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7:45
序論:在您撰寫微課程教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計算機技術;遠程教育;微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在我國的教育體制中已經出現有關微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實踐,而且有一定的教學成果。微課程教學模式的出現,使計算機技術與課程教學能夠進一步的融合發展。我國現代不斷對教學進行改革,不再將學生的學習局限于課堂之中,本文首先對于在現行的遠程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其次分析了微課的特點與優勢,最后對于遠程教育微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探索展開探討。
1針對于遠程教學的現行教學模式中的不足進行詳細的分析
1.1用于遠程教學的資源質量不佳,約束著遠程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教育資源質量與遠程教育的質量有直接關聯,它能夠決定遠程教育能否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要,同時也涉及到社會對于網絡遠程教育教學的認可度。在當前社會中,盡管網絡教學資源較為豐富,然而能夠與教育教學相適應的資源卻少之又少,教育內容較為老套,同時遠程教育的視頻制作不夠精細,展現的教學內容多是對于教材的復制,而且課程的精講部分與重點部分不過是教師面對面授課的情景再現,不具備創新性,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教學的主要內容并沒有依據具體的學習對象進行教學,較難做到因材施教,最終致使遠程教育的效果不盡理想。1.2遠程教育趨于模式化,致使教育資源被浪費。在現代社會中諸多高校已經開始展開遠程教育,但是存在同樣的專業領域涉及的教育教學內容較為相似,缺失個性化,高校為自身的經濟效益增長,招生的門檻設置較低,致使生源的質量不佳??菰锏慕虒W內容使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性,而接受遠程教育的學生有一部分主要是為獲得學校文憑,這與遠程教育的設置目標相悖,最終浪費了教育教學資源。
2淺析微課程的特點以及優勢
2.1微課程的特點。首先,微課教學能夠有針對性的教學,同時教學內容廣泛。微課程能夠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展開教學,且教學內容較為廣泛。微課教學的基本內容一般是針對于較為具體的內容。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利用手機電腦進行學習,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學生需要重點學習的專業性知識,盡管視頻較短,但是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不會使學生對于學習感到枯燥。其次,微課程具有較明確的目標,且獨立性較強。微課程主要的內容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知識專題,具有容量小,時間短,目標明確以及針對性強的特點。微課程能夠準確定位學生的學習能力。2.2微課程教學的優勢。首先,微課程教學重視以學生為教學中心,微課程教學能夠依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某知識內容為核心教學,做好組織設計,重視學習的主要情境與資源,能夠促進學生積極主動進行學習,發展學生的學習思維,并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其次,微課程教學能夠做到因材施教,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微課程教學能夠把一個完成的課程或知識點區分為多個小的知識點,以便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最后,微課程的教學模式本身具備較強的實踐性,可操作性與實用性。
3基于計算機技術的遠程教育微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探索
微課程教學模式的發展離不開計算機技術,而計算機技術主要運用在微課程視頻的制作和設計方面。需要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設計微課程教學方案,與對微課程的開發工作。主要包括運用計算機技術編輯微課程教學的圖形文字,文本文字以及動畫文字等等,運用多樣化的計算機技術,結合微課程教學具體內容,目的進行視頻的制作。而且微課程的整個流程均需要得到計算機技術的支持,因此程教育微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發展離不開計算機技術。3.1重視人機交互,微課程的設計需要在細節上做好深度設計。微課程的最大優勢是可以將某一個課程切分成多個小的專題,有助于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教師應該在教材內容的細節上,注重突出教學的重點,制作微視頻,以提高學生對于知識學習的有效性。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重視教學的二次開發,使學生加深對于知識的理解程度,在人機互動中加深學生對于問題的思考,能夠激勵學生對于學習產生興趣。3.2建設好微課程的交互反饋系統,有助于師生之間展開交流。若想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首先需要提高學生對于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其次加強教師對于學生學習的監督,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中遇到的難題。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濟寧學習,利用微課程中的搜索功能,及時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知識。而教師可以利用微課程中的賬戶管理及時掌握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對學生的疑惑加以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擴充學習的內容,在微課程的交互反饋系統展開師生交流,有助于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3.3運用信息技術開發新型微課堂?,F代社會中信息技術已經普及,每個學生手中都會有信息技術設備,促使傳統的課堂學習模式發生改變,學生可以利用移動通訊終端設備進行學習。教師也可以改變自身的教學方式,將難點知識制作成微視頻,使學生能夠自主進行學習,提高學生對于學習的積極性。
4結束語
(一)在訓練課件中確立被試的知識點
在師范生進行完第一階段的基本技能訓練后,發現有較多不如意的地方。由于高校對師范生技能及考研率的雙重重視,所以在進入高級技能訓練(I),重點在五分鐘的說課設計導入等方面加強了知識學習和實踐組織管理,訓練以視頻評價中的關注度為主要參考對象,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習情況進行了綜合調查研究,本文用VBScript+UCINET進行數據的收集和可視化化分析,運用整體網技術對師范生的合作訓練網絡進行深入探討,在訓練課件制作上引入變量采集訓練內容學習數據,根據個人愛好展開學習,為師范生訓練確立了新模式。為此,本文由參與度要素提出對微課程設計要求如下:
1.實驗室網站提供視頻、文字、測試等個性化學習要素的微課程。PhilipGuo、JohoKim和RobRubin研究了MOOC教學視頻對學生參與度的影響,提出了最實用的一條建議:視頻短片更吸引人。在實驗室轉型服務知識模型ML-STKM中要求課件視頻碎片化,一般時長不超過6分鐘,否則參與度急劇下降。
2.對知識點展開視頻、文字、回顧、測試等個性化學習要素。對知識點展開設計可嘗試利用實驗室現有環境如:規章制度宣傳欄、儀器設備陳列室、學生作品展覽介紹等采用非正式的場合錄制視頻、模擬一對一輔導的辦公室談話等方式,一方面沒有必要花大價錢又可以具備音頻、視頻的真實性,另一方面又改善微課程聲音和畫面的質量,確保蘊含個性化學習要素。
3.對一個知識點展開后視頻、文字、模仿等個性化學習要素。利用綠屏或藍屏錄像摳像技術,輔以摳像人物+電子講師對知識點進行講解、對話、評價及模擬學習或操作,提升交互性擴展個性化學習的途徑。
4.對一個知識點展開后書寫等個性化學習要素。可汗式的邊畫邊講教學(手寫板)要比幻燈片或者代碼截屏具有更高的參與度。在對一個知識點講解中輔以動作或者連續的視線牽引,好讓學生能跟上教師的思路。
5.對知識點跟蹤記錄,學習完設定的必要標記要素。對于授課類視頻,設計中運用Timeline設置視頻中斷點提高視頻學習的交互性,同時注意重點應放在提高首次觀看的體驗上;而對于輔導類視頻,則應方便回放和快速瀏覽,例如在視頻中插入大號字體的小標題,同時定義變量采集相關訪問數據。
(二)資料收集實驗室網站使用
VBscript+數據庫的編程方法,對所有知識點按要求進行評價和調查選項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資料收集,并對收集的數據編程自動處理成UCINET格式數據。
(三)知識學習角色編碼
實驗室網站的前臺程序獲得了“訓練知識交往關注矩陣”:用數據庫記錄了該班學生的觀摩視頻、閱讀文字材料、觀看動畫、互評記錄和知識測試情況。根據上述算法,例如如果兩種選擇要素2項,就在其相互對應的矩陣元素位置上取“1”,否則為“0”。將獲得的數據導入到ucinet軟件中對數據進行對稱化處理,使用了“max”命令,進一步獲得“關注矩陣”、“緊密關注矩陣”、“非關注矩陣”等,這些矩陣中記錄了知識點之間的關系。
(四)實例應用
在上述網站設計中,虛擬了訓練者喜愛沉浸式學習,進行基于Ucinet評價的知識點個性化教學(沉浸式學習法)網站設計,以一個班26名同學的訪問學習進行數據采集和分析,沉浸式學習法的設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對知識點設定的媒體要素有較高的要求,要產生“流連忘返”的效果不是網站的設計能解決的問題,而應該是知識生產者對學習者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高質量的知識點標記要素是個性化網站的生命力,這與“虛擬現實”的沉浸式學習效果是一致的。
二、轉型服務研究的目標
本文對在本科教學(模式)研究中提出的一種新的知識模型ML-STKM(MobileLearning-SupportTacitKnowledgeModel)進行應用研究,其核心內容就是開發圍繞個性化本科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職業技能培訓等教學內容的微課程資源,制定微課程教學設計規范、課件制作規范、技術規范;該模型支持移動互聯(或云計算)環境中個性化知識評估、知識存儲和學習主體隱性知識的建構,利用教學型實驗室的優勢為個性化發展的本科教學(模式)拓展到移動互聯(或云計算)中的研究和實施提供理論和實踐資源。以微課程資源建設和推送為突破口指引教學型實驗室的服務轉型,強化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促進教學型實驗室的可持續發展。
(一)解決的主要問題
教學型實驗室開發的微課程如何嵌入學校本科教學現實需要;針對本科教學(模式)研究中課程開發的不足,嘗試用ML-STKM模型研究個性化教學案例、學習案例的形成機制;以教學型實驗室為主體開發的微課程教學資源的主要特征是什么?開發的原則是什么?微課程的結構化、有序化對本科專業課程開發和教學有什么影響?
(二)研究重點
1.知識模型ML-STKM下本科課程結構化的理論依據和實施方案;
2.以教學型實驗室為主體的本科教學(模式)研究中微課程教學設計規范、課件設計規范、技術規范;
3.以教學型實驗室為主體的現有專業課程、專業技能、職業培訓等教學內容的微課化實施原則和步驟;
4.在現有教學型實驗室技術支持下微課程推送的技術選擇及效率研究;對新技術開發的要求。
三、可持續發展思路微課程(Microlecture)
雖然正如前文所述,“微課程”具有短小精悍的特點,但這并不表示“微課程”的制作方式和方法也簡便,實際上,要制定一個能夠真正發揮實際效用的“微課程”,必須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進行,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1腳本開發
腳本開發可分為如下幾個環節,分別是:(1)主題的選定;(2)方案的設計;(3)素材的準備,作為教師獨自在場的一種授課方式,微課程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向學生展示恰當的教學內容,而這也是教師最為關注的問題。從原則上來說,一個微課程對應一個知識點或一個教學環節,教師往往會選擇教學的重難點來設計微教案,在主題選定后,我們還需要圍繞主題來詳細地設計教學的方案,同時,收集與主題相關的各種史料,為之后的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1.2視頻錄制
根據教學方法的不同,我們可將微課程分為如下幾類,依次為:(1)講授課;(2)練習課;(3)討論課;(4)實驗課;(5)演示課,通常情況下,一個微型課只能對應一種課程類型,然而,這也不排除一個微課對應兩種以上的課程類型。值得注意的是,微課程的課程類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近年來,隨著現代化教育教學理論的不斷完善,新型的教學方法或手段不斷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因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也應該不斷地完善微型課的課程類型,以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
1.3教學反思
教師在結束微課程后,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來了解學生的使用情況,同時,結合教學的實際,用自己的語言來闡述自己在微課程中所獲得的心得體會,通過講述自己的教學小故事來表達自己在實踐中遇到的疑惑或困難,并在此基礎上發現新的問題,解決新的問題。通過完成上述三個步驟,教師才能充分發揮“微課程”在教學實踐當中的作用,真正實現物盡其用,發揮“微課程”的價值,讓學生在這樣一種教學模式下,能夠切實地學到知識。
2歷史“微課程”的設計及運用策略
教師要想設計出一個優秀的歷史微課程,除了熟悉教學的內容外,還需要在教學設計上下一番工夫,歷史教師要學習并掌握認知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為學生收集最為優質的課程資源。
2.1注重與課堂的整合
在現代化的教學條件下,微課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傳統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從學生的自身興趣與身心發展規律出發,結合教學任務的實際需求,微型課在課堂中承擔著多種不同的角色,常見的有概念講述、鞏固練習和課題引入等。然而,無論是哪一個角色,微型課都需要緊緊地圍繞著模塊主題來進行,由此可見,我們需要將現實課堂與微課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教師在設計微課程時,首先需要準確地把握住主題的知識框架,其次,遵循歷史學科的思維邏輯來分析并重組講授的內容,比如講述一段史實,而對于那些需要與學生互動的教學內容則不列入微課程內容選擇的范圍內。
2.2注重細節的研磨
教師要設計能夠引發學生深思的微問題,促進學生的深層次思考,無論是從歷史知識的講解層面,還是從歷史現象的闡釋層面,歷史教師都需要妥善地解決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微問題。尤其是在構建微課程時,教師要從宏觀的角度來細分課程,將主題的重點內容劃分為若干個不同的小主題,比如將內容有關聯的微課程組合成若干個歷史的小專題,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仔細地打磨自己的教學語言,將語言進一步地精簡化,通過流暢的語言來傳遞有效的信息。在錄制教學視頻時,我們需要準確地使用歷史學科的術語來分析教學的內容,在此過程中注重詞匯之間的銜接,只有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才能夠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2.3要注重課程的互動
在設計歷史微課程時,教師需要注意對學生的點撥,在教學的過程中向學生傳輸正確的歷史觀,同時,不斷地挖掘出學生潛在的能力,從整體上提高歷史學習的有效性。在這一過程中,微課程的意義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值得注意的是,微課程是一門結構完整的課程,它除了呈現微視頻外,學校還要積極地完善硬件的設施,進一步地開發師生交流的工具,構建出一個歷史學習的共同體,實現微課程功效的最大化。
2.4要注重資源的動態生成
盡管微課程的一大特征是片段化,但是,這并不能說明微課程是不具備系統性的,事實上,片段化是針對微課程是圍繞著某一教學環節或知識點而言的,而微課程在實施的過程中仍然是系統而連續的。在完成一個微課程的設計后,我們需要根據教育教學的實際需求來不斷地充實微課程的資源體系,而評價與反饋是微課程設計中的主要依據。教師唯有注重上述幾個要點,在對“微課程”的設計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夠真正發揮“微課程”的實際效用,讓學生接受到更好的素質教育,學習到真正的課堂知識。
3運用微課程的具體實例
具體來說,筆者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在將“微課程”的教學方式運用于具體的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并不是憑空捏造,而是以時間為主脈絡。例如,在分析我國的中央與地區的關系過程中,通過列舉三個素材,分析從1950年至今,我國中央與地區的關系演變過程,素材1:1950年,發生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變革,經過半個世紀的努力,終于回歸到祖國的懷抱,從此走上了社會主義的道路,而五十年后的今天,的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團結,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這五十年的滄桑巨變無疑揭示了一個真理?!浴对趹c祝和平解放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素材2:為了慶祝和平解放50周年,中央代表團在拉薩向自治區特別贈送了“民族團結寶鼎”,該寶鼎四周的浮雕依次雕刻著“簽訂17條協議”、“民主改革”、“川青公路通車”、“派人來”、“騰飛中的”和“全國56個民族大團結”等具有歷史價值的畫面。———摘自《中國青年報》素材3:2008年,達賴分裂勢力在拉薩策劃制造了駭人聽聞的燒事件,該事件嚴重地影響到人民的生活和人身財產安全,這一事件也再次證明了達賴集團分裂國家的陰謀,讓更多的人認清了達賴這一勢力罪惡的面目。通過上述做法,可以讓學生對我國中央與地區的關系有一個更加深刻的了解,能夠從歷史的角度,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這一關系的演變歷程,進而能夠更加深切地理解我國黨與政府所制定和實施的一系列政策。
4結語
1.補充與拓展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
微課程作為地理課堂補充與拓展的重要途徑,不僅能補充與拓展教材知識,更是地理教學方式的拓展。地理教師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學校的教學環境和教學安排,開發校本微課程,為學生提供嶄新的學習天地,將校園文化、家鄉風土人情、生活中的地理、身邊的案例融入校本課程,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加深了學生對家鄉文化的理解,激發了學生對生活和家鄉的熱愛,并引導學生加強對生活的關注,感受地理就在身邊,領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2.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培養自學能力。
微課程是針對某一具體的重點、難點或疑點問題展開的微型地理教學視頻,時間一般在10分鐘以內,由于其時間短,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瑣碎時間觀看微視頻,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微課程學習,如等車、乘車、課間、吃飯等,以促進自主學習。地理教師制作的微課程可用于學生課前預習,教師根據教學進度提前將制作好的微課程上傳到班群或網絡平臺,學生獲取微課程后有針對地觀看微課程視頻,自主學習新課程內容,對于難點或疑點知識可進行反復觀看,經過微課程的學習,學生逐漸學會如何預習,培養自學能力。同樣的,微課程視頻也可用于課后解惑與復習,地理教師將重難點知識的講解做成微課程,學生可按需要自主選擇微課程內容,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理解程度控制微課程的播放進度,進行知識的梳理與消化,經過一系列自主學習過程,學生對所掌握的知識印象深刻,并在這一過程中將新知識內化、建構形成知識體系,完善自身知識,提高自學能力。
3.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微課程”以“微”概念的形式吸引著地理教師、學生的關注,以短小精悍的“微”特點成為一種新型有效的教學模式。微課程作為一種創新教學模式,通過圖像、聲音、短片、文字和色彩的完美結合,以視頻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為學生提供直觀、清晰的圖像,生動、簡潔的文字,舒緩、優美的背景音樂,為學生營造舒適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身臨其境的體驗,使教學過程更加形象化、趣味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微課程地理教學活動時間短,符合中小學生認知特點和視覺駐留規律,為學習者提供合適的學習要求。微課程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學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地理教學成效。
4.促進地理教師專業成長。
近年來,在教育部組織下,微課程被推廣到全國各地中小學課堂,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參與微課程相關培訓并切身投入到微課程研究中。從最初對微課程一知半解的認識,到制作微課程并運用到實際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通過培訓、學習、思考與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特別是在微課程的制作過程中,教學主題、教學內容、教學策略的選取與設計,圖片、文字、聲音、畫面的呈現方式都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為了制作有效而精美的微課程必須不斷學習現代信息技術,通過教學實踐不斷反思、修繕微課程,點燃了教師的創造熱情,提高了教師的研發能力與教學水平。微課程不僅能促進地理教師自身專業成長,通過教研活動或網絡平臺進行微課程交流與學習過程更能促進廣大一線地理教師共同成長。
二、地理教學中微課程的制作步驟
要制作好地理微課程,地理教師不僅要熟悉教學內容,了解學生身心發展與認知特點,還要掌握現代信息技術,適應信息化教學趨勢。地理微課程制作的基本步驟一般為“選題設計—教學設計—制作微課程—反思與修改”。
1.選題設計。
微課程的主題廣泛、題材微觀,經地理教師處理后,學生能自主探究完成的小主題內容都可以成為微課程主題。微課程主題的選擇是制作地理微課程的首要步驟也是重要環節,選題的好壞關乎微課程的質量與效果。因此,在制作地理微課程之前要慎重選擇主題,分析相關知識點,根據實際情況對知識點進行科學的處理或調整,使其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成為輔助學生學習的重要途徑。目前,許多地理教師在進行微課程選題時,容易出現選題偏大的問題,短時間內無法將知識點講清、講透,難以達到微課程地理教學預定目標。微課程是為學生服務的,選題要以學生為出發點,根據學生學情和學科特點選擇重點、難點或學生易錯點,可以是知識講解、教材解讀、方法傳授等,同時要充分把握“微”特點,即內容精、時間短,確保能在10分鐘內將知識講清、講透。
2.教學設計。
(1)準備教學素材。
明確地理教學主題后,教師可通過網絡、文獻檢索等方式收集與該主題相關的素材。地理微課程素材來源廣泛,可從央視網站、國家測繪局網站、中國氣象視頻網站等下載有用的圖片、視頻、音頻資源,其中央視網站的資源相較于其他網站更為清晰、齊全,特別是央視網站中擁有大量的區域地理資源,對于學生區域地理的學習具有重要意義。
(2)教學內容分析。
確定地理教學中的微課程主題后,根據微課程所要呈現的內容,分析教學內容及其地位、教育功能,依據地理課程標準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的調整與處理。
(3)學情分析。
分析學生已經具備的知識與學習能力、學習該內容的認知起點、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和學習障礙等。
(4)教學設計思想。
地理教師從自身實際出發,結合學校實際和教學條件,聯系微課程教學內容,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擬采取的教學理念、教學原則與教學方法。
(5)教學目標。
微課程地理教學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確定地理教學目標,使地理教師明確要教什么,讓學生知道要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
(6)教學重點和難點。
地理教學重點和難點是微課程所要呈現的核心內容,明確地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知識而制作的微課程才能做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7)教學過程。
地理教學過程是教學設計中的關鍵環節,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創設教學情境、運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和環節、教學內容符合邏輯性與科學性、教學目標明確等。
3.制作微課程。
完成地理教學設計后,通過制作PPT完成微課件,再運用錄屏軟件將地理教學過程錄制成微課程。在錄制微課程時,地理教師只需要將制作好的微課件在電腦上進行演示,同時配上對知識點的講解說明,教師一邊演示一邊講解,軟件則全程記錄教師在電腦屏幕上的操作和講解。錄制的過程簡單,操作方便,教師只要在錄制過程中控制好課件演示的速度,調節好講解語速,保持周圍環境安靜,以免外來噪音影響視頻效果。
4.微課程的反思與修改。
微課程的制作過程離不開反思,反思作為地理教師的高級思維形式,應貫穿于地理教學活動的始終,從選題設計到微課程的制作再到微課程教學實踐的反思,地理教師不斷回顧這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將微課程中的不足之處進行修改、完善,以提高微課程作品的質量,同時在反思過程中能發現閃光點,積累經驗,為以后微課程制作奠定基礎。
三、結語
一、引言
《微機組裝和維護》課程,這門課程是計算機專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門重要課程,它內容多、涉及的知識面廣、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教學內容更新快。筆者是從事這門課程教學多年的一名教師,有一定的心得心得,現通過對《微機組裝和維護》課程的內容設計、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方面的分析和探究。
二、目前狀況及存在的主要新問題
而在很多學校以往的《微機組裝和維護》的教學中,由于受到教學條件的影響和硬件設備的限制,《微機組裝和維護》課程較多是紙上談兵,學生缺乏真正實際動手能力的練習,所以走上工作崗位以后,面對電腦也是局限于有限的課本知識及一些簡單的應用操作,一旦電腦系統出現故障,就無從下手解決!
筆者在教學中還發現,大部分技校女生由于自身條件限制,在思維、動手能力等方面和男生存在較大差異。
三、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和策略
(一)明確學習目的和提興奮趣
喜好是最好的老師,為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本課程,在一開始就讓學生慢慢對就門課程產生喜好。剛上這門課程時,筆者就跟學生談到開這門課程的目的及重要性,從就業、從日常電腦的使用和維護等方面提高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喜好。結合學生在上機實操時碰到的一些微機故障,告訴他們只要把握了更多的微機維修知識,才能維修好所要用到的微機,才能更好地使用微機這個工具為自己所學的專業服務。在授課時,非凡講述了學生感喜好的知識,如微機的組裝、設置BIOS密碼、操作系統的安裝、安裝QQ軟件等,并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讓學生多加練習,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理論教學中,為了避免枯燥的技術內容使學生失去喜好,可從美育的角度引導學生去心得微機設計之美,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系統的安裝程序、操作系統的界面、資源的共享、接口的防反插和顏色的設計、鍵盤和鼠標的人體工程學設計等,到處都可以心得到計算機技術的人性化。
(二)解決學生層次不同和男女生動手能力有差異的新問題
對于學生層次不同的新問題,讓學得較快的學生盡早接觸一些計算機維修方面的知識,并讓他們參和實際的微機維修,也可讓他們輔導把握較慢的同學。而對大部分技校女生由于自身條件限制,在思維,動手能力上和男生相差較大的新問題,筆者在上實驗課時將男女生搭配成一個小組,使他們在實踐接觸中可以互相啟發、互相提高,進一步培養團結協作精神,培養和形成探究意識和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做好教材的選定和更新
在選擇教材上首先應選擇適合培養目標、教學目前狀況和發展方向,在內容組織上突出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教材。其次,對于《微機組裝和維護》教材內容明顯滯后、和現實脫節的新問題,應盡量選擇最新出版,內容最前沿,最實用、最貼近現實生活的教材。另外,任課老師必須經常通過上網查詢、翻閱其他最新文獻等方式自行編寫校內教材,以計算機硬件和技術的發展為依據,確保教材內容的知識性、新奇性和開發性。
(四)改革教學方法、手段,可利用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
在教學中,可把各個時期的硬件產品給學生展示出來。微型計算機的硬件產品種類繁多,假如把它們都買回來,沒有這個必要??刹扇∵@樣的做法摘要:每次淘汰更新微型計算機時,留下的舊微機拆成散件作為教具;另外,每年可購置一些新型、有特征的微型計算機部件(二手部件也可)充實教具;通過各種電腦報刊、雜志、網絡搜集硬件圖片,使教學資料變得豐富起來;通過硬件實物和圖片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獲得實際熟悉。
在教學手段上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把教案制成各成圖、文、聲、像并茂且趣味性強、有吸引力的課件;適當時候可利用筆記本電腦、投影來教學,把一些微型計算機硬件設備,如CPU、主板、各種電纜線等清楚地展示在屏幕上,讓學生們清楚地觀察到各部件的結構,用這些設備適時地合理地服務于教學;也可解決硬件不足的新問題,課堂效率大大提高。
另外,在平常教學中,也要鼓勵學生多去上網查閱硬件的有關資料,或者多去圖書館借閱相關的電腦報刊或雜志,以提高獲得新知識的能力。
(五)注重實驗環節,加強實踐能力培養
可用以前淘汰下來或每年適當購置的設備組建實驗室。在進行微機組裝實驗方面,實行分組加電裝機。為了保障學生既能把握必要的安裝要領而又不使微機部件損壞,學生的組裝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從安裝前的預備(如放掉身上的靜電)到每一顆螺絲釘的拆卸和安裝;從安裝各部件的步驟到安裝每一部件的注重事項,都有教師指導,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裝機習慣。學生在裝機過程中,或多或少地會出現新問題,包括一些最基本的動手能力新問題。有時甚至發現不少學生不會擰螺絲,不是出現擰不到位或擰不平,就是安裝時由于螺絲沒擰好而使設備變形。這時應該把按對角線擰螺絲的方法教給學生同時把部件的安插方法注重事項和竅門告訴他們,并規范安裝時機器的接線不能交叉、連線要排列整潔等。這一點筆者是有親身心得的。再如,面板控制接線的連接是學生裝機過程中最輕易出錯的一個環節,雖然理論課上反復強調過,但是有的學生由于英文較差,對插針接口還是區分不清或經常接錯,這在想象當中是心得不到的。
(六)以課堂小結、作業、考試作為反饋信息,及時改進教學
上完每堂課后,及時寫出教學反思,并且和作業、考試等反饋信息,如知識難點、知識缺陷、思維障礙等普遍存在的新問題等總結出來。這樣可以及時發現教學收獲和教學遺憾,更有效地反思自己的教學在以后的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實施補救。另外,學生在課堂內提出的一些新問題,若當時不能清楚解決的,就如實告訴學生,不能相當然,使學生糊涂,模凌兩可。還需要把這些新問題記錄下來,課后再去探究和查閱資料。
四、結束語
以上對《微機組裝和維護》課程種種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實驗方法等的改革探索,是從最基本的知識點入手,使理論和實際操作完美地結合起來,將學生一步一步帶入微機組裝和維護的大門,使學生全面接觸、全面熟悉微機硬件知識及系統的安裝和調試,并且能使他們不斷提高實踐動手能力,實現高職技?!芭囵B實用人才”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摘要:
[1王乃和,張居曉,《計算機組裝和維護》教學思索.內江科技,2006年09期.
[2時翠霞,《微機組裝和維護》教學探究.信息技術教育探究論文集,2005年.
摘要:組織行為學;專業基礎課;教學改革;課程建設;教學質量
管理學科是一種應用性很強、實踐要求高的學科。在大學的校園里培養出符合市場要求的高素質管理人才,這就要求大學管理學科教育更多地把把握系統理論知識、練習操作技能、提升實踐能力作為教學根本目標。以學科專業基礎課——組織行為學為例,我們積極進行了管理類課程的改革和實踐,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進、課程內容的建設,努力提高管理類本科生的教學質量。
一、分析課程特征、明確教學定位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首要工作
搞好課程質量工程建設,首先就要分析管理類課程的基本特征,明確教學的目標和定位。作為管理類專業的基礎課,組織行為學是探究一定組織中人的心理和行為規律,從而提高管理人員猜測、引導和控制人行為的能力,以實現組織既定目標的科學。具體來說,這門課程有以下特性摘要:
第一個特性是綜合性。以其內在構成來看,跨越了多個學科,它融合了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多門學科的知識。從探究對象看,包括個體行為、群體行為、組織行為及組織結構設計、組織變革、組織文化對于組織的影響等幾個方面的知識。系統地整合這些知識是教師搞好課程質量建設的首要環節。
第二個特性是權變性。由于組織行為學的探究對象是人、人和人、人和組織,而有關人的學問往往比較復雜,有很多不確定性。這和技術性學科通過公式、定理、程序解決結構性新問題有很大不同,同樣的管理行為,可能產生不同的管理結果;同樣的結果,可能由不同的管理行為造成,所以,組織行為學主張,根據不同情境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環節中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通過更多的實踐教學內容,樹立學生權變思維。
第三個特性是互動性。企業管理的過程實際是一個人際互動的過程,在人際互動中,管理者對員工的猜測、引導和激勵都依靠于組織行為學的科學內容。要想取得良好的授課效果,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就要讓學生在學習中了解、把握并實踐這種互動性。作為授課教師,必須學會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寓教于樂,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二、加強教學內容建設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基石
深化教學內容改革有助于建設滿足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實用課程,有利于培養社會所需的專業性人才,是提升本科教學質量的重要基礎。有鑒于此,我們認為應重點開展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大力搞好教材內容的遴選工作
目前,國內各高校工商管理學院使用的管理類教材大多是翻譯版本,盡管國外的科學探究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并擁有較為完備的內容,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導致很多依托國外情境獲得的探究結論在中國的實踐當中有一定的局限性。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能把握整體理論體系、接觸理論前沿,又能結合中國實際,讓所學知識落地生根,搞好教材內容的遴選十分重要。我們認為教學的內容構建在國外探究的成功體系之上,系統介紹國外相關探究結論;同時還要大力開發轉化可體現國情、反映最新實踐成果的本土化探究項目.以實現國際前沿理論的“軟著陸”,使內容更加適用于高校管理類課程教學。因此,組織行為學課程一方面選用了國際公認、被眾多國際知名商學院采用、由美國教授加里·德斯勒編寫的《組織行為學》第9版作為教材,同時又選取由中國人民大學李劍峰編著的《組織行為管理》作為參考教材。
2.切實做好雙語教學的課程建設工作
鼓勵雙語教學是教育部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明確要求,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向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我們始終認為具有良好的專業英文水平是學生真正成為一個能和國際管理接軌、成為一流人才的關鍵,采用雙語教學正是一舉多得的好辦法,既能讓學生學習了專業知識,又能促進專業英文表達能力。因此,在教學內容的建設過程中,我們堅持以兩種語言來組織課程體系,一為展現原版教材的原汁原味,二為開拓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培養專業化技能。除了選定了英文教材之外,我們還給學生預備了大量的諸如Disneyland(美國迪斯尼樂園)文化分析等豐富生動的英文教學案例,幫助學生全面提高專業知識和英文水平。
3.扎實做好特色教學案例的編寫工作
注重和行業的聯系,加強專門人才的培養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現實要求。怎樣培養出符合相關行業需求的人才,開展特色鮮明的本科教育至關重要。作為教育部直屬的唯一一所以電力為特色的“211工程”大學,我校以服務電力工業為目標,培養電力企業管理人才為己任。因此,以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為出發點,我們在教學內容的建設中,大力進行了特色案例組織編寫工作。在教學內容建設過程當中,我們選擇了許多具有電力特色的案例,諸如國外聞名的跨國公司、電力行業的巨頭ABB公司的戰略設計案例等,并結合教師自身參和過的企業科研項目,創意編寫了中國電力企業的相關案例,力求培養和行業密切相關的管理人才,使我們的學生成為未來電力行業的合格的管理者。
三、改進教學方法、強化課堂實踐是提升教學質量的根本途徑
為了切實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大膽探索、勇于實踐,通過采取經典案例學習、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擬、現場測試等多種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教會學生建立分析組織的思維框架,讓學生熟悉自己和熟悉他人,培養團隊合作意識,促進他們內在素質的提高和實戰技能的增強。
1.創造主動學習的課堂環境
管理類課程的學習首先就應該把灌輸式教育方式轉變為啟發式的教學,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和課堂實踐。因此,在開課之初,教師就和學生約法三章摘要:取得好成績要靠自己的課下自學和課堂互動。教師充分相信每位學生,走進課堂的學生就意味著已經閱讀了教材、輔導材料和案例,沒有認真預備的教師將扣除學生平時成績的得分。這種方式保證了每個學生都是帶著新問題、帶著思索來聽課并主動參和課堂討論,課堂效果非常好。
2.鼓勵團隊學習,以團隊表現作為評分依據
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僅有精神激勵是不夠的,把學生的表現和學習成績掛鉤能夠規范他們學習的行為。我們采用了團隊學習的方式,以學習小組的表現作為評價每個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分基礎。對于大部分已經是獨生子女的這一代大學生,這種方式可以很好地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增強每位學生的使命感和榮譽感。具體來說,是把學生分成若干個相對等額的案例討論小組,每次作業都要求他們以小組的形式完成案例的分析工作。課堂上,每個小組推選出來的代表進行案例陳述,案例的分析和陳述者的水平直接關系到所在小組的成績,只有小組的團隊成績高,每個成員的分數才能高。
日常的案例分析是考察學生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統一制定了案例分析的評分標準,讓學生對案例匯報的評價有客觀依據并明確團隊努力的方向。
該評分標準目的在于打造學生成為學術基礎扎實、有創新意識、職業化素質的管理人才。
案例匯報的評分主體也進行了變革,評分依據一個是來自于教師對學生的評判,另一個是沒做案例匯報的其他幾個小組對匯報小組的評分,然后進行加權平均。學生之間相互測評,十分認真,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達到了相互促進、相互學習的目的。
3.開展性格測試引發學生自我思索
開展性格測試等和課程緊密相關的課堂實踐環節,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啟發他們自我反思。組織行為學作為管理類的專業基礎課,可以幫助管理者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人格特征、喜好、能力、價值觀、成就取向,進而增強管理者對于他人行為的猜測和引導能力,提高管理技能。因此,在課堂實踐中,我們開展了大小近10次教學測試,包括摘要:圖片投射測試、選擇性知覺測試、價值觀測試、MBTI的人格測試、冒險性測試、權力和影響策略測試、決策風格、領導風格測試、國際文化智商測試等。通過自我測試和教師講解,每個學生明晰了自己的個性特征,把握了不同類型員工的行為特征,從而為他們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和就業方向,并為成為未來的優秀管理者打下堅實的基礎。
4.進行角色扮演等管理游戲,寓教于樂
角色扮演是管理類課程課堂教學中非常吸引學生的教學方法,其目的在于讓角色扮演者參和其中,體驗真實場景,提高管理技巧和能力。在講授到組織行為學文化差異這一部分時,我們采用了跨文化管理的經典角色扮演練習,讓學生通過角色體驗,充分地心得文化差異的實際效用和跨文化管理的藝術性,學生們的參和熱情都非常高;此外,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還采用了情境模擬的教學方法,通過模擬真實場景,觀察不同人對同一情境的不同反映,引導學生思索權變要素在管理中的運用。我們在課上共采用了兩次情境模擬摘要:一個是決策練習;一個是傳銷情境模擬。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擬讓學生在參和活動中把握了理論,學會了方法,學習效果十分顯著。
5.大力開展案例教學,激發學生創新激情
案例教學不僅是國際上公認且通常采用的管理學科教學方式,同時也是教育部對管理類教育明確規定的必選要求,采用案例教學方法,能夠培養學生運用理論框架提高分析實際新問題的能力。為幫助學生搭建組織行為學宏觀層次的理論和分析框架,我們分別從組織戰略、組織政治、組織文化、組織變革幾方面結合經典案例進行講授,所選擇的案例堅持了以下原則摘要:啟迪聰明,契合實際,電力特色。這種教學方法很有啟發性,學生參和積極,見解各異,思想碰撞之時有很多好想法、新思路都迸發出來。在每次學生做完案例報告之后,教師會進一步對案例做出具體的分析和講解,給出學生一個導引,一種點撥。
【關鍵詞】教學氛圍 學習需求 機制 民主 以生為本
新課程標準實施后,雖已不再全是“滿堂灌”“滿堂問”,但很多學生在課堂中正襟危坐依然,小心翼翼地舉手發言依然,教師的“講”仍然是課堂的絕對主流,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真正的體現,學生學習的天性沒有得到真正的尊重和滿足,學生的自主學習只流于形式,“上語文課真累”“上語文課最乏味”的聲音在課后仍時??梢月犚?。我們的語文課堂為什么輕松不起來?我們的學生為什么不是愉快地學習著?很顯然,問題的責任在于教師,問題的解決也在于我們語文教師,在于教師轉變觀念,改變做法。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也根據筆者教學生涯中的一些教訓,具體歸納如下:
一、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是形成良好的語文課堂教學氛圍的堅實基礎
新課程標準實施后,語文內容有了很大的改變,貼近學生生活和學習的有關自我、人生、理想、社會、自然等課文占了教材的大多數,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善于處理教材,巧妙地通過一些教學環節或方式方法盡量做到課文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的情趣,讓學生學得更有實效、更輕松,我們要恰到好處地重組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內容。比如報刊雜志上的時文,很容易與學生的思想情感產生共鳴,如果拿來作為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學生便會十分樂學。比如把地方性的語文信息資料或具有地域特點的自然資料帶到課堂上來,大家一起交流并研討,學生便會興致勃勃。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同。語文課堂還可以不僅僅局限于教室,圖書館、紀念館、展覽館等,都可以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課堂。
這樣的語文課堂里,教學內容已完全生活化,學生的學習有了與他們個體相聯系的意義,也即他們的需求得到尊重和滿足,學生對語文學習就會樂此不疲,孜孜不倦,良好的語文課堂教學氛圍的形成也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二、課堂氛圍真正的民主化,是形成良好的語文課堂教學氛圍最有力的保障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平等”即民主,課堂民主,自由寬松,學生敢想敢說,輕松愉快的感覺才會產生,良好的語文課堂教學生態才能形成。但事情往往是說說容易做起來難。在“師道尊嚴”等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國,課堂氛圍想真正的民主化,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教室里,講臺前的教師總是會情不自禁地滔滔不絕地“講”起來,講臺下的學生則還是習慣于專心聽,認真記,這是一種情況。另一種情況是,有時課堂活躍起來了,有些學生便會“渾水摸魚”,因為他們還不習慣這種“放松”,以為這種“放松”便是等于可以放下學習。此時,教師自然又會“嚴肅”起來,于是課堂氛圍的民主化只成了空洞的口號。
學生的學習必須是在一種心理感到很安全,思想很自由、很寬松的情況下,才會樂意進取樂意參與的。因此,為了徹底改變課堂教學的現存生態,我們教師必須改變自己陳舊的教學習慣,努力做到真正地自始至終地把課堂還給學生。我們教師必須想方設法引導學生理解民主并習慣于民主。理解民主并習慣于民主實在是很重要,尤其是習慣于民主,需要教師做出不懈的努力。否則,良好的語文課堂教學氛圍的形成就成了一句空話。
三、以生為本徹底取代以師問本,是形成良好語文課堂教學氛圍的關鍵
良好的教學氛圍的特征,是學生獲得盡可能大的自主學習空間,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情感和認知統一的本能。學生的靈魂應該是被“喚醒”“激發”“升華”,而不是被“塑造”。但在實際教學中,以生為本總是不能徹底取代以師為本?!捌降葘υ挕?,往往成了簡單的師問生答,學生總是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難道不仍然是以師為本?課堂教學的預設性太強,生成性不足,學生完全跟著教師的思路走,哪里還會是以生為本?小組討論非常熱烈,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教師想的是再這樣下去,課堂會不會太亂,自己會不會駕馭不了,于是趕緊總結歸納,這分明是教師說了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學生基本上是在外力的幫助下勉強學習,語文課當然無趣!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學的本質是學,學習最終是學生自身之事。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提出問題,并由學生討論,闡述自己的見解,教師作為“平等中的首席”只是耐心地傾聽并適時地參與學生的交流討論。小組討論,教師要習慣于觀察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方式,從而發現和鼓勵學生的創造精神。注意,這里并沒有否認教師的“主導”作用,上文提到的“引導”“傾聽”“參與”“觀察”“發現和鼓勵”等語都是在說一個“導”字。以生為本,并不是就否定了教師,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是緊緊相連的,兩者不可偏廢。
四、教學策略的靈活多變,是形成良好語文課堂教學氛圍的基本方法之一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漸漸深入,語文教師們的教學方法有了變化。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新的學習方式正在成為課堂上的主要學習方式。但新與舊是相對的,假如“新”在一段時間里一成不變,“新”馬上會向“舊”轉變,從而導致學生厭學情緒的產生。為了讓語文課堂呈現良好的教學生態,語文教師應該選擇靈活而多變的教學策略。如朗讀課文,不但可以齊讀、小組讀、個別讀、分角色讀,還可以采用配樂朗讀法、朗讀復述法、朗讀篩選法、讀議結合法、語言比讀法等。如課文研討,可以是自讀點撥法、討論探究法、問題導讀法,也可以是時間體驗法、美點尋蹤法、比較法等。再比如,讓學生頗為頭疼的文言文學習,有些故事性較強的片段,可以讓學生改編成簡單的劇本,并做適當的表演。這樣創新的教學思路,不但內涵豐富,而且有強大的內驅力。