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9:53
序論:在您撰寫西方經濟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政府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對市場間接調控,對資本和勞動相互作用方面政府作用極其有限:政府行為局限在創造良幣,防止壟斷扭曲市場和自由貿易,提供公共產品等,都以服務市場為中心,對消費品制造的產業政策自由主義觀念較重。2.收入分配上差距懸殊,社會矛盾尖銳。在金融、電子、醫療等高薪行業與其它行業收入差距大,并且低福利的社會保障體系下,退休職工等沒有很好的福利補貼,對初等和中等教育的發展沒有足夠的政府政策支持;3.美國失業率降低幅度有限。高技術產業給美國創造的很多就業機會,但失業率的下降幅度有限,因為生產管理電子化,非熟練勞動力和不能適應該方式人會失業,并且失業率受通貨膨脹率制約。
二、歐洲模式
(一)歐洲經濟模式特征歐洲共同體經濟模式是內部成員國合作和妥協后實現的多個子模式的結合,形成如下特點:(1)歐盟形成嚴格法律體系規范經濟活動。歐盟現行法規關聯統一貨幣政策、市場結構和社會保障體制,成員國必須遵行歐洲法院判決;(2)競爭政策在經濟秩序政策中占首位。競爭政策是歐共體施行的第一個共同的經濟政策,至今仍是歐盟一體化的程度最高的經濟政策之一,其反壟斷規則是歐洲很難形成壟斷性企業的重要原因;(3)經濟政策導向是穩定。穩定貨幣是共同貨幣政策的唯一、首要的目標,其市場結構和勞動力的相關政策也以穩定為前提;(4)市場自由和社會平衡有機結合。歐盟社會政策還沒有達到經濟政策高度一體化,但由于成員國中很多推行高福利政策,良好的社會政策為良好經濟環境創造條件達成共識。
(二)歐盟經濟發展模式的困境1.分散財政政策和統一的貨幣政策間的矛盾。貨幣統一背景下,成員國有擴大內在財政赤字的激勵,從而促進經濟增長,就業增加,本國政府也可以獲得國民支持,由歐洲央行承擔通貨膨脹責任。2.歐盟經濟結構失衡。歐盟成員國各自經濟的結構、周期和發展水平有差異。中歐和東歐國家的財政赤字和外債過高以,其中德國過度依賴出口;南歐國家經濟過度依靠消費,儲蓄低,公共財政相對弱,需要外來資本來彌補。3.部分成員國對周期性產業過度依賴。如冰島主主要依賴金融服務業,希臘高度依賴海運、旅游和農業。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重創這些國家的支柱產業,導致經濟持續衰退,失業率攀升。4.西歐和東歐經濟發展水平失衡。東歐國家、南歐部分國家勞動力成本較低、資本相對匱乏,多為債務國;德國、法國、荷蘭等西歐國家勞動力成本較高、資本相對充足,但金融危機背景下,西歐銀行資產嚴重縮水,東歐獲得信貸額大幅下降。5.社會保障制度福利過高,但降低福利會激化國內矛盾。金融危機后,歐洲高福利國家面臨政府財政收入遠低于福利支出的困境,而國內失業人數增加,簡單削減福利支出將激化國民和政府矛盾。6.失業率高。首先,高福利社會保障給企業解雇職工的激勵,其次歐洲產業結構中傳統工業占的比重大,發展空間有限,高技術產業相對美國、日本落后,提供新就業機會相對少。
三、日本模式
(一)日本模式特征日本模式的特征包括:(1)市場性與非市場性并存。日本政府通過經濟計劃和政策進行資源分配,通過法律和行政指令落實對重點扶持產業的傾斜性經濟;(2)產業結構以重工業為主。二戰后日本政府選定汽車、家電等戰略產業進行重點扶持,形成以制造業和重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3)以技術引進為主的科技發展策略。日本確立了積極引進外國實用性強的先進科技成果并學習、吸收的科技發展戰略;(4)企業布局和治理。日本企業是金字塔式布局,大企業處在塔尖,其子公司處于中部,其它中型企業和眾多小企業在底部。其股東力量相對歐美弱。大部分日本本土企業實行雇傭終身制;(5)出口型國家。由于受國土面積和人口限制,日本國內消費市場的潛力有限,政府鼓勵出口貿易。
(二)日本模式困境1.政府行政指導和市場機制并存矛盾凸顯。政府過多干預市場制約了經濟進一步發展,比如產業政策方面向金融、財政、外貿傾斜,破壞了市場價格機制形成的投資規律,損害其它產業利益和也剝奪了消費者部分利益,也引起和國際同行業摩擦。2.產業結構失衡。制造業和重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比重過大,農產品自給率較低。更重要的是,知識經濟要求產業結構、經濟管理模式隨技術、經濟環境變化而調整,產業結構比重失衡使日本在知識經濟時代難以及時進行經濟轉型。3.基礎科研的創新力低。吸收型科技發展策略過于依賴技術引進,自主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在基礎科學研發上較為薄弱,受到來自歐美基礎技術研發能力強的國家的科技方面制約。4.市場封閉性的弊端。日本商品流通領域規制繁瑣,交易習慣較為復雜,給市場公平競爭設置障礙,使外國許多企業難以適應和接受,形成日本封閉的流通市場。5.雇傭終身制的弊端凸顯。終身雇傭制度要求企業應避免解雇工人,一方面工人勞動強度相對大,另一方面企業在經營惡化時工資負擔重而不利于企業轉型,特別在信息技術為中心的產業革命時期,工人被束縛在夕陽產業,阻礙新產業發展。
四、結束語
1、供求模型中的要素(1)需求曲線:需求是消費者在一定價格基礎對商品和勞務所選擇購買的數量。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對商品和勞務的需要和愿望;另一個層面是購買力。需求通常與價格成反向變化。一般來講,商品的價格升高對導致消費者對商品需求的下降。從圖形上看是下行的曲線。(2)需求曲線的移動:當價格不變的時候,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因素的出現也會導致需求量的變化,即價格穩定但是需求曲線會向左會向右移動。例如相同市場條件下,隨著養生觀念宣傳力度的增加,人們對保健品的需求會提高,此時,價格不變,而需求曲線發生了向右平移。需求變化等于市場買家的邊際效用改變。(3)供給曲線:供給:指廠商或家庭在一定價格下愿意并能夠提供的商品和勞務的數量。通常將,價格的升高會導致該種商品或勞務的供給量增加。從圖形上看是上行曲線。首先供給指有意愿出售商品;其次是指供應商有供應能力。供給量既包括生產出來進入市場的商品也包括生產出來的庫存和待銷的商品。(4)供給曲線的移動:假設市場供給曲線中的其他條件不變,隨著時間的推移,該曲線不一定是穩定的,如果某種因素改變了任何一種既定價格水平下的供給量,供給曲線就會移動。例如同種市場條件和相同價格下,隨著人們對養生問題的重視,養生產品的供給會增加。(5)供求規律是指商品的供求變化引起價格的變化,供求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客觀規律。包括以下內容:供不應求,價格上漲。有三種情況導致供不應求。第一種是需求量不變,供給量減少;第二種是供給量不變,需求量增加;第三種是需求量的增加超過了供給量的增加。這些情況都會導致商品價格的上漲。供過于求,價格下降。同樣有三種情況造成供過于求。第一種是需求不變,供給增加;第二種是供給不變,需求減少;第三種是供應量的增加超過了需求的增加量。
2、價格變動引起供求的變動首先價格與需求成反方向變動。價格上漲,導致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減少;價格下跌,需求增加。同理,價格與供給成同方向運動,即價格上漲,供應商會增加供給量;價格下跌,供應商會減少商品供給。最終價格的漲落會調節供求的平衡。
二、基于供求模型的人力資源需求分析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人力資本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具備商品的基本屬性,從這一角度來分析區域經濟產業結構調整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適應性,也就是研究人力資源供給和需求的關系問題。探討產業結構與人力資源需求的關系,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分析,可以分兩個階段來分析:第一階段,由于我國人力資源成本低廉,在這一區間,對低端操作工人的需求將持續增加,大量農業勞動者進入城市補充了這部分用工需求,反應在需求曲線上,體現為需求曲線右移且趨于平緩。
我國人力資源產業需求結構的演變規律:一次產業的社會勞動者總數的比重呈下降趨勢。1952:83.5%;1992:58.5%;2008:39.6%二次產業絕對增加與相對增加并行1952:7.4%;1992:21.7%;2008:37.2%三次產業絕對增加與相對緩慢增加并行1952:9.1%;1992:19.8%;2008:33.2%第二階段,大量的持續性的用工需求將推高人力資源成本,比產業繼續轉移,而原有產業將面臨產業升級的需求,產業升級將導致二次產業低端人才需求逐漸降低,高端人才需求增加,人力資源向三次產業轉移,三次產業崛起。反應在供求模型上表現為需求曲線上為高端人才需求右移。
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三大產業比重:一次產業:1.8%左右二次產業:22%左右三次產業:76%左右何文章等2012《經濟發展對高技能人才需求規律及趨勢研究》高技能人才獲資格證書人數隨自然年時間的變化規律,即高技能人才獲資格證書人數隨著自然年時間的變化呈增長的發展趨勢。進一步研究了經濟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規律與趨勢,結果表明,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勞動力市場的增加,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明顯增強。假如GDP每增長1%可為我國創造100萬個就業崗位,其中需要高技能人才9-10萬人。
論文摘要:中國的經濟改革是前無古人的波瀾壯闊的社會經濟實踐,于是中國經濟學向何處去就成為經濟學界關心的重要課題。通過梳理中國經濟學在內容、體系、方法論上的研究成果,明確中國經濟學的目標,分析中國經濟學面臨的主要困境,并結合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耦合研究成果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學,探討中國經濟學的發展趨勢。
1中國經濟學的目標
中國雖然已經初步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還存在兩個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計劃經濟體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徹底觸動,深層問題沒有完全解決;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穩固,在具體實施中還有不少漏洞。因此,建設一門能反映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特點和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特色的中國經濟學是有必要的。這也是中國經濟學的根本目標所在,而中國經濟學的具體目標可分為體制結構、經濟運行和經濟發展三個部分。
體制結構目標主要從中國的漸進式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來分析,所有制結構和個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保障體系較為完善。經濟運行目標主要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經濟運行目標和宏觀經濟運行目標。微觀經濟運行目標主要包括企業和企業制度的完善及國企改革的推進、社會主義市場機制、市場體系、社會主義市場秩序和規則較為完善。宏觀經濟運行目標是實現總供給與總需求及其相互關系的平衡、宏觀經濟調控目標順利實現、政府職能得到完善等。經濟發展的目標就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增長目標(包括經濟增長的目標和經濟增長方式等)和經濟發展目標(包括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與經濟結構、中國二元經濟結構、對外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關系、科學發展觀及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等)。
2中國經濟學面臨的困境
2.1經濟學被邊緣化,研究成果和研究團隊萎縮
在中國經濟學被邊緣化,甚至已無立身之地。目前,高校馬思主義經濟理論課程已被嚴重壓縮,中國經濟學界研究成果,主要是有關西方經濟學的內容,有關經濟學內容的不到十分之一;有的雖然打著經濟學的招牌如《勞動價值論》,卻在宣揚資產階級要素價值論的觀點。
其次,經濟學專業的研究生對經濟學的學習不感興趣,更談不上研究。在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十七年招收的330名博士生中,他們在學期間發表的經濟學論文一千多篇,其中真正研究經濟學的不到10篇。經濟學專業的教學隊伍中從事經濟學的教學與研究者也日益縮小。
2.2中國經濟學傳統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嚴重滯后于國際化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改革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仍嚴重滯后于國際上經濟學專業的新發展。首先,教學內容重復。以經濟學專業學生為例,大學本科階段學習的政治經濟學內容在高中就曾經完整的學習過,研究生階段則開設專題性課程,但在體系性、知識抽象性程度上基本沒有差異。其次,理論體系被人為割裂。一是將政治經濟學從體系中分割出來。二是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和社會主義部分在范疇與原理上沒有科學銜接,尚未建立整體的政治經濟學體系。再就是,教學方式的“封閉性”。當前中國經濟學教學缺少足夠的教學參觀或社會調查等課外活動。
2.3經濟理論脫離經濟現實,教學方式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
首先,理論脫離經濟現實,難以滿足本土化的要求。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理論來源于實踐,目前,中國經濟學的教學方法基本上都是教師選定一本教材,以教材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國內經濟學教材出版周期一般較長,教材內容與現實經濟問題極易產生距離與脫節;再者,由于國內教材大多直接照搬西方理論,西方理論與中國經濟現實本身也有距離。其次,“滿堂灌式”教學,忽視教學過程,扼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不可能講清楚全部的經濟學理論,這就要求老師主要傳授學生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和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而偏重于死記硬背和機械化訓練,則缺乏課堂交流和學習能力的培養。
2.4理論研究缺乏規范性,對兩個范式關系的認識上存在偏差
在過去幾十年間經濟學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相當數量的重大基礎理論問題還認識模糊。這一點在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問題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例如:以什么作為切入點開始經濟學分析?用什么作為主線將這種理論體系貫穿起來?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征究竟有哪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市場經濟怎樣才能真正與社會主義、與公有制有機結合起來?對這些根本問題的認識尚缺乏基本規范,認識相當混亂。
在研究過程中,明顯地存在著對兩個范式關系的認識上的偏差問題。學術界存在兩種片面傾向:一是排斥和輕視西方經濟學理論,對于現代西方的經濟學理論采取一種簡單否定的態度;一是把西方經濟學特別是主流經濟學當作唯一科學的經濟學理論,忽視它所具有的意識形態的成分,否定經濟學的科學意義和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作用??偲饋砜?,后一種傾向在當前呼聲甚高。此外,中國經濟學研究中也存在諸如選題過于寬泛、研究結論草率等其它問題。
3中國經濟學的構建
在這種背景下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將西方經濟學中意識形態理論與市場經濟理論相分離,將市場經濟理論的科學成份嵌入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之中,實現兩種經濟學說的整合不僅必要而且可行。
3.1整合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和西方經濟學均衡分析理論
勞動價值論更多關注的是市場經濟運行的本源性問題,為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及其運動規律提供了理論依據。均衡分析理論更多描述的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外在表現,為揭示價格與供求的內在關系及其資源優化配置規律提供了分析工具。中國經濟學研究對象和任務已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資源優化配置,將均衡分析工具嵌入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可以克服馬克思經濟學說價格變動分析的不足,賦予勞動價值論以新的時代內涵。
3.2整合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勞動者行為動機假設和西方經濟學經濟人假設
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勞動者行為動機假設注重全社會成員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并認為勞動僅僅是謀生手段,這種分析框架揭示了社會主義勞動者之間生產關系及其行為動機的本質特征,但難免帶有計劃經濟的局限。西方經濟學中關于經濟人“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假設,反映了市場經濟主體行為動機的某些重要特征,但卻“往往具有非社會性和非歷史性的傾向”。將兩種行為動機理論整合為在全社會各階級各階層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經濟人“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假設。
3.3整合馬克思廣義政治經濟學思想和西方發展經濟學
馬克思晚年時期未能構建起以發展中國家為研究對象的廣義政治經濟學。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興起發展經濟學,先后經歷了從結構主義到新古典學派,再到以人為本的發展經濟理論;從宏觀模式的經濟增長理論到微觀分析的人類發展理論。這些理論均從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經濟落后國家擺脫貧窮落后、實現工業化、經濟市場化、社會化、現代化的發展規律。將西方發展經濟學的科學因素嵌入馬克思廣義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建立中國特色的發展經濟理論,是中國選擇適合國情的科學發展戰略的需要。
3.4整合馬克思階級分析理論和西方新制度經濟學
在馬克思的分析模型中,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遺漏的所有因素:制度、產權、國家和意識形態。然而他未能深入分析未來生產方式技術持久進步、經濟充滿活力的動力源及各勞動者階級之間以及階級成員內部潛在的利益矛盾對其的影響。而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制度經濟學則從供求關系、均衡價格的技術分析轉向了產權關系、交易費用的制度分析,從而揭示了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在私人成本和收益與社會成本和收益不一致條件下,產權界定、國家干預以及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制度創新和制度安排對技術持久進步、經濟充滿活力的重要作用。盡管新制度經濟學自身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但不妨礙我們將該學說中的科學因素嵌入經濟學階級分析理論框架中。
4中國經濟學的發展趨勢
4.1走向規范和實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的研究視野不斷開闊,方法不斷創新,比較成功地實現了傳統經濟學研究范式向現代經濟學研究范式的轉型,越來越走向規范化。但是,中國經濟學從總體上看還是不成熟的?;A理論還比較薄弱,研究方法還比較落后,學科規范還不夠嚴格,中國經濟學作為一種科學體系還在形成,中國經濟學必須堅持走向規范。建立學術規范,發展學術評價,是中國經濟學進一步發展和提高的重要條件和必由之路。
多年來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中國經濟學理論仍然落后于實踐,中國經濟學理論的發展仍受著傳統思維方式的束縛。為此,中國經濟學必須堅持走向實際。對于中國經濟學來說,當務之急是要從實際出發,搞清楚中國所面臨的究竟是什么樣的經濟問題,仔細分析問題背后的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和途徑并且揭示出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超級秘書網
4.2走向開放和世界
經濟學的開放是不可避免的。既勇于肯定,又勇于否定,一切取決于是否經得住實踐的檢驗,而不論源于何時,出于何人,來自何方。經濟學走向開放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堅持引進來,將外來的理論綜合到中國經濟學理論和中國實踐中去;二是堅持走出去,要加強交流和不同學科間的聯系,進行多學科理論、多元研究方法與手段的綜合運用。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學也正在逐步走向世界。但中國經濟學走向世界,必須首先立足本土,其次必須立足經濟,關注技術,立足當代,面向未來,使中國經濟學的研究始終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參考文獻
[1]祝茂.轉型期中國經濟問題探索——第四屆中國經濟學年會觀點綜述[J].南開經濟研究,2005,(1):100-103.
[2]趙凌云.中國經濟學研究與教學存在的基本問題與解決思路[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6,(4):6-7.
[3]嚴飛.《西方經濟學》教學方式改革與實踐探討[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181.
1.經濟學案例要貼近生活。
許多教材在講替代關系時常以茶葉和咖啡為例,這在我國大部分地區沒錯,但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生活習性差異較大,有些地方,如廣東,喝茶成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咖啡根本無法代替,尤其是那些喜喝功夫茶的人更是如此。類似的例子還有大炮和黃油。該案例雖能反映稀缺資源配置的原理,但黃油離中國學生似乎有點遠,而且對于普通消費者,二者既非替代也不互補。這就說明,經濟學案例的選擇,應該盡量從生活實際出發。
2.案例要與理論緊密結合。
西方經濟學的教學目的是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基本原理,并能運用這些基本理論和原理分析、解決實際經濟問題。說到底,案例教學是理論教學基礎上的一種輔助教學方法,是為理論教學服務的。因此,選編的案例必須反映經濟學原理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規律,要能揭示案例的內在聯系和經濟學原理的有關特征。
3.經濟學案例來源要多樣化。
經濟學案例來源首先應該是豐富多彩的經濟現實生活,尤其是熱點經問題。因為這類案例能引導學生走出象牙塔,關注現實生活,極大地培養學生對經濟學的興趣,大家都知道,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當我們用鮮活的經濟生活成功地吸引了學生,使他們關注經濟生活,甚至讓他們養成了定時收看新聞聯播、經濟半小時、經濟觀察,并且關心國家的經濟生活的時候,我們可以說,我們的經濟學教學任務已經完成了一半了!
二、經濟學案例教學的課堂組織
1.正確處理師生關系。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中教師居于主導地位,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案例教學就是要在老師的主導下,利用鮮活的案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案例教學中,教師或在課堂當堂呈現案例,或布置學生課前閱讀相關材料。然后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得出自己的觀點。討論案例是案例教學的中心環節,教師要創造機會讓學生走向前臺,展示自己的觀點。教師則由前臺轉向幕后,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當組織和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進行討論、交流,發現問題和分歧,盡量讓學生自己解決,如果學生自己不能解決,則應選擇適當時機給予解答。教師在學生討論過程中,除了應該把握討論節奏,控制教學進度外,還應當關注每個學生的表現,不斷啟發、誘導學生開動腦筋,尤其應鼓勵學生勇于獨立思考,形成獨特見解。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能力在案例分析的過程中得以鍛煉和提高。
2.正確處理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的關系。
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有其完整嚴密的理論體系,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向學生展示這些理論,案例教學則是要通過生動可感的實例來圖解,或補充說明這些理論。很明顯,理論教學和案例教學是主次關系,案例教學應服務于理論教學。這是因為,一方面,經濟學具有獨特的科學性與嚴謹性,理論教學中嚴格的理論推導過程是訓練學生經濟學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學生就是在這一系列看似枯燥的訓練過程中,學會了對經濟現象的數學描述和嚴格的邏輯推演,掌握了一系列經濟范式并試圖用這些范式去認識紛繁復雜的經濟世界,形成了對現實經濟世界獨特的分析、判斷、歸納和預測的能力;另一方面,課堂教學中學習的概念、公式、定理、公理,是案例分析的基礎。顯而易見,沒有概念和理論的講解,僅僅從案例中得到結論,難以讓學生建立起全面的理論結構,學生獲得的必將是零散的不系統的知識點。因此,充分地講解基本理論是學生學好經濟學的基礎。經濟學不能像MBA教學那樣可以以案例為主。相反,在經濟學教學中,案例教學只能是理論教學的輔助,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枯燥的理論知識的。
3.案例要服務課堂教學的需要。
西方經濟學由于可以解釋一些現象,它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因為如果你不做進一步的思考,你會認同西方經濟學對一些經濟現象所做的解釋。比如消費、投資、出口、政府支出可以拉動經濟增長,因為國內生產總值(GDP)等于消費加投資加凈出口加政府支出。再比如消費者為什么會受欺騙,是因為信息不對稱,如果信息對稱,消費者是不會受欺騙的。
經濟學可以分成三個層次,它們分別是經濟現象、操作、理論。經濟現象是我們天天能夠看得見和體會得到的,比如雞蛋多少錢一斤,上海股票多少點,某公司雇傭多少員工。操作則是我們需要思考才能夠感覺得到的,比如企業是怎樣組織起來的,它們為什么大多數采用有限責任公司的方式。理論則是看不見感覺不到的,比如什么是貨幣,貨幣是怎樣產生的。
經濟現象、操作、理論在經濟學中的角色是不一樣的。經濟理論是基礎,經濟現象則是豐富多彩的,經濟操作是根據經濟理論而形成的。經濟操作賴以存在的理論,既包括書面的理論,也包括實際中應用,但沒有在書面上出現的理論。由于有一部分經濟理論是在書本上找不到的,這就會使經濟現象和經濟操作在一些時候被認為沒有理論依據。經濟理論是以經濟現象和經濟操作為原料的一種邏輯思辯,它既包括書本上的經濟理論,也包括非書本上的經濟理論,如散落在普通人觀念里的經濟理論。
1、經濟現象。
在經濟現象這個層次,西方經濟學是很有欺騙性的,因為西方經濟學就是停留在這個層面。以西方微觀經濟學為例,它是以市場的存在為前提的,在這個前提下,西方微觀經濟學開始分析構成市場的兩個方面:供給和需求。以供給為核心的理論是生產、成本、利潤理論,以需求為核心的理論是效用理論、預算理論及收入理論,最后對市場的類型及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系做了一個一般性的分析,從而得出局部均衡、一般均衡的結論。這些理論,表面上都有道理,因為人們觀察到的經濟現象,是單個的、割裂的、片面的經濟現象,這和西方經濟學對經濟現象的解釋正好一致。
我們都熟悉需求曲線,它描述的是商品(或產品,下同)與價格水平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觀察到的是,同樣的錢,如果價格越低,買到的東西越多。而需求曲線告訴我們的是:在一般情況下,價格越高,對該商品的需求量越?。粌r格越低,對該商品的需求量越大。至于需求量為什么會隨價格的高低發生變化,西方經濟學有一個解釋,說是邊際效用遞減,比如吃一個蘋果覺得很過癮,吃10個蘋果就難受,因為第10個蘋果的效用是負效用。由于每個蘋果的效用不一樣,自然它們的價格也不一樣,由此,消費者可以得到好處,這個好處叫做消費者剩余。
我現在要問的是:消費者買商品的錢是那里來的?是賺來的?借來的還是其他人給的?我假定錢是賺來的,消費者賺錢的過程,就是商品形成的過程,錢和商品有一種天然的對應關系。這種對應關系存在在簡單的數字里,比如8=2*4,8=2*2*2等等。我設商品是M,錢是N,如果要讓商品和貨幣相等,我只要在商品的前面加些系數就可以了。我要加的這個系數,在微觀經濟學里叫價格。至于價格的漲跌,是擁有商品的人和擁有貨幣的人斗爭的結果。西方經濟學在這一點上,利用邏輯分析方法的缺陷及人們熟視無睹的數字之間的關系,片面地把需求僅僅看成是需求,而無視經濟學的最基本問題,生產與分配的層次問題,更無視生產與分配存在的制度基礎。在貨幣制度的基礎上,生產的過程也是分配的過程,消費者賺錢的過程,同時也是產品形成的過程。錢不能吃也不能穿,它只是一種工具,一種分配產品的工具。
貨幣作為分配工具,它是通過一系列的交換來完成的。如果我們把交換的過程斷章取義,那有什么意義呢?需求和價格的關系,在人們購買之前已經存在,因為你賺錢的時候,你已經為給你錢的人生產出了產品,你去買產品的時候,只是你憑“錢”這個憑證去把你的東西取回來而已,至于你取回多少,就要看產品的價格了。
我們再來看看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數學和經濟學兩個方面來看。從數學方面來看,一個平面上的兩條直線有三種關系,它們是平行、重合、相交。在一個坐標系里的供給曲線(直線,下同)和需求曲線,它們相交、重合或者平行都是很自然的。因為,你想要它相交,你就可以把它畫成相交。從數字的角度來看,任何數字都可以分解為一組數字的加、減、乘、除。西方經濟學就是用這些數字和圖形來證明均衡的。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由于西方經濟學沒有把貨幣和以貨幣表現的產品分開處理,所以才會有薩依“供給創造需求”、才會有重農、重商主義關于財富的不同認識的爭論。其實,產品和貨幣之間的關系,只要你系數給得對,就可以相等。它們的實質是產品的循環運動和貨幣的循環運動。至于市場均不均衡,已經變成了經濟學家的一個游戲。
我們再來看看生產、成本和利潤。日常生活中,生產、成本、利潤是普遍使用的概念,比如養雞的成本、養牛的成本、做假奶粉的成本,與之相對應的是養雞的收入和利潤、養牛的收入和利潤。生產的過程就是分配的過程,它既包括生產要素之間的分配也包括生產者之間的分配。就生產者之間的分配而言,在使用貨幣的情況下,分配的一端是產品,另一端是貨幣,付出貨幣的一方是成本,得到貨幣的一方是收入。收入和成本是一樣的,它們之所以叫收入、成本,僅僅是因為分配的主體的差別而已。利潤是收入減去成本,它反映的是兩次分配對分配主體的影響。
從經濟學的現象來看,由于西方經濟學所要解釋的就是經濟現象,按道理它在這個層面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由于經濟現象不是自然現象,用分析自然現象的方法來分析經濟現象,就有可能出問題。比如,某個自然現象受N個因素的影響,為了分析每個因素的影響,我們可以假定其他因素不變。在分析經濟現象時,這樣做就有問題。比如,我們分析價格的變動的時候,我們假定其他影響價格的因素不變,而只考慮需求的變化,最后的結論自然是需求與價格之間的關系。由于在產品生產出來的時候,需求已經以貨幣的方式存在,而西方經濟學將這個“二次分配”的閉路循環切割成一個個小片段,它怎么可能正確呢?它怎么可能不庸俗呢?轉2、經濟操作。
經濟現象是在一定的經濟操作的基礎上產生的,我們說的生產、成本、利潤一般來講,指的是企業的生產、成本與利潤。那么企業是怎樣產生的呢?是專業分工的結果?是節約“交易成本”的結果?還是一系列契約的結果?
按照交易成本的理論,企業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使用市場機制是要付成本的,而企業由于內部沒有交易,所以企業的組織形式可以節約交易成本。按照這樣的邏輯,如果取消市場機制,消滅資本主義,交易成本不就不存在了嗎?
其實,企業的存在可以從三個方面考慮。從產品循環運動來看,環境要素轉化為產品為企業的存在提供了基礎,沒有產品的循環運動,你怎么也不會有企業。當然,有產品的循環運動也不一定會有企業。從貨幣的循環運動來看,貨幣的循環運動是企業存在的條件,因為貨幣可以把不同的環境要素“粘合”在一起,另外企業要生存下去,它吸收的貨幣必須大于或等于它釋放的貨幣。最后,任何組織都是由人設立的,人設立企業是因為有限責任公司有“期權”的特點,風險有限,收益可以無限。
在宏觀經濟方面,西方經濟學有所謂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這些政策現在在我國也開始使用.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政府可以通過松的財政政策,如減稅、擴大政府支出等,以此來刺激經濟的增長,進而扭轉經濟衰退的局面。就減稅而言,由于它是屬于分配的問題,因此我們要判斷的是經濟的衰退是不是分配的問題引起的,如果是分配的問題引起的,我們還要搞清楚是那個層面的分配問題引起的。在現實生活中,減稅是不能刺激經濟發展的,因為減稅對窮人沒有什么幫助,能夠幫助的只是富人,而富人是不會購買力不足的。如果政府通過擴大支出來刺激經濟發展,這樣的發展也難與維持,因為政府支出的擴大,從產品的循環運動來看,是企業的存貨轉移到政府手中的過程,從貨幣的循環運動來看,政府要么增加債務,要么減少自己的貨幣結余,政府的債務最終成了企業的利潤,富人手中增加的財富。為什么沒有什么用的財政政策會被各個國家的政府采用呢?因為政府需要這么做。
財政政策沒有用,那么貨幣政策呢?同樣沒有用。比如提高貼現率,貨幣的使用者完全可以通過價格的方式,將提高了的利率轉移出去。
3、經濟理論。
如果說西方經濟學在現象層面還可以解釋一些經濟現象的話,在理論層面,西方經濟學就沒有什么解釋可言了。比如西方經濟學的市場理論,由于它們沒有把市場看成是供、需對接的一種可能選擇方式,從而美化和神秘化市場。我們知道,供、需的對接方式可以是價格,也可以是非價格因素。供、需的對接方式既有所有制的因素,也有技術的因素,所有制的因素是基本的因素,而具體的對接手段則是技術的因素。
有關西方經濟學論文范文一:西方經濟學教學質量分析
一、獨立學院西方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獨立學院西方經濟學教材的不確定性
西方經濟學教材種類繁多,如國外原著和翻譯版,比較經典的有曼昆、薩繆爾森、斯蒂格利茨和平狄克等的《經濟學原理》,國內高鴻業、梁小民、黎詣遠的《西方經濟學》,還有很多高校學者編的《西方經濟學》教材。獨立院校發展的時間較短,目前市面上很少有針對獨立學院特點而專門為獨立學院學生編寫的教材,所以很多獨立學院依然采用校本部所指定的教材,但是普通本科院校在西方經濟學課程中注重培養的是理論型人才,而獨立本科院校在經濟學課程中則需注重培養應用型的人才,這樣教學效果肯定不理想。目前,一般本科院校大多采用高鴻業主編的教材,該教材邏輯性、推理性、完整性都很好,長江大學文理學院也一直采用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適應,因為高鴻業版本內容較抽象,數學理論使用較多,案例太少,對獨立學院學生來說太難,苦于無其他適合的教材,因此依然采用。
(二)獨立學院學生數理基礎較差
由于西方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在學術規范上又偏重于用大量的數學語言表現,因此,在學西方經濟學之前需先修經濟數學。從獨立學院招生情況看,經管類專業招生文科生比重較高,以長江大學文理學院為例,2011年經管類專業招生情況看,文史類招生人數高達理工類招生人數的4倍。工商管理專業文史類招收40人,理工類招收10人。整體而言數理基礎較差,所以西方經濟學歷來是學生感到頭疼的課程,學生在剛接觸經濟學時,興趣非常濃厚,當微觀經濟學開始涉及數理推理時,有些同學不堅持,到后來逐漸放棄,這樣的教學效果顯然不理想。
(三)獨立學院教師隊伍年輕型
獨立學院的辦學機制,開始是依托本部專任教師,只應聘輔導員。但由于依托本部教師上課,因對其約束力小,很多教師應付了事,同時對學生有比較心理,認為獨立學院學生不如本部學生好。這種依靠本部的機制在發展的過程中表現出很多問題時,因此開始轉向自身應聘專任教師隊伍的機制。獨立學院是年輕的,獨立學院的教師隊伍更是年輕的,以長江大學文理學院為例,自聘教師90%都是講師職稱。西方經濟學教學要求非常高,大多高校承擔該門課程的都是教授職稱或是非常優秀的講師。自聘教師基本是高校畢業直接參與教學的碩士研究生,教學經驗不足,實踐能力有限,這必然影響教學效果。另外,從各高校教學大綱的教學方法看,基本都是講授,教師教學方法較單一。這種教學形式忽視了學生主動參與的必要性,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使學生只滿足于理解和記憶教師講授的教學內容。在微觀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都能通過恰當舉例,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理論,如邊際效用論、博弈論、企業競爭等,但宏觀經濟學的例子就較難,易過時,即使通過一些實例使學生理解了某一理論,學生往往也不能運用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分析和解釋當前的熱點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學生對社會了解的缺乏,理解教學內容的難度加大,更談不上獨立進行社會調查和獨立分析問題并解決實際的經濟問題,所以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課堂上,往往事倍功半,教學效果不佳。
二、提高獨立學院西方經濟學教學質量的方向
(一)選擇合適的教輔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早在2005年以前就進行了獨立學院教材建設的調研工作。2005年1月開始聯合有關高等院校,著手組織編寫全國性的獨立學院系列教材。但至今未出現一本優秀的被大多獨立學院都采用的《西方經濟學》教材,所以高鴻業主編的教材依然被廣泛采用?;诖饲闆r只能備好輔導資料,如茅于軾的《大家的經濟學》、《生活中的經濟學》;梁小民的《小民說話》、《小民說經濟》;弗里德曼的《弗里德曼的生活經濟學》;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等,還有一些經濟論壇,中經信息網等資料都可以作為輔導材料。但是,我國教材的更新速度較慢,教材內容很難跟上時代,跟上國情,我國《西方經濟學》才出版到第5版,而薩繆爾森的《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已到第17版。因此,選擇國內教材,特別是宏觀經濟學,教師必須時時更新教學資料,關注時事結合理論分析,學生才容易接受。作為教學名師,南開大學教授顧沛指出教材不是編出來的,是教出來的,來回反復修改,來回磨。好的教材起到引導點睛的做用。因此,應集獨立學院優秀教師及我國經濟學者之力磨出一本適合的優秀教材。
(二)正確對待學生
從高考招生錄取看,獨立學院學生整體基礎較差,學生已經進入學校,在此方面已不能強求,因此根據現有的條件,提高他們的大學學習熱情是非常重要的。1.尊重學生獨立學院學生心理比較脆弱,特別是有些因高考失利到來的同學,不僅需要輔導員的幫助,而且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要正確的引導學生,最重要的就是尊重他們,只有尊重他們,他們才更愿意合作,教學過程是教與學共同進步的過程。剛開始學西方經濟時,學生滿懷著喜悅和憧憬,在他們看來學經濟學和錢有關,當講到需求與需求量的區分和彈性概念時,理解差的學生開始跟不上,因此應該放慢進度。作為授課老師,盡量認識學生,讓其知道教師對他的尊重和認可,多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這樣為后續的深入教學工作奠定基礎。2.加強練習西方經濟學習題練習不可少,王則柯老師上中級微觀經濟學提到,如果平時不做練習就不用參加考試,因為即使參加考試了,結果也是基本都不會做。要求學生上課時都必須準備草稿紙以備畫圖和計算,同時讓學生獨立完成課后習題,在摸索中前進。常言笨鳥先飛,只有加強課后練習及習題集的練習,才能更好掌握專業術語和更深理解基本原理。教師也應趁熱打鐵,及時指導,吩咐安排監督完成,嚴格要求學生。
(三)提高年輕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
1.建立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課堂教學以講課為主,討論為輔,課外教學專題講座和實踐教學并用,以科學、生動和靈活的講授方式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根據教學進度的需要,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準確詮釋課本內容,穿插案例教學,使課堂生動有趣。微觀經濟學案例較多,特別是效用論和博弈論,學生經常津津樂道。同時為了激發學生的熱情,讓其參與討論熱點話題,主動思考。如:當前通脹對自身有什么影響;國家如何解決就業問題;十二五規劃期間怎樣調整經濟結構等,讓其為國家獻策,培養主人翁精神。課外之專題講座,既可以請企業單位的經濟管理人才,也可以請地方著名的學者作報告拓寬學生的眼界,了解經濟前沿,把握時代方向。注重實踐教學,通過實地調研,深入社會才能了解社會,分析問題才能更透徹,才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寒暑假參與企業的生產,了解企業的成本,分析企業的長短期利潤。鼓勵學生深入基層,了解民情,建立課題研究。如長江大學文理學院建立了學生創新基金,學生已成功申請了《荊州市區域競爭力調產研究》、《荊州市優勢產業選擇》、《關于提高荊州市農民收入的對策研究》等基金,培養了他們查閱文獻、實地調查、數據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建立一師一導制
教學水平的提高,需要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擦出思想火花。獨立學院教師普遍年輕,教學及科研水平有限。專任教師少,及時交流提高的機會就少。因此,在節約獨立學院辦學成本的基礎上,可以聘請退休的優秀老教師,建立一名老教師帶一批年輕教師的制度,為青年教師的發展提供條件,為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奠定基礎。要想講好西方經濟學,教師具有豐富的知識,包括經濟數學、經濟史、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等很多知識,還必須有社會經驗的積累。因此導師對教師的每月一評,周周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在年輕教師申請科研時能提供有用的建議,提高命中率,對教師的發展和學院的發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3.激勵機制的建立
獨立學院年輕教師為了生活,承擔了大量的課程,課時量較多,如此,教師又有多少時間思量一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和體系、教學方法呢?資源是有限的,承擔教學任務過多,必然科研水平就欠缺。教學和科研對于教師來說都是不能或缺的,他們相互影響?;谶@種情況,一些院校限制教師的選課門數和周課時,但這種方式必削減教師的積極性,必須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是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因此,關鍵在于學校建立怎樣的激勵機制。如:獲得教學質量優秀教師的物質獎勵;鼓勵教師科研給予適當的工作量,提供教師外出培訓和考察的機會,讓教師有歸屬感。
三、結束語
西方經濟學這門課程體系已經非常成熟,因此,對于獨立學院來說,可以大量吸取前人的經驗,但要充分認識獨立學院問題的特殊性,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各學院還需不斷的探討,如:如何建立有效的長效的激勵機制?如何核算導師工作量?這些具體問題解決不好,必然影響教學質量的長期性。
有關西方經濟學論文范文二:西方經濟學教改思路
一、西方經濟學的課程特點與課堂教學中所遇到的主要問題
(一)學科流派眾多,學生難于區分差別。西方經濟學是我國高校經管類學生的專業基礎課之一。英國的亞當斯密所著的《國富論》初版于1776年,全名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秶徽摗返恼Q生,標志著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的確立,經過200多年的發展,經濟學產生了持有不同觀點的學派。例如,以阿爾文漢森(AlvinHansen1887-1975)、保羅薩繆爾森(PaulSamuelson1915-)等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派;以瓊羅賓遜(JoanV.Robinson1903-1983)、尼古拉斯卡爾多(NicholasKoldor1908-1986)為代表的新劍橋學派;以羅伯特韋內克洛委爾(RWClower,1926-)為代表的新凱恩斯主義學派;以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1912.7.312006.11.16)為代表的貨幣主義學派等。正是因為這種百花爭鳴、百花齊放的狀況,經濟學才得以長足的發展,各個領域的理論研究和現實發展得以緊密結合,關于同一經濟問題,不同的學派也給予不同的解決方案。但是對于我國傳統教育培養的高校學生,也很難理清思路去辨別哪種理論是主導的,這就對學生的課后閱讀和對理論體系的把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研究方法多樣,學生難于理解掌握。與其他經管類課程不同,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多樣,它包括:實證分析、規范分析、數理公式分析、幾何模型分析等等。實際上,該門學科大體上分成三種層次:經濟學原理或經濟學基礎、中級微宏觀經濟學、高級微宏觀經濟學。層次越高理論體系中包含的數理知識和模型說明就越多,歷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大多產生在經濟學模型的建立與分析領域。這對首次接觸到經濟學的高校學生同樣是個考驗,因為同學們在從前的學習中已經習慣文和理的區別,把二者有機的結合是一個大的挑戰,一旦對數理模型失去信心,經濟學是學不好的。
(三)理論體系龐雜,初學者難于分清脈絡。西方經濟學涉及到微宏觀兩個大的門類,而兩個主要門類之下有劃分成諸多的章節,實際上作為專業基礎課,該課程涵蓋了幾乎所有其他專業課的基礎知識,比如:微觀經濟學包括消費者需求理論、生產者理論、效用論、成本理論、市場理論、微觀經濟政策等;宏觀經濟學包括了宏觀經濟總量理論、經濟增長理論、就業理論、通貨膨脹理論、國際金融和國際貿易理論等。如此多的理論體系讓學生在一次的教學周期內掌握,融會貫通,分清知識脈絡,學生的學習壓力是非常大的。
(四)知識體系更新迅速,教師難于及時調整。由于經濟學的學科特點,要求相關的理論知識必須和現實的發展緊密結合,才具有生命力,所以該門課程的理論體系相比其他學科更新較快。國外的西方經濟學的教材幾乎每一兩年就要再版,例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已經發行到了第十七版;哈佛大學教授格利高利曼昆1995年的《經濟學》著作,被稱作最受歡迎的西方經濟學教材已經發行了第五版,幾乎兩年就會改換版本。這種版式的調整包含了案例的不斷更新和理論知識的改動與補充。任課教師必須要及時掌握知識點的更新、新理論的補充及案例的調整。由于西方經濟學的諸多特點,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積極開拓新的教學方法、采用有效地教學模式是任課教師必須解決的問題。一味的板書和講解不僅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有時甚至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信心,從而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二、對西方經濟學課堂教學幾點改革建議
(一)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科研水平是課堂教學效果提高的根本。教育界有句名言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這一桶水的質量和高度決定了教學的效果。任課教師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就應該去讀透該門學科的經典著作如: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凱恩斯的《就業、貨幣、信息通論》、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等;要與時俱進地閱讀權威期刊的論文,掌握國內外的經濟動向;要通過觀察和調研,更多地去研究經濟學理論與現實問題,從而提高自己對理論體系的理解與掌握,講課時才會厚積薄發、行云流水,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多樣性的教學方法和靈活的教學方式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關鍵。課堂教學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互動式教學法和多媒體教學。而這些方法的使用要和課堂的講授內容相結合,隨時隨地調動學生的興奮點。首先,經濟學的經典教材都是以案例為基礎的,在大量運用案例的同時,有效地把經濟學理論傳輸給學生是經濟學課堂教學的最大特點。作為任課教師,關鍵是選擇合適的案例,讓學生在現實基礎上了解掌握理論。例如生產者理論中可以用一個大公司通用汽車的案例貫穿始終;國內生產總值的講解可以采用上年度本國的實際數據作為案例;基尼系數可以用我國與美國、西歐等發達國家比較的真實數據作為重點講解。其次,互動式教學法是適合經濟學課程的重要教學方法。隨時隨地地與學生進行交流,能夠及時把握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和課堂教學的難點與重點。作為大學教師,保持與學生的有效互動是營造良好課堂氣氛和學習氛圍的關鍵所在。經濟學的很多理論都是具有爭議或屬于某個流派的,這也正是該門課程的魅力所在,學生可以有自己的意見與見解,老師如能適時地給予肯定和鼓勵,無疑對學生是莫大的鼓勵,同時也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又實現了教學目的。再次,在經濟學課堂開展多媒體教學。這是為了借助多媒體和信息技術,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動性和互動性,延伸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提高教學效率和教育質量。教師應充分調動各種資源進行多媒體課件開發,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的特有優勢把圖、文、聲、像高度集成于教學活動之中,增強課堂教學內容的表現力,提高信息傳授的效率。
(三)經典理論與現實生活的結合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獨立思維的有效途徑。在充分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要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把理論知識與現實經濟情況有機地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微觀經濟學中的彈性理論,是研究商品價格變化與需求量的變化之間的數量關系。這對于未進行社會實踐的學生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但是,如果進行相應的分組,讓學生以營銷部經理的身份去考慮如何進行合理定價從而使公司利潤最大化,學生就會在仔細學習理論知識之后開動腦筋,結合實際去擬定價格,在此基礎之上再讓每組學生選代表到講臺上闡述本組的定價策略,同學們相互探討利與弊,最后綜合大家的意見形成論文樣式的報告。這樣一個過程下來學生不僅學習興趣空前高漲,而且對理論知識也不再生疏,從而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再如,奧肯定律是闡述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呈反方向變動,即失業率越高,通脹率越低;失業率越低,通脹率越高。在我國當前的狀況下,經濟發展迅速,物價水平趨高,有通脹發生的可能性,但是我國失業率也居高不下。這樣就產生了與經典理論之間的矛盾,如何分析這種現象發生的原因,如何去更好地解釋奧肯定律在當前中國出現的悖論。學生帶著這樣的思考去學習理論知識,不僅掌握了經典理論,也了解到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特殊性,更為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敢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后找到問題的根源的創新與鉆研能力也是當前大學生最缺少的一種素質。
(四)數理模型的雙重講解是解決教學難點的良好方法。西方經濟學的數理模型非常的常見,隨著學習的深入幾乎每一個經濟理論都會有相應的模型和公式。教師在上課時應把每一個模型理解清楚,講解清楚,再用現實的情況加以深入淺出的點撥。例如,總產量、平均產量、邊際產量關系是一個教學難點。三條曲線的形狀、交點、拐點等都是有明確定位的。首先,教師要以簡單明了的語言告知學生三條曲線的畫法及彼此的關系;其次,講解完之后要學生到黑板前板書,檢驗掌握程度;最后以身邊的例子深入淺出地解釋為何三條線是這樣的關系。以班級某門課程的期末成績為例:總產量就是班級的總分;平均產量就是平均分;邊際產量就是新插班學生的得分。邊際產量高于平均產量,平均產量呈上升狀態可以解釋為:只要剛到班上的同學分數低于現在平均分,對于全班的平均分都是向下的拉動作用,反之亦然。當然,這一例子不見得恰當,但通過這樣例子的講解,幾乎所有同學都會理解老師所要闡述的內容,再去理解模型就非常的簡單了。
(五)課堂討論、社會調研是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激發學習興趣的重要方式。學生時代是一個充滿了幻想的時代,學生都有很強的好奇心,為了很好的講授一門課程,如何調動學生的興趣,抓住學生的興奮點顯得異常重要。理論來源于實踐,讓學生在能力范圍內去檢驗自己,是師生雙贏的策略。所以,任課教師要抓住一切機會鍛煉學生的動腦能力、動手能力,讓他們走進現實社會去感受經濟學理論的魅力。例如,研究商品的促銷手段,讓學生利用周末的時間去逛商場,不買東西,只觀察商家的定價變化和所謂的活動,然后在課堂上討論這些商家的促銷手段是利用了消費者的偏好、收入、預期、替代商品價格中的哪一個影響因素。這樣的課堂不僅讓學生學會了專業的知識,加深了印象,甚至對學生在今后商品交易中也可以很清楚的分析自己的利害得失,從而進行最佳的選擇。
西方經濟學論文范文一:絕對利益說和比較利益說的異同及啟示
當代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已不可逆轉,各國之間的自有貿易,數量在增加,質量在好轉,其中各方的博弈也愈發激烈,提到自由貿易和國際分工,就不得不提亞當斯密的絕對利益理論和李嘉圖的比較利益理論,它們的理論依舊是自由貿易論者手中強大的武器。下面將從三個方面對絕對利益說和比較利益說的異同及它們對當代世界貿易的啟示做一個簡淺的分析。
一、絕對利益理論
絕對利益理論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來的,他認為每個國家或每個地區都有對自己有利的自然資源和氣候條件,如果各國各地區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產條件進行生產,然后將產品相互交換,互通有無,將會使各國、各地區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將會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加物質財富。
(一)絕對利益理論的概念和理解
絕對利益 是指在某種商品的生產上,一個國家在勞動生產率上占有絕對優勢,或其生產所耗費的勞動成本絕對低于另一個國家。若各國都生產自己占絕對優勢的產品,繼而進行交換,那么雙方都可以通過交換得到絕對的利益,從而整個世界也可以獲得分工的好處。
如果我們對此進行1:1的商品交換,則英國獲得了1單位的酒,本國剩余了1.7單位的毛呢,顯然本國對毛呢的消費將會增加;則葡萄牙從英國獲得了1單位的毛呢,本國剩余了1.375單位的酒,顯然本國對酒的消費也將增加。從兩個國家的總和來看,毛呢的產量和酒的產量都得到了增長,也就是說分工極大地提高了社會勞動生產率,從而促進了經濟發展。
(二)絕對利益論的特點:
(1)亞當斯密提出了絕對優勢這一概念,來解釋國際貿易的基礎,他認為貿易之所以發生,其基礎在于各國生產成本上存在絕對差異。
(2)第一次論證了貿易互利性
(3)亞當斯密有力地抨擊了重商主義,主張自由經濟,為自由貿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最后,我們來討論一下絕對利益說的局限性。亞當斯密是主張自由貿易政策的,主張依靠市場這個看不見的手來對供求關系進行自發調節,維持均衡,控制社會利益,從而使社會獲得進步和穩定。這種主張符合當時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為突破封建統治對生產力的束縛提供了理論根據。但是隨著社會發展,它具有局限性,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它不能解釋現實中所有國家之間國際貿易的基礎,特別是當一個國家在所有部門的生產成本上都處于絕對劣勢的話,上述分析就無法解釋這一種情況??梢哉f絕對利益理論的一個明顯缺陷,就是沒有說明無任何絕對優勢可言的區域,如何參與分工并從中獲利。這就引出了接下去要論述的比較利益學說。
二、比較利益理論
(一)、概念及理解
李嘉圖的比較利益學說旨在說明決定國際貿易的基礎是比較利益,而不是絕對利益。其核心思想是:國際分工中若兩國生產力不等,甲國生產任何一種商品的成本 都低于乙國,處于絕對優勢,而乙國相反,其勞動生產率在任何商品的生產中均低于甲國,處于絕對劣勢。這時,兩國間進行貿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為兩國間勞動生產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一樣,這樣處于絕對優勢的國家不必生產全部商品,而應集中生產在本國國內具有最大優勢的商品,相應地,處于絕對劣勢的國家也要集中力量生產那些不利較小的商品,然后通過國際間的自由交換,在資本和勞動不變的情況下,可以增加生產總量,提高生產率,節約參與交換的國家的社會勞動,增加產品消費。如此形成的國際分工對貿易各國都有利。
(二)簡評與局限性:
比較成本理論具有科學性、合理性的一面,也有局限性的一面。其科學性的一面突出表現在該理論的核心比較優勢的思想。它從實證經濟學的角度證明,無論是生產力水平高或低的國家,按照比較優勢的思想參加分工和貿易,都可以得到實際利益,這就為世界各國參加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必要性做了理論上的證明。這種思想是現代經濟發展、物質財富增長的重要動力。同時它具有普遍意義,在其他問題上也是可利用、可借鑒的。正因為如此 ,雖然歷經100多年的發展,比較成本說至今仍然是世界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礎。
比較成本理論的局限性主要表現為方法論上的缺陷,即以靜態的短期的觀點分析問題,缺乏動態的發展的觀點和分析方法。它所反映的主要是經濟發達國家的利益,為資產階級的對外擴張服務。
三、絕對利益說和比較利益說對當代貿易啟示:
絕對利益理論和比較利益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對各國貿易的啟示與影星可以理解為有以下幾點:
1.參與貿易的各國,不應以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為參與分工的基礎,而應該以本國利益的最大化為最基本的前提。即使葡萄牙生產葡萄酒有絕對優勢,但是生產葡萄酒并不是葡萄牙的最佳選擇,因為生產毛呢對葡萄牙來說有最大利益。
2.絕對優勢說和比較成本理論使富國越富,窮國越窮。(因為一般窮國只在低智產品生產中有絕對優勢或比較優勢。)
3. 每個國家都要發展高新科技產業(即使在高新技術產業有絕對劣勢或比較劣勢,也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在世界經濟快速發展,各國貿易繁榮的今天,面對現代經濟發展中的許多現象和問題,兩個理論也都很難做出合理的解釋。通過對兩者的淺顯分析,最終的結論是認為當今國際分工還是應該依據最佳利益原則,使貿易國的利益達到最大。
西方經濟學論文范文二:淺談西方經濟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摘要:西方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的社會科學,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可用經濟學原理來分析現實問題。在市場經濟日趨成熟的今天,面對越來越復雜的社會環境,經濟學理論對我們生活的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 社會科學 社會環境 指導生活
前言
剛開始學習微觀經濟學時以為這又是一門枯燥無味的學科,老師只是講些空洞的理論,可是在通過學習這一門選修課之后,卻發現這門學科其實很實用,和現實生活聯系的很緊密,雖然理論性很強,但是聯系實際生活的話還是容易理解的,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實際的例子都可以用微觀經濟學的相關理論進行解釋。以下為部分例子。
一.由供求均衡看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眾所周知,近幾年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形勢越來越嚴峻,大學畢業生的人數與企業和政府的需求率和簽約率成反比的走勢,每年大學生的人數越來越多,相對而言,大學生的簽約率卻在不斷下滑。我國的高校在不斷的擴大招生的規模,導致每年畢業的大學生相對于企業和政府實際所需求的多很多,即勞動力相對過剩。
從微觀經濟學來分析,在就業市場上,大學生是勞動的供給方,企業和政府是需求方,大學畢業生的增多導致供過于求,供需不平衡。
對于需求方來說,企業會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綜合企業的成本收益等多方面的因素,來決定所需要的相關專業的大學畢業生的人數,政府根據各級部門工作開展的需要和人事部的結構來招聘所需的畢業生,也就是說需求方都是根據自身利益來決定最后招聘所需要的人員數目。如果從西方經濟學理論來看的話,當供給大于需求時,供給方就會通過降低價格等手段來夸大需求,以實現供求均衡,但在現實中肯定不可能,作為需求方的企業或者政府顯然不會擴大需求量,因此,在大學生就業市場中,畢業生的供給與需求存在相對不平衡的狀態,所以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就業形勢很嚴峻。
雖然我國總體的勞動力相對過剩,處于富余的狀態,但是我國的專業技術人才缺口仍然很大,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工科類的學生相對較少,一些第三產業仍然缺少大量的專業人才,因此作為供給方的大學畢業生也要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自己專業知識和能力是否能夠達到用人單位的標準。
由此可見,大學生不能只是去想就業的困難而對未來沒有了憧憬,因為雖然我國總體的勞動力相對過剩,但我國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還處于供不應求的局面,大學生應該從自身的實際出發,能夠正確認識和面對就業帶來的種種問題,調整好心態,迎接挑戰,努力學習自己專業方面的知識,全面發展,提升自身的能力,規劃自己的未來,做一個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二.由壟斷與競爭看可口可樂收購匯源事件
可口可樂作為外國的品牌想要收購中國的匯源果汁,走多元化的道路。但是根據中國反壟斷法的相關規定,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案未獲得通過。中國商務部經過一系列的審查認定,匯源被收購不利于我國國內果汁飲料市場的競爭,違反了反壟斷法,影響我國市場的競爭力,關系到國家利益。
可口可樂公司在中國已經占據了很大的市場,匯源這個在我國還算有點名氣的飲料企業如果再被收購,外國的企業將可能控制我國大部分的飲料市場,最終形成對一個產業的壟斷,危害到我國飲料果汁市場的健康發展。
可口可樂收購匯源后的市場份額雖然只有百分之二十幾,但卻足以產生限制和消除競爭的效果,不利于我國果汁飲料產業的健康發展。反壟斷法上有明確規定: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也構成壟斷行為。因此如果收購后的實際效果會限制甚至排除競爭,按照法律這也是構成壟斷的??梢韵胂?,一旦可口可樂公司收購匯源成功,可能會借助于其在碳酸飲料市場的支配地位,集中限制國內企業在果汁飲料市場的競爭,國內的中小型果汁企業將會受到威脅,國內企業的市場競爭也將受到限制,自主創新能力也會隨之降低。
因此最終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案沒有獲得通過,體現了我國的
經濟法所追求的價值目標,保護民族產業的利益,保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維護社會的整體經濟利益,實現社會經濟的協調健康發展。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是反壟斷法的宗旨,商務部禁止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有利于維護正常的市場競爭,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形成良性競爭,保護民族企業的發展,有利于抵制市場壟斷,維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健康有序的發展。禁止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果汁,有利于我國果汁飲料市場的良性競爭發展,反對市場壟斷,構建我國果汁飲料市場的有效競爭格局,促進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
三.由利潤最大化來看食品安全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衣食住行是我們最根本、最首要的生理需求,因此食品安全問題關系到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可是面對我國最近幾年的食品安全現狀不禁讓人膽戰心驚,食品安全問題嚴重的威脅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已經成為日益嚴峻、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從2008年三鹿奶粉中的三聚氰胺的超標到最近蒙牛牛奶中黃曲霉素的超標,霉變的大米、瘦肉精、蘇丹紅事件、福爾馬林等等一系列的屢禁不止的食品安全問題,讓消費者對食品都產生了恐懼心理,確實令人擔憂。
這些食品安全問題從企業來看,主要是由于企業經營者的疏忽和企業社會責任的丟失,錯誤地理解微觀經濟學關于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理論,在這個追逐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里,很多商家都片面的追求企業的利潤,采取各種手段來獲取最大利益,片面的認為企業的目標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這種不擇手段的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經營思想的背后,其實質就是違背了企業的社會責任,危害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危。企業的社會責任才是基礎,一旦缺失了社會責任,企業的利潤只是暫時的,企業不能只追求眼前利益最大化而忽略企業長期的發展。
因此,企業不能一味的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而忽視道德和責任問題,應該在自身的社會責任的基礎上,不違背社會道德的前提下,通過開發新的技術來降低成本等合法的、合理的、不違背自身責任的方法去追求企業利潤的最大化。廠家要對社會和公眾負責,接受社會監督,承擔社會責任,不能只考慮企業自身的利益追求最大化利潤。
一個追求利潤的組織,無論企業怎樣去宣揚自身的道德訴求,它最終必須能夠用所得的利潤去回報股東和員工,否則它就無法生存下去。但是同時也有大量的案例告訴我們,一個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最高目標的企業,最終不可能成為一個偉大的企業,更不可能成為一個行業的排頭兵。因此面對令人擔憂的食品安全問題,目前中國的企業,最重要的是提倡全面的道德管理,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員工,以更強更有力的創新力,打造屬于自己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的管理要注重道德的力量,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最終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四.由博弈論看商業廣告戰
在商業活動中離不開競爭,更離不開合作。面對激烈的競爭時,要懂得從雙贏的戰略出發分析問題,尋求協作的技巧,才能避免蒙受更多的損失。商業活動中經常會折射出博弈論的影子,下面以廣告競爭為例。
兩個公司的商品互為替代品,相互競爭,因此兩個公司的廣告必定會相互影響,如果一個公司的廣告容易被顧客所接受,則另一個公司的收入將會受到影響。如果兩個公司在相同時期發出質量內容方面都類似的廣告,收入增加的同時成本也在增加。但是如果不提高廣告質量的話,顧客減少,收入就會被對方奪走。面對這樣的情況,這兩個公司可以有兩種選擇,一是兩公司相互合作,達成協議,減少廣告的開支;二是增加自己公司的廣告支出來提升自身公司廣告的質量,從而壓倒對方公司。
下面用博弈論的相關理論來分析廣告戰。說到博弈論,在這里我想跟大家推薦一本書叫《囚徒的困境》。囚徒困境是博弈論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兩個被捕的囚徒之間的一種特殊博弈,說明為什么甚至在合作對對方都有利時,保持合作也是困難的。商業中的廣告戰就是典型的囚徒困境的例子,試想一下,如果兩個公司都不信任對方,雙方無法達成協議相互合作,即背叛成為支配性的策略時,兩公司將會陷入廣告戰,而公司廣告成本的增加損害了兩個公司的利益,這也就是陷入了囚徒困境。而在現實中,要兩個相互競爭的公司達成協議確實比較困難,為了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而缺乏合作意識,多數的公司都會陷入囚徒困境中。從博弈論的角度看,兩個公司只是理性的從自身的利益出發,而沒有從雙方共同的和長遠的角度去考慮而造成兩敗俱傷,如果他們能夠相互合作,互惠互利,最終可能會實現對兩者來說都是最好的結局。
要想走出囚徒困境,不受到其牽絆,就要實現雙方的合作,最終實現雙贏。俗話說,贈人玫瑰,手留余香。雙贏是現代社會商業界中經常會提到的字眼,而在這競爭日益激烈的血腥的商戰中,很多公司都會陷入類似于囚徒困境的兩難境地,在困境面前,需要的是雙方的相互了解和彼此的信任,如果彼此都存在有私心,一味的只想到自己的利益,最終將會得到對雙方來說都是最糟糕的結局。因此在商業活動中離不開競爭,更離不開合作,需要雙方的信任和合作,才能更好地實現雙贏。
結論
從上面的幾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現實生活中的很多的問題,都是可以用微觀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去解釋的。學習微觀經濟學,可以讓我們擁有一個更加冷靜而又經濟的頭腦,更加理智的分析經濟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也可以幫助我們去規劃未來的生活,擁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學會用經濟學理論來看待現實社會問題,在生活中發現經濟學的奧妙,更理性、更科學地融入社會,用微觀經濟學理論來指導我們的生活,更好的主宰人生,在學習中和以后的工作中更好的發揮自己的才能,讓自己的每一天都過得更加充實,更加有意義。
參考文獻
【1】 杰弗里薩克斯、費利普拉雷恩:《全球視角的宏觀經濟學》。費方域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P706P733。
【2】 薩繆爾森、諾德豪斯:《微觀經濟學》(第十七版)
【3】 瓊斯:《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導引》,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