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8:48
序論:在您撰寫會計學學年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是中職教育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根本方法。陶行知指出:“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乃是實學。不在做上用工夫,教不成教,學也不成學。”[1]
二、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教學理念在會計教學中的現實意義
中職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會計教育要面向就業,培養符合社會需求、滿足用人單位需求的初、中級應用型會計人才。
(一)從學生情況看
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學生多來源于普通高中入學考試的落選者,文化基礎、知識層次、認知水平都相對較弱,學生心理反映各不相同。
(二)從學校情況看
從目前的教學效果看,中職學校培養出的人才在實踐技能方面與社會需求還有一定的距離。主要體現在:1.中職的會計教學大部分仍基于傳統的學科體系教學模式中職會計大部分采用高教版教材,會計學科體系的教學方法采用的是:簡單地“傳遞一接受”的過程,較典型的“填鴨式”教學。2.理論與實踐分離,尚未融合有些中職學校先進行理論教學,后進行實踐教學,兩段分別進行。3.教師的基本技能與專業技能有待提高會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師是關鍵,中職會計教育的培養目標和特色決定了會計教師必須擁有“技師+教師”的雙師能力,既懂理論知識,又能實踐操作,既能上得講臺,也能下得企業,具有開展實踐教學的能力。
三、在會計教學中貫徹“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實際上是知行合一,行是做,即實踐,老師的教,學生的學,師生共同的做是一個統一的完整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很多都在實習單位完成:對教師而言,做中有教,教中有做;對學生而言,學中有做,做中有學,教學是統一在一起的,這就要求在實踐中要學用一致,推行手腦一致,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教學方法。[2]
(一)進一步改進課堂教學方式,積極進行課程改革
會計教學貫徹“教學做合一”的思想,首先要堅持以理論夠用、實踐為重的指導思想,在課程設置上遵循“按事施教”的原則,即課程以每一個工作過程所必須的理論和技能為出發點和基本內容,堅持以能力為核心,從會計職業能力要求入手,根據“崗位技術能力課程”的思路,確定教學計劃,設置相應的課程,使教學與生產、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1.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確定職業能力培養目標,構建項目課程體系?!敖虒W做合一”教育思想是將理論教學內容與實踐教學內容進行有機結合。該項目課程具有鮮明的職業特色:項目導向法體現在“教”中,課程設計是以9個項目為中心,以13項工作任務引導“教”;任務驅動法體現在“學”中,以13項工作任務驅動崗位知識的“學”;理論與實踐相互交融在各個項目的課堂教學“做”中,集中體現了“教學做”合一,做到“理論—實踐”嵌入式教學,項目課程融合式在會計教學中。[3]2.精心策劃教學方法,采取有效的授課方式會計教學是枯燥、無味的,這是大部分教師、學生的一個共識?!敖虒W做合一”教育思想下的會計的教學方法由注重“教法”轉變為注重“學法”。為此,在會計教學中采用了項目教學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及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等先進的教學方法。3.制定精細教學計劃,分階段到企業進行業務實踐陶行知所說“譬如游泳,要在水里游;學游泳,就須在水里學。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讀游泳的書籍,做游泳的動作,縱然學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時候,還是要沉下去的?!盵4]可見,“教學做合一”最終落腳點在“做”上,即要“做中學,做中教”。
(二)加強教材建設,開發、借鑒理實一體化的教材
教材是教師完成教學和學生學習必備的教學媒介。隨著會計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方式的轉變,需要開發、借鑒適合理實一體化的會計配套教材。會計的理論教學上要有明確的職業定向性,要圍繞職業崗位的要求,根據崗位的實際需要對理論進行刪繁就簡,調整重組;實踐中用得上的就教,用不上的就不教。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理論的應用形態,不追求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嚴密性;強調“知其然,用其然,而不必知其所以然”。[5]
(三)創造條件,堅持師資隊伍的“內培、外引”
“教學做合一”教育思想最終實施,依靠的是一批理論與實踐兼備的“雙師型”教師。對于會計課程教師,學??梢圆扇《喾N手段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1.是充分利用國家政策,積極選派教師參加國家級骨干教師培訓、省級骨干教師培訓及教師六個月企業實踐培訓計劃,利用國家資源提高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2.是鼓勵教師參加在職學習,在政策和資金方面予以重點扶持,建立教師聯系行業實踐的機制,通過對實習學生的管理來實現教師與行業的互動。3.中職學校加大力度引進行業、企業專家和能工巧匠作兼職教師。堅持“內培、外引”一起上,“名師、雙師”一起抓。打造了一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高素質“雙師型”師資隊伍后,前面所談到的教學內容的重構和一體化教材的開發就可以輕易做到。
四、結語
一、發展動力:會計管理實踐的客觀要求
發展是21世紀中國會計科學的永恒主題。21世紀中國會計科學發展的最大動力是來自于會計環境的變化,而在會計環境中對其影響最大的則是經濟環境與科技環境。從經濟環境上看,已經初具框架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將會通過不斷的調整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模式,從而對20世紀所形成的會計管理科學的基礎理論體系產生重大影響。
二、發展目標:會計科學體系的創新
不斷拓寬會計理論研究領域并進行會計理論的創新,既是推動會計科學發展的動力之一,也是每個會計理論工作者的義務。在會計理論研究中,如果我們依據會計的發展趨勢,運用不同的方法,采取不同的思維方式,可以產生不同的研究構想并形成新的研究命題。
三、發展觀念:會計科學范圍的拓展
確立正確的會計科學發展觀念是中國會計科學在21世紀得以健康發展的重要問題。由于現代社會經濟一個突出的特征就是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生產越來越專業化與集團化,這就在客觀上要求不同類型經濟科學的研究對象也應當隨之分解與細化,從而使得經濟科學的分支學科越來越多。與經濟科學的這種發展趨勢相適應,今天的會計科學已經逐漸成為一個學科林立且擁有一百多個分支學科的龐大的科學體系。
四、發展方式:會計科學研究方法的結合運用
在會計科學的發展上,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會計科學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效率,從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會計科學發展目標的實現程度。在中國會計科學得到迅速發展的20世紀,在會計研究方法上重演繹、重抽象、重定性、重邏輯思維和推理的研究定式起著一定的主導作用。由于會計理論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式相對較為滯后,因而會計理論工作者基本上是處于一種個體性勞動和個體操作的狀態。加上研究信息傳遞方式上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成果在不同研究人員之間的相互溝通與運用,由此而導致研究內容上重復性勞動也造成了一種研究資源上不應有的浪費,從而對會計科學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因此,21世紀中國會計科學發展的基本方式就是應當采用科學的研究方法,注重各種研究方法的有機結合,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認識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的利弊,處理好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首先,應當強化定量研究方法的運用。這就需要全面正確地認識和理解定量分析方法的作用,正確地使用定量分析方法。
其次,是應當堅持運用科學抽象的方法對與會計有關的經濟事項進行定性的理論分析,恰當地將規范性理論分析與實證性數量分析方法有機結合。
五、發展道路:會計科學的科學化、國家化和國際化
與中國的會計改革與發展模式的基本目標相一致,在21世紀中國會計科學發展道路的選擇上,應當緊密結合中國會計改革與發展的實際進程,以科學化為基礎,以國家化為起點,以國際化為方向,以使其能夠有機地溶入國際會計科學發展的大潮流之中,使之真正成為國際會計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會計科學的科學化是客觀要求。會計科學發展上的科學化內涵為:一是會計科學學科體系內部結構的合理化;二是各具體會計學科的會計理論系統化;三是會計方法系統化,即指有一整套完整的方法程序對會計信息進行搜集、加工和處理,有合適的標準對其有效性做出判斷;四是會計操作手段現代化,即達到人工系統和電子系統的有機結合,且能使會計操作技術工具標準化;五是會計管理體制定位化,即指會計管理模式和會計人員的身份能夠正確合理地定位,不同行業和不同企業設置有管理要求與功能基本一致的會計工作崗位,會計人員職務設置統一;六是會計法規體系配套化,即形成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會計法規體系;七是會計教育體系完善化,即形成一個不同級別、不同層次。不同要求和不同目的的會計教育體系;八是會計研究方法規范化,即做到實行規范化的研究過程和規范化的研究方法。
知識經濟時代是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知識的更新速度也隨之加快。要想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中保持競爭力。就必須建立“活到老,學到老”的學習理念。學習不再是一勞永逸,作為會計人員,必須要及時轉變觀念,更新認識,在專業知識上不斷完善,準確、熟練掌握最新的工作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充分發揮電算化會計在單位中應有的作用,為單位的財務管理工作服務。
2、重視對會計人員的培訓
電算化會計工作具有不斷更新的特點,它會隨著市場經濟環境的變化、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更新。當前的市場經濟環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很快,會計人員要想適應工作的需要,就必須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專業技術。因此,為了讓會計人員的知識不斷更新,對會計人員的各項培訓師相當有必要的。對會計人員的培訓具體來說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2.1積極參加各種專業機構統一組織的相關專業培訓。
2.2利用互聯網技術,對會計人員進行遠程教育培訓。
2.3聘請專業的電算化會計講師到單位,對會計人員進行專業培訓。
2.4選派優秀會計人員到專業培訓機構或是大專院校進行會計電算化相關知識培訓。
2.5以會計人員的文化程度和專業水平為依據,對會計人員進行分層培訓。
3、改善會計人員的組成結構
3.1知識結構要全面
會計工作的綜合性極強,這就要求會計從業人員必須具備綜合性的知識結構。會計從業人員不但要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技術、技能。還必須要對會計相關的經濟、法律、稅收、金融和審計等知識有一定深度的認識。因此,在人員的安排中,要將不同知識、不同專長的會計人員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使其知識互補,在總體的知識結構上達到或基本達到電算化環境下對會計人員的要求。
3.2學歷、職稱結構要適應時代
當前,我國會計從業人員中,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和會計師以上職稱的從業人員所在比例還相對較低。因此,各企事業單位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積極聘請高水平的電算化會計人才,吸引、招收相關專業的高校畢業生投入會計工作中來,鼓勵現有會計人員,積極參加更高學歷教育和更高職稱的考核。并將學歷、職稱也職工的工資待遇,職位升遷等掛鉤,激勵員工積極進取、知識更新。
3.3年齡搭配要合理
會計工作的連續性決定了會計隊伍的組成中,既要有經驗豐富、心思細膩的中老年會計從業人員,又需要勇于挑戰、沖勁十足的青壯年會計從業人員。只有這樣的不同年齡段會計人員合理搭配,才能在工作中發揮不同年齡單會計的優勢,在工作中取長補短,達到工作效率的最優化。
4、加強職業道德培養
會計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政策性強、涉及面廣,集許多方面的利益為一身,掌握著一個單位最敏感的錢財事務。所以,會計人員的工作態度和工作完成質量對單位的影響重大。會計人員的工作態度和工作完成質量取決于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水平。因此,對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培養是相當有必要的。
4.1加強信息安全教育
不越權上機操作,不連接與業務無關的互聯網終端,對使用的計算機安裝殺毒軟件,嚴防電腦病毒入侵,防止人為非法破壞數據,保證自身的計算機操作過程不危害到單位經濟信息的安全。
4.2增強自身的法律意識。
了解并熟悉國家制定的各項與財務工作相關的方針、政策和財務規章制度;遵守會計法、稅法、審計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和各項財務規章制度開展自己的會計工作,保證在會計事項的處理客觀公正,維護經濟秩序,規范財務行為。
4.3提高自身的思想覺悟。
會計從業人員必須具備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對工作一絲不茍,要有較強的服務意識。另外,還必須根據實際情況的不斷變化,學習、掌握更多的新知識,以提高業務素質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自從《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CSSCI)問世以來,以此為檢索和評價工具,對我國經濟學、管理學兩大學科的研究現狀進行文獻計量的統計分析與評價,頻頻出現。但對兩大學科體系的分支學科(子學科)的研究現狀進行客觀的定量分析,非常少見。由于經濟學和管理學的學科范圍較廣,且子學科間學科性質差異較大,各子學科在文獻利用方面有其不同的特點[1],因此,筆者認為,以子學科為單位分別研究更具針對性和參考價值。鑒于此,本文以會計學科①為研究對象,對具有代表性的76種CSSCI經濟學和管理學來源期刊在2004—2008年間刊載的會計研究學術論文進行了一次系統搜集統計,用科學的量化指標對近五年來我國會計研究學術論文產出的機構分布、作者分布、作者職稱學歷結構分布、合著論文與基金資助論文分布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地分析梳理與揭示,以期為了解和掌握會計研究學術論文產出現狀提供第一手資料,從而為推動各機構的學術交流、人才引進、學科建設等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二、數據來源
(一)來源期刊與文獻數據庫的確定
嚴格說來,期刊的質量能反映所刊載的論文質量,而論文(數據源)的質量,又直接影響統計分析的結果,通過反復比較國內幾大引文數據庫,最終確定以CSSCI2008-2009來源期刊[2]為樣本,并參照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提供的2004-2006年各期刊在本學科領域影響因子的統計排序[3],選定CSSCI管理學來源期刊中排名在前的核心期刊②25種、經濟學來源期刊中排名在前的核心期刊50種和來源期刊《中國會計評論》,共計76種,作為本次檢索統計的來源期刊。選擇CSSCI數據庫作為本次檢索的文獻數據源。
(二)數據的檢索搜集與建庫
由于會計學科與許多相鄰學科的相互交叉與滲透,有時對某篇論文的研究內容和所屬的學科范疇,僅憑論文題名無法準確判斷,所以,對文獻的搜尋與甄別成了本文的重中之重。具體操作方法:首先,在CSSCI中,對來源期刊發表的“原發論文”(不包括短論、會議綜述、非正式論文以及增刊論文,檢索時間到2009年7月10日),根據題名海選一遍,保存相關的論文信息,內容包括:題名、作者、中文關鍵詞、中文摘要、作者單位、基金項目、刊名、年、期,在Excel中,按內容項目建立文獻數據結構表以便統計整理;對模棱兩可、無法準確判斷的論文題名,做上標識。第二,對有標識的論文題名,根據中文摘要,進行甄別、取舍。最后,在統計作者職稱、學歷信息時③,對照紙質期刊仔細地逐一核實,最終確定本文統計分析所需要的文獻數據信息。
三、統計分析方法
目前,國內關于文獻計量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獻的外部特征的定量統計分析,包括發文量(或稱產出量)和被引量兩個指標,它反映了所研究對象的活躍程度和被認可程度,是衡量所研究對象科研水平的重要評價指標。本文主要以發文量為切入點,基于定量化研究方法,利用Excel為數據統計工具,對76種來源期刊2004-2008年間發表的會計研究領域的學術論文,分門別類,歸類后再分類匯總、統計、排序,得出論文的作者機構分布、作者分布、作者職稱學歷結構、合著論文與基金資助論文分布,試圖用科學的量化指標,客觀地分析近五年來我國會計研究學術論文的產出現狀。
四、統計分析結果
(一)論文的作者機構分析
通過檢索統計,76種來源期刊在2004-2008年間共刊載會計研究學術論文5279篇,各年度論文產出基本均衡、穩定(見表1);按第一作者統計,共涉及485個機構。4912篇論文來自高校,占發文總量的93%;科研院所占1.14%;2.96%和2.9%的作者分別來自各級政府部門和企業單位。為了更具體地了解各機構的發文情況,表2給出了在50篇以上的前27個機構的排名情況。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前27個機構中,除財政部外,其余都是高等院校。26所高校共3189篇,占發文總量的60.42%,其余眾多高校占32.58%,高校間研究能力的差距一目了然。尤其是排在第一名和第三名的廈門大學和上海財經大學不僅發文量占絕對優勢,而且各年度的發文量非常均衡,這說明它們具有相對穩定的研究力量和可持續發展性,是國內會計研究領域當之無愧的領頭羊和王牌軍。由于期刊主辦單位容易在自己主辦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所以,為了更客觀、更合理地反映機構的發文量,筆者特別對各機構2004—2008年間在經濟學和管理學領域期刊的影響因子最高的,也是最有影響力的刊物《經濟研究》和《管理世界》以及會計研究領域的權威期刊《會計研究》上的發文情況進行了統計,從表3中數據可以看出,在這三種影響最大的刊物上發表會計論文較多的機構在會計研究領域的總發文量大多也處在前列。
(二)作者發文量的統計分析
的數量是衡量一個研究者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標,為了使統計數據趨于合理,本文對多作者合著的論文采取打折計算,具體計算方法參照多所重點高校教師科研成果的統計標準:二名作者的分值劃分為0.6和0.4;三名作者為0.6、0.25、0.15;四名作者為0.6、0.2、0.1、0.1;署名在第四作者以后的均為0.1。表6給出了2004—2008年最多的前40名作者。這40名作者近五年來一直活躍在會計研究領域里,他們當中既有對會計研究一生孜孜以求、筆耕不輟的學界大師、學術泰斗(如葛家澍、潘飛、蓋地等),也有年輕的后起之秀(如李明輝、吳聯生、雷光勇等)。深入研究樣本資料可以發現,這些高產作者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具有明確的研究方向或研究主線(如李明輝發表的論文始終以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研究為主線,葛家澍教授發表的論文始終以會計準則研究為主線)。
(三)作者職稱、學歷結構的統計分析
職稱是衡量專業人員工作能力與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在檢索統計的論文作者中,具有正高級、副高級和中級職稱的作者的數量,分別占發文總量的35%、26%和16%;博士研究生(含博士后、在職博士生)和碩士研究生的發文量分別占65%和4%(見表7)。統計時發現,博士后和在職博士生、在職碩士生一般同時也注明了職稱信息,這樣就可以大致推算出論文作者的職稱、學歷結構比例為:高級(正、副高)∶中級∶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61∶16∶22∶1。可以看出,具有高級職稱(正、副高)的作者是目前我國會計研究領域創作力量最強,論文成果最多的一個群體,也是我國會計研究的主要力量。但也不可小視近40%具有中級職稱的作者及博士研究生,他們大多為青年人,學歷高、專業基礎扎實,且精力充沛、思想活躍、富于想象、具有較強的科研創新能力,他們接受新事物快、吸收新知識、新信息、新方法主動性強,同時還有來自職稱晉升、科研獎勵等諸方面的壓力將可能變成他們刻苦鉆研的動力,推動他們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四)合著論文的統計分析期刊論文合著是科研合作成果推出的一種重要形式,從表8的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出,論文獨撰與論文合著的比例大約為40%︰60%,合著論文的比例明顯高于獨撰。從各年度數據來看,合著論文的數量和比例還在不斷提高,而獨撰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趨勢。從合作的規模來看,在被統計的3204篇合著論文中,2人合著的有2264篇,占總體的70.76%;3人合著的有800篇,占總體的24.97%;4人及以上的有140篇,占總體4.37%。主要還是以2-3人為主的小規模的合作形式,且呈增長趨勢;而4人以上的合作偏少,各年度數量上略有起伏。
論文合著是科學研究中的普遍現象,也是一種必然趨勢。筆者在檢索統計時就發現了兩個比較明顯的特點:第一,合著論文的作者中許多都是非會計學科的研究背景;第二,合著論文的作者類型多樣化:有同一機構內同專業、不同研究方向合作的;有同一機構跨專業、跨學科合作的;還有不同機構間合作的;極少數國際間合作研究的,這無疑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一種科學研究的思路與模式。當然,從論文合著來研究科研合作,是基于理想化合著的假設,在實踐中,可能還存在大量出于評聘職稱等功利性目的的“掛名合著”現象,這里無法嚴格界定。(五)基金資助論文的統計分析基金資助論文是指由國家各級政府部門、各類基金組織和企事業單位提供科研經費而產出的研究論文,它是科研活動的主要產出形式,代表著某研究領域內新動向、新趨勢,具有較大難度和較高水準,受到研究人員的普遍關注與重視。本文研究基金論文數量,試圖揭示會計研究過程中受到基金資助的情況,表9給出了2004—2008各年度受到各種基金資助的發文情況。從表中數據來看,基金資助的發文量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且增長幅度逐年加大,2008年基金發文量已占發文總量的55.94%,比2004年翻了一番。這從側面反映了我國的會計研究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社會的認可和重視;但不同類型基金的論文增長幅度有差別。從基金論文級別來看,受國家級基金資助的論文比例明顯高于部級、省(市)級和校院其他級,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論文數量遠遠多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相差4倍,這可能是由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對項目的結項并未作嚴格要求,致使有的國家社科基金研究論文未標注基金來源,從而導致論文數量上的差距。此外,從表中數據還可以看出,無論是國家自科基金還是社科基金,重點(或重大)項目太少,尤其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五、結論、啟示與思考
基于上述五個方面的數據分析,對近五年我國會計研究學術論文產出現狀可以作出以下結論,并從中得到一些啟示與思考:
(一)簡要結論
首先,在會計研究學術論文的產出機構中,高校占有絕對優勢(占總發文量的93%);且高校間研究能力差距懸殊,總體來講,綜合性大學的研究實力和學術水準強于財經類大學;此外,會計實務界的研究力量太顯薄弱(不到3%)。其次,在會計研究學術論文產出的高產作者中,大多出自研究實力雄厚、學術氛圍濃厚的學術團隊里;深入觀察樣本資料還可以發現,他們都具有明確的研究方向或研究主線;高級職稱(正、副高)的作者是論文成果最多的一個群體(占總量的61%),其次是中級和博士研究生(占38%)。最后,基金論文與合著論文在數量和比例上皆呈逐年增長的趨勢,兩者成正比關系;合著論文的合作規模主要是以2-3人為主的小規模合作,且合作形式多樣化;基金資助的論文中,國家級基金資助的論文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基金,自科基金論文數量遠遠多于社科基金,但重點(或重大)項目太少,尤其是國家級社科基金項目。
(二)啟示與思考
第一,會計專業設置較久、會計專業教育層次齊全(學士、碩士、博士)的老牌財經類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例外),其科研實力和學術水準有待進一步提高!師資隊伍應盡量避免“近親繁殖”、“幾代同堂”[5]的現象。
第二,會計實務界的研究力量太顯薄弱(不到3%),值得重視!任何理論研究都不能脫離實踐,否則很容易陷理論研究于“隔靴搔癢”的境地,影響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會計是一門實務性很強的學科,為數不少的會計實務界的會計學專業的碩士甚至博士,他們既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也有較強的理論研究能力,還有來自實踐的第一手材料和切身的感受,應該比遠離會計實踐的高校研究者更容易出成果。同時,會計研究者也不能始終禁錮在書齋里,為研究而研究,應該深入到企業,就像教師深入到課堂中一樣,這樣會發現有更多的課題需要去研究,其研究成果才能真正對實務界和政策制定者有價值。
【關鍵詞】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教學模式
畢業論文的撰寫是本科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鍛煉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對學生掌握和運用所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以及從事科學研究能力的綜合考核。搞好學生的畢業論文工作,對全面衡量和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傳統的畢業論文教學模式運行狀況不容樂觀,許多見怪不怪的行為時有發生。為了使畢業論文回歸它的初衷,改革和創新傳統的畢業論文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一、傳統畢業論文教學模式存在的缺陷
(一)寫作周期太短,難于達到預期效果
很多高校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都習慣于將畢業論文作為一個獨立的教學環節安排在最后一個學期,寫作周期約三個月。然而,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僅僅靠論文指導教師通過短時間的突擊指導是很難見效的。一個完整的畢業論文實踐通常包括以下幾個環節:確定畢業論文題目,查找文獻資料,寫開題報告,制定調查方案,進行調查和資料整理,撰寫畢業論文,答辯等。如此多的實踐教學環節,要在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內完成,其難度是不言而喻的,更何況每一個環節都有一個理解、熟悉和消化的過程。特別在此之前缺乏前期性的訓練,部分學生就更加感到困惑了。比如,許多學生面對眾多的參考選題茫然不知所措,處于“什么題目都可以選,什么題目又都不能選”的矛盾之中;又比如,如何收集資料,收集哪些資料,如何進行實地調查,調查什么,一籌莫展。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學士學位,迫不得已,部分學生只好趕鴨子上架,走向另一個極端,其結果是不言而喻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文抄公”、“摻水”現象不時而生。
(二)就業壓力過大,論文寫作應付了事
由于目前大多數院校實行的是學年學分制,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畢業論文大都安排在第八學期,且這一學期又是畢業生求職的時期,所以二者的重合給畢業論文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一方面,學生為了在限定的時間內找到好的工作崗位自然會把畢業論文放到從屬地位;另一方面,即使找到了工作,用人單位要求學生提前上班,致使這些學生無暇顧及畢業論文,所以無論是找到工作與否都不同程度地影響畢業論文的撰寫。
(三)寫作基礎薄弱,撰寫論文力不從心
本科畢業論文的寫作要求學生綜合運用專業的知識和理論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論是問題的發現和提出,還是問題的分析和解決都需要扎實的知識和理論的支撐。沒有寬厚的知識和理論背景,就很難有什么新發現。目前學生缺乏寫作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很多學校沒有開設專門的畢業論文指導課,在校時各門專業課的考試又大多以試題考試為主,學生在校期間幾乎沒有受到專業論文的寫作訓練。即使在畢業論文寫作前,學校安排了幾次專題講座,但不少學生實際動筆時仍感覺到困難重重,不知如何展開研究工作。教師在指導畢業論文教學中,發現有相當多的學生非常缺乏論文寫作能力,在論文寫作時對于自己所論的問題、論點、例證和論證步驟不清晰,想到什么就寫什么,事無巨細的將一堆材料沒有邏輯聯系地堆砌在一起。
二、畢業論文教學模式的重構與創新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如何妥善解決其中的矛盾,本文探討了“3.8.2.1”畢業論文教學新模式,具體思路就是構建一套有理論支撐,有實踐基礎,具有漸進性、階段性訓練特點的畢業論文教學模式。具體模式見圖1:
模式中的“3”是指開設《大學語文》、《寫作基礎知識》和《經濟文獻檢索》三門課程,開設這三門課的目的旨在為撰寫畢業論文奠定寫作基礎。其中《大學語文》安排在第一學期,《論文寫作基礎》安排在第二學期,《經濟文獻檢索》安排在第三學期。這種安排既保證了課程先行后續的合理性,同時又保證時間上的銜接性,而且也體現了大學與中學知識的延續性。
模式中的“8”是指圍繞教育部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會計學專業指導性教學計劃中規定的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審計學、財務管理、會計電算化(或會計信息系統)等八門主干專業課程進行課程論文訓練,通過課程論文寫作達到畢業論文前期性專業寫作訓練的目的。課程論文的寫作形式可多種多樣,如讀書體會、學習心得、文獻綜述、調查研究、案例分析、小論文等形式均可。具體要求可視課程的內容和難易程度確定。比如剛學習《基礎會計》時,考慮是專業入門課程,要求學生寫學習心得或讀書體會即可;《財務管理》可考慮案例分析,等等。專業主干課程論文時間安排與課程安排同步。通過這一系列的寫作,既可初步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為畢業論文寫作打下專業基礎。
模式中的“2”是指開設論文專題講座和進行一次學年論文寫作訓練,時間可安排在第七學期前半學期完成。首先,安排論文指導經驗比較豐富的教師講授2至3次論文專題講座,主要是結合專業特點,進行論文研究方法和論文規范性的培訓,使得學生能夠把握論文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查詢資料的方法、論文寫作的規范性、摘要的寫作等。隨后安排5~6周時間進行學年論文寫作,為畢業論文奠定基礎。在寫作學年論文時,可以由老師根據自己的科研和教學問題,事先擬定選題,讓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題目,并通過師生交換意見,實現雙向選擇。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可以尋求學生感興趣的科研切入點和師生之間協調的結合點。學年論文的寫作目的旨在為畢業論文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此階段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是為后期撰寫畢業論文選好題。論文選題無論來自教學或科研,都應有一定的先進性和可行性,難度太大和太小的題目都不宜作為學年論文的選題。難度太大,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完不成任務;難度太小,學生得不到應有的鍛煉,達不到學年論文的質量要求。題目的難度應以學生經過努力能夠完成為基礎。其次是深入實習單位,搞好調查研究工作,學會如何搜集材料,如何整理材料等,此階段要達到畢業論文寫作前期模擬訓練的目的。
模式中的“1”是指在最后一學期,學生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畢業論文撰寫全過程。在操作上筆者建議盡可能圍繞學年論文確定的題目作進一步的調查研究,使研究不斷深化升華,使內容不斷充實。理想狀態應是學年論文的揚棄而不是拋棄,這樣做的目的是減輕最后一學期畢業論文的壓力,使研究具有延續性,將畢業論文與學年論文連為一體,同時也有利于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也能較好地解決就業求職與畢業論文撰寫的矛盾。
按照上述模式組織畢業論文教學,至少有如下幾方面的好處。其一,能較好地解決目前畢業論文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有利于調動學生撰寫論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較好地解決求職與論文撰寫的矛盾。其二,循序漸進,分階段訓練,有利于夯實寫作基礎,提高學生論文寫作能力,達到提高畢業論文質量的目的。其三,這種新模式能克服原來的畢業論文環節孤立、封閉、滯后及時間不足的弱點,將平時的專業課程論文訓練、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有機地結合起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須注意的問題
首先,本科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的改革與創新是一項涉及專業建設、教學改革和教學管理的交叉性課題之一,是一項系統工程,它與學校日常的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教學以及教育理念、培養目標等密不可分。只有在不斷轉變教學理念的過程中形成共識,明確思路才能提出創新的教學方案。其次,畢業論文教學模式改革方案的有效實施離不開指導老師、學生和教學職能部門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只有三者形成共識,密切配合,實施方案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再次,畢業論文教學模式改革是動態的,是一個由不太完善到逐步完善的過程,這其中需要我們不斷總結經驗,不斷補充和完善,特別是規范各階段具體操作規程,并制定相應的保障機制,做到有章可循,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否則難于達到預期目的。
【參考文獻】
[1]趙華,蔡曉波.關于提高財經類本科教育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2001,(1):54-57.
[2]徐群.法學本科學生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2):23-26.
【關鍵詞】 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教學模式
畢業論文的撰寫是本科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鍛煉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對學生掌握和運用所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以及從事科學研究能力的綜合考核。搞好學生的畢業論文工作,對全面衡量和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傳統的畢業論文教學模式運行狀況不容樂觀,許多見怪不怪的行為時有發生。為了使畢業論文回歸它的初衷,改革和創新傳統的畢業論文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一、傳統畢業論文教學模式存在的缺陷
(一)寫作周期太短,難于達到預期效果
很多高校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都習慣于將畢業論文作為一個獨立的教學環節安排在最后一個學期,寫作周期約三個月。然而,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僅僅靠論文指導教師通過短時間的突擊指導是很難見效的。一個完整的畢業論文實踐通常包括以下幾個環節:確定畢業論文題目,查找文獻資料,寫開題報告, 制定調查方案,進行調查和資料整理,撰寫畢業論文,答辯等。如此多的實踐教學環節,要在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內完成,其難度是不言而喻的,更何況每一個環節都有一個理解、熟悉和消化的過程。特別在此之前缺乏前期性的訓練,部分學生就更加感到困惑了。比如,許多學生面對眾多的參考選題茫然不知所措,處于“什么題目都可以選,什么題目又都不能選”的矛盾之中;又比如,如何收集資料,收集哪些資料,如何進行實地調查,調查什么,一籌莫展。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學士學位,迫不得已,部分學生只好趕鴨子上架,走向另一個極端,其結果是不言而喻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文抄公”、 “摻水”現象不時而生。
(二)就業壓力過大,論文寫作應付了事
由于目前大多數院校實行的是學年學分制,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畢業論文大都安排在第八學期,且這一學期又是畢業生求職的時期,所以二者的重合給畢業論文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一方面,學生為了在限定的時間內找到好的工作崗位自然會把畢業論文放到從屬地位;另一方面,即使找到了工作,用人單位要求學生提前上班,致使這些學生無暇顧及畢業論文,所以無論是找到工作與否都不同程度地影響畢業論文的撰寫。
(三)寫作基礎薄弱,撰寫論文力不從心
本科畢業論文的寫作要求學生綜合運用專業的知識和理論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論是問題的發現和提出,還是問題的分析和解決都需要扎實的知識和理論的支撐。沒有寬厚的知識和理論背景,就很難有什么新發現。目前學生缺乏寫作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很多學校沒有開設專門的畢業論文指導課,在校時各門專業課的考試又大多以試題考試為主,學生在校期間幾乎沒有受到專業論文的寫作訓練。即使在畢業論文寫作前,學校安排了幾次專題講座,但不少學生實際動筆時仍感覺到困難重重,不知如何展開研究工作。教師在指導畢業論文教學中,發現有相當多的學生非常缺乏論文寫作能力,在論文寫作時對于自己所論的問題、論點、例證和論證步驟不清晰,想到什么就寫什么,事無巨細的將一堆材料沒有邏輯聯系地堆砌在一起。
二、畢業論文教學模式的重構與創新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如何妥善解決其中的矛盾,本文探討了“3.8.2.1”畢業論文教學新模式,具體思路就是構建一套有理論支撐,有實踐基礎,具有漸進性、階段性訓練特點的畢業論文教學模式。具體模式見圖1:
模式中的 “3”是指開設《大學語文》、《寫作基礎知識》和《經濟文獻檢索》三門課程,開設這三門課的目的旨在為撰寫畢業論文奠定寫作基礎。其中《大學語文》安排在第一學期,《論文寫作基礎》安排在第二學期,《經濟文獻檢索》安排在第三學期。這種安排既保證了課程先行后續的合理性,同時又保證時間上的銜接性,而且也體現了大學與中學知識的延續性。
模式中的 “8”是指圍繞教育部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會計學專業指導性教學計劃中規定的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審計學、財務管理、會計電算化(或會計信息系統)等八門主干專業課程進行課程論文訓練,通過課程論文寫作達到畢業論文前期性專業寫作訓練的目的。課程論文的寫作形式可多種多樣,如讀書體會、學習心得、文獻綜述、調查研究、案例分析、小論文等形式均可。具體要求可視課程的內容和難易程度確定。比如剛學習《基礎會計》時,考慮是專業入門課程,要求學生寫學習心得或讀書體會即可;《財務管理》可考慮案例分析,等等。專業主干課程論文時間安排與課程安排同步。通過這一系列的寫作,既可初步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為畢業論文寫作打下專業基礎。
模式中的 “2”是指開設論文專題講座和進行一次學年論文寫作訓練,時間可安排在第七學期前半學期完成。首先,安排論文指導經驗比較豐富的教師講授2至3次論文專題講座,主要是結合專業特點,進行論文研究方法和論文規范性的培訓,使得學生能夠把握論文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查詢資料的方法、論文寫作的規范性、摘要的寫作等。隨后安排5~6周時間進行學年論文寫作,為畢業論文奠定基礎。在寫作學年論文時,可以由老師根據自己的科研和教學問題,事先擬定選題,讓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題目,并通過師生交換意見,實現雙向選擇。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可以尋求學生感興趣的科研切入點和師生之間協調的結合點。學年論文的寫作目的旨在為畢業論文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此階段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是為后期撰寫畢業論文選好題。論文選題無論來自教學或科研,都應有一定的先進性和可行性,難度太大和太小的題目都不宜作為學年論文的選題。難度太大,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完不成任務;難度太小,學生得不到應有的鍛煉,達不到學年論文的質量要求。題目的難度應以學生經過努力能夠完成為基礎。其次是深入實習單位,搞好調查研究工作,學會如何搜集材料,如何整理材料等,此階段要達到畢業論文寫作前期模擬訓練的目的。
模式中的 “1”是指在最后一學期,學生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畢業論文撰寫全過程。在操作上筆者建議盡可能圍繞學年論文確定的題目作進一步的調查研究,使研究不斷深化升華,使內容不斷充實。理想狀態應是學年論文的揚棄而不是拋棄,這樣做的目的是減輕最后一學期畢業論文的壓力,使研究具有延續性,將畢業論文與學年論文連為一體,同時也有利于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也能較好地解決就業求職與畢業論文撰寫的矛盾。
按照上述模式組織畢業論文教學,至少有如下幾方面的好處。其一,能較好地解決目前畢業論文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有利于調動學生撰寫論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較好地解決求職與論文撰寫的矛盾。其二,循序漸進,分階段訓練,有利于夯實寫作基礎,提高學生論文寫作能力,達到提高畢業論文質量的目的。其三,這種新模式能克服原來的畢業論文環節孤立、封閉、滯后及時間不足的弱點,將平時的專業課程論文訓練、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有機地結合起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須注意的問題
首先,本科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的改革與創新是一項涉及專業建設、教學改革和教學管理的交叉性課題之一,是一項系統工程,它與學校日常的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教學以及教育理念、培養目標等密不可分。只有在不斷轉變教學理念的過程中形成共識,明確思路才能提出創新的教學方案。其次,畢業論文教學模式改革方案的有效實施離不開指導老師、學生和教學職能部門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只有三者形成共識,密切配合,實施方案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再次,畢業論文教學模式改革是動態的,是一個由不太完善到逐步完善的過程,這其中需要我們不斷總結經驗,不斷補充和完善,特別是規范各階段具體操作規程,并制定相應的保障機制,做到有章可循,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否則難于達到預期目的。
【參考文獻】
[1] 趙 華,蔡曉波.關于提高財經類本科教育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2001,(1):54-57.
[2] 徐 群.法學本科學生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2):23-26.
【關鍵詞】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教學模式
畢業論文的撰寫是本科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鍛煉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對學生掌握和運用所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以及從事科學研究能力的綜合考核。搞好學生的畢業論文工作,對全面衡量和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傳統的畢業論文教學模式運行狀況不容樂觀,許多見怪不怪的行為時有發生。為了使畢業論文回歸它的初衷,改革和創新傳統的畢業論文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一、傳統畢業論文教學模式存在的缺陷
(一)寫作周期太短,難于達到預期效果
很多高校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都習慣于將畢業論文作為一個獨立的教學環節安排在最后一個學期,寫作周期約三個月。然而,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僅僅靠論文指導教師通過短時間的突擊指導是很難見效的。一個完整的畢業論文實踐通常包括以下幾個環節:確定畢業論文題目,查找文獻資料,寫開題報告,制定調查方案,進行調查和資料整理,撰寫畢業論文,答辯等。如此多的實踐教學環節,要在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內完成,其難度是不言而喻的,更何況每一個環節都有一個理解、熟悉和消化的過程。特別在此之前缺乏前期性的訓練,部分學生就更加感到困惑了。比如,許多學生面對眾多的參考選題茫然不知所措,處于“什么題目都可以選,什么題目又都不能選”的矛盾之中;又比如,如何收集資料,收集哪些資料,如何進行實地調查,調查什么,一籌莫展。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學士學位,迫不得已,部分學生只好趕鴨子上架,走向另一個極端,其結果是不言而喻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文抄公”、“摻水”現象不時而生。
(二)就業壓力過大,論文寫作應付了事
由于目前大多數院校實行的是學年學分制,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畢業論文大都安排在第八學期,且這一學期又是畢業生求職的時期,所以二者的重合給畢業論文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一方面,學生為了在限定的時間內找到好的工作崗位自然會把畢業論文放到從屬地位;另一方面,即使找到了工作,用人單位要求學生提前上班,致使這些學生無暇顧及畢業論文,所以無論是找到工作與否都不同程度地影響畢業論文的撰寫。
(三)寫作基礎薄弱,撰寫論文力不從心
本科畢業論文的寫作要求學生綜合運用專業的知識和理論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論是問題的發現和提出,還是問題的分析和解決都需要扎實的知識和理論的支撐。沒有寬厚的知識和理論背景,就很難有什么新發現。目前學生缺乏寫作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很多學校沒有開設專門的畢業論文指導課,在校時各門專業課的考試又大多以試題考試為主,學生在校期間幾乎沒有受到專業論文的寫作訓練。即使在畢業論文寫作前,學校安排了幾次專題講座,但不少學生實際動筆時仍感覺到困難重重,不知如何展開研究工作。教師在指導畢業論文教學中,發現有相當多的學生非常缺乏論文寫作能力,在論文寫作時對于自己所論的問題、論點、例證和論證步驟不清晰,想到什么就寫什么,事無巨細的將一堆材料沒有邏輯聯系地堆砌在一起。
二、畢業論文教學模式的重構與創新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如何妥善解決其中的矛盾,本文探討了“3.8.2.1”畢業論文教學新模式,具體思路就是構建一套有理論支撐,有實踐基礎,具有漸進性、階段性訓練特點的畢業論文教學模式。具體模式見圖1:
模式中的“3”是指開設《大學語文》、《寫作基礎知識》和《經濟文獻檢索》三門課程,開設這三門課的目的旨在為撰寫畢業論文奠定寫作基礎。其中《大學語文》安排在第一學期,《論文寫作基礎》安排在第二學期,《經濟文獻檢索》安排在第三學期。這種安排既保證了課程先行后續的合理性,同時又保證時間上的銜接性,而且也體現了大學與中學知識的延續性。
模式中的“8”是指圍繞教育部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會計學專業指導性教學計劃中規定的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審計學、財務管理、會計電算化(或會計信息系統)等八門主干專業課程進行課程論文訓練,通過課程論文寫作達到畢業論文前期性專業寫作訓練的目的。課程論文的寫作形式可多種多樣,如讀書體會、學習心得、文獻綜述、調查研究、案例分析、小論文等形式均可。具體要求可視課程的內容和難易程度確定。比如剛學習《基礎會計》時,考慮是專業入門課程,要求學生寫學習心得或讀書體會即可;《財務管理》可考慮案例分析,等等。專業主干課程論文時間安排與課程安排同步。通過這一系列的寫作,既可初步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為畢業論文寫作打下專業基礎。
模式中的“2”是指開設論文專題講座和進行一次學年論文寫作訓練,時間可安排在第七學期前半學期完成。首先,安排論文指導經驗比較豐富的教師講授2至3次論文專題講座,主要是結合專業特點,進行論文研究方法和論文規范性的培訓,使得學生能夠把握論文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查詢資料的方法、論文寫作的規范性、摘要的寫作等。隨后安排5~6周時間進行學年論文寫作,為畢業論文奠定基礎。在寫作學年論文時,可以由老師根據自己的科研和教學問題,事先擬定選題,讓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題目,并通過師生交換意見,實現雙向選擇。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可以尋求學生感興趣的科研切入點和師生之間協調的結合點。學年論文的寫作目的旨在為畢業論文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此階段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是為后期撰寫畢業論文選好題。論文選題無論來自教學或科研,都應有一定的先進性和可行性,難度太大和太小的題目都不宜作為學年論文的選題。難度太大,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完不成任務;難度太小,學生得不到應有的鍛煉,達不到學年論文的質量要求。題目的難度應以學生經過努力能夠完成為基礎。其次是深入實習單位,搞好調查研究工作,學會如何搜集材料,如何整理材料等,此階段要達到畢業論文寫作前期模擬訓練的目的。
模式中的“1”是指在最后一學期,學生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畢業論文撰寫全過程。在操作上筆者建議盡可能圍繞學年論文確定的題目作進一步的調查研究,使研究不斷深化升華,使內容不斷充實。理想狀態應是學年論文的揚棄而不是拋棄,這樣做的目的是減輕最后一學期畢業論文的壓力,使研究具有延續性,將畢業論文與學年論文連為一體,同時也有利于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也能較好地解決就業求職與畢業論文撰寫的矛盾。
按照上述模式組織畢業論文教學,至少有如下幾方面的好處。其一,能較好地解決目前畢業論文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有利于調動學生撰寫論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較好地解決求職與論文撰寫的矛盾。其二,循序漸進,分階段訓練,有利于夯實寫作基礎,提高學生論文寫作能力,達到提高畢業論文質量的目的。其三,這種新模式能克服原來的畢業論文環節孤立、封閉、滯后及時間不足的弱點,將平時的專業課程論文訓練、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有機地結合起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須注意的問題
首先,本科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的改革與創新是一項涉及專業建設、教學改革和教學管理的交叉性課題之一,是一項系統工程,它與學校日常的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教學以及教育理念、培養目標等密不可分。只有在不斷轉變教學理念的過程中形成共識,明確思路才能提出創新的教學方案。其次,畢業論文教學模式改革方案的有效實施離不開指導老師、學生和教學職能部門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只有三者形成共識,密切配合,實施方案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再次,畢業論文教學模式改革是動態的,是一個由不太完善到逐步完善的過程,這其中需要我們不斷總結經驗,不斷補充和完善,特別是規范各階段具體操作規程,并制定相應的保障機制,做到有章可循,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否則難于達到預期目的。
【參考文獻】
[1]趙華,蔡曉波.關于提高財經類本科教育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2001,(1):54-57.
[2]徐群.法學本科學生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2):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