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9:49
序論:在您撰寫電視新聞頻道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電視包裝電視頻道
隨著我國電視事業的蓬勃發展,電視傳輸手段的改進和電視頻道的增加,觀眾每天面對幾十個電視臺和電視頻道,在激烈競爭的壓力下,為了提高電視臺和各節目的收視率,各媒體不但注重傳播內容,而且還意識到電視包裝的重要性。當今社會是“眼球經濟時代”,好的電視節目包裝對于電視節目的形象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極富震撼力的畫面和音效能先行引起觀眾注意,甚至給整個頻道帶來非同一般的意義。
一、電視包裝的重要作用
目前電視包裝以成為電視臺和各電視節目公司、廣告公司最常用的概念之一。
說到包裝,人們一般會想到是對產品進行包裝的意思,起到裝潢和美化產品的功能。之所以把包裝拿過來用到電視上,是因為產品的包裝和電視的包裝有共同之處。包裝如同讓頻道穿上一件漂亮且合身的衣服,在頻道包裝上,長相可以比做電視節目的內容,而打扮則是頻道的包裝。這件衣服如果不經常去整理和維護,它的外表和顏色隨時有可能會被遺棄。如果這件衣服維護得好,它會越穿越合身,這也就是說電視媒體不但要重視節目內容,也要重視節目的包裝。
包裝是電視媒體自身發展的需要,是電視節目、欄目、頻道成熟穩定的一個標志?,F在許多媒體從各方面采取了切實可行的措施,建立適合自身特色的整體宣傳風格。比如湖南衛視的包裝推行“橙色與灰色”系列的組合,無論是頻道各種版式,還是宣傳片,都是一貫堅持這種“時尚、年青、靚麗”的風格組合。再如中央電視臺形象視覺的文化定位是傳承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同時又以藍色為基調統一色,在統一色中變化、演繹、傳承,氣勢宏大,文化底蘊厚重,體現了大臺風范。
二、如何使電視頻道包裝脫穎而出
電視頻道、節目的包裝能有效樹立頻道整體形象,彰顯頻道風格特色和吸引觀眾,那么如何使電視頻道包裝脫穎而出呢?
1.突出其個性。電視頻道的包裝不僅要定位準,還要有表現民族或地域文化特色的元素,能夠彰顯自己的個性,打好特色牌,才能在眾多的頻道中站住腳。因此各頻道根據不同的地理位置、經濟基礎、文化背景、民族民風來包裝自己,這樣才能避免電視頻道包裝相互間的雷同。中央臺作為國家臺,代表黨和國家的形象,它必須突出莊嚴、大氣、恢宏的特色。鳳凰衛視的兩只揮動雙翼旋轉燃燒的鳳凰圖案構成了鳳凰衛視最核心的形象標識,紅色、黃色和橙色是鳳凰衛視最顯著的頻道顏色。
2.堅持“變”與“不變”的原則。這里的“變”指的是頻道宣傳片、ID、節目導視菜單、收視宣傳片可以隔一段時間進行一次更新與包裝,以激發觀眾的新鮮感,保持頻道包裝對觀眾的吸引力。對于頻道的LOGO,則要保持長期不變,由于頻道包裝的目的是為了樹立頻道品牌形象,所以應該確立長期穩定的標識;頻道的形象宣傳片、色彩風格和音樂也應是保持穩定一些。
3.加強統一性和規范性。電視欄目、頻道包裝一定要遵循統一,否則看起來就顯得雜亂,那就失去包裝的意義。頻道中各個節目、欄目的包裝要素相對統一。無論個別元素在形象設計方面有什么樣的好創意,如果沒有顧及到統一、規范的要求,都會破壞統一性和規范性。CCTV-5作為中國最大的、最權威的體育頻道,為成為最權威的奧運平臺進行了改版。改版思路的其中一條就是“統一風格“。規范頻道的標準呼號,統一字幕系統,淡化欄目的個性而突出頻道的整體感,使頻道整齊劃一。4.注重形象化和生活化。形象化和生活化可使觀眾產生直接的聯想,拉進電視媒體與觀眾的距離,觀眾似乎身臨其境,融入到電視頻道中。所以在電視頻道包裝中應去掉紛繁的非主題元素,突出形象化、生活化的主題元素。CCTV-2的包裝別具一格,眾多的紅球,跳動在人行道、樓宇間、鐵路、公路、鳥巢或麥田中,整個包裝簡潔明了、直截了當,與話外音“經濟頻道,就在您身邊”不謀而合。
關鍵詞:網絡,電視新聞,發展趨勢
1.網絡新聞的比較優勢
1.1話語權的解放與互動式信息傳播
網絡傳播條件下的信息往往是共享、流動、自由、自在的。而電視新聞,更強調新聞的守望價值,強調嚴謹、系統和風格,強調集體、秩序和責任,強調對話語權的把握。網絡新聞存在的最大哲學價值恰恰在于對話語權的解放,它重新定義話語權的歸屬。話語權不再是某個機構、某些人的特權,而延伸到了大眾。每位上網者都擁有發表意見,提出看法的權利。從傳播學角度來說,“傳者”和“受者”之間的界線被淡化了,每個個體都有話語權,這就意味著他們承擔著雙重身份,信息傳播在所謂“傳者”與“受者”之間呈交替互動式。在電視新聞中,信息傳播是單向的,具有很強的單向傳播特征。當然,這并不是說它毫無互動機制,比如可以通過熱線電話、讀者來信等形式進行信息反饋。但這種反饋大多是事后的,缺乏即時性和直接性。即使是在事件中,由于受電視新聞播出時段的影響,互動性特征也很難顯現。
1.2輿論的非中心化與個性信息傳播
在“去中心的”網絡傳播環境里,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是一個沒有執照的電視臺。幾乎沒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一個人按自己的意圖、想法、技術和知識,建造屬于他自己的信息機構:個人主頁或個人網站。在網絡新聞傳播中,每個上網者都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它打破了只有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才能夠制造的大眾輿論的傳統局面,任何一個有信息來源的人都可以在輿論中加入自己的聲音。
1.3全天候新聞報道與滾動式信息傳播
全天候新聞報道正是網絡新聞較之電視新聞的又一巨大優勢。在網絡傳播環境里,網絡的全天候新聞報道不僅強調報道時間的持續性、更新的及時性、設置的豐富性和信息傳播的滾動式,更強調新聞報道側重于受眾的需要。網絡新聞的時間戰略要聽命于受眾的“安排”。在/0小時內,每位受眾都有自己的特殊傳受要求,但他們都能在網絡中得到滿足。而這些是電視新聞很難企及的。
2.電視新聞的比較優勢
2.1公信力、權威性
電視新聞較之網絡新聞的第一大優勢就是公信力、權威性的存在。一方面,多年來電視新聞建立了自己的品牌,無論從情感上,還是從實踐中,受眾對之信任有加?!督裹c訪談》、《新聞調查》等一批名牌欄目的公信力與權威性令網絡新聞望塵莫及。而出于保護品牌和無形資產的需要,電視新聞更注重新聞的真實、可信。另一方面,“把關人”是挑戰信息恐慌,樹立電視新聞公信力、權威性的一把利器。電視新聞的“把關人”不僅嚴格遵守把關人制度,更重要的是履行其為受眾服務的義務,使新聞的受眾更加樂于收看新聞。首先,“把關人”在選材、采訪、制作、播出等方面嚴格把關,把新聞出錯或弄虛作假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剔除假新聞、考證真實性,從而保證電視新聞的公信力與權威性。其次,面對龐雜的信息,“把關人”使信息更加精練、純度更高。因為受眾接受信息太容易形成記憶上諸內容之間的相互抑制。一個人讀少量精確的信息,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并思索新聞本身。免費論文參考網。相比較而言,網絡新聞信息來源的無限制性導致可信度差、權威降低甚至喪失。
2.2主持人的人格魅力
英國報業聯合會新媒體公司創造出電子“新聞女郎”安娜諾娃在網上代替真人播報新聞,在一套運行速度極高的電腦系統的支持下,“她”為全球網民提供!'小時不間斷新聞報道。這引起了業界的極大轟動。但透過短暫的震驚,我們發現,網絡主持人和虛擬主持人完全不能與電視新聞主持人同日而語。免費論文參考網。電視新聞主持人以自己的學識、人格感染觀眾,以人類共有情感與觀眾達成共鳴并由此對觀眾產生巨大的吸引力。
2.3電視新聞報道的形象可感性
數字化時代雖然已經到來,但技術上的缺陷使網絡新聞難以做到至善至美。網絡新聞的主頁無論設計得多么精美實用,都無法突破“圖片+文字”的基本模式。盡管網絡被人們稱為集文字、聲音、圖片、動畫、色彩、音樂、影視、三維空間、虛擬視覺等所有傳統媒體所具有和不具有的手段于一身的名副其實的“多媒體”,但受技術限制,在新聞報道中很難顯現“多”的優勢。其實,絕大多數運用“圖片#文字”的方式做出的新聞遠不如聲畫并茂、視聽結合的電視新聞那么生動、形象。
2.4強大的人才資源優勢
電視新聞應對網絡新聞挑戰的另一大優勢是其強大的人才資源優勢。電視新聞有自己一支強有力的采、攝、編、播隊伍,擁有大批掌握了嫻熟技巧的記者、攝像師、編輯人員。同時,很多名牌新聞欄目的主持人已成為品牌的代言人。
在網絡時代,這種人才資源優勢有喪失的趨勢。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我國,高質量的電視新聞采編人員的流失現象一直存在。近年來,很多高素質人才被網絡公司“挖走”。網絡媒體正急不可耐地大口“吞食”人才資源這塊大餅。然而,電視新聞人才的流失正從反面說明了網絡新聞人才的奇缺,印證了電視新聞人才濟濟。只是如今,在網絡媒體一日千里的發展中,如何保持人才資源優勢已成為電視媒體亟待解決的問題。
3.電視新聞的發展態勢
美國學者羅杰·菲德勒曾提出媒介形態變化原則:一切媒介都有它的自適應系統,當新媒介出現后,舊的媒介為了在不斷改變的環境中生存,不得不找尋自己的優勢或吸取新媒介的長處來適應和發展。正緣于此,我們力圖從電視新聞與網絡新聞的比較優勢中有所發現,在發揮電視新聞的優勢的同時,不斷吸取網絡新聞的長處,從中探索電視新聞的發展之路。
3.1創建電視新聞頻道
在網絡時代、信息轟炸的今天,利用自身的優勢創建電視新聞頻道,是邁向世界級一流大臺的題中應有之義。電視新聞的公信力、權威性是創建新聞頻道以拉回受眾的保證,資金、人才優勢是創建新聞頻道的基本條件??偛吭O在瑞士的歐洲新聞頻道是電視新聞頻道的范例。它是第一家泛歐全新聞頻道,用法語、英語、德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種語言共享相同畫面進行同步播出。歐洲新聞頻道使用的是先進的衛星數字播出系統,人們可以通過電視電纜和衛星天線收看。在歐洲大陸,它成為與美國CNN并駕齊驅的電視新聞頻道。
3.2“網上造浪”,新聞欄目上網
歐洲新聞頻道不僅可以通過電視電纜、衛星天線收看,還可以通過互聯網收看。可以說,電視新聞節目網上造浪是電視媒體的一大手筆。電視新聞欄目是電視臺的神經中樞、是支柱,既可將新聞欄目內容網絡化,又可將欄目“鏈接”受眾群,讓受眾參與,甚至還可策劃網絡活動,充分延伸欄目空間的活動平臺。
3.3互動電視時代的信息互動
互動電視是通過寬帶網絡實現的具有交互性的電視形態!。免費論文參考網。在互動電視中,新聞節目播出時可隨觀眾需要及時顯現節目指南;觀眾可點播想看的新聞節目,并且在觀賞中可以暫停、倒退、快進及重放;在直播中,可隨時調閱相關的資料;觀眾還能對節目內容進行一定的信息反饋,例如對節目內容、形式等方面的肯定或否定的表態。近期,美國又有媒體(CNET NEWS)報道,微軟與ACTV,ECITY,RESPAND TV三家公司開發基于微軟).平臺的電視商務和互動廣告應用軟件的合作有了結果,一種應用于機預盒的軟件將滿足用戶邊看一個節目,邊錄制另一個節目的需要'。互動電視將是未來電視傳播的發展趨勢,互動電視的信息互動將使電視新聞具有廣闊的活動空間,電視新聞也不致因為網絡新聞的攻擊和電視本身單向傳播的特性而失去魅力與市場。
參考文獻:
[1]張海燕. 電視新聞播音風格的個性化[J]. 青年記者, 2010, (03).
[2]王文軍. 讓同期聲成為電視新聞的興奮點[J]. 視聽界, 2010, (01).
[3]熊萍. 論電視新聞“非語言符號”的傳播功能[J]. 長江學術, 2010, (01) .
1 我國電視新聞傳播未來的發展趨勢
1.1 傳播方式向網絡化發展
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應用范圍越來越廣,網絡技術和電視新聞傳播相結合,聯系越來越緊密,兩者之間的界限越來越小。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將在40年之后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用戶。人們與網絡接觸越來越多,人們獲得資訊的方式大多以互聯網為主。隨著電視新聞傳播技術的發展,電腦的普及,很多廣播電視臺借助網絡,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電視網絡直播,人們可以通過網絡獲得新聞資訊,人們不僅可以獲新聞文章和視頻,獲得資訊的方式多種多樣。比如北京奧運會,人們不僅可以通過電視看到直播,而且也可以通過網絡電視看到奧運會實況。
而且,電視網絡傳播越來越個性化,也增加了與觀眾的互動。很多電視臺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總是第一時間將世界、國內發生的新聞放在顯眼的位置,同時設置不同的界面,在不同的界面和位置滾動最新新聞,方便觀眾閱讀。而且有的觀眾可以借助這些平臺將自己身邊的信息已最快速度發送到網上。這種方法被很多電視臺使用,在增加電視臺點擊率的同時,也提高了電視臺的關注度。
1.2 普遍運用數字化技術
目前很多電視臺在錄制、發射播出和接收過程中普遍運用數字化技術。數字化技術以其快捷、方便等特點被很多電視臺所使用。數字化技術將聲音和圖像進行編碼,形成數據處理文件,數字化技術的運用使聲音和圖像更加形象和逼真,開辟了電視新聞傳播的新天地。在處理影音文件時,可以利用非線性編輯系統。這樣處理后,信號處理鏈路基本不會受外界因素的干擾,音頻的傳播方式達到廣播的級別,而且數字視頻壓縮的比例也大大減小,達到無壓縮級別。這樣的電視臺的聲音和圖像有了質的提高,而且目前電視臺主要是通過衛星方式傳播信號的,經過數字化處理后,信號傳播速度和質量都得到了提高。
1.3 電視頻道專業化、多樣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有線電視逐漸走入尋常百姓家。有線電視的普遍,人們家里的電視頻道數量越來越多,中央電視臺、省市衛視,甚至縣級電視臺都可以看到。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線電視用戶達到8000多萬,龐大的用戶數量孕育了專業的電視頻道,比如某些城市的旅游頻道,主要是關于旅游方面的;科教頻道,主要是關于孩子教育問題的。而且隨著人們對新聞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新聞頻道應運而生,我國就有幾十個新聞頻道,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2 推動我國電視新聞傳播發展的應對措施
2.1 發展社會經濟
經濟的飛速發展是推動我國電視新聞傳播的主要推動力,發達的經濟是電視新聞發展的基礎。因此,電視新聞傳播在發展過程中,要注重打好基礎,經營好主業。同時也要注重發展影視制作和網路傳輸等產業,要做好宣傳工作,注重打造自己的品牌,形成良好的品牌效應,形成品牌產業。比如我國知名電視臺江蘇衛視,江蘇衛視注重打造自己的品牌,《非誠勿擾》、《一站到底》等節目深受觀眾喜愛。再比如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等節目都是注重宣傳自己的品牌,在國內電視臺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同時,電視臺要轉變思想,要學會相互學習,借鑒其它電視臺的經營方法,拓寬經營渠道,要利用多種資源,發展多種經營,改變傳統的方法,改變原先只是依靠廣告費推動電視臺發展的思維。
2.2 注重增強傳播效果
電視新聞傳播工作者要注重研究傳播的規律,雖然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進步,但是依然存在很多問題,亟需我們需解決,而且與國外同行業相比,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新形勢下,面對快速發展的電視新聞媒體,我們首先需要加強在這方面的實證研究。我國電視新聞傳播在這方面研究并不深入,而且對那些實質性問題并沒有取得突破。比如電視新聞傳播的市場分析、市場定位等問題。而且有的學者并沒有深入思考我國的具體國情,在借鑒國外經驗時,不顧實際情況,盲目照搬,缺乏實質性操作,并不會對我國電視新聞傳播產生積極的影響。其次,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要發展符合大眾口味的節目,要以觀眾的需求為導向。觀眾作為電視新聞傳播的推動者,在發展電視新聞傳播工作中起著積極的作用,同時觀眾也會制約電視新聞傳播的發展,因此必須要了解觀眾的需求和想法。在增加電視新聞傳播交互性的同時,也要注重把握觀眾的心理需求。要發展電視新聞傳播的個性,使電視臺更符合人性,更貼近生活。要增加與觀眾互動,建立健全電視臺的反饋制度,可以通過街頭采訪、問卷調查等方式與觀眾溝通。
2.3 樹立競爭意識,提高自身競爭力
電視新聞傳播發展過程中要樹立“大媒體”意識,面對國內媒體業競爭日益殘酷的發展趨勢,為了占據主動權,[dylW.NEt專業提供寫作畢業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wwW. DYlw.NEt]在競爭中處于不敗的地位。電視新聞傳播必須要樹立競爭意識,增加發展的緊迫感。因此,在未來發展過程中,要向專業化新聞頻道發展,要緊緊抓住這個難得的機遇,建立一種真正意義上的24小時新聞直播頻道,為社會、為觀眾提供最專業的新聞資訊。而且,電視新聞傳播要注重培養各式人才,比如記者、編輯等。對于我國而言,國內眾多媒體中只有中央電視臺擁有這樣的實力,開展24小時新聞直播。同時面對我國部分新聞頻道名不副實的問題,未來發展過程中要避免時效弱、新聞重復等現象。
3 結論
總而言之,為了推動電視新聞傳播的發展,我們要結合實際,針對未來發展的趨勢找出正確的對策。要壯大經濟實力的同時,要增強傳播的效果,同時也要樹立“大媒體”意識,增強自身競爭力。在未來發展過程中,要充分了解觀眾的想法,加大宣傳力度,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高貴武,傳播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教育部新聞傳播與社會發展中心研究員。主要從事新聞學、廣播電視等研究,出版過《解析主持傳播》、《中美電視主持人群體特征》等專著及論文數十篇,曾任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朝聞天下》欄目責任編輯(改版前)。
2009年7月27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朝聞天下》欄目悄然換裝,不動聲色地打響了央視改版的第一槍。與央視的每次改版一樣,《朝聞天下》的這次改版同樣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與以往不同的是,由于此次央視新聞頻道改版的消息已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受眾大多是帶著極大的期待和好奇來審視改版本身。基于這種復雜心理,《朝聞天下》的改版似乎并沒有帶來多少令人驚喜的變化,觀眾所能感覺到的似乎只是電視屏幕上的顏色更亮了,字號變大了,主播臺上出現了更為青春靚麗的女主播,另外就是節目中頭一次出現了幾位其貌不揚、但評說起事來頭頭是道的“專家”,擔當起了專職新聞評論員的角色。
然而,仔細研究一下《朝聞天下》改版以來播出的新聞內容及其呈現方式,仍能看出以《朝聞天下》為代表的央視新聞頻道在報道理念和手法上的努力和突破,看出其對新媒介生態環境下中國電視新聞核心競爭力所做的完整詮釋,那就是深刻把握和緊緊抓住電視新聞的核心競爭力,以更為專業的電視方式向著新聞本質靠近,向觀眾提供更多更快、更真、更深、更好看的電視新聞。
更快
曾經很長時間,我國新聞的經典定義是的“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而由于“新近”在時間上是一個相對寬泛而模糊的概念,更由于傳統媒體在制作流程及空間位移上的不便,提供最新最快的新聞似乎只是一種理想。盡管隨著電視的出現,尤其是隨著衛星電視直播等技術的出現和廣泛應用,電視媒體將新聞報道直接從“TNT”(today news today,當日新聞當日報)改寫為“NNN”(now news now,即時新聞即時報),實現了新聞發生與新聞報道的同步,使“時效”成了電視新聞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但不無遺憾的是,由于種種原因,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一些電視新聞還不能很好地滿足觀眾的這一愿望。特別是早間電視新聞,由于時間上的局促,播出的新聞有些時候并不是首發。
此次改版之后,觀眾不難發現,《朝聞天下》中前一天滾動下來的新聞明顯少了,觀眾不僅可以看到發生在昨夜今晨的國內國際重要新聞,可以看到許多“最新消息”、“今日新看點”,甚至一些備受關注且正在發生的新聞或在網上被熱議的新聞報道也在節目中有及時更新,極大地滿足了電視觀眾對新聞時效性的需要。據該欄目的制片人介紹,為了保證播出新聞的時效性,改版后的《朝聞天下》甚至沒有截稿時間,首播內容會占到節目的50%甚至更多。
更真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而所謂新聞的真實,除了新聞報道中事實基本元素的準確客觀、能基本反映社會概貌,也在于新聞報道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實現對事實的還原和再現。就電視這一聲像皆備的媒體而言,電視新聞真實的含義就在于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讓觀眾親耳聽到與新聞事實相關的聲音,親眼看到與新聞事實相關的畫面,或二者同時具備。當然,電視新聞這種令其他媒體新聞不可比擬的優勢也是電視新聞報道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但長期以來,一些電視新聞常常是 “重聲音文字、輕動態畫面”。觀眾往往很少能在新聞報道中聽到新聞相關者的說話,也很少看到記者在報道新聞時的現實場景和工作狀態,換句話說,由于有些電視新聞沒能對所報道事實進行最大程度地還原和再現,觀眾看到的電視新聞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局限性的。
在改版后的《朝聞天下》中,這種狀況顯然已經發生了變化。觀眾不難發現:在整個欄目播出的電視新聞中,記者出鏡報道的情況明顯增加。除了簡訊及一些靜態或抽象性新聞,其他所有涉及動態性或事件性的單條新聞中,幾乎都能看到記者的出鏡報道,看到電視記者在新聞現場的活動。觀眾可以發現,電視記者的任務似乎不只是像其他媒體記者那樣主要負責寫稿,他們更多的是要出現在現場、站在鏡頭前調動其所有的感官來向觀眾展現新聞,讓觀眾真正感覺新聞的真實。在這些報道中,由于同期聲的大量運用,觀眾不僅能聽到各種語調、各種口音的記者真實說話,也能通過聆聽新聞相關者和新聞現場的真實聲音真切地感受電視新聞在新聞真實性方面的魅力。
而在那些由于時效性或其他原因記者不能出現在鏡頭前、不能在新聞現場進行采訪報道的新聞當中,觀眾雖不能看到來自新聞現場的畫面,但仍能通過電話連線等方式獲得記者最真實的報道。盡管很多時候那只是一種簡單的口頭報道,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廣播報道,但卻因為它的真實而大大提高了新聞的報道效果。
更深
隨著媒體傳播技術的進化和普及,特別是網絡媒體和自媒體等新興媒體的出現和發展,新聞信息資源可以在瞬間共享。在這種新形勢下,更快、更真固然仍是電視新聞的核心競爭力,但似乎已經不再是電視媒體獨有的專利。在經歷了“人無我有”的初級競爭階段之后,電視媒體只能朝著“人有我優”競爭策略方面著力。事實上,如果放眼全世界的電視媒體,電視新聞報道制勝的關鍵無非是“快”和“深”兩個方面,在追求一種“我在現場”的“快”感之外,電視媒體都會在“深度”和“觀點”上展開較量。
研究一下《朝聞天下》改版后的節目內容,不難發現,“深”也正是這次《朝聞天下》及央視新聞頻道改版的亮點和追求,也是此次改版中最顯著的變化。這種變化首先表現在節目中評論部分的增多。這既體現為每天出現在節目中的幾位特約評論員及其所做的兩分鐘左右的新聞評論,也體現在節目中增加的“短評”、“編后話”等內容以及新聞主播在播報新聞間隙所做的三言兩語式點評等評論性內容。在這些評論性內容當中,評論員或播音員往往會及時地對一些熱點新聞,特別是一些財經新聞等專業性較強或國際新聞等地域性較遠的新聞進行解釋和評論。
改版后的《朝聞天下》其深度同樣體現在節目中調查性報道等深度報道的比重增多上。在3個小時的節目中,《朝聞天下》既集納了大量短平快的消息,以簡單明快的簡訊方式來處理,同樣不乏圍繞某些社會話題進行深入采訪的調查性報道。如在報道北京郊區小產權房熱銷的新聞時,整條新聞不僅報道了北京房山區和通州區小產權房遭搶購的消息,而且解釋了什么是小產權房、我國目前對小產權房的政策,更深入分析了購買小產權房的風險、小產權房熱銷的深層次原因以及對國家處理小產權的建議等等。因為報道本身的深度,觀眾在獲知新聞的同時,對“新聞背后的新聞”也有了較深層次地了解,滿足了其更高層次的信息需求。
更好看
電視,顧名思義是一種視覺媒體,觀眾的視覺感官得到滿足至關重要。由于誕生于報紙雜志等平面媒體以及同為電子媒介的廣播之后,中國電視的發展一直以來都無法擺脫報紙媒體和廣播媒體的影響,即過分倚重文字和聲音。更由于中國的廣播又深受報紙影響,曾經一度是報紙的有聲版,所以中國電視新聞在某種意義上仍是文字第一,或者說是聲音文字第一,對電視畫面等視覺因素的重視和發揮不夠。尤其是早間電視新聞,因為一直以來存在某種“人們在早間要忙著準備上班,無暇看電視,而只能聽電視”的說法,早間電視新聞更多時候是一種電視版的廣播,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電視作為視覺媒體在“好看”方面的追求。
改版后的《朝聞天下》在整體包裝上一改原來黑、黃色為主的莊重氛圍,以天藍色為主基調的片頭給人清晨一般的清爽感;3D演播室背景減少了靜態的單調,增加了流動的質感;屏幕下方的滾動字幕塊明顯加大,字幕的顏色也相應地做了一些調整――時間是紅底白字,新聞標題是藍底黃字,滾動條是黑底白字。新的配色加上明顯加大的字號,讓觀眾不僅看得悅目,而且看得更加清晰、方便、舒適。主播的出鏡景別也由原來的“半身像”推到了“一寸照”,從視覺上拉近和電視觀眾的距離。
【關鍵詞】儀式傳播;電視新聞;共同體;國家認同
電視新聞頻道作為中央電視臺的王牌電視節目,自2006年正式開播以來,已成為全國乃至全球覆蓋率和收視率較高、影響較大的電視新聞節目。它全天24小時播出,以最權威的視角、最快的速度向觀眾提供第一手的國內國際新聞資訊,突出時效性和信息量,實現滾動、遞進、更新式報道,成為國民生活中重要的“了解世界的窗口”。它“對內代表黨和政府,對外代表中華民族,它以最新、最權威的時政新聞,使得新聞聯播在某種程度上成了中國政局和經濟運行環境變化的‘傳感器’,也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普通人窺探權力階層的窗口,又是當下處境中的中國人在公共場合表達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學習范本”[1]。更為重要的是,作為國家政治權威與秩序象征的電視新聞頻道,已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個“儀式”。它在整合社會意識、確立權威秩序、構建民族國家認同、動員和組織社會政治生活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儀式傳播功能。
電視新聞:儀式傳播與象征秩序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實踐中,電視媒介每天通過大量重復化、標準化、程式化、儀式化的節目生產和傳播,從新聞到電視劇,從各種娛樂節目到體育競賽,從國內新聞到國外新聞等,不斷維系和鞏固民眾對現有國家的合法性認同,加強著共同體的團結。而電視新聞頻道的誕生及大量電視新聞的傳播無疑對政治秩序的維護與確立有著重要的儀式意義和儀式價值。按照文化社會學的定義,儀式“是一種象征性的和富于表現性的行動,一種制度化的創造特殊時空的手段,個體在其中可以體驗到自己是這個共同體中的一分子”[2]。從某種意義上說,電視新聞頻道正是一個儀式傳播媒介,它象征著一個國家的政治秩序,為我們“構建并維系一個有秩序、有意義、能夠用來支配和容納人類行為的文化世界”[3]9。
可以說,無論在世界上哪個國家,新聞尤其是電視新聞都占有至關重要的位置,“是舉足輕重的新聞”。在《至關重要的新聞――電視與美國民意》一書中,學者研究發現,“在美國人看來,只有電視――而不是雜志、廣播和報紙――才能對公共事件做最深入、最全面、最公正的報道”,不僅如此,“因為廣泛的到達率和較高的可信性,很明顯,電視新聞具有左右美國輿論的潛力”[4]3。事實上,“電視新聞不僅是一個無人能敵的信息提供者,而且無可爭辯地影響著人們對政治生活的看法。因為電視新聞有力地影響著觀眾對何為國家大事的判斷――只要在電視網的新聞中得到最優先的報道,那么它們就會成為觀眾心目中最重要的國家大事”[4]7??梢哉f,“全世界的公眾可以通過媒體獲取帶有普遍性的信息,這是他們采取政治和文化行動時所依據的相當重要的資源。電視新聞節目可以形成和強化觀眾對一個問題是不是國家最重要的問題的判斷”[4]340。無疑,電視新聞的重要性和重要地位在我國也同樣如此,電視新聞頻道每天的各種欄目、節目,如《朝日新聞》、《新聞直播間》、《新聞聯播》、《新聞1+1》等,不但是我們日常生活行動的指南針,也是我們政治生活的晴雨表,更是國家秩序安全的風向標。
不過,上述認識大體是從信息傳播的角度來看新聞,如果從儀式的角度看,會發現新聞頻道的生產與播出“是一個儀式化的行為,更是一種戲劇化的行為,呈現在讀者眼前的并不是單純的信息,而是對這個爾虞我詐的世界的描述”,因此,“從儀式的角度看,新聞不是信息,而是戲劇。它并不是對世界的記述,而是描繪戲劇性力量與行動的舞臺;它只存在于歷史性的時間中,在我們假定的、常常是替代式的社會角色的基礎上,邀請我們參與其中”[3]9。同時,新聞“作為世界的替代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存在,它是社會共同體所創造的理想的投影”,“是一種對現實的呈現,它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整體的形式、秩序和調子”[3]9??梢哉f,新聞是一種儀式傳播觀并不僅僅是美國學者凱瑞的發現,英國著名學者羅杰?西爾費斯通也明確地指出了這一點,他認為作為日常生活的替代,電視新聞為我們的本體安全、為日常秩序提供了重要的支撐。這種支撐既是無意識的,也是我們能清楚感知到的,因為本體安全的維系要靠連續性、穩定性、熟悉性及日常象征符號支撐,在主體與客體、現實與想象、信心與承諾、焦慮與安全之間進行轉換、調節。因為“新聞是讓人上癮的,世界越混亂,它就越容易讓人上癮。在調節人們受到的威脅、冒險的行為及危險中,新聞是一種關鍵性的機制”[5]24。因此,新聞成為一個轉換器、安全閥,它提供的儀式慣例為我們生活的安全和秩序提供了保障,作出了貢獻?!懊刻焱砩峡葱侣勂鋵嵤且环N儀式,我們沉浸在它的機械性重復中――更重要的是,它播出了我們熟悉的和陌生的事物,使人安心的事物和使人感到威脅的事物?!盵6]317它能緩解我們的焦慮和恐懼,“就像醫生在手術前后詳細地把治療過程告訴患者一樣,信息(關于災難或與災難有關的信息)也提供了治療,像是祈禱者或唱贊美詩的儀式一樣。在認知的范圍內,這是一種要求了解的愿望,它能撫慰我們的焦慮,保護我們遠離恐懼。這樣,信息――這是新聞報道存在的理由――就成為一個故事、一劑治療劑、一個集體儀式”[5]32。
愛德華?希爾斯指出,一個社會必須建立一個權威的規范,即“奇理斯瑪”規范,以便對社會進行有效的控制??梢哉f,作為一種國家政治秩序象征的電視新聞頻道所建立的既是“奇理斯瑪”權威秩序(它是符號秩序中心),也是信仰和價值的中心?!白鳛橐粋€物體:電視屏幕為日常生活提供了一個焦點并為有限度的超越提供了一個框架――它暫時消除了人們的不信任――它讓我們從日常單調的世俗慣例中抽身出來,進入到一個由節目表與節目組成的神圣慣例中。作為一種媒介,電視延伸了信息世界中的觸及面和安全感,它把我們鎖在一個時空網絡中――這個網絡既是當地的,也是全球性的;既是家庭的,也是國家的――它有覆蓋我們的危險,但也為我們想成為一個社群或鄰里關系中的一員打下了基礎。作為一個娛樂者和信息提供者,電視以它的體裁與敘述方式刺激并打擾我們,當然也讓我們安寧?!盵5]28
就像芬蘭人一樣,對許多中國人來說,“關注新聞只是一種儀式,一種劃分日常生活節奏的方法和一種疏離的表現――很多人接觸新聞是因為他們把新聞看做是與外面世界聯系的方式或者生活中的一種固定方式――然而新聞的內容對他們來說無關緊要。因此新聞節目并沒有完成傳送信息的功能;它們為完全不同的目的服務,觀眾關注新聞節目已經成為一種儀式和習慣,從而維持一種安全感”[6]295。的確,作為“國家在場”的電視新聞頻道,不在于你看不看它(電視),而在于它是否存在。試想,假如有一天我們的生活中看不到電視新聞,沒有電視的播出,那么我們一定會認為這個國家出現了問題。因此,雖然我們會常常抱怨電視節目呈現的世界充滿了戰爭、騷亂、自然災害、犯罪等,但作為“視聽界的主人”和“沙發上的帝國者”,在家里觀看電視的我們還是會慶幸我們的安然無恙和平靜無憂,而這正是電視的魅力和“新聞的力量”。
電視時間:日常收看與社會整合
可以說,時間是社會賴以存在的媒介,更為重要的是,時間的特殊組織模式也是構建各種不同社會形態的至關重要的層面。那么,時間與媒介,電視與日常收看,儀式與社會整合有著怎樣的關系,電視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占據什么樣的位置,許多媒介學者對此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如英國學者羅杰?西爾費斯通在《電視與日常生活》中發現的“電視已經殖民到了社會現實的基本層面”,融入了日常生活的結構中,構成了我們本體的安全支撐?!八仁且粋€打擾者,也是一個撫慰者,這是它的情感意義;它既告訴我們信息,也會誤傳信息,這是它的認知意義;它扎根在我們的日常軌道中,這是它在空間與時間上的意義。――它的政治意義在于它是現代國家的一個核心機制?!盵5]5總之,“電視不再是孤立的媒介技術,它迅速地嵌入到技術與媒介正在會合的文化之中”,而其中電視媒介的時間性對于社會整合及構建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以時間作為媒介的廣播電視已深刻地蘊涵于現代社會的時間節奏之中,其意義遠遠超越了任何意識形態和再現等因素所扮演的角色。他們的首要任務是對現代性的傳遞、對社會領域的標準化和對私人領域的社會化。同時,廣播和電視在個體語境、人際語境以及制度語境中,維持了我們在平時生活中視之為理所當然的以及每天都要做的那些事情”[6]306。的確,“時間的問題不可避免地涉及了權力問題,到底誰有權力界定時間,這是誰有權力將一個標準的或全國性時間強加給他人的問題,也是時間與傳播模式之間關系的問題”[6]312。我們可以看到,“在電視機前,時間飛逝。以前由日歷上安排好的計劃,現在由電視節目預告代勞。在每一次我們參與的事件中,我們可以感覺到從一種日常生活空間進入另一種日常生活空間,跨越一道界限或門檻,進入有著清晰標志的儀式空間中,日常生活極端的平常性由一種不同類型的極端――高度象征化的極端所取代。在這些儀式性空間里,日常生活的文化得到強化”[5]250。
無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電視重新構建了我們的時間,將我們整合到一個社會中,同時我們在不知不覺中也參與了電視的實踐,一種構建和再構建的過程。有人說,電視是國家呈現在客廳內的面孔,普通的客廳絕不是一個單純的私人領域,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政治沖突發生的場所?!叭绻覀兿胍斫饽切┕餐w或民族這類抽象概念的構成性動因,那么客廳正是我們的切入點。如果關注傳播在這些概念的形成、維持、重新創造和變化中所扮演的角色,那么,我們特別應當從研究客廳入手?!盵6]336的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國家是由家庭組成的,在這類廣播電視節目里,核心家庭是諸多節目話語中未言明的前提;不僅這種節目是面向“家庭受眾”的,而且這種對家庭的重視也決定了節目內容和表現風格。從這個意義上說,“廣播電視不僅使人們獲得只有親身到場的人才能獲得的體驗。除此之外,在增進象征意義上的國家的統一,將個人及其家庭與國家核心生活聯系起來,賦予受眾一個自我的國家的形象這些方面廣播電視技術的‘神奇地毯’已經發揮了根本作用,這里的國家是個可認知的社會群體,是超越了日常狹隘成長的更廣闊、公共的世界,是這些技術給予了通向它的象征性路徑[7]?!钡拇_,正因為有了電視媒介,現代人已不再親身參加公共典禮,而是在家中通過電視媒體收看,專注一個象征性的核心,如觀看“兩會”、“感動中國”、“嫦娥六號”升空等,因此應該“把看電視理解為是一種儀式,其功能是構建家庭生活,并且提供參與到民族共同體中的符號模式以及消費和生產的行動模式中去”[6]327。
雖然也有學者指出,“在當今已經世俗化的工業社會里,儀式感的東西比過去遜色許多。由于工業化社會的規模及本質的緣故,其中所有的公民根本無法相識”,但“因此就必須制造一種持久性的集體認同感,儀式也就成為一種把共同體聯系起來的模式”[6]337。
很明顯,電視新聞頻道的設立正是制度性儀式實踐與生產的典范。它將公共與私人、神圣與世俗、國家與個人、信念與行動、民族與共同體、全球化與本土性等有效地連接起來,構筑著我們的生活和情感,也維護著我們的信念和安全。圍繞著新聞頻道的儀式性生產及制度性認同實踐,構成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空間和基本的文化價值系統,也構成了國人日常生活本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這種“涵化”和“主流化”效果也正是電視新聞傳播的主要功能。
電視空間:共同體與國家認同
有學者指出:“傳播的政治學已經和空間及地域的政治學交會在一起;有關傳播的問題也是關于共同體的本質與范圍的問題?!盵6]320當前,中國正面臨著全球化、數字化、市場化的巨大沖擊,同時又處在一個從“禮俗社會”轉向“法理社會”,從“機械團結”轉向“有機團結”的現代化轉型過程中,在這樣一個多元而又快速變動的社會中,原有的認同消失了,人們需用新的認同構筑自己,人們需用文化來構筑界線把自己與他人區分開來,通過共享的文化象征符號,如語言、宗教、神話、信仰、價值體系等將人們整合到民族國家共同體當中,從而保持民族認同的凝聚性。而電視媒介是一種構建國家共同體及認同的重要工具。有學者指出:“無線電廣播和稍后出現的電視是制造‘我們感’的強有力工具。它們直接向受眾傳播發生在整個國家范圍的各種事件和儀式、各種形象和符號,從而使國家這一觀念變得真實可感?!盵8]392通過電視,國家成為每一個成員都可以了解的共同體。如同社會生活的坐標,“電視以默默無聞的方式成為國家文化的‘最中心’;年復一年、循環往復地再生產,系統而又有規律地展開各種活動進程――節日、典禮和儀式,不分大小,也不論凡俗和神圣”[8]393。
可以說,國家本身就是一個政治共同體,我們可以看到關于國家各種各樣的界定中都強調了這一點。英國學者安德魯?海伍德認為:“國家是在確定的領土邊界內建立最高管轄權,并通過一套永久性機構行使權威的政治結合體?!彼?個關鍵特征:國家是至高無上的;國家機構被認為是“公共性”的;國家的活動是合法的;國家是統治的工具;國家是一個領土單位。[9]著名的美國國際政治學家亞歷山大?溫特強調,國家是一個有意圖的行為體,國家具有自我意識,即“國家也是人”,換言之“國家的指涉客體應該被概化為一種組織行為體,這一組織行為體與國家憑借政治權威結構所統治的社會有著內在的聯系”。而民族主義者安德森對民族―國家的界定更贏得了廣泛認同,他認為“民族國家是一個想象的政治共同體,是一種現代的文化的人造物”,但他并不認為這個“人造物”是“虛假意識”的產物,而是一種與歷史文化變遷相關,根植于人類深層意識的心理的構建。從上面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國家其實是一個綜合的共同體,它是建立在每個民族―國家之上的基于共同利益的政治共同體、文化共同體和意識形態共同體。而在全球化時代,置身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重建”的語境中,“民族國家是而且仍將是世界事務中最重要的因素,但它們的利益、聯合和沖突日益受到文化和文明因素的影響”[10],因此構建民族國家認同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了。
世界上不管哪個國家,新聞傳播中遵循的最高價值原則,都是以國家利益、人民利益為首要的和最根本的價值取向的。因此,新聞必須與它的共同體共有一種情感,一套興趣、品位和價值觀。因為在一個民族國家中,人不僅是個體的,而且也一定是民族的、國家的。每個人總要根據自己所屬的國家來確定自己的身份,從自己的國家中獲得一種力量,表達對自己所屬國家的忠誠,找到一種歸屬感、安全感、意義感。美國學者甘斯在《什么在決定新聞》一書中指出:“新聞的首要目的源自新聞從業者作為國家與社會構建者與符號場域的管理者等功能。因此,新聞最重要的目的是為符號場域與公民階層提供有關國家與社會的全面的、典型的圖像(或構建)?!盵11]
可以說,傳播和共同體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作為一個最普通、最廣泛、最日常的大眾媒介,電視跨越了時空,抹平了差異,它每天持續不斷地播出,不但將大量信息帶到我們眼前,同時也讓民族、國家這些離我們非常遙遠的抽象的政治概念轉化成我們每天可見、觸手可及的形象,它讓我們在面對災難時“同呼吸,共命運”,如“汶川地震”時刻;它讓我們在面對敵對勢力時,同心同德,眾志成城,如奧運會傳遞火炬受挫時。這也清醒地提示我們,“作為公民,就意味著在空間上與同時代的關系:這是一種超乎階層與血緣的關系,所有人一視同仁,都是政治這頂華蓋下地位相同的公民;……與分享同一遺產的祖輩之間的關系。這些關系廣泛而深遠”[3]28。
無疑,作為反映國家政治意識形態和象征話語體系的電視新聞,代表了一個民族―國家的意志、利益和尊嚴,展示了一個國家共同體的價值體系和意義結構,確認了國家的合法性、價值目標和行動方向,也構成了一個民族國家公民認同、意義、信心和希望的來源。通過時間和空間的構建,通過每一條新聞、每一次播報,電視新聞使我們成為一個“想象的政治共同體”的一員,它構建了我們對國家的認同,也為國民提供其強烈的歸屬感、身份感、安全感和團結感。它不但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發揮著重要的向心力、凝聚力作用,同時也為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提供了強有力的價值支持和信念支持,而這也正是它的儀式傳播意義和價值之所在。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電視媒介儀式與文化傳播》(項目批準號:09BC029)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艾紅紅.《新聞聯播》研究[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1.
[2]約翰?R?霍爾.文化:社會學的視野[M].周曉虹,徐彬,譯.商務印書館,2002:98.
[3]詹姆斯?W?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M].丁未,譯.華夏出版社,2005.
[4]仙托?艾英戈,唐納德?R?金德.至關重要的新聞[M].劉海龍,譯.新華出版社,2004.
[5]羅杰?西爾費斯通.電視與日常生活[M].陶慶梅,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6]戴維?莫利.電視、受眾與文化研究[M].史安斌,主譯.新華出版社,2005.
[7]戴維?莫利,凱文?羅賓斯.認同的空間[M].司艷,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89.
[8]奧利弗?博尹德等編.媒介研究的進路[M].新華出版社,2004.
[9]安德魯?海伍德.政治學[M].張立鵬,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08.
[10]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譯.新華出版社,1999:18.
[11]赫伯特?甘斯.什么在決定新聞[M].石琳,李洪濤,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396.
[關鍵詞] 后電視時代; 城市電視新聞; 研究現狀
【中圖分類號】 G2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3)09-167-2
一、背景
長期以來,學術界對于電視媒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國際傳媒巨頭、國家電視臺等大規模的電視機構,國內研究也多集中于省級電視臺,對于市一級的電視臺較少關注,但城市電視臺才是我國的基層媒體,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背景和環境上,隨著數字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新的媒介和傳輸、接收手段層出不窮,“后電視時代”已經悄然來臨,昔日擁有絕對傳播優勢的電視正面臨著巨大的沖擊和挑戰。電視所處競爭環境的變化使中國電視傳媒,在頃刻間被劃歸到“傳統媒介”的行列。
不過,不少學者并不對此感到悲觀,相信只要能利用好發展機會,反而會變成機遇,也有一些學者認為新的媒介環境必然導致傳統媒體退出舞臺。
二、淺析幾個概念
2000-2011年,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錄的直接以城市電視臺新聞節目生產為研究對象的文獻約46篇,有關于城市電視臺新聞節目所面臨現狀分析的,有關于媒介融合下城市電視臺創新發展的,有關于后電視時代城市新聞改革的,也有關于城市臺新聞頻道的定位及競爭戰略的等等,在研究范式上主要以理論為主。以“后電視時代”為關鍵詞共搜出文獻38篇,題材基本為對后電視時代現象進行分析和預測,研究角度比較單一。在閱讀這些文獻之前,首先要明確幾個概念。
(一)后電視時代
在李新民《關于“后電視時代”的思考》一文中,他指出,“后電視時代”,指的是當下我國傳媒界正在經歷的一種以高速發展的數字技術和網絡信息技術為基礎,以電信、電腦、電視的融合以及電子媒體和紙質媒體的整合為主體,隨著數字電視、IP電視、高清電視和移動電視、手機電視等新興媒介的興起而形成的嶄新媒介格局。
在這個格局下,電視行業傳統的制作、播出、傳輸、接收方式受到顛覆,電視內容提供者與內容消費者的地位實現了動態轉換。后電視不僅是一種線性的接收終端,而且成為一種綜合性、互動性、適時性、個人性更強的新型媒體形式。這個始于20世紀末的新媒介時代才剛剛開始,并正以加速度向前發展著。
在這里之所以用“后電視”來定義這個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叱咤風云的時代,除了有與“前電視”、“(現)電視”相對應,以維護前后概念系統完整性的考慮之外,還基于一種電視從業者所獨有的電視本位視覺,立足于轉型之中電視人的眼光,旨在為新形勢下的電視發展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鑒。
(二)城市電視新聞
王仁忠在《城市電視臺新聞節目增強競爭力的思考》中解釋道,城市電視新聞應該是“地方知識”,它應該“致力于對一個城市,它居民中的種族、民族和社會關系的深度了解。它所建立的不僅是一個城市的實體生態學,而且是一個地方和居民區的人文生態學”。
城市電視新聞應該是“研究傳播、交通、定居與移民、社會關系與政治機構等城市各個方面的社會學,它力圖通過每個居民區、每條街道、每個人口普查街區、每個群體、每個工種或行業,以了解這個都市的全部”。這就是城市電視新聞的絕對知識和絕對狀態。
三、目前城市電視新聞現狀
許敏和李子文在《西部城市臺新聞頻道的定位及競爭戰略_以南寧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為例》中對于目前城市電視臺新聞頻道現狀寫到:隨著數字電視整體轉制不斷推進,互聯網對傳統媒體市場的不斷蠶食和國外傳媒巨頭的逼近,西部城市電視臺的生存環境日趨惡劣。隨著頻道專業化的不斷推進和產業化程度越來越高,頻道間在內容、定位、形式等方面都面臨趨同的尷尬,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爭奪受眾的注意力,滿足廣大且異質性高的受眾需求,就必須在節目及頻道屬性上力求明確的區隔和定位。同時他們也指出,對西部地區的城市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而言,只有實施品牌定位和競爭戰略,在觀眾心目中樹立鮮明的頻道形象,才能形成頻道自身的差異化優勢,進而為頻道贏得發展空間。
究竟在“后電視時代”電視新聞會遭遇怎樣的沖擊,該如何面對呢?很多學者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曾祥敏、陳丹丹在《現代傳播》2012年第5期的《中國電視民調新聞的歷史體察與發展探究》中提到,在自媒體迅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中,全民記者隊伍越來越龐大,新聞媒體更需要專業化的信息整合。電視媒體如果未能有效地整合民意信息,那么勢必與民意漸行漸遠,電視的公信力與權威性將面臨質疑。電視媒體的民意調查是媒體根據確定的主題,定位科學的設計問卷,也是一種獲取獨家新聞的方法。從數字即新聞的角度,獨家解讀也避免了同質化的詬病。這種兼得民意信息和獨家新聞的可操作性對電視新聞有著重要意義。而譚天在《以升級促轉型―――城市廣播電視發展的戰略思考》中認為,城市臺的競爭能力和綜合實力都處在一個尷尬的地位,其亟待從三個方面大力推動媒體的升級:由播出平臺向媒介平臺升級、由內容生產向綜合服務升級、由城市媒體向文化產業升級,通過升級促進轉型。余志為在《電視會消亡嗎?論新媒介格局下電視媒體的未來》中說,網絡的出現改變了媒介生態,傳統廣播意義上的電視也面臨挑戰。新媒體不僅改變了電視的節目內容,分化了傳統意義上的觀眾,更是從根本上改變了電視的性質與內涵。(連少英《互聯、互動、融合、增值“三網融合”時代我國有線通信電視發展趨勢分析》,《現代傳播》2012 年第 5 期)可見,傳統意義上電視的“權威”地位將不再由政府主導,而代之以市場主導,它將同其他媒介包括新媒體一樣,被投放到市場中重新審視。這就要求電視必須有更強的社會責任感和受眾意識,才可能贏得用戶的青睞。
四、面對“后電視時代”,何去何從
面對這樣的境地,《淺論媒介融合環境下的電視節目創新策略》中李勤勇、趙霞樂觀的認為,挑戰即是機遇,電視業應“通過對節目內容、形態的不斷深化與創新,提升節目品質,搶占輿論高地,整合平臺優勢,贏得核心競爭力,尋求與新媒體的共榮共生、相互融合之路,已經成為傳統電視媒體生存與發展的必然選擇”。王露、范文霈在《新媒體環境下電視傳播模式的探究》中也認為這將是雙贏的機會,“電視媒體與互聯網、手機的整合,一方面將拓展傳統電視節目的外延,另一方面把電視的影響力平移到互聯網、手機上,在新的平臺上創造二輪三輪的付費機會。豐富的內容資源在新媒體的技術平臺上能夠多次、復合使用,實現內容的增值服務。”
在《關于“后電視時代”的思考》中李新民還提到電視在“后電視時代”的趨向。首先,在管理和生產方式方面。后電視時代嶄新的電視產業鏈要求從業機構真正能以市場主體的身份融入其中。其次,在運營模式方面。隨著電信、電視、電腦三網融合的實現,電視產業鏈拓展必將涌現出新的盈利模式。在《“后電視時代”,向網站買節目?》中,李鷗甚至認為在未來電視將向網站購買節目?!八疂q船高的版權采買費用終于導致各家視頻網站紛紛推出自制內容,電視媒體如果不能在這樣的爭奪中及時調整自己的位置,那么將來電視人要向互聯網人購買內容了。”
在《淺談地方電視新聞節目如何創優》一文中,葛長庚認為應堅持“廣告辦臺,新聞立臺”。辦好新聞節目,是電視媒體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各種媒體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如何辦活、辦好地方小臺的電視新聞,提高收視率,擴大傳播效果,已成為地方電視臺的宣傳工作重心。根據多年的工作實踐,他認為從受眾出發,加強策劃,突出地方特色,創辦一批精品板塊欄目,打造一支過硬的采編隊伍,是地方新聞節目創優的有效途徑。在《淺談城市電視臺新聞欄目思考與定位》中浙江大學盤劍教授就認為,媒體越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就越容易與受眾產生距離,而這種距離并不會產生“美”。相反,只有真正地與觀眾零距離接觸,才會得到認同。我認為,如何推進“本土化”戰略應從以下幾點做起:1.與當地文化結緣;2.讓當地區域文化在電視上唱主角;3.把電視文化深入當地文化之中;4.利用電視影響力,創造文化活動,提升電視文化的價值;5.加大介入地區社會生活的強度等等。
參考文獻:
[1]鄒晶.地方電視新聞節目的新趨向――民生新聞-公益新聞-公共新聞[J].青年記者,2006,(6).
[2]朱玲.地方電視新聞節目發展之困境與突圍[J].新聞記者,2012,(03).
[3]曹莉.從《經濟半小時》節目生產流程看電視新聞選擇[J].貴州大學學報,2009,(07).
關鍵詞:電視民生新聞 節目現狀
中圖分類號:G222
近幾年,民生問題已成為中國社會的重要課題,事關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黨的十報告用了較大的篇幅闡述這個問題,奏響了幸福民生的時代最強音。這充分體現了對民生問題的高度關注,描繪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全景。同樣,電視民生新聞的迅猛發展,也已構成了電視新聞傳播層面的一道沖擊波,被譽為中國電視傳播層面的第三次革命。
任何一種節目形態的產生和存在都有其必然性,但是作為某一檔欄目是否能較長久地擁有受眾以及能否在發展中不斷提升、優化則關乎該欄目的命運,相似題材的欄目是在泛濫中走向落寞還是在精品中走向輝煌則決定了他們所代表的節目形態的存在價值和發展潛力。在新的媒體環境下,我們需要更加關注民生新聞節目在生存和發展中遇到哪些問題、解決問題有怎樣的思路等相關問題。
自2002年元旦,江蘇電視臺“南京零距離”開播時至今日,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經過了不足十年的發展,從當初的一枝獨秀到如今的遍地開花,尤其是在地方電視臺開設多個頻道、一個頻道多檔欄目都是民生新聞的現象日趨嚴重,在民生新聞節目看似繁榮發展、一派生機的背后,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和弊端,使得近些年來有很多人開始關注民生新聞的現狀和發展問題,本文通過各地方電視民生新聞對比,選取典型事例,經過調查分析和思考淺述了民生新聞存在的問題。
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的現存問題
很多電視臺的民生新聞節目曾紅極一時,他們新鮮的視角和新穎的思路讓大眾眼前一亮,同時這些節目往往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推出,在一段時間內頗受大家的喜愛,但隨后會銷聲匿跡。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一后果呢?通過橫向和縱向的對比,即對當前不同節目的對比以及同一檔節目時間上的對比發現了一些問題。
1.盲目克隆,同質化競爭嚴重
傳播的同質化主要表現為在同一傳媒市場上大量信息產品風格接近、形式相仿、內容雷同。大量媒體擁擠在一個相對狹小的時段和區域內爭相開發民生新聞資源,必然會使競爭惡化、導致傳媒市場的混亂。
具體表現一是地方臺各頻道之間同題材競爭激烈,一方面造成新聞資源浪費,另一方面導致電視新聞傳播市場的結構性失調(大量定位、風格、內容雷同的民生新聞節目在同一時段內爭奪受眾、分攤廣告);二是同一民生新聞節目報道題材狹窄且重復較多,容易使受眾產生模式化影響,弱化了觀眾的收視期待。例如山東電視臺新聞頻道的《民生直通車》欄目報道題為“濟南:一男子吊死河邊”,而公共頻道的《拉呱》[1]欄目則稱之“河岸驚現男尸 半夜上吊自殺?”,同一則新聞在相近的播出時段,相仿的內容被兩度搬上熒屏,這種事例在同一地方不同的民生新聞欄目中屢見不鮮。
古人云:“學我者死,似我者俗,叛我者生。”“零距離”的成功引起了全國范圍內創辦民生新聞欄目的浪潮。脫胎于新聞節目同質化競爭的泥淖,民生新聞迅速在電視新聞節目中脫穎而出,但民生新聞的誕生并不是新聞節目同質化競爭的終結,相反,同質化競爭在民生新聞領域更為激烈。
2.過于推崇本土化和市井化,忽略非本地和高層次觀眾群
廣州電視臺有一檔民生新聞節目叫“新聞日日睇”[2],這一檔節目可能是廣州電視臺最富有傳奇色彩的節目,創造了在短時間里以一個欄目帶動一個頻道飛躍的奇跡。但是從2006年開始,收視率已經下滑至不足8%,是什么原因導致的這個結果呢?這里面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對本土化和市井化過于推崇,而忽略非了本地和高層次觀眾群。
新聞日日睇欄目曾在在廣州各城區幾個點做戶外節日。在荔灣湖公園門日,所謂老廣州聚集的西關,觀眾非常熱情,前來打招呼、要簽名、現場要求投訴的絡繹不絕,在另外幾條老街也很轟動。最后一站在天河區的天河城廣場門日,欄目組感受到的氣氛迥異,天河城門日人來人往,怎么拍都沒有人注意他們。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反差呢?原來,在西關,當地居民大多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精通粵語,收看新聞日日睇的時候沒有語言障礙,反倒覺得親切。但天河不同,天河是外地人和精英的聚居地,對于倡導本上化川粵語播報的新聞日日睇不易理解,更別說產生共鳴。市井化、平民化風格濃厚,聚熱生活瑣事,這樣的取材和風格,文化層次相對較高的“白領”關注的興趣不大。但隨著外來人員的不斷流入和白領階層的擴張,這部分人的數量將會越來越多,相對地新聞日日睇的市場也將越來越小。
3.節目流于世俗,娛樂化傾向明顯
當電視文化由賣方市場轉入買方市場,即電視進入以受眾為中心的消費時代后,資訊、娛樂與媒介的互動和整合,使資訊娛樂化成為一股時尚的傳媒潮流。目前,部分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從新聞采集到制作、播報,都暗含著娛樂化的傾向。
這種娛樂化報道對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帶來了很大影響,首先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傳播中理性的缺失,進而削弱了電視新聞的文化批判意味;其次這種娛樂化助長了信息的情緒化傳播,消解了新聞記錄社會真實的誠意性和客觀性。長此以往,將導致新聞傳播中“重美學傳效、輕歷史事實”的不良傾向。這從事實上顛倒了信息傳播中真實與效果之間的主次關系,使電視媒介的資訊可能成為社會現實的“夢工廠”[3]。
總之,民生新聞的產生、發展確實推動了我國新聞事業的大繁榮。在發展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風順,同時民生新聞也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只有我們新聞從業人員通過冷靜思考,正視不足,才能更好的為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 《民生新聞的視角堅持(論文)》,“07news019的博客”網站,網址:http:///blog/static/111463785200962110544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