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9:51
序論:在您撰寫初中生科技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生物是一門實驗科學,課堂上離不開實驗,而我校實驗設備比較落后,缺乏實驗材料,使得很多規定的實驗課難以按照正規的要求開設。面對這種情況,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既解決了上實驗課難的問題,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例如:講到“蝗蟲的形態結構和生理”這一內容時,我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從田邊山坡捉來蝗蟲,課堂上,在教師的指導下,幾個學生合用一個放大鏡,聚精會神地觀察蝗蟲的翅、足、口器、氣門及消化、呼吸、循環等系統。
2.不拘泥于課本,開展開放式教學
我班的學生中有養魚專業戶的子女,有菜農的子女,也有養雞、養兔專業戶的女子……這些學生都有著較城市學生甚至比教師豐富得多的直接生產、生活經驗,我把他們看作“小老師”,與他們共同學習,共同探討。例如:在講到“淡水養魚”一節時,我就請養魚專業戶的孩子走到講臺上,我坐到他們的位置上和其他同學一起悉聽學生講解有關淡水養魚的知識,如淡水魚的種類、混合放養的優點、如何喂養等,他講得頭頭是道,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學生還從家里帶來了鰱魚、鯽魚、鯉魚等淡水魚苗,指導大家如何辯認。最后,我加以簡單地概括小結。這種方式不僅活躍了課堂,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更能把書本知識與實踐活動有機地融為一體。
3.利用自然優勢,實現學以致用
我校的學生中有較大部分是農民的孩子,如何把他們培養成為具有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的,高素質、跨時代的新農民,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一名生物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把課本知識與生產實踐相結合,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例如:講到“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史”一節時,學生了解到黃瓜的花是單性花,雌雄同株,在開花后主要靠昆蟲進行異花傳粉,這種傳粉方式,在大田里是很容易進行的,而在北方冬季的塑料大棚里,這種昆蟲傳粉的機會就很少。我向學生講述了人工輔助授粉的原理后,鼓勵學生課后到有黃瓜大棚的同學家里看看,到這個天然的大實驗室去實踐、驗證。這樣,他們在學到了知識的同時,也分享了豐收的喜悅,更體會到知識的力量。
4.國情教育與課外科技活動有機結合
學生課外科技活動不但是傳授科學知識、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有效方式,而且也是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徑。在生物課外活動中進行國情教育,是生物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中,我沒有把國情教育脫離生物科技活動的特點進行簡單說教,而是把國情教育的內容與我縣的自然狀況在課外科技活動中有機結合。例如:帶課外活動小組的學生到校外調查、考察,了解到我縣因土質肥沃、氣候宜人、水源充足,所以這里生長的土特產品種類繁多,主要有人參、細辛、鹿茸、靈芝等名貴中草藥材一千多種,是久負盛名的“參藥之鄉”。實踐證明,在生物課外科技活動中進行國情教育,不但使課外活動小組成員的各方面能力有了提高,而且使我們組織的生物課外活動碩果累累。
一、改變傳統教學理念,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學生數量多,因此我國長期以來在進行選拔人才的過程中習慣于以分數為重,將一切都采用單一的成績評價方式,將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判標準.這就導致我國初中生物教育偏重于通過考試,大部分學校都采用應試教育這一教育模式以應對激烈的教育競爭.然而應試教育對于教育的本質解讀過于狹隘,過于注重智育,過分強調傳授知識與技能,無形之中給學生增加的較大的學習負擔,不但阻礙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還嚴重的影響到了青少年的身心發展,不利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綜合性發展.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在進行初中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當改變這一教學觀理念,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以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替代教師講學生記的教學方式,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提高學生初中生物學習成績的同時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以初中教材中”生物圈“的教學為例,教師在進行這一章節的講解之前,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定的自主學習任務,”生物圈是什么的總稱?生物圈為生物提供了哪些基本條件?生物圈Ⅱ號由哪些部分構成?實驗了1年多,生物圈Ⅱ號中發生了哪些變化?生物圈Ⅱ號“實驗的失敗給了你什么啟迪?”
二、加強課堂科學提問,活躍學生課堂學習思維
由于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時間較為緊張,再加上初中生物知識點繁多,教師與學生對初中生物學科的重視力度不夠,這就導致現階段教師在進行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往往采用教師教,學生記,甚至是“一言堂”式的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生物學習思維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學生獨立分析問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這種單向的知識灌輸型教學方式,不但不能夠較好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反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不利于對學生生物學習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針對初中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這一普遍存在的問題,教師在進行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時應當加強課堂提問,加強課堂討論,通過課堂提問以及開展課堂討論的方式活躍學生課堂學習過程中的思維,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教師在進行初中生物教材中“人體的神經調節”的教學為例,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多進行課堂提問,“人體對外界信息會做出相應的反應,而這些反應都離不開神經系統的調節作用.那么,神經系統是如何發揮調節作用的呢?神經元的概念是什么?神經元的結構?什么叫做神經纖維以及神經?”活躍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自主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構建生物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生物學習興趣
許多教師在進行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往往教學過程過于單調,教學氛圍較為枯燥乏味.而處于這一年齡階段的初中生正處于一個青春期,對于一成不變的傳統教學模式容易形成厭倦心理,造成學生對初中生物學習缺乏興趣,不利于學生初中生物學習的積極性的調動,不利于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在進行初中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入情境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結合生活實際,創建具體的生物教學情境,將生物知識的教學融入教學情境中,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更為直觀,更為形象地理解生物知識,激發學生對初中生物知識學習的興趣.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教學的多媒體技術、豐富的網絡資源等,結合具體的生活實際,加強教學的感官性,緊緊圍繞教材中的教學重難點合理構建生物教學情境,在情境中教學,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例如教師在進行“食物鏈”的教學時,可以展示課件,觀看“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動畫,以及視頻:一群小朋友玩“老鷹捉小雞”的游戲,向學生提問“第一畫面描述了怎樣一個成語故事?通過觀看兩個畫面,說說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間普遍存在著怎樣的關系?”通過課件的展示創設情景,導入新課.尤其是通過展示“老鷹捉小雞”,讓學生回想起孩提時代的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習興趣,悟出生物之間存在著捕食關系.
四、增加探究學習內容,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關鍵詞:初中語文 興趣 激發 教學
興趣乃學習之本,沒有學習興趣的學生是很難學好語文的。這一定律適用于各個學科的教學?;诖朔N情況,在多年的教學實踐當中,我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激發初中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效,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得到了大幅提升。那么,究竟如何激發初中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呢?下面,我總結其中的幾點論述如下。
一、結合生活實際激趣
語文學科的產生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活基礎之上的,可以說語文來源于生活。初中生對于生活中的問題一般都非常感興趣。基于此種情況,我們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完全可以結合生活實際來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例如,在執教《背影》一課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學生對于課文中所體現的感情都不能很好的理解。因此,我說了這樣一個故事:“讀高中的時候,家里很窮,每周我都會回家一趟去拿米和咸菜。有時候父親會給我送點吃的和零錢。每次看到父親離別的背影我的心情都非常難過,發誓要好好學習。同學們在生活有沒有認真觀察過父親的背影呢?”問題拋出之后,班里的學生很長時間都陷入了沉默。然后有同學站起來回答說:“我的父親常年在外打工,每次他去打工的時候我都是戀戀不舍的,最怕看到他離去的背影,現在想想都想哭?!庇械耐瑢W說:“我也有同樣的感觸,我的父親離家打工已經有兩年了,現在我還能清晰的記得他離去的背影。”接下來同學們七嘴八舌的討論著父親的背影,一時間仿佛他們已經理解課文中朱自清所述的語言了。
在上述教學片段中,我通過和同學們討論生活中父親的背影,引起了他們的興趣。同時,也加深了同學們對課文的理解??芍^是一箭雙雕。
二、結合多媒體激趣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越來越多的融入到我們的課堂教學當中。多媒體的引入極大的激發了初中生的語文學習興趣。為了提高初中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我在課堂教學中經常結合多媒體進行教學。
例如,在執教《》的時候,我課前搜集了很多關于的圖片和視頻。在上課一開始播放給同學們看??吹侥敲幢瘧K的畫面之后,很多同學都感慨萬千。對日本人的事件表示憤慨。看到此種情形,我說道:“是啊,當年日本人的罪行是難以抹滅的,我們必須要牢牢的記住那段屈辱的歷史,以史為鑒。只有中國強大了才不能被別的國家所侵略。今天我們就學習課文《》,請同學們和我一起打開課本。”由于在上課一開始,我就運用多媒體播放了關于的視頻和圖片,極大的激發了同學們學習該篇課文的興趣,他們在正式學習課文的時候都非常積極,教學效率很高。
再如,在執教《日出》一課的時候,我用多媒體播放了一段關于日出的畫面:經過黑暗的黎明,東方逐漸現出了一片魚肚白,慢慢的天似乎也變紅了,太陽公公偷偷的露出了自己的頭發,慢慢的整張臉都露出來了。照亮了整個大地。接下來,小鳥開始歌唱,向日葵也慢慢的把自己的笑臉朝向了太陽公公……一幅日出的畫面再加上我再一旁的旁白,讓同學們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過來,激發了同學們的興趣。再正式進行課文講解的時候,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一直保持旺盛。
三、結合實踐活動激趣
課堂學習是一件非??菰锏氖虑?,很多初中生都比較喜歡課堂之外的活動。為了有效的激發初中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我在課堂之外經常組織一些與課文相關的實踐活動。
例如,在執教《風箏》之前,我組織班里的同學進行了一場放風箏比賽,這個倡議提出之后立刻贏得了班里同學的熱烈回應。放風箏比賽正式開始的時候,同學們都非常興奮。有的同學還找來了自己的父母來幫助自己,買來了很長的線。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風箏放的最高。這次放風箏的實踐活動結束之后,我要求同學們對《風箏》這篇課文進行預習,他們對這篇課文的學習積極性就更高了。
再如,在學習《紙船》這篇課文的時候。在課前我要求同學們自己動手去做小紙船,然后拿到課堂上進行展示。在正式上課的時候同學們拿來了很多自己做的紙船。有的是用手疊的,有的是用膠水粘的。各種各樣的紙船呈現在課堂之中。接下來,我讓同學們介紹自己的杰作,他們都非常興奮。由之前的實踐活動做引子,他們學習《紙船》這篇課文的時候的興趣非常之高。
四、結語
除了上述幾種方法之外,我們還可以結合游戲激發初中生的語文學習興趣;結合角色扮演激發初中生的語文學習興趣等。教學方法絕不止一種,只要對激發初中生的語文學習興趣,都是好的教學方法。本文的寫作希望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引導更多的一線教師參與到激發初中生語文學習興趣的隊伍中來,不斷提高我們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鄭丹,趙春華;激發學生學習語文興趣點滴談[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2] 楊予平;激發學生學習語文興趣漫談[J];新鄉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4期
[3] 葉美英;初中生學習語文興趣的培養[J];教育評論;2011年02期
關鍵詞:初中英語課堂;有效互動;有效教學方法;培養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9-021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9.138
《初中英語課程標準》中提到,“英語課程的學習,既是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磨礪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歷、開發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 然而,筆者經過對所在教學區近幾年的走訪調查來看,目前英語教師師資狀況不容樂觀,英語教師專業素養偏低,教育理念缺乏,教學方法和手段滯后。大部分英語教師缺乏語言教學理念和與英語教育教學相關的基本理論知識,對課程標準的理解不透徹,對于英語學習的目標認識不夠,依然采取陳舊的教學方法,同時英語課堂的師生互動存在互動模式單一、互動對象差異大、非言語互動未得到重視等弊病。因此,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對當前中學英語教學中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適時提出幾點建議。
一、當前英語課堂師生互動中存在的問題
(一)互動對象存在差異,比例不均衡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的教師對優秀學生提問很多,對中等生提問較少,差生提問幾乎沒有。這樣優等學生獲得互動機會就多,教師往往會更多地關注他們,從而使少部分學生獲得教育的優越感,這樣久而久之,學生主動舉手發言的人數寥寥無幾,越來越不情愿參與到互動活動中來,學習變得枯燥乏味,最后導致學生學習狀況兩極分化嚴重。
(二)互動形式單調
師個互動在目前中學英語課堂中占到很大的比例,這種互動形式常表現為提問與應答、評價與反饋,以及個別輔導等。師班互動在中學英語課堂上也占了相當大的比例,這種互動形式常見于組織教學、課堂講授、課堂提問等環節中。同樣師組互動在目前中學英語課堂中,合作學習和小組討論的形式所占課堂時間就少得可憐,這種針對學生小組進行講解、輔導和評價的互動方式常常被教師忽略。由于現在各校的課堂上課時間都是40分鐘,每節課的教學安排時間都很緊促,所以教師為了完成本節課任務,為了圖自己省事方便,就把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的生生互動這一互動形式給取消了。
(三)互動時師生之間存在不平等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促進者和幫助者,以學生學習為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應表現在推動和鼓勵學生學習,在英語課堂中師生互動應該是平等且有交互性。但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施中,教師和學生不能平等地相待,教師永遠都是互動的發起者,學生是執行者,在互動的過程中包含著極其強烈的不公平性。
(四)互動時參與面不廣延伸度不夠
在英語課堂教學互動中,我們往往聽到教師“填鴨式”的一連串發問,學生只有被動的、機械式的回答,這樣的互動方式,缺乏教師對學生的深入啟發和思考,缺乏必要的辯論和反駁,互動缺乏深度和廣度。這樣沒有師生人格上的相互碰撞,教學就沒有色彩,學生的全面發展就無從談起。
(五)互動時的非語言行為互動缺乏
在互動教學中,教師往往采取言語表達的方式,而忽視了非語言行為,例如,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以及面部表情。教師應當將非言語行為融入言語表達中去。例如,在學生回答完問題時,用贊許的眼神和他完成心靈的溝通;學生與學生之間完成情景對話后,給他們用一雙大拇哥的手語投去實實在在的表揚。這樣久而久之師生之間就形成了一種少有的默契,英語學習的氛圍就慢慢地濃厚起來,學生的學習效率就會有一個大幅度的提高。
二、改進英語課堂師生互動的具體對策
(一)關注情感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庇⒄Z教學始終要關注學生情感的培養,使學生“樂在其中”。游戲是孩子的天性,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安排一些英語小游戲來激活學生學習的熱情。例如,接龍游戲:這是一個適合在全班開展的活動,目的在于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游戲氛圍中運用和操練他們所學的知識內容和語法結構,同時也讓教師在活動的過程中隨時關注和了解學生對該結構的掌握程度以及還存在的問題。在活動開始前,教師首先將全班分成四到五個小組,并明確告知學生該活動的規則:本次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以最終得分的高低判定輸贏;教師提供第一個if從句,并由第一組的第一位學生將句子補充完整,計1分;任何一位學生若在五秒鐘之內未能正確作出回應,應首先由該組學生負責“解救”,此后該學生必須正確、完整地將那個句子復述出來才能得1分;通過這些有利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被點燃,課堂師生互動的諸多問題就會很順暢地加以解決。
(二)營造寬松、和諧、開放、有序的課堂氛圍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積極設一種寬松、和諧、積極互動的語言活動真實情景,貼近學生英語學習實際,能夠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把學生的中樞神經調到興奮狀態,通過感知、實踐和互動等方式,完成學習任務,充分體現了“在做中學”“在學中悟”的教學理念。
【關鍵詞】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問題意識
一、“問題意識”的定義
所謂“問題意識”是人們對某一事實或客觀現象產生解釋或處理的心理欲望。
問題意識與問題提出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有效開啟任何一種科學之門的鑰匙。強烈的問題意識不僅體現了人們個體思維品質的靈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同時,作為思維的動力,能夠促使人們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直至進行新的創新發現。正如巴爾扎克所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問的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就要問個為什么?”
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意義
1.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
人類在認識與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并因此產生困惑、探究的心理。正是這樣的學習狀態促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教育的角度而言,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夠滿足學生作為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心理需求。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這一點在學生的精神中反應尤為強烈,而問題情景恰恰能夠滿足之?!?/p>
2.幫助教師進行針對性教學
在初中物理教學的過程之中,通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利于教者發現學生理解概念和規律時的困惑與誤區所在,從而采取針對性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理論與實踐表明:問題意識是創新的源泉,一切創新都始于問題的發現。反之,如果沒有問題意識,創新精神及創新活動將成為無本之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在物理課堂教學中通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可以開拓學生的思路,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需要指出的是問題意識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師的勤于培養和精于激發。
三、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具體策略
1.轉變教師角色,營造民主氛圍
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必須轉變教師自身的角色。在平時的生活中,教師要熱愛學生,要像父母親一樣關愛的學生的成長。要努力與學生溝通,拉近師生的心理距離,尊重學生的人格,不在學生中人為的劃分等級,以此消除學生在課堂中的緊張感和壓抑感。在課堂教學中,教者要由權威的講授者變為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對于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教者應想盡辦法給予鼓勵和表揚,充分肯定問題中的“合理”成分,從而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捕捉“問”的契機,放心大膽地去問。
2.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提問
(1)在想象中提問
實踐表明,結合物理教材中的具體教學內容,創設自由想象的課堂空間,讓學生在想象中提問題,有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例:教學“電磁感應”一節內容時,教者首先為學生提供有關電與磁關系的背景材料,然后請學生設想:“假如你是當時的一位物理學家,你會提出哪些問題?”學生們提出各種問題,其中就有“磁場能否產生電流”的問題。教師及時鼓勵:“你和法拉第一樣聰明,真了不起?!痹诖嘶A上揭題導入新課。再如,教學習題時,對于一些典型的問題,也可引導學生先構想解題的結論,再去完成解題的過程;在演示實驗前,也可以要求學生依據實驗的目的、原理,設計實驗過程,猜想實驗結果。
(2)在實驗中提問
在平時的物理課堂教學中,教者可通過設計生動有趣的小實驗,創設良好的物理情景,引發學生的思維沖突,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例:教學“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一節內容時,在學生已掌握部分電路歐姆定律知識的基礎上,出示兩個不同的電源,一個為3V(內阻很?。?2V(內阻較大)。再出示一個額定電壓為3伏的小燈泡。設問:如果將這個燈泡分別與上述兩個電源連接形成閉合回路,會出現什么情況?許多學生都認為前者燈泡會正常發光,而后者燈泡會燒毀。實際的實驗結果卻與同學們的認識完全相反,小燈泡與12V電源相接時不但沒有被燒毀,亮度反而比接在3 V電源上時暗一些。實驗結論與認知的矛盾沖突,教室里頓時議論紛紛,富有啟發性、爭辯性的問題一個個提出來。教者在梳理眾多提問的基礎上,最終歸結于所要學的“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
(3)在生活中提問
物理學科的許多知識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在平時的教學中,可引導關注大自然,留心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利用生產、生活現象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例:教學“平面鏡成像”一節內容時,教者要求學生圍繞“平面鏡成像原理”提一些生活現象問題。
3.堅持記錄問題,培養提問習慣
對于自然現象中、實驗中出現的感興趣的問題,教者還可要求學生養成堅持記錄的習慣。以筆者的具體做法為例,在班級中設立了“問題本”。問題本由小組成員輪流記錄,可以是生活中的與物理相關的問題發現;可以是對以前同學提出的問題給出相關信息建議或答案;可以是對已有答案的評價。在這一過程中,教者密切關注學生問題本的記錄,定期組織全班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幫助學生解決一些所提的問題。同時,還適時教給學生觀察現象和提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用科學的語言描述物理問題。實踐表明,問題本的設立搭建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流的平臺,促進了學生提問習慣的養成。
【參考文獻】
[1]馮貴東.物理教學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中學物理;2007.6.
關鍵詞:班主任;學生;手機
當下,手機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在這一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中學生也配備了個人專屬手機。手機走進校園,帶來了眾多教育新問題,這其中,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就是一種極其常見的
現象。
面對這一行為,大多數教師會怒火沖天,甚至相當一部分會讓學生將手機上交。筆者所在的地區已連續幾年發生了教師在上課過程中發現學生玩手機,并在收繳的過程中同學生發生沖突的真實案例,造成的不良后果影響深重。那么,作為一名初中班主任如何正確處理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的問題呢?筆者認為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理性是基礎:巧妙應對,進行機智處理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叛逆發展的青春期,對外界事物有著較強的逆反心理。因此,面對學生課上玩手機的行為,班主任不能采取“以暴制暴”的措施,即一味地采取高壓管制對策,要么當眾給予學生嚴厲的批評,要么讓學生將手機上交,要么責罰學生到教室外進行站立……這些不恰當的應對策略一來勢必將誘發學生的逆反心理,使他們表面上服從管教,日后卻仍舊我行我素的在課上玩手機;二來當眾的批評教育行為也會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致使其逐漸失去對課程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
鑒于上述應對方式所存在的巨大負面影響,初中班主任在發現學生課上玩手機時可以巧妙應對,進行機智的處理。如,當發現個別學生在課上玩手機時,班主任不必急于率先發難,相反,可以對玩手機的學生進行眼神、動作上的巧妙暗示;假設學生仍舊沉浸在手機之中,教師就可以以“咱們班上大多數學生都在認真聽講,但是,我知道有一個人沒有認真聽講,希望你能盡快調整自身的注意力”“上課聽講的過程中,好像不能開小差、搞小動作吧,希望有的學生盡快調整”等類似的語言予以提醒。這種“并不公之于眾”的小范圍處理方式有利于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更有利于他們積極認識到自己在課上玩手機是不正確的行為,相信,在班主任這種善意的處理方式下,玩手機的學生也會不好意思繼續玩手機,而轉為認真聽講。如此,既輕松處理了學生課上玩手機的問題,又密切了師生之間的關系。
二、長效是核心:制定規則,形成規章制度
正所謂“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边@一道理在教育教學管理中同樣適用。初中階段學生的心智尚未真正發展成熟,因此,有時候僅靠教師在課堂上的巧妙暗示或者提醒很難獲取預期中的理想教育效果,這就需要班主任充分發揮自身在班級管理中所發揮的組織作用,帶領學生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
筆者在自身的班級管理實踐中,就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可能會發生的情況,并依據各種情況嘗試自主制定相對應的“手機責罰制度”。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高漲,并紛紛自覺且主動地投入到了班級規章制度的制定之中。制定好的規則內容主要包括:創建班級公共“手機容納箱”,全體學生在課前將各自的手機設置成靜音狀態,并存放到容納箱之中,課下可自由取出;若是出現課上玩手機的行為,任課教師有權“代為保管”手機一段時間,并可向玩手機的學生提出一定的換回要求,即學生要想向學科教師要回手機,必須完成教師所提出的要求,如在課堂上認真聽講,課下按時完成作業,考試獲得特定標準的分數等;同時,對于課上屢次玩手機的學生,班主任老師有權通知其家長……
由于上述規則都是學生自主制定的,因此,他們基本上都能做到積極遵守。即使仍舊會出現課上玩手機的情況,班主任或者其他學科教師也能做到依章辦事、以規則辦事,而不會采取過于激進的行為。這樣一來極大地減少了學生課上玩手機的情況,二來更是避免了師生因為玩手機、上交手機所可能出現的劍拔弩張的對抗情況,教學反響異常良好。
三、引導是關鍵:導入正軌,確定使用范圍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教師在覺察到學生課上玩手機之后通常會極為惱怒,可卻很少有人沉下心來認真反思:為什么在我的課上會出現學生玩手機的現象。
其實,在筆者看來,學生在課上玩手機的不良行為恰恰可以作為教師及時反思自身教學中所存不足與缺陷的重要信號。要知道,學生若是對學習內容具有濃厚興趣,他們是不會分心玩手機的;學生若是能深刻理解學習內容,也是不會分心玩手機的……因此,初中班主任可以密切聯系學科教師,嘗試同他們一起反思各自教學中的不足與缺陷。如,針對學習基礎較差、產生自暴自棄傾向的部分學生,教師可以精心設置符合其學習實際情況的教學內容,這將有利于滿足學生的主觀實際學習需求;再如,針對抽象、復雜的內容,教師可以采取直觀化、形象化的教育教學手段,并積極為學生創設良好、適宜的教學情境,這有利于將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更加活潑、有趣……實踐表明,教師從自身教學實際出發,合理優化教學方法是減少學生在課上玩手機的重要手段之一。
總而言之,面對學生課上玩手機的行為,班主任應當巧妙應對,進行機智處理;要制定規則,形成規章制度;更要密切聯系學科教師,嘗試同他們一起反思各自教學中的不足與缺陷,并積極優化、改善教學方式方法,如此,才能大大減少學生課上玩手機的現象,也才能從根本上杜絕師生之間由于手機而引發的強烈矛盾與沖突。
參考文獻:
新課程改革下的歷史教材,內容作了較大的刪減、改動,可以說達到了比較精煉的程度。教材在學科知識的信息編排順序上,主要是以學科的內在邏輯為線索而不是以學生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認知發展規律為依據,因此往往與學生的認知水平會產生較大的差距。教材為了體現新課改精神而設計的問題也會因信息容量過大而導致學生思考時思維受阻,以致對問題產生厭倦,影響到對問題探究的興趣和學習效果。
例如,川教版九年級《世界歷史》上冊《第一次工業革命》這一課,有這樣一個學習與探究活動:讓學生參觀現代化工廠,感受工業文明。我想,對于我們這些地處縣城的學校尚且無法實施,對廣大農村中學來講,更無從談起。因此,也就無法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二、問題情境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導致學生無法解讀情境信息
創設情境是歷史教學的常用手段之一。因為歷史現象的不可逆性,使學生覺得它是如此的遙不可及。因此,教師要設計問題,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理解和解決問題。但有些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沒有充分考慮所設計的問題情境是否符合學生的已有經驗,導致情境缺乏真實感或過于生硬,造成情境無法為學生學習新的知識提供服務。
例如,有位教師在講人教版九年級《世界歷史》上冊第15課《血腥的資本積累》時,試圖讓學生體會到“三角貿易”的罪惡,于是讓一位同學扮演奴隸,對奴隸販子(另一位同學扮演)進行控訴。由于學生缺乏對當時歷史背景的了解,課前也沒有條件去圖書館或上網查資料,再加上平時缺乏這方面的活動訓練,結果一場控訴以哄堂大笑而結束,失去了創設情境應有的效果。
三、刻意追求學習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導致學生認知發展空間狹隘
生活材料能為書本知識的學習提供認知背景,可促進學生對書本知識的掌握。但是,學生在理鰓歷史現象時,不管教師是否愿意,他們往往習慣于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進行思考。如果教師對生活材料選擇不當,學生就容易陷入生活經驗的思考而影響到歷史課程目標的達成。
例如,有位教師在講人教版九年級《世界歷史》上冊《國際工人運動與的誕生》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較準確地觀察到當時資本主義社會中所存在的罪惡,理解“誕生的背景”,教師舉了種種事例。但有學生提出異議,因為他們所了解到的資本主義社會不是這樣的。在相當一部分同學的心目中,歐美這些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全面,文明程度高……。如果這時教師不及時地把學生引圓”歷史現場”,不強調創立的時間是19世紀上半期,那么學生依靠自己的生活經驗。只會將當代資本主義社會與19世紀上半期的資本主義社會這兩種歷史現象混為一談,那么他們也就無法正確理解誕生的背景到底怎么樣。
四、將“歷史課程情感教育”模式化。導致學生陷入誤區
任何一節歷史課都不應忽略歷史思維的培養,但如果以單一的情感目標為主。就失去了歷史課程的特色。
例如,有位教師在講人教版八年級《中國歷史》上冊《》這一課時,讓學生總結:從林則徐身上我們可以學習他的什么精神?經過討論,有的同學得出了教師意料之外的結論。有同學認為,林則徐是地主階級的一分子,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維護清王朝,為了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正是這種思想,阻礙了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而教師的本意是要學生回答“為了民族利益敢于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如果不顧學生意見,非把教師的意愿強加給學生,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對學生的發散思維也是一個打擊。
長期以來,我們在學習歷史時,一旦講到人物、事件體現的精神,往往都是“愛國主義”,這種空洞的說教是不可取的。歷史教育的內涵是豐富的,學生的思想感受也應該是真實的、多樣的,我們應該善于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時,要順其自然,講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