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8:39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生誠信教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當前我國大學生誠信教育現狀堪憂,大學生不誠信行為經常發生,大學生道德素質不斷受到社會質疑。幾乎所有高校都設有《思想道德與法律修養基礎》課程,但思想道德教育實效性難以保證。例如,在去年曝光的河南大學生高考代考事件就折射出整個社會的考試誠信問題;多所高校表示困難學生獲得助學貸款并順利畢業后存在拖欠還款等不誠信行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類。
1.社會中的不誠信風氣
社會中的不良風氣是大學生誠信教育出現困境的宏觀環境原因。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不斷滿足著人們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各種需求,但一定程度上出現了金錢至上、權力至上的錯誤思想,這種錯誤思想造就了市場混亂,制假造假、違法經營行為時有出現。近年來相繼發生“瘦肉精”、“毒奶粉”、“彩色饅頭”、“地溝油”等惡性食品安全事件,這些事件表明整個社會的誠信缺失和道德滑坡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這些丑陋的現象對國家,對社會,對全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在客觀上也助長了個別大學生唯利是圖的思想和急功近利的心理,給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2.誠信教育脫離實際
誠信教育脫離實際是大學生誠信教育出現困境的本質原因。道德教育有三個來源,即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其中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顯性的,具有直接性和顯著性,但當前的學校和家庭的道德教育具有超現實性,道德目標設置過高,與社會現實存在巨大差距,脫離生活的誠信教育使學生不能從內心形成道德認同,導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學生從小接受道德高于金錢教育,但學生進入大學之后就會接觸到一些錯誤的世界觀和道德觀,使之感到困惑、焦慮和彷徨。同時,教育者的教育與教育者本身行為的矛盾也會導致這種沖突,例如扮演教育者角色的老師和家長常常在生活中出現不誠信行為,這種不誠信行為和近乎神圣的道德教育形成的巨大反差使學生從小建立的道德觀如巨廈崩潰。
3.制度性監督機制缺失
法律、法規的不完善,社會監管的不足是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制度性原因。在中國,誠信道德是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形成的,也就是在一種封閉的生產關系、人員流動很少的社會條件下形成起來的,在這種歷史大環境下,誠信問題不會成為突出普遍的社會性問題。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建立,人際關系開始變得緊密、廣泛、復雜、頻繁,在這種變化的環境和關系里,傳統的約定俗成對人的行為約束是有限的,當維系誠信的傳統手段漸漸失去了效力,而社會尚未建立或健全與市場經濟所匹配的各項法律體系和規章制度,誠信缺失現象便會出現在各個領域中。大學生誠信教育終究是從道德到道德的教育形式,道德行為缺乏可操作性的信用約束機制,人們的失信行為得不到應有的懲罰,誠實守信者的利益也得不到有效的維護,這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失信行為的一再發生。
(二)國外大學生誠信教育經驗借鑒
在美國,大學生誠信教育不是純粹的道德教育,而接近一種規范教育,誠信教育不是從理論到理論的教育,而越發關注生活中的各種誠信行為,對學術研究、考試、還貸等具體行為規定了具體細致的標準,使學校的總體要求能夠落實到具體生活中。在日本人看來,道德行為可以直接地歸結為“誠”的行為。日本學校的道德教育不單純依靠道德課進行,而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使道德思想滲透于學校的各項活動中。梅原猛就曾提出應該進行心靈的教育、獨立尊重的人格培養,把不撒謊作為最起碼的道德原點。在瑞士,誠信作為現代公民道德的重要內容。例如《瑞士民法典》規定,誠信是社會活動的重要原則。在德國,國家建立完善的信用監管體系,每個公民擁有一套信用信息檔案庫,用以記錄個人信用行為,個人信息檔案庫伴隨公民一生,使得誠信教育脫離了宣傳感化的空洞,成為一種實在有效的制度育人形式。從上可以看出,國外大學生誠信教育十分重視生活實踐,其德育生活化為我國誠信教育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和思路。一是重視滲透。重視通過隱性教育、學校環境、宗教活動來滲透誠信教育,注意在學校各科教學中滲透誠信內容,通過環境滲透使學生在誠信環境中受到熏陶,并使其內化為學生品質;在專業教育中進行誠信滲透使學生從新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誠信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誠信水平。滲透教育體現了對學生的誠信教育是整個學校和全體員工共同的責任,滲透是一種自然融入的過程,是一種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二是重視志愿者服務。培養服務意識是德育重要的一個方面,而且對于學生提高誠信意識意義重大。多種形式的志愿服務活動一方面使學生加強對社會的理解,另一方面培養提高學生的自身修養、社會責任和道德意識,讓同學們了解人與人相處中誠信的重要性,了解社會對于大學生的要求,這樣就為更好地開展德育提供一個大環境。三是調動各種社會力量,提高學生道德素質。在美國的學校內,隨處可見校訓、校旗、歷任校長的照片等等。同時學校經常帶領學生參觀與誠信教育相關的紀念堂、圖書館、博物館,以正面的社會和歷史環境教育學生。
二、德育生活化在誠信教育中的實踐路徑
(一)誠信教育的目標貼近生活
誠信教育的目標有三個層次:一是增強學生的誠信意識,二是使學生掌握誠信行為規范,三是使誠信德性內化為一種生活習慣。一是增強誠信意識。誠信意識是主體通過自覺、主動地參與誠信道德實踐活動,經過一系列的內化而逐步形成的,這種意識從根本上說,來自于社會生活實踐。因此,在大學生誠信教育過程中應當鼓勵學生盡可能多地參加社會實踐,并對自己的道德行為進行分析、自省與反思,增強自身誠信意識。二是掌握誠信規范。誠信規范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穩定的以誠信為行為標準的規則范式。個體的行為規范在社會生活中體現,因此,大學生誠信規范的培養應當放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完成,脫離社會生活的誠信規范是一座空中樓閣,毫無現實意義可言。三是養成誠信習慣。誠信習慣是指人們在長時間的誠信行為后養成的一種穩定的生活方式。誠信習慣行為已經脫離了意志的約束和限制,表現為一種不經意的自然行為,實際上誠信習慣是一種行為慣性,這種行為慣性依靠大量誠信行為累積而成。這些誠信行為只能來自于社會生活實踐。當代大學生崇尚務實,目標越貼近其生活,就越容易被他們所接受,也容易達到所期望的狀態和水平。因此,誠信教育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圍繞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我與集體、我與社會等關系,選擇能為普通學生接受,與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目標。道德目標既要體現崇高性、超然性,又要體現可行性、現實性;既關注國家利益,又考慮人的現實生活需求,實現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統一。
(二)誠信教育的方法突出實踐
誠信教育需要理論指導,但更需要實踐體悟。一方面,“誠信教育課需要思想理論指導”,這要求我們在高校課程教學中加強誠信道德理論指導,例如,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或職業生涯指導課中應當將誠信教育作為專題教育內容。這些專門的理論課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誠信道德的基本內涵和意義,將誠信作為自己立身立命的基礎,使誠信道德內化為行為習慣,堅持將誠實守信作為為人處事的首要原則。學校在開展誠信理論教育的過程中,應更多地運用談心式、感染式的方法,強調學生主動、積極、互動地學習,使學生將誠信理論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真正做到用心體悟誠信在生活實踐中的意義。另一方面,誠信教育需要生活實踐。一是要將校園作為重要實踐課堂。學校應當使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自主廣泛地開展主題活動,實現理論與實踐相互印證。主題活動是大學生實現誠信道德品質實踐外化的重要場所。主題社會活動形式可以是誠信承諾書、誠信榜樣宣傳、誠信征文活動、與誠信相關的黨團日活動、誠信事跡展覽等。要充分利用校園的文化資源和傳播優勢,在校內營造良好的誠信道德氛圍。二是要將社會作為重要的實踐課堂。學校要組織大學生廣泛地深入到社會各個領域和行業進行參觀學習和調查研究,使學生在實踐中理解誠信的內涵,真正做到從實踐中提高誠信覺悟。
(三)誠信教育的環境形成系統
一是全體教職員工都要成為實踐誠信的表率。教師作為教育者,在大學生誠信教育中擔負著為人師表的榜樣作用。要想使大學生誠信教育取得效果,教師首先要做到誠信為人,起到誠信表率作用。首先,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誠信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引導者,在大學生心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輔導員的行為時刻受到學生的關注,因此輔導員的行為舉止和教育導向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其次,專業課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學術地位和人格魅力,因此專業課教師的行為是否誠信對學生有著重大的影響。專業課教師在課堂上要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真正做到“德藝雙馨”,身教重于言教,良好的身教對大學生道德教育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二是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夯實誠信教育的基礎。大學生誠信教育是一個完整的系統,而不是一個簡單的、孤立的過程,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成功需要依托中、小學誠信道德教育。因此,要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必須重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否則大學生誠信道德教育就會基礎不牢,難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未成年人處在人生成長發育的重要時期,也是誠信道德養成的重要階段。對未成年人誠信道德教育要在充分研究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的基礎上進行,將未成年人作為教育活動的主體,利用各類資源、環境進行主題教育活動。三是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高校應當將大學生誠信教育放在制度框架中進行,建立誠信檔案是大學生誠信教育制度化的重要內容和有效途徑。大學生誠信檔案的記錄內容應包含學習行為誠信、經濟行為誠信、生活行為誠信、擇業行為誠信等,這些行為評價應當與大學生素質測評及獎學金評比、研究生推薦、學生干部選拔、入黨考察及各類評優工作掛鉤。誠信檔案建設是一種重要的制度教育,通過建立目標、設定方案、制度內化、評價教育等方法進行教育,不斷地提醒著學生在學習、生活、擇業等各方面堅持誠信做人。
三、結語
(一)絕大部分大學生對誠信的現狀持樂觀態度
當接受問卷調查的大學生被問到“你認為你們學校學生的總體誠信狀況如何”時,認為“很好,不需要過多擔憂的”的占27.59%;一半以上認為“一般,只是個別行為”;僅1.15%的人認為“很差,值得思考”。這說明絕大部分大學生對誠信的現狀持樂觀態度。由此可見,目前我省學生的誠信水平總體上較高,但由于各方面因素影響,仍有部分學生的誠信水平需要改進和提高。
(二)大多數學生不愿意參與學校開展的誠信教育活動
通過調查,相關數據表明,大多數學校會定期開展誠信教育活動,但提到參與活動,41.38%的大學生表示“不會”參加,“覺得沒意思”;只有40.8%的人“會積極參加”。既然各高校都有開展關于誠信教育的活動,那學生為什么不愿意參加?除了大學生自身的問題之外,學校是否應該反思下誠信教育活動的開展形式以及其開展的真正意義呢?
(三)大學生誠信缺失的表現形式多樣
調查題目中所涉及的考試作弊、貧困生身份造假、論文剽竊、求職失信、上課幫點到、撒謊請假等誠信缺失的表現形式,現在的大學生均有不同程度涉及。其中有高達81.61%的同學認為“考試作弊”現象頻繁;還有76.44%的同學認為“上課幫其他同學點到”很常見。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環境的變化,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形式日益多樣化,這已向我們昭示著當代大學生的誠信狀況不容樂觀,完善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刻不容緩。
(四)大學生的學業誠信狀況令人擔憂
調查時,當被問及“據你了解,周圍同學考試作弊是否會被發現”時,七成以上同學表示“偶爾會被發現”;僅有3.45%的人認為“一定會被發現”。從調查數據來看,大學生的誠信品質總體是好的,態度也是積極向上的。然而大學生不誠信現象卻屢屢發生,面對這些問題,加強其誠信教育,完善其道德人格,需要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系統化工程。
二、提高大學生誠信水平的對策措施
(一)加大高校誠信教育的力度
首先,加強高校誠信校園文化建設,改變高校目前“重知識技能傳授,輕道德素質教育”的局面,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誠信教育主題活動,在學生中樹立誠信意識,這是促進師生身心和諧以及人際關系和諧的有效途徑。其次,要把誠信貫徹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通過校廣播臺、校報、校內網等媒介加強宣傳教育,引導廣大同學恪守道德要求。而加大高校教師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的宣傳力度也是重要舉措之一。高校學術造假、學術腐敗等行為屢見不鮮,這些現象的負面效果往往比普通失信行為有過之而無不及,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產生巨大影響。對于那些損害學術道德的失信行為應予以曝光和嚴懲,用誠信筑起一道堅不可摧的城墻。
(二)建立學校與學生家長之間的誠信信息反饋與溝通機制
構建學校與家庭積極互動的誠信網絡。首先,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在家庭的教育內容之中應努力給學生營造誠信的家庭氛圍。其次,應通過信息交流等方式,加強家長與學校之間的聯系,有效地對在校大學生進行監護與引導,共同營造誠信的環境,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誠信道德品質。所以說,學校誠信教育是重點和主導,家庭誠信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
(三)建立大學生誠信約束機制
1.建立、健全大學生誠信評價制度:從老師、同學和大學生自身三個角度對大學生的誠信狀況作出定期書面化評價。
2.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規范信用考評體系:針對大學生誠信狀況,形成書面化、系統化的大學生誠信檔案,并基于誠信檔案進一步形成規范化、系統化的信用考評體系。
3.建立和完善懲戒機制:針對大學生不誠信狀況,采取行之有效的監督與懲戒機制,讓誠信之人一路暢通,讓失信之人寸步難行。
(四)重視社會誠信教育的導向作用
1.健全社會信用體系
2.加強社會保障制度
1.從學校德育缺失角度看
當前,高校在德育上雖然給予了必要的重視和投入,但在德育實踐中普遍存在著教育模式陳舊、教育手段落后等問題,德育不僅過于簡單,而且缺少實效性,同社會發展相脫節。首先,在教育觀念上,即使開展了德育類的課程,但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沒有發自內心地認真對待德育,仍是將精力主要放在專業學習上,存在厚此薄彼的問題。其次,在教育內容上,將德育和政治教育畫等號,德育內容過于重視政治素質的培養,以致政治化和抽象化,缺乏實際應用效果,并且忽視了誠信教育的基礎性作用。再次,在教育方法上,當前高校仍然存在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沒有啟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這種側重觀念性、理論性的灌輸,使一些誠信的案例仍然停留在“過去時”,與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實際不相符合,不能引起共鳴,進而也就不能獲得大學生發自內心的認同。
2.從現行教育體制弊端角度看
在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影響因素中,教育體制起著直接的作用。由于我國傳統教育體制中過于重視應試教育,以分數來論英雄,導致德育評價一直被低估,進而造成誠信教育的效果被弱化。尤其是在高考制度沒有全面改革的前提下,現行的教育體制仍然會造成學校道德素質的培養目標不高等問題,進而導致德育和教學相分離。同時,德育考核標準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在對學生進行道德評語時,仍然側重于校規校紀、尊敬師長、樂于助人之類,這些套話根本無法真實反映學生的道德素質。此外,當前高校在學生考試作弊等問題上也沒有嚴格的規范措施,存在學生認錯就放一馬的態度;或即使有作弊等違紀處理相關規定,執行力度也不強不硬,治標不治本,致使誠信教育得不到充分重視,造成大學生誠信意識普遍不高。
3.從大學生自身素質缺陷角度看
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當代大學生中的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在父母過分溺愛的環境中成長,整體上缺少吃苦耐勞的精神,并且心理脆弱,責任意識淡薄。在具體行為上,經常以自我為中心,對他人奉獻少、索取多,嚴以律人,寬于待己,特別是在利益和誠信之間,當二者出現矛盾時,不少大學生寧愿放棄誠信也要獲取利益。此外,不少大學生在面對具體問題時缺乏理性思考,不能對具體問題進行辯證分析,容易受到不正確價值觀的影響,進而動搖自己長期養成的誠信觀念,甚至放棄誠信原則。
二、加強誠信教育的重要意義
誠信是一個道德范疇,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是日常行為的誠實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稱。即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譽,言必信,行必果,一諾千金。“誠信”作為傳統的道德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是構建法治國家的精神基石,是現代民商法律的“王法條款”,也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規范。誠信不僅是道德的基石、社會的法則,也應當是每個人最基本的人格力量,職業精神。在中華傳統美德中,誠信一直處于重要的地位,歷史上有關誠信的典故不勝枚舉。隨著時代的發展,誠信的內涵也相應地擴充,其基本內涵除了誠實、真誠外,還包括了誠懇、誠篤等,并且沒有絲毫功利傾向。“誠信”二字,“誠”體現了向善的心靈追求,不僅是一種道德規范,更是一種道德境界;而“信”則是一種具體的行為規范,體現了向真的心靈追求,主要表現為講信用等。“誠”和“信”的本質是相同的,都體現出言行一致的價值傾向,所謂言必行、行必果。誠信教育是以掌握誠信的內涵,認知誠信的基本要求,是對人守信,對事負責,勇于擔當培育的過程。感受誠信是每個人立足社會的通行證。誠信教育是培育大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是大學生自我實現的必然途徑,通過培養學生觀察、思辨能力,為人處世與社會生活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導學生踐約守信,誠實做人。誠信教育對大學生道德人格的養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高校而言,大學生誠信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基石,切實有效的大學生誠信教育能凈化高校教學環境,助力和諧的校園文化建設;對社會而言,可為市場經濟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對于我國傳統道德來說,誠信的意義比較廣泛,大致可以歸為兩個方面:第一,從國家治理的角度來說,誠信不僅是天道,亦是人道,是國家治理中的最基本原則之一;第二,從人際交往的角度來說,人無信則不立,誠信是為人處世的基本規范。對于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來說,誠信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這在社會主義榮辱觀中就有明確的要求,開展大學生誠信教育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組成部分。同時,誠信教育對于我國社會主義信用體系的建立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誠實信用是市場秩序維持的保障,更是市場經濟的靈魂。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強化誠信教育,對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促進現代化建設必將起到一定的推進作用。此外,誠信教育也與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相一致。為了貫徹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精神,誠信教育必須被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范疇內,以此實現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目標。
三、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對策思考
針對以上原因可以看出,造成當代大學生誠信缺失因素的復雜性和提升大學生誠信素質的緊迫性。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積極推進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背景下,結合新時期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目標,本文從讓誠信教育成為對大學生道德教育、法律教育的“牛鼻子”;讓誠信教育走進教學主陣地,塑造大學生的健全人格;讓誠信檔案發揮應有作用,健全誠信評價體系等三個方面來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
1.讓誠信教育成為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法律教育的“牛鼻子”
目前,高校在誠信教育中偏重道德層面、輕法律范疇,造成大學生不能全面、科學地理解誠信的含義。而相對道德范疇,法律范疇內的誠信教育更能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因此,高校應在誠信教育中有機融合道德含義和法律含義,促使學生可以深入全面地掌握誠信的內涵,使他們認識到誠信不單單是一種道德義務,更是一項神圣的法律義務。誠信是法治的本質。法治不僅具有保障、促進和維護誠信的要求,而且只有誠信才能建立起法治。如果只從道德角度看來闡明誠信含義,很可能導致誠信教育和傳統德育趨同,也就是絕對地看待利和義之間的關系,甚至在部分學生心中形成講誠信就不能追求利益的觀念。這種將利和義對立起來的教學思想,不僅會讓誠信教育陷入到死胡同,更會導致高校的誠信教育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沖突,不利于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這就需要發揮法律范疇教學的作用,國家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對于合法權益的追求是正當,只要不違背法律原則,就應當受到法律的保護。所以,高校必須結合誠信在法律角度上的含義,促使學生明白誠信和合法利益是不相沖突的,講究誠信也是在保護自己的合法利益。最后,應用這種教學方式,來達到法律的他律和道德的自律相結合的目的,二者一內一外,共同提升大學生的誠信素質。為了提高當代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實效性,可以在實際教學中開展法律旁聽、案例教學、課堂辯論等多種教學模式,促使學生認識到法律對于誠信者的保障,哪些失信行為會觸犯法律,法律后果是什么等。
2.讓誠信教育走進教學主陣地,塑造大學生的健全
人格首先,應當在日常工作的各個方面將誠信教育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關鍵點,增強學生對誠信的全面深刻理解,鼓勵學生建立和諧穩定的人際關系,為社會信用體系建立奠定基礎。其次,教師要利用好課堂這個重要平臺,充分體現誠信理念。處理好道德教育和學生全面發展二者之間的關系,既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又促進理論學習和道德實踐之間的融合,如充分利用高校中的學生社團,開展誠信為主題的誠信活動,促使大學生在活動中形成新的道德認識,在寓教于樂中感悟誠信的重要價值。最后,不斷更新誠信教育內容和方法,既要保留傳統道德中有關誠信內容的精華,又要吸收現代誠信內涵中的法理內容,并且重視課堂教育中知、行、情、意的協調統一,塑造大學生誠信人格,讓誠信貫穿課內外、室內外、校內外。
3.讓誠信檔案發揮應有的作用,健全誠信評價體系
受西方思想的入侵,各種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日漸盛行,好多高校大學生只向“錢”看,政治被視為實現利益的跳板。不少大學生在校參加政治或文體活動僅是為了考核及不影響評獎評優。當今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各種迷信和偽科學逐漸盛行,部分高校大學生遇到困難失去理性判斷。各種宗教思想的侵襲,玷污了大學生的思想,使得青年大學生未能形成正確理想信念和價值觀。
2人際交往不誠信
以誠相待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是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只有真誠待人,對彼此保有一種誠信的動機和態度,才能得到相互信任,人際關系才能得以發展和加深,使得人際關系得到發展和鞏固。但是不少當代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存在各種失信的行為。
3學業、求職造假
學生以學習為主,但是部分高校大學生并不專注學習科學知識,有的沉溺于網絡游戲,有的盲目于愛情,沒有充分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并且缺少學習興趣,或者學習的文化知識不能很好應用。由于平時缺少知識的積累導致考試不能順利通過,于是開始有僥幸心理寄希望于作弊、打小抄上。久而久之,習以為常,甚至購買作弊工具。導致原來那些學習努力的同學產生不平衡心理,進一步助長了這種不良風氣,嚴重影響高校大學生的整體水平,缺乏應具備的職業能力,這就進一步影響了當今大學生的就業問題。
4經濟誠信缺失嚴重
當今大學生惡意拖欠助學貸款成為受人關注的焦點問題,他們或是不按合同還款或是不按時還利息,更有甚者畢業后拒絕還貸,很多同學惡意拖欠學費,這些誠信缺失行為嚴重影響了高校大學生的形象及聲譽。大學生經濟缺失問題在我們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隨處可見,有的不只局限在道德層面,甚至觸犯到法律,,對人民、社會以及國家構成威脅、造成損失。
5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有效途徑
5.1建立高校大學生的誠信檔案
為規范和制約高校學生的不誠信現象,引領大學生自覺誠信,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建立大學生信用檔案,是我國目前高校應展開的一項迫切任務。誠信檔案的建立對大學生誠信教育的重要環節。這樣不僅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誠信理念,推動國家助學貸款項目的發展,更有利于國家社會信用系統的建立和完善,為我國經濟又快又好發展提供助力。
5.2建立科學合理的信用監督體制
為了孕育健康和諧的誠信環境,有力地促使高校大學生養成良好的誠信行為,高校不僅要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還要制定科學的監督機制。應有效發揮學生主體的監督和輿論作用,加強信用行為的管理和教育,對失信者的行為通過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及時曝光,對守信用者給予鼓勵,只有這樣才能使廣大青年學子引起對誠信教育的重視,并主動信守承諾,同時也能引起整個社會對高校大學生誠信問題的關注。
5.3構建大學生誠信自律示范機制
誠信教育機制要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道德觀。實際生活中大部分學生誠信缺失重要原因怕受到家長的斥責,因為害怕所以選擇撒謊。有的甚至遭到父母的打罵,這樣反而激發了學生的逆反心理,不僅解決不了問題,身心更是受到損害,使得誠信問題也出現裂口。因此,建議家長與學生多溝通交流,達到誠信教育的效果。
5.4建立大學生誠信危機制度
誠信危機制度是大學生經濟誠信體制不可缺少的部分,大學生誠信危機制度可以保證高校誠信教育的順利推進。各層次相關部門制定獎懲相結合的誠信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力度,避免單一的懲罰制度不合理。還需把握獎懲的力度,避免標準過低或過高失去合理性或者帶來負面影響。高校還應完善大學生就業誠信體制,就業誠信制度能夠保證大學生順利就業,提高大學生就業意識的有效措施。
5.5吸取國外經驗,建立科學誠信體制
網絡時代所引起的網絡誠信問題就更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重視。作為當今社會新鮮事物的主要接受者,大學生與網絡之間有著更多的契合點,這種契合點使二者之間更容易“一見鐘情”,為此有些大學生在網絡狀態下出色的表現讓社會變得徇麗多彩,但也有不少大學生因網絡的出現而迷失方向,違背社會道德。事實上,大學生作為社會的新鮮血液,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力量更需要這種誠信的品質在心中,把它作為進入現實社會與網絡社會的接入點,使做任何事情都要以誠實守信為準則,為構建和諧社會主義增添正能量。
二、網絡對大學生誠信行為的負面影響
(一)網絡誠信缺失導致大學生道德感與責任感的缺失
道德感與責任感是一個人對自己和社會主動施以積極有益作用的精神。道德感作為一種高級情感,是人們用一定的道德標準去評價自己或他人思想和言行時產生的內心體驗。責任感從本質上講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業、利國家、利社會,用正確的態度對待自己的一言一行??陀^而言,網絡是個隱匿又開放的環境,其自由、開放、隱匿的特點使人們的約束力與克制力大大弱化,甚至出現一種“規范真空”的狀態,這樣的狀態下人的自制力往往變得不堪一擊,再加上大學生的意志力比較薄弱并且容易受到外界干擾。因而,面對虛擬的網絡環境,大學生往往會拋棄現實社會的限制與約束,在交往與做事過程中出現道德感與責任感的缺失,任意放縱自己的行為,不對自己的言行舉止承擔任何責任和后果,道德感與責任感在他們心中早已趨近為零。這種現象足以說明,大學生缺乏網絡誠信意識、網絡道德水平下降、自我調控能力的不強。對這些敏感大學生來說,網絡道德感與責任感的缺失很容易造成擾亂社會行為的產生,這不僅擾亂社會正常的社會秩序,還有損國家形象,影響社會穩定。
(二)網絡誠信缺失導致大學生社會角色沖突
在網絡社會中由于網絡的自由性、開放性、隱匿性,使得身心還在發育階段的大學生在交往過程中能夠自由進行角色扮演,甚至還能在網絡上刻意掩飾自己真實身份而進行相互攻擊、謾罵,污染網絡環境,破壞社會的行為準則,拋棄在現實社會中約束自身行為的法律和道德約束,在網絡社會中“游戲人生”。由于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的差異,促使部分大學生在現實社會與虛擬社會中來回切換自己的生活,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道德觀受到嚴重的破壞,甚至部分大學生逐漸分不清現實社會和虛擬社會的區別,形成多重人格,難以以誠信為準繩約束自己的行為,更難使自己在現實角色與網絡角色之間取得平衡。這種角色的沖突與互換長久下去自然會破壞角色規范的實現,還會阻礙現實社會中正常的角色規范。這樣的不良循環長久下去必然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不僅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帶來負面影響,也會對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帶來阻礙,更會對他們未來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三)網絡誠信缺失導致大學生人際關系冷漠
網絡世界雖是現實世界的延伸和發展,但卻不能等同或高于現實世界,大學生在虛擬社會中的行為舉止還應以現實世界為基礎。然而,現在的部分大學生似乎已經忘卻了現實社會的存在整天沉溺于網絡,在網絡世界里漸漸失去了在現實社會中與人交往的本領和技能,甚至對現實社會持有抱怨、悲憤、失望的態度,不愿意與外界溝通交流,但卻覺得虛擬世界是他們的理想世界,那里面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于是他們越來越多的宅在網絡里,成為現實社會里的“宅男宅女”??梢哉f,一個“宅”字映射出網絡交往給大學生帶來的弊端,一是它使人們之間原本面對面的交流變為以各種動畫表情、字母符號等虛擬元素進行情感交流,看似熱烈生動的溝通交流,但是與面對面的談心相比,在交流中少了眼神的凝視、肢體的互動以及真情實感的流露;二是長期沉溺于網絡中會讓大學生產生自閉心理,這種心理使大學生對現實情感逐漸感到麻木進而產生交往的冷漠化,久而久之使整個現實社會中人與人的交往變得冷漠化。
三、影響大學生網絡誠信行為的原因
(一)網絡誠信日益弱化,網絡社會公德缺位
網絡社會不同于現實社會,具有很多明顯的不確定性,導致網絡失信行為極易在互聯網中產生與存在,且很難受到道德的約束與法律的制裁。因此,一些大學生并不認可“網絡中聊天撒謊是件不道德的行為”,反而認可“網絡聊天或者交往中可以有不誠信行為的存在”,并且持這種贊成觀點的人大有人在。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調查顯示,被調查者中有31.3%的人認為“網絡聊天交往出現撒謊的行為是可以接受的”,還有37.4%的被調查者認為,“在網絡中可以毫無顧慮的從事任何行為”,網絡社會真正變成了“隱身人”的樂土,網絡誠信日趨弱化。網絡給人們帶來了豐富的資源與廣闊的知識,這也使一些不善鉆研的大學生可以巧走捷徑,不腳踏實地、投機取巧,養成弄虛作假、浮躁的不良學風,導致網絡社會公德的缺位,如明目張膽的在網絡上找人替考、買賣答案或者剽竊論文等情況略見不鮮。這不僅敗壞了一個大學生應該有的良好學風,還踐踏了學術尊嚴,加促了學術腐敗,更導致了大學生思想品德與學術水平的急劇下降。
(二)網絡違法現象日益猖獗
虛擬性和隱蔽性是網絡社會特有的功能,這種功能使人們在從事道德行為時在自由度和隨意度上大幅增加,但這也進一步為社會生活中逃避道德責任的人提供了更多的機會。網絡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網絡違法事件,但因網絡犯罪在手段上顯得高明不易被人察覺和查處等原因,一些大學生網民也抓住了這樣的心理通常在不考慮后果、不承擔責任的情況下,帶著虛假面具在網絡上與他人進行各種網上活動,甚至采用欺騙的方式贏得對方的信任,從中獲取不合法利益。但是,這些大學生并沒有覺得網絡中這樣的行為是不道德或者違法的,反而將這樣的行為視作一種本領,并爭相效仿,情況十分堪憂。
(三)學校誠信教育不足
在傳統應試教育之下,一個學校的領導和教師評價一個學生好與不好的標準多還從分數方面考慮,很少去考慮一個學生的德育是否良好。這是一種極其錯誤的人才觀,這種只重“分”不重“德”的傳統教育體制忽略了學生更為重要的品格和才能,將教育徹底引入到一個很大的誤區。客觀而言,如今我國高校在誠信理論教育方面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意識基本停留在空白階段,這顯然與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不相適應,并沒有很好的將教書與育人相結合,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這也就成為了導致大學生誠信意識薄弱的主要原因。
(四)學校管理制度方面的不足
學校管理制度不夠完善就可能使學生有空子可鉆。例如,學校在日??记?、成績考核、論文審查、考試監督等方面的管理不到位,監督不嚴等漏洞就很容易讓一些愛鉆空子的大學生有機可乘,他們這樣的心理長久下去就很容易養成誠信缺失的惡習。同時,在誠信教育管理方面,我國的很多高校并沒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大學生誠信教育機制對大學生的誠信進行管理、規范與約束,由于制度管理的不完善,在其約束力上自然也就顯得疲乏無力。這不僅是對高校誠信制度管理的一個嚴厲責問,同時這些不誠信行為也從另一個側面加劇了大學生誠信的缺失,造成了誠信缺失行為的不斷泛濫,泛濫的誠信缺失行為蔓延至網絡中就造就了大學生網絡失信行為的產生。
四、加強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的對策
(一)精準定位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理念
做好大學生的網絡誠信教育主要的任務是要精準定位網絡時代下大學生的誠信教育理念。在這方面需要堅守兩個原則:一是知行合一原則,它是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首要遵守的原則。在現代社會培養和塑造符合當代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是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的目的與宗旨,所以在高校的教育實踐中應該切實將誠信教育和網絡實操統籌起來,通過網絡信息平臺不斷擴充知識,豐富教學內容,完成學、思、知、行四個方面的完整統一。同時,在知行合一當中需要任課教師熟練掌握網絡教學,認真學習和鉆研網絡教學技能,使自身的網絡技能與學生的網絡知識結構保持一致。因為誠實守信的高尚品格是思想與行為的統一,是在長期的、持續的、穩定的言行一致中形成的,是值得社會與眾人信賴與認可的,所以一時的、不長久的作秀之風是不能被認可與信賴的。二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原則。首先,以人為本的管理原則要求教育管理者在進行學生網絡誠信教育中應當以學生為中心,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立場出發考慮網絡誠信教育的開展,把持學生的自治化教育,培養大學生自尊、自愛、自信、自立的積極人生觀,增強大學生自身對網絡真假信息的辨別意識。其次,以人為本管理原則要求學生作為網絡誠信教育管理的主體而非客體參與到其中,積極進行網絡誠信教育的管理工作,使其在整個教學管理工作中發揮主觀能動性。
(二)開創網絡誠信教育的師生互動模式
大學生的網絡誠信教育應該從網絡時代的特點與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教師應當通過與學生的互動了解學生的需求,學生通過參與教學的管理了解教師管理的不易及自身需要遵從的規范要求,從而更好的實現師生間的良性互動。所謂的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從實質上就是要求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從學生的內心出發挖掘出內心當中善的一面,并將其大力發揚使其思想進步的一種行為。那么在開展師生互動方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一是開展師生互動教學評價模式。任課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教學評價,使學生更好的了解教師教學內容,同時也更好的使任課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內容進行改進。二是開展師生互動教學內容模式。任課教師首先可以通過了解學生的需求,搜集整理一些學生愿意接受并與網絡誠信教育相關的資料提供給學生。其次,學生也可以親自查詢或借助網絡整理一些與誠信教育相關的內容與任課教師一起開展討論。三是開展師生互動交流模式。網絡給老師與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師生互動交流平臺,在這里各自不因身份的限制而有所規避,學生和老師可以在完全自由、平等的狀態下聊天、討論,敞開心扉,這不僅增進了師生之間的關系,還有利于開展大學生的誠信教育。
(三)完善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評審機制
大學生誠信教育可以通過建立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評審機制這種教學效能的硬約束力來實現。一是要建立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評價機制。教育評價機制是建立在開放、公平的環境下,從大學生的自我評價、教師與學生互評、學校評價、社會及家庭評價等幾個方面進行考慮,切實做到評價全面,不可疏漏的一種機制。這種機制可以通過激勵的形式促使大學生養成誠信的意識。二是要建立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懲戒機制。針對大學生網絡社會中的不誠信行為,特別是針對一些情形惡劣的行為,校方要做出嚴厲的懲戒措施以此警示學生。三是要將高校的網絡誠信評價系統與社會網絡誠信評價系統進行聯網。通過聯網的方式使社會用人單位更容易了解到大學生在學校的誠信行為,能更好的選擇企業所需人才,但同時也通過這種方式從另一個側面強化大學生的誠信意識。
(四)優化網絡環境,營造文明上網的文化氛圍
第一,需要接受誠信教育的人群數量大,層次多。高校是一個集約化集合,而這個集合又由不同家庭影響,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個性特征,不同年級的群體組成,這就使得高校誠信教育面臨著數量大、層次多的困難。
第二,誠信教育的激勵機制不夠完善,甚至是缺失。雖說誠信是人的立足之本,是人社會生活的基本修養,但是在社會不良風氣日益向高校滲透的今天,大學生誠信缺失是社會影響的間接結果,但卻又是高校誠信教育迷茫的具體表現。
第三,網絡等新媒體不良信息在高校的滲透。信息化時代的今天,不良信息的傳播導致大學生信念動搖,立場不堅定。網絡等新媒體不良信息對大學生的影響是一種集群化影響。
2高校誠信教育困境的解決辦法
第一,重視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實踐教育的同步發展,簡言之就是既要使學生端正思想態度,在思想上認識誠信教育,了解誠信的本質意義,又要讓大學生在社會活動中切實做到誠信。使學生在思想和行動上同時誠信,不偏廢。思想誠信和行為誠信共同發展,相互影響,達到互補目的。最終使得誠信能深入人心,成為大學生生活、學習、工作的良性基因。
第二,鑒于當前誠信教育方式主要是集中在社會道德約束的層面上,集中在喊口號的階段,針對當前高校誠信教育模式不成熟,教育的理論研究不夠的局面,為了充分發揮誠信教育的社會功能,使誠信成為大學生日后社會生存的必要條件和重要基礎,就應該自上而下建立健全高校誠信教育模式,提升高校誠信教育的理論研究水平,提高誠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增強誠信教育的實施力度。切實使高校誠信教育在橫向和縱向功能上都有延續。
第三,積極關注社會不良風氣對校園的影響。最大限度的控制不誠信向校園的滲透,最大限度的擴大校園誠信對外環境的積極影響。擴充高校環境對誠信教育的內涵解釋維度。
第四,擴充誠信教育的范圍,優化誠信教育的方式方法。確立誠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強調誠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明確誠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功能。使學業誠信、資助誠信、就業誠信等誠信教育活動成為誠信教育的支撐手段。不斷夯實、擴大誠信教育成果,營造良好的誠信氛圍。
第五,分類引導、層次化教育、個別針對是高校誠信教育的工作方針,根據大學生的年級特點、家庭背景、個性特征等存在的差異,制定適合不同層次可以接受或應當接受的誠信教育內容。繼續深入優化誠信教育的積極作用,擴大誠信教育的接受范圍。
第六,堅持對不誠信行為的零容忍。把誠信教育擴展到上課、作業、實驗、實踐等大學生學習生涯中。做好高校誠信教育的引導工作,堅持適宜的高校誠信教育原則:不容忍不誠信,鼓勵誠信。努力使誠信成為大學生自我發展的內在需要。第七,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注重網絡等新媒體信息對大學生的影響,幫助大學生把握正確價值取向,建立大學生網絡誠信考評體系和相應的信譽檔案,檔案詳細記錄大學生的誠信軌跡。將新媒體平臺作為誠信教育的前沿陣地。
3誠信教育的重要意義
高校教育,以人文本;德智體美,德育為先。加強如今高校大學生德育教育,誠信教育,立德樹人;是我國高校教育綜合改革領域的重要方向與基本導向。誠信是一個人的誠實性和信用度,體現出了其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會計專業大學生由于其將來從事工作的特殊性,加強法制教育、誠信教育至關重要。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立德樹人也是如今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基本導向。對于高校會計專業的大學生來講,其不僅僅應該熟悉、掌握系統的專業知識,將理論應用于實踐,更應該不斷提升自身修養,樹立較高的道德品質,強化職業素養,增強誠信度。加強大學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其適應于社會主義經濟市場規律的職業道德。
二、高校會計專業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現狀
1、會計專業大學生缺乏誠信教育的文化環境
大學作為高素質人才的培育基地,實踐中只重視專業知識的教育與研究,而忽視了綜合素質的提高,尤其是職業道德、誠信程度的教育與培養。由于受我國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長期培養的是專業性人才,只注重掌握具體崗位技能的工作人員。如今,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逐年嚴峻的主要原因之一與會計專業大學生培養目標的缺乏息息相關。在這種理念的影響下,大學課程的設置基本都是專業課程,注重專業知識的教學,忽視了與職業相關的道德教育、誠信教育,沒有把大學生職業道德的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學任務中來。
2、會計專業大學生教育缺乏科學的體系
課程設置的不合理性?,F在大多數高等院校的會計專業都是以會計專業課程,如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高級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國際會計、審計等為主。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職業道德的教育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這種教育教學的環境中培養出的大學生難以適應如今社會的發展。教學方法上缺乏創新。實踐中,大多數老師仍然采取“滿堂灌”的方式,這種方式難以使學生重視到職業道德教育的意義及重要性。如何充分利用實務演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學生的積極與主動性,提高大學生對于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三、高校會計專業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相應措施
1、優化高校會計專業學生誠信教育的文化環境
高校是人才輸出的搖籃,同時是職業道德教育、誠實教育的主要課堂。因此,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對于優化高校職業道德教育、增強大學生的誠信度至關重要。大學校園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對于大學生的思想、行為、思維方式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具有顯著的育人功能。優秀、高雅的校園文化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是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同時校園文化是一種社會文化的側面反映,對于大學生人生、價值觀的形成與培養具有重要的影響。構建高校校園文化的科學體系,需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先進思想的指導,在科學理論的指引下快速提升高校校園文化品位。通過高校文化建設來促進會計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職業道德素養,培養誠實守信的優秀道德品質。增強高校會計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吸引力,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加強高校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行為與道德行為,具有重要意義。可以通過校風學分建設、治學、創造精神的培養,可以反映出高校的育人質量和辦學水平。在促進學風與校風建設的同時,要發展先進文化的思想的建設,堅持輿論導向的正確性,建設和諧、正確的高校校園輿論氛圍。其次,加強高校校園制度文化建設。文化是一種精神的象征,方向與信念的體現,培養蓬勃向上、勇攀高峰、勇于創新的精神就要加強制度建設,通過科學完善的制度,形成壓力,增加動力。只有通過合理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才能調動廣大師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營造一種開拓創新的氛圍,保持千帆競發的競爭態勢,在公平、和諧的競爭環境中逐漸培育會計專業大學生誠實守信的優秀品質,為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奠定基礎。
2、優化高校會計專業大學生誠信道德教育的典型實踐環境
實踐性課程的設置有利于加強會計專業大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在實際中逐漸培育大學生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的高尚情操。優化典型實踐環境是優化高校職業道德教育、誠信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了將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為能力,必須走出課堂接觸實際操作,親自體驗,不斷感悟與提高技能。典型實踐環境包括通過對典型場景的參觀、典型人物的訪問調查和教育過程、內容融合所釀成顯示的特殊氛圍。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才能將理論轉化為自己真正的技能,將感性認識深華到理性認識??梢钥紤]設置一些到相關單位實習、聘請專家到課堂講座形式的專門課堂,提高會計專業大學生對于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在實踐的過程中強化對誠信的重要性。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