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8:51
序論:在您撰寫插件技術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將自身的功能發揮出來。插件功能的發揮必須通過軟件預留的接口。軟件在開發的過程中需要在軟件中留下接口,其意圖就是為軟件后期插入插件做準備。具體插件的形式和規范由設計者來定。所以在軟件的使用期間,只要開發者將該軟件的接口規范公開,其他的開發人員就能根據這個接口規范,進行相應的插件開發。動態鏈接是一種靈活多變的模塊,這個模塊可以不同的程序使用,只要這個程序具備可以連接的接口,形成的文件名字為DLL,它本身是無法獨立運行的,不過可以通過輸入相應的函數和類等,或者是其他能獨立運行的程序來調用其內部功能。靜態調用和動態調用是動態鏈接的調用方式,靜態調動是使用編譯系統,對DLL進行加載,或者是在應用程序運行結束以后,把其相應的編碼卸載掉。靜態調用的代碼比較少,而且比較簡單實用,但是靈活性比較差。當加載的DLL沒有引入例程或者不存在時,程序就會自動的停止運行。而且在加載之后,即使不需要,其也繼續留在地址空間中;動態調用則是為了實現調用DLL的目的,編程人員主要是使用API函數來進行加載或者卸載DLL的方法。在應用方面,動態調用雖然比靜態調用相對復雜,但是其可以很好的解決靜態調用所存在的問題,在需要DLL時采用LoadLibrary函數,在不需要DLL時使用FreeLibrary函數,來實現DLL的引入和卸載,同時使用GetProAddress函數還能決定加載或者不加載DLL,指定不同的例程,當DLL出現錯誤時,API函數的調用失敗,則該程序就不會自動終止。
2插件技術的功能
插件技術是在不對程序整體進行修改的前提下,對軟件的功能進行擴展和更新。在軟件開發人員將軟件接口公開之后,不管是公司還是個人都可以對制作相應的插件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并完善軟件的功能。計算機的軟件系統是一個有層次的系統,一般來講,由主系統和子系統。主系統是軟件運行在系統上的基礎,是子系統可以發揮其各自功能的平臺。子系統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對命令的識別,運行系統內部的計算程序,計算出對應的結果提交給主程序。插件是一個處于軟件包外的子系統,可以按照用戶對軟件的需求程度進行選擇,不使用插件也不會影響到整個軟件的工作。插件是擴展系統中的重要一類。開發者在進行軟件開發的過程中,無法得知用戶對軟件的全部需求點,就會在軟件包中留下接口,允許在軟件使用過程中安裝擴展功能的插件。平臺的功能是一個軟件系統的基礎和核心,同時也是一個軟件系統的基本功能,其不僅可以提供給用戶,而且還可以給插件使用。平臺功能是由內部功能加上插件的功能共同組成的,插件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內核功能是軟件的核心功能,完成軟件設計時的基本功能,插件則是提供輔助功能,滿足用戶的個性化的需求。插件為平臺功能的擴展以及滿足時代需求有著很大的作用。這種補充作用是插件對軟件最大的貢獻。平臺插件與軟件連接在一起,需要軟件提供兩個標準的接口。一個是拓展接口,另外一個是插件接口。這兩個接口有著各自的作用和使命,并不相互沖突,也不會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矛盾。平臺擴展接口只能是由平成,插件接口則必須是插件來完成,在各自完成的任務里,只能是調用和使用。平臺擴展接口為插件接口完成單向通信,插件接口在想要獲取主體的一切所需數據時要通過平臺擴展接口來完成。主程序和插件之間進行交流的過程,是插件信息和主程序信息交換的過程。插件可以和主程序發生關離不開主程序的接口。對接口的創造可以有兩種方式,其一是設計程序的工作人員在軟件中保留了接口;二是在軟件的后期開發過程中,其他的工作人員改變了主程序的結構,制造了接口。插件承擔著進行接口對接的功能,在和主程序聯合的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位置。
3插件技術的類型
3.1類似于命令插件
類似于命令插件大部分都是文本格式的文件,自由度非常低,擴展性相對來說非常的弱小,功能層面上來說也是比較簡單,容易實現。插件的使用過程中十分的方便,甚至對計算機程序有所了解的人都可以進行插件的簡單設計,形成個性化的可執行的獨立程序。如WinAmp的Skin,WinHacker經常使用這種軟件,其運行的插件步驟可以先進行用戶的選擇,然后再進行輸入,最后依據用戶的輸入內容,來完成那些事先就已經定義好的操作。
3.2腳本語言插件
腳本語言插件是插件一族中比較特別的一種,這種插件的編寫代碼比較復雜,不容易制作成功。腳本文件需要開發者提供對軟件程序的解釋,否則難以將腳本進行完善。宏是極愛本文件中的一種。宏可以獨自完成一段程序,在計算機內進行計算,取得任務的最終結果。MicrosoftWord中對宏定義是可以一系列的可以進行操作的word命令,從而簡化程序。
3.3已有程序環境插件
插件是在早已經成形的程序開發環境中,根據客觀的需求或是軟件功能的缺陷進行補救時使用的。我們在使用多種軟件時,無論是國內制造的還是國外生產的都會出現插件。這種插件是軟件進行自身功能的補充進而使用的。在功能強大的軟件使用過程中,為了可以更好的使用軟件,發揮軟件的功能,對軟件的原本設計進行補充,方便軟件連接數據庫中的多種成型的數據模型,簡化對資源的利用程度。插件接口的存在也為開發者提供了拓寬自己思維的空間,為軟件功能的豐富化提供了機會。
4插件在計算機軟件中的應用
4.1插件技術在計算機軟件中的開發
軟件插件技術在軟件研發的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對軟件的補充有著顯著的優勢。插件本身具備很多的優點,插件的研究經濟花費比較小,獲得收益十分大。只要將插件通過接口和選擇的軟件程序連接在一起就可以獲得插件程序中的功能,為用戶帶來比較好的體驗。對插件進行研究必須對其服務軟件的主程序進行深入的了解,根據軟件主程序的原理和方法進行研究開發。插件和系統的連接點在于二者之間通過接口連接在一起,發揮插件的作用。接口為插件提供了進入軟件主程序的入口,同時也是將插件從主程序中撤出的分離端。對插件的創建和銷毀程序都在宿主程序中。宿主程序和插件程序有著明確的協議,它規定將插件的所有內容全部放入一個子文件夾,為了不對軟件主程序產生破壞對插件技術進行了比較嚴格的管理。因此,茶插件雖然和軟件放在一起進行使用,但是,卻保持著很高的獨立性,對軟件的影響達到了最低的程度。用戶對插件的態度可以按照自己生活的需求進行選擇,而不是一味地認定使用。在使用某款軟件的使用,很多的用戶將其附帶插件刪除,減少終端機的運行負載,這樣的做法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4.2插件技術在計算機軟件中的具體應用
通過舉出下面具體的例子,來具體介紹插件技術在軟件系統的實際利用:(1)FLASH插件,它是安裝在瀏覽器的FLASH插件,它的作用是用來播放瀏覽器中的swf文件(2)IE插件,即Plug-in是一種程序。瀏覽器一般都是直接調用插件程序,通過處理特定的文件,把他們變成瀏覽器自身的一部分。
5在計算機軟件中插件技術的應用優勢
計算機軟件插件技術存在許多的應用優勢,其主要包括五個方面(,1)插件的結構十分靈活,因為插件本身是許多小插件功能結構所組成的,它是通過接口為軟件系統提供相關的服務,所以增加和刪減都是很簡單,并且不會對軟件產生影響。(2)在很多方面,插件技術都存在許多優勢,例如在項目的計劃、產品的擴展及其生產上。(3)插件與插件之間不存在相互干擾的現象,結構十分簡單,構造也很清楚,對軟件系統的運行速度不會產生影響(。4)插件的重用率比較高,并且在調整軟件的結構時,非常的方便簡捷。(5)插件和插件之間以及插件和主系統之間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插件和主系統都可以通過執行操作命令進行相應的反應,存在著一定的耦合性。
6結束語
插件在開發與實現過程中,為確保插件與軟件主程序之間能正常通信,其開發必須遵循主應用程序的接口。目前,較為常用的插件實現方法有:獨立應用程序法、動態鏈接庫法、COM法、ATL法等等,無論采用哪種方法實現和開發插件,都應當以方便使用為主要目的。一個插件的實現,離不開主程序、插件接口和插件本身這三方面要素。
(1)主程序。
主程序中通常含有一個插件管理的模塊,可管理一個或多個類型的所有插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對插件的管理,當程序起啟動時負責加載插件以及插件功能的調用,在程序終止時負責插件的釋放。
(2)插件接口。
接口規范了主程序與插件之間的通信標準,對于DLL插件,插件接口通常就一個結構,并包含了引用到接口函數的指針;對于COM插件,常采用一個包含基類的COM接口,并在COM中定義接口。
(3)插件本身。
插件需遵循接口規范,并實現接口約定的功能及其它特定功能,插件可以是exe文件、DLL文件或者其它格式文件。
2.插件技術在軟件技術中的應用類型與應用優勢
2.1插件技術的主要應用類型
(1)批命令插件。
這種插件多為文文章件,其特點是使用功能單一,擴展性很小,但是制作方便。由于這種插件的自由度非常低,近年來在軟件技術中已很少使用。
(2)腳本插件。
腳本插件是利用腳本語言而制成的插件,其特點是制作簡單、使用方便,且便于后期的修改。目前,該插件應用較多的一種腳本語言是XML。
(3)COM插件。
COM(ComponentObjectModel)即組件對象模式,它是一種語言共享和跨應用的二級制代碼方法。COM插件的開發標準可以獨立于任何編程語言,只要滿足COM標準,就可以通過任何編程語言調用這些模塊功能。因此,COM插件具有使用簡單、方便的特點,只需要插件接口與主程序之間實現信息間的交互,就能滿足插件功能的實現。
(4)DLL插件。
DLL(DynamicLinkLibrary)即動態鏈接庫,它是一個可以由多個程序并用的代碼和數據的庫,通過DLL,插件可以更容易的進行更新。DLL插件不僅可以利用多語言編程進行開發,利用實現資源間的共享,而且具有易于擴展軟件應用程序和節省內存空間的特點。
2.2插件技術在軟件技術中的應用優勢
(1)獨立性強,安裝簡單。
插件作為可以獨立存在于軟件部分的應用程序,不受到或很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能夠較為自由的應用于各種軟件系統當中;插件與主程序之間遵循標準的接口規范,在插件應用時具有安裝簡單、快捷的特點。
(2)可移植性強。
由于插件程序自身多是由一些較小的插件結構所構成,因此具有組成結構靈活和功能移植性強的特點,用戶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不同功能及內容的插件,也可以方便對不需要的插件進行方便刪除,而不會影響到軟件的使用功能。
(3)擴展性好。
當前,許多計算機軟件中都面向用戶提供了插件技術,以此提高軟件的擴展能力與復用度。插件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滿足不同用戶的特殊需要,進行多人并行模式的開發與獨立升級,而且插件還可明顯擴展軟件主程序的功能,使軟件的應用領域得到不斷拓展。
3.插件技術在軟件技術中的具體應用
文章以瀏覽器插件為例,介紹了幾種常見瀏覽器插件的應用。
3.1Java虛擬機
Java虛擬機插件是JavaVirtualMachine的縮寫,是一個虛擬的計算機程序,通過在實際計算機中仿真模擬各種計算機功能來實現。Java虛擬機插件具備完善的系統架構與功能,能實現信息處理、信息指令、信息存儲等功能,當用戶需要在網絡中瀏覽部分特殊網頁素材時,就需要通過Java插件來模擬該素材的觀看環境。
3.23DWebmaster網上虛擬現實
傳統的網絡虛擬現場場景是由一些3D創建工具所建立的,而其制作與效果并不佳。近年來,SuperScape公司開發了一款專業用于創建和瀏覽虛擬現實場景的插件———3DWebmaster,并推出了專門為網頁瀏覽器進行優化的插件VisCape。其中,3DWebmaster主要用于創建虛擬場景,而VisCape則充分利用計算機系統強大的運算能力,瀏覽器觀看到到的虛擬現實場景更加真實。
3.3AcrobatReader網上文學閱讀
AcrobatReader是由Adobe公司開發的一款網上文學閱讀應用插件程序。用戶通過該程序可以顯示和打印PDF格式的文件,還能允許文檔保留相應的文本格式,例如圖像、圖表、字體等等。如果安裝了AcrobatReader,它在瀏覽器中是不顯示的,但是當瀏覽器遇到具有PDF格式的文件后,能自動顯示該文件。3.4RealPlayer網上視頻播放RealPlayer是一款在網頁瀏覽中非常常見的視頻播放插件,它能提供流式傳輸聲音或視頻的方案。通過RealPlayer插件,能在瀏覽中實現實時的聲音與視頻對話,當中Web網頁中遇到一個RealAudio聲音文件,或者一個RealVideo視頻文件時,RealPlayer就會在接收到該文件的前幾千個字節以后,即開始進行解壓縮,然后播放解開的部分,而與此同時其余部分仍然在傳送,這樣就節約大量的時間。
4.結束語
本文作者:朱桂琴盧強工作單位:信陽師范學院
1.研究對象本研究的對象為S省Z市的中學信息技術教師。方法采用問卷調查,并對部分信息技術教師進行了網絡訪談。課題組于2011年6月26日至7月31日通過網絡對S省Z市的中學信息技術教師進行了《中學信息技術教師TPACK現狀研究》的抽樣調查,即:首先將設計并編制的問卷通過網絡問卷調查服務網站到網絡,然后采取整體分層隨機抽樣方法抽取該市部分中學教師,通過網絡與之聯系并將問卷鏈接發送過去進行調查。本次共抽取95位中學信息技術教師參與網絡調查,截至2011年7月31日21時,共有87人參與調查(參與率為91.58%),剔除不合格的問卷,保留有效問卷82份,有效率達94.25%,并對10余名教師進行了網絡訪談。2.調查方法與統計方法本研究在充分調研文獻的基礎上,分析了國內外相關研究的研究現狀、研究內容和存在的問題?;诖嗽O計并編制了《中學信息技術教師TPACK現狀研究》調查問卷。該問卷主要包括六個部分,第一部分調查中學信息技術教師的基本情況,包括性別、教齡、學歷、專業、職稱等;第二部分調查技術環境下信息技術教師的教育取向,包括教學的目的、技術環境下進行教學的依據、使用技術的目的、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取向和常用的技術等;第三部分調查技術環境下的學科內容知識,包括對課程目標的處理、利用技術獲取及處理課程內容或資源、借助技術聯系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等;第四部分調查關于學習者的知識,包括是否清楚學生具備的知識、技能或能力,學生學習某一知識可能的認知路徑,學生對特定課程內容理解的程度等;第五部分調查技術環境下技術融于課程的教學知識,包括課程內容的表述形式、選擇合適的技術支持教學、技術使用的時機等;第六部分調查技術環境下的教學評價知識,包括評價目的、評價方式、評價內容、評價使用的技術手段等。為保證問卷的客觀性、科學性和有效性,我們在編制問卷之后,首先進行了小范圍預調查,依據預調查數據對研究目的的適應情況有針對性地對部分題目進行了修訂。同時,為了彌補問卷調查的某些不足,以對中學信息技術教師TPACK知識現狀與問題有更全面的把握,本研究還對部分信息技術教師進行了深度訪談。研究獲得的數據通過問卷平臺和SPSS軟件進行統計與分析。
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本次調查對象的性別比例比較均衡,其中男性教師占59.76%,女性教師占40.24%。年齡上以中青年為主,其中教齡在10年以上的占45.12%,教齡在7-10年的占34.15%,教齡在4-6年的為13.14%,近三年新進教師僅占7.32%。96.34%的被調查者具有本科學歷,這從某種程度上說明中學信息技術教師的學歷層次已得到提高。從專業結構上看,74.39%的為計算機專業,僅有14.63%的為教育技術專業,其他專業占10.98%,這從某種程度上吻合了中學信息技術教育中重實踐操作而輕信息素養培養的現象,也反映了教育技術專業人才在教育中,特別是信息技術教育中還沒有凸顯出強有力的專業優勢。就職稱上講,3.66%的被調查教師具有中學高級職稱,54.88%的被調查教師具有中學一級教師職稱,31.71%的為中學二級,初聘的為6.1%,說明中學信息技術教師隊伍素質普遍較高。)技術環境下信息技術教師的教育取向分析教育須有信仰,沒有信仰就不能稱其為教育[6]。教師的教育信仰是對“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的追問與回答,它積淀成教師的教育取向,體現于教師的教育實踐活動。教師的教育取向具體體現在對課程教學的理解和課程教學實踐所恪守的原則,它指導著課程教學實踐,影響著課程教學活動的開展,甚至影響著課程教學的效果與質量。數據分析顯示,信息技術教師普遍具有良好的信息技術課程觀,92.68%的被調查教師首先認為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既注重信息技術應用又注重培養信息素養的學科”,75.61%的教師同時認為該課程還體現為“一種搜尋信息和溝通的手段或方法”。同時,中學信息技術教師對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目的的理解普遍有所提高,他們不再僅僅將教授知識作為信息技術課程的目的,而是將關注“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為首要的課程目標,然而他們卻忽視了信息技術教育最終的追求———“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態度和意識”(見圖1)。教師雖擺正了信息技術課程的課程觀,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對課程目標的認識,然而在具體的教學中,還不能有效運用。課程教學還束縛于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教材,其次才是考慮學生的需求或已有的知識經驗、教師經驗和社會問題(得分均值分別為課程標準4.96、教材4.46、學生的需求或已有的知識經驗3.43、教師經驗2.67、社會問題2.18、其他0.06)。統一的課程標準,很難有效地適應各地教學的實際,也很難適應多樣的學生和社會的多元需求。技術在場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教師不僅要教技術,還要考慮如何使用技術來幫助教。教師關于技術在課程教學中作用的理解和把握,不僅組成著教師的教育取向,還影響著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實踐和效果。數據分析顯示,大部分信息技術教師并沒有形成完善的技術觀,沒有建立起技術在教育教學實踐的自我理解。針對在信息技術課程中使用技術的目的進行調查發現,使用技術的首要目的是“豐富教學表現形式,幫助學生理解知識(91.46%)”,其次是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80.49%)、使用技術學習能力(75.61%)的培養,同時還有71.95%教師同時考慮使用技術幫助教學能有效節省授課時間這一因素。也就是說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使用技術還沒有把培養學生“探究能力、使用技術進行學習的能力”放在首位。當提及信息技術的作用時,91.46%的認為是支持信息技術課程問題的發現與探究,其次分別是支持討論與交流(79.27%)、支持信息資源的獲取和網絡學習(71.95%)、支持練習測試反饋(68.29%),最后才認為技術能幫助知識和問題表征(59.76%)。針對使用的具體技術進行調查時,他們使用最多的是PPT、課件和教學資源庫、文字處理軟件(Word、WPS)、數據處理軟件(Excel)、交流工具(QQ、e-Mail、BBS或留言板)、搜索技術、光盤等(見圖2)。由此可見,中學信息技術教師亟待提高課程教學應用技術觀,亟需建立起如何在教育教學中應用技術的自我認識和理解,并能關注新技術、新工具,進而能在自我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合理應用。技術環境下信息技術教師的學科內容知識分析教師的學科內容知識不僅包括教師要教(學生要學)的具體學科知識(如:核心事實、概念、理論、方法、組織觀點的解釋框架和證明規則),還包括教師對知識本質的理解、對學科領域的探索等。理解前者是教師有效教并確保學生所接受知識的準確性的前提,而掌握后者則是確保教師將學科知識有效進行“教學轉化”的前提[7]。一般情況下,絕大多數教師良好地掌握了具體學科知識,卻對理解學科知識的本質、知識點與知識點以及知識與教學目標、學生經驗的聯系等有一定的困難。調查數據分析顯示,54.88%的被調查者認為能制定教學目標和處理各單元或主題間的聯系。20.73%的被調查者認為非常符合,如果再加上認為一般符合的19.51%,說明大部分教師能處理好教學目標與教學知識點的關系。針對教師是否清楚如何使用概念圖等技術處理單元或主題間聯系的調查發現,僅有9.76%的被調查教師認為非常清楚,37.8%的認為比較清楚,處于一般水平的有35.73%,還有17.08%的認為自己不能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如何使用技術工具處理單元或主題間的關系。由此可知,能熟練或比較熟練地使用技術處理單元或主題間聯系的信息技術教師相對較少。同時,數據分析顯示,相對于處理單元或主題間的聯系,教師處理知識點間的聯系顯得更加嫻熟,19.51%的認為非常清楚,54.88%的認為比較清楚符合,21.95%的認為一般,認為不清楚或非常不清楚的僅占3.66%。數據分析還顯示,被調查教師均具有良好的運用技術將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進行聯系的能力(見圖3),并能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效聯系起來。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大部分教師能較好地處理知識點與知識點、課程與生活經驗、課程目標甚至各單元或主題間的關系,并能有效處理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問題,卻對如何利用概念圖等技術工具處理單元或主題的聯系感到困難,這反映了教師能掌握并處理好課程的基本內容,但對如何有效利用各種技術幫助自我處理課程內容及其聯系存在疑慮。技術環境下,關于學習者的知識分析學習者是教的對象、學的主體,深入了解學習者是教學活動存在意義的前提。關于學習者的知識不僅包括學習者的年齡、經歷、文化背景、情感等因素,還包括學習者的認知發展水平、認知結構和特定教學內容的認知過程等認知特征因素。中學的大班級教學,學生的年齡、學習經歷、認知發展水平等差別相對不大。因此,本研究僅對影響教師教學較大的認知結構和認知過程進行了相關調研。數據分析顯示,絕大部分教師掌握了如何借助技術了解學生的現狀,針對“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您知道如何借助技術了解學生現有的情況”這一問題,18.29%的被調查者選擇非常符合,54.88%的選擇比較符合,20.73%的選擇一般符合,僅有6.1%的選擇不符合或者非常不符合。同時,大部分被調查教師能較清晰地了解一門課程的哪些概念或知識點對學生是難以理解的,還能清楚地了解學生學習某一概念或知識點時可能的認知路徑。絕大多數教師能清楚地掌握學生進行問題解決時經常犯的錯誤,能知道學生在使用技術時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困難,能掌握為了讓學生理解特定的新問題需要提供哪些真實的經驗知識。相對于其他方面,教師對如何了解學生對特定課題能夠理解到何種程度掌握得相對較差(具體數據見表1)。也就是說,大部分信息技術教師掌握了如何利用技術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與過程等關于學習者的知識,但還有一部分教師對“如何了解學生學習某一概念或知識點時可能的認知路徑”“為幫助學生理解新問題應提供哪些真實經驗”“如何借助技術判斷學生達到了教學目標”和“如何判斷學生理解某一課題的程度”等掌握的不足,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和完善自我。技術環境下,技術融于課程的教學知識分析教學知識是關乎“給定教學對象、給定教學內容的情況下,在何種情境下教(教的情形、學的情境)、如何教(教學的方法)、通過什么途徑教(教學的手段、技術工具和表征)”等問題的知識。信息技術教師的課程教學所處的大情境已基本給定(大班級授課制、網絡機房授課、學生年齡相差不大等),因而在調研中我們主要對“如何教”和“通過什么途徑教”兩個方面進行了調研?!叭绾谓獭笔敲鞔_教學方法或教學策略的過程,針對該方面內容的調查數據分析顯示,絕大部分教師能夠開展“探究性活動、組織匯報或討論、進行反思”等活動,幫助學生對特定的概念或原理進行理解,但仍有一小部分教師不知道甚至根本不知道如何開展這些活動(具體見表2)。雖然大部分教師表示能開展各種活動幫助學生理解特定的概念或原理,但對自己所選擇的活動能多大程度地幫助學生理解相關概念或者原理了解得不甚理想,數據顯示僅有13.41%的被調查者非常清楚地了解自己所選擇的活動能多大程度上幫助學生理解相關概念或原理。就技術掌握情況上追問得知,絕大多數教師認為自己能夠選擇合適的技術來支持自己的教學,還能有效選擇合適的技術來支持學習者的學習。同時,絕大多數認為自己清楚如何將所選擇的技術恰當地運用于教學(具體見表3)。進一步調研可知,14.63%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非常清楚地了解特定的活動應選用何種技術,54.88%的認為比較清楚地了解,24.39%的認為一般清楚,僅有6.1%的認為不清楚或者根本不清楚。有效的教學不僅需要方法、策略,同時還需要知識的呈現與表征。有效的知識表征涉及知識的符號表征、邏輯表征和意義表征。知識的符號表征是知識表征的外在形式,是對表征技術和形態的選擇,是對使用何種技術手段(是黑板、粉筆、教科書、投影儀等傳統技術,還是電視、廣播以及計算機、網絡等現代技術)進行表征的回答。邏輯表征涉及知識構成的邏輯過程與知識思維形式,它體現著知識表征的邏輯順序。知識的意義表征是知識的價值形式,它是知識之所以為知識的價值體現,體現著知識表征的價值意義。從調查數據分析可知,被調查教師能較好地運用圖示、例子和類比來幫助學習者理解特定的概念或原理(見表4),并能了解各種表述形式存在的優勢與不足,其中15.85%的被調查者非常清楚地了解各種表述形式存在的優勢與不足,51.22%的比較清楚,31.71%的一般清楚,僅有1.22%的不清楚。同時,被調查的信息技術教師普遍認為自己清楚針對特定的內容應該選用何種技術進行表征,其中12.2%的教師認為自己非常清楚針對特定內容應用何種技術進行表征,59.76%的認為比較清楚,23.71%的一般清楚,僅有4.88%的不清楚或非常不清楚。由此可見,教師基本了解針對特定的課程教學內容如何進行表征。數據分析顯示,教師不僅掌握了如何用技術表征技術,還掌握了技術應用的時機,12.2%的被調查教師認為自己非常清楚技術應用的時機,51.22%的認為比較清楚,32.93%的認為一般清楚,僅有3.66%的認為不清楚或根本不清楚。為深入了解教師對邏輯表征和意義表征的理解,我們對信息技術教師進行了網絡訪談。訪談發現教師對如何應用技術對特定的主題進行邏輯表征存在疑慮,特別對如何進行意義表征存在非常大的疑慮。有教師指出“依據課程內容的邏輯進行講述是不困難的,但選擇和使用適當的技術進行邏輯表述是比較困難的”,當問及困難在什么方面時,大部分被訪談教師認為“主要是找不到針對某一特定內容的已開發好的資源,自己開發不僅技術有困難且時間不允許”。針對如何進行課程內容的意義表征的訪談發現,絕大多數教師認為針對某一內容或專題進行意義表征是非常困難的,“主要是對此基本沒有規律可循,一般只能根據感覺準備”,還有教師表示“從來就沒有考慮如何進行意義表征,大部分是按照講授式傳達的”??傊{研數據顯示,教師雖掌握了在何種情況下使用何種技術對何種內容進行表征的技能,但針對課程內容合理地進行邏輯表征,特別是進行意義表征上還存在很大的欠缺。技術環境下的教學評價知識分析教學不僅為了確定教學的效果,更為了“以評促學、以評促教”。中學信息技術教師從事的評價主要有課堂評價(課堂提問/觀察、作業和平時測驗等)和外部評價(期末考試、中考等學業水平考試)兩種。正確的評價理念、完備的評價知識和技術是教師從事“以評促教、以評促學”的活動的基礎。數據分析顯示,大多數教師能“從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思維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習態度和對信息技術思想方法的掌握”等四個方面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其中12.2%的被調查教師認為自己能非常好地做到有選擇有側重的對以上四個方面進行評價,57.32%的認為自己做的比較好,做的一般的占29.27%,做的不好的僅占1.22%,這從某種程度上說明教師能針對評價目標要求,有所側重有所選擇地進行評價。然而相對于基本知識與技能、思維與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學習態度的考察,對信息技術思想方法了解的考察略顯不足(見表5)??梢?,信息技術教育教學評價還停留在對信息技術知識的工具性理解(沒有理由的應用工具)的評價上,而較少考慮對課程的關系性理解(信息技術學科的學理)的評價。為了解信息技術教師對評價方法和技術的掌握情況,我們從評價方式、技術和手段以及教師對這些技術和手段的了解等方面進行調研。調研數據分析顯示,80%以上的教師在課堂上能較好和非常好地采用多種方式(如提問、討論等傳統評價方法)判斷學生是否理解了教學內容(其中,非常符合的23.17%,比較符合的57.32%,一般符合13.41%,不符合4.88%,非常不符合1.22%)。相對于傳統評價方法,信息技術教師利用電子檔案袋、概念圖、評價量規等技術手段進行評價的能力略顯不足,僅有14.63%的認為能非常熟練地利用這些工具進行評價,37.8%的認為能比較熟練地進行,還有30.4%的被調查教師認為自己會用但不熟練,不會用甚至根本不知如何用的占17.06%。進一步調查教師是否清楚各種評價手段的優勢與不足發現,被調查的信息技術教師對此掌握的也較差,僅有17.07%的認為自己能清晰了解,35.37%的認為比較了解,39.02%的一般了解,還有近1/10(8.54%)的被調查教師對此不了解或根本不了解。由此可見,教師對傳統的評價手段掌握的相對較好,但部分教師對如何利用電子檔案袋、概念圖、評價量規等新興的技術手段進行評價存在困難,且有較大一部分教師不清楚這些技術和工具的優勢與不足,影響了課程教學評價的有效進行。
由前面的數據分析可知,中學信息技術教師在技術環境下的教育取向、學科內容知識、關于學習者的知識、技術融于課程的教學知識和教學評價知識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也存在著不足,如:在教育取向上忽視了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態度和意識的培養、忽視了技術對知識和問題的表征功能、課程教學束縛于課標和教材等;在學科內容知識上,教師缺乏利用技術處理單元或主題間聯系的技能;在關于學生的知識上,缺乏關于學生學習特定內容的認知路徑、提供哪些真實經驗、如何判斷的理解程度等方面的知識與經驗;在教學法知識上,缺少對知識進行邏輯表征和意義表征的經驗和技能;在評價知識上,教師缺乏有效運用技術進行教學評價的能力。促進教師TPACK的增長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前提。本研究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切實提高中學信息技術教師的TPACK,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培養教師的自覺意識,使教師成為真正的發展主體由以上分析可知,教師已基本掌握了TAPCK知識,但對TPACK內部各知識間的聯系以及這些知識對教育教學的指導等更高層的知識還存在著疑慮。同時,這些知識更傾向于知識分類中的隱性知識,不易于被外化和傳播,阻礙了教師掌握和運用這些知識。隱性知識的習得更多地依靠自我觀察、反思與體悟,假若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生活中沒有很好的自覺意識,不能自覺地積累,就難以提升自身的高級TPACK知識。因此,首先應喚醒和培養教師的自覺意識,即喚醒和培養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生活中基于所遭遇的問題或專業發展需求而進行自我確定目標、主動建構、自覺交流、反思和尋求解決方法的理性覺知。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應喚醒主體自覺,也就是說教師首先應承認自己是一個具有知識建構潛質即具有學習、吸納和建構能力的主體,也要承認自己的專業生活需要不斷地學習、吸納甚至修訂既有的知識,進而逐漸培養自身的主體自覺。其次,教師要養成問題自覺,即在確立主體自覺的基礎上,對其所遭遇的紛繁復雜的教育教學生活現象予以積極的省察和批判,對教育教學生活中那些習以為常的事件有意識地進行“是否如此”和“為何如此”的理性審視[8]。再次,教師應培養自身的學習與探究自覺,即基于已確立的目標進行學習與探究的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自我負責的問題解決過程。最后,教師提升自身的反思自覺,即教師自覺地對問題的確立、探究與解決過程的再審視,自覺地對學習與探究自覺進行“是否如此”和“為何如此”的再審思。審視、審思為解決問題,升華知識,提高素養提供了有效途徑??傊?,自覺意識的提升必然地促進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生活中覺知和積累TPACK知識,必然促進教師專業成長。)進一步加強信息技術教師培訓,切實提高培訓內容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接受培訓是教師專業發展與成長的一個重要方式,然而現行的信息技術教師培訓存在“培訓內容狹窄,教材不能聯系實際,培訓缺乏系統性和持續性、培訓方式方法單一[9]、教育實踐技能關注較弱[10]”等問題。因此,在今后的信息技術教師培訓中,應更新培訓思維,針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教師需求分層分組地提供具有高實效性和高針對性的培訓,即應針對教師個體的不同需求,有針對性地分小組進行教師的TPACK培訓。同時,注重培訓內容的實用性和適用性,力爭讓參加培訓的教師能喜歡(內容是他的實際需求)、歡喜(學了之后能解決實際問題,能促進其自身專業發展)。同時注重培訓授課方法、學習方法和信息技術在培訓中的應用,如:使用嵌入式培訓、以團隊學習為基元、以活動為中心、在場培訓與在線支持相融合等方式[11],使培訓內容不僅僅停留在教師的課堂講義或口頭表達上,而是把鮮活的培訓活動和案例提供給參與培訓的信息技術教師去體驗。創設環境,營造氛圍,促進教師專業學習與研究教育行政部門或教育教研部門首先應創造良好的教師學習和發展的環境,如在辦公設施、學校圖書館、網絡設備等硬性條件上給予教師更大的方便和支持。其次,教育行政部門或教育教研部門要在單位內部形成濃厚的專業學習與教研氛圍,使學習成為一種風尚,教研成為一種教育者的存在方式,調動廣大信息技術教師參與學習和教研的興趣。再次,教育行政部門或教育教研部門要創設利于專業學習和發展的文化、努力在教師間營造信任、合作和共享的學習和教研文化,促進教師間的合作、交流與共享,讓教師在專業學習的交流與互動中不斷提升自身的TPACK知識,發展教育教學能力。積極推進學校的教研活動,促進隱形教學知識的共享教育行政部門或教育教研部門應積極推進各學校的教學教研活動,特別要以各區縣的教研室為龍頭,帶領各級學校的教研室積極開展教研活動,即區縣級教研室的教研員要以身作則深入課堂教學實地,調查研究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與各學校的課程教師甚至學生一道找出課程問題,研究解決之法。這些教研活動不僅拉近區縣教研員與各學校的信息技術教師之間的距離,也拉近了學校內部各教師之間的距離,還使他們能在課堂教學與課后反思這一場域中分享意見、交流見解,意見、見解的分享與交流使得難以表達的高級TPACK得以傳遞,得以傳播,易于教師在交流與分享中發展自我。積極推進教師反思活動,發展教師反思力反思是主體對自我認知活動的過程以及活動過程中涉及的有關事物(材料、信息、思維、結果等)的特征的反向思考,通過調節、控制自身的認知過程,以達到認知的目的[12]。高級TPACK知識一種隱性知識,具有難以外化、難以傳遞的特性,使得教師難以快速而有效的習得,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障礙。反思是對過去所觀所聽所學的再回顧,是對自我行為的再審視,是對自我思維過程的再審思,也是對教育教學現象與問題的追問與思考,這些必然促進已有知識與剛剛發生過的或當下正面臨的教育教學問題發生聯系。追問的解決,審視、審思的進行,必然提高教師自身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能力,提升自身的TPACK知識。因此,信息技術教師應提高反思意識,形成反思習慣,即,教師在專業學習與實踐中應轉變觀念,由過去被動的知識接收轉變為主動汲取,由關注知識的量轉變為關注知識的質。在學習中不僅要關注所學的知識“是什么?”,還要關注該知識“有何用?”“如何用?”“為什么有此用?”,形成主動思考各知識的內涵、意義以及各知識點如何聯系的反思意識與習慣。其次,撰寫反思性日志,提升自我反思技能。教師在專業學習和教育教學實踐之后,可以通過撰寫反思性日志對自己的學習思維歷程或教育教學實踐經歷進行自我批評、自我監控和調節,從而實現過去與現在、反思主體與反思客體的互動式關聯,使得教師更加客觀地審視自己學習或教育教學實踐中的深層次問題,使得教師的心靈從眼睛的束縛中解脫出來,進而掌握學習的本真。最后,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手段,擴大交流范圍,促進人際反思。反思不僅是個人行為,還是一種社會行為,群體的反饋能使教師從反思的深度和廣度上超越個體所能為之的限度。因此,教師應積極參與相關社群的學習交流活動,使得反思不僅僅局限于個人內部,而是擴大到整個學習社群,實現廣泛又有深度的人際反思,從而在反思中積累知識,提升能力,促進發展。
本研究從教師進行教育教學活動所需要考慮的基本問題(為什么教?教誰?教什么?如何教?效果如何?)出發,對中學信息技術教師TPACK現狀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中學信息技術教師普遍存在“忽視學生信息技術運用意識與態度的培養,缺少關于學生學習特定內容的認知路徑以及如何判斷學生理解程度的知識與經驗,缺乏如何利用技術處理單元或主題間聯系、如何利用技術表征知識或問題以及如何利用技術進行教學評價的知識與技能”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從培養教師自覺、加強教師培訓、創設環境、營造氛圍、推進教研活動和提高反思力等角度提出了對策,但這只是較為宏觀的對策,促進教師TPACK知識發展的具體策略仍需要我們在后繼的研究中進一步探索。
1在特殊節日中的應用
民間剪紙藝術中最常用的紙張顏色是紅色,這種顏色自有的熱烈、喜慶的含義,加上剪紙作品所展現的具體形象,使剪紙藝術成為中國傳統節日中必不可少的一種藝術形式。如今,很多針對傳統節日所設計的插畫作品,大量地應用民間剪紙藝術,以剪紙藝術團作為插畫的背景,來凸顯傳統節日的民族氣息。例如在春節的時候,插畫中經常出現貼窗花的畫面,這實際上就是對民間剪紙藝術的應用;在傳統節日元宵節的時候,大量插畫都以紅燈籠剪紙作為背景來烘托節日氣氛等。
2在突出插畫風格方面的應用
民間剪紙藝術是我國固有的傳統藝術,無論是西方,還是日本和韓國這些流行插畫的國家,都沒有這樣歷史悠久的剪紙藝術。許多插畫都以中國風為基調,但在形象設計、技法應用方面卻流露出日韓風格,受到欣賞者的質疑,但是,一旦在插畫中應用剪紙藝術元素,無疑就標示了插畫的“中國風”風格,欣賞者對插畫作品的認同度會大大提升。
3在插畫細節詮釋方面的應用
插畫藝術設計中的人物形象受日韓畫風影響,在細節方面多有雷同,而剪紙的應用,則可以對插畫的細節進行特殊的詮釋。在刻畫人物時,使用可愛的人影形態,沒有臉部表情,胖胖的身體,小小的四肢,簡單的紅白相間顏色。它的意義在于,它是每一個普通的、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的影子,不一定要有漂亮的臉孔,不一定要有魔鬼的身材,而喜慶的胖胖身體中一定裝著一顆滿滿幸福的心。這就是民間剪紙藝術的神奇力量之所在,它可以用簡單的圖案創造出生動、豐富的形態,而對于這些圖案進行一定的提煉與變形,能夠創造出了千百個不同的形態,每個形態的氣質、精神,都能夠得到完美的詮釋。
二民間剪紙藝術對插畫的實際作用
1為現代插畫藝術添加審美價值
現代插畫藝術被應用在圖書出版、廣告設計、會展布置等方方面面,如此廣泛的應用使得插畫藝術的審美價值變得不穩定,插畫藝術價值的范疇始終難以確定。而民間剪紙藝術在插畫藝術中的運用,卻使得插畫藝術的審美價值穩定下來,一旦有剪紙元素的出現,插畫從整體氣質上就顯得傳統并且具有親和力,應用的限定性就更強,審美價值也就從簡單的裝飾品成為烘托氣氛的必需品。
2對傳統藝術的繼承
人類制作某種圖案為某種文化目的服務,而當這種圖案長期代表特定的意義之后,它就具有了這種特殊的含義,人們隨意使用它的自由就會受到其背后意義的限制。剪紙藝術以簡約的符號為表象,表示著中國民間傳統文化。在插畫藝術中使用剪紙藝術,使得插畫也具有這樣的藝術意義,這實際上就是插畫藝術對傳統藝術的繼承。
三結語
1.1民間剪紙藝術的形式民間剪紙藝術是民俗文化的產物,采用剪刀和紙張,使用紙張的“實”和被減掉的部分的“虛”,以自然的生活實物作為背景,來體現剪紙美術的畫面感。我國不同地區的剪紙藝術是不一樣的,其中,黃土高原地區的民間剪紙藝術最為著名,已經成為我國民俗藝術研究中的一大派別。
1.2民間剪紙藝術的藝術價值民間剪紙藝術發源于古代普通勞動群眾的日常生活,是人們將對生活的渴望、希望,對美好未來的想象以及對美好事物的紀念,通過最常見的家常事務表達出來的形式。因此,民間剪紙藝術具有濃厚的生活藝術價值,承載了一代又一代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理解。通過剪紙藝術中的內容變化,我們也很容易能觀察到不同時代的平民文化的變化。
2民間剪紙藝術在插畫中的應用
2.1在特殊節日中的應用民間剪紙藝術中最常用的紙張顏色是紅色,這種顏色自有的熱烈、喜慶的含義,加上剪紙作品所展現的具體形象,使剪紙藝術成為中國傳統節日中必不可少的一種藝術形式。如今,很多針對傳統節日所設計的插畫作品,大量地應用民間剪紙藝術,以剪紙藝術團作為插畫的背景,來凸顯傳統節日的民族氣息。例如在春節的時候,插畫中經常出現貼窗花的畫面,這實際上就是對民間剪紙藝術的應用;在傳統節日元宵節的時候,大量插畫都以紅燈籠剪紙作為背景來烘托節日氣氛等。
2.2在突出插畫風格方面的應用民間剪紙藝術是我國固有的傳統藝術,無論是西方,還是日本和韓國這些流行插畫的國家,都沒有這樣歷史悠久的剪紙藝術。許多插畫都以中國風為基調,但在形象設計、技法應用方面卻流露出日韓風格,受到欣賞者的質疑,但是,一旦在插畫中應用剪紙藝術元素,無疑就標示了插畫的“中國風”風格,欣賞者對插畫作品的認同度會大大提升。
2.3在插畫細節詮釋方面的應用插畫藝術設計中的人物形象受日韓畫風影響,在細節方面多有雷同,而剪紙的應用,則可以對插畫的細節進行特殊的詮釋。在刻畫人物時,使用可愛的人影形態,沒有臉部表情,胖胖的身體,小小的四肢,簡單的紅白相間顏色。它的意義在于,它是每一個普通的、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的影子,不一定要有漂亮的臉孔,不一定要有魔鬼的身材,而喜慶的胖胖身體中一定裝著一顆滿滿幸福的心。這就是民間剪紙藝術的神奇力量之所在,它可以用簡單的圖案創造出生動、豐富的形態,而對于這些圖案進行一定的提煉與變形,能夠創造出了千百個不同的形態,每個形態的氣質、精神,都能夠得到完美的詮釋。
3民間剪紙藝術對插畫的實際作用
3.1為現代插畫藝術添加審美價值現代插畫藝術被應用在圖書出版、廣告設計、會展布置等方方面面,如此廣泛的應用使得插畫藝術的審美價值變得不穩定,插畫藝術價值的范疇始終難以確定。而民間剪紙藝術在插畫藝術中的運用,卻使得插畫藝術的審美價值穩定下來,一旦有剪紙元素的出現,插畫從整體氣質上就顯得傳統并且具有親和力,應用的限定性就更強,審美價值也就從簡單的裝飾品成為烘托氣氛的必需品。
3.2對傳統藝術的繼承人類制作某種圖案為某種文化目的服務,而當這種圖案長期代表特定的意義之后,它就具有了這種特殊的含義,人們隨意使用它的自由就會受到其背后意義的限制。剪紙藝術以簡約的符號為表象,表示著中國民間傳統文化。在插畫藝術中使用剪紙藝術,使得插畫也具有這樣的藝術意義,這實際上就是插畫藝術對傳統藝術的繼承。
4結語
本文作者:張恕遠陳廷成工作單位:西華大學
系統的組成及工作原理該系統主要由小樣分檢系統、近紅外檢測系統、稱重系統、配氣系統及檢測系統組成,如圖1所示。糧食小樣通過導向管流向分檢盤,在分檢盤的外圓周圍均勻分布著60個存粒穴,每個存粒穴通過配氣溝與真空泵相連,當小樣顆粒注入存粒穴時,由于負壓作用使每個存粒穴中存入一粒小樣,從而將小樣顆粒分檢成單粒態,這樣可保證被測物能一個不漏地被檢測。在分檢盤的頂端A處安裝一近紅外光源發射頭和光源接收頭,分檢盤沿順時針方向在步進電機帶動下步進回轉,當小樣顆粒步進到光源發射頭和光源接收頭之間的間隙A處時,單片機控制系統對光源接收頭接收到的光譜信號進行采樣和判別,如屬正常光譜,則小樣顆粒繼續在負壓下順時針轉到圖中C位,在C位分檢盤的存粒穴開始與真空配氣閥脫離,粒料在脫粒刷的作用下自動落入收料箱中;如果光譜為非正常光譜,則判定為雜質,在分檢盤順時針旋轉至距離頂端42°的方向上設置一個高壓配氣閥,當雜質轉到42°時通過單片機控制系統打開高壓配氣閥,此時壓縮空氣將雜質射出,并由雜物回收箱收集。雜質排出后,斷開壓縮空氣,當分檢盤在連續回轉中無雜質時,正常顆粒也會通過42°無負壓區B,但粒料在42°處時由于重力原因不會自動脫離穴位,粒料通過42°位后,進入負壓區則不會掉落,只有當進入C區時才會脫落。
自動分檢控制系統設計根據以上工作原理設計出基于單片機的自動分檢控制系統(如圖2所示),該系統主要由單片機系統、近紅外光譜檢測系統、分檢盤步進電機驅動系統、電子秤稱重系統、壓縮空氣控制系統以及鍵盤、顯示器和打印機等部分組成。設計單片機系統時,在對目前通用和流行的單片機芯片進行了大量的比較和論證的基礎上選擇Cygnal公司的C8051F020單片機,它具有和51系列單片機完全兼容的指令系統,同時它的體積小、功耗低、速度快且自身集成了64kFLASH,4kRAM,8CH12位A/D以及Watchdog等,具有片內JTAG測試電路,可進行全速在線調試。由單片機控制的步進電機帶動分檢盤順時針步進回轉,使小樣顆粒按照光譜儀檢測要求有節奏地通過紅外光源發射頭與光源接收頭之間的間隙,近紅外光譜儀通過檢測顆粒的近紅外光譜的變化,并將檢測的光譜數據經RS232串行接口傳遞到單片機,單片機通過數據分析、比較,從而分辯出當前的小樣顆粒為糧食或雜質。若為雜質,單片機控制步進機在分檢口B處作慢速步進,并通過控制電磁鐵換向閥接通壓縮空氣將雜質射入雜質導向管;否則,步進電機均勻運動使糧食顆粒在脫離穴位C處送入收料箱中,從而將顆粒中雜質分檢開來。雜質進入雜質收集箱,電子秤稱出雜質質量,并將量值通過RS232串口送入單片機系統分析處理,其結果通過LCD顯示并通過報表打印機打印,以提供給用戶。同時,單片機系統能對空氣壓縮機、真空泵進行啟??刂疲⑼ㄟ^壓力傳感器檢測空氣壓縮機和真空泵壓力。
從計算機應用角度出發,該控制系統為一數據采集及控制系統。輸入信號有:模擬信號輸入(如壓力傳感器),數據量輸入(如光譜儀和電子秤的串行數據輸入);輸出信號有:數字量輸出DO(如步進電機、壓縮機等)。為便于開發調試,軟件采用模塊化設計思路,對于不同硬件模塊,有相應的軟件子程序與之對應,主要包括:步進電機驅動,近紅外光譜儀數據采集,電子秤數據采集,壓縮機及近紅外光源控制,數據分析和處理液晶顯示,鍵盤,打印等。在軟件編制時應注意:1)近紅外技術是依據某一化學成分對近紅外區光譜的吸收特性而進行的測定,所以該技術的關鍵是在糧食小樣和近紅外光譜之間建立一種關系。其基本流程包括:首先收集具有代表性的樣品(其組成及其變化范圍接近于要分析的樣品),然后采集樣品的光學數據。由于小樣雜質檢測只需要將雜質從樣品中分離出來,不需要定量分析,因此,直接將樣品的光學數據作為檢測的標準值,不需要對小樣成分作定量分析;在分析未知樣品時,先對待測樣品進行掃描,根據掃描光譜值同標準值進行成分含量比較,從而可將小樣中的雜質分離出來。由于定標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雜質識別的準確性,因此,定標軟件是檢測系統軟件設計的核心。2)近紅外光譜儀對小樣顆粒的檢測時間約為100ms,因此需使小樣顆粒慢速通過紅外光源發射頭與光源接收頭之間A處的間隙。但為了提高分檢效率,分檢盤的速度又不能太慢,所以,分檢盤應實現變速回轉,即當小樣顆粒通過紅外光源發射頭與光源接收頭之間A處的間隙時,轉盤轉速變慢,降到大約1r/min,其余時間轉盤轉速為10r/min。同時,也保證了當小樣顆粒慢速通過頂端檢測位置A處時,剛好有一已檢顆粒慢速通過雜質分檢位B,若該顆粒為雜質,單片機控制系統有足夠的時間去控制換向閥換向,接通壓縮空氣將雜質分檢出來。這樣回轉盤在回轉中速度是“快—慢”交替回轉,從而即滿足了雜質檢測、分檢慢的要求,也滿足了高的檢測效率。
由于糧食顆粒的產地與所含水份的不同,其近紅外光譜的波長范圍也有一定的差別,為了提高檢測的準確性,在對同一批糧食顆粒檢測之前,需進行少量糧食樣品的學習,存儲本批糧食的近紅外光譜的波長范圍,并在檢測過程中不斷修正系統數據,為提高小樣檢測的準確性打下基礎。該檢測裝置檢測速度快,可靠性高,檢測誤差小,誤差范圍小于0.3%,本裝置適用于不同品種的稻谷、小麥、玉米、大豆4種原糧中雜質的選取。
1、防水防潮處理
精密電子儀器對工作環境的要求都很高,交換機的工作環境要求機房環境必須干燥、不潮濕。要通風條件良好,溫度適宜。最好能配備相應的恒溫恒濕和通風設備,盡量擴大交換機工作空間,以利于交換機工作時散發熱量。同時要嚴禁安裝在陽光直射的環境下。
2、防塵防雷處理
要有專人進行維護,經常擦拭交換機上的灰塵,以防止雜物進入交換機機體內部引起短路而引發系統故障。要保證交換機防雷設施完好,接地線牢固。同時交換機工作環境內不能有腐蝕氣體或強電磁干擾。工作環境內要避免經常振動,避免接近高頻機器,避免接近電子焊接器或收音機以及手機天線類,這樣對于交換機使用壽命來說有很大的幫助。
3、注意細節
交換機一般來說,其設計都是長期持續工作的,無異常情況下沒必要進行定期斷電。交換機經常斷電反而會實則其反,因為開機瞬間的沖擊電流會大大高于平時工作穩定電流,開機時大電流的沖擊下。反而提高了電子原件損壞的機率,這是所有電器都有的共性,所以沒必要經常斷電。同時應該注意,盡可能不要在機房做維護外的其他事件,嚴禁在機房里吃東西或抽煙等。
二、對交換機進行隨時檢查和定期維護是保證交換機長期穩定工作的前提
隨時悉心觀察交換機的工作狀態是作為維護人員必須具備的職業素質。只有細心觀察,才能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采取處置措施。
1、經常性觀察交換機運行狀態和運行環境
首先從查看后臺服務器及維護終端界面開始,看是否有當前報警或歷史報警,細心觀察界面切換能否做到準確及時。同時要認真檢查機架溫度,看是否存在明顯過高等現象。機房內有沒有異味和線路燒焦等。每次檢查要做好相應的設備工作狀態記錄,以便于在維修上提供參考。
2、經常性觀察和檢查前后臺通訊設備運行工作狀況
首先要檢查前臺MP主備狀態,查看界面是否存在通訊中斷、通訊斷斷續續等現象。MP文件顯示返回結果應該準確和及時,如果輸入命令超時或者返回的結果緩慢,則需要進一步進行診斷。這就要在后臺報警界面的機架狀態圖中點擊備用MP,在彈出的狀態圖中連續多次點擊狀態顯示按鈕,觀察顯示工作狀態確定是否存在異常。其次是查看后臺服務器和各終端工作狀態,簡單修改服務器和操作維護終端,檢查命令執行情況是否存在異常。同時要經常對報警狀況和其他部位工作狀況進行測試檢查,這樣才能有效保證交換機工作的穩定。
三、交換機常見故障及排除方法
交換機發生故障,我們要認真分析原因,不能盲目地在情況不明的情況下下猛藥,要找到故障原因,明確維修步驟后再采取修理措施。通常運用的檢查確定故障的方法有排除法,即盡可能羅列出故障原因并逐一排除;對比法,即對比同類正常運行的設備,找出帶病設備的異常之處;替換法,用相同品牌型號設備替換下帶病設備,找出設備的故障點。三種方法各有所長,最常用的是替換法,有時需要三種方法并用,會取得很好的診斷效果,這要我們維修人員因地制宜,靈活運用。交換機故障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硬件故障,一類是軟件故障。其中硬件故障大致有以下幾種:包括電源線纜、電路板、端口和背板故障。軟件上大致包括系統錯誤、配置不當或其他外部因素諸如病毒入侵這幾類故障。
1、電源故障診斷與排除
在排除插頭電源線連接問題后,如果開啟交換機出現風扇和指示燈不工作,基本可以斷定為電源故障,產生此故障的原因大致為線路老化、電壓不穩等,這樣就只能用更換或維修電源來排除故障。
2、電路板故障診斷與排除
由于電路板元器件受損導致局域網內部分設備不能訪問服務器,或出現連接斷續情況,在排除網卡布線等故障后,基本可以確定為電路板故障,出現此情況,多數要返廠維修或廠家派專業人員進行排除。
3、端口故障診斷與排除
由于端口松動或臟蝕,導致局部端口不能聯網,但整個網絡工作正常,這樣基本上可以斷定為端口故障,清除端口贓物或更換端口即可,同時要注意保持好交換機工作環境衛生。
4、背板故障診斷與排除
因為潮濕、高溫、雷擊造成電路板斷路,癥狀表現為外部供電環境正常,而機體內各模塊都不能正常工作了,這種現象多數為背板故障,要在平時維護中保持交換機工作環境的溫濕度,加強防雷等措施。
5、系統錯誤故障診斷與排除
由于設計等原因,出現的交換機丟包、錯包或滿載等現象,導致交換機系統全方位常見故障,影響整個局域網運行,這就是明顯的系統錯誤故障。這通常要維護人員注意關注相關生產廠家的升級信息,隨時對軟件進行升級。
6、配置不當故障診斷與排除
配置不當通常是由于未詳盡通讀使用說明而導致的,明顯表現在連接交換機端口,無法接通局域網,但電腦桌面圖標仍顯示網絡連通。只要按說明進行配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