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8:59
序論:在您撰寫電子信息工程導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實踐教學是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實踐教學是工科專業人才培養的一個核心內容,實踐教學突出工科專業人才培養的特色。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是專業型、技術型、應用型都很強的專業,而學生的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主要還是通過實踐教學的不斷培養訓練而形成的,因此電子專業中的實踐教學環節尤為重要。加強實踐教學,是提升電子專業畢業生就業能力、就業競爭力和就業質量的必然途徑。
二、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我校是一個財經類的高校,身處在這樣環境中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實力相較對薄弱。我校在推進實踐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關鍵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適應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設施短缺落后,實踐教學手段和方法仍顯落后。
長期以來,我校的電子實踐教學主要依附于理論教學,大多實驗設備都未得到及時的更新,現有的實驗教學條件和環境遠遠不能滿足教學計劃中培養目標的要求。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夠充分。實訓模擬場地限制了學生更多的培養動手能力的機會?,F有的實訓設施還遠未能滿足教學實踐的需要。
2.教學計劃仍需進一步調整和完善。
當前在教學計劃中,盡管實踐環節的教學課時已有較大提高,如在我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在強調理論教學的同時,一直加強與實踐教學有機融合,精心設計實驗、實習、實訓、課程論文(設計)、畢業論文(設計)、課外科技文化活動、素質拓展、社會實踐等實踐教學內容。增大了實踐性教學環節課時比例,但除去一定量的停留在計劃中的名義實習課時后,實際可用于學生實踐、或動手的學時仍顯不足。
3.實踐教學師資力量有待提高。
教師中能夠適應滿足實踐實訓的總體上比重不高,大量年輕教師從高校畢業后進入學校從事教學工作,缺乏實踐教學環節的專門訓練,自身尚不能成為行家里手,難以勝任相關的實踐指導工作。
4.校外實習基地建設薄弱,遠遠不能滿足教學實踐的需要,校企間的合作更是匱乏。
許多校外實習基地常常依賴老師們個人在社會建立起來具有較緊密關系的親朋好友關系,勉強維持、勉強接受。有些學生甚至需要自行聯系實習單位,實習效果堪憂。
三、實踐教學改革總結
針對我校電子專業實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諸多關鍵問題,主要在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實踐改革。
1.結合專業特點不斷改革更新實踐教學內容,適應企業用人需求。
根據電子專業特點,對本專業的實踐教學內容和模式進行調整和補充。在傳統電子實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安排了最新的電子技術發展及電子技術應用情況介紹。例如在萬用表、直流電源、示波器、信號發生器、功率表等常用電子儀器的使用實習基礎上,還適當增加了單片機、電工、設計、嵌入式設計等實踐教學單元,并不斷緊跟電子技術發展的趨勢等,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設計新的實踐教學模式 突出創新訓練的重要地位,以滿足新形式下創新教育的要求。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開發實踐教學質量源泉。
實踐教學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與結構。首先,學校制訂了相關政策,加強實踐教學師資培養力度,加強對有豐富實踐教學經驗的工程師、技師引進等工作。其次,建立實踐教學激勵和約束機制,充分調動教師參與實踐教學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并分批安排教師走進企業進行實踐訓練和素質拓展,為我校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了強有力的隊伍保障。
3.產學研結合、加強校內外基地建設,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實踐教學基地是培養創新型人才必備的硬件設施條件,是對大學生進行技能訓練的基本保證。根據地理位置的優勢,我們廣泛與周邊相關電子企業和公司建立聯系,不斷健全校外實踐基地,為學生大學學習期間創造更多進入企業公司實習鍛煉的機會,我們與企業公司建立了長期合作,并建立校企聯合培養基地,建立學生創新實驗基地,共同承擔人才培養,科技合作,成果轉化,創新實驗與科學研究相結合研究,大大促進了人才培養和專業的發展建設。也為學生今后的自主創業奠定基礎。
4.創造條件激發學生實踐創新積極性,使學生較早的參與到競賽和科研活動中。
近年來我們加強了學科競賽的指導和投入,鼓勵學生積極進行創新活動,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鼓勵學生參加挑戰杯、程序設計、電子設計、飛思卡爾智能車和機器人、全國數學建模等競賽為代表的國家級及省級競賽活動,并給與一定的獎勵。學生們在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同時,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也得到了充分調動和激發。
5.充分利用我校特有的素質拓展周教學安排,不斷改革素質拓展周的內容,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電子信息專業的學生應具備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的初步訓練;初步具有電子電路系統開發能力;有較強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創新意識;有工程實踐能力,軟件編程能力,硬件電路設計能力;能從事各類電子、通信技術和信息系統的研究、設計、制造、應用和開發。根據這些要求,我們在素質拓展周期間安排了元器件的認識、實用電路的設計、制作與焊接、電路板的制作、程序設計競賽、走入企業實訓等充分的實踐環節,讓每一個同學都切身的參與進來,體會到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拓展。
摘要:加強專業特色建設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大眾化形式下的必然選擇,也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切入點和立足點。本文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整合優化、學生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三個方面闡述了凸顯“航空電子”特色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建設的具體措施,為應用型大學的專業建設教學改革提供了經驗和范例。
關鍵詞:專業建設;電子信息工程;航空電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3-0126-02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電子信息產業獲得了飛速發展,國內外高新技術企業對具有綜合電子信息分析和設計能力的創新人才需求旺盛。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是一所以航空宇航為特色,以工為主,工、理、文、經、管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是教育部、中航工業集團公司與遼寧省三方共建高校,是國防科工局與遼寧省共建高校。根據學校的具體定位和辦學宗旨,我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以航空航天、國防企事業單位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濟建設為主要服務對象,以培養“航空電子”特色人才為目標,探索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專業建設道路。下面將從專業建設的人才培養方案改革、課程體系優化、學生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體現“航空電子”特色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結合我校的總體發展目標與定位,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與能力標準進行廣泛調研和討論,了解社會與行業需求,認真考慮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聘用企業、研究所等多單位的高級技術人員作為本專業兼職教師,參與培養計劃的制定。秉承“重視基礎、強化實踐、突出特色”的教育理念,從人才培養方案的頂層設計入手,制定了體現“航空電子”特色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重視數理知識及學科基礎理論,依托學院優勢課程、實驗教學基地、科學研究平臺與師資隊伍,聯合航空航天和電子領域的企業,強化實踐教學體系。
以省級精品課、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和校級精品課為基礎,以質量工程建設為指引,探索以“工程認知―工程實驗―工程設計―工程實施”能力培養為主線,設計了“核心課程+專業模塊”的理論教學體系,設置了“航空電子”方向模塊,構建了“多層次,多類別”的實踐教學體系,制訂了相應的人才培養管理運行機制,構建了突出“航空電子”特色、通才與專才相結合、共性和個性相結合、個人發展與行業需求相結合的電子信息類工程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二、突出“航空電子”特色的課程體系優化整合
1.優化課程設置,加強核心課程群建設。授課內容緊跟新技術發展方向,定期組織教師討論教學大綱,去兄弟院校進行調研,保證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夠緊跟社會發展的需求。結合電子類企業需求,歸納出所需知識點和相應的技能要求,在此基礎上組建相應課程群,目前確立了四大課程群:信號處理課程群、電子系統設計課程群、計算機類課程群、航空電子課程群。
2.與企業需求接軌,緊跟新技術發展開設課程。與用人單位密切聯系,認真研究電子信息領域的發展趨勢,增加了《嵌入式系統設計》、《虛擬儀器技術》、《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導論》、《軟件開發綜合實訓》、《專業工程設計》、《專業工程實習》等產學研課程和課程設計,保證了課程內容與電子信息領域發展的一致。將電子技術類課程、單片機課程前移,確保學生盡早感知專業、步入專業。在專業教育選修平臺加入業務和前沿知識模塊,緊跟行業發展的趨勢及企業用人需求,確保學生就業后上手快。實踐教學環節采用先進的電子元器件、先進的實驗儀器設備和實驗裝置、先進的現代設計工具和設計方法,使學生在得到實踐鍛煉的同時,與新技術、社會需求和學科發展接軌。
3.設置“航空電子”方向模塊,突出“航空電子”特色。在保留原有信號處理方向的基礎上,新開設“航空電子”方向課程,開設“衛星導航原理與應用”、“雷達原理與系統”和“航空電子系統”等體現航空電子專業特色的課程。另外,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本科生在大四開始可自主選擇專業方向。
三、強化學生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電子信息工程;創新;培養模式
近年來,隨著電子信息產業的飛速發展,電子信息工程應用型人才需求日益遞增,同時為了迎合市場的需要,很多高校紛紛開辦相關專業,供給隨著需求在增長,按理來說供給應該可以實現平衡。但現實情況是企業招不到適合的應用型人才,高校畢業生又面臨著改行、改專業才能找到合適的工作。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對于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工程應用型人才的定位和培養模式上出現了理解上的偏差,在教學過程中對于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中理論與實踐沒有很好地進行結合,為此,我們應該深入了解電子信息行業的特點和發展趨勢,將工程實踐能力貫穿到教學中去,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注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讓學生畢業后能很快地適應企業需求。
1電子信息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是培養學生具有信息系統和電子技術等知識的本科熱門專業,畢業后學生能從事各種信息系統和電子設備的開發與設計。在景德鎮陶瓷大學機電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是重點建設的應用型工科專業,它是在原來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上發展起來的,以電子技術、自動化及信號與系統為主干的寬口徑學科專業。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有團隊協作精神和工程實踐能力的現代新型應用型人才。
2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
2.1電子信息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現狀
目前,企業對電子信息類專業畢業生的需求在與日俱增,但實際情況是企業沒有招到適合自己的人才,而高校畢業生又不能找到專業對口的崗位,這日益尖銳的矛盾讓工程教育與產業需求越發凸現出來。過去幾年,很多高等院校都找到其關鍵問題在于本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設置不合理,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課程體系陳舊,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跟不上市場與企業的需求;2)實踐環節中理論驗證占較大比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體現在認識階段,不利用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3)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實際工程化訓練的項目不夠,整個過程的實現存在較大的困難。通過對相關企事業單位和畢業生的跟蹤調查,我們發現實踐能力的培養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需要將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相結合、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相結合,搭建人才成長平臺,優化人才培養體系。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定位為:培養具備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系統工程意識、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有團隊協作精神和能將知識轉化為實踐工程應用能力的現代化應用型人才。
2.2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研究
①轉變和優化教學觀念。應用型本科人才和學術型人才是有明顯區別的,應用型本科教育也不僅僅是本科和高職的疊加,需要在本科教育層次達到基本要求時,還需全面進行整合和優化,使學生有較強的適應能力以及解決工程實際的實踐能力。由于高校所處地方和區域經濟在發展中存在較大差異,學校需要在轉變教育觀念的同時,應綜合考慮教學資源傾斜度、教學資金的配備和教學體系的構建,要有精確的評價體系來適應地方經濟電子信息行業發展需求;②在教育改革常態背景下構建全新的培養體系,在進行教育和改革的過程中優化教育模式,積極優化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和實踐方面的能力,以便以后進入企業后能有很好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以此為背景,在電子信息專業教學過程中采用“3+1”的教學模式,也就是前三年形成扎實的理論知識,最后一年強化實踐能力,為“最后一公里”的路程提供強有力的保障。為了能夠與行業需求接軌,在教學過程中還需積極突出實踐環節,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豐富學生實踐知識的經驗,促進形成專業素養;③在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過程中創新課程內容。在進行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創新課程體系,優化人才結構,促進行業所需人才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素養。在應用型教育過程中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如:模擬法、案例法、項目驅動法以及滲透教學法等,在教學中要橫向聯系,縱向推進,整合教學資源,在實訓過程中完善就業技能和本領;④創建“雙師型”隊伍,提高教師水平。在進行“雙師型”隊伍建設過程中,必須建立年齡、學歷、職稱結構合理的梯形隊伍,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科研活動,鼓勵進修,也可給教師掛職鍛煉的機會,促進教師對教學和科研成果進行轉化。同時,也可聘請優秀經驗豐富的專家或者企業技術人員對師資隊伍進行補充,讓學生第一時間感受最新的電子信息專業研究成果,為畢業后進入該行業奠定扎實的基礎。
3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景德鎮陶瓷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按照學校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建設目的,在制定培養方案時,注重學生基礎理論、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努力實現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個性化教育與大眾化教育相結合,把握社會需求,人才培養新需求。電子信息工程2013級本科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對公共課、專業課、實踐環節設置進行優化,重構新的課程體系,把第二課堂納入新課程體系當中,實現兩大課堂有機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出專業基礎牢固、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創新意識和高度社會責任感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高級應用型人才。結合社會和企業的需求,通過堅持四年不斷線的實踐教學,切實促進學生工程創新能力的提升;通過與相關企事業單位深度合作,完善“專業共建、過程共管、成果共享”的產學研合作有效機制。實現專業教育、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共建提升學生適應社會和專業核心的能力。為促使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學生對本專業培養目標的認識及課程設置情況,掌握電子信息行業最新發展動態,我們在第一學期開設了“電子信息工程導論”專業基礎課程;為增強應用型人才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挑戰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互聯網+”等大賽中獲得較好的成績,我們適當的增加了一些相關專業課程的學時數,如:“電路”、“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單片機原理”,并把電子線路CAD專業課程提前至二年級上學期;為突出應用型人才非學術型人才的特點,我們也適當地把與主干學科不符的專業課程刪除,如:“隨機過程”、“數據庫原理”等;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我們增設了課外創新學分,學生可通過參與第二課堂、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等獲取學位所必需的學分,極大地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學習的熱情;學校每年年均投入20萬余元用于創新創業項目的經費,不斷有學生參與到項目中來,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很好的創意和效益。
4專業建設的后續設想
4.1實施“導師制”培養方案
大四最重要的教學任務是畢業設計,但是由于學生忙于考研或者找工作,往往畢業設計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擬建立的“導師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在大三時通過雙向選擇的方式給學生安排好一名導師,導師除了給學生答疑解惑外,還可指導其創新創業項目,或者讓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項目中來,導師制”可以增強學生專業認知,這樣到畢業設計時,選擇與項目相關的題目,學生興趣大幅提高,時間充裕,效果也更好。
4.2加大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大力開展實踐教學
目前,已經投入使用的實訓室主要用于電工電子實習和金工實習,除了完善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外,還要從長遠考慮在當地及周邊地區建立一批校外實習基地,以滿足電子信息專業實踐教學需求。目前,學校在昌河鈴木有限責任公司、江西聯創(萬年)電子有限公司建立了實習基地?,F在江浙滬電子企業中積極尋求合作伙伴,開創校外資源,培養應用型人才。
4.3開展職業技能培訓
對于電子信息企業來說,毫無疑問最為看重的是畢業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對于在校期間獲得相關職業資格證書的學生會優先錄用。目前,電子工藝師、電子信息工程師、電子設備工程師系列是很能被電子信息相關企業單位認可的,為了增強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我們應該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調整課程體系,強化學生技能,把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內容納入教學計劃中,不但讓學生獲得學歷學位證,也要讓學生順利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
4.4加強校企合作
實踐教學環節在培養應用型人才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完善齊備的實驗室是開展實踐教學的先決條件。目前,一些知名半導體生產企業面向有一定條件的大學提供一種資助計劃,這樣的資助對于教學和課程建設都有著重要作用。上海華清遠見公司免費為學生提供實驗和學習用的芯片,并每年為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學生提供免費周嵌入式培訓,對學校的單片機嵌入式教學工作和科研工作給予有力的支持。目前,我院正積極爭取建立嵌入式實驗室。
5結論
通過近幾年來對電子信息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探索和研究,學生的創新和就業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畢業生一次就業率保持在90%左右,畢業的學生也受到了企業單位的廣泛好評。作為一所地方高校,如何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是我們一直需要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作者:傅莉 單位:景德鎮陶瓷大學
參考文獻:
[1]朱曉慧,于潤偉.以就業為導向的電子與信息工程專業建設與課程開發[J].中國電力教育,2005(3):50-82.
[2]張興旺,呂樹清,查小紅.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江西教育科研,2007.8.
[3]張闖.我國應用型本科教育實踐教學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4]周紹斌.高等院校培養本科應用型人才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5]高春,王志偉.應用型本科人才實踐能力培養途徑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8)
[6]許志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
[7]張兄武.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中國高等教育,2010(15).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機制
社會的發展與我國大眾化高等教育的不斷推進,促進了復合型工程技術本科院校的誕生與前進。在社會對人才需求種類不同的背景下,在復合型工程技術本科學校同傳統本科學校的交叉前行間,地方本科院校要把人才培養方向定在:造就具備較好技術基礎理論、兼具實踐技能,為產、管、建最前戰線做貢獻的高技能人才?!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促進高校辦出特色,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未來教育改革戰略。總理強調:加速推進新時代的職業教育,其策略之一是創新職業教育模式,打通中職、專科、本科至研究生的前進管道,促成一些普通本科學校轉軌至應用技術類學校,而普通本科學校數量龐大,問題繁雜,參差不齊,決定了分流轉型改革是必然的,且地方高等學校是轉軌的重點分子,“轉型方向就是現代職業教育,社會需要大量高素質的應用技能型人才,轉型就是要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填補這個缺口”。地方院校順應社會形勢,服務地方經濟,培養高素質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是其不二的選擇?,F階段高等教育體系與勞動力市場結構失衡,造成電子信息類人才的培養與用人單位的需求出現明顯錯位,使地方本科院校出現輸出的人才與社會需求的人才脫節現象。復合類工程技術本科教育究竟要造就什么樣的人才?它與其他教育有什么區別?它的人才培養目標應如何定位?它的課程體系、育人程序如何滿足其人才培育目的?怎樣評議其教育的好壞?地方性本科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的培養機制該如何布局呢?
一、地方本科院校電子信息類復合型
1.工程技術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構建
根據當前電子信息類工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地方本科院校要著重培養具有堅實的專業知識及技能基礎、系統的工程概念和工程知識、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能將知識轉化為實踐成果的專門性技術技能人才,應在課程建設體系方面實施變革。(1)課程體系的構建應符合社會市場的需求課程建設方面應重點建設電子信息類專業核心課程體系,使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通過基礎課程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興趣與愛好。學校根據學期課程安排,在相應的學期選修方向課程,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課程的建設與教學安排,增強師資隊伍建設,尤其是注重“雙師型”教師的教學任務安排。學校要強化實踐實驗課程教學,彰顯“重能力、能創新”的培養理念,增加實習實訓和集中實踐的課時比例和學分比例。為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重點學生的培養團隊合作與創新意識,學校可結合創新設計競賽組織,提高學生參與創新研究與創新能力培養的熱情。筆者所在學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在課程體系構建方面,先后邀請了校友、省內外相關兄弟學校、用人單位等人通過座談,征求人才培育計劃的修訂稿,就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培育計劃前后共修訂6次之多。2015年10月31日,學校利用在本校承辦《湖南省電子信息技術研究會學術年會》的機會,請國防科技大學、湖南大學、中南大學、湘潭大學等相關兄弟院校把脈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2)課程教學內容的調整、新增、刪除。教學內容調整:《智能電子系統設計》課程名改為《電子綜合設計》(主要講解經典硬件電路設計與制作)和《智能電子系統軟件設計》(主要講解針對電子系統的程序設計與編寫)兩門課程,課時由純理論64課時改為理論32+24課時、實驗32+16課時。理由:加強實踐環節,提高實踐能力。新增課程:《電磁場與電磁波》《信息論》。原因:教育部要求的專業核心課程。智能機器人方向增加了《PLC原理與應用》《機器人學》,刪除《數字圖像處理》和《電子測量技術》課程。理由:根據專業調研和已畢業學生反饋的就業市場需求。
2.注重電子信息類行業需求,密切結合地方經濟建設
學校在現有的基礎上,繼續開發校企合作項目,密切聯系地方經濟建設,注重將課程教學和實踐實訓環節移步至企業一線,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和適應社會需求的能力。為適應社會企事業單位對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的需求,學校從一開始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方面予以考慮,設定相應的課程與學分。相關措施還包括邀請地方企事業單位的專家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與論證,尤其是根據當前企事業單位生產、服務的需要,學校結合生產一線技術與流程建構、技術技能體系的具體要求,將企事業單位的行業內課程設置進入人才培養方案,結合當前發展的前沿與技術革新,結合學生的興趣與發展方向,選修行業內課程。
二、地方本科高校電子信息類專業復合型
1.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管理改革的策略設計
筆者所在學校堅持國家需求導向、服務地方經濟的教育理念,結合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要求,緊緊圍繞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國家重大戰略,建立有地方、行業、用人單位參與的專業綜合改革指導委員會制度,樹立教學內容與工作內容相結合、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相結合的“工學結合、知行合一”人才培養模式觀,重點進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專業課程體系、加強教師教學能力建設等內容的改革。學校打造以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為導向的產教一體化機制,與培養人的育人模式相和諧,實現專業鏈與產業鏈、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校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推行把學生作軸心的合作型、啟發型、參與型教學,一步一步推廣學生主動選課的空間。學校以企業技術創新課題當作人才培育的首要平臺,以行業企業的當務急需成為畢業論文選題的源泉,廣泛推進案例式教學、項目式教學。學校全面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充分推行教改,通過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聯合開發在線開放課程。學校憑借專業管理建設試驗點的改革,促進本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辦學特點愈加有特色,期望在國內外同類學校里噴發推介力與榜樣力。具體如下:(1)學校成立“校企用”專業綜合改革委員會,全程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教育、評價過程,將社會人才需求跟蹤和畢業生質量跟蹤常態化、制度化。(2)全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學校探索“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掌握專業核心課程群知識結構為基礎,以實踐性教學為主線”的“三元”互動的人才培養方案,采用學校與行業聯合培養,教學、生產、科研三方面緊密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深化學校與行業合作進行學生工程實踐鍛煉,細化實踐教學環節完成學生工程能力培養,優化科技創新環境,以此形成“三化”相連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的學分(學時)比例大于30%。(3)大力改進教學方法手段學校強化師生雙向交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研究習慣,開設多種形式的討論課。學校利用已有的數字化校園平臺,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學校積極開展學校與行業共建的“多維課堂”。學校整合課程內容、優化實踐教學內容,加強實驗實訓實習基地建設,強化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方法的融合,討論課總學時達120學時以上,形成一種以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的“4112”人才培養新模式。
2.采用培養與引進并舉、專職與兼職并存、教學與科研并立的方式
改革教師配置,調整教師聘任機制與評議方法,踴躍調進行業一致認可的專業能才,聘用企業出色的專技人才、高管才俊與高技才俊當專業發展的領路人、專兼職教師筆者所在學校加強學科帶頭人和專業帶頭人建設,發揮其在學科專業建設中的方向引領作用,努力建成一支符合“三并”原則的“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使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專職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和具有博士學位教師比例達到50%以上,具有工程背景的老師比例達到60%以上。學校聘任9~10人以上的企業高水平工程技術人員作為本專業兼職教師,每年為學生開設工程實踐類型課程,專心打造在省內學校具備些許號召力的教育團體,培育1至2個在省內電子信息工程范疇擁有較高認可度的學科領路人,3至4個取得博士學位的中青年教研核心人。
3.夯實制度設計,不斷完善校、院、教研室三級教學管理
與質量監控體系,不斷規范日常教學管理制度,形成健全的教學管理和教學質量監控筆者所在學校堅持“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服務、對學生負責”的工作理念,構建“學校督導檢查、教務處質量監控與評價中心日常檢查、學院教學檢查(教務秘書、學生輔導員)的日常檢查、學生信息員的檢查、隨機教學檢查和教學專項檢查”六位一體的教學管理和質量監控體系。4.通過政府引導與經費支持、校企實驗班、校企聯合實驗室和實驗班等方式,重點建設一批能有效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實踐教學平臺與基地筆者所在學校對專業實驗室進行整合,最大限度地優化實驗室資源配置;抓好校內電子信息工程綜合實訓平臺建設;加強校企合作,建立一批由企業主導、教師參與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學校創建一種“政用校企產學研”的協同育人機制,建設開放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綜合實驗室,建設一批一流的校企人才培養平臺和實踐教學基地。
5.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國際行業認證考試、學生就業拓展到
國際市場、引進海外名師授課、引進國際學術前沿課程和教材,實現教育國際化。學校努力建設并形成一種對接國標、國際專業認證的地方高校國際化專業建設范例。
6.對接地方經濟產業轉型,建立協同職業培養機制,強化職業綜合素養
當前,地方本科院校正面臨轉型期,經濟與產業結構的調整、轉型方向的變革無疑是促進產業間流轉與產業內升級的一大策略。地方本科院校應突出“地方性”特點,根據其地方性特質,密切注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實現地方經濟發展與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雙贏”機制。
三、筆者所在學校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復合型
1.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機制實踐
(1)確定培養目標,構建“工學結合”“產學結合”的“4112”人才培養新模式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學校應充分考慮國家與地方發展戰略以及區域經濟發展,充分考慮學校辦學條件與特色。學校應該走訪行業內相關企事業單位,了解社會對電子信息工程人才的專業知識、技能等的實際需求,按照普通高等院校對本科生培養“厚基礎、寬口徑”的基本要求,以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為目的,以學生為本,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協調發展。筆者所在學校以原來專業設計為根基,按照新時期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育要求,構建“工學結合”“產學結合”的“4112”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的專業質量和就業水平。在大學教育的前4個學期,學校進行素質教育和必需的專業基礎知識教育,第5個學期分專業方向進行專業知識教育,第6個學期開始與企業展開深度合作,第7、8個學期學生到合作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或項目實訓。其中最后1學期的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可以作為企業項目實訓的延伸。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中,學校實施“考證結合”的“雙證制”。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按卓越人才培養計劃的要求,做到“兩個滲透”。
2.采用培養與引進并舉、專職與兼職并存、教學與科研并立的方式,建成一支“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
(1)加強師資隊伍培養筆者所在學校對青年教師實施“助教—導師”制度,在教研能力等方面加大培養和訓練力度,使他們盡快成熟,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學校支持教師攻讀學位,參加學術會議、國內訪學、外單位進修等,重視“雙師雙能型”教師的培養。(2)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在完善師資隊伍學歷、職稱等梯隊結構的基礎上,筆者所在學校充分考慮專業教學團隊建設與學科團隊建設,與學校人事部門協調,引進數量充足的、高質量、高層次師資隊伍。(3)實行教學人才隊伍的校校合作與校企合作學校對一些專業核心課程或實踐性強的課程,在找不到本校合適的教師的情況下,開展校校合作與校企合作,特別是核心的實踐性教學環節,盡量做到有合作企業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參與。
3.打造用“多維課堂”,豐富教學模式
筆者所在學校踴躍探究電子信息工程應用類才俊的培育模式,建設實習、生產、論壇、合作、模擬等多彩別致、規模豐富、分合協調的“多維課堂”,形成豐富多彩的教學模式。(1)學術前沿的論壇課堂針對電子信息的熱點問題,《電子信息工程導論》課的一種創新形式是專題講壇,由學校教師同行業兼職教師所采取的探討式教育方略,和學子一起探究專業熱點問題。(2)真題亦真作的生產課堂“畢業式實習”課需要學校與企業的生產課題相聯系。學校要把學生帶進企業的生產基地,開展“參與型”教學模式,深入生產一線,與企業工程師一起探究現實疑問。(3)由專家評議的模擬教室“課程設計”課常使用“真題而假作”,使用“集體式評議”教模式。學校教師、行業兼職教師或專家團體對學生開展模擬評議。(4)攜手努力,協同創新《電子全面設計》課與生產目標“真題亦真作”的結合,采取“合作型”教育模式。人人參與,公共材料共用。教師與學生依據多重而全面的評議完結一個優秀預案以成就生產碩果,齊心協力成就初評預案或者正規成品,團結一致成就一套合適而簡便的設計成品并參與答疑辨析。
4.強化實踐,突出應用,創建“政用校企產學研”的協同育人機制
筆者所在學校通過高校服務地方經濟、校企聯合實驗室和實驗班等方式,創建一種“政用校企產學研”的協同育人機制,打造一流的實踐教學平臺和實踐教育系統,充分提升學生的創造技能與工程踐能。學校建設校外高質穩定的實習實訓基地,以企業的實際工程項目作為實習與實訓內容,建設省級產學研基地,以學生學習、科研、生產的全過程參與,提高學生的學習、應用、創新能力。
5.創新教學管理,完善教學質量監控,構建一套全過程、立體化的“多位一體”教學管理和質量監控體系
(1)教學計劃的安排要與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相適應近年來,電子信息工程行業快速發展,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領域新技術層出不窮,該專業本科教育出現學科內容膨脹快、課程門數增長快、總課時反彈快的“三快”現象,這不符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理念。所以,教學管理改革需要修改教學計劃,整合課程內容,削減課堂教學學時,以與“4112”人才培養新模式相適應。(2)提高對教育進程的管制工作學校采用“4112”人才培養新模式,學生在課堂之外的開放性學習環節大大增加,因此教管尤為重要。學校加強教管工作,有利于學校盡快找到教學的不足之處,且馬上予以修正,能規避教學的偏差。學校依據多種途徑掌握教育情勢,收集各方建言,以此推動教育工作的創新,促進教育工作取得實際成效。(3)對教育質量監控系統的改善“4112”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教育質量監控系統首要改善的是對教師教育的調查與考核策略。因為,校外教學環節增多,如果教師不認真組織教學,許多實踐環節會流于形式,新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就成為一句空話。(4)建立一種符合專業特點的評價考核機制傳統的卷面考試形式已與“4112”新人才培養模式不相稱,學校需要改變單一的“一考定乾坤”和“分數定高低”的現象。根據專業特點,學校采用“ETSR”(即考試、測試、仿真和答辯)和專業認證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的課程和實踐環節進行評測。根據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的獲獎成績,給予其一定的學分。筆者所在學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綜合改革實踐證明,該培養機制是行得通的,能解決課程建設系統改革的問題,提升人才培育的質量,有利于電子信息類專業的學生在電子設計比賽上贏得優異成績。學校依據采取“4112”人才培養新模式培養學生,提升了他們的踐履能力與創新水平,促進了學校同企業的彼此認識,加強了實習基地建設,便于產學研一條龍式的實施運行,推進了雙方在產學研諸多內容上的綜合協作。該路徑有不足之處,如某些課程在具體實施時如何取舍、課時設置的量、先后怎樣設置等。它們需要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不斷改善,使該路徑日益合理、科學。
參考文獻:
[1]祝秋香,肖衛初,張學軍,等.地方本科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認證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4.08
[2]郭慧,賀杰.地方本科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6.29
[3]周小清,鄔云文,高校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湖南西部民族地區“三化”建設人才需求的對接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研究),2011.02
關鍵詞:大類模式;電子信息類“專業導論”課程;教學模式
作者簡介:李鋒(1970-),男,陜西商洛人,江蘇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學院,副教授;田雨波(1971-),男,滿族,遼寧鐵嶺人,江蘇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學院,教授。(江蘇 鎮江 212003)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項目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25-0099-02
作為社會信息化的支撐和依托,電子信息技術及相關產業迎來了高速發展的21世紀,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方位地向社會的各個領域滲透。相應地,電子信息相關學科知識領域更新與增長越來越快,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越來越緊密。伴隨著學科發展方向不斷分化、細化的同時,電子信息各學科、專業或方向之間的交叉基礎知識更加多,專業界限越來越模糊。與此同時,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呈現變化快、多元化的趨勢。在這種形勢下,實現“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人才培養目標已成為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熱點和共識。大類培養模式提倡按大類招生,實施厚基礎、寬口徑的通識教育,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流培養,學生結合自身興趣特點做出合理的選擇。事實說明,大類培養利于提高辦學效益,優化教學資源,促進學科之間的交叉和滲透,實現更廣泛的通才教育,滿足市場經濟的發展及社會生活多元化對人才的需求。
一、開設“專業導論”課程的意義和目標
在大類培養模式下,學生在大一、大二期間主要是學習公共課和大類基礎課,大三期間學習技術基礎課和部分專業課,大四期間學習專業課程和接受綜合實踐訓練。但是在專業人才培養實踐中發現,盡管大類培養適應了學科專業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但要更好地發揮大類培養的優勢,還必須加強大類學習到專業培養之間的銜接,否則將直接影響培養目標的實現。
1.開設“專業導論”課程的意義
在大類培養階段,本科低年級學生對電子信息學科、專業缺乏整體認識,不了解自己的專業方向,不了解專業課程設置,不了解專業課程與基礎通識課程的關系;在思想上準備不足,不知為何要學習這些課程,不知道這些課程對于專業學習和未來所從事的工作的作用,沒有自己的專業目標和努力方向,缺少明晰的學業規劃,甚至有不少高年級學生到了選擇專業方向的時候對自己的專業都不甚了解。針對大學一、二年級學生展開的問卷調查及座談會結果表明,在開設專業導論課程之前學生普遍存在迷茫情緒,找不到發展方向,不能心平氣和、扎扎實實地學習,甚至出現了所謂“大一放松,大二打工,大三租房,大四求生”的情況。
大學階段是青年人渴望自主成長的時期,抓好大類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銜接可以縮短他們對大學生活的適應期,引導大學生做好學業規劃,為實現培養目標、提升培養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皩I導論”作為專業啟蒙課程,將學科專業教育、思想教育、就業教育等融為一體,旨在幫助學生認識就讀的學科與專業,加深對所學專業的感情,激發學習本專業的興趣和學習動力,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為后續課程做鋪墊;同時引導學生做好學業規劃,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2.“專業導論”課程的目標
在這種情況下,選擇在第二學年下學期和第三學年的上學期開設“專業導論”課程——電子信息技術導論更加符合教學實際。該課程的目標是:介紹電子信息技術的基本概念、學科知識體系、技術發展歷程、當前的技術狀況及發展走向、前沿領域,激發學生學習專業課程的興趣,激發部分學生對某些研究領域的興趣;介紹本專業的專業培養目標、培養要求、專業特色、課程設置、進度安排、實踐環節等;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指導,指導學生做好學涯規劃和人生職業規劃。
二、“專業導論”教學模式探索
由于“專業導論”課程的特殊性,為使該課程教學效果更加明顯,應從課程安排、教學內容、任課教師、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探索合適的教學模式。
1.課程安排
在大類培養機制下,大學一年級學生在專業方面接觸的主要是大類基礎課,對專業的認識比較膚淺,對于專業領域的知識理解能力非常有限。大學二年級開始,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對專業的認識不斷深化,了解專業的愿望也更加強烈。到了大學三年級,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的某個領域已經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但還存在著一定的片面性和盲目性,不知道如何進行職業規劃及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因此,學校選擇在大學二年級下學期初和大學三年級上學期初各開設16學時的“專業導論”課程。
2.教學內容
在大學二年級下學期初,針對即將進入專業學習的學生,著重介紹專業特色、專業課程及專業知識體系、實踐環節;介紹電子信息技術的基本概念、專業技術發展歷程、當前的技術狀況及發展走向、前沿研究課題等;介紹電子信息產業的主要領域及與學科之間的關系,電子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強調電子信息產業是國民經濟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支柱產業,讓學生對自己所選專業產生認同感,激發學習專業課程的興趣。
在大學三年級上學期,分若干模塊介紹信息科學的各個學科各分支的研究內容及發展動態,如:電磁場與無線技術模塊,通信技術與通信網模塊,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與信息安全模塊,微電子、集成電路及其應用模塊,控制科學與工程模塊,數字信號處理、圖像、語音處理模塊,光電信息技術等。介紹各模塊所涉及的知識領域基本框架,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等,使學生初步體會信息科學所涉及的領域范疇,相關的基礎理論、基本技術和方法,達到拓展學生視野、激發學習興趣的目的。
3.任課教師安排
為達到預期教學效果,采用課程教學小組的形式安排任課教師。小組長為課程的總負責教師,由主管教學的副院長或系主任擔任,小組成員為專業骨干教師,根據每個教師的專長負責不同的模塊。小組長負責介紹課程總體概況,包括主要學科領域、技術、產業、前沿課題等,突出介紹電子信息產業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作用;其他任課教師分別向學生介紹各模塊的基本理論、技術及發展動態等。課程教學小組經常針對專業導論課進行教學經驗、教學內容、方式、方法及教學效果等方面的交流、探討和研究。
4.課程考核
課程考核由課程組長負責,采用作業小論文+課程大論文的形式。每位教師根據自己負責的模塊擬出若干題目讓學生選擇,最后課程組長綜合各任課教師的評分給出本課程的總成績。
作業小論文:若干題目自選,如電子信息技術可分為哪些產業,電子信息技術與國民經濟及工業信息化之間的關系,電子信息技術各個學科與產業之間的聯系,感興趣的產業或領域,某領域的發展現狀,大學期間專業學習與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等。
課程大論文:要求學生在學習完專業導論的基礎上,通過調研對大學的專業學習及今后的發展進行規劃,形成課程學習報告。包括各自特長和愛好是什么,自己的學習習慣、喜歡的職業,該領域當前的社會需求是什么,本科階段應培養的能力有哪些,大學剩下的時間準備做哪些事情,畢業后的發展規劃是什么,準備采取哪些措施去實施你的計劃等。
三、對“專業導論”課程教學效果的思考
通過學生座談會和問卷等形式對本課程教學效果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在本課程之前,很多學生都存在對所學專業不了解、學習動力不足等問題。這部分學生不知道如何規劃大學期間的專業學習,對學業生涯定位模糊,對基礎課不重視。以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為例,該專業2009級學生在開課之前認為自己了解該專業的僅占14.3%,了解一點的占50.8%,認為自己對專業學科領域及相關產業了解的僅占9.5%,認為自己有明確專業愛好的僅占8%左右,不少學生渴望對專業有更深入的了解。經過課程學習之后,有70%左右的學生對自己大學階段學習及今后專業發展提出了較為明確的規劃。教學座談會反饋結果表明學生和學生管理部門也對該課程持肯定態度。
由于“專業導論”課程的開設時間較短,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如教學形式較為單一、與工程實際聯系偏少、部分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教學時間安排不盡合理等。為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1.課程時間安排
“專業導論”作為大類招生專業的專業先導課程,具有教育和引導的多重功能,在低年級開設更有利于學生盡早了解專業,建立對專業的認同感,并盡早確立今后繼續深造所要涉及的發展方向,減少專業上迷茫、學習精力分散等情況的發生;在中高年級開設有利于學生深入了解學科不同分支,并結合自身愛好特長對學業和今后發展方向做出合理規劃。因此建議將“專業導論”課程的兩部分內容分別安排在低年級和中高年級開設。
2.改革教學內容
密切跟蹤學科發展,充分發揮不同研究方向教師的優勢,充分把握學科及其分支的發展動態,把本學科最新的發展情況介紹給學生,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了解專業內容及發展方向,并適當結合學校特色,構建特色化的教學內容。
3.重視條件建設,注重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
條件建設是課程建設的重要保證。進一步加強該課程的建設,包括教材、多媒體課件的制作、網絡教學環境的建設;積極利用實驗室、企業等條件開展實踐教學;努力實現專題教學、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實踐教學等有機結合。
四、結語
在大類培養體制下,電子信息類“專業導論”課程在整個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加強“專業導論”課程的教學研究,不斷改進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其引領、規劃和導向作用,指導學生認識專業、規劃未來,對提高教學質量乃至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都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光明,于斐,周雅,等.大學低年級課程中開設專業導論課的探索[J].高教論壇,2007.2(1):37-39.
[2]彭熙偉,廖曉鐘,鄒凌.“自動化專業導論”課的教學實踐與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1,(1):74-75.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基本設置在理科或與物理相關的院系,這與各院校授予理、工學士學位基本是相匹配的。但大多數院校,尤其是原重點綜合性和重點理工院校的這個專業是從專業目錄調整前的相關專業演變而來,從課程設置來看,相當大部分院校此專業與電子技術或電子信息工程或電子科學技術,甚至與計算機應用與通信等專業差別不大。電子信息產業是一項新興的高科技產業。該產業的長足發展,直接推動了電子信息類畢業生的就業工作。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通常是一所大學中比較熱門的專業,是不少優秀考生的首選。同時,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畢業生在理論基礎方面比較扎實,按理說也應當是用人單位的首選。但是不少用人單位反映,該專業畢業生雖然了解的知識很多,但是許多畢業生存在動手能力差、對工具和方法的應用不熟、經驗不足、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缺乏實現抽象模型和軟件系統方面的能力等問題。而且由于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專業特征不明顯,因而缺乏競爭力。我院是有近50年歷史的地方理科院系,在教學、科研方面都有著良好的基礎,基礎設施也有一定的規模。如何結合我院良好的理科教育基礎,建設特色鮮明的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是同類型理科院校面臨的共同問題。在專業建設中,主要存在的問題為:一是,專業范圍不容易界定,電子信息涵蓋的范圍極其廣泛,并且處于不斷發展和擴充之中,使得該專業的建設方面表現出了一定的不適應性或盲目性[3]。尤其,我校還有相近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本專業的課程體系、發展方向、專業特色等是影響學科建設和學生就業的嚴重問題。二是,缺乏有著本專業系統教育背景的教師。三是,實踐實習的校外基地建設與社會支持力度難以滿足教學要求。四是,教學方法及思路的更新要求。因此,從目前本專業的現狀來看,有很多方面與現階段的培養目標是不相應的,特別是在專業課程設置與實驗室建設兩個方面,這就無法為人才培養體系創造和諧的環境條件,也就無法培養合格的人才。
磁電子方向課程群的構建
針對上述問題,通過這幾年廣泛深入地調查、分析和研究,我們明確了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的發展方向;明確了地方經濟發展規劃方向,特別是電子行業的主流方向;明確了湖北省對電子技術人才的需求;了解了湖北省各高校特點和專業設置現狀。結合我校特點與我院師資優勢,我們逐漸探索出一條適合我院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特色專業建設的路子,逐步形成了以磁電子器件應用和磁電子信號處理為專業發展方向,以數理類、磁電子技術類和信息處理類為主要課程體系,以磁電子器件應用實驗室、磁電子信息處理實驗室、EDA與嵌入式系統實驗室的建設為支撐,以校外實習和創新基地為補充的一個本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1磁電子技術微電子材料與器件是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創造之一,但是沒有利用電子自旋特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半導體組件的尺寸縮小到納米級后,許多原有宏觀特性將喪失,必須采用電子的自旋特性來解決半導體的尺寸效應問題。自旋電子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產生的。自旋電子學是一門以研究納米尺度范圍內電子的自旋特性為主要內容的一門交叉學科。自旋電子學,亦稱磁電子學,它是磁學與微電子學相結合的產物。采用磁電子材料制造全新的或者高性能的器件,與傳統半導體器件相比,具有大幅度降低能量消耗、增加集成密度和提高數據處理速度等優點。磁電子器件廣泛應用于磁場感應、高速信號耦合和數據存貯等領域。磁電子材料及器件是目前國際學術界的一個熱門研究領域。根據巨磁阻(GMR)效應[4-5]和自旋隧道(MTJ)效應[6]制成的各類先進磁敏器件迅速走向商品化。磁電子器件包括磁性傳感器、磁性隔離耦合器和磁性存儲器的市場前景巨大,未來年銷售額估計將高達1000億美元[7]。在2008年11月湖北召開的第十三屆全國磁學和磁性材料會議上,磁電子材料和器件的研究被認為是事關中國能否趕上世界第四次科技發展浪潮的一個關鍵。目前,由東方微磁公司在湖北宜昌投資興建的磁電產業園第一條磁電子芯片生產線已經建成,預計在未來幾年,對具有磁電子技術背景的畢業生的需求呈上升趨勢。
2磁電子方向課程設置磁電子方向課程群由微電子電路基礎、固體物理導論、磁電子學與傳感器與檢測技術等四門課程組成。該方向培養的總目標是夯實專業基礎,加強實驗技能,強化工程意識,拓寬專業口徑,突出磁電子應用特色。
(一)理論教學環節
微電子技術課程:包括系統電路設計、器件物理、工藝技術、材料制備、自動測試以及封裝、組裝等一系列專門的技術,其教學內容非常豐富,并要求學生有良好的數學、物理、材料等學科基礎。教學目的是給學生打好基礎,為后續課程提供基本知識。本課程課堂教學主要做法為:(1)突出基本概念、注重器件原理和模型。簡化復雜的數學推導和理論分析,強調對基本原理和規律的理解和掌握。(2)以應用能力培養為導向,強調實用性和簡明性。在講清模型的簡化條件和物理意義的基礎上,重點介紹模型的應用方法和技巧。固體物理導論主要教學內容是從晶體結構、晶格振動和電子運動的理論出發,通過引入各種元激發的模型、概念,為學生系統介紹了固體的熱學性質、光學性質、電學性質、磁學性質及力學性質。是磁電子學的先修課程。磁電子學課程:根據我校本專業的發展方向和培養目標,所確定的主要教學內容包括磁電子學的基本概念、巨磁電阻(GMR)效應、自旋隧道(MTJ)效應、和磁電子學的應用等。由于學生相關物理基礎相對薄弱,講授本課程的主要做法是:(1)加強巨磁電阻(GMR)效應與隧道巨磁電阻內容的講述,簡要介紹典型的巨磁電阻傳感器的工作原理。(2)磁電子學的應用是本課程的講授重點,講授內容包括磁電傳感的應用、磁記錄讀出磁頭、磁電阻隨機存取存儲器、自旋晶體管和量子計算機等,以培養應用能力為主要目標。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程:該課程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以“必需、夠用”為度,舍棄繁雜的理論分析,突出基礎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同時,注重吸收傳感器與檢測技術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術,并將磁電傳感器單獨設置為項目,便于教師根據科研項目的實際情況選擇教授。
(二)實驗教學環節
表1中給出了該專業方向所開設的實驗情況,這些實驗項目有許多來源于教師的科研課題,主要以設計性、綜合性和研究性實驗為主,鼓勵學生自己設計、自己動手制作和開發研究,同時還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導師的科研工作和科技創新大賽,指導學生撰寫和發表研究論文。該實驗教學環節體現了教學與科研的有機結合,不僅有利于師資水平的提高、教學內容的更新、傳統專業的改造以及新專業的增建,更有利于新學科、交叉學科的形成與發展。
課程建設效果
1優化了課程體系,提高了教學質量在規定專業方向磁電子課程群后,學院組成了課程建設小組,加強了對專業方向課程群的建設與改革,提高了課程群的教學質量。同時學生對培養目標、就業方向更明確,有效的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質量得到明顯提高。
2加強了學生的專業基礎,優化了學生的知識結構構建專業方向課程群后,學生對所學專業課程之間的關系比較清楚,學習時目標明確,能很好的處理各門課程學習的關系,能注重基礎、抓住重點,學深學透。同時對其它相關基礎課程如電路分析、電子技術基礎能下功夫學好。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中,學生能有的放矢地加強自己專業基礎的學習和工程技術能力的訓練,學生的知識結構得到了優化,工程應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3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根據其反映的學科前沿研究和最新進展的研究信息等優勢,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同時也使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將研究與實踐結合起來,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民族高校;課程群建設;項目實踐
[中圖分類號] G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7-0119-03
一、引言
隨著我國加入《華盛頓協議》,國家高等工程教育發展的目標已經從發展理論研究型人才轉變為培養高素質工程技術的應用型人才。這種轉變對各高校的各專業課程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中指出,民族高校正面臨著服務民族地區、培養民族人才的重任,要以就業為導向,調整高校學科專業結構,重點提高工、農、醫、管理等學科比例。因此,如何結合自身特點設置課程及學生能力評估體系,實現自己的專業培養目標,真正為民族地區提供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撐,是民族高校教育工作者理論和實踐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
北方民族大學為民族地區培養了大批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但受限于辦學時間短、所處地區經濟發展滯后等客觀原因,學?,F有的教育基礎較為薄弱,人才培養方式比較單一,人才培養目標和質量均難以滿足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此,探索本科教育人才培養新模式,培養真正能為少數民族地方服務的應用型人才是該專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而真正落實應用型工程人才的培養,就需要以學生為主體,理順所在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
在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建設方面,有許多學者做了有益的嘗試:2007年,陶澤靈將啟發式教學應用到教學實踐中,通過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素質教育質量[1];2013年,夏雪梅提出以學生素質為核心將學校課程劃分不同層次,并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來提高教學質量[2];同年,劉麗珍等提出借助課程地圖的構建,結合課程規劃以及對學生未來升學就業發展的指引,設計智能專業的主干課程群體系結構,建立專業課程與核心能力培養的對應關系[3];盛琳陽從課程體系、師資團隊、教學方法、實驗教學和工學結合5個方面介紹計算機網絡課程群建設的改革思路和實踐經驗。[4]然而,已有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難以形成一個層次漸進的課程體系,通過課程體系學習后培養的學生也很難達到企業崗位的實際需求。
本文以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作為典型的應用型工科專業,在培養中以專業就業需求為導向,通過劃分年度項目將該專業各學期所學課程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一體化的具有相互支持性和內在有機聯系的課程群和學業評價體系,從學生的素質、技能、創新和創業等各方面能力培養入手,實現培養出符合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合格本科畢業生的目標。
二、傳統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來自民族地區生源的學生個體差異問題。從河北、湖南和河南地區招收的學生素質普遍高于來自新疆、云南等地區的學生。以計算機類課程為例,發達地區從中小學就開始逐步涉及計算機方面的課程,而偏遠地區到大學仍沒有計算機的概念,這種現狀就嚴重影響了計算機語言類課程的教學效果。
課時壓縮和講授內容重疊的矛盾。例如,在電路、數字電路、模擬電路教材中要介紹二極管、三極管工作原理;在數字電路、微機原理、EDA技術課程中均要介紹數字進制等相關概念。類似重復的基礎內容介紹盡管側重點各不相同,但由于教材編制的獨立性和相對完整性,這些內容都保留了下來,并且在教學環節不斷被反復講解,這使得原本緊張的學時被占用,后續專業知識的講解課時被嚴重壓縮。
實踐和理論相互脫節的矛盾。為了提高實踐課程的比重,相關理論課時被壓縮,學生僅學到了基礎理論,還沒有獲得理論綜合能力,就開始了實踐實訓課程的學習。反映在工程實踐中,就是理論和實踐對應不起來,學生能夠按實驗指導書的內容完成實驗,但對實驗內容既不會分析也不會設計。以電子設計大賽為例,學校參賽的21支隊伍中,僅1支隊伍選擇了理論知識要求較高DC-DC變換類題目,占選手總數的4.76%,而選擇動手能力較強的風力擺控制系統類題目就有6組,占參賽隊伍的28.57%。從參賽論文撰寫來看,學生理論分析方面的能力也相對欠缺。
課程設置的前瞻性不強,專業課程設置缺乏系統化。隨著技術和需求的變化,現代企業對人才的需要也是千差萬別。傳統課程設置更注重學科內的連續性,忽略了學科間的內在聯系和相關性,不能根據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進行課程調整,缺乏綜合性應用人才培養意識。
三、樹立項目實踐型的教學理念
2015年北方民族大學招生5000余人,招生涉及31個省市自治區,生源覆蓋全國56個民族,其中65%的學生來自農村,生源多元化,學生個體差異較大。
以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為例,本科生培養現狀表明:該專業的學生來源有13個民族,少數民族學生數量占總學生數的39.33%。大部分少數民族生源地的教育發展較落后,少數民族學生基礎薄弱,成績差異大;過于強調傳統教學過程在學生培養中的作用,學生自學能力較差,無法適應現代知識更新;人才培養的引導不足,學生學習目的性不明確等諸多問題無法得到妥善解決。這使得該專業培養的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基礎理論不扎實,動手能力較差,并沒有達到預想的培養目標,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如果還采用傳統的教學培養模式,學生會被限定在相同的環境中無法發揮自身特點,教學費時費力,達不到理想的效果。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沒有積極性和主動性,得不到全面發展。而采用項目實踐型的教學模式能夠通過團隊角色定位,尊重學生認知基礎和技術能力方面的差異,更加有效的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工科院校的項目實踐型工程教育模式,主要由項目型一體化課程體系教育、實驗實踐型技能訓練、創新創業型能力培養及過程性學業評價等內容構成。這種基于項目實踐型工程教育模式強調人才培養,以產品開發過程實現人才培育,以全生命周期的產品開發為載體,通過構建一體化的有機聯系課程體系,完善學生實習實踐的客觀環境,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最終培養能夠和企業需求對接的應用型人才。
此外,產品開發的模式也更容易從產品目標開始理順相關的課程體系,通過該模式的應用,可以更好地明確專業培養目標,調整課程核心內容,增強所授內容的實用性,提高教和學的效率。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提到“強基礎、寬口徑、重實踐”的目標,但這些內容如何實現卻很難找到合適的方法。通過項目實踐培養模式,就可以從企業需求入手,定義畢業設計的內容,進而確定每個年級的課程、實驗、實踐教學內容,形成系統化有機的課程體系,為客觀性的專業核心課安排奠定扎實的基礎。因此,采用項目實踐型的人才培養方式,可以打通企業需求與培養目標,構建一體化的課程體系,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實現專業培養目標。
四、集成化課程體系建設
要理順電子信息工程類專業各門課程的教學大綱,構建以就業、創業為培養目標的一體化課程體系,就必須擺脫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依托民族高校的實際情況,按照工程教育培養原則,解析各課程模塊,搭建一體化的課程體系,完善以產品為導向的工程教育體系,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和工程實踐能力,實現民族高校培養地區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為此,學院以就業為人才技能培養目標,通過基礎技能訓練、專業技能訓練、綜合技能訓練和畢業設計四個環節入手調整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安排,見圖1。
整個專業的核心課程安排共分四個部分:一年級新生入學后,由于基礎薄弱,只能安排專業導論、認知實習、電路和C語言等基礎課程,培養學生的學習技能,夯實學生基礎知識;二年級學生對知識有了初步了解,就可以安排數字電路、模擬電路和微機原理等專業基礎課程,為后續的專業技能綜合應用提供知識儲備,并逐步涉及專業知識的學習;三年級學生已經有了專業基礎知識,就需要通過嵌入式和單片機等工程應用性較強的理論課程以及專業性、綜合性、機能性的電子設計類實踐課程將專業知識融會貫通,通過具體項目設計進行相關的學習;四年級學生的學習目標已經開始轉向工作技能教育,在此階段可以依托畢業設計和專業實習,找尋自身所需的深領域專業知識并進行學習。
新人才培養方案中的上述課程設置真正能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以就業創業為導向,形成一套課程之間存在有機支撐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體系。其優化了學科基礎課內容,體現了專業基礎理論和方法,將學科前沿和生產實際相融合,進一步推進實訓課程設置與工程實際相結合,實現了完善遞進式的項目實踐教學體系。
在這套課程體系建設的基礎上,通過鼓勵該專業教師應用慕課、翻轉課堂、問題式教學、引導式教學、項目式教學等具體教學手段,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結合起來,夯實了學生的知識基礎,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應用能力,完成了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培養,為應用型工程人才搭建了良好的培養環境。
以“三電”類課程為例,專業搭建了以骨干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改革團隊,并引入慕課和翻轉課堂等新的教學方法,通過制訂課程項目目標和項目團隊,促進學生課下自學,使得學生數字電路課程的課下平均學習時間增加了4000多分鐘,課堂內外學習時間比約為1∶1.5。通過教學改革,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自學習慣。
為了在新的課程體系建設中突出實踐教學,在課程安排上我們加強了獨立設課類實驗的教學力度。在此方面,我們把綜合電子系統設計、專業課程綜合實訓、綜合技能實訓等能夠以項目形式開展的應用型實踐教學獨立設課,在內容安排上設置和理論教學相關的一些小型電子產品制作類內容。這樣,學生在畢業設計階段就可以勝任智能家居、避障小車、智能灌溉等綜合性、實用性強的產品開發,通過這些內容的完成,提高了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實現了教學理論和實踐內容的銜接。
在實驗教學方面,提高設計性實驗的比例,將驗證性實驗通過仿真或者課后項目團隊自學的形式完成。在實驗課堂上,通過典型的應用型項目實現教學與學習、設計與驗證相結合的項目驅動式教學方式,鼓勵教師講解、學生驗證的實驗方法,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并加以驗證和總結。通過基本實驗、開放性實驗和課程設計相結合的實踐課程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教與學相脫節的教學模式。通過建立三個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應用能力和認知實踐能力,具體見表1。
在推動學生學習自主性和自覺性,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方面,改進了課程的評估機制。率先在三電類課程和實驗中設立了階段性的觀測點,這些觀測點包括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自主學習能力、專業素養、專業技能等多方面綜合性評估內容。通過觀測點給出每個學生客觀的過程性評價成績,結合期末考試為每個學生打出課程學習的綜合評價。這樣,通過加大過程評價和實踐教學能力評價在整個評價體系中的比重,設置個性化、差異化的評價觀測點,綜合評價不同基礎學生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的進步情況,給每個學生都提供了恰當的提升空間。這種過程性評價的實施解決了學生的個體化差異,使得每個學生都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得到鼓勵和認可,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在此基礎上,在專業內部引導學生進行項目式的創新實踐活動,促進學生項目團隊建設,探索多層次、全方位的教學培養模式。例如,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適當設置了一定量的課外電子制作項目,并提供資金鼓勵學生參加到學院和校級的大學生創新項目中。在此基礎上,選擇優秀項目參加到自治區和全國性的大學生創新項目中,使學生能在這些綜合項目中得到進一步鍛煉。
五、目前成果
經兩年多的探索,基于項目實踐型的民族高校集成化課程體系建設在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模式變革中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通過人才培養方式變革,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以畢業生的就業需求為導向,加強了畢業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并以此為目標推進了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的變革。
在課程及格率方面,以專業基礎課模擬電子技術為例,2012年,學生的及格率為79.7%,2013年上升到86.1%,2014年及格率達到93.1%。該專業的高考第一志愿錄取率從2011年的48.31%,一路上升到2014年的92.22%。據統計,2014年該專業本科學生的年終就業率為85.92%。學生主要就業方向為電子類產品生產、銷售企業。學生就業方向與專業吻合度較高,就業層次相對較高。
從創新項目來看,2013級校級創新獲得批準7項;2014年獲得校級大學生創新實踐項目9項,占整個學校的20%;國家級大學生創新項目2項,自治區級創新項目2項。此外,2015年度該專業學生獲得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全國一等獎一個,三等獎三個,寧夏賽區四個一等獎,兩個二等獎。
兩年多來的實踐表明,基于項目實踐的民族高校應用型工科課程建設使整個專業的教學工作出現了良性循環的態勢,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明顯的提升。這對民族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變革和工科專業課程設置具有重要的意義。
[ 參 考 文 獻 ]
[1] 陶沼靈.啟發式教學方法研究綜述[J].中國成人教育,2007(4):139-140.
[2] 夏雪梅.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學校課程建設:水平劃分與干預實例[J].課程?教材?教法,2013(7):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