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9:09
序論:在您撰寫憲政思想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思想政治工作從本質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做群眾的工作,涉及人們的思想、觀念、意識形態等領域,也就是人們的精神生活。思想政治工作是目的,群眾路線是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徑;思想政治工作中涵蓋群眾路線,群眾工作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思想政治工作依靠群眾路線發揮作用,群眾路線又依靠思想政治工作細致入微的方法得以貫徹,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貫徹執行黨的群眾路線的方法論和實踐論。因此黨的群眾路線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依據馬列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是歷史的創造者,社會發展前進的締造者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以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原理,以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為指導,在革命初期和社會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逐步完善的黨的群眾工作的方法論。思想政治工作以馬列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根據黨的綱領和不同階段的政治、經濟的中心任務,通過有組織、有意識的教育,向全體勞動者灌輸馬列主義、思想,使廣大勞動者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理解和掌握馬列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沿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前進。因此,黨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群眾路線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
2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堅持群眾路線
我們黨的最大優勢就是密切聯系群眾,一切為了群眾,貫徹群眾路線就要緊緊圍繞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而開展,加強和改進政治思想工作,就必須堅持群眾路線,貫徹到實際工作中加以應用。
2.1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以群眾為主體。
思想政治工作離不開群眾,不相信群眾,即使再出色,再豐富的思想政治工作都必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要我們始終關心群眾,切實幫助群眾解決工作與生活中的實際困難。要把給職工辦實事作為醫院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務,一定要堅定不移的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強調用先進的思想意識形態教育人,強化全體職工對社會的責任和對理想的追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維護廣大職工的根本利益。只有一切從群眾的利益出發,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達到實處做出實效。
2.2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結合醫院的實際工作。
建立與現代醫院制度的相一致的工作制度與運行機制,使思想政治工作與制度的規范、激勵、約束、懲治相結合,更好地發揮自身的功能。在制定各項制度時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及醫院思想政治工作新要求的思想行為準則,逐步完善獎懲、激勵、約束機制,使思想政治工作有章可循,并與制度管理緊密結合,解決制度管理不到位或管不了的問題。積極開展各項有益的活動,是醫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動力源泉。醫改政策調整了醫院患者的結構的變化,面對日益增多的農民及居民患者群體,醫務人員不能用過去的方法和思維來面對新增群體。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來引導醫務人員改變觀念,這就要靠黨、政、工、團組織聯合倡導“以病人為中心,以醫療與服務質量為核心”的宗旨,通過開展各項有益活動,使過去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變為生動有趣的競賽、征文、演講和比賽等活動,并貫穿于醫療服務的始終。
2.3思想政治工作堅持“三貼近”。
1.道法交用、刑德相輔的法制觀
黃老之學的“無為而治”首先存在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刑名法制思想。由于在老子“無為”的基礎上,共同吸取了儒、法、陰陽家的政治主張,黃老道家提出了“刑德相養”、“文武兼行”的兩手政策,即一種道治與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政治策略。黃老之學的法制思想既不像老莊那樣主張不用“什伯之器”,完全廢法;也并不像法家那樣走向濫用法令的另一個極端,而認為“過極失當,天將降央”。因此主張“先德后刑”,慎重執法。從這個意義上說,黃老之學的法制思想是具有一定進步性的。
2.君佚臣勞、九竅有職的職能觀
“天不一時,地不一利,人不一事?!闭f明了世事、能人的多樣性,從而引申為黃老著名的職能分工觀點,即為政當各司其職,各盡其宜。這就是黃老“無為而治”具體的執行手段。在黃老道家心目中,道是“無為而無不為”的,運用于政治,就是主張“君道無為”,“君無為而臣有為”?!疤鞜o形而萬物以成,至精無象而萬物以化,大圣無事而千官盡能,此乃謂不教之教,無言之昭”,善于為君者應當效法天道自然無為的原理,做到無識無事、無知無為,而讓臣下守職盡能。值得注意的是,君臣等級的存在,在黃老道家看來是理所當然的,是符合天地恒常的,被統治者只能永遠處在被剝削被壓迫的地位,這是有其歷史局限性的。然而,這里面體現出了層級管理思想和職能分工原則,其積極性和先進性也是值得肯定的。
二、“無為”管理的對現代企業管理的啟示
黃老“無為”思想產生于從天下大爭走到全國統一的戰國末期,又在社會急需安定、人民迫切要求休養生息的西漢初期得到發展和興盛。它在漢初七十年蔚然成風,為統治者所全盤接受并使之成為政策現實。劉邦在開國之初,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令蕭何定律令,韓信定軍法,張倉定歷法和度量衡制度,叔孫通定禮儀等,為漢初無為而治奠定了基礎。蕭何和曹參就是極力推行以黃老無為治國的人。由于曹參以清靜安民為本,相國三年,初見成效,出現了惠帝、呂后時期的“天下宴然”、“衣食滋殖”的安定景象。此后又經過“文景之治”,西漢社會終于走上了發展和繁榮的道路,到漢武帝時期形成空前強大的漢帝國。黃老成為當時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適應了當時緩和社會矛盾,恢復和發展經濟的客觀需要,適應了漢初統治階級革除秦代弊政、積蓄力量以鞏固新王朝的需要。到漢武帝統治的時代,名分已定,政權鞏固,社會經濟、軍事大力發展,統治者便不愿再安于黃老“無為”的自由放任狀態,要大有作為。西漢中期,在漢武帝采納公孫弘、董仲舒等人“抑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之后,也就隨著國家由弱變強的轉變,黃老之學就從政治上退出了歷史舞臺,最終為服務于漢武帝的政治理念的董仲舒新儒學所代替。但是,它留給后人的是一筆偉大的思想文化遺產,是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使用的某些管理思想,以及至今仍然值得我們批判繼承。在今天看來,兩千多年前一度游刃于政治領域的黃老“無為”辯證管理思想,卻早已蘊含了現代企業管理所強調的較多原則,以上五個管理觀點具有現代意義上的先進性:
(1)黃老“無為”的重要前提,就是肯定法制的必要性。一國之治如此,一個企業要發展壯大也需要嚴明的紀律。形成紀律是一個人、一個團隊在復雜多變的競爭環境中生存、發展乃至成功的基礎。明智的領導者首先要構建良好的組織紀律,使員工得以遵守和尊重統治組織的規則,并且明智地運用懲罰以對付違犯規則的行為。紀律是嚴格遵守各項規章制度,貫徹各種會議決議,執行集團、公司制定的預算、計劃、通知,這是企業員工必須履行的職責。企業成員應當將紀律當成一種習慣,做任何事情都按照規則去進行,從而做到“隨心所欲不逾矩”,才能保證企業穩定有序地發展。
(2)“君佚臣勞”,“九竅有職”則說明了企業善用人才、職能分工的重要性。美國國家計算機公司經理帕特森有句至理名言:“不要去做可以交給別人做的事情”。任何一位高明的企業家的管理幅度都是有極限的,超過這個極限,只能造成管理系統的混亂和低效。企業高層領導者的“有為”,不應是直接指向自己的活動,而應是直接指向被領導者的活動。君主所以能夠“無為”,是因為賢臣之“有為”。這里的關鍵是領導者要能夠思賢若渴,用人得當,方可達到“無為而治”的境界。在用人上對“賢臣”必須高度信任,充分放權,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充分調動和發揮企業各級管理者和全體員工的主動精神和創造意識。
(3)“以民為本”,體現人本文化已成為現代企業管理的一大趨勢。企業應當以人性化管理啟動員工的興奮點,發揮員工的積極性,開發員工的創造性,幫助員工實現自我超越,搭建企業與員工的“心靈之橋”,使所有的員工對企業的發展充滿信心。消除員工之間的身份界限,創造一種尊重員工、理解員工、關心員工的企業文化氛圍。尊重員工,就是要尊重員工的合法權利,尊重員工的人格尊嚴和勞動成果,要把員工當成主人,讓員工參與企業的決策,使員工感到有地位,有作為;理解員工,就是要設身處地的為員工著想,理解員工的想法和看法,善于換位思考,多溝通,多引導,把員工思想統一到有利于企業發展和員工成長上來;關心員工,就是要在涉及到員工的理想、事業、追求、家庭、健康等方面,多為員工辦好事、辦實事、解難題。這樣,才能讓每一位成員都能積極投入到企業發展上來。
(4)“與變隨化”,“因循合時”意在沒有絕對最好的東西,一切隨條件而定,這正是權變管理的核心思想。權變管理法由盧薩斯和司徒華于1977年提出后,才在企業管理領域引起人們的注意。權變管理認為并不存在一種適用于各種情況的普遍的管理原則和方法,管理只能依據各種具體的情況行事。管理人員的任務就是研究組織外部的經營環境和內部的各種因素,弄清這些因素之間的關系及其發展趨勢,從而決定采用哪些適宜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權變管理強調靈活性和適應性,反對有所謂“放之四海經而皆準”的有效管理模式,認為只能有針對具體情況的有效管理模式。這就要求管理者一切從實際情況出發,靈活地處理各項具體管理業務。這樣,就使他們把精力轉移到對現實情況的研究上來,并根據對于具體情況的具體分析,提出相應的管理對策,從而有可能使其管理活動更加符合實際情況,更加有效。
隨著時代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應該不斷進行自我創新,以不斷適應新時期社會發展的需要,這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規律所決定的,也是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所要求的。
1.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是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內在要求。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必須遵循自身的發展規律,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決定于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是由其所處的時代條件下的教育環境、教育者和受教者等多方情況的綜合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彪S著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依存的教育環境,包括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等因素已經發生巨大的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等也相應地產生了深刻的變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規律亦要求必須根據新時期社會發展的需求、相應的教育環境以及教育主體的思想實際,堅持探索和創新相適應的教育方法,以提高教育過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確保最大化地實現既定的教育目標。
2.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改善教育效果的有利契機。
一方面,在全球化浪潮中,國際交往的持續深入為我們吸收、借鑒西方先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開辟了廣闊的渠道。同時西方極力通過各種手段向我們滲透其價值理念、意識形態,也使我國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嚴峻的挑戰。另一方面,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互聯網和手機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逐漸成為人們新的認知方式和行為方式。由此,新媒體應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努力開辟和占領的新領域。同時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也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平臺和可供利用的豐富資源。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批判吸收、運用先進的經驗和技術來實現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是時代的要求。
二、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原則
思想教育方法的改革與創新并不是無法可依,無章可循的,現代思想教育方法的改革也必須遵循一些現代社會的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以人為本的主體性原則。
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改革與創新以人為本的主體性原則,最根本的要求是要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要義,同時要樹立做法人性化、過程主體化、目標為人化的教育理念,從而增強方法的親和力、過程的凝聚力以及結果的影響力,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教育目標。
2.互動共進的平等性原則。
“平等性原則的互動共進就是教育主體雙方具有獨立的人格、地位,以平等的身份進行多方位、多維度的交流與對話,并努力形成思想和情感的共鳴?!币獙崿F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就必須尊重和利用主客體平等互動的原則,促進教育主客體的角色交互,扎實地推動互動交流的實際進程,以形成在平等互動基礎上的有效疏導和監管,形成教育的強大合力。
3.“灌”“滲”并舉的有效性原則。
有效性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有效性原則要求擺脫傳統的流于形式空泛的灌輸式教育,轉而將有效灌輸和全方位的隱性滲透結合在一起。在教育過程中,既要進行理論上的灌輸,同時也要進行思想上的滲透,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滲透到受教育者生活的各個方面,弱化或消除教育對象的抵觸、反感情緒,充分調動受教育者的主動性與內在因素,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促進教育成效的最大化。
4.技術先行的優化性原則。
互聯網、手機媒體等新媒體“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來說,既是技術載體,又是存在空間,還是服務對象?!币虼?,堅持技術先行的優化性原則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時代要求。堅持這一原則,就是要積極有效地利用新媒體技術來開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平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具體路徑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育者為了實現既定的教育目標和教育任務所采取的方式與手段,它包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因此,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應該從改革教育者的思維方式、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關系、教育活動的形式與手段這三個方面展開。
1.強化教育者的系統性思維,營造濃郁的人文關懷的教育氛圍。
“思維模式決定行為模式,觀念決定方式,所以只有樹立正確的現代思維方式,更新教育理念,才能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指明方向。”所謂的正確的現代思維方式應是有別于傳統單一、被動思維方式的,是一種兼具人本、發展、超前意識的系統性思維。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統性思維,首先要求教育者堅持人本教育觀,轉變教育主導的地位,放眼受教育者的發展需要,樹立教育主體雙方的平等性,尊重受教育者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倡導發揮其能動性與創造性。其次,要根據他們所處的教育階段和教育環境所特有的身心特征、社會地位、生活狀況等情況,并留心和關注他們思想、行為的新特點,用發展和超前的眼光,預測和關注其動態發展,及時有效地采取突發性、群體性的危機干預的方法,在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目標有效實現的同時,也為個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教育環境和人文關懷。
2.建立教育主體間的多邊互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
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口頭宣傳,但長期以來這種口頭宣傳大多僅停留在教育者對教育對象的單向灌輸,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流于“我說你聽”的模式。而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尊重受教育者的獨立性特征,賦予參與教育過程的施(教)受(生)雙方以同樣的主體地位,以多邊互動的活動方式共同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進程。因此,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應致力于提倡“教育者之間的互動、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互動、受教育者之間的互動”。在教育者之間的互動中,思想政治教育者應注重與本學科以及其他學科的同行進行互動、交流,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并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增強自己運用新媒體的能力,更好地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務。而在加強與受教育者的互動中,教育者應該以平等的身份融入受教育者,適時運用多樣化的溝通方式對其進行正面引導并鼓勵受教育者積極地進行反饋和建議;同時也要注重“身教”,發揮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和示范力量,用實際行動來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鳴。此外,還應努力建設各種渠道或以不同的教育載體,打造教育者之間相互交流的平臺,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讓教育者在平等的互動、切磋中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并逐步實現內化。
3.堅持教育活動的“灌”“滲”結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摘要】所謂統計思想,就是在統計實際工作、統計學理論的應用研究中,必須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導思想。統計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變異思想、估計思想、相關思想、擬合思想、檢驗思想等思想。文章通過對統計思想的闡釋,提出關于統計思想認識的三點思考。
一、關于統計學
統計學是一門實質性的社會科學,既研究社會生活的客觀規律,也研究統計方法。統計學是繼承和發展基礎統計的理論成果,堅持統計學的社會科學性質,使統計理論研究更接近統計工作實際,在國家和社會得到廣泛發展。
二、統計學中的幾種統計思想
2.1統計思想的形成
統計思想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經歷統計觀念、統計意識、統計理念等階段。統計思想是根據人類社會需求的變化而開展各種統計實踐、統計理論研究與概括,才能逐步形成系統的統計思想。
2.2比較常用的幾種統計思想
所謂統計思想,就是統計實際工作、統計學理論及應用研究中必須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導思想。統計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變異思想、估計思想、相關思想、擬合思想、檢驗思想。現分述如下:
2.2.1均值思想
均值是對所要研究對象的簡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幾乎涉及所有統計學理論,是統計學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也要求從總體上看問題,但要求觀察其一般發展趨勢,避免個別偶然現象的干擾,故也體現了總體觀。
2.2.2變異思想
統計研究同類現象的總體特征,它的前提則是總體各單位的特征存在著差異。統計方法就是要認識事物數量方面的差異。統計學反映變異情況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變異”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與變異都是對同類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觀度量。
2.2.3估計思想
估計以樣本推測總體,是對同類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認識方法。使用估計方法有一個預設:樣本與總體具有相同的性質。樣本才能代表總體。但樣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響,在估計理論對置信程度的測量就是保持邏輯嚴謹的必要步驟。
2.2.4相關思想
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在變化中,經常出現一些事物相隨共變或相隨共現的情況,總體又是由許多個別事務所組成,這些個別事物是相互關聯的,而我們所研究的事物總體又是在同質性的基礎上形成。因而,總體中的個體之間、這一總體與另一總體之間總是相互關聯的。
2.2.5擬合思想
擬合是對不同類型事物之間關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個單一的關系必須依賴其他關系而存在,所有實際事物的關系都表現得非常復雜,這種方法就是對規律或趨勢的擬合。擬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趨勢。趨勢表達的是“事物和關系的變化過程在數量上所體現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預示的可能性”。
2.2.6檢驗思想
統計方法總是歸納性的,其結論永遠帶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規律所推廣出來的判斷不可能完全可信,檢驗過程就是利用樣本的實際資料來檢驗事先對總體某些數量特征的假設是否可信。
2.3統計思想的特點
作為一門應用統計學,它從數理統計學派汲取新的營養,并且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數學方法,聯系也越來越密切,但在統計思想的體現上與通用學派相比,還有著自己的特別之處。其基本特點能從以下四個方面體現出:(1)統計思想強調方法性與應用性的統一;(2)統計思想強調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3)統計思想強調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統一;(4)統計思想強調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統一。
三、對統計思想的一些思考
3.1要更正當前存在的一些不正確的思想認識
英國著名生物學家、統計學家高爾頓曾經說過:“統計學具有處理復雜問題的非凡能力,當科學的探索者在前進的過程中荊棘載途時,唯有統計學可以幫助他們打開一條通道”。但事實并非這么簡單,因為我們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可能要比想象的復雜得多。此外,有些人認為方法越復雜越科學,在實際的分析研究中,喜歡簡單問題復雜化,似乎這樣才能顯示其科學含量。其實,真正的科學是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而不是追求復雜化。與此相關聯的是,有些人認為只有推斷統計才是科學,描述統計不是科學,并延伸擴大到只有數理統計是科學、社會經濟統計不是科學這樣的認識。這種認識是極其錯誤的,至少是對社會經濟統計的無知。比利時數學家凱特勒不僅研究概率論,并且注重于把統計學應用于人類事物,試圖把統計學創建成改良社會的一種工具。經濟學和人口統計學中的某些近代概念,如GNP、人口增長率等等,均是凱特勒及其弟子們的遺產。
3.2要不斷拓展統計思維方式
統計學是以歸納推理或歸納思維為主要的邏輯方式的。眾所周知,邏輯推理方式主要有兩種: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歸納推理是基于觀測到的數據信息(尤其是不完全甚至劣質的信息)去產生新的知識或去驗證一個假設,即以所掌握的數據信息為依據,歸納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結論。歸納推理是要在數據信息的基礎上透過偶然性去發現必然性。演繹推理是對統計認識能力的深化,尤其是在根據必然性去研究和認識偶然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3.3深化對數據分析的認識
任何統計研究都離不開數據分析。因為這是得到統計研究結論的必要環節。雖然統計分析的形式隨時代的推移而變化著,但是“從數據中提取一切信息”或者“歸納和揭示”作為統計分析的目的卻一直沒有改變。對統計數據分析的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基于同樣的數據會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分析結論;二是我們所面對的分析數據有時是缺損的或存在不真實性;三是我們所面對的分析數據有時則又是海量的,讓人無從下手。雖然統計數據分析已經經歷了描述性數據分析(DDA)、推斷性數據分析(IDA)和探索性數據分析(EDA)等階段,分析的方法技術已經有了質的飛躍,但與人類不斷提高的要求相比,存在的問題似乎也越來越多。所以,我們必須深化對數據分析的認識,圍繞“準確解答特定問題并且從數據中獲取一切有效信息”這一目的,不斷拓展研究思路,繼續開展數據分析方法技術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陳福貴.統計思想雛議[J]北京統計,2004,(05).
[2]龐有貴.統計工作及統計思想[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4,(03).
一是體現以人為本理念。群眾路線理念有著深厚的哲學基礎,其哲學根基是以人為本。我們黨和政府在不同的場合提出社會的發展應以人為本。以人為本要求社會經濟發展必須堅持人本理念,這樣的發展才是符合人的根本利益的。國企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群眾路線理念同樣體現了以人為本理念。傳統上,思想政治工作主要表現為說教和灌輸,這樣的工作路線和工作方法難以滿足職工的需求,甚至引起職工的反感,導致企業在思想政治工作上花費了巨大的成本,但是卻沒有收到積極的效果,成為一種浪費。人本理念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我們必須深入地了解職工的主觀需求,職工需要什么,我們就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提供什么,思想政治工作不再表現為一種說教,而是表現為一種服務,這也是群眾路線理念的積極體現。
二是體現人與企業的和諧發展。群眾路線理念下的思想政治工作還要求人與企業的和諧發展,兩者之間不是此消彼長的關系,而是良性互動的關系。傳統上國企思想政治工作總是要求職工積極奉獻,無私地為企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然而,這樣的理念已經難以得到新時代國企職工的認同,尤其無法得到80后、90后職工的認同。新時代的國企職工同樣需要自身的發展,因此我們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須注重人與企業的發展,將職工的發展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條件,而企業的發展又是職工發展的重要保障。必須使職工認識到,個人發展和企業發展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人與企業的和諧發展同樣體現了群眾路線理念,即凸顯出職工自身發展的主管需求,但是應將這種需求凝聚到企業發展的洪流中,使兩者之間能夠尋找到平衡點。
三是體現國企的社會責任。1953年,被稱作現代"企業社會責任之父"的霍華德•博文(HowardR.Bowen)出版的著作《企業人的社會責任》,被認為是第一本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的書。博文認為,把企業社會責任定義為"有義務按照社會的目標和價值觀的要求,制定相關政策,做出相應的決定,以及采取理想的具體行動"。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外資企業不同,國有企業除了為社會提品和服務外,還執行黨的經濟方針和政策,是國民經濟的命脈,也是國家科技創新力量中的中流砥柱。國有企業不是簡單地追逐經濟利益的企業,同時還是有理想的企業,應流淌著道德的血液。國企的這一特殊使命要求國有企業特別注重社會責任的承擔,而社會責任的承擔在很大程度上應定位于對群眾利益的發現和滿足。國企思想政治工作中貫徹群眾路線,能夠充分體現國企的社會責任意識。
二、國企思想政治工作貫徹群眾路線的具體措施
那么,究竟應如何在國企思想政治工作中體現出群眾路線理念呢?這是每一個國企政工工作者都必須考慮的問題。結合筆者自身的工作經驗和理論初步,提出如下幾點建議,并將其歸納為"五個注重":
一是注重職工理想的塑造。國企的職工必須具有飽滿的精神,充滿戰斗力,同時還要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必須具有遠大的社會理想。換言之,國企的職工必須是一個有道德、有理想的人,而不能僅僅成為一個追逐經濟利益的市井商人。國企思想政治工作中群眾路線的貫徹,需要我們注重對職工理想的塑造,使他們能夠具有雄心壯志,投入到為人民服務的事業中去,為"中國夢"的實現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二是注重職工需求的發現。由于群眾路線理念要求我們不要再將自己視作教育者,而是應將自己視作服務者,因此我們需要以服務理念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這就要求我們善于發現職工的需求,應圍繞職工的需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從而真正凸顯出職工自身需求的重要性,也有助于我們真正成為職工的服務者。注重職工需求的發展,要求我們善于從職工的言談、舉止等行為中發現職工需要什么,我們應和職工打成一片,善于捕捉職工的心理變動,聆聽職工的傾訴,并引導職工主動坦露心聲。在此基礎上,我們應有針對性地提供個性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使職工能夠解決思想問題,并以飽滿的精神投身于企業生產中。
三是注重職工利益的保障。國企的發展不能以犧牲職工的利益為代價,但是國企在改革中必然會引發陣痛,有可能會觸及一部分群眾的利益,并引發這部分群眾在思想觀念上的誤解。作為政工工作者,我們應注重職工利益的保障,善于協調各方面的矛盾,并將職工利益保障和企業的持續發展兩者之間有效結合,充分貫徹群眾路線理念下的人本思想,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注重職工利益保障要求我們首先充分了解職工的利益在哪里,并最大可能地保護職工的利益,如果職工利益和企業利益發生的沖突難以協調,則應以職工利益的滿足為優先,職工的合理訴求應該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滿足。
四是注重職工思想的變動。由于思想多元化特別是西方腐朽思想的侵入,一部分職工思想變動劇烈,極易對職工個人和對企業的發展造成不利。因此,我們還應注重職工思想的變動,善于發現職工思想變動的蛛絲馬跡,并對癥下藥,采取積極措施幫助職工改正錯誤思想,樹立正確的理念。在此過程中,我們應善于引導職工在思想上走上正確、健康的道路,同時還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防范不良亞文化在職工群體中的擴散和傳播,以建立良性的國企企業文化。
五是注重職工意見的反饋。傳統上的國企思想政治工作往往表現為"我說我的,你聽你的",雙方之間的互動性嚴重不足,影響了國企思想政治工作效能的提升,尤其在效果評估上存在嚴重的不足。群眾路線理念要求我們在國企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職工意見的反饋,從而更好地了解我們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成敗得失,有助于我們不斷調整工作方法,追求工作效果的最優化。
關鍵詞:思想政治工作;人文關懷;內部環境
中圖分類號:D412.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11)032(C)-0080-01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人文關懷”的提出反映了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變化,體現了執政黨對人的關懷,社會對人的關愛和思想政治工作應人性化的要求,進一步豐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內涵,拓寬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研究視野,這標志著我們黨對在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新思考和新認識,也為我們進一步有效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優化思想政治工作人文關懷的社會環境
1、構建完善的社會機制。首先在經濟機制上要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上,爭求更大的發展,為思想政治工作人文關懷的實現提供一個穩定而又牢固的經濟基礎的支持。其次要實現政治體制的成功變革。政治體制的變革目前而言對于思想政治工作人文關懷的實現所最有啟發的是服務型政府的構建。以服務求生存的政治體制模式對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支持是必要的。最后在文化發展機制上,需要秉承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理念,力爭為思想政治工作人文關懷的實現提供一個相對寬松、愉悅的文化氛圍。與此同時,比如完善的社會保障機制等其他相關社會機制的構建也對思想政治工作人文關懷環境的實現起到支持作用。
2、優化思想政治工作內部環境。有的學者認為思想政治工作的內部環境起著重要的作用,強調指出要構建融合機制、溝通機制、內化機制等等機制來力促思想政治工作人文關懷的實現。的確思想政治工作人文關懷的實現不僅僅是外在社會環境的支持就可以完成的,也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內部環境的有力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內部環境的支持作用的實現,主要在于構建思想政治工作人文關懷的機制:構建融入社會生活的融合機制、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主客體有效交流機制、探索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科學育人機制、搭建思想政治工作人文關懷的激勵機制等。思想政治工作人文關懷的運行機制的構建,有利于實現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和方法的有效連接,這對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標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樹立人文關懷的理念
1、重塑人文關懷理念的理解和認識。理念屬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范疇,同人的思想觀念、本質需要和人的發展密切相關,它在指導人的行為方面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過程中,必須首先樹立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人文科學“之所以取得科學的地位,主要靠客觀和公正的探索精神,以及通過對觀察進行控制和邏輯推理而進行的系統研究”。思想政治工作走出簡單重復的舊有模式,需要將方法建立在科學的理論基礎之上。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言,科學的重要功能在于解釋,而科學解釋就是從有關某種事實的知識過渡到關于這個事實的原因的知識。黑格爾也認為,惟有思維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實質、世界的普遍力量和終極目的。“當精神一走上思想的道路,不陷入虛浮,而能保持著追求真理的意志和勇氣時,它可以立即發現,只有(正確的)方法才能規范思想,指導思想去把握實質,并保持于實質中?!?/p>
2、加大宣傳力度和提升主體素質。從借鑒和吸收國外人本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文精神的過程中,形成思想政治工作人本理念是實現思想政治工作人文關懷首要目的。一方面加大宣傳力度。思想政治工作在傳統意義上講就是宣傳教育工作,即使處在中國社會的轉型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關懷的實現,仍然是離不開宣傳工作的支持。主要是加大國外人本思想、自由、平等思想的宣傳和中國傳統教育思想中民本思想和教育主體性思想的弘揚。在此強調的一點是這種宣傳和教育是面向社會的、有選擇性內容的宣傳。另一反面是提升主體的素質。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者是人,是專兼職相結合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升他們的素質對于實現思想政治工作人文關懷理念的全面樹立是必要的。因此需要優化他們的知識、文化、能力、年齡結構,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將他們培養關懷理念的有效接收者、理解者、接受者和行動者。
三、改變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用心理疏導代替強制灌輸
1.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缺失。大學生是以現實的人的視界感悟世界的,但現實中思想政治教育在某些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脫離大學生正在經受和正在體驗著的生活世界的缺陷。不僅教育目標高遠單一,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階級性和意識形態性,脫離現實生活的實際和學生的發展特點;并且教育內容抽象空洞,偏政治化、知識化、教條化,缺少生活根基和生活底蘊的支撐,失去了對現實生活的解釋力、說服力;還有教育方式單一,載體單薄,教育資源匱乏狹隘,只注重單向灌輸,不重視互動反饋。思想政治教育構筑的應然世界與大學生實際體悟到的實然世界不完全契合,同時由于社會多元價值的濡化,大學生是將主流價值觀作為認同的資源,還是將其他多元價值觀作為認同的資源,成了一個不確定的局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相結合的原則,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才能走進學生的內心,被他們所接受。不依托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真正關心學生的成長發展,不能及時解決大學生的人生困惑,不能有針對性地詮釋社會問題,不能切實引導大學生實現理想追求,最終將流于形式,走向虛無。
2.思想政治教育的功利性傾向明顯。在實際操作層面,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被置于工具理性視域之下,價值導向功能被忽視,功利性傾向明顯。工具理性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將學生視為純粹管理的對象,學生被物化,造成教育中“人”的缺位,思想政治教育管人的功能被彰顯,育人的功能被隱退;工具理性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僅注重學生對教育內容的認知和對文本知識的記憶,忽視情感教育、人格教育、養成教育、個性化教育,造成認知與情感的分離、認知與行為的脫節;工具理性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僅側重對人的管理和對問題的處理,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等同于生產線的運行過程,是線性的、靜態的、非人性的模本教育,在教育效果上追求及時、顯性、短期、暫時的教育效果。迷失了終極價值指向的思想政治教育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反而使他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質疑和對抗,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內化和外化發生斷裂,不僅不能將主流價值觀納入學生自身思想品德結構中,成為支配自己思想、感情、行為的內在力量,更不能形成與這些信念、價值相適應的自覺行動。
二、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堅持和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途徑探索
1.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人本化。首先,要重視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大學生的主體性具有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特點,能夠對接觸到的信息加以認知、選擇、比較、分析、整合、內化,進而自覺地調節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進程予以定向、調控和推進的同時,要真正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精神需求,研究大學生的需求層次與需求結構,適時激發、準確把握,全面引導大學生的內在精神需求,使外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變成個體內部自覺的精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應從教育者教授的視角轉向受教育者接受的視角,視大學生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構建者,變對立單向的關系為平等對話的關系,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法、手段與大學生的接受活動相適應、相契合,使接受主體既渴望接受,又有能力接受,實現教授與接受的統一。其次,服務學生的發展利益。反復強調:“要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下功夫,堅持教育群眾和服務群眾相統一,既要解決思想認識問題,又要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彼枷胝谓逃D變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單一角色,改變嚴肅抽象的作風和灌輸式、填鴨式的教育方法,增強服務者角色意識,建立新型、平等的師生關系。主動高效地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服務,把教育學生和關心學生結合起來,把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與解決學生的學習、生活上的實際困難結合起來,做到急學生所急、想學生所想、幫學生所需、分學生所憂、解學生所困,為學生的情感發展、人際交往、興趣志向、學業指導、心理健康、理想信念提供全面、及時、貼心的指導和服務。再次,在與大學生共境體驗中保持發現問題的敏感性、判斷問題的準確性、增強解決問題的針對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接觸并體驗受教育者的生活領域,善于帶著深厚的感情做工作,要把對學生的深厚感情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中,借助各種教育情境資源營造具有感染性的情感氛圍,通過體驗情感共鳴,感悟心靈契合,進而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增強學生的理性判斷,在潛移默化中驅動并引導學生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念。
2.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生活化。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要生活化。不僅要將抽象性、理論性的原理與內容回歸生活,找到與現實生活的邏輯相結合的基點,將理論教育現實化、生動化、具體化;還要將社會生活領域中出現的新現象、新問題、新熱點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價值的資源,補充和豐富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中去;更要立足于現實社會中遇到的各種思想上的、道德上的、觀念上的問題與困惑,選擇和設計教育內容,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解決人生困惑、詮釋社會問題、提升生存意義、引領價值觀念。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要改變單向灌輸的說理講授方法,以實際的生活情境為依托,注重教育雙方的雙向交流互動,視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為共同提出問題、共同探討問題、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吸引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教育內容的內化與外化。要從大學生易于接受、樂于接受的視角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積極探索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接受形式,可以借鑒的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實踐感悟法、專題教育法、情境體驗法等。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語言的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語言要貼近生活,彰顯規范性與生動性、哲理性與時代性的統一。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主動了解、熟悉并進入大學生熟悉的語言環境,縮小與大學生之間的話語鴻溝,拉近與大學生的心理距離,進而將深奧、抽象的教育內容以平實、生動、豐富的形式展現給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