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0 14:28:40
序論:在您撰寫旅游管理碩士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ESP教學理念在旅游管理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2.對民族地區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以廣西為例
3.論國外旅游MBA和旅游管理碩士課程設計
4.近十年旅游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選題統計分析
5.中國“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展望
6.海南省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模式探討
7.國(境)外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培養模式及其啟示
8.英國旅游管理碩士培養模式的特色與啟示
9.旅游管理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的問題與對策
10.我國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碩士教育情況分析
11.試論旅游管理碩士研究生的培養
12.英國薩里大學旅游管理碩士教育的特色
13.基于受眾分析的旅游管理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設置研究——以廣西高校為例
14.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旅游管理碩士研究生培養與發展分析
15.英國薩里大學旅游管理碩士教育的思考與借鑒
16.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反思與創新
17.2000年以來我國旅游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發展綜述
18.旅游管理專業碩士培養模式初探
19.旅游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與創新——以鄭州大學為例
20.對我國旅游管理專業碩士教育的思考
21.旅游管理碩士研究生特色培育實施策略研究——以廣西高校為例
22.沈陽師范大學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
23.論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實習教學
24.我國旅游管理專業碩士(MTA)教育質量保證體系和培養模式的構建
25.加快吉林省旅游應用型人才戰略對策研究——在吉林省高校設立旅游管理專業碩士點
26.旅游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初探
27.淺談泰國旅游管理法律制度
28.旅游管理學生專業認知、專業情感和就業意向的調查分析——以南陽師范學院為例
29.我國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生就業形式分析及對策
30.旅游管理本科課程設計的結構與挑戰——基于教學大綱的內容分析
31.英國旅游管理職業教育的特點及其啟示
32.關于旅游管理專業學生提升就業競爭力的思考
33.旅游管理專業實習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
34.基于服務地方旅游經濟的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研究——以咸寧學院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為例
35.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36.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實習的問題及對策
37.江西省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拓寬就業渠道的對策研究
38.旅游管理專業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研究
39.旅游管理本科專業學生核心競爭力構成要素實證分析
40.民族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實驗室建設初探
41.基于CDIO理念的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以遼東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為例
42.高校旅游管理專業“3+1”教學模式探討
43.旅游管理創新人才培養的實驗室建設探究
44.普通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實習管理研究
45.案例教學法在旅游管理教學中的應用
46.基于復合型應用人才培養的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
47.旅游管理本科專業教學質量的維度分析——基于南京林業大學的案例
48.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探討
49.旅游管理專業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研究——以遼東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為例
50.基于合作博弈的高校旅游管理專業酒店實習管理研究——以湖南文理學院為例
51.旅游管理專業校外實習基地建設的新思路和基本模式
52.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就業困境與競爭力的提升
53.基于職業能力導向的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54.基于頂層設計理論的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知識體系的構建
55.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
56.旅游管理專業“校·企·社”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設計
57.旅游管理專業本科教育的現狀分析與思考
58.旅游管理專業學生飯店就業觀的塑造
59.CBE模式在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養中的應用——以湖北民族學院旅游管理本科“產業計劃”項目為例
60.旅游管理專業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61.旅游管理專業實驗教學體系構想與研究
62.試論旅游管理碩士研究生的培養
63.我校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創業教育現狀分析和對策研究
64.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在酒店實習中的問題及對策——以忻州師范學院為例
65.廣州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實習的利益相關者分析
66.高等職業教育旅游管理專業實習研究
67.實訓教學與高校旅游管理人才綜合素質培養研究
68.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教育現狀分析
69.地方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問題探討——以寧波市高校為例
70.對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方法改革的思考
71.旅游管理專業教學與素質教育
72.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創新模式研究——“三·三·二”模式的構建與實踐
73.旅游管理哲學理念理論概念及理論定位
74.論我國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生與飯店行業之契合
75.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華南理工大學香格里拉優才發展計劃的案例分析
76.“三個課堂聯動”旅游管理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77.系統基模分析方法在旅游管理和規劃中的運用
78.海南高校旅游管理本科項目化教學模式研究
79.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實習管理改革探索與研究
80.論旅游管理教育中案例教學的本土化
81.加強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基本思路
82.智慧旅游公共服務平臺搭建與管理研究——基于物聯網模式下的分析
83.“政研產學用”五位一體的旅游管理本科培養體系的構建與應用——以石河子大學旅游管理專業為例
84.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實施效果評估
85.高校旅游管理創新人才培養措施探究
86.獨立學院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改革創新途徑的嘗試——“學院+行業”大旅游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87.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就業現象分析及思考
88.高校旅游管理本科專業雙語教學探索
89.試論創新應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人才培養模式
90.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導游方向實踐教學研究
91.高等農林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思考
92.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策略
93.應用型大學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
94.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討
95.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校外實踐教學改革探析——以河北農業大學旅游管理專業為例
96.關于旅游管理專業實訓課教學改革的思考
97.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雙語教學的實踐與體會
98.國(境)外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培養模式及其啟示
99.基于職業能力本位教育的旅游管理特色專業課程建設探索
100.高校旅游管理專業體驗式學習模式探析
101.旅游管理專業英語教學優化策略研究——基于澳門科技大學旅游管理專業英語學習行為特征的分析
102.淺談《導游實務》課程教學改革——以河池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為例
103.高職旅游管理專業酒店頂崗實習創新模式研究——以南京城市職業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為例
104.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問題探析
105.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探討——基于校企合作視角
106.從實習滿意度看專業人才培養研究——以高校旅游管理本科生為對象的調研分析
107.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學生滿意度測評研究
108.旅游管理專業本科培養目標與學生就業偏差問題的探討
109.旅游管理專業本科課程體系優化研究
110.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及在線運營服務專業群建設研究
111.基于能力培養的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環節探析
112.企業視角下的旅游管理專業實習市場滿意度研究
113.旅游管理專業學生酒店實習心理問題及對策
114.地方高校轉型背景下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討——以吉林省為例
115.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116.高校旅游管理專業“三贏”實習模式探討
117.我國學院建制旅游管理專業辦學模式的發展與創新——以上海師范大學旅游學院為例
在香港特別行政區,主要有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開展旅游管理高等教育。以香港理工大學為例,該校設置有酒店及旅游業管理學院(大學之下二級學院)。在碩士研究生層面,設置有國際酒店管理理學碩士學位課程、國際旅游及會展管理理學碩士學位課程、環球酒店業管理理學碩士學位課程、國際葡萄酒管理理學碩士學位課程等(專業),對應大陸地區旅游管理學科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在博士研究生層面,設置酒店及旅游業管理哲學博士學位課程和酒店及旅游業管理專業博士學位課程(授予DoctorateofHotelandTourismManagement學位)。
二、韓國旅游管理學科的設置概況
在亞洲,韓國的旅游管理學科發展較好,地位較高,國際影響力也較大。在韓國的學科體系中,學科被分為大系列、中系列、小系列和專業。據韓國國家教育統計服務中心的統計顯示,從所在中系列來看,旅游學與管理學、經濟學、廣告·宣傳學、金融·會計·財務學、貿易·流通學、經商教養學并列,均為“管理?經濟”下設的小系列。從整個學科體系來看,旅游學與教育學、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計算機、建筑、醫學、藥學等是并列的,都是學科小系列。“旅游學”小系列下設124個專業,“經濟學”小系列下設106個專業(1)。對比中韓兩國的學科設置可以發現,韓國的“旅游學”實際上處于類似中國一級學科的地位。在韓國綜合實力排名前20的大學中,慶熙大學、京畿大學、亞洲大學、培材大學設有旅游管理學科。其中,慶熙大學下設的酒店與旅游管理學院,設置了酒店管理系、會展管理系、旅游管理系等8個系,涉及到國內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會展經濟與管理3個學科。培材大學設置了全球旅游酒店管理系、休閑服務管理系、休閑運動系;旅游管理碩士、博士學位專業下設旅游與節事管理、酒店與會展管理兩個方向,并設置有休閑、服務與運動碩士、博士學位專業。
三、美國旅游管理學科設置概況
在美國,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休閑與公園管理、會議與節事管理,是差異較大的4個學科。大學一般會分別設置不同的碩士、博士研究生課程,相當于大陸的4個不同的研究生專業。
(1)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會議與節事管理。這些學科一般設置在商學院/管理學院或其他學院下設的酒店與旅游管理系、會議與節事管理系等。前者如康奈爾大學酒店管理學院(CornellUniversitySchoolofHotelAdministration),開設培養行業高級專門人才的酒店管理碩士學位課程(專業碩士學位MasterofManagementinHospitality),以及以學術研究為導向的酒店管理理學碩士學位課程(MasterofScienceinHotelAdministration)和酒店管理哲學博士學位課程(DoctorofPhilosophyinHotelAdministration)。后者如普度大學健康與人類科學學院(CollegeofHealth&HumanSciences),下設酒店與旅游管理學院(SchoolofHospitalityandTourismManagement),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提供酒店與旅游管理碩士學位課程(MasterofScience)和酒店與旅游管理博士學位課程(Ph.D.),均設有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兩個領域。
(2)休閑與公園管理。與北美地區向來重視人類休閑、游憩、公園的研究有關,休閑與公園管理學科一般設置在農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社區發展學院等。例如,德州A&M大學的農業與生命科學學院(CollegeofAgricultureandLifeSciences)下設游憩、公園與旅游科學系(Recreation,ParkandTourismSciences)。在碩士研究生層面,設置理學碩士課程(MasterofScience[M.S.],Recreation,ParkandTourismSciences,分“碩士論文”和“非碩士論文”兩種);博士研究生層面,設置哲學博士課程(Ph.D.,Recreation,ParkandTourismSciences)。
四、英法旅游管理學科設置概況
在歐洲,旅游管理學科(研究生層面)發展最具國際影響力的是英國和法國。
(1)英國旅游管理學科設置狀況。在由英格蘭高等教育資助委員會(theHigherEducationFundingCouncilforEngland)、蘇格蘭資助委員會(theScottishFundingCouncil)、威爾士高等教育資助委員會(theHigherEducationFundingCouncilforWales)和北愛爾蘭就業與學習部(theDepartmentforEmploymentandLearning,NorthernIreland)聯合開展的研究評估(TheResearchAssessmentExercise)中,商業與管理(BusinessandManagementStudies)學科門類(unitofassessment)下設13個一級學科,包括市場營銷、戰略管理、公共部門管理、旅游與酒店管理等1。一般而言,旅游、休閑、酒店、會展是4個相對獨立的領域,并開設相應的研究生專業。以英國旅游管理學科排名第一的SurreyUniversity為例。該大學在酒店與旅游管理學院開設航空管理、國際會展管理、國際酒店管理、國際旅游開發、國際旅游營銷、酒店戰略管理和國際旅游管理等多個碩士學位課程(均為理學碩士學位MasterofScience),開設酒店與旅游管理博士學位課程(哲學博士Ph.D.;分酒店、旅游、會展等多個方向)。
(2)法國旅游管理學科設置狀況(1)。2015年,法國的旅游類學士、碩士學位,分別單獨命名為“旅游學學士”“旅游學碩士”,不再是經濟或管理學科下設的學位。目前,法國正在設立“旅游學博士”。
五、澳大利亞旅游管理學科設置狀況
在澳大利亞研究委員會(AustralianResearchCouncil)開展的學科評估(ExcellenceinResearchforAustralia)中,“商業、管理、旅游與服務”是接受評估的22個學科門類(fieldofresearch)之一。其中,“旅游”是與“營銷”“商業與管理”等并列的8個一級學科之一(2)。與英國、美國相似,澳大利亞的旅游、休閑、酒店與會展也是相對獨立的學科領域。例如,澳大利亞領先的旅游、酒店研究及教育機構——GriffithUniversity在商學院下設旅游、運動與酒店管理系(DepartmentofTourism,SportandHotelManagement),開設節事管理(EventManagement)、國際旅游與酒店管理(InternationalTourismandHotelManagement)、物業與房地產管理(PropertyandRealEstate)、運動管理(SportManagement)和可持續旅游(SustainableTourism)等專業碩士學位和學術碩士學位課程。在博士研究生層面,在商業與管理學科招收旅游、酒店、運動、會展等方向的博士生。
1.ESP教學理念在旅游管理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2.新形勢下英語碩士點建設的幾點思考
3.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問題思索
4.英語專業碩士畢業論文的語言錯誤分析研究
5.醫學碩士研究生互動式英語教學方法的探討
6.英語碩士論文文獻綜述中轉述動詞的對比分析
7.我國英語專業碩士學位論文標題的詞匯句法特征研究
8.中外英語碩士論文轉述動詞對比研究
9.商務英語碩士學位論文撰寫情況分析
10.碩士研究生基礎英語和專業英語詞匯學習策略研究
11.英語碩士研究生文獻閱讀能力現狀調查與培養途徑分析
12.主題-任務教學模式探究——以地方高校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為例
13.中國學生英語碩士論文引言部分轉述語使用情況的語類分析
14.中國應用語言學專業英語碩士學位論文文獻綜述體裁特征
15.“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工程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模式研究——以重慶科技學院為例
16.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科技英語翻譯能力分析
17.學術論文體裁教學不可或缺——英語專業碩士學位論文引言寫作情況調查
18.英語報刊與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課外英語閱讀
19.基于新媒體支撐的面向碩士研究生實用英語教學的探索
20.論英語碩士學位論文中的參考文獻問題
21.中國學生英語專業碩士論文“前言”部分的語類結構模式分析
22.碩士研究生EAP習得模式探索——武漢科技大學某研究所碩士生學術英語習得個案研究
23.理工科碩士研究生學術英語需求分析
24.英語專業語言學類碩士論文英語標題的對比研究
25.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專業學習構成與自我認同關系的實證研究
26.批判性思維能力對英語寫作水平影響的調查研究——以某大學2012級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為例
27.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需求調查分析
28.中外大學生英語碩士論文中四詞詞塊的比較研究
29.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專業學習動機與自我認同關系的實證研究
30.中國與北美碩士論文英語標題的對比研究——以農學為例
31.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情況調查研究
32.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現狀調查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生為例
33.醫學院校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的思考
34.學習者英語碩士論文中的轉述動詞
35.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學習現狀調查及教學建議——對浙江工商大學的調查分析
36.英語專業與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觀念的對比研究
37.香港與內地高校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比較研究
38.法律英語在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中的定位與教學組織
39.英語碩士研究生第二外語的學習策略探究
40.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探討
41.醫學院校碩士研究生通用學術英語需求分析
42.影響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因素的實證研究
43.英語碩士論文中模糊限制語的對比研究
44.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核心、目標與措施
45.醫學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需求分析及其教學啟示
46.人文社會科學類碩士學位論文英語標題句法特征的對比研究
47.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需求分析與啟示——以贛南醫學院為例
48.新課改下高校教育碩士(英語)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反思
49.英語碩士研究生教學之我見
50.英國TESOL專業碩士和我國英語教育碩士人才培養比較與思考
51.實施“流利領先法”,培養理工科碩士研究生學術英語能力——以報刊、學術雜志文章為課程材料
52.英語教育碩士教育實踐中課堂觀察現狀的調查研究——以華中師范大學為例
53.波蘭華沙大學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特色及啟示
54.師范院校英語教育碩士培養問題與對策思考
55.少數民族骨干人才碩士研究生英語課程教學改革實踐
56.媒體英語素材在法律碩士專業英語教學應用中的探究
57.碩士研究生英語學位課程考試之我見
58.中國英語專業和英語本族語者碩士論文題名的信息結構對比分析
59.“模塊+選修”:轉型期專業碩士公共英語課程改革研究
60.水利英語方向翻譯碩士培養的可行性研究
61.英語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自主性培養的課堂教學策略初探——以悉尼大學碩士TESOL專業課堂教學為參照
62.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語用能力調查分析
63.對比分析我國英語專業碩士與本科畢業論文的語言錯誤
64.國內工程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研究現狀述評
65.在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
66.論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學術研究能力的培養
67.淺談碩士研究生英語學位課程考試改革
68.碩士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設置改革構想
69.英語碩士研究生科研閱讀現狀與能力培養途徑探討
70.從課程本質透視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需求——以西藏民族大學為例
71.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課程教學模式研究
72.說寫并重 全面提高——碩士研究生英語課程改革與實踐
7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工程碩士英語教學的啟示
74.碩士研究生使用英語學習策略特點的實證研究
75.理工類院校英語本科與翻譯碩士(MTI)課程設置比較研究
76.論英語專業碩士論文致謝辭的語用失誤
77.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批判性思維能力與自我認同關系的實證研究
78.試論工程碩士英語課程交際能力培養的若干問題
79.河北省高校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就業狀況調查與分析
80.工程碩士英語教學改革的探討
81.教育碩士(學科教學·英語)專業碩士課程設置的現狀分析
82.車輛工程專業工程碩士英語教學存在問題及EPBEP教學方法的研究與應用
83.英語專業本科至碩士英語詞匯學課程三級分級教學設計
84.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實踐
85.廣西英語課程與教學論碩士學位論文調查和分析
86.淺談英語翻譯碩士學習應注意的問題
87.英語專業語言學方向碩士研究生創新特征研究
88.工程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研究
89.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學術寫作中重述話語之語用功能習得研究
90.專業碩士學術研究能力培養的現狀與啟示——以英語學科教育碩士學位論文為例
91.人際關系管理論與工程碩士英語教學模式
92.理工科碩士研究生學術英語需求分析與課程評析
93.英語碩士論文寫作方法論要
94.西華大學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動機的調查研究
95.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專業學習與自我認同狀況的調查與分析
96.基于教育語言學對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專業思想與學術能力發展的思考
97.民族高校醫學碩士對醫學英語需求的調查分析
98.自助式講課學習模式在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學習中的運用
99.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設置的思考
100.基于ESP教學理念開展公共衛生碩士專業英語教學改革
101.醫學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閱讀與寫作能力的培養
102.從中介語視角分析工程碩士英語會話的句法范式
103.研究生英語學習動機與EAP教學——以江蘇大學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為例
104.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英語課程設置改革與實踐
105.從英語教學法的視角探討碩士英語教學改革
106.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狀況調查研究
107.淺議工程碩士英語教學改革
108.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與實踐
109.涉海院校碩士英語教學改革與實踐
110.農林院校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學術英語寫作教學的優化——以北京林業大學為例
111.中國高校英語專業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引言的體裁分析
112.清華大學碩士研究生英語入學水平綜述——兼談英語教學的幾點建議
113.關于提高理工科碩士研究生英語閱讀教學的想法
114.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思考與構想
115.論工商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以哈爾濱工業大學為例
116.基于網絡和多媒體環境的碩士研究生公共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研究
117.工程碩士英語實踐教學途徑探索
118.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課程體系建設初探
119.構建以“實踐教學為主,理論教學為輔”的專業特色——關于西部地區英語教育碩士的培養
120.英語學科教育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調查分析——以廣西師范大學為例
121.淺談英語專業碩士論文的選題
關鍵詞:MTA研究方向
2009年12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國發[2009]41號)提出 “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41號文件的被社會各界一致認為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事件,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為旅游業的大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旅游業由傳統的服務業上升到國家戰略支柱產業,這對旅游業的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旅游業的發展中,旅游人才始終是旅游發展的第一資源。到2015年,中國旅游市場接待人數將達到35億人次,旅游業人才需求矛盾日益突出,特別能滿足現代服務業標準的旅游高端人才異常稀缺。高端旅游人才的培養與開發工作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在《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也鮮明提出了人才開發要高端引領的指導方針。在此背景下,國家教委設立了新的旅游類的專業碩士學歷——旅游管理碩士(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簡稱MTA)。MTA主要招收具有一定實踐經驗,并在未來愿意從事旅游業工作的人員,其目標是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旅游職業精神、掌握旅游管理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具備國際化視野和戰略思維能力、敢于挑戰現代旅游業跨國發展的的高級應用型旅游管理人才。MTA的設立為中國旅游高端人才的培養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使得旅游高端人才的培養由過去的企業內部培養,發展到了學院正規專業化培養的新階段。
2010年9月,我國第一批獲得旅游管理專業碩士(MTA)授予權的高校有56所。MTA招生對象為有工作經驗的在職人員,要求??飘厴I有五年或五年以上工作經驗,本科畢業有三年或三年以上工作經驗,碩士博士畢業有兩年或兩年以上工作經驗。應屆本科生不允許報考。MTA報考人員要通過每年1月份國家進行的MBA聯考。MTA與MBA考生的考試內容相同,均參加MBA聯考,在報考時選擇MTA。MTA學員可以選擇脫產或者在職進行學習,脫產學習時間為2年,在職學習時間一般比脫產學習時間多一年。MTA學員畢業后,通過論文答辯,可以獲得國家正式的碩士學位證和碩士畢業證。
由于旅游業是一個關聯性強、輻射面廣的產業,既包括純粹意義上的旅游行業,還包括交通部門、商業部門、會展部門、建設部門、公共管理部門,以及旅游信息技術、旅游地產、旅游金融、保險、旅游制造、文化創意等新興行業和部門。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這些部門與行業面臨著對應用型高層次務實型專門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MTA教育必須進行研究方向的設置以滿足上述部門與行業的人才需求。
由于MTA教育剛剛開始,各個開設MTA教育的旅游相關院校在進行具體的研究方向設置時,都是具有摸索的性質,所以,本人在此提出關于MTA研究方向設置的一些想法,以供方家商榷。
一、開設MTA教育的旅游相關院校應當結合本校的優勢研究領域進行MTA方向設置
我國第一批獲得旅游管理專業碩士(MTA)授予權的高校有56所,各個高校應當利用自己的優勢和有利條件靈活設置MTA研究方向。比如,華僑大學,是國家重點建設大學和面向海外開展華文教育的主要基地,也是全國境外學生最多的大學之一。華僑大學旅游學院是教育部最早批準成立的全國八所旅游高等院校之一(1983),是“中國旅游名校T10聯盟”成員單位,也是國內第一家可以直接向海外招收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的旅游院系。華大旅游學院有著“旅游管理”二級學科博士點(全國四家)、國家級特色專業“旅游管理本科專業”、教育部高職高專示范專業“旅游管理專業”等特色學科點,形成了面向境內外招生、覆蓋高職-本科-碩士到博士完備的辦學體系。所以,其MTA研究方向設置有境內與境外方向,就是與其面向國內與國際的優勢結合而設置的。另外,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充分發揮自己位于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旅游研究較為擅長的優勢,在其MTA研究方向中設置了民族旅游方向。
二、開設MTA教育的旅游相關院校應當結合本區域旅游發展開設MTA方向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旅游發展差異較大,獲得旅游管理專業碩士(MTA)授予權的高校應當結合本區域的旅游發展,靈活設置MTA方向,以達到服務經濟建設大局這一目標。比如,南開大學MTA開設了港口與郵輪旅游管理方向,這就是結合了天津的港口城市特點與力爭國際郵輪經停天津這一發展趨勢而進行的靈活設置,符合天津未來的旅游發展趨勢,也有較大的實際需求。而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位于中西部地區,區域內生態旅游開發的需求較大,所以設置有生態旅游方向。
三、開設MTA的教育方向應當有廣泛的市場需求
MTA教育是以專業實踐與應用為導向對學生實施培養教育,因此學生畢業后將從事旅游行業以及相關行業中的實務性工作。由于旅游業是一個關聯性強、輻射面廣的產業,其運行過程所涉及的不僅僅是酒店、旅行社、景區和景點等純粹意義上的旅游行業,還包括航空、鐵路、游船等交通部門;商品零售、旅游購物等商業部門;會議、展覽等會展部門;園林綠化、生態恢復、文物、建筑、藝術裝飾等建設部門;旅游策劃、旅游廣告宣傳、管理咨詢等旅游智業部門;旅游行業管理、旅游公共設施管理等公共管理部門;以及旅游信息技術、旅游地產、旅游金融、保險、旅游制造、文化創意等新興行業和部門。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這些部門與行業面臨著對應用型高層次務實型專門人才的大量需求,MTA教育應當可以滿足上述部門與行業的人才需求。
以傳統的旅游企業來說,中國旅游市場逐步擴大對外開放,國內許多傳統的旅游企業(包括酒店、旅行社等)面臨能夠勝任實際工作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旅游管理專門人才缺乏的問題。因此,學生通過旅游管理專業碩士教育的學習,將成為目前國內正求賢若渴的傳統旅游企業的搶手人才。
對于眾多的與旅游相關的新興行業(如旅游地產、旅游金融、旅游制造業)來說,也存在著大量人才短缺的現象。以旅游地產為例,根據國際權威結構預測,未來二十年,中國的旅游業和房地產業都將會有極為廣闊的發展前景,旅游地產作為兩個黃金產業的交叉型產業,已經開始逐步受到業界及專家學者的關注,但人才問題是中國旅游地產發展受限的因素之一,這個行業需要大量的具有旅游地產專門知識與實際操作能力的人才,MTA的旅游地產就是針對這種需求而專門設置的。學生通過模塊課程的學習可具備足夠的相關知識與相關能力,畢業后將在旅游地產行業大展宏圖。
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創建于1985年,旅游管理專業獲得教育部第二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獲得國家級的旅游管理學科實驗中心、獲得自治區優質專業、自治區重點建設學科、旅游市場學和旅游規劃獲得自治區精品課程、近年獲得國家級科研項目10項,省級項目30項,橫向項目60項,特別是旅游管理專業在2008年全國92個旅游管理碩士專業排行榜中位列第8位。
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也是首批獲得獲得旅游管理專業碩士(MTA)授予權的高校,結合實際情況,其2011年MTA專業方向設置為以下幾個方向:
1、民族旅游開發與管理
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在民族旅游研究方面較強,設置這一方向主要針對廣大中西部民族地區招生,可以與頂尖旅游院校展開錯位競爭。
2、旅游規劃與景區管理
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承擔大量旅游規劃項目,對景區尤其是新建景區的各級管理人員有較強的吸引力。
3、生態旅游與管理
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在生態旅游研究方向有較大優勢,而我國中西部地區有大量森林公園及生態型景區,對中高級生態旅游管理人才有較大需求。
4、國際酒店管理
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的酒店管理專業是國內第一批設立的本科酒店管理專業,近年國內很多城市有大量高星級酒店落成,有大量的中高級管理人才需求。
5、旅游公共管理
設置這一方向對提升各級旅游行政管理人員水平有較大意義。
6、旅行社與會展管理
主要面對旅行社與會展行業。
參考文獻:
[關鍵詞] MTA研究方向
2009年12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國發[2009]41號)提出 “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41號文件的被社會各界一致認為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事件,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為旅游業的大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旅游業由傳統的服務業上升到國家戰略支柱產業,這對旅游業的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旅游業的發展中,旅游人才始終是旅游發展的第一資源。到2015年,中國旅游市場接待人數將達到35億人次,旅游業人才需求矛盾日益突出,特別能滿足現代服務業標準的旅游高端人才異常稀缺。高端旅游人才的培養與開發工作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在《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也鮮明提出了人才開發要高端引領的指導方針。在此背景下,國家教委設立了新的旅游類的專業碩士學歷——旅游管理碩士(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簡稱MTA)。MTA主要招收具有一定實踐經驗,并在未來愿意從事旅游業工作的人員,其目標是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旅游職業精神、掌握旅游管理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具備國際化視野和戰略思維能力、敢于挑戰現代旅游業跨國發展的的高級應用型旅游管理人才。MTA的設立為中國旅游高端人才的培養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使得旅游高端人才的培養由過去的企業內部培養,發展到了學院正規專業化培養的新階段。
2010年9月,我國第一批獲得旅游管理專業碩士(MTA)授予權的高校有56所。MTA招生對象為有工作經驗的在職人員,要求??飘厴I有五年或五年以上工作經驗,本科畢業有三年或三年以上工作經驗,碩士博士畢業有兩年或兩年以上工作經驗。應屆本科生不允許報考。MTA報考人員要通過每年1月份國家進行的MBA聯考。MTA與MBA考生的考試內容相同,均參加MBA聯考,在報考時選擇MTA。MTA學員可以選擇脫產或者在職進行學習,脫產學習時間為2年,在職學習時間一般比脫產學習時間多一年。MTA學員畢業后,通過論文答辯,可以獲得國家正式的碩士學位證和碩士畢業證。
由于旅游業是一個關聯性強、輻射面廣的產業,既包括純粹意義上的旅游行業,還包括交通部門、商業部門、會展部門、建設部門、公共管理部門,以及旅游信息技術、旅游地產、旅游金融、保險、旅游制造、文化創意等新興行業和部門。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這些部門與行業面臨著對應用型高層次務實型專門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MTA教育必須進行研究方向的設置以滿足上述部門與行業的人才需求。
由于MTA教育剛剛開始,各個開設MTA教育的旅游相關院校在進行具體的研究方向設置時,都是具有摸索的性質,所以,本人在此提出關于MTA研究方向設置的一些想法,以供方家商榷。
一、開設MTA教育的旅游相關院校應當結合本校的優勢研究領域進行MTA方向設置
我國第一批獲得旅游管理專業碩士(MTA)授予權的高校有56所,各個高校應當利用自己的優勢和有利條件靈活設置MTA研究方向。比如,華僑大學,是國家重點建設大學和面向海外開展華文教育的主要基地,也是全國境外學生最多的大學之一。華僑大學旅游學院是教育部最早批準成立的全國八所旅游高等院校之一(1983),是“中國旅游名校T10聯盟”成員單位,也是國內第一家可以直接向海外招收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的旅游院系。華大旅游學院有著“旅游管理”二級學科博士點(全國四家)、國家級特色專業“旅游管理本科專業”、教育部高職高專示范專業“旅游管理專業”等特色學科點,形成了面向境內外招生、覆蓋高職-本科-碩士到博士完備的辦學體系。所以,其MTA研究方向設置有境內與境外方向,就是與其面向國內與國際的優勢結合而設置的。另外,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充分發揮自己位于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旅游研究較為擅長的優勢,在其MTA研究方向中設置了民族旅游方向。 轉貼于
二、開設MTA教育的旅游相關院校應當結合本區域旅游發展開設MTA方向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旅游發展差異較大,獲得旅游管理專業碩士(MTA)授予權的高校應當結合本區域的旅游發展,靈活設置MTA方向,以達到服務經濟建設大局這一目標。比如,南開大學MTA開設了港口與郵輪旅游管理方向,這就是結合了天津的港口城市特點與力爭國際郵輪經停天津這一發展趨勢而進行的靈活設置,符合天津未來的旅游發展趨勢,也有較大的實際需求。而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位于中西部地區,區域內生態旅游開發的需求較大,所以設置有生態旅游方向。
三、開設MTA的教育方向應當有廣泛的市場需求
MTA教育是以專業實踐與應用為導向對學生實施培養教育,因此學生畢業后將從事旅游行業以及相關行業中的實務性工作。由于旅游業是一個關聯性強、輻射面廣的產業,其運行過程所涉及的不僅僅是酒店、旅行社、景區和景點等純粹意義上的旅游行業,還包括航空、鐵路、游船等交通部門;商品零售、旅游購物等商業部門;會議、展覽等會展部門;園林綠化、生態恢復、文物、建筑、藝術裝飾等建設部門;旅游策劃、旅游廣告宣傳、管理咨詢等旅游智業部門;旅游行業管理、旅游公共設施管理等公共管理部門;以及旅游信息技術、旅游地產、旅游金融、保險、旅游制造、文化創意等新興行業和部門。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這些部門與行業面臨著對應用型高層次務實型專門人才的大量需求,MTA教育應當可以滿足上述部門與行業的人才需求。
以傳統的旅游企業來說,中國旅游市場逐步擴大對外開放,國內許多傳統的旅游企業(包括酒店、旅行社等)面臨能夠勝任實際工作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旅游管理專門人才缺乏的問題。因此,學生通過旅游管理專業碩士教育的學習,將成為目前國內正求賢若渴的傳統旅游企業的搶手人才。
對于眾多的與旅游相關的新興行業(如旅游地產、旅游金融、旅游制造業)來說,也存在著大量人才短缺的現象。以旅游地產為例,根據國際權威結構預測,未來二十年,中國的旅游業和房地產業都將會有極為廣闊的發展前景,旅游地產作為兩個黃金產業的交叉型產業,已經開始逐步受到業界及專家學者的關注,但人才問題是中國旅游地產發展受限的因素之一,這個行業需要大量的具有旅游地產專門知識與實際操作能力的人才,MTA的旅游地產就是針對這種需求而專門設置的。學生通過模塊課程的學習可具備足夠的相關知識與相關能力,畢業后將在旅游地產行業大展宏圖。
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創建于1985年,旅游管理專業獲得教育部第二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獲得國家級的旅游管理學科實驗中心、獲得自治區優質專業、自治區重點建設學科、旅游市場學和旅游規劃獲得自治區精品課程、近年獲得國家級科研項目10項,省級項目30項,橫向項目60項,特別是旅游管理專業在2008年全國92個旅游管理碩士專業排行榜中位列第8位。
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也是首批獲得獲得旅游管理專業碩士(MTA)授予權的高校,結合實際情況,其2011年MTA專業方向設置為以下幾個方向:
1、民族旅游開發與管理
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在民族旅游研究方面較強,設置這一方向主要針對廣大中西部民族地區招生,可以與頂尖旅游院校展開錯位競爭。
2、旅游規劃與景區管理
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承擔大量旅游規劃項目,對景區尤其是新建景區的各級管理人員有較強的吸引力。
3、生態旅游與管理
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在生態旅游研究方向有較大優勢,而我國中西部地區有大量森林公園及生態型景區,對中高級生態旅游管理人才有較大需求。
4、國際酒店管理
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的酒店管理專業是國內第一批設立的本科酒店管理專業,近年國內很多城市有大量高星級酒店落成,有大量的中高級管理人才需求。
5、旅游公共管理
設置這一方向對提升各級旅游行政管理人員水平有較大意義。
6、旅行社與會展管理
主要面對旅行社與會展行業。
參考文獻:
摘 要:麗江旅游經濟發展已十分快速,為了使麗江旅游業能達到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采取相關措施,使麗江的旅游業能夠更好、更快朝著健康發展,在受到外來文化影響時應做到剔除糟粕,取其精華。
關鍵詞:麗江;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麗江的旅游發展狀況
麗江作為新興的旅游城市,按理說它的發展速度和發展規模應遠不及其它早期就得以發展的旅游城市,但它卻在短短近20年的時間里一躍成為全世界耳熟能詳的旅游名鎮,這不得不承認它的魅力無人可擋。
二、麗江旅游發展現狀及存在缺陷
如今的麗江美雖美,卻缺少了以前的那份淳樸之美,麗江旅游經濟的飛速發展,雖然給麗江人民帶來了豐厚的物質回報,但與此同時,噪音污染加重,交通越發擁擠,環境污染更加嚴重。麗江旅游開發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本地文化使其不至于消亡。但也是因為文化的特殊性和吸引性,讓游客曲解了文化本意。其中摩梭人的走婚習俗尤為突出。在當地人看來這本是及為正式的男女關系,但由導游和投機取巧的商人講解出來卻變了味,麗江“艷遇之都”越發出名。
再讓我們來看看麗江的各個風景區如玉龍雪山、古城、虎跳峽、東巴谷等景點,他們為麗江的經濟增長做出了突出貢獻,但回報他們的卻是各種人為的破壞,過量的二氧化碳使雪山冰川公園近于毀滅,游人的不文明行為更是讓各景點傷痕累累。游客大幅度增加使酒店、旅行社隨處可見,麗江旅游經濟發展現狀雖然較好但如果不加以保護,不懂得可持續發展,那50年、100年后麗江這個風靡全球的風景名鎮可能就不復存在。
在麗江旅游經濟的發展下,麗江的社會、文化、環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麗江的文化在旅游經濟的發展下從多方面得到了弘揚與宣傳,更多的人想了解麗江,感受麗江的文化,因此我們就應該抓住這一契機。麗江旅游經濟的發展不僅體現著“需求與供給”間的關系,同時也反映著旅游業發展更深層次的要求,要求人們用更長遠的眼光去看待經濟的發展與景區的開發,這時可持續發展戰略就顯得尤為重要。
麗江旅游經濟需進行調整,防止過快增長,造成旅游超負荷容納。麗江作為一個旅游重點城市,旅游接待人士的素質也顯得尤為重要,應加強酒店業、旅行社服務人員的培訓力度。
在注重發展麗江旅游經濟的同時,應真正做到保護各個景點,制止惡意扭曲當地民族文化的投機商人,嚴厲懲治其行為,讓當地的民族文化和風情得以實實在在的保護。與此同時還應加強環境管理,盡量杜絕游客隨地亂扔垃圾這一不文明行為,游客和當地居民的生活垃圾及各行業的廢水、廢渣、廢氣等各種工業垃圾應作出妥善處理,決不能因為經濟的發展而以環境的破壞為代價。增加城市綠化面積。
三、麗江旅游發展策略
(一)政府
1、加強國家宏觀調控,運用經濟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進行經濟監督。
2、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綠色旅游,實行綠色營銷。
3、政府要加強管理,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二)旅游經營者
1、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辦事,不違反規章制度。
2、積極配合政府的管理工作。
3、加強自身的管理。
4、保護當地民族的文化。
(三)旅游者
1、遵守旅游景區的規章制度。
2、提高自身的素質修養。
3、注意自己的行為規范。
4、做一個文明的旅游者。
5、做到入鄉隨俗,尊重當地民族習慣。(作者單位: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1] 宗曉蓮.麗江古城民居客棧業的人類學考察[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63―67
[2] 楊春和.麗江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發展“二元化”現象初步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05
關鍵詞:湄洲島;社區居民;旅游影響;感知
一引言
目前,全球旅游有明顯的趨海性,熱帶、亞熱帶海域的海島是世界主要旅游目的地。由于海島遠離大陸、規模有限,生態、經濟、文化較為脆弱,旅游對海島的影響較早就引起國外專家、學者的關注,并且已有較多的成果。①加拿大學者RichardW.Butler根據產品周期理論,在旅游型海島調查的基礎上提出旅游地演化的6個階段,這實際上是人地關系相互影響的動態過程。JeannieHarvey等根據性別差異對旅游影響進行研究,發現性別差異對旅游影響乃至旅游行業中的收入差距感知差異并不明顯。ElizabethFrediline等通過聚類分析,對旅游發展持不同態度的居民分為有矛盾的支持者、憎恨者、現實主義者、熱愛者、顧慮者5類。國內對海島旅游的研究多集中于資源評價、市場分析、環境保護和規劃管理等方面,對旅游的區域影響研究較遲,研究成果少,但是發展趨勢較快。①宣國富等以海南省??谑泻腿齺喪袨槔?,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分析了濱海旅游地居民對旅游的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影響的感知程度及對旅游業的態度,比較了不同人口學特征及與旅游業關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和對旅游態度的差異。陳金華等采用實地問卷調查與訪談的方法對福建省東山島進行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居民總體上對旅游正面影響感知較強,對旅游的負面影響感知較弱;居民對旅游的經濟影響感知比社會文化、環境感知強烈;居民個人屬性、文化、經濟差異對旅游影響感知總體差異不大,但是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一定差異。[5]90-94楊奇美以浙江省舟山市“普陀旅游金三角”中普陀山、朱家尖、桃花島三島為例,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分析了海島旅游地居民對旅游社會文化、經濟、環境影響的感知程度,比較了處于不同旅游發展階段的海島居民對旅游影響感知的差異。
總之,國內外對海島旅游影響分析過程中較多采用社會學、經濟學的視角來研究,研究結果僅反映海島旅游的一個側面,難以指導海島區域旅游實踐。而利用社會學、經濟學研究方法,并結合地理學空間思維,系統研究海島旅游影響是一個新的嘗試?;诖耍疚囊愿=ㄊ′刂迧u國家旅游度假區為研究對象,利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和文獻分析法等方法,從社會文化、經濟、環境三方面影響以及居民對發展旅游的總體態度,探討湄洲島社區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感知的空間差異,為制定湄洲島旅游區域發展戰略及建立和完善旅游地社區參與機制,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二研究區與研究方法
1.研究區域概況
湄洲島是聞名海內外的媽祖的故鄉,媽祖文化的發祥地,被譽為“東方麥加”。位于福建“黃金海岸”中部、莆田市區東南40公里的海面上(圖1)。全島陸域面積14135平方公里,人口318萬。1988年6月,被辟為對外開放旅游經濟區;1992年4月,被國臺辦批準為臺胞落地簽證點;同年10月,被辟為國家旅游度假區。根據湄洲島管委會提供數據表明,截止2008年底,湄洲島年接待游客達1193895人次,2004至2008年5年間平均增長率為17148%,已成為國內知名的旅游熱點。
2.研究方法
(1)調查問卷設計
由于不同的旅游區域具有不同的個性特征,因此很難找到一份通用的模版問卷。本研究在參考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②,并結合湄洲島的實際情況設計了調查問卷,該問卷①②宣國富,陸林,章錦河,楊效忠.國外旅游型海島人地關系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2002,(6):741-746;陳金華,周靈飛.海島居民對旅游影響感知的實證研究———以福建東山島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8,(2):90-94;楊奇美.海島旅游地居民的影響感知研究———浙江“普陀旅游金三角”實證研究[J].旅游經濟,2008,(5):163-165;杜江.旅游管理碩士論文文庫[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38-40.杜江.旅游管理碩士論文文庫[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38-40;黃潔.旅游目的地居民與相關利益主體間的沖突和解決[D].復旦大學,2004:44-45;李偉.民族旅游地文化變遷與發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湄洲島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研究45由被訪者個體屬性和被訪者對發展旅游業的態度調查兩個部分構成。其中,被訪者的個體屬性包括性別、年齡、職業、人均收入、收入來源、是否為本島出生的居民、在本地居住的時間、是否從事旅游業等社會人口學特征;被訪者對發展旅游業的態度涉及對社會文化影響(10項)、對經濟發展影響(7項)、對生活環境影響(9項)、對收入與就業的影響(5項)、政府政策導向(4項)、當地居民對發展旅游的滿意度(9項),共44個量測項。受訪者的態度采取了5分賦值法,
即:5=非常同意;4=同意;3=不知道;2=不太同意;1=完全不同意。
(2)問卷調查的實施
2008年12月13日-14日,調查小組(共13人)采用田野調查法以及現場訪談法,在湄洲島的西亭村、宮下村、湄洲鎮中心、下山村、北埭村、后巷村、高朱村、港樓村、汕尾村、東蔡村等10個村落發放調查問卷600份,調查小組對當地居民、村委會干部及景區相關人員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由被調查者填寫后交回,最后收回問卷6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71份,占回收問卷9512%。對收回的問卷進行整理,采用SPSS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本文中贊同率等于“非常同意”的百分比加上“同意”的百分比,反對率等于“不太同意”的百分比加上“完全不同意”的百分比。
(3)受訪樣本情況
本次調查的樣本中,男性占51131%,女性占48169%,年齡層的分布較為均勻,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高中以下,職業以漁民、學生、個體商業戶為主,居民收入主要來源于漁業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人均月收入主要在500到2000元之間。樣本居民覆蓋面較廣,符合當地的社會人口及經濟特征,調查具有廣泛性、真實性和代表性。
三調查結果
1.對社會文化影響的感知
根椐調查結果表明,87104%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提高了湄洲島的知名度和塑造了良好的形象;88127%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發展加深了居民對媽祖文化的認識和了解;76101%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發展增加了與游客接觸交流、學習外來文化的機會;68165%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使自己的思想觀念明顯進步了;69188%的被調查者認為游客的到來為旅游社區帶來了活力;63158%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的發展挽救了古樸的民風民俗、傳統手工藝。這6項社會文化積極影響的調查項目,贊同率均在60%以上,有2項都快達到90%的贊同率。同時在調查中,也有居民認為旅游的發展給當地的社會文化帶來不利影響,40128%的被調查者認為“宰客現象”事件時有發生;69158%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使得媽祖文化呈現“商品化”趨勢;18121%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發展導致本地居民道德水平下降;17111%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發展使人們之間的信任程度下降。在這4項社會文化消極影響的調查項目中,其中有2項贊同率在40%以上,而另外2項均低于20%。
綜上所述,可見社區居民對湄洲島旅游業發展所帶來的社會文化積極影響還是相當認可;雖然,旅游業發展也帶來一些消極影響,但是有些影響只是少數居民的認知,如居民道德水平下降問題和人們之間信任程度下降問題,不過媽祖文化的“商品化”問題和“宰客現象”等問題應該引起重視。從整體上說,湄洲島旅游社區居民對社會文化影響正面感知較為強烈。
2.對經濟發展影響的感知
根椐調查結果表明,79133%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發展促進本地經濟發展;64197%的被調查者認為發展旅游吸引了更多外來投資,促進了本地經濟的發展;62187%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增加了他們的經濟收入;64145%的被調者認為旅游給他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64162%的被調6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查者認為旅游使得他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這5項經濟發展積極影響的調查項目中,贊同率均在60%以上,不過整體來說贊同率特別高的沒有。與此同時,受訪居民認為旅游的發展也給當地的經濟發展帶來了一些消極的影響,63122%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造成當地物價上漲;48186%的被調查者認為發展旅游使得本地區房價和房租上漲;50144%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的發展只是使少數人受益;45153%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使居民收入兩極分化。在這4項經濟發展消極影響的調查項目中,其中2項調查項目贊同率已經超過50%,另外2項也是接近50%。
綜上所述,與對社會文化影響的調查結果相比,湄洲島旅游社區居民對經濟發展影響正面認知就沒有那么強烈,而對消極影響的贊同率卻相對較高。2004年湄洲島接待游客達到132萬人次,實現全社會旅游收入1146億元,旅游收入占全島國內生產總值的40%以上,旅游業已成為湄洲島的支柱產業,[7]5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但是由于湄洲島旅游業發展中利益的分配不均,旅游發展引起的物價、房價、房租上漲等原因,造成居民收入的兩極兩化。
3.對環境影響的感知
根椐調查結果表明,85164%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改善了湄洲島的公共設施,如道路、供水供電等設施;79150%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提高了湄洲島的社會公共服務水平;70168%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者和當地居民的關系良好;68130%的被調查者認為鄰里之間的關系更和諧;77176%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的發展促進了島內的歷史建筑和遺跡的保護和開發。在這5項環境積極影響的調查項目中,有4項贊同率均在70%以上,另1外項也接近70%,贊同率相當高。但是旅游的發展也帶來了一些消極的影響,15158%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者的參觀打亂了他們的日常生活,給生活帶來不便;35120%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發展使社區環境質量下降(噪音、污染、垃圾);50179%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高峰期往往存在人群擁擠、交通擁堵現象;33110%的被調查者認為旅游造成沙灘、海水污染嚴重;在4項環境消極影響的調查項目中,其中1項贊同率在20%以下,2項也接近40%以下,1項超過50%。
綜上所述,湄洲島旅游業發展一定程度改善了島內的公共設施和社會公共服務水平等,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但是也帶來一些消極影響,旅游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使社區環境質量下降,沙灘、海水受到污染,由于島內外是通過輪船往來,旅游高峰期(黃金周、媽祖誕辰日、媽祖升天日等)往往存在人群擁擠、交通擁堵現象。
4.對政府政策導向的感知
根椐調查結果表明,69136%的被調查者認為政府應該讓更多本地居民投資旅游業;79186%的被調查者認為政府應該增加居民的福利待遇;43126%的被調查者認為政府考慮更多的是旅游者的利益而不是當地居民的利益。從調查項目的贊同率看,社區居民對政府政策導向的相關問題反映較激烈,尤其是有關“政府應該增加居民的福利待遇”此項調查項目應引起注意,這也從另一方面強化了人們原有的“旅游的發展只是使少數人受益”觀點,所以社區居民要求政府增加一些居民的福利待遇。
5.居民對發展旅游的總體態度
與居民對湄洲島旅游業的社會文化影響、經濟發展影響和生活環境影響的認知大致相同,居民對旅游業的發展持積極肯定的態度。分別有65168%、68165%和63104%的居民表示“我對本地旅游業的發展現狀感到滿意”、“總的來說,旅游業的發展利大于弊”及“旅游活動開展現狀感到滿意”。這說明,居民對湄洲島旅游業發展持積極肯定的態度并對發展現狀感到滿意,但是贊同率都在60%~70%之間,并沒有特別高。湄洲島還處于發展階段,管理體制、人才開發、產品設計等各方面還有待提高。
四研究結論和討論
1.湄洲島社區居民參與旅游不足,影響其對發展旅游的支持度
在湄洲島居民對發展旅游業態度調查中,我們根據調查結果發現:大部分的受訪者都認為旅游發展只是使少數人受益,自己并未從中獲得利益,而且43126%被調查者還認為政府考慮更多的是旅游者的利益而不是當地居民的利益。這主要是湄洲島度假區管委會對居民參與旅游重視不足,大量的旅游企業由外地人經營管理,當地居民參與較少,旅游的大部分收益輸出島外,出現海島旅游業發展的“漏損”。盡管,中央與地方政府重視海島交通、供水、綠化等基礎設施,但當地傳統產業并未改變,居民的生計仍然如故,因此,當地居民對旅游的支持力度不很高。因此,莆田市旅游局、湄洲島旅游管理部門應當充分考慮居民的利益要求,實現社區居民有效參與湄洲島的旅游發展決策,公平分享旅游經濟利益,建立健全的旅游社區參與機制,更好的實現湄洲島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2.湄洲島居民旅游感知中社會文化、環境感知強于經濟感知
從湄洲島調查可以得出:湄洲島居民旅游感知中社會文化、環境影響感知強于經濟影響感知,這個結論與陳金華等人對福建東山島的研究結論[5]90-94正好相反。這種現象可以歸結于以下幾個原因:其一,東山島的旅游是隨著濱海旅游、休閑而興旺起來的,島外的游客一般在東山島停留時間在2天以上,旅游帶動了購物、餐飲、賓館、景觀地產等發展,居民的經濟感知很強,而湄洲島自從1987年開放臺灣游客參觀以來,其功能主要是政治、文化功能,旅游服務功能主由島外的莆田市區和文甲等鎮區承擔,游客在島內停留時間只有幾小時,島內有鮮明特色的(南部)濱海沙灘風光、漁家樂與農家樂并未隨著海島濃郁的宗教觀光而興旺起來,所以,當地居民對社會文化的感知強于經濟的感知。另一方面,湄洲島東臨臺灣海峽,面積小(不足東山島的1/10),基礎設施較差,容易受臺風等風暴的襲擊,而東山島盡管也會受風暴影響,但是海島腹地較大,濱海綠化較好,又有三座大橋與大陸相通,抗御災害能力較強,湄洲島居民的環境感知更強。
3.居民的旅游感知還受景區輻射范圍的影響,形成明顯的空間遞減規律
陳金華等研究結果表明:居民的旅游感知受到文化、職業、年齡等人口統計學特征、居民參與旅游程度等差異的影響。[5]90-94但從筆者對湄洲島的調查研究發現,居民的旅游感知不但受文化、職業、年齡、參與旅游程度等差異的影響,還受景區輻射范圍的影響,并形成明顯的空間遞減規律。根據表1可以發現,不同的村落,旅游從業者的人數是不同的,結合表1和圖1我們不難發現,離景區越近的村落,從事旅游業的人就越多,離景區越遠的村落,從事旅游業的人就越少,形成空間遞減規律。例如:宮下村是在媽祖祖廟(湄洲島主景區)的附近,所以其旅游從業人員在島內是最多的。根據調查,離景區越近的社區居民對社會文化、經濟、環境的影響感知越強,形成明顯的空間遞減規律(見表2)。可見,這種空間差異主要是由于湄洲島旅游業北熱南冷造成的,此外,也說明度假區管委會未南部景區和南部居民進行有效的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