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9:33
序論:在您撰寫時政新聞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1主流媒體需要注重時政新聞的傳播方式與傳播效果在媒介融合普遍而深入的布景下時政新聞一直是我國媒體傳播的首要消息范例。眾所周知,時政新聞的傳播對于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發展自始至終都有其重大的作用,對于我國的黨媒傳播而言,時政新聞始終貫穿著黨的基本路線、方針和政策等等,反映著黨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偟膩碚f,任何性質的傳媒都是屬于意識形態領域的,或多或少的影響著時政新聞的傳播,對于廣義的時政新聞而言,時政新聞又超越了意識形態領域,譬如政府的全部傳播行動都可以看做是時政新聞的傳播。時政新聞的傳播以傳媒作為中介,具有“訴說”和“解釋”兩個重要環節,通過了解傳播什么、怎樣傳播,來考量一個媒體的專業水平。長期以來,至少對于我國的主流媒體而言,始終是把政治宣傳等同于時政新聞的傳播,態度嚴肅,始終追求宏大的敘述觀念和語態,這種明顯的刻板印象受到不少群眾的排斥。因此,若想實現時政新聞傳播承載的重要功能,首先要保持時政新聞在整個新聞傳播中的主流地位和權威地位,其次要保證時政新聞在人民群眾中的有效傳播。這樣才能表現時政新聞傳播在社會進步、國家發展中的作用。于此同時,對于主流媒體而言,時政新聞是其主要的媒介職能。就如全國的“”等重要的政治活動,主流媒體相對來說會承擔更加重大的時政新聞傳播任務。事實上,對于時政新聞的傳播,應該更加注重其傳播方式和傳播效果,而很多以往的媒體總是在新聞報道中的報道數目和規模上下工夫,并沒有從群眾的角度考慮這種問題。換句話說,缺少理想的傳播效果,過多的傳播機會只是在浪費機會。
1.2網絡化共建為時政新聞的傳播奠定了新的優勢在當代世界時局下,我國的社會經濟仍在不斷向上、向前發展,由此也推動了信息技術的飛速進步,媒介融合的趨勢日益明顯,逐漸呈現出新的美好前景。在媒介融合此背景下,新聞的傳播方式不斷革新,發生著顯著而深刻的變化,為媒介融合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發展道路。在此根據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的傳播做簡要概述。眾所周知,視頻是電視傳播各種信息的主要方式,這種先天的優勢也使得通過電視傳播新聞始終在各種媒介傳播中占據主導地位,于此同時,電視新聞的傳播還包含了音頻、圖像和文字,這種各方面媒介手段相結合、信息資源共享的新聞傳播方式更有利于大眾的接受,也有著更加明顯的傳播效果。當媒介融合逐漸成為一種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各種媒體組織開始擁有更為有序的明確分工、合作,時政新聞的有效傳播也更為顯著。在時政新聞傳播之前,又涉及到了時政新聞的制作。無論哪一年,無論哪一個國家,都會時常有重大的新聞或者歷史事件涌現出來,奧運會、世博會、世界經濟危機等,從這些新聞報道來看,都多多少少存在著些許相似的特點:網絡媒介推動著這些重大時政新聞的報道,并且看似星星點點的非官方的媒體在網絡消息的采集等方面都提供著重大的線索,他們豐富的報道內容和報道手段,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為了充分可行的利用電子計算機的優勢,進而搜集正確的報道角度、挑選合理的素材、選擇簡單有效的報道方式,通過網絡中網民對報道主題的參與是必不可少的一種有效方式,這種方式使得時政新聞更具有趣味性、豐富性,更能夠貼近民眾,也有利于報道往更加全面,更加真實,更具有代表性的方向發展。然而,時政新聞的制作并非是完全意義上的“拿來主義”,盡管在當今媒介日趨融合的背景下,仍然有網絡、廣播等同質化的問題,但是這完全可以看做是媒介融合過程中的發軔期,因為這是任何事物的發展所必經的階段。當媒介之間的競爭與合作的發展趨勢日益激烈,網絡化共建的優勢也將逐漸表現出來。如此一來,時政新聞制作的內容的說服力將大大提升,廣大人民群眾也會更加樂意接受這種傳播方式。
1.3時政新聞的傳播要求媒體多向度并行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時政新聞的傳播內容和方式雖然讓人耳目一新。但是隨著世界經濟、政治、文化國際化的不斷影響,我國時政新聞的傳播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主要是向大眾文化轉變,從意識形態方面影響受眾的日常生活。這種大眾文化極大的降低了受眾對新聞傳播內容的趣味性,嚴重影響著時政新聞的傳播,其消極影響不言而喻,因此必須找到一種及時有效的解決方法,由此,傳播禮儀的作用逐漸彰顯出來。首先,從傳播禮儀的角度來看,若想抵御大眾文化對時政新聞的消極影響以下兩個重要途徑缺一不可。1)時政新聞的源頭;2)傳播時政新聞的機構。對于第一個方面來講,政府機構若想保證其自身的權威,就必須塑造良好的公眾形象,在政務禮儀方面嚴格的要求自己,以免更深層次的造成致命的硬傷。而另一個方面,時政新聞機構在傳播新聞的時候應該實事求是,不能夠以訛傳訛,同時也有義務甄別來自網絡上的不實的言論,以提高網絡上新聞的真實性。否則由此源頭衍生出的時政新聞就沒有過多的權威性、神圣性可言了。注重傳播禮儀的另一個優點有關于人際關系的傳播,即在收集有關時政新聞的材料和傳播時政新聞的過程中應該與受訪者進行融洽的交流,這不僅能夠更大限度的挖掘出更多更好的新聞材料,還能夠傳播時政新聞在受眾心中的良好形象,使得傳播的效果更佳理想。時政新聞的傳播觀念不僅要注重傳播禮儀方面,還要考慮時政新聞傳播的多向度并行,在時政新聞的傳播過程中,廣大人民群眾最反感的就是其內容的枯燥無味,傳播方式的古板老套。而時政新聞傳播的多向度并行就是建立在時政新聞制作的基礎上,通過各種各樣的傳播方式,滿足各類受眾對時政新聞的接受習慣和條件。其指向性和普及性使得時政新聞的傳播效果大大提升。
2結論
二十一世紀初期時事新聞多被列為高中政治考試中的必考內容,而當前高中政治必修課的基礎知識中諸如認識論、辯證法、唯物論等均離不開現實生活中的各類時事新聞要素的有效融合。高中政治的日常學習相對而言更偏重于理論化,要求學生必須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思考能力以及理論聯系現實的能力,對此,在對日常時事新聞的收集和整理的過程中,適當地以課本的專業知識加以引導,尤其是在逐步積累深厚的時事新聞之后,在課堂上無論學生還是教師在解讀和講解高中政治的知識點時,就更能有的放矢。同樣,學生在接觸了大量的時事新聞并將其與課本知識糅合起來進行理解之后,其新聞敏感性、政治敏感性以及將課本知識與社會現實融合的能力等必然會迅速提升。為了保障學生對時事新聞的研究能力,教師可以在課前設置新聞五分鐘播報和討論時間。將學生按照政治課值日生的方式進行分組,上課初期學生不但需要對當前國內外的新聞進行播報,還需要將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與課本內容聯系起來進行表達,其他學生可以作為點評方和辯論方。這種方式對學生知識、眼界、視野等都能有效擴展和提升,以及對學生注意力的吸引和對課堂氣氛的有效調節等均有一定的促進效果。學生將理論和時事新聞之間進行融合之后,其思維能力、觀察能力以及與其他學生進行辯論時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同樣可以得到系統地提升。
二、轉變課堂學習觀念,合理安排新聞運用時間
(一)逐步開展主題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探索
學政治并不是閉門造車,也不是單純學習理論知識,相對而言,政治應該是高于生活但同時與生活有極大的聯系性的基礎學科。在對政治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將具體的學習與生活巧妙地聯系起來,不但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有利于將學生的思維從書本中脫離出來,逐漸將自身的視角從理論學習轉移到社會生活中來。以近期比較火熱的“青奧會”為例,“青奧會”本身與青少年的成長緊密相關,因此,與“青奧會”緊密相關的各類時事新聞均可以在課上以主題討論會的形式來進行。但是在針對新聞話題展開分析之前,建議教師不要采用傳統的教師挑選題,學生被動參與的方式,而應由學生根據時事的變化自行選擇與課上內容講解相關的話題作為材料。此種教學模式,將原本以如何應對答題的知識點固有化和模式化所帶給學生的壓力,從根本上進行了緩解,枯燥無味的教學開始因為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而變得更具有趣味性。
(二)巧妙設計課堂內容,融入時事新聞討論
時事新聞在高中政治課堂中的融入同樣需要巧妙構思,一般來說教師習慣性地在上課伊始的5分鐘到10分鐘內,或者在下課之前的5分鐘到10分鐘內,將時事新聞融入進來與學生們進行探討。但是從教學實踐效果來看,下課之前的5分鐘到10分鐘內學生的思維還可能在教師所講解的課程內容中,這時候帶入時事新聞對于學生思維的迅速轉變自然無法起到應有的效果。因此,建議教師將時事新聞作為課上講解時重要的材料在課程中有選擇性地進行融合。當學生帶著疑問和新鮮感來面對課堂講解的轉變時,其對本課內容的總結、領悟和歸納等能力,自然會得到有效提升。
編輯的職能就是對所有的稿件進行加工編輯,擬定標題。但是對時政新聞的標題擬定的過程中,編輯通常是畏手畏腳,不敢下手。對于現在的編輯工作已不僅僅是審稿與編定節目,擬定標題,而是要對新聞的審閱發行負全責,利用現代化的操作程序序系統的駕馭新聞的采集與發行工作。編輯工作如何創新,就拿總理會見網友的新聞為例,在新華社發的稿子都是以消息和側記來擬標題,然而在新京報與燕趙都市報去以總理與網民“面對面”“談心”來擬題,這就形象的表達出了總理親民的形象,更富有感彩。通過一個標題可以看出,編輯在對材料擬題的時候需要創新的勇氣與氣魄。
提高時政新聞的收視率,提高時政新聞的水平的前提必要條件之一就是實行觀念創新。長久以來,在對時政新聞的選擇與制作過程中,都是循規蹈舉,墨守傳統。改變觀念就是改變思想觀念,一切創新源自觀念的改變。在對時政新聞的報道中,普遍注重會議報道,領導活動。類似的報道鋪天蓋地,如何做到讓群眾愛看,提高其收視率這需要做到三個統一:首先是新聞與時政統一。時政新聞體現的政府政策與群眾的利益,具有一定的時政性,這就需要編輯在處理相關新聞的過程中,在保證其大方向不變的前提下,還得具有一定的新聞性而不是政治性,找出新聞與政治的共同點。找出當下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同進還能體現的新聞價值,這樣的新聞報道就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其次,收視率與宣傳性的高度統一。新聞在對政府的動向進行宣傳的同時,還得注重收視率,如何引導群眾關注所宣傳的內容,得幫助群眾解析新聞的實際意義,這需要編輯在處理新聞的過程中以人為本。最后,保證群眾的話語權與社會輿論的統一。在傳統的時政新聞創作過程中,創作與社會關系脫離,創作者擁有絕對的發言權,真正新聞所在表達的真實意義,得不到社會的認可,群眾只有服從沒有說話的權利,導致群眾與政府沒有溝通的平臺。如何體現民主,就要從根本上讓群眾有話語權,時政新聞的報道一定尊重客觀事實。在網絡媒體日益大眾化的今天,網絡平臺給廣大群眾說話的權利,表達出了不同的心聲,做為時政新聞的編輯更要利用網絡媒體,正確引導人民群眾的主流思想意識。提高媒體的公信度,客觀的報道社會突發事件,民眾觀心的熱點問題,時政新聞傳遞是社會發展與國家政治經濟,在傳遞正確信息的同時,引導社會輿論與平衡輿論,發揮其新聞媒體本身職能。
時政新聞不但具有政治性,還具有時代性,時政新聞的技術創新,是時政新聞跟時代同步的保障,先進的編輯技術是編輯工作順利進行的保障。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各種不同的新媒體相繼誕生,同時給傳統傳媒帶來新的生命與挑戰。在多元化傳媒的今天需要編輯工作者掌握多種電視編輯技術與手段,新聞的采集方式也演變成電子新聞采集,編輯系統運用了非線性編輯系統以及虛擬演播技術等。導致時政新聞在播報方式、報道手段以及種類上不斷豐富與創新。尤其是“新聞跟蹤”、“現場直播”等各種新聞形式出現,凸顯出了時政新聞的大眾化、時效性及深廣度等各種特性,有效增強了時政新聞傳播效果。
本文作者:田恒作者單位: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廣播電視局
一、政治理論是追趕時髦嗎?
政治問題是個古老的話題,政治學科卻是門年輕的學科,具有不成熟性,它需要不斷地發展與完善。人們誤把理論的發展性當成是追求時髦。
然而,政治學科也確實存在一些近似于追求時髦的問題。1、政治學科構成的知識體系復雜,有經濟、政治、哲學、法律、心理學、社會發展簡史、思想品德等等,給人的感覺是政治學科什么內容都涉及,把其他學科的知識也包含進政治學科,沒有相對獨立的學科體系,成為一門“雜科”。政治學科的內容什么都包括的同時,也表現為政治學科的知識體系具有不確定性,教材經常更換。頻繁地更換教材,甚至一年一套的教材,連政治老師自己也不能講清楚政治到底教了些什么和應該教什么了。政治學科沒有形成自己固定的學科體系,給人假象是政治學科屬于“偽科學”。2、政治學科的具體知識內容也是經常調整更新,雖然政治理論應該與時俱進,需要不斷地發展、豐富與完善,但是知識更新走向了一天一個說法,過于時代化的極端。有時為了體現政治教學的時政性的特點,在中高考的政治問答題中,還要把考試前幾個月的某個政治家的言論作為政治題的標準答案,在以考試為指揮棒的教學中,難免要滲透時政理論,并且盡量地把最新的政治理論安排進教材。朝令夕改的理論與政策在中學教學中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些負面的效應,讓人們的思想無所適從。尤其是學過政治學科的一些“過來人”更是困惑于政治理論的朝秦暮楚。政治教師夾在中間,只能順應形式的發展,政治學科從某種程度上講變成了永遠追逐時代浪尖的學科。理論是需要有一定時間的研究與檢驗,如果缺少必要的思考與沉淀,理論難免會有些淺薄甚至錯誤。
二、政治理論是“假大空”的學說嗎?
政治學科是一門學科,它介紹的是關于的政治理論知識,具有知識性和科學性的特征。政治學科還是一門社會學科,研究的對象是社會,它不同于物理、化學、數學等自然學科,具有鮮明的社會性和人文性等特征。
政治理論具有理論性的抽象性,人們總是很難認清它的本來面貌,常常對政治學科容易產生“偽科學論”和“無用論”,并把政治理論看成是假、大、空的學說。
首先,政治理論具有抽象性,理論雖然反映現實,但是,理論不等于現實,理論是相對獨立存在的思想體系。理論與現實之間的關系表現為本質與現象之間的關系,即個性與共性之間的關系。理論與現實既有統一性,理論與現實之間也往往存在差距,現象能反映本質,但理論與現象本身不是亦步亦趨的,理論可能超前于現實,也可能滯后于現實。如理論上講社會主義的民主的性質高于資本主義的民主性質,我們看到的現象卻是我國民主發展程度較低。對理論產生迷惑,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確理解哲學上的現象與本質的關系,所以不能理解政治理論與現實的差距,把理論與現實的差距性當作是政治理論是虛假性。
其次,政治理論常常以理論的形式來介紹國事,天下事。有些人一看到條條是道的理論就先入為主,覺得是大道理,從內心里排斥它。其實,政治理論談得就是我們身邊的事,說大也大,說小也小。不能把身邊的道理看成是“大”道理。
第三,政治理論區別于現實,具有抽象性,抽象的東西使人理解起來使人感到理論晦澀。同時,目前教材中政治理論的闡述一般表現為條條框框,教材的教條化編寫模式使得教師教“條條”,學生背“條條”,考試考“條條”。再加上教學方法的陳舊落后,把政治教育當成是純粹的思想灌輸,具有空洞說教的特點。致使人們誤認為政治理論是空洞的、言之無物的大道理。把思想性當成是空洞的理論。政治理論的抽象性,
于是有人認為學習政治理論主要是應付考試,假如不要考試,就不要教與學了。如果把政治理論的作用的眼光僅僅局限于應付考試的話,考完后,政治學科難免要遭受“兔死狗烹”甚至“掘棺抽尸”的命運。還有人認為學了政治理論后,社會中的思想政治問題仍然很多,所以學習政治毫無用處。這種觀點屬于典型的 “偽科學論”與“無用論”,實質上是否定了政治學科的科學性與社會功能,否定了社會領域中社會理論的價值作用。否定社會學科,顯然是陷入了思想認識的淺薄與功利的色彩,甚至反映了一個民族急功近利、浮躁心理,是民族心理不成熟的表現。政治理論本來就只是理論,它本身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科學的理論只能指導人們正確地處理問題。
三、政治理論是為了美化社會嗎?
政治理論和其他學科一樣,具有社會教育的功能。政治學科又不同于其它的學科的社會教育功能,它具有鮮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有人認為因為社會上存在許多不良的思想,所以要加強政治學科的學習。這種觀點看到了政治理論的積極作用,但是夸大了政治學科的教育功能,政治學科和其他學科一樣除了具有教育的積極功能,也不可避免它帶來的某些教育負面效應。其實政治學科和其他學科一樣,只是一門學科,它研究的是社會中的一些現象。雖說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等特點,但政治學科的理論并不是“萬金油”,不能包治社會中的各種疑難病癥,政治學科不應該也不能把所有問題都自己扛。
一、市場經濟的核心問題之一是信用
這里講的信用”,是以社會成員之間相互信任為基礎的廣義信用。在市場經濟中,信用集中、具體地體現在以資金為紐帶的市場參與者的相互信任上。信用實現的程度高,市場經濟的發展就規范,社會擴大再生產就可以在正常、高效的基礎上進行,反之,市場經濟的發展就會扭曲,會波折重重。
信用問題在市場經濟中有特殊的重要性:
首先,信用問題貫穿于市場經濟的各個角落。在市場經濟中,市場參與者的信用關系形成了一個環環相扣、互為前提的有機網絡,這個網絡中的某些環節斷裂,必然對整個網絡產生連鎖性的破壞,且這種破壞呈現放射性惡性擴張的特征。特別是信用網絡中的某些重要環節如金融、大企業間的相互信用等出現問題,對市場經濟秩序的破壞就更為嚴重、影響波及面就更為廣泛和深遠,其實際破壞性要比表面上體現出來的大得多。
其次,信用問題從根本上制約著市場經濟能否健康發展。社會信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對社會道德水平發生影響,在一個信用水平不高的社會里,人們的價值觀念、道德水平都會扭曲,這就會使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礎動搖;同時,社會信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約著市場經濟的保障水準,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依靠法律作保障,而法律的威嚴只有在絕大多數社會成員對其行為負責任的基礎上才能充分發揮出來。
自80年代初開始,我國企業之間相互拖欠資金漸成風氣,進入90年代后,債務拖欠的規模越來越大,牽進去的企業越來越多。至今,債務拖欠關涉到幾乎所有企業,整個經濟領域信用嚴重貶值。不良的信用導致不正常的經濟和金融運作:銀行作為結算中介,對企業相互間的信用監督逐漸失效;因企業間相互不信任而設置的結算障礙如現金交易、款到發貨等使商品流通速度減慢;商業銀行在社會信用水平過低的現實下只能苛求過高的信貸安全保障,如要求貸款的高抵押率、項目的低風險性等,使得社會資金供給總量萎縮,制約社會再生產規模的擴大等?,F在已可以清楚地看到,不良信用正從根子上腐蝕著我們的國民經濟。
二、中國市場經濟中形成不良信用的三大原因
(一)重復建設導致大量企業出現支付危機
我國市場經濟還處于起步階段,市場的盲目導向具有相當的普遍性,我國的許多世界第一”就是明證:如彩電生產線的數量世界第一;汽車整車生產廠的數量世界第一;電冰箱廠家數量世界第一;摩托車廠的數量世界第一;高星級酒店的數量世界第一等。市場旺盛的短暫需求盲目引導了大量的重復建設,重復建設的后果就是大量的企業因其商品價值不能實現而面臨淘汰。這些面臨淘汰的企業,無例外地發生支付危機,成為我國市場經濟信用不良的發源地。
(二)企業集團不良信用成為社會不良信用的關鍵
企業集團的組建,自80年代以來一直是中國經濟改革的重頭戲之一。不可否認,企業集團作為一種生產要素的優化組織形式,在生產的集約化、產業的互補性、資金的集中使用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優越性,近代西方發達國家經濟起飛的主要推動者就是按托拉斯、康采恩、辛迪加等方式組織起來的企業集團。即使是現在,企業集團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國民經濟中依然發揮著骨干作用。西方國家企業集團的組建,有一點特別值得注意,即其是一種生產要素的自然組合。
我國企業集團的組建,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拉郎配”的產物,如早期自行車行業中“永久”集團、“鳳凰”集團的組建,就是把生產同一類產品而生產技術、管理水平、經營機制等方面都有巨大差距的企業人為地攏在一堆,事實上成為一個松散的企業集團,這并非生產要素自然組合的結果,除了商標統一外,根本失去了企業集團資源優化組合的意義。遺憾的是,類似行為在我國風起云涌,呈不斷蔓延之勢。90年代以來,大量的非公有制企業加入了集團化改造的行列,企業集團”隊伍更是空前膨脹。由于我國經濟管理制度方面的漏洞較多,如對工商注冊資本金的真實性無法實施有效監控;對企業集團并表核算的資產負債無權威機構去加以認定并負責;加上社會中介機構過多過濫而導致的不規范操作使企業資產的價值難以得到真實評定等,導致大量的企業集團空殼運行。貌似強大而實際虛化的集團”往往成為巨額融資的載體,集團在運行時其債務往往被架空,而一旦停止運行其債務就會落空。虛化的企業集團已成了吞食資金的黑洞,其不良信用是社會不良信用的關鍵。
(三)泡沫經濟逐漸破滅為不良信用火上澆油
我國企業的高負債經營恐怕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在我國生產型企業的營運資金中,負債要占到70%以上,流通型的企業則這一比例為80%以上。尤為突出的是負債基本上是銀行貸款(近年來拖欠應付款已成為企業負債的重要部份,但歸根結底,這一部份拖欠款又會主要轉化為被拖欠企業的銀行負債)。這樣的資金結構,使我國市場經濟對銀行信貸的變動過度敏感。用銀行貸款進行投資與用自己的錢進行投資,在投資主體對投資沖動的自我約束力度上是絕對不同的,拿來”的錢用起來總是“大手筆”!由于我們的市場靠信貸支撐,信貸一傾斜,市場就繁榮,反過來又需要更大的信貸投入去支撐這種繁榮,一旦這種繁榮畸型化,則大量的信貸資金就無法正常循環,社會信用就受到嚴重破壞。
近年來國際經濟領域的例證和我國的實踐,已充分證明靠高額信貸刺激和支撐的泡沫經濟必然會逐漸破滅,進而導致大量的信用鏈斷裂,最終對國民經濟產生根本的破壞。1996年以來席卷東南亞的金融危機,近來已嚴重危及到號稱世界經濟強國的韓國、日本,并有演變成經濟危機的跡象。有人將此次金融危機歸罪于國際金融炒家的襲擊,我認為這僅是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現象,事實上,卷入此次危機的國家均是經濟發展過度依賴于信貸擴張的高泡沫經濟國家,泡沫經濟表面上十分繁榮,在金融領域風平浪靜的時候可以維持較長時期的興旺發展,但過度依賴信貸的脆弱性,決定了其經受不起沖擊,出問題、甚至發生危機只是遲早的事!
歐美國家對這個問題認識得較早,解決得較好,這些國家的企業,其營運資金中絕大部份是自有資金,銀行貸款只占其總資金運用額的15%左右,無論是單個企業的抗風險能力還是整體國民經濟的抗風險能力都是比較高的。這些國家市場經濟的運作基本建立在平實的基礎上,盡管發展速度可能沒有搞泡沫經濟的國家快,但安全性、穩定性、可持續發展性則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三、重整信用、再理市場,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要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待理之事千頭萬緒,但首先要牢牢抓住信用”這個綱。在目前信用水平嚴重滑坡的現實下,重整信用已是迫在眉睫之事。
(一)由國家出面,大規模重整國有企業的信用。
國有企業現在最頭痛的問題莫過于資金不足、負債過重,嚴重制約了企業的發展,并帶來一系列問題,如:償付能力不足而互相拖欠貨款并引起鏈狀反應;負債過重使企業難于進行擴大再生產而導致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下降,大量職工下崗;無力進行新投資促進產品上檔次導致競爭力下降、逐漸被市場淘汰等等。國有企業形成今天這樣的困難局面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但過多地對此進行探究沒有太大的意義,重要的是正視現實并尋求解決辦法。國家有關部門近來準備采取三項重大措施解決國有企業資金困難問題:一是通過稅收上照顧以增強企業積累能力;二是對原來撥改貸”的資金逐漸轉化為國家對企業的投資以減輕企業的利息負擔;三是對企業的債務委托專門機構托管以助企業解脫債務包袱。我認為前兩條確有利于增強企業活力且立竿見影,后一條其利弊有待實踐檢驗。這些措施的實施,為重理企業信用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國家應委托或組織專門的機構,將企業從上述優惠條款中得到的資金優先用于解開信用上的死結。從一時一事或單個企業看此舉可能收效不明顯,但這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效果會逐漸從根本上體現出來。
(二)對企業集團的融資,應抓住牛鼻子——統借統還。
企業集團之間、企業集團與其它企業之間、企業集團與金融機構之間的資金拖欠一般來說數額較大,實際債權債務關系有相當多的部份不明確。這里僅舉一例:一個企業集團包括集團總部在內的多家成員單位,若都由集團作擔保,或這些成員企業之間相互擔保,在多家金融機構貸款,這個集團就很容易獲得巨額資金。集團內部通過資金調度以后,往往會出現借錢的不用錢,用錢的不借錢,或以張三名義欠的債,而實際債務人卻是李四。一旦發生信用危機,一是資金額過大難于清償,二是債權債務關系錯綜復雜,難于找出頭緒。近年來許多企業集團空心化動作,大量的資金金蟬脫殼,債務甩給一個空殼集團,給社會留下巨大的信用不良問題。
西方發達國家大型企業集團一般來說資信情況較好,有一個經驗特別值得我們借鑒:這些國家的大型企業集團在融資上一般都由集團統籌,縱使有的下屬公司直接對外融資,其集團也實實在在地對債務承擔連帶保證責任,其保證資格在實有資產擔保能力范圍內,企業融資保證能力的真偽由社會中介機構評判并承擔連帶責任,因此,很少有大規模詐取或套取資金的情況發生。我國有必要迅速、及時地建立企業集團融資的有效監控機制,這個機制的牛鼻子就是對企業集團的融資實行集中統一管理,手段可硬一點。對企業集團融資實行集中管理一刀切,這樣,一則便于融資對象對企業集團的實力進行把握,二則也便于企業集團加強內部管理,強化集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現代企業集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實質上是以資金為紐帶的),有效制約住盲目的投資擴張欲望。這樣做的代價可能是企業的經營活力受到一定影響,經濟發展速度受到一定制約,但減小了泡沫經濟的影響,經濟發展速度更有實際意義,通過整頓集團信用而促使社會信用狀況好轉,對理順市場關系、規范市場行為更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三)加強宏觀調控,盡量減少重復建設。
中國最大的腐敗是什么?我認為是盲目的重復建設。一個大的投資決策失誤,幾億、幾十億、甚至幾百億的投資就可能付諸東流,而最終往往連基本責任人都找不到,這在中國是屢見不鮮的教訓!投資失誤的最直接結果就是破壞社會信用,因此、加強宏觀調控,減小投資失誤是重整信用、再理市場的重中之重。
經常有人有意無意地將國家調控與市場經濟對立起來,其實,無論哪一個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其宏觀調控手段和機制都是有力和成熟的。我國現階段不是宏觀調控過頭了,而是國家宏觀調控的力度太小!可以肯定,在較長的時期內,我國市場經濟的盲目調節行為還會繼續存在和發展,國家只有不斷加強宏觀調控力量,特別是通過必要的行政手段和金融調控手段,將市場盲目調節的危害盡可能降低,才能從源頭上制約不良信用的擴張。
(四)建立信用形象管理機制,營造良好守信氛圍。
建立有效的信用形象管理機制、營造良好的社會守信氛圍,是解決不良信用問題的治本工程。
現達國家普遍重視信用形象,而且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機制。在那些國家里,一個企業、一個公民,若信用形象不良,會遭到社會的唾棄,并很難再有發展機會。這就使得信用問題幾乎受到每一個人的珍視。企業是由人管理的,企業的信用問題,根本上還是人的信用問題。長期以來,因科技水平所限,我國經濟領域信息閉塞,一些信譽掃地的企業法人和個人,往往騙了東家騙西家,一路得逞。隨著電子計算機在經濟領域應用的大規模推廣,信息的傳遞、調閱已經相當簡易,但我國經濟領域的信用問題,卻依然相當嚴重,原因何在?我認為主要原因是我國的信息網絡大多自成體系,這就為信息資源的共享設置了障礙。以銀行為例,我國每家國有商業銀行的信息網絡均自成一體,各地方商業銀行的信息網絡又自成體系,這樣,在本系統范圍內對往來企業和個人的信用形象還勉強可以把握,但跨系統的信息就無從得知了,一些信用不良的法人和個人照樣可以在各個金融系統之間游刃有余地行騙。
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已經迫切需要在全社會建立信用形象管理機制、營造良好的信用氛圍。此事應該由國家成立專門的權威機構來管理,也可主要依托金融系統來進行,原因有三:
1、成熟的技術手段。金融系統經過十多年的電子化建設,計算機的普及程度已相當高,只需要由人民銀行出面籌建統一的電子管理網絡,就可以實現金融系統間的信息資源共享。
2、良好的管理基礎。金融機構是我國國民經濟體系中管理最為嚴密、最為細致的部門之一,人員的整體素質較高,資料的完備性較好,凡往來法人及個人的業務資料,均有很長的保存期。這就為建立信用形象檔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證券市場是一個大雜燴,在快速發展的道路上存在不少問題,比如有的法律規范還是缺少一些具體、合理的規定。對于會計信息披露制度而言,證券市場的發展是好事,但總有一部分人和單位干擾市場的正常秩序,鉆法律的空子。我國相關證券立法處于過渡試行階段,法律有自身的缺陷和滯后性,發展不平衡。隨著證券市場的擴大,某些新情況、新業務在會計處理上亟需進一步規范,不適應發展需要的應果斷廢止。研究發現,有關規定大而空、不詳細,更不易全面開展。我國應多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先進經驗,并結合我國實情,引進相關原則、規則。學術與法律、文化無國界,應引入比我國更優秀的文化和制度壯大我國的證券市場。
上市公司及其負責人是證券市場的掌舵人,也是會計信息披露的主要責任人之一,應該積極履行披露義務。但在巨大利益的誘惑下,一部分人和單位不顧法律的強制性規定,違背誠實、信用的原則,導致信息真實程度不高、信息披露內容不充分、信息披露不及時和不嚴肅等問題出現。為什么我國的會計信息披露制度在完善過程中會出現上述問題?是市場經濟這雙無形的手失效了嗎?還是我國的自身制度存在缺陷?還是西方發達國家經也歷過這樣的局面?這些問題要想得到真正解決,就要立足于我國的實際情況。此外,我國政府的宏觀調控在職能和管理上做的還不到位。國家有國家的利益,監管部門也有監管部門的利益,但都應做好相應的監管工作。目前,缺乏立法階段、行政宏觀手段,公司也缺乏治理結構。很多公司由于在發展過程中對法律規定不熟悉,或知法違法,比如“內部人控制”使董事會和監事會形同虛設,使公司的“內部信息”和執行命令內容的信息、內容不對稱,只考慮公司少部分大東家的利益,而不考慮所有股民的利益;我國審計職業的規范欠缺,一部分注冊會計師無法獨立、規范執業,執業環境有待改善,很多會計事務所受到外部的壓力和利誘,在知法犯法的情況下不得不為了生存而作虛假報告。筆者相信,國家、證券市場主體、有關執業人員、證券從業人員和投資者都希望證券市場合法、合理、公開、公正、健康、有序地發展。只有對證券市場會計信息披露制度進行規范和嚴懲知法犯法者,才能充分保障披露會計信息行為盡可能地不受干擾,保證披露會計信息內容的真實,以及提供優良的職業環境,這有利于我國證券資本市場的優化。
此外,我國對公司的硬性規定不齊全,有關機構應出臺相關法律法規規范披露行為,比如完善《從業資格法》、盡快出臺《注冊會計師懲戒規則》和解決“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問題。我國的證券行業處于初級摸索階段,需要更多的耐心和觀察。而對于公司和公司負責人而言,應遵紀守法、嚴格公司內部審計、樹立誠實信用意識、對外公布真實內容、細化各自任務、各司其責完善董事會、監事會和股東會職責,做到通力協作。然而,當前我國沒有完善的會計信息披露民事法律責任體系,應從實體法和程序法兩個方面著手,明確民事責任的主體、實體法救濟措施和民事責任的實現方式等問題。承擔信息披露失真民事責任的構成要素主要有信息披露失真行為、主觀過錯、損害后果、信息披露內容失真、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的客觀聯系。只有存在因不實陳述而導致損害后果的投資者,才可能要求責任人承擔民事責任。
2改善建議
證券發行中失真行為的損害作為客觀存在的現象,具有損害的法定性、客觀性、可確定性和可賠償性等特征,我國證券法中沒有規定因果關系的證明方法,只在《證券法》第63條和第202條規定了因果關系。在我國缺少理性投資者的情況下,要投資者證明對公開文件的依賴不合實際。筆者認為,應采用特殊侵權責任的舉證倒置的證明方法,這樣有利于保護弱者和體現社會公平。同時,我國證券法中沒有對具體賠償額的計算進行規定,可以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做法,對投資者予以直接利益損失的賠償,以彌補投資者的損失,同時,對犯法者采取懲罰性賠償。除了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外,還可運用刑事責任約束證券市場,完善會計信息披露的刑事法律責任體系,主要完善刑事實體法,強化對會計信息披露犯罪的嚴重失真行為的刑事打擊。所謂“會計信息披露犯罪”,是指在證券發行和交易過程中,上市公司或中介組織、相關工作人員違反相關法律法規規定,不真實或不及時地披露應披露的會計信息,給他人造成嚴重的損失或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對于制裁會計信息披露犯罪而言,應遵循以下3個原則:①在適用主體上,采取單罰制與雙罰制相結合的原則;②在刑法種類上,采取自由刑與罰金刑相結合的原則;③充分體現罪刑法定、公正、公平的原則。根據上述原則可以看出,法律規范的主體和內容已經很明確,但在實踐中很難規范和證明犯罪本身。對于法律本身而言,一部法律的實施是非常關鍵的環節。如果不依法辦事,則都是徒勞無功。具體到司法實踐,要改變“失之于寬、失之于軟”的現狀,從而使鋌而走險者有利不敢圖,望利卻步。
3結束語
1.1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成功的先導,創造的動力。這就要求在活動教學設計中,教師應對學生需要有所了解,通過問題情景的巧妙設計、靈活語言的采用、新型教學手段的運用,來給學生營造出一個積極主動的教學氣氛。
1.2鼓勵學生質疑
學源于思,思起于疑。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習活動中應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善于發現,敢于質疑,對學生所提出的可笑的、幼稚的、甚至錯誤的、荒唐的問題,應積極的加以肯定的鼓勵。
1.3刺激學生需要
學生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任何一個學生都希望自身的創造需求得以滿足。這就要求教師通過活動課問題、新情境的創設,來促進學生強烈學習動機的形成,從而滿足學生參與的成就感和創造感。
2初中政治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策略分析
2.1通過情景課題的創設,強化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近些年來,情景教學已經逐漸應用到素質教育當中,其主要思維便是以教學內容為依據。政治教師應下意識地通過名人故事、笑話、寓言等來創造積極引人的氣氛,生動活動的課堂氛圍,來激發學生對于政治的學習興趣。
2.2現代設備,輔助教學
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眾多先進的教學設備與技術在教學過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應當借助現代設備,發揮其對于政治教學的輔助作用。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初中政治課本內容多為文字,缺少圖表,因此,很多教師不注重多媒體設備與技術的應用,而是一味的講授知識。將現代設備運用到教學中,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
2.3運用三步教學法,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提高
所謂三步教學法,顧名思義,就是三步進行的教學法,即提出問題、展開討論及概況分析。運用三步教學法,來實現初中學生創新意識的提高,就需要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為著手點。第一,提出問題,政治教師應首先對教學內容加以熟悉,以此為基礎來提出相關問題。對學生進行預見相關的提升,學生以提示為依據,通過自主資料的查閱,來提升學生的積極性。第二,展開討論,活躍思維和開拓思路的養成是通過師生與生生間的相互討論來實現的。
3初中政治創新教學開展應注意的幾點問題
由上述可知,在初中政治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并非一件易事,涉及的方面很多,同時在實際的應用中也是比較困難的。所以,在實際的教學中加強對某些方面的注意,有利于提升創新意識培養的水平。筆者在此對初中政治創新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方面,提出了幾點注意事項,希望能夠對政治教師有一定的幫助。
3.1應有針對性和計劃性
在政治教學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方面,就筆者來看,首先應該注意的一點問題就是其課堂教學要有針對性和計劃性。在新的教育制度下,事實上,教師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轉變了自身的教學角色,不再是以往一味的孜孜不倦的講述,而是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教師應該打破以往的傳統,從以往的主導作用變為現在的指引作用。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該重點考慮學生的自身各個方面的特點,進而向著學生個性化需求的方向發展,以此來更好、更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2評價應公允客觀
在教學中,除了要注意針對性和計劃性外,還應該注意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要注意公平性。教師應該充分的考慮學生的自尊心。對于學習努力、成績好的同學要不斷的給予鼓勵,同時也要提出不足和改進的地方;而對于那些學習不努力的同學,在評價時更應該有所注意,在適當的批評下,還應該給予鼓勵,以此來提高這些學生的自信心,從而向著積極向上的方向進行努力。初中政治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策略的研究涉及的方面很多,而以上僅僅只是筆者對于初中政治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策略的幾個方面的研究,并且由于筆者在該方面言研究的能力有限,所以,就以上研究來說,還比較淺顯,因而僅僅憑借這些研究來促進初中政治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培養水平的提高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對于政治教學中該課題的研究還需要更多的專業人士來加強研究和探索。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