格歐洲教堂的裝飾藝術設計是指12世紀以前歐洲教堂的整體裝飾風格。
1.以黑白色調的搭配為主羅馬風格時期歐洲教堂的裝飾藝術最具代表性的當然就是意大利的教堂,這一時期歐洲正處在羅馬帝國的統治時期,因此這一時期的建筑體現了鮮明的古羅馬特色。同時,這一時期戰亂頻繁,古羅馬文化對當時文化的影響依然比較明顯,天主教依然是最高的宗教統治者。因此這一時期的文化發展并不繁榮,受到戰亂和統治者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教堂在裝飾風格上主要是以黑白色調為主,其目的就是為了體現出羅馬教皇的高高在上和主的意志神圣不可侵犯。由于當時戰亂,主的仁愛思想受到很大的壓制,而這也體現在教堂的裝飾風格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意大利的比薩大教堂,這座教堂建于1063年,教堂的外部與古羅馬時期的建筑風格十分相似,采用的都是乳白色的大理石,在內部上與古希臘神殿的建筑風格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內部有很多乳白色的柱子,既能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又能起到一定的裝飾作用。走進大堂一眼就能看到高高聳立的柱子,以及兩側黑白條紋裝飾圖案,中央是一副正襟危坐的圣母裝飾畫,中間是著名的伽利略吊燈。整個裝飾風格顯得莊重、簡約,又不失肅穆,很好地反映出了當時的歐洲文化。
2.多用精美的雕刻作為裝飾眾所周知,雕塑是歐洲藝術的杰出代表,在長期的發展歷史當中,涌現出了大批優秀的雕塑家,如烏東、呂德、羅丹等,都是歐洲雕塑的杰出代表。雕塑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期,古希臘時期有關希臘神話的雕塑是其優秀的代表,而在古羅馬時期,文化的繁榮讓雕塑出現了第一個。歐洲最重要的宗教文化當中,當然也不可避免會涉及到雕塑藝術的應用。除了比薩大教堂大量地應用了一些雕塑藝術之外,其它的一些教堂也有很多著名的雕塑藝術作品。圣彼得大教堂建于326-333年,隨后雖然經過了重建、修正,但是依然保留了很多帶有古羅馬風格的雕塑,其中就有雕塑藝術史上的無價之作——米開朗基羅雕塑作品《圣殤》,當然作品的風格與羅馬時期的雕塑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依然能夠看到那種傳神的風格,這也是整個教堂最重要的裝飾作品。當然該教堂還保留了公元3世紀的一些浮雕作品,雖然有的雕塑作品時間已經無從考證了,但是依然能夠看到鮮明的羅馬時期的藝術風格。
二、哥特風格歐洲教堂的裝飾藝術
哥特風格歐洲教堂的裝飾藝術指的是12世紀到15世紀哥特文化流行期間,歐洲教堂在內外部的裝飾情況。
1.裝飾的色調豐富多彩從12世紀開始,歐洲社會逐漸步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繁榮的文化開始從希臘、羅馬傳遞到歐洲各地,同時哥特文化開始興起,這對歐洲教堂的裝飾風格產生了重要影響。最明顯的一個變化就是在裝飾的色調上。從上文的分析中可以明顯看出,在12世紀之前,歐洲教堂在裝飾中主要使用了黑白相間的色調,雖然在一些繪畫當中有別的顏色的使用,但是整體上呈現出黑白相間的特點。而到了哥特文化時期,歐洲教堂的裝飾開始變得豐富多彩,最重要的一個變化就是金色的應用,當時教堂裝飾中一般都是采用的純金裝,金色代表的是高貴和財富,正是因為金色的應用,讓教堂變得金碧輝煌。其中作為梵蒂岡羅馬教皇的駐地,圣彼得大教堂在改建以后,隨處可見金色的應用,而多彩絢麗的繪畫藝術讓整個裝飾色調顯得更加豐富。比如說始建于12世紀末的丹麥奧爾胡斯大教堂,其主祭臺上的神像幾乎都是金色裝飾的,然后用紅色、綠色等其它顏色點綴,增強了一種神秘感,顯得高高在上,不可侵犯(見圖1)。
2.多彩的繪畫藝術大量出現在教堂裝飾當中,除了雕塑之外,最重要的裝飾作品就是繪畫。12世紀到15世紀之間,歐洲的繪畫藝術開始從黑暗向黎明邁進。在這一時期,繪畫開始大量用于教堂的裝飾,并且與雕塑藝術相互融合,主要用于教堂內部墻壁、屋頂的裝飾。奧爾胡斯大教堂的邊門中就有一個非常典型的帶有神秘色彩的繪畫,這組繪畫雖然以宗教為內容,但是表現的并不是耶穌、圣母等傳統的題材,而是一種神魔鬼怪的裝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斯庭教堂天頂畫》,這是15世紀最著名的畫家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位于意大利西斯廷教堂。作品在教堂短廊式的500多平方米的天頂上,以圣經《創世紀》為主線,先后描繪了九個基督教神話場景,包括《神分光暗》《創造日月與動植物》《創造水和大地》《創造亞當》《創造夏娃》《原罪•逐出樂園》《挪亞祭獻》《洪水》《挪亞醉酒》,全部作品總面積達到600平方米,天頂畫的裝飾圖案全部繪以建筑結構的樣式,這與教堂實際的建筑結構取得諧和,因而當人們仰觀整個天頂畫時,它更顯得莊嚴華麗。在主題思想上,米開朗基羅確定所繪人物的內容時,不拘泥于情節的宗教依據,只著重于表現人的本質力量,蘊含著基督教深刻的精神與歷史價值,可以說達到了宗教繪畫的一個頂峰,與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一起被稱為15世紀繪畫中的不朽之作和無價之寶。
三、巴洛克風格歐洲教堂的裝飾藝術
巴洛克風格起源于16世紀,從17世紀開始流行于歐洲,這種藝術風格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些藝術風格,如錯覺的再現傳統等,但是卻追求一種繁復夸飾、富麗堂皇、氣勢宏大、富于動感的藝術境界,可以說是一種藝術的“浮夸”效果。
1.復雜而宏大的裝飾應該說在羅馬風格時期和哥特風格時期,歐洲教堂在內部裝飾上是越來越復雜的,雖然說在哥特風格時期,裝飾風格比較富麗堂皇,但這只是在一些局部地方的處理上,實際上在教堂內的大部分還是以單色調為主,當然圣彼得大教堂雖然有精美的壁畫和大量的雕塑,但是整體上很協調,并沒有復雜繁瑣之感。但是到了巴洛克時期,不僅壁畫的裝飾范圍越來越大,而且整個雕塑變得更加復雜,甚至出現了層雕等藝術手法,借助于建筑商的宏偉烘托出一個更加磅礴的宗教氣勢。如在意大利圣卡羅教堂的裝飾當中,就使用了大量的幾何圖案,在裝飾上講究的是對稱性,教堂的頂部是半圓形設計,在窗戶的作用下,映照的是一層層的裝飾畫,可以看得到這些繪畫當中有的描寫的是圣經當中的場景,有的純粹就是幾何的裝飾圖形,與繪畫交織在一起,烘托出整個教堂的宏偉(見圖2)。巴黎圣母院裝飾風格雖然比較簡約,但是巨大的柱子與灰色的色調,顯得教堂莊重而又不失宏偉(見圖3)。
2.大量應用了烘托對比等裝飾手法在巴洛克時期,藝術的自由,也讓很多的教堂在裝飾上借鑒了其它藝術表現手法,如繪畫中的烘托與對比,這一點與哥特時期追求的全景式的藝術表現有了很大的區別,往往會用一種裝飾來烘托、突出另一種藝術表現的主題,從而獲得更強烈的藝術表現力。如單色調與繪畫的烘托,裝飾繪畫對主題繪畫的烘托與呈現等等。如圣尼古拉教堂,這座教堂的頂部裝飾畫表現了一個場景和主題,周圍雖有一些幾何形的裝飾圖案,但是也比較少,在柱子上面幾乎沒有什么裝飾,一走進這里就會被中間的巨幅繪畫震撼,我們不禁會稱贊作者的高超技藝,也能看出他們在裝飾上的煞費苦心,力求新意。在其它的這一時期的教堂裝飾當中,也或多或少的體現出了這一特點。
1.1教育體制影響著歷史教學的地位
在高中階段,教師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高考服務,在這種應試體制的影響下,歷史常常被教師與學生忽視,其主要表現就是歷史課時少,歷史教師在短暫的時間內需要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除了這一因素外,很多高校招生對象偏向與理科生,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忽視了歷史學習的重要性,一直將歷史作為一門副科。
1.2教學目標不清晰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最主要的教學目標就是要讓學生通過歷史學習掌握更多的歷史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情趣,讓學生在歷史學習活動中變得理智、成熟。但是,就我國高中歷史教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忽略了歷史教學的根本目的,僅僅是為了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所教,這也是影響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重要目標。
1.3教學觀念與方式落后
在社會的發展下,各種新型教學方式也相繼出現,這為教學活動的創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很多教師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式落后,沒有積極采用新型教學輔助技術,依然使用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來開展教學,導致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普遍不高。
1.4教材紅色化問題嚴重
歷史本身就是一門豐富多彩的學科,教學內容也應該是多元化的,但是縱觀我國現階段的歷史教材,卻存在著紅色花嚴重的問題,尤其是歷史人物與歷史材料的介紹過于官方,在考察時重點是學生的記憶力,這就會嚴重制約教學水平的提升。
2學生發展視角下優化高中歷史教學成效的對策
2.1注意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現階段的教學活動十分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人文素養培養的核心就是人,要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就必須要做到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在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標準中對于高中歷史課程的屬性也進行了明確的規定,要求通過歷史教學來為學生塑造出高尚的情操,弘揚民族精神,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在開展歷史教學時,教師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蘊含的人文資源,讓學生在高中階段就能夠得到歷史文化的熏陶,逐步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讓學生的人文素質得到有效的提升,這對于促進學生的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2.2改革傳統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
在下一階段下,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讓高中歷史教學活動更加具有多樣性,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不僅要應用傳統教學模式,還應該積極的將多媒體教學模式應用在教學活動中,尊重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過程。同時,還要改革傳統的師生互動模式,要知道,傳統互動模式往往以教師為教學主體,教師講自己的,學生則按照教師的思路進行記憶與背誦,在這種模式下,學生與教師之間是沒有真正的互動的,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在進行互動式,教師就需要采取科學的措施讓學生參與進來,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這才能夠有效提升互動成效。此外,在學生學習與探究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主動的來發現問題,展現出學生探索與思考的過程,適當調整教材內容,這對于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2.3進行學法改革
在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為了實現學生的發展,還應該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開展主動性、參與式的學習模式,引導學生用辯證思維來問題,讓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歷史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注意激發出學生的探索熱情,引導學生積極的涉獵課外材料。在涉及到相關的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到問題,采取該種措施對于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是很有效的,而這種能力也是學生在以后發展中一個必不可少的能力。
3結語
摘要: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樹立科學發展觀的思想,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目前高校教師教育管理中存在一些缺少以人為本的現象。研究如何從人的本性出發,充分滿足教師的需要,充分開發和發揮教師的潛能,促進教師的人格完善和全面發展,是每位高校管理者必須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以人為本 創新 高校教師 教育管理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樹立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強調“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高等院校如何堅持以人為本對高校教師進行教育管理,從人的本性出發,充分滿足教師的需要,充分開發和發揮教師的潛能,促進教師的人格完善和全面發展,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關鍵,也是每位高校管理者必須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課題。
以人為本要求堅持把人放在首要位置,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人的根本利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是否符合人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作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標尺,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以人為本”具有三層基本涵義:其一,它是一種對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作用與地位的肯定。既強調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強調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其二,它是一種價值取向。即強調尊重人、解放人和塑造人。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類價值、社會價值和個性價值,尊重人的獨立人格、需求和能力差異,尊重人性發展的要求。解放人,就是不斷沖破一切束縛人的潛能和能力充分發揮的體制、機制。塑造人,是說既要把人塑造成權利的主體,也要把人塑造成責任的主體。其三,它是一種思維方式。以人為本,意味著任何個人都應享有作為人的權利,對任何個人的權利都應給予合理的尊重;意味著對人以外的任何事物都應注入人性化的精神和理念,給予人性化的思考和關懷。要求我們在分析、思考和解決一切問題時,既要堅持運用歷史的尺度,也要確立并運用人的尺度;既要關注人的共性、也要關注人的個性;要關注人的生活世界,要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確立起終極關懷;要樹立起人的自主意識并同時承擔做人的責任。
一、當前高校教師教育管理中缺少以人為本的表現分析
(一)高校教師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少以人為本的表現
長期以來,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著幾種片面傾向:一是單純強調道德知識的灌輸;二是過分提高道德行為規范的要求,并由此形成了“說教式”和“管教式”兩種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三是不聞不問、束手無策,使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名存實亡。
教師是特殊的群體,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隨收入的提高,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增多;文化素質層次較高,具有自我教育、管理、參政、議政的能力;民主意識較強,公平心理不斷升華,完美追求日趨強烈;競爭精神明顯,在教學、科研等各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現等等。因此,做好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必須用新的思想觀念指導實踐,重新審視我們思想政治工作的價值取向和生存根基。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和工作思路,堅持教育的發展性、主體性、動態性和針對性,無疑對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高校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高校教師管理中缺少以人為本的表現
過分重視組織的權威性,忽視教師的主體性。在這種行政管理模式中,組織具有絕對的權威,是社會意志的代表。行政人員成為管理的主體,教師只是管理的客體或對象;行政權力居于主導地位,學術權力被邊緣化,教師的工作價值主要取決于其在權力體系中的位置或被行政權力認可的程度;決策權高度集中于管理層,教師只是被動的執行者。管理者與教師的關系只是一種簡單的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教師的主體性受到貶抑,缺乏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
過分強調組織目標的達成,忽視教師的自我實現。從管理的目的來看,傳統的高校教師管理片面強調組織目標的達成,所謂“大學之大,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教師的成長理應成為大學組織最重要的目標之一。然而很多學校的管理者在管理實踐中卻不關切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境遇,把學生的成長與教師的成長剝裂開來。
過分強調管理的統一性,忽視教師的類特性。在現行的高校教師管理中,很多管理者在管理方法上以剛性手段為主,以“經濟人”的人性假設為基礎,無視知識分子的類特征及個性差異。高校教師從事的工作不僅僅是為了謀生,更多的是追求學術生命的充盈與完滿,享受創造性勞動的歡樂。他們個性化的教學是人的個性化體現,然而標準化的評價體系卻容不得教師個性化的教學模式,使之遠離個性化,致使教學出現死氣沉沉的現象。他們具有強烈的反思批判精神與社會責任感,這必然與傳統管理所強調的管理者權威發生沖突,影響管理績效的提高。
過分強調管理的外控性,忽視教師的自主創新。受科學管理思想的影響,高校教師管理日益走向制度化、規范化、定量化的軌道,強調用外在的制度約束、引導、評價教師的行為。從現實來看,量化標準管理具有一定的科學性、針對性、可操作性。但是,一些過于量化的標準在實施過程中制約了教師的主動性,挫傷了教師的創造性,使得教師按部就班,循規蹈矩,不求無功,但求無過。但是,大學的基本使命是培養人才與知識創新,人具有復雜性、模糊性、不確定性,人才培養的質量難以用一把科學的尺子來度量,教師的
教育教學行動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二、實現以人為本的高校教師教育管理創新
(一)以人為本創新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并服務于人的發展性,確立教師的主體性,樹立動態觀念。教育人、提高人、發展人是高校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歸宿和價值取向。只有始終以人的發展為中心,服從服務于人的發展這個中心,才是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和被接受的唯一理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轉變觀念,把思政工作的重心從維護穩定轉移到促進發展上面來,切切實實地為教師的成長和發展服務。實踐中,思政工作者只能起到一個“導”的作用,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效果來自于教師自身的感悟和體會。要善于激發教師的主體性,用恰當的形式和內容并以恰當的載體引導教師主動地進行自我學習、自我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沒有8小時內外之分,也沒有校園內外之別,要根據個體發展的不同情況,整合多方面力量動態地進行,在動態中把握教師思想的熱點、焦點和難點問題。
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高校教師思想政治教育要十分注重“人情味”,真正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關心人,徹底摒棄形式主義、教條主義和簡單化的作法,帶著對教師的滿腔熱情投入工作。要重視教師日常生活問題的解決,要把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一個不重視群眾生活困難,不關心教師痛癢的人是永遠得不到教師信任的,也是永遠做不好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
拓寬教師的人際交往面。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全面發展從本質上講就是豐富人的社會關系,人的社會關系越豐富,自身的發展就越充分。高校教師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集體主義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并通過拓寬教師的社會交往和人際網絡,使教師走出個體化、分散化的工作和生活圈子,在集體和社會關系中獲得教育,自覺地使自己的行為符合集體的道德規范,在實現集體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過程中實現自身價值。要創造條件,鼓勵教師以開放的眼光和開放的意識參與集體活動,在社會交往中獲得集體文化的熏陶,獲得社會教育的提高。
提高思政工作者的人格魅力。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通過自身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完美的人格力量,使教育對象產生敬佩、信任、親切的感覺,從而效仿從同你的教育或引導,最終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斷提高政治理論修養,不斷豐富科學文化知識,以堅強的黨性、廣博的知識、真誠的胸懷、清廉的作風增強自己的影響力和感召力。真理使人信服,人格使人信任,雙重的力量就能極大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要從情感上接近教師,善于“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著想,用坦誠和熱心消除對方的心靈屏障,這樣才能實現與教師的情感溝通與理解,才會有思想上的相互交流和影響。
(二)以人為本、創新高校教師管理的新路子
1、以人為本,構建和諧高校
要以人為本,構建高校和諧發展的體制、機制和制度;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和人際關系;建造和諧、優美的校園環境。學校的體制、機制和制度,決定了學校的行為方向和人的做事方式,其設計應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富于人性化,不能簡單地把師生員工看作制度的對象,有規訓而無體諒。高校文化是左右師生員工思想、學習、工作和生活的環境,它潛在地并時時刻刻地指揮著他們的一舉一動。一個文化和諧的高校,必然體現以人為中心,從人的價值追求上引導,用一種強大的文化,造成一種共同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把人們團結起來,動員起來,激發起來。高校還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應始終貫徹平等、尊重、合作、發展為基本內涵的人本思想,以誠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良好的校園環境對教職工具有陶冶情操、潛移默化的作用。校園建筑裝飾、綠化美化應體現中華文化特點,突出校園文化氛圍,以樸素大方、莊重明快、自然流暢、簡潔實用為要,形成集綠化、美化、凈化、園林化為一體,融校園、花園、樂園、家園于一身的育人環境。
2、以人為本建立高校激勵制度,強化管理藝術
激勵制度是一定時期內相對穩定、規范、標準的激勵手段和方法體系,它以文字和文件的方式來體現。它創設了教職員工可預期的激勵環境,對員工的行為引導和動力促進產生直接和明顯的影響。激勵制度包括學校和部門兩級。有教學激勵制度、科研工作激勵制度、管理工作激勵制度等等。雖然激勵制度的作用是主要的,但學校各級管理藝術對教職工的激勵作用卻是不可忽視的,因為它會在相對隱含的、無形的層面上發生積極的或消極的影響。激勵性管理藝術表現在:第一,尊重教職工。了解教職工的意見;重視教職工的才華,尋找機會以提供學習或深造機會;把教職工當作自己的“顧客”,真誠服務于他們等。第二,信任教職工。讓教職工參與到某些特定的活動中;把學校或單位信息與教職工分享;相互充分的溝通等。第三,認可和贊美教職工。對表現良好的教職工,以各種可能的方式鼓勵、認可或贊揚他們;認同或贊賞教職工的與眾不同之處,以充分發揮他們的特殊潛能等。第四,對教職工的工作給予力所能及的支持。此外,在管理藝術的發揮上,管理者的個人品質也會起相當大的制約或影響作用。一般來說,學?;騿挝活I導的誠實、遠見、公平、睿智、正直等品質是特別受教職工歡迎的。
3、完善崗位聘任制,以人為本建立科學的考評體系
推行崗位聘任制是我國高校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的一個基本方向。首先要科學設置崗位,明確崗位職責。對教學、科研、黨政管理、輔工作崗位等分類別、分等級設置。其次要建立崗位津貼制度。通??煽紤]把崗位津貼分為固定和浮動兩大部分,固定部分屬于基礎津貼,浮動部分屬于業績津貼。不同等級的崗位,基礎津貼應該不一樣,高層次崗位應考慮以基礎津貼為主,因為高水平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要承擔學科建設和教學科研的領導責任,同時也需要比較寬松的學術環境。低層次的崗位津貼則可考慮以業績為主,主要通過完成具體的教學、科研工作取得回報。
根據不同的崗位,要建立科學合理的業績考評體系。崗位職責要素的考評始終應是基本的部分,通??蓮牡隆⒛?、勤、績四個要素入手,其中,每一大要素又可細分為若干次等要素,如“德”包括了政治品質、思想作風、職業道德等。“能”包括了學識水平、工作能力、身體能力等?!扒凇卑斯ぷ鲬B度、事業心、責任感、服務精神、出勤率等?!翱儭眲t包括了完成工作的數量和質量,在本職工作中是否有突出成績等。為了保證對上述各要素評價的客觀性,通常需要考慮結合幾個不同側面的評價結果??己艘⒅囟颗c定性相結合,定性考核應控制在考核總值的30%—20%之間,使考核的結果主要是以量化的數字來說明的。要注重考核人員的代表性與人數的科學性。做到逐級考核與多種考核相結合、平時考核與定期考核相結合、民主與集中的合理加權系數相結合。
要充分發揮考核結果的效用,使考核結果成為對教職工進行獎懲的主要依據。要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相結合,要與教職工的職稱晉升、進修培訓掛鉤。
4、以人為本實施柔性管理、尊重教師需要的多層次性
柔性管理不是不要制度,而是要求制度設計要充滿人文色彩與生命關懷,尊重高校教師的勞動特點與類特性,更為重視組織文化潛在的規范、控制與整合作用;主張用理念凝聚人、用目標激勵人、用魅力感染人、用文化陶冶人,實現教師與組織文化的雙向建構。在柔性管理模式下,管理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者、控制者、監測者,而成為教師教育教學行動的示范者、人際關系的協調者、良好工作環境的創設者,成為教師成長的引路人,成為教師的良師益友與工作伙伴。學校的辦學從以行政為中心轉向以教學、科研為中心;管理者、教師、學生不再構成一個金字塔,而是構成同心圓,學生取代管理者成為組織的“圓心”;教師管理不再是少數人對多數人的控制性管理,而轉向以教師為中心
的全員管理、自主管理;教師不再只是一個執行者,而對各種學術性事務乃至非學術性事務擁有廣泛的決策權、參與權、發言權、監督權。要關切教師的身體健康,改善教師的住房狀況,使教師擺脫“清貧”的職業形象,從“貧窮而崇高”走向“富裕并崇高”,“快樂并崇高”、“健康并崇高”,切實提高高校教師的經濟地位與社會地位。并在此基礎上,引導教師走出教書謀生的消極狀態,發展教師的多種需要,提升教師的日常教育生活品質,讓教師不僅有豐富的物質生活,也有豐滿的學術生命,成為自主自覺的教育家。然而這并不是說所有的教師都要成為教育家,更不能用教育家的標準來要求每一位教師,在積極引導教師在教書育人方面爭先創優的同時要尊重教師發展的多種可能性,鼓勵教師自主選擇不同的發展路徑,自主建構理想的職業形象,實現源于個體身心特質與現實生活境遇的個性發展。
參考資料:1、《“以人為本”原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 許浩 《教育探索》20__年第1期
2、《關于健全高校教師崗位聘任制的若干思考》楊潮 胡志富 《中國高教研究》20__年第7期
3、《激勵與約束并存》 梁鳳鳴 《黑龍江高教研究》20__第4期
4、《創設高校教師柔性管理模式》鐘惠英. 《中國高等教育》20__年第1期
5、《“以人為本”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羅明 《中國科學教育》20__年第4期
6、《試論以人為本與高校教師管理》 劉鐵中 《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__年3期
7、《高校教職工考核芻議》 周青萍 孫小黎 《溫州大學學報》20__ 年 12 月
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內容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離不開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教育心理學也針對實驗教育學展開了研究?;蛘呖梢哉f教育心理學是由實驗心理學慢慢演變來的。實驗教育學實際上就是在教育過程中的實踐,在教育教學時揣摩學生的心理根據心理變化使用不同的方法。實驗教育學的研究是教育心理學發展的開端。教育心理學萌芽階段大約是在20年代前后,各種心理學發展起來,在心理學的研究中有一種應用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就是應用心理學的一種。格式塔學派引入到中國后,教育開始更多受到關注,“頓悟”順勢在心理學研究中火熱起來,不再局限于試驗和錯誤的反應。80年代桑代克提出的教育心理學關于學習的三大定律,為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30年代中國的教育心理學主要研究老師學生的行為,根據行為揣摩心理,不同的環境會產生不同的行為習慣,此時,一位名為弗洛伊德的人研究者在有意識無意識的情況下心理狀態的變化,并把它當做很重要的成果來研究,費洛伊德的研究使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們對教育心理學有了新的認識。
二、與心理學的區別
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中應用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心理學研究的是心理問題,在各種情況下擁有不同情感的心理變化,而教育心理學則是主要研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教師和學生的心理變化,教育心理學更具有針對性,由此也很明顯的看出教育心理學和心理學的區別。教育心理學的面向對象是將要從事于教育工作方面的人,他們可以指導教師實踐,向教師傳授相關的心理知識,但是并不深入到學生中進行教學講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課題具有抽象性。學校的心理學是針對學生們的心理問題來進行的臨床實踐,具有很強的應用特點,在學校教育中不僅要揣摩學生和老師的心理還要對家長的心理進行研究,家長是學生們接觸最多的對象,家長的心理也會對學生造成很大的影響。學校的教育,要針對學生的心理,更方便解決問題,實踐要比理論更能證明學術的存在。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具體區別可以說是一個研究的是心理問題心理情況而另一個則是主演針對學校的教育,此外,教育心理學更突出的針對學生或者老師的心理有偏激的人,或者說是針對思維不是很正確的老師和成績比較不理想的學生。研究教育心理學可以幫助學校更好的開展教育活動,幫助老師獲得較高的教學水評,幫助學生拿到更好的成績。此外,教育領域的心理學存在著一種臨床模式,這種模式包括以下幾點:(1)心理問題與教育間存在著一種聯系模式,聯系著兩者之間的發展,這個聯系很好地解釋教育和心理的問題。(2)在實際實踐中,要融合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更會得到顯著地實踐效果。(3)專業知識解決教育心理問題,使心理不是很正常的學生得到幫助。如我們所見,學校的教育心理學工作者和醫院的臨床醫生看起來是一個性質,只不過一個是對病人身體上的治愈,一個是對病人心靈上的治愈。
三、教育心理學發展前景
教育心理學在過去有幾百年的發展史,目前正在快速發展期間,除了學習心理等傳統領域的關注,也提出了以下新的發展趨勢。
(1)轉變教學觀念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首先要對教與學有本質上的理解,教學觀念的改變或許是目前對教學最有力的改變,目前的教學觀念太過陳舊,只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過程,有些死板的老師甚至上課都沒有與學生的互動,知識自己一個人在講臺上演著獨角戲,在經濟科技都迅速發展的時代,教學觀念要變得活躍一些,學生或許更適合做課堂的主角,老師該把課堂交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力和才力。教育心理學的發展,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認識了身為老師與學生之間存在的問題,學習是一個認知的過程,是一種積極的學生的知識構建過程,因為重視實踐教學和教育心理學的問題變得旺盛的生命力。
(2)有關教育的社會心理
教育心理學除了研究的教師、學生、和家長外,其他一切關于教育的社會因素都在研究范圍內。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時候,也會受到老師和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因素影響,因此,學生的學習并不簡簡單單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對于小學生來說,社會的原因也是在教給孩子為人處世,學生學習的動機和學習的情境也是影響學生成績的重要因素。
(3)實際教學中策略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