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8:35
序論:在您撰寫地理學畢業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 課程體系 研究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9.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05.004
Inspiration of British College Geography Planning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s
WANG Qiaozhi, CHEN Yong, MIAO Zuohua,
ZENG Xiangyang, LIU Yanzhong, LI Jun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81)
Abstract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undergraduate module,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Planning, in 2012, there is still a need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strategy. This paper selected top-ranking British universities providing the related undergraduate module, analyzed their arrangement of module courses, and discussed their features including providing extensive human geography knowledge and training students' research idea and skills. Suggestions to modu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are therefore provided through drawing upon British experiences.
Key words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Planning; course system; research methods
0 引言
2012年,教育部第四次修訂《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調整地理學本科專業,在原來的資源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基礎上分化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主要培養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具備城鄉規劃及其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能在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城市建設管理機構、城鄉規劃設計單位、房地產開發企業等從事資源調查、評價、規劃設計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作為一個新分化出的專業,課程設置的模式尚在探索之中。針對此現狀,有必要借鑒國外相關專業培養模式的經驗。
英國高校地理學及相關專業的教育久負盛名,具有國際領先水平。英國地理規劃專業屬于地理系與規劃系聯合培養的專業,開設的學校較少。據統計,英國排名前30的高校中有四所高校開設地理規劃專業,包括紐卡斯爾大學、卡迪夫大學、謝菲爾德大學、伯明翰大學,其中前三所高校人才培養目標較為一致,主要是為城市建設、規劃、自然資源管理等行業輸送人才,與我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較為相近。伯明翰大學對規劃要求較低,課程設置更多偏重自然地理、環境科學的方向,規劃類課程較少,類似于我國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的培養方向,對我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借鑒意義有限。本文著重分析前三所高校地理規劃本科課程的基本框架與特點,為我國相關專業的發展提出建議。
1 英國地理規劃本科課程體系
表1匯總了紐卡斯爾大學、卡迪夫大學、謝菲爾德大學地理規劃專業的本科課程體系。三年制的課程體系主要涵蓋研究方法類、地理類、城市規劃類課程,注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總體來看,這幾所高校第一學年的課程均為必修類型,主要為概論性質的課程,幫助學生建立地理的思維、認識城市的形成過程與結構、了解規劃的基本思想與過程、思考規劃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同時培養學生對研究方法的重視;第二學年的課程種類更加豐富、讓學生有機會深入了解地理思維的歷史、地理的經濟文化分支、影響規劃的政策因素、及針對環境問題的規劃,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按照學校的要求選擇地理及規劃課程并開展一定的地理研究,了解研究的技術方法,為第三年的畢業論文打基礎;第三學年里,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綜合學習地理規劃課程并完成畢業論文。這種課程設置模式注重了規劃的思維與技能的培養,契合我國相關專業培養的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英國高校地理規劃專業的課程體系對學生的人文地理知識與研究技能培養非常關注,而這正是我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課程設置所忽略的地方。
2 英國高校地理規劃專業課程體系特點深入分析
2.1 重視拓展學生的人文地理知識面
英國這幾所高校的規劃與地理本科教育理念強調了地理知識對于規劃者的重要性。比如,謝菲爾德大學認為,一個規劃者不應只停留在辦公與會議事務中,應該深入社區、詢問、交流、理解、去感受地方文化;卡迪夫大學認為規劃者首先應該弄清不同區域層面變化的過程,理解主要的環境、社會、文化、政治、經濟趨勢,在此基礎上再去探索規劃所起的作用;紐卡斯爾大學也強調規劃者首先應學習社會驅動力是怎樣影響我們所處的社會、空間、了解城市的空間結構,再去了解規劃設計的實踐并探索政治、社會因素對規劃的影響。課程設置方面,這幾所高校不僅給低年級學生開設概論性質的人文地理課程,還陸續開設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等人文地理分支課程。高年級的地理類課程則更加豐富,以圍繞人文地理某一領域研究而命名,例如紐卡斯爾大學的“氣候變化的爭議:科學、政治及公共觀點”、“加勒比的社會:發展、呼聲及日常生活”、卡迪夫大學的“城市與社會的公正”、“人口與健康”、謝菲爾德大學的“消費地理”、“選舉地理學”。高年級的開設地理類選修課程注重結合授課教師的研究方向,幫助學生了解不同領域的人文地理研究是如何開展的。
2.2 重視科研思維與技能的培養
英國這幾所高校開設的研究技術方法課程,不僅包括了國內相關專業通常開設的數據分析技術課程,如地理信息系統,還包含了研究技能培養課程,如“地理分析”、“研究方法概論”。以紐卡斯爾大學為例,給大一學生開設的“地理分析”課程主要講授地理研究中涉及的方法與哲學觀,并開展分組項目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地理數據的本質,了解定量及定性數據的區別,進行地理數據制圖,理解統計學在地理研究中的作用,應用地理信息系統分析空間數據,并對地理數據進行詮釋。大二開設的“研究方法概論”課程介紹定量、定性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主要過程,例如制定研究的目標、提出研究問題、縷清研究的背景、開展數據的收集與分析,并要求學生根據掌握的知識完成畢業論文的開題報告。針對大三學生開設“學位論文”既是一門課程,又是要求學生提交的學習成果。這門課上,學生需根據畢業論文的開題報告,在老師的指導下擴充文獻閱讀的綜述部分,進一步完善研究問題、目標章節,并陳述研究中的道德注意事項,完成數據的收集分析并完成最終的畢業論文。由此可見,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方法類課程不僅讓學生了解做科研,尤其是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還能指導、監督學生有效地規劃,完成畢業論文。
3 對我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啟示
3.1 注重發揮人文地理教育在專業培養中的價值
人文地理關注人類活動在空間分布上的區別與聯系、尤其關注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形成過程和在不同地域的表現。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研究的核心問題,而人地協調的思想已經被現代地理學普遍接受,這與規劃設計中倡導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異曲同工。規劃設計的結果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但地理學強調區域性、綜合性,為理解規劃設計對象的形態、空間、功能等的差異性提供重要線索,并且,地理學知識能為城市規劃中物質實體空間、社會虛體空間的理解提供更宏觀的視野。但是,人文地理知識覆蓋面非常廣,在城鄉規劃高等教育中應普及哪些具體的地理知識尚存爭議。
我們認為,人文地理的課程設置應因校制宜,在開設地理通識、概論性質課程的基礎上,根據規劃專業的特色設置相關的地理必修課程,比如,以旅游規劃為主的院系可以開設文化地理、歷史地理等課程。另外,可以參考英國高校的做法,鼓勵人文地理方向的教師結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開設特定主題的選修課程。
3.2 注重探索本科生研究技能培養的途徑
在規劃中融入研究方法和技術可以提高規劃方案制定、評價的科學性,進一步完善規劃方案。然而,我國城鄉規劃本科層次的教育主要以職業訓練為主、研究技能的教育非常有限。我國高等院校城市規劃指導委員會每年舉辦城市規劃作業競賽,其中就含有“社會調查報告”競賽。該競賽的導向強調規劃專業研究思維、技能的培養,參賽學生需要運用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來分析和解決城市問題、完成調研報告。但是,培養本科生的研究思維、技能還需要針對性的課程來支撐,在地理、規劃知識的課程講授中,不僅要講解“是什么”,還應啟發學生探索現有知識理論的來源。
*陳勇為本文通訊作者
課題項目:武漢科技大學教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4Z010、YJG201432),主持人:陳勇
參考文獻
[1] The Complete University Guide, “University League Table 2015,” 2015. [Online]. Available: .
[4] Sheffield Uni, “BA (Honours) Geography and Planning - Course structure,” 2014. [Online]. Available: http://shef.ac.uk/trp/undergraduates/courses/bagp/structure.
[5] Birmingham Uni, “Geography and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BSc (Hons),” 2014.[Online]. Available: http://birmingham.ac.uk/undergraduate/courses/gees/geography-urban-joint.aspx#CourseDetailsTab.
關鍵詞:地理教學;學科融合;交叉滲透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的科學,地理學本身具有綜合性、地域性、開放性、實踐性等特點,其教學內容涉及范圍廣,包括地質、氣象氣候、水文以及天文、生物、旅游、經濟、城市等。因此,地理學科是一個高度跨學科性的學科。本文側重探討地理學與動漫、音樂、詩歌等學科之間的融合教學。
一、 地理c動漫融合
動漫從字面上看,涉及動畫和漫畫,其中漫畫通過夸張變形,詼諧幽默和荒誕不經等手段,表達事物的精神實質,并向人們傳遞文學和哲學理念。動畫具有有趣、可笑、輕松或意味深長等特色。動漫作品雖是藝術作品,但又不僅僅是藝術作品,除審美上的視覺享受外,其更可貴的在于內在所蘊含著的思想,構成幽默詼諧的畫面或畫面組,以取得諷刺或歌頌的效果,其寓意往往具有幽默和諷刺的雙重特點。動漫具有承載知識和情感的作用。如地理漫畫,其內涵精神是地理的知識內容和情感目標,只是將其以漫畫的形式加以表達;通過教師的挖掘與合理利用,可以發現其隱性的地理教學功能并可充分利用。
例如,圖1“苦難的母親”反映全球人口帶來的社會、環境問題。圖2“小鳥的悲哀”反映濫砍亂伐森林,動物失去了家園,生物多樣性減少的問題?!靶〔莸陌蟆狈从尺^度放牧造成土地退化的問題。圖3“飛來的山峰”反映人口過度增長、耕地不斷減少的問題。通過對此類漫畫內容反映的問題進行解讀,可加深學生對于作品所蘊含和表達的地理現象或事物的理解。
又如,通過各種動畫片可分析氣候的特征:通過《獅子王》的熱帶草原景觀 、《人猿泰山》熱帶雨林景觀 、《馬達加斯加》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景觀等分析氣候特征。通過《里約大冒險 1》中狂歡節巡游和桑巴舞可展現富有特色的人文習俗等。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選擇相應的動畫片有利于引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果。
二、 地理與音樂融合
音樂是陶冶人心靈最好的方式之一,對于學生思維情感和身心健康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和功能,音樂教育本身的積極性和藝術的創造性,使音樂教育教學包含豐富的意義。音樂里有很多歌詞都蘊含著地理知識。如果能將音樂與地理學習相融合,讓學生在聽音樂或歌唱的過程中理解地理知識,無疑將是一種‘雙贏’。地理教學過程中恰當、準確地運用音樂素材,對地理課堂效率的提升不容置疑。利用歌曲MV、歌詞、相關圖片等手段可培養地理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通過表1可以看到歌曲中蘊含著相當多的地理素材,根據初中地理教學內容可選擇合適歌曲學習地理知識。通過邊賞析歌詞和邊看圖片,弄清地理基礎知識,學生在充滿優美旋律的情景中,通過對歌詞的賞析,主觀能動性被慢慢地調動起來,思維也大為活躍?,F在不少地理教師通過改變歌詞將地理知識融匯進歌曲中,讓學生聽著流行歌曲在快樂中學習地理知識。
三、 地理與詩歌融合
詩歌作為一種不同于其它文學體裁的文學樣式,主要特點是音韻和諧、語言凝練、聯想豐富。地理課堂可以通過詩歌描述地理事物并帶給學生一種新的、美的意境和情調,能夠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審美觀念。好的詩歌,更承載著人類靈魂深處最真切的感受,帶給學生最直接、最美的映襯,并在講解地理知識過程中,不僅讓學生更好理解地理知識,對地理事物有更直觀、更真切的認識。同時,運用詩歌可以創設出一種詩情畫意的情境,抓住學生注意力,使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描述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激發學生對地理新知識的強烈求知欲,提升地理學習興趣,有利于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示例Ⅰ:“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會當凌絕頂,一覽縱山小”;“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大江東去浪淘盡”;“百川東到?!钡瓤烧f明我國地勢特點。
示例Ⅱ:描寫水文氣候植被的“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清明時節雨紛紛”,“一場秋雨一場寒”,“一場春雨一場暖”;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等。如“橘生淮南為橘,生淮北為枳”可說明不同溫度帶原因?!扒嫉押雾氃箺盍猴L不度玉門關”可說明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劃分?!耙簧接兴募?,十里不同春”可說明氣候的垂直地帶性差異。
除利用漫畫、音樂、詩歌融合地理教學外,還可與政治、歷史、生物等學科相互滲透。探尋合適交叉切入點,以促進地理教學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 鄭丙沛.高中地理與多學科交叉融合教學研究―― 以物理、數學、美術為例[D]. 貴州師范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16.
[關鍵詞] 資環專業 實踐教學 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商洛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計劃項目(項目編號:10jyjx01012)和商洛學院科研項目(項目編號:09SKY028)資助。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以下簡稱資環專業)是1998年教育部根據學科發展的新形勢和社會的需要而設立的較新的本科專業[1]。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158所高校開設了該專業[2,3]。其目標是培養具有地理學、環境生態學和城市規劃學的基本知識,掌握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能夠在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城鄉建設、區域經濟與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與管理、生態環境保護等工作的應用型人才。由培養目標就可以看出該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因此,對該專業的實踐教學培養模式、規格、環節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現以商洛學院資環專業為例,在專業定位的基礎上,探索該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建設。
研究現狀
商洛學院于2009年被國家正式批準招收第一屆資環專業本科生,至今已有3年的辦學歷史,2013年將有第一屆畢業生。該專業已經確定了城市規劃與設計的專業方向,設置了相對完善的人才培養方案和學科體系,不斷探索實踐教學改革,力爭使畢業生有一個良好的出路。
該專業現有在校生人數為200多人,專職教師9人,兼職教師3人。并建有資環綜合實驗室、自然地理綜合實驗室、測量與繪圖學實驗室、地質地貌學實驗室、地圖實驗室等5個專業實驗室,可完成大部分課程的實驗與實習教學;建有商洛市城鄉建設規劃局《城市規劃原理》和商州區牧護關鎮《自然地理學》見習基地,基本能滿足學生部分課程的專業見習和實訓。
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1.明確實踐教學專業思路
資環專業是商洛學院新建的厚基礎、寬口徑的理科專業,其專業的知識面相對較寬。對于“立足地方,面向全國”的商洛學院的大學生而言,該專業也有專業知識理論性強、方向不明確的問題,致使建設初期一些學生處于方向迷茫、專業知識實踐能力不足的境地。為此,2009~2011年,我們多次組織相關教師赴吉隆坡建設大學、浙江萬里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師范大學、長安大學、西北大學、西安理工大學、濟南大學等高校進行專題調研和考察,學習資環專業和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方向、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與辦學經驗,開闊了眼界和辦學思路。經過調研和全系教師充分論證,認為我院資環專業的專業方向應該定位為城鄉規劃與設計,并且對2009版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微調,加大了主干專業課程的設置,并且結合我院實際制定了《實驗教學大綱》和《實踐、實習教學大綱》,把專業逐步建設成為以實踐教學為特色的專業。
2.構建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
依據資環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學生對實踐技能的要求,對實踐教學的組成部分進行了設置,構建了由基礎實踐、專業實踐、社會實踐和綜合實踐等構成的,與理論教學相協調、有明確的教學要求的實踐教學體系(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實踐教學體系的四個組成部分是由簡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既有基礎理論課程的驗證性實驗,又有畢業設計和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綜合性實踐;既有對主干專業課程的技能訓練,又有相關的創新性實踐;既有校內實踐,又有校外見習基地的實訓;并且通過社團活動、社會調查和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的專項調查等,讓學生提前參與到生產實踐和科研活動中來,做到實踐教學與科研活動相互促進[4]。
(1)基礎實踐教學體系
基礎實踐教學主要有自然地理學實驗、地質地貌學實驗、遙感實驗、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和測量與地圖學實驗與實習,這些實踐課程主要是以地理科學和“3S”技術為支撐手段,通過該階段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和掌握用現代信息技術解決資源、環境、城鄉規劃等實際問題的一般方法。
(2)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專業實踐教學主要有城市規劃原理實習、城市園林綠地規劃實驗與實習、土地調查評價實驗與實習、CAD制圖實驗、小城鎮規劃實驗與實習等近14門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我們與商洛市城鄉建設規劃局簽訂了合作協議,把該單位確定為資環專業的見習基地,每年帶領學生進行現場觀摩,并聘請該單位建筑設計院的高級工程師給學生授課。此外,我們還組織學生到商州區黑龍口鎮、丹鳳縣等地調研小城鎮土地整治規劃。通過這些實習活動的開展,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豐富了他們的規劃知識,使他們對專業知識的應用領域有了更好的理解,對社會的某些領域有了更深的認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社會實踐教學體系
社會實踐教學主要包括社團活動實踐、社會調查和專業調查等。我們通過成立地理學社,每年給學生普及測量知識,激發他們主動使用測量儀器開展校園測量的熱情。還通過讓學生參加環保協會,組織開展環保、規劃知識競賽,以及通過圖片展覽、上街宣傳等活動,培養學生通過參與社團活動等形式主動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同時我們還適當讓學生參與一些社會調查與專業調查活動。例如,與商洛市城鄉建設規劃局合作,組織近50名學生分批到柞水縣、洛南縣、鎮安縣和商南縣等地開展“規劃把脈商洛”調研活動。通過社會實踐可以使資環專業的學生運用地理、規劃等知識更多地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并學會社會調查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增強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摘要:實踐教學是提高應用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針對目前高等院校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實踐教學改革的途徑:調整教學計劃、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實行開放式辦學、建立穩固實習基地,完善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的體制與機制等措施.以期對高等院校實踐教學改革有所幫助。
關鍵詞:地理科學 實踐教學 改革
1地理科學專業實踐性課程的內涵
地理實踐性課程的研究主要包括地理活動課程、地理研究性課題以及按教學計劃規定的實驗課、野外實習等通過實踐方式實施教育教學的一類課程.地理活動課程是以綜合性信息和直接經驗為主要內容,以學生主體的學習活動及體驗學習為主要形式,以促進學生的認識、情感、行為的統一協調發展為主要目標的課程及教學組織形式。活動課程不同于學科課程,它與學科課程相并列入高等院校課程計劃,并以其鮮明的社會實踐性、綜合性、尊重學生主體及個性等特征,來彌補傳統學科課程的不足與缺陷.地理研究性課題是近年來地理實踐教學中新增的內容,這類課題對學生提出了研究性學習的要求.研究性學習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模擬地理科學研究的方式,通過自主學習和親身實踐來獲取知識,提高綜合運用知識和探究問題的能力.研究性學習不是科學研究,其主要目的不是探究未知世界,而是一種綜合性的學習方法。它主要強調學生對活動過程的體驗,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應用,而不是獲得研究的結果.
2地理科學專業實踐性課程存在的問題分析
2.1實踐性教學中不注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實踐性教學指地理實驗、實習、調查、考察等教學環節。據筆者調查了解,目前地理專業實踐性教學更多的是強調學生直接經驗的獲取,忽視學生主觀能動性,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獨立自主的實踐能力。如地理實驗主要是一些驗證性的或熟悉儀器式的操作,在土壤氮、磷、鉀、有機質等的測定,氣象觀測,河流流量的測量等實踐教學過程中,一般都是教師先講解原理、步驟、注意事項等內容,然后學生操作,學生完全按照老師的吩咐去做,最終得到老師預期的結果。在野外實習過程中,教師沿途滔滔不絕地講述地質構造、地貌類型、土壤與植被等情況,學生則忙碌于記筆記,回去后整理筆記做出實習報告。這樣的結果是學生的實踐能力并不能得到實質性的鍛煉。
2.2課堂教學重知識傳授,輕問題探究
高等院校地理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重書本知識講授,滿堂灌的現象。圍繞“講義(教材)”教師講、學生聽,考試考“講義(教材)”這一傳統教學模式還大量存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更多的是對書本知識的靜態的識記,對于靈活運用理論知識分析、探究現實社會中的環境、資源以及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等問題的能力則明顯不強。因此,如何在理論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積極思考現實問題,如何廣泛聯系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和探究,這是地理教師應該思考的重要問題。
3地理科學專業實踐性課程的改革措施探討
3.1構建地理實踐課程的完整體系
要促進地理科學專業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培養,就要從整體上對一個地理科學專業的高校畢業生所需要的素質和能力進行綜合的考慮,從而構建一個相對完整的地理科學專業的實踐課程體系。首先,要使畢業生具備一個合格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就要對其進行思想道德素質教育、身心素質教育、科學文化素質教育和創新素質教育等各方面的素質教育,這些理論和實踐課程的安排主要體現在公共基礎課中,本文不作詳細探討。其次,一個地理科學專業的畢業生必須具備地理專業特有的素質和能力。我們可以根據地理學科現在的發展狀況把課程分為三個大的模塊―――自然地理學和環境科學、人文和經濟地理學以及地理學的技術和方法,然后分別設置與各模塊相關的實習和實驗課程,再加上畢業前的生產實習和畢業論文寫作,以及師范類畢業生要參加的教育實習,構成地理科學專業實踐課程的完整體系。
3.2修訂教學計劃,調整實踐教學內容
地理科學專業是對實踐能力有較高要求的專業,其教學計劃的內容應在增加實踐教學課時的同時,對理論教學內容進行精選。地理科學專業的實踐教學內容具體體現為土壤學、環境學課中的實驗室教學實驗,水文學、地貌學、植物地理、地質學的野外實習,地球概論、氣象氣候學的校外實習,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的區域地理實習,GIS、遙感概論的軟件實習,以及體現學生綜合能力的校內校外教育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等。這些實習內容的安排要兼顧到系統性和階段性,由簡單到復雜,方式上由開始以老師指導為主到最后以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為主等?,F代社會的地理教師需要具備強硬的業務能力,因此在校期間在安排實踐教學內容時,應在每個年級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不同階段的教學計劃,有針對性地、循序漸進地開展。此外,還可以通過假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社團活動增強師范生的交往溝通能力、活動能力、組織能力。
3.3搞好實習基地,創新管理體制
要搞好實驗室和實習基地建設,創新管理體制。要及時完善地理實踐課程所需的實驗室和實驗器材,保證實驗器材的數量和質量,創造良好的實驗教學條件。野外實習是實踐課程體系中的重要部分,建設穩定的地理野外實習基地,有利于野外實習的順利開展和實習效率的提高。另外,要創新實踐課程的管理體制,使有限的時間和實習經費發揮出最大的效益,提高實踐課程的實施效率。
4結 語
構建實踐教學體系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通過改革實踐教學,改變了學生長期以來被動、刻板的學習方式,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大增。同時也促進了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密切關注本專業本學科的最新動態,不斷更新教學理論,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最先進的知識和技能。通過對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的改革,互相促進的新型師生關系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對營造素質教育的環境以及創建學校創新教育體系都有積極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于猛,單亦先,王紹蘭,等.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05):126-128.
關鍵詞 教學組織 教學手段 教學風格與技巧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重要目標之一,①也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是實現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和創新型國家戰略目標的關鍵。②而深化教學改革,優化人才培養過程是加強本科教學質量的重要內容之一。③其中,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進一步改革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優化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基礎。因此,高等學校的教師,作為第一線工作者應在每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積極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強化本科教學質量,提高人才培養水平。
人類社會發展至20世紀后半葉,不僅出現人口膨脹、城市化進程加速、工業增長、區域發展不平衡等一系列人文社會問題,而且環境污染、生態平衡破壞、資源匱乏等重大環境問題也開始顯現,成為各界關注的主要問題?!叭绾稳ズ椭C自然環境和人類文化生活的關系,已成為國際地理學界所面臨的主要研究任務?!雹苓@種背景下,高等院校作為重點建設重點學科、專業點,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陣地,⑤在地理類、資源環境類課程中極其重視以“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為研究對象的《人文地理學》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建設?!度宋牡乩韺W》是高校地理專業課程中,與自然地理學相對應的最主要兩個基礎類課程之一,是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⑥該課程涉及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其內容豐富多彩,具有社會性、綜合性、地域性、動態性的特點。其所重點講授的復雜多樣的人地關系表現形式往往是學生較難掌握和理解的難點內容之一。筆者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圍繞著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問題,開展人文地理學課程教學方法幾個重要環節的改革,作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1 教學方法改革探索
1.1 教學組織形式
(1)重視實踐環節。加強實踐是本科生能力培養的重要措施之一。人文地理學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但其部分內容很抽象,如非物質形式的文化景觀是一種摸不著看不見的客觀存在,屬于只有當事人在其中仔細觀察和體會才能理解的內容,諸如此類的內容較多。因此,該課程也需要進行一定量的實踐,以強化教學效果。在不破壞學科的整體性,要保持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完整性和連貫性,打好必備的理論基礎前提下壓縮部分較深的理論,增加實踐環節,加強能力培養。我們在總學時不變,56學時的情況下,適當增加課外觀察的實踐內容,由原來未設實踐教學改為4~6學時,以觀察學校周圍各種人地關系表現形式或參與各類課題的完成。
(2)解決好進度與效果的矛盾。人文地理學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課程,所涉及到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較多,同時它所運用的研究方法、手段也多種,所需要的技術、技能方面的內容也不少。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出現講好、講透基礎知識性內容則實踐環節的授課時間被大大縮短,無法達到培養能力的教學目的問題。如果加強實踐,壓縮講授內容則達不到培養厚基礎人才的教學目的而教學進度與教學效果之間發生沖突。為協調兩者之間關系,分析學生的知識基礎與絕大部分學生的去向,根據以相關學科知識理論為依托,培養實用型、應用型人才的教學理念和本校人才培養目標,重新調整教學大綱,理論課的講授時間比原來減少的情況下重新分析講授內容的重點。保證基礎知識完整、連貫的前提下,壓縮和簡化人文地理學其他分支學科的一些內容,加強基礎理論、基本研究方法、技能的同時適當地增加該學科最新發展動態、研究成果的簡介。
(3)開展研究型教學形式。研究型教學是采用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方法指導學生從自然、社會或現實生活中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一種教學過程。⑦研究型教學強調將教學與研究的結合作為大學教學的基本思路,注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培養創造性人才具有重要意義⑧。在空間信息迅速發展并在人們生活中越來越顯得不可缺少的信息社會,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地理專業人才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學科發展的要求。因此通過研究型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意識、主動參與意識和信息處理能力。
(4)健全教學效果評價機制。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是整個教學設計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是檢驗教學目標能否實現的重要手段。評價教學效果的形式有多種,每一種方式的考核各有特點,各有其適用的范圍。⑨為保證課程教學效果,必須加強對課堂教學、平時的復習與鞏固、課后思考等多個環節的監控,建立全面的教學效果評價機制。為了教學各環節的順利進行和保證效率,開學第一節課就必須向學生講清楚教學全過程各環節的目的與要求、最終成績評定的方法與比例,引起學生的重視和注意??刹捎萌缦驴己朔绞剑鹤罱K成績=課堂成績?.75+實踐成績?.25;其中,課堂成績=平時成績?.3+期末考試?.7;實踐成績=實踐過程?.3+實踐報告或論文成績?.7。平時成績又由出勤率、作業成績構成。期末考試主要測試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基礎知識的程度;實踐過程主要評價學生對野外觀察與實踐的態度、掌握基本內容的程度和完成任務的進度;報告或論文是指將實踐的目的、過程、結果、結論等以報告形式或論文形式概括、分析提交的成果,反映學生對項目目的、過程的認識和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綜合能力。
1.2 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是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相互傳遞信息的工具、載體或設備,⑩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之一,沒有一定的教學手段,教學就無法進行,就不能存在。我們要深入發掘和發揮不同時期、不同場合、不同類型教學手段各自的功能與優勢,深刻地理解其對教學實踐的影響,按針對性、效率性和可行性的原則,正確、恰當地選用教學手段,真正提高教學效果。《人文地理學》課程內容豐富而抽象,有的內容甚至無法直觀可視,且具有動態性、交叉性、綜合性等特點。而多媒體技術具有信息容量大、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圖文并茂、聲響并舉、動靜結合、直觀明了的優勢, 符合此門課程的教學要求。因此,可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快內容的更新,提高教學效率。
1.3 教學風格與技巧
教學風格是一個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的技能、技巧的合理組合和運用,體現著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技巧、教學風度和特色,是教學活動個體化的重要表現,標志著教師教學藝術的成熟。理想、成熟的教學風格是提高教學質量措施、方法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1)從實際需求出發,創造問題,啟發學生:無論哪一門課程、哪一部教材的哪一部分內容,在教材編寫、教學設計時都有特定的作用,為特定的目標而設置的。講授新內容時能夠抓住其整個知識體系中的作用,從實際需求出發,創造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導入主題,從而明確學習目標,則學生會主動參與,有興趣、有目的地掌握知識。如在講授文化景觀內容之前,給學生演示不同風格的建筑圖片后可提問“這些建筑物分別是哪個國家哪個地方的?”“它們各自的特點是什么?”“它們所反映的地理環境是什么樣的?”等等問題來做導語,激發學生興趣,開始進入正式內容。
(2)提高查閱文獻能力:一個人的生活領域、知識領域擴大到什么程度,取決于其查閱文獻能力。學生的知識也是一樣,只靠教材和教師的講授,永遠都是有限的死水。只有查閱大量相關的信息才能獨立獲取知識,處理信息,才能科學地運用相關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研究方法,逐步地實現由學生向獨立工作者的轉變。在本課程教學過程中,交代實踐部分的布置分析、研究工作內容后,采用查閱文獻指導法,給學生列出典型的幾篇學術論文的同時,要求學生按關鍵詞自己檢索10篇論文,列出各論文的提綱、主要分析的內容、研究方法來了解和掌握人地關系基礎理論、研究方法、技術與手段和學術論文的寫作方法,為完成自己的實踐報告、論文直接服務。這也是培養學生總結歸納、分析問題能力的重要環節。
(3)教態的完善:教師教態是在教學過程中的形體動作——站態、坐態、行態等,以及教師的語言、語調、面部表情的綜合體現。教師的教態不僅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影響到教者本身的講課興趣。因此,在課堂教學別注重教師的教態,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同時,也要生動形象地調動全身各種器官,積極運用眼神、表情、語調、動作等教態語言,繼承和發揚傳統教學方法中的以表情感染、以姿態影響、以手勢吸引學生的優良教風,必將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師生互動配合默契,課堂氣氛生氣勃勃,春意盎然,學生學得輕松,教師教得愉快。
2 教學方法改革的實踐效果
近幾年的《人文地理學》課程教學實踐證明教學方法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跟蹤調查2003、2004、2005、2006四個年級5個班學生通過《人文地理學》課程掌握和提高基礎知識、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方面的實踐效果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在期末閉卷考試上體現的理論基礎知識掌握程度良好,平均83分以上;實踐方面在課外觀察學校附近的各種人地關系表現形式、對其進行整理與歸納,以強化基礎理論知識方面掌握的良好,絕大部分同學已達到實習目的;提高綜合能力方面,通過撰寫小論文不僅掌握了一些基本信息采集法,還提高了文獻查閱、引用能力,更是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思考研究問題的能力。學生將自己采集的數據信息,經分析、研究后以小論文形式提交,按實踐成績折算到最終成績中。分析四屆學生的成績來看,學生綜合能力提高顯著。而且60%的學生將本課程的小論文修改后當做學年論文來提交;此外統計畢業論文題目結果發現,絕大多數同學選擇家鄉或感興趣地區的人地關系,如城市化、土地利用變化、草場退化、畜群結構變化、湖泊面積變化等等為論文題目,并采用計量地理方法、統計方法和遙感技術手段等完成了畢業論文。還有部分同學擴充內容,精心修改后在學術期刊或國際會議論文集上發表了論文, 最終達到研究型教學的目的。學生評價方面,學校每學期進行的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估結果表明課堂教學質量優良,得到了學生普遍認同和支持。
項目名稱:“地理科學專業”國家級綜合專業改革試點
注釋
①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七章高等教育:10.
② 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11]6號文件.
③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教高[2005]1號令.
④ 趙榮,王恩涌,張小林等.人文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⑤ 林兆其.高等教育學[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5.
⑥ 趙榮,王恩涌,張小林等.人文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⑦ 陸紅燕.研究型合作學習理念與少數民族預科班英語教學[J].科學創新導報,2008(23).
⑧⑨馬曉旭.現實可行的研究性教學模式的新構建[J].教育與現代化,2009.2.
⑩ 李成良,顧美玲.大學教學理論與方法[M].貴州教育出版社,1995.
[11]王立華.教育學院地理專業遙感課程和教學及改革初探[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4.3.
[12]葉小梅,烏敦,阿拉騰圖婭.鄂爾多斯耕地變化及其驅動因子分析[J].內蒙古林業科技,2011.37(1):34-39.
[13]哈斯圖亞,烏敦,包玉海.呼和浩特市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的關系分析[J].內蒙古林業科技,2010.36(4):79-82,91.
[14]王巨力河,烏敦,阿其拉圖.鄂爾多斯市城市化水平綜合測度研究[C].第三屆中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論文,2008.3:113-117.
[15]王海云,阿拉騰圖婭,烏敦.農林牧交錯典型區近二十年的林地變化及其驅動因素分析——以阿魯科爾沁旗為例[J].內蒙古林業科技,2011.2:42-45.
[16]包蘇雅.鄂托克旗土地利用動態變化及其影響要素分析[J].內蒙古林業科技,2010.4:71-75.
一、地方高師院校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辦學方向模糊不清
近些年,高師院校的連年擴招以及中小學校教師容量的相對有限,給高師畢業生的就業帶來一定的壓力。同時,社會、市場對人才需求的多元性、綜合性以及層次豐富、結構完善的學科體系的發展,使原有相對單一的師范人才培養日顯不足。由于非師范專業和社會經濟結合更緊密,能給學?;驅W院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為適應社會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要, 增強學校辦學的實力, 地方高師院校紛紛設置非師范專業,在辦學方向和招生規模上傾向非師范專業人才培養,忽視師范專業人才培養。非師范專業多為新專業,學科建設趕不上其傳統的師范類專業,師資缺乏,大部分非師范專業教師是由師范專業教師轉型而來,大多缺乏應用型、實戰型技能及相應工作經驗,不但影響非師范類專業人才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師范專業的師資力量,使得師范專業的擇業競爭優勢進一步被弱化。
2.與基礎教育地理課程改革脫節
當前,地方高師地理教育對新課程的理解和認識不夠全面,存在諸多與基礎教育地理課程改革脫節的現象。如多數地方高師地理科學專業重視地理理論科學的研究,忽略實踐教學的培養,課程內容與基礎教育地理課程改革的要求及中學地理教師必備的知識結構不相吻合,多數高師教師從未研究過基礎教育地理課程改革,更未執教過中學地理課程等。另外,多數地方高師院校教師教學技能課程設置比例較少,忽視中學教師應有師范素質的錘煉和教學手段與方法的更新,不了解中學地理教學規律,講授課程缺乏相互協調配合,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體系,使得多數地方高師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滯后于基礎教育地理課程改革的需要。
3.課程設置不盡合理
受現行教學計劃及全國高校課程結構的影響,在課程結構中,地方高師院校地理科學專業對地理學綜合性、區域性特征的學習與培養均分散于各門課程中,既沒有明確的目標又沒有較完善的計劃。在課時安排上,一般地方高師院校地理科學專業四年總課時基本控制在2 800課時左右,其中 “兩課”、大學英語、體育、實踐教學和全校統一要求的通識教育課時,各院系不能調整,各類專業課、專業技能課的教學時數僅占總教學時數的60%。專業課教學時數少,課程內容壓縮,不但影響各類實驗課和選修課的開設, 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面、能力和專業思想的培養也受到限制。同時,由于許多地方高師院校對地理科學專業重視不夠,在招生計劃和招生規模方面每年僅招一個標準班或隔年招生,專業選修課程開設過多,難以保證所有專業選修課程的選修學生人數達到院系開設標準,造成專業選修課程的開設類似必修課,最終由院系確定,使專業選修課名存實亡,從而失去其本身的意義。
4.實踐教學環節薄弱
地理科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科學,其基本思想是通過實踐總結出來的。歷來地理學的教學計劃中都要安排一定時間在實驗室進行專業實驗,在野外進行專業實習。但是,由于師資不足,實習與實驗經費短缺,實習基地少、課程多、任務重,許多地方高師院校地理科學專業野外實習或被迫縮短時間,只開展基礎地理野外實習,或被迫取消;由于實驗儀器設備陳舊、缺乏,教學時數偏少,實驗課被迫縮短,多以基礎地理驗證性實驗為主。畢業論文是地方高師院校本科教育一個不可缺少的實踐教學環節,是檢驗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及從事科研的能力。由于許多地方高師院校資源庫建立不完善,必備的實驗與科研條件缺乏、院系對專業發展不重視等原因,使學生對地理學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極為陌生,給學生撰寫地理科研論文帶來限制,在論文觀點、研究方法、分析手段上缺乏創新性,往往生搬硬套,任務性明顯,使研究成果難以取得創新性的突破。
二、地方高師院校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培養
的探索
1.明確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人才培養目標
地方高師院校地理科學專業的主要任務是向中學輸送合格的中學地理教師,其培養的師資質量將直接影響地方中學教育的水平。因此,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愛國敬業,掌握地理學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具備現代教育理念與現代教育技術,具有較強的教學、教研與科研能力的合格中學地理教師應為地方高師院校地理科學專業主要的人才培養目標。另外,為適應地方社會經濟對寬(專業)口徑、厚(專業)基礎、適應性強以及有相當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交叉型高素質人才需要的變化,地方高師院校地理科學專業在人才培養目標上,不應拘泥于為中學培養合格中學地理教師的培養目標,還應根據學生、社會及相關企事業單位的需要,肩負起培養層次目標和職業目標合格的工作者的重任。這樣的人才培養,既有利于畢業生就業的靈活性,又可以為其繼續碩士研究生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2.密切關注基礎教育地理課程改革
作為輸送中學合格地理教師的母機,地方高師院校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應密切關注基礎教育地理課程改革和新課程實施的變化,在理論上,掌握新課程的教育教學理念,加強基礎教育地理課程改革研究;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加大師范類專業課程的比例,尤其是師范類專業技能課程的比例,使師范類專業課程在專業總課程結構中的比例達到25%以上,師范類專業技能課程在師范類專業總課程結構中的比例至少達到50%,突出師范性、教育性、實踐性;在師范類專業技能課程的培訓中,要體現傳統地理教學與現代地
轉貼于
理教學相結合的理念,突出傳統地理教學和現代地理教學的優勢,如三板教學技能、專業教具制作和使用(含電教等)技能、教法與教材分析技能、教案編寫技能、說課技能、組織教學技能、地理課外活動技能、現代地理教學技術技能。此外,還要加強教師職業道德、三字一話、教師口語、教師禮儀、班主任工作及心理健康的培訓,使學生能夠自如地駕馭中學地理課程教學,將所學知識轉化為教育教學工作。
3.科學合理進行課程設置
培養“寬口徑、厚基礎”的人才,需要學生具有比較寬厚的基礎知識和應用技能,具有這種知識結構的學生走上社會以后,能根據社會的需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專業方向。由于大部分學生畢業后以參加實際工作為目標,因此,從“厚基礎、重實用、突特色”的視角出發,地方高師院校地理科學專業課程設置應結合當地社會、經濟、環境發展,既重視傳統地理學理論知識的傳授,又加強現代應用技能的培養,以滿足人才培養的適應性與通用性需要。在課程設置及實施中,院系應合力做好如下幾點:①以理論與實踐、知識與技能并重為理念,加強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專業課程與教師教學類課程、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聯系,調整、重組專業基礎課程,突出地理學綜合性、區域性特征;②保證教師教育專業課程及其技能課程的課時比例,強化師范性、教育性;③加強地理信息系統(gis) 、遙感技術、全球定位系統以及現代計算機繪圖技術(cad、3dmax、photoshop)等專業應用技術課程的設置,培養專業技能;④克服選修課開設困難,使選修課設置名副其實。通過課程設置的優化組合,構建學生合理的知識結構和技能結構,為學生進一步深造及社會挑選做好準備。
4.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
一、
情境體驗教學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原則
1、
目的性原則
目的性原則指的是要有目的地踐行初中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在進行地理情境體驗教學的設計和教學時要有目的。有了目的,才有可能避免在地理教學中輕知識重情境,過分地追求夸張奢華的技巧和刺激,過多地無效地占用寶貴的課堂時間的問題。因此。加強目的性至關重要。不管哪種教學方法都是要服務于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的。明白了地理情境體驗教學的地位,就不必完全追求地理教學的情境體驗教學。只要針對地理教學的重點和內容,有目的地進行情境體驗教學的設計,把握好教學契機就可以了。
2、實效性原則
一種教學方法在有了實效之后,才能算成功。在地理情境體驗教學中。為了達到它的實效,地理教師需要更加細心了。對班級的把握:哪個班的學生較活,反應較快;班級的多媒體顯示效果怎么樣等。對學生的把握:哪些學生更愿意樂于參與到活動中;學生喜歡什么樣的活動。對設計的把握:創設什么樣的情境效果會更好。對多媒體的把握,圖片怎么處理后顯示效果更好;聲音多大才好等。對適當提示的把握,適當的提示可以引導學生抓住教學內容展示中的關鍵內容。這些問題處理不好。就有可能成為師生之間對教學內容、教學對像理解中的鴻溝,影響地理情境體驗教學的實效性。因此,要想地理情境體驗教學具有實效性,需要教師對整個教學大環境的把握,對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習環境學習過程都要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要有所規劃。
二、初中地理情境體驗教學的策略
1、初中地理情境體驗教學的創境策略
(1)利用故事和圖像音樂的創境策略
地理學科中蘊藏有豐富的地理景觀和地理故事。地理景觀包括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地理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搜索出相應的圖片,將搜集到的一張圖片可以作為教學的切入點,也可以利用較多的圖片通過PPT、Movie Maker等做成小電影,讓學生感受到世界各地的風景,欣賞大自然與世界的美妙。地理故事也很多,一方面可以通過搜集得到的故事,如撲克牌中的地理、奇特的地理現象、地理趣聞;還可以地理教師憑自身的經驗創造故事或者在故事揉入地理知識。
(2)利用表演的創境策略
表演類情境的創設能夠讓學生直接投入地理學習,喚起他們的熱情與激情,在表演中增進對地理知識的理解。這種教學方法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同時學習,是以一個特定身份表現觀點、情感、態度和行為方法,能發展團隊精神,培養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表現能力。
(3)利用問題的創境策略
地理教師圍繞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一些問題或引導學生產生疑問,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讓學生在問題的解答過程中進行地理知識的學習與鞏固。
2、初中地理情境體驗教學的感悟策略
學生在經歷了創設的情境后,便進入到感悟的階段。在創設的情境中,設立了教學內容的感受點,學生可能對其注意到了,或者沒有注意到,教師可在感悟的階段幫助學生確定感受點,并逐步擴大感受點的數量,并在充分感受的基礎上帶領學生進入新的知識范疇。學生在教師提綱挈領下往往會有點睛作用,會使學生的學習豁然開朗,從而進入到嶄新的知識領域。需要注意的是,每個學生自身的領悟點不同。困惑點也不同。因此感受點也會因人而異,雖然不可能做到逐一輔導,但教師可在此基礎上具體分析。
3、初中地理情境體驗教學的生成策略
課堂中的對話,在地理情境體驗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因為價值可以在廣泛的對話中生成。教師在課堂處于主導地位,教師的對話素養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對話的水平與質量,更影響著學生對話的能力。當學生因為迷信教師的權威而掩蓋自己的真實意圖。失去自己真實的聲音,使得師生對話成為一種形式上的對話時,教師應創設平等、民主的對話氛圍。用一顆真誠的心投入到與學生的對話中去,展現真實的自我。和學生一起既尊重文本、又不迷信文本;敢于質疑,敢于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在對話的過程中既樂于傾聽,又善于交流;對話者之間既相互尊重,共同致力于主題的探討,又不盲從別人、不固執己見。讓學生在對話中學習交往的藝術,提升對話的素養。這樣的對話才是真正和諧的對話。
4、初中地理情境體驗教學的升華策略
學生參與感受、體驗到了教學過程之后。學生的學習需求進入到一個新階段一精神提升。升華同樣與學生的心理感受、精神世界密不可分。
(1)利用點撥的升華策略
運用點撥升華過程是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凸顯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地理教師可運用的點撥的基本方法有:方向性點撥、方法性點撥、概括總結性點撥、升華性點撥以及補充點撥等,針對具體的問題,做到靈活掌握。恰當運用。
(2)利用感情的升華策略
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首先要能夠激情投入,在教學中能夠為學生帶來示范性的引領,很容易想象在教師心情不佳的情況下,課堂會成為什么樣子,比如在讓學生欣賞《大中國》感受祖國的時候,教師的行為就能夠影響到學生的表現。
本文是關于地理情境體驗教學的初步研究,筆者認為地理情境體驗教學能很好的開展下去,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主動性都會增加,能發現生活中的地理,并能在生活中運用地理。
參考文獻:
[1]徐波.新課程背景下中學地理情境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