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8:46
序論:在您撰寫影視藝術教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在影視作為一種藝術被廣泛承認后,我國于上世紀80年代,讓影視藝術作為一種課程普遍走進了學校的講堂,作為提高學生審美情趣或專業素質的課程,改變了只有專業院校才進行影視藝術教育的局面。1985年,國家教育部頒布文件指出:“有條件的綜合大學和師范院校中文系,應把電影課作為重要選修課,正式列入教學計劃?!倍l展到今日,基本所有綜合類大學都開設影視藝術教育課程,其他專業學校也絕大多數開設了影視藝術課程,有些學校甚至設立碩士、博士點,成立了許多電影電視的專業研究機構。而伴隨影視藝術的繁榮發展,歷史悠久的中文經典,如詩歌、小說、散文卻在青少年的面前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中文經典閱讀的好處自不必說,但是這和影視藝術教育也有著很重要的關系———我國高校目前的影視教育普遍專注在影視語言、技術實踐等幾個方面,對中文經典閱讀這個表面看起來影響不大的事情未有認真關注,但是看似無關的二者其實在很多方面有很多的一致性,因著這一系列的一致性,二者可以互相補充、互相影響,故而中文經典閱讀對于影視藝術教育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2中文經典與影視藝術的一致性
文學和藝術是相通的,而影視藝術又是離文學較近的一種藝術。二者在宏觀與微觀方面都有諸多一致之處,這些都是二者可以相互影響和作用的地方。
2.1中文經典的過去性與影視藝術的再現性無論所言的“中文經典”指的是任何題材或形式的作品,其都肯定是敘事以及因事而抒情,而這都是對已發生的事件的一個描述和感嘆。小說可以虛構出一個個精彩震撼的故事,散文可以記錄小事并賦予意義等等;而影視藝術中的諸多體裁同樣如此,故事電影中可以再現真實或杜撰橋段,紀錄片可以真實再現事情發生的全過程等等。
2.2中文經典的綜合性與影視藝術的廣泛性中文經典具有相當的綜合性。在時間上,它的創作背景可以涵蓋古往今來人類發展的各個時期;在空間上,其也橫跨人類發展的各個地區;在內容上,其可以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民俗、軍事等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所以,文學具有廣闊的創作天地;同樣,作為影視藝術來說,其也具有相當的廣泛性,目前相當大的創作量也涵蓋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2.3中文經典的情感性與影視藝術的魅力性無論作者在作品中將情感隱晦地表達還是直白地吐露,我們都難以否認中文經典是有情感的,而影視藝術說到底也是一種表達情感的藝術。而在中文經典閱讀的過程中,情感的抒發和獲知是一個重要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地位并不次于中文經典的認知功能,二者相比甚至情感的抒發和獲知更為重要。而近年來的一些優秀影視藝術作品也具有相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魅力,這就能大大增加作品在情感方面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成為影視藝術教育中對于學生人格塑造的一個重要手段。正是有著上述的幾種一致性,中文經典閱讀才會對影視藝術教育具有直接的作用效果,以下進行簡要分析與說明。
3中文經典閱讀對影視藝術教育的作用
當代大學生基本上從小是由電視、電影甚至網絡視頻伴隨成長的,它們迷戀于直白的觀看而厭煩于枯燥的想象和思考,而進行中文經典閱讀便是如此———閱讀密密麻麻的文字印刷的紙質文本對他們來說毫無美感,閱讀的過程并不能像影像可以帶給他們那種順暢、輕松、色彩和感官刺激,因此他們并不傾向于讀書。而一些中文經典之作都主要是由文字組成的印刷文本,是奉獻給一代又一代的讀者閱讀的,隨著時間的發展和時代的流逝,燦若星辰的文學作品被逐漸地篩選更替,留下的則是經典中的經典,依舊保持著當日的光彩,但是目前中文經典的關注度已經大不如前。文字印刷的中文經典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而在影視藝術教育中如果丟失這一塊,便會整體降低影視藝術的水準。中文經典閱讀對于影視藝術教育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如下的幾個方面:
首先,一部分中文經典是影視藝術的腳本,進行中文經典閱讀,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拿幾位經典名家來說,如魯迅、茅盾、巴金、老舍、等,他們的一系列作品如《阿Q正傳》、《祝?!贰ⅰ秱拧?、《藥》、《孔乙己》、《林家鋪子》、《子夜》、《家》、《春》、《秋》、《我這一輩子》、《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雷雨》、《日出》等,目前均已被改編成電視劇或電影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的它們與原作精髓一般并未有大的改變,但是敘事容量已經明顯不同,如果閱讀原著,想必在影視作品的情節遴選、人物設置、敘事方式等方面都會有新的認識。這樣的認識一定是高過只觀片,不閱讀其文學文本的。再如,2014年張藝謀的新片《歸來》改編自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如果未讀原著而走進電影院,你看到的就是張藝謀平心靜氣的一種苦難敘事———陸焉識受“”的迫害多年離家,“”結束后回到家鄉,自己的愛妻馮婉瑜(電影中作“瑜”,小說中作“喻”)卻意外地喪失記憶,只盼其歸卻不認識自己。影片中一系列的故事情節全都是為了這個過程而服務,導致被人批駁情節過于簡單。但是作為電影藝術來說,這是可以理解的。第一,電影的敘事容量有限,兩個小時想要表達清楚10年甚至更長時間,這本來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故而張藝謀聰明地選擇了原著小說中的情節作為影片敘事的重點,使得電影看起來更加清楚明了,感情也更為充沛。第二,電影作為一種投入、生產、發行均為快節奏、商業化的產品,其流水線的工作讓一般的商業片無法追求難以達到的藝術水準。筆者也認為,這是《歸來》在一些人看來過于簡單粗鄙的原因所在。第三,作為再創作者的張藝謀以及其龐大的電影制作團隊,很難達到小說的原創者嚴歌苓對于此故事的理解和掌控。詳究此本小說,其故事不只局限于“”后的“歸來”,而是詳盡地描寫了主人公陸焉識盛年時期在美國、上海的浪子生活以及后半生被流放到西北大荒涼的整個人生,從其文字我們可以感受到殘酷的動蕩年代下,一個知識分子命運的多舛,這可以帶給我們對歷史時代的思考、對人生機遇以及精神世界的思考、對文學作品筆觸多變的思考,這都是電影作品難以帶給我們的??梢哉f,對于這個小說和電影來說,小說是電影極好的補充和延伸。近年來,文學改編的影視作品已然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現象。這種現象出現的一個大的原因當然是歲月遴選下來的文學精品足夠經典,但反觀之,也有影視創意匱乏之嫌。但如果我們能夠在影視藝術教育之時,充分把握中文經典閱讀的比重,則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學思維和創意,對于影視藝術教育大有裨益。
其次,中文經典閱讀可以提高讀者品位,增加他們的藝術感受力,從而對影視也會有更高的審美品位。這就好比許多高校在中文系或一些影視專業開設了“影視文學”這門課程,一些高校開設這門課程的目的也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知識面,使得學生具有相對深刻的審美能力和想象能力。這門課程不同于影視專業課程,不以研究影視相關知識、理論作為主要內容;也不同于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雖然也立足文學,但是并非以傳統的方式,即文本文字對事物加以呈現,而是采取了一種更為形象、直觀的方式———影像。由于影視具有獨特的不同于傳統文本的性質和特點,使得通過這種方式呈現出來的文學必有其獨特之處。而文學經典這種平面的表達方式,更方便直觀地讓受眾有充分時間去思考,從而提高對故事的整體感悟能力。
再次,中文經典閱讀可以與影視藝術教育在多方面互補,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上文提到的高校開設“影視文學”課程,無論是教學生如何去鑒賞或是評價,其主要還是集中在對影視的大旨、思想或藝術等方面的傳授。但是這就只看到了文學和影視的一致性,卻忽略了它們的差異性。這兩種作品形式,它們當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前文也論證過它們的一致性,但是它們卻有本質方面的不同。美國電影理論家喬治•普魯斯東曾經指出:“小說與電影像兩條相交叉的直線,在某一點重合,然后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在交叉的那一點上,小說和電影幾乎沒有區別,可是當兩條線分開后,它們就不僅不能彼此轉換,而且失去了一切相似之點。”文學和電影的相似之處很多,還可以概括為:如它們都是時間藝術,都是在時間的流動中表現人物、展開情節、敘述故事的;敘事手段經常采用戲劇化沖突的方式等等……但是二者的本質區別亦非常明顯。這種本質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二者的敘事語言上,中文經典的語言是文字,是靜態的,一字一句飽含作者體悟;影視的語言是影像和聲音的結合,是視聽語言,這是影視的一個基本特性。兩種敘事語言的截然不同就決定了它們在鑒賞時的本質是不同的,故而要區別對待。通過中文經典閱讀,學生可以體會到通過影視藝術獲取不到的感受,在進行影視藝術教育的時候,注重中文經典閱讀,便可以在很多方面進行優勢互補,提高學生的整體審美情趣。
4總結
這種實踐方式,具有計劃性強,管理可控,實踐流程完整,專業內容組合靈活,學生參與度高,數量大,仿真度強等特點,值得認真研究,充分利用。如何實現化校園藝術實踐實訓創新,提高實訓質量,最大限度的利用校園實踐實訓平臺的功能,并使之規范化、制度化,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表演藝術學院進行了十分有益的嘗試。自2013年起,該學院打破專業匯報演出以單一專業獨立完成的模式,采取現有藝術專業相融合的跨專業模式,經過篩選程序,組合成關聯性精品匯報演出,并作為學院頂級藝術實踐項目固定下來,此舉在校內引起較大反響。演出的藝術專業包括播音主持、戲劇表演、音樂表演、聲樂、器樂、影視藝術編導、舞美設計、服裝化妝等。在這一綜合實踐教學項目,實現了具有較高水平的聯合實訓,各專業各取所需,各展所長,不僅演出效果和實訓效率得到了極大地提升,更難得的是營造了真實的藝術實踐氛圍,同時還鍛煉了各專業各演出環節的協調配合能力,呈現出全方位、多角度,相關專業共同進步的整體態勢。
2校園綜合藝術實踐的收獲和作用
重視校園綜合藝術實踐,使之規范化、制度化,其實際效能和效果不容忽視??v觀重師商院表演藝術學院的綜合藝術實踐實訓,可以得到如下考量。
(1)激發了學生的實踐熱情。綜合實訓,拓展了演出平臺和影響力,是對學生藝術能力的綜合考評,逼真的實訓情境也不同于單元實訓或單一專業匯報演出,學生普遍認為值得高度重視,投入的熱情和專注度明顯高于一般實訓。
(2)引入了競爭機制,提高了實踐水平。由于展示平臺層級較高,又有專業對比,各專業均進行本專業預選和淘汰,使得節目創新呈現出競爭態勢,節目水準大為提高。專業與專業之間的整體表現差異,也促使各專業努力展現自己最高水準。
(3)促進了教師提高教學態度和教學水平。綜合實訓中,學生的表現無疑也是指導教師能力和水平的展現,由于各專業同臺競技,檢驗了各專業日常教學的態度和水平,對教學的促進,不言而喻。
(4)有利于相關藝術的相互借鑒、相互促進。如編導專業在這個演出平臺中,可以全流程的參與策劃、節目形態組合、演出現場導控、電視片腳本編創、現場導播錄制、后期剪輯制作等。校園綜合實訓為這個專業提供了舞臺表現和電視采制兩個流程的藝術實訓。播音主持專業,則在專業技能展示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握現場即興主持和應變能力,借鑒表演藝術理論,用以營造現場演出氣氛、把握節奏,協調配合,豐富創新手法等,還可以拓展藝術視角和范圍,提高綜合素質。
(5)打通了各相關專業整體實踐的各個環節,最大程度接近社會實踐真實。藝術專業創作流程實踐,在理論把握轉化為創作能力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校園綜合藝術實踐演出,因其藝術理論整體性和實際運用的貫通性,涵蓋了學生在校期間專業各門課程的知識點,又必須融會貫通的加以運用。以畢業演出為例,從導演創意策劃開始,到節目原創篩選、單一節目排練修正、整體節目組合搭配、整臺風格基調確立、主持人串詞銜接、舞美、道具、服裝、化妝、燈光、音效、多媒體效果、舞臺進程監督、彩排協調、正式演出以及同步進行的影視資料導演策劃、拍攝方案、攝影攝像、后期制作合成等等,不僅打通了各專業的藝術實踐流程,而且鍛煉了相關專業的協調與同步。更為重要的是,綜合實訓過程的復雜性、一過性、觀眾評價的客觀性,都最大限度地仿真了社會化藝術創作過程,實現了學生藝術素質與能力的集成化提高。
(6)便于考核管理,實踐效率提高。校園藝術綜合實訓,不僅能夠實現硬件資源的集約化,同時也能實現管理的集約化,和師資力量的集約化,實現了實踐項目的計劃、實施全程可控??沙浞掷脤W校的學術委員會、教授委員會和院系(教研室)等機構,對綜合實訓進行實時評價,通過自我評價和專家評價,全面、客觀的對實踐的藝術表現和不足,進行專業交流和討論,以促進教與學的共同提高。
3管理與協調
校園綜合實訓,由于涉及的專業比較多、規模比較大、動用的實驗設備多、實施和管理復雜。從管理的角度出發,必須從教學計劃入手,建立健全相應的制度和實施細則,才能保證其規范有序地進行。同時,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各相關專業在教學進度和教學時段上產生的沖突或干擾。
4強化考核,務求實效
影視藝術影響學生人格的形成。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以及頑強意志是語文教學的目標,但它不是靠老師的空泛分析以及“滿堂灌”、“滿堂練”來達成的,而是靠熏陶感染以及潛移默化而成。我們用各種正面教材影片來直接影響初中生的人格以及意志力,會更加有說服力和感染力。教師應利用好影視藝術這一資源,關注并搜集高質量與語文課文教學相關聯的影視作品,在教學過程中將兩者有機整合,以達到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的目的。
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效運用
影視藝術的方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教學只是照本宣讀,對于有些與學生的心理、生理年齡所能理解的內容有較大差距的課文內容時,容易把語文課堂變成枯燥乏味的說教課,使學生聽得昏昏欲睡。然而,借助影視作品的導入會使得課堂的開始就能形成一種愉悅的課堂氣氛,激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語文的效率。
1.話劇扮演,親歷其境,促進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影視作品具有強烈的視覺以及聽覺上的沖擊力,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以及記憶。在課堂上,老師可以選擇和課文緊密相關的影視作品來為學生播放,或讓學生扮演劇中的主人公,模仿作者筆下所描述的人物神態、動作,從而讓觀看的學生以及演出的學生都能融于其中。如由學生表演《楊修之死》,一節課的時間演下來,同學們就能清楚地明白楊修之死的真正原因,而不用逐字逐句的去斟酌去猜測。讓學生用心演過一遍,親歷其境,如同已經歷過主角的悲喜人生,其之深刻比背誦個上千遍還來得有效。通過影視作品導入,學生能較容易解決課文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促進并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影視作品的人物形象,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改編課文中的散文、小說,培養學生寫作能力播放根據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文學名著改編的電視或電影片段,讓學生與課本書面文字作對比鑒賞,讓學生以“我喜歡劇中的人”,“影片對我有什么啟發”等為話題進行討論和對話,激起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和產生熱烈的交流氣氛。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閱讀書面文字的興趣,而且還可以加深對作品藝術特色的理解和體會。還可以讓學生有創造性地改編課文中的散文或小說,從而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例如:根據蘇教版的《孔乙己》、《我的母親》、《紀念白求恩》等文本改編成簡易的話劇或電影劇本,并且讓學生選擇一些文學作品改編并表演,讓學生的創造潛力得到充分發揮,使得學生從改編和表演的過程再到深入的領悟,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功底,更有益于學生的語文水平的有效提高。
【摘要題】學術平臺
【關鍵詞】中國/影視藝術教育/建構/教學模式
【正文】
影視藝術教育是當代中國高等藝術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代中國的高等教育結構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成為新時期中國高校本科教育與時俱進的一個側面和縮影。隨著高校專業的社會化、市場化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影視藝術專業在全國各大高校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建立。綜觀中國影視藝術教育的現狀,其發展進程中的問題,伴隨著“火熱”的影視藝術教育也越來越顯突出,促使影視教育者去分析“火熱”的影視藝術教育背后所存在的“疾癥”,去探尋影視藝術教育本質和教學規律,去思考影視藝術教育和教學的未來模式。因為,今天的影視教育和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下一個時期中國影視娛樂和影視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水平。直面今日中國高校的影視藝術教育,探尋影視教學的規律,建構影視藝術教學模式,是影視藝術教育者不可回避的課題。
一現狀分析
中國的影視藝術教育在短短的十年之內迅猛發展,影視藝術專業迅速擴容,創辦影視專業的院校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從沿海到內地、從重點綜合性大學到一般普通院校,從影視專業性院校到大多數院校遍地開花。影視藝術專業已成為各個高校的“香餑餑”?!案骷壐黝悓W校都借助各種形式介入影視教育的領地,不管原有學?;A如何,特性怎樣,都似乎響應時代潮流建設影視專業?!盵1]這種格局的出現,與時展的文化潮流、教育管理觀念的解放、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在這種現象與社會“關聯”的背后,有著教育產業化、辦學主體多元化的“功利”性因素驅動。影視藝術專業屬應用型學科,進入“門檻”不高、教學設備的投入可大可小、一般基礎性師資轉型相對較快;同時,開設影視藝術專業生源多、收費高,更多的是迎合辦學主體“功利”性的追求和緣于經濟利益的刺激。在這種背景下掀起的影視藝術教育的大潮,必然會出現“經營粗放”、“教學泛化”、“人才檔次不高”、“缺乏特色和核心競爭力”等弊端。認真分析當前中國影視藝術教育和影視教學的客觀現狀,其帶有共性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五個方面。
(一)有規模,但缺師資
現在創辦影視藝術教育的大學與院校,很大一部分是從2000年以后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大眾文化水平的提高、伴隨藝術教育和影視教育的大潮應運而生的。泛概念的影視藝術教育和兼容跨類的新聞、傳播專業一起,使影視專業的人才培養走上了規模發展的快車道,它以一種不可遏制的勢頭進行著規模化的擴展。許多院校把早期的人文學院、中文系、新聞系和公共基礎部的部分專業和師資與影視相嫁接,創辦出廣播電視新聞、影視廣告、影視美術、影視編導、戲劇影視文學、攝影攝像、動畫、播音主持、錄音藝術、影視表演、廣播電視編導、數字媒體等多種影視專業。影視藝術專業的規模急劇擴張,影視藝術專業的師資很大一部分在邊教邊學中由大文科專業轉向過來,師資隊伍的影視專業理論素養和實際創作積累相對缺乏,部分師資在影視方面的知識結構(尤其是在電視理論的學養和電視創作實踐方面的積累)不很豐厚,許多教師在影視專業教學中照本宣科、缺乏時代感和系統性的教材,更缺乏影視專業創作的經驗,有的院校的專業教學點甚至沒有一個接受過影視藝術學歷教育或乏有從事過影視創作實踐的教學師資。有的院校的專業教學點大量聘用一線的編導和記者作為影視教學專業課的主要師資,雖然這部分師資往往以經驗和體會補充了教學的內容,但缺乏電視的系統性理論基礎、很難把體會和經驗上升到學理層面,同時在教學時間上也不能給予充分的保證。因此,影視專業的規模和數量的擴展與影視藝術專業的師資尤其是“雙師型”師資的奇缺,成為當前影視藝術教育的第一個大問題。
(二)有數量,但缺質量
影視藝術專業旨在培養一批既有學理素養并具有應用技能的創造性人才。影視藝術專業人才的培養過程有別于理工和文科類人才的培養,因此在影視專業招生上理應實行定量控制。然而,不少院校被熱流般涌起的影視藝術類生源所驅使,不斷推出影視藝術專業、不斷擴大招生數量,忽視自身的學科實力、專業技術與設備師資條件,不切實際地擴大招生。西南某學院的二級影視學院,在短短幾年內其8個影視藝術專業面向全國招生。其規模之大、專業之齊、學生數量之多,在全國獨立學院中絕對處于領先地位。學生數量的增多、學生水平的參差不齊,必然帶來后續教學培養的整體無序性、培養目的不明確、理論與實踐聯系不緊密等弊端,嚴重影響了影視教育的質量。為此,許多院校培養出來的影視專業學生普遍是影視通識性人才,影視理論研究與影視策劃能力不強,影視創作思維與創作技能薄弱,同時也存在知識與能力的“撇腳”。誠如四川省廣播電影電視局新聞研究所所長,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楊飚所言:“新聞教育觀念與人才培養沒有及時跟上快速前進的傳媒實踐。學校培養了很多人才,但這些人才往往不適應傳媒的要求。”[2]楊飚雖從新聞人才培養的角度指出了教學的質量問題,同樣也一針見血地點出了當今影視藝術教學上的質量通病。對影視教育來說,培養一個合格的記者、編導、主持人和制作人才,或是一個媒體策劃和影視文化管理者,決不僅是換換課程這么簡單;它與專業本身的內在規定性和培養理念、課程結構、師資設備等有著相互連動的耦合關系。
(三)有體系,但缺創新
擁有影視藝術專業的院校經過幾年的教學積累,在專業的指導思想、人才培養目標、知識和課程結構等方面都已建立和形成了一整套較為完整的教學體系,各個院校的教學體系在理論上大體一致,都在于培養:具有扎實、寬厚的本學科與本專業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與現代信息技術,了解本學科與本專業前沿成果與發展動態,具備適應寬口徑專業或相關專業業務工作的基本知識、能力與素質;具有較強的獨立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社會競爭或就業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信息處理與社會調研能力;掌握一門外國語;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與應用技能等新型復合型專業人才。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難完全實現上述的人才體系目標。因此,多年以來形成了相對有區分度的兩大類影視藝術教學體系,正如曹廷華概括的“長期以來,我們的影視教育圍繞著‘通才’和‘專才’兩個方面展開了教育,專業院校比如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北京廣播學院更加注重電影本體的技能化教育,綜合型院校如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西南師范大學更加注重電影本體的素質化教育,培養的目標更多的是在文學,中文,新聞,戲劇的基礎上進行嫁接或者是升華”[2]。諸多院校影視專業的教學培養體系基本上是沿革這兩類。所以當“回過頭來看,我們培養的影視專業人才并不具備太大的優勢。甚至把西師,川大,川師的學生在一起比較,我們的差異性并不大。把成都,重慶,上海,廣州,北京的學生相比較,我們之間的特色并不明顯。把全國相當的影視傳播專業的學生相對比,除了個體的差異比較明顯外,整體的差異比較小。我們預想的競爭實力也沒有達到所渴望的期待指數。新聞單位對影視傳媒的人才似乎是越來越不重視,受到的批評和爭議也越來越多”[2]。從一定意義上講,這些年來不少影視藝術教學還是按照借鑒一般教學的慣性進行影視人才的培養,影視教學體系和人才培養的教學缺乏創新,各院校的影視專業人才的培養缺乏各校應有的特色和“核心產品”,百校一面,十多年不變,壓抑了各院校影視藝術教學的創新、桎梏了影視育人教學模式的與時俱變。
(四)有通識,但缺能力
影視藝術院系的確為中國的影視文化產業和媒體業輸送了許許多多優秀的人才;他們成為中央、省、市各級廣播電視媒體的主體力量,成為中國影視界、演藝界和國有及民營影視制作公司的“中流砥柱”。同時,各院校的影視藝術教育和影視傳播專業還培養了一大批“種子”,這一大批“種子”正活躍在當今各級各類的影視傳媒界,成為支撐中國的影視文化產業和媒體業的基石。但是也應該看到,隨著各院校影視專業的擴招,近幾年來,影視藝術和影視傳播專業的畢業生不論是出自注重“專業影視技能技巧的藝術院?!?、“影視理論人才教育的重點大學”或是“培養影視通識性人才的一般院?!?,其影視理論素養、影視策劃和影視實踐創作能力普遍隱含著下滑的危機和趨勢。周星指出:“不少大學在影視專業上喪失大學氣象,不切實際地上馬播音主持、影視表演,具體到細微程度,并不見得有基礎,只是招生有吸引力,但自身學科力量如何卻不去考慮?!盵1]實際上這類現象在影視藝術教學中普遍存在。例如,我國較早開設影視動畫專業的高校有“河北師范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長春師范學院,同濟大學,杭州商學院,四川音樂學院,西南民族大學等17所大學”[2]。近幾年新上馬的院校還有中南民族大學、江南大學、北京服裝學院、中國戲曲學院、天津科技大學、天津工業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太原師范學院、浙江傳媒學院、安徽建筑工業學院、景德鎮陶瓷學院、湖北工業大學、云南師范大學、西安外國語學院等。然而,在2005年6月1日到6月5日在杭州舉辦的首屆中國國際動漫節上,國內影視動畫專業的學生拿得出手的成型作品少得可憐,優秀的作品數量也是“鳳毛麟角”。以影視動畫學生的作品數量與全國開辦的影視動畫專業數量相比,則極不協調。這一事例雖然不能代表影視專業教學的全部,但從一個側面說明現在學生創作能力之薄弱。正如曹廷華指出:“我們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學生不適應傳媒的需要,一個原因是理念和意識的局限,另一個局限是實踐的大量缺乏和技能上的不能更新?!盵2]影視藝術專業教育的大眾化,必然會影響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水平,影視業不僅需要精通影視業務的通識性人才,同時也需要有實際創作能力的創造性人才,而我們的影視教學很難滿足這兩者(尤其是后者)。
(五)有成品,但缺“出口”
近五六年來,影視藝術專業和泛影視專業的生源火爆,不少高校不斷拓展擴張這類專業,正所謂多一個專業就多一個就業機會。但是,招生熱門的專業未必就有社會“搶手”和緊俏的就業崗位。在當今的社會里,可供影視藝術畢業生選擇的影視藝術工作領域還是比較多的。然而,每年有數以千計的影視和媒體專業學生畢業、離開學校走向社會,就業的形勢非常嚴峻。雖說影視藝術和影視媒體尚屬時展的朝陽產業、從業的專業需求量比較大,但是受目前我國企業體制屬性的制約及影視專業就業觀念的影響,影視藝術專業和泛影視專業的畢業生相對于工科、文科等專業的畢業生,其就業面還比較狹窄,就業問題顯得尤其突出。許多影視藝術和泛影視專業的畢業生漂浮于社會上、游離在各大電視臺與社會影視制作公司之間,也有的影視專業畢業生離開了心儀的影視傳媒改事其他的職業。影視藝術和傳媒專業的成品“出口”瓶頸,直接影響著影視教育與教學的可持續發展,這是影視教育者必須直面和思考的緊迫現實問題。
二建設思路
我國影視教育和影視專業教學發展所折射的上述問題,既有社會大背景的因素又有影視藝術教育本身的問題。對于影視教育者來講,如何在眾多的影視藝術專業的培養格局中探究影視藝術教育的規律,從教學改革入手創立影視藝術教學的特色,開創影視藝術教學的新格局,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和首要探究的課題。創建影視藝術教學新模式,就是要建立一個影視特色鮮明、以特取勝的人才教學體系,圍繞特色著力夯實文學和影視理論與能力素質培養這一重要基石;開掘和探究知識與能力之間高效轉化的教學創新機制;拓展學、產、研三位一體的創新人才培養目標。
(一)突出特點、以特取勝
影視藝術專業屬于設備、經費投入需要量比較大的專業,而國內許多非影視藝術專業性的高等院校,均是在“窮國辦大教育”的狀況下開辦影視藝術專業的。因而,在有限投入的“?!鼻橄?,更應該強調和突出自身的教學特質與專業特色,有選擇地建設、有重點地突破,力求獨辟蹊徑,出奇制勝。要堅持把影視理論與能力素質培養作為影視教學模式創新的重要基石;要夯實這塊基石,就要突出特點、以特取勝,從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把特色扎根在影視理論與能力素質培養的每一個環節中,從而使影視藝術教學體系獨樹一幟、獨步天下。創辦影視藝術專業,要兼容藝術院?!皩I影視技能技巧”的專業化和重點大學“影視理論人才教育”的學理化特征與優點,從各院校的實際出發,體現自身教學的特色和學校的個性,突出特色。只有堅持影視教學的共性和各院校自身影視教學個性的有機結合,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才有可能建設成為區域一流的影視院校,爭取實現國內一流的發展目標。
(二)師資與學科齊頭并進
開掘和探究知識與能力之間的轉化機制,是影視教學模式創新的重要抓手。實施轉化的關鍵是要有強盛的師資和學科。當前各院校的影視藝術教育的發展正處在一個歷史性的“拐點”上,大多數院校都完成了量的積累、正從量變“拐”向質的提高階段。質的提高成為下一輪各影視院校教學競爭的核心。影視藝術的師資有四類,其中三類缺一不可:一類是將帥之才,是既能“文”又能“武”的學科帶頭人,這類人數量不多,但決定著教學與學科的發展水平和質量;另一類是“文”將才,是頭腦型的研究和策劃型學者,是影視前沿的理論與影視策劃的研究者,是培養學生影視文化學養和學理的骨干師資,是專業的中堅力量,是院系教學水平的基本保證;還有一類是“武”將才,是專業技能的教學骨干、完成教學能力轉化和影視作品創作的基本力量。在強化師資和學科隊伍建設的同時,還必須注意占領影視藝術專業雙語教學的“高地”,注意吸收日趨增多的“海歸”人才。這是下階段打造影視師資和學科特色及教學創新的新亮點,也是影視藝術教學接軌國際的本質體現。
(三)全面整合影視教學資源
拓展學、產、研三位一體的影視教學體系是影視藝術教學模式創新的最終落腳點。要實現學、產、研的一體化,必須全方位地整合影視專業、師資結構、課程結構、知識內容、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與生產教學等資源內容,必須優化發揮教學資源的整合作用,有效引發教師的積極性與學生創作的能動性,從而把教的理論和學的知識與技能轉化為實際影像產品。
探究影視藝術教育的規律、建構影視藝術教學的模式、創建影視藝術教學特色,不僅體現在對影視藝術教育本質屬性的理想理論創新認識上,更要扎根在影視藝術教學目標的實踐過程中。影視藝術教學目標的創新,就在于造就和培,養創一個又一個、一批又一批、一屆又一屆具有廣博文化素質與影視創作能力、具有創新與創業精神和實踐與競爭能力、體現影視與傳媒特色及能力突出的高級應用型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攝影器材,作為一系列復雜的工具,不僅包括照相機,還包括各種應用附件,具有著極強的可操作性。無論社會人士或在校學生,都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及經濟條件,擇優選擇適合自己的機型,以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照相機實際上是一個高級玩具,它充滿了知識性、趣味性、實驗性和創造性,它集物理、機械、人體工程、電子、材料、數學等學科為一身,融科技知識和專業學問為一體,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擁有著多種功能,良好的效應,便于入門,充滿趣味及那神奇的奧秘,引發人們探索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培養并充分展示人的動手操作能力及創造的能力。所以說在通識教育中,選擇攝影工具來培養與提高人的實際操作能力及動手能力是很合適的。
二、有助于學生觀察能力的提高
人的智力也叫智能,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除了核心的思維力外,還體現在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像力等水平上,而觀察是諸種智力因素的先導。常言有云:攝影是一種減法的藝術,攝影實踐需要攝影者在紛繁復雜的景象中抽取出其中精華的部分,在平凡的世界中發現閃光的東西。因此,攝影可以訓練學生在司空見慣的事物中發現美,在稍縱即逝的瞬間捕捉美,在時間的長河里獵取美,在空間的坐標中塑造美,在百姓日用的凡俗中擇取神圣。攝影家的觀察具有細致入微、深刻洞察、反應敏銳、迅速發現(按快門)的特點,這種觀察力素質是攝影家特有的基本素質。因此說,學習攝影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三、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年輕人尤其是在校大學生的創造潛能是無限的,教師的責任是如何去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而不能“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昭昭”。攝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攝影創作中,教師要求學生不能僅僅滿足于拍得清楚,而且要構思新穎,角度獨特,運用一些與眾不同的技巧來創作。鼓勵學生運用一些新穎的手法創作作品,有利于堅定學生的創新信心。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在學生學習、掌握攝影技術的同時,有目的、有計劃地穿插發散、聯想、類比、逆向等思維訓練,讓學生利用這些思維方法,結合課堂所學知識,嘗試拓展性的創作拍攝,從而使學生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具有靈活性、獨特性的思維品質。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最佳突破口,攝影實踐,既訓練了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又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還能培養其創造能力。雕塑家羅丹曾說過: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攝影實踐不但給學生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而且教會了他們去欣賞美,享受美,使學生成為美的創造者。
四、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尤其是“成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成人與成長,而通識教育核心是在使人成為人,也就是要有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作為高校的通識教育,其根本目的是要打破專業的限制、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懷疑與批評的精神,也就是使得學生“成人”,從而可以獨立思想,擁有獨立的人格,從而映照偉大哲人康德的思想: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在現實中,由于我國社會發展的特殊性,作為弱勢的大學生們不得不把所有的精力和熱情幾乎都放到了專業學習和各種可以為就業帶來優勢的“考級”、“考證”上,嚴重抑制了他們的全面發展。另外,課堂上還存在著一種灌輸式教學,把所謂的知識硬塞進學生的頭腦,從而在他們的心靈中,“自我思考”、“自我想象”、“自我判斷”的領域越來越小,導致了現在的大學生普遍缺少敏銳的感覺、直覺、領悟、靈氣,看問題做事情往往呈現出模式化、刻板遲鈍、思想僵化。在校大學生二十來歲,正值風華正茂的時期,卻不能給人一種意氣風發、陽光灑脫的精神風貌。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的心理狀態、審美境界、意志程度、人生態度與他們所具備的專業知識水平不相匹配,這束縛和制約著他們向更高層次發展。當然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環境和社會文化心理背景的深刻影響,也有學校自身專業教育的問題。同時,也強烈地折射出大學生的審美教育嚴重缺失,而作為大學生通識主要內容的攝影藝術教育是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啟發和幫助學生認識什么是美,如何去發現美、創造美;在追求美的過程中,培養自己敏銳的觀察與判斷能力,瞬間的領悟和捕捉能力,豐富的表現力和無限的創造能力。攝影藝術是個“我影照我心”的藝術形式,只要能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過鏡頭釋放,就一定會感到無限的快樂,進而使大學生在藝術的熏陶中塑造自己完美的人格。攝影藝術教學不同于高校一般理論課或專業課的教學方式,因為攝影藝術是藝術與技術的集合體,學習攝影藝術不僅要了解基礎理論,還要鍛煉實際操作能力,就是要學用結合,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培養學生的動腦、用心、動手的實際能力,并通過實踐采風,專題創作,參加攝影比賽,參觀攝影展覽等實踐環節,進一步開闊攝影藝術教育的視野,充分利用美育資源,把攝影藝術教育延伸到校外,擴大到整個社會,把美的欣賞、美的體驗和美的創作結合起來,使攝影藝術教育活動具有更豐富的文化內涵。攝影藝術的創作實踐就是讓大學生作為主體主動參與和全身心投入,讓他們親自體驗美好、體驗成功、體驗快樂、體驗崇高,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對美的感受力、鑒賞力、創造力及自我完善能力。綜上所述,通過在高校通識教育中開展攝影藝術教學有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五、總結
1.1不重視課程設置
服飾藝術專業英語在專業課程教學設置中得不到重視。長久以來,服飾藝術類院校以培養動手能力強的學生為主導方向,因此忽略了理論的強化與學習。在整個專業課的教學設置中,教師在主觀上對服飾專業英語的重視程度不夠。
1.2教材的專業性強,難度大
通用的教材內容對于藝術類的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根據服飾藝術類學生的能力和特點,專業性和理論性太強的教材無法使學生透徹地學習和理解。
1.3專業術語較多,理解難
服裝專業英語的專業詞匯較多,理解難,閱讀起來難度較大,與基礎英語課程相比較顯得枯燥無味,學生對專業英語課的興趣不大。
1.4教學方法單一,缺乏互動和情趣
基于服飾藝術類學生英語學習的背景和特點,單一傳統的填鴨式教育方法,使學生缺乏興趣和動力,學習效果不佳。
1.5缺乏雙師型教師
既懂英語語言又有服裝專業知識的雙師型教師資源有限。專業英語課應該以英語語言能力較好的專業老師擔任,但這樣一來,課堂上,由于教師的語言能力有限,使得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大大降低。在大多數服飾藝術類院校,專業英語課是由英語專業的教師擔任,專業知識極其缺乏,導致教學的各個環節都十分松散。
1.6教學與考核方法單一
目前,多數教師對于專業英語的教學方法實行的是講解課文和翻譯術語這樣直接的方法,使得課堂死氣沉沉,教學效果也不明顯。考核時,也是以翻譯術語和做選擇題這樣古板老套的方式,而沒有把英語作為一門交際語言貫穿到整個的服裝專業教學中去,學生尤其是在閱讀和寫作方面非常遜色。
2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方法探討
2.1提高專業教師的綜合素質
首先,作為一名專業英語教師,要做到與時俱進,不斷用新知識充實自己。在信息時代不斷發展的今天,只有不斷地學習,給自己充電,才不會落后于時代。另外,在專業英語課程當中,對聽、說、讀、寫和譯的要求更高,這就要求老師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把自己理解的知識信息以簡單易理解地方式準確無誤地傳達給學生。其次,認真備好每一堂課,做到精益求精。最后,努力創造機會與專業課教師進行交流學習,做到專業英語與專業課程有機結合,教師不僅僅局限于一些專業的詞匯的講授和專業課文的翻譯,而且要與專業課同步學習。比如:在講解服裝各部件英文名稱的時候,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出一款自己喜歡的服飾,用英語標出各部分的英文表達,并且用英語對創意靈感進行描述。在課程教學中還應采取與專業相結合的英語教學方法,英語教學首先要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對于服飾藝術專業的學生而言,把興趣愛好和學習相結合是最佳的途徑。英語課堂應該是學生自我展示的一個舞臺。他們可以利用每節課開始的幾分鐘時間用英語介紹自己的作品或自己喜歡的作品或感興趣的話題。這樣一來,學生對英語語言的運用印象加深,同時還能結合到已學的專業課知識。
2.2啟發式教學,合理設計教學內容
采用啟發式教學,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在專業英語的學習過程當中,專業詞匯和專業術語的記憶是一個難點,在這一方面,教師可引導學生自主掌握詞匯的記憶方法,比如拆詞法、詞綴構詞記憶法來幫助學生擴大詞匯量。另一方面,在教授專業內容上也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以問題引入法,網絡資源學習法,情景教學法和自主學習等教學方法,讓學生自主思考問題,自己動手操作和借助于多媒體教學工具來分層完成學習內容。基于服裝專業的特點和英語水平現狀,在專業英語的教學改革中采取從簡入手、步步為營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熱情。在課程設計上,把專業英語課放在第五學期,在學生掌握了豐富的服裝專業知識的背景下開始教授,這時,學生對服裝專業英語課程中的許多內容已經非常熟悉。例如:講解Bohemian,波西米亞原為Bohemian譯音:一般譯為波西米亞,原意指豪放的吉卜賽人和頹廢派的文化人。追求自由的波希米亞人,在浪跡天涯的旅途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哲學。波希米亞不僅象征著流蘇、褶皺、大擺裙的流行服飾,更成為自由灑脫、熱情奔放的代名詞。學生已經對這一風格的歷史由來有了深入的了解,因此對應相應的英文閱讀就似乎簡單多。還比如,在給服裝專業的學生講解時裝設計內容時,可以給學生提供面料(紙張)、人臺、剪刀等材料,讓學生用簡單的語言來描述講解的內容和自己對時裝設計的理解,從而鍛煉學生的聽說能力。
2.3采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
考慮到服裝專業實際的英語水平和服裝專業的特點及心理特征,在教案的選擇和整理中,根據學生的需求和教學目的采取靈活多變、與眾不同的教學方式。例如:在課件中插入與課程相關的畫面,學生熟悉并且感興趣的,如知名設計師、畫家和各種服飾配飾的圖片等。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教學方法,將最新的時尚信息以精彩、絢麗的畫面和聲音來傳達,強化教學的聽覺和視覺效果。在多媒體教學中,既可以借助于網絡上的服飾圖片幫助學生進行對話、交流,也可以讓學生拍下自己設計的服飾作品展示給其他同學看,直接詢問學生對自己設計的服飾品的價格,相信學生會更喜歡這種形式的對話。
2.4強調專業英語的翻譯學習
在國際間的服裝交流和服裝貿易中服裝術語的翻譯及其重要,因此有必要強調專業英語的翻譯學習。如:中山裝是我們的傳統服飾,翻譯版本也能見到幾種:sunyatsen'suniform,zhongshansuit,Chinesetuniesuit;又如:旗袍,譯版很多。還比如:各種各樣的帽子在漢語中很難找到對應詞:beret,bowler,topper,panama,stetson等等,漢語里原本沒有表達這些帽子的詞匯,只好采用解釋性翻譯法把他們分別譯為:貝雷帽、常禮帽、高頂禮帽、巴拿馬帽、寬檐帽等。還有一些服裝顏色詞匯,如:khaki譯作卡其色,peru譯作秘魯色,salmon譯作鮮肉色,beige譯作米色,navy譯作藏青色等等。
2.5應用能力的培養
注重應用能力的培養。培養大學畢業生的基本目標就是“學以致用”,在教學的整個過程當中,要把案例教學和實務操作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努力構建實用為主的專業實訓與實踐教學體系。例如,在引導學生去瀏覽國外的電子商務網站之后,首先去點擊購買自己喜歡的服飾藝術商品,既可以熟悉國內外購物網站的區別,又能在相關的英文網站上學習相關的服裝貿易以及服飾藝術品的顏色、尺寸和規格型號等等知識,然后讓學生用E-mail形式告之教師在期間遇到的問題與難題,讓學生試著以英文模式設計自己的店鋪網站,達到理論與實踐同步學習的效果。
3結語
關鍵詞:影視藝術教育普及國民素質創作水平對策
隨著新時代的來臨,藝術素質教育的價值愈來愈被人們看重,藝術教育的范圍也遠比過去擴大,除音樂、美術、舞蹈、戲劇等傳統藝術教育之外,我們已經無法回避影視藝術教育的迫切問題。站在21世紀的門檻上看待藝術教育,就不能不談影視藝術教育。
一、普及影視藝術教育是快速提高整個受眾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的捷徑
影視作為一種視聽語言藝術及大眾化的藝術表現形式,和繪畫、音樂、文學等其他藝術相比,其受眾人數在全球范圍內占絕對第一,公眾的接受性是其他藝術形式難以望其項背的。西方曾有實驗證明:沒有電視,人們幾乎無法生活下去,人們對于電視的依賴已達到很深的地步,其實質是電視文化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力。但是廣大受眾的影視鑒賞水平還有待提高。人們只是膚淺片面地對劇情進行理解,對深層次的主題表達理解不到位,使優秀文化不能準確傳播和吸收,而一些糟粕文化卻乘虛而入。有些影視語言的表達手法使受眾只是門外看熱鬧。這么龐大的、每天都在欣賞影視藝術的受眾群體,影視藝術鑒賞水平亟需提高。
繪畫、音樂、文學等其他藝術教育在中小學及全社會都已經普及,而最具有大眾化生活化且集成了繪畫、音樂、三維技術、化裝、表演、文學、攝影、燈光、編輯等眾多門類的影視藝術,卻還沒有普及。要想快速提高整個受眾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就一定要普及影視藝術教育。也只有普及了影視藝術教育,人們才能真正準確地吸收影視藝術中的優秀文化,拋棄垃圾文化,提高整個受眾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這有利于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創建和諧社會。
二、普及影視藝術教育是提高大眾影視藝術創作水平的需要
影視藝術是大眾容易直接參與創作的視聽文化。DV是近年來頗受大眾歡迎的一種表達理想、抒感的藝術形式。大學生DV是最具活力和文化理念的新生力量,它有力地帶動了社會各階層民間DV活動的開展。DV使藝術表達更加自由和個性化,散點式的個人寫作使得影像產品的數量高速增長。但是中國DV民間活動的興起和發展是不成熟的,普通DV愛好者無論從拍攝內容還是技術把握上還不得要領,一是選題“另類”。盲流、乞丐、客、同性戀等社會邊緣性題材被大量選用。這與中國社會主流生活與發展著的中國現狀極不和諧,沒有代表當前社會中的積極向上的精神。二是DV制作沒有達到公眾視覺審美的要求,許多DV作者走向了極端,要么不具備基本的敘事語言的能力,要么故意追求玄虛,讓觀眾無法得到觀賞。拍攝隨意、多變、主觀,敘事不求流暢,缺乏邏輯。目前DV的低門檻造成了制作者素養的降低,他們大多只是追求光怪陸離,并沒有對于DV美學進行深入的探索。因此普及影視藝術教育,提高創作者的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從而提高其影視作品的水平,有利于宣揚文化主旋律,為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三、普及影視藝術教育是影視藝術自身發展提高的需要
有人說電視節目沒文化,電視文化是快餐,這說明影視藝術的創作水平有待提高。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受大眾影視藝術鑒賞和創作水平不高所制約。影視首先是一門傳播文化,其次才是一門藝術。傳播規律要求作品必須能夠傳播,為了爭取更多觀眾,而迎合大多數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觀眾的審美趣味,一些媒體就會不自覺地向著通俗化與低俗化蛻變或降級,將一種崇高的審美趣味或純粹的思想感情與智力活動變為一種幼稚與膚淺的弱智文化。各種娛樂節目和搞笑快餐鋪天蓋地而來,觀眾在輕松的笑聲中,人們的嚴肅思考和追問消隱了,理性的認識退化了,崇高的審美趣味解體了。國內外經驗證明,高質量的影視藝術作品不僅對開拓廣泛的經濟市場有益,而且對加大一個民族的思想文化影響力,提高該民族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以及在國際社會中的整體形象,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音樂之都維也納就是很成功的例子。
影視藝術創作水平是建立在大眾影視藝術鑒賞和創作水平基礎之上的,只有普及了影視藝術教育,提高了大眾影視藝術鑒賞水平,那么水漲船高,高質量的、具有優秀文化內涵的影視藝術作品就會源源不斷地創作出來;反過來又對廣大受眾進行優秀文化的傳播和藝術熏陶,形成良性循環。
四、影視藝術教育的現狀及對策淺探
1.影視教育的價值還沒有被人們認識到,一方面,影視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社會生活,豐富著人類生活;另一方面,人們又深感不同于書籍文化的被動接受缺憾對人的消極影響。于是,西方不少知識分子家庭反對電視傳媒,放棄電視機,中國的家長們也常常用限制孩子看電視的方式來躲避外界的“禍害”,筆者認為,影視教育在這里負有重要的責任。
影視藝術教育的發展在當代中國的高等教育結構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但是大學的影視教育也遠沒有達到普及的程度,中小學的影視教育多為零散狀態,而且社會影視教育的價值還沒有被人們認識到。建立多層次的影視教育體系是影視藝術教育的必然趨勢。隨著時代的發展,影視早已不是高深的學理研究的領域,它更多地成為了普通百姓生活中自然面對和評點的一種存在對象。影視對生活的影響相當巨大,面向大眾的影視教育肯定是綜合的、傳媒化的。
2.在學校教育中,大學中小學影視教育應屬于不同的層次。大學影視教育應包括影視藝術的鑒賞、創作、文化分析的教育。它含有培養影視專門人才和影視文化工作者的專業教育,與對普通大學生進行藝術審美素質教育的兩個任務。中小學影視教育的主要任務應是培養正確的觀看習慣和影視藝術鑒賞能力,進行審美情趣的熏陶,提高藝術素養,以及借助影像進行思想教育,培養良好的人生觀與道德觀。社會影視藝術教育是與學校教育相輔相成的,它包括對影視創作的社會文化批評、媒介批評和優秀影視作品的宣傳,使人們得以接受良好的影視作品。通過各種途徑宣揚佳作,貶斥不良傾向,促使創作者認識到與社會民心保持什么樣的聯系,從而生產出優秀的作品。中央電視臺舉辦的2004“我們的影像故事”在廣大DV創作者和DV愛好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意義深遠。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中央媒體的這一舉措大大地激勵了中國DV愛好者的創作熱情,也為中國的DV創作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做出了努力。社會影視教育是艱巨的工作,需要社會文化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場”。
結語
藝術素質教育的價值愈來愈被人們看重,影視藝術教育和音樂、美術教育等一樣,是當代中國藝術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影視藝術教育的全面普及,是提高整個受眾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的捷徑,也是提高我國影視藝術創作水平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