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7:50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生行政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基于學生常規行政管理起著優化育人環境,穩定正常的教學秩序等重要作用,各高校都設立了管理學生的機構,建立了管理學生的隊伍,制訂了管理學生的制度。高校學生常規行政管理對穩定教學秩序、生活秩序,對培養人才確實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學生常規行政管理作為整體管理中的一個部分,也存在著不少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點;并有待于探討。
(一)與其它管理工作配合不夠。在大學生系統管理中,如果各子系統或單位性能都是好的,其整體性能也會是好;“如果各子系統或單位不顧整體目的實現,僅僅只力爭自身的最佳效益,卻不一定能保證系統整體的效益”。①目前高校學生常規行政管理與其它管理一樣,尚存各自為政傾向,這是由于各個管理層次的目的、職能和權限的不同以及管理對象的特點、方法和措施的差異等因素造成的。大學生常規行政管理要重視與其他管理的橫向聯系與協調,重視與德育、智育和體育的管理配合、滲透,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效益,同時也起到提高整體管理效益的作用。
(二)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不緊。大學生常規行政管理主要是通過制訂和實施一系列合理的規章制度制約引導學生的行為,而思想政治教育則更多地由教育者將教育內容“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有組織地通過各種教育活動探化到大學生的頭腦中,內化為他們自身的品行和習慣”。②從理論上說,管理能促進教育,教育能保證管理,管理必須與教育相結合。因此,應克服只講管理不講教育,或者只重教育不重管理的傾向。但在具體工作實踐中,學生的常規行政管理與思想教育存在著脫節現象。我們知道,作為管理對象的大學生,是有思想、有理智的人,他們的行為雖受制于規章制度,但主體行為還是由思想意識和價值觀直接控制的。因此,常規行政管理工作只有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配合才會產生積極的作用。
(三)缺乏系統的管理知識,管理效率不商。由于高校學生常規行政管理沒有統一固定的被所有管理者接受的模式,也由于這種管理還處于不斷的摸索之中,因此缺乏理論的指導,靠經駿管理者居多。若是這種狀況不改變,要想提高管理效益是有難度的。
(四)管理學生的制度不夠完善。在大學生常規行政管理中,逐步確立一系列科學的管理制度,有著不容忽視的極其重要的作用。從制度管理上來說,有三個環節:一是管理制度的制訂;二是管理制度的實施;三是管理制度的補充修改。在高校管理過程中,對有些不完善、不成熟的管理制度,沒有及時加以修正補充,這影響管理效率。
另外,在常規行政管理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某些方面管得過細,而某些方面缺乏嚴格要求,有時視學生為被管理對象,有時管理的民主度放得過寬等現象,所有這些已不適應時代的要求和當代大學生管理的實際,需要對常規行政管理進行再認識,慎重積極地進行常規行政管理理論新建構的探討,以便進一步發揮“管理育人”的積極作用。
二、大學生常規行政管理的特點
大學生常規行政管理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統一性。它是指常規管理政策、法規、制度的統一。如《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以及其他行為管理的法規,是全國高校都要貫徹執行的。這種政策的統一性,對管理好學生起著重要的作用,從某種程度上說,它是學生常規行政管理的關鍵。學校其他規章制度的制訂和執行都不能與此相背,否則,學生管理就會亂套,管理工作也就會因此而變得雜亂無章。
(二)強制性。它是指對學生具有非常嚴肅的約束力。大學生常規行政管理既靠教育又靠制度,而更多的是靠采取強制性的行政管理措施。學校行政管理的規章制度不象思想教育工作那樣具有靈活性和彈性。思想教育往往表現為通過知識傳授、人格感染以及啟發、誘導、說理等方式,影響教育者成長和發展。而常規管理總是同規章制度、法制紀律相聯系,是通過一定的規章制度、法制條文和紀律措施以約束、控制等方式影響被管理者成長和發展。它一般有“法”的約束功能,不允許違反,否則就會受到紀律處分。如《學生違紀處分條例》中的有關規定,就是針對那些不守紀律的學生而制訂的,只要觸及到就要受到紀律處分,以此來促進他們改正錯誤,做遵紀守法的學生。
(三)程序性。它是依據一定的制度,在一定的時間內,按一定的流程,完成常規行政管理任務。這種管理任務往往是基本不變的。如從學生人學至畢業,整個過程可分為人學階段:招生、新生報到、注冊等;學習階段:學習管理、生活管理、獎學金與助學金評比、三好學生等獎勵和學生處分等;畢業階段:畢業鑒定、頒發畢業證明、調配、派遣等。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層次,有不同的任務和要求,但這都是常規性的任務,具有周期性流程的特點。
(四)動態性。它是指常規行政管理要適應學生的變化和發展。每所學校的學生數雖處于相對穩定,但亦有變化,每屆學生或多或少有些差異;往往同一屆學生人學時與畢業時相比,思想觀念、價值觀、人生觀和興趣愛好都會出現新的變化。更何況,作為被管理者的學生具有能動性,“在管理對象運動變化的情況下,如何注意調節,適應各種變化,以達到整體的、長遠的目標,這就是動態原理的實質。”③因此,常規行政管理工作必須重視搜集信息,隨時進行一些調節,適應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客觀現實需要,要在動態中實現管理目標。
三、大學生常規行政管理的作用
根據現代管理科學的原理和已有的實踐經驗,學生常規行政管理的基本作用主要有:
(一)約束作用。大學生行政管理既靠教育,又靠制度。管理制度中明確規定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應該做而沒有做或不應該做而做了就要受到處罰。制度為大學生提供有約束力的行為準則,許多規定具有“法”的作用,如學籍管理辦法、考場規則等.都是不允許違反的。正是這種管理的約束力,保證了學校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和學生學習秩序的正常化。
(二)教育和激勵作用。學校的一切措施包括行政管理制度,都是基于培養合格的人才這一基點制訂的。約束學生的某些行為規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是指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所以說常規行政管理政策和制度,既是學生的行為規范,又是一種教育的手段,起著教育學生、激勵學生的作用。對大學生的教育激勵作用,在執行獎勵條例時,表現得尤為明顯。
(三)評估作用。“學校對學生的評價,是通過貫徹執行各種規章制度而進行的?!雹軐W校評價學生,是根據培養目標以及各階段的培養要求,制定出一套對學生的獎懲辦法和條例,依據這些辦法和條例,衡量學生的表現,確定獎懲。大學生常規行政管理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學生在思想、學習、行為、品德及遵守規章制度等方面有關情況或資料進行收集、登記和整理綜合,從而作出合乎學生本來面貌的客觀評價。
(四)反饋作用。常規行政管理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管理制度的一種檢驗過程。常規行政管理的指導思想、組織協調和所訂的規章制度是否合理,管理過程是否得體,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是否科學,管理的效率是否高,管理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諸如此類的問題,只有通過反饋才有可能作出正確的回答。
四、樹立大學生常規行政管理的新觀念
觀念雖然是客觀的反映,但它同時又支配和影響著人們的行動。要突破常規行政管理中的某些框框,首先得從觀念轉變人手,只有常規行政管理觀念的更新,才會有常規行政管理行為的轉變。
(一)樹立創新觀念。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改革的深人、市場經濟的沖擊,各種文化的沖突和整合以及大學生群體的變化,原有的一些程式化的常規行政管理已變得不再完全適用,因此也不能再套用和照搬原有的管理方式。應從實際出發,用發展的眼光,借鑒國內外的一些先進的管理經驗,大膽地進行創新,從常規行政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體系和管理方法上進行新的摸索,走前人和別人沒有走過的管理之路,逐步形成新的管理理論。
(二)樹立信息觀念。當今的時代信息瞬息萬變,大學生正處在接受知識、獲取信息的最佳年齡段,他們思想活躍,接受信息快,容易與時展的脈搏產生共振。因此,在大學生的管理過程中,要想隨時把握他們的發展趨勢,了解和研究他們的新情況,不斷解決新問題,就必須建立起信息觀念。比如,學生中橫向聯系的社團組織,由少數發展到多數,由單學科發展到多學科,由學校發展到社會,向著縱橫交叉的網絡化組織發展。如果管理者還是墨守成規,閉目塞聽,不樹立起信息觀念,要想對此進行管理,是很難的。
(三)樹立服務觀念。常規行政管理者必須正確對待大學生在教育和管理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學生不僅是教育、管理的對象,也是管理的主體,所以管理者在把學生作為管理對象的同時,也要把學生作為服務的對象,從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和學習生括等方面全面關心學生,服務學生。因為“要搞好人的管理,有效地調動人的積極性,就必須從人的心理規律及其在各種因素影響下形成的心理特征出發”,⑤關心學生,服務學生,正是考慮及滿足學生某些心理需要的表現,在常規行政管理中取得學生的理解與支持,使學生能自覺糾正某些片面的認識和過激行為,真正起到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作用。
(四)樹立整體觀念。學生常規行政管理工作,從橫的結構關系看,有學習和生活等各個斷面,它們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從縱的層次關系看,從校、系到班級,有行政管理部門又有學生各級組織,他們之間既有上下的關聯性,又有各自的獨立性;從常規行政管理活動看,既有管理的連續性,又有其階段性,同時常規行政管理與其他管理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還有一個整體協調的問題。因此大學生常規行政管理工作,必須有全局觀點,有一個系統的運籌規劃。堅持管理工作與教育工作相結合,與思想工作相結合,堅持常規行政管理與其他工作相結合,只有這樣,才會發揮其管理的整體作用,克服與教學管理、后勤管理等彼此脫節的狀況。
總之,大學生常規行政管理工作有其相對的獨立地位和作用,它在大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過程中有著思想政治工作等不可取代的特殊影響力。目前大學生管理工作存在著層出不窮的新問題和新情況,原先那套學生管理辦法不可能完全適用,因此作為管理者應聯系實際,進行理論上的探討,以提高大學生管理的實際效率與水平。
注:
①顧翔主編:《大學生管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年11月版,第70頁。
②④李錦坤主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系統工程》,天津人民出版社l988年7月版,第120、242頁。
③何鐘秀等著:(領導與管理》,山東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224頁。
⑤樂笑聲:《管理學》,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l988年10月版,第l94頁。
【關鍵詞】:大學生村官;有效需求;充分供給;長效機制
大學生村官就是通過政府選拔到農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或村委會主任助理職務的高等學校應屆畢業生。早在1999年,海南省就推出大學生村官計劃。從2005年起,北京、四川、等省市先后啟動大學生村官計劃。2008年3月,中央組織部等有關部門決定,從2008年開始,用5年時間選聘10萬名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
大學生村官計劃的實施,總體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如四川省近年來大學生村官的流失率高達70%以上,海南省大學生村官計劃漸趨停滯。這使我們不得不反思:大學生村官這種制度安排是不是一種具有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1新農村建設對大學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對于大學生村官的合法性,《村委會組織法》第十一條規定:“村民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換村民委員會成員?!币虼?大多數地方政府的“空降村官”,多以村支書助理和村委會主任助理的形式出現。雖然這些職務的安排有打球的嫌疑,但只要能夠得到村民的認可和接受,權且不去糾纏合法性的問題。我們僅從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人才交易的方面分析大學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1.1大學生村官崗位的事業平臺
在對人力資源的激勵因素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首要因素是事業平臺。但是,就我國目前的農村,乃至三農的現狀和發展趨勢,農村,尤其是西部或欠發展的農村地區,并不具備吸納大學生這一人才群體的環境和條件。然而,在以行政主導為特色的我國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模式中,農村的領導班子和管理隊伍的水平和素質,對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以政府需求的方式,搭建一個村官的事業平臺,首先在農村村級領導層中引進具有高層次的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大學生人才,作為農村吸納人才的突破口,無論從成本與效用的比較,還是從可行性考慮都不失為一種立足現實的擇優設計。
目前大學生村官就是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優勢,協助并村委班子,引導農民認識農村發展的模式與大趨勢,傳播農業科技,發展農村特色產業,走規?;?、集中化和合作化的農村經濟發展道路;著力發展農村的社會和文化事業,推進國家的農村社會事業政策的落實等方面施展才干;大力促進農村的民主政治進程,法治進程,促進農村的和諧社會的形成。
1.2大學生村官人力資源交易的報酬機制
作為一種人力資源交易的大學生就崗村官,公平、合理的報酬待遇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情況來看,由大學生村官的使用村來承擔其薪酬顯然是不現實的,一是一般的村集體收入缺乏,根本無力支付大學生村官的報酬,即使是現任職的村干部的津貼,往往也是由上級財政撥付的。因此,現在的大學生村官的報酬都是由省級政府撥款的。陜西省每年每一大學生村官2.1萬元的津貼。除了現金報酬以外,政府對大學生村官還附加有若干非經濟報酬的條件,諸如考研加分、考公務員優先等,重慶市規定到農村崗位工作滿兩年的大學生村官可以直接轉正為公務員。
縱觀這些對于大學生村官的報酬和待遇附加,不難看出具有很強的暫時性和應急性的特征。在陜西,每年2.1萬元,對于目前就業狀況不佳的大學生來說,考慮先解決目前短期的就業問題,還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這種一刀切政策,能否長期執行以吸引優秀的大學生到農村創業和奉獻才能,都是存在疑問的;對于大學生村官所附加的考研、考公務加分或優先的條件,更是與設計大學生村官的實際意義相去甚遠。因為如果大學生村官立志于考研、考公務員,他(她)們根本就不會去就應招村官,因為農村根本就不具備考試的學習或復讀環境,加那么一點點分數,根本抵不了留在城市或學校復讀取得的進步的幅度。再說,到農村去,每天都復習考試課程了,那還有時間和精力承擔村官的工作;對于工作幾年后能夠直接轉正為公務員,這倒是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如果這種政策能夠長期實施,無疑,大學生村官隊伍肯定會壯大和發展。
因此,大學生村官的報酬機制必須要有一種長效機制,否則,現行大學生村安排,也就是毫無意義地解決了一些大學生的臨時就業,與真正意義上新農村建設中的知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去甚遠。
1.3大學生村官的職業生涯發展通道
除事業和待遇外,吸引和留用人才的重要因素是職業生涯發展通道。其考慮的主要內容有事業發展前景、職位提升的階梯、收入增加的預期,以及家庭、婚姻和生活環境。對于受市場經濟環境熏陶,越來越講求現實的大學生來說,這些職業生涯發展通道必然在其抉擇村官的考慮之中。然而,在事業、職位和收入的未來預期不明,個人生活環境明顯差于城市的條件下,就職村官只可能是一種短期的或者是權宜的選擇。因此,對于大學生村官的需求,從長遠考慮,必需為他們的事業發展和生活前景設計出適合其預期的安排,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更優秀的大學生人才為新農村建設做貢獻。
1.4大學生村官有效需求的長效對策設計
對于大學生村官的制度安排,不應該是一項臨時的、應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權宜之舉,而是借此機遇,從我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應對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農村,乃至于“三農”發展趨勢和變遷的戰略高度出發,以農村基層管理水平提升的一項長遠的工程和長效的制度設計。
1.4.1崗位設置法定化
目前的大學生村官崗位只限于村支書和村主任助理,且沒有明確、統一的國家或地方法律確認,這些大學生村官,很容易就被只作為臨時性的跑腿打雜工來使用。國家或地方可以通過立法或行政法規將大學生村官的崗位,以及崗位職責進行規范,這些崗位不僅僅限于助理,也可以在大學生不是當地村民的情況下,以村官的身份經由村民選舉和認可成為合法的村主任或村支書。
1.4.2報酬待遇常態化
借鑒于行政崗位的報酬待遇,對于大學生村官可以按助理、副職、正職等相應地與科員、副主任科員、副科長等級別予以對應。使得大學生村官的報酬待遇常態化。其它有關大學生村官的考研、考公務員加分等附加措施完全可以不要。
1.4.3組織管理和生活保障雙重化
在組織管理上,大學生村官的組織關系保留在縣級機關,他們以縣派干部的身份,在縣城和所工作的鄉村擁有和安排生活保障條件。
1.4.4職業生涯通道法制化、正常化
將大學生村官納入縣鄉公務員管理渠道,規定在村官崗位上工作滿兩年以上的可以經考核和選拔,成為公務員。同時可以將已經被村民選舉為村副職以上的正式村官,按相應級別的公務員對待。
2大學生村官的供給機制分析
農村所需要的是大學生村官,而不僅僅是大學生。而目前的情況是只要是大學生,就可以就崗大學生村官,而不論其所學專業與技能。由此而導致的情況是,一些理工科和人文社科專業的大學生村官,由于自身缺乏適應于農村的經濟和管理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出現了無法適應農村環境,專業知識技能無處發揮,只能做一些打雜跑腿的零活。因此,作為農村基層管理崗位的村官,并非是只要是大學生都能適應,同樣需要與崗位職責相對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大學必須有針對性地培養對大學生村官進行培養。
2.1大學生村官崗位的知識、技能
(1)具有一定的農村發展變遷與農業經濟的知識和信息;
(2)掌握一定的農業生產的技能;
(3)具備管理學、經濟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
(4)具有農村行政管理,以及農村社會事務管理的知識和技能;
(5)掌握黨和國家的新農村建設和“三農”政策和法規;
(6)具備基本的現代信息知識和技術的運用能力和一定的文學藝術修養和能力。
2.2大學村級行政管理專業或專門培訓機構的設置
我國現行的大學專業設置并沒有專門針對村官的管理專業。從能夠真正的培養適合農村工作需要,又能夠留在農村工作的現實考慮,讓重點大學或外地大學培養當地所需要的村官人才是不現實的。因此,可以在高職學院,地方性的二本院校,或農業院校設置農村村級行政管理專業,有針對性地為農村村級行政管理培養村官人才。
現在大學并沒有針對性村官專業,或不設置村官專業的情況下,對于已經選拔確定的大學生村官,必須指定相關的大學再進行一定時間的專門培訓。培訓內容是大學生村官的崗位知識、技能要求的內容。并且在培訓過程中,適當地安排一些實踐性的考察和訓練的科目和內容。
2.3大學生村官的培養
由于我國農村的情況千差萬別,且不同發展程度的農村對于大學生村官的需求內容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大學生村官的培養必須以適應當地農村的村級行政管理需要為導向,培養能留得住、用得上的村級干部。在培養內容、培養方式和政策支持方面可以考慮以下內容:
2.3.1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適應農村基層行政管理需要的管理人才。
2.3.2專業知識技能模塊與課程設計
專業的知識技能模塊和課程設計不要求統一,而是根據地方的實際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村級行政管理的需要,以及當地農村的特色與優勢進行具有特色的課程設計。具體實施時可以在保證專業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設置具有側重經濟管理、社會事業管理、農村文化的組織管理、農業科技的推廣和管理、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的推進與管理等具有針對性的專業方向。
2.3.3實踐性教學環節
大學生村官的培養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踐性,應該加大對學生實踐性環節的訓練力度。采取建立實踐基地、校村結合的方式,從入學開始,在各個學期都應設置和安排認識實踐、調研實踐、問題分析實踐和具體的專項管理實踐等實踐性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實際農村現實的管理能力。
2.3.4學生的專業思想和品格的教育培養
村級行政管理專業是為農村村級組織培養管理人才的,因此,必須教育學生具有熱愛農村、服務農村和奉獻農村的思想和品格。加強學生對農村,以及農村發展的新認識,增強學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3大學生村官的選拔與考核
大學生村官作制度安排,只有將其納入公務員管理范疇,才可能成為一種長效機制。在這種長效安排中,對大學生村官的選拔和考核必須體現為建設和發展新農村事業,以及為了加快我國農村的轉型與變遷選拔農村行政管理人才的初衷。
3.1大學生村官的選拔
在選拔大學生的過程中,首先明確其目的是為農村村級管理選拔行政干部,必須使應聘的大學生清楚,村官崗位設置不是政府應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應急舉措,同時就崗村官不應成為擇業的過度跳板和再選擇的鍍金過程,它是奉獻新農村建設事業的職業選擇。其次大學生村官的選拔必須體現出不同地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對村級行政管理的人才需求特點。
3.1.1大學生村官選拔過程的政府主導
雖然大學生村官是村級需求,但是就現行的農村,特別是西部或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并不具備對外來大學生的有效需求。因此,對于大學生村官的需求還必須是以地方政府為主導的計劃安排。政府承擔大學生村官崗位的全部成本。
3.1.2大學生村官崗位需求的地方特色
由于我國農村發展的極不平衡,以及不同的農村具有不同的地域特點,因此在選拔大學生村官時,不能夠進行一刀切式的計劃安排。對于不同地區大學生村官的知識、技能要求進行深入的調查,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大學生村官崗位的職責說明。這樣就能夠保證選拔到適合于當地村級管理需要的不同專業、不同技能的村級管理人才,也能夠確保大學生村官就崗后具有其發揮優勢的有效的事業平臺,和發展空間與前景。同時,也能夠實實在在地為農村建設事業的發展起到應有的推動作用。
3.1.3大學生村官選拔過程中的村民參與
大學生村官最終是與村民打交道,對農村的了解、與村民的融合是大學生村官工作的基本前提。為了預防所選拔的大學生出現不適應農村、村民不接受情況、難以同村民融為一體的尷尬境地,在大學生村官的選拔過程中,安排由村民參與的大學生村官面試環節,以使村民了解當代的大學生知識、技能和信仰品格,大學生了解農村和農民生活狀況,雙方進行深入、有效的勾通,確保在隨后村官工作中的融合基礎。
3.2大學生村官的工作和業績管理與考核
大學生村官,是具有我國特色的村級行政管理的一種制度安排嘗試,大學生村官工作具有很強的探索性、適應性和創新性的特點,是一個不斷地干中學的過程。因此,對大學生村官的業績評價應形成融管理、培育與考核為一體的評價體系。
3.2.1制定明確的大學生村官業績評價體系
大學生業績評價體系應包括目標責任、崗位要求、發展通道,評價方式,以及獎勵措施等完整的激勵內容。使大學生村官具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和職業發展前景。同時,業績評價體系要既能夠保證大學生村官的個人發展和個人權益的保護,也要能夠確保村官的工作促進農村的發展與建設,以及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轉型與進步。
3.2.2業績考核與培養提高相結合
對于大學生村官的業績評價過程,不應僅僅進行與升遷、獎勵等激勵相掛鉤的單向結果考核過程。由于大學生村官工作的探索性,各級政府組織應從新農村建設對農村干部知識技能化需要的戰略高度出發,對他們更多的進行幫助,培養和促進其農村工作能力的不斷提高。業績評價方式是一個目標溝通、形成共識、支持幫助、結果反饋、不斷提高的循環進步過程。
3.2.3大學生村官考評過程中的村民意見表達
對于大學生村官的業績考評,必須更多地考慮村民的意見表達。大學生村官的去留、升遷、獎勵等,都應以村民的意見作為主要依據。這樣,既能夠對大學生村官的業績和作為進行客觀、有效的評價,又能夠促使大學生真正努力服務農村、服務農民,為新農村建設事業做出貢獻。
總之,大學生村官制度安排,不應是一種應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臨時舉措。只有從新農村建設對知識型、技能型村級行政管理人才需要的戰略高度出發,以村級行政管理人才的有效需求和充分供給為基礎,開展大學生村官的選拔、使用和考核評價工作,才能使大學生村官的安排形成一種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趙錦山,《論大學生村官權威的合法性》[J],天府新論,2008年第5期.
[2]李法霞,《大學生“村官”的角色社會化分析》[J],法制與社會,2008年第10期(中).
[3]李包庚等,《大學生村官現狀調查與思考》[J],青年探索,2007年第6期.
論文摘要: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給學校就業指導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讓大學生充分、全面、安心、滿意就業.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認為以大學生的就業實際、自身因素、社會經濟發展和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為切入點.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途徑之一。因此,加強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實現畢業生就業,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視頻會議上說:“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就業的不利影響還沒有消除,如果說今年是我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明年可能是最復雜的一年,整個宏觀層面就業形勢就很嚴峻。那么,明年的畢業生人數630萬人,再加上往屆沒有實現就業的,需要就業的畢業生數量之大可想而知?!庇|目驚心的數字,使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也成為高校辦學、治學的突出問題。如何加強就業指導工作,尤其是加強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顯得十分重要和緊迫。
一、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一)社會、學校的原因。
1.高校擴招,導致畢業生總量壓力增加。高校畢業生從2006年的4l3萬人增至2009年61l萬人,到2010年的630萬人。畢業人數的急劇增加,使就業競爭日趨激烈。
2.國際金融危機正加速從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從發達國家向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蔓延,對我國就業影響更加明顯。2010年高校630萬畢業生,加上歷年未就業人員,超過700萬的畢業生需要解決就業問題??梢哉f,在全球金融危機下找工作,是社會對“80后”這代人的又一次考驗。
(二)大學生的主觀原因
1.擇業觀念存在偏差。大學生的擇業觀和成才觀滯后于就業體制改革,擇業期望值過高,畢業生大多選擇在東部沿海等中心城市就業.對急需人才的基層、西部欠發達地區和偏遠山區卻少人問津;向往機關、事業單位,很少人考慮民營企業,更少人考慮自主創業。2008年的《中國人才發展報告No.5》顯示,大學生創業比例不到畢業生總數的1%。
2.就業能力差。相當一部分畢業生學習成績優良,而實踐能力、團隊精神、心理素質等十分欠缺,擇業時很難讓用人單位滿意。
3.就業心理脆弱。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畢業生持有不同的就業心態,很多畢業生存在自我認識過高、理想脫離實際、心理封閉、害怕困難等問題,對困難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弱;協作意識和團隊意識差;自卑感強,缺乏自信,與人交流、溝通存在障礙,等等。
4.精神追求欠缺?,F在的畢業生是“80后”,且獨生子女較多,從小物質生活豐富,但精神上較脆弱,人生觀、價值觀、擇業觀很不完善,精神信仰匱乏,缺乏艱苦奮斗的心理準備,往往一遇到困難就畏縮退卻。
5.缺乏職業道德,誠信意識薄弱。一些畢業生對職業的選擇具有強烈的功利性目的,對個人的發展考慮過多,不能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和社會、奉獻與索取的關系,缺乏誠信意識,違約離職、頻繁跳槽現象普遍,影響了用人單位的接收計劃。
大學生就業難的形勢,給就業指導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讓大學生充分、全面、安心、滿意地就業。成為當前的一項重要課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有效途徑。就業指導工作的重點應根據新形勢發展進行轉移,就業指導必須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靈魂地位,把就業教育融于平時的思想教育中,作為大學生教育全過程的系統工程來進行。
二、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發展,根據學生的就業實際、切身利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素質的最好時機,而且是根本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有效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以涉及學生利益的就業指導作為新的工作重點,是思想教育突出人性化的具體體現,是和諧社會的一項基礎工程。我們要緊緊把握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新動態、新特點、新需求,將思想政治教育做深、做細、做實,才能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作用。
目前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存以下在問題。
(一)對就業指導內涵認識不足。
就業指導部門承擔著提高大學生就業率的壓力,就業指導工作強調服務功能,重視就業指導的實用性,主要將力量集中于搜集就業信息、為學生咨詢就業政策、組織學生參加用人單位的供需見面會或進行職業技能培訓等工作,卻忽視了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對學生進行正確人生觀、擇業觀、就業觀、職業生涯的規劃教育、價值取向的引導、職業判斷和選擇能力的培養及職業道德教育等方面著力較少,造成大學生求職障礙的思想問題和職業價值觀問題沒有解決。
(二)就業指導工作定位不準。
就業指導往往定位于“就業”指導,對即將畢業的學生才進行就業教育,未畢業的學生“事不關己”,出現就業教育工作“前松后緊”的局面,影響就業指導工作的效果。
(三)就業指導人員相對不足、渠道單一。
就業指導工作只靠職能部門、部分學生工作人員及個別教師參與,不能引起各層面的人對就業問題的高度關注,由于人手不足,難免出現在就業指導工作中就業信息多,就業觀念教育少;講普遍性問題多,解決思想疑惑少;介紹方針政策多,敬業精神培育少;學生盲目就業的多,深思熟慮的少等現象。
毫無疑問,大學生在就業環境中所暴露出來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的問題,與當前高校忽視大學生在就業問題上的思想教育息息相關。
三、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加強就業形勢政策教育。
加強畢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加強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教育,積極宣傳國家和各地區的就業政策,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和理解國家的就業政策.了解當前就業形勢,充分做好面對現實、面對困難的思想準備,要繼續利用講座、論壇、網絡、新聞宣傳媒體等多種方式,堅持正面教育,宣傳畢業生到基層、到西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的先進典型.動員更多的畢業生到基層和農村去,在校園中形成到基層就業光榮的輿論導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積極做好“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計劃”、“農村教師特崗計劃”等工作。新出臺的征兵政策的征兵對象主體傾斜于大學生,鼓勵更多的畢業生為國防建設作貢獻。廣東省為吸引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工作。自2009年起,每年招募1600名高校畢業生參加“三支一扶”服務,制定了《廣東省選聘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任職工作實施意見》;為鼓勵畢業生走創業之路,2009年至2011年,重點扶持400個高校畢業生創業項目,為2000名有創業意向的高校畢業生提供系統的創業輔導,組織6萬名高校畢業生參加創業培訓。一系列大學生就業政策積極引導和鼓勵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自主創業,走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成長道路。
(二)加強大學生就業理念教育。
我認為,要從根本上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不能只抓就業環節,而必須從學生入學教育開始,把大學生就業教育的內容滲透到新生軍政教育、形勢教育課和專業課教學中,滲透到學生活動和校園文化生活中,滲透到社會實踐和實習中,引導學生從確立職業發展目標起步,注重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培養,使學生認識到綜合素質在今后就業和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作用。增強其危機感和緊迫感,使學生能對照自己,培養和發展與其職業目標相適應的素質。在新的就業環境和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合在就業指導中全程為學生服務,要將涉及學生切身利益的就業作為思想教育新的著力點。改變思想教育脫離學生實際的弊端,發揮思想教育主渠道作用,使思想教育工作貼近學生實際,針對學生所關注的就業問題,注重對學生開展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成功觀教育,突出吃苦耐勞精神、社會責任感、服務意識、創新意識、團隊精神的培養,確立誠實守信、愛崗敬業、相互尊重的職業道德觀,要結合實際情況因勢利導。教育和激勵學生自強不息,樹立追求先進科學知識、做合格人才的成才觀,鼓勵他們要憑借自身的優良素質參與公平競爭.從容選擇自己的用武之地,成為國家有用之才。教育畢業生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正確評價自己,把自己的理想與國家、社會的需求結合起來,不要把收入高低作為評價職業好壞的唯一標準。職業是無貴賤的,正所謂“行行出狀元”,一個人無論職務高低,能力大小,學歷深淺,工作性質如何,只要努力工作,就會在對社會的貢獻中實現自身的價值,就能從就業“寒冬”中突圍而出
(三)創新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并影響著大學生的行為準則和處事原則。是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是黨和國家的重要指導方針,因此,我們要不斷加強理論教育,做好宣傳和普及工作,讓廣大青年學生了解的相關知識,弘揚社會主義的主旋律。從大學生方面來看,有效的大學思政教育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我國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史,并從中吸取精華知識,結合實際生活,從而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樹立為黨和國家服務的理想。從高校方面來看,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有利于糾正以往教育教學中的偏差,及時掌握思政工作未來的方向,積極引導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發揮校方的指引作用,提供較多的實踐活動,鍛煉大學生的堅強意志,為黨和國家培養合格的接班人。從黨和國家的角度來看,提高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有利于繼承和弘揚先輩們的革命精神,不斷地培養大學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并在此基礎上使其掌握社會主義發展的理論知識,弘揚社會主義文化的主旋律,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增強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有效措施
(一)實現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結合。課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僅僅只是背誦并掌握思政理論知識,并沒有與日常的思政教育活動結合起來,這就導致了思政教育的實效性難以有效地發揮出來。而日常的思政活動一般都要求大學生參與到社會中,例如,一些課題研究、社會服務、志愿活動和文化調研,等等,這些活動需要與理論結合起來,相輔相成,最后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在平時的實踐活動中發現了問題,則應積極地致力于解決這些問題,并將這些問題拿到課堂上進行討論。在思政教育的考核中,要把學生的平時表現和思想實踐活動作為衡量指標,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理論知識付諸于活動中。
(二)創新學生的黨建工作,讓黨建工作更具有實踐意義。堅持學生黨員發展工作“關口前移”,充分發揮校院(系)兩級學生黨校的作用,建立起從普通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到預備黨員的三級學生黨校全程培養體系。在開展黨建工作的同時,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并在黨員的帶動下,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黨建活動中,鍛煉學生的意志力和奮斗精神,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在創新黨建工作的同時,還要注意發揮學生黨支部對學生活動的指引作用。
(三)加強與學生的心理溝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切性。當前,除了要關注大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關注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因為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只有保證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才能真正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研究顯示,大學生大多喜歡面對面的心靈溝通,因此,校方應該針對不同專業和不同年齡的學生采取合適的教育方法,進行合理的心靈教育。此外,學校還可以投資建立心理咨詢室,指導學生的思想,為學生提供心理幫助和支持。
(四)擴大實踐活動的平臺,創新實踐模式。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社會實踐是一個關鍵的項目。因為通過社會實踐,大學生不僅可以開闊眼界,還可以鍛煉自身的各種能力,所以,社會實踐受到很多大學生的青睞。相關研究發現,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最喜歡的思政教育形式。高校要將學生的發展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真正地幫助學生成長,使所安排的社會實踐活動與學生的需求相適應,提高對實踐工作的重視程度,為實踐活動提供良好的保障,包括經費的投入、師資力量的投入,等等。另外,學校也要對實踐基地做好考察,盡可能地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讓學生從中得到最深刻的啟迪教育,從而使社會活動具有實踐意義,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落實日常的思政教學工作。
(五)提高輔導員的思想道德素養,加強師資力量建設。輔導員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支配力量,直接關系著實踐活動的最后成果。在招聘輔導員的時候,高校要嚴格選拔,重視輔導員的政治素養和實踐能力;在輔導員任職期間,校方也要加強對輔導員的管理,制定合理的輔導員考核制度,并嚴格按照標準執行,設立考評考核機制。除此之外,校方要定期對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訓,提高輔導員的思想道德素養和專業知識水平,這樣才能保證其更好地輔導學生,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結語
1、修改。在文章的初稿完成后,應征求各方面的意見,尤其是共同的工作者與指導者。然后加以反復 推敲并作細致的修改。文章全部完成后,放置一段時間,再行修改。溫故而知新便可發現重要問題,因而需要多次修改。
2、寫作。在提綱擬定后,根據自己的思路,妥當安排內容的先后次序,然后將自己的觀點充分表達。 在寫作初稿時,不妨內容寫的全一些,面寬一些,避免有重要內容遺漏。而且,能集中一段時間和精力,使文章一氣呵成。
3、提綱。在反映思考,理清思路,并形成條目后,寫出提綱。提綱是論文的基本骨架,有了提綱,作者寫起來就會目標明確,思路開通。提綱的內容主要是按題題目、前言(文章的宗旨目的)、 實驗材料與方法、討論與結論的順序進行。
4、構思。構思是撰寫論文的準備,也是開始。它是作者對文章整體布局、要說明的論點以及依據進行 闡明、安排和設計的過程。其內容包括:文章如何開頭,如何進一步引深,首尾如何相呼應 ,論據論證如何有效的說明主題以及各段落層次與主題之間的關系。
基于學生常規行政管理起著優化育人環境,穩定正常的教學秩序等重要作用,各高校都設立了管理學生的機構,建立了管理學生的隊伍,制訂了管理學生的制度。高校學生常規行政管理對穩定教學秩序、生活秩序,對培養人才確實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學生常規行政管理作為整體管理中的一個部分,也存在著不少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點;并有待于探討。
(一)與其它管理工作配合不夠。在大學生系統管理中,如果各子系統或單位性能都是好的,其整體性能也會是好;“如果各子系統或單位不顧整體目的實現,僅僅只力爭自身的最佳效益,卻不一定能保證系統整體的效益”。①目前高校學生常規行政管理與其它管理一樣,尚存各自為政傾向,這是由于各個管理層次的目的、職能和權限的不同以及管理對象的特點、方法和措施的差異等因素造成的。大學生常規行政管理要重視與其他管理的橫向聯系與協調,重視與德育、智育和體育的管理配合、滲透,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效益,同時也起到提高整體管理效益的作用。
(二)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不緊。大學生常規行政管理主要是通過制訂和實施一系列合理的規章制度制約引導學生的行為,而思想政治教育則更多地由教育者將教育內容“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有組織地通過各種教育活動探化到大學生的頭腦中,內化為他們自身的品行和習慣”。②從理論上說,管理能促進教育,教育能保證管理,管理必須與教育相結合。因此,應克服只講管理不講教育,或者只重教育不重管理的傾向。但在具體工作實踐中,學生的常規行政管理與思想教育存在著脫節現象。我們知道,作為管理對象的大學生,是有思想、有理智的人,他們的行為雖受制于規章制度,但主體行為還是由思想意識和價值觀直接控制的。因此,常規行政管理工作只有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配合才會產生積極的作用。
(三)缺乏系統的管理知識,管理效率不商。由于高校學生常規行政管理沒有統一固定的被所有管理者接受的模式,也由于這種管理還處于不斷的摸索之中,因此缺乏理論的指導,靠經駿管理者居多。若是這種狀況不改變,要想提高管理效益是有難度的。
(四)管理學生的制度不夠完善。在大學生常規行政管理中,逐步確立一系列科學的管理制度,有著不容忽視的極其重要的作用。從制度管理上來說,有三個環節:一是管理制度的制訂;二是管理制度的實施;三是管理制度的補充修改。在高校管理過程中,對有些不完善、不成熟的管理制度,沒有及時加以修正補充,這影響管理效率。
另外,在常規行政管理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某些方面管得過細,而某些方面缺乏嚴格要求,有時視學生為被管理對象,有時管理的民主度放得過寬等現象,所有這些已不適應時代的要求和當代大學生管理的實際,需要對常規行政管理進行再認識,慎重積極地進行常規行政管理理論新建構的探討,以便進一步發揮“管理育人”的積極作用。
二、大學生常規行政管理的特點
大學生常規行政管理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統一性。它是指常規管理政策、法規、制度的統一。如《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以及其他行為管理的法規,是全國高校都要貫徹執行的。這種政策的統一性,對管理好學生起著重要的作用,從某種程度上說,它是學生常規行政管理的關鍵。學校其他規章制度的制訂和執行都不能與此相背,否則,學生管理就會亂套,管理工作也就會因此而變得雜亂無章。
(二)強制性。它是指對學生具有非常嚴肅的約束力。大學生常規行政管理既靠教育又靠制度,而更多的是靠采取強制性的行政管理措施。學校行政管理的規章制度不象思想教育工作那樣具有靈活性和彈性。思想教育往往表現為通過知識傳授、人格感染以及啟發、誘導、說理等方式,影響教育者成長和發展。而常規管理總是同規章制度、法制紀律相聯系,是通過一定的規章制度、法制條文和紀律措施以約束、控制等方式影響被管理者成長和發展。它一般有“法”的約束功能,不允許違反,否則就會受到紀律處分。如《學生違紀處分條例》中的有關規定,就是針對那些不守紀律的學生而制訂的,只要觸及到就要受到紀律處分,以此來促進他們改正錯誤,做遵紀守法的學生。
(三)程序性。它是依據一定的制度,在一定的時間內,按一定的流程,完成常規行政管理任務。這種管理任務往往是基本不變的。如從學生人學至畢業,整個過程可分為人學階段:招生、新生報到、注冊等;學習階段:學習管理、生活管理、獎學金與助學金評比、三好學生等獎勵和學生處分等;畢業階段:畢業鑒定、頒發畢業證明、調配、派遣等。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層次,有不同的任務和要求,但這都是常規性的任務,具有周期性流程的特點。
(四)動態性。它是指常規行政管理要適應學生的變化和發展。每所學校的學生數雖處于相對穩定,但亦有變化,每屆學生或多或少有些差異;往往同一屆學生人學時與畢業時相比,思想觀念、價值觀、人生觀和興趣愛好都會出現新的變化。更何況,作為被管理者的學生具有能動性,“在管理對象運動變化的情況下,如何注意調節,適應各種變化,以達到整體的、長遠的目標,這就是動態原理的實質?!雹垡虼耍R幮姓芾砉ぷ鞅仨氈匾曀鸭畔?,隨時進行一些調節,適應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客觀現實需要,要在動態中實現管理目標。
三、大學生常規行政管理的作用
根據現代管理科學的原理和已有的實踐經驗,學生常規行政管理的基本作用主要有:
(一)約束作用。大學生行政管理既靠教育,又靠制度。管理制度中明確規定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應該做而沒有做或不應該做而做了就要受到處罰。制度為大學生提供有約束力的行為準則,許多規定具有“法”的作用,如學籍管理辦法、考場規則等.都是不允許違反的。正是這種管理的約束力,保證了學校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和學生學習秩序的正?;?。
(二)教育和激勵作用。學校的一切措施包括行政管理制度,都是基于培養合格的人才這一基點制訂的。約束學生的某些行為規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是指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所以說常規行政管理政策和制度,既是學生的行為規范,又是一種教育的手段,起著教育學生、激勵學生的作用。對大學生的教育激勵作用,在執行獎勵條例時,表現得尤為明顯。
(三)評估作用?!皩W校對學生的評價,是通過貫徹執行各種規章制度而進行的。”④學校評價學生,是根據培養目標以及各階段的培養要求,制定出一套對學生的獎懲辦法和條例,依據這些辦法和條例,衡量學生的表現,確定獎懲。大學生常規行政管理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學生在思想、學習、行為、品德及遵守規章制度等方面有關情況或資料進行收集、登記和整理綜合,從而作出合乎學生本來面貌的客觀評價。
(四)反饋作用。常規行政管理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管理制度的一種檢驗過程。常規行政管理的指導思想、組織協調和所訂的規章制度是否合理,管理過程是否得體,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是否科學,管理的效率是否高,管理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諸如此類的問題,只有通過反饋才有可能作出正確的回答。
四、樹立大學生常規行政管理的新觀念
觀念雖然是客觀的反映,但它同時又支配和影響著人們的行動。要突破常規行政管理中的某些框框,首先得從觀念轉變人手,只有常規行政管理觀念的更新,才會有常規行政管理行為的轉變。
(一)樹立創新觀念。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改革的深人、市場經濟的沖擊,各種文化的沖突和整合以及大學生群體的變化,原有的一些程式化的常規行政管理已變得不再完全適用,因此也不能再套用和照搬原有的管理方式。應從實際出發,用發展的眼光,借鑒國內外的一些先進的管理經驗,大膽地進行創新,從常規行政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體系和管理方法上進行新的摸索,走前人和別人沒有走過的管理之路,逐步形成新的管理理論。
(二)樹立信息觀念。當今的時代信息瞬息萬變,大學生正處在接受知識、獲取信息的最佳年齡段,他們思想活躍,接受信息快,容易與時展的脈搏產生共振。因此,在大學生的管理過程中,要想隨時把握他們的發展趨勢,了解和研究他們的新情況,不斷解決新問題,就必須建立起信息觀念。比如,學生中橫向聯系的社團組織,由少數發展到多數,由單學科發展到多學科,由學校發展到社會,向著縱橫交叉的網絡化組織發展。如果管理者還是墨守成規,閉目塞聽,不樹立起信息觀念,要想對此進行管理,是很難的。
(三)樹立服務觀念。常規行政管理者必須正確對待大學生在教育和管理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學生不僅是教育、管理的對象,也是管理的主體,所以管理者在把學生作為管理對象的同時,也要把學生作為服務的對象,從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和學習生括等方面全面關心學生,服務學生。因為“要搞好人的管理,有效地調動人的積極性,就必須從人的心理規律及其在各種因素影響下形成的心理特征出發”,⑤關心學生,服務學生,正是考慮及滿足學生某些心理需要的表現,在常規行政管理中取得學生的理解與支持,使學生能自覺糾正某些片面的認識和過激行為,真正起到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作用。
(四)樹立整體觀念。學生常規行政管理工作,從橫的結構關系看,有學習和生活等各個斷面,它們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從縱的層次關系看,從校、系到班級,有行政管理部門又有學生各級組織,他們之間既有上下的關聯性,又有各自的獨立性;從常規行政管理活動看,既有管理的連續性,又有其階段性,同時常規行政管理與其他管理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還有一個整體協調的問題。因此大學生常規行政管理工作,必須有全局觀點,有一個系統的運籌規劃。堅持管理工作與教育工作相結合,與思想工作相結合,堅持常規行政管理與其他工作相結合,只有這樣,才會發揮其管理的整體作用,克服與教學管理、后勤管理等彼此脫節的狀況。
總之,大學生常規行政管理工作有其相對的獨立地位和作用,它在大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過程中有著思想政治工作等不可取代的特殊影響力。目前大學生管理工作存在著層出不窮的新問題和新情況,原先那套學生管理辦法不可能完全適用,因此作為管理者應聯系實際,進行理論上的探討,以提高大學生管理的實際效率與水平。
注:
①顧翔主編:《大學生管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年11月版,第70頁。
②④李錦坤主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系統工程》,天津人民出版社l988年7月版,第120、242頁。
③何鐘秀等著:(領導與管理》,山東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224頁。
⑤樂笑聲:《管理學》,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l988年10月版,第l94頁。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特殊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6)1 ― 0156 ― 02
把人文關懷作為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種符合時展和教育改革要求的價值取向。黨的十報告中提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這為今后有效開展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做好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工作,應當注重理論分析和價值應用研究,研究把握少數民族大學生人文關懷的特殊性,認真分析人文關懷的特殊定位、特殊規律和特殊功能,進一步做好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培養工作,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
一、理解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特殊定位
(一)人文關懷在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含義
思想政治教育實質上就是一種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的價值、開掘人的潛能、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給人以更多選擇和創造機會的人生哲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視閾中,人文關懷應該體現為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關心學生豐富多樣的個體需求、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簡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關懷本身都是屬于創造性的人文精神教育實踐活動。將人文關懷作為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題,既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給予少數民族大學生更多的人文關切,努力提升他們的思想道德綜合素質,又要倡導各民族大學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提高,融合民族文化開展人文關懷教育工作,使人文關懷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產生決定性作用。
(二)人文關懷與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關聯
堅持以人為本,注重人文關懷是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內在訴求。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工作的核心思想是立足少數民族大學生實際,把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自由平等的愛護主體,引導他們根據思想道德規范促進自身主體意識的良性發展。人文關懷應當以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覺悟為宗旨,尊重發展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主體性價值,理性對待少數民族大學生價值觀的客觀差異,盡可能的采取多種人文手段,滿足少數民族大學生在生活學習情感等方面多樣化的合理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個性化功能得到強化。筆者認為,做好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工作,需要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生存現狀、性格尊嚴、價值取向、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給予真正的情感關切,去認真挖掘每一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個性價值。
二、把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特殊規律
人文關懷需要重點把握多元文化背景下教育對象的獨特性、教育環境的復雜性和教育內容的民族性,創新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培養更多適合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儲備人才。
(一)少數民族大學生人文關懷教育對象的獨特性
認識和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獨特性是做好少數民族大學生人文關懷教育工作的首要前提。我們知道,作為獨具個性的特殊群體,少數民族大學生除了具備和其他大學生的一般性特征,同樣存在思想道德水平和教育層次的個性化差異,主要表現為:獨具群體性和個性化,缺乏主體性意識,教育層次不平衡,自身素質有待提高。筆者從事少數民族大學生理論課教學發現,少數民族大學生群體內部存在教育基礎和知識可接受能力的差異,個別學生由于文化基礎弱,專業學習壓力較大,學習效果不佳,自控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不強。筆者以為,應當增強人文關懷在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上的情感引導能力,結合每位民族大學生的自身教育背景,在一定范圍試用分層教育模式,發展培養不同層次的個體人格。
(二)少數民族大學生人文關懷教育環境的復雜性
由于復雜的民族社會文化環境,再加上網絡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以及西方政治思潮的全球化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上均呈現出群體的民族性。少數民族大學生對于自身民族屬性普遍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這種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他們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教育者既要考慮到少數民族大學生受教育背景的復雜性,又要結合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讓他們更好地熟悉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了解民族地區的發展規劃,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質、民族心理素質、知識創新能力,提前做好人生未來的謀劃。
我們觀察不同民族的成員之間發生的關系是否能夠稱民族關系時,關鍵是這種關系中是否具有民族性的內容。〔3〕 在不同的民族學生個體之間發生的交往聯系中,若涉及對民族語言、語言風俗、信仰習慣等民族特點不尊重的問題,屬于民族關系,而不僅僅是一般性的同學關系。因此,少數民族大學生人文關懷教育的內容既要體現倡導平等意識的民族特性,又要引導各個民族學生平等和諧地交流,學會正確對待解決民族問題,自覺做好民族團結的踐行者和傳播者。
(三)少數民族大學生人文關懷教育內容的民族性
傳統人文關懷教育體系在目標定位上過多強調“集體價值”的一元性,關于培養什么樣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目標界定模糊,容易出現教育目標和受教育者的個體價值定位偏離甚至可能會產生個體邊緣化現象。少數民族大學生自身的民族性決定了人文關懷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方式上的選擇更具有針對性和靈活性。教育內容的講授除了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規律,還要貼近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文化背景,探索適合少數民族大學生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培養少數民族大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方法,增加更多的情感互動,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營造寬松舒適的學習環境,這也是貫徹民族教育平等思想的重要體現。
三、明確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特殊功能
(一)弘揚民族文化,明確發展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主體價值
人文關懷應該充分尊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主體性人格,堅持教育者與教育對象“雙主體觀”?!?〕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堅持教育主客體之間的雙向互動、平等交流?!?〕
人文關懷教育者首先必須具備理論基本知識,掌握我國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熟悉少數民族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才能承擔好培養少數民族合格人才的重任。教育者需要樹立人文關懷自覺意識,認真研究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成長規律,幫助他們學會了解和欣賞自己的個性。立足于培養少數民族大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照顧好他們的學習生活,維護好他們的合法權益,發展好他們的主體意識。我國各民族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源泉。作為民族文化的主要傳承者和實踐者,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文化素質對于民族人口整體素質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影響。多選擇民族文化為教育創作題材,適當開發富有地方民族區域特色的人文教育課程,鼓勵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中學習吸收其他民族文化。
(二)培養民族自信,關注提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人格素養
采用人性化的關懷服務方式,為少數民族大學生搭建更多的成長發展平臺,是搭建人文關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橋梁。筆者以為,應當定期開展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狀況問卷調查,了解少數民族學生群體的價值取向、人格特征和政治立場,塑造健全的獨立人格,幫助他們提升民族自信。
管理工作應當適當兼顧少數民族學生的特殊利益訴求,做好人文關懷心理疏導服務;建設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園人文景觀,使少數民族大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校園民族風情中陶冶思想情操;拓展社會交往的舞臺,舉辦民族知識競賽、民族宿舍文化節、民族游園娛樂、民族傳統體育、民族歌曲比賽、民族故事閱讀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塑造少數民族大學生良好的人文品質。
(三)激發民族自覺,培養凝聚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理想信念
中國夢的提出不僅賦予了思想政治教育體制新的內容,也賦予了受教育者與教育者新的時代使命感與高度的責任感。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正確把握中國夢的戰略理念,是夯實推動中國夢的共同思想基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所有中華民族成員的共同參與創造,只有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增強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的發展,只有個人的人生理想積極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才能最終成就一番事業。我們從民族視角去解讀中國夢,強化民族自覺意識,讓少數民族大學生自覺地把個人的青融入實現美麗中國夢的民族篇章,自覺地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體性力量,獲得更多人生出彩的機會。
〔參 考 文 獻〕
〔1〕王東莉.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價值〔J〕.浙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04):135.
〔2〕高艷青.人文關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價值〔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04):56
〔3〕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少數民族預科教材編寫組.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