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9:05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生安全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認識滯后,體制不健全
部分老師仍然認識不到學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認為安全教育課可有可無,甚至占用了專業課的時間,沒有將安全教育課擺到足夠的高度。體制建設方面,一是領導機制不健全,學校安全教育到底采取什么樣的運行機制,以什么形式納入學校教學系列,從上到下沒有特別明確的規定。二是存在零敲碎打的情況,部分安全教育內容是穿插在班會中進行宣教,致使學生安全教育沒有完全走主渠道。三是安全教育課的講授時間、內容、教師、考核等,都是比較隨意的規劃和計劃,因此,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在學校教學工作中沒有獲得應有的地位。
(二)教師隊伍教學質量及科研建設有待加強
一方面“,講座式教學”和“照本宣科教學”的普遍性,由于近年來的擴招,每年入學新生有成千上萬人,以講座的形式將安全知識灌輸給學生,很難保證所有學生都能接收到,確保不了教學質量,只能在短時間內發揮作用,容易產生“左耳進右耳出”的效果。而“照本宣科”式的教學,不僅達不到教學目的,反而會使學生厭惡。安全教育課程特有的性質決定了講授該門課程應該以實踐為主理論為輔。合理分配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兩個環節的比率,提高授課教師的上課技巧、教學水平,特別是要掌握現代教學的各項方法和技能,才能保證教學效果。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都還沒有建立《安全教育課程》教研室,教師隊伍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教研活動,教學改革相對滯后,安全教育方面的研究也比較薄弱。
(三)經費投入不足
目前在一些高校,安全教育課的課時費沒有完全按學校課酬標準支付,可能這也是部分老師不重視安全教育課的原因之一。另外組織安全演練、購買相關教學資料及設備、成立教研室、組織師資培訓、舉辦教研活動等,都需要經費的支持。
二、《大學生安全教育》課程改革途徑
(一)逐步完善大學生安全教育課課程體系
大學生安全教育課具有自身的特點,在遵循現代高等教育的規律和要求的前提下,從教學大綱、教學計劃、課程設置、課程實施、課程考核等方面著手,進行認真規劃、嚴格執行,從而使大學生安全教育課課程體系走向完善和規范化。只有構建科學完善的大學生安全教育課程體系,才能保證教學效果,達到培養學生安全意識、提升學生安全素養的目的。
(二)強化師資隊伍
一是要制定師資培訓學習計劃,逐步建成一支以主講教師負責、結構合理、人員穩定、學術及教學水平都比較高的隊伍,積極選送骨干教師外出參觀學習或者參加國內外與本課程相關的研討會,提高業務水平。二是成立安全教育教研室,采用集體備課的方式,進行課程研發。一方面定期開展教研活動,互相交流、同時鼓勵青年教師積極向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講課水平,革新教學方式方法,有學者提出案例教學法在《大學生安全教育》課程中應用的實效性,本文建議可以在課堂中應用另一種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所謂情境教學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安全教育屬于實踐與情境性較強的課程,利用情境教學法授課,讓學生角色扮演,親身體驗,過足“戲癮”,學生在參與的同時自然也加深了印象;另一方面積極參與科研工作,積累各種科研經驗,使自己在講課的過程中,能夠穿插大量的實踐知識,豐富課堂內容。三是重視學歷層次的提高,鼓勵青年教師攻讀碩士、博士,提高學歷水平。
(三)給予保衛干部更多的關懷
在大學生安全教育中,保衛干部起著支柱性的作用。近年來,高校安全保衛部門干部的學歷結構也發生了較大變化,一部分具有大學本科甚至研究生以上學歷系統地學習過法律和安全保衛工作專業的人員充實到高校安全保衛戰線,他們懂得安全方面的知識,又走在安全保衛的一線,已經具備資格和能力承擔大學生安全教育課教師的任務及組建安全教育教研室,但是目前保衛干部在職業培訓、風險津貼、職稱評定方面,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這就使得個人成長受到一定的阻滯。為了鼓勵更多有志有才之士充實到安全保衛工作中,為學校安全及安全教育增添更多色彩,希望保衛干部在個人成長方面得到更多關懷和支持。
三、結語
關鍵詞:大學生;微信傳播;個人信息;信息安全
一、研究背景
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應用程序,投入使用后以其信息便捷、成本低廉、傳播速度快等特點吸引了眾多用戶。大學生是活躍在微信中的中堅力量。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7年1月22日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3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3.2%,手機網民占整體網民的95.1%。在網民構成中,在校大學生比例約占30%(包括大專、本科、碩士、博士)。2016年4月8日,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的《中國社交應用用戶行為研究報告》顯示,微信使用率為69.1%,在移動即時通信工具中排名第二,活躍用戶已達到5.49億。18~25歲的使用人群比例約占總使用人數的45.4%,其中大學生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近年來,微信在大學校園中的使用率直線上升。調查發現,84%的大學生使用微信的時間達到一年以上(包括一年),67.5%的大學生使用微信的主要原因是節省短信費和電話資費等,47%的大學生使用微信是為了關注好友的生活動態。微信與大學生的社交生活息息相關。由于大學生校園生活環境簡單,自身缺乏社會經驗,在微信的使用過程中,其傳播與信息安全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二、研究發現與分析
此次研究選取了西安某高校,采用了網上電子調查問卷的方法,回收有效問卷共200份。樣本的性別構成大致為:男生共129人,占64.5%;女生共71人,占35.5%。專業基本構成為:理工類121人,占60.5%;文史類共63人,占31.5%;藝術類共16人,約占8%。(一)大學生對微信功能的使用呈多樣化。大學生廣泛使用的微信功能有朋友圈、搖一搖、微信相冊、掃一掃、附近的人、微信支付、漂流瓶、公眾號等。收集到的數據顯示,在所有的調查對象中,朋友圈的使用率占80.5%,占據最高比例;公眾號的使用率占75%,位居第二;微信支付排名第三,占42%;大學生使用掃一掃這一功能也占據較大比重,為39%。此外,微信相冊的使用人數占總人數的27.5%,使用搖一搖的人數占總人數的19%,使用附近的人這一功能的人數占總樣本的10.5%,漂流瓶的使用率占7.5%。(二)參與微信活動中潛在的信息泄露途徑分布廣。大學生在使用微信的過程中會參與許多微信活動,如測你的前世今生、今日運勢等測試類游戲,免費抽獎活動,掃碼關注非官方微信公眾號,非正規的砍價活動,微信投票活動,點擊不明微信紅包鏈接等。根據調查數據顯示,仍有28.5%的大學生在參與微信活動時不會質疑主辦方的權威性。根據數據統計,參與微信投票活動的比例為總人數的71.5%,排名第一;掃碼關注非官方微信公眾號的比例為總人數的63.5%,排名第二;測你的前世今生、今日運勢等測試類游戲也占據較高比例,為31.5%;參與免費抽獎的比例為總人數的30.5%;非正規砍價活動的參與率達24%;點擊不明微信紅包鏈接的參與率為13.5%。此類微信活動多是不法分子通過這幾類微信活動吸引用戶的注意力從而達到篡取用戶個人信息(如姓名、出生日期、聯系方式、個人位置等)的目的。例如,免費抽獎類活動往往中獎率極高,用戶中獎后需完善個人信息才可以領取獎品,然而用戶并不會收到什么獎品。這些活動都有自己的后臺服務器,用戶在與其互動中會在后臺留下痕跡,不法分子通過這些痕跡能夠全方位地掌握用戶個人信息。用戶在參與的過程中,后臺服務器會通過游戲向用戶手機植入木馬程序,竊取用戶的銀行卡、支付密碼等造成用戶財產上的損失。(三)大學生能對微信中傳播的個人信息保持一定的警惕,但警惕意識淡薄。大學生在微信中傳播的內容對研究微信的個人信息安全具有重要價值,而大學生在微信中參與的有關活動及其社交行為,則最能說明大學生這一微信使用群體在個人信息與信息安全保護等方面的認識和重視程度。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如下:從收集到的數據來看,50.5%的人認為他們與陌生人交談時不會涉及自身信息,34%的人表示偶爾會,8%的人表示看心情,還有7.5%的人表示會涉及自身信息。另外,關于是否遇到過微信中個人信息泄露的情況,占50%比例的人表示自己可能有,但不清楚。43.5%的大學生經常與自己相關的真實動態,28%的大學生表示偶爾會,28.5%則認為自己不會與自己相關的真實動態?;诖?,在個人信息安全意識方面,大致可分為警惕意識強和警惕意識較弱這兩種情況,在調查對象的數量上,二者幾乎是對半存在的。可見,部分大學生對個人信息這一概念比較模糊,對個人信息的防范意識比較弱。根據數據統計,因為參加某個微信活動而收到陌生人的廣告或任何形式的信息騷擾的情況,33%的人表示有,38%的人表示沒有,29%的人認為可能有,但不清楚;遇到類似情況,占50%比例的人表示會提高警惕,拒絕參與;占17.5%比例的人采取置之不理,繼續參與各種活動的態度;還有20.5%的人知道存在安全隱患,但不拒絕活動;有12%的人持其他態度。由此可見,大學生在參與微信活動的過程中,針對信息泄露情況警覺性較差,往往存在僥幸心理,對某些隱含風險的微信活動認識欠缺,致使對個人的信息安全造成了威脅。從對大學生的微信社交行為來分析,整體上大家對個人信息安全能夠保持一定的警惕性,但部分同學的個人信息安全意識仍較淡薄,且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措施不到位,使得在使用微信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較大的信息泄露風險。
三、大學生微信傳播存在的安全問題
(一)自身隱私信息的公開化在問卷調查中發現朋友圈的使用率最高。用戶可以通過朋友圈自由表達情感,并選擇是否分享其位置信息,不法分子通過分析這些信息在聊天中拉近彼此距離,從而成功促成網友會面。例如,西安某高校女大學生在朋友圈其失戀的動態后分享了她的位置,犯罪分子與其聊天后,以會見異性校友的名義要求與她見面,成功后迅速趕到約定地點進行誘拐。另外,瀏覽朋友圈時,大學生很容易被標題化的內容吸引,進而點擊閱讀。這種習慣是不健康的,如果這僅僅是不法分子博得用戶吸引力的手段,那么用戶的點擊就可能會造成個人信息的泄露。(二)參與活動不核實其權威性。關注微信公眾號送小禮品的活動在各大高校中比比皆是,大部分大學生不會考慮自己被要求關注的公眾號的權威性。關注了微信公眾號之后,在微信上與公眾號后臺運營者進行互動,參加一些活動,個人信息很可能會在無形之中被不法分子竊取利用,進而對個人信息的安全造成威脅。(三)輕信微信購物易引發信息泄露及交易詐騙。研究表明,71%的大學生在微信上綁定了銀行卡,這就為“微商”打開了一個年輕的市場。大學生進行微信購物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在個人商家的“微商城”“微店”中購物;另一種是從微商或者已經成為微商商的朋友處購買。這樣的交易建立在朋友圈的信任之上,交易成功后,賣家會以要寄出商品為由向大學生索要電話住址等信息。隨著微信購物圈的擴大,微信購物帶來個人信息泄露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同時,大學生群體對商家及商品缺乏辨識能力,交易詐騙頻發。(四)微信紅包“陷阱”。隨著微信的不斷升級和使用,微信紅包功能越來越受大家的追捧。據央視新聞報道,有一種“紅包”以鏈接的形式發給微信用戶,這種“紅包”其實被植入了木馬病毒。它設計的頁面跟微信錢包十分相像,用戶在點擊的時候,個人信息與手機綁定的網銀、支付寶等賬戶就會不知不覺地被人盜用,隨后轉走用戶的錢財,而這一切用戶根本不知曉。調查發現,大學生在遇到不明鏈接時,尤其是微信紅包鏈接,點擊并參與的大學生還占有一定比例,這對個人信息安全存在著潛在威脅。(五)互聯網環境下交友的潛在危險。依托微信的強互動性,微信交友也使大學生群體面臨著來自人身、信息及財務的安全威脅。微信“搖一搖”是微信內的一個隨機交友應用,用戶通過搖一搖可以匹配出與自己同時搖一搖的微信用戶,這種新奇的交友方式極大地滿足了大學生的獵奇心理。自微信推出搖一搖以后,它的使用次數每日多達一億次。正是由于搖一搖隨機交友的便捷性,所以搖一搖對大學生微信用戶的個人信息安全存在著潛在的危險。搖一搖的隨機交友具有匿名性,大學生生活學習的環境單純,戒備心弱,一些不法分子正是抓住了這一特點進行不法活動。例如,不法分子隱瞞自己的真實身份,擬一個化名通過與大學生微信用戶的日常聊天來竊取他們的個人信息。
四、思考與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發現大學生在使用微信的過程中存在信息安全隱患的主要原因有:一方面,媒介自身在運行過程中存在一些漏洞,使得不法分子有機可乘。除此之外,對于一些由微信引起的違法犯罪的案件,我國還沒有具體的法律條文對其進行約束和制裁。另一方面,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環境較為單純,社會經驗不足,在個人信息安全方面認識淺顯,防范意識淡薄。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將從新媒體素養、微信使用習慣及防范意識三個方面,對大學生在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方面提出建議。(一)加強對微信傳播特性的認識,提高大學生新媒體素養。普及新媒體素養教育,促進大學生正確認識新媒體的效用、正負向影響,正確認識、使用微信成為當務之急,可通過媒介素養教育提升大學生個人信息的防范意識。在微信被廣泛使用的形勢下,準確認識隱藏在微信中的信息漏洞應當成為大學生必備的技能。今后再遇到微信中不明鏈接和不明紅包時,大學生要提高警惕意識,不能抱有僥幸心理,應當避而遠之,防止個人信息被竊取。另外,在微信使用過程中遇到諸如違法犯罪行為時,要明確其危害性并廣而告之。大學生努力提高自身認知水平,將會在今后的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方面變得更加從容。(二)正視微信傳播,樹立健康的微信傳播心態,形成良好的微信使用習慣。大學生良好的微信使用習慣在信息安全保護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在與陌生人的聊天中應盡量避免提及自身信息,杜絕通過這一途徑泄露個人信息。選擇性閱讀與參與微信活動時的謹慎,是形成良好使用習慣最為關鍵的環節,這既要求大學生提高自身素質、增加對內容的辨識度,又要求其樹立正確的觀念,不貪圖小利,不抱有獵奇心理。(三)做好個人隱私保護,提升自身風險防范意識從大學生自身角度來說,要規避微信傳播所帶來的個人信息安全風險,最重要的是提高自身風險防范意識。大學生要在微信傳播過程中提高戒備心,不隨意加陌生人;對陌生人要。設置朋友圈權限,與對方交流時刻保持警惕;對微信鏈接中非官方信息的安全性要持懷疑態度,不隨意在不明鏈接活動中填寫與個人信息相關的內容。大學生在享受微信傳播帶來的社交便利和娛樂的同時,更要重視對個人信息安全的保護。
作者:張南 韓珂 馬海燕 單位:西安石油大學
參考文獻:
[1]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7-01-22.
[2]王元卓,范樂君,程學旗.隱私數據泄露行為分析[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65-70.
[3]丹尼爾•沙勒夫(美).隱私不保的年代[M].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145-152.
[4]P.W.辛格(美),艾倫•弗里德曼.網絡安全:輸不起的互聯網戰爭[M].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譯.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164-170.
目前缺乏從子女的角度對父母關系感知的測量和研究,更缺乏研究探討其與安全感的關系。而大學生作為嘗試脫離家庭的群體,要開始獨自應對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問題,所面臨的壓力,容易喚起他們的不安全感。在與父母保持一段距離后,他們會如何評價父母間關系帶給自己的感受,這種感受對他們的安全感和特質焦慮又會有怎樣的影響。這些都值得通過定量研究的方法進行探究。因此本研究試圖從積極和消極兩個維度編制用于測量父母關系帶給子女感受的問卷,并探究父母關系感知與安全感和特質焦慮的關系。
大學生父母關系感知問卷的編制
理論建構及初始條目編寫。對5名大學生被試進行了深度訪談,主要側重于訪談對象對自己父母關系的描述、父母關系對自己的影響,尤其是情緒感受層面的影響。另外對15名大學生進行半開放式訪談,就父母關系感知這一主題收集關鍵詞和關鍵句。根據情緒的積極和消極二維理論,按照父母關系帶給子女的積極和消極感知兩個維度編寫和整理問卷條目,獲得33個項目。在15名本科生中進行初步預測,收集反饋意見。并請一位心理學專家和六位心理學研究生對預測問卷題項進行討論評閱,最終根據所有意見對題項和文字進行了相應修改,形成了27個項目的預測問卷。各維度題項隨機排列,采用李克特式5點記分方式。以性別、年齡、年級、專業、生源(農村或城市),父母是否離異,以及被試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為人口學變量。
項目篩選。探索性因素分析樣本來自北京市某高校一、二年級大學生。發放22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206份。其中男生66人,女生140人,平均年齡19.4±0.9歲;一年級100人,二年級106人;70人來自農村,136人來自城市。驗證性因素分析樣本來自北京市某高校一、二年級大學生。發放30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271份。其中男生105人,女生166人,平均年齡為19.4±1.6歲。176人為一年級,95人為二年級。121人來自農村,153人來自城市。運用t檢驗法對初始問卷進行項目分析,求出每位被試在各維度的總分,并按照總分進行高低排序,區分出高分組(27%)和低分組(27%)。依照高低分組對每個題進行t檢驗。經檢驗,所有題項均達顯著性水平。
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對項目分析后的27個項目進行Bartlett球形檢驗,Bartlett值為3911.77,P<0.0001,KMO=0.92。根據理論構想,設定提取因子值為2,得到方差貢獻率分別為33.8%和23.4%,累積方差貢獻率為57.2%。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數據進行斜交旋轉(Promax,Kap-pa=4),但旋轉后出現多個項目跨兩個因子的情況。在未設定抽取因子個數的情況下,綜合特征值和陡坡圖,得到3個因子。方差貢獻率分別為33.8%、23.4%和5.8%,累積方差貢獻率為63.0%。具體因子載荷及共同性值詳見表1。綜合比較三因子和二因子結構,前者在累積方差貢獻率、碎石圖和載荷等指標上均優于二因子結構,且在理論上也可得到解釋,故選取3因子結構。根據每個因子所包含的內容,結合理論構想,將3個因子分別命名為:因子1,父母關系消極感知,共14個項目。因子2,父母關系積極感知,共9個項目。因子3,父母關系絕望感,共4個項目,表示個體對父母關系絕望的感受,是比消極感知更加強烈的負面感受。
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使用Amos7.0對27個項目的父母關系感知問卷進行三因素模型的驗證性因素分析,以極大似然估計法檢驗模型的擬合程度,結果(見表2)發現,初始模型的擬合指數稍不理想。根據理論分析和修正指數、殘差值的提示,刪除不合適項目,并允許同一維度內修正指數較高的10對項目之間的殘差相關,最終確定三個因子:①父母關系消極感知,共12個項目;②父母關系積極感知,共9個項目;③父母關系絕望感,共4個項目。
父母關系感知問卷的信度檢驗。信度分析樣本采用驗證性因素分析的樣本,即有效問卷271份。另外請50名大學生間隔兩周填寫兩次問卷,以獲得重測信度數據。檢驗結果表明,問卷各維度的Cronbachα系數分別為:父母關系消極感知0.92,父母關系積極感知0.91,父母關系絕望感0.84,總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6。三個維度的分半信度分別為0.87、0.86和0.85。重測信度分別為0.79、0.75和0.76。
父母關系感知問卷的效度檢驗。根據本研究編制問卷的研究假設,使用BFS心境量表[10]、安全感量表[5](SecurityQuestionnaire,SQ)和特質焦慮量表(TAI)[11]作為效標效度工具。采用BFS心境量表與父母關系感知問卷同時施測,有效問卷為206份(男生66人,女生140人,平均年齡19.4±0.9歲)。同時施測安全感量表、特質焦慮量表和父母關系感知問卷,樣本同驗證性因素分析。父母關系感知與BFS情緒量表、安全感量表和特質焦慮量表的相關分析結果分別見表3、表4。在結構效度方面,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驗證性因素分析的結果表明問卷具有三因子結構,符合研究設想,問卷具備較好的結構和理論效度。另外,父母關系感知問卷各因子間呈中度相關或不相關,說明因子間具有一定獨立性;各因子與問卷總分的相關較強,說明各因子都是總問卷的組成部分。見表5。
大學生父母關系感知的特點及其與安全感和特質焦慮的關系
大學生父母關系感知的特點以父母關系感知的三因子為因變量,性別、年級和生源地為自變量做多因素方差分析(MANOVA),結果表明各因子在性別、年級和生源地上均不存在顯著的交互作用。性別在父母關系感知上的主效應顯著(F=8.68,P<0.05),年級在父母關系消極感知和父母關系絕望感上主效應顯著(F=6.47,P<0.05;F=6.00,P<0.05),生源地的主效應不顯著。事后檢驗表明,男性的父母關系消極感知得分顯著高于女性(34.24±12.95,30.62±11.38;t=2.25,P<0.05)。大二年級學生的父母關系消極感知(30.07±10.92,35.21±13.37;t=-3.17,P<0.01)和父母關系絕望感(9.59±2.40,10.72±2.98;t=-3.13,P<0.01)均顯著高于一年級。選取父母關系消極感知、父母關系積極感知和父母關系絕望感三個變量做聚類分析(ClusterAnalysis)。采用Ward’sMethod和SquaredEuclideanDistance進行分析,發現群數為3個最為適宜。單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用于聚類的3個變量在不同類型上均差異顯著,三個變量對分類都有貢獻。詳見表6。進一步的事后檢驗(LSD)發現,類型1、類型2和類型3在父母關系消極感知因子上的得分依次為類型1<類型2<類型3,其差異均達到0.001顯著性水平;在父母關系積極感知因子上的得分依次為類型1>類型3>類型2,其差異均達到0.05-0.001顯著性水平;在父母關系絕望感因子上的得分依次為類型1<類型2<類型3,其差異均達到0.001顯著性水平。定義類型1為父母關系最好型,所在組被試(占總被試量的45.8%)感知到的父母關系積極感受最強烈,消極感受最少;類型2為父母關系中等型(占總被試量的33.2%),所在組被試感知到的父母關系處于中等水平;類型3為父母關系最差型(占總被試量的21.0%),所在組被試感知到的父母關系積極感受較少,消極感受最強烈。父母關系感知類型的性別分布存在顯著差異(χ2=8.47,P<0.05)。女大學生感知到更多的父母關系最好型,
不同父母關系感知類型的大學生的安全感和特質焦慮以父母關系感知類型為自變量,安全感和特質焦慮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見表8。不同父母關系感知類型在安全感和特質焦慮上均存在顯著差異。事后分析(LSD)發現在人際安全感上,父母關系最好型顯著高于父母關系中等型(P<0.01),父母關系中等型顯著高于父母關系最差型(P<0.01);在確定控制感上父母關系最好型顯著高于父母關系中等型(P<0.001),父母關系中等型顯著高于父母關系最差型(P<0.05);在特質焦慮上父母關系最好型顯著低于父母關系中等型(P<0.001),父母關系中等型顯著低于父母關系最差型(P<0.05)。2.3.3父母關系感知對安全感和特質焦慮的回歸分析采用逐步回歸(Stepwise)考察父母關系感知對安全感和特質焦慮的預測作用。結果表明,父母關系感知中的父母關系消極感知和積極感知兩個維度對人際安全感、確定控制感和特質焦慮的預測作用顯著,其解釋率分別為20.9%、26.0%和23.1%。見表9。
討論
三維度、25個條目構成的父母關系感知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測信度都滿足心理測量學標準,結構效度與效標關聯效度也符合要求。本研究中男性的父母關系消極感知得分顯著高于女性,這與已有的研究存在差異。曾有研究表明,在父母發生沖突時,女孩在情緒反應方面的得分高于男孩[12,13]。這表明可能男生不會像女生那樣表達自己的情緒,但對父母關系的消極感受可能更強烈。大二學生的父母關系消極感知和父母關系絕望感顯著高于大一學生。這可能因為大一學生剛剛離開家庭,進入學校的新環境,對家庭比較留戀,對家庭氛圍和父母關系的消極感受相對較弱。
大一學生已經成年,生理與心理已經漸趨成熟,為人處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與能力是相對較強的。在安全意識與安全教育這一方面,大學生自身也具備了良好安全意識、防范意識、辨別危險因素的能力與意識、一定的自救與他救意識與技能。但是,由于很大部分大學生缺少一定的演練,導致他們在遇到危險時,不能立即作出正確的判斷,或者行為反應過慢,不利于在第一時間排除危險因素。更為嚴重的是,大部分大學生,連最基本的安全設備的使用都沒有完全掌握,比如滅火器、安全錘的使用等。而面對問題時表現出來的靈敏、機智以及相關的技能,都是在課堂上無法用理論講授來讓學生完全掌握的,必須通過實實在在的演練才能熟練地掌握、正確運用。
2提高大學生安全教育課教學效果的建議
2.1以案例討論為主,理論講授為輔
在大學生安全課的教學過程中,使用案例討論法進行教學,是比較好的一種教學方式。[3]案例教學講究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案例的恰當的植入、分析,最終目的是啟發學生的思考。而案例恰當的植入,意味著不同的專題要采集不同的案例。案例的采集,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而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案例采集過程中,必須注意案例的類型、層次與多樣性。案例的類型廣、層次多、才能盡可能地通過教師的講授,把現實生活中學生可能遇到的不同類型的安全隱患進行全面的歸結與講解,以讓學生在今后遇到類似的問題時更快速地作出正確的反應,脫離危險。案例法的使用,其中涉及到一塊很重要的內容,即學生針對案例進行的有序的討論。討論是學生將教師所授內容進行內化而必經的一個過程。在討論的過程中,能夠強化教師所授的關于安全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同時,通過學生本人的思考,把知識與自我的認識進行整理、歸納,形成學生自己全新的安全觀、技能觀。其實,這就是案例討論法在教學過程中促使學生將所學的理念進行內化而成為自身的理論、意識、行為規范的過程。
2.2以專題教學為主,完善、優化任課老師的專業結構
目前高校安全課課程教學任務從始到終都是由一位固定的教師來完成的,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比如,有的教師善長國防安全教育,有的教師善長消防安全教育,有的教師善長食品安全教育,有的老師善長網絡安全教育等等。由于不同的教師善長的內容不同,導致有些教師在講授自己不熟悉、不善長的內容時,教學效果不佳,課堂氛圍不高。因此,最佳的方法便是在教學過程中,不同的教師擔任不同的專題教學任務、工作,促進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的提高。專題教學,就要求,在排課時,根據每個任課教師的特長或者專業,安排相關的教學任務。因此,對于優化高校安全教育課程任課教師的專業結構是非常有益處的。
2.3重視課堂互動,提高學生學習的氛圍
傳統的教學方式歷來都是教師在課堂不間斷地講授知識,學生不間斷地作筆記。但是,隨著教學方法改革的不斷推進,以及為了全面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現代課堂教學純理論講授的方式已經一去不復回了。這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與學生的互動。重視與學生的互動主要有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提起學生的互動意愿。就安全教育課來講,主要是多提對學生有意義的問題,有利于啟示學生的反思的互動例子,從而激起學生互動的意愿,刺激學生與教師互動的行為反應。另一方面,重視課堂互動,就必須讓學生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上課前,教師應該督促學生提前預習,交收集相關的信息,以便讓學生在課堂互動時使用。學生對自我的形象、包括外在形象、學習形象是非常重視的,如果學生課前準備不充分,害怕說錯話,那么,在課堂互動中就不積極、不主動,導致班級課堂互動受到影響。
2.4適當增加安全演練的次數,增強學生自救與互救的能力
(一)角色轉換出現危機經歷過千軍萬馬齊過高考獨木橋的激烈競爭之后,意氣風發的大學新生在迎來他們嶄新的大學生活的同時,也迎來了他們人生的又一個斷乳期,即步入人生中的成人階段。然而大多數大學生對是非、善惡、安危的辨識能力仍然不強,講道德、守法紀的觀念淡?。粚景踩WR和安全守則了解不多,安全交往和自我防護能力差。尤其是,相當多數女大學生安全防衛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嚴重不足,以至于面對突發的意外事故、財產損失甚至人身傷害時不知所措。同時,許多在校女大學生往往無法適應自己已經長大成人的角色轉換,仍然高度依賴父母、老師和學校的指導和保護,這使得他們成為受侵害的主要群體。
(二)安全教育流于形式當前大部分高校依然以座談會、宣講會等純理論安全教育模式為主。以新生入學安全教育為例,不少高校僅僅通過邀請負責安全工作相關領導或經驗豐富的保衛處工作人員,以理論講座的形式針對數百甚至上千名新生泛泛而談,其結果就是根本無法有效保證教育質量和效果。[2]理論宣講式的安全教育既不適合當前高校女大學生安全教育的新形勢,無法有效激發學生興趣,更不可能達到幫助其增強安全意識,提升安全防護技能的預期目標。
(三)家庭教育過分溺愛“90后”女大學生是落實計劃生育政策的第一代,被家里長輩當作“公主”來寵愛,于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成長的同時,又衍生了“陪讀、陪考”的現象,這些孩子只需要把學習學好就行了,其他的都不需要管,對子女非常溺愛和過度保護,造成了她們任性、敏感、自我為中心,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不強。
(四)社會保護力度不夠黑車、傳銷現在已成為危害大學生安全的主要因素。他們利用女大學生愛貪小便宜的特點屢屢得手。究其原因,一是政府對這些惡現象、惡勢力雖然有管理,但是由于其流動性大、隱蔽性強等原因,導致屢禁不止,因此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打擊力度。二是公共服務設施不到位,黑車營運現象各地都有,一到出行高峰期就會出現“出門難”、“乘車難”的現象,如果公共交通夠發達,相信沒人愿意去坐黑車。三是學生就業壓力大和就業期望值高的矛盾,導致學生容易受到打著“高薪低壓體面”旗幟的傳銷組織的誘惑。
二、積極應對大學生安全問題的對策
諸多發生在女大學生身上的安全事故足以證明,全方位多形式地開展大學生安全教育和管理是當務之急。
(一)抓源頭排查,查找安全問題隱患高校應對女大學生安全隱患進行全面排查。除了學生互查外,管理人員及輔導員要深入寢室,還要加強學生信息員隊伍建設,及時掌握和妥善處理敏感問題。圍繞女大學生安全教育重點,做到逐項排查,力求做到五個查清:查清安全制度、查清責任分解、查清宣傳教育、查清管理措施、查清漏洞隱患。在此基礎上,責任主體應撰寫隱患排查報告,提出整改意見和措施,并將在最短時間內解決落實。
(二)抓節點教育,建立安全應急預案荀況曾提出過“先其未然謂之防,發而止之謂之救,行而責之謂之戒”。高校應根據安全教育工作重點,把握節點和規律。縱向上針對不同年級的女學生,橫向上在不同的時間節點如放假前、返校前、求職時、社會實踐時等安全事故易發階段開展安全主題教育。制訂細致的、有針對性的安全教育方案,明確安全教育的時間安排、重點內容、主要舉措等,做到安全教育有規劃、有針對、有落實、有責任人;同時充分設想可能發生的各種問題,完善應急機制和工作預案,做好各項應急處置準備。
(三)抓制度規范,強化安全管理意識高校應對學生安全教育的相關規章制度進行梳理和學習,針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出臺必要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制度,形成工作長效機制。一是嚴格宿舍管理制度。嚴禁女大學生私自在外租房、晚歸不歸和使用違規電器。二是嚴格出游管理制度。嚴格執行報批制度,組織者要制訂詳細的活動方案,經輔導員、分管學生工作和教學工作的負責人批準同意后方可組織實施,輔導員或班主任老師要全程參與和監管。三是嚴格請銷假制度。若遇特殊情況,學生不能參加正常學習活動,必須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辦理請銷假手續。節假日期間,對確實需要回家或外出的女同學要嚴格履行離校登記手續和遵守請銷假制度,輔導員要做好學生離校、返校信息登記,并要求學生在離校期間保持手機暢通。對私自離校者,視情節輕重,按有關規定給予相應處分。
(四)抓特殊人群,把握安全工作重點高校應全面了解和掌控女大學生中安全教育和管理的特殊人群,也是重點人群,主要包括存在寢室矛盾的、存在戀愛糾紛的、經常晚歸不歸的、經常外出活動及兼職的、有心理危機的、使用違規電器等類型女大學生。針對這些特殊群體的大學生除了加強教育、管理和監控外,更應給予主動的、更多的關懷、關心和關愛。管理者和教育者要轉變角色,變成她們的知心人和引路人,變教條式教導為溫情式關懷,從思想上、內心深處消除產生安全問題誘因。
眾觀國外網絡安全意識培養與教育的各項規劃和措施,我國網絡安全意識培養的還處于起步階段,缺乏具體的教育培養模式和實施措施。2014年2月27日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的成立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及軍事等各個領域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作為國家安全未來發展的目標之一,也開啟了推動國家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法治建設,增強網絡安全保障能力的里程碑。全國各地不斷開展強化國民網絡安全意識的主題教育活動,如北京確立網絡安全日、國際網絡安全大會召開、中國互聯網安全大會、全國各大企業開展的網絡安全論壇、全國各大高校申辦的網絡安全新專業等一系列的措施都已經展現出我國在大力提升全民對網絡安全的認識,努力提高全民網絡安全意識的培養。為了更好的推動全民網絡安全意識提升,我校在2014年首設網絡安全與執法專業,此前我們的專業培養目標是網絡安全與計算機犯罪偵查方向,多年的教學理念使得我們在開展相關專業學生教學過程中,為培養對象探索一種基本專業課程體系教育為核心引導的網絡安全意識培養模式,進一步深化專業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的強化與養成,提升專業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的思維,同時對于創新相關專業的學生培養模式引出新內容新思路。
2高校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培養的重要意義
許多的調查數據表明,網絡安全問題大多都是由于管理措施不力、安全配置不正確等網絡安全意識不強的原因誘發,在多數情況下網絡安全問題已經不再是技術難題而是安全意識問題。例如:很多個人網絡用戶使用的網絡虛擬身份的密碼設置安全系數過低,個人信息不慎重,網絡瀏覽痕跡不清除不處理等基本網絡安全保護意識缺乏。一個只認為管理和技術就可以安全實現網絡安全的人不會在思想上意識到網絡安全的重要性,也就無法樹立牢固的網絡安全意識。而網絡安全意識的培養與強化能夠緩解和避免網絡使用過程中安全威脅、安全隱患給人們社會生活帶來的不利影響。高校大學生是網民別的一類群體,他們獲取知識信息量大且要求較高,作為年輕人,其貼近時尚,追求新事物,學習新科技,掌握新手段,領悟新知識都十分迅速,同時也是培養個人意識形態與習慣的最好階段,高校大學生是未來國家網絡安全建設的主力軍,也是未來網絡信息的管理者與使用者,強化和提升高校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培養,提高高校大學生網絡安全技能,會使得很多的高校大學生在步入社會后已經掌握了網絡虛擬社會中的安全防范方法,擁有網絡安全意識習慣,對于保護個人、企業、事業和國家的安全都有著十分必要的意義。
3依托專業課程提高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
3.1專業課程是大學生教學體系中的核心重要內容
很多的高校開展教學過程中已經依據自身的培養目標建立了完善的教學體系,我校多年來已經形成了有著自身特色的教學模式,并針對各個專業制定了相應的培養方案,大多數專業的教學模式主要分為公共必修、法律知識、警務技能、學科基礎、專業課程、實踐教學等多個模塊。其中專業課程是各系部根據行業對人才能力標準的要求選擇開設的課程,這些專業課程的教學是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隨著近年來國際上眾多國家對網絡安全及其相關建設的重視,我們國家也更加進一步提出了加強“網絡強國”建設的目標,與此同時開展全方位的制度、技術、文化、設施、人才等方面任務的實施。這為我國高等院校特別是對于院校中相關專業的發展也提出了明確的發展方面。公安信息系是我校成立十多年系部,多年來一直設立網絡安全與計算機犯罪偵查專業,2014新設本科專業網絡安全與執法,專業教學要培養能在公安機關網絡安全保衛部門及相關領域從事與預防網絡犯罪、控制網絡犯罪和處置網絡犯罪相關的執法工作的應用型公安專門實戰人才。在制定這些專業學生的培養計劃時我們設立了《惡意代碼分析與防范》、《網絡安全技術與防范》、《信息網絡安全管理與監察》等專業核心課程,這些專業課程的設立、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實施不僅培養了大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實訓能力等專業能力,同時也為加強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的養成奠定了基礎。其中《網絡安全技術與防范》是專業培養方案中的重要核心專業課程,其在實現學生素能培養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年來教學目標定位以掌握網絡安全相關技術為主線,強調實踐應用型技能素質培養,在一定程度對于網絡安全意識培養重視不夠。為更好的依托專業課程教學過程強化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培養大學生網絡安全優質習慣,我們將針對培養對象制定培養目標,不斷努力探索提高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的方法與措施。
3.2依托專業課程提高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的方法
網絡安全意識的培養是體系化過程,教師要依托專業課程這一核心,加之課余時間開展一系列其它形式的活動,達到提高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的目標。目標完成的主要方法以下三個方面。
(1)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由淺入深的強化網絡安全意識提高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有效的方法是將教育內容納入學校所授課程中,其中《網絡安全技術與防范》、《惡意代碼分析與防范》等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一般分為理論教學內容和實訓教學內容,授課過程中主要要求學生掌握網絡安全相關技術理論知識外,在實訓操作環節注重技術實際應用的理解和訓練,通過理論講授教學與實訓操作訓練相結合把難于理解的技術理論知識在實訓操作訓練過程中加深理解,從而通過整個教學環節由淺入深的強化網絡安全意識。比如,我們在給學習講解計算機操作系統策略篇配置過程上賬戶策略時,不但要求學習學習、理解和掌握賬戶策略在配置與使用在保護計算機系統安全體系中的重要地位,還要讓學生真正理解“密碼必須復合復雜性要求”或“賬戶鎖定閾值”等內涵內容在實際應用中的重要意義和主要做法。
(2)針對學生興趣加強宣傳,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教育宣傳活動的展開是擴大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教育受眾面的最佳途徑。一是開展專題講座;專題講座可以由學校相關管理部門組織,騁請校外或行業相關領域的專家主講,以網絡安全前沿動態、技術以及網絡安全方面的精彩事件或案例,并結合最新發展的網絡安全技術、工具使用、網絡應用等方面知識開展專題式教育。二是開展網絡安全知識、技能及意識普及活動,依據主題活動目標,通過問卷訪問、演講、海報、游戲、競賽等多種多樣的形式提升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三是設立網絡安全學習專題的網站,網站建立是新媒體形態下知識傳播的良好方式,網站中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除了展示網絡安全事件、普及知識,還可以介紹新技術、新動態,網絡安全學習專題網站不僅給建立、維護網站的學生提供學習的機會,同時也給廣大同學了解網絡安全新事物,學習網絡安全知識搭建了平臺。
(3)組織學生參加網絡安全技能大賽全國很多高?;騿挝环e極組織形式多樣的網絡安全技能大賽,如單兵挑戰賽、分組對抗賽,這些是很多高校大學生都希望踴躍參加的一種課外網絡安全類科技活動。通過組織在校學生參加全國范圍或省內各地高校大學生展開的網絡安全技能大賽的過程,遴選、訓練、指導參賽學生,在參加技能比賽的過程中能夠培養高校大學生的實踐創新意識、動手操作能力、團隊協作精神、網絡安全技能等多方面素養。這些不僅能夠推動高等院校網絡安全專業學科體制和課程內容的改革,加強網絡安全實踐類課程體系建設,對于推動高等院校實施素質教育,培養網絡安全類專業技能人才,積極響應國家網絡安全重點發展的戰略規劃起到重要的作用。
(4)成立網絡安全學生社團學生成立網絡安全社團是在課堂之外有組織的一種開展教育群體性教育活動的基礎,在社團中可以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如網絡安全知識研討;組織網絡安全知識競賽;開展校園內網絡安全知識調查;參加國家、省部級等相關部門、院校組織的網絡安全大賽等多種多樣的內容與形式,進一步培養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提高學生網絡安全技能。網絡安全學生社團是學生組織的團體性組織,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都能參與,同學們加入一個團隊,集思廣義,深入討論。不但能加大學生學習研究的興趣,而且能夠擴大網絡安全意識養成的受眾面,讓網絡安全知識以快樂而又自然的方式在大學生活中傳播。
4結論
一、把人身安全教育放在首位,加強用電防火安全的教育
學生在學校內要注意自身的安全,例如用電安全,防火預警。在宿舍內,學生本人要自覺做到不用大功率用電器,校方也應該起到監督職能,加強對學生用電的監管。另外,應該周期性的對學校的電器設備進行檢測維修,防止漏電現象。學生在用電正常的同時應該學習消防知識,學校應該聯系當地消防部進行消防演練,當出現火災時不至于驚慌失措。
二、注重“心理”安全教育,培養良好的愛情價值觀
愛情對于大學生而言是不可避免的話題,大學生基本上已經到了法定年齡,由于荷爾蒙分泌而對異性有好感是正常的而且應該被尊重的。但是,大學生,特別是女生應該對自身有一個安全措施的保護,學校要提供平臺,教授學生基本的知識。澳大利亞艾滋病防控機構為大學生發放安全套。中國人生性靦腆,對于“性”話題一直是支支吾吾,三緘其口。但是,女生要有保護自身的自覺性,有正確的愛情觀。大學生常常陷入愛情的苦惱中不可自拔,在愛情充斥著大學校園的時刻,剛剛步入成人行列的大學生表現出來的欣喜和好奇讓他們對于愛情有一種神圣的向往。但是當愛情破滅的時候又會因為自身抗壓能力不夠而出現一些極端現象。對此,必須要樹立正確的愛情觀,正視愛情只是大學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是主要的成分,當愛情出現危機或者愛情已經消亡的時候,和朋友、同學、老師交流,分擔自己內心的痛苦。
三、強調校外安全教育,用正確的觀念融入社會
作為已經是成年人的大學生,希望盡快的融入社會的積極心態是可以理解的。大學生外出做兼職,找寒暑假工表面上看一件輕松平常的事情,卻成為高校安全教育中的一個容易被忽略的盲點。為了減輕家庭的負擔,許多學生都會出去找工作,開源節流。但是在外出過程中要謹防受騙上當。新聞中經常能夠聽到大學生由于外出工作被傳銷,被克扣工資等現象,這就需要大學生外出時要謹記“防人之心不可無”,不要有不切實際想要賺大錢的想法,只要不存貪財之心,就不會被別人有可趁之機。當大學生被克扣工資的時候,或者當自身的合法權利受到侵害的時候,應該要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在平時生活學習中要努力學習法律知識,關心新聞媒體報道的事情,做好防范工作。
四、雙管齊下,加強交通安全和出行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